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文化范例

传统医学文化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1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传统经典教育自此从教育体制上被中止了。同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也废止了大学中的经科。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对于废止经科的缘由曾这样解释:“清季学制,大学中仿各国教育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设经科。我以为十四经中,如《易》、《论语》、《孟子》等已入哲学系;《诗》、《尔雅》已入文学系;《尚书》、《三礼》、《大戴记》、《春秋三传》已入史学系;无再设经科的必要,废止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蔡元培主张废除经科并非是反对传统经典教育,而是由于学科门类的调整,传统儒家经典已分别纳入按照西方学科体制设立的各领域中。到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时候,他不停的鼓吹尊孔读经,要求大学必须增设经学院,而且要“独立建设,按经分科”,“专以阐明经义、发扬国学为主”。但很快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儒家经学教育在大学中也逐渐被贬斥,1916年北洋政府又颁布了删除读经的条款。自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门类的经学从大学中被放逐了。之后的国民政府虽然在确立“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时候,也强调“恢复民族精神,发扬固有文化”,但实际上也只是国民党教育的一个幌子而已。不过我们仔细看整个民国时期的大学教育,会发现传统经典教育还是通过开设国语、国文课程等方式延续着,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中的中国文学、哲学、史学等学科的教育与研究,成为了处在剧烈变革时期的现代中国传承民族文化经典遗产的最主要载体,如当时的鲁迅、胡适、顾颉刚等人开设的传统文史课程,都对开展传统经典教育、传承和整理民族传统人文经典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传统经典遭到了程度不同的批判和解构。诚然,从历史进程变迁和社会发展时期的需要看,我们要充分肯定近代大学对传统经典教育的批判和废除,但并不是说这种文化教育的价值选择没有历史代价的。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进一步激进和非理性,几乎所有的儒家典籍被作为封建糟粕而剔出在大学教育体系之外,传统的文史经典如《论语》、《大学》等一律被束之高阁,无人传授和解读,由此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真实原貌和深厚内涵被遮蔽,也导致了几代中国大学生对传统经典和民族文化的茫然无知或误解、曲解,进而也影响了自20世纪50年代后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民众主体文化观念严重退化,对传统文化经典普遍存在陌生感、冷漠感,很少有人愿意去读这些经典,民众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官场抑或学界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世俗化和粗鄙化现象等。“崇洋媚外”、“厚古薄今”已积淀为一种民族集体的“文化无意识”。美国学者阿特巴赫深刻指出:“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科学与知识的基础以及知识结构在本质上都是西方的,且逐渐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当代所有大学,不管它位于何方,都基于西方模式。”这种崇尚欧美文化的“文化移民”心态必然忽视了民族文化经典教育,削弱了青年学生乃至全体国民的民族认同感,故大学发展和整个中国大文明出现“无根”状态也是必然了。

二、意义: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之于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开始逐渐得到重视,“国学热”、“百家讲坛”重新解读经典古籍等的兴起就是例证,说明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经典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和需求。传统文化经典之于大学教育应该说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辩证的看,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与大学的本质属性之间始终存在着内在契合,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是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得以研究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学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高地也需要传统文化经典的滋养与支撑。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统一的人,是理性、情感与人格协调统一的人,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人。而要实现大学教育这一根本使命,在众多丰富的教育资源中传统文化经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大学应当把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作为体现大学本质属性、实现大学文化使命的根本途径,作为大学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基础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点缀,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欧美大学开展的通识教育的做法,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模式。笔者认为这或许是解决当代中国大学甚至是社会大文化底蕴不足、精神境界不高的治本之策。第二,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社会功能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包括两方面的涵义:其一,要求培养质量合格的建设人才;其二,就是顺应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精神价值独立性的社会实体,通过自己的社会功能和角色分工来辐射和影响社会。因此,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学术、知识、技能上的培养,它的社会责任还体现在通过自身课程、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影响,塑造出求真、创造、高知识、高文明的大学环境,完成对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完全成为人”的社会价值引导功能。传统经典对学生人文修养的熏陶作用,修身治事的指导作用,是其他方式所难以取代的。这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要重视传统经典的教育。第三,从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亟需加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十几年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无论是教育的规模、还是软硬件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对教育目的和教育理念的实施层面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当前在社会公众视野中,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不断下滑,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期望与评价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从近年媒体上出现的对大学生质量和素质的质疑、以及许多相关的负面报道中也略见一斑。诚然,学生素质的下滑,与社会风气和大环境影响有关,但也跟大学的教育目标和理念的模糊,教育模式的缺陷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的漠视相当严重,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文修养,尤其是传统文化上的修养让人实在失望。#p#分页标题#e#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2

传统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是世界范围内流通最广泛的语言种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大学英语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而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时候,必须要辅以文化教学,学习者在深入了解“以英语为语言的国家文化”后,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英语魅力。本文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例,对英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中西方茶文化;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在英语人才的培养上一直非常重视。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它所容纳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其中茶文化是英语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为视角,开始英语文化教学,势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驾驭能力,对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发展都会有所促进。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1.1语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语言作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首先,语言是用来记录人类发展历程的载体,是文化流传至今的工具。语言作为媒体符号的一种,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古往今来,人们的生活与语言紧密相连。在英语系统中,将红茶称之为“blacktea”,直接翻译成中文,实际上是“黑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由于最初红茶从中国福建武夷传入英国的时候,这种茶叶的外表颜色是黑色,故将其称之为“blacktea”,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到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英国人重视茶叶本身的颜色,而中国人则重视茶汤的颜色。所以说从语言能够看到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准。

1.2文化是语言实现价值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发展的标志,而文化则是语言价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中国文化是经由语言记录,语言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语言记录拥有具体的记录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情感、事业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文化必须要借助语言才能够表现出来。同时,人们在进行交流或者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都是通过语言实现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创造出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以茶文化为例,它具有巨大的包容力,不仅可以吸纳众多外来文化,为自己所用。而且也可以被其他文化所吸纳,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总之,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辅助,恰当辅以文化背景,学生们的语感、语境才能够更好。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目前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由中国茶文化衍生、发展、变化而来的。在茶文化从中国传播到西方国家的过程中,受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中西茶文化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下面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具体分析:从中西茶文化差异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饮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方面的不同。首先,中国人饮茶非常简单,一般都是清茶一杯,不会添加任何辅料,有些考究的人,会使用专门的茶具,在煮茶、泡茶的顺序上十分讲究。随便什么时间,约上几个好友,围坐一起,品茗畅谈,这就是最为简单的中国茶文化的应用方式以及社交礼仪。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饮茶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具特色。我国少数民族饮茶,往往会加入一些奶、糖等辅料一同饮用。汉族居民则是以“清饮”为主,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因此“清饮”是中国大部分人饮茶的方式。如果追溯我国茶文化的起源,最初发于神农,而后兴盛于唐代,在宋代得到更加的普及。在唐宋时期,“煮茶”是最为流行的做法,到了明清两代则以“泡茶”为主,由于中国人热爱“清饮”,所以对水质要求很高。最后,中国人饮茶并没有固定的时间,一般都是闲暇之时,兴致所致。其次,西方国家以英国为代表,英国人饮茶以“混引”为主,喝茶的时候,会将奶、糖等辅料加入茶汤,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辅料。另外英国人热衷“红茶”,英国人每天都会喝茶,喝茶已经成为了他们一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也是英国人生活品位的象征。从这些内容来看,茶文化传入英国之后,在形式与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它被赋予了鲜明的西方特征。英国人也会邀请朋友一同喝茶,但是与中国人不同,英国人会准备各种点心,与茶品一同食用,他们将其称之为“茶会”。英国茶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茶文化,英国人对茶的坚持,主要是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以及人际交往需求等方面。最后,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在茶道精神的体现上也存在很多差异。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包容了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内涵以及文化思想。集中体现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内涵。它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核心,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内涵极为丰富,当代茶道精神以“和”为核心,倡导和谐、平和,以和为贵。而西方茶道精髓与中国则完全不同,他们比较重视饮茶的形式,将饮茶视为品味的象征。

3中西茶文化差异下的传统文化英语教学策略

3.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我国教育体系中引入英语教学是在20世纪后期,英语教学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教学,是架空的教学,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后,学生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语词汇的内涵,同时在语境、语感也会越来越好。以英国为例,英国是西方国家中茶文化发展最快速,体系最完善的国家,正是因为英国人热爱饮茶,视茶为时尚、最健康的饮品,因此茶叶自传入英国以来,就迅速得到了普及和发展,进而形成了非常具有英国特色的英式茶文化。而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自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拥有四千多年的茶文化历史,其中蕴藏了太多传统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从世界范围来看,即便是英国,其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也难免会受到中国的影响,红茶在英国大范围普及,英国才演变成今天以红茶为主的品饮文化,而英语作为英国人的母语,在以整个文化背景为基础的发展条件下,茶文化的渗透,必然会带给英语巨大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英茶文化作为媒介,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的理解能力、驾驭能力以及语感、语境分析能力等等,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这个契机,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内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在理论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巨大提升,才能够不断成长为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3.2茶文化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落实

为了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率,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要将文化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设计,学生在文化情境中体悟英语词汇的内涵和使用方法,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会因此而进步。首先,英语教师要以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基础,将中西文化比较分析,学生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由于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交际风格以及行为模式也存在巨大差异,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将中国与西方国家茶文化的不同展现给学生。上文对中西方茶文化的显著差异已经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文化认知结构,掌握双方语言体系中交际规范、词汇使用方法以及句法之间的不同,进而解决很多实际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以中英两国的茶文化差异为例,英语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这些具有差异的茶文化只是引入课堂,如“听力教学”,新词汇结合茶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像blacktea,softdrinks等词汇充分反映了英国人的饮茶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通过为学生讲解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英国人的语言习惯,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和使用方法。这样在听取“听力材料”的时候,才会更准确、更快速的理解对话的意思,其次,在英语传统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做好文化导入设计,由于英语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属于外来文化,外来文化的学习和吸收,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桥梁,因此文化导入就成为了文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育领域的相关学者提出:文化导入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知识结构的导入,在导入这个部分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消除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认知障碍,将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传递给学生。第二个层次是系统地导入文化知识,以课本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将重点、难点有条理地归纳;最后一个层次是导入广泛的文化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历史以及传统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英语文化教学课堂,使学生摆脱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理论学习,尤其是各种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茶文化中有关饮茶习惯的对话和文学段落等等。“dishoftea”这种短语,在英国都非常常见,还有成语“foralltheteainChi-na”,这一句体现了中国茶文化对于英国茶文化的影响,也肯定了中国茶叶在世界范围内所带来的影响。正是因为茶文化发源于中国,而茶叶也是从中国进口的,虽然目前茶叶已经十分普及,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依旧将茶叶视为比较珍贵的物品。它也象征着一种财富。而“alltheteainChina”就是代表一大笔财富的意思。

结束语

基于中西茶文化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会使英语教学效率更高,也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语言结构,文化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针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传统文化教学进行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作者:廖宁芳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甄秀玲.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与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6(5):24-26

[2]郭丽杰,金月.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12-13

[3]莫小满,王晓惠.教学技能大赛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英语广场.2016(2):24-25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3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高职教育;茶艺课程教学;文化启迪;艺术品鉴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完善筛选和融入教学素材,其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机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需要立足时代需求角度,通过融入合适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高职教学的全面创新。结合茶艺课程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特点看,将其融入到高职教学机制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素材,同时也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递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平台。

1高职茶艺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背景分析

高职教育机制作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与重点,凸显职业性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诉求,已经发展成为高职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对于茶艺课程来说,其不仅是一种茶文化的艺术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综合分析茶艺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实现对茶艺课程的理性开发。综合来说,无论是茶艺课程自身的内容,还是该教学活动的实施价值,其都不同于其他课程,茶艺课程不仅是一门知识技能课程,更是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素养,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重要课程。

1.1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要求

茶和茶文化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茶文化体系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如今我们对茶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的饮茶认知,尤其是茶文化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思维,使得其所具备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功能可以被具体应用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之中。结合当前学生培养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教育与培养过程中,开设茶艺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1.2高职学生就业活动的客观诉求

结合当前高职学生的就业环境看,庞大的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脱节,引导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全面的知识技能,恰恰也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过程。结合当前茶艺课程开设的具体现状看,其大多是基于酒店管理或者旅游管理等专业所开展的,因此,对于这些专业学生来说,引导其掌握必要的茶艺知识,将大大提升其就业过程中的竞争“砝码”。

1.3文化传承机制创新的必然要求

茶艺课程中所传递和讲述的内容,不仅是一种与茶相关的艺术化元素,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因此,我们也需要站在文化传递的视角来理解高职茶艺课程。对于茶艺课程中的内容来说,其无一例外地生动剖析和诠释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的实际传承状况,其传承载体的缺失、时代元素的匮乏、内生动力不足等等,已经成为制约其“价值延续”、“影响传递”的主要障碍。因此,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合适的文化传播载体尤为重要。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传播方式,融入合适的文化内涵,不仅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更为整个教学机制的优化传递提供了重要平台。

2茶艺课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剖析

茶艺课程是以茶艺表演为基础和前提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茶文化的艺术化表演外,其中也充满了茶文化内涵的生动诠释与表达。想要实现茶艺课程的最佳教学与传递,就需要精准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具体了解,从而为其最佳传播提供相应的载体和空间。当然,从该课程的文化视角看,系统化开展教学活动,恰恰也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创新。我国茶文化机制极为成熟,其教育功能极其多样,因此,在当前茶艺课程开展过程中,能够将其中所诠释的文化气息融入其中,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的饮茶活动中品味相应的思想理念和艺术思维。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切实感知茶文化和精美茶艺的深厚价值和影响力。当然,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所开展的茶艺教学呈现出生动性、人文化的色彩,这将让学生更为全面地感知该课程的价值特色,从而实现茶艺课程的最佳教学效果。

3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理解

对于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来说,想要实现最佳状态,仍需教学者通过全面创新和理念突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传承与文化传播效果。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要站在引导的层面,具体设置教学方案,通过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从而让学生自身成长为教学的“主要动力”。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实施进程中,要注重将茶艺课程内容与高职专业相结合,通过丰富教学元素,创新教学形式,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理想的教学创新。结合当前互联网媒介的广泛应用,如今对学生教育与培养时,制作与茶艺课相关的微课、慕课,引导学生通过网上教学平台来学习与茶艺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相关教学要求来自主寻找教学内容,尤其是对于茶艺课程教学来说,其更是一门开放性、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所以,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创新,就必须从文化包容的视角,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参与性,从而实现整个高职教育活动的全面创新。

4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的高职茶艺课程教学机制

客观地看,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与其他教学不同,以茶艺为主要素材的教学活动,不仅教学形式更加生动,同时其也有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素材,从而塑造了极其科学、人文内涵的教学活动。随着当前文化传播机制不断成熟,茶艺课程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正是当前整个高职教学机制创新与优化的关键所在。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利用茶艺活动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注重创新教学形式,通过规范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从而让高职茶艺课程能够在本质化创新的前提下,融入学生学习兴趣,展现教学价值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注重尊重茶艺文化的本质内涵,不能盲目改造,尤其是从精神理念、文化思维,甚至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等多个角度出发,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方案和计划,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茶艺课程知识形成真正理解与应用。将传统文化、茶艺课程与高职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融合,能很好地解决传统高职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从而显著提升高职教学的课堂活力,并且让学生很好适应当前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诉求。当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来说,茶艺课程知识,不仅是茶艺文化展示为基础的课程,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包含了对茶艺文化的真正理解与认知,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思维的条理性和规范化。当然茶艺也是一种技能性活动,所以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形成了系统化的实践技能。此外,茶艺课程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生动再现与诠释,其中包含了诸多文化素材,以及系统化的精神理念和人文心态。学生在参与茶艺课程时,也能形成良好的人文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内容。在当前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中所需要融入的内容及要素极为多样,但是,其中所有涉及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集中围绕学生自身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来培养,特别是要在丰富教学素材的关键前提下,通过创新教学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职业技能,进而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最核心要素在于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围绕学生就业设置完善的教学体系,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筛选合适的教学元素等等,这些都是当前高职教育机制全面创新背景下的核心要求。

5结语

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的艺术化表达方式,该课程的具体设置所展现的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其中所传递的艺术理念和人文素养,恰恰是当前高职学生成长与培养过程中所需要的重要理念。因此,引导学生系统化掌握茶艺课程知识,恰恰也是学生自身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诠释。

参考文献

[1]李海芳.结合行业需求的高职英语听说一体化模拟教学实证研究———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茶艺英语听说课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41-44.

[2]李园莉,吕梅,刘敏,朱锦.“茶艺表演与编创”课程实践教学形式改革与做法的探讨———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茶艺实践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3):104-105.

[3]李海芳.高职院校茶艺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专业英语教学为例[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49-52.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4

【关键词】文学鉴赏;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中国地域范围内所居住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并且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优良传统文化。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精神、文明、风俗的总称。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与特质的文化,它不仅是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同样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不仅包括儒家文化这一核心文化,还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是经历长时间考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根本就不可能较为完全地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进行研究,由此可知,文学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文学鉴赏能力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优秀历史文化,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对于我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地对这些中国传统文学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对这些研究者的文学鉴赏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就简单地从阅读某些记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而言,其基本上包括两个层面上的难度要求:理解以及鉴赏。理解在这里的含义就是将记载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里面的词义、句义、整篇文章的主旨大意搞明白就可以,而鉴赏则需要通过自己的鉴赏功底对所要鉴赏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欣赏其中所涉及到的语言、写作手法、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并且能够对这些记载进行恰当的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首先要能够读懂那些记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著作、资料,而且不能像“囫囵吞枣”一样,而是要细细地品味这些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记载的文字美感,要能够从这些字里行间中挖掘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训练在阅读著作中的语感,要能够及时地捕捉住关键信息。很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记载的著作使用的都是文言文,而且相当一大部分的字、词与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还有一词多义的情况出现,这些在阅读中的现象都进一步增加了相关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难度。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那么其一定具备基本能够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并且越读的语感也较强,那么相对来说其也能够对文章进行很好的理解,所以,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更好、更顺利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文学鉴赏有时候需要对文章进行反复的朗读,当鉴赏的文学作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在阅读某些作品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相应的场景,这种情况能够加深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以及以后应用这些文学作品中所涉及到知识的能力。很多时候,为了提高语言的感受力,就需要对同样的内容反反复复地进行大声的朗读,从而让自己的感觉器官能够最大化地被利用,在不间断地朗读过程中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这些著作的理解,最终为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积累经验。文学鉴赏能力中所囊括的朗读文章、理解文章的能力是相关人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基本条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是经历长时间考验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没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根本就不可能较为完全地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进行研究,而且拥有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是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的基本要求,也正是因为热爱所以才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提高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所以才能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

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是进一步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只有自身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更为得心应手,也不会因为对一些基本文言文知识方面有所欠缺而影响整个研究过程。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提高自身对文学鉴赏的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策略进行阐述。(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鉴赏的能力,应该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起,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储存量,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语感。所以,首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一些课外优秀著作,在课上也应该借助于一些教学辅助设施,用来为他们提供声、像等教学辅助材料,全面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让他们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生活背景、主要人物思想行为特征进行更为准确的把握,以此加快他们进入作品的脚步,进而培养他们准确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品味作者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所使用的技巧。与此同时,也应该有阶段性地组织学生进行讲座、读后感交流会,充分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依次进行演讲,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大胆说、大胆做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迫使学生为了完成演讲任务而积极地查阅相关文学作品,从而也增加了学生在课下对于那些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作者所创作出的文学作品其实是他们创作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相关意境和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特殊载体,文字也仅仅是其外在形式而已。而要想让学生从这些没有活力的枯燥文字中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否则这些文字在他们眼中就仅仅是由各种符号和汉字或者文言文组成的没有内在联系、毫无头绪的材料,这就更不用说有那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感觉了。所以,想在阅读不同类型的著作时能够产生不同的情感共鸣,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领略这些优秀作品中的各种风情。(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先要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分析作品中语言表达的能力,要通过阅读量的积累来实现质的飞越。对比性地阅读相似的文学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涉及知识点的理解,分析是鉴赏的前提,只有能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以后,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些东西。阅读、分析、对比、判断等,是形成较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基本步骤以及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对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后,才能够为学生以后更顺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打下基础。为此应该着重提高学生对于文学鉴赏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量变引起质变”,只有鼓励学生积极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逐步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不能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中的场景展开想象的阅读过程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是不能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想象;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让学生不再为阅读文学作品而阅读,要让他们学会分析,分析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质量”。

四、文学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

文学鉴赏是更为深入了解、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如今,很多研究者都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但是,他们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研究出一些较为引人注目的成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当中有部分人并不具备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这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进度。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以文学鉴赏为突破口,在文学鉴赏中逐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其可以认为是由中华历史文明经过长时间演化得到的,体现为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汉字文化、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各种地域文化等等,都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文学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过程会产生很多影响,文学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以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为基础,为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就以文学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文学鉴赏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这些涉及多方面的传统文化是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族瑰宝,如果不能将这些民族瑰宝进行研究并合理地加以利用,不仅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一种浪费,还不利于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只有通过研究这些传统文化以后,才能以这些传统文化为基石,创造出更辉煌的文化,而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应该以文学鉴赏为立足点,而后将其“放大”,最终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研究的层面。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各种精神、文明、风俗的总称,它是民族历史上各种观念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同样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文学鉴赏是更为深入了解、解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提。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首先应该以文学鉴赏为突破口,在文学鉴赏中逐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知,文化鉴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秀凤.试论中职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2]李卫萍.画意如茶香,细品才芳醇———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6,4

[3]朱瑞海,张劲怡,吴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2

[4]王翠花.齐鲁版《传统文化》教材解读及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4

[5]高晓菊.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学周刊,2012,24

[6]杨梅.预科学生汉语阅读的阻力与对策———以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2,4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5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在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二字从文学层面解释,意思是从古时候延续到现在的带有不同地区自身意义、特点的历史因素。例如是代代相传的美事美德、当地的民俗文化、规章制度等等。“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在不停的发生改变与进步,所以,并不是从古至今发生过的文化都可以被誉为“传统文化”。只是具有重大意义、保留价值与积极向上的文化才可以保留至今,为后代的学习文化做了重要的铺垫。后人将这些文化称之为“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与价值观,对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建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日后高等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文化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

文化是不断传承与学习的,这就使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教育是使人类不断地发展进步的一种途径,而没有传统文化也就不会有教育,原因是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我们现代的文化教育必须依附传统文化而进行,体现出了历史与传统对我们人类思想教育起到的重要作用,每个民族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为人类的共同进步提供参照。所以,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创新都不能抛弃该民族的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

(二)我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精髓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文化思想对群众与党员的思想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武装我们的头脑。新的文化潮流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都要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方向,将中外由古至今的优秀文化相互融合到最佳点,将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推向全世界。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为我们提供思想教育资源的精神宝库,它作为一种思想教育的资源,提升了我们对思想道德的正确认识,也使现代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历史内涵,使教育架构更加饱满。

(一)对文化全球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起到帮助。

中国在早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就充分表示着我国已经迈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部队,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发达国家利用本国的经济优势,提出“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的理论。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指出,每个国家的自身文化都会快速的向我国文化教育蔓延开来,这对我国来说,是艰巨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说其是挑战的原因是,西方文化的思想传播与教育会跟随“文化全球化”的理论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中,会使得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与认识发生改变,精神状况也会随之变化;说其是机遇的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将会步入国际化的教育模式,更加现代化。当前的国际形势比较复杂,怎样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热情,使他们具备择优弃劣的素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陶冶情操。

中华民族历史传承至今,蕴含着积极向上、陶冶情操、值得学习的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塑造大学生的理想品格,陶冶他们的情操。让学生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精神深入到心中,将自强不息,争求进取的精神发扬光大,使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淋漓尽致的激发出来。这些极具生命力,饱含真情,纯美无邪的传统文化,每时每刻都在现代大学生的心中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思想发展道路,审美观和价值观得到真正意义的升华。高等院校的文化教育扎根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沃土中,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有责任与义务把我们中国民族传统的美德教育与文化素养融入到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让现代大学生可以徜徉在传统文化为我们缔造的诗意、高尚的文化海洋中。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大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

我国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在校学生发自内心的虚心接受当今的社会规范,自律自强,升华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品德,并拥有坚定地信念。真正使学生在思想政治的熏陶下可以增强道德的自我修养、提升思想品德的认识、自主自觉的学习应用,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我国的传统品德教育尤其看重思想与行为是否一致,只懂得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高尚的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将学习、领悟到的道德规范应用到工作、生活、学习当中去,这样才算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孔子文化就有提到过,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不光要看一个人的谈吐,更要仔细观察他的行为,这一理论也对后人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结束语

现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与当今我国国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髓,根据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积极的创新与研究,开发出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播途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运用到日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突破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的瓶颈,打开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局面,为国家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日后的文化发展与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肖莎莎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6

一、强化文化认同感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在社会生活中,个体通过浸染其中的文化“以文化人”逐步成为民族一员,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个体对这种群体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形成文化的肯定就是文化认同,其核心是个体对群体价值标准的认可和接受。文化认同实际上就是对“我是谁”的追问,解决的是自己的文化身份归属问题。文化认同上出现问题,会导致发展上的迷茫,价值判断上的困惑。文化认同会衍生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成为凝聚民族和国家人民共识、增强凝聚力的内在动力。因此,美国学者亨廷顿强调,“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2]还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化认同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因为民族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3]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及互联网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碰撞。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冲突中,一些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和焦虑,把西方文化等同于现代化,狂热追逐美国大片、韩国“肥皂剧”、日本动漫,以及各种西方品牌和快餐。部分年轻大学生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而对中国重大传统节日缺乏足够的热情。种种文化倾向表明,“这种消费偏好已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同时也是对名牌所呈现出的文化时尚的推崇。”[4]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以轻松娱乐、直观刺激等特点为当代大学生所追捧。虽然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一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状况有根本的好转,因为他们心理上的阅读兴趣和实际的阅读内容并不一致,学生仍然具有明显的消遣性阅读倾向。”[5]对于多元文化引起的文化认同危机,高校要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大学生深刻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6]

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中华民族依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锤炼出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任岁月流变,民族精神如同遗传基因一样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内化为各族人民稳定的精神品格和心理特征,历千载而不凋零,成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会深深地感受到先辈“自强不息”、“夸父逐日”只争朝夕不断拼搏进取的精神;感动于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义不容辞的强烈责任感;震撼于他们“忧国忘家,捐躯济难”舍生忘死的高尚家国情怀。仰望中华民族历史的星空,仁人志士宛如群星熠熠生辉,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到“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8]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战胜磨难,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前进的精神法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高校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年青一代树立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提高道德素养

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接触到的、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9]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仅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相反,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却可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崇尚立德修身,形成了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例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能处处践行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就是仁人了。“仁”就是“爱人”,他主张学会“忠恕”才能爱人,即对自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对他人则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他人,自己谋求发展也要帮助别人去实现愿望。儒家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1]并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关系出发,强调以正心修身为道德教育的根本。儒家文化还特别重视诚信教育,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观点在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子在《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2]他以水喻道,启迪人生,教育人们虚怀若谷,要“上善若水”,处下不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崇尚“节用”,反对炫富夸美的奢靡风气,提倡适度、朴素节俭,认为“饮食、衣裳、舟车、房屋……总之一切衣食住行,只求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其他一切便属铺张浪费。”[13]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散发思想之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知识面宽、好奇心强、大胆开放、个性张扬,但作为新生代身上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影响,不思进取,盲目享乐;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困难;诚信危机严重,责任意识淡薄,勤俭节约意识不强等。大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而优秀的道德思想,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四、结语

面对复杂多元的文化选择,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一些“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倾向,对传统文化热情不高,认知程度较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只有充分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才能自觉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7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的今天,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频繁加大了国家与国家的联系。传统文化即是一个名族的血脉,同时也是人民精神的家园,本文通过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展开讨论,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内涵及措施。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高校教育培养的大学生群体既是国家的希望,同时也是国家的栋梁。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继承传统文化,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加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当中,让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建设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概述

随着新课标不断的深化改革,国家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也发生了改变,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要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为学生们创造传统文化思想的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实际的感受到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环境中的重要性,加强传统文化现代精神的体现。

1.1传统文化及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前沿,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们接触到的都是比较潮流的思想,一部分是比较主流的思想,这就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好的主流思想学生接触了会使得学生发展人格不健全,人生的价值观发生歪曲。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道德规范,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为学生带来的独特意义。

1.2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优势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会陶冶学生的心境,增加学生社会的责任感,学生不仅从传统文化中体会到了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学生们接触到的文化是多元化、信息化的。在网络上接触到的一些理念会与实际有偏差,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入传统文化的介绍,将文化生活化,贴近学生情感思想和实际生活,让他们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措施

上文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及优势进行了简单的阐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生接受良好素质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重视,注重对名族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目标,在思想品德方面和情感理想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比较成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在人生的价值观念上有了自己对事物认知的能力。但多数的大学生还依然生活在校园环境中,缺乏社会实践的能力,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往往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过于片面,再加上年轻人容易被诱惑,使得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存在一些偏差。而加入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效的改善了大学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不仅提升了道德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发扬传统文化宽广博爱的精神,学生从中明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教师要会利用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资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深化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鼓励学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生动鲜明的案例,教师可以灵活的利用教学资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2.2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措施

在教师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的看待传统文化,改变传统思政教学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们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教师一味着讲解书本上枯燥的内容知识,学生们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厌学的情形。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帮助学生端正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一些经典的案例,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要创造传统文化教学的环境,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传统文化的环境当中,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达到锻炼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工作要把握时代的特性,将传统的精神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品格和人生价值观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总结

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我国加大了教育事业建设的力度,在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设,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高校也是传统文化继承的主要阵地,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有效的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身价值观念,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者:苏冰玉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靖,陶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活动的价值及其作用路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5-157.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8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文化素养;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中,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知行合体、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人民的病痛,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目前,在医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很容易让学生的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和国家观念淡化,所以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爱国精神和医学道德

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选择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而这个职业直接决定了医学生在今后必须承担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责,所以需要全面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尤其是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了老师的包办,缺乏忧患意识和个人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通过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有效增强医学生的忧患意识,逐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让其形成高尚的医学道德。

(二)强化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

医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医学的发展也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革新的知识内容。对于医学生而言,通过深入学习医学知识,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医学生们应该强化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学会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医学生们应该明白,创新思维主要来源于实践过程,所以需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探究和创新,充分调动学习欲望,逐步增强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逐步投入到临床医学中。这样能够让医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和运用真知,最大限度增强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优秀的传统思想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三)培养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学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内容也得到了更好发展。但是,在当前的医学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所以需要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内容。同时,还应该不断强化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医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逐步形成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和独立自主的人格,充分激发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有效提升医学生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让医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困难。

二、培养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

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培养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度不够

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对传统文化始终保持肯定的态度,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这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依然有部分医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知不够深入,严重影响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医学院校课程开设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要求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便需要各个学校、家庭和现代社会的共同作用,为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医护类高校所开设的课程、课时设计和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时间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当前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传统文化课程形式非常单一,这便与医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形成了较强的反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学习需求。以江苏护理职业学院为例,当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开设的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语文》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一些网络选修课程作为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拓展和补充,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医护类学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医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导致学习压力较大,学生对于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比专业课程较低,所以难以让医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产生共鸣,导致医学生的思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始终停留在“有所了解”的状态中。

(三)医学生对传统医德了解不深入,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优良的道德传统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核心所在。传统的民族文化思想的核心就是优良的道德传统,其主要涉及诚实、谦逊和仁义等。因此,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应该让优良的传统道德不断发扬光大,避免医学生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负面情绪,以便更好地应对传统道德教育内涵的挑战。但是,在当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性,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提升高职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

(一)增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主要涉及现代文学、历史、哲学和伦理范畴的人文科学知识点,这些都属于人文核心素养的范畴。因此,在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合理地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其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重要性,除了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外,还应该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文史知识》《唐诗宋词赏析》等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通过全面调查当前高职医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现状,合理的调整课程安排,合理地将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除了开设单纯的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之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中国医学发展史》《中国古代医药文化》等选修课程,有效丰富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促使医学生能够在良好的人文发展背景下,有效拓展医学生的专业视野,开阔医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而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增强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使医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合理建设隐形课程,让更多的高职医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主题校园活动中,如传统文化、传统医德修养、文化沙龙,以及关于传统医德的讨论论,如茶道、京剧和汉服等社团活动,从而为高职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这样通过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够让广大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艺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传统的文化精神直接内化为自身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修养。这样有利于医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医护类高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将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起来,合理的设计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和研究中心,始终坚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点,积极的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化知识讲堂,并合理的设计一些传统文化发展的工作室,让其成为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同时,医护类高校还需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积极的指导学生成立“杏林”诗社、书画协会、梨园风戏曲社,全面拓展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从而最大限度提升高职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引导医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通过全面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广大医护工作者的人文情怀、人道主义精神、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因此,通过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能够促使医学生们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的哲学道理,逐步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能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引导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汲取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医学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思想能够更好地对接起来,让其真正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医学生在掌握自身专业知识点的过程中,还应该强化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断拓展医学生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最大限度提升医学生的传统文化内涵和职业素质,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临床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总之,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医护类高校的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作为传统文化课程老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形成合力,不断地进行探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医学教育内容的融合点,纳入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以便能够在增强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有效提升医学生的职业品质,让其能够更好地应对临床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医护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陈术合,张磊.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医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2]张丽霞.顺应时展,提升医学生文化素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7-28.

[3]尚鹤睿.加强医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讨[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8(6):28-31.

[4]刘佩健,张陟遥.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