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 新企业形态 信息产业 传统经济 影响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作用,在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举措,更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

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信息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1.信息具有外溢性,掌握了信息的人容易把信息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信息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信息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

2.新经济以信息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新经济时代,由于能干的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他们的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自股票期权,但这不构成工资成本,因此,在新经济中,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工资和物价的高增长。这点已经在美国的新经济运行中得到证实。

二、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助

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

1.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2.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

3.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

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面临的形势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传统行业普遍加大了信息化改造的投入力度,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包括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控制系统以及各行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给应用电子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与各传统行业的“十一五”产业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并就各行业信息技术投入开展了专项调研和专家研讨。信息技术渗透性强,信息技术在大、中、小型企业都有不同层次的普及,国内总体市场规模很难预测。从各部门规划和研究机构的推测来看,“十一五”传统工业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的市场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新增市场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和生产环节的集成化和智能化。

在技术需求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断升级,分布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多网融合、供应链管理、协同商务、网络化服务、数据挖掘、商务智能、高可靠与高可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将受到更多重视和深入应用。规划编制组就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趋势组织过多次研讨会,各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十一五”我国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重点工业领域已经初步实现单机自动化,未来五年,更高层次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需求凸现,如:石化行业将实现管理、计划和执行环节的有机结合;冶金工业的应用方向瞄准全工序无人化;而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数据共享和人机智能交互。

在宏观环境方面,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内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传统产业改造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从挑战来看,跨国公司在我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市场中的垄断优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具有系统总成能力的本土信息技术企业亟待培育;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的机制和体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总体来说,我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76

[2]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31-37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关系;影响;融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成败。企业管理的内涵即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传递。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带头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会计都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企业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败。而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会计软件对公司账务进行电子化操作、分析、利用的现代记账方式,它以电子计算机、会计软件为主要载体,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化。

企业信息管理以企业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控制财务成本为目标,通过计划、流程,对企业资源进行平衡利用和优化管理。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行控制、管理,以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获得信息到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生产、交换信息,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产生有用的知识,用于企业信息管理。

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及决策的需求。通过实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控制,随时对各种财务成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监察,以及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从而避免事后反映这种传统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弊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改变了企业信息的单一生成方式、传递结构,进一步密切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 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账务的处理速度很慢,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样,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快、更新的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经济的运营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信息资源及时调整策略。

2.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度集成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保持畅通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应该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而不应局限于提供专门的财务信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把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其他内部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使企业信息管理高度集成化,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模化和集成化。

3.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自己的网络公司,以扩大贸易渠道,增加贸易商机。而会计电算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资料,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整合、处理这些资料以形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决策方法,并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4.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融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网络知识,既懂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帮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管理上来,增强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流通的畅通性,从而培养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增多,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信息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的革新,会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注重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革新了信息的单一化生成方式和传递结构,进而密切了财务职能和企业各个环节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1.数据处理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基于会计要素进行,产生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提供的价值信息对所有信息使用者都是同一的、综合的、单一的。而企业信息化,要求数据库中存放的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共享,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和业务流程。它存放、处理的数据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并不是按传统的会计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归并、整合。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资源支撑有:数据库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优势资源使会计电算化体制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从以日常核算工作为主,发展为向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提供信息。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扩展了数据处理的时间、空间范围,方便了实时监控。

2.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是由财务部门输入数据,其数据处理往往滞后于业务活动的发生。而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处理的起点由财务部门的凭证输入点向前延伸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源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与业务的发生同时进行的。另外,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保证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和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一般数据处理是不会有差错的。

3.数据输入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根据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录入和记账凭证编制的。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不同的是,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基于电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会计部门,还来自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由此,会计电算化将会自动产生记账凭证。这一系列会计输入方式的变化,将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信息资料的产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4.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集成的信息处理单元是企业最基本的业务交易事项,所以记账凭证的数量也将大大增多,因此,打印记账凭证也将会付出高成本、高代价。而纸质的原始凭证缺乏或分散在业务源头,再强调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匹配,会人为地增加工作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的查询、利用越来越网络化,因此,信息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是基于电子数据,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

5.会计信息处理组织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组织,从内部会根据工作的内容不同而进行划分,并安排专门的会计工作者进行数据处理。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把许多由会计工作者分工完成的内容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组织形式和会计数据处理的人员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融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内部的传统部门界限、数据处理的职能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一体化。

四、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融合中的障碍

首先,目前而言,运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只解决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就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所以,并不能使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的程度。一些企业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另一方面也开发网络信息平台,遗憾的是,从运行的开始,二者就是相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企业并没有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本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互不兼容,使得整个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化。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单机版软件,这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进展是相脱节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但是没有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衔接起来,使得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更加困难。

再次,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融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使资源共享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充斥着整个网络,当然让人更为害怕的是网络黑客非法访问和企业数据被窃取。安全性问题成为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信息的70%,由此可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它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能随意泄露。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充足,但是许多虚假信息也同样迷惑着企业,如果不能确保所获取资源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然后,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对相关会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知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不仅懂会计电算化,还要熟悉会计网络技术;一方面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还要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者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进程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培养专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各个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着障碍。很多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在信息管理、传递中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沟通,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信息只能在一个部门内部流通,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不能为企业所用。

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

首先,采用适合本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克服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不兼容性,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简单化、统一化。同时,还应该从软件、硬件设施上完善自己,克服单机版软件带来的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把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也可以解决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次,努力构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架构和方案。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不仅要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同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使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信息整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再次,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不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如果其产生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传递、沟通,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完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传递,以发挥它的价值,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然后,时时注意安全性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采用特殊的软件,一方面既可以自动检索,防止输入错误的数据,还要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出现特殊操作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恢复数据信息。另外,不间断地对计算机进行特殊的安全保护、维护工作,在防止计算机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护外在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的危害,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管理。既能达到处理业务能力的要求,又能在信息管理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论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系统地、持续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会计学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永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4(1ib):72-73.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企业财务会计 影响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与更新,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也在不断的更新,想要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就需要保障信息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变化结合,以此来推动企业的综合效益提高。

一、财务会计职能存在的不足

现今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对内部的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与更新,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会计管理要求与技术,这也是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明确传统会计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一)传统会计存在的不足

在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运用过程中,核算与监督环节是进行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对于财务会计的内部没有起到调节的作用,这种传统的模式不利于企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也难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综合能力。同时,这种传统的方式与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动态变化不同步,相关数据信息的需求也难以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企业在发展中制定科学的战略,传统的会计环节与企业的日常发展严重脱节,这种传统的会计模式往往是通过对业务的记录来实现的,这一环节中的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相关的经济活动中缺乏参与,不利于对成本的管理,缺乏灵活性,在企业协调方面有着很大的弊端,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传统会计模式中,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水平也有限,相关的管理理念具有滞后性特点,很多工作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方式不会运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财务会计的影响

现代企业发展中的核算与监督的意识也逐渐淡化,在企业发展中比较侧重于对信息的分析、决策。在信息时代,会计职能逐渐扩大,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企业对现代化工具的运用效率逐渐提高,加强分析、控制以及监督功能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关的财务工作人员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来获取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信息,在企业的成本、定额分析、资金流动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对信息数据的分析来及时掌握市场的变化,并在这一基础上为企业经济活动与相关决策提供依据,这对会计职能所产生的影响较大。财务工作人员正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参与可以完善自身职能的作用于效果,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来提高企业会计的作用。同时,传统的业务流程与核算会计流程呈现出对立的现象,信息技术的背景下,业务流程与会计核算工作具有统一的发展方向,应该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起到推动的作用。财务系统在企业发展中属于数据的集中处理系统,很多数据的传递与储存都通过财务工作人员来进行分析。传统的会计企业发展中,财务工作人员的职能具有兼容性特点,简单的说就是财务工作隶属于其他部门,并不是作为独立的模块来进行,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很多职能之间需要进行融合,例如成本核算、库存管理等等,所以财务工作人员需要正确认识自身工作在企业中所起到的效果。为了达到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财务工作人员更应该改变自身的问题,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业务流程的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化信息系统的运用可以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模式的更新与优化,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相关数据的集中与统一,加强企业资源的共享效果。企业财务信息具有高集成与统一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来为企业财务数据的共享起到帮助,但现阶段很多企业的数据整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相关的数据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信息数据的分享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库存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逐渐流于形式,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可以加强财务工作人员的效率,加强对相关部门工作的控制,加强数据集成效果。同时,会计人员积极参与到管理环节中,为了企业创造良好的价值是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现代信息系统的发展可以推动会计信息化模式的不断优化与更新,对企业的健康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可以打破传统会计运算方式的局限性,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分析与控制,是适应信息时展的重要要求。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企业自身数据库的构建,满足企业日常经济的进步。同时对企业定额成本进行全面的控制,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益。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软件得到运用,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企业财务会计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效率。

二、企业财务会计运用中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一)改变财务会计理念

改变传统的会计理念与意识,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要求企业顺应新形势的发展,满足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意识,不断通过培训来改变财务会计水平。同时,还应该不断拓展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范畴,以此来配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如现代企业的管理、流程的管理等方面知识,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水平才能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工作。

(二)正式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时代是现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也势在必行,信息技术对企业财务会计方面所产生的影响需要相关的领导与工作人员对其正确的认识,传统的会计理念与模式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临相应的挑战,所以信息技术应该从根本上对传统的会计工作创新,不断的结合信息的更新来优化网络环境,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强企业的财务工作。同时还应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程序,保障会计与业务的集成效果,让其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于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企业的会计系统,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有着属于自己的地位。同时,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提高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而推动企业的完善。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信息化标准;分析

一、我国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考虑,企业管理部门的会计核算不准,会计报表掩盖了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财务信息是企业与社会经济的核心和基础。财务信息失真的危害决不仅仅是对投资者、企业和消费者造成损害,更会破坏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1、企业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均有信息孤立缺少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多数企业是以部门为单位建立各自的管理信息系统,因此,企业的整体系统是由不同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拼加而成,其管理功能仍然较为有限,只能支持企业部门级的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脱节,财务与业务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传递。这种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结构降低了企业管理效率。在企业外部,政府部门与社会和企业不能共享财务信息资源,首先,有关管理部门占有社会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另外,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无法与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换,这样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不能传递与共享财务信息,迫使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2、财务信息网络的处理及维护有较大难度。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各种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被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3、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这就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使整个交易即时、高效。电子商务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对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4、与跨国、跨区大型企业的管理方式难以一致。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集团采购、库存、半成品及成品组装、市场营销、金融计划、物流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二、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

财务信息资源规划是指对企业进行财务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传输到使用的全面规划。要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部门与外部之间的频繁、复杂的信息流畅通,必须对财务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全面的规划。企业的财务信息资源只有规范、统一,才能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才能实现对财务的信息化管理,达到支持管理决策的目的。财务信息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编码规程的统一。主要包括科目编码规范、人员编码规范、部门编码规范、项目编码规范、物资编码规范、固定资产编码规范等的统一。企业总部应在详细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标准的编码规范,规定各类代码的编制原则,各内部单位在标准的规范下编制自己需要的代码体系,这样既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又能保证各内部单位个性化的需求。

2、财务数据的统一。包括财务数据收集的规范化和基础数据、历史数据的规范化。为了满足不同管理层对财务信息的需求,要对财务数据的收集制定明确的制度。对原始数据收集渠道、收集内容等做出规定,同时制作出符合需要的各种单、证格式,以保证收集数据的系统、真实和完整。

3、企业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的统一。企业总部应根据管理需要向各内部单位提出明确的信息需求规范,并制定出规范化的信息报告体系。如内部单位必须报告的信息及应提供这些必要信息的部门;最终出具者上报各类信息的数量与质量及承担的责任;上报信息的质量要求、上报信息的使用对象、接受上报信息的部门,以及重大信息的处理意见的管制者及与更高层的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的关系等。

4、确立企业财务信息化协同与统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应建立在完善的、符合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前提下,在标准的数据和规范的业务流程基础上,建立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式,才能充分发挥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提高企业财务决策的效率。

三、当前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标准设定

1、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思路

通过对我国当前财务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企业财务信息资源规划的内容的分析,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的设计思路应该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中,在企业原有会计核算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财务管理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和“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两个系统模块。在企业内部,各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协同工作,构成一个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在企业外部,企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互联网相连,传递与共享企业相关财务管理信息,构成企业间财务管理信息的协同体系。

2、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统一模型的基本特征

(1)共同拥有性。企业将财务管理信息以及企业内外部财务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加以整合。财务管理系统就在一个整合的、开放的环境下,与企业内部及外部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2)即时性。在任何一个时点,通过“财务管理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将已发生的企业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财务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自己的“财务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随时从网上获得公司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动态报告,并对从不同利益相关者处获取的相关财务信息进行比对,从而迅速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实时化的财务信息连续性报告,打破了传统财务报告传递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

(3)模式化。使用标准的管理语言作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标准语言,与国际标准一致,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标准化、模式化以便共同享有。

(4)权威性。在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中,企业能综合各类企业财务相关信息,并突破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时间跨度上的局限,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三个环节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无缝连接的良性循环整体,为企业管理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为决策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支持。

(5)互通互享性。企业内部各系统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财务信息共享。通过互联网络,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财务管理信息协同与统一方式

财务管理信息协同与统一方式就是企业进行信息有效处置,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披露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以及其他非财务信息。这种主动式财务管理信息协同方式不存在商业秘密信息被第三方泄露的问题。主动式财务管理信息协同方式中,由企业的“财务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负责收集财务信息,对特定格式文件的财务信息直接存储到特定数据库,对非特定格式文件的财务信息交特定转换程序进行转换,然后存储到特定数据库中,最终由“财务信息传递与共享系统”将特定数据库中财务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志华《科技信息》2008年31期《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相同问题研究》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 主要问题 解决方案

2005年5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对加快物流企业的发展,规范物流市场竞争秩序,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标准对物流企业的定义是: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代理、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该定义指出了相应的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物流企业中,中小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企业基本上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甚至有些企业仍采用纯手工操作。新标准的出台,为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提出了非常紧迫的要求,也为中小企业从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注入了一剂催化剂。

一、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我国的物流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中小物流企业之所以没有进行信息化有如下原因:

1、传统观念及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由于人员素质及资源有限,习惯于用传统的思想解决问题,使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同时,作业模式也习惯于手工作业,害怕甚至抵触企业信息化。

2、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软件有限。这里的适合其一是指价格适合,其二是指物流软件适合。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所谓的物流软件,大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软件发展而来,价格较高,而且存在不大适用中小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的现象。

3、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物流平台发展缓慢。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中小企业,企业资金、规模和经营能力有限,自己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可能性不大,故迫切需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二、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主要解决方案

1、ASP方式。

ASP(Application Server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是指那些通过Internet或VPN(虚拟专用网络),将运行在自己服务器上的应用系统出租给商业用户并收取租金的公司。ASP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各种应用功能服务,如市场信息、销售管理、帐务处理、电子付款、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电子邮件等;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服务,如企业配套系统的配置、应用系统的管理、应用软件的维护、专业技术的咨询等。企业不需要昂贵的、用以支持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设备。在企业需要这些服务时,只要有上网的终端设备和浏览器,就可以通过网络接入到ASP服务网站,通过身份确认后即可使用各种软件及享受各种服务。ASP计费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按应用软件计费,也可以按使用的连接数和数据流量,或数据存储量计费,还可以按月租的方式计费。

采用ASP方式,可以大大减轻中小物流企业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解决了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购买、开发或维护的成本,绝大部分技术性的工作由ASP服务提供商来承担。同时,ASP系统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用性,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定制,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协同方式。

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财力有限,独立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耗资巨大,因此,中小物流企业急需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目前,国内这种平台规划、研究和建设还刚刚起步,进展较慢。

3、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

在中小物流企业中,大多数是由传统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有些从事运输的只有几台车,规模非常小,难以独立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又缺少和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条件,此时,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进行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如传化物流基地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运转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杭州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物流运营基地。到目前为止,传化物流引进了大约400家小型物流企业。传化物流基地的信息系统由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业务运作,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传输管理,直接促进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运营成本的降低。

4、校企联合方式。

对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来说,个性化需求比较多,标准化流程比较少,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成本增加,需要软件开发商付出很大的代价进行系统开发与实施。而多数开发商又认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且主要应用在基础信息化层面;高层次的应用,如促进业务流程改造和优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优化整合资源等还不多见。根据国外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企业物流信息化一般物流信息系统在低端市场上不具备开发价值。从商业化运作而言,中小物流企业在目前还无法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开展信息化。因此,这种状况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小物流企业一般业务比较简单,信息系统的开发相对也比较简单,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有开发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廉价、可靠性比较高地开发出中小物流企业所需要的物流软件。这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开发经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个性化需求,实现中小物流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6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