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教务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务管理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管理;流程管理;流程优化

高等教育始终都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项,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素质修养。在当前的现代化时展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逐渐呈现出国际化、个性化的特点,开始采用学分制的教学方法,随之而来的教务管理工作难度也逐渐增加。因此,高校的教学教务管理,也应积极运用流程管理的新型管理理念,并对教务管理流程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完善,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确保教务管理流程更加科学有序,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迅速可持续发展。

1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的重要性

流程管理,作为一种先进全新的组织运营管理理念,已经得到国内外众多企业管理的认可。可以说,流程管理是采取更加综合有效的方法,强化组织战略的执行、规范和精细化的业务操作,注重客户和市场,能够增强内外部响应的速度,并有效的降低了管理的成本。而这刚好与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的总体目标一致,所以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运用流程管理的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效率、有序性的教学教务管理,是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保障[1]。因为其不仅包括了宏观描述的教学管理,也包含微观描述的教务管理,如若按照职能划分,可以分为招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和考试成绩等方面的管理,以及学籍的管理等等。因此,对于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是十分关键的,能够从整体上增强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

2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存在的问题

2.1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由于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是一项具有较高综合性质的工作,属于各项工作的总和,不仅仅需要对学生的考试和学籍等方面进行管理,还需要关注教学的质量和工作的计划等等方面。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其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导致对教务管理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其看作简单的上下级管理,并把各个部分的工作做好即可,这就造成实际管理过于死板[2]。并且,在当前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下,高校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教务管理工作也逐渐复杂,所以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发展,从而出现为了管理而管理的现象,严重缺失人们对教务管理的满意度和信任感。

2.2管理模式不够合理。目前很多高校将教务管理设置成了多个部门,以金字塔的结构呈现,具有较强的职能性质。正因为这样的管理模式,出现了严重的分散现象,导致教务管理的整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3]。并且,在各个部分之间,一些职能重复,这样不仅会增加管理的成本,还是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造成阻碍,造成高校管理信息的流通比较迟缓,从而这种严重分工不合理的管理现象,使得职责与权利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其管理流程十分不规范。

2.3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在当前的现代信息化社会时代中,各个高校的学生资源越来丰富,而教学管理对学生的信息储备和检查时,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比如,经常出现经费的不足、硬件设施的不够完善等等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在购买管理软件中,高校与供应商始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为每一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办学特色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就导致管理软件无法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所以一些软件就会被闲置浪费,从而高校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够,难以实现对信息的全面管控。

3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的有效策略

3.1明确教务管理的核心流程。对于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来说,应用流程管理的理念,就需要明确教学管理的核心流程。其中,核心流程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服务活动的流程,而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的核心流程则是为学生的获取知识,及其学习过程所服务的。当学生进入高校后,就要完成注册环节,获得本校的学籍,并且在进入所属专业环节后,学期结束要进入考试环节,考试结束后进入成绩管理,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整理,参照本校的学籍管理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对应的学籍处理,如果学生的成绩合格,可以进行下一个阶段的选课、专业学习环节;如果成绩不合格,就不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并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中,修满所读专业规定的学分,才能进入到毕业环节[4]。同时,再次过程中还包括学生的退学、转学、休学和降级,以及转专业等等,从而这个流程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效串联,能够确保学生有序正常的学习。

3.2把握教务管理流程的情况。根据核心流程,需要对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进一步完善教务管理的整个流程。首先,按照流程与相关的信息数据,去甄别教学教务管理流程的活动内容,由信息内容去设定流程的范围、流程运行的规则、方式。或者利用流程与业务主体的相关数据,掌握组织的流程主体职责和关系,构建由流程所有者和协助者所建构的组织责任链。通过这两种形式就可以得出具体的结果为:教学运行管理流程与成绩管理流程,需要的业务信息种类最多。因此,这几个业务流程在教学教务管理流程设计中,就可以将其作为关键的流程[5]。其次,在高校的各个分院教务岗位、教师和学生承担的业务中,其流程数也较多,这能严重系级的教学教务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中的瓶颈。

3.3完善教务管理的整个流程。当分析和诊断完教务管理流程,就结合根据具体的制约因素,利用流程优化的方法进行消除和简化,加强流程的完整性和关联性,实现流程的自动化。首先,在高校的教学教务管理部门中,其金字塔式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严重影响了教务管理的正常发展。所以,这就需要根据流程型组织进行建模,建立出流程型的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包括综合的办公室、教学信息化的支持中心、学生服务中心等等,确保每一位流程部分都有相对应的负责任人,负责好本部门的流程和不同部门流程之间的协调工作,为实现师生价值所服务。其次,每一个关键流程的负责人,都需要根据职能设定固定的工作人员,组建成虚拟团队,依托信息技术的支持,根据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流流转,充分打破时空的限制,促使个别的流程也可以进行一站式的服务,逐渐形成高效便捷的流程[6]。与此同时,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要确定好目标,主要目的是分析高校教务管理流程存在的不足,以及对国内外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优秀案例的学习,有效的重新组合组织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强教务管理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进行高效率的工作,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

3.4强化教务管理流程管理理念。在当前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理念之中,需要做好思想的及时更新,能够与时俱进的开展管理工作。因此,高校需要强化流程管理理念,不断探寻管理中的问题,并拟定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尤其对于不合理的管理结构进行妥善处理。而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之中,例如在学籍管理中,所涉及的注册、休学、复读和退学等等学籍的子流程,这一系列的业务流程共同特点,就是业务发生的时间和主题比较分散,且持续的周期较长[7]。并且,传统的纸质学籍管理,不仅打印的成本较高,其流程还无法形成可靠的回路,难以做到及时的监控,容易对学生和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应用流程管理理念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就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那你刚刚时刻谨记师生的主体地位,制定更为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彻底改变纸质的管理不当,积极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来增强管理的效率[8]。同时,对于管理队伍来说,也需要不断地加强对其的培训,能够强化其管理意识和信息化管理能力,促使其在实际管理操作时,能够更加规范有条理,不断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进一步信息技术资源的百分百利用率,从而在思想和技术上全面的改进,最终实现系统化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推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的持续稳定发展。

4结语

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能够增强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确保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条理,实现系统化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通过高校管理人员积极应用流程管理理念,从思想和技术上进行教学教务管理的全面改进,最大化地降低管理成本,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效串联,为学生有序正常学习创造条件,从而真正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进行高效率的教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华玉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务处业务流程优化研究[J].文理导航,2018(018):81-81.

[2]洪聪孜.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流程与优化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014):220-221.

[3]梁艳.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档案优化管理策略研究[J].兰台内外,2019(23).

[4]仲云香.新时期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讨[J].现代交际,2018(022):164-165.

[5]庄松岩.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关键要素探讨[J].文理导航,2019(002):86-87.

[6]张明.基于实践教学视角的高校教学教务管理信息化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4):224-225.

[7]沈惠.教务管理者视野下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改革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4).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2

1.1客户机/服务器模型

本模型的主要工作方式是,需要将某项任务分配在两台或多台机器中,作为客户机来说,其功能是运行用户接口和前端接口所需的应用程序,而作为服务器来说,其功能是提供客户机用户使用的各种资源和服务。从另一方面来看,在软件上,该模型需要将各种应用或者软件系统依照逻辑功能,从而区分为客户端软件和服务器组件。作为客户端,其主要负责数据表示和应用处理,用于处理客户的界面,并能够接受系统传来的数据处理请求;作为服务器端的软件系统,其主要负责接收来自客户端软件发来的请求服务,并进行处理。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融合了许多大型机的多种功能,具有中央控制的模式,同时也结合了PC机的低成本和高性能。本结构的工作模式是: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相应的网络协议(例如TCP/IP、IPX/SPX)等,及时进行连接和通讯活动,经由客户端向服务器发出各种需求服务,服务器可以进行响应并提供服务。

1.2三层Client/Server模式

该模式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层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本模式中,需要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引入一个应用层,从而将应用逻辑转移到应用层中。需要将客户端弱化,并成为一个图形用户接口。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相比,此种应用模式优点很多,比如具有可伸缩性好、安全性高及节省开发设计等。中间的应用层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实现负载平衡,改善系统性能。

1.3Browser/Server模式

B/S模式也就是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服务器端(Server)为一方,浏览器(Browse)为另一方,通过浏览器来运行软件。它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兴起,是对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一种发展和改进。其结合了WWW浏览器技术和多种Script编程语言,与其它技术相比,它是一种新式的软件系统设计技术。在B/S体系结构体系中,当用户需要服务时,需要通过浏览器发送请求,那么分布在网络上的服务器则可以接受请求,并对接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搜索处理后将用户所需信息返回浏览器。作为此种结构,其优点有很多:比如分布性强、运营维护方便、程序开发简单,用户共享性强、使用成本低等。但是这种结构也具有数据安全性低、硬件要求高、网络数据传输速度慢等缺点。

2系统分析与设计

2.1需求分析

在设计系统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经验可以看到,作为典型的基于网络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院系所的设置、教学学习计划的管理、在线选课管理、学生各科成绩的管理等。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就是对本系统潜在的使用者进行调研,了解其关注的内容,本次调研主要针对教务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各系教师等,从而找出其最想实现的内容。根据调研,可以知道大家主要关心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系统的管理功能,能对院系、专业、教职员、教学条件等进行管理和维护。二是可以设置教学计划。三是可以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四是可以提供网上选课功能。五是可以对成绩进行管理。六是具有数据分析、统计等功能。七是容易使用,具有很好的扩展性。功能模块:该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功能模块,即教学计划管理模块、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网上选课模块、课表编排模块、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事务、教学实践、教学考评、教材管理、系统管理等。

2.2系统设计

2.2.1总体架构

经过对系统需求的深入研究分析,本次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定位为:在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需使用专用客户端,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则需要使用浏览器来实现。因此,本系统主要采取B/S或DBMS结构模式,也就是说前端采用浏览器,中间则采用Web服务器,后端则为数据库服务器,其功能主要是查询和收集数据。比如学生查询成绩、查询选课结果等。对于比较复杂的功能,如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则需要采用C/S结构来实现。

2.2.2逻辑结构及数据表现层

为了实现更好的功能,本系统采用基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三层结构模型,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层功能强大,不仅可以负责业务逻辑功能,还能直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并提供对业务数据库内数据的完整保存、更新、删除以及查询操作。而系统的框架层则起到容器的作用,它既可以向业务逻辑层提供服务,并且还可以将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功能放在系统框架层,这样就能做到重复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如果采用通用关系数据库平台,则能够支持大多数据库系统,并能实现数据共享,一般来说,可以采用XML技术设计,从安全性、维护成本等方面考虑,这次设计可以采用SQLserver2000作为教务数据库管理系统。

2.2.3数据存储层

对于管理控制与数据处理功能,主要为教务处或者二级管理单位服务,因此可考虑采用.NET技术架构实现,采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数据采集与信息的功能,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同样采用.NET技术架构,以C#、C++、WEB作为开发语言。

2.2.4数据接口

为了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需要对接口进行处理,本系统采用XML技术来与其他系统进行实时通讯,故设计时参照XML数据交换格式和标准,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预留接口,将部分数据接口开放,当学校有其他系统需要时,可以方便快捷的进行互通。

2.2.5建模方法

本文采用映射法进行建模,也就是说面向的对象应用程序,主要围绕关系数据模型进行建立,在此过程中,需要将类图中元素进行转化,并通过面向应用对象的方式,最终将这些对象合理组织起来,从而实现系统业务逻辑的发展过程。

2.2.6系统实现

系统功能主要通过多个子系统来实现,这些子系统有教学计划子系统、网上选课子系统、课表安排子系统、安装与配置、系统安全设计等。不同的子系统包含不同的下级目录,从而实现不同用户的需求。

3结论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教务管理,信息安全

0引言

高校中的教务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系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高低。随着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在日益增长,高校的教务管理工作愈发复杂,这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将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教务管理当中,能更好地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和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特点

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是根据以往教务工作延续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高校教务管理当中信息数据的储存仍采用纸质储存方法,导致高校的信息数据保存不完整,其安全性也有待提高。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繁琐对相关人员要求较多,所有的教务管理工作内容都需要人力所完成,致使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持续增加,且对纸质数据储存和处理以及保存的要求较多,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数据管理过程中时常出现管理问题,无法有效将数据有效储存和处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高校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务管理当中的数据储存和处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高校各个部门都逐渐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工作,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不仅能高校率地将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处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中的问题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高校在开着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并没有为相关工作人员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过于陈旧,无法有效将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整理,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教育事业和其他行业当中,但大多数高校仍使用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而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明显落后,甚至出现了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现象,而相关工作人员在应用传统的教务系统进行工作过程中是无法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高校在开展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储存和处理。而相关管理人员在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开展数据管理和处理工作时,对于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导致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版本过低,安全性也有待提升,导致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学生和教师信息发生泄漏,无法有效将学生和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存和保密,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能力决定了信息化教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高校将信息化教育系统应用到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当中,这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相关工作人员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对于自身信息化素养没有有效提升,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教务管理过程中,无法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无法有效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教务管理系统的监督。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教务管理系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和考察,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在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开展工作时,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软件对数据进行保存和处理,对于相关信息的保存和处理没有进行安全措施,容易存在漏存或信息不完整情况。同时,高校并没有对相关工作人员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最终影响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正确使用,无法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果。另外,高校也没有针对信息化教务管理设立相关教务管理系统监督部门,对教务管理系统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流程混乱,无法发挥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3实施策略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更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高校应顺应时展需求,不断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创新与改革,但高校在开展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不能仅靠简单的办公软件进行教务管理。因此,高校需要针对自身教务管理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务管理系统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更新和完善。对于系统管理软件的创新和开发环节,高校可鼓励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系统管理软件的创新和开发环节当中,使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保证创新和开发的系统管理软件能满足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需求。另外,高校也可将信息技术与教务管理系统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新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并在更新过程中收集相关工作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有效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实现教务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加强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高校在不断进行扩招的同时,学生的信息也逐渐增多,高校必须对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稳定性和可靠性,使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信息数据有效保管和储存。另外,高校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工作中,应为教务管理工作配备相关技术人员,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及时向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报备,再由相关技术人员对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处理,提升教务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此保证教务管理系统当中学生和教师的数据安全。提高管理人员专业能力。高校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系统过程中,要想有效提高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提高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只有提高相关教务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才能将教务管理系统当中的信息有效进行储存和处理,如此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务管理水平。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相关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同时,高校还应为相关教务管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于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较快的人员进行奖励和激励,以此提高工作积极性。另外,高校在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务管理工作过程当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相关待遇,避免高校教务管理人才的流失。设置管理监督。高校再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务管理工作当中,要想有效提高相关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根据教务管理的工作特点,设置相关管理监督部门,而管理监督部门主要是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质量和管理的监督,保证每个教务管理人员都能各司其职。另外,高校还应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实施责任制度,让每个教务管理人员负责相关管理工作,进而有效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奖惩。并且,相关数据信息产生错误时能第一时间做出纠正和完善,以此避免重要信息的流失。

4结语

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工作效率具有促进作用。高校要想有效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根据校内教务管理工作内容。更新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不断加强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高校还要提高相关教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对相关教务管理人员设置管理监督部门,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监督,形成完整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而有效推动信息化教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陆宵宏.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0(06):47-48.

[2]杨丽.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19):249-250.

[3]郑学梅.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2(07):77-79.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改革;教务;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入融合,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繁杂、海量的教务数据进行整理归并及制定相应措施,如何在原来简单的查询与存储操作的基础上实现完善、优化和创新,从而得到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以有效指导教务管理改革等,成为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学院共同面对的新问题。

1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尤其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提高高校竞争力关系着高校的持续良好的发展,而高校的发展重点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中心就是教学教务管理,教学教务管理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群体,承担着计划、组织、协调、运行等工作。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师和学生中的普及,对教务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高校教务管理涉及的内容多而杂,要求严而细,各个环节都与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需要教务人员快速获取与分类,以便工作正常运行,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应用正好促进教务管理效能的提高。近来,很多高校都在应用综合性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和现代化。实现了学生选课、学生评教、学籍管理、教师教学、成绩录入等多方面的信息化,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但在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背景下,已有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也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缺陷。(1)管理方式缺乏创新虽然很多高校采用了教务网络管理平台,但是纸质文档材料还是保存数据的主要方式,网络化管理仅限某些方面,覆盖面不广泛,教务管理的制度混乱和不健全,导致教务管理的效率低下,工作与实际需求的矛盾逐渐加大。(2)信息缺乏兼容性很多高校二级学院管理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务信息管理平台,这些网络平台互不兼容,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同步,导致数据不规范、不一致,数据信息无法参考,同时很多功能模块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导致资源信息的浪费。(3)缺乏交流互动目前,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针对日常信息与查询为主,系统与教师、学生的互动不强,信息反馈缺失。同时,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受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影响,对大数据的新管理模式不适应和不会应用,不如传统治理方式便捷,从而致使他们都不太愿意去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管理。

2大数据教务管理概述

嵇会祥等界定了“大数据教务管理”的定义,提出树立大数据教务管理理念,以制度规范大数据管理、进行技术改造,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大数据共享,同时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的能力培养,完善管理队伍人才结构等针对性的建议。大数据理念与教务管理的结合应用,实施对教务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主要实现学生相关信息集成管理、教师相关信息集成管理、专业相关信息集成管理、学生与教师关联管理及智能决策等高效教务个性化管理的重组过程。

3大数据技术在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中的实践探索

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对相关数据基本的增、删、改、差,大数据技术对教务管理工作的应用,主要是在及时获取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技术总结算法,对相关教务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并对分析数据结果做出对应的判断,促进教与学的有效发展。

3.1教务管理大数据意识

高校教务管理信息日益丰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集成管理,信息化应用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冲击与挑战,推进“教”与“学”的改革,大量信息的生成促进数据分析技术的提升,这就给教务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需求,首先应当要拥有非常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意识,即要求教务管理人员拥有大数据采集意识和大数据分析管理意识,针对性地对大数据信息采集与分析应用,数据信息的整合,进而提高教务管理效率。

3.2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包含咨询的各大新建本科院校已有的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辅修管理、毕业生管理、排课管理等信息,这些功能模块实现了基本的数据查询分析,但紧密性还不够,同时也没有实现与实际挂钩的需求分析,所以结合实际需求,进行系统二次设计。系统的二次设计主要针对数据分析需求决定的,确定怎样分析哪些数据得到相对真实的结果,以便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首先,数据信息主要针对数据库的建设,教务信息繁杂,对数据库的要求比较高,既要保证数据库的准确性,又要提高数据库的数据量。针对后台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对数据及时开展保存、跟踪、更新,同时高效深入挖掘分析,学生信息、教师信息以及学生与教师的交叉关联信息分析。现以教师数据库、学生数据库来分析数据库的建设。教师数据库,主要是管理教师相关信息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踪。教师相关信息主要包含教师个人基本信息、教师教学个人信息、教师课程教学基本信息、教师课程教学关联信息等;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踪主要是指含课程初期学生评价、课程中期学生评价、课程期末学生评价、课程整改方案、课程同行评价、课程综合评价等。学生数据库,主要是管理学生相关信息以及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跟踪。学生相关信息主要包含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生学籍信息、学生学习基本信息、学生课程学习基本信息;学生学习行为的跟踪主要是指课程初期教师评价、课程中期教师评价、课程期末教师评价、学期教师评价、学年教师评价、综合学习评价等。当然,课堂教与学生学不孤立于校内,与校外社会需求相结合,建立对外网有用教务资源的收集、推送。其次,数据库建立完成后,建立数据化信息的采集与管理机制,对于数据录入和收集过程要实现数据信息收集的明确化、规范化,数据信息量巨大,对数据后期的进行分析挖掘就要先实现前期数据的采样与整理,教务管理过程会产生各种类型数据,选取合适的方法将数据完整且正确的存入数据库中。然后,数据分析计算,教务网络管理系统虽是教学日常办公的需求,但也要让非计算机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这就使系统分析计算设计简单、实用。根据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决策树等方法挖掘校网系统、教务系统、校友系统的有用数据信息,以完成学习数据、教学资源的融合与共享。针对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进行学生数据信息的搜集、存储与分析,指导教学部门在科学研究、教学教学方面进行创新,由此推动学生教学管理的大数据化,进而提高高校学生教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现以教师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专业管理模块、学籍管理模块来分析。教师管理模块,横向分析师资质量和水平,动态数据监控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学习反馈,培养教师和学生良好的上课意识与行为习惯,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与学的统一和因材施教。例如,对教师课程教学的效果开展前期学生学习反馈,促进教师教学调整,继续开展中期学生学习反馈,促进教师对教学的优化,最后开展后期学生学习反馈,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纵向分析教师结构和队伍建设,教师课程教学变化分析,做好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促进整体师资质量提高。学生管理模块,横向分析学生课程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反应的学习基本情况,及时能对学生对教学以及学习的变化做到有效的评估,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和课程的建设。例如,对某一门课程的作业分数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其中问题,真正做到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绩。纵向分析学生学期、学年学习情况,对学生持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情况跟踪挖掘和分析,对学生持续的系统化、全面化评估,促进学生统筹调整,综合发展。专业管理模块,横向分析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竞争,以及学生专业课程设置。对专业课程学习,课程教学,课程综合评价进而分析专业设置的合理性,例如,对学生专业各课程学习进行数据分析,综合分析此专业课程方向等设置的合理性。纵向分析学科之间关联分析,研究专业学科课程体系等发展变化规律,促进课程调整合理化,专业整体安排与目前专业发展需求切合度,与社会岗位需求切合度,与学生竞争力等是否相符。学籍管理模块,包括在籍学生异动信息分析、学业警示分析、毕业审核检查分析等,提前为亮“红灯”的学生进行教学行为规范。设置学籍跟踪反馈机制,针对学生学习等情况自动启动学业警示,将相关信息反馈给学生本人、学生管理辅导员,防患于未然。以上四个模块构成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设计。当然针对所挖掘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评估,判断挖掘到的数据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的期望,如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回到最初的步骤重新进行数据筛选。

4结束语

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和不断优化不仅能提高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科学化决策[6],也能加强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文文,宋眉眉,张更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教育管理,2016(4):49-52.

[2]江桃锋.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优化高校教务管理[J].教育时空,2018(4):116-117.

[3]李慧玲.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0):108-109.

[4]赵天琪.大数据时代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路径探讨[J].科技资讯,2018(28):202-203.

[5]何思桥.大数据下教务管理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7(11):160-161.

[6]陈雪萍.数据挖掘技术在高校教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7]孙文文,宋眉眉,张更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J].中国轻工教育,2016(04):49-52.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5

 

随着教务工作的深化改革和各个学校规模的扩大,如何将教务管理工作做好,做优,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教务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的命脉,是发展这本,一所院校如果把教务工作做好了,等于抓住了发展的核心,因为教务工作比较繁琐,工作人员压力有时候很大,在如今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基于网络这个大平台上开发出一套好的教务管理系统,使教务管理真正的实现信息化,则会大大提升教务工作的效率,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很多便利。本人长期从事教务管理工作,在我工作的院校,有一套专门做教务管理的网络系统,本文即针对此系统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发表的一些看法和讨论。   1教务管理的现状及关于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引进和建设   在任何高校中,教务管理在管理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极大的提高由于现存高校教务管理体制特点的制约,但在教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效率低、功能难以实现、数据比较不准甚至数据容易丢失等若干问题,也大大缩短了人力成本和一些繁琐的工作,以下问题尤其明显:1)教务管理软件系统与高校实际管理体制不相符,影响着教学改革2)组织机构在职能上与教务管理系统流程不相符,影响系统的效能发挥[1]3)教务管理系统中数据控制不规范,影响教务管理的效率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1采用工作流技术的工作方式,做好现有教务管理软件的应用   工作流技术是当前计算机应用领域和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域迅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基于工作流的管理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工作流(Workflow)[2],是对工作流程及其各操作步骤之间业务规则的抽象、概括、描述。工作流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为实现某个业务目标,在多个参与者之间,利用计算机,按某种预定规则自动传递文档、信息或者任务。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ManagementSystem,WfMS)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工作流需要依靠工作流管理系统来实现。工作流技术不但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而且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一个基础平台,特别是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是其开发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教务管理系统即是由一系列的业务流程组成,很适合将工作流技术引进到教务管理系统,使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得到更多的改进,缩短业务处理周期,通过更好的规划工作流程,并行执行相互独立的工作模块,工作模块之间又可以相互协调,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就教务管理现状而言,一般高校均采取购买现成的管理软件,解决开发周期长、技术难的问题,快速实现流程管理的原型。   1.2完善教务管理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系统的管理,增强工作责任心   首先,教务管理的客观性,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教务系统管理教学工作,其基本数据来源全校各个部门,例如学生处,财务处,人事处,各系(院)部等,因此建立和遵守一套规范的教务管理运行规则和管理制度,才能有效确保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高效性。其次,要遵守教务管理运行规则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使用人员必须强化信息化方面相关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风险识别能力和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流程管理理念,自觉遵守业务规则,避免发生随意性、盲目性的人为错误。再次,教务管理信息建设离不开教务管理人员的应用,因此,高校教务管理人员除了需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业务能力,还需掌握现代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停的加强学习和提高,能够熟练操作软件等,高校间可以定期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参观学习、工作交流,拓宽教务管理人员工作视野,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日常的教务管理,也可以参与到教到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来。   1.3加强教务管理队伍组织建设,提高教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由于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系统工程,领导的重视和组织执行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的程度。目前高校的教务管理流程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职能化管理的传统模式上,为了保证信息系统通畅、高效地运行,学校应以流程任务为出发点,对原有的组织结构,人员设置,工作任务进行必要的重新划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人员规模、任务进度安排、成员专业能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在保证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同时,尽量合理的安排人力资源   2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流程   我所工作的院校目前使用的高校管理系统涵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所有环节,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学生学籍、免修重修、教学安排(实践教学/网上选课/课表编排/实验教学)、教学考评、考试事务、等级考试、学生成绩、教材管理、毕业处理、系统管理12个方面,划分为55项教务管理工作,包含172个任务单元,提供800多种统计分析报表;能够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教学运行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能够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教务管理规范,为高校建设数字校园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管理基础。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本系统的体系结构。   2.1系统建设原则   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是个复杂的业务管理系统,根据实现目标及要求,应坚持“统一设计、统一实现、分期建设、逐步完善”的总体建设原则。保证整个系统建设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经济性,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根据这样总的指导思想确定以下几个原则[3-5]:实用性:符合现实需求,使用简单,操作方便,易学易用。先进性:在平台的选用、方法设计方面均采用当前的先进技术,以保证系统功能的可靠发挥。标准性:整个支撑平台系统均采用开放式结构,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以适应业务的发展和扩充,系统整体能够融合新技术,且便于维护,具有灵活扩展能力。#p#分页标题#e#   2.2系统架构设计   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定义和需求分析,可将系统划分为五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每个模块组包含若干子功能模块,简单介绍如下所示。1)各院(系)与学生有关的各种数据(如学生的注册信息、课程设置、教学培养计划、教学执行计划、学生选课申请、学生成绩等)的录入、查询、更新以及各种表格的生成,完成对在校生的基本管理。2)以及对教学人员(教师、班主任、教务人员)的管理。特色与关键问题:对软件过程规范及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2.3功能架构设计   高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平台功能涵盖功能规划如下:配置管理:统一管理平台可以配置各教务管理共用的后台服务参数,统一服务功能。权限管理:平台管理和设定应用访问的权限和角色。统计管理:教务管理平台汇总各校、系,教研室访问记录,分析用户行为,统计结果同用户进行交互。性能管理:统一管理平台可以看到各教务网络的实时教务信息处理情况,包括各系、教研室的反映速度,数据库是否存在异常。   3结束语   教务管理信息化实现,总的来说还是“三分技术,七分努力”。在一所院校引进的信息化的教务管理系统之后,实现了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从无到有的过程[6],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何实现从有到优的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优化其中的工作模块并使其与每所院校的具体管理要求相互配套,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还值得我们广大教务人员去探索与思考,真正的做到用这套教务管理软件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为每所院校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教务管理系统;医学院校;信息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办学质量持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日常教学管理事务也与日俱增[1]。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教学管理事务,传统简单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改革需要,因此,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成为各高校的选择[2]。教务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使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更系统规范、合理,简化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近年来,医学院校不断优化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本文从锦州医科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实际使用情况出发,总结教务管理系统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便更好地适应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1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特殊性

医学院校教学形式与普通的综合性大学或者以理工类为主的高等院校不同。(1)医学院校一般是五年制,以医学学科为主,课程门数多,整个课程体系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3]。(2)医学院校实验课和实习课较多,一门课程既包含理论课时又包含实践或实验课时,并且很多理论课上到一定阶段才会开设实验或实践课,大量课程的实验室、临床见习场所等是共用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3)医学院校教师缺乏。很多教师是临床医生,除了保证按时完成教学工作外,还要兼顾临床工作,他们普遍对教学缺乏积极性,且教学时间有限;医学学科分科较细,每门课程由多位教师授课;办学层次较多,除了本科教育外,很多医学院校还设有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甚至民办医疗学院等。综上,医学院校教师普遍授课任务较重,教学安排复杂,并且师资力量不足。(4)医学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医学院校办学成本较高,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室等教学资源不足问题越发凸显,尤其是各类课程的实验室,因其设备造价高昂、条件要求苛刻而成为医学院校办学的重要限制条件。

2医学院校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2.1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在医学院校应用的优势

随着医学院校开设专业不断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更新了教务管理系统,更新后的教务管理系统使得日常教学运行更加规范、流畅,见图1。

2.1.1教学运行管理

课表编排上,取消以往线下Excel表编排方式,采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自动编排,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高效快捷,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个人端查询课表,提高了教室和实验室等资源利用率;教室管理方面,改变纸质版签字盖章的传统模式,师生一律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申请,同时师生可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查询教室使用情况;教师可利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调停课,学生可通过自己的个人端查看调整后的课表,授课教师无需到所在学院、学生所在学院、教务处和督评处进行签字盖章,简化了办事流程。

2.1.2学籍管理

学生的学籍信息由教学管理人员统一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学号作为学生的唯一标识,并且贯穿整个教学运行过程,包括选课、学籍异动等。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因为数据连贯性强,学生学籍信息变更后必须上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人员随时对系统内数据进行变更,以保证学生学籍信息在系统内的准确性,使教学管理科学规范。

2.1.3教学督导评价

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对教师进行考评的模式,学校督评处工作人员在管理端将教师基本信息设定,教师和学生登录个人端进行评教,改变采用纸质版方式让学生进行评教的模式,使教学质量评价规范、科学。

2.1.4实验与实践教学

与普通综合性大学不同,医学院校实验课与实践课较多。实验课方面,教师通过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申请开设实验选修课,学生进行实验选修课选课,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对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选修课进行统一管理;实践课方面,教学管理人员将教学基地统一维护到教务管理系统后,学生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实习基地选择和调换。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使实验与实践课管理更规范、科学,使教学环节更加井然有序。

2.2教务管理系统在医学院校应用的瓶颈

(1)医学院校因为其专业性质,加之自身开发能力有限,往往是从软件开发公司购买教务管理系统,而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无法满足医学院校教学管理的个性化需求[4]。并且很多核心工作过度依赖软件开发公司,如新老系统的数据迁移、系统如何使用等,这就需要软件公司技术人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耐心。(2)新版系统功能较为强大,内容较多,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较多,程序设计严谨、环环相扣,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而且系统内数据量较大,如教师信息、学生信息、教学资源信息、成绩信息等,数据之间关联紧密,每处数据一旦出现错误,多处便需要修改,给教学管理人员增加了工作量。因此,更新后的教务管理系统由于以上特点,限制了其在医学院校的使用效率,甚至很多医学院校因此而频繁更新不同版本的教务管理系统,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3)教务管理系统人员专业能力有限[5]。很多医学院校缺乏专业的教务管理系统技术人员,新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要求教务管理系统人员掌握较多业务知识,包括本校教学运行程序、每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软件程序设计等,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有序。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由教务处系统管理员总调度,各教学单位系统管理员协调进行。因此,每个教学单位负责教学运行的系统管理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执行力。然而现实中各教学单位系统管理员由于种种原因频繁更换,新的系统管理员又需要重新熟悉教务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正常开展及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4)系统自身缺陷增加了使用难度。医学院校从软件开发公司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整个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系统结构不合理,数据缺乏联动性,同时数据量庞大,功能模块多且环环相扣,使用过程中无法做到一处修改、多处自动更新[6],为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2.3新版教务管理系统使用的不足

(1)我校网络环境较差,网络不稳定,经常更换服务器和移动输出端口地址,影响了教务管理系统的正常使用。(2)我校除了本科教育外,还设有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民办医疗学院等,然而师资力量却有限,且很多教师为临床医生。新版教务管理系统正常程序为“安排教学进度→指定授课教师→编排课表”,而我校的新版教务管理系统正常程序实际上是“安排教学进度→编排课表→指定授课教师”。我校普遍一门课由多位教师授课,因此,一旦课表生成,无法在系统内细化每位教师的授课任务,这样就无法查询每位授课教师具体课表和计算出每位授课教师的具体课时量,这是我校新版教务管理系统使用的最大瓶颈。(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填鸭式教学逐渐被替代,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如PBL教学、讨论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而新版教务管理系统只能满足目前传统的教学管理需要,其他课程只能在线下采用Excel表进行安排,不便于教学的统一管理。(4)教务管理系统仅是独立的系统,与其他系统尚未对接,如学生网络选修课系统、网络课程中心、学生处学生管理系统等,无法实现从教务管理系统一键跳转进入,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复杂。

3医学院校教务管理系统优化升级方向和措施

3.1个性化研发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教务管理系统的研发设计要结合本校实际[7]。医学院校因为其专业、学科的特殊性,更是如此。如在我校教师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按照我校教学情况,在编排课表后利用教务管理系统细化每位教师的授课安排,以便查询授课教师课表,计算学时,使整个教学运行更加流畅。随着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流程、管理方式也要随之改变,如开展PBL教学、讨论教学等。目前,我校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大班模式,针对这种教学模式,教务管理系统是适用的,但PBL教学与讨论教学需要分班甚至分组进行授课,因此,需要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优化升级。学分制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方向,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导致教学管理方式的变化,教务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也要与之相适应。然而,由于医学院校普遍缺乏计算机类人才,软件开发能力较差,因此,需要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研发符合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的教务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灵活化,成为教学改革的助推器。

3.2提高重视度,加大投入力度

医学院校因为其办学属性,往往对计算机软件等理工类学科理解不深入,信息化安全认识度较低,很多医学院校的校级领导为医学专业出身,他们投入大量的教育经费用于医学专业学科建设,对于网络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教务管理系统常态化、正规化的使用,需要畅通的网络、稳定可靠的服务器和安全保障设备。教学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务管理系统软硬件水平的提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系统功能,优化服务器设备和安全保障设备,尤其是教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要提高其性能并加强安全防护。

3.3与其他系统关联整合

医学院校因信息化建设能力较低,教务管理系统往往是独立系统,与其他系统尚未整合,每个部门需要数据时都要从相应的部门获取,无法实现一体化管理。未来我校教务管理系统要与网络选修课程平台、视频课程学习平台关联整合,使学生上网选课时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一键跳转选课学习,并与学生处学生管理系统对接,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将医学院校教务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关联整合,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使医学院校教学运行更加规范有序。大数据、云计算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在不久的将来,每所高校都会有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3.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因此,需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外出培训和学习,使其掌握结构复杂的教务管理系统,发挥它的最大优势,同时开阔视野,为设计出实用性更强的教务管理系统奠定基础。组织学习和培训后,要定期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于多次考核不合格且教务管理系统使用效率较低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及时调整,以提高教学运行效率。

3.5完善手机APP功能

目前,各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层次仅限于电脑端,系统管理员在电脑端可以查看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授课安排、学生学习成绩等,手机APP的功能仅限于查询公告、个人课表、教室使用情况等,很多电脑端的功能手机APP不具备。为方便教学运行管理和师生的使用,需完善手机APP功能,如借用教室、调停课申请等方面功能。

4结语

结构合理、制作精良的教务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简单化,提高管理效率。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离不开教务管理系统这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因此,教学管理人员要开动脑筋,拓宽思路,注重内涵建设,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制定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9,10],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与软件开发公司精诚合作,不断优化升级教务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光银.医学院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运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63-64.

[2]魏然.高等院校教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考试周刊,2014(10):153-154.

[3]刘振优,毛磊焱.医学院校教务管理系统需求与分析[J].考试周刊,2013(9):157-158.

[4]于雯,李辉.医学院校教务系统运行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7(10):169-171.

[5]刘瑾.大学教务网络管理系统的现状及思考[J].才智,2017(10):182.

[6]王卫霞.二级管理模式下民办高校教务系统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7(3):33-34.

[7]唐文利.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7):80-81.

[8]胡迎霞.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6(50):138.

[9]张志国,毕慧娟.加强新一代高校教务系统的内涵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6):538-539.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7

1.1提高数据查询统计效率

教务管理系统比之原有的教务工作模式,其重要的优势表现在对数据的整合、查询、分析的高效性。原有教务工作一般会呈现出过于独立的工作范畴,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内容之间联动性较差,从而导致系统的统计效率较低。教务系统通过基础数据的建立和日常信息维护的工作,将数据与信息之间进行关联,采用一定的计算方式,将统计结果呈现给使用者,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支持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

1.2规范教务管理工作

教务管理系统一般是采用将含有信息数据的表格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数据库,各种表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和制约,组成了一个涵盖所有教学运行和教学管理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这其中每个操作人员都需用自己的所属身份登录系统,按照既定原则进行操作。

1.3强化了院校两级教务管理

传统的高校教务管理是按照校院或者院系二级管理的,各自具有数据信息独立保存的特点。这个特点体现在虽有计算机参与管理及数据储存,但存在数据重复、数据交流错误、功能简单、维护成本高等问题。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逐渐增加,旧有的单机信息数据储存、管理模式已经落后,并严重阻碍着教务工作的发展。教务管理系统采用数据从服务器集中管理和调用的办法,减少了数据过于分散而导致的信息错误,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同时,这种数据管理模式也为院校两级管理提供了平台。

2.教务系统使用存在的问题

2.1教务系统设计与学校体制不符

大多数学校通过购买成品系统的方式建立的教务管理系统,这其中普遍存在系统本地化问题。教务系统既要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又要符合学校的自身情况。购买的教务系统的设计是参照一般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发的,而每个学校的教务管理模式又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使用过程中的矛盾或博弈。伴随着教务系统在教学管理中使用的逐步深入,购买成品系统的高校也存在着系统升级维护和拓宽功能领域的需求,往往这种需求不被学校决策者重视。学校领导只重视系统的建立而忽视系统的维护和再开发工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都无法得以保障,导致教务系统发展停滞不前,阻碍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推进。

2.2技术与业务边界

通常教务系统是由学校技术部门人员参照同类院校的标准和使用情况进行引进,并根据系统模块的设置,结合现有使用者的工作分工加以赋予相关功能或开放有关联权限。一旦系统平台搭建成功,技术部门人员便将系统交由教务处进行管理。教务处会在本部门使用者中设立系统管理员,负责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馈给系统管理员或系统研发者,以寻求技术问题解决。系统管理员一般会由学校单纯的技术部门人员,如网络实验中心管理员、计算机教师担任;或者在教学管理部门中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使用者担任。教务系统的使用面临着对使用者需具有一定的要求,既了解教务工作的基本原理,又能把握高校教学的规律,熟悉教学管理规定,能根据系统设计原理并结合实际需要的提出系统实现要求,由技术人员遵循业务规律,结合数据库设计和网络安全规范,严格控制操作环节来进行技术支持。教务系统本身就是具有技术性和业务性的特点,如何达到业务与技术的平衡点,融合彼此的优势,是目前教务系统使用的重要难题。

2.3使用者工作习惯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者一般为与教学工作相关人员。这些人员中大多不是出自技术性专业或者日常办公中对技术相关内容接触较少。这其中部分使用者往往会根据系统管理员或使用熟练者的操作方法进行继承操作,而缺少对系统功能和实现效果的研究主动性。并且由于长时间固定工作方式的积累,而存在对固有工作方式的依赖,抵触改变工作方式或加入系统工作内容。这种工作方法在学生人数、信息量较少的条件下,由于工作熟练程度较高,反而能体现出一定的工作效率,但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和教学管理不断的科学化、制度化、丰富化的背景下,这种脱离或部分脱离系统平台的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反而增加工作成本,使得教务事务处理的速度减慢,总体的教务信息筛选,联系和处理问题能力下降。

2.4使用者操作不规范

目前我校系统使用最重要的问题为使用规范化的问题。已应用到我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部分模块已较为成熟,并给我校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便利,如选课、成绩管理模块等,系统使用者使用规范问题较为严重。一旦使用者的前期的基础数据存在录入失误,将会给后期数据统计分析带来严重错误及工作漏洞。例如:教学任务的数据错误将引发教师成绩录入、生评教数据准确性、学生成绩统计、补考统计等一系列数据问题。因此,系统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将决定教务系统应用的成败,也决定着工作效率是否能够达到提升。

3.教务系统的管理及建构

3.1完善教务系统管理制度

在日常教务管理中,往往出现教务工作制度健全而系统教务制度缺乏的现象,或者照搬日常工作制度而不考虑教务系统的可操作性,就导致教务系统管理定位模糊,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效果。制度是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实施保障,它将劳动责任和生产效益有机结合。所以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的共同搭建与维护,其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及其操作规范需有明确而健全的教务管理系统的管理制度把控,例如,教务管理系统数据安全制度、教务处及教学秘书操作权限制度、教务系统网上选课制度、网上生评教制度、成绩管理和成绩修改监督制度等,只有制度规范,管理到位、责任明确才能确保教务管理系统有序运行。教务系统的使用者也需提高系统规范使用意识,自行遵守教学管理部门对系统的规范操作要求,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减少盲目性操作。

3.2创新和调整固有工作思路

教学管理者是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传递媒介,以数据和工作指令维持信息在不同使用者之间流动,从而完成教务工作。随着教务系统的使用不断深入,一些原有工作内容则不再适用和不符合教务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调整原有工作流程,打破工作部门界线,开发新的管理模式,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例如,我校改变了原有自上而下通知、自下而上汇总信息的效率的工作模式,利用教务系统开放授权Web端学生信息查询和修改功能,实现了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实时信息交流,在学籍、学生档案、火车票优惠卡购买、考试报名等工作中,工作效率、数据的准确率有明显提高。

3.3优化人员配置,提高系统使用者业务水平

高校对教务工作人员配备、结构组成、工作分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划分及组合,对技术型人才要有一定的配置,发挥成员优势及特长,搭建合理的教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结构。对原有使用者要进行定期系统培训,提高使用者系统业务水平,增强其使用系统进行教务工作的现代化办公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逐步改变原有工作方法。采用系统模块培训手段,针对工作中某一问题或者某项任务进行专项培训和操作。多组织高校之间教务系统使用的交流、学习活动,借鉴其他高校成熟的操作方法。

3.4坚持系统维护投入,做好系统二次开发

教务管理系统在使用一定的时间后,会出现系统数据冗余,部分查询操作报错的可能性。这就要求学校需继续坚持对系统稳定性和拓展功能的投入。有研发能力的高校,可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目前,无自主研发能力的学校,基本采用购买较为成熟的教务管理系统的模式,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使用设计,对自己所提交的个性化需求均需研发公司进行技术支持,这种需求实现过程周期性较长,技术依赖性较大。因此,高校需采用系统引进与二次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实现系统使用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需要。

3.5总结使用经验,引入知识管理概念

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虽有操作手册、系统配置等说明性的技术知识,但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的经验和操作技巧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解决突发性事件(如迎新现场的故障排查),非规范性的操作实现等,这些对解决我们使用系统中出现的暂时性无解问题,通常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引入知识管理概念,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使用者把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经验反馈到知识系统内,实现过程分享,形成永不间断的智慧循环。

4.结束语

高校教务管理范文8

文章分析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中的问题,探讨分析了建设教务管理队伍的策略,旨在促进高职院校自身不断地进步与提高。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创新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水平关系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然而,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改革的问题日益明显。学校管理人员要遵循教学规律及管理规律,通过组织和运用学校的资源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控教学活动的管理活动。教务管理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并且将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学计划实施的关系理顺,从而提升教务管理的水平。落实好教务管理工作。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政治性

教务员在教学管理中,要积极辅助处理日常事务,在行动时应遵循教学领导的意愿。因此,教育员应充分地认识自身工作的特点,并且树立起全局的意识,对工作纪律与办事流程应严格地遵守,服从领导的安排。

(二)系统性

所以,教务员在教务工作的开展中要处理好学院、系部以及师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属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注意自身的行为,向学校、师生、家长树立良好的教务人员形象,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彼此信任、良好互动的工作氛围,执行好教务工作。此外,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教务员要做好服务以及监督工作和协调工作,用最优质的服务展现出学校的良好的形象,提升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

(三)事务性

教务员的工作涵盖了多个方面。例如:教务管理、日常行政、信息资料管理等。并且教务员要与学校多个部门发生联系,工作涉及面广,十分的复杂。教务员的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在具体的工作中教务员应服从教学主管的安排,并且接受相关部门的管理。

(四)服务性

高职教务员要服务多个对象。例如:学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学校师生、企业、外聘教师、家长等。所以,教务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树立服务观念,发挥教务员的纽带作用。此外,教务员要积极配合领导工作,为领导提供好的建议,发挥自身参谋助手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现状

(一)教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较低

近些年,高等教学在不断的扩招。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更加复杂,教务管理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处理事务性工作,缺乏业务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新的教务管理思路缺乏,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无法提高教务管理的水平,大大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要加强对教务管理改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与其他院校进行不断地交流,并且学习好的经验,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务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教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人员分别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缺乏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才,并且某些教务管理人员虽然在长期的管理中积累了经验,且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却严重缺乏了教务管理能力和系统的教育理论,致使教务管理人员的创新和探索意识薄弱。此外,部分高职院校比较重视教学的工作,却不重视教学管理的工作,致使教务管理的人员地位没有得到提高,普遍不会从事教务管理的工作,造成教务管理人员存在较大岗位变动的现象,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高。

(三)教务管理的制度缺乏规范性

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制度欠缺规范性,没有健全的教务管理流程体系,无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其次,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法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随着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各项制度呈现规范化趋势,各高职院校围绕教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制定各项计划、对教务工作进行严格地检查,并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旨在建立一个有序的、封闭的管理机制,实现教务工作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四)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奖励机制

教学管理的工作者忙于教学或者创新,却没有对基层的教务工作者进行培训。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学理念和教育改革形势在日益变化。所以,教务管理者要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和体系。其次,要奖励教务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让其在工作中获得奖励和荣誉,提升工作者的工作热情。

三、改进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

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引进师资队伍,并且要重视引进教务管理人员,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趋势,提升教务管理的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且,提高对教务管理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的认识,合理地、科学地定位教务管理工作。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教务管理工作的建设,建立起网络管理系统,及时地对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更新,从而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求,能够有效地减少教务人员事务性的工作,最后,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为教务管理人员排忧解难,提高教务工作者的热情。

(二)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为教务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以及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学习,从而使教务管理人具备多种能力。例如:组织管理协调、开拓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肩负了更加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在高等教育日趋产业化的背景下,要提高对服务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提升教务管理的水平,旨在培养优秀合格的人才。

(三)提高教务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人员工作在一线的服务人员,应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务管理的工作中。首先,应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认识到基层服务的重要作用,细致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提供全校师生最优质的服务。

(四)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务的规范化管理

教务管理实现规范化地管理是教务管理创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并且提升教学的质量,完成人才培养的宗旨,实践活动表明,良好的教务管理模式不应该是孤立封闭的,而是多种模式的结合,能够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建立科学教学考核评价制度

教学考核评价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对师生教学情况进行判断,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方向。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在乎的是学生的成绩,没有其他有效的评价制度,不能够全面地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没有考核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其次,学生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忽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然而,当前教学评价模式更加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考试制度突出个性化。

(六)构建好培训机制及激励制度

随着现代化水平不断地提高,知识处于不断地更新过程中,要改变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及管理理念。所以,要加强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培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构建有效的教务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充分地调动教务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为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并对教务管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并且给予相应的奖励,激励教务人员踏实工作,发挥教务管理人员的能力。

(七)提高教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现代科学技术广泛于生活的各个领域,教务管理工作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沟通平台,实现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间的实时沟通,促进全校师生的交流,加速信息的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减少教务部门的工作量,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的教务管理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改变落后的观念,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及服务创新,为全校师生提高良好的教学与生活环境。

作者:陈张杰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