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意义范例6篇

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1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人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当代大学生,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驰动的经济,与其它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则对于冰释滞存于大学生思想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除了对大学生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精神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继承、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注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点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诚实原则。

二、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杜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赔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能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间题上主张“懊言力行”。“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传统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只有从具体的小事人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尽量避免呆板、说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2

引言

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承载着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党员教育重要且必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从中认识到了社会发展得一般规律,明确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然而,在新的形势条件下,共产党员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且也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考评以及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一般等诸多问题,需要今后加以关注和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然后针对这一现状论述了新时期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打造“文化强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教育作用、引领作用。在这种条件下,各级党校、各级党组织单位纷纷开始开展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了对党员传统文化的教育。然而从实际的教育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党员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

当前许多党员仍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对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因此往往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去学习传统文化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据了解,当前虽然许多党校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而且大部分党员都乐于去选修这门课程,但是正如我们进行调研所听到的,“相当一部分党员之所以选择传统文化教育,是为了避免纯粹地听理论宣讲”,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并没有真正被党员所重视,因此当前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质量一般

党员传统文化教育是在近些年才被真正重视起来的,它所开设的时间有限,在课程安排、教师配置等方面还不完善,因此使得当前我国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一般。首先,党员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安排不尽合理。一些党校虽然开设了传统文化课,但是这些课程一般被放到党员培训的最后一课,或是穿插在中午或者晚上的某个时间点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课在党员教育体系中只能处于边缘位置,而传统文化教育则沦为“花架子”。其次,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还不够专业。一方面是当前许多党校、党组织单位开设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却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任课教师,而且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时没有对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时展的需要进行筛选,因此使得教育效果一般。

3.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考评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现文化强国,切实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这种倡导下,各级党校、党组织单位纷纷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或培训,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营养来提升党员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强化党员党性修养。然而,由于当前的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考评环节,通常仅仅把考勤作为考核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依据,这就使得一些党员缺乏学习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部动机,导致党员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二、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党的领导人刘少奇就曾借用《论语》中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一句来勉励全体党员主动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总的来说,加强党员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党员行为作风

孔子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仍可活得充实;孔子也曾倡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清正廉洁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精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充满了利益诱惑,人们物欲横流,一些党员干部抵制不住物质的诱惑走上了贪污腐败了的不归之路,因此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优化党员行为作风十分必要。传统文化倡导“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明确了这句古文的真谛,党员会逐渐优化自身的作风,自觉地将人民的利益与自身的责任联系起来,主动向革命先烈、模范代表学习,面对名利时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一心为人民服务,赢得人民的爱戴。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奉献精神”,对于优化党员行为作风有着重要作用。范仲淹提出了名垂千古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亚圣”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这些都对人具有深刻地启迪意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党员的奉献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全体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与自身的责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做好事,远离贪污腐败,时刻拒腐防变,从而成为一名时代需要、人民爱戴的优秀共产党员。

2.强化党员道德修养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引路人,因此党员道德修养的优劣直接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西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涌入我国,时刻侵蚀着党员干部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强化党员道德修养十分迫切。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强化人们道德修养的内容,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勉励人们做一个正直、有道德的人;于谦则提出“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道德追求。党的优秀代表“孔繁森”、“牛玉儒”、“焦裕禄”等无不注重这些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都把传统文化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道德要求铭记于心,一心一意做人民公仆,于是用“德高”换来了“望重”,受到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强化党员道德修养,从而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带领人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匡正党员价值观念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有关价值观教育的哲理,对于匡正党员价值观念有着许多积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例如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墨子认为“义,利也”;而孟子则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启示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不发不义之财,不以权谋私,时刻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指导下为人处事,做到明辨是非、洁身自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3

一、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负面表现

1,价值观念判断明确,但价值取向是非不够分明。大学生在是非对错、价值判断方面有着较为鲜明的标准,但受社会大环境下的腐败、投机取巧、非法获利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具体事情的行为取向上是非不够分明,尤其是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更是把价值观念抛却脑后。例如,所有人都知道考试违纪作弊是不对的,但在具体考试过程中,为了追求荣誉奖励,便通过违纪作弊得到高分,或平时根本没怎么学,考试时通过违纪作弊过关。当被监考老师发现后受到处分时,不但不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对老师产生一定的怨气。这表明一部分人虽明知是非对错,但把自我利益的实现放在第一位,而忘掉了价值观念。甚至对周围人的违法乱纪现象熟识无睹,见怪不怪。

2,社会责任感意识淡漠,对人生目的感到迷茫与困惑,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一些大学生不知道除了自身之外还要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或者奉献是手段,索取是目的。只讲人人为我,不讲我为人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本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甚至有少部分学生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所有这些对人生的认识,导致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生活空虚无聊。

3,生活上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五光十色,充斥功利主义和物质攀比的世界时很容易产生人生价值的困惑与失落。集中体现在对物质、功利、享乐的崇拜对人文精神、道德信念的漠视。在处理自我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又容易将自我放大而忽视他人、集体、社会对自我的意义。面对金钱与真理不知孰轻孰重, 金钱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生。许多学生把追求金钱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与文化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一直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他们的历史渊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财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

以前,我们的前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他们从小便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才。胜不骄,再接再厉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败不馁,卧薪尝胆,终成大器。在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不断地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地前进,碾出一朵朵文明中外的奇葩:四大发明的创造,英雄人物的产生,优秀诗歌的流传等等。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将成为润养未来教育的营养素之一。中国古代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和亲等典故,正是国家和平主义的表现。而“和为贵”,“仁政”等提法,以及老子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论述,都代表着中国几千年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从《礼记》里的“大同世界”,到康有为的《大同书》,再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代表着中国和平、有为的精神。上述这些,对培养未来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和平精神都是有益的。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现代大学生价值观

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以提高思想认识、优化思想素质为目标。以继承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改变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使其朝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1,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忧惠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塑造大学生国家责任意识。作为有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人,决不会将自己与社会、与人民对立起来,更不会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应将个人与社会、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找到人生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中,体现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孟子提出:“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之推而内之沟中。”这并非狂妄自大.而是充分体现了勇于担当的胸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鼓励着历代仁人志士胸怀祖国,忧围忧民。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表现了文人的高风亮节。这些都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国家责任教育的良好素材。

2,以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家。早期的诚信与宗教密切联系。《尚书 • 太甲下》中记载: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此处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后来经过儒家学者的大力提倡,诚与信逐步摆脱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成为进行个人修养与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中,诚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体和自然的规律,人们的道德修养必须遵循“天之道”。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则。孟子把“诚”放到了道德本体的高度进行讨论。认为人若要加强自身品行的修养,诚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他说:“诚者,人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因此,对公民进行诚信教育是必要的,而对即将步入社会生活的公民——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更为紧迫。必须借鉴中国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坚守诚信、求真务实。

3,以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交往观。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观点。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平等,相互体谅,相互宽容。对待别人将心比心,由己及人。曾子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孟子言:“信于友有道。”孔子更是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以谦卑的胸怀去待人,以忠信的态度去交友,才能获得真挚的友情。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养成关爱他人、忠信不欺、修身、克己、重感情、讲德义的传统美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为日后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

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孝文化 孝经 论语 孔孟

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文化之上的社会,孝文化乃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孝是一种道德意识,是宗教、哲学形上的价值理想它属于道德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而对孝文化来说,民间的孝行榜样在中国孝文化的言传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二十四孝》《百孝图》记载的就是其中的典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孝子、孝女、孝孙、孝媳,从而形成庞大的孝教模范系统。二十四大孝子中,著名的有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这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孔子提倡的忠孝仁义,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统治阶级他们从巩固自身的统治出发,对忠孝观念进行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解释。比如后来提出的“君让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虽然孔孟从未说过如此的话,但他们可以从孟子推崇舜的论述中印证这一点。舜的父亲瞽瞍不喜欢舜,叫他去修粮仓,上房后撤掉梯子,并放火烧房,但舜下来了,未被烧死;又叫他去疏浚水井,他下去后,又把井口塞住,舜从侧边爬出。即使这样,舜仍不怨恨其父,相反认为自己“不得其亲”而“未解其忧”。并对与父亲一道掩盖井口的弟弟象假惺惺地去看他表示亲热,若无其事。儒家孝道推行的过程中,统治阶层片面的强调了孝中的服从与忠顺,以至达到无原则的地步,也加大了封建家族宗法统治的权力。

孟子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第二条“家贫亲老,不为禄仕”。这两条说不孝可以,但第三条“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封建社会对这一条绝对尊崇。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无不将没有儿子、无后嗣作为不幸。因为无子嗣,在帝王家涉及王位的继承,在普通百姓家也关系到家产的继承,血统的承续,所以要想尽办法生儿子。在封建社会中母以子贵,而那些未能生出儿子的妇女则会遭受不幸和屈辱,在家中谈不上有什么地位。封建帝王的后妃,普通百姓的妻妾,均无例外。又如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唯送死可以当大事”,片面地强调送死,而把养生放在次要地位。

由此可见,传统的孝文化有其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总的来说,其弊端在于过分强化了父母对子女的权利,弱化了对子女的义务,没有考虑到从人格上来说,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子女也有其尊严,不能要求子女对父母的话不管对错都要绝对服从。今天我们当然不能将这些当做金科玉律来继承。但其主体内容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孝的主张,孟子对孝的论述,对建立家庭伦理道德,对协调家庭中的父子、兄弟和夫妻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儒家文化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孔孟的许多论述在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5

中国传统文化范围广博,渗透于各个领域,如思想、诗词、器物、音乐、服饰、建筑、绘画、政治等等,难以一一列举,但是从结构上,却可划分可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块。而其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更容易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同时也易于与其他的文化交流,并产生影响。如何将传统物质文化与传统精神文化合理的运用在设计中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方法和工艺等。在传统物质文化中,那些可以被产品设计所借鉴的元素为器物、建筑、服饰的外观、结构、工艺、纹饰和寓意等。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而在传统精神文化当中,同样也有很多元素值得产品设计师借鉴,例如传统的审美情趣、哲学、观念和信念等。

设计师学会将传统物质文化融入的现代的产品设计,是最基础的一步。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对设计的产品有所了解,必须充分理解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环境、适用人群、消费者审美情趣,同时还需有广博的传统知识。而如果没有对产品调研、没有传统知识、没有上述的过程,就以传统的名义设计产品,则呈现的一定是之前说的廉价“伪中式产品”。而这类产品根本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任何一个能画画的人,甚至是小孩,都能随意将看得见的中式图案,画在任何一个产品的表面,这也是设计变得廉价的原因。这类伪设计的形式是豪无意义的,即不能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也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感。如何让传统物质文化合理的融入设计中,产生有意义的产品,可以从一些国内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中去寻找。例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石振宇先生在2005年为天津欧博音响有限公司设计的紫禁城CD机和功放系列,就是一款将传统物质文化融入于现代产品的经典案例。紫禁城系列之所以值得借鉴,在于:其一,设计师将选取有特色的故宫大门来作为紫禁城的象征,以小见大,并且将故宫大门的形象抽象出来,赋予到CD机和功放机中。其二,大胆的想象,普通的CD机和功放机的形象都是单调简洁的,而这一款设计打破的固有的设计模式,为很多创新型或是具有个性的设计铺路。其三,寓意的吻合,紫禁城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是威严的、肃穆的、低沉的,这恰与CD、功放需要带给消费者的感觉想通,一款好的CD机和功放机就应当让人感觉到它是有威力的、没有杂音的、震撼的效果。正是因为它们寓意相通,才让整个产品的外形与内涵有了意义。这款产品如果能将一对音箱也融入到紫禁城的体系中,会使得整个形象更加完整。

图1紫禁城CD、功放系列之前所说的是传统的物质文化与产品设计的融合,也是传统文化运用在产品设计的基本阶段。而让传统精神文化进入设计才是更深层次的运用。精神文化多是思想上的,心理上的,观念上的东西,因此是虚幻的,难以表现。我们不能把一对沙发设计成太极的模样,并拼在一起,就说这沙发具有太极的哲学,这即不符合功能的需求,也不符合太极的内涵,只是设计的嘘头,消费者并不会买单。因此算是传统哲学在产品设计上的不理想的运用。在设计方法上,有很多优秀的设计师认为,产品是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沟通的桥梁。设计师对产品付出的情感、言语、精神都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并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消费者无需与设计师面对面的沟通,只要看见或者使用了产品,自然就能体悟到设计师的心理。就如同,我们读一本小说,就是与作者的一次无声的对话。同理,传统精神文化融入到产品中,其实就是通过产品产生的人与人的交流,设计师与消费者的交流,从而实现精神文化的传递。我们不能设计一款具有精神文化的产品,但是却可以通过产品表达出设计师的精神、思想、哲学、观念等等。而消费者如果认同产品传递的这些精神内涵的话,就会去购买这样的产品。因此如果希望产品体现出传统精神文化,那至少设计师或者一个产品的品牌自身也要具有相同的精神文化,因此这一过程,其实是跳出了设计的本身,将设计融入到了精神当中。

无印良品的产品就是一种传递了设计师精神意境的产品,消费者看它的任何一件产品都难以感觉到惊艳或奢华,但却让人产生一种购买的欲望。这正是无印良品需要传递的精神观念,即“无,亦所有”,在精神层面上,颇有到家的“无为”的境界。无印良品的“无,亦所有”不是说不去设计,而是对产品本身加入更多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外观,同时也在生产步骤中,工艺上加入更多的设计,而这些细节让消费者注意不到,却能感受到。而产品本身所追求的效果,就要体现出“这样就好”的状态。“这样就好”是相对于“这个好”而言的,“这个好”或者“我就想要这个”更多的体现出产品满足于消费者的个人情感和欲望,而“这样就好”或“这东西就行”更像是提供了一种更包容姿态以及更高一级的自由形式。而这种效果正是基于日本传统的精神——节制,这也是无印良品所追求的精神。因为消费者认同无印良品产品表现出来的精神,所以才对它情有独钟。产品表达出的精神随着大众媒体的传播,才是无印良品获得世界范围内消费者青睐的秘诀。承上所述,整个传统文化结合产品设计的过程,恰似儒家思想中所提出的八个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基础的运用阶段,即传统物质文化的运用阶段对应的是“格物致知”,此阶段虽为基础,但却是最必不可少的一步,如大厦的地基;而精神文化的运用属于再高一级的运用,这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知道设计什么,更要知道产品追求是什么,达到“正心诚意”。而前四个阶段说的都是设计师本人的特质,若要让产品整体认同度再上升一个高度,就需要企业文化上也具有相对应的精神文化,就达到了“修身齐家”的境界,最终让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获得国内或全世界消费者的认同,则最终止于“平天下”。

传统文化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众文化 人文精神 现代设计

一、中国传统文化浅析

1.中国传统文化之追求和谐的人文精神。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艺术离异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变成文化的沙漠。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真正的艺术都在表现一种自然特有的和谐,而这一和谐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出现一种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一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华先哲最大的成就就是人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从先秦开始走的就是“顺自然”的通路,其核心是群体本位主义,儒家的价值理想把社会的和谐放在首位,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张立文先生:“中华人文精神,一言概括之,即和合精神”。无论是孔门儒学的“礼之用,和为贵”还是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都具有“和”的特质。而这个“和”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天人合一;和为贵;致中和。

2.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系统里,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学说往往从属于或落脚于道德问题这个基点上,认为起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修身为本,呈现一种以修身为核心的,向齐家、治国、平天下扩散的同心圆。由于把道德视为生活最高层次,中国文化强调做人第一要义就是“立德”。伦理层面,中国强调道德义务及社会责任心。

3.中国传统文化之审美。李泽厚说:“中国文化是一种‘乐感文化’是审美型的。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审美积淀着理性的感性。中国的审美范畴包括:中和;刚柔;气韵;虚实;意境等。

二、何谓现代设计

现代文化从本质上就是一味地想通过对自然的技术统治来增加人们的物质享受的文化。它在物质文明上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也产生了一系列灾难,西方谈论最多的有两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精神文明的衰落。

现代设计不同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现代主义设计,它是指在现代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设计风格的总和,其主要特点是大众文化现象。 除此之外我国现代设计还存在着设计风格缺失的问题。

1.大众文化现象。现代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现代技术的逻辑无处不在,使人成为现代社会机器的一个齿轮,技术原则不仅是一种机械原则还是一种社会原则,它导致人的全面异化或物化,正如洛文斯文塔尔所言“在现代文明的机械化生产过程中,个体的衰微导致了大众文化的出现,这种文化取代了民间艺术和高雅艺术。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物化现象,即把一切变成对象变成物,包括人的意识和精神。在大众化文化的影响下“他”只是作为“我们”而生存着。“他”的人格降为通常的人格,降格为作为功能化的肉体存在的生命力,当生命功能化、欲望化时“他”就失去了个体的价值,失去了个体的历史特征,也消除了个体生命的差异性。人以“人群”的方式存在着,“自我”是一种虚假的个体性,这个体性在根本上是大众性,是“类”的存在。“类”的主题是一种没有人的主体,是没有精神的主体,是没有灵魂和反人性的主体。

舒尔茨说:“人由于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自由’而从自己的场所走出去,去‘征服’世界。所以人就被遗留在虚无飘渺的、全无真实的自由之中,忘掉了‘住所’的意义。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结合

1.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国设计人员在国外深造时,老师却告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人是不需要到外国学设计的;王受之教授曾坦言在美国时常有中国设计师询问下一阶段要流行的风格……,这也许便于了解中国当下设计领域的状况:没有性格;不扎实。无论是日本的精细设计;德国的理性设计;意大利的激情设计还是北欧的人文设计都说明了只有具有稳定、坚实的性格的设计才是优秀的值得世人推崇的设计,而浮躁的、没有根基的设计永远不能在历史长河中泛起漂亮的浪花。民族文化是设计之根本,没有民族性格的设计就像断了线飘在空中的风筝,中国设计领域的尴尬局面正是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结果。现代社会我们正不断的在西方主导的文化中失去自我认同,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有助于我们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性格的产品,更有助于在国际上维护我们民族的自尊。

2.大众文化现象呼吁社会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一个先于科学和逻辑的感性的世界,立足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属人的真实世界。在大众社会人被异化、物化,人被大众媒体、大量复制的影像控制着,这是一个虚无的、平面的世界。人们需要回归情感、寻回自我,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伦理等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利器,所以,在现代工业文明之后,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的向东方特别是中国来寻找医治科技病的药方。

四、小结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设计都有着比较明显的民族印记,如:日本、德国、意大利等。我国也在逐渐重视民族品质在设计中的表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拿北京奥运会来说,中国印、中国结、金镶玉等设计都有力的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民族的清晰存在。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是各民族性格得到彰显的世纪、是感情回归的世纪,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中国设计必能迎来另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