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例6篇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文1

段琼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模式的改变,2l世纪的医疗卫生服务将彻底走出学科和服务高度分化的“象牙塔”,向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终身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向迈进。我国的医学教育专家根据以上要求,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背景,必须进行医学教育改革。这种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两个方面。预防医学以及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家庭医学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应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快速反应等)。

孔繁增(河北北方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传统的“一个医生,一个病人,开一个处方,做一个手术”的纯治疗模式,将转变为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的治疗模式,以更好地体现医学与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的结合。

加强人文社会生物心理等学科与专业课程的综合。增加教学计划中人文、群体和行为科学的比重,开设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卫生管理、卫生经济、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基础、社会医学、医学美学、医学逻辑等课程很有必要。可将上述课程与专业课相渗透,或以病例作为引入人文社会生物心理等学科的载体。也可将小学科综合成大课程,用指导性课程来取代大课灌输,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将会有利,如把伦理学、生物统计学、营养学、流行病学、行为科学、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学科综合成跨基础科学与临床科学领域的“医学与社会”、“健康与疾病概论”等课程,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病人、人群和社区环境中去。

赵宏(青海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

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应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观念。培养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在社会上有适应性、在医疗上有责任心,既有治病的本事,又是预防的能手,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的“五星级医生”。工作重点是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为主线,相关学科紧密衔接、交叉渗透,教学内容的选材和涵盖交叉体现整合优势,体现课程结构及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在压缩总学时的前提下,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等选修课程,安排较充分的自由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课程结构是对传统的学科进行重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现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渗透。在课程内容方面,可在前期学习阶段将基础学科同临床联系起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学习。可试行临床教师参加基础课教学,基础课教师参加临床查房,或实行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以社区见习为基础的社会实践。

建立科学的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要使考试测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教学评价成为创新教育的外在着力点。

刘琥(济宁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而且应同时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承担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综合服务的职责。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预防医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宣传,特别是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教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加以改革。综观国内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主要针对群体预防,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习内容均与临床医学相脱节;即使是诸如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医学方法学亦与医疗实践相去甚远,不能学以致用,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

谢娟(天津医科大学 ):

培养合格的“五星级医生”,不是某一名教师或某一专业的教师所能够独立承担的历史使命,而是必须集合医学院校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在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支持下,在临床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提高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教师职责和师德修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上。

培养合格的“五星级医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关系着21世纪我国未来医学事业的发展成败的系统工程,关系着如何协调人民群众不断上升的医疗服务需求与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之间的平衡;培养合格的“五星级医生”,医学院校责无旁贷,教师责无旁贷。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坚持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原则,为促进医学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严薇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强医生自身的医疗诊治能力。增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观念,把预防医学教育渗透到各个相关学科中去。加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

王程强(桂林医学院):

要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加大投入,积极采用CAI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认真研究“以问题为中心”、“以器官为中心”、“以疾病为中心”、“以地区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等教学方法的利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医学教育改革的成果在我们的工作中开花结果。

戴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从事的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职业,又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神圣而伟大的医疗卫生事业,他们将要担负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所以,除了重视学生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人格的培养,即: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

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程度,取决于学校本身办学的质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卫生改革,也为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逐步树立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传统的教育思想在逐步改观,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只有加强上述六个方面能力、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医学生。

李军(湘南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为了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我们应树立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人文、群体和行为科学的比重,开设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学基础、社会医学、美学、逻辑学、运筹学、领导科学等课程。

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自己分析、讨论和综合有关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通过思考能够发现问题不仅意味着对旧事物的某种否定,也包含着对新事物的某种发现,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增加在实践基地教学的比重。对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不要有过多的条框限制,以发挥和培养学生的自由探索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应强化开放性,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评价上,要摒弃唯分数论的传统做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

除此之外,还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以适应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要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当地的专业实践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同时,可在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部门聘请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

夏真芳(海南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①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从现代医学课程设置上看,医学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在医学领域中渗透、融会,为医学添加新的文化因子,导致医学内涵蕴义、框架结构的善变和医学品味的提高,从而促进医学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医学生的教育,不仅要他们掌握高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而决定一个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人文精神更能在深层次上体现知识创造和人才品味的素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可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所以,医学从来不是一门与社会人文无关的纯自然的科学,而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统一。所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观念是医学教育自身的需要。 “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其中素质贯穿于知识、品行和能力中,如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要素一样。

② 拓宽知识面。医学毕业学生与综合性大学的其他人文社会语言等专业毕业的比较,知识面显得较狭窄。如果说医学生毕业后到非医药卫生及相关行业的岗位工作,我想那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学的除了医药卫生知识外,就学校教给我们的还有一点外语及计算机知识,而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非本专业的岗位仍然可以从业。所以我们需要增加各种非医学的政治、法律、理、工、农等专业选修课程,或者与其他学校联合培养,学习国外的理念,先培养全面知识的合格素质的大学生,再培养医学知识,或者同时进行培养灌输。

③ 培养管理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一所医院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竞争机制,创造适宜的条件,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使医院高素质人才培养取得成效。管理素质的提高是医师实现自我价值,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是医师素质教育的形势所需。

张竞超(天津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① 培养立足于社区的全科医生。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了全科医学这一学科。全科医生的出现导致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即全科医生制。它意味着城市医疗保健从以病人和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所有人和人的健康为中心。

实行医学教育改革为适应新医学模式的要求,医学教育改革要实现由以病人为中心,即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以主要维护人类健康向以兼顾促进人类的健康的方向转变,并以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目标。高等医学院校要面向未来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

② 对临床专科医生的培养。现代的医学时代,应该是专科医学与全科医学并存的时代,以满足人群的不同需求。虽然专科医生的工作场所和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与全科医生工作性质的不同,但即便如此,临床专业医生也应该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深刻领会和应用“五星级医生”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关注人群健康,充分运用可能的社会资源,为人群的健康服务,以有限的卫生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健康收益。

③ 加强医学教育。以培养综合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场变更,既要注重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更注重更新学生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获取医学知识时,会合乎逻辑地思考、推理和判断,并在学习中摸索学习方法和总结归纳问题。

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实行课程改革,教材的选择应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相互渗透。加强或增添医学人文、社会、预防医学课程,使医学生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伦理等方面认识健康和疾病的知识结构,并在临床专业实习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纽带,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了解疾病谱、适应全科医学模式变化的重要途径。教学医院的大量开设开放,第二课堂的发展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基本理论学习有极大的意义,还能使医学生尽早、尽多地接触病人,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介绍各学科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层次的科研活动,使两者有机地结合,都将有助于专业人才素质,尤其是创造性素质的迅速提高。

吴建林(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培养五星级医生首先要培养医生五星级的道德品质。优秀医生首先是立品,即医生要有良好的人品和高尚的境界,要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侠义心、平常心等。其次应培养医生精湛的医术、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以及博采众长、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培养医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循证医学的能力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健康的体格和心态、团队精神的培养也是培养五星级医生的重要内容。

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每一个从事临床的工作者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都应立志做一个五星级的优秀医生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应当注意的是,一个优秀医生的塑造和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巨大的、系统的工程,除了上述一些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外,崇高的敬业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吴汉奇(川北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非技能因素培养:① 独有的思维模式。由于医学专业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医生们就学时期一方面面对的是出不得半点误差的基础医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纯生命现象,因此,既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调整能力,又要有较好的理解和立体思维能力,才能脱颖而出。② 性格特征的自我培养。要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准确地与临床实际相互结合与渗透,既要有灵活应变性,又不能违反科学规律与专业禁忌。这就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细致果断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多看、多干、多问逐渐磨练而成。③ 博采众长,开拓创新的意识。专家、名医成功的关键在于他们不仅具有普通临床医生的职业性格特征与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不同的经验积累方式,并在平常中加以探索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推演,再用于临床加以补充与完善。能力培养:① 接受和表达能力。作为医生,要知道怎样与患者交流,能否清楚地描述患者的病史,能否用正确恰当的语言把诊断结果告诉患者。是否尊敬、理解患者,是否能让患者也理解你想让他做的事,你的同事是否理解你的想法,你是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对患者的问题有很好的感知力,只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就抓住了要点。② 将基础科学运用于医学实践的能力。 一个医生要把握疾病产生过程的基本原则,只有掌握了这些普遍原则,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的放矢,尽职尽责。③ 善于考虑社区及周边环境的能力。 要重视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和经济环境。不仅要治疗患者眼前的疾病,还要考虑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回归社会的问题。④ 专业技能与人文理想结合的能力。 不时有医生被患者或家属殴打见诸报端,医患关系趋于紧张。而对这种情况,医生不能只抱怨患者的态度,也应想到自己应对患者负什么责任,如何对待患者,了解疾病的伦理学关系,了解医生的情感对治疗的影响。⑤ 循证医学的能力。 我们往往过于重视先人的经验,然而每年世界上发表的医学文献很多都是无用或有错误的“垃圾”,医生要通过循证医学来辨析和寻找最佳证据。⑥ 自我感知的能力。 每个医生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此外医生的压力都很大,致使国外很多医生滥用药物成瘾,医生也要学会排解自己的烦恼。当你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后,自我感觉也许很糟。也要认识到自己会出问题。⑦ 终生学习的能力。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往往超过30年甚至更长,所以毕业工作只是医学教育的开端。不断更新知识,终生学习才能做好医生。

李嗣生(安徽省巢湖职业技术学院):

第一,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实践性教学。为了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五星级医生”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学习上有独立性,在工作上有创造性,在集体中有合群性,在社会上有适应性,在医疗上有责任心;既有治病的本事,又是预防的能手;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努力克服重书本知识,轻综合能力;重课堂教学,轻实践锻炼的陈旧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走实践成才的道路。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调整课程结构应以新的“五星级医生”培养目标为依据,从现代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对总体结构进行优化和创新,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和增强适应性。可试行以下具体措施。

课程结构的优化:对传统的学科进行重组,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实现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渗透。如将人体解剖、组织、局部解剖、放射四门学科重新组合为人体形态科学,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重组为病原生物学,医学统计学、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重组为预防医学基础等。在前期学习阶段将基础学科同临床联系起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学习。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问题可作为加强基础与临床联系的切人点,便于例证基础学科概念和原则与临床的联系及应用。可实行一、二年级学生参加以社区见习为基础的社会实践。

加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五星级医生”的培养目标是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素质、能力的综合,其中素质贯穿于知识、品行和能力之中。

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增强临床医学生的预防观念:世界卫生组织强调,21世纪的医生应当不仅是技术上的好医生,而且是好的人文医生;应当明确病人是服务对象,但是更重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医学要从研究疾病发展到研究健康;应当明确医疗重要,预防更重要;应当有宏观的卫生背景知识,即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应将其渗透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相关学科中去,使学生理解预防在几乎所有的临床实践中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预防观念和群体观念。

重视终身教育:要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来保持星级标准。不断调整和改进自身各方面的不足,适应社会和人民健康不断发展的需要,及时充电,以便提供更优质可靠的服务。

总之,要使未来医生成为“五星级医生”,必须完善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改革课堂教学和积极培训在职临床医生,只有采取三方面的综合措施,才能使我们的未来医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五星级医生”。

“五星级医生”可作为确立我国21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标准。未来的临床医生,不仅仅要精于医术,而且应同时胜任服务于个体和群体的,承担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综合服务的职责。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文2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问题,我厅决定在20**年对**三市农村卫生人才进行培训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培训范围,重点对全省各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人,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及江门市恩平市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和乡村医生分期分批实施培训。为了做好此次培训工作,调查农村卫生人才的数量及学历构成,及时掌握有关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方式和内容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开设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全脱产学习,培训时间7天。通过培训,提高市、县(区)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和乡镇卫生院院长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主要学习有关卫生政策法规、现代管理理论、公共卫生管理、卫生经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危机管理和卫生文化建设等知识。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主要学习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农村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医疗管理、公共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全科医学概论和农村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知识。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开设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外科、妇产科、预防医学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实行全脱产学习,理论培训2个月,临床实践1个月。通过培训,提高业务骨干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内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相关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妇产科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划免疫的知识、技能及计划外免疫的相关内容;掌握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原则;具有社区疾病预防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能力。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主要学习卫生法律法规,熟悉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与初步处理;掌握规范的基础护理基本操作技能;能运用医学和护理知识向个体、家庭、社区提供整体护理和保健服务,并能进行健康教育。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脱产学习10天(每周2天,共5周),统一使用“好医生网站”视频教育系统。主要学习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急诊急救的基本知识,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其防治社区常见疾病和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基本素质和综合服务能力。

二、培训对象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1.地、县(区)级公共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

全省各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和卫生监督所所长。

2.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院长。

(二)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业务技术骨干。

1.乡(镇)卫生院内儿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内儿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2.乡(镇)卫生院外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外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3.乡(镇)卫生院妇产科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妇产科临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技术骨干1名。

4.乡(镇)卫生院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

乡(镇)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预防医学技术骨干1名。

5.乡(镇)卫生院护理骨干培训班

乡(镇)中心卫生院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护理技术骨干1名。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

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11个经济欠发达地市和江门恩平市在岗乡村医生。

三、培训地点、时间安排

(一)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二)乡(镇)卫生院外科和护理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省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中心);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5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嘉应学院医学院,韶关、惠州、肇庆3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韶关学院医学院,阳江、湛江市、茂名、恩平4市乡(镇)卫生院内儿科、妇产科和预防医学骨干培训班培训地点设在广东医学院。

(三)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培训地点由县(区)级卫生局统一组织安排。

各培训班将分期分批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另行通知。

四、培训经费

培训费、教材资料费及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由省卫生厅农村卫生人才培训专款统一支付。

五、有关事项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文3

1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是教育部为加强高校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2009年,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实验中心集全校之力,成功申报并获批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技能类),成为江西省唯一的医学类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该中心致力于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更好地发挥示范中心的功能。

目前,我校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已搭建起适用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基础医学教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相互渗透、临床技能训练与临床实训相贯通的大平台,综合、创新的实验课程体系也已初具规模。但是,临床医学实验中心依然面临医学生实训、实践资源不足,年轻临床医生动手机会少、训练机会不足的问题,在全方位利用仿真、模拟技术进行技能训练方面尚为薄弱。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掘示范中心内涵和功能,建立起以本科生教学为主体、兼顾研究生培养与服务地区经济为建设目标的医学教学与科研平台,使之成为有南昌大学特色、中部地区领先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和临床医学实践基地,是我校部级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2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功能开发

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是大学重要的基础建设[4],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南昌大学临床医学实验中心的建设是一项集实验设备、教学改革、运行模式等多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几年来,中心在教学环境、实验设备建设等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已拥有实验室面积10000m2、仪器设备2800台件,设备总值达4000万元,标本4000余件,拥有外科学总论实验室、临床诊断学实验室、实验诊断学实验室、检验学专业实验室、麻醉学专业实验室、护理学专业实验室、影像学专业实验室和多学科模拟技能训练室。

2010—2011年,南昌大学以教育部“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势实验室项目”———“医学多学科模拟技能训练室”和“临床教学实验平台”为基础,投入建设经费800余万元,在改善原有的实验室条件基础上,重点建设了OSCE考试站、ICU重症监护室、腹腔镜训练室、急救培训室等模拟技能训练室;与美国心脏学会(AH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其BLS(基础生命支持)与ACLS(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培训基地;为实验诊断学实验室和检验学专业实验室配置了一系列共享性比较高的大型仪器设备,进一步充实与完善了开放型学生实验室。

中心的外科学总论实验室按照模拟临床手术室标准配置,内有更衣室、刷手室、消毒室、器械室、敷料准备室及动物停放室等,可满足200名学生同时进行手术操作。实验室还装备了实时监控系统,可对6个实验手术间同时进行监控,实时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提供实验指导。中心还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需要,布置了多个模拟病房,包括急救模拟病房、重症监护模拟病房等,帮助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接触临床,开展早期临床技能实训,从而充分展示临床医学实验中心的专业性功能。

目前,中心的临床实验教学已涵盖诊断学、外科学、内科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妇产儿科学和急救医学等多学科,能满足多层次临床实验教学的需要,并且面向校内外全面开放,成为具有江西特色、国内先进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技能训练基地。

3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和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核心。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任务是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有利于实现贯通式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我校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建立了以“基础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3个层次的诊断技能、外科技能、临床实践综合技能实验教学体系,采用实验与临床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单科和融合性实验相互补充,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相互衔接,基础和临床实验相互过渡和渗透”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全真模拟临床手术室的实验操作教学体系,严格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观念和外科临床操作技能[5-6]。通过中心的实时监控系统,还可以实时观察和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我校对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克服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分隔、医学实验缺乏知识联系的弊端,实现了不同学科与中心资源的相互利用、渗透和整合,为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提供平台。例如一年级的医学生即可利用全面开放的标本陈列馆、模拟人、中央实时监控系统等对人体和临床医学建立初步认识,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中心与相应临床学科协调,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在各实践基地开展多学科轮回见习活动,做到基础操作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设计创新训练三者并重,实现临床技能训练和临床实训相贯通。

4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取得引领实验教学改革方向的建设成果,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7]。在我校临床医学实验中心业已构建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已开设多门通识课程,设计和开发了多种创新性实验项目,改革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使之成为开放性、综合性、创新性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1在全校范围内开设Ⅱ类通识课程

中心组织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生命教育”、“生殖医学”、“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等5门Ⅱ类通识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这些课程的开设,也迅速提升了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促进了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充分共享中心实验仪器设备,显著提高了设备使用率,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Ⅱ类通识课“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采用PPT、视频播放、模型示教、真人演练以及网络课程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理论教学与临床技能训练相结合,更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师生教学的互动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技能培训,多渠道获得急救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网上问卷调查表明,对该课程的好评率达到95%以上的,该课程获评学校“精品Ⅱ类通识课程”、“优秀示范性网络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授课教师连续两次获得“授课质量优秀奖”,并被评为2012年度“十大教学标兵”。

4.2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以Ⅱ类通识课“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课程为基础,课程建设与社团建设相结合,以选课学生为载体,面向社会科普医学知识[8]。中心于2010年12月组建大学生志愿者组织“3S(safety,speed,spread)救护会”,现有骨干会员近120人,在校园和社会举办约100余次急救知识与技能宣教活动,使近万群众受益。通过3S救护会,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积极实践的综合素质;同时,社团建设反哺课程教学,不仅将急救通识课的教学内容传递得更为广泛,而且将课程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充分扩大,从而取得超越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9]。

课程建设与志愿者服务并行共赢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我校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内涵建设的特色之一,创建了临床技能类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的新途径,也为培育科普志愿者组织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模式。临床医学实验中心就此多次在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类)联席组会议上进行交流,其意义和做法得到国内同类高校的广泛认同。

4.3建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在“南昌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明确提出要以课程为基础整合实验项目,形成独立的实验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学校将在临床医学实验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临床技能综合训练实验中心,构建多站式临床技能考试实验室,加强医学生临床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处理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能力。

中心不断探索将实验教学的重点从传统教学模式向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创造性,并通过建立和开放学生创新性实验室,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部级、省级创新竞赛。近几年,中心指导学生承担“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十余项,并以国家大学生实验创新计划促进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在各级“挑战杯”竞赛中获奖20余项,其中包括部级一、二、三等奖各一项。

中心依托现有的实验资源与条件,成为我校学生参加创新竞赛、进行医学继续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心举办了“医学生外科基本技能操作大赛”、“急救知识与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并以此孵化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实验实践成果,如医学生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荣获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5发挥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功能

中心除了承担本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外,还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发挥它的示范辐射作用[10-12]。近几年,中心加强开放和科技交流,先后接待法国普瓦提埃大区医院、柏林德国心脏中心、日本佐贺大学医院部、中山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复旦大学、九江学院等20余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医院的教师考察,总计800余人次。为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推动实验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心教师积极参加“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组会议”、“中华临床医学教育与模拟医学教学大会”等部级会议,就自身建设与改革经验在会议上进行工作交流,发挥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学术交流,不仅了解到国际最新科研信息,而且为日后与国内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医疗系统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临床医学实验中心的实验室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果,年开放达10万人时。中心积极举办培训班,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其中“3S救护会”的社会服务活动相继被《江南都市报》、学会刊物《生理通讯》、新华网以及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宣传报道,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目前“3S救护会”已成为学校优秀学生社团和江西省优秀社会实践队,并在第五届谷歌杯“益暖中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中成功胜出,成为具备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

以中心平台资源为支撑,我校医学部先后获批卓越医师培养计划5个。此外,我校相关学科的建设得到同步发展,学科整体优势也得到增强,所在临床医学专业获一级博士点授予权,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成为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6关于部级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与功能开发的思考

我校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在构建“诊断技能、外科技能、临床实践综合技能”教学体系,加强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与临床实训方面取得成效。然而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同类实验中心相比,我校临床医学实验中心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高层次的教研教改和部级教学成果。不断壮大和优化实验技术队伍,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开创新的人才联合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教学改革的研究,争取部级实验教学研究项目,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内容。我校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省部共建”的优势,着力实施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战略,建立“5+3”(5年医学院校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基地,培养一大批基础扎实、临床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能够扎根基层、在艰苦环境和落后医疗条件下也能提供创造性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医学人才。

7结束语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文4

一、回顾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简史

1982-1985年,先后有八所院校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开始了该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从1986-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1-2所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1]。而2003年后,一些中专升格为应用技术专科,又升格为本科。国内开设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院校快速增加,每年约6-8所。到2011年,至少已有100余所院校开设了医学检验普通本科及高职本科专业,并出现综合大学直接开办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专业的情况(如兰州大学)。在国内医药类开设的专业中,仅次于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位居第三。若按平均50名/年/校的规模计算,每年培养近5000名医学检验本科生。

在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开设时,绝大部分院校均定为五年制,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也有极个别院校设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而在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规范专业设置时,统一规定医学检验专业本科为五年制,毕业学生可授予医学或理学学士学位。近年教育部有规定,新设置的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制一律为四年制,毕业学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已明确统一规范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归属医学技术类,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重新认识和定位新专业目录及培养目标

新专业为“医学检验技术”,虽然名称没有太大改变,但明确归属新单独设立的医学技术类,统一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使本专业其内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我们认为,学制、学位及归属类别的改变,主要是强调、突出了该专业的“检验技术”属性,而淡化“临床检验诊断”属性,即业务培养要求由“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该转变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基础及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能力”。而有关诊断性报告的签发、检验所获信息的应用、转化及临床检验诊断,应由具临床检验医师资质的专业人员承担。

三、正确处理几点转换和关系

1.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培养目标的转换。

原有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由原归属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可授医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五(四)年制专业,明确归入新设立的医学技术类中,意味着本专业的医学检验技术类人才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其临床医学内涵。

因此,本专业原有培养目标(1998年教育部专业目录),即“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基本能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改为“本专业培养具有基础医学、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相关临床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能在各级医院、医学研究、血站、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及生产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2.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转换。

由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本专业教学指导思想一直强调培养既有医学检验基本技术、又具有将检验信息转化为临床信息、能积极参与临床的人才[2],因此,从课程体系、专业课教材建设及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如前期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基本相同,并有一定的临床课,不少五年制院校还有临床实习环节;专业课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上,技术相关内容越来越淡化(也与临床检验日益试剂化、仪器化、自动化相关),而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知识及临床相关内容越来越多;部分专业课教材体系也按临床医学的有关器官系统疾病体系编写等。

为适应新专业目录的要求,首先,教学思想应明确统一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上,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因此,应按照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思想,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不能简单的认为只需将有关临床课(仅约一学期)砍去即可。并且根据新人才培养要求,“医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必须开设或加强。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多数院校实行菜单式课程组合的现状下,怎样得到其他教学单位的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获得所需的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置?

其次,专业课教学内容应按新的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较大的改革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知识结构的转换是基础(目前,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背景的师资同时并存),是新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此外教学内容上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较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

3.配套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路转换。

现有教材的编写者,主要以早期开设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教师为主,应该说是主要适应5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要求,并且过多强调各专业学科的完整理论体系,重复介绍学生已学过的相关基础及专业基础学科内容较多,对医学检验近年出现的新技术介绍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医学检验技术”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

怎样建设与新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思想匹配的专业课教材,是新专业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工作。专业课实验教材已有按技术为主线进行编写[3],也符合教育部关于实验课程独立开设,自成体系要求的改革。专业理论课教材编写是沿用原器官系统疾病体系,还是借鉴国外相关专著按技术及检测物理化、生物学特性为主线进行编写?怎样合理处理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及临床知识与检验技术的关系及比例?怎样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材一体化设计、立体化建设,加强技术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4.四年制本科培养与应用技术本科的区别。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文5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现状

从课程上说,基础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从专业上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基础医学是包括生物医学基础在内的综合性学科领域,本专业5年制本科其主要任务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研究疾病的本质及防治的基础理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教学见习与科研专题训练,在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后,可直接进入二级学科培养。完成全部学业课程考试合格,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者,颁发医学博士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具备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基础医学先进仪器设备,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教学、科研研究及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分别是5年制和3年制。5年制本科培养临床医师,要求具有较广泛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较坚实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诊治疾病。本专业完成全部学业课程并且考试合格,选修课达到规定的学分,符合有关规定者准予毕业,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本专业3年制专科培养适应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的实用型临床或相关岗位人才。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取向使他们失去了与临床教学交流与合作的驱动力和主动性。临床教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但因为他们的学科本身更贴近于培养医生的目标,在教学内容选择和讲授上一些漏洞和偏差容易被掩盖,所以在教学中的偏离与失误不那么引人注目。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导致学生接触临床晚,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加强基础课程与临床知识的教学结合,形成新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当前医学教育的紧迫要求。

具体来看,在传统医学教材编写过程中,单一学科教科书的内容都是围着本学科的知识打转,对医学教育整体教学内容缺乏全局性考虑。在基础学科的教科书中,基础的味道愈来愈浓,也愈来愈“纯”,而与临床的联系却愈来愈少。在临床学科的教科书中,新的临床诊治内容也是有增无减,但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只是作一些轻描淡写。学生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才能真正接触到与之相关临床教学内容,这就人为地在基础与临床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时间上隔离,从客观上阻碍了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三、对策与建议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学的脱节是由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材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探索加强基础教学与临床教学交融与合作的有效新途径需要从这些综合因素考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为了加强教学中基础与临床教师的交流与优势互补,应该组织中青年基础课教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进行几周的见习,有计划地组织基础教师到相关临床科室参与病例讨论和临床查房,以更好地丰富临床实践知识,增强基础教学的临床知识含量,从而不断改进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同时又安排临床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学工作,参加相关基础教学的集体备课、教学试讲和教学研讨活动,以增加临床教师对相关基础知识和基础研究重大进展的了解和掌握,适度补充临床疾病和治疗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适当组织学生接触一些典型病例,开展床边教学。

中医内科中级基础知识范文6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2002年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009年,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35%。2010年,我校在2010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