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例6篇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1

小学生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语言的使用上存在过于儿童化和不规范的现象。对语言的逻辑关系认识不足,常有意义不连贯、衔接不严密,表述不科学等缺点,造成言不达意,表述不清等现象。但也正由于小学生刚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语言训练,接受能力特别强。心理学研究已证明:学生在小学阶段(12岁以前)的语言能力最容易得到发展。只要我们适应学生认知特点,采用科学方法,坚持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能力。

一、数学课上,学生面临的是数学现象与数学思维

与数学现象相比,数学思维是更加抽象的过程,用语言表达也更为不易。但是,思维是一个程序式的心理过程,它要借助一定的方式进行,依靠一定的程式体现。另外,学生对纷争无绪的训练内容不感兴趣,而需要一些有模式可套的训练,因此,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应该是一个有重点的程式化模式训练。

1.直观描述能力

小学生数学的学习重视直观的显示、实物、教具等将数学现象具体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直观显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对直观显示的语言描述是一个过渡的桥梁。直观描述又能适用于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是一个基础训练内容。

[例如:低年级有余数除法,9÷4=2……1,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将其描述:“我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两盘,还剩下1个,不够放1盘了”,这样,学生对余数的认识就很实在了。]

2.转化表述能力

同一种首先现象,可以用不同语言描述。力求简洁、明确,是数学语言的一个特征,它可以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指向性。

[例如:“男生有24名,占全班人数的3/5,转化全班人数的3/5是24人,转化已知一个数的3/5是24,”实际上,转化过程中学生已完成对句子的认识思维过程。]有时,为了教学需要,还应当将语言进行适当的扩充。

[例如:应用题训练中的条件扩充:“已经修了1500米”,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乘法、加法等将条件分解:“已经修了5天,每天修300米”, “第一天修了700米,第二天修800米”等,加深了学生对应用题由简到繁的演化认识。]

3.概括的表述能力

抽象概括是人的基本思维能力,对小学生进行概括表述的训练应该注意对象的具体性、规律性。

[例如:乘数是二、三位数的乘法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认识是直观的描述:“先用乘数个位上数去乘被乘数,得数的末位和乘数个位对齐,再用乘数十位上数去乘被乘数……”,在充分揭示规律的时候,让学生概括: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被乘数,用乘数哪一位上数去乘的,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这样,学生记得牢,理解深。

[又如:“列式计算:225加上625除以5的商,和是多少?“可以让学生概括为:225加上商,和是多少?”使学生明确,要先求出商,再求和。]

4.思维过程的表述

数学思维的过程是借助抽象的图象与数学符号表现的,而语言表述,可以使抽象思维形象化,暴露思维的过程。在算理教学及应用题教学中,这一能力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也是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好机会。

[例如:教学乘数是2位的乘法,例1:12×34中,书本上仅出现了例题的计算过程,这时,可以让学生表述其过程:我先求4个12的和,12×4=48,再求30个12的和,12×30=360,再把48+360=408,就是34个12的和,即:12×34=408。这样,学生对算理有了清楚的认识。]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也要重视让学生用语言暴露自己思维过程,以利于他们借助语言,掌握应用题的分析思维过程。

二、具体的训练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还应采用一定的训练手段,重视一些实际问题:

1.表述对象的直观性。要表述的对象应力求具体、形象,通过数学、图象及直观教具,使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2

摘要 幼儿期是人的大脑发育关键期,也是“思维发展”“语言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抓住幼儿期这一语言发展重要时间段。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他们一生成长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 幼儿视角 语言教学 思维发展 语言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离开语言这一凭借,思维的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而不着边际。幼儿期是人的大脑发育关键期,也是“思维发展”“语言形成”的重要时间段。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抓住幼儿期这一语言发展重要时间段,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以多种形式引领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为他们一生成长提供坚实基础。

一、融入游戏,让语言训练充满趣味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他们常常是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将枯燥的语言学习置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之中,让幼儿们感到语言学习的趣味。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形式学习日常对话。如“电话游戏”,是幼儿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寓教于说的游戏形式。在游戏时,我们先将两个幼儿置身于通话的情境中,让他们模拟通话,让一个幼儿学着大人的样子进行问话:“是谁?――你在哪?――你干什么?――为什么?”再让另一个幼儿根据这些问话进行对答,这样学生在一问一答中就很快地学会了日常对话。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形式学习新词汇。如“对口令游戏”,也是一种幼儿期最爱玩的游戏,是一种直接培养幼儿说话的游戏。如利用游戏让幼儿学习“勤劳”这个词,我就跟幼儿先说上一句:“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然后要求幼儿说下句:“自己穿衣、穿袜、叠被子”“洗碗、扫地、擦窗子”“修理好课桌修椅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这样,学生就在对口令游戏中学习了“勤劳”一词。

二、利用童谣,让语言训练充满丰富性

童谣是我们祖国文化领域里一颗明珠,且大部分童谣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深受儿童、家长和老师的青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童谣节奏感强的特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手指歌》:“一二三四五,上山去种树。种树到山顶,看到小松鼠……”又如“小板凳,真听话,跟我一起等妈妈……”这些童谣的节奏、律动非常强,且与幼儿的“原始脉动”合上了节拍,幼儿说起来容易,记起来连贯,很快地从这些童谣中获得语言的发展。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童谣故事性的特点,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主动性。很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与幼儿喜好相关的故事,如果我们利用童谣中的故事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定会让幼儿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老鼠上灯台》讲述小老鼠偷油吃被猫发现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符合学生的口味,深得幼儿的喜爱。为此我们可以将这个童谣改编成一个小课本剧,让幼儿分别戴上猫和老鼠的头饰,扮演老鼠和猫的故事;幼儿在故事中情不自禁说着童谣里的故事。

教《十二生肖歌》时,我让幼儿们戴着十二种动物的头饰,分别模仿不同的动物,并让他们模仿动物的语言进行人物对话。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锻炼了表演能力,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有所得。

三、运用提纲,让语言训练充满条理性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3

为了适应这一新的教育形势,美术教育也作了进一步的改革。美术教育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学科,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为此,我市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坚持以理论为基础,推动教研、科研的深入发展;突出美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步大面积地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①

美术学科的基本特点其实就是以美育人,以美的艺术造型提高学生的感悟力,从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施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究竟什么是“美的感悟力”呢?它是通过美的艺术造型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要在学生当中提高美的感悟力,是因为它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首先,提高学生美的感悟力的目的在于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丰富感情,完善生命的感受,帮助完成学生的德育、智育和体育,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不仅如此,它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崇高,使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改善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也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其次,美的感悟力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这种美的感悟力往往能使学生从内在的需要出发,以强烈的爱、恨等其它情感对各种事物表达自我的感受,能使个人不良的情感、情绪得以宣泄,正常高尚的情感得以发展。再次,美的感悟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的同时,在极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视知觉能力。它不仅使学生在审美享受方面获益良多,而且直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最后,在提高学生美的感悟力的同时必然使学生形成一种创造意识,这种创造意识一旦形成,必然会渗透和泛化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促使我们的社会在各个领域发生变革,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但目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两大通病。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太多。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欣赏。教师一味讲解与作品有关的轶事和故事情节,学生却未能与作品得到交流,甚少获得美的体验机会。导致这一原因是教师误以为要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只在于接受,在于学生接受由语言所传达的美术作品信息,而不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自我感受和体验。因而学生接触的不是美术作品,而是讲说作品的语言。二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低。众多的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语汇贫乏,使之与作品的交流过早地结束。学生在对作品感受不足的情况下就进入创作阶段。导致这一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甚至不等学生说出答案就匆匆小结。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对作品的感性认识上,无从引发对作品更深层的理解,学生未能突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对美的感悟也未得到升华。

要切实做到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就应从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入手。语言的表达贯穿于人的整个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力就要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表达。通过评论、表达,学生可以学会欣赏的程序,学习用艺术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更清楚地表达出来,对作品的看法越来越深,越来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应如何通过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来提高美的感悟力呢?美术教育要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评论,通过评论使学生了解作品的结构,象征性手法和语言,从而提高对美的感悟力。美术特级教师侯令曾在教学中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怎样处理?你要是有这样的一幅画,把它挂在什么地方?”等等②。通过这些问题,能让学生面对一幅陌生的作品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仅是单纯地听教师的讲解或简单地回答喜欢还是不喜欢。

以下以一节美术绘画课为例,浅谈如何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美的感悟力。

(一)在观察中的语言表达训练。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再把观察中得到的感受用语言表达来加深对造型的理解。

在对小学二年级《我的好朋友》一课中,教师为了使学生观察老师和同学有哪些共同的五官特征,请出了三名同学到讲台上。教师分析了其中两位同学的五官特征,第三位同学就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这位同学的发型给你怎样的感觉?脸型和眼睛的关系是怎样的?他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有以下的回答:“短短的头发显得很精神,圆圆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小小的眼睛,扁扁的鼻子上架着一副眼镜,红红的小嘴露出洁白的牙齿,脸的两旁长着一对大耳朵,他是一个很可爱的男孩子。”教师原本可以自己讲解出三名学生的五官特征,但这样学生的感受就只停留在这三名学生的外貌上。但通过教师所创设的这一个语言表达的机会,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观察,并把对同学五官特征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使其懂得如何去把握人的五官特征。这样的效果要比完全是教师的讲解更理想,学生的感受也更深。转贴于

(二)在欣赏中的语言表达训练。

把欣赏过程中的感受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对美的鉴赏力,也有助于人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书本的范画进行讨论评述。教师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达心中的感受,提出了一个问题:“画家画出了他好朋友的哪些五官特征呢,他(她)跟我们班上的哪些同学有相似的地方呢?”学生由此引发出各种意见,并把语言引向身边的同学。这时,学生不仅能感受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蕴,更能在语言表达的训练当中掌握对人物五官特征的表现方法。在欣赏另外一幅作品时,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小作者把画中人物手中的乐器去掉,你认为效果会怎样?说说你的见解?”学生由教师的问题迸发出激烈的讨论,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加上手中的乐器会使画面更丰富。”;“加上乐器以后能让大家知道她在干什么。”;“在画面中加上乐器,我们知道她是个热爱音乐的女孩子。”……从语言的表达中,学生不知不觉已经感悟到在画面中应该如何表现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

(三)操作中的语言表达训练。

在操作中所进行的语言表达能使学生丰富对作业的创作意念,完善创作的构思及思维。

教师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找出好朋友。一对好朋友坐在一起互相描述对方的外貌特征,性格爱好。然后让几对好朋友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并谈谈将会用什么样的颜色和线条表现人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念,让老师和同学肯定其优点,同时也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学生不需要再多的观察也能沙沙地画出自己的好朋友。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构思怎样进行对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述,使他们敢于想象,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仅提高了创造美的能力,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作业评价中的语言表达训练。

作业价值的判断通过语言表达可使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画进行评价,促进对创作意念的升华。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4

学生在英语学习一定时间后会进入了一个“高原状态”,或者出现一个“高原现象”,即,在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似乎出现一个暂时的停顿时间,好像再也无法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于是,学生羞于启口,怕出错误。在实际学习中,错误百出:口语和写作中断断续续、用词不到位、中式英语连篇。教师成了纠错大师,忙于纠正学生错误而无暇顾及他们的流利程度和准确度。长此以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口语和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于是,这样一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如何巧妙地把纠错行为与教学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在提高学生的错误意识的同时,教师如何在理论的指导和同事的协助下进行流利度和精确度的训练?本文从“行动研究”的视角阐述英语教师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中的纠错问题研究以及教师的作用,从而揭示提高语言能力训练效能的规律。

二、行动研究及

其在语言表达训练中的反思作用

“行动研究”是近年来国外新兴的教学研究方法,它要求语言教师借助理论和方法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修正,力求将教师的角色从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行动研究首先源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它强调:“当事人(教师)可以在行动过程中用研究者的方法和眼光来看待和分析自己的行动。”教师要想成为课程实施和能动参与者和中心角色,掌握一整套课程设计、监控、评估的技能,重要的前提是学会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鉴于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虽然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要真正让学生认识错误、了解错误,知道出错的根本原因,才能扎实稳固地改正错误,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还很少涉及。本人选择如何提高学生对改错的兴趣,更好地提高学生改错效果的题目,就是考虑到纠错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行为,两者缺一不可,如果片面地强调老师的主观要求,违背了学生的接受心理,那么再高明的老师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无能为力的。本人总结了二十多年来英语教学的经验,为了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提高纠错教学的效率,从激发学生对纠错学习的兴趣着手,来更好地实现语言教学目标。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而且对完善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针对语言教学中纠错环节在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用教师行动研究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学习常见性、典型性和高频性书面和口头错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为手段,不断总结和实践日常教学中的纠错方法,使学生在充满兴趣和好奇的情绪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要针对在教学生的书写及口语错误,采用设计、比较、调整、优化、提高的思路,以教师设计控制为前提,通过师生同纠、学生互纠和同学自纠等方法,实现有效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

行动研究是现代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中纠错的过程是整个教学阶段提高学生语用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把纠错环节作为教师教学行动研究的切入点,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完善教学理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学生表达能力

训练中纠错问题及其研究

关于对英语教学中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实践和试验以往有较多的报道,但大多以学生为核心,把学生放在被纠的地位,由教师进行单向指导和纠正。行动研究方法避免了传统教学纠错的单向行为,把教师作为提高学生纠错能力的行动核心,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立足点,设计、试验、修正、优化和提高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了国内现有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核心的单向纠错理念。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配合场景、情景和历史背景等教学辅助手段,创建英语教学中双向互动的纠错教学理论和方法。由于该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总结,所以它能普遍使用目前的外语教学领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将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在教学纠错领域,对如何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总结优化教学方法具有比较一致的认识,特别是在给中国学生纠正书面和口头表达错误方面,笔者近年来已经做了许多的设计、试验、修正和优化工作,在具体教学中已经显示了明显的效果:

1.展开实质性的调查。问卷、谈话、听课、讨论、学习等,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比对,将分析的数据和理论参数进行有效而细致的比对,并进行调整,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收集资料和数据。

2.在掌握有效激发和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技能的前提下,初步总结出的师生同纠、学生互纠和同学自纠等教学行为设计和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已经得到了教学验证。对学生的口语和写作错误记录归类,适时进行评讲,提出注意点,反思教师自身的训练方式和练习模式,从材料的兴趣点和价值意义等方面选取题材和主题,提炼行动的效度,参照成功的经验,实施口语和写作教学。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5

说话是人的天赋本能,而口语表达则是一种技能,必须通过后天的训练才能获得。口语表达训练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础训练,主要包括思维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普通话训练;二是技能训练,即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将说与听、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使听、说、读、写训练互相互促进,各项能力共同提高。当然这两大部分训练也不可能分开进行,训练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

一、基础训练:

思维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语言说得好,在于思维的正确,思维的锻练相当重要。”思维能力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口语表达训练又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以思维训练为基础。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开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新颖性等。

心理素质训练。口语表达是一个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过程。口语表达训练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信、自尊、真诚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自傲、胆怯等心理障碍。具备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性格学生的心理特点,彩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

普通话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能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交际交流,教师要给学生示范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还要进行语言节律的训练,使学生能根据内容、对象、情感、语境的不同,恰当运用语言的重音、速度、停顿及语调的抑扬等,在词汇和语法方面,还是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方言词语和方言句式以及用词不当和语法错误,通过长期规范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提高普通话的口语表达水平。

二、技能训练:

语文萄中所谓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划分,并不是科学的概念界定,只不过是方便萄的习惯说法而已。能力作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素质,具有综合性。口语表达能力同样是多种因素积淀的结果,口语表达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训练进行,各项训练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听。“听”不仅是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还是习得,培养良好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话训练,学生可以模仿学习规范的语言,包括标准的普通话语音、语调、优秀的口语表达技巧,以及正确的词语搭配和语法结构;还可以辨别、纠正所听内容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错误。这对语感的培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读。结合语文萄和课外阅读,使学生接触大量规范的、优秀的诗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的目的在于吸收,吸收是为了运用。从心理学角度看,应用是学习的迁移。这种应用当然也包括运用口语表达思想时对从阅读中得来的知识的迁移,优秀的诗文对口语表达的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是巨大的,深远的。朗读作为口语表达训练的初级阶段,对规范发音,掌握正确的词语搭配和语法规则,形成良好的语感都是有所帮助的,是口语表达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写。“写”与“说”表达,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写作训练对口语表达可起到规范。写必须是准确、严密、有条理,合乎逻辑、语法规范、写作训练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语无伦次、重复罗嗦,辞不达意等毛病,使口语表达更条理,规范、语言更准确、简洁。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和口语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

1、有序性原则。应根据《大纲》规定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训练。新大纲指出:“要利用语文萄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文萄的各个环节,要有计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主动参与原则。要改变口语萄的现状,必须转变教师观念,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学生参与时间,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为学生参与口语交际提供量的保证。在注重量积累的同时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方法上加强指导,在提高萄效率上动脑筋,保证口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切莫以简单的读读说说为途径,课标指出:“重视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 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其中强调的“自主、主动“,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此看来,口语交际训练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的兴趣,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实践中去体味语言的魅力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更积极主动参与。

3、实践性原则。在指导学生口语表达的具体实践中,有两种途径是行之有效的:一是朗读,二是发言与演讲,有感情地朗读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起点,通过朗读,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产生共鸣,这能使学生通过朗读去体味感受作者感情的奔涌,思想的跳跃,进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成熟。发言与演讲是阐述发言人的看法,意见和感受,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的直接宣泄,不难发现凡是勇于演讲、勇于发言的学生,写作能力往往高于哪些不爱发言、不爱演讲的学生。这也是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一个明证。

4多样性原则。训练的方式方法应是多样的,不能单一。

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诸如交谈、访谈、会谈、讨论、答问、朗读、复述、讲解、演讲、辩论、自我思辨等。

5、促进个性发展原则。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口语表达训练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的创造性,形成各自不同的有着鲜明个性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要通过口语表达训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个性与创造性是一对孪生姐妹,不要泯灭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多种训练方法,以达到提高中学生口语表达。

总之,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合作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口语表达能力已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既要创新萄方法,又不可违反基本原则。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设计出多种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47-01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不仅指出对当代教师本身的素质要求,同时,为当代教师的课堂教学指明实践的方向。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促使他们的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能力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育者,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利用教材,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画面不但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想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出示形象生动的插图,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在教学课文前,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插图内容,然后再朗读原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叙述的,最后比较自己表述的和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最终讨论哪种描述更好。如在教学《石榴》:课前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石榴花图,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图中的石榴花,学生刚开始只是简单说出石榴花的花形和花色,在教师的提醒和引导下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石榴花的外在特点。但是,在朗读郭沫若的《石榴》原文后,学生明白了郭沫若写得比自己好,是因为他能把石榴不怕威压、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以及自己对石榴的喜爱融合在对石榴的描写中。这种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让学生先观察后把联想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和原文进行比较的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次语言表达的机会,还让学生学习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二、语言训练要分层次

语言训练有四个层次:(1)感知性语言训练,(2)理解性语言训练,(3)运用性语言训练,(4)熟记性语言训练。感知性语言训练:要训练学生初步理解生字、生词,初步理解作者表达思路及查阅字典、词典的能力。

理解性语言和运用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是语言训练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到会解词、析句、明段进而读懂全篇,不仅字面达到理解,而且还要通过分析,概括和理解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引申之意、比喻之意。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的方法。理解性语言和运用性语言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解词,析句、段,读懂全篇,理解作者思路,是会迁移到运用性语言训练中来的。叶老认为:“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的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就是指理解性语言训练而说的。叶老还在进一步指出:“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摹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这又是指运用性语言训练而说的。可以清楚地看出,叶老一直主张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要统一起来。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但不能理解为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唯在作文,而由之产生阅读中仅言作法、言技巧,叶老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说:“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固不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也。”语言训练中理解性语言和运用性语言训练的层次都要给予重视,才能达到叶老说的:“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老师训练必做到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熟记性语言训练:要训练学生对课文片段或全篇进行复述式背诵的能力以吸取知识。没有语言的记忆和储存,则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情境,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口语训练提出这样的要求 :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创设情境,让学生开口说话,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

如在教学《骆驼寻宝记》中,笔者就让学生根据骆驼的特点做合理的想象,推想寻到宝回到沙漠后,骆驼会做些什么样的事,然后请几位学生介绍自己的推想。在教学《卖油翁》时,请两位学生表演课文内容,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把原文的情景再现到生活中,最后再要求观看的同学从小品表演是否到位,从陈康肃和卖油翁的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来谈观后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既让学生之间有了合作交流的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组织活动,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一些语言比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如举行“我有一个梦想”演讲比赛,《乡愁》朗诵比赛,“严师对初中生的成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辩论赛,模仿同学竞猜赛等,学生为了参加比赛,要做充分准备,从准备到参加比赛的过程,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语文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