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的特点范例6篇

高校德育的特点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德国 高校创业教育 制度环境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近半个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在德国各高校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为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介绍德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中学习和借鉴创新能力培养和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以有助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高校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构建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基础框架。德国在推动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成立以大学为依托结合中小企业发展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开展创业和创新方面的研究。

其次,1978年成立创业文献数据库(ELIDA)。该数据库已发展为拥有超过22000种资料,出版以创业专题为主的系列读物①。

再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制度。首先在商贸和手工业培训为主的非全日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然后在全日制大学正式开创业教育课。据统计2002年创业教授席位在德国高校增加到39位,创业研究的领域逐渐从工商管理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形成了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结合各高校特色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如波茨坦大学偏重艺术设计的创新培训课程,柏林洪堡大学的高新技术创业理念培训,科特布斯大学的专业创新课程等。

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与高校相结合。首先,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大力支持。许多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拜耳等公司定期举行创意大赛,项目众多。从公司研究课题到社会公益创业等项目吸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参加,有利于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创新的动态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

其次,从资金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从1999~2001年,德国政府投入了4200万马克支持高校创业教育②。同时各大高校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创业基金,创办创新公司。根据经济业发展合作组织的调查,为了促进洪堡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把高新技术和知识一站式转化到市场,柏林洪堡大学于2005年自筹资金成立创业服务公司,到2008年收益已经达到450万欧元③。其合作伙伴包括:柏林Adlershof科技园、Juelich研究中心、柏林公共发展银行、技术培训中心、伯克利的TTB西门子等。

莱比锡大学自2006年成立创业中心,年平均投资50万欧元,另为生物技术和制药每年追加26万欧元的创业活动基金。到2011莱比锡大学年已成立250个公司,近3000名大学生和员工参加了此次项目④。投资方为欧洲社会基金、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萨克森州立经济、技术和交通部、萨克森州科学和文化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发展,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新研发思想,有利于促进产一学一研的良性循环。

创业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践。德国发展创业教育促进了微小企业的创办,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力促进技术创新和公益创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首先,德国的创业教育针对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学校,如职业培训中专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或综合性大学。职业培训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注重培养一技之长,更多进行生存性创业教育,而在综合性大学创业教育更注重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的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运作,对创业精英和高质量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柏林工大的大学校园孵化器便是促进这种知识转化的一个很好的实证。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富有创意的高科技设计或作品,或者市场定位准确的商业运作模式,都可以得到进驻孵化器的机会。进驻的创业团队从商业计划书策划到创办企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商业运作或技术支持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大学校园孵化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这样有针对性扶持成立的公司技术含量比较高,创新性强,走出孵化器时,有些创办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有些通过并购或重组转化到大公司,还有一些把知识产权出售给有意愿的公司。

其次,德国教授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对创业教育的目的及创业教育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Faltin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向学校和社会定期开办创业培训和年度创业峰会。他从自己创业经历中分析影响创业的因素,剖析在创业过程中各种创新理念形成的原因和模式,认为创业教育要强调创新思想的产生,充分挖掘创业者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理念并运用到商业模式中。这种强调创新理念,并培养人们在实践中发掘创业机会和创新思想的教学方式,深受大学生和社会创业人士的欢迎和肯定。

注重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建设。宏观的创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⑤。在优化经济创业环境后,初创企业享有平等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信息透明,银行低息或免息等;在政治环境方面私有财产权和专利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在创业文化氛围方面也有很多尝试和努力,例如强调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培养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表彰长期致力于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学术精英,柏林自由大学的Faltin教授曾获得德国总统表彰。

另外银行和大型公司积极成立投资基金,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最终成为人类创造文明史上的核心价值之一。”⑥这也是大学创业教育对人类文明发展应完成的使命之一。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在注重构建宏观社会创业环境的同时,德国的校园创业环境也得到优化和保护,从而对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作用。

创业孵化器定期组织创业知识讲座和创业培训,随时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技术和法律等多方位咨询,大学生在创业阶段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如入驻柏林工业孵化器的大学生每月有2600欧元的生活费(是柏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3倍多),这对创业和微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德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首先,加强对微小创新企业的研究,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微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创业教育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果缺少对微小企业的研究,创业教育便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战要求,使创业教育陷入盲目性。

其次,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教授席位制度,保证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质量。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要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加强与有实力公司的横向联系。

再次,德国不仅在创业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的教授席位制度,通过成立创业研究论坛促进创业研究,还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不断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开出一片沃土。

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高校采取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推动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校不仅要研究生存创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研究机会创业的质量和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和公益创业等课题的研究,逐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

培养创业文化环境。国家和经济发生深远变革是因为创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领导方式⑦。创业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创业机会开发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整个社会的创业意识;二、创业示范作用;三、特殊的文化理念。一些学者认为一方面创业活动发达的地区,由于创业者受到共同创业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更多的人勇于参加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创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的社会赞许性有助于有创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人成就自己的创业⑧。我国的温州模式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受到永嘉文化思想的影响,温州人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优势,成功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地区私有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加强创业文化的培养?

首先,建立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不仅需要强调创新改革,还需要全体社会力量长期的培养和发展。这包括社会对创业文化价值观的赞许,对创业失败的接受和创业信息的共享。

其次,政府需大力扶持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和机会平等,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规范性,以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再次,高校要营造一个由社会组织、高校与社会企业跨界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对参赛作品进行跟踪辅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注重实践,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创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即培养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⑨。

高校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以创业开公司为目的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教育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为人生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准备;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就业率,但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仅仅提高就业率而设立。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是个导向问题。对创业理念和内涵理解不够,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的创业教师对于“什么是创业”、“为何要进行创业教育”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应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业教育应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第一,借鉴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建立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第二,重视创业教育与高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高校的创业特色。虽然我国不乏知名高校为此做出不懈努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特色和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业中心等。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应普遍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注重理念创新和商业运作模式的融合。

第三,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院系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选修课,增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学》等课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从普及到筛选,再到重点扶持,把生存创业和机会创业教育区分开来,对于有创业冲动和潜质的学生进行精英式培养,满足创业启蒙和创业实践的不同需求,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努力培养有高新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意,促其成功。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渠道集结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选聘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邀请社会力量加入到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参与项目的选题和合作,选拔出部分应用性强的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五,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内趋力、冒险精神和超前行动力等心理特质的培养,鼓励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结语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匮乏,大学生参与度和成功创业率低等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改进,完善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德国的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促进社会创新力量和高校间合作,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作者单位:徐州医学院)

【注释】

①④Heinz K. A study on the Stat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t German Speaking Universities and Polytechnics. http:///DWD/_621/upload/media_1450.pdf

②王森:“德国政府支持大学创业-EXIST 计划概要”,《全球科技经济望》,2002年第3期,第30页。

③Universitie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riteria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http:///cfe/leed/43201452.pdf

⑤Scott Shane:2003“A general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the Environment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 p.147

⑥ Faltin G.Creating Cultur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y,2001,2(1):pp.132-137.

⑦李丽:“美国大学创业教育评析”,《高教探索》, 2012年第4期,第57~61页。

⑧PARSONS,TALCOTT,and KROEBE,A. L.,(1958),“The Concepts of Culture and of Socia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3,p582-p583.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定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92-02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基层工作人员为主要教育目标,服务经济社会,开展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校园文化基本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亚文化,是依托社会文化,在校园和学生中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不管是学校中学生,还是教职人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他们的信仰、价值追求、生活习惯、思维结构是一种群体反映出来的特点和体系结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独特的学校精神,这种独特的校园精神是在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价值追求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建立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精神为目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受众群体,适合校园内部建设和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基点是培养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德育工作的定位问题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定位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以前的中专和大专发展而来,这些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有其优秀的地方,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完善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使得德育工作的内容不能很好地面对当今发展的社会,德育工作仅仅把自己束缚在以前的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特别是关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外,由于以前我国高职教育理论方面和国外交流的欠缺,使得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注意的侧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德育工作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在现在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依然是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来制定实现校园建设方案。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内容主要是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制定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握学生思想的动向,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这种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地位问题依然在我国大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比如说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现在依然是学校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这些制度和规则以惩罚和奖励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规则而没有参与其制定和修改的权利。同时,由于体制和传统校园文化的原因,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执行主体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各个方面人群的具体任务和使命,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地、系统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熏陶。

第三,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实践方式的定位问题。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工作的目标的定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很好的定位,虽然在国家的各级的教育机构的指导中和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明确的目标,培养全面人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致,“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却没有很好地定位,各种利益的充斥,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多地顾忌学生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时间的安排,造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观不明确”[1]。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现在存在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传统的。继续延续传统中专和大专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还停留在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上,不管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这样的德育工作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执行校园文化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学生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更多地选择叛逆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和反抗自己不喜欢的社会理念和学校管理文化。二是创新的。面对社会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现在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的传人,使得在一些较为先进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吸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甚至有些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选择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举,这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校园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校园的独立精神上,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是学生的“育人”教育,就是具备基本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学说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德育工作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他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2]以此为目标,我们结合实际的工作,对德育工作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结合传统,积极创新。由于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这都使得作为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校园文化必然会对社会这个大的文化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结合传统的教育思想,深刻认识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和准确地位。同时也要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充分地认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及其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结合传统,特别是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方式的德育工作经验。

第二,德育工作的执行,应该在学校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执行者主体应该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例如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等。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方面的建设一般都是国家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校根据其指导文件和精神制定出具体的执行方案,而执行的主体学生却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的定位是不正确的。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正视和吸取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的需求和建议,把学生的意见考虑进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制定和颁布、执行过程。其次,我们看到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一般是以学校党委、团委为领导,以各级学院和班级为组织骨干,以大学生辅导员为具体的执行者,这样虽然可以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精神被很好地执行,但是作为执行主体的学生却没有很好地参与。我们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到学生自我的德育培养上,依然是校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但是具体的执行上,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处在引导和服务的定位上,只有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中遇到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才应该出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大学生社团建设,应该给其优越的自,应当以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为根本,执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方针。最后,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部分老师,由于许多学校是校企合作办学,这就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师傅,应该看到这些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学校教职人员,他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执行者中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可以很好地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生动具体地反映给学生,特别是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的优势更加明显,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有职业道德的成分,这个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学生如果可以在学校培养很好地职业道德,就可以很好地面对职场和人生的各样挑战,这是企业对毕业生最大的期许。”[3]这些老师的加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者的构成,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德育引导,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人生的成长,达到百年树人的目标。

第三,德育工作的目标必须明确,实现方式应该多样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针进行解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的是面对社会就业的一项技能,这样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反映在德育工作上的影响就是,我们在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就业文化以及其职业道德在学生道德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就业文化参入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决定的,这就要求在德育工作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样的特殊性,在德育工作的目标上加以体现,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比重,特别在德育目标实现的考核方面,我们必须加入学生能否具备一定职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素养为考核的标准之一。只有这样才能在传统的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基础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完善德育教育的体系,使学生成为全面的就业人才很好地就业。

现代社会信息和科技高度发达,年轻一代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同时也渴望被理解和支持,心理上获得爱与尊重,这些现实要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方式应该不断革新和多样化。革新是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普遍学习和接受各种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的更新。“不管是什么样的校企合作形式,我们面对的市场,服务的是学生,立足点是学校,所以我们要以校园文化的实际为发展校企合作的基础”[4]。这是我们革新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必须以此为起点和目标;多样化是指各种高科技手段的利用,不管是互联网的普及还是通信技术的大力发展,都使得现在的学生群体交流得更加迅速和手段更加多样化,而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职师生共同建设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方面充分考虑现在的科技优越性,同时也应该重视在网络和其他的一些交际平台中,学生群体暴露出来的一系列思想上和成长中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面对现实,积极创新理念和方式,才能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奇锦玉.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2]蔡俊生.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教育领域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强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党中央在深化各领域改革的关键时期突出德育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安现役院校作为为党和国家培养公安现役警官的摇篮,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安现役院校要立足于学员的职业身份特点,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具有爱心、胸怀开阔、责任感强的优秀公安现役干部。

一、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公安现役院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决定其德育教育有着区别于一般院校的特点。准确把握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的特点,有助于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方法开展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鲜明的政治性

公安现役部队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其在打击违法犯罪、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公安现役干部是否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直接影响着其职能的发挥。这就要求作为警官摇篮的公安现役院校所开展的德育教育必须具备鲜明的政治性,要贯彻高度的党性观念,将坚持党对公安现役部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把党风、党史、党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学员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责任感作为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突出的职业性

公安现役院校人才培养的定向性较强,其德育教育具有突出的职业性特点。公安现役院校要紧密结合公安现役部队的岗位特点和工作需求开展对学员的德育教育,多以英雄人物及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警察为典型事例,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与勤勤恳恳、一心为群众的奉献精神贯穿于教育的始终,使他们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从警观,为学员毕业后的第一任职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广泛的关联性

公安现役院校并不是封闭孤立的环境,其德育教育具有广泛的关联性。德育教育的效果受到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公安现役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认真考虑各种因素对德育教育产生的影响,对积极因素要加以利用和放大,做到因势利导,对消极因素要给予客观的评判,教育学员正确对待,同时还要善于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的不足及原因

从目前来看,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在教育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有些活动甚至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开展,标准较低;德育教育方式单一,照本宣科,把德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注重道理的传授,不注重思想行为的观察与检验,与学员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德育教育的成果没有充分内化为学员自身坚定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表现,实效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

(一)德育教育的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德育教育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势必要考虑这个群体的身份、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当前,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内容还没有形成自身完备的体系,一些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主要借鉴地方高校、院校,内容上东拼西凑,特色不明显。在德育教育安排上也没有形成稳定机制,往往是刮一阵风抓一阵教育,虎头蛇尾,没有突出重点,缺乏针对性,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育效果不明显,实效性的提升受到限制。

(二)德育教育的路径不够宽

当前公安现役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还没有充分扩宽,方式手段比较单一。习惯于运用传统的课堂式、讲座式、报告式的教育手段对学员进行填鸭式道德灌输,没有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师德、管理制度等各种隐形的德育教育资源,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体系。狭窄的教育路径制约着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三)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德育教育理论不能充分反映社会变革所引发的道德观念更新,致使德育教育的部分内容脱离实际而缺乏应有的可接受性;德育工作者满足于道德知识、价值准则等的宣讲、忽视了学员主体的能力培养,从而导致了德育分数高而实践表现差的双重人格现象。

三、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提高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要从教育理念、内容设计、教育途径和教育成果保障等环节入手,树立全局性的德育教育理念,突出重点,增强德育教育的渗透性和互动性。

(一)优化德育教育理念

要提高德育水平,必须以人为本,贯彻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的思想。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员的思维方式、成长需求、性格特点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要走出单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困境,尊重学员的个性发展,围绕学员的未来工作需求,立足学员的生活环境,提高德育教育对学员的吸引力,逐步改变被动的德育教育模式。要结合当前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等社会讨论的重点问题和军队、公安系统的热点问题,充分结合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不讲大话空话,不做表面文章,真真切切围绕学员道德塑造的现实需求和现实矛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要在德育教育中启迪学员的智慧,培养学员健康完整的人格,帮助学员形成对自我、对职业、对人生、对社会和对价值的正确认识。

(二)突出德育教育的重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共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1]。公安现役院校要积极承担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重要责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构建学员的思想道德体系。要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宣传相结合,将理论灌输和环境熏陶相结合,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体氛围,使学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普遍的、高度的认同。

2.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加强对学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一所军队院校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最重要的身份属性即军人属性,其职业特点要求公安现役院校学员必须按照一名军人的思想品质塑造自己。加强对公安现役院校学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充分结合我军优良传统教育,结合党史、党性、党风教育,增强公安现役院校学员对军人身份的自豪感和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要在教育中深入分析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结合时代特色赋予其新的定位,找到这一价值观与当代公安现役院校学员性格、思维的切合点,强化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对公安现役院校学员道德塑造和行为养成的指导效果。

3.加强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

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深刻反映了一名公安干警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是公安现役院校德育教育内容的主题和精髓。当前,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不同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公安队伍中出现了一些、执法不公、以公谋私等违法犯罪现象,山西省社科联的课题“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成果显示,74.5%的民警认为价值观扭曲是这些不良现象的根本原因[2]。而当前广大民警对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公安现役院校将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要教育学员明确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为民谋利的根本工作方向,增强学员对警察职业的自豪感,培养维护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打好执法公平、清正廉洁等职业道德的根基。

(三)充分利用德育教育的渗透性

1.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隐性课程即隐藏在科学文化等常规的学科课程之中对德育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在对学员的德育教育中,隐性课程可产生主体性教育的内驱力与外动力,利于形成集生存需求、职业理想和成才目标为一体的主体意识,不断激发和培养学员积极向上的动机与志趣、健康的情感、善良的性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3]。公安现役院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善于挖掘隐性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首先要在课程的备课、教学等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有关德育教育的因素,扩宽科学文化以及专业知识课程与德育教育的联系面;其次要通过引导教员进行课程延伸、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交流等方式放大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教学活动中渗透的道德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被学员所吸收。

2.发挥教职员工的示范引领作用

公安现役院校要抓好教师队伍、行政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结合的榜样育人机制。教师在大学德育教育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学术道德、对学员的期望要求以及师生关系都会影响学员的道德塑造。公安现役院校行政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学员队干部对学员道德的塑造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扮演着学员监护人的角色,是“一家之长”。抓好公安现役院校学员的德育教育工作,教员和行政干部必须树立良好的榜样,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学员,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做好公安现役院校学员道德修养的引航人。

3.注重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软实力的凝结,对学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发挥着启迪、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也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公安现役院校校园文化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加强文化育人功能。加强对校园硬件的文化投入,树立标语、名人名言、宣传栏等,将文化与教学楼、图书馆、射击馆、操场等教学训练硬件有机结合。结合实际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建立科学有效的文化机制,在国庆、建党纪念日、青年节、学雷锋日等有代表性的日期开展专门活动。要在文化建设中明确对学员进行德育教育的目标,紧紧把握公安现役院校的人才培养脉络,突出特色,围绕军人和警察的职业特点建设优质校园文化。要特别注重大学精神对学员道德塑造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以强烈的党性观念、鲜明的职业精神、厚重的人文特质、严谨的治学作风培育大学精神,使之成为学员的精神支撑和培育高尚道德的催化剂。

(四)增强德育教育的互动性

1.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互动

公安现役院校要积极鼓励学员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社区服务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学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稳定机制,做好其中的协调、引荐和平台搭建工作。要引导学员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将自我的内在修养付诸于行动,形成更完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对自我的正确定位、对社会结构与规范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于道德行为方式的正确选择,将自己培养成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公德和社会爱心的公民。要引导学员深入基层群众,培养对群众的热爱和服务群众的责任感、充实感、快乐感,使学员在社会实践中学会坚持和强化自我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找准自身定位,以一名道德品质高尚的社会公民的角色要求自己,展现崇高的道德风尚,增强道德荣誉感。

2.在专业实习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互动

实习是公安现役院校统一安排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在德育教育层面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学员的职业道德,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等内容。公安现役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所担负的培养现代警官的任务特点开展德育实践,在德育教育工作的社会实践环节上通过紧紧把握社会形势、紧贴警察职能使命、紧密结合学员行为特点,寻求德育工作在层面上的突破点,实现公安现役院校德育工作自内向外的自然延伸,使德育教育成果在外层得到展现。学员在实习中要将自身的德育教育积淀成果与基层工作相结合,在实习中唱响道德主旋律,特别是面对一些不良现象时坚守道德标准,勇于担负起在公安现役基层单位弘扬传播院校所倡导的高尚职业道德的任务。

四、结语

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追求。公安现役院校要以的论述为指导,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优化德育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的公安现役事业接班人,为提高公安现役事业建设水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2013.

[2]樊爱霞,王利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与分析[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0):27.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4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实施《哈尔滨教育发展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工程”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化落实,在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构筑我区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树立2~3所小学德育工作特色试点学校,推动全区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文明校达标率100%,文明班达标率95%,文明生达标率95%以上。三年内全区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

3、控辍率不能突破目标,辍学率城市小学在1%以下,农村小学在2%以下。

4、违法犯罪率为零。

5、保持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创新及特色工作

1、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校。

面向未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迫使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

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各学校一定要针

对学校校情,结合学生实情,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将是我区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全面开展“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各学校要以创新的思想思考本校德育工作,创出特色,抓出实效。本年度德育办以此为重点,树立2~3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先进试点学校,从而带动我区德育工作校校有特色,形成全区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格局,使我区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网络管理促提高,资源共享,互学共进。

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的新时代,促使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标准高,上档次。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形成我区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的新格局。各校创建的德育工作网页要充分展现本校德育工作的全貌,从而使全区德育工作资源共享,达到彼此互学共进的良好态势。

3、要进一步做好我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工作,在此之上,不断创新完善。

(二)重点工作

1、围绕“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拉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为主题,深化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

首先,要提高认识,抓好落实。“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是我市目前德育工作的重点,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抓好落实,要把此项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抓出实效。

其次,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各校要把“形象工程”建设与“小公民”即(五小)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有本校教育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各校要制定活动方案),力求实效,不走过场,使此项教育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本年度区德育办要以此为主题召开现场会。

第三,结合“形象工程”建设,深入有效开展“三文明”达标活动。

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和“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来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各校要加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实效性。

2、以德育为灵魂,以“形象建设”工程活动为契机,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实现高效的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我区德育工作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要将师德建设工作与“形象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进一步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

第二,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在继续开展“正师风、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三心、两爱”等师德教育活动基础上,通过倡议“五不准”,各校要广泛开展以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不记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评议,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形象工程添光彩。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各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加强研究探讨,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从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我们将在1—2所学校进行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下半年逐步推开。

四、常规工作

在突出特色,狠抓重点,努力创新的德育工作基础上,继续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1、继续开展以“激励永远”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影片观映、国防知识教育、“五导”活动及“长大的我把爱心回报社会”等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功能。

3、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加大后进生转化工作力度。

4、以“两法”为教育重点,开展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控制学生违法犯罪。

5、组织开展好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学生读书参与率达100%,各校结合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加大学校控辍工作力度,严把控辍率,决不突破目标。

7、重视并加大学校环境育人的工作力度。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5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实施《哈尔滨教育发展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工程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化落实,在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构筑我区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树立2~3所小学德育工作特色试点学校,推动全区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文明校达标率100%,文明班达标率95%,文明生达标率95%以上。三年内全区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

3、控辍率不能突破目标,辍学率城市小学在1%以下,农村小学在2%以下。

4、违法犯罪率为零。

5、保持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创新及特色工作

1、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校。

面向未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迫使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各学校一定要针对学校校情,结合学生实情,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将是我区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全面开展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 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各学校要以创新的思想思考本校德育工作,创出特色,抓出实效。本年度德育办以此为重点,树立2~3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先进试点学校,从而带动我区德育工作校校有特色,形成全区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格局,使我区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网络管理促提高,资源共享,互学共进。

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的新时代,促使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标准高,上档次。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形成我区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的新格局。各校创建的德育工作网页要充分展现本校德育工作的全貌,从而使全区德育工作资源共享,达到彼此互学共进的良好态势。

3、要进一步做好我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工作,在此之上,不断创新完善。

(二)重点工作

1、围绕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拉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为主题,深化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

首先,要提高认识,抓好落实。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是我市目前德育工作的重点,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抓好落实,要把此项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抓出实效。

其次,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各校要把形象工程建设与小公民即(五小)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有本校教育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各校要制定活动方案), 力求实效,不走过场,使此项教育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本年度区德育办要以此为主题召开现场会。

第三,结合形象工程建设,深入有效开展三文明达标活动。

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和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来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各校要加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实效性。

2、以德育为灵魂,以形象建设工程活动为契机,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实现高效的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我区德育工作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要将师德建设工作与形象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进一步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

第二,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在继续开展正师风、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三心、两爱等师德教育活动基础上,通过倡议五不准,各校要广泛开展以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不记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评议,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形象工程添光彩。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各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加强研究探讨,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从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我们将在1——2所学校进行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下半年逐步推开。

四、常规工作

在突出特色,狠抓重点,努力创新的德育工作基础上,继续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1、继续开展以激励永远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影片观映、国防知识教育、五导活动及长大的我把爱心回报社会等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功能。

3、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加大后进生转化工作力度。

4、以两法为教育重点,开展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控制学生违法犯罪。

5、组织开展好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学生读书参与率达100%,各校结合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加大学校控辍工作力度,严把控辍率,决不突破目标。

7、重视并加大学校环境育人的工作力度。

高校德育的特点范文6

【英文标题】 The Comparison and Enlightenment on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

【中文摘要】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思想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同时,也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也向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才能在新时期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学习和借鉴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世界各国各学校德育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基础。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代高校道德实践某一方面进行探讨的产物,有其存在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各有千秋,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高校又呈现出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比较研究中国与外国不同高校的道德教育,其理论意义在于它可以丰富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内容,有助于深化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有助于引起广大学者关于“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探讨和争鸣。其现实意义在于适应了我国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唤起全社会对高校道德教育活动的关注和支持,能为高校道德教育构建长效机制的目标模式提供帮助。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方面为导言,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写作思路及创新等。第二方面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和关系的论述;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特点概述;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第二、三、四、五部分为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通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目标的特点与重点,找出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异同;通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找出中外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异同;通过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方法的类型和特征,找出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的异同;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环境上的对比,分析各国道德教育环境的侧重点,找出中外学校道德环境的异同。第三方面则在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教育环境建设趋同性和差异性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有益经验和特点,针对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确立、内容确定、方法运用和环境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在教育目标上突出政治性和国家性,即强化基本要求,充实道德教育内涵,强调知行统一;在内容设置上注意层次性和连续性,即弘扬优秀成果,丰富德育内容,完善德育体系;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注重熏陶和践行,即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的途径;在环境建设上实现主流参与和意识内化,即综合建设道德教育环境,构筑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从而进一步推进当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实践,进一步发挥道德教育在我国高校培养社会上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inevitably brings the profound chang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domain, and has provided the cond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also sets the new request to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How to complete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new time is a question which urgently waits to be solved. An important way is to study and model various countries school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They are the products of school current moral educations. Each of them has a certain aspect of the research i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refore both of their existence has special background and important value of study. Mor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ducation all the tim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differs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society system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trend of harmony with the developing of economy and the opening of society. Under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t’s beneficial to draw on the enri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 education , the reorganization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of Marxism ,the argue on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and , the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high

school moral education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fits the current requests of intensify. It could help constitute the objective model ,call the grasp and support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laborates his view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In the first part, having discussed the necessities of paper, conditions of study, methods of study, thoughts of writing, etc.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novates of moral education comparison have been discussed.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five units. In the first unit, having compared the implic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comparison of moral education, the features and tendenc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etc. In the second unit, having compared the goal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with that in foreign higher schools, in the third unit, the author find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content of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 in the forth unit, the author find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methods of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 in the fifth unit, the author finds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th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higher schools.Having made so many comparison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here in this chapter draws a conclusion on 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n he gives some relative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tting of teaching aims, the selecting of teaching content, approaches and the surroundings. namely, that politics and nation should be specified in moral education,the arrangement and the continuance of the conte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the methodology of engrafting and infiltration should be executed in teaching,edification and practice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s,and in practice,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should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in the meantime,the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deepened. In this way,the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n colleges can be improved for the Purpose of exerting more important role of morality education.

【中文关键词】 高校道德教育; 中外比较; 研究

【英文关键词】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Schools; Sino-foreign Comparison; Study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1

导言 12-18

一、选题意义 12-15

二、研究现状 15-16

三、研究方法 16

四、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点 16-18

一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18-25

(一) 相关概念和关系的界定 18-22

1. 道德和道德教育 18-19

2. 德育和学校德育 19-20

3. 高校德育和高校道德教育 20

4. 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 20-21

5. 比较德育学和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比较 21-22

(二)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特点 22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 22-25

二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分析 25-32

(一)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25

(二)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 25-27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27-32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27-29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29-32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32-38

(一)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32-33

(二)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33-34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分析 34-38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34-36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36-38

四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38-46

(一) 中国高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法 38

(二)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38-40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分析 40-46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40-43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43-46

五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环境的比较分析 46-53

(一) 中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环境 46-47

1.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4 6-47

2. 中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学校环境 47

(二) 外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环境 47-49

1.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47-48

2. 外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学校环境 48-49

(三)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比较分析 49-53

1.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趋同 49-51

2. 中外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差异 51-53

六 国外高校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3-59

(一) 强化基本要求,充实教育内涵,强调知行统一 53-54

(二) 弘扬优秀成果,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完善层次体系 54-55

(三) 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途径 55-57

(四) 综合建设道德教育环境,构筑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 57-59

结束语 59-60

注释 60-62

参考文献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