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心理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心理教育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

引言

高校作为承接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及观念意识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则可以满足社会市场对于专业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在学习及认知过程中,其自身的心理状态往往与现实生活及学习等存在严重的不符问题,这将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对于此,必须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深度分析出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与共生点,结合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来构筑出全面的教育体系,强化实际教育效果,确保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一、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及内在联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德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及相关伦理学为基础实现教育工作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理论、教育理论等为主来进行开展的。其次,在特征方面。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受到民族地区、文化属性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将令德育教育本身呈现出一种融合态势。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立足于学科理论之上,通过教育方法及教育技术的实现对学生自身心理的规范性引导。这也是德育教育贴合于阶段性、主观性,而心理教育结合于稳定性、客观性的主要原因。再次,从实际教育角度来看,德育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其将学生当成一种塑造主体,通过德育教育方面的引导,令学生在学习及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可以迅速融入到社会群体。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则是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受教育的主体,其一般通过定向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等硬性约束,此等情况可以类比为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当两种教学模式体现到实际生活中,可以将德育教育作为社会角色的一种承载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承载体。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特点,其依据不同承接载体及意识形态等,可以分为思想层面、品德层面以及政治层面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关规范手段的执行令学生明晰社会规则,以及具备对善恶事物的辨别能力,保证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可以秉承自身的高尚品质来进行学习与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与生活行为进行人格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导,其更加偏向于学生自我意识形态,确保学生在日后发展过程中通过自尊精神、自信精神以及自律精神等,将自身塑造一个更为完整的个体。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

1.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联系

从大方向来讲,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上的,其通过道德教育和品质教育为学生树立一定的道德意识,然后结合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倾向性特点,逐步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单一地从教育倾向性角度来看,其可以作为道德目标实现的基础,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以及意志能力等作为学生道德心理上的表象特征,这样学生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自身对思想政治体系的辨析能力。而此类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遵从的受教育路径恰恰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的,这也是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共生点。从学生所产生的思想状态的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思想动态模式之上,通过心理问题的解决来实现价值观思想观的正确引导,而此类教育功能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倾覆性引导。例如目前大学生群体因失恋、学习成绩问题而造成的情绪失落现象,则可以通过心理教育进行正确引导,令学生化悲痛为力量,重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德育教育则是通过倾覆性的表达,对学生进行理念层面的感化,其也可以看成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延伸效果,进一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2.方法和效果方面的联系

从教学方法上来讲,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持有的观点可以共同作用到学生受教育体系之内。例如,通过教育活动榜样引导的作用,为学生构筑出一个基于心理与道德品质相关联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德育教育可以看成是一种基于政策与任务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其本身呈现出一定的规范属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学生自身产生的问题之上,然后结合学生现阶段的思想行为来构筑出更为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以解决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从实际教育方向来看,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令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生在步入岗位工作中可以快速融合到社会群体内,而此类教育工作的开展恰恰是满足学生日后发展所需要的相关技能或者是职业诉求等,通过二者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为学生构筑更为全面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增强整体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二、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融合路径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路径方面的融合

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互补的教学融合体系需先对原有教育体系进行分解,然后结合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等,重新构筑融合体系并搭载教学平台,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渗透。首先,教育体系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拓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内心活动的干预力度。然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目标,德育教育为框架,从全局观角度分析学生现阶段所应具备的思维能力,这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个平台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导。其次,在构筑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系时,必须遵循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原则。结合高校教育目标,分析出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实际效用,这样才可进一步突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化枷锁。此外,必须保证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起到教育育人的实效性,且应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实时化补充,以此来强化实际教育效果。最后,在建设教育平台时,应分析出德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共生点,将道德品质作为教育基础,确保社会、高校、家庭之间可以形成一种教育主线。与此同时,应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为引导,保证教育主线的落实,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引导来实现维度化、立体化的教育建设。

(二)施教主体方面的融合

高校育人是以学生为主体,对大学生群体在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意识文化等,牢固素质教育基础,以真正实现高校在开展德育、心理教育的突出人无我有,健全队伍的教育特有优势,突出人有我优,提升素质的教育优质优势,突出人优我专,突出特色的教育特色优势。第一,在教育特有方面。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优先建设教师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对德育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现阶段的心理行为、学习行为所呈现出的干预属性,确保教师团队建设以及其发挥的教育功能,可以符合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指标,彰显出高校教育的特有优势,进一步强化整体教学质量。第二,在教育优质方面。将原有的隐性教育模式,通过道德教育及心理教育的动态化特点转变为柔性的教育的模式,并将此类教学意识渗透到教学团队中。同时,承接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必须深入落实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了解到学生当前所存在的思维变动模式,然后进一步界定出与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联的各类教学事项,以真正实现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教育成果。第三,在教育特色方面。在针对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融合时,必须保证教育本身所呈现出的特有属性立足于学生思想完善之中,确保两种教育在融合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个持续性的渗透作用,这样学生在学习及生活过程中。可通过社会教育、个体教育,牢固自身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强化整体教育质量。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融合

在搭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平台时,必须立足于学校教育目标之上,尽可能规避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质化所造成的教育质量走低的现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将德育引导体系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深度落实到专业学科中,其可以类比为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融合,进一步找寻出具有干预性质的心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动性。此外,应深度结合以心育德的实践方法,对相关教学工作加以引导,保证以学生动态思想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可以真正做到全过程全方位的渗透。这样在实际融合过程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进一步对大学生心理思想以及道德品质等进行引导与培育。

结语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2

(一)心理健康程度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终身发展

心理健康的状况对于个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可顺利的完成既定人生发展规划。对于当代以90后为主力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成长有着更为特殊的境况,其心理教育机制、受挫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强弱对于以后的发展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谓心态决定一切,虽没有这么绝对,但是如学生整天以自卑、嫉妒、苦闷、孤僻、焦急、不安的心态进行学生生活,那么其要是想取得既定的成绩获得良好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他们承担更为繁重和艰巨的学习与发展任务,整个社会公众之于大学生的认可度和期待度亦是十分高远的。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现状是,目前青年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偏低,加之自我的要求与规划和家人老师社会的高期待度,使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价值实现认知。有很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没有健全、良好的心态对于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层面上的实现是无意义和渺茫的,甚至其会做出一些极端、报复社会、对他人不负责任的举动。出现这样的情形,应该说是教育的失败,更为具体的是从事高等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学生心理机制引导和纾解的不对路与失败。可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认知状态和调节机制对于其个人发展成长成才有着切实和真切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引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目前的一个状况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业者都十分头疼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状况的把握和引导,更谈不上与学生认知、心理思维进行同步交接或者提前预防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管理的日趋专业化与从业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深度、广度、力度进一步加深,但是作为被管理的学生群体在反感度、消极认知上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这样的状况和现象的出现使得学生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面临严峻的新境况,如果这种态势不及时扭转将会产生长远不良影响。如何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引入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众所周知,高校的教育管理宗旨即“自立、自强”,而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导入是与此相契合的。应该来说,心理教育机制对于学生自主、独立开展学生生活、学习、工作以及教育管理工作是大有裨益的。结合中国应试教育的传统,学生从幼儿园至高中从没有真正实现和落实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功效,基本上都交给了老师和家长进行包办。这种一以贯之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打压,他们自认为自己只要学好习,其他的方面自然会很顺利,其实不然,这样从侧面使其养成了定性的依赖感和没有主见。在其一进入高校这种自由放任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便会惊慌失措,不知道怎么处理自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状况以及身边的人际关系,更别说自我心态的调整与生涯的规划。面对这种情形,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部门需要切实发挥功效,要进入学生思想、心灵的深处,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只有懂得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才能对症下药,为外部的行为和打算做好积淀。心理教育机制的导入会在无形中指导、缓解学生的焦虑与迷惑,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效用。应该说心理教育机制的嵌入,使得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出现柳暗花明的境况。因为,传统的固定化、模块化、灌输化的教育机制较为僵化、形式化,而决定个体之种种行为的终极因素是个体的心理认知和决策。所以,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路径成熟化、体系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应该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制的深入导入是学生管理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心理教育的路径与举措

多数高校在学生工作部门都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室,他们一般是由专门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的老师从业,而且具备长期的一线经验,对于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过接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相对独到和特质的解决模式和路径。在心理学中有很多的疗法和治疗机制,而具体到学校结合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实际境况,可采取的疗法和教育机制有认知学派的相关理论、行为学派的相关理论、人本主义学派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大多是健康的、正向的、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能够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和希冀。综合采取这些理论所对口的疗法和引入教育机制,能够激发大学生健康向上、追寻梦想的潜能,能够使其积极面对人生,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期望,加强挫折承受能力。而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相关心理疏导机制的引入,能够产生丰富和积极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与外围环境在自主接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互动,再配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便会达到良好的效用,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自理、自强的大学培养理念。同时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摆脱过去生搬硬套、僵化、灌输模式的刻板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提供新型的学生培养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准。心理教育机制引导的最为有效和明显的方法即是心理健康冲突矛盾分析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引入。虽然上文已经提及到很多心理学流派和发展脉络,并且现实中有相当多的已采用路径如:辩证法分析法、行为疗法等,但是行为归因于思维和心理、心理问题归因于矛盾冲突无法化解,因此从此路径切入对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升有着更为深刻和显著的意义。在心理学的理论看来,内心看待事物角度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的显现。当个体在面对纷纷对立、相异和相排斥的现象,并产生相关的心理映射时,从内心感知而得到矛盾的结论,这样心理问题会伴随而至。具体到学生的心理和思想而言,学生在应试教育下看待学习往往当成唯一的目的和结果,认为学习不好,其余的一切都发展不好,将高中以来的惯性思维带到大学中去。而实则不然,在大学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展示自我的特质和发展特长,只要自我有相对突出的地方就是成功和优秀的。但是好多同学不能够迈过这道坎,在取得的成绩不甚理想时就心灰意冷,对未来充满不确定和失落感,导致一些心理问题。这可以通过心理矛盾冲突的方法进行分析:学习仅仅是一个过程,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一个路径和手段,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和确定的,这样想的话,可以将学习当做一个过程、一次经历,一种乐趣,不要将其放在遥不可及或者十分高远的地位。从源流上解决学生态度和认知的状况,关键是要理顺其矛盾冲突的认知,让其觉得不是纯粹为了学习而学习,要使其在学习中感到相对的快乐和满足,把它当做自我实现个体价值的路径,主动的提升他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感、效用感。用矛盾冲突法同样可以分析学生自卑的问题,在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境况各异,不同个体的认知、教育、视野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比较而产生差距,因差距而产生自卑感。个体原本的优越资本经比较后的丧失,会使个体的自卑感强化和放大。面对自卑感,自我心理是矛盾的,可能认为一件事或者一个学生工作自己能力与别人有差距,无法胜任或者无法做好,这个冲突的心理是可以分析的,那就是没有经过尝试和经历而下结论是唐突的,即使经过经历和尝试之后,也只能说明在特定的阶段或者某一方面自己有所欠缺,但不是可以完全否定自我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所以这时,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从业者就可以先行肯定学生个人的自我成绩和价值发展;同时交代他们要辩证、全面的看待问题、他人的能力以及个体的发展,要经得起考验和挫折的磨砺。

三、结语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心理教育;健康人格;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培养,素质教育必然是不完整和不成功的。对高校的素质教育而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教育转型的要求,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与特点,制订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尽可能地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相应的发展保障,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健康人格心理的全面提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与发展时期,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制订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探索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是非常必要的。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学校心理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首先是要能为在校学生提供较为完善的“硬件环境”。相关的各种硬件建设、文化设施要充分考虑人性化,符合环境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方面的要求。学校要注重对教室、图书馆以及学生宿舍这类硬件设施的更新和改进,并要合理安排和使用。比如过于破旧、拥挤的学生宿舍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矛盾激化、冲突升级的情况,所以一定要重视优化硬件环境。当然我们在构建完善的“硬件环境”之时,更应注重心理教育“软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体验。学校要大力倡导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文化,坚持文化育人,着力建设积极的大学精神。通过校风、校训及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正确引导和激励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尤其要注重培育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与国家公民意识。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显得意气风发、个性活跃、人格独立,他们不盲目崇拜权威,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是较为浓厚的。所以学校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性,既要强调学校纪律及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要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兼顾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教育的平衡点,努力构建心理教育的“软环境”。如果学校管理者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的管理效果,就会压抑学生自由创新的天性,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不能采用家长式的粗暴作风。在涉及他们具体利益的事情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诉求和民主表达,鼓励说出自己的心声,给他们自由创造的表现机会,激发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其心理健康发育和自主人格的成长。

二、重视心理健康调研,提高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

我国的心理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国内有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者、教师在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尤其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成果越来越多,与心理教育相关的专著、教材也都成果丰硕,这些无疑是为我们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研,进而提高心理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前提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确的认知,而如何获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不能凭空想象或人云亦云,必须有科学的调研方法。目前常见的心理健康调研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这就要求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要提高自身素质,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知识,具备较好专业能力。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实际调研时,注重调研工作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可以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等调查问卷,来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化的心理测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情绪、智力状况等进行科学问卷调查,在保证全面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其心理特点以及产生此种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访谈也是心理健康调研一种常见形式,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就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设计访谈计划,通过对高校师生的走访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学校的心理教育现状,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活动

高校推进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要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应461注重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应根据性别、年级等不同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方面,可以采用目前国内专门测定心理卫生的《90项症状自测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查。《90项症状自测量表》广泛地应用于精神科和心理健康的临床实验及研究,尤其近年以来,随着国内的心理健康研究越来越深入,该量表时常应用于相关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评价。临床应用也大量证实了该量表评估的真实性、在反映心理症状方面的灵敏性和丰富性,因此是当前心理咨询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自评量表。从而帮助我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活动。比如根据性别特点,对女生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不同年级,实行分层教育,尤其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专业差异性,引导文科类专业学生看到自己专业优点和就业长处,让其对所学专业充满信心,从而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城乡学生差异,认真落实政府关于农村困难学生的补助政策,开展相关资助活动,使其找到归属感,树立自尊自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进行健康心理训练和健康心理辅导。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课也要有针对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控制不良情绪、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主能力。随着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已不再是昔日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有些大学生难以适应时代变化,不能及时调整心理落差,陷入负面情绪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则是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来自贫苦家庭的农村大学生,来到了上大学所在的城市,发现和城市同学的家庭条件、生活条件差异较多,也容易产生或自卑或嫉妒的心态,难以正确处理同学关系,甚至会出现心理抑郁等严重问题。对于这些学生,要提早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其认清形势、调整心态,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处理问题。

四、通过社会实践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仅有课堂教育和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解决普遍存在的高校心理教育与社会教育脱节的弊端,充分重视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在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有很多社会资源,一是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除了高校自己的心理教师,还可以聘请校外有经验的心理工作者,一起培养建设高质量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团队,制定合理的心理教育机制。二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在校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企业、工厂、社会团体等结合,有计划地将心理教育整合进学校的社会实践中。三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支教、支边等活动下基层服务,使大学生在基层开阔眼界,直面现实,加深认识,得到锻炼与提高,增强心理抗压能力。社会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思考职业选择并进行心理调适,学校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通过社会实践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师范生为例,在校期间有不少学生对基层教学、偏远地区教学并不了解,对将来可能从事的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通过基层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的教学实习,可以让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社会价值有全新的认识,有助于建立职业操守、培养职业心理素质、发展健全人格。

五、顺应互联网时代变化,积极发挥线上心理教育优势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心理教育开拓了新的途径。传统的心理课堂教育和心理辅导往往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但大课堂性质的心理教学、心理辅导因其时间紧、任务重,往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无论多么好的心理课堂也可能只是符合了一部分学生的一般需求。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情绪控制能力、性格特征等都有不同,因此对传统心理课堂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也并不一致,从而使心理教育在针对性和有效性上大打折扣。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以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突破了传统的学校心理教育的时空限制,具有十分强大的灵活性和即时性。这既可以保证大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持续性,而且具有随时随地即时反应性,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可以差异化处理,实时掌握其心理动态,必要时进行应急干预。另外,由于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很多需要心理辅导、心理帮助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公开化,从而导致无法对其进行及时的心理治疗。而线上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可以非实名化,具有隐秘性,因此线上心理辅导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勇于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寻求帮助。高校应顺应互联网潮流,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网点,既可以进行心理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也可以整合技术资源,通过“电子信箱”“心理聊天室”等形式,开展线上心理沟通和心理教育。总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学校要大力优化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着力培养业务精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实施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学校要着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系统地建立起心理健康档案,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线上心理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教育。同时适应时展,高校应紧扣文化发展主题,坚持文化育人,倡导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把大学生培养成时代需要的既具科学文化技能,又具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

目前,各个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阻碍,下面就将对目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现状作一些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

1.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管理机制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工作室,有专门的老师进行心理教育辅导工作,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还是凸显出了很多问题。

1.1心理咨询机制不完善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普及程度不够,导致心理问题被很多学生避而不谈,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尽可能隐晦的自己解决,由于没有专业人员的疏导,很可能导致自己误入歧途,归根结底还是心理教育的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的处理方式基本是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以后,自主找到心理健康工作室,与老师进行交谈,交谈完成后老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回访,并将相关问题反馈给其辅导员,提醒注意平时的异常表现。这种机制极其容易泄露学生的隐私,且容易让学生成为“关注对象”,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困扰。

1.2课程设置不规范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列为选修课,这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一种突破,但实际问题是很多学校的选修课是在周末上课,导致很多学生无法正常上课,且由于是选修课,覆盖面比较窄,只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受益,但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来说,应该在高校范围内进行全覆盖,既是人员的全覆盖,包括教师、学生,也是过程的全覆盖,需要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加以应用。

1.3心理咨询软硬件环境不完善

软件环境上来说,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并不是专业的心理专业科班出身,有的是从学校各个岗位转岗的,有的则是心理学科附近领域的,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最多只能跟学生谈谈心,开导一下,这样的心理咨询是不专业的;硬件环境上来说,心理咨询室的环境也有待改善,目前很多高校也只是挪用一间办公室作为心理咨询室,对环境的布置和布局摆设都没有太多讲究,这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很大影响的。

2.如何构建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管理机制

2.1改进心理咨询机制

目前的心理咨询机制严重阻碍了学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高校应该在制度层面进行改进。一方面,应该改变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序,在大学生入学的时候,心理咨询办公室就应该在学校的帮助下,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然后在主动咨询的学生以外,定期以抽样的形式对健康档案学生进行抽查,以调查、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疏导,做到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咨询办公室应该建立严格的保密机制,不能向任何人泄露学生的隐私,以取得学生的信任,如此,学生才有可能真正的向心理咨询老师吐露心声,达到心理疏导的目的,形成科学的援助体系。

2.2规范心理学科课程设置

心理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强、结合性强的学科,一方面,学校应该在目前只有选修课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科增加为必修课,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常规教育项目,进行教学全覆盖,系统的从基础知识到实际应用进行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再到老师,都应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应该将心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联合教学,将心理教育工作融入到整个大学综合素质教育工作的始终,如此,才能够将生理———心理———教育整合式的发展模式构建起来,并服务于高校教育系统。

2.3完善心理咨询软硬件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师资的筛选与培训工作,学校应该重视专业心理健康咨询人才的引进,鼓励校内师资积极参与相关心理咨询工作的培训,建立起一套心理咨询专业班子,能够有效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并结合实际的心理训练,以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另一方面,要改善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和陈设,不要仅仅将心理咨询室当成一间办公室,它应该是心与心交流的地方,是情绪发泄的地方,应该将其进行分区布置管理,风格温馨简单,色彩柔和,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高校学生是社会将来得以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主要就完善高校心理教育的组织管理机制作简要探讨,希望为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为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玉璋,汪家军.浅析自媒体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

[2]张华清,王淑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赤子(中旬),2014(02)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5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有成效,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组织的双结合工作体制是前提和保证。学校领导与专家队伍分别组成的领导体制与业务指导组织双结合的工作体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及行政部门的领导、决策和管理作用,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师资、经费等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家队伍可以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和专业优势,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整合和调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规范和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二、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开设心理学课程是民办高校心理教育的关键。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育把心理学知识在全校学生范围内普及。在课堂教学中把积极、向上、正面的知识内容输入给学生,塑造学生的潜意识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信念系统的形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容体系,结合学校心理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合于学生需要的教材,有条件的民办高校可以自己编写教材和学习指导丛书,逐步使心理学课堂成为具有启发性、教育性、指导性、趣味性、实效性,广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民办高校的教师也要做好科研工作,科研内容以应用性为主,在学习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同时,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高校特点的心理教育理论、方法,使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不断发展,取得实效。

2、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

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民办高校应坚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理念,通过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浓厚校园心理文化。同时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内容包括面向学生的心理行为训练工作、心理短剧比赛、心理影片展播等。

三、要形成有效的网络教育、咨询体系

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及其它信息技术手段,使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购买大学生心理咨询管理系统软件,使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形成全方位的网络。通过先进软件的使用实现大学生心理普查与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的网络化、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网上预约、网上咨询与网上管理。心理教育发展中心应具备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放松训练室,开展面对面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咨询服务。尤其是发现学生应马上救助时,可为学生提供更快捷的绿色服务通道。同时,心理教育发展中心教师要有过硬的心理咨询技术,这种心理调节技术的特点一定是广谱的、高效的。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够运用技术进行有效解决。

四、要构建完善的机构体系

健全的机构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民办高校心理教育机构的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区域性的心理教育服务机构的建设。动员区域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及其他社会工作者共同参加,经常进行学术交流,共享资源,创新性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同时也指民办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应与地方性的专业机构保持联系,提高高校心理工作开展的专业性。二是各高校在设置专业的心理教育机构时,须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要打造四支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危机应对策略

高等学校在进行德育活动时,心理健康危机干预是指通过科学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对心理健康危机群体和个人适时、合理地进行心理健康援助,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平衡的有效恢复与合理建立,并有效地减少了恶性事件产生的可能性。本文对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见问题及危机应对策略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高学校辅导员如何更有效地应付学生的心理危机,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高校教育的更有效发展。

1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高校辅导员未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不少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还未真正认识和关注。不少高校辅导员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思政教师实施,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只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工作,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使不少高校辅导员没有充分地参与到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使得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发展缺少有力的支撑和保证。同时,由于不少学校教育辅导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因而对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研究也不全面,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与保障,长此以往,直接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教学成效。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落后

在当前,不少院校辅导员都采用说教式的心理教学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它不但不能达到学生满意的心理教育效果,甚至可能形成负面影响而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另外,不少院校辅导员在心理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无法引起学生对心理教育的兴趣,使心理素质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最终不利学校教学的良好发展[1]。

2高校辅导员干预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策略

2.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在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心理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工作,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合理优化心理健康教学,大幅度降低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在这过程中,辅导员可以举办心理健康科学教育讲座,通过传播心理科学知识让学生认识自身的身心特点,认识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与危害性,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心理意识,让学生能以日常生活为中心科学调整心态。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板报、宣传窗口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意识水平,让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自主性[2]。对于可能对学生心理形成重大影响的负面事例,要在整个环节中加以正面宣传与介绍,通过有关具体事例的心理危机干预讲座,使得学生对心理障碍的机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明确了心理危机的征兆,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加科学的心理咨询理念,使其可以更充分地运用亲友、校友、家人等社会资源来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所以,政府在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时,心理教育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

2.2合理构建访谈制度

辅导员应合理提升心理咨询的服务理念,实现以人为本,把心理咨询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科学建立心理访谈机制从而更高效地和学生交流。在访谈过程中,一旦发觉学员情况较为被动,教师便可采取拜访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等方式,来澄清学员的心理情况。辅导员在和学生交流时,也同样要合理地使用心理咨询技能。当学生在情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重大问题时,老师必须重视而不必直接否定学生问题并作出判断,需要与学生探讨和面对问题,并深入分析学生自身资源情况与优势,主动争取外部支持,以确保学生正确对待和解决。经过聆听与接触心理辅导员们能够逐步澄清学员的观点,并指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发现自我。在这个过程中一旦发觉学生有自杀倾向,必须维持冷静,高度重视,制定对策并应急处置,并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感情,争取别人的帮助[3]。

2.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各种社会文化都会对在校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校园则作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学校辅导员要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各项社会活动,以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倡导校园文明,科学完善学生的社交氛围。如:辅导员通过举办各种文化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定时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基层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学员意志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政府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还应更有效地整合自身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提高学员品行、身心健康素质、端正价值观。以教学活动为载体,还能够确保学员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对学习和生活有更高的自信,更高程度地适应各种环境,科学地调整心态,进一步明确健康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辅导员通过强化心理教学,合理建立访谈机制,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学校信息沟通网络,在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合理地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从而有效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新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J].人才资源开发,2020(23):29-30.

[2]杨婷,谢刚,李垠.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及定位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28(05):19-23.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新时期,高校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心理状况也不容乐观。大多数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问题很多,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障碍人数不断增多,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近年来,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就结合当前心理学思想,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育模式,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养。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活动都是建立在心理的基础上,因此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高校学生心里健康的重要措施,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确认识现状,积极面对挫折,勇于克服困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崇尚科学,意志独立,逆反心理严重,因此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

2.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原则

2.1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系统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高校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校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养、人生价值的培养都关系着社会发展,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就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发言权,主动关心学生,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从多个方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学生的自身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紧密协同自身需要,发挥起自身的独特功能,联合其他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进行协同工作,相互配合,互补优势。

2.2理论结合实践,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二者密不可分,如果单独存在,各自为战,都不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二者相互结合,才能明确目标,及时分析教学过程并及时的进行总结,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才能不断的进行完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因此要将其作为长期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中明确规定,要采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并结合身心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从而来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综合素养。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3.1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具备一定的导向性,也包含着教育者自身的认知与态度,因此高校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探索,制约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再以心理咨询与诊治为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在整个高校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以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教育对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防与发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2提高高校心理教育团队师资力量

高校心理教育团队师资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成为当前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发文指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由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高校心理教育队伍,实现学院之间、学生之间的联系互动,弥补传统队伍建设模式单一的不足之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3.3创新高校心理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教育,比如校园广播、校园论坛、BBS等,发放心理健康教育手册,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定期更新校园板报等,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校学生,引导他们理解心理健康内涵,及时发现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治疗,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责任感。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建心理健康社团,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打造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高校学生活动的各个领域,从而来扫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盲区,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要创新教学载体,丰富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准,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

4.结语

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储备力量,也是一个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群里,因此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顺应社会趋势,借鉴心理学思想成果,遵循相应原则,采取有效的途径,与社会各界进行协同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高校心理教育范文8

1.心理教育的定义。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简称,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

2.心理教育的现状。

云南某学校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高校学生关注和接受心理教育的具体情况,结果表明:很多学生认为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对于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但对心理教育却存有误解,认为心理辅导的对象只是有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的学生,自己的状态并不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而在心理调节方式上,很多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这说明,学生虽然认为有必要设立心理教育机构,但是认为心理教育与己无关,表现得对心理教育机构及其活动并不关注。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心理问题

1.家庭教育造就的心理偏差。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不难发现,家庭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现在的在校生绝大部分是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往往受到父母甚至家中长辈的过分溺爱。在性格特征、自理能力、自我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弱等缺点。同时,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从众心理及攀比心理。

2.学习上存在矛盾又侥幸的心理状态。

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科学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面对专业课,会出现因为担心挂科而去上课的状态,其实学生真正学进去的内容和知识少之又少。而面对简单的公共课高职学生偏偏又持有“不在乎”的态度,认为公共课肯定能够及格,而且对将来的发展也没什么用,不听也罢。所以“混日子”往往成为他们共同选择的逃避方法和被动应对的方法。这就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矛盾又侥幸的心理。

3.学生自身因素产生的心理影响。

在与学生相处中也会发现,高职学生在18~22岁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心理发展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心里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进入学校后往往会因为种种不适造成心理失衡,产生焦虑心理和抑郁心理。

三、利用心理教育有效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因此,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拥有学院特色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扬学校的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2.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普查和危机干预机制。

高职学生初入校园时,是心理问题最突出的阶段,特别是环境、学习、生活、人际等的自我处理效果,对学生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军训结束后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效果最佳。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效解决。

3.究其源头,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发因素。

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影响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学生在高校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吃、住、学、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迷惘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在饮食卫生、公寓条件、学习效果、学生交友及帮困助学生各种事务处理上,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学生所需、所想、所虑、所忧,切实解决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尽力消除或减弱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从源头上避免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为学生建构一个舒适、幽雅、和谐的校园生活。

四、心理教育在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发展趋势

1.高校将规划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从目前的心理教育发展趋势上看,在不远的将来,高校将为每一个进入校园的学生建立一份心理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的人格,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状态,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随时添加和修改学生的心理档案,以便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较好的防范作用,对个别心理危机的发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

2.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将会出现在各个高校的主页面。

在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从网络上关注学校的信息,学校将会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平台会定期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通过网络与心理教育专职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既能放松学生心情,使学生放下负担,轻松与教师谈心,又可以对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保护和干预。

3.心理教育将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