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电范例6篇

广东机电

广东机电范文1

Abstract: Based on relevant data from 2002~2009, this paper uses the G-L index and Bruelhart index to analyze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IIT)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s. Moreover, the paper also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level of IIT of different kinds of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 Guangdong by combining the 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es (TC indexes) with G-L indexes of these products.

关键词: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G-L指数;Bruelhart指数;TC指数

Key words: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intra-industry trade;G-L index; Bruelhart index;TC index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0-03

0引言

产业内贸易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产业部门产品的现象。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产生的基础是各国在不同的产业上拥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主要来自于所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差异,而要素的成本差异则是由各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决定的;因此,当两国相互交换各自的优势产品、进行产业间贸易后,两国间的生产要素比率会发生变化。与产业间贸易不同,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基础主要是某个产业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因素,这种贸易模式不会直接引起相互进行贸易的两国间生产要素比率的变化,因而两国各自国内的劳动力使用比例也都不会发生改变,进口的增长也就不会给进口国带来敏感的收入分配及失业问题,因此产业内贸易就较少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一个国家或地区推动其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不仅可以使其产品的出口尽量免受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还可以使其出口产业获得更多由规模经济和差异性优势产品的出口所带来的利益。当前,产业内贸易正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世界各国之间尤其是工业化国家之间贸易的主要模式。广东省是现今出口和进口总额均居于全国首位的我国第一外贸大省,而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机电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分别保持在全省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的50%以上,且其各年出口额均大于进口额,呈现出贸易顺差[1]。可见,机电产品整体上既是作为外贸大省的广东主要出口的优势产品,又是其主要进口的商品。因此,深入研究当前广东省机电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产业内贸易分析工具

1.1 静态分析指标1975年,Grubel和Loyd提出了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G-L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GLi=1- (0≤GLi≤l)(1)

上式中,GL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业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i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GLi的值在0到1之间变动,GLi数值越大,表明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若0.5

对于生产多个种类产品的产业,在计算其G-L指数时,为提高准确性,一般不采用整个产业所有产品的进出口总额直接进行计算,而是先按公式(1)分别计算出该产业每种产品的G-L指数,再将这些产品的指数值加权平均得到整个产业的G-L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GLj==1-(0≤GLj≤l)(2)

上式中,GLj为生产n种产品的j产业整体的G-L指数,GLi为j产业中生产的i产品的G-L指数,Xi、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1.2 动态分析指标G-L指数是测度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静态指标,只适合于具体的某个单一时期。为弥补G-L指数的不足,1994年,Bruelhart 提出了一个可以测量一定时间跨度内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动态指标: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Bi=1-(0≤Bi≤l)(3)

上式中,B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业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ΔX、ΔM分别为该时间跨度内i产业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增量。Bi5的值同样在0到1之间变动,若0.5

与G-L指数相似,可以用加权平均的方法求得生产多种产品的产业整体的Bruelhart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Bj=Bi(0≤Bi≤l)(4)

上式中,Bj为生产n种产品的j产业整体在一定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指数,Bi为j产业中生产的i产品在该时间跨度内的Bruelhart指数,ΔX、ΔM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增量。

2广东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2.1 静态的G-L指数分析

2.1.1 机电产品整体及其中六大类别的G-L指数分析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中取得广东省的“金属制品”、 “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 “运输工具”、“仪器仪表”和“其他机电产品”这六大类机电产品2002-2009年的进出口金额数据①,按公式(1)计算得到这些年份六类机电产品各自的G-L产业内贸易指数,再按公式(2)对这六类产品的G-L指数进行加权平均求得相应年份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见表1)。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保持在0.7以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不过在此期间呈接近于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有明确种类的五大类机电产品中②,“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远远超过了“金属制品”,前四类产品各年的G-L指数都在0.6以上,而“金属制品”各年指数值最高不超过0.33。不过,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四类产品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仪器仪表”2009年时的G-L指数值比之2002年的水平都有较大的下降,这其中“机械及设备”和“电器及电子产品”的G-L指数呈接近于逐年下降的趋势,“仪器仪表”的G-L指数则各年波动较大,2007年降至0.616的低点后在2007~2009年间又较大幅度地回升至0.774,不过与2002年时0.983的最高点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运输工具”的G-L指数也经过了较大的波动,2008年降至0.739的低点后,2009年时又大幅回升至0.919,接近于2002年时0.933的最高点。相比之下,“金属制品”的G-L指数则较为稳定,各年指数值保持在0.3③,左右,上下偏离不超过0.03。

2.1.2 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各章G-L指数分析为了更进一步地分析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里再按照《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对机电产品的种类进行进一步细分。HS分类法将所有商品归为22大类、98章。根据我国商务部编制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统计工作手册》(2007年),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商品分布于第68、70、73~76和78~96共25章中。由于历年《广东统计年鉴》只提供细分到HS各章的商品进出口金额数据,章以下各种商品的进出口数据难以获取,本文因而只分析整章商品都归属于机电产品的HS第82~91共十章的产业内贸易水平④。下面,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2002~2009各年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G-L指数(见表2)。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这十章机电产品中,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87章“车辆及零附件”、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和91章“钟表及零件”的G-L指数都保持在0.5以上,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和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则各年的G-L指数都处于0.08~0.5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而第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和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的G-L指数连0.05都从未达到,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第83、84、85、87、89、90和91各章的G-L指数都呈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除了G-L指数保持在极低水平的第86和88章外,其他八章中只有第82章的G-L指数相对较为稳定,各年指数值保持在0.322⑤左右,上下偏离不超过0.034。

2.2 动态的Bruelhart指数分析

2.2.1 机电产品整体及其中六大类别的Bruelhart指数分析前面运用G-L指数从静态角度分析了广东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这里再运用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动态角度分析其产业内贸易水平。根据相关数据,分别按公式③、④计算得到2002~2009年每两年间广东省六大类机电产品和机电产品整体的Bruelhart指数(见表3)。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的各个期间内,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Bruelhart指数除了在2007~2008年期间不到0.5外,其他期间内均保持在0.5以上,表明其进出口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在有明确种类的五大类机电产品中,“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和“运输工具”的Bruelhart指数在2002~2009年间的多数期间内超过了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仪器仪表”的Bruelhart指数则在多数期间内不到0.5,表明其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引起;而“金属制品”的Bruelhart指数从未达到0.5,产业内贸易一直不是其贸易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机电产品整体和六大类产品的Bruelhart指数都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从2002~2003年和2008~2009年这两个起始期间段来看,除了“机械及设备”在2008~2009年间的Bruelhart指数值高于2002~2003年间的水平外,其他五类产品和机电产品整体在2008~2009年间的指数值比之2002~2003年间的水平都有较大的下降。

2.2.2 HS分类法中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各章Bruelhart指数分析

为了更进一步地对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动态分析,这里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广东省HS第82~91各章机电产品的Bruelhart指数在2002~2009年每两年间的指数值(见表4)。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的各个期间内,这十章机电产品中,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87章“车辆及零附件”和91章“钟表及零件”的Bruelhart指数在多数期间内超过了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第82章“贱金属工具、器具、利口器、餐具及零件”、86章“铁道及电车机车、车辆及零件”、89章“船舶及浮动结构体”和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的Bruelhart指数则在多数期间内不到0.5,表明它们贸易总量的变动在多数时候主要由产业间贸易而不是产业内贸易引起;而第83章“贱金属杂项制品”和88章“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的Bruelhart指数从未达到0.5,这两章的产业内贸易一直不是其贸易总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此外,从2002~2009年间的变化趋势上看,除了Bruelhart指数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第83和88章,其他八章的Bruelhart指数都经历了较大的起伏波动。

3结合TC指数的广东省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一种产品主要参与的贸易形式与相互进行贸易的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该产品上竞争力的差距有很大关联。若互为贸易伙伴的两个国家或地区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力较为接近,这两个贸易伙伴相互间对该类产品的进出口就较为平衡,在两者间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量就会大大超过其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反之,若两个贸易伙伴在某类产品上的竞争力差距较大,两者间对该类产品的进出口严重失衡,在两者间该类产品所参与的产业间贸易量就会大大超过其产业内贸易量。因此,为进一步探讨广东省不同种类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特点,这里引入衡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某种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 Index,简称TC Index即TC指数),将其与G-L产业内贸易指数结合起来,以对不同种类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综合分析。TC指数是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的净出口额占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以衡量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

TCi=1- (-1≤TCi≤1)(5)

式中TCi为某个国家或地区i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Xi和Mi分别为i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TCi的值在-1到1之间变动,若0

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这十章机电产品中除了第88和90章外,其他各章的TC指数在全部或大多数年份的指数值都为正,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强。将这十章产品的TC指数与前文计算得到的G-L指数结合起来,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3.1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GLi>0.5)。整个时期内的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械设备及零件”、87章“车辆及零附件”和91章“钟表及零件”都属于这种情况,第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从2005年开始也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生产这些产品的能力较强,与其在这些产品进出口上的主要贸易伙伴相比,广东省在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上略占优势;按照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来归类,这四章产品中,除第91章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外,其他四章都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等技术产品⑥。

3.2 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TCi>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GLi

3.3 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TCi0.5)。整个时期内的第90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仪器设备”和2002~2004年间的第85章“机电、电气设备、电视机及音响设备”属于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表明广东省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但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相比,广东省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竞争力仍处于相对劣势;这两章产品中,第85章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中等技术产品,第90章则有部分产品属于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部分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中的高技术产品。

3.4 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TCi

4结语

在以上基于2002~2009年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中,由广东省六大类机电产品的相应指数值分别加权平均而得的机电产品整体的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表明,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角度看,广东省机电产品整体的产业内贸易都呈现出较高水平,不过其水平较不稳定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趋势;计算得到归属于机电产品的广东省HS第82~91各章的G-L指数和Bruelhart指数,则可以看出各章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参差不齐,且多数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有较大的起伏波动。将产品的TC指数与其G-L指数结合起来分析,并考虑不同产品的生产要素特点,可以看出在2002~2009年间广东省的HS各章机电产品中,所有低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大部分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品都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其中多数产品参与对外贸易的形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大部分中等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且以产业内贸易为其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所有高技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较弱,且其中多数产品参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较低。今后,广东省要继续促进机电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高技术机电产品生产的发展,增强其国际贸易竞争力;同时要注重培育规模经济,并促进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生产,以进一步提升广东机电产品参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注释:

①本文中用到的各项经济数据,都根据历年《广东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

②本文在根据计算得出的六大类机电产品的G-L和Bruelhart指数值进行进一步分析、说明时,大多数时候忽略没有明确种类的“其他机电产品”的情况,只分析其他五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③为该产品各年或各期指数值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值.

④根据商务部的规定,HS第87章产品中的“坦克等机动装甲战斗车辆及其零件”不属于机电产品,但由于该种产品单独的进出口额数据难以取得,本文在计算相关指数时,没有将该种产品的进出口额从第87章的进出口总额中去除.

⑤同③

⑥这里根据联合国SITC分类法,同时结合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2002)和姚晶晶(2008)各自提出的归类方法,对HS各章机电产品按其生产要素特点进行归类.。

参考文献:

[1]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Supplement 2).

[2]黄观带.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中国一欧盟农产品贫易发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

[3]焦百强,胡彦华,叶园园.浙江省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研究[J].中国物价, 2010,(3).

[4]王恕立,吴亚芳.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5]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1993~2000年中国贸易条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69).

广东机电范文2

关键词:员工培训、卓有成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全球化竞争加剧,技术发展迅猛,顾客对产品、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对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电力企业员工的专业素质还不能适应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给面向电力行业提供培训服务的培训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尽快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就成了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对员工进行有效地培训。

一、深入调研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

组织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它必须是理性化,以经济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培训活动的成本无论从费用、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是不低的,培训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此在是否进行培训前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根据需求来指导培训方案的制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单纯地为培训而培训。

(一)对现有的生产一线岗位人员进行素质调查

1.确定对象

重点是培训教学岗位,要建一流培训中心就要拥有一流的培训师资力量。企业战略发展方向转变了,要为电力行业的管理、生产岗位专业性较强的不同层次的学员做好培训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师队伍必须进行系统化的专业对口的业务技能培训。

2.规范内容

学历、专业、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质、能够胜任的课程类别、拟开发的课程、专项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等。

3.数据采集

掌握企业现有人员素质的状况,对员工个人素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专兼职培训教师师资数据库,实现培训师资源共享。

(二)分析员工素质现状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差距,确定企业的培训需求

员工整体上对电力行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缺乏实时的了解跟踪,对为之服务的培训服务对象的基本状况结构、培训需求情况掌握的不具体。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培训教师理论跟实际生产实际相脱节,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区域性电网公司上至管理干部下至一线技术工人的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工作。

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来讲,企业不仅要了解现有员工的能力、素质水平,还要预测在未来企业发展过程中来自技术层面、组织结构、外在环境等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推测未来企业将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估计出哪些员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培训,以及这种培训真正见效所需的时间,以推测出培训提前期的长短,培训要有前瞻性、针对性。

(三)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明确培训目标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培训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制定出符合自身企业发展定位要求的培训目标。提出全体培训师熟练掌握电子教案制作的方法,开发电力行业相关课程的课件,建设远程教学网站。拥有自己的品牌教师,品牌课程,树立服务标兵,培养创新能手。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多参与实习调研、学术研讨等活动,积累丰富实践教学经验。强调根据培训对象的差异,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课程,灵活运用授课方法,增强培训效果,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特点。

二、从实战角度出发,学以致用,制定培训计划

针对处在生产一线岗位上的培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肯花大力气、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岗位业务培训。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电厂的下厂调研,到国内先进的培训中心实习、考察等方式丰富培训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实操水平。对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积极开展转变思想观念的管理类课程培训、行为科学知识培训、接待服务礼仪培训等。与各部门、各级领导和员工共同设计培训计划既要与员工岗位职责要求相一致,又要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开展培训效果评估活动,制定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政策

(一)为保证员工培训取得预期效果,达到企业设定的培训目标

就要通过相应的培训评估手段来检验培训成果。根据员工培训的不同内容、不同方式采用评估的方式、内容也不同:

1.下厂实习培训的要按要求撰写调研报告,由本人根据调研情况在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汇报会上做述学报告,并由分管领导带领评审小组进行集体评议、考评,考评的结果与个人评优、评先挂钩。

2.到培训机构学习考察的需撰写学习考察报告并归档到员工培训档案,建立员工培训资料卡片,翔实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费用等内容。

3.鼓励中层管理人员学习专业对口的研究生学历,取得研究生学位的由培训中心根据人员类别、专业分类给予鼓励政策。以利于提高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水平,培养储备高层管理人员的后备力量。

4.鼓励培训师参加资质培训,对取得相应国家权威部门认证的资质证书,给予相关政策倾斜。

(二)构建与评估培训成果相配套的培训激励政策,有效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

实行教师工作量考评与奖励办法,年终对教师授课量、教学质量考核评比。对保质保量乃至超工作量的教师给与物质、精神两方面的奖励。不合格的要进行岗位培训对经过培训教师的教学质量仍不过关的采取降低培训师等级使用,相应的岗位级别、薪酬水平降低。培训激励政策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员工参培的热情,调动了员工参培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工作业绩,授课量、课件开发的数量、质量等素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培训激励政策唤起员工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员工从“要我参加培训”被动参培形式转化为“我要参加培训”的主动学习模式,为自主管理这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培训资源,建立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

对内深入挖掘内部培训潜力,对领导高层每周组织中心组学习有中心内部培训教师就某一学术课题展开讲座,一方面开拓了管理高层的视野,掌握了前沿的管理信息,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做出相应决策。另一方面对授课的培训教师无异于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领导层对自己培训教师的授课水平有个直观了解,对今后的员工培训工作也有指导性意义。鼓励中层管理人员就自己申报的某项专题组织讲座,并把这一环节纳入中层管理干部考核的内容之一。这不仅为管理干部和一般员工搭建了有效沟通的平台,更为抓好员工培训开拓了新思路。

五、依托长远发展规划,构建科学的培训体系

建立良好的培训需求体系,才能使企业和员工更好地发展。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包括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管理方式等内容。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需要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一)培训机构

企业培训机构有两类:外部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培训机构。企业可针对自身情况从其资金、人员及培训内容等因素综合考虑来决定如何选定培训机构。

从培训的实效性出发,培训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对培训机构的选择原则是培训课程要学就要学本行业本领域前沿的东西。发电仿真、实训室建设等项目要以建国内一流为目标,具有超前意识,要在本行业中处于领跑位置。具体举措是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年度培训经费提取比例占工资总额的2.5%。同时以规范的制度来监督培训费用的合理使用,培训费用审批程序严格,员工能本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不舍近求远地上外地学习。争取把每一分培训经费都用在刀刃上,要让有限的培训经费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能。

(二)培训对象

根据参加培训的人员不同,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等四类培训,然后针对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方式和内容。高层管理人员担负着引领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要把培训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培训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应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广泛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高管尽可能多地掌握国内外与本行业相关的信息资讯、管理科学的前沿知识。

因地制宜地利用培训中心固有的优势,鼓励中层管理干部、培训教师、一般管理干部参加网、省公司在培训中心开办的不同层次培训班的学习。既有利于广大员工开拓视野,又节省了大量培训经费开支。

大力支持技能人员考取与本岗位相关资格证书,逐步实现员工的持证上岗。

(三)培训方式

从培训的方式来看,有职内培训和职外培训。职内教育指工作教导、工作轮调、工作见习、工作指派等方式。职外教育指专门的培训现场接受履行职务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培训。

在培训教师队伍中开展“送陪到企”活动,丰富教师实践经验。为了提高教师的实操水平,与各生产单位联系,组织教师下厂实习调研每人一年不少于一个月的实训时间。对服务类人员按不同的工作岗位定期组织服务技能大赛,并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奖励。

员工培训是企业最好的投资,其效果已超出了在厂房、设备及其它硬件环境方面的投入。企业所增强的决不仅仅是点滴的提升,而是企业竞争能力的跃升。最终形成的企业和员工双赢局面。

六、结束语

企业培训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搞好培训设计的关键在于系统思考,即企业培训与企业其他的业务活动、整个企业的发展相互影响,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企业成功培训的关键在于企业的高层领导、各管理中层与人力资源部从系统的角度、战略的角度形成稳固的培训架构。有领导的更多支持、更到位的需求分析、更个性化的培训方法、科学的评估体系、快速有效的反馈机制,就能即照顾到企业整体各层面的问题,又能注意到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做到点面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培训效果,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吉雷,梅楚尼奇.康青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广东机电范文3

关键词:广西;东盟;跨境电商发展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东盟信息港项目,并将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该项目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并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跨境电商,该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好地促进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广西应抓紧机遇,加快构建面向东南亚地区的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全方位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打造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跨境电商总部基地。

一、广西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2015年广西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翻倍增长,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420亿元,同比增长120%,提前实现了电子商务倍增计划。广西已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据南宁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东盟作为“一带一路”重要区域之一,与广西外贸进出口1,803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同期广西外贸总值的56.6%。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基于与东盟“钻石十年”全方位合作的基础及与东盟陆、海相连的优越地理位置,正不断深入拓展在东盟的电子商务发展业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广西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使更多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落户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全区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表明政府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政府推进“中国-东盟信息港”、“电商广西、电商东盟”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将更有效地推进广西与东盟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在第13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大会上,张高丽表示“中方将在广西设立国际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口更多的东盟商品”,“跨境电商”将成为广西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广西应注重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商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广西在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发展的独特优势,把广西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总部基地。

二、东盟电商发展现状

(一)东盟跨境电商发展潜力。根据数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络零售普及率为7%,而东南亚只有1%,随着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网络购物比例不断增长,有望在未来4~5年内达到中国电商销售额的2倍,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子商务市场。2013年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和越南的网络零售总额仅为7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据有关机构预测在2018年将达到345亿美元,东南亚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正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呈现爆发式增长,东南亚的电子商务将迎来黄金时代。近年来,东南亚市场电商内外部环境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各国政府的推动以及成本低廉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也加快了东南亚用户向网络的转移。除了各电商巨头抓紧对东南亚市场的布局,一些东南亚地区本地的电商平台也在快速崛起,这些企业也推动了整个东南亚电商生态系统的发展。

(二)东盟跨境电商平台市场现状。近年来,东南亚本土的电商企业在迅速成长,Lazada公司是东南亚第一大B2C平台,有“东南亚亚马逊”之称。业务遍及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集团2015年交易总额达到13亿美元。到2015年末,已拥有10座物流中心,8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超过2,000辆车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车队,同时还与100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达成合作。Zalora主打时尚电商,包括时装和鞋类产品,在印尼、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均有业务,是东南亚地区成长最迅速的电商之一。Luxola主打护肤品和化妆品品牌,取得了多家品牌的独家在线销售权,目前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2015年7月被法国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收购。印尼已有多个成功的电商平台,包括综合B2C平台Bhinneka,综合C2C平台Tokopedia,线上综合采购平台Matahari Mall等。

(三)东盟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在东盟大多数国家,消费者仍然普遍采用货到付款的方式,美国有PayPal,中国有支付宝,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付款方式仍然为货到付款。大多数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出于对在线支付安全性的怀疑,普遍对互联网银行的接受度不高,大部分的消费者都愿意选择货到付款。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东南亚网购的53%为货到付款,2015年这个数字是74%,这验证了货到付款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只有更好地解决东南亚地区第三方支付,改变大部分消费者的付款方式,跨境电子商务市场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解决跨境支付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更安全、更放心的第三方支付。在东南亚国家发展跨境电商还有一个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物流配送。如何更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决定着跨境电子商务在该地区的成长速度。在2016年,Lazada、MatahariMall等投资公司为解决“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问题都将在物流配送方面加大投资,建立或扩大货物配送的车队,以更方便、更便捷的物流体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总的来说,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想要打入东盟市场,必须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重视与东盟国家的语言、文化差异。还需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制定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广西与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模式

(一)广西与东盟跨境电商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广西正打造与东盟国家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并推进与东盟的网络建设。目前,中国和东盟服务的通信光缆里程数已超过10万公里,中国联通2010年在南宁设立了中国第四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目前已实现与越南、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国的直接互联。华为公司早在十多年前已开始进军东盟市场,目前已成为东盟地区第一大电信设备和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阿里巴巴集团与广西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将在技术输出、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助力广西成为面向东盟的技术、服务、贸易与人才最佳输出地。

跨境贸易方面,广西南宁成为部级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吸引了京东、苏宁云商、阿里巴巴等一批龙头电商企业。2016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获得东南亚电商Lazada的控股权,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会带动一大批中国电商企业开拓东南亚市场。中国物流服务商巨头顺丰快递已经率先在新加坡设立海外分部,并计划在东盟10国设立物流系部,抢占东盟电商物流市场。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纷纷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中国与东盟相关的交流中心与办事机构也陆续落户南宁,广西南宁市连通东南亚各国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广西与东盟发展跨境电商的重要契机和直接推动力。

(二)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2015年东盟国家的工会领导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开启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服务中国-东盟工商界企业的合作新模式。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平台将会给双方企业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如贸易合作、海外融资、物流服务、海关通关报检、法律政策等。该平台的启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有利于中国与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参加会议的东盟国家都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跨境电商平台的合作发展。

广西通过每年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电商峰会,使更多跨国公司和电商领军企业更加充分地了解广西,认识到广西在中国-东盟电商发展中的独特优势,从而更多地投资广西,为广西建设中国-东盟“电商丝路”和打造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一带一路”将推动广西与东盟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此前有学者认为,由于东盟各国政府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有不同的政策和考虑,所以东盟国家在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合作上不会起到显著的影响。但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跨境电子商务合作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东南亚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并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电子商务市场,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更应该充分发挥与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把广西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跨境电商总部基地。

(四)广西将加大对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跨境电子商务不等同于传统的电子商务,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市场仍属于新生事物,东盟国家所有电子商务参与者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人才。广西是开设东盟国家小语种最多的省份,目前跨境电商想要持续快速地发展,必须保证人才的供给,跨境电商企业需要的是综合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电子商务知识,也要熟悉跨境电商平台的各项操作,特别是广西的高校应结合自身区域优势培养更多的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东盟国家小语种的综合型跨境电商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芳.我国电商企业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营销策略[J].电子商务,2016.8.

广东机电范文4

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珠江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新,当珠江经济台开播,特别是“珠江模式”正式确立后,广东电台在发展别注重的是:创新精神的弘扬,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更是将这种创新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跨越式发展。

1.观念的跨越

观念的跨越是最关键,也最难做到的跨越。观念不改,行为难变。广东电台明确提出要更新观念,超越自我。

一是发展的观念。打破自满自足观念,树立跨越式发展目标。珠江模式开创了中国广播先河,这一次创业成功后,尽管年年有创新、有进步,但是对远期目标的探讨不够,创造新经验的冲劲不足,再创辉煌的激情不高。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在新的形势面前,必须要有跨越式的发展。

二是广播的观念。广播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曾经在听众中颇有神秘感。广东电台明确提出办“看得见的广播”,鼓励各系列台开办更多户外直播活动和节目。通过办“看得见的广播”促使电台名主持人和名记者走近听众,既扩大他们个人的品牌影响力,也加深听众对广东电台及其节目的品牌印象。近几年,广东电台每年举办的户外直播活动都有250多场。

三是品牌的观念。品牌战略是当前市场决战的焦点。在激烈的竞争中,广播也只有凭借品牌才能更有效地占领市场。现在,要用品牌的理念来经营节目。由办出名牌到创造品牌,是一种质的提升,更是一种观念的跨越。随着品牌意识的增长,品牌节目的增多,广东电台的收听率和收听市场份额都有大幅增长。根据央视索福瑞、尼尔森和赛立信等媒介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电台的总体收听率连续多年保持50%增幅,收听市场份额保持在70%左右。

四是经营的观念。在一段时间内广东电台实施系列台二级经营承包责任制,积极开展广告经营,获得很大成功。但是,广告份额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继续遵循以往的路子维持原有增长水平倍感艰难。于是,我们调整经营方针,要求紧紧抓住广播广告这一主营业务,奋力拓展广告外市场。为此还扩大和改善覆盖,开发新的广告市场;积极探索演出、制作、节目营销、职业培训等广告外经营;整合资源,发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效益等措施。经营观念的变化带来了经营成效的明显增强。这几年,广东电台每年的经营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

2.模式的跨越

广东电台创造了“珠江模式”。然而,模式一旦形成,就可能成为进一步创新的桎梏。在市场经济深入人心,传媒竞争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之后,这一模式原有的一些内涵显然已经过时。广东电台要发展,就必须跨越自己创造的模式。近几年来,广东电台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节目营销、技术革新、品牌战略、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大胆开拓探索。以“珠江模式”所蕴含的创新精神,跨越了模式本身带来的束缚。

3.体制的跨越

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是依照行政辖属分级,不同级别广播电视实行的是属地管理,条块分割严重。这样不仅造成广播电视有系无统、支离破碎、重复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弊端,而且因为各属一方政府,广播电视的发展一直难以跨越属地的鸿沟。集团化改革为广东广播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极好机会。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产业,2004年广东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由省、市、县三级广电系统联合组成的全省性广电传媒集团―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在集团统一部署下,在以往与全省各市县台广泛的业务合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以联合发展方式在跨级别、跨地域经营与发展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一是在省内跨级别的联合。从2004年2月26日广东电台首次与云浮广播电视台签署联合发展协议,到目前已经同佛山市、江门市、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揭阳市、阳江市、汕尾市、以及怀集、台山、罗定、潮安、遂溪、廉江等16家市县广播电视台(电台)实现联合发展。广东电台与联合发展台从宣传业务、人才交流培训、技术、节目、大型活动、经营等方面进行多层次联合协作,同时为每个合作台专门指定一个频道与其对口。

二是跨地域联合。2005年1月21日,广东电台与广西梧州电台签署了跨省区联合发展协议。当年梧州台两个频道收听率提高一倍以上,在梧州可以收听到的11个电台中占78%的市场份额;广告创收翻了一番,员工全年人均收入也比上年增加了31.2%。目前,广西自治区广电局、国家广电总局都已正式发文充分肯定了这种跨地区发展的机制和做法。

实践证明,联合发展对于跨越现行广播电视体制、改变条块分割现状,对于解决广播电视有效覆盖、从而更好地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千家万户,都是行之有效的。

4.媒体的跨越

首先是从单一的广播媒体向综合媒体跨越。广东电台以前主要经营的是9个广播频道,还有《声报》和《投资快报》两家报纸。近年来,总台和各系列台先后都开设自己的网站。2006年,广东电台又实现新突破:开办了两个数字电视频道―《开心购物》和《邮轮旅游》频道。

其二是广泛开展跨媒体合作。广东电台在2003年就与《羊城晚报》达成有关宣传信息交流的合作意向,并多次进行联合采访。例如在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前,两家就联合前往采访,以“重走青藏,再看天龙”为专栏进行报道。电台还利用交通频道的品牌节目广播小品“大吉利车队”的节目品牌和资源,与广东电视台合作制作“大吉利车队”动漫版。2006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该节目在广东电视台试播,收视率就达到4个百分点。

5.行业的跨越

广东电台的“民声热线”节目是跨行业合作办节目的成功范例。这个节目和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主办,每个月由一个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到直播室来参与节目,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的问题。从2005年11月开播以来,节目社会反响强烈,舆论引导效果良好。

广东电台南粤之声与深圳多家汽车公司、商场连锁店签订协议,近三千台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十家名店全天播放南粤之声节目。电台还成立了“天天精彩文化传播公司”“广东天网联动信息网络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文化活动组织与策划,信息服务,电视剧、综艺、专题、动画故事片的制作、复制、发行等业务。天网公司将充分利用媒体的优势,和各大运营商紧密合作,不断拓展电信、移动的增值业务,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产业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经过20年改革创新,中国的广播有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今天,广播依然面临不少困境。从广东电台的角度来说,目前遭遇的主要冲击有:

一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五年过渡期已过,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媒体进入中国市场的势头必将会越来越强。

二是网络、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电视等新媒体在广东异常活跃。

三是国家特批的九家在广东落地的港澳和境外电视影响颇大。

四是广东的媒体都在强势发展。《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四大报业集团广告经营占有绝对优势;电视除了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外,广州、深圳的电视台都经营得红红火火;广东全省有98家电台,共122套节目。广东全省每年广告规模约250亿,其中广播仅占8亿左右。蛋糕难以增大,而分蛋糕者却既强又多。

五是广东移动、广东电信、广东联通等都在大力拓展增值业务,其中多数项目都涉及到广播电视。

六是不知从何时悄然兴起并迅速蔓延的医疗广告与医卫合办节目,在为广播带来可观创收的同时,也给广播造成较大负面影响。随着政策和法规的逐步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广告市场只会越来越规范。

在这种形势下,广东电台需要尝试新的突破,要坚持珠江模式的改革创新精神,不再追求新的模式再创造,而要力争发展的新跨越,今后广播的发展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向广播经营的网络化方向迈进

1.扩大省内联合。提升全省广播整体影响力,增强广播整体核心竞争力,扩大广播整体市场占有份额,转变广播弱势局面和氛围。

2.拓展跨省区联合。各省区兄弟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把广播媒体做大做强,逐渐形成以市场为手段的全国广播网络。

3.构筑广播节目网络合作平台。通过过去两年的实践,广东省内已经形成以省台为龙头的新闻信息网络合作平台,这个新闻信息网络合作平台是把全省新闻信息资源全部集中在这个平台上,全省各市县大家公正、公平、实时地互相交流,充分把这个资源使用最大化。

4.建立品牌节目联合制作机制。由北京音乐台、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等全国十几家音乐广播频道共同打造的全国音乐广播协作网已经进行成功尝试。其它类型的频道或节目也都可以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5.建立大型活动合作机制。广东电合了“9+2”11家广播电台共同打造“流行音乐排行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还有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也是一个跨省区广播电台大型活动的品牌。

通过这一系列联合,争取逐步形成全省性,乃至更大的跨省区广播合作网,从而促使全国、全省广播的合力与实力的提升。

二、向广播产业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1.利用电视拓展传统广播与网络广播相结合,打造电视广播与商品营销新的营销模式平台。

2.努力拓展广播视频与互联网三位一体实时互动的网络电台。

3.利用音乐广播的资源优势,向广播与演艺、娱乐、展览等产业融合的方向发展。广东电台音乐之声举办的国际音响唱片大展已经进行十几年了,每年只有三天展览会,带来的收入一共达到四千多万。

4、利用交通广播资源的优势,通过广东电台羊城交通广播公司,以公司化运作,借助市场营销手段,迅速展开全省驾驶会员俱乐部的营销。

三、向广播技术的数字化方向推移

广东机电范文5

关键词 买方市场 企业对策 市场拓展

1 买方市场的形成

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是广东省电力火电设备安装重要骨干施工企业,具有火电设备施工一级资质。多年来,承担了省内主要大中型发电厂的设备安装,如沙角A、B、C电厂,黄埔电厂,韶关电厂,珠江电厂等,总装机容量8 GW。

全国目前火电施工一级资质企业超过60家,除广东省火电工程公司外,在广东电建市场已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还有来自外省的十几家,这些外省施工队伍曾经或正在承接的工程包括: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妈湾电厂、湛江电厂、汕头华能电厂、南海电厂、中山电厂等大中型电站施工项目。由于近期广东新建能源项目较前段时期大为减少,这一局势使广东电建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具体体现在:第一,在供求关系上,现有的电建施工企业数量已远远超过新建能源项目所需的施工队伍数量,即火电施工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第二,在价格方面,综观近期火电项目,投标价及合同价不仅没有提升或与前期项目持平,反而大有相对降价甚至绝对降价趋势;第三,从竞争态势看,买方市场使供求矛盾向有利于建设单位或业主(即买方)方向转化,业主地位上升,业主的权益受到尊重,竞争仅在施─单位之间展开。

2 从市场的压力中寻找发展的契机

2.1 买方市场形势给企业带来新挑战

适度的买方市场形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一方面,通过竞争,各施工单位不得不改善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原因,施工单位不得不认真考虑降低各项成本及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包括人力、机械、材料等;再一方面,由于竞争,促使施工单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改进施工技术,在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的同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买方市场形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其国内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在买方成为市场中的上帝的同时,这种买方市场形势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供过于求必将使一部分企业被市场淘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向市场挑战,并从市场的压力中寻找发展。

鉴于广东电建市场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如何从市场的压力中寻找发展的契机,成为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的头等大事。为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抓好改进施工服务工作以及选择合适的产品结构。

2.2 提高火电施工服务质量

在火电施工方面,由于这是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的主业,公司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包括全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行为,严格控制工程进度,提高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成本等。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服务于办公领域,公司内部建立了内部网络,各个工程点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络通讯;公司1996年获得 ISO9002认证,所有承建工程都按 ISO9002 要求严格管理;公司加强对职工的技术及管理培训,使职工队伍素质保持较高的水平。公司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自身素质,同时由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质量、进度及价格上均有相当优势,也为未来项目的投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大力拓展火电施工附加产品

在产品结构方面,除火电施工这一龙头产品外,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大力拓展火电施工附加产品,包括:

a)起重运输。广东省火电工程公司具备目前国内同行领先的施工机械装备,拓展起重运输业成为企业的拳头产品之一,并获得了原电力部颁发的“电站大件运输总承包甲级”资质证书。除配置了合理数量的施工机械用于珠海电厂及韶关和连州电厂的施工外,同时还独立承担了岭澳核电站大件吊装及运输服务项目。公司还承担了珠海1996年及1998年航展的火箭运输及吊装任务。服务涉及石化系统、交通系统等的运输和吊装领域,机械租赁远至安微铜陵。

b)大力拓展电站检修市场。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及对电站施工的经验,积极拓展电站检修服务业务,以解决新建能源项目不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过剩的问题,同时占据检修这一长期的市场。公司承担了沙角A、B、C电厂、厦门嵩屿电厂、妈湾电厂、珠江电厂、月亮湾燃机电厂、恒运电厂、南海电厂、黄埔电厂、广州石化厂、云浮电厂、佛山沙口电厂的检修任务,已具备完善的电站检修服务能力。

c)加工制造业。公司在原有的修配厂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电站及相关行业的加工制造配套服务,除承担了广东省境内300 MW 及以下机组的四大管道弯管、烟风道煤斗的制作外,还承担了沙角C电厂低压管道和输煤系统钢结构的制造。在珠海电厂承接了近20 000 t的工地加工任务,另外,还独立承接了香港新机场屋顶拱形方管的弯制、菲律宾苏望电厂的烟风道及煤斗产品的出口、新疆塔里木回热锅炉的钢结构和护板制作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拟出口美国的 Red Hills 项目的锅炉烟道、护板及刚性梁制作。

d)小型机电工程,考虑到大型项目日趋减少,为解决施工机械及人员的非连续性工作的矛盾,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积极拓展小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承担了威达高纸厂自备电厂、广州麦芽厂、东莞罗定柴油机电厂、云浮变电站等小型机电设备安装任务,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e)建筑业。广东省火电工程总公司获得二级工业建筑资格,除负责公司所有生活设施建筑、工地临时建筑外,还独立承担了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南盘江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主附厂房装修工程及珠海垃圾电厂80 m高烟囱工程。

3 结束语

广东机电范文6

今年4月,赵民先生在新浪博客上载了《为什么广东的电视节目在全国没有影响力?》一文,引起不少网友的跟贴,其中不乏有见地的论述。网上的讨论表明,广东电视的影响力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深入探讨的问题。

什么是影响力?这是讨论问题的出发点,首先要加以明确。就我所接触到的 文献 来看,“影响力”这个概念在行为 科学 尤其是领导 艺术 中早已得到广泛运用,通常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显然,这样的界定与本文所要讨论的影响力不够吻合。讨论广东电视的影响力,需要拓展影响力的概念。广义地说,凡是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或一个品牌具有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就是影响力。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影响力就像重力,你无法直接看到,却可以随时随地感觉到它的存在。当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或一个品牌经常被人提起,其影响力就彰显出来。因此,影响力是一种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做你想要做的事情的能力,是一种软实力。

那么,广东电视究竟有没有影响力呢?不好笼统回答,因为影响力的范围有大有小,影响力的层面也有所不同。据报道,2004年1月18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经过三年来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已经彻底改变了广东广电市场上境内媒体与境外媒体的竞争格局。2006年,境外电视收视份额从1999年的72.5%下降到35%,境内电视的收视市场份额由1999年的27.5%上升到65%,打破了境外电视20多年来对广州地区收视市场的垄断。[1]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06年《 中国 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广东电视台以37.5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位列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和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之后,在电视传媒品牌中位列第五名。[2]这个收视率与品牌价值排名表明,广东电视已获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可,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力。

问题在于,这里的收视率是南方广播影视集团的总体收视率,若就单一电视台或电视频道的收视率而论,广东电视的收视率远不够理想。加上品牌价值排行榜标示的品牌价值仅仅是一种人为估算,未必准确。所以广东电视的影响力究竟如何,还有待分析。就单一频道的收视率而言,在2006年及其前后(即包括2005年、2007年),广东电视在全国的排名在20名以后,是相当靠后的。收视率反映的是观众对一个电视频道或电视节目的喜爱与认同。在观众可以收看数十个频道节目的当今时代,只有那些令人耳目一新或深深地打动观众的节目,才能吸引观众,留住观众。因此,收视率事实上反映了电视节目的创新程度与个性魅力。收视率排名靠后,不仅反映出观众的喜爱与认同程度较低,而且反映出电视节目的创新程度与个性魅力乏善可陈。如此看来,说广东电视在全国范围内缺乏影响力,应当是一个比较符合实事的判断。

作为一种内容产业,电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归根结底是要靠生产与播出同广大观众需要相契合而又具有创新意义和个性魅力的节目来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因此,电视的影响力尽管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但电视节目是否满足观众需要,是否具有创新意义,是否具有个性魅力,却始终是最为主要的因素。由于中国电视始终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 发展 的行业,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其实都可以归结电视创新的问题。在当今中国电视发展史上,只要在这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就能形成独特的影响力。譬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艺术人生》、《梦想中国》,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有报天天读》、《世纪大讲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上海东方卫视的《第一财经》,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安徽卫视的“电视剧频道”,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创新意义或显著特色,从而在全国产生了公认的影响力。

因此,电视节目要有全国性影响力,就意味着电视节目要有鲜明的创新性与独特的个性风格,要能够引领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要具有广泛的示范性与辐射力。广东电视办出过在全国响当当的栏目或频道吗?早在1981年元旦,沐浴在改革春风中的广东电视台开办了“综合性的杂志式文艺节目”《万紫千红》,内容包括歌唱、舞蹈、电视小品、对社会的评论和各地的人文风情介绍,以及游戏等娱乐性节目。这是全国第一个电视综艺节目,开综艺节目栏目化之先河,很快引起其他电视台的效仿。上海电视台曾专门派人到《万紫千红》的录制现场观摩,于1984年推出了同类型综艺节目《大世界》。[3]如果说广东电视台的《万紫千红》是80年代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开创者”,那么广州电视台1988年创办且历时20年的“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可以说是我国90年代以来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电视综艺选秀节目。不过,从总体上看,广东电视节目并没有开创出独领的电视节目, 自然 缺乏全国性影响力。因此,“曾经有人开玩笑:广东的电视节目影响力,和毗邻的湖南的 经济 实力和影响力相当;而湖南电视的影响力,和广东的经济实力相当。”[4]这自然是幽默,却也道出了广东电视影响力有限或贫乏的实情。

为什么广东电视的影响力未能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相应地提升呢?业界人士给出的解释往往这样:广东电视的媒介生态环境十分复杂,竞争压力超乎国内其他任何省份。其一,广东毗邻香港,同属粤语文化圈,广东民众可以毫无障碍地收看香港电视,广东电视面临同香港电视的竞争;其二,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省、直辖市卫星电视台覆盖广东全省,广东电视面临同国内各电视台的竞争;其三,广东报业十分发达,分流了广东电视的观众与广告市场,使广东电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其四,2001年以来,广东又成为外国电视在我国落地的唯一内地省份,广东电视面临同国外电视的直接竞争。因此,广东电视要脱颖而出,自然十分困难。

应当说,这样的解释道出了广东电视进入新世纪以来所面临的媒介生态环境。然而,把媒介生态环境说成是广东电视缺乏全国影响力的原因,却是难以成立的。对于当代中国传媒业来说,竞争是个好东西,正是竞争使我国传媒业不断发展壮大。这在报业发展中尤其明显,先后经历过激烈报业竞争的北京、广州、成都、南京等地,都是报业最为发达的地方。对电视行业来说,广东电视与香港电视展开的电视剧竞争就是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

1983年,国内开始引进港台电视剧。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鱼骨天线林立,人们对香港电视剧趋之若鹜。1986年,广东电视台购买香港无线台制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流氓大亨》,收视率竟高达76%。为了抗衡香港通俗电视剧的长驱直入,广东电视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岭南文化特色而又反映广东 历史 与现实的优秀电视剧:《商界》、《家庭》、《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姐妹》、《一个叫许淑贤的人》、《小巷情活》、《泥腿子大亨》、《深圳人》、《风生水起》等。这些电视剧一问世,就在当地、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引起轰动,有的甚至在一段时期独领。譬如,《公关小姐》1987年在广东电视台播出,收视率高达90%以上,随后在“飞天奖”和“金鹰奖”评比中金榜题名。《情满珠江》1994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立即轰动全国,囊括当年“飞天奖”、“金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三大奖。1997年推出的《和平年代》,被认为是代表广东也代表全国电视剧创作新水平的力作,是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扛鼎之作,受到高度评价。[5]正是在与香港电视的通俗剧的竞争过程中,广东电视剧走出了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电视剧之路,成就辉煌。

当然,广东电视剧的辉煌成就也表明,如果不限于电视节目,把电视剧也纳入考察的视野,那么,广东电视在90年代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正如有评论指出的那样:“从1994年起,《情满珠江》、《农民的儿子》、《英雄无悔》、《和平年代》则连续4年获部级最高大奖,并创下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轰动全国,震动视坛,从而使广东电视剧与京沪电视剧成三足鼎立之势,令国人刮目相看。”[6]

回到本文的论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广东电视除电视剧产生全国影响之外而在电视节目上缺乏全国影响力呢?赵民的博文写道:

目前在广东落地的香港电视节目有:无线频道2个(翡翠-粤语、明珠- 英语 ),亚视频道2个(本港-粤语、国际英语),这四个频道在广东全境落地,被称为 参考 台。这四个参考台的收视率曾占据7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中翡翠台一台又占半壁江山(50%左右),广东全省上下所有电视台都对这4个频道进行广告插播,收入占了自己全部收入的很大部分。通过插播轻松获取高收入之后,大家自己原创节目的空间,实际就大大压缩了。轻轻松松赚钱的“好事”,最后变成了阻碍自己特色节目成长的“绊脚石”。[7]

随后,不少网友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如黄守洲分析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目前广东电视媒体缺少有影响力的媒体人物加盟,未能形成“名人效应”。…… 其二、对原创品牌节目的投入支持有限,这无论是人才、资金,还是政策。……其三、某些主宰媒体发展的“掌门人”的思维方式相对落后。可以说当前大部分广东电视媒体的“掌门人”的思想相对比较保守,不敢冒进,媒体市场意识比较差(更谈不上超前),专业市场媒体经营意识都相对比较薄弱。[8]

还有一位署名“常慈众生”的网友认为,广东电视在全国缺乏影响力的原因有七个方面,大意是:

第一,耽于安乐,机能退化。这是广东电视靠插播翡翠等台的广告为主要收入之一而产生的恶果。

第二,没有准确定位。像广东卫视,是以民生、还是娱乐、还是影视为主打,都没有重点,对自身经营的定位和方向也是模糊不清。

第三,没跟上全国“解放思想”的步伐、创新乏力。九十年代中末当全国兴起室内情景喜剧的时候,跟上潮流的《外地媳妇本地郎》也颇走俏,大家便一直沾沾自喜至今。

第四,省台没有省台的风范,眼光短浅、心胸狭隘。普通话节目也好、广东话节目也好,主持们在荧屏上忙得不亦乐乎,可惜的是节目题材和眼光所及,仅是珠三角,似乎忘了还有占了一半广东的客家人和潮汕人!

第五,还没看到好的电视媒体掌门人。

第六,(电视台)没有记住“人才是 企业 第一生产力”这一至理名言,未能充分引进和选拔策划的人才、主持的人才、制作的人才。

第七,(电视台内部管理)挣不开“关系”的那层网。[9]

总体上,上述各种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触及到广东电视在全国缺乏影响力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分析以偏概全,如在香港电视频道插播广告,其实仅仅是广东有线电视台(公司),并非“广东全省上下所有电视台”,后来广东有线电视台(公司)改组为南方电视台,归入南方广播影视集团。因此插播广告即使对广东电视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消极影响,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影响,并非全局性的影响,更不是唯一原因。还有个别表述相当情绪化,如说“省台没有省台的风范”、“还没看到好的电视媒体掌门人”云云,并没有多少 科学 依据,经不起推敲。

在我看来,广东电视节目缺乏全国影响力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广东电视界是思想解放还是思想保守,是胸怀远大还是目光短浅,是深谋远虑还是只顾当前,是开拓进取还是得过且过,必将对广东电视的 发展 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广东电视节目应当说办得不错,加上广东 经济 发达,广告市场份额巨大,广东电视的市场回报率较其他省市相对较高,经济效益 自然 不错。国家广电总局2007年2月15日公布的《2006年全国各地方卫星电视台综合竞争力排名》显示,广东卫视位居第六,相当靠前。而广东卫视同年的收视率排名相当靠后,连前二十名都未进入,之所以能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居于前茅,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综合竞争力排名的依据是收视率、广告效应等综合性指标,“广告效应”显然大大地“提升”了广东卫视的综合竞争力排名。由此可见,只要节目办得“不错”,广东电视的经济回报就可能“相当丰厚”。这样一来,“小富即安”的思想自然就占了上风,缺乏追求卓越的理想,缺乏奋力创新的激情,难以突破自己,超越自己,自然难以产生大手笔,难以产生顶呱呱的电视节目。又由于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小富即安”,广东电视未能充分形成不断创新的“ 企业 文化”与运作机制,从而导致经营管理出现诸如“对原创品牌节目的投入支持有限”、“缺乏准确定位”、“缺少有影响力的媒体人物加盟”、“(内部管理)挣不开‘关系’的那层网”等种种问题,这也是导致广东电视节目缺乏全国性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令人欣喜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电视竞争的加剧,特别是随着外国电视在广东的落地,加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可能还有广东报业强劲发展的刺激,广东电视蕴藏着的活力又逐渐释放出来,创办了一系列颇受人们喜爱的电视剧目与电视节目。譬如,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2000年10月开播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东特色征服了广大电视观众,在2006年元宵已突破1000集,成为国内同类电视剧集数最长、播出时间最久、收视率最高、广告效益最好的一部电视连续剧,成为珠江频道的一块金字招牌。与此同时,珠江频道又先后创办了颇受欢迎的《630新闻》、《今日关注》等新闻栏目,成为广东境内收视和市场份额稳居龙头地位的频道。又如,广东卫视2004年7月全新改版,结合广东省外来人口有二千万的独特地理条件和背景,推出了以讲述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奋斗在广东的“新客家人”故事的大型人物纪实栏目——《人在他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人物命运走向、生存状态特征、思想情感流露以及人生价值观,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开播以来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在2007年1-5月所有省级卫视专题类节目的收视排行榜中,《人在他乡》排名第一,成为广东卫视的重要品牌栏目。再如,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2004年改版后的《新闻日日睇》,凭借主持人陈扬个性化点评风格的民生新闻报道而成为珠三角地 区最受欢迎的粤语新闻节目,陈扬也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时评节目主持人。

由此可见,只要解放思想,正视不足,勇于进取,敢于创新,把地方文化特色与主流文化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具有岭南特色的电视之道,广东电视就一定能够重振雄风,重铸辉煌!

[注释]

[1]《打破境外电视20年垄断 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成立三周年》, /news/gdnews/sd/200701190012.htm

[2]《广东电视台品牌价值名列全排行第五》,

[3]陈丹苗:《国内最早综艺节目〈万紫千红〉》,

[5]张木桂:《广东电视风雨十八年》,《粤海风》1997年第1期;张静民、朱剑飞:《生存目标的自我超越——世纪转折时期广东电视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现代 传播》1999年第2期。

[6]张木桂:《当代岭南文化特征的生动体现——从文化层次看广东电视剧》,《当代电影》1998年第4期。

[7]赵民:《为什么广东的电视节目在全国没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