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智慧范例6篇

传统文化的智慧

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体用一元”或“体用一如”。小到昆虫,大到日月星辰,皆是体用之和合。人亦不例外。以此原则来探查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再分析古代教育阶段,有可能就会得出今天正确的教育观。

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理念

人的德行和智慧都在天性当中,不是外来的,人具备万物的一切。人人都有仁爱之心,为此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有教无类”一种理解是所有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还有一种理解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人人都能教化好,因为人人都有和天相通的那个性,人人都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有教无类”的思想不仅儒家奉行,佛家也一样。佛认为没有愚笨到不可教化的人,也没有凶恶到不会悔悟的人。孔子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又提出“因材施教”。“因”是遵循、顺应,“材”就是人,“因材施教”就是顺着人进行教育。人是教育的主体,人自身具有一切,是心物一体的,有光明无限的“本心”,然而此“本心”受制于眼、耳、鼻、舌、身、意的限制。教育就是要把制约人道德与智慧的“眼、耳、鼻、舌、身、意”屏蔽住,使人复于本性,从而德智双全。

仁、智、勇是统一的。仁爱心有了,智慧就高了,同时勇气也就提升了。其实“勇”也可以理解为浩然正气。我们现在的教育把仁、智与知识分离,德育就是德育,智力就是智力,知识就是知识,而且大部分是知识性的教育。电脑上也可以储存知识,知识不是智慧。而且,现在很多知识是和道德相脱离的,知识越多,道德则越低。我们讲全面发展一定是仁、智、勇相统一。佛教也讲慈悲、智慧与信愿三者统一。仁近于慈悲,智近于智慧,勇近于信愿,有真诚的信愿自然会生起勇猛精进的实际行为,由信而愿,由愿而勇进。孔子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合而为一。这是我们古代的教育思想。

概而言之,从传统文化层面上讲有两层:一是我们的智慧德就行在我们的本性当中,不是外来的,是向内可以求的。《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就是当我们向外面学习越来越多的时候,反而伤害了我们的天性。《老子》还提出“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仍然强调要向内求,而非向外求。二是我们要把仁、智、勇统一起来,追求全面发展,并且在仁、智、勇三者中,仁是根本,仁是德,也是做人。所以中国古代教育根本宗旨在于培养道德与学会做人。会做人了,自然道德高尚;道德高尚了,智慧自然显现,其大勇也随之而来。

二、古代的教育阶段

(一)养蒙

既然人人皆是“体用一如”的,体在本心,体在仁爱,体在道德,并且体在天性中,所以保护人之“体”至关重要,而要保护人之体,幼童、少年之时对于人一生而言,如同树之根,根正则树正,根大则树茂。所以在古代教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叫“养蒙”。

古人认为养蒙教育一般在15岁之前。今天我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在13岁之前记忆力最好,这与古人在15岁之前进行养蒙教育大致相同。养蒙是什么呢?养蒙就是养护我们的天性。前面讲了,智慧在我们的天性当中,我们如果把它摧残了,这个天性就被破坏了,我们最具竞争力的东西就没有了。所以,在15岁之前要养蒙。养蒙之法首先是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交往,也就是玩,和大自然玩。玩什么呢?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在与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的交往中感受大自然的灵性,亲近自然中的生命和情感。

此外,在玩花草树木鱼虫鸟兽之余,还要像唱歌一样,背诵一些国学经典,并且在此阶段不求理解。我们今天一听说死背硬记,就嗤之以鼻,岂不知对于一些经典的东西一定先要死背硬记、不求甚解。童蒙之时若硬性要求理解,就会产生错误的理解,进而会产生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一旦形成就会扭曲孩子的天性。对所背诵的经典不理解,无需着急,所背诵的国学经典会像蓄水池一样存于我们大脑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会有相应的理解。因此养蒙阶段的教育至关重要。今天我们的早期教育不是养蒙,是开发。就像今天的工业文明一样,把开发自然的手段用在了开发孩子的大脑上面。这是在自毁核心竞争力。

(二)博学笃行

B蒙之后是博学笃行。博学笃行阶段一般在15岁之后。“博学”就是通过读更多的书,来理解小时候背诵的经典,通过一百句话来理解一句话。“笃行”呢?就是要实践。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做人实践。做人实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家里学会孝悌之道,在学校学会与同学共处。人和人之间能共处很重要。现在很多孩子对物质条件要求很高,譬如在学校一个人住单间房子,这不利于孩子学会共处。学会共处一定要住集体宿舍。

佛教里讲“四摄”,“四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学会共处,学会团结。“四摄”的基本方法有四条,即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

先说“布施”。别人有困难时,把我们的钱掏出来帮助他们,告诉他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别人消极的时候,我们用心来鼓励他,让他积极进取;别人胆子小的时候,我们鼓励他放大胆子,给他勇气,让他没有畏惧感。

“爱语”,“爱”就是爱人,“语”就是言语。要做到爱语,不仅要有仁爱心,要用善去对待别人,还要说话和蔼、好听。

“利行”就是我们讲的照顾别人,使人得惠,急人所急,不能让别人吃亏,把方便让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事”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学会与人同甘共苦。吃简单的饭菜,穿便宜的衣服,和别人打成一片。做到这一条不仅对学生很重要,对教师更重要。作为教师,如果对物质条件要求很高,压力会很大。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恶衣恶食”就是不好的饭菜和不好的衣服。如果以吃不好的饭菜、穿不好的衣服为耻辱,那还怎么能“志于道”呢?“志于道”的人怎么对物质条件还有那么高的要求呢?孟子还说,作为一个常人,有恒产才有恒德。但是作为一个“志于道”的士是不能这样的。士即使没有恒产,也要有恒德。孔子还赞扬子路:“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意思是说子路穿着很破的衣服,但是与穿着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自卑。现在很多人穿得不如别人,吃得不如别人就觉得自卑,然后就开始动心思在物质方面去追求。物质方面追求得多了,精神追求就少了。所谓博学多行,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和同学共处、和家人共处。

笃行还有学会做事情的意思,做事情要领在于把握好“本末”,处理好轻重缓急。在笃行中消化所学,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与自己的身心相融合,久而久之,浩然之气会越积越多,充满身心,智慧也会日益提升,最后找到一种“最高原则”,也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的东西,这个阶段叫“博而返约”。

(三)博而返约

我们现在读的书很多,开的课程也不少,但难以通达。学了很多,比如说我们学了一万句话,老师说你能不能把一万句话总结成一百句话,我们做到了;老师又说你能不能用十句话把一百句话再凝炼一下,我们也做到了;最后,老师说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十句话凝炼出来。这个从一万句到一句话的过程就是《老子》讲的“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的过程,也是由多而少、由博而约的过程。

孔子和子贡有个对话,孔子问子贡说:“你认为老师的学问大,就是背得多,记得多吗?”子贡说:“然也,老师就是记得多、背得多。”孔子说:“非也,予一以贯之。”这是说他找到了一个“一”,用这个“一”把所学统领起来,用这个“一”还能解决好将来要遇到的新问题,也能对一些新事物进行一个大致的、差不多的解释。

博尔返约,“约”是什么,就是简约。用一句简单的话,就把我们所学的东西总结出来。古人还说“家藏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家里面的书藏了很多很多,但是那不是真东西,所有的书里面只有一句话是要领,如果你把那一句话学懂就够了。请大家注意,“真传一句话”,意思不是学懂一句话,而是将书中所学凝练为“一以贯之”的一句话。这句话你找到了、悟出来了,便是“博而返约”。

魏晋玄学讲“得意忘言”。“得意”就是得其“约”、得其“道”、得其“一以贯之”者,得其“不可言之常道”;“忘言”就是损之又损的过程。一旦“得意忘言”,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学问的真谛,所以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其道而得之于天性者。《大学》还讲“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致知”就是找到最根本的道理,也就是找到最高的原则,达到“一以贯之”的境界。方法在于修心、修德,去掉身上的物欲,使光明之本心得以彰显。

(四)通专合一

博而返约之后,就到了通专合一的阶段。一旦达到博而返约就通了,通了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才能所在或者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做出选择。在孔门中有四科,即政事、文学、道德、辞令。喜欢政治,就可以学政事科;喜欢教书,就可以学道德科;喜欢整理文献,就可以学文学科;喜好外事就可以学辞令科。

我今天的教育只有专,没有通。学了什么专业就以这个专业的眼光看待一切,学习经济学的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学习政治学的认为所有人都是政治动物,学医的一看世上全是这种被解剖的东西,很可怕。所以古人说这个专一定要通,专要建在通的基础上。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可以有几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学科越多,假设就越多,一级假设就偏离了事物的本来,二级假设就偏离得更多。也就是说所研究的对象,由于假设,而与原本之物不同,成为无的放矢。所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二种理解是学习应该是有度的学习,不能是无度的学习。不是说我们脑子里面装的东西越多智慧就越高,其实我们的大脑跟水杯差不多,杯壁要是越厚,杯子里面的空间就越小;杯壁越薄,里面的空间就越大。我们的大脑是由杯壁和杯子里的空间构成的。我们学的东西越多,如同杯壁越厚,里面的空间就越少,空间越少,我们遇到新问题时,就没空间思考了。就是说你学的东西太多了,储存占用的空间太多,给思考问题留下的余地小。这样不仅没有增长智慧,反而降低了智慧。

试想一下孔子读过的书,我估计孔子最多也就读过四五本书而已,《诗经》《左传》《尚书》《易经》等。我们还可以往前追溯,周公读的书比孔子读的还少,再往前追溯,大禹读的书更少,继续往前,黄帝和炎帝也许就没读过书。那没读过书,他们当时能把天下统一起来,这个智慧从何而来呢?从天性而来。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就具备了一切智慧(当然,这种智慧需要启迪)。孟子讲了一个故事:在人类很早的时候,没有土葬,人死了就随便扔到野地里。一次一个人在野外发现一具尸体,被狐狸、豺狼叼着肉、吮着血,走近一看,原来是他父亲的尸体。在此情景下,乍然就产生了悲悯心,马上就想到了土葬。炎帝情况大概与此相同,当时炎帝看着天下人没衣服穿、没饭吃,乍然间也产生了仁爱心,于是发明了农耕。依此类推,当黄帝、炎帝看到各部落经常处于纷争战乱的情景时,自然产生了要统一天下的智慧。所以我们讲德行智慧在我们天性当中,不是外来的。

通专合一正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一二年级重在通识。通识的关键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所学能达至“一以贯之”,从而通达,形成自己基本的人生观、宇宙观与方法论,格物致知,找到终极的真理,从而“明体”。“明体”就是知“无”、知“全体”、知“道”、知“天人合一”、知“心物一体”等。明体的方法,一在读圣贤之言,即“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二在“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学思合一。三四年级重在潜行专业学习。对于专业学习仍然要“学而时习之”,用另外一句话讲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总而言之,学思行要合一。

三、当下的教育应对

(一)树立“内圣外庸”信仰

“人皆可以为尧舜”,就是说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尧舜。比如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我在出租车司机这个岗位上,即使尧舜到这儿开车,他们的车技与服务态度和我也差不多,我便是出租车司机岗位上的尧舜。我今天是个小学老师,即使尧舜今天也在这儿当小学老师,他们的教育水平,他们对孩子那种爱心程度,也和我差不多,我便是教师中的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是说我们要成为帝王的尧舜,而是素位而行,做最好的自己。

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人都能成为尧舜,这样,人人都可以在精神上达到最高境界。古人讲内圣外王,我把它修改一下,叫“内圣外庸”。“庸”就是平常。在平常的岗位上,我的道德发挥到极致,我的智慧发挥到极致就是“内圣”。我们干什么事情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正确的人生信仰。

(二)树立“但求耕耘,莫问收获”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农耕文化。农民的思想就是我不管明年丰收与否,我必须把我作为农民的本分尽到,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浇水的时候浇水,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尽我的努力,至于明年能不能风调雨顺那是天的事情。粮食的丰收一要靠勤劳,二要靠风调雨顺。勤劳是农民的本分,风调雨顺是天决定的,我只能做自己能做到的事即勤劳就可以了。这个思想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曾国藩把这个思想变了一个说法,即“只求耕耘,莫问收获”。作为一个人来讲,他尽到自己的本分,就每天都快乐了。因为他不计较得失,他超越了得失。

(三)树立“无为而治”理念

“无为而治”基本的内容包括修己安人与组织建设。修己安人重在校长以身作则,正己正人,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温、良、恭、俭、让五德兼备的校长才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

除了修己安人,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离不开组织文化,而就中国组织而言,一般都有一种“安和乐利”的文化。“安”就是安全、安心、安稳,“和”就有六和之义,“乐”就是快乐;“利”则是基本利益的保证。“安和乐利”离不开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思想就是尽可能地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校长给教师留空间,教育管理部门给学校留空间。因为这些教师绝大部分都是自觉性很高的君子,你不去考虑他的问题,他自己也在考虑他的问题。即使他在家里做饭的时候,都在思考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尽可能减少管理,减少监督,让教师在自我反省中达到温、良、恭、俭、让,成为学生的榜样。

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2

一、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现状

城市、城区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体现出了特殊的辩证关系。

人的一生有2/3的时间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是执政的基石,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起点,并且是城市建设的保证。

社区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对中国来说,则是一种特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

随着城市、城区建设的纵深发展,社区建设日愈成为重中之重和关键的关键。

而社区文化建设在中国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占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在社区与社区文化的概念上,中国与西方的理解与认识还不尽相同,但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政府部门、国家研究单位到地方的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实践和研究;在理论层面,对西方社区文化的介绍与讨论,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

不仅如此,作为公益性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政府与其他部门,在硬件建设上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成效也已经非常显著。

以上海为例,各区文化站(中心)的建设,这几年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社区的各类艺术节也办得如火如荼。例如2012年7月,据彭浦镇文化站报道,东方宣教中心冒着高温炎热,送戏进彭浦镇社区,每周一场演出沪剧、越剧等经典戏剧专场,如上海说唱《金陵塔》、京剧《红灯记》选段、《越剧专场》、沪剧《金绣娘》等。但这种送戏形式基本上还是“传统”形式和“传统”传播平台,与智慧媒介关系不是很大。

毋庸置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设增强了上海文化的凝聚力,有效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上海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将社区变成学校,把艺术送进社区,街道图书馆被纳入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将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与服务作为重要方面,并创建了旨在提供基层文化资源支持的东方宣教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服务学校、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教育展览、文艺演出、热点讲座、技能培训、电影播放、互联网服务和各艺术门类的指导。不仅如此,上海的社区文化还与城市文化建设、城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把群众文化活动做好做精,通过“上海书展”、“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之春”、“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展示展演平台,带动大概念的社区文化,如企业文化、家庭文化、楼宇文化、农村文化等的整体发展。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区环境、人员结构和休闲情况等的变化,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正发生着一个根本性的需求和变化。尤其是随着党的十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打造数字中国、智慧中国,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以后,将创新社区文化建设摆到了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

换句话说,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媒介的发生,文化艺术的形态变化加快,文化艺术的样式增多,广大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文化新需求。

与此同时,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些不足,特别是在智慧城市和城区建设的大格局中的一些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日愈显现和暴露出来。而新媒介对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作用,就是改变了社区的文化生态系统,从传统的文化生态变为全媒体的文化生态——使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与高科技(包括新媒体)的文化艺术活动,都能在社区生根落地、共存发展,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面临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传统社区

文化建设的瓶颈

当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瓶颈,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即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对象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时间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以及类型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

这是一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城市化建设的落差——一种内在性的与外生性的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

目前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两大途径与来源是:社区自建与政府配送。

实践证明,这种上下结合——城市与城区建设结合——的方法与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传统社区文化建设的旧有矛盾与瓶颈,也逐渐显现出来。它表现为:

1.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乃至“鸿沟”,不仅没有消除,甚至还在扩大。

社区文化建设的传统性表现为:传统文体与游乐,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游戏、旅游、健身等。譬如即使是素有“中国城市文明第一村”的深圳市莲花北村,几年来开展了300多场大中型社区文化活动,但也基本是传统的文化艺术样式,如广场交响音乐会、元旦千人舞会、重阳节文艺汇演、趣味家庭运动会、游泳比赛、新春长跑等,没有脱离“走舞跑唱”的传统文化模式。

其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乃至“鸿沟”,发生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传统社区文化仍然是沿用传统的媒介平台,坚持着其“传统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将不仅被日益边缘化,而且还会出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相悖的危险。

其二,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发生的新媒介艺术形态,基本上没有进入社区,而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无关。譬如与dv、网络等相关联的微电影、沙画、flash表演(戏剧、小品、相声、滑稽戏等)以及网络文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bbs、聊天室、短信文化)、图像互动文化、手机文化等,基本上都不在社区文化中出现和存在,不仅缺少社区民众的参与,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文化指导员。

2.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这种“传统性”状态,造成了在参与上的对象性脱节。

这是因为,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文化(艺术)这一层面的社区文化,如唱歌、舞蹈、棋类活动、绘画、戏曲票友活动,以及时装表演等,参与人员出现了老龄化趋势,吸引不了年轻人及外来人员,甚至白领阶层的兴趣,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现象。

笔者曾在长三角某地区某镇,观看过一次专业剧团送戏下乡的演出实况。当时,送戏的与看戏的,都眉飞色舞、眉来眼笑,在城镇出现了良性的送戏下乡的社区文化。但美中不足的是,根据笔者的统计,坐在临时搭起来的台下的“观众”——村民,基本上年龄都在55岁以上。这种“老龄化”现象无疑是令人担忧的:送戏下乡的社区文化,变成为基本是一种“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而按照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青年群体和新城区市民,更应该得到这种服务。但现在,理应在艺术中进行精神交流,得到文化熏陶的年轻人和新市民,却缺席了。

显然,面对智慧城市建设,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瓶颈(不适应性和不匹配性),这就是传统媒介平台与新媒介平台的脱节,传统媒介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脱节。

但目前的社区文化工作,特别是对于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大部分处于一种自发甚至“茫然”状态,即使是在一些已经开通了光纤的高档住宅小区,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精神准备及设想。一些热心社区文化的居民,大多情况下是离退休的老同志,新型的、了解掌握新媒体传播和新媒体艺术的社区文化工作者严重匮乏,而这方面的社区文化管理干部和服务队伍更是缺乏甚至是“零”状态。

鉴于此,我们提出,2.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而且是必须加入文化这一极,特别是社区文化这一极,成为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

而所谓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就是在内涵上变单极的传统文化为多极的媒介文化——一种全媒介的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

三、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逻辑与哲学

很清楚,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是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而产生的。

其内在性的矛盾是参与与创新的矛盾、少数与多数的矛盾、被动与自觉的矛盾。

其逻辑起点是变文化参加——参与,为自觉——创新。在这种意义上,智慧社区文化与传统社区文化相比,其逻辑就是创新的逻辑。创新逻辑的哲学是平等哲学、公平哲学、民主哲学和对等哲学。

这是智慧社区文化——全媒介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它将传统文化的观赏性和参与性,与新媒介的普及性和创新性,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并创意性地提升到了一个新层面。

正是在这种创新的智慧性社区文化建设中,才能最终造成新媒体与传统文化形式的互动,从而创造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形态与新功能。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互动甚至融合之后,引发出新一轮的新社区文化建设构想。这对社区文化建设在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上,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区的文明建设、和谐氛围的营造,以及为政府搭建公共危机的处理平台和对话机制,发挥出更广泛的作用。

就如加拿大的考林·霍斯金斯教授所说:

不少新媒体创作者和激进分子正在努力创建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里,人们相互之间联系的互动性得以加强,而不仅仅是检索或接收信息。用媒体行话来说,就是先前的窄带技术只能让大众媒体选择一定数量的“广播”,而我们正在迈进的网络支持的宽带容量将使得大量的“窄播”成为现实。①

这是因为,“对新媒体模式来说,共享文化的达成是经由社区内的集体协商;而在传统媒体这一边,共享文化的达成途径是不经由社区内协商讨论的直接强加。” ②

网络与新媒体,重点是它们在当下对主流文化建构的作用,包括它们探索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与理论,他们在历史过程中的消长、转型以及未来发展策略。如与媒体环境的关系,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健康的媒体生态和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也包括如何运用媒体维护文化安全,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等等。

这里存在着因为新的媒体的介入而使新型社区文化充满了辩证的逻辑走向:全媒体社区文化,有利于在文化活动开展上做到老轻一体、大小一体、内外一体、远近一体、虚实一体、教乐一体和雅俗一体。

换句话说,全媒体的社区文化,将吸引青年人参加,提高了青年人的参与热情,达到老年人与青年人“一视同仁”;社区文化的大活动与小活动、大节日与小节日,由于有了新媒体的传播,在场与不在场“效果相同”;社区文化活动的网络化与新媒介化,抹平了社区居民的身份差异,使得居民在社区文化生活中“平起平坐”;社区文化的一些固态矛盾,如不同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借助新媒体而“沟通”起来,做到“远近”一体;社区住户对文化嗜好的差异,也将通过新媒体而得到雅俗共享的便利;社区文化参与者与观看者,由于有了微博、微信等的便利,可以达到教育和寻乐的一致统一;而一些大型的社区问题活动,利用新媒体的储存功能,可以不断地重播与回放,甚至成为社区文化库的资源,使社区文化实现了虚实的连接。

传统社区文化与全媒体社区文化的主要差异是:文化对象上的差异——老人(离退休人员)、小孩与全体住宅居民;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传统的歌唱、舞蹈、健身、活动、戏曲演唱等与新媒介的传播和新媒体艺术;文化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必须亲身到现场与在家就可参与;需要一定活动场所与随时随地就可进行;传播较慢、不易保存与传播迅速方便、储存便利。

传统社区文化与全媒体社区文化的主要差异示意图

四、发达城市(城区)率先建设全媒体社区文化的

可能性与必要性

在数字城市上发展智慧城市的便利性与可持续性。

数字城市是应用计算机、互联网、3s、多媒体等技术将城市地理信息和城市其他信息相结合,数字化并存储于计算机网络上所形成的城市虚拟空间。数字城市建设还仍然是传统城市的数字化形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城市形态在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成为可能。依托物联网可实现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和监管;借助云计算及智能分析技术可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和决策支持。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信息技术引领的创新形态演变、社会变革有了更真切的体会,对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改造。

所以,3.0版的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社区文化的建设,其根本就是人的发展,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理由,城市的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变单纯的科技城市改造,为根本性的文化——人的改造。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市民,最容易患上的人际关系淡薄的“现代都市症”,极大地阻碍了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融合。特别是新型的大型住宅社区,住户的异质性程度高——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差异性、高学历与低学历之间的差异性、白领与蓝领之间的差异性,等等,使得住户更具独立性,造成住户之间的交往障碍更大、陌生化程度更强。这种“现代都市症”,已经很难依靠传统的社区文化来加以“调节”,而是需要新型的全媒体社区文化来加以和调节。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城镇建设的加速与完善,社区文化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转型——新型社区文化的发生。以往基本住宅和改善,将朝高品质和品位转型,传统的社区文化已经很难满足这种新型社区生活的需求。因此,当高品质和品位的住宅小区越来越成为主流后,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必然显得越益紧迫。不仅如此,当住宅物业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服务,如is09002等的标准成为普通的要求,住宅居民对新型社区文化的建设的自觉性也会越益高涨。

但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目前仍是认识不充分。例如2013年年初,上海《劳动报》报道了某区“智慧城市市民实验室启动”,首批集中了近30家智慧城市领域的企业,50多个包括“智慧时尚”、“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商务”、“智慧政务”等与智慧城市各个领域信息相关的应用。其中如自助式自检仪器、读报翻译笔、供远程借书的数字图书馆、能够定位并发出求救信号的智能手表等。③ 这其中,传统的社区文化,包括音乐、舞蹈、戏曲等,基本上被排除在“智慧”之外。

这一切,都使得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成为十分迫切且非常重要的当务之急。

因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居民,通过社区文化活动,培养起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乐趣感和保障感:社区模式的认同感、社区价值的归属感、社区生活的乐趣感和社区制度的保障感。

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对当代社会与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无疑,新媒介对社区文化的介入——全媒体的社区文化,由于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扩大了参与人群,吸纳了青年人与租赁人的参加,突破了长久以往传统的健身节庆的单一模式,其影响和作用是全新与全方位的。

由此可见,发达城市(城区)率先建设全媒体社区文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或者说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是有充分的依据与理由的。全媒体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社区模式的认同感,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培养社区价值的归属感,便于社区全体居民的文化参与;有利于形成社区生活的乐趣感,提升社区全体居民的居住享受;有利于认可社区制度的保障感,增强社区全体居民的凝聚力量;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性价比,提高社区经济投入的物尽其用;有利于增强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提高社区经济投入的物尽其用。

譬如上海东方宣教中心的文化配送周周演,做了很多非常细致的工作,送戏进社区,成为口碑非常好的一项社区文化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将传统的配送搭上“智慧”的翅膀,让上海说唱、沪剧、越剧等的送戏进社区,变送戏进家家户户。

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场所的文化公益活动,也完全可以借助“智慧”的翅膀,受惠千家万户。

五、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我们对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也就是3.0版智慧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的设想与建议是:

1.从社区干部、文化指导员入手,改变观念,认识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提高认识,摒弃仅仅将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看作是网络化和高科技的项目,高度重视智慧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效纳入城区、街道、居委会的三级政绩考核范围。

通过全媒体社区文化建设,加大社区居民与社会、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精神交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视屏、网络、微信等的新媒介功能,彻底改变以往“关起门互不相识,社区节庆观众”的状况,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基础上,增强社区的和谐气氛,使社区居民不仅仅看作只是一个“私密”的居家场所,更是一个和谐的精神大家园,从而有利于社区的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并以点带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与国际城市、城区建设相匹配的施行规划,上下结合,争取在几年内,创造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2.花大气力培养、培训全媒体社区文化的各级干部和指导员,以及业余指导志愿者,改变以往常年累月书画、音乐、舞蹈、戏曲等传统培训班的社区模式,举办各类新媒体及新媒体艺术培训班,例如沙画、微电影、ps摄影创作等,使社区新媒体“文盲者”,特别是老年与小孩,在国家新媒体技术进步发展的形势下,尽快参与与投入到新媒介传播与新媒体艺术中去,从社区文化建设这一极,提高市民的媒体素质和现代人素质。

依靠新媒介,跳出传统的社区文化建设的“社区性”藩篱,实现地区性甚至区域性的文化资源跨部门、跨领域和跨系统的共建共享。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全媒体社区文化设备、器材等的经费投入力度,并且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各类民间资金和各类基金)、包括住宅开发商、物业管理的作用,强化、加快指挥社区文化的基础建设,使社区文化建设尽快跟上中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步伐。

3.智慧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智能社区环境文化,如社区公共视屏、社区无线网络等;智能社区行为文化,如各种新型的艺术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艺术的“上线”活动、沙画、游戏、dv拍摄等各种新形态的节目;智能社区制度文化,如各类社区新媒体社团、利用新媒体开展的艺术联络等;智能社区精神文化,如建立在新媒体基础上的积极分子评选活动、网络到户的社区学习、社区文明户的评选宣传等。

全力发展全媒介文化(艺术),充分利用微博、微dv(电影)等新产生的文化媒介与传播平台,创造新的社区文化介入阀,使家庭成为文化出入的基本pot(出入口甚至港口),使文化真正进入每一个家庭,不断缩小与填平传统文化与新媒介文化的“鸿沟”,真正发挥文化-艺术在人的精神交流上的功能。

充分运用新媒介平台,加快社区文化的转型:传统社区文化“年轻化”,新媒介文化“老龄化”。使这种公共性的文化做到“物其所用”,人人享用,让新媒介搭桥寻路,顺水推舟,圈地跑马。

如将社区或小区显示屏,升级或改造成社区建设的全媒体显示平台及交互信息平台;将社区论坛、微博与微信等新生事物,利用新媒介将其整合等。

又譬如,各种城区的博物馆、艺术节,社区的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甚至是民间的各种场馆展览和演出活动,不仅使之数字化,还进一步将其智慧化,使之内外互动,前后互动。

4.在智能社区文化建设中,处理好街道(居委会)与物业的矛盾,也就是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矛盾。实践证明,沟通与配合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比较可行的办法,在智能社区文化建设中,除了继续运用这种办案外,还应寻求更多的途径,借助新媒体的交流、沟通的便利、快捷和个体化的特点,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新媒体艺术本身运营的社区文化,来实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建设与物业管理的辩证矛盾关系——街道、居委会的社区二级管理与社区物业的服务,形成全媒介的合力。

这种良性互动的制度上的保障,如对政府管理部门的考核、对社区物业管理的考核评比等,通过全媒介而做到家喻户晓,使考核评比更公开、公正、公平,住户的参与度更高,良性互动的保障性也就更高。

5.智能社区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它需要借助新的媒介,将社区道德、社区理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生成、稳固和传播,使得社区特点在这种新的媒介上,加速形成,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北京精神 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宝库。认真总结、分析并有选择性的吸收古代先贤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财富,对于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内涵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关于“天人合一”,季羡林先生的解释是: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周易,传说中伏羲氏作八卦,八卦中的各卦都是不同的卦体,每个卦体由三个线段组成,每个线段有一个象征意义:上象征天,下象征地,中间象征人,称为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思想被我国古代多数思想家所推崇和发展,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仁”的思想就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内涵。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1]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对仁的解释在其著作中出现过多次,他在《论语・雍也》中解释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2]教育人们要勇挑重担,而不计较收获的多少,这样才能算作是有仁心的人。也就是说要敢于进行自我牺牲,要带着责任感主动承担利他行为,勇于担任道德主体的角色。孔子还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3]有仁德的人待人接物都会恭谨慎重,不会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施加给别人,对于国事也好,家事也好,都不会怨天尤人。总之,有仁德的人要有大爱,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孔子将这种仁爱之心由对人扩展到了对自然界,他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4],体现了孔子对动物的仁爱之心。

孟子的思想更加强调民本和责任感,他一再劝诫君王实施仁政,使社会内部形成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和谐、温馨氛围。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要求人们在养育自己的孩子和赡养自己的老人的同时也要关爱到别人的孩子和老人,这样才能实现国泰民安。孟子更进一步把这种博爱精神扩展到自然领域,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可见,在几千年前,孟子就已经告诫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要顺应其生长规律,根据具体的节气时令耕种、捕捞、砍伐,这样百姓就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不满了。

儒家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的观点也饱含“仁”与“天人合一”的融合。荀子认为[7],草木开花长大的时候,斧头不进山林砍伐,这是为了不让植物的生命夭折。鼋鼍、鱼鳖、鳅@怀孕、生育的时候,渔网、毒药不入湖泽,这是不断绝它们的生长。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冬天储藏,一年四季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多余的粮食了。池塘、水潭、河流、湖泊,严格遵守每个季节的禁令,百姓就有多余的资财了。树木的砍伐、培育养护不耽误时节,百姓就有了多余的木材。所以还是要顺应自然,以爱护的角度适当索取,才能实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平衡发展。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循环观点,老子认为万物都有一个循环发展的过程,而人们就应该遵从规律,顺应自然,而不要轻举妄动,就可以达到与自然的统一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8]老子通过观察指出,世间万物都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然后回归它们的根本,从而达到永恒,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就会成功,不懂得循环规律的人就会有灾祸。老子又说,“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9]刮风刮不了一早晨,大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连自然现象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老子认为,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人就能顺应自然,从而实现自身,所以人们要修养德行,尊重自然。

(二)“天人相分”思想

荀子是“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所谓“天人相分”并不是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说人可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而达到发展自身的目的。荀子在《王制》[10]中指出,水火虽然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虽然有生命但没有知觉,动物虽然有知觉,但不懂礼义。而人跟某些动物相比虽然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健,但可以集群并相互协调,从而合理利用四季节气,使天下收益,所以人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荀子在继承前辈们“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后又具体解释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依据是要以人们自身的需要为尺度,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正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权利。他说:“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11]是说人们要会利用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来供养自己,顺应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福,违背人的需要去做就是祸。这样人们就可以实现“天地官而万物役”恰到好处地役使万物了。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肯定过科技的重要性,他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12]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正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探索出自然的奥秘,从而产生了科学,人们进而创造出了技术来应对灾难,让自己摆脱困境,这些依靠的都是人类对能动性的合理发挥。

道家学说虽一直强调自然的先在性和人类对自然的依附和顺应,但并不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是要人们适可而止,审时度势地合理发挥能动性,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走极端,以实现长久发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 [13]伟大的成就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不凋敝;盈满的杯子好像中间有虚空,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最刚直的东西仿佛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人仿佛笨手笨脚,最雄辩的人好像不善言辞。所以老子的本意只是告诫人们拥有了这些技能也应谦虚谨慎,保持一颗平常心,切不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三)尊重自然界内在价值

生态学家奈斯指出:“地球上的非人类生命的美拥有自在的价值。这种价值独立于它对人类的有限目的的工具意义上的有用性。” [14]

我国古代思想家们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表达过尊重自然内在价值的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5]意思是说自然界虽不言不语,一年四季却运行不息,世间万物也生生不已,这种默然的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子贡在反驳叔孙武叔对仲尼的诋毁时也以日月为例说:“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6]在子贡看来,人类自身的损益对自然界来讲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日月星辰的运行不会因为人们的极端行为而有任何变化,人类在自然面前是看似微小的。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更是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17]自然界的运行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即使是世间再伟大的英雄也无从改变,如果顺应其规律,人类就会有所发展,如果违背规律,就会遭殃。而后他又进一步具体说明:“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18]既然天地不会因人的喜好而改变自身规律,那么人也应依照自己的原则来做事。

道家学说以中庸、无为、善柔为特点,更是强调自然界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老子把[19]自然法则的玄妙程度视作高于人类语言表达能力的范畴,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规律,源于自然,都有一个产生、强大、衰落、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事物运行的具体规律是人类难以参透的。他进而又说:“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意思是说世间伟大的东西有四种,而君王仅排第四,人取法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自然,自然才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尺度。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更是以其“万物一齐”的思想为核心要求人们尊重世间万物。庄子认为,那些试图把一己成见假托给客观事物而不愿顺应规律的人最终只是在做无用功;而真正有智慧的人会广博、豁达地生活在均衡而又自然的境界里,不强求、不急躁,从容地接受和应对身边的事物,因为他们早已领悟到万物终将归为一体,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生活才最有益自己身心的健康。他在《齐物论》中对天籁的描述是“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21]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自身,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操控。所以世界是浑然一体的,万物终将殊途同归。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中孕育产生的,是根植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一种前科学主义思维方式,对于当代人类社会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而言,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要素。放眼世界历史,文明古国创造的伟大文明几近衰落、消失,唯有中华文明独存,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是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古人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生态文明思想值得我们今天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文明思想要求人们把从自然中获得的平常心、安全感应用到人际关系中去,以关爱、诚恳、谦虚、信任的态度来对待其他社会成员,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协调。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转变社会风气,转变人们价值观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很多人把环境破坏归咎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实际上,问题不在于经济和科技本身,而在于人们对科学技术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古代先哲们告诫我们,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本身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能力,我们应该充分应用我们的能力来了解自然、研究自然,从而找到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方法。但对改造自然方面能力的发挥要坚持适度原则,不能因在对抗自然中的短暂胜利或对自然开发过程中所得到的短期利益而忘乎所以地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索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满足工业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早已远不及农业文明时期强烈,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也在日益消减,以致污染、浪费、过度开发等现象甚嚣尘上。因此,传统思想中对自然环境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同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颇具时效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

[2]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8

[3]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47

[4]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4

[5]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

[6]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0

[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7

[8]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38

[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2

[10]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46

[11]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0

[12]孟子.孟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24

[13]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98

[14]Arne Naess, “A Defence of 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 Environmental Ethics (Fall 1984)

[15]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6

[16]黄克剑.《论语》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3

[17]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09

[18]荀况.荀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111

[19]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8

[20]老聃.老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57

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4

关键词:BS结构;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框架

引言

BS结构以其维护方便、操作简单的特点受到众多网民的好评,只要是该系统中的任意一名用户都可以通过系统对该系统下的所有计算机实行控制,只需要有一个可修改式服务器就可以完成对系统下全部计算机的控制。所有计算机使用的用户只能通过浏览的形式进行查阅,不会出现用户的违规操作和病毒入侵的现象发生,并且对系统的维护方法极其简单[1-3]。BS结构非常简单,所以在预算成本上非常低,还可以在简单的服务器上有效运行,使用的安全性极高,由于BS结构下的操作系统简单并且免费,就连承载的数据库都是免费的,所以对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来说是在适合不过的,可以说得上是物美价廉[4,5]。

1 BS结构对于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的适用性

目前,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社区的居民进行实事浏览、文化宣传、重大通知、文化文艺的在线教学以及对常规医学知识的解读等。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特别是进行重大事件的通知,常规手段是对社区进行张贴通知单或者是张贴海报,由于受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通知力度和工作效率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是基于BS结构下运行的,可以把首页面设置成重大消息宣传版面和重要信息的提示信息。这样既可以解决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又能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完成重要事情的通知,是“一举三得”的好事。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不同内容的浏览方式可以同时进行。BS结构非常适合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全部需求,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基于BS结构也能更好的发挥系统的功能。

2 基于BS的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的设计

BS结构下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设计主要有两个步骤:操作系统的结构选择和使用模块的版图结构设计。一般而言,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就是自上向下进行逐层对系统功能实施分解的过程。

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框架

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的建设主旨是利用有效的高科技手段,更好改善社区人民精神文化质量,优化文化资源,提高社区的核心管理能力,同时增加社区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力倡导普及智慧生活理念,大力提高社区居民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能够突出“文化、宣传、健康、安全、智慧”的理念。

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分为两个使用层面,第一是文化教育的使用,对一些常规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可以选择不同的浏览方式进行多视角的浏览解读,涵盖的知识点也会随着系统的数据的补充而增加。第二是对社区的有效管理,针对社区的重大通知进行有效的传递,同时用户可以对社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搭建社区与居民的沟通的桥梁。

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运营的,社区居民可以选择多种方式与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进行连接,利用手机通过无线网络进行连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进行浏览、利用数据线对内容进行下载浏览等。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可以连接多种传输终端,并且支持WCDMA、CDMA、TD-LTE等。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还针对不同的年龄进行了有效设置,由于系统结构本身简单,所以操作方便,对于老人进行一键处理的功能,并且可根据所在社区的居民需求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系统设计

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设计要从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及社区管理功能入手,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设计做到管理维护简单方便、执行能力强、并且有极高控制能力。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在进行教育信息的宣传中,对教育信息的播放形式、教育信息的具体内容、教育信息的分类、教育内容的解读、数据库内容都不断的升级更新。

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按照相关标准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这样可以是想数据的有效传递和分享。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在设计接口上可以选择简便的接口方式,@样可以方便数据的有效传输以及分享。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还可以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连接,对教育内容进行索引的建立后,通过网络进行实时查找,这样做可以节约数据库的空间,并且可以浏览大量的教育信息。数据库可以实行云端化处理的方法,通过互联网对具体非执行性内容进行在线存储,减小了系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根据具体的服务器的情况设置适合的使用方式,大大提高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的操作性和趣味性。

4 结束语

网络最方便的浏览结构就是BS结构,BS结构以实用方便、维护简单、操作性能强而著称。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是针对社区居民进行设计的一款教育系统,该系统只能以浏览的方式进行操作。因此,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与BS结构进行组合是最合适不过。本文针对BS结构下的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够为智慧社区教育信息系统设计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令群,何世钧,袁小华,等.基于J2EE和云计算的智慧社区架构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3-127.

[2]谢新翔,王驰,朱传华,等.基于移动网络的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设计和实现[J].电信技术,2015,7(11):76-81.

[3]李公春,张庆全,郭玉.智慧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9):48-50.

[4]罗黎山峰,杨雷,孙建军.面向智慧社区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23(5):1785-1788.

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5

关键词:国内 智慧景区 文献综述 研究方向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部分传统景区开始优化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发展智慧景区的热潮。在学术上,有关智慧景区的文献也明显增多。国内学者开始探讨有关智慧景区的发展问题并尝试提出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更追求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这也给国内景区带来新的挑战。在多方作用下,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逐步成型。本文在整合相关文献后,尝试提出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方向,希望对我国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与概念

(一)智慧景区的起源

智慧景区是在“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智慧旅游”背景下产生的。[1]在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先生在纽约市外交关系会上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并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通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公司和人们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2]在2009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决定将旅游业培育成国际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3]在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背景下,作为旅游业核心要素之一的旅游景区为了顺应时展、打破数字景区建设的瓶颈,“智慧景区”孕育而生。

(二)智慧景区的概念

智慧景区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看:

广义的“智慧景区”是指科学管理理论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集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低碳智能运营景区。这样的景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4]

狭义的“智慧景区”是“数字景区”的完善和升级,指能够实现可视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对环境、社会、经济三大方面进行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的景区。

广义的“智慧景区”强调管理因素,狭义的“智慧景区”更强调技术因素。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智慧景区,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也就是说,广义与狭义都只是智慧景区定义的一种延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智慧景^真正的准确概念仍没有达到共识。

近年来,国内学者不断对智慧景区的概念进行完善,尝试解释出智慧景区所蕴含的各个方面。(见表1)。

通过表1可以明显看出,国内学者在一些方面是有共识的。比如,学者们在给智慧景区下定义时均提到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的服务理念和与时俱进的管理体系等因素。不难看出这些因素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表明,智慧景区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了萌芽期,但还有待完善。

二、国内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通过CNKI检索可知,国内智慧景区的发展态势良好,智慧景区的相关文献数量正日益攀升,但我国智慧景区的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化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不先进,还没有真正达到理想化状态。本文从智慧景区的智慧化设施、信息化管理以及游客满意度三个研究方向出发,探讨我国智慧景区的研究现状。

(一)有关智慧设备方面的研究

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景区的设施走向智能化。景区为了顺应这样的时代潮流,开始斥资建设各类智慧设施设备。但由于这属于景区自发性的发展,故部分智慧景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学者开始将研究方向放到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上。学者通过研究发展态势良好的智慧景区,改善国内智慧景区建设上的不足,从而提高国内智慧景区的整体运作效率。

通过CNKI的搜索也确实可以看出有关智慧设施设备的文献颇多。如,高伟在《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一文中就提出“通过把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信息传感设备植入门票、公路、建筑、电网等景区的各种物体中,可以实现对景区更透彻的感知。”[11]又如,柳红波也指出:“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大多已经实现智慧景区“一卡通”功能,即游客在对门票充值后,可以将其用于景区内的餐饮、住宿、购物等一切消费活动。”[12]方成伟也在《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中提出:“将景点手机语音讲解导游系统、景区及周边GPS自助导览系统、智慧停车场管理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投入到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力争让游客得到出行便捷,玩中尽兴,玩后满意的惬意游玩体验。”[13]智慧旅游专家李云鹏曾也曾在其著作中举出南京移动公司在玄武湖、红山两家4A级景区搭建智慧景区综合地理信息平台的事例,南京移动公司将游客导航系统、客源分析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智慧化功能”融入平台,为游客提供了更强的旅游体验感、更便捷的旅游信息化服务[14]

综上所述,可见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设施设备方面的研究十分广泛。学者们通过实地考察、实地调研等研究方式,以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多方面研究智慧设施设备,以便为国内智慧景区设施设备的建设提供意见。随着国内学者对智慧设施设备的研究深入,智慧景区在建设它的问题上,成功达到了事半功倍,国内智慧景区的设施设备建设趋于完善。

(二)有关信息化管理的研究

方德满在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中指出,我国传统化的景区管理体制、理念难以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高效管理目标,会影响智慧景区的建设进程。[15]智慧景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物,各传统景区开始逐渐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局面,毕竟传统景区的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现在对于智慧景区的要求和期望。

宋磊、林洪波和王绪华在《泰山景区公共信息视觉导向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中曾指出泰山自建成应用景区信息集成平台后,成功地应用于泰山景区的虚拟旅游服务、客流监控与管理、病虫害监测等多个方面,这对于提高泰山景区各类信息的利用效率和推动泰山景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6]在此之后,莫洪源、蔡建民和刘广在《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中以智慧颐和园一期为例,提出了园林、古建、文物等业务子系统的使用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这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详实的数据依据,为智慧景区各部门业务管理的精细化与保护智能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杨俊博在《“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一文中曾提到,河南洛阳在龙门石窟进行“互联网+智慧景区”的龙门模式。其注重大数据、为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服务,实现了与游客的互动、与腾讯总部进行跨界合作,提升了游客旅游体验的品质以及游客满意度的同时,促进了河南智慧景区的建设及智慧旅游的发展。[18]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景区管理机制,同时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沈梅在《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信息技术一直以来对旅游行业的支持力度是有目共睹的,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重要性将越来越被业界的专业人士所认可。[19]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国智慧景区在信息化管理方面飞速发展。

(三)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100位满意的顾客会带来25位新顾客,赢取一位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一位老顾客成本的5倍。[20]因此,我国学者开始基于游客反馈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智慧景区也越来越重视游客满意度,许多智慧景区为调查自身的游客满意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通过选取游客提出的合理建议,对景区进行完善、优化,从而提高智慧景区的竞争力。

汪侠、甄峰、吴小根认为游客是景区智慧工程最重要的体验者,是智慧景区服务的核心对象。在通过对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进行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后,提出了旅游景区智慧化程度的需求、感知和满意度,这将为景区智慧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引导方向。[21]黎宏宝和吴晶祥通过在苏州乐园进行有关游客满意度的实地调研,得出苏州乐园需在产品体系创新、盈利模式变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改进。[22]张春草和陈楠基于IPA分析法和游客感知视角对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进行构建研究得出,该智慧景区应在基础信息和智能信息系统建设、景区宣传手段、资源配资的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建设和优化升级。[23]

随着智慧景区发展的不断深入,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游客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学者们开始转换视角,从游客的角度来思考智慧景区的建设,通过对游客的调查来弥补智慧景区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不足。

三、国内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方向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热度不减,相关学术文献成果也越来越丰富。但本文在整合近十年的文献成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国内学者在把控研究方向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在总结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游客感知作为研究支撑,尝试利用新的视角,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探讨了智慧景区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希望这些能对我国智慧景区的未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智慧景区已有方向的研究

1.统一智慧景区概念。所谓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我国学者对于智慧景区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以至于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概念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通过对我国学者的智慧景区概念的总结可以发现一个共性问题,各学者将大量有利于智慧景区发展的因素进行排列并加入定义中,从而形成自己的概念。也就是说,学者对于智慧景区所下的概念还只是处于浅层次的分析。这会限制人们对智慧景区的认识并限制智慧景区其它未探究方面的研究,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所以,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完善智慧景区的概念。

2.深入研究游客满意度。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对智慧景区基于游客视角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仍处于浅层次的程度,因此,未来智慧景区在基于游客满意度视角所进行的研究应更深入。本文这里所指的深入并不是从智慧景区已有的智慧设施、智慧科学技术等这一方面出发,而更多的是希望学者们转换角色,真正的从一名游客的视角出发。智慧景区的实质是服务于游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游客对该景区的满意度大大提升。所以学者在智慧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实证研究中要挖掘游客在智慧景区游览体验中的真正需求,从而对智慧景区的建设提出理论性的支持。

3.加强智慧景区宣传的相关研究。目前通过CNKI、百度百科的搜索,可以发现在智慧景区建设的研究中大部分都有提到要加强智慧景区宣传。智慧景区的发展首先需要提高其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宣传的不到位,游客的知晓度就会低,不仅会使智慧景区经济受创,还会影响智慧景区各方面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智慧景区宣传的大方向明确,即通过线上线下两方面进行宣传,但是宣传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智慧景区对于公关宣传的改革和创新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加强智慧景区的宣传、拓宽智慧景区宣传路径等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

4.注重智慧景区的人才培养。“互联网+旅游”的理念逐步渗透到了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互联网开展线上旅游业务时,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对于新媒体营销、个性化定制、智慧景区建设与管理、跨界复合型等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24]由于智慧景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χ腔劬扒的信息发展的推广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研究如何培养智慧景区人才对于智慧景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高。除少数景区外,我国绝大多数景区均依靠外援进行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和维护,没有自己培养的固定专业技术团队。[25]我国大多数的景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在接受以及掌握新科技的能力方面较弱,在景区管理方面钻研学习的人才稀少,造成景区管理方面人员的缺失。

我国智慧景区人员素质偏低、相关专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已经有部分学者提出,但是对此的解决方案却一直没有提出。因此,对于我国如何提升智慧景区人员的素质、如何培养智慧景区相关人才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5.资金支持方面的研究。景区项目的投资具有投资周期的长期性、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以及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等特征, 它比一般的工程项目投资复杂许多,[26]因此智慧景区在投资招标的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诚如我们所知,我国旅游业具有季节性这一属性,导致智慧景区的收入不平均,同时受经济、政治、天气等许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智慧景区的收入也具有不定性和脆弱性;另外景区对自身建设和维护所需投入的成本较大,各类投资者与智慧景区都难以长期承受,导致智慧景区设施设备上的引进跟不上其转型的步伐。

因此,我国学者应在如何弥补智慧景区资金不足现象这一方面进行研究,确保智慧景区建设的资金供应,从而使智慧景区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善。

(二)智慧景区未来研究新方向

1.智慧景区研究方法不足。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可以看出各学者对智慧景区的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基本都是实证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由于旅游是一个跨学科的科目,所以学者在对智慧景区进行研究时,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学者们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法、思辨法、功能分析法、模拟法、探索性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对智慧景区的发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此弥补智慧景区在研究方法方面的不足。

2.对各类智慧景区有针对性的研究。大多数智慧景区的相关建设仍然只停留在表面工作,并没有真正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目前我国智慧景区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虽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各类景区在智慧景区建设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体制都比较相同。因此,在未来智慧景区的研究中,应根据自身景区的特性,从智慧景区这一大方向中,找准自身景区所在的特定领域,并在其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延伸,形成自己的智慧景区建设体系。

3.拓宽智慧景区的研究领域。智慧景区的发展促进着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智慧景区对于我国就业趋势的影响、智慧景区与生物学、智慧景区相关法律建设以及智慧景区的全球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我国智慧景区虽然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学者仍聚集在某些特定方面的l展。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智慧景区的均衡发展。因此本文希望各学者发散思维,在智慧景区现有的领域中另辟蹊径、开拓创新,为我国智慧景区的全面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总结

旅游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力建设智慧景区对于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我国在智慧景区的建设中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对智慧景区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其很多方面的研究仍然缺失理论及实践双方面的支撑。我国对于智慧景区的理解仍然具有局限性,没有把握其真正的精髓和各方向的全面发展。在智慧景区的研究中,还是需要学者们转变思想、发散思维,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智慧景区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倩,张红梅.智慧景区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2]崔茜,王喜富.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地球”在中国的建设[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2(6):51―53.

[3]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7).

[4]北京农业(中旬刊),2014(6):44.

[5]章小平,邓贵平.“智慧景区”建设浅探(上)[N].中国旅游报,2010―01―18.

[6]党安荣,张丹明,陈杨.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

[7]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8]邓贤峰,李霞.“智慧景区”评价标准体系研究[J].电子政务,2012(9).

[9]葛军莲,顾小钧,龙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智慧景区建设探析[J].生产力研究,2012(5).

[10]季国斌,陈丽,暴莹.大连市智慧景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6(5).

[11]高伟.九寨沟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5(20):177―178.

[12]柳红波.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景区建设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6(1).

[13]方成伟.彭祖园敞园改造及管理问题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09).

[14]李云鹏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15]方德满.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4).

[16]宋磊,林洪波,王绪华.基于3D-GIS的智慧泰山景区信息集成平台[J].中国园林,2011(09):30―32.

[17]莫洪源,蔡建民,刘广.以共享平台为支撑的智慧景区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S1).

[18]杨俊博.“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模式与河南智慧旅游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7).

[19]沈梅.智慧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5(21).

[20]HAWKINS D I,BEST R J,CONEY K A. Customer behaviour: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M]. New York: McGraw Hill,1995.

[21]汪侠,甄峰,吴小根.基于游客视角的智慧景区评价体系及实证分析――以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04).

[22]黎宏宝,吴晶祥.智慧景区视角下主题公园游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以苏州乐园为例[J].江苏商论,2016(09).

[23]张春草,陈楠.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清明上河园智慧景区构建研究――基于IPA分析法[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

[24]胡晓聪.“互联网+”背景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15(70).

[25]郭伟,贾云龙,邓丽芸.我国智慧景区的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25).

[26]方世敏,赵爽.旅游景区项目投资决策方法优化研究.旅游科学,2008(5).

传统文化的智慧范文6

关键词:智慧旅游平台;智能旅游;平台功能;智慧营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9-0267-03

1概述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从以前的传统旅游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智慧旅游时代。虽然旅游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不足。一些宰客、欺客的现象经常发生,主要原因表现为买方和卖方的信息不对称。在此背景下,急切需要一个平台将游客和商家紧密联系起来,为游客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旅游信息,实现旅游信息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共享。达到旅游管理的全智能化。因此,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非常重要。

2智慧旅游相关概念

2.1旅游信息化

旅游信息化,就是以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其它有关信息技术为技术基础,利用IT技术对旅游各类资源要素等进行深层开发、加工、组织与利用的过程,以达到增进旅游产值、提高产业效率、加快产业提质升级的目的。旅游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来改变传统旅游业的发展方式,通过对旅游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推动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2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技术基础,以终端上网设备为硬件基础,通过对旅游相关信息的主动感知和利用,及时对旅游计划进行安排和调整,进而将旅行社、景区、游客、酒店、旅游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涵盖在内创造更大价值为根本任务的一种旅游运行新模式。智慧旅游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游客为中心,以人为本,整合旅游信息资源,达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实现旅游参与方的价值最大化。

2.3智慧旅游平台

智慧旅游平台基于物联网系统结构,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最大程度的满足旅游行业的整体需求,以应用解决方案为核心,以感、传、智、用为关键环节进行整体架构的一种全新服务体系。

3智慧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

3.1智慧服务

智慧服务主要包括:1)智慧导航:利用LBS技术确定游客所在的地理位置,游客在地图上选择目的地,系统界面会及时显示目的地最新的信息,例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事故、车况等。人工智能导航会进行语音提示,根据所在的位置随时更新导航信息。2)智慧导游:可以在线或通过离线地图查看拟去的景点,主要景点通过3D成像技术放入后台数据库中,当手指点击地图上的某一个景c时,会自动弹出景点的介绍文本,并通过flash进入景点实景图。用户可以在当前的实景图中选择智能导游服务,智能导游以语音的方式为用户进行景点的相关介绍。3)智慧导览:围绕核心景区和旅游分类(如人文类、景观类等)帮助游客导览,如查看旅游景点的分布、规划旅游路线等。智慧导览具备游客定位功能,借助GPS卫星帮助游客在地图上进行定位,实时显示3D地图中的游客位置。4)智慧导购:为用户提供完备的一站式服务。主要包括:①智能预订系统。为用户提供在线或线下订票、订房服务。②智能导购系统。为用户推荐旅游景区的商品,从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子系统服务。③智能在线互动系统。以实现用户之间的互动体验为目的,主要包括用户体验之后的评论和分享等子系统。

3.2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就是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游客兴趣点和旅游热点,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的旅游服务。主要包括:1)个性化路线生成。游客输入旅游起点和终点、旅游偏好(景区类别、交通工具等)等数据,通过计算机运算和规则推理生成满足客户要求的个性化路线,并在地图上进行实时标注。2)路线规划。对已经在旅游景点或行程中的游客进行路线规划,分析各种路线方案并提供游客参考。3)最佳路线推荐。基于路线规划(如交通拥堵状况,交通管制,交通事故,现行停车场及车位等状况进行分析),再结合游客自身的旅游偏好通过智能分析推荐出一条适合的游客的最佳路线。4)最佳景区推荐。通过视频监控人流技术系统来统计景区旅游的人口密度,人较少时,则可通过一个一个人数点来计算密度,人较多时,则可通过地下空余面积计算密度,人特别多时,通过人的运动轨迹来计算密度,来判断当天某景点是否处于舒适的游览环境,结合天气和当地节日、文化习俗,为游客推荐最佳的旅游路线。

3.3智慧管理

通过对平台运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科学决策,从而实现对游客、景点、旅游企业的智慧化管理。一般来说,智慧管理对象主要包括:1)智慧景区管理,如景区的售票和检票流程管理、景区的安全管理、景区的环境监测系统管理、景区的信息系统管理等。2)智慧旅游行业管理,如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评价、游客信用评价、旅游交易信息有效性评价、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评价等。

3.4智慧政务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智能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智慧化的服务,提高政府的办公水平和效率,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为游客和旅游企业提供高效智能的公共服务。图1为智慧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结构图。

4智慧旅游平台的技术体系

4.1物联网系统结构

智慧旅游平台与传统平台最大的区别在于应用了现代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主要进行信息的交换和通讯。物联网系统结构分为四层:1)感知层。借助传感器、RFID等采集物体的动态信息,实现全面感知。2)传输层。将感知层感知到的信息进行接收和传送。3)支撑层。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4)应用层。接收支撑层的数据,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如图2所示:

4.2智慧旅游平台整体技术结构

基于物流网系统结构,智慧旅游平台整体技术结构分为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用户层。感知层主要实现信息的收集,分为智能终端(如手机、电脑、PAD等)和采集终端(如传感器、摄像头、RFID等);传输层负责传输信息,包括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卫星通信、无线网络等网络设施;支撑层负责处理信息,分为数据处理中心和逻辑处理。数据中心主要对旅游数据进行管理,逻辑处理主要进行各N业务分析,比如景点客流分析、用户偏好分析等;应用层包括运行平台和管理平台;用户层为游客、主管部门以及商家提供各种功能服务。

5智慧旅游平台应用分析一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

在国家对智慧旅游建设的倡导和鼓励下,呼伦贝尔建立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成为了内蒙古首个上线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

该平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呼旅政务网、呼旅网、呼旅通。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主要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

智慧旅游管理和智慧政务通过呼旅政务网实现,主要包括政务信息报送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等;智慧服务通过呼旅网的相关业务实现,其中包括全民营销平台、旅游攻略分享平台、在线旅游营销平台、第三方平台应用等;呼旅通则负责旅游商品的集中采购。智慧景区建设通过电子门票智能管理系统、智能wifi、自助导览系统等建设,实现与线上全渠道销售的电子票务一码管理、扫码入园,实现与呼伦贝尔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的无缝对接。

5.1呼旅政务网

呼旅政务网主要由政务信息报送系统、行政审批系统、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旅行社管理系统、旅行社诚信管理系统、网络培训系统和旅游资源管理体系构成。在智慧政务方面,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系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政务信息;利用旅游行业监管调度系统,可以实时地对旅游行业进行监管,为旅游行业的建设提供安全保障;通过旅行社诚信管理系统,对旅游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加大对旅行社的监管力度,提高旅行社的服务质量;通过旅游资源管理体系,实现对旅游资源的高度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5.2呼旅网

呼旅网相当于一个旅游产品的分销平台,平台向用户提供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产品,同时具有旅游攻略介绍、产品预订、平台营销、在线销售、自助导览等功能。任何旅游产品都可以免费入驻,产品售卖成功后,平台收取少量的佣金作为平台运营管理费用。呼旅网向用户提供了游前、游中、游后全方位的服务。在旅游前用户可以登录呼旅网查看旅游行程信息、旅游住宿信息等,也可以咨询客服,了解更具体的信息。用户找到满意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进行快速预订;在旅游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导航、导览、导游、导购服务;旅游结束后,通过游客对旅游攻略、游记等的分享,将景区资源、酒店资源分销到呼旅网,就可以实现多屏互动、多屏访问,实现二次营销。

呼旅网将产品分销在在线旅游营销平台上,每个营销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验票码,景区通过智能闸机识别各个OTA上的验票码,可以收集大量的旅游数据,为平台的运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呼旅网还推出了一个全民营销平台,任何用户可以在上面选择产品,然后可以获得该产品对应的二维码,如果用户将二维码分享到自己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并且该用户的朋友通过二维码产生了购买行为,该用户就能获得产品对应的佣金。用户在景区游玩之后,在旅游攻略网站上分享游记并且附上二维码,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佣金。简单来说,游客一旦成为全面营销平台的用户就可以分享产品、获取佣金。因此,全民营销平台起到了强大的推广作用。

5.3呼旅通

呼旅通平台主要负责旅游产品的集中采购。平台集合本地的旅行社,形成一个旅游俱乐部,旅游俱乐部成员同时也是平台的会员。呼旅通平台集合旅游俱乐部成员的需求,通过统一采购的方式采购旅游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采购成本,使双方共同受益。

5.4结论

呼伦贝尔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商家营销模式的创新化、主管部门管理的智能化。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通过政府的监管和调控,为平台的建设运营提供保障。商家入驻平台的成本低,借助平台的客户流量,可以为商家带来高收益,而平台作为第三方,也可以降低一定的风险。通过统一进行采购配送,可以降低平台的采购成本。该平台以满足政府、旅游企业、游客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了智慧管理、智慧营销、智慧服务、智慧政务,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