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例6篇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 新企业形态 信息产业 传统经济 影响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信息技术具有渗透性、倍增性和创新性作用,在传统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环节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性举措,更是现代企业经营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

在工业化时代,劳动与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新经济时代,信息这一要素取代了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点给企业的收入分配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1.信息具有外溢性,掌握了信息的人容易把信息从本单位拿到别的单位运用。为了稳住那些掌握了信息和专门技术的员工,防止把技术和信息外传,除了给工资报酬,还要给以股权激励,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从而改变了工业时代劳资关系对立的局面,即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企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希望提高工资这种局面。在信息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制度中,工人并不一定要求提高工资,甚至不反对降低工资。因为,降低工资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有利,自己从股权中分得红利收入会增加。于是,新经济时代的工资增加并不快甚至不增加;

2.新经济以信息为基础,因而企业家和高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与传统的工业时代相比是进一步提高了。在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作用,而股票期权成了对他们最重要的激励手段。因此,新经济时代,由于能干的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他们的收入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越来越大。高收入者的主要收入来自股票期权,但这不构成工资成本,因此,在新经济中,经济的高增长、低失业率,并没有带来工资和物价的高增长。这点已经在美国的新经济运行中得到证实。

二、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助

信息化是一种高附加值、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会经济发展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包括相辅相成的几个方面。

1.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实现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首先必须保证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这是前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设备和相关技术。更重要的是,信息产业可以直接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辽宁省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辽宁在发展软件产业时,注意运用软件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出许多传统产业与软件技术结合的新方式.如软件与交通运输相结合,开发出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动态目标管理系统;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与机械制造业相结合,开发出数控机床,带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2.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传统产业能否获得新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传统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关键。诚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只是添加一些先进技术设备,或是把手工报表用电脑打印出来。它是企业深层次的改造,是一项大规模的系统工程。

3.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工程的建设是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它为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信息化改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体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科研基地、教育基础设施、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政策及知识产权法规等的建设

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面临的形势

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我国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传统行业普遍加大了信息化改造的投入力度,企业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包括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控制系统以及各行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给应用电子产品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十一五”专项规划》(下称《专项规划》)与各传统行业的“十一五”产业规划、科技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进行了充分的衔接,并就各行业信息技术投入开展了专项调研和专家研讨。信息技术渗透性强,信息技术在大、中、小型企业都有不同层次的普及,国内总体市场规模很难预测。从各部门规划和研究机构的推测来看,“十一五”传统工业部门信息技术应用的市场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新增市场主要集中在节能减排和生产环节的集成化和智能化。

在技术需求方面,传统产业改造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不断升级,分布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多网融合、供应链管理、协同商务、网络化服务、数据挖掘、商务智能、高可靠与高可信等信息通信技术将受到更多重视和深入应用。规划编制组就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应用趋势组织过多次研讨会,各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十一五”我国传统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重点工业领域已经初步实现单机自动化,未来五年,更高层次的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绿色化需求凸现,如:石化行业将实现管理、计划和执行环节的有机结合;冶金工业的应用方向瞄准全工序无人化;而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数据共享和人机智能交互。

在宏观环境方面,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来看,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国内信息产业高速发展,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传统产业改造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从挑战来看,跨国公司在我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市场中的垄断优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具有系统总成能力的本土信息技术企业亟待培育;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的机制和体制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总体来说,我国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罗力:新经济阶值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1,(1):76

[2]周叔莲王伟光: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31-37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关系;影响;融合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成败。企业管理的内涵即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传递。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带头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会计都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企业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败。而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会计软件对公司账务进行电子化操作、分析、利用的现代记账方式,它以电子计算机、会计软件为主要载体,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化。

企业信息管理以企业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控制财务成本为目标,通过计划、流程,对企业资源进行平衡利用和优化管理。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行控制、管理,以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获得信息到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生产、交换信息,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产生有用的知识,用于企业信息管理。

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及决策的需求。通过实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控制,随时对各种财务成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监察,以及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从而避免事后反映这种传统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弊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改变了企业信息的单一生成方式、传递结构,进一步密切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 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账务的处理速度很慢,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样,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快、更新的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经济的运营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信息资源及时调整策略。

2.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度集成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保持畅通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应该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而不应局限于提供专门的财务信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把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其他内部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使企业信息管理高度集成化,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模化和集成化。

3.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自己的网络公司,以扩大贸易渠道,增加贸易商机。而会计电算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资料,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整合、处理这些资料以形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决策方法,并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4.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融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网络知识,既懂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帮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管理上来,增强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流通的畅通性,从而培养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增多,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信息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的革新,会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注重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革新了信息的单一化生成方式和传递结构,进而密切了财务职能和企业各个环节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1.数据处理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基于会计要素进行,产生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提供的价值信息对所有信息使用者都是同一的、综合的、单一的。而企业信息化,要求数据库中存放的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共享,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和业务流程。它存放、处理的数据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并不是按传统的会计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归并、整合。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资源支撑有:数据库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优势资源使会计电算化体制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从以日常核算工作为主,发展为向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提供信息。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扩展了数据处理的时间、空间范围,方便了实时监控。

2.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是由财务部门输入数据,其数据处理往往滞后于业务活动的发生。而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处理的起点由财务部门的凭证输入点向前延伸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源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与业务的发生同时进行的。另外,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保证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和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一般数据处理是不会有差错的。

3.数据输入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根据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录入和记账凭证编制的。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不同的是,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基于电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会计部门,还来自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由此,会计电算化将会自动产生记账凭证。这一系列会计输入方式的变化,将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信息资料的产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4.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集成的信息处理单元是企业最基本的业务交易事项,所以记账凭证的数量也将大大增多,因此,打印记账凭证也将会付出高成本、高代价。而纸质的原始凭证缺乏或分散在业务源头,再强调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匹配,会人为地增加工作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的查询、利用越来越网络化,因此,信息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是基于电子数据,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

5.会计信息处理组织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组织,从内部会根据工作的内容不同而进行划分,并安排专门的会计工作者进行数据处理。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把许多由会计工作者分工完成的内容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组织形式和会计数据处理的人员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融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内部的传统部门界限、数据处理的职能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一体化。

四、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融合中的障碍

首先,目前而言,运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只解决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就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所以,并不能使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的程度。一些企业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另一方面也开发网络信息平台,遗憾的是,从运行的开始,二者就是相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企业并没有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本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互不兼容,使得整个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化。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单机版软件,这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进展是相脱节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但是没有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衔接起来,使得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更加困难。

再次,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融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使资源共享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充斥着整个网络,当然让人更为害怕的是网络黑客非法访问和企业数据被窃取。安全性问题成为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信息的70%,由此可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它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能随意泄露。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充足,但是许多虚假信息也同样迷惑着企业,如果不能确保所获取资源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然后,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对相关会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知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不仅懂会计电算化,还要熟悉会计网络技术;一方面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还要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者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进程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培养专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各个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着障碍。很多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在信息管理、传递中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沟通,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信息只能在一个部门内部流通,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不能为企业所用。

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

首先,采用适合本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克服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不兼容性,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简单化、统一化。同时,还应该从软件、硬件设施上完善自己,克服单机版软件带来的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把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也可以解决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次,努力构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架构和方案。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不仅要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同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使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信息整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再次,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不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如果其产生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传递、沟通,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完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传递,以发挥它的价值,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然后,时时注意安全性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采用特殊的软件,一方面既可以自动检索,防止输入错误的数据,还要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出现特殊操作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恢复数据信息。另外,不间断地对计算机进行特殊的安全保护、维护工作,在防止计算机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护外在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的危害,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管理。既能达到处理业务能力的要求,又能在信息管理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论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系统地、持续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会计学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永斌.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模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4(1ib):72-73.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3

关键词: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城市发展

传统产业城市在为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普遍面临着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城市发展速度减缓、居民收入水平下降、失业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循环经济说、转型说等都试图从不同角度为解决传统产业城市所面临的困境寻找出路。我们认为解决传统产业城市发展问题不但要关注于眼前的问题,还须放眼未来,将目前的问题纳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从而使传统产业城市的发展更具有长远意义。而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城市的信息化高度发达,因此,将传统产业城市的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解决传统产业城市目前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又为其步入现代化城市行列奠定基础。

一、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

(一)信息化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利措施

能源危机成为阻挠传统产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主要可归纳为两种:第一,开发新能源以维持城市的发展;第二,在不增加自然资源投入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城市。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时间、科学技术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城市不能停止不前等待新的能源。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目前解决传统产业城市的能源问题应主要采纳第二种方案。从国外传统产业城市发展经验看,信息化是产业城市在不增加自然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解决能源危机的有力措施。城市通过信息化改造、替代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最终达到保障传统产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化是转变传统产业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

传统产业城市多是依靠外延式发展达到高产值目的,这种模式将城市的发展束缚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基础之上。传统产业城市必须转变这一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城市经济模式转型方向多为第三产业,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产业对能源的消耗少,投入低,回报高。而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业的发展。首先,随着科技信息的高速增长,信息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重要的一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渐突出。其次,无论是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其发展都离不开高度发达的信息交流。信息化建设必将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发生转变。

(三)信息化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

未来城市将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具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的城市。城市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产业城市的未来发展归宿也将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城市,因此,我们必须对信息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好城市信息化的准备工作,从而为传统产业城市的顺利过渡奠定基础。

二、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建设内容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主要建立在三大相关的环节:信息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信息系统的研制。为完成信息技术普及的三大环节,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建设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循序展开。

(一)信息网络基础建设

信息网络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各种计算机及配套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施的配置等。信息网络建设从形式上看既包括政府各部门、城市各企业单位的局域网建设,又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整个城市信息网络建设。传统产业城市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对于信息基础建设应有轻重缓急。城市宽带网和其他相应通信设施的架设是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中的基础。由于这部分的基础建设属于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其使用寿命长、不易更改的特点决定传统产业城市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投入,与电信部门充分合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从而为信息化建设奠定牢固基础。至于信息网络基础建设中各部门、企业的计算机的配置、局域网的完善等则可根据经济能力及使用情况逐步开展。

(二)信息资源建设

信息资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没有信息资源的交流,城市的信息化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信息资源建设的前期可表现为静态信息的,后期则可表现为动态信息的交换利用。作为传统产业城市,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信息资源建设的第一步是搞好静态信息的。其内容包括政府、企业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介绍、对外信息、工作流程、联系方式等。静态信息的应保障其实时性。信息资源建设的后期为动态信息的交换利用,包括信息资源的动态查询、各种信息处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将为传统产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信息指导,成为传统产业城市招商引资的窗口,同时为城市发展信息服务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是在信息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办公,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管理、治安管理、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此外,电子政务的建设还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信息、科技教育、旅游娱乐、社区服务等信息系统的建设。这些信息系统与市民的生活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它们的建设与普及是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信息化普及的主要标志之一。电子政务建设早在2002年就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工作重点,因此,传统产业城市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中应积极利用已有成果和经验,此举一方面可节省资金与人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做到与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无缝连接。

(四)信息产业建设

随着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传统产业城市的信息产业建设将呼之欲出。首先,上述三项信息化内容的建设需要相关的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支持。这些需求必然导致相关信息企业的兴起。其次,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又将促进信息培训业的发展。信息产品生产企业和信息培训企业的兴起必将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传统产业城市在信息产业的建设中要起到规划指导作用,将信息产业的建设与解决城市资源危机和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相结合,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结构,发展信息服务业,从而使信息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建设内容的完成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四项内容中,信息基础建设是第一步。在城市的信息基础初具规模时,传统产业城市即可开展相应的信息资源开发和电子政务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息产业建设。

三、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城市信息化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工程。城市发展状况既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又将决定城市信息化实施的途径。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可以同时在政府、企业、社区甚至全民范围内展开。然而,对于我国绝大部分经济实力偏弱的传统产业城市来说,采取这种全方位实施信息化的途径既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动摇人们对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又不利于信息化的具体实施。基于传统产业城市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矛盾复杂等情况,城市信息化建设途径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由点带面的原则。

(一)以政府信息化建设为先导

传统产业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只领头羊。由于原有的老企业正处于转型期,而新企业还未站稳脚跟,从整体上看传统产业城市中新旧企业都难以担当信息化建设领头羊的重任。而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开展信息化建设具有以点带面的作用,因此,传统产业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应以政府信息化建设为先导。政府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政府网站的建设。政府网站是整个城市的窗口,传统产业城市应高度重视这一窗口的建设,使网站成为招商引资、展示城市风貌以及外界与政府各部门相沟通的渠道。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第二步就是要实现办公自动化。为实现办公自动化而购置的各项软件、硬件设备不必求精求全,以满足现有需求为准,采取逐步完善的措施。政府办公自动化的重点在于政务处理流程的自动化,实施中应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二)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重点

城市信息化离不开城市的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则是建立在城市众多企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城市信息化建设必须深入到企业。此外,目前困扰传统产业城市的主要问题仍为资源消耗型企业的发展问题。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人员培训、软环境建设、资金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有利于信息化普及和发展的条件和途径。对于资源型企业,鼓励其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企业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抵御由于资源短缺而带来的企业发展危机。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本着利于企业发展、解决企业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以社区信息化为目标

城市是否步入现代信息化城市行列的衡量条件之一是信息化的普及率。提高信息化的普及率仅靠政府和企业还远远不够。信息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实现覆盖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社区信息化。而社区的信息化将促使信息技术深入到每个城市居民的家庭生活,从而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促进城市信息产业的发展。因此,社区信息化既是城市信息化深入的结果,又是城市信息化的动力。传统产业城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偏低,在电子信息方面的投入较少,导致对信息化的价值认识不足,利用信息提高生活水准的意识淡薄。因此,传统产业城市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加强社区信息化的建设,从而促进整个城市信息化的进程。

(四)以信息人才培养贯穿始终

信息人才是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成功之本。城市的信息化是建立在对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占有、使用基础之上,而拥有这些知识和信息的人才是整个信息化进程中的主导。因此,传统产业城市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加强人才建设。鉴于传统产业城市失业率高、城市人均知识占有率低的状况,城市可采取“引进高、精、尖人才,培养初、中级人才”的措施,同时,鼓励和加强城市内高校和培训机构对信息人才的培养,从而使传统产业城市信息化进程中始终拥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结论

信息化是传统产业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在信息化建设中,传统产业城市必须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状况,避免将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避免超载负荷,使信息化建设即成为解决城市现有问题的有力措施,又成为城市步入现代化城市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游五洋,陶青.信息化与未来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4

进入21世纪,我国企业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的环境,现行的财务监控系统已远远不能适应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的需求。而财务监控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企业必须建立新的财务监控机制和财务监控系统。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二)构建网络财务系统的价值流责任单元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中小物流企业 主要问题 解决方案

2005年5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对加快物流企业的发展,规范物流市场竞争秩序,引导物流企业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标准对物流企业的定义是:至少从事运输(含运输、货物快递)或仓储一种经营业务,并能够按照客户物流需求对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进行组织和管理,具有与自身业务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该定义指出了相应的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物流企业中,中小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些企业基本上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信息系统的应用并不普遍。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在我国1000万家中小企业中,实施信息化的比例还不到10%,甚至有些企业仍采用纯手工操作。新标准的出台,为中小物流企业实施信息化提出了非常紧迫的要求,也为中小企业从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变注入了一剂催化剂。

一、中小物流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我国的物流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中小物流企业之所以没有进行信息化有如下原因:

1、传统观念及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影响。许多中小物流企业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而来,由于人员素质及资源有限,习惯于用传统的思想解决问题,使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同时,作业模式也习惯于手工作业,害怕甚至抵触企业信息化。

2、适合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软件有限。这里的适合其一是指价格适合,其二是指物流软件适合。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所谓的物流软件,大多数是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软件发展而来,价格较高,而且存在不大适用中小物流企业的实际运作的现象。

3、提供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物流平台发展缓慢。我国绝大多数物流企业是中小企业,企业资金、规模和经营能力有限,自己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软件的可能性不大,故迫切需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二、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主要解决方案

1、ASP方式。

ASP(Application Server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是指那些通过Internet或VPN(虚拟专用网络),将运行在自己服务器上的应用系统出租给商业用户并收取租金的公司。ASP以互联网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各种应用功能服务,如市场信息、销售管理、帐务处理、电子付款、人事管理、工资管理、电子邮件等;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服务,如企业配套系统的配置、应用系统的管理、应用软件的维护、专业技术的咨询等。企业不需要昂贵的、用以支持信息系统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以及相关的设备。在企业需要这些服务时,只要有上网的终端设备和浏览器,就可以通过网络接入到ASP服务网站,通过身份确认后即可使用各种软件及享受各种服务。ASP计费方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按应用软件计费,也可以按使用的连接数和数据流量,或数据存储量计费,还可以按月租的方式计费。

采用ASP方式,可以大大减轻中小物流企业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的成本,解决了中小物流企业对信息系统购买、开发或维护的成本,绝大部分技术性的工作由ASP服务提供商来承担。同时,ASP系统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用性,可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进行定制,从而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2、协同方式。

中小物流企业规模、财力有限,独立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或平台耗资巨大,因此,中小物流企业急需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同维护。目前,国内这种平台规划、研究和建设还刚刚起步,进展较慢。

3、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

在中小物流企业中,大多数是由传统的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有些从事运输的只有几台车,规模非常小,难以独立开发或购买物流信息系统,又缺少和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条件,此时,利用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进行高效率的物流运作。如传化物流基地集交易中心、信息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运转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是杭州湾、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公共物流运营基地。到目前为止,传化物流引进了大约400家小型物流企业。传化物流基地的信息系统由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引导他们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业务运作,实现业务流程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传输管理,直接促进物流企业的业务拓展和运营成本的降低。

4、校企联合方式。

对大部分中小物流企业来说,个性化需求比较多,标准化流程比较少,市场上缺少适合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从而导致信息化实施成本增加,需要软件开发商付出很大的代价进行系统开发与实施。而多数开发商又认为,中小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而且主要应用在基础信息化层面;高层次的应用,如促进业务流程改造和优化、支持决策支持系统、优化整合资源等还不多见。根据国外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企业物流信息化一般物流信息系统在低端市场上不具备开发价值。从商业化运作而言,中小物流企业在目前还无法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开展信息化。因此,这种状况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提供了基本条件。中小物流企业一般业务比较简单,信息系统的开发相对也比较简单,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有开发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廉价、可靠性比较高地开发出中小物流企业所需要的物流软件。这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开发经验,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企业个性化需求,实现中小物流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范文6

一、企业信息化背景下档案部门的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浪潮导致企业的纸质文件越来越少,电子文件则不断增加。面对这一趋势,档案部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极端一,认为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有效管理这些脆弱的电子文件,因此只保管传统的纸质文件或打印件,轻视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导致大量档案资源流失。极端二,将实体档案做数字化处理,重视信息系统建设却忽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式,其本质都没有超越传统模式,档案部门在企业中仍在扮演着被动的保管者角色,缺乏主动提供参考信息的意识,无法创造直接利润,因此不被管理层重视。传统档案工作面临危机,档案部门亟需重新定位,开展改革,实现从被动保管到主动服务,从档案管理到信息资源中心的转型。

二、企业档案部门定位转型的依据

从上述现状中不难看出,档案部门在企业的地位取决于其对企业效益的贡献。基于此,企业档案部门应告别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型为企业“信息资源中心”,不仅提供档案服务,同时整合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信息的高效流通和共享。具体来说,企业档案部门转型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

1. 理论上,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

徐拥军在其博士论文《企业档案知识管理模式——基于双向视角的研究》中介绍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第一,企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企业外部的力量,而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第二,只有具有战略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的资源(核心资源),才能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档案作为产生于企业内部的信息记录,不仅具有战略性,更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潜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作为这一资源的管理者——企业档案部门,除了对档案的整理保管外,也应承担起信息资源管理之责,对企业内的文件、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和开发利用。总之,正是企业档案的信息资源属性为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2. 实践需求上,企业需要设立整合和优化信息资源的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企业内各部门纷纷采用了适当的应用系统,如OA系统、eHR系统、财务系统等等,但据原国家经贸委等调查表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水平低,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产生于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软件的信息无法共享,数据无法交流,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信息需多次重复输入,费时费力且易造成冗余、信息交流一致性无法保障,这些严重阻碍了企业内信息交流及信息化建设进程。

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不仅要改良、升级系统软件,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企业的信息标准化和流程规范化。借鉴国外经验,企业的信息化必须有一个信息主管来统帅,依靠专门的部门来实现。就我国企业而言,大多数都设有信息部门或数据中心等类似机构,但这些部门的主要职能是系统、软件的技术维护,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而不是对信息资源本身进行管理。因此企业急需专门部门来整合和优化内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冗余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企业档案部门接收各个部门的文件,企业的各方面的数据在此汇总,这使得企业档案部门转型为“信息资源中心”,整合优化信息资源变得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必要性。

3. 自身优势上,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对企业信息管理有潜在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参与者大多为程序员、网络管理者和技术支持人员,这种人员结构的后果是导致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管理,这一缺陷正可由具备专业技能的档案人员来弥补。

档案人员的专业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他们具有对信息分类、查找和重新发现的技能,能有效组织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档案人员是管理人才,善于分析和理解企业及各部门的信息需求,并针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因此可作为联系信息技术部门和其他部门的中介桥梁,他们与其他信息技术人员合作,对信息需求做出响应,可创建起“信息资源中心”。

三、企业档案部门的转型策略

企业档案部门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向“信息资源中心”转型的过程,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1.明确档案部门的定位和职能

档案部门的定位变化。企业档案部门必须重新自我定位,在做好传统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从被动的实体保管转向信息资源管理,定位成企业的“信息资源中心”。从长远来看,更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组织提炼显现知识,挖掘开发隐性知识,建立“企业知识库”,将档案部门打造成“知识中心”,推动企业知识共享。

档案部门的职能变化。其主要职能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做好基础档案工作,保存企业记忆,这也是实现其它职能的基础。其次,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系统平台,综合集成各部门形成的信息资源并进一步加工,使其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数据材料,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最后,构建知识平台,实现知识共享。企业档案不仅记载了企业的发展历史,其中也蕴含着员工积淀的知识经验。采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知识平台,将各个业务部门有价值的信息都“归档”到知识平台,形成可共享的知识。

2. 优化档案部门的工作机制

档案部门要实现转型,就必须优化工作机制,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标准化。一方面是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即通过在企业内制定统一的制度体系,规范企业档案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企业内文件信息的流动规则,界定与档案部门相衔接的业务部门在操作中应遵循的步骤和依据。另一方面是文件数据的标准化。确保企业内不同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能够兼容、归档、浏览,实现数据信息的统一和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集成化。对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包括企业档案)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建立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平台”。该平台实质是将企业内其他业务系统(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采购系统等)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有效集成,无缝衔接,建立起企业内部共享的信息资源平台和知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