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理论范例

语言经济学理论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1

1、方法论

在哲学当中,方法论源于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也可以说方法论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方法论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方法。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哲学思想,这也为区域经济学家开辟新思路提供了一种动力。每一位学者都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区域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他们的方法论的形成极其重要,会对整个行业的进步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基本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人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下同通过观察推测来进行理论研究,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考察。在这个观测和考察的过程中,要依靠一定的感性判断来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当然,这种感性也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之上。因为能做出科学合理的感性判断,就说明其本身对想要感知的事物有一个整体上的领悟和了解,而领悟和了解又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之上。另外,观察法并不局限于现有的对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数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合理的想象。

其次是系统法,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当中,系统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当中,更是将系统法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重点推进。譬如说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外界环境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学实践的联系等,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系统法,也可以说,系统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然后是抽象思维法,事实上,抽象思维法蕴含着两个分支,分别是形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前者强调程序化,这一程序化又包括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或者方法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最终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公理性。后者主要是前者的深化,可以说辩证逻辑从侧面矛盾上入手,具体分析了矛盾在思维活动中存在方式和解决方法。辩证逻辑不仅以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一系列方法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够将每一个关系看做一个矛盾体,从哲学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抽象思维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抽象思维方法的使用和分析不容小觑。

最后要说的是假说法,假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它可以被应用到任何一个理论学说的领域。用假说法来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崭新的方法,也就是实证法。众所周知,实证法需要一定的假说,并将这些假说有选择的运用到实际需求当中,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这种纯理论学术就不再受到主观猜想缺陷而带来的阻碍,使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科学研究的属性。

3、具体方法

根据有关数据现实,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依靠两种方法,一种是系统分析法,一种是统计图表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系统,并且将系统当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也会注意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质量。统计图表分析法主要将统计数据作为一种可依靠的条件,在此前提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就务必要牢牢掌握统计学的技术,并熟练掌握图表信息。由于图表具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特点,所以也可以说,统计图表将统计数据进一步通俗化,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结语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发展方向;创新路径

我国的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根据中国自身的国情和经济特殊规律发展而来,形成具备中国经济学范式的理论体系。中国经济学是东方经济学的代表,应该是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容和超越。面对我国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现代经济学理论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实证分析,完善其理论体系和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

一、研究思路

(一)提出问题

研究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问题的首要步骤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研究的动力,经济学的研究发展需要众多学者不断在实践中提出问题,从而得到创新性的理论成果。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问题根据其研究根源可分为两种,即开创性研究问题和继承性研究问题。研究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大多数学者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继承研究的,其原有的理论体系与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进行开创性研究。

(二)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发展问题。建立模型是一种较为理性且科学的研究方法,有着较好的逻辑性和严密性,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要素进行综合,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经济学理论问题,从而得出准确可靠的推论。1.前提假设。通过设置一定的前提条件对问题进行约束,能够达到控制变量,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的作用。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为了清楚地了解某一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则需要假设前提,排出其他无关因素的影响,提高研究的准确性。2.逻辑推导。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不同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结果有所不同,且影响的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需要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来分析其影响的模式。逻辑推导根据其具体形式可分为三种:语言推导、几何图形和数学公式。语言推导是简单地分析影响过程的前因后果,得出“因为……所以……”的结构;几何图形则是通过更为形象直观的模式表达不同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数学公式则是利用数学语言将各个因素的作用过程用公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最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3.建立假说。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对推导过程进行总结和思考,简单地得出相应结论,用科学的表达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并进行整理,就能够建立起最终的理论假说。

(三)统计检验

统计检验是问题研究的关键环节,决定了推导出来的假说能否真正成立。在统计检验的过程中,需要对真实的经济现象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观察最终的结果是否与假说相符,从而判别假说的可靠性。然而,真实的理论成果应该是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通过短时间检验的假说仅仅是暂时成立。而不成立的假说则需要重新进行问题提问或调整变量重新推导。

二、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处于一个矛盾的时期,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仅限于数学逻辑的推导和数理分析上,缺乏对我国自身国情的实证研究,难以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去。他们认为应该对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全盘否定,重新开创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国经济学。事实上,这种思想属于矫枉过正,现代经济学理论经过前人漫长的发展总结而成,自然有其科学之处,学者应该深入了解其内涵,明确其适用范围,切勿生搬硬套,才能将其更好地运用到中国的经济活动之中。

三、发展方向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需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中国过去经济发展模式是激进式、追赶式的,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尽管当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这种发展模式仅仅适用于当时特殊的经济发展条件。在如今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经济时代,发展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要求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中国特殊的经济体制,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目标、基准点和参照系,促使我国经济向理想状态发展。此外,还应该结合现有的理论、历史发展以及数据统计进行综合分析,对中国经济学理论进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四、创新路径

创新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既需要坚持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需要结合中国自身国情进行实证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必然包括共性和个性两大方面,共性则是指国际通用的基础理论和规范模式;个性则是指根据本土地区实际的经济情况进行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这也是我国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创新路径。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这是中国人民独立思考出来的创新理论,历史也证明了其科学性。如今,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应该贴合互联网、绿色环保等世界理念进行发展,结合我国特殊的经济情况进行创新,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五、结语

总的来说,经济学在我国仍处于一个矛盾发展的阶段,现有的理论难以应用到实际的经济活动之中,其理论发展必须要回归现实。因此,经济学家需要依照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结合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和我国特殊的国情,探索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建立完善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经济研究,2016,51(04):4-13.

[2]高保中,赵学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中国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发展——全国第九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5,50(12):173-177.

[3]陈伯庚,陈承明.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01):20-26+90.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3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体验式教学

1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商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国,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跨国商务活动日益增多频繁,商务英语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源于社会的需求,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教育部在2008年批准了商务英语专业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在不断的完善。但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重英语轻商务”现象,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以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为目标,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探索加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是推动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重点。

2研究新视角: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研究

商务英语是一门以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为学科基础的交叉学科,是在商务环境中使用英语,用以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相关问题的专业,在商务英语的帮助下完成某些商务工作,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所以说,商务英语具有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体现了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等经济学性质。美国经济学教授JacobMarschak在1965年最早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概念,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他认为语言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价值和效用,费用和效益的经济学性质,并且指出了经济学与优化语言的密切关系影响着语言和经济两种活动。从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来看,有必要以语言经济学理论做导向,将其引入商务英语的研究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进行认知,商务英语与语言经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相结合,对我国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改革,提高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商务英语的经济价值与效益。

3教学新模式:基于语言经济学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模式

在商务英语的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传递—接受”为特征,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导致毕业后难以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然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是其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交流情境过程中才能完成体验、习得。商务英语则是在特殊的交流环境中使用,即商务环境,对实际商务事宜问题进行交流。传统教学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忽视了商务英语教学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商务英语教学就是一种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而对人力资本生产进行的一种经济投资,具有投资费用和预期的效益。依据语言经济学理论,应对商务英语实现低投入高收益,即实现商务英语的投资收益最大化。美国凯斯西楚大学知名教授大卫•库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法(ExperiencingTeaching),通过“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这样的循环体验过程中形成认知。基于语言经济学理论,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针对商务英语人才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即属于人力资源方面前期的低投资,这对未来可取得经济价值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体验式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创造特定的商务情景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此获得相关知识,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提高专业能力。

4体验过程提高能力: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与实施

在具体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具体商务情境中进行积极主动的体验,获得满足感。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多个商务中的模拟任务进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商务英语专业能力,从而实现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投入获得的效益最大化。体验式教学的开展是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不同小组开展不同的模拟谈判专题,进行商务英语体验式教学活动。在课前教师要布置本次模拟谈判专题的预习任务,课前各小组已经进行了讨论和演练。课堂中,教师首先对不同的专题任务进行任务目标的设计和确认,为学生顺利进行体验过程做好基础,唤起学生参与的欲望。再依据任务内容,安排学生任务,重点引导和点拨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在实施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模拟谈判情景,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整个环节均用英文表达,发挥和运用学过的相关专业理论和语言表达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并不是说这就完全放任学生,由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商务专业知识不足,导致模拟谈判中的某些问题处理不当。为了使体验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并顺利进行,教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一定的指导,干预和掌控。体验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要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给予相应的改进建议,学生进行反思改进。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5结语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4

从教育功能来说,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学生增长自身能力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学会用理性思维来对待生活和工作,利用经济学这门科学获得有价值的人生。作家萧伯纳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使人幸福的艺术。”十八世纪的欧洲形式教育论也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给学生多少知识,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所谓悟性或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凯恩斯曾指出:“经济学是一种方法,是一种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技巧。”观察西方经济学的学科特性,笔者认为是“理性思维”,而经济学这门学科就是研究人在理性状况下如何选择的科学。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应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来培养正确思考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应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阿玛蒂亚森(1992年)认为能力是“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间做出选择的自由”。“能力是指一种最基本的自由,即一个人所拥有的能够给他带来何种生活的选择范围。”(德热兹和森,1995年)景维民、周立群(2008年)认为经济学人才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成钢(2006年)认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更应该领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社会和选择人生,并从中受益。

(一)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在观察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从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看,经济学理论是认识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予以解释,力图不断接近客观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应该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包括市场供求、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理论,建立起观察的坐标和基准,并以此来观察事物。其次,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授课程时,不能局限于讲解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并根据所学理论解释现实问题。这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应引导学生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内生化,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直觉性思维。

(二)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指把一种现象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单独进行剖析、分辨的一种能力。对于经济学的学生来说,具备了西方经济学的方法原理后,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能力是用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数学类型的分析能力和使用自然语言的分析能力。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当然较完善的数学能力需要微观、宏观、数理、计量等一系列课程的基本训练,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和工具)。第二,培养逻辑理性的分析能力。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包括均衡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方法、供求分析法以及博弈论分析方法。帮助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深入解剖对象,透过表面看本质。如讨论城市以外的人口进入城市落户。表面上分析:外来人口进入城市会占用城市资源,抢夺本地人的消费和就业机会。但通过均衡的分析方法发现,新人口的加入才扩大了城市的消费和供给市场,带动区域经济更加活跃,城市经济规模更大,增加本地人的福利。第三,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上的引导。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道德价值和伦理标准倾向。阿马蒂亚•森更明确指出经济学有两个根源:一个是工程学,另一个是“经济学与伦理学、政治学中有关伦理观念的联系”。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以全体人民的福利增长作为诊断现状问题和提出改进方法的价值目标。所以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伦理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三)创新能力

经济学的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去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后等几个理论学派发展阶段,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该学科理论不断演变创新的历史过程,导致现在西方经济学的繁荣。教学中应以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辨证、发散、求异、创新”的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如讲居民消费函数时,可以比较中美两国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的不同。中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奇迹”,而在世界主流经济学界中,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没能提出具有普遍说服力的理论。教师可以鼓励和启发学生多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中国的经济规律,迎接中国经济学的创立。

三、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建议

(一)强化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

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是让学生获得理性思考能力的起点,教师应让学生透彻地学习经济学理论,深刻理解包括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适用条件,以及后来学者的评价和理论的新近发展等,让学生明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才能产生特定的经济理论。

(二)重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方法目前是课堂上普遍受到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模仿现实,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有大量教学案例的积累。教师平时应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对课题研究和社会事实热点深入思考,才能用经济学原理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案例现象背后的机制,训练学生经济思维能力。

(三)实行研究式教学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5

文章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首先分析了《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现存的不足,然后指出应从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和加强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建设来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完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教师应优化教学思维模式,关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思辨能力的养成,从而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语言经济学;商务英语沟通;实践教学

一、语言经济学理论

随着近几年研究学者们对边缘交叉学科的愈发关注,语言经济学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语言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相重叠,是一门非常有前景的前沿科学。被赞誉为“信息经济学”的领航者的美国经济学家Marschak曾在《语言经济学》(发表于1965年)一文中指出,人类社会自从产生语言的一刻起,语言就成为人与人交流中重要的沟通工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日新月异的进步,语言同其他重要人类资源一样,愈发表现出其经济属性。一般来说,人们把语言的经济属性归纳为:费用(cost)、价值(value)、效用(utility)和收益(benefit)。在商务沟通中,这四项语言的经济属性更加明显化和直观化,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愈发密切以及各国经济合作愈发频繁的情况下,商务人才如何在国际贸易沟通中实现语言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我国高等学校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了满足近些年中、高级国际商务人才的市场需求,高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尝试开设了很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其中《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成为商务英语专业的重点科目。本文尝试从语言经济学理论角度探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进而为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二、《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存在的不足

从语言经济学属性方面来探查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现存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费用高、价值低、效用差、收益少”。

(一)课堂讲授模式僵化

由于商务英语是英语专业领域中的新兴专业,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思维都受传统教育英语专业很大的影响。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授课的内容过分依赖于课本与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讲解更多的是商务的专业词汇和简单的外贸会话,在一对多的教学方式下,大多数学生都是处于机械的模拟状态,缺乏实践能力的应用。一般来说,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

(二)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

首先,由于商务英语自身的属性特点,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要点的更新速度要落后于社会对毕业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例如,当下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已经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B2B和B2C联合销售模式,但是教材中还停留在电子商务刚刚起步的B2B模式。同时,因为课堂内容依赖于教材,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国家贸易中,商务人员应掌握的知识不仅仅包含营销策略和外贸对话,还应掌握一定相关的管理、财务、保险、物流等行业知识,能与对方企业沟通。

三、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创新改革

结合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改革应围绕商务和英语两大关键点,凸显实践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教学目标要加强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的专业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更深一步掌握商务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竞争力的成长。从语言经济学角度解释,《商务英语沟通》课程教学目标要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投入,提升学生专业语言沟通能力的有效性,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估价值,获得“教与学”的高收益。

(一)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和形式

《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可分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基地实训两大部分。

1.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为了实现课程的教学目的,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可参考任务型教学模式和语言经济学理论,构建商务经济活动的模拟场景,为学生模拟逼真的商务专业英语沟通环境。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商务理论知识和专业词汇表达,同时还需要参加商务实践社会活动。在课内外双重结构的学习模式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专业知识,并且能更加充分地运用商务沟通技能和策略,从而更好地掌握各种商务专业技能,如管理技能、团队协作技能、营销技能以及人际关系相处策略等。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教师可参考授课学时和学生知识能力程度,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商务模拟场景。例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的基础上,可设计电话预约、机场接机、工厂(或公司)参观、商务谈判以及投诉理赔等环节。

2.加强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建设。学生的商务沟通价值高低是由用人单位来评估的,所以学生在投入学习成本之后能获得多高的收益,取决于学生自身语言沟通的运用程度。专业程度越高、沟通越熟练的沟通语言其经济价值就越高,那么使用者被社会和用人企业的认可度就越高,其获得的经济收益就高,这完全符合语言经济学原理。建设校企联办的实训基地,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签约保持长期的教学和实训合作,结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科特点,为实习生提供适合的实习岗位和平台。例如,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实习生可做为公司客服,与外国的顾客进行真实的对话。实习生可以通过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沟通策略。同时,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到不同文化对顾客消费习惯产生的影响,掌握不同文化下,顾客的大众偏好,以及所需商品的特殊性。学生在企业实习不仅仅能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还能真实体验到小组合作、管理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相处等宝贵经验,为毕业后迅速融入社会和工作单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优化教学思维模式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跨国经济、政治、法律相关专业沟通人才的需求,所以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掌握和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开拓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学生自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四大能力培养模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学习者对跨文化意识学习的投资,是为了在较少的资本投入下,获得较高的商务能力和较多的资源与收益。同时,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收获又为自身增加社会文化资本价值,提升了自身的社会生存竞争力。一般来说,在跨文化交流中,对文化差异敏感度愈强的商务人员,更能较准确地感知对方的真实态度和想法,预测对方的行为,从而增强己方在商务活动中的有利局势。笔者建议在《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还应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目标国家的商务文化和商务沟通惯例,克服因本国与目标国文化相异而产生的商务沟通障碍。在国际贸易中,了解目标地国家的社会政策环境、经济发展趋势、具体目标地的地区性经济法、劳动法、行业规范、竞争环境等,对高效实施经济活动、保证己方收益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国际商务贸易中,商务人员要面对各种临时的突发性问题,一名合格的商务人员要能够积极、专业地解决各种问题。成功的沟通是建立在人与人主动交流和积极应对的基础上。所以,培养学生商务英语沟通能力,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有意识思考能力的培养。由于中国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经历的都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思维普遍僵化,习惯于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主动思考和分析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设计小组模式互动练习,分配角色,让学生都带着自身的任务参与到小组讨论,逐渐习惯从被动思考到主动思考。实训实习也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应对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沟通》课程作为一门教授学生语言实践运用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壁垒,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遵循经济学规律,保障学生的投资成本,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优秀的商务人才。

作者:张玲 单位: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参考文献:

[1]赵珂,王志军.大学英语转型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商务英语沟通》课程建设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02).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学术能力;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计量经济学”而言,即是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预判,并基于计量经济学思维、理论,通过建模、估计、检验,进行验证或提出问题[1]。对此,结合多年教学与科研经历,就“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供教学参考与借鉴。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功能

(一)使学习者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及模型构建思路

对比科研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后劲不足,一直为用人单位所诟病,特别是工作若干年后,所学到的知识因时代变化而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时,尤其明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表现出缺乏创新精神,亟待提升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重瓶颈。究其根源,是因为前者流于知识传递,更多注重教学评比、竞赛、评优,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实际上,事关学生长远发展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不但无法通过教学检查、竞赛等培养出来,反而会扼杀“思维的独创性”。流于知识传递,尽管短期视角上教学效果“凸显”,但从长远看,则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与时俱进,很难通过自学提高知识储备[2]。“计量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在经济学科中,计量经济学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是社会科学从业者从事工作、科研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并熟练使用理论假设、模型推导、模型架构、参数估计、结论分析等,是经济类本科生必备的能力。具备定量功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后自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与时俱进地适应工作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二)提升学习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计量经济学”设置了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大部分。理论计量经济学以各种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为利用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基本经济思想的指导下,以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推导计量模型,用计量手段研究、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并预测经济发展,给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4]。学生应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模型推导方法、模型构建思路,找到解决经济问题的最佳模型,恰当地对模型进行估计、推导与检验,使结果能够有效揭示经济发展的数据特点,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现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应该掌握多学科知识,并运用计量经济学手段分析数据,找到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各级政府的现有政策,给出解决经济问题的策略。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定量分析基础理论不足,制约学术素养形成

很多经管类专业的学生缺少工科背景,数学、统计学等基础学科涉足不深,定量分析能力不够扎实,导致在计量经济学模型推导、模型设定和估计量性质分布方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同时他们在学习中不能迎难而上,只注意计量模型的识记,不重视计量模型的推导,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各种计量模型的不同,导致其在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中,甚至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后劲不足,很难灵活有效地应用计量经济学思维和方法去定量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直接影响学术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内容讲授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在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现,教学初始,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回答问题,做好作业,积极理解计量知识。但随着授课内容的深入,部分学生听懂并能应用的难度越来越大,可能会放弃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其一,教学改革冲击。就淮北师范大学而言,经管类专业并非都开设计量经济学,即便开设,当前的理论课时已从72课时降至36课时,显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学生不可能掌握“计量”工具。另一方面,现有计量经济学教材多用“数学”语言讲述“知识”,而不是用“数学”语言结合“常识化或通俗化”语言去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尽管计量经济学对“数学”要求很高,但是就学生而言,要将“数学语言”与“经济现象”融合为一体,非常难,除了持续保持兴趣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对此,若用“数学”语言扼杀学生兴趣,心理上会出现“计量难,难掌握”的烙印,从而对学生学术能力产生久远伤害。因此,通过多样化教学,让知识阐述更加生动,深入浅出,使学生能理解模型推导,模型构建思路,保持持续兴趣,这对学术能力培养而言尤为重要。

(三)计量经济学教材公式推导复杂,学生自学理解难度大

很多学生反映,计量经济学教材自学困难,很难理解。这是因为计量经济学能力培养由三方面决定:一是综合运用数理知识的能力;二是综合运用经济理论的能力;三是将两类知识以现实问题为杻带,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这本身就是对能力培养的极大挑战,因为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有三种现实问题不容回避:其一,本科生在低年级学习微积分、统计学、线性代数等学科课程后,知识还不牢靠,综合运用数理知识的能力近乎为零;其二,在开设计量经济学时,学生只是结束对经济学基本课程的学习,有些专业课还未开设,综合运用经济学理论的能力近乎为零;其三,学生对经济问题缺少现实体验。显然,在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方面,72课时很不充裕,36课时则会伤害学习兴趣。因此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编写中,应在数学理论与经济理论综合上,将能维持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首要方面,去慢慢提升学生学术能力,从而主动去理解计量经济学建模思路、构建过程、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总之,维持或激发学生兴趣才是学术能力培养最为本质的方面。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策略

(一)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在经济学研究中,数据的收集是一项困难的工作。数据的收集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实地调研,收集第一手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的数据往往比较粗糙,存在虚假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整理,生成计量经济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和相关变量。另外实地调研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数据模本的大小以及数据收集者自身的平台数据量太大,统计数据的成本太高,无法承受,数据量太小则无法有效反映经济社会问题的现状;收集者所处的平台太小会导致数据收集结果被学者质疑。二是利用现有文献,这是第二手资料的收集,特点是简便,成本较低。充分收集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各种数据,以及各级政府机构颁布的各种数据,具有真实性、权威性,为人所信服。另外,通过大量阅读现有文献,能够了解某个社会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和趋势[5],能够极大提高经济社会问题研究的意义。

(二)审慎模型推导和构建过程

计量经济学中,模型选择、推导过程和模型构建是核心和难点,也是考量计量水平的关键所在。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模型推导、证明模型和经济问题匹配程度是让人信服的依据,合适模型的构建、估计、检验和解释是学生参与利用计量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核心问题[6]。然而,复杂的推导会吓退学生;相反,忽视推导又难达效果。对此,教师应注重两方面。第一,应以“能维持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审慎地处理模型推导,兴趣增强则增加难度,兴趣衰减则适度降低难度。必要时还应在教学计划中安排前期章节的“回炉”,而不是按部就班推进。第二,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就要全程参与、理解模型的构建,规避学生在以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只能模仿,而不能灵活应用的缺陷。这样学生在以后学习、工作中计量能力才会在兴趣支撑下得到持续提升。

(三)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专业经典著作

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经济问题,要通过收集数据、架构模型、拟合参数去探索、实证经济规律[7],预测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出经济政策的定量评价,而经济问题极其复杂,需要多学科的方法论做指导才能给出合理对策。因此在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经济学理论,还要系统学习管理学、社会学、仿真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否则只是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工具,而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配套,很难对实证结果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找出问题根源,并给出有效解决办法。

(四)优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枯燥、理解困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入研究式教学法。针对学生有兴趣的社会经济问题确定研究选题,让学生广泛查阅和梳理学术文献,找出问题的研究思路,并选择合适计量模型,对问题进行假设、推导,构建模型,分析现有问题,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给出定量解释和解决对策。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方向把握以及必要指导,这样能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加深学习的印象。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调研数据。让学生参加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调查实践,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了解社会,并撰写课题调查报告。只有让学生参与实地调查,才能真正明白数据、社会经济问题的真相,而不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才能加深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真正理解。三是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联系。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不同专业都要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他们在进入社会后的工作内容有着很大区别。为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熟练地理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在给他们讲授这门课程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应该采用与经济学专业更密切的案例;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能减少陌生感,激发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知.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9):134—135.

[2]谢德琼.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探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32—34.

[3]梁三金,余雷,方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以巢湖学院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7,19(4):124—129.

[4]纪红丽.财经本科院校微、宏观经济学分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116—119.

[5]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12(7):110—114.

[6]徐盈之.研究型大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227—228.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7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数学方法一直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度及具体作用也在不断提升中,逐渐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学理论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工具。其主要的应用方式为,借助于数学推理,得出与对方前提假设不一致的结论或者找出对方论述的错误,或者对原模型假设进行修改后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随着数学方法、数量计算方式及数量关系等的不断发展,在经济学、自然科学等很多领域,数学都成为重要的依赖手段,也成为很多相关学科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某种科学来讲,其是否发展到真正完善的程度,较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是否较好的运用了数学计算方法。国外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济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方法,分布在数学理论中的很多方面,主要原因在于借助于数学方法,能够比以往只依靠文字说明的研究方式更加准确、具体,也能进一步提升说服力,使整个验证过程更加简洁、明晰。如果从理论角度进行概括,数学方法对经济问题研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学语言可以直观的描述经济学中的理论假设;二是经济学中的逻辑推理借助于数学方法能够更加严谨,避免出现错误或者纰漏;三是借助于数学模型对现有经济结论进行分析推理,能够得到仅依靠直觉得不到的研究结论。一言以蔽之,数学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中,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无用争论现象的出现,也有助于后来的研究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开展研究,从而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借助于抽象的数学方法,从而使经济学发展的层次水平进一步加深。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对主要环节的把握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能借助于抽线的数学方法,由图文结合、矩阵、向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处理多种问题。通过经济学家与数学家的紧密合作,推动数学方法与现代经济学的联合发展。

二、数学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数学方法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经济学领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的有效性问题,如何将有限的商品在消费者中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对于上述核心问题,如果仅仅用文字说明或者图片进行展示,主要还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借助于主观直觉也难以将经济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联系起来;而数学方法的存在能够有效弥补上述经济研究的不足,使现代经济学理论更加的科学化、具体化、定量化。数学方法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进行运用,主要的优势其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现代经济学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分析时,基本的要求是不仅要符合逻辑,还要注重推理的严密性;借助于数学方法,能够使现代经济学分析过程中较好的体现逻辑的严谨,从而使数学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依靠的重要手段;二是经济学中很多现象具有较为复杂的特点,借助于数学模型,能够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在更深的层次揭示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尽可能避免经济学发展中的伪理论,确保理论的真实性;三是用数学方法对现代经济学进行假设分析,能够有效降低分析推导过程中的歧义,避免因为人为理解能力的不同而导致的无意义的争论,从而提升经济研究的质量与效率。四是数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其应用在现代经济学过程中,能够使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从而确保现代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具有共同的基础,借助于相同的图示及数学模型,后续的研究人员就可以在现有研究基础进行不断探索,从而使经济学理论得到不断传承与创新。

(二)数学的数量关系特点对现代经济学发展至关重要

数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由于数量关系到处存在且能够计量,借助于数学方法,能够使现实中的数量关系被准确的计算并使其高度进一步提升,从而能够被很好的应用于现代经济学。举例来讲,瓦尔拉斯为研究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用数学方法-微积分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而同时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却因为不了解微积分的具体使用,只能用既不准确也不全面的语言进行总结。又如在日常生活中,对于销售量与价格,大多数人都能直接的理解,对于收益与销量、价格等的理解也是较为直观的,但对于最大收益却不能很好的理解,而借助于数学方法,能够从逻辑推理角度得出抽线的研究结论,不仅使经济推理更为严格,也使推理的表述更加简洁,使社会大众能够普遍理解,从而提升了经济学适用的广泛性。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来讲,事物的质与量具有紧密的联系,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这种状况也适用于数学方法及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在数学方法中,关于量的研究有连续的、随机的或者离散的变量等,这些能够在客观层面反应很大一部分的经济变量,虽然也有一些经济变量不能直接用数学研究来表明,但却是数学领域不断发展的动力,是数学方法进一步应用于现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方向。相比于经济学直接用理论表述的方式,数学方法具有更高的确定性与准确性,推理过程中具有更好的逻辑性,借助于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趋势。

(三)数学方法能够使现代经济学得到不断深化

在现代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经济模型大多数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进行解释,利用数学模型对经济理论进行研究,是对经济学的不断深化。数学方法能够使现代经济学的分析与推理过程更加严谨;比如边际效用递减就是借助于数学方法中的效用函数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又结合数学矩阵等进行分析。在预算线的制约下,借助于效用最大化对需求函数进行推理并借助于数学方法中的函数分析、结合论等进行综合分析。现代经济学中存在很多的随机现象,这种随机现象恰好用数理统计学进行分析,而计量经济学中主要使用的数学模型即为数理统计学,可见数学方法与现代经济学是密不可分的,现代经济学发展过程中,计量模型与数理统计方法也是不可缺少。因为有了数学方法,现代经济学才能在统一的概念及研究水平下进行深入研究,使更科学、更深层次的理论体系研究成为可能,这也有效促进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借助于数学方法,现代经济学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降低了以往理论经验分析过程中的不深入性及偶然性,从而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来分析经济现象的本质。数学方法应用在现代经济学中除了较为常用的计量学与数理学之外,还有另外几种,一是一般均衡理论,主要由价格体系和供需均衡相互组成,通过供需价格函数Di(P)和Oi(P)(i≤1)对于经济均衡理论进行解释;由于存在方程较为复杂得不到准确解的情况,因此经济学家们将商品拓展到商品空间的概念,将消费定义为商品空间的一部分并主要由消费者偏好来进行确定,将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也定义为商品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与价格体系相关联的经济体系,明确了满足特定条件的经济均衡的存在。二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提出,纳什在以往博弈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方法,提出了利益最大化的四种情况,证明了纳什均衡存在的意义,并创造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纳什及以往研究博弈论的学者们都是数学家,在现代经济学借助于数学公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流程是借助于经济学的基础研究理论,将上述理论借助于数学方法或者符号进行表示,从而用数学方式表达出经济概念,将经济现象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或者假定作为基本前提,再利用抽象的数学推导反应经济现象,由于数学公式的严格、统一性,从而使经济研究的科学严谨性也得到不断提升。

三、结语

语言经济学理论范文8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证伪主义;范式理论;科学研究纲领;交叉学科

1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历史溯源

在欧美国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研究者一些相关的、少量的体育经济学研究成果,特别是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球员工资、转会)、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体育场馆)、产业经济学(主要关注职业体育市场竞争)的研究[1]。1956年6月,美国学者罗滕伯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棒球运动员的劳务市场》,被当今学者认为是开创体育经济学研究先河的文章[2]6。之后,有学者认为罗滕伯格在此篇论文中勾画了职业体育联盟的11个经济特征,其中“不变性原理和消费者偏好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假设”,被后人视为职业体育经济学分析的奠基石[2]6。1971年6月,英国学者斯隆发表的《职业足球的经济学:足球俱乐部追求效用最大化》,被认为是开创欧洲和北美职业体育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先河的文章。文中提到:“斯隆基于英国足球实践指出,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以获胜最大化为发展目标,而不是美国学者主张的利润最大化”[2]6。德国早期有关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论文集中于体育观赏活动的分析,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被应用到体育观赏活动的研究中。在德国,体育由体育协会和体育联合会管理,但这一组织类型长期没有受到经济学界的认可与重视。加之经济学家在当时的体育学研究领域未获得认可,体育学长期受到非经济学科的影响,一些其他学科的研究者趁机进入该研究领域。多曼认为,非经济学研究者极少使用经济学中已建立的规范标准来对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最初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由于在社会学与经济学理论之间摇摆不定和不重视核心的经济学概念而饱受诟病。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体育经济学在概念生成中缺少准确性。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经济学》标志着体育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启蒙与发展。1991年,在我国体育经济学被正式列为一门学科,当时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局限在政治经济学范畴,缺乏西方经济学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和指导[1]。在对体育经济现象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既与经济学发展有明显的衔接,也存在断层。针对企业管理问题的学术讨论促进了一种管理学视角的建立,这一视角超越纯经济学领域而为行为学相关学科的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在以经济学为导向的企业经济学向系统的管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了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答的问题:管理学到底是一种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的科学,还是一种纯艺术性科学。企业经济学是一种能够引导不同学科进行融合的学科。体育经济学的发展,一方面受经济学传统路线的影响,它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经济学下的纯子集”,其中经验目标仅限于体育中真实存在的行为体。另一方面,体育经济学并没有明显参照经济学进行构建,同时也不是一种与管理学相同的学术体系。布罗伊尔和蒂尔将体育管理学称为一种由体育经济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法学和体育社会学构建的科学。纽弗与比勒的研究虽然没有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区分开来,却突出强调了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与体育法学是体育管理学重要的相关学科,且与体育经济学有藕断丝连的关系。“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学科的独立性是显然的,但是作为应用研究性的学科,二者的融合是一种趋势”[1]。综上,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路线可分为经济学与非经济学2条传统路线。经济学传统路线明显局限于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构建学科理论,而非经济学传统路线则运用不同交叉学科的观点来研究体育中出现的经济问题。这种非经济学研究方法能够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不受各类理论数量和性质的限制,进而生成一系列学术理论性问题。

2体育经济学概念争议

海涅曼在其早期研究中认为,体育经济学就是对那些用经济学方法研究体育的恰当归纳。之后,蒂姆建议将体育经济学用来指代人们所参与体育行为中的经济学,体育管理学则指特殊的企业经济学原理。霍希一方面区分了体育经济学与体育管理学,另一方面又将其与体育经济进行区别。霍希认为,体育经济学指的是扩展的、与问题相关的概念,它与一种有限的、与学科相关的概念相对立;将经济学原理运用到体育领域,也就是体育经济;关于体育乃至所有体育中的经济学问题,它首先依赖经济学理论,也需要社会学或心理学、组织学原理来解释,因此,这类科学在国际上称之为体育管理学。与霍希的“体育经济”概念意义相同,多曼使用的是“体育经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体育经济学是将企业经济学和国民经济学理论机制应用到体育的各个领域中。相反,弗里克和瓦格拉主张使用“体育经济学”名称来表示“经济学中的子学科”。我国学者苏义民认为:“从国民经济的基本构成来看,体育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体育经济学也可称作一门部门经济学;体育已成为一个产业,体育经济学同时也是一门以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产业经济学。”[3]丛湖平、郑芳则指出:“体育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体育经济学不是简单地研究体育或经济,也不是某个运动项目的经济学研究,而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体育资源实现价值的各种规律的学科”[2]9。此外,哈格将体育经济学看作为经济学中的应用型子学科和体育学中的理论场域,用来研究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格鲁普认为体育经济学是体育学的分支领域;体育商业化的加强,体育市场和体育经济体的出现促进了体育经济学的发展。普廷格尔将体育经济学看作体育学新出现的分支学科,以及连接体育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纽带,如今他强调经济学原理对体育的适用性,并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体育学新的分支领域。按照尼区关于体育经济学的建议,体育经济学是体育中的经济学和体育的经济学。前者关注体育研究领域之外的普遍性现象,同时这些现象具有经济学意义,而后者是对体育进行经济学解释,以全面重建一个独有的领域。

3体育经济学的科学理论思考

科学理论是一种元理论框架,用以解释那些规范性理论是如何形成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最具影响力的3大科学理论概念框架。依此对体育经济学进行科学理论思考。

3.1归入证伪主义的思考

证伪主义是由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创立的理论。他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4]24。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猜测,而最终无一幸免地要被证伪,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4]25。在证伪主义中,由于错误的结论能够回溯到至少一个前提中,而且通过不断证伪来推翻一系列错误,这样可以实现科学理论对事实和假设的要求[5]。尽管将研究的不同传统路线归入科学理论,并不能对目标研究领域进行命名,但却能提出一些符合事实和假设要求的陈述。当前经济学传统路线也描述体育领域内的独特现象,基于已有的经济学理论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证伪过程中,确定了体育现象中经济学陈述的适用范围,同时这些陈述也经历了证伪的过程。借助体育这一客体对经济学陈述进行证伪将会验证或否定这些陈述。如果人们不去讨论到底何时进行证伪,所进行证伪的到底是哪些组成部分,那么,这种通过体育现象对经济学陈述的证伪只不过意味着,一种证实的经济学陈述的使用范围并不能对某一种体育现象起作用。某些不经意的修改调整能够针对这种体育现象生成新的陈述,而这类陈述必须重新进行证伪,并在证实的情况下延伸到其他研究领域进行验证。用体育领域的现象对经济学陈述进行证伪,对其进行特别调整时,可能存在与目前陈述系统的不协调。这些矛盾至少限制了适用范围,并最终抛弃原有的理论而选择另一种替论。如果某种被证实的经济学陈述无法在体育研究领域中得到实证验证,人们可以将这种相关现象称作研究领域的特殊性。针对体育领域进行的学科性科学证伪被归到“体育经济学”或“体育管理学”,它重点对内容进行说明,但仍停留在上位学科的认知层面。对于体育经济学来说,若将每一学科陈述相关联(其中某一学科陈述必须源自经济学陈述系统)并能够被证伪的话,之后体育经济学就能形成一种知识增长。证伪主义并不能判断一种学科性或者超学科性的方法是否能够更好地符合研究目标。其仅能够在陈述的复杂性上进行对比。那些着重论述经验事实的陈述体系,揭示了很大一部分实证性内容,却很少能避免被证伪的结局。基本陈述的复杂性随着其关联性的增加而强化,因此,一种学科基本陈述H1与另一种基本陈述H2(它与H1具有关联性且由来自其他学科陈述H3组成,即H2=H1+H3)相比显得更简化。从学科认识兴趣(H3的来源)的基本立场来看,H1也不具有复杂性,因为它无法对H3进行证伪,同时H3也不能对认知对象进行补充性描述。与H1、H3其中之一或两者相加比较来看,H2更有可能进行实证性解释和预测。基础陈述的关联性是一种研究策略的定量问题。对极其复杂陈述的验证会缩小陈述体系的适用范围,而这些陈述体系能够非常准确地描述它们所研究的现实状况;然而,对简单陈述的验证会形成普适性陈述,这类陈述经常会有很大的适用范围,因此,体育经济学及体育中经济学的科学传统路线存在一定风险,总结的陈述并不能生成可供相关专家使用的知识,由于自身的非学科导向能更明显地促进不同描述体系的延伸,最终形成带有具体适用范围的理论体系。在证伪主义的前提下对体育经济学进行学科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些被证实的,但在体育研究领域无法进行实证检验的经济学观点可以充当体育的特殊性;作为决定性组成部分,体育经济学体现了学科陈述的理论融合程度,并如同作为整体的体育学一样在进一步提升融合度时面临难题。

3.2归入范式理论的思考

范式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6]。范式是库恩科学方法论的核心。“这一概念一方面对社会成员的思想、价值观、方法论等进行总的概括,另一方面也表示总体中的某一成分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而这一过程作为模范典型能够替代常规科学对一般性问题的解释规则”。在解决一些学术圈内专家共同面对的问题时,这种科学方法论的各种范式更加有效。科学的进步依赖于专家所达成的一致,即将一种范式作为他们研究工作的基础,而非通过证实或证伪。相互竞争的范式借助它们的预言、知识、地位和声誉来获取科学界的拥护,然而这些范式原则上是不能进行相互比较的。范式并不是以某种理论存在为先导。经济学的核心范式在于“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用来解释宏观经济学现象的结论”。弗里克在讨论体育经济学中体制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协议成本、交易成本理论、贸易和博弈论的意义时,运用了核心经济学范式的内容。同样,多曼在定位体育经济学中经验和认知目标时,也使用了相同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断定体育经济学的经济学传统路线是否采用了与经济学常规理论相对的其他范式;因此,经济学传统路线也被理解为经济学常规科学的组成部分,而且常规科学的认知界限也无法确定。但针对国民经济学理论展开的方法论之争,以及对金融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进行的抨击,表明了常规科学的局限性。目前,还无法确定体育经济学的经济传统路线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情况。然而,对于体育经济学中的非经济学传统路线来说,还无法确定一种可以用来确立学科身份的范式。通过研究,对于是否已经形成一种与其他学科范式相独立的范式仍值得质疑。目前,体育经济学的非经济传统路线仍处于前范式理论时期,也就是还没有获得一种范式,因此仍无法进行常规科学的研究。另外,也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在非经济学传统路线中生成一种或多种范式。内在原因可能是体育学中缺乏主导范式或管理学的学科融合度不高。另外,常规科学拥有一种较高的吸引力,它能够引导科学家做出有利于范式的规范化选择。体育经济学中2种传统路线的不同范式的发展程度,导致了学科内与学科间不同理论或理论成分通约性的差异。虽然库恩和费耶拉本德认为经济学传统路线中,常规科学的扩展不存在不可通约的问题,但无法避免非经济学传统路线内部,以及2种传统路线之间的通约性问题。理论对比需要一种中间语言,这样就可以将那些需要进行对比的理论毫无保留地翻译成这种语言,然而并不存在这种中间语言。如果各种范式及其机制化的可能性不存在吸引力,那么也就不存在不对称的范式发展(此处存在经济学传统路线下的常规体育经济学,而那里融合了存在各种通约性问题的前范式尝试)。初生的非经济学范式也许通过与学科母体(由象征性概括、模式、价值和范例式解题构成)保持一致来渡过前范式理论时期,这样在与其他范式竞争时可以争取剩余的吸引价值。总之,集中将核心经济学范式应用到体育研究领域,同时缺乏替代范式使得体育经济学中的常规科学带有认知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非经济传统路线由于没有统一的范式而限制了各个理论解释问题的能力,但可以使用其他理论成分进行解释。

3.3归入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思考

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们对科学的评价往往不是针对单独的理论,而是一个具有相同硬核、可变的保护带和正反启发法的理论系列,这一理论系列就是科学研究纲领[7]。拉卡托斯用一系列理论组群来替代证伪原则和范式的规范性原则。根据他的方法论,绝大部分科学都是一些可以通过问题转换来进行评价的研究纲领。科学革命源于一种研究纲领推动另一种研究纲领的过程。各个研究纲领具有连续性,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并不能反映整个科学,但是与某一特殊问题对象相关。这种连续性通过研究纲领的硬核而产生,而这一硬核作为反面启发法摆脱了检验。当一种研究纲领能够揭示更高层次的真理时,也就是说它能够毫无矛盾地解释其他研究纲领也能描述的现象,另外,也能至少解释一种其他现象或能提出一些新的可证伪的预言时,这种研究纲领将会优先受到重视。研究纲领是由具有连贯性理论T1、T2、...Tn组成的理论系列。一种针对体育领域(T1;S)中一个或多个现象的理论系列出发点,可以成为另一种理论系列的组成部分,后者描述的是体育领域以外的其他现象(T1;S=TX;nonS)。如果TX;nonS后续理论的应用范围被证实与假设一致,或者范围更大的话,对体育领域内和领域外现象的解释就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Tn;S=TX;nonS)。若通过实证发现应有范围受到限制的话,这种限制也会影响到体育领域或其他研究领域。当涉及体育之外的研究领域时,这种应用在更多研究领域的理论将会发展成用来研究体育领域内一种或多种现象的理论。当这类范围限制影响到体育的研究领域时,那么这种体育研究纲领的作用将会降低。然而,一种理论系列的出发点也可以是单个的理论,这一理论可以是对其他理论系列中不寻常现象的反映,也可以作为对意想不到检测结果的反映,最终它可以发展成为一种研究纲领。体育经济学的2种传统路线中,可以重建一种评价性的研究纲领。作为早期体育经济学论文关注的焦点,体育中的单个现象(比如体育成绩的均衡性与观众需求的关系、体育比赛中高额的固定成本开支)可以借助完美的经济学研究纲领进行研究。柯西盖塞仅从经济学的一种研究纲领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纲领的硬核就是经济学行为模式。而对这种行为模式的有限性利用形成了硬核的保护带,比如在无限理性、信息、利己和易变的偏好性方面,与研究纲领的硬核相反,这种有限性最终被证伪。在非经济传统路线中重建研究纲领,并不能形成一种像经济学传统路线那样具有更广维度的研究纲领。有限的非经济传统路线研究纲领既能够展示有关体育团体的理论发展状况,这类理论通常与体育金融分析、结构分析及之后体育发展报道相关。对于这2种研究纲领来说,经济学和社会学行为观点是它们的硬核,将经济学研究纲领保护带中出现的内容成分纳入它们的保护带中;然而,可以发现2种体育经济学传统路线科学纲领之间的重合点,也许可以通过体育这一形式化对象中为数不多的理论或通过对不同现象的关注得到解释。随着非经济学传统研究纲领的扩展,以及经济学研究纲领更多地在体育现象中应用,上述现象也可能发生改变。当这类归为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纲领,更加关注一些科学训练或取得体育成绩等问题后,它们也会与其他体育研究纲领相竞争。由此,2种传统路线下的体育经济学研究纲领在研究相关现象时就会变成未成熟的研究纲领。起初这些研究纲领缺乏解释力。同时,缺少证伪的现象描述,由于自身的简化性而在中期会使研究纲领整体陷入质疑之中;因此,要么尽快克服这种简化性,要么通过忽视相关现象来推翻其合理性,从而避免这种简化性。拉卡托斯认为,“如果一种研究纲领能够在没有竞争性纲领的情况下进行进步的问题转换,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抛弃它”[7]。由于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才能明确解释一般意义下的科学理论状况,以及那些研究纲领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它们的硬核与保护带;因此,确定进步的问题转换或发现体育经济学或管理学研究纲领的退化现象变得尤其困难。概言之,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纲领与经济学研究纲领齐头并进,或者禁锢于自身有限的适用范围内。体育领域内的现象只有在极少情况下才能通过各种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得到研究,这些研究纲领首先要与其他强劲的体育学或其上位科学的研究纲领相竞争。

4结束语

在体育经济现象的研究历程中存在2种研究路线,这2种传统路线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来解释研究现象。在证伪主义、范式理论及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的分析框架下,发现它们产生了不同科学理论及其难题。对经济学和非经济学传统路线进行二分法区分,使得科学理论的蕴涵更加明显。有时对体育经济学提出双重标准,要求它们与经济学和体育学都要建立起关联,这似乎没有注意到研究纲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范式问题和方法论问题。这类问题尽管能在个别论述层面上得到解决,但无法在学科发展层面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文,彭延春.基于学科建设视角的体育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比较论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2):117.

[2]丛湖平,郑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苏义民.关于《体育经济学》教材建设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84.

[4]孙明湘,陈娜.浅析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波普尔对“分界问题”与“归纳问题”的解决[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

[5]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60-63.

[6]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