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语言文化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言文化教育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育、背景信息

引言

我国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影响而偏重在语言形式的教学上,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甚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逐渐加深,人们开始肯定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分割以及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论述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文化教育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英语语言文化简史及概要

谈到英语语言文化,我们不可能不谈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萨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战后英国文学大致呈现从写实到实验和多元的走势。美国文学在`19世纪末就已不再是“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美国文学日趋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文学。战后美国文学历经50年代的新旧交替、60年代的实验主义精神浸润、70年代至世纪末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历史时期的鲜明特色和特征。英语的根源很复杂,包括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等,这样一种语言难免不会出现混乱。但它同时也变得更富有弹性,也更强大。在需要新词时,英语本身设置的障碍很少。出版商每年都要推出记录大量新创词的字典,而英语随时准备接纳它们。目前,全世界有3.8亿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大约2.5亿人将其作为第二语言;另外还有10亿人正在学习它;全球大约1/3的人口每天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它;并且据估计到2050年,世界上一半的人都能比较流利地使用这种语言。它是全球化的语言,广泛应用在国际商务、政治和外交领域中;它也是电脑和互联网的通用语言。你会在罗马街头的广告上发现它;从东京的流行歌曲里听到它;在柬埔寨官方文件中读到它;德国的电视和广播中有它的专门节目;法国的商务学校教授它;波利维亚内阁开会时,它是主要的表达工具。诚然,这种在14世纪的英格兰只有“下等人”才讲的口语,已经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演变为全球通用的语言。

二、语言文化对人类文化发展所起的认知作用

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而文学作品又隐含对生活的思考、价值取向和特定的意识形态。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接触到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西方文化中带根本性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英美文学是对时代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或高雅、或通俗、或含蓄、或明快、或婉约、或粗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音乐性的语调和五光十色的语汇,回味其“弦外之音”。因此,开展外国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有效提高外语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

三、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手段和途径

首先在教材选编上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同步发展。因此在语篇选取时要考虑那些语言精华的文学作品和介绍语言国家风俗习惯的语言材料。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文化愈益显得重要,教材中便可以选入一些反映深层文化的语言材料。其次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注解,实践,对比,融合等都是常用教学方法。另外在课外补充上要下大功夫。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布置难度相当的外语原版读物任务,同时包括阅读心得,主题概括和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巩固阅读效果。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有的要掠读,有的要精读,还有的就要反复咀嚼,以此来大量摄取语言文化知识,深层挖掘语言背景信息。整个语言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地创造条件和环境去学习和了解语言文化。

四、结语

我们提倡跨文化交际的外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求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未来社会的外语人才,不仅仅要具有外语语言的自如运用能力和外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是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2]许国璋,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A].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2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学课程;大学生;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将人文知识、个人能力、思想感念、情感等多方面综合在一起的一种品质。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交流合作的逐渐深入,跨文化教育学也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意义。因此,探索跨文化教育学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跨文化教育学课程的研究背景

在我国现阶段,跨文化教育学课程主要在国际贸易及英语两个专业开设,强调商业活动的实用性,但未能体现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1]。在当前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之间近距离的人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生学习跨文化教育学显得十分重要,知识社会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我国社会当中,有文化内涵的学生一定会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开设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课程。在跨文化教育课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历史以及文学知识,还可以对两个国家之间的人文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综合素养[2]。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衍变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逐渐引起部分教育者的重视。在西方,“人文”这一词汇最初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中提出的,尊重科学,重视人文,将人的理性思想作为主体[3]。随着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人文素质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变化。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文素质内涵开始倡导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和谐之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基于此,人文素质教育在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解决问题以及谋求创新的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跨文化教育的意义

跨文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因历史文化背景及研究内容的差异性,各国学习和研究跨文化教育的动机不尽相同。19世纪的美国被称为是一个文化“大熔炉”,为跨文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之后,美国经济崛起,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商业合作关系也更为密切起来,美国开展跨文化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经济合作[4]。跨文化教育学在西方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跨文化教育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包含语言学、国际关系学以及人类学等各个学科。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接受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各个国家的人文知识,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更为完善与丰富。

四、跨文化教育学课程开设方法

应依托学校网络,积极构建跨文化教育自我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可以通过使用音视频资料以及文字说明等方法,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养成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引导学生体验文化差异;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动态和学生互动,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整理并分析,引出讨论性话题,深入分析影响交际效果的文化差异因素,使学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内涵[5]。高等教育逐渐向着全民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的阶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跨文化教育学是培养多元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要将培养国际化人才当成高等教育的落脚点。要将满足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作为出发点,让学生对世界各国的人文情况形成清晰的认识,养成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及交往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素质基础[6]。通过跨文化教育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否则就会使人文素质教育缺乏活力。而跨文化教育学是一门动态化的应用型学科,跨文化教育学一方面是遵守相关规范的一项活动,另一方面属于创造相关规范的过程。例如外语学习者在与外国人交流过程中并不只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其中,还根据外国人的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来进行相应的判断,灵活运用自身所学,这样才能够促使双方之间的交流,达到预期成效;另外在跨文化交流中还需要创新学习者自身的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应对复杂的语言交流。学校要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教学学习设备,使他们能够切实体会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意识到文化知识只是学习基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学会将如何解决问题作为学习重点[7]。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者也要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分析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不足,能力较为欠缺

部分高校英语教师认为,做好书本知识的教学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体现出教师对跨文化教育认识上的缺陷,同时教师还忽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我国的文化精髓传授给学生,难以借助英语进行准确的表达,这体现出教师缺乏跨文化教学的系统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对中外文化观深入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否则不能准确发掘文化内涵,导致学生理解中外文化时出现认知上的错误。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自身要正确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同,同时还要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识,让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全面的视角对待跨文化教育。

2.教师跨文化教育方法相对简单,不能因材施教

跨文化教育实现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在课文讲述中植入外国文化,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外国的影视作品,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明确跨文化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更加关注词汇的积累、语法的学习和情境交流,忽视非语言交际和文化因素,比如在阅读教学环节不引导学生挖掘外国文化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对待外来文化心态不正确,为学而学

首先,汉语和英语在语言逻辑上、表达方式上都存在差异,而汉语作为母语,大多数人都是在汉语环境下成长的,很多人都是后期开始学习英语,导致学生学习英语起点较低,同时在生活中也更加愿意用汉语进行语言交流。其次,我国英语教学是在应试教学模式下开展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对学生的卷面成绩更加看重,相对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重视,这也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不够明确,为了考试和考研而学习显然已经背离了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初衷。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英语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成长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兴趣的培养,但是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词汇和重点篇目,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同时学生也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高校英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外国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带领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交际特点,并且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会深入到英语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

2.提升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我国的留学生、交换生数量持续增多,旅游业蓬勃发展,很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在背景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加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流机会,让外国友人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和文物古迹,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外国文化,学习语言交流技巧,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并且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3.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需要注意英语语言的交流技巧,也要关注交流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思想碰撞。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要深入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比如民风民俗、交流习惯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文化,使交流过程更加愉快和深入。所以,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如何增强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

1.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主席曾提出,教师不仅需要成为育人的教书匠,还要成为培养学生品德、品格和品行的大先生,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高校英语教师作为跨文化教育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自身需要全面掌握中外文化知识,借助英语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审视世界格局和以及文化发展,教师需要客观的、公平的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关注和跨文化教育相关的教学思想以及学术动态,借鉴成功经验,然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策略,比如学习《TheEntertainmentEconomy》时,教师就要介绍美国好莱坞影视中的经典对白,感受美式幽默和语言交流内涵,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娱乐经济显然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更好的领略异域风情,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赛马运动,让学生知道“赌城”拉斯维加斯、“时装中心”巴黎、娱乐经济发达的洛杉矶、纽约,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的向学生传授跨文化教育,进而提升教学质量。(2)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时需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展示出自身专业的知识技能,通过攻读更高学位的方法充实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跨语言文化教学技巧,向学生分享外国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不同的文化观,比如学习《TheWarAgainstWomen》时,教师就要告知学生,当今社会是人权时代,倡导男女平等,部分国家却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因此学习跨文化知识要学会摈弃不良文化。

2.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在高校的英语教学环节,教师需要精心打造教学课堂,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中尽量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以生动幽默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学习《ForeignTradeBarriersandProtectionism》时,教师可以告知学生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在加深,形成很多区域性经济组织,我国始终倡导双方合作共赢的理念,但是个别西方大国依仗自身在全球经济的重要地位,为一己私利破坏规则,形成单边保护主义,而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可以了解到政治内容,形成了跨学科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分享与西方文化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扩展视野,在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进行续写或者改写。

3.优化英语教学资源

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依靠英语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教育内容的不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更好的开展跨文化教学,不能搭建二者之间的桥梁。同时,当前部分高校英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打破英语教材的限制,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流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比如2018年值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可以集中向学生讲述美国文化特色,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更加丰富。

4.深化情景模拟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开展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提升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课堂的教学环境并非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需要教师侧重营造文化交流的语境,培养学生锻炼英语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与外国友人交流更加需要懂得中西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自身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且优化英语教学资源。此外,还要深化情景模拟教学,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从容的与外国友人交流,发扬我国文化,学习外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春阳.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

[2]邢义晨.跨文化教育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开展[J].校园英语,2016.

[3]段冉.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

[4]柳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策略探讨[J].才智,2016.

[5]巩志如.跨文化交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

[6]段瑞芳.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

[7]段保晶.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初探[J].英语广场,2016.

[8]张利华.关于高校英语跨文化教育教学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9]阚钊婧,赵毓琴.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公民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5.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4

大量移民的涌入改变了英国的人口结构、阶层结构和族裔结构,使得英国少数民族人口成分极具多样性。在学校教育中,多元文化最明显的表征为语言使用情况复杂。1989年伦敦教育当局提供的数据表明,除英语外,有28万名学生在学校里讲184种不同语言。在英格兰,除英语之外的汉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乌尔都语等12种语言都在被使用。移民也给英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族裔间的差异与冲突开始出现并扩大,外来移民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很难融入英国经济与社会的主流,成为游离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人”。但同时,基于英国的民主传统、制度和思想,在反种族主义力量的努力下,尊重与保护多元文化的思潮也开始出现。为了促进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英国政府出台教育法案,以法律的形式为不同族裔的人群享受平等的教育提供保障。1976年,《种族关系法》指出,对于种族、肤色、国籍和民族,在教育领域内的直接或间接的歧视都是违法的;2000年,《种族关系法(修正案)》规定,包括政府和学校在内的公共组织,在教育领域内直接和间接的歧视是违法的。这两个法案构成了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法律基础。1985年,英国少数民族儿童教育调查委员会的最后报告———《斯旺报告》———指出:教育“必须体现对英国社会多样性的思考并且切实反映当代世界的多样性”,倡导“统一中的多样性”;教育必须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的“任何特殊需要”;多元文化教育应当帮助儿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并且避免他们受“不科学的有关其他民族的传说和成见”的影响。报告最后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提出了要求:只有“多元文化视野”与学校的整体工作和课程融为一体的时候,这些目标才有可能达成;这种“多元文化视野”也相应地推及教师的在职教育与职前教育;就教师教育制度而言,教师教育的“多元文化视野”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形式上改变民族教师比例低及地位和待遇低的问题。教师教育应强调培养教师多元文化视角,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要,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最终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学生观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归结为个体的出身、家庭、经历,还要置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来认识。教师要正视每个学生的文化差异,关注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成为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学生的关怀者、倾听者和对话者。以上这些对英国教师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基本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教师教育不能再满足于培养只具备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育学知识的技术型教师。长期以来,英国教师教育是建立在科学文化和欧陆主流文化基础之上的,“文明中心主义”倾向比较明显,对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技能的培养较为欠缺。教师对于如何因材施教,以促进少数族裔学生的学习做得不够。直至今天,在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中,少数民族的比例仍然较低。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还经常受到种族主义的影响,且在教育者中,少数民族所占比例更低。教育学研究生的教育课程安排中,多元文化及其相关问题仅占极小部分。同样,教育学本科阶段培养方案中,多元文化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小,课程安排主要集中于让学生学习第一学位课程,掌握学科教学法知识,以及教学实习、见习和研讨专业问题。新合格教师也不能完全胜任多元文化教学工作。2002年,英国教师培训署发现,只有30%的新合格教师认为他们做好了教少数民族学生的准备。调查表明,在少数民族学生少的地区,一些提供了充分的相关培训的学校,如北安普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Northampton)和北阿姆布瑞大学(North Umbria University),44%的学生认为做好了适应多元文化教学的准备。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的政策转变

学校教育的文化多元性要求英国的教育政策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在保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保有一个稳定、向心的主流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群体及外来文化,促进种族及亚文化群体的融合。为了促进英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回应多元文化对教师教育的诉求,英国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手段,针对教师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案。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曾说,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其特有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国民珍视自由、公平、团结,强调权利与义务相结合,重视家庭,尊重所有社会群体。这也正是英国政府高层对多元文化教育的指向。英国政府1981年颁布文件《学校课程》,公开宣布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在教育政策上开始奉行多元文化教育。1985年3月,英国威尔士事务部、教育科学部向议会提交《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其中对英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培养作了一定程度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和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体现在为所有教师职前培训所制定的新标准中。《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将这些政策付诸实施,因此,英国教师在职前培训时会接受相应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识,并将其付诸实践,这成为英国培养合格教师的组成部分。1992年,英国教育部制定《教师职前培养改革方案》,提出27项教师基本技能以及对各项技能的鉴定方法。其中,对多元文化教育问题提出新的标准要求:“将解决文化问题的基础放在使新手教师能够形成个体性的社会和文化差异的意识上。”英国新近颁布的关于《合格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参考文件提出,教师应“知晓学生如何发展以及学生的发展和健康会受到成长、社会、宗教、种族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及“无论个体差异,包括性别、文化背景及语言背景,都要对学生抱有很高的期望”,同时“掌握可行的知识并理解和反对关于歧视的立法”,这些要求与多元文化的反种族主义教育直接相关。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的基本经验

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为促进民族间相互尊重及与亚文化的融合,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包括教师专业标准修订中,对教师多元文化理念的关注、对教师语言能力的关注等,旨在通过此不断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模式,适应时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确立合格教师的专业标准

2007年9月,英国学校培训与发展署颁布的新修订的《合格教师资格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以下简称《标准》)对职前教师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取代了2002年以来实施的要求和标准。修订后的《标准》将原来的“专业的价值观和实践”、“知识与理解”、“教学”3个一级指标分别改为“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3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具体内容凸显了对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视野和素质的要求。其中,“专业素质”部分首先对“师生关系”作了描述性的要求,要求教师保持积极的学生观以及对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的期待,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个人潜力;与学生建立互信、平等、互相尊重的良性师生关系;通过积极的价值观、态度与行为影响学生。第二部分“专业知识与理解”中,在“教与学”部分明确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具备的以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陈述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及策略性知识。第三部分“专业技能”要求教师在教学情境中,要“充分运用与整合教学策略与教学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满足多样性,以促进公平和全纳”,“教师教学语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呈现知识与概念的基本结构,并能进行对于问题的阐释以及提问,有效地通过语言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标准》体现了英国教师教育对教师文化能力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要培养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还要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以获得参与多元文化社会发展与成长的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不但要使学生获得对于统一国家的“认同感”,还要形成对于他民族文化的“认异感”。教育要承担这一使命,就必须要求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信念上做好准备,尊重不同性别、不同家庭出身以及来自不同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学生,并努力为学生的学业成功与人格发展尽职尽力。《标准》不仅强调教师对多领域知识的掌握,而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信念与文化也提出了要求,推动了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发展。

(二)规范教师的语言能力

在英国的学校中,学生语言使用的多样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英国语言教学和研究信息中心发现,每100万英国在校生中有至少四分之三的学生讲除了英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超过300种语言在英国学校中被学生使用。这样的语言在英国被称为社区语言(Community Language),即那些在英国少数族裔所在社区共同使用和共享的语言。在英国的学校教育中,为了彰显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社区语言开始成为学校课程设置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英国还设置了专门培养胜任以社区语言为第一语言的学生教学工作的教师教育机构,在英格兰,至少有8家类似的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主要培养阿拉伯语、日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等社区语言教师。而在英国的GoldsmithsCollege,职前教师必须掌握两种语言:一种是社区语言,另一种为现代语言。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学习之间的联系。当然,在英国,教师的语言能力提高对于多元文化的教育需求而言,总是显得滞后。英国的培训发展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新手教师感到培训并没有让他们做好应对来自各种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的准备,不能适应他们所教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跨文化语言能力不足。因此,英国的教师教育尤其是初等教师教育必须树立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必须把专业性与多元性结合起来,同时,需要教师将多元性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生一起,通过教学实验与行动来发展双语教育能力。

(三)探索教师的培训模式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5

一、平等与正义:多元文化教育的价值追求

多元文化教育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培养具有正义感和合作精神的公民,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从本质上看,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和保护差异性、多样性为原则,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4]。

人类发展的历程证明,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由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环境的影响,人们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很难达到完全的平等,减少社会不公、增进理解与关怀是基本的正义诉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基于此“,教育要实现其价值,就需要正义地对待人,使人得到真正的教益,人的健全发展只有在正义的教育下才能实现”[5]。

所谓正义的教育是以尊重差异为出发点,在考虑个体自身及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为每个个体提供符合其发展要求的教育。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弱势人群更容易遭受身份地位、社会资源、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平对待,因而需要在教育中给予适当的关注和补偿。

在各种不平等的关系中,阶级、性别与种族等因素交互作用,所以,多元文化教育必须从综合的角度审视特定的社会问题,使社会变革向一种整体向善、追求平等和正义的方向发展。面对全球化经济的影响,有人预测我们正在逐渐迈向一个“麦当劳”式的社会,一个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逐渐统一化的过程[6]。因此,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本土文化,提升国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通之处。中国文化向来提倡“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念,这样的一种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对于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独特价值,即在追求平等的同时保持多样性和差异性,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共存。

二、涵容与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1.提高多元文化教育主体的文化敏感性

教育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过程,不是中性的,不能自动自发给予每个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7]。多元文化教育是对教育本身局限性的反思和调整,是一个长期不断的涵容差异、促进理解的过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能够从多个侧面为多元文化教育提供可能,如了解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与处境,提升弱势关怀意识,促进不同群体的互动与交流等。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分别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不同主体。

从社会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大众媒体快速传播并发生影响作用。曾有电视媒体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分别记录来自城市、农村、国内、国外的青少年互换家庭的生活体验,其中也不乏从小生活在大都市的儿童到偏远少数民族农村和当地人一起生活的案例。虽然此类节目对于传播地方文化、促进群体间的理解和交流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但媒体背后主要还是市场之手在发挥作用,媒体很难有较强的多元文化教育使命,加之节目品质良莠不齐,有哗众取宠之嫌,难以对青少年产生持续而积极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孩子可以从父母等家人身上了解并体验父母(包括祖父辈)家乡的乡土文化,但这一教育具有随意性,而且也受限于家人的背景和经历等因素。另外,多元文化教育的真正内涵,即对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也很难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得到很好的实现。

学校是多元文化教育最重要的主体,因为学校教育更具有目的性和系统性,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教师,他们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自己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主体,他们可以通过参与一些关注弱势群体、展示多样个性、组织对话交流等活动形成一种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氛围。

为了在学校中更好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培训中应增加有关“全纳与平等”的内容,并且鼓励和支持老师联系自身民族、性别、语言等特点发挥多元文化教育的优势。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中,包含了这样一个内容:在参与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培训者带领学员学习一段有关儿童权利的英语片段,当参与者由于语言不通学不会,体验到挫败,并流露出反感情绪时,培训者让大家停下来表达自己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当学员在大白纸上列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后,培训者按照这些建议组织教学,如让英语基础好的参与者做小老师、形成更加适合参与者的学习目标、使用双语教学方法等策略。前后两次教学带给参与者完全不同的感受,培训者借此让大家讨论双语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困难和需求,思考具有语言与文化适切性的教学改进策略。

多元文化教育也应纳入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尤其是一些民族师范院校应加强这一领域的课程建设。有学者指出,应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素养[8]。笔者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进行访问交流时,了解到“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是所有的教育硕士都要选修的一门要求比较高的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不仅讲授了社会分层、多元文化等方面的相关理论,而且让学生通过回顾家族历史、反思自身受教育经历等教学活动培养其多元文化意识。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大家朗读之前布置的作业:撰写诗歌“Iamfrom……”在朗读过程中,许多学生都掉了眼泪,有的学生更是泣不成声。这些自创诗歌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种族及性别在个人生活中留下的烙印。之后,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回顾成长史的意义是什么?然后讲授了相关理论。教师还结合授课内容播放了一个有关住房问题的纪录片,主题是低首付住房政策对白人和黑人家庭的不同影响。学生们通过讨论发现,意识形态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多元文化的身份和意识是一个建构过程,其中包含着抗争(Struggle)和爱(Love)。教师还提醒学生们思考:教师在促进多元文化教育方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有的学生在回答中指出,教师需要意识到偏见和权力地位对个体的不同影响;也有人说,教师应更好地了解自身带有的多元文化烙印,提升自己和学生的身份认同感,增强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由此可见,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或培训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其教学也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式也应该灵活多样。#p#分页标题#e#

2.制定多元文化教育行动方案

多元文化教育可以通过正式课程和隐性文化创设来实现。最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提出相关的教育目标并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从而将多元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下面以教育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实施的中国爱生学校标准的开发与实施课题为例,总结探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些具体策略。

中国爱生学校标准共有4个维度,分别是维度1“全纳与平等”、维度2“有效教学”、维度3“参与与和谐”、维度“4安全、健康与保护”。维度1“全纳与平等”里面有两个核心概念,“全纳”是指学校积极动员并帮助每个适龄儿童,特别是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入学并使其从学校教育中受益“;平等”强调要关注各类儿童平等的入学和发展机会,营造一个无歧视的、尊重学生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学校环境。

在开发维度1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基本的问题是:有很多因素影响到公平,如民族、阶层、性别,而性别敏感又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别要强调的立场。从多元文化视野出发,研究者最终形成了维度1“全纳与平等”的3个领域:分别是“确保儿童平等上学权利”、“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和“建设性别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

如对双语教育环境中的少数民族儿童、寄宿制学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提供的关照等,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体现,即涵容差异、多元共存。2)学校建立友善、和谐、尊重学生多样化背景的校园文化。这一标准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并且为学生发展个性、促进理解提供了有用的指导方法。如校园环境在倡导规范汉字主流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展示不同的语言及风俗文化,再如鼓励教师传承民族文化与乡土文化。

校园文化是落实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重要领域,因为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能使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学校文化才是学生成长的友善与和谐的环境,学校应通过制度建设和研修活动让这样的文化体现在校园生活的细微方面。以上标准重点关注了教师在促进全纳与平等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所应发挥的积极作用。另外,创设尊重多样化的背景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包括教师队伍的构成要多样化等内容。

在爱生学校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实验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照过程和结果指标进行问卷调查,找到工作中需要完善的地方,然后针对问题制定并实施行动方案。如北京某小学分别对学生和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没有学生受到体罚、责骂或心理伤害”、“学生说话有口音或讲方言都不会遭到嘲笑和歧视”、“学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富或父母职业类别而受到歧视”等3个问题的回答中,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有明显的差异,学生的评分普遍较低。该学校针对这个问题开展了校本培训,从而“让‘爱生’真正落到学生心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

三、赋权与增能:多元文化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1.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增强主体的自我认同感

人的自我认同是个人及所属社群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影响自我认同的因素是多重的,包括身体、性别、种族、阶层地位等[9]。不同背景的个体在其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偏见、歧视、排挤、压迫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对多样性和差异性不够理解和包容,以及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于阶层、地位等,性别刻板印象往往更加牢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男女平等已经纳入了基本国策,但是性别平等的现实问题仍然很严峻。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征如性别,而是从多角度审视多样性及其相关的不平等问题,这样能更好地促进个体通过反思性行动提高自己的性别敏感性、社会关怀情感及对多元文化的接纳。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语言文化适切性教育”项目中,来自西藏、云南、甘肃的一线教师参与了乡土教材开发工作,他们带领学生走访老艺人、宗教领袖,并参与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收集民族游戏、节庆、服饰、饮食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开发乡土教材。通过乡土教材的学习,学生和老师对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加深了认识,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以云南省陇川县的项目活动为例,乡土教材展现了景颇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民族习俗、传统游戏和文体活动等,不仅使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之间加强了文化交流,而且也提升了各个民族尤其是少小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青海省化隆县的乡土教材透过回族学生小木沙、藏族女生小卓玛、汉族女生小盈盈3个孩子的学习、交往、游戏、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了乡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过程。

再如,西藏林芝县以《尼洋河畔的绿色明珠———工布林芝》为主题编制了乡土教材,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地理位置、特产和资源、先贤名人、建筑、歌舞、饮食、体育活动等。项目实践证明,将乡土文化资源带入课堂,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加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随着得以提升。林芝县八一镇小学拉旺老师说:乡土文化不是某一个人说的,也不是某一个人写的,它是整个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风俗习惯、优良传统的具体内容的体现。因此,教材开发中学生、教师、家长、宗教人士人人参与教材开发,每个人都有成就感,这就是我们乡土教材的魅力所在。项目还通过短片呈现了孩子们眼中的乡土文化,展现了校园环境中创设的多元文化氛围,试图以此为载体传递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蕴和实践,并准备在相关培训中进行分享和宣传,从而更大范围地发挥了项目的辐射和影响作用。

2.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融合

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不同阶层的青少年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的机会不多,学校中的精英教育倾向也使得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在学校中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具有现实的紧迫性,有益于社会的稳定与融合。学校教育应该回应社会发展多样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美国学校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笔者2001年秋季在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时,感受了“911事件”前后美国民众在少数族裔问题上的裂痕与分歧。作为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精神的高校,密西根大学开展了一系列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如黑人电影周、同性恋电影周、重振底特律的种族融合城建规划讨论、伊斯兰文化体验等。教师也会在不同的课程中讨论宗教间的对话交流、种族歧视等方面的问题。#p#分页标题#e#

笔者2008年春季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近距离观察了中小学的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当地学校会配合每年1月份的“马丁路德金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如用舞台剧再现民权运动历史等,以此提升学生对于少数族裔的关注与支持,帮助学生识别社会环境中的不公平及其危害。

2011年,笔者在民权运动的重要发生地伯明翰参加了为期3天的针对富布莱特学者开展的多元文化教育活动,主办方安排参观了民权运动博物馆等机构,并开展了各种主题的研讨与对话活动,如不同信仰间的对话。包括听取4位民权运动的参与者讲述历史故事。其中一位在报告中痛心地提到黑人学生的低自尊问题,如让黑人学生选择玩具,多数人会选白人玩偶,被问到哪个玩偶长对得像自己时,有的孩子哭了。报告者由此指出,黑人学生心理上的种族歧视伤痕比我们能看到的更深。此次活动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当富布莱特学者们在市政厅与200多名高中生和进行交流时,尽管发言者慷慨激昂倾尽所能想用自己的经历刺激和鼓励黑人学生,希望他们不要被困于目前的处境,要重新拥抱理想、要对自己和未来有信心,但仍有不少学生表现出一种漠然和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在交流对话中昏然入睡。这其实就是多元文化教育在实践中面对的现实困境,仅仅靠说教,很难实现赋权的目标。多元文化教育需要依托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的支持,否则弱势群体很难摆脱自身的无助感。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也可借鉴这一方面的经验,比如,利用“三八节”、少数民族节日等机会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学校也可以利用周边的资源及一些契机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活动,如北京某小学在学校新教学楼落成的时候,邀请建筑工人参与开学典礼,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群体的理解和尊敬。

四、对话与行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

1.加强多元文化教育的研究与讨论

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发轫于西方移民文化中白人主流文化对少数族裔的侵袭,以及少数族裔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很多关于全球化和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关注到了作为一种新的思潮的多元文化主义,而且呈现出观点分化明显的趋势:一种看法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极端化的思潮,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另一种观点认为必须积极面对由于族群、阶层、性别、语言、信仰等差异产生的不同的教育需求,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社会融合。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长期共处、地域文化鲜明、思想文化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国家,如何理解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如何回应社会转型期教育领域中出现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如何建构本土化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体系,这需要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加强对话和交流,才能达成某些基本的共识。

2.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行动与实验

针对不同的对象,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以民族团结教育、双语教育、乡土教材开发、传统艺术技艺的传承等方式得以实施,反响良好。但是,面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侵袭,年轻一代对本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的继承性越来越差。因此,正规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儿童从小建立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发展其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升其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能力。

其他地区与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以国际理解教育、学校间跨地域交流等方式在开展。但学校内部如何有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还未能纳入很多学校的议事日程。教育部与世界银行联合实施的“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项目”中,一些融合教育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自编教材介绍自己的家乡,组织“美丽家乡”展示会,开辟“美丽家乡”园地,创设尊重多元文化的教室环境[10]。

建设多元、包容、尊重、和谐的校园氛围,是未来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担负起多元文化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学校应立足于自身特点探索出形式多样、具有可持续性的一些课程、活动、项目和场所,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学校风貌。多元文化教育也将更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公民个体的包容性得到加强,最终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综合影响力。

3.探索本土化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当前有很多学者关注多元文化教育问题,研究者主要来自少数民族教育、教育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等领域。从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对比看,一些学者指出,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的界限并不明晰,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了有效对话与交流的展开[11];学术话语上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呈现出霸权地位[2]。

我国当前的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应思考多元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还应从理论上建构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策略和方法。基于现实的国情与背景,钱民辉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三态说”理论,试图从意识形态、意识生态、意识心态3个方面建构并阐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12]。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理论必须基于中国文化的土壤,直面中国当前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且从多学科的视角进行分析与阐释。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学科发展应该和少数民族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性别教育、农村教育进行一定的整合,通过课程和研究提升本土化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6

 

语言一直以来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外语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偏重听说读写、语法等传统英语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文化教育,忽视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怎样使学生全面掌握英语,达到听说读写与外语交际均衡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语言文化的内涵和英语的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化是一个群体(国家、民族、企业等)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中,任何语言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促进语言发展,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又必须借助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由古代从欧洲大陆移民到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融合了拉丁语、日耳曼语、凯尔特语、挪威语等。由于上两个世纪英美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学术上的领先地位,英语广泛应用在国际交往中,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准国际语言。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主要是指英语教学,其文化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和美国。英国文化源远流长,从16世纪起先后历经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阶段。美国自1789年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至今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在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深深影响着世界文化发展。   2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在语言正确和流利的基本前提下,要保证特定语境下的准确交流,就必须运用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避免一些可能的交际误区。所以,语言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首先,加强语言文化教育是语言本质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只有放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有意义。教学中应该通过文化学习语言,通过语言领会文化,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介绍,可激发学生兴趣,满足学生对语言学习的需求和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语言文化教育可以弥补外语教学中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听说读写而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导致学生在交际时缺乏相关文化背景,严重影响语言表达交流,甚至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交际误区,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教师应将语言文化知识与基本语言技能相结合,讲授跨文化交际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相关语境要素,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境语言应用,提高交际水平。   3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育的途径   3.1改革教学教育模式,增强教师语言文化素养   我国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吸引性,很多学生也仅仅把英语课作为通过四六级的保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急需改革教学教育模式,构建科学的外语教育体系,增强教师的文化素养。首先要从教材编写入手,选择一些影响力大的英文名篇,如名人演讲、文化著作等,无形中渗透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其次可以开设相关文化课程,如国际礼仪、英美文学选读等,让学生多途径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另外高校间应加强交流合作,建立教师培训进修机制,定期举办研讨会、组织实地考察等,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化素质。   3.2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的手段,教师应将中西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比从多角度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也可采用导入法,在教授课程内容时介绍相关文化背景,引导学生根据语境使用得体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如在西方国家见面礼仪是拥抱或亲吻,而在东方国家见面礼仪仅局限于握手。如在英美国家寒暄一般以天气、交通等大众问题开头,谈话中不涉及年龄、收入、婚姻等隐私,在中国谈话则多围绕工资、人际、婚姻等。如国外对于别人的夸奖一般回应“Thanks”表示对欣赏自己的感谢,而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如“dog”一词,在汉语中常出现在“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贬义词中,但在英美国家,人们把狗看成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所以,充分了解语言文化有助于更好的交际。   3.3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比如展示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了解外国的艺术、雕塑、风土人情等。比如多媒体教学,以形象的画面配以优美的背景音乐或生动的讲述,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语言知识。比如播放相关影片,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感官享受,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感知和记忆。另外也可以邀请一些有国外生活经历的老师、同学讲述其真实生活的见闻感受。   3.4丰富课外活动,营造异国文化氛围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能起到补充巩固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更要丰富课外活动,积极营造异国文化氛围,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英语。如布置难度适宜的外文阅读任务,撰写读书心得,举办读书交流会,这有助于学生扩展词汇量,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如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模仿秀等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多的锻炼英语口语,加深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语言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效实施是外语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既要教授基本的语言读写知识,更应注重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国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p#分页标题#e#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渗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较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可以极为容易地记忆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较好地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充分契合,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与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相契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可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领略到中国汉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1.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通过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奠定小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塑造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以系统的、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全面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注重层次化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层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将视线集中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导为辅助,奠定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以语言为例,可以借助于字谜这种特有的汉字文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汉字,体味到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神奇和奥妙。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增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词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阅读兴趣。以对子歌和对联为例,可以让中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对子,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通过对子的读诵,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较好地实现记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部分词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以“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要增加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难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增进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体悟,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入手:(1)古诗词的背诵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阅读,感受和体味古诗词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体悟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易记易背的特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诵。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萨蛮》、《卜算子》等,使学生通过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郁的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妙。并且,在讲授和阅读《氓》、《采薇》篇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诗经•郑风•子衿》、《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伐檀》等其他阅读名篇,以实现延伸和拓展阅读,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通过简洁、传神的寓言、传说故事,刻画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体悟其中内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和学习《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浅的自负心理的害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3)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八国联军侵略中华的史实;通过阅读《丝绸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4)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小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章节选读,可以领略到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小气善妒;鲁智深的智勇双全等,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状态,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实现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将传统文化阅读的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和氛围,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的阅读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个传统文化阅读内容与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传统情人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激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5.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领略和体会到独特别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闽南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喜爱闽南民俗,增进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闽南歌曲和闽南语言,并播放闽南流行的歌仔戏,呈现丰富多样的闽南歌仔戏中的乐器,使学生领略到闽南文化民俗之美。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了解闽南文化和语言,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闽南发音为“xia”,而非“xie”,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民俗与汉语的差异和音韵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闽南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如:可以向学生讲述闽南文化信奉的妈祖、道教等;并向学生介绍闽南文化极为流行的纸画、剪纸、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和融入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细心地揣摩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丹.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引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刘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8).

[3]杨伟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语言文化教育范文8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具体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授。文化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Tylor,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定义说:“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由此可知,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知识的总称。我们在面对如此众多的陌生知识时,要想快速地掌握,一个重要的办法便是认清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异同。相同方面如摇头表示否定,点头表示赞同,这种较为容易理解。重点是与本民族文化相异之处,应当深入辨析。笔者拟以下面几个方面为例,对这种不同予以说明。

1.问候语

路上偶遇熟人,按照中国人的日常习惯,通常会问:你吃过了吗?你去哪?这些问候语在中国人看来是很亲切的,表示对朋友的关心。但在西方国家,这些问候语却被理解为一种不够礼貌的言语,西方人常会以Goodmorning,Goodevening或者Nicetomeetyou!问候,或者以谈论天气来与对方交流。如Itisabeautifulday,isn’tit?

2.称谓语

中国人称自己的家人,一般严格按照辈分,显示对其尊重,而在西方国家,则可直呼其名。一些西方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如小孩一般很少称呼自己的爷爷、奶奶为grandpa或grandma,而是径直称名,这在他们看来是得体而亲切的。

3.客套语

由于受到传统“满招损,谦受益”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与别人交往时,较为注意避免给人留下骄傲自大的印象。所以当别人对自己赞美时,通常会表现地很谦虚,如“我做得还不够”、“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之类的话语。但是与中国人相反,西方人在听到别人的赞美时,往往会说Thankyou!表示感谢。如果在西方使用中国的这些话语,在他们看来则是一种不诚实或虚伪的表现。以上三点只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案例,事实上,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如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从关系上看,这些都是英语语言的内容,而英语则是这些文化的载体。学习相关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学习。

二、文化教育的方针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到,文化教育也是英语课堂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未来的中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应该实施什么样的方针和措施?我认为,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传统的英语教育目标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重视不够。所以新的教育目标,应当把文化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在另一文化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注重在基础的语言学习中贯彻文化因素,以语言学习文化,在文化学习中促进语言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不再单纯地注重词汇和语法,而是系统地提高对西方文化的全面认识。比如说,在考试中适量增加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就能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这方面的重视,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然后,文化教育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适度增加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一定会激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比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中,学生要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的时候,我就适时引入了一些和动物有关系的中英文又有差异的习语,像goose本身是“鹅”,但是goosebumps是“鸡皮疙瘩”的意思。“Itrainsdogsandcats.”是倾盆大雨的意思。还有些中西方文化中的类似的习语,如“liveadog’slife”是指生活过的不如意,“asbusyasabee”意思是像蜜蜂一样忙碌。学生很感兴趣,学习效果显而易见。

同时教师还能依托多媒体手段,比如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歌曲电影片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异国文化,以此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自己。因此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时间毕竟短暂,而文化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足够时间的学习。故而除了上述课堂教学手段外,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还应利用课后时间,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以此配合课堂教育。

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介绍“Halloween”(万圣节)的文章,学习本文后,我会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其他重要西方节日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学习后提示相关知识的来源,如一些西方文学名著和经典电影等,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指引,让他们有意识地留心有关的文化习俗、文学艺术等知识。比如,《牛津初中英语》7A中有一篇文章“AliceinWonderland”,节选自在西方耳熟能详的儿童读物《爱丽丝漫游仙境》。学过这篇文章后,我鼓励学生去课后阅读这篇英文故事的完整版,对于以后再遇到与此经典故事有关的信息的时候也能侃侃而谈。通过很多这样的方法,我们都能很好地进行英语文化教育。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