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言文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言文学知识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网络环境;传播

汉语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的专业基础性课程,主要以古代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已经具备相当成熟的经验,在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度里,汉语言文学自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具有海量资源的网络时代对原本汉语言文学的使体系产生了较大的瓦解和冲击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不仅要继续巩固原来的知识体系,还要与时俱进,紧跟网络时代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和丰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和传播方式。

1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特点

1.1网络教学资源丰富

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网络上的汉语言文学资源可以有效实现网络用户的共享,用户可以通过网上搜集,来选取自己所需的文学资源,同时还能了解到与自己所需资源相关或相似的资料,比如:在网络上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则出现与之以相同的其他寓言故事,有时还会出现关于寓言故事的解说等等,由此看出,网络环境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学资源。

1.2网络获取汉语言文学资源的便捷性

在互联网信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下,凭借网络就可以实现对一切信息的搜集和了解,有效改善了传统只能依靠光盘和录像带学习的传统方法,有效降低了书籍文学资源和保存参观信息的时间,提高了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效率。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对收集到的文学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优化,最终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和架构。

1.3网络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具有重组性

网络上的文学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没有系统和严格的储存标准,因此相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教材来说,在知识体系上相对零散和混乱,这就需要信息搜集者对收集到的信息,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归纳,从而变成有利于自身汉语言文学的系统内容。比如在搜集关于汉语言文学的口语知识,就要将容易出错的内容以资料整理的方式归纳在一起,方便自己在以后口语学习中的使用。这就充分体现了网络对汉语言文学传播具有一定的可重组性。

1.4网络获取的汉语言文学资源具有互动性

网络时代的普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网络授课也成为当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倡的主要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增强教师与每位学生的互动性,保证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发挥个人的最高水平,另外,网络布置课后作业以及网络查收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措施

2.1有效建立移动终端的汉语言文学传播平台

在网络环境无所不在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下,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格局。其作为视频、文字、动画、图片、表情等多元因素于一体的社交软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较强的互动性和较快的传播速度获得广大用户的青睐,汉语言文学可以借此设立相关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平台,他们用于传播和发送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和内容,从而增加和人们了解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途径,人们在欣赏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同时,不断丰富个人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另外,通过新媒体对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节目进行精准推送和投放,手机和电脑客户端是主要的接收方,有利于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的接触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知识。

2.2构建二维码的数字化传播体系

数字化传播是网络时代下未来阅读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语言文学的传播效率,所以有效引进二维码的数字化阅读方式,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数字化传播。二维码在当前的信息传播中具有容量大、面积小、识别率较强的优点,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传播,可以从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入手,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来获取相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通过模块点击的方式了解诗歌、历史典故等内容丰富的文学知识。

2.3充分利用模拟仿真体验型传播的应用软件

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广泛包含语言、文字、戏剧、工艺等方面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知识体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下,更要做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发扬,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模拟仿真软件进行文化传播,比如开发关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APP,将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内容和文学元素都容纳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将其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有效体验汉语言文学的魅力,这种虚拟体验的方式能够有效突破对汉语言文学学习在年龄和知识结构上的局限性,更容易吸引人们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兴趣。

3结语

汉语言文学不仅可以加上人们对于古典诗词、散文及其小说的了解,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学修养,陶冶个人情操。因此,在网络环境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拓宽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途径,积极挖掘和创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以更加新颖、有效的方式不断提升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关注,以此达到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多杰东主.关于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分析[J].中国报业,2013(16):115~116.

[2]郭华坚.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J].电子测试,2016(12):80,72.

[3]郭华坚.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J].电子测试,2016(11):96~97.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2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以及师范类大学几乎都有此专业,在精英教育的年代,高校设此专业主要是培养研究型人才和语文教师。随着高校扩招,精英教育也随即转为大众教育。社会需要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语文教师都很有限,如何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为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及社会需求进行调查,以期分析大众教育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及社会需求调查

笔者2011年2月21日在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网站(www.sojump.com)上相关调查问卷,2011年5月25日结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2份。此次填写调查问卷的同学多为普通高校大一学生,一半以上的学生因为对汉语言文学有浓厚的兴趣而选择该专业。通过调查发现,尽管54.8%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想从事该方面的工作,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情况了解不深,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集中在语文老师、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记者、编辑、文秘、公务员及科学研究等六方面。通过表1可知,此六类方向多为传统的行政及事业单位,大多数学生忽略了汉语言文学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不了解市场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素质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而影响了他们就业意向的选择及判断。为此,笔者对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访谈,面对面了解他们对于就业的看法。大多数同学的就业意向基本上追求工作稳定,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以上六个方向中;有部分同学表示想出去在社会上闯一闯,但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很迷茫,不了解市场的企业中有哪些岗位可以让自己学以致用。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查询了一些国内知名的招聘网站,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以下以51job网站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2011年6月4日,笔者在51job(www.51job.com/)网站上,用“汉语言文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能搜到1584条相关结果,招聘公司涉及教育、软件、网站、科技、传媒、房地产、旅游等各方面,由此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范围非常广。通过对上述结果进行分类搜索,文案及策划类岗位799条,编辑类岗位512条,文秘类岗位201条,教师类岗位162条,企业文化类岗位111条,前台类岗位27条,其它岗位21条(因有些岗位界限不分明,上述分类数据稍有重复)。由调查可知,传统的就业方向语文教师的社会需求已经比较有限,逐渐趋向于饱和,而文案与策划类岗位随着文化产业的繁荣异军突起,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编辑类岗位紧随其后,但大多不是传统的新闻或出版单位,而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站编辑存在较大缺口。随后,笔者查阅了汉语言文学各类招聘岗位的具体岗位要求,通过统计、分析及比较,发现尽管每个公司的岗位要求各不相同,但多集中在文字表达能力、办公软件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职业素养等六方面。经过分析整理,各类招聘岗位要求如表2所示。

与此相关,笔者调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对于大学期间必须获得的以下知识及能力重要性的排序:A、出色的讲演能力及一口流利的普通话;B、深厚的写作功底,在各种杂志报刊上发表文章;C、出色的交际能力,在社团中担任重要职位;D、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认为B和D的重要性超过了A和C,但多数学生认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较难让自己获得以上ABC三项技能。总之,随着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市场对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不断增长,各类相关岗位对于除文学基础知识外的各项汉语言文学素质及个人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较为陈旧,大多还是以培养语文教师和研究型人才为导向,导致大多数学生不能根据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拓展就业方向,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竞争力不强。为缓解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及高校人才培养时明确指出:“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党中央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也恰恰在于从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不仅要注重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就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大多数的做法还是紧跟市场,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设置“师范”、“新闻”、“文秘”等带有职业导向的选修方向并设置相应的选修课程。这些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改革仅限于一些选修课程上,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没有变化,因此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岗位能力培养的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不强,实践动手能力较差。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主,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1、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十章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笔者认为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从《功夫熊猫》出发挖掘中国的民族元素,从流行音乐的歌词探讨宋词的流行及主题,从网络游戏《三国》探讨《三国演义》的诸多内容和价值观等。#p#分页标题#e#

2、文字表达能力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它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讲授、讨论与训练并行;考核方式不是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以创作出的作品为成绩评定标准;鼓励学生投稿及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作自信,不断夯实文字功底。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

汉语言文学作品涵盖的知识量很丰富,内容也比较枯燥无味,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事业也提高了对文学素养的重视,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对提高文化素质有着很大的助力作用,虽然当前很多言情、穿越、科幻作品对汉语言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冲击,但是我还是更倾向于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且在阅读这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我来说,新时期出现的不同种类的作品,虽然有他们内在的文化特点,但是涵盖的文化知识少之又少,对我们的学习不会有多大帮助。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汉语言文学也博大精深,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而我们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祖国的花朵,我们更应该将自己的文化传承并发展。或许很多人会觉得汉语言文学作品特别枯燥,烦琐,而我恰好相反,我反到觉得有趣生动,我每每静下心来去阅读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我整个人是沉静在书的海洋里徜徉的,细细品味着里边的文化,越发觉得古人的智慧是那么的高,思维是那么的敏捷,文学创作是多么用心。这是值得我好好去学习的。

1.汉语言文学作品选择

不管做任何事情之前,都需要做出一个选择。这样才会有一个方向,才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才会向着所选的目标去努力。汉语言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也需要做出选择,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作品就分为两大类,古汉语文学和现代汉语言文学。然而我所做出的选择是古代汉语言文学。我对古文化是比较充满兴趣的,我觉得以前的文学著作都是相当经典,相当有阅读价值的。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吧,它所记载的就是关于古代以前的事情,古代那时的文化,反映那时候的背景之下,所发生的事情。离我越久远,越发觉得神奇,书中的内容是多么精彩,多么令人叹止。四大名著中衬托出了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能够让我们在阅读中领会到不同时期的文化精神,对于我们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四大名著中也有很多的文言文汉字促进了我在古文学习中对文言文的理解,读了这些,不仅提升了我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还增强了我语文上的综合分析能力。

2.汉语言文学作品初识

至今对我刚接触汉语言文学作品记忆犹新,我所接触的第一篇作品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这篇作品,其文体独特,人物性格鲜明,前几篇便让我对这本名著的人物有了基础的了解,使人一读此名著就能对名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充满阅读动力。正是这样独特的故事情节,而引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这篇名著以活泼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情结,给人一种读下去的精神动力。初读我便深深的沉浸在了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无法自拔。但毕竟刚认识,对它的理解还是不全面的,甚至是片面的,很多还是个人观点。但却让我坚定了扎根于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中。

3.汉语言文学作品了解

其实,对汉语言文学作品,就像与人交流相处,刚开始阶段只是认识,到后期的了解,是需要时间的,而今我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了解,就是通过不断地阅读它,不断地从中吸收这些文化,经过日积月累,而形成了一个全面了解它的体系。通过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而对它更了解,个人观点更深刻。就说我所阅读的《水浒传》这部文学作品,内容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阴暗,在阅读过程中也深刻的领会到了英雄人物的鲜明性格特点,在受尽屈辱下奋起的反抗精神和维护百姓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我对古代汉语言文学作品有了一个总的理解方向,都是特定的背景之下,反映特定的史实。然后我以此方法去读其它文学作品,理解更为透彻。

4.汉语言文学作品运用

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一个深层次,学了不会用,等于空学。很多时候,很多知识面都是相通的。在多次语文作文上,我将自己所读过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运用到其中,多次将书中的观点用到文中,这恰好成为了我作文的增分点,我也多次收到语文老师的表扬,让我的作文更具代表性,更体现文化底蕴。出于我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热爱,我总是不离口,甚至与人交谈也都会出现书中的词句,也使得我整个人呈现出腹中有书气自华的特点。

5.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策略

5.1提高重视程度,提升阅读质量

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在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如果没有深刻的意识到它的实用意义,没有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的重视程度,受重视程度不高的影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时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现象,不能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知识有一个熟练地掌握程度,这就导致了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质量下降,阅读效率降低的现象,不利于提高知识的储备量。汉语言文学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我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助力作用,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作品对我们学习能力提高的实用意义,这样才能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做到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才能保证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质量,真正学到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储备,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自己真正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才能发自内心的去阅读、去学习、去积累,保证对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提升,注意挖掘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真正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的快乐,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作品内容的认知能力。

5.2加强知识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中涵盖了很多知识,这需要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去积累,但是当前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时忽略了对重点知识的积累,导致在进行新的作品阅读时不能与阅读过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衔接,知识积累不够会大大降低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就会导致阅读效率降低,最后导致整体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质量的下降,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对知识积累的缺失会影响我们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阅读兴趣的缺失。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知识量很大,如果只是一味的阅读不去积累,那么会导致阅读质量的下降,所以我们在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应该养成积累文化知识的习惯,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中积累重要的文化知识,能提高我们的知识储备量,这样在以后的阅读中也会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知识的积累要有选择性,对于自己已经理解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就可以省去积累的步骤,但对于新颖的汉语言知识一定要进行积累,这样才能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有效的阅读,避免无用功现象的发生。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上一定要养成积累知识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能力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储备,能够促进自己阅读理解体系的形成,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做到真正的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提高。

5.3提高阅读兴趣,增加阅读动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实用性,缺少了一定的艺术色彩,所以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高,缺乏阅读兴趣的引导我们就会出现阅读动力减退的现象,对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兴趣的缺失会影响我们阅读水平的提升,会在进行汉语言文字作品阅读时产生奴性心理,不能保证在阅读时真正的理解作品中的知识,降低了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兴趣才是真正引导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有效阅读的老师,能够促进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的信心。在进行汉语言文学阅读时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名著进行阅读,这样可以激发自己阅读的动力,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快乐。有了阅读兴趣的引导才能使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时达到阅读目的,真正掌握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兴趣的提高也会推动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效率的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在自己兴趣的引导下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水平的提升与我们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找到汉语言文学作品存在的文化特色,选取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阅读,达到最佳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状态,提高阅读动力。

5.4增加阅读数量,丰富阅读经验

汉语言文字作品种类丰富数量众多,我们在进行阅读时接触的汉语言文学类型比较单一,没有全面的对汉语言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片面的文学知识掌握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作品上阅读量的不足会导致我们对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知识掌握过于片面,就无法提高在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中的阅读质量,也无法真正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不能做到有效的阅读学习。我们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作品阅读时应在保证阅读质量的基础上增加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阅读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我们掌握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技巧,促进我们对不同文学作品中知识的积累,这样有利于丰富我们自身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所涵盖的文化元素很丰富,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去学习,所以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上一定要增加阅读数量,丰富自身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阅读经验的丰富可以促进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上达到好的阅读效果,保证阅读质量的提升,增加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能够在丰富阅读经验的同时拓展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白玛才吉.新时期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和体验探究[J].名作欣赏,2016(35):170-171.

【2】李登宇.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简述[J].新媒体研究,2016,2(01):36+49.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策略

结合近年来我国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工作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全面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言应用技能,继而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聘标准更加严格,不但要求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等专业素养提出严格要求。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想要在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发展空间,那么必然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汉语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文学知识,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大大提升,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在人文情怀的积极作用下,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更加高涨,使其能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各种磨难和挫折。目前,怎样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已经成为各级院校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有效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此,首先教师应加强自我提升,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改善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知识、思想、能力等的生成与提升。教师应及时转换自身教学工作理念,改变传统教条主义的教学思维,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使其乐于自发地进行知识学习与深入探究,从根本上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定期对自身教学工作情况展开阶段性分析,做好教学工作的调整与完善,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更多汉语言文学材料以及比较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丰富自身基础知识,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的展开以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素材。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专项学习与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行学术的交流和探讨,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聘请国内外知名教育学家深入学校进行演讲,使教师能够接触、掌握更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始终保持教学技术的先进性水平,更好地担当汉语言文学课堂中的参与者、引导者以及实践者,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素养发展的需求。

(二)创新教学模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各学科的专业教学工作都一直采用传统的教条主义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性地接受学习,很多知识只能依靠做课堂笔记然后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挥,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工作深入落实,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步显露,对此,教师应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有利的环境下增强人文素养,为将来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创设人文素养的培育环境,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自身做好及时点评、引导与鼓励,防止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认知及行为方面的偏差,降低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内容中涉及人文素养的知识进行科学授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丰富课堂中的教学资源层次,充分保证课堂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确保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融会贯通,保证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相比其他学科,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容易陷入讲解误区,若未能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和创新,学生很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增加阻力。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适当环节加入趣味性人文元素,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在相对轻松和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实现该学科的基础教学目标以及人文素养培育目标[1]。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扩展

为了能够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使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教材之外的优质汉语言文学作品,并在对这些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与汉语言文化审美能力之间的有效联动,借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就现阶段各地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进行教材内容的讲解,并未真正地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及实践内容实施授课。这种情况虽可以向学生输出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无法保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甚至会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推入瓶颈。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扩展,同时根据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及实际学习状态等科学规划教学流程,可以使学生借助多元化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方式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并且深入了解自身发展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采取有效手段防止自身授课流于形式而不能全面发挥其实际效用[2]。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时常会遇到一些不易理解的内容,而此时教师则应注意为其提供科学指导,使其能够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分析,最终掌握该部分内容的实际意义。此后,教师还需根据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进行知识的讲解,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想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对于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而言,教师首先应强化自身对课堂秩序的管理,防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意扰乱教学秩序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短时间的专业知识比拼比赛,使其可以在趣味环境下培养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综合发展能力。

(五)完善情感教育内容

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与培养和情感教学之间实际上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环节增设情感引导内容,有效地指引学生冲破自身的精神偏执范围,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达到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效果。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相对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但是却很难真正地到达学生的内心。为了能够提高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效果,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精神及情感状态的观察,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如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着重关注那些在性格和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并采取有效的关照措施,让其能够正常进行学习,并建立合理的认知观念。这种方式能够降低班级内部学生发生问题的可能性,并有利于他们的人文素养培育,实现良好的发展目标。

(六)引入热点实例纠正学生偏差观点

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接触有限,可以说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若未给与科学的指导,那么学生很容易放弃学习,此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无从开始。所以,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当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人生观表现,对其偏差观点进行及时纠正,积极引导学生对其接触的外界信息进行全面梳理,防止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袭而造成认知偏差问题。为进一步强化人文素养培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学习内容适当融入热点性事件实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培养其人文素养[3]。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对外界流入信息的本质进行深入了解,防止今后再次受到误导,帮助学生丰富社会认知经验。

(七)加强道德教育体系建设

人文素养与道德教育的关系较为密切,在课堂中,教师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让他们能够明确事物正确与否,并完善行动体系,避免出现认知偏差问题。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历史的著名道德故事进行人文素养培育讲解,提高授课的有效性,并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效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表扬具有良好品行的学生,使其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进一步强化道德模范效果,实现良好的培育目标[4]。

(八)组织实践活动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时,教师可以在课上与课下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或动嘴的方式,强化自身的人文素养认知,进一步提高整体应用能力。同时,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情感能力培养,能够丰富他们的社会认知,避免其在进入工作后出现不适应的问题,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环境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未来人生价值。对此,教师应做好自身教学工作的调整与创新,从多方面入手,在保证基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社会培育出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黎檬.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融合教学[J].汉字文化,2020(12):28-29.

[2]包盈.探究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素养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73-74.

[3]刘洁絮.人文素质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结合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6(29):176-177.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5

关键词: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渗透

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有机融合,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审美教育的融合,本文就此浅析一下观点。

一.审美教育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现状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母语文化教育的应用,实现对学生汉语使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和限制,通常会将汉语言文学当作普通的语文课程来展开教学,这和学校对汉语言文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存在缺失有重要的关联作用[1]。高职院校开展汉语言教学学科,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提高,在将来踏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服务,通过提升汉语言学科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可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传递给学生,通过将审美教育的观念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魅力,同时,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可以得到激发。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还存在着漏洞与诸多问题,例如课程安排的内容比较肤浅,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比较枯燥,教师注重理论教学而缺乏实践性的指导,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运用不够合理与成熟。汉语言文学因其教学内容以古诗文等为主,导致学生会觉得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因此阻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达不到学科希望通过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因此尤其需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融入美学教育。

二.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通常都会融入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知识,文学作品能够为学生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的同时可以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实现进一步提高。在进行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可以收集一些知名的文学作品,在日月积累的过程当中自身的审美能力也会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我们通过以下几点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当中[2]。

1.首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当中将文学作品相关知识进行融入,教师可以将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境界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以提高。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汉语言文学知识通过用丰富的感情描绘,生动的将艺术作品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将作品的情感结构和表现形式实现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学生体会到优美的意境。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知识进行挖掘与展现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优越的审美品位以及审美意向。

2.积极开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积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审美能力提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功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抓住学生处于求知欲、理解力较强的年龄特征,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各种独特的事物与意境进行生动解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已经进行充分感悟,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当将作品的艺术特色,通过丰富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将艺术作品的魅力充分的展示出来,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3.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学习积极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课堂受限于传统语言文学教育的,因为单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强烈,学习氛围沉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可以通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实现激发和提升。可以运用动画、视频、PPT课件等多媒体手段,对文学作品进行形象化的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学作品的意境;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阅读观影后发表精彩片段的点评,不断提升其文学素养;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朗读品鉴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鉴赏,通过互动活动的开展,感染大家一起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境,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得审美教育如涓涓细流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高职院校要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注重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实现审美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与统一,使其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审美教学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充分展示汉语言文学作品的魅力,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魏超.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科学与财富,2018,(15):100.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一个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得多元化,特别是对于下一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其变化的程度尤为显著。人们对于教育的思想、理念、方式都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有很大的区别,甚至在某些情况之下是相反的。在当今社会,在各种现代教育思潮之中,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开始异军突起,受到了人们广泛而积极的关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学习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开辟出一条全新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之路。

一、后现代教育思想阐述

从20世纪中期起,西方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的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后现代哲学文学思潮的一部分,它是在顺应后工业社会发展对于教育需求的变化这一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它也是对现代教育的一种借鉴、批评和反思。现代教育在称谓上,往往被称为“精英教育”,而后现代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在称谓上,往往被人们称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主体教育”或者“通识教育”。

后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价值观上,主要有以下五种教育观点。第一,是人性化的教育观。后现代的人性教育观,其最基本的追求就是关注人性的完美、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可以得到全面而丰富的发展,同时对于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之一。后现代的人性教育观,其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生活的教育,使人们能够深入的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本真世界,同时,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去改变和完善自己生活的环境,最终使自己能够在生活中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所带来的快乐幸福。第二,是对话式的教育观。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独白式关系。在传统的独白式教育教学之下,教师仅仅是对于知识的单方面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对各种知识的接受,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因而,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而后现代的对话式教育观,它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介入,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一种平等的关系进行知识的学习与交流,因而,在对话式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很够很好地进行交流、互动与对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良好的激发。第三,是提问式的教育观。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提问式教育,它是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问,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于各种问题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回答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通过提问,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第四,是民主式的教育观。教育教学的民主,一直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追求之一。后现代民主式教育观下的教育教学,它摈弃了传统教育下的那种讲授式、灌输性的教育教学方式,而采用一种自由、平等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合作与互动去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通过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发挥,同时,通过这一方式,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合作与创新的能力。第五,是创新型的教育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发展需要创新,教育进步也同样需要创新,只有有了创新,才会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创新教育观,它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只有在理论上理解、在教育实践中践行后现代创新型的教育观,才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对于传统、对于定理的那种批评性意识和批评性思维,也才能够提升学生积极探索与勇于创新的决心和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语言文学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学在发展的形式上,具有各种象形文字所组成的各种文学形式,例如,小说、散文、传记和论文等,同时,还具备中国特有的诗、词、曲、赋等各种韵律形式。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其独特的文学优势主要表现为,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格律,与世界其他语言的格律相比,它为我国的汉语言文学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汉文字独特的象形性,产生了独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文学样式,与此同时,许多语言文字,其独特的象形与表意性互为融合的特性,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汉语文学特有的文字样式。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汉语言文学,其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有属性,孕育出了声调起伏婉转、优雅动听而意境丰富的格律诗、词、曲、赋,使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与韵律美协调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三、后现代教育思想视野下的汉语言文学学习

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对传统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后工业时代教育的发展变化。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其教学计划比较的机械、死板、缺乏灵活性。因为教师不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提前制定的教学计划作灵活的更改,而只能按照教学计划的步骤对课堂教学实施绝对的控制,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它追求的是一种“去教师中心”的一种平等的教学思想,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那种教学计划和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绝对控制,反对教师单线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倡导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师生关系,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教师实实在在地践行着“去教师中心”的这一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地协调好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对于学生而言,在后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之下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它更有利于他们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因为,后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人性化、对话式、提问式、民主式、创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民主、灵活的选择机会和选择形式,学生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以何种方式进行汉语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角色方面,学生应该适当地进行相应的转换,一改传统汉语言文学学习下那种被动的倾听者、答题者和旁听者的身份,转而扮演其后现代汉语言文学学习中主动的提问者、思考者、讨论者的学习角色。为此,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中,教师一改传统那种武断独裁的权威姿态,师生一起共同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这一气氛中,乐学、爱好、好学,获得一种快乐学习的享受。此外,学生在取得教师充分信任的同时,学生自身还应该对自我有足够的自信,勇于、敢于对各种现象、各种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敢于挑战教师权威,敢于向教师提问,为自身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争取、创造一种多维式的、互动的式的课堂学习气氛。#p#分页标题#e#

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学生要想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好文学韵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学生需要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作为其学习的支撑,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够通过不断地锻炼而熟练地掌握好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同时,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还应该利用其主体地位的优势,积极地发挥好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各种汉语言文学作品当作一种客观的认识对象,通过感知、判断、抽象、归纳等方式来把握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知识,从而加深自我对于各种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感受度、理解度,提高将汉语言文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最后,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有自我的个人意见和想法,保持开放式的思维,不能简单地把课堂学习等同于或者知识与真理的载体,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汉语言文学学好、学活,真正地将其用于实处。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7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个人素质;作用

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的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从而使学生有效的感知汉语言文学的特色,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完善自身的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明确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个人素养,完善自身的人文情怀。教师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特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结合自身的学习专业来进行提升和完善,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二)有利于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

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学内容,结合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传统文化。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贯彻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状态,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创设教学目标,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提升和完善。教师可以通过沉淀下来的优美文章以及历史典故进行教学引导,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文理念。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当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中,教师要通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拓展,积极的利用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教学方面的创新和完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掌握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族意识进行充分的培养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大学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也要通过汉语言知识来进行综合素质的灌输和引导,加强学生的文学作品积累能力,帮助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拓展自身的学习理念,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可以针对历史当中的名人以及民族英雄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和举例,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借助民族英雄来进行学习和拓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完善。

(二)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情操

高校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充分的贯彻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汉语言教学引导中,利用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养成一个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提高学生的个人情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进行讨论和思考,使学生能够进行主动的拓展和完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完善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也要对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描述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文学作品来进行探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更好的进行体会,完善学生的艺术把握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活泼,正处在人格发展的上升时期,所以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健全学生的学习人格,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创设,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想观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被广泛的应用普及。由于大学生正处在思想意识促发展的时期,对于网络信息没有成熟的筛选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自身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拓展学生的个人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和探索,完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利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进行榜样的树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更好的借鉴其他同学的学习经验,提升和拓展综合素质。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进行相应的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健全人格。

(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气质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材当中就有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所以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充分的借鉴教材当中的优秀文化作品来进行教学引导,拓展学生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借助优秀的作品来进行相应的提升和完善。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从而有效的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加深自身的学习观念。由于汉语言文学作品当中的文章文学意境较为优美,表达情感也较为深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文章当中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个人的气质。

三、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文素质措施和建议

(一)教师在汉语文学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课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引导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拓展。教师也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积极的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利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来进行拓展和提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要帮助学生汲取文学的知识点,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学习理念,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学习技巧来进行提升和拓展。

(二)教师要创设一定教学情景,增强人文素质教学的高效性

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也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专业课学习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教师可以利用汉语言文学本身的文学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语境之美,从而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增强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接受程度。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人文素质兴趣

在教学中,要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世界的丰富性。并且要积极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投入意识。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项链》时,可以使学生先预习文章,了解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生活实际状态来进行教学方面的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加深学生的学习意向。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国宋.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2):69-71.

语言文学知识范文8

 

广告专业开设的语言文学课程在教学目的和课时安排上均与中文专业有一定差异,如何从广告专业的角度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二度设计,着力体现广告专业特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教学内容上广告特色之体现   目前广告专业的语言文学课程没有专门教材,一般分享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资源。在这种教材体系的限制下,广告专业语言文学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作出适当调整。   在调整过程中我们本着以教材既定框架为基础,结合中外广告史和广告创意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增减教材中的某些内容。   教学重点随着教学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教学重点正是体现教学特色的关键。因此,我们在改革广告专业语言文学教学时,集中力量整合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一方面以培养语感、掌握修辞技巧为核心,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现代汉语语法部分。同时,选取经典的广告口号、广告文案作为讲解修辞技巧的案例。把爱立信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纳入双关的例证;举“格力空调‘非洲到南极一步之遥’”讲解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在这些案例进入现代汉语课堂后,打消了学生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疑惑,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以提高古代文献阅读能力为指针,灵活处理古代汉语语法部分的教学。以“是”为例,语言学需要说明“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语言环境。而广告专业在讲授这个语法点时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只要交代清楚“是”的常用义项为“这”即可。   通过以上语言文学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我们就能够在缺乏专业教材的条件下,较好地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法上广告特色之体现   突出广告专业特色,除了从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方面着手外,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势在必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首先,创新教学思路,变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实际上,对于广告专业而言,广告专业的语言文学教学这些课程应该以涵养人文素为主,把文学视为认识社会人生的一个窗口。另外,“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操,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广告语言文学教学又一重要思路。   其次,强调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把文学知识转化为广告创作素材和表现方法的意识。作为优秀的广告人才,必须能够把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这一点在后现代广告创作上表现尤为明显。后现代广告作品往往通过广告图像及其文案符号与古典的、现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意象互转,刻意营造超脱现实的陌生感和幻觉感。   第三,在作品分析中增加“广告”这一纬度,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广告元素。比如《水浒传》,不仅描写了梁山泊众好汉的传奇故事,还透露出那个时代大量的商品经济信息。从广告学的角度介入研究,不仅彰显了广告专业语言文学课程的特色,而且开辟了语言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四,突出文体知识介绍,帮助学生掌握可以充当广告载体的古典诗词、楹联和剧本等体裁的写作要点。在我国广告史上,从唐朝开始,诗词广告和对联广告就源源不断。因为这些广告形式契合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而且在文人的参与下,提升了广告文化的品位。因此,语言文学教学应该把这些文体作为重头戏,培养学生的广告文案写作能力。   三、广告特色得以体现的理论基础   广告专业是一个交叉性的边缘专业,对理论训练和知识多样性整合有较高要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沟通学科间的研究纽带,既是对现代教育者开阔的学术视野的要求,又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广告是一个新兴的边缘交叉专业,其专业性质是语言文学课程广告专业特色得以体现的基础之一。   首先,尽管广告专业以广告策划、营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但是,现代广告大多超出简单的商品叫卖行为,往往借助艺术包装,以审美遮蔽功利。为了达到令人满意的广告效果,广告创作者必须研究受众审美心理,遵循艺术创作原则和方法。   其次,广告专业与文学在研究人类心理,认识人性上有其共同的追求。广告学发源于心理学和营销学,随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又分化产生了独立的广告心理学。尽管不同的心理其活动机制存在差异,但人性是永恒的。只有在了解人性、认识人性基础上制定的营销策略才有成功的保证。   最后,广告专业与文学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上殊途同归。一个合格的广告从业人员,不仅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语言文学课程广告专业特色之体现,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主要在于教学对象的千差万别。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受众。我们在设计广告专业的语言文学教学时,应该从广告专业学生的视角出发,突出学以致用的特点,突出广告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