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文化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医学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医学文化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遍及的意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播需要学校教育相配合。传统文化入校园,这已成为共识。但是,应该以什么方式进入校园,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牢牢嵌入到学生的脑子里?

1“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互联网+”环境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学生来说,他们是使用新媒体最多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对他们的影响也最直观最具体。在微信与微博等新媒体载体兴起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学生利用新媒体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是客观且必然的。互联网传播手段为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带来了新契机。借助“互联网+”环境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1.1“互联网+”时代学生网络运用的常态化

人们的世界观和思考方式在“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维也呈现出创新化的新特点。目前的在校大、中学生是互联网的“大户”。他们出生在扩大开放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透过互联网了解世界,通过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找到属于自己同类。互联网完全渗透90后、00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懂得借助百度等搜索引擎解疑释惑,网上听课,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资料等。随着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学生上网更加方便,所以互联网已成为当下大、中学生学习及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

1.2传统文化教育模式单一化

目前,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普遍是通过传统的教育模式,想要引起学生共鸣很难,导致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效果不明显。“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观念、内容、方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与互联网相结合

2.1“互联网+”环境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宣传中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如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过官方微博及创建微信公众号等手段,传播传统医学文化知识,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强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为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院还创建类似“中华医药文化网”等,将中医药学知识、传统医学文化教育通过媒体传播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网络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2.2利用“互联网+”环境来开展传统特色文化主题活动

学院建校以来,在传统特色文化主题活动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条件,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①建立了各类传统医药文化微信公众号,组织学生参与以弘扬传统医学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②开展以传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③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党团活动。④打造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⑤开展如“针灸推拿社”、“传统刮痧社”、“中药学社”等传统中医药特色专业社团医学社团为主题的“中医社团巡礼节”。⑥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科技文化节”,特别展示中药、康复等传统的中医药专业技能。学院相关活动的开展均通过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QQ群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如学院药学系教师“药膳吧”微信公众号,就一个“品尝活动”的阅读次数就达到4456次(每个微信公众号内容推送的左下角都有阅读数字,一个微信号不管刷多少下都只计数一次,还是挺准确的),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优势,实现传统医学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凝聚和有效覆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强大的助力。

2.3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载体来搭建校园传统文化社团活动平台

学生社团是传统文化校园的重要载体,跨年级、不同一个班的学生,通过社团组织,为实践一项工作而走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以中山市杨仙逸中学(以下简称“学校”)为例,学校是为纪念我国“空军之父”杨仙逸将军而建立的一所纪念性中学。学校现有20多个社团,传统文化占主要地位,如舞狮社、书法社、陶艺社、中国传统武术社、象棋社、围棋社、话剧社、剪纸社、书画社等社团,在学校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角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进一步传播传统文化,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每学年均举办社团文化节展演活动。如书法社团举行的书法比赛,以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作为书写样本,活动结束后,成员都会把书法稿件、作品等在QQ和微信平台上展示,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话剧社的学生精心设计,将历史故事“完璧归赵”、“西安事变”进行现代改编,古今交融,特色鲜明,编排用心,演绎出青春味道,绽放了社团的风采,辅导教师在QQ讨论群或微信群上发帖,抛砖引玉,引发社团成员的思考和研讨。如微信群“书法社”目前人数57人,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学生便会不由自主地跃跃欲试,投入到活动中去。在社团文化节活动中,学校还通过网络投票评出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学生社团。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和快速广泛的网上交流让学生感到特别的新鲜,从而会激发他们学习、表达和创造的欲望,不断尝到成功的快乐。此外,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在校园网的“热点专题”经常能感受到传统文化洗礼,如题为“仙中:缅怀仙逸将军传承先烈遗志”报道清明节前夕,逾600名师生徒步紫马岭公园共祭杨仙逸将军。这是一场校史文化的深刻教育,不仅寄托了哀思,缅怀了先人,更引导了全校师生牢记使命和责任,勇于担当,团结奋进。题为“学校‘每周一台戏’醒狮队专场演出获师生好评”、“学校醒狮队赴港演出大获好评”、“学校女子醒狮队获‘金马杯’传统南狮比赛铜奖”可看出学校推进醒狮技艺的普及和发展,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气息,为龙狮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已然成为全校最具魅力的社团。

2.4利用“互联网+”新媒体载体来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学院已形成了由医学人文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组成的人文课程体系。其中专门开设医患关系,中医药与传统文化,医古文等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强调医德教育,注重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当下比较受欢迎的慕课、微课等形式提高学习效果。慕课、微课以流媒体形式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突破了课堂上的空间限制,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与课程体系,形成了教学新模式的完整闭环。

2.5利用微信设立传统文化传播公众平台

微信平台操作简单,传播途径广,信息传播的途径多,可以简单地发送文字消息,也可以发送语音消息,还可以通过朋友圈或建立微信公众号来进行传送。职业院校应开设不同功能的微信公众号,比如德育处、学生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均可各自开设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和微博每天向学生发送精心编写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案例,及时传递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动态内容。学生针对内容可以直接跟公众号在线上互动,上传自己的评论。利用微信这一纽带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畅通师生交流渠道,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无缝对接。

3搭建“网络健康平台”来营造清朗校园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2

 

一、阿胶简介   阿胶,又称阿胶珠,在中国是与人参、鹿茸并称的“滋补三大宝”。因产于古东阿地区(现聊城东阿县及其附近地区),所以以“东阿阿胶”最为出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阿胶,本经上品。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沈括《梦溪笔谈》说“:阿井水,性趋下,清且重。取井水煮胶,谓之阿胶”。阿胶用驴皮、马皮、猪皮等用阿井水熬制而成,但以驴皮制成的阿胶最佳。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中国药学大辞典》对古东阿镇一带熬制阿胶的要素作了明确的论述:“每年春季,择纯黑无病健驴,饲以狮耳山之草,饮以狼溪河之水,至冬宰杀取皮,浸狼溪河内四五日,刮毛涤垢,再浸漂数日,取阿井水,用桑柴火熬三昼夜,去滓滤清,再用银锅金铲,加参芪归芎橘桂甘草等药汁,熬至成胶,其色光洁,味甘咸,气清香,此即真阿胶也。”阿胶为传统中药,其功效主要有滋阴润燥、补血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等症有良好疗效。阿胶作为我国传统中医养生佳品,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生产历史。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阿胶中主要含明胶蛋白,是一种无脂肪的高蛋白,不含胆固醇,虽甜,但食用后不会使人发胖,也不会导致体力下降。明胶还是一种强有力的保护胶体,食用后能抑制牛奶、豆浆等蛋白质因胃酸作用而引起的凝聚作用,从而有利于食物消化。所以,在现代医学领域,阿胶补益气血、增强体质、强心补肺、强筋健骨、美肤养颜、善治血症等功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女性青睐。在中国,山东半岛尤其是胶东地区,阿胶是女性滋养补身、美容养颜的首选。而其中,尤以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出产的阿胶最受欢迎。   二、东阿阿胶集团简介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位于山东省聊城市,1952年建厂,1993年由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成为上市公司,同年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系国内最大的阿胶及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公司以“融古今智慧,创健康人生”为核心理念,意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继承古人智慧、发扬光大阿胶的同时发展现代医学,为国人的健康和企业的发展而努力。秉持这一理念,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先后获得了上海世博会“千年金奖”,全国唯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中国科技名牌500强”、影响世界中国力量品牌500强、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最受消费者信赖保健品品牌”、“最具放心企业和最具放心品牌”等荣誉称号。公司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率先在全国同行业通过GMP、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三认证,跨入全国医药百强、全国科技百强、全国中药行业效益十佳企业、“中国最具生命力的企业百强”行列,第二届中国最具竞争力医药上市公司20强等。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不仅展现了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也说明了公司依靠所掌握的技术和资源而获得的持久竞争力。正如东阿阿胶集团的经营哲学———“经营资源,创造价值”所体现的那样,东阿阿胶的资源观是一种系统开放的资源观,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还是有形的无形的,只要进入东阿阿胶这个系统,皆可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像海水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正是基于此,公司凭借着“一水”“两宝”“三千年”等优势特色,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全国90%以上的驴皮资源,成为阿胶行业、乃至整个中医药行业名符其实的稀缺资源垄断型企业。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生物反应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中国中医研究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美国哈佛医学院等十六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最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随着公司生产规模和经营能力的扩大,东阿阿胶集团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已是大势所趋。目前,东阿阿胶产品已出口到台湾、日本、泰国、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而韩国作为中国的友邦邻国,相信日后将成为东阿阿胶产品的主打国际市场之一。   三、结合韩国本土文化对其市场可行性分析   韩国与山东省紧密相邻,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民间素有“可闻邻国鸡鸣犬叫之说”。截至2008年底,累计批准韩商投资项目4.42万个,实际使用韩资金额549.9亿元。从中国吸收韩资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山东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吸收韩资最密集且效益较好的地区。到08年底,山东省累计批准韩商投资项目1.83万个,占中国累计批准韩商投资项目的41.5%;实际使用韩资金额198.3亿美元,占中国实际使用韩资总额的56.7%,韩国超过日本成为山东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所以,从上述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山东和韩国的经济交流有着良好的基础。而两国在文化风俗等方面的相似,为东阿阿胶产品的推行提供了可能。其实,自公元4世纪起,中国与韩国就已有了频繁的沟通交流,其中尤以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主要。华夏文化向周边的朝鲜半岛国家、日本、越南等国扩散,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而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儒家文化长久以来就对韩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中韩两国在思想风俗上有很大的相同点,例如两国都过很多相同的传统节日,对传统医学偏爱有加。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当今这个现代社会,韩国人依旧十分崇尚“复古”,对很多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而“韩医”就是其中一个方面。   (一)韩国的传统医学   韩国的传统医学渊源于中国的传统中医。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医药就传入了朝鲜,与其传统医学合并,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朝鲜传统医学———东医学。1990年之前,韩医还是使用中医原理来治病,但随着韩医的发展,其后改名为“韩医学”。虽然名称改了,但是学习的基本内容和科目与中医还是有很多相似。中医的经典———《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都是其必学的内容。韩医作为传统医学在韩国受到普遍信任和重视,中药产品也广泛获得认可。韩国现有20余所韩医院,3000多间韩医诊所,同时,韩国将传统医学教育纳入正规大学教育。目前,韩国有正规全日制韩医大学10多所,开设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教育,而在中国大学专门学习中医的韩国学生就已超过二千多人。所以,传统医学———不论是中医还是韩医,及其医药产品在韩国国内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而阿胶作为中国传统的珍贵中药材,同时见史于多部传统医学著作,其中东阿阿胶传统制作技艺精湛,有近百余道,历经千年历炼传承,其操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保密项目,在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医学文化的韩国,将能有效地开辟出属于东阿阿胶集团的市场。#p#分页标题#e#   (二)韩国的饮食文化   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韩国菜的特点是“五味五色”,即由甜、酸、苦、辣、咸五味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汤也是其用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韩国山地较多,盛产高丽参,所以韩国人经常会在汤里和菜中加入高丽参及其他山菌以均衡营养。药膳,成为其日常饮食中普遍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东阿阿胶食用方法多样,性质较平和,可药食两用,将其熬制而成后加入韩国人日常饮用的汤中,便也是药膳一道。同时,由于东阿阿胶“气微,味微甘”,对于药效和食物的品味都不会有太大改变。在此,对于阿胶的使用方法不再做太多赘述。另外,韩国多泉水,泉水干净清凉甘美,因此韩国人很少喝茶和开水。而食用阿胶时要求不能同时喝茶,所以产品并不会与韩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产生太大的冲突,避免了因二者的冲撞而造成阿胶难以融入韩国的日常生活中的状况。   (三)韩国的酒文化   烧酒在韩国大行其道,虽然韩国人在酒桌上很少劝酒,但经常会在下班后邀上三五知己,无论烧酒还是炮弹酒都要“一醉方休”。而男子下班后的聚餐喝酒,也被妻子认为是丈夫人缘好的一种表现而加以支持。2011年年初,韩国第二大烧酒制造企业斗山推出的新产品,在短短5个月创造了销售上亿瓶的奇迹。同期,第一大烧酒厂商真露的烧酒销量接近前者的8倍,由此可见韩国对酒消费量之多。韩国著名酒厂曲醇堂的名言是用汉字写的,断句为“酒,百药之长”,意指喝好酒会有益身体,这就是韩国的酒里为什么要添加人参、甘草、何首乌、枸杞子和五味子等许多药材的原因。而曲醇堂所推出的深受韩国消费者喜爱的百岁酒,其中也包含了多种药材,甚至该酒还获得了政府颁发的“韩国代表酒”的殊荣。所以,阿胶作为珍贵的中药材,在韩国盛行的酒文化背景下,可以独辟蹊径在其酒市场中探索推广。   (四)韩国女性的养身美容观念   东阿阿胶性质比较平和,可药食两用,是适合细水长流长期服用的一种滋补品,《神农本草经》就有阿胶“久服轻身益气”的说法,因此,只要服用后没有明显不适感受,常年服用阿胶产品是一个很好的养生习惯。另外,阿胶具有滋阴补血、补肺润燥的功能,所以更有利于滋润肌肤,美容养颜,历代被作为女性美容佳品。服用阿胶之所以使肌肤光泽,是因为阿胶对皮肤有营养作用,并能促进钙的吸收。阿胶是由动物驴的皮熬制的,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又可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重要补充来源,起到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由此可知,阿胶对肌肤的营养作用是值得肯定的。韩国女性注重养身,同时依靠化妆品和整容以获得或保持靓丽外形是世界众所周知的。国中大部分女性自青少年时起就开始使用化妆品,并且整容在韩国女性中成为十分普遍和经常的事情。   所以,由于韩国女性的这种对美的价值观念,造就了韩国化妆品市场和整容市场的蓬勃发展。据韩国KBS网今年2月份的报道,韩国统计厅的数据显示,2011年韩国化妆品消费市场规模已达10.82万亿韩元(现韩元兑美元汇率约为1.123:1),同比增长9.6%。因此,只要韩国女性对外在美的需要不发生重大改变,东阿阿胶“养身”“美肤养颜”这些效用相信也将获得韩国女性的青睐,使得东阿阿胶集团在韩国的女性市场中独辟蹊径。   目前,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旗下已生产出多种类型的阿胶产品,试图面对市场的扩大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中韩两国虽在历史文化上有很大渊源,但是决不能因此以偏盖全,要克服自我参照度,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结合韩国本土文化的同时,更要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动加以预测。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3

诚信教育是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德教育的基石。建构主义契合医学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成为重要的创新向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教育的主体力量,教育要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等维度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推动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形成。为此,诚信教育要善于引入传统医学文化充实内容体系,结合专业学习创设大诚信实践的情境,契合校园文化特点营造医德文化氛围,并积极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

关键词

医学生;诚信教育;建构主义

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着医护队伍形象与和谐医患关系。然而,在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高等医学院校更多地聚焦学生医术教育,而忽视其思想观念建设,尤其是诚信观念的重视力度欠缺[1]。加强医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德育的重要基石。医学生较其他大学生而言,在思维观念、培养目标、专业学习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如何结合其特殊性探索与之相适应的针对性教育体系,成为高等医学院校立德树人创新发展的现实诉求。建构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特殊性,通过认知图式、同化顺应、前知识经验、社会文化互动等系列概念探索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个体学习与教师教育的方法系统。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前认知经验重要性,又重视教育者引导作用及社会文化影响等价值方法,与医学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在诉求具有高度耦合性,成为其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1建构主义:医学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创新向度

建构主义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用于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后经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的发展、深化与拓展,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学习理论。学者们基于不同研究立场与取向对建构主义进行阐述,但整体上围绕学习者主体性、学习情境、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概念展开,契合医学生专业特殊性所提出的教育针对性、个性化等要求。

1.1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力量

建构主义很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将学习者作为教学教育过程的主体力量。决定能否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完成的成效的根本在于学习者自身,教育者扮演的只是引导者。要彰显学习者在教学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一方面要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潜能与动力。基于学习者主动性角度,学习者兼具有学习发展的内在诉求与充分潜能,教学教育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要以此为重要依据设计教学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教育不是单向的线性过程,而是不断学习反馈、调整修正的过程。建构主义坚持要重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有效互动,利用学习者的反馈实现教育过程的顺利通畅。基于此,医学院校要培养学生深层次的诚信价值认同,促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诚信品质与未来医护生涯的密切关联,自觉学习了解、内化践行诚信品质,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要做”的转变。

1.2情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现实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学习发展不是简单地接受概念、理论或者观念的过程,而必须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之中进行。当前学习情境必须与个体学习经验相关联,个体依靠前知识经验对学习任务重新分解与整合,内化为新的认知与经验。脱离了与个体前认知结构相联系的情境,知识就会沦为与个体毫无意义的文字符号。在教学教育中,不能简单地向学习者灌输知识,而应该结合学习者生活环境、认知结构、学习经历等创设情境,为他们进行知识与意义建构提供现实条件。医学生在认知结构、专业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等方面具有较大特殊性,如何结合其特殊性创设贴近专业、学情,针对性开展诚信教育,值得教育者深思。

1.3协作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关键方法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个体的认知发展从来都不是个体的自我生长,而是与其他学习者相互协作的过程。协作学习在促进个体理解、接受以及学习内容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论尤其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要利用不同渠道与形式将学习者组织起来,形成共同学习群体,并推动学习者间的交流讨论。在这个群体中,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智慧为群体所共享。学习者不但有更多机会接触差异化的观点,丰富认知结构,而且在协作学习中还能调整、修正、完善与丰富原初的知识经验。换言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知识经验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实现的,而不是简单依靠自身的认知建构而成。协作学习的观点为医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充分利用集体实验、见习、讨论等机会,实现诚信观念在学生群体的相互分享与感染,加促诚实守信文化氛围的形成。

1.4意义建构是个体认知的最终目标

在学习中,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力量,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是对知识进行记忆背诵,而是将认知任务改造重组成于己而言有意义的内容。换言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如何将当前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的目标进行的。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学习者对认知任务进行意义转换以及对自我认知结构进行意义补充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通过实验发现,学习过程脱离了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意义参与以及意义建构,学习的过程不可能完成。为此,只有将诚信转换为德艺双馨、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等意义元素,以意义建构为主线,创设激发学生意义生成、转化以及深化的情境,才能促使医学生将诚信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生诚信教育途径

医学生诚信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对教育内容与方式提出更强的针对性。借鉴建构主义的价值立场与方法理念,契合医学生思维方式、培养目标、专业学习等方面的特点,设计贴近专业、贴近学生思维特点、贴近校园文化的教育体系。医学生诚信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

2.1引入传统医学文化充实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依据建构主义的观点,教育的内容与过程要链接学习者的前知识经验。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包含着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和认知结构的重组,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为此,要避免诚信教育内容沦为异己于学生的毫无意义的符码,可以用传统医德思想充实诚信教育的内容,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医学文化提升他们的亲切感与接受度。自古至今,我国形成了诸如“医者,救苦之心”、“医者之道大矣,医者之道任重矣”、“夫医者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等传统医德思想。在这些传统医德思想中,都倡导医者要将救死扶伤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天职,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对待病患,这些都闪烁着诚信的光辉。因为只有秉持诚信的观念与立场,才有可能与病患相互尊重信赖,更好济世救人。医学生诚信教育将传统医德思想糅合进来,通过医学伦理课、医者青年论坛、传统医德文化宣传栏、历史的名医与名医的历史专题讨论会等形式让大医精诚、悬壶济世、杏林春暖等传统医德思想为更多大学生所认知、接受、内化与践行。

2.2结合专业学习创设医学生诚信实践的情境

建构主义将情境作为学习者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现实条件。诚信教育要结合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创设诚信内化与实践的情境。其一,利用好临床医疗教学的契机,强化医学生救死扶伤的使命感。2004年,卫生部以及教育部联合印发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在临床医疗教学中强化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医德素养[4]。在临床医疗教学中开展诚信教育,实质就是为医学生创设感受、体验与内化的情境。作为实习医院,要将实习生的诚信观念培育作为重要内容贯穿其中,告诫他们诚信素养是医护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实际的医护情境中引导他们养成正确对待病患的态度与方法,自觉成长为保障人民健康的医护人员。作为高等医学院校,要将医学生诚信素养作为考评指标,将医学生对待病患的态度等纳入临床实习考核。通过外在的规约,加上医学生身处于与病患互动的情境,不但能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还能引导他们思考应该如何对待病患,养成诚信的品质。只有做一名恪守诚信的医学生,将来走向医疗岗位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其二,在专业学习各环节中设计诚信教育情境。专业学习的不同环节天然是大学生诚信实践的情境,医学生的道德培养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无疑是医学院校学生道德的一个特色[5]。在人体解剖课上,养成懂得对待标本的庄重态度;在科研实验室,思考如何养成严谨踏实的学术态度;在见习实践中,学会以踏实负责的态度对待病患。

2.3契合校园文化特点营造医德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以隐性却持续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优化与建构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然而,在理性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冲击下,社会上人们对于技术的崇拜愈加明显,人文精神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6]。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教育重点集中于医术教育。为此,要在校园文化中增补医德文化尤其是诚信观念,实现大学生医术与医德的互进共生。其一,在校园物质文化上,利用校园雕塑、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优秀医护人员。这些优秀医护人员用青春和行动守护人民健康,践行和丰富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内涵。如果医学生在将来的执业活动中,秉承诚信待人的习惯与患者打交道,就可以避免医患之间彼此伤害和受害而各得其所[7]。将这些优秀医护人员的精神注入校园文化之中,实际就是在校园文化中贯穿医德的主线,向大学生强调建立“诚信-信赖-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性。其二,在校园精神文化上,引入“互联网+”的概念,将诚信教育渗透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建构的切入点在于,在教育目标上探究发展性需要的贴合点,在教育内容中突显日常性活动的关注点,在教育形式上融合新媒体新话语的兴奋点[8]。学校可围绕医德教育目标,构建“线上+线下”教育体系,将医德思想融汇在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具体说来,学校可以注册医德宣传教育微信公众号,在学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医德主页,宣传利他主义、严谨踏实、追求卓越、责任感等职业价值,义正词严地批驳过度治疗、庸医杀人等现象,将诚信教育覆盖医学生学习生活的全空间。

2.4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协作学习平台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协同学习是学习者认知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协同学习的方式,学习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分享彼此的观点、思维以及智慧,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有效建构。医学生较其他大学生而言,有更多的集体实验、见习、讨论的机会,学校要发挥好这一专业优势,搭建更多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首先,学校可以就医学生诚信等问题召开专题讨论会,让大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交流畅谈,在观点碰撞中强化认知。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应该多采用讨论法,引导大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培养自主判断力[9]。其次,在医疗临床或见习实践等活动结束之后,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就相关话题各抒己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判断、选择与实践。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诚信教育,不仅使诚实守信是做人、为学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深入人心,而且促进了学生思想品质和诚信校园文化的形成[10]。

作者:杨绪霞 单位: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葛洪刚,吕娜.医患诚信视域下医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5,38(6):448-449,451.

[2]张爱云.医学生诚信缺失现状调查与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31(2):119-122.

[3]俞海洛.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11(5):187-189.

[4]佚名.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J].中华护理教育,2004(1):5-8.

[5]祝娇娇,卢建华.从近期频发的医疗卫生事件看医学生的诚信教育[J].医学与哲学,2009,30(13):80-83.

[6]左振,张一梦.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问题及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6,39(4):297-299,304.

[7]石庆红,陈彤.对夯实医学生诚信平台的思考———以法的价值理念教育为视角[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3):152-155.

[8]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5):7-12.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4

从历史上看,中国医学道德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医改中提到要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的定位,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其主要职能。医务人员要从思想上理解新医改,新医改才能顺利稳定地推进。从这个角度来说,济人为本的传统医学文化是医改破题的关键之一。在如今渴望和谐医患关系的时代,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医疗思想,对提升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时代意义。

2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传统文化精神的培养

新医改形势下,北京协和医院将学习传统文化活动列为建设“人文协和”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一所国内一流医院,如何深入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院发展的软实力,将医院文化水平提升到与医疗领域相同的水平,是医院一直探索的目标。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作为切入口,可以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逐渐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绽放精彩。各科室为创建和谐的科室文化,积极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收费挂号科从国学文化入手,由科室领导带领收费挂号科人员吟诵孝经,对儒家经典之作《孝经》进行诵读积累,使国学文化融入到每个收费人员的工作中。2015年1月起,收费挂号科正式启动每天一读的“孝经经典诵读”活动。将诵读时间定为每日午休的1点至1点半中。把孝经诵读写进科室的日常工作准则中,不得缺席,不得早退。为了丰富每日的诵读活动,除了《孝经》的朗诵,又将《感恩词》列入每日必读的活动之一。《感恩词》较《孝经》更加通俗易懂,更能激发员工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收费挂号科领导结合平日的工作,选取感恩词中的片段作为员工诵读的内容。《感恩词》中要求员工对天地、国家、父母、老师、同事、农夫、大众怀有感恩之心。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学文化活动,北京协和医院将日常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每月举行小型而多样的专题活动。2014年7月,邀请于丹教授作“感悟中国智慧”专题讲座,全院近600人到场学习。会后组织各科室开座谈交流会,分享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并陆续向院报投稿。各科室踊跃投稿,抒发对传统文化的感想和热情,稿件刊发在2014年7月协和医院院报中。2014年12月举办纪念诞辰121周年活动。活动中,倡导员工在诞辰的日子里,饮水不忘挖井人,感恩,感恩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每一位患者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举行了集体宣誓仪式。2015年1月,邀请得谦孔子书院两位讲师来协和医院举办国学系列讲座。两位讲师分别为继光书院院长和北京方程人才服务中心国学师资培训主讲教师。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养育圣贤之道,讲授传统教育的当下意义;第二部分为中国文化精要,选讲《庄子•天下篇》的部分篇章。2015年春节,部分科室开展发放孝亲礼包活动。员工收到1000元孝亲礼包,孝亲礼包要求专款专用。孝亲礼包还附有一封协和医院为每个员工家人的感谢信。各科室传统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为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各科室的传统系列文化活动将长期进行下去。

3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传统文化精神的实践

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成功以后,只有将其实践于医院的运行管理和对患者的医疗服务过程中,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赋予生命力。在新医改形势下,政府、患者两方都对医院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提出要创办三好一满意、争创人民满意医院。患者健康意识增强,服务需求随之增长。在新形式,新要求下,北京协和医院以优化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工作目标,依托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文化精神,对医院的运行管理和患者的医疗服务采取了四方面的措施。

第一方面为实行专项管理。

通过持续改进满意度专项工作,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门诊满意度调查排名显示,北京协和医院满意度调查排名从2012年到2013年前进了10名。具体实施的工作为形式调查拓展,季度总体调查与每月专项调查相结合,针对薄弱环节重点改进。改进问卷内容,围绕医院重点工作,优化调查问卷内容。采用二维码扫描与掌上电脑现场调查相结合,使得问卷形式高效多样。反馈调查结果,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加强职能处室与临床医技科室之间的沟通。持续改进工作,将满意度调查结果纳入科室综合评估中。同时注重患者就医感受,加大患者满意度考核权重,定期在院内公示。经过全院努力,第三方调查结果显示,第三季度出院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达到98.75分。医院在2014年10月荣获“2013~2014年度全国群众满意的卫生计生机构”称号。

第二方面为优化服务流程。

内容包括推进门诊流程再造和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改善服务质量。门诊流程再造在挂号、分诊候诊、诊疗、收费、检验、检查、取药等环节均进行了流程优化工作,为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落实便民服务工作体现在立体化的导医导诊服务、多功能的自助服务设施、特殊人群服务措施和注重患者隐私保护工作四方面。医院在与四大银行合作基础上,又与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合作,全面推行预约挂号工作。医院大力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组织国家医疗队奔赴江西、安徽等地义诊,实施“菜单式”帮扶计划,服务1200余人。开展各类义诊、健康大讲堂130余次,服务2万余人。圆满完成地震、爆炸等重大事件医疗救援及援蒙援藏、社区对口支援等任务。选派专家赴非参加埃博拉防控;承担APEC会议期间多国元首保健和3个医疗点保障任务;参加援非“光明行”,接诊1000余人次,手术200多例,受到国家领导的高度赞扬。在改善服务质量方面,部分科室对服务工作进行了创新性的改变。比如在协和医院东西两院将窗口的黑色投诉簿改为红色的功德簿,请投诉的患者做监督员,监督收费人员的日常工作和服务态度,努力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第三方面为规范医疗行为。

通过提高医师出诊率、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加强突发事件应急规范,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医师出诊率具体的举措为半年绩效考核增加普通门诊出诊管理专项,设立满勤奖与超额奖,定期公示各科室满勤率和出诊单元完成率等。通过调研北京市内7家大型三甲医院的医技检查预约及出报告时间,调查本院医技科室现状,对8个科室的检查项目制定考核细则,追踪改进,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建立健全部分规章制度,涉及患者安全、服务质量、突发应急三方面内容。加强突发事件应急规范,多次组织应急知识培训,进行门急诊应急演练,查找问题,落实整改。

第四方面为加强内涵建设。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5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困境;对策

一、引言

各家对中医药文化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胡真认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由中医药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组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是我国抗击肺炎疫情中的突出亮点,“三药三方”、莲花清瘟等中医方案为我国抗击疫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缺乏、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不甚理想等原因,中医药跨文化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对外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素。而在后疫情时代,定位好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问题,找到解决策略,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使其在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时不仅仅有固有的一些老问题,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新情况,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

(一)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机制不健全

传播机制是包括传播者、传播途径、传播工具以及受众等方面的统一体,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对外传播的指路明灯。当前,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主要涉及传播现状、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传播策略、中医经典著作的译介传播等,尚未建立一个完善的传播机制体系。

(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的主体有政府部门机构、中医药高等院校、中医药医疗机构、国内外中医师等。由于一些译者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通常难以精准翻译;同时,大多数高校教师虽然具备医学基础知识,但外语交流能力相对不足,不能全权胜任中医双语教学问题。此外,王锦等认为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传播中遭受当地传统医学文化的挑战,如印度医学文化、阿拉伯医学文化等同中国中医药文化在哲学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会引起这些国家的质疑和挑战,出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难题。因此,急需培养一批以能提升中医药话语权为代表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专业人才。

(三)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效果不甚理想

 虽然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历时已久,从唐代开始,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就大量传播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区,但中医药在对外传播中并没有起到很显著的传播效果。在国外,尽管部分著名球星、演员都乐意接受拔罐、针灸等相关治疗,并推动全球掀起“中医热”,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仍然举步维艰。例如,中药在美国的法律定义只是作为食品补充剂,就目前中国官方推荐的口服中药防治肺炎的方剂中,麻黄曾被美国卫生部和FDA发文禁止使用,而附子、细辛等已经被FDA列入不安全的“黑名单”而禁止使用。而在欧洲,中医、针灸等传统疗法被视为基于经验的传统疗法,被列为补充和替代医学。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并未真正传播

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中医馆等中医治病场所,但是当地民众能接受的范围也主要局限于针灸、拔罐等治疗技术。但是中医药文化中传达的核心价值理念——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阴阳平衡、扶正祛邪等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播。西方学者认为可支撑的证据不够,仍然将这些观念归为非真正的科学。然而,这些理念才是中医药的核心观念的重要体现。且当前针对中医基本理念的定义的翻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并未得到真正的传播。

三、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坚持的原则

本文认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依旧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求同存异、医文同传、多重渠道。

(一)求同存异,坚持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主体地位

开展中医药跨文化传播,首先要尊重不同医药文化的差异,并从这种文化差异出发,坚持中医药文化的主体地位,促进不同医学文化的求同存异。面对这些有差异的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中医药文化与其他医学文化的相似之处,并在这些相似之处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使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更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医文同传,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将临床诊断、临床治疗或是临床处方传播出去,还包括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阴阳平衡等等观点。中医药文化体系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只有更好地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播出去,才能使目标受传者更加了解中医药核心文化,进而更易进行临床实践。

(三)多重渠道,找寻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多种对策

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当前,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主体仍然是政府在海外设立的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以及中医药医务人员、海外华人华侨。同时,还包括中医药典籍翻译类书籍。传播渠道相对单一对传播效果产生了部分负迁移作用。

四、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对策

当前,中医药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其独特且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拓展中医药传播渠道方式,创新中医药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中医药传播的专业化和精准化水平。为应对中医药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分析其传播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领,完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机制

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对外传播机构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向世界讲好中医抗疫故事,并派送中医医生到许多国家,提供物资、技术支援,充分体现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展现出了我国的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而在中医药文化传播方面,政府需要出台具体可行文化传播方案,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以充分鼓舞大众的文化传播潜力。通过加强政府政策引领,完善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机制能够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培养专业化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人才

中医药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传播,尤其是当前处于后疫情时代,需要专业的中医药学习者进行中医抗疫经验的分享,尤其是专业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复合型人才的辅助分享。目前国内有多所中医药大学已开设了英语专业,以期培养出一批既深谙中医药知识又具备熟练翻译技能、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根据这一举措,其他中医药院校甚至综合性院校也可以开设有关专业,为培养更多专业中医药传播人才提供一分力量。另外,也可以加强我国高等院校师生对外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高校与国外高等院校进行长期学术交流。通过组织双方或多方教师、学生的交流活动,学习了解双方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培养专业的跨文化传播人才采用更加合适的文化交流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传播出去。

(三)针对不同文化圈进行选择性传播

文化只有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纳,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世界演绎出不同文化圈层,其中最受关注的5个文化圈是西方文化圈、东亚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南亚文化圈和东欧文化圈。笔者认为,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国家,相互之间有天然的吸引力,更容易彼此理解;而处于不同文化圈的国家,则难免会产生更多信息误读、歧义和扭曲。尤其是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这一情况表现得更加复杂。因此,在进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圈的不同文化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方法。

(四)实现中医药跨文化互联网“云”传播

随着数字全球化逐渐向纵深化发展,以及疫情期间,为防控疫情,人们足不出户,线上各种文化产品的灵活性、时效性以及价格优势使得观众群体大幅增加。在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这一优势,借助当前在国内外广受欢迎的各种软件,如国内的抖音、哔哩哔哩、国外的Ins、YouTube等在线软件或网站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播,以这种更具优势的方式讲好中医药故事、讲好中医药的核心价值,以改变传统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从而更好地传承与传播中医药文化。

(五)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传播

肺炎疫情暴发,再次使全人类意识到我们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了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时代潮流,具有最广泛的人类普适性,指明了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方法对策。中医药对全球肺炎疫情的治疗起着积极作用,为全球战疫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益于全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对其进行跨文化传播时,需要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五、结语

在当前这个关键时期,中医药在我国肺炎疫情防治不同阶段都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打赢这场防疫战贡献着中医药的力量。因此,借助全球化、数字化快速发展这一大背景,总结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中遇到的困境,分析有效的传播原则,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才能使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从而更加真实地向全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使其在后疫情时代继续为全球卫生健康事业等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2]胡真,王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杂志,2013,54(03):192-194.

[3]王鸿江,申俊龙,张洪雷,张清林,徐佩.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传播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05):382-384.

[4]王锦,张继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8):233-236.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6

高校文化管理就是以文化为根本手段,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医学教育因其专业特殊,必然凸显人文性,应实施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达成精神重塑。从科学管理过渡至文化管理,反映了高校作为文化先导的创新性与影响力。

关键词

文化管理;医学;人文教育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教育界对先进管理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大学文化因素在学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有了日益清楚的认识,越来越重视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但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问题十分突出,管理职能效率不高、唯科研论文与项目、唯评优评奖、唯就业率等矛盾困扰着师生,影响了教育成效并使师生缺少幸福感,创造性受到压抑。“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从科学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过渡,为大势所趋,量化管理模式与理性实用诉求受到质疑。高校文化管理就是以文化为根本手段,将软要素作为管理的中心环节,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目的的一种管理理念和模式。如何在有效管理的目标达成中实现精神重塑,需要系统化更新,从行政管理到科学管理直至文化管理,反映了高校作为文化先导的创新性与影响力。在医学类学生管理教育中,因其专业特殊性,近年来医学人文概念逐渐被重视,生命感恩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志愿服务意识成为医学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以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治愈为终极目标,以文化管理模式帮助医学生以积极的行为去感知美好心灵与优秀品质,增强自我建设的勇气与幸福感。只有拥有完善人格与乐观心态,才可能克服巨大职业压力,拓展职业生涯。文化管理概念结合了高校学生工作实际,是在新工作情境下的深入探讨与延伸,试图从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内部管理架构,促进大学内部管理工作向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从而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为大学文化缺乏独立精神,管理导向误区、民主氛围淡薄、人际关系疏离、压抑感弥散等现象寻求改善方案。目前文化管理观念与医学人文实践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高校作为文化集结号具有特殊使命,其运行机制的弊端成为知识阶层诟病的焦点,近年来关于“去行政化”、“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的争论日盛。前期调查中,对高校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包括《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调查》《目前医学类大学生对教育成效的满意度调查》《你所重视的大学精神与文化理念是什么》,范本人数充足,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在以苏州大学为主要对象的问卷调查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只有53.2%,医学类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为63.4%,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75.8%,对于医学人文的概念初步了解率为72.5%,对于本校医学教育沿革了解仅为61.7%,对于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了解率为82.3%,对理想中大学精神的主要诉求表现为对学生各类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平等权,对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向往。对高校目前新旧交错的管理体制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期待以文化管理的理念来澄清误区,匡正偏差。文化管理策略基于如下认知:高等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各项潜能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科学管理虽然解决了官僚体制的一些问题,建立了量化评价体系,却仍是双刃剑,忽略了高校作为知识阶层聚集点的自主性与人文意识,造成了新的实用主义倾向,专业过于细化、制度过于繁琐。大学精神和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的灵魂,使大学管理在吸收科学管理合理成分的同时能够努力克服缺陷,文化管理模式不仅视现代大学是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社会组织,重点在于视其为极具活力、协调紧凑的知识社区与文化圣地。大学的有效运行不能没有良好完备的制度、机制和体制,但是仅有这些又远远不够,当教师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少,人才培养过程有变成工厂流水线的危险,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受到严重的阻碍。牛津大学校长ColinLucas指出,好的人文环境是该校作为一流大学的三个理念之一。在充分调研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可探索文化管理理念的实化途径与具体模式,并提出积极策略与实施方案,即高校管理的自主管理范式。管理以引导向善行为为主,采取柔性方法,强调管理者与广大被管理者的互动,鼓励主动参与。这一范式以塑造大学独立精神、以人为本和尊重开放性为原则,以文化管理为基础,以自我管理为核心,以弹性管理为手段,具备创新性与可操作性:

1以民主参与重塑集体话语权力

高校文化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都属于知识阶层,具有主动言说的强烈欲望,校园文化传播呈现出精英性强、热点聚集、百家争鸣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及尊重这个特征,才可能把握大学文化导向,增强主流集体话语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知识精英对主流集体话语的抵触,建立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与校园精神。建立起融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为一体的融合性校园媒体,才能促使多种媒体的优势互补,从而扩大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形成立体舆论合力,推动宣传效应的最大化。建立完善高校各类参与式平台势在必行,培育师生主体意识和民主精神,“集体话语就是集体存在状况的表达,每个组织都要有自己的集体话语,透过集体话语就可以看到一个集体的精神世界,引领了集体话语也就引领了集体文化的走向”。这种集体话语不是某一专家学者的专利,而是众声喧哗后的沉淀,又是意识强化的一种导向性的集体价值取向,即一种和谐性管理,以人为本,体现民主,蕴含情感。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民主精神,是引领高校组织的文化走向的有效途径。开设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如组织学生参议会,开放校园BBS、学生沙龙,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互动教育与自我教育,使学生可以参与到学校发展大业和焦点话题中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科研与重大活动承办以招标的形式,组织发动学生参与研究,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统计各部门、各组织分散的新媒体平台,引导、扶植既有的校园文化领袖,打造主流新媒体复合平台,宣传有公共影响力的名师与学生精英,为他们提供便利的资源环境、鼓励他们积极建言,引导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性力量。

2以品牌建设打造德育实践平台

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道德教育是重点之一,对生命的尊重,对伦理的感悟,是支持其漫长职业生涯的精神动力,其乐观、坚韧的性格养成以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为基础,需要将学生的道德认识提升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层面。文化管理坚持通过塑造共同的价值观,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自我价值与组织目标共同实现,将管理目标和个人人生目标进行融合协调,将外在目标转化为内在目标。目前国情下,如果高校学生组织、学生活动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无疑是不现实的,以民主管理实现校园文化的繁荣,需要以激发兴趣为前提,以培养目标为方向,实施系统化的策略,进行品牌化建设。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就业指导活动与社区建立协作联系,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课外课堂、实践基地,亦有效传播了终身学习、素质锻炼的概念。并在长期组织与协作中,在包括资金与硬件配套机制的支持下,形成了稳定的医学特色与团队规范,建立了在校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通过运营,这些品牌成为第二课堂的亮点,也成为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平台。尤其是对一些传统德育平台的改造与完善,如党校与团校,创新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增强吸引力,通过在这些平台活动的开展,协同为阵,学生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能够得到提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医者仁心,自律尤重;医者擅行,实践真知。作为教育管理者呼唤沟通、协调、诱导积极心理的能力,而医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各种教育平台的完善与规范化运营。

3以创新服务推进成长成才进程

由于医药职业的特殊性,培育志愿精神是增强职业自豪感与专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因此医学生的志愿服务成为常规教育,是医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必然组成,是工作学习的必要因素,将支持其职业发展之路。同时也是锻炼职业品格的积极手段,奉献、互助等名词构成良性循环,独立思考、创新服务是文化管理在学生事务处理中应该推进的概念。文化管理提倡的是“文化人”观念,承认个体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权利,认为每一位个体人格平等,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特质差异,也有自我学习、发展、完善的潜力。要充分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展示能力与才华的机会,给予学生团队协作创新的机会。可以启动学生事务中心与各种互助服务机构。随着机制完善,为学生发展提供制度管理、生活服务和课外生活指导,组合多元化、多样性的具体内容,全面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效能。在实现学生组织的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探讨工作方式、积累组织经验,以工作规范、趋同理想来进行组织同化,在整体层面上通过有规模的培训、团辅等手段,融合资源,提高学生干部的归属感,同时实现学生骨干的能力跃升。在学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生涯指导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班团活动方面,有充足的拓展空间来实现创新理想。只有教育管理者先明确服务理念,才能使各学生组织建立发展的长远目标,有意识地凝聚服务特色,从孤立的创新亮点演化为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可以看到,医学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的期待与现实尚存在落差,文化管理的实践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校际差别,在医学教育的变革历程中,文化管理似乎是一个新生事物,现代管理学上的文化管理这一概念源自20世纪80年代企业管理哲学,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非常科学严谨的定义。高校这一个文化密集体,与企业文化当然有区别,它的学术性、民主性都十分明显,高校师生更有自觉意识来实践新模式。高校本身有着高度的文化传承性,医学教育本身也有自己的沿袭,在现念的启示下,应该找到变通之路,促成制度化与人性化有效的结合。高校是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团,它所承担的教育使命联通着社会文化使命,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追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如果在管理模式与教育模式上不能实现创新,不能体现教育人文性的根本特征,高校只能是生产人才的机器。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无论经历何种社会变革,求是崇真一直是永恒宗旨。从整体理念的更新到教育手段、实施途径的更新,应以大学生成长需要与心理建设支持为依据,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学生自主管理、文化科研精神塑造等系列方案。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传统医学文化与现展有契合处,单纯生物治疗模式不是医学教育的全部,从生理到心理及至社会环境的了解与把握,才有可能产生医学大家。“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有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享誉世界的大学无一例外都有着深厚强大、特征鲜明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已基本完成或正在进行着从科学管理模式向文化管理模式的过渡,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在管理中日益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了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作为全校师生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而且已经固化为结构科学、服务功能健全的制度,成为保持学校历久弥新、生机勃勃的内在动力。

作者:黎春虹 陆艳 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部

参考文献

[2]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丛书: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7

 

1 问题的提出   针对翻译工作,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加以解释”。从事中医药英语翻译(以下简称“中医英译”)的工作者,可能对这番话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民族对人体疾患从哲学、道教、佛学、儒教、环境与人和谐并存等方面,不断总结、深化、精炼、提高而自成体系的。据史料记载,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华夏儿女扬精华、弃糟粕与传承的结果,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化。   现代医学的历史仅有两三百年,是16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由传统的希腊古医学发展而来的,后来的发展基本上背离了古希腊医学的原始道路。   很显然中医和现代医学在文化基础、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趋势、语言(汉语和英语)等各个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这就给中医英译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本文试图结合上述因素论述中医英译中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使中医英译既能完整准确地让目标语读者真正了解中医,又能切实保留中医的特色。   2 中医英译中应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2.1 文化的冲突   中医英译过程中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不可调和性。中医文化当前作为一种弱势文化,无论是其本身的传承还是其翻译著作的推广,都会受到强势文化的排挤和冲击,处于挨打的地位[1]。当今中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全世界开始瞩目中国和中国文化。因此,中医英译者应在外来强势文化与本土弱势文化冲突中,通过中医英译捍卫我们的民族文化,呼吁世界认同[2]。但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认知过程,对于中医也是如此。因此,在西方社会还没有接受中医药文化时,中医英译不能仅翻译中医的基础理论、古老药方和经典著作等,而应该更多地介绍一些中医药治疗世界性医疗难题的典型案例。大力宣传中医药疗效,是让西方文化接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应当成为中医英译者的首要任务,也是促使中医文化走向“强势”的必由之路。   2.2 与时俱进的中医理论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医药理论也在不断弃旧更新。如果中医英译者不能及时了解中医药的最新发展和弃旧更新的知识内容,仍然按照原始的著述进行翻译,势必降低中医药在新时代的地位。如对板蓝根药理作用的认识,板蓝根本身并不具有杀灭病毒的作用,它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作用,激发了人体潜能,促进患者病愈[2]。而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板蓝根”并没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类似的中医药新理论、新发展在中医英译工作中必须及时体现,与时俱进,才能确保中医英译的准确性。   2.3 学院教育和传承教育的区别   “默会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化学家、哲学家波兰尼提出。他认为人类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一种是默会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的或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波兰尼认为,默会知识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默会知识是一切知识之源,默会知识显性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默会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其中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是个体间共享默会知识的过程,其默会知识的获取要通过共同的活动来进行,潜移默化得以实施的最佳模式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3]。   学院教育体制使中医教育的主体脱离了师承教育的模式。学院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其最大的缺陷就是教材和课堂不能完整的反映中医的深奥内涵,课堂教育的形式很难实现中医知识的潜移默化。因为中医文化的内涵恰恰就是中医药知识的隐性部分,师承教育对传递这部分隐性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给中医英译者带来一个现实问题,即目前的教材和古籍基本上是以学院式教育为基础的,翻译成西方文化所能接受的译文也是学院式教育的文本,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是相违背的。如何在中医英译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医的传承式教育,使西方学者能够懂得中医药的真正内涵从而获得“默会知识”,这是中医英译中一个非常尴尬却又十分现实的问题。   我们认为,中医默会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师带徒的传承模式。因为隐性知识往往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只有师带徒的形式才能实现对这种隐性知识的传授。因此,在中医英译中译者应当具有比较丰富的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同时具有比较丰富的英语日常俗语,而不是满篇呆板的直译。   张功等云:“日读《黄帝内经》,反复多遍,每读每有新意,多有不同,最后‘一头雾水’。查字典,询国学师,复又明。”“知识像加了密的电码,要翻译‘滴滴答’、‘嗒滴答’,只有向‘师傅’要密码”[4]。简短几句感言对肯定师带徒的传承式教育很有说服力。   2.4 谨慎翻译名称   在汉语中,人的名称可以用不同字形表示,这是鉴于汉语起源于象形文字。汉语中一种发音可以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汉字相对应,采用繁体字或简体字也会使人的名称不同。在中医英译中,由于西方文化采用的是字母拼接的形式,中国人的名字又以汉语拼音标注,因此,稍不注意而出现误解是中医英译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中医英译中,刘九茹建议,我国历代著名医学家如张仲景、王叔和、李时珍等名称的英译按照惯例一般采用汉语拼音音译的方法,如“张仲景”译为“Zhang Zhong-jing”,“王叔和”译为“Wang Shu-he”,“李时珍”译为“Li Shi-zhen”等;朝代的名称,如“元朝”译为“Yuan Dynasty”,“商朝”译为“ShangDynasty”等。由于汉语拼音在标注名称类词汇时经常出现音同字不同的现象,如不加以特别处理极易被误译。例如Huang Di可以代表“皇帝”或“黄帝”;Qi可以是“岐”、“齐”、“祁”或“戚”;jin可以是“金”或“晋”等诸如此类[5]。为避免错译或误解,英译时此类问题建议结合两种方式,即侧重人物和朝代名称的可以在拼音后加注汉字,例如ZhangZhong-jing(张仲景),Wang Shu-he(王叔和),JinDynasty(晋朝);侧重人物和朝代生卒年代的,可以在人名汉语拼音直译后面加注时间标识,例如:孙思邈Sun Si-miao(AD581-682)、汉朝Han Dynasty(BC206-AD220)等。#p#分页标题#e#   总而言之,中医药英译与一般性文学资料的翻译有明显不同,出现汉字和汉语拼音标注是保持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可省略,更不可随意。文字翻译又与口译不同,口译时遇到这种情况可当场做额外的解释。   2.5 等值翻译   等值翻译,字面理解就是两种语言的信息量对等,而不是文字、词汇数量的大致对等。古代汉学文化基本上由古汉语、文言文、词赋、四字格成语、六字诀、七言五字诗等构成。这些古代汉学文化的特点是文字简练但信息量大,翻译成现代文字往往在词句数量上不成比例。中医药文化孕育于汉学文化,发展于汉学文化,上述特点同样突出。因此,中医英译必须重视等值翻译,即信息量对等。从数学角度理解即为等号两侧的信息量相等而非语言词汇数量相等,即“汉语词汇表达的信息量=英译文词汇反映的信息量”。   从中医英译的角度说,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译文传递的信息量应满足双向互译的原则。如果从汉语译成英文后,再反向回译,回译反映的信息量不能满足源语言表达的全部信息量,那这个翻译是不成功的,没有实现“信、达、雅”的标准要求。郭先英在《中医英语等值翻译的语用研究》一文中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论述[6]。   2.6 长句的翻译   中医英译工作,除了带有中医药专业特点之外,其本质是语言文字的翻译。尽管中医英译中有大量的汉语拼音标注甚至是汉字直接加注,但是还要遵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和顺序。特别是长句的翻译[7],决不能走目前网络上中式英语的道路。对此曾有人提出顺译法、逆译法、综合法、拆离法、改变顺序法、插入法和重组法等,还有人提出长句的翻译应视具体情况结合意群的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我们在参与《国际标准化英文版中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编译工作中遇到不少此类句子,现举两例如下。   例1:《难经》内容简要,辨析精微,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译文:The contents in 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ssues involve various respects of physiology,pa-thology,diagnostics,disease patterns and therapeu-tics,especially pulse lore in which comprehensiveand clear explanation and new ideas are given.   翻译特点:此例该长句采用的是分译法。   例2: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译文:The human body is composed of severalviscera,body constituents,and orifices.Each ofthem has it sown structure and function;however,they are not isolated,but mutually relative,restric-tive and dependent.   翻译特点:此例采用了重组或综合译法。   2.7 不同的学术观点   出于不同的目的和思想意识,对中医药持不同观点和态度的人很多。近几年出现了对中医药的质疑和毁誉之声,有的人甚至是某个专业的知名人士。   对待这些对中医药持不同观点或持反面意见的评价和言论,中医药从业者或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者当然会据理力争、强力反驳。如文献[8]从孙中山、鲁迅、章太炎等历史名人对中医药的维护,甲骨文及巫在历史文明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对中药常识的误解,对“医为仁术”的误解等多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分析和辩驳。类似问题中医英译者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将这类反驳诋毁中医药言论及时翻译给西方中医药学者,使目标语读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中医药具有现实意义。   2.8 “四字格”语体   人们通常把汉语四字言体形成的格式统称为“四字格”。“四字格”在中医古籍书中经常出现,占有很大的比例。有人进行过统计,在《素问》中仅前30篇,“四字格”词组就占了约39%。在中医术语类词典《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和《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四字格”术语所占比例也高达21.4%。可见在中医语言词汇中,“四字格”语句极其重要,中医英译针对“四字格”语句也显得十分重要。   张登峰提出了几种中医“四字格”语句的翻译技巧,即译语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的,可完全对应翻译;原文与译语词序和结构部分对应的,可采取不完全对应翻译;完全不对应的,即无法对应[9]。   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扶正祛邪:reinforce the health qi an deliminatethe pathogenic factors;痰热结胸:phlegm-heat accumulated in chest;不完全对应的翻译例句:面色晦暗:darkish complexion;胞生痰核:phlegm node of the eyelid;无法对应的翻译例句:关节疼痛:arthralgia;经期延长:menostaxis.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汉语与英语在词组组合的规则上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应先对“四字格”词组的修饰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再整体考虑符合英语表达方式的译文。#p#分页标题#e#   3 结论   中医英译工作应引起重视的事项有很多,本文仅从几个方面做了提示性论述。在中医英译过程中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不会削弱翻译水准,相反会大大提高中医药信息量的译释质量。因此我们主张不仅要翻译教材、教学大纲、中医药古籍、药典等,还应通过对有利于促进中医药传播的信息资料的翻译,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8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艺术馆;人文教育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医学艺术认识的逐步深入,单一医学学科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医学发展需要,人文社会学科、艺术学科与医学本质上的关联越来越明显[1]。艺术教育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医学生艺术技能、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全面提升其人文素质[2,3]。医学院校医学艺术馆建设亟待加强,成为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医学艺术知识普及和人文理念提升的重要窗口。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于2017年1月4日正式开馆,自开放以来发挥了强大的医学艺术知识普及作用,同时提升了广大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医学艺术馆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

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集医学历史、医学文化和艺术为一体,系统展示医学艺术的内涵,为开展医学艺术相关知识教学、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1功能定位

(1)学习、教学功能。医学艺术馆为广大医学生掌握医学艺术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了学习平台,为教师开设医学艺术相关课程提供了教学平台,通过互动式、情景化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2)医学艺术知识传播功能。医学艺术馆可以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医学艺术的途径,通过视听、交互和体验等多种形式,充分感受医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1.2服务对象

校内外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其他学院非医学专业学生、国内外专家学者、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

2医学艺术馆整体布局

2.1馆内收藏

医学艺术馆以“让医学艺术化、科普化、生活化”为宗旨,把严谨和理性的医学艺术化,赋予其“生命的颜色”。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展示了三百余幅医学作品,其中两百多幅由福建医科大学师生创作。馆内作品主要涉及西方医学史、医学解剖图谱、手工医学教具、X光医学艺术摄影、医学艺术创意作品等。其中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图谱,20世纪早期的人体解剖图,用西方油画、版画等艺术形式陈述医学史,还有学校师生和医护员工的医学艺术作品,包括手绘的解剖图谱、手工制作的教具、医学艺术画等。

2.2辅助教学和学习手段

医学艺术馆为医学艺术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了载体,主要包括图谱、自助式电脑、自助式打印机、复印机、图文展板设计、内嵌式实体模型展具和医学教具等。

2.3特色展示

(1)人体解剖图谱。将人体解剖相关知识以历史为主线依次呈现,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图谱、20世纪早期的人体解剖图、21世纪的人体解剖图谱3部分。这样的呈现形式可以辅助学生学习人体解剖相关历史和知识,提升对医学学科的认同感。(2)电镜下的动物细胞。采用高倍透射电镜技术全方位展示蛋白质、RNA、DNA、干细胞等图谱,以艺术形式呈现,宛如一张抽象而美丽的画卷,对初访者带来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其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同时增强对医学学科的直观感受、理解和认同。(3)师生交互学习平台。在医学艺术馆内的展示平台上摆放几台自助式电脑,装有相应软件,以便来访者进行医学知识查询和医学艺术知识学习,感悟医学艺术的真谛。另外,医学艺术馆长期收录师生和医护员工的医学艺术作品,包括手绘的解剖图谱、手工制作的教具、医学艺术画、图谱等,以便于互相观摩、学习。(4)医学人文传播平台。采用视频播放器循环播放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医学艺术相关典故,如DNA双螺旋结构、人类基因图谱、医学人文知识等,使人们直观感受到医学的艺术化、生活化。

3医学艺术馆展示医学艺术的魅力

医学艺术馆既是来访者学习、掌握医学艺术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课堂,又是一个重要的医学知识科普平台,向来访者揭示医学历史、医学人文知识,普及医学艺术和健康知识。

3.1艺术文化

医学艺术馆很好地实现了医学和艺术的融合,运用艺术作品呈现医学历史的发展,通过艺术手段辅助医学学习、教学,同时提升广大师生和医护员工的审美水平、思维创新与人文素养。

3.2历史的沉淀

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医学教具摆放在展厅较为显著的位置,这些医学教具共有9套,从20世纪40年代福建医科大学创建初期一代代流传至今,早期的医学教学就是依靠这些古老的医学教具进行的。医学教具上注明某一身体器官各组织结构名称,类似一个模具,再将其印在纸上,供学生学习。来访者通过观摩,体会早期学医者的艰辛,感受医学学科的历史与厚重。

3.3分子的奥秘

随着显微镜、电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生命的认识逐渐由整体组织、器官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更是标志着人类医学进入基因时代,基因测序、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等新技术相继出现。医学艺术馆通过显微镜、电镜技术展示了RNA、DNA、蛋白质、干细胞等奇妙的微观生命活动,给予来访者医学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深刻感受。比如在显微镜下,人的大脑细胞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朵,这幅作品就叫《彼岸花开》。

3.4对未来医学的思索

通过参观医学艺术馆,可以感受到近一个世纪,人们已经可以在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上认识生命活动与疾病发展过程,如免疫医学、脑科学、基因组关联研究、转化医学研究、循证医学研究、外星生命、生殖健康和灾害医学等,这为未来医学研究、重要疾病治疗和人们寿命的提高带来希望[1]。

3.5对医学艺术的追求

医学艺术典型事件的展示,不仅讲述了传统医学观念和职业观念的转变历程,还激发了人们对艺术价值和美的追求,体现了人类追求艺术的美好愿望以及对医学意义的重新思考。

4医学艺术馆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艺术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医学艺术知识的平台,开馆至今来访师生三千余人次,以班为单位开展观摩学习活动五十余次。采用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从历史到现代的展示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医学生学习医学知识和医学艺术的兴趣,提升了相关课程(如解剖学)学习效果。此次开放的医学艺术馆是福建医科大学校园文化特色之一,为医学教育和医学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为增进社会大众对医学的了解,医学艺术馆还向国内外兄弟院校、中小学生和社会人士开放,特别是配合2017年“福建医科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和校友、中小学师生以及社会人士约一千名前来了解医学的历史、生命的起源和医学的艺术化,不但起到了良好的科普和教育作用,还使广大来访者对医学艺术化有了新的认识。为进一步完善医学艺术馆学习、教学功能,使医学知识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当代艺术发展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医务热点问题相结合,医学艺术馆建立医学伦理学教学系统,开展医学人文素质与医患沟通技能培训活动,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从而提升其人文素养,提高个人医德水平,达到“医者仁心”的最高境界。被尊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说:“医学是一门艺术。”[4]福建医科大学医学艺术馆正是站在医学艺术的高度,真正发挥了学习和教学功能。其不仅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使医学生和社会人士真正感悟到“让医学艺术化、科普化、生活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晓晖,解军,郜亮,等.以生命科学馆教学为依托的新型医学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5):5-6.

[2]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26(17):64-65.

[3]傅义强.医学、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J].医学与社会,2008,2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