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的概念范例6篇

本土文化的概念

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 “新疆本土电影”;“中国本土电影”;“本土文化”;新疆电影

“本土文化”“本土电影”以及“中国本土电影”“云南本土电影”“新疆本土电影”等概念经常被提及。可是,笔者发现学术界对“本土电影”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新疆本土电影”的界定更是模糊不清的,这给学术研究带来困惑。因此笔者试图对“新疆本土电影”概念进行界定。

一、“本土文化”概念的界定

现代汉语关于“本土”的解释是:(1)故土,原来的生长地,本乡本土。(2)指殖民国家本国领土(与所控制的殖民地相对而言),也指一个国家所有的领土。(3)指本地的土壤。[1]60很显然,“本土”属于多义词。这就需要考虑“本土”所用的不同语境。因此我们就需要来了解“本土文化”概念提出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新帝国主义极力把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想信仰强加给其他民族,他们试图以各种方式消解着本土文化的身份特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使本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全球性通过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同质化来压制本土,并把这种压制冠以总体和普遍的美名。”[2]在面对文化身份消失的危机情况下,一些国家的强烈的民族情绪被激发,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呼唤“本土文化”的呼声高涨,“本土文化”开始被广泛使用。从“本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本土文化”是与“外来文化”相抵牾的,因此强调的是“故土,原来的生长地,本乡本土”。而“本乡本土”指“(1)家乡;(2)本地。”[1]61所以,“本土文化”也就是“本地文化”或者“家乡文化”。

理解了“本土文化”中“本土”的意义,还要明确“文化”的含义才能清楚“本土文化”的含义。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界定含义不尽一致。有人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制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3]可见,文化包括了人类价值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不同地域的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所以,本土文化应该指的是本土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它因地域的不同而不同。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本土性主要强调的是价值观念层面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如本土人独有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

二、“中国本土电影”概念的界定

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2

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是改革创新的大旗。随着金融和物流领域一系列配套政策率先推出的预期,以及9月27日正式挂牌仪式的揭幕,上海自贸区概念股本势依旧,复牌后连续6个一字涨停板的外高桥无疑成为上海自贸区概念股的真正王者;物流领域的大龙头上港集团统领以华贸物流、长江投资为代表的物流双子星继续强势上涨;具有自贸区和土地整理双重题材的申达股份、上实发展也成为本周的黑马明星。纵观本周表现,以上海物贸为代表的七大龙头股自上周喜摘5连扳,本周二冲高回落后大多进入短线强势整理阶段,笔者认为上海自贸区概念股上涨行情远未结束,故建议投资者在下周初逢低继续建仓龙头品种和挖掘新的潜力黑马。

概念股成功接力改革旗帜,土地流转和林权改革双星闪耀。据媒体报道,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一代领导集体将会对土地制度改革、林权改革、城镇化发展做出进一步政策引导,一系列政策红利必将出台,拥有土地资源的企业将迎来新一轮资产重估。本周市场,在辉隆股份、永安林业龙头股票的带动下,海南橡胶、罗牛山等土地流转概念股、福建金森、 丰林集团为代表的林权改革概念股强势上攻,吹响了概念股进攻的号角,中线上涨可期。

大并购大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信息消费产业最时髦。天舟文化收购神奇时代网络有限公司股权,成功进军传媒、网络游戏双栖产业;中视传媒成功收购金英马影视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做大传媒霸主地位走出坚实一步;新南洋收购昂立科技100%股权缔造网络教育新王国;索芙特增发后实现经营“印象刘三姐”的桂林广维公司实现借壳上市介入旅游产业等,大并购大重组股票复牌后连续一字涨停板成为市场最靓丽的风景。

网络游戏为主导的大文化概念股延续强势,大文化产业结构大牛市渐入佳境。政策力推文化体制改革,QFII大举建仓新兴产业成长股,大传媒、网络游戏概念股备受主力机构青睐,以天舟文化、中视传媒、华谊兄弟、百视通、骅威股份为代表的大传媒概念股、以北纬通信、拓维信息、中青宝为代表的游戏平台概念股,荣登周涨幅龙虎榜。

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国歌;隐喻;认知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5-0173-005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被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一般来说它们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二战后,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兴起,随着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建立,22个阿拉伯国家都先后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本国国歌。这些反复诵唱的阿拉伯各国国歌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不仅回顾国家历史,描述国家面貌,展望国家未来,更为有关民族国家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文化解释,并把这种解释“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仪式,使民族国家成为不可置疑的、具有历史恒远性与稳定性的颂扬对象”[1]。这些阿拉伯国歌中,充满了隐喻,它们的选择、变化和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反映这些国家的历史遭遇和社会现实,更能够体现人民整体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

一、空间方位隐喻:国旗至高无上

在认知隐喻的研究框架内,美国语言学家乔治·兰考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定义为“跨域映射”,其中“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以一种和目标域内在结构一致的方式,被映射到目标域上”[2]。隐喻使我们能够用一个较为具体的、更加结构化的概念(源域)来理解一个相对抽象和缺乏结构的概念(目标域)。

概念隐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兰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台版此书译“隐喻”作 “譬喻”,本文中该词与“隐喻”为译法不同的同义词)中指出,“存在一类譬喻概念,以概念相关性为考量,组织起整个概念系统。由于此类概念大都与空间方位有关(上下-进出-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我们便称这类譬喻为‘空间方位譬喻’”[3]27。因为人类的空间方位感知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人的身体在所处的环境中发挥其功能,所以人们借助这类基本肉体经验,通过空间方位隐喻赋予抽象的概念以空间方位。如果用源域和投射的方式理解,方位隐喻形成的过程是以空间为源域,通过将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非空间概念一个空间位置。

在阿拉伯各国国歌中的“国旗”、“旗帜”描述十分常见。突尼斯国歌《祖国的保卫者》中写道:“我们继承了岩石一样的手臂,就像那岩石一样的建筑,用手臂高高举起旗帜,我们为它骄傲,它也为我们骄傲。”约旦国歌《国王万岁》中有“国王万岁,国王万岁,他高高在上,他的旗帜高高飘扬”,“愿你幸福光荣,在你的旗帜下,阿拉伯儿女把你的美名颂扬”。也门国歌《联合共和国》中写道:“我的国旗,我的国旗,片片阳光缝制你,永远在每个高峰把你升起。”巴勒斯坦国歌《我的祖国》“我在旌旗下向国家、民族和苦难的烈火宣誓”。沙特国歌《起来》写道“举起绿色的旗帜,上面书写有光明的指引”。伊拉克1981年至2003年使用的国歌《两河流域的圣土》中也出现了“我们扛起解放的旗帜”,2004年开始使用的国歌《我的故乡》中有“这面冉冉升起的旗帜,饱含我们的尊严和荣誉”。阿尔及利亚国歌《誓言》中有“在那明亮飞扬的旗帜前发誓”,“我们要将旗帜高高扛在肩上”。科摩罗国歌《伟大群岛的联合》中说:“旗帜飘扬,宣示着完全的独立。”

“旗帜”对于阿拉伯人来说有着独特的图腾含义。早在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之间纷争不断,这时已经出现了将布条绑在棍棒或长矛上当作旗帜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召集部队,统一部队的动作和口号。[4]词典《阿拉伯之舌》是这样解释词条“旗帜”的:“用来召集军队的标志。”在伊斯兰教对外扩张时期,旗帜成为了军事将领指挥战斗的工具,战斗前军队中高扬的旗帜,代表着绝不低头的勇气和无畏精神;战争中,旗帜被用来统一部队行动,如伊历21年(公元643年),将领努埃曼·本·马格拉尼在纳哈万德(现伊朗西北部城市)战役中对士兵下令:“我挥动三下旗帜,看到第一下和第二下时你们要准备好武器,第三下时就要勇往直前,奋力砍杀。”[5]

方位隐喻的形成基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肉体与文化的经验。“上”和“下”是基于人的视觉和方位感而产生的,是人的肉体经验中的一种。在“旗帜”这个概念中,阿拉伯人从战争中获得了具体的视觉经验,即“旗帜是绑在棍棒或长矛,飘扬在上的”。此外,“旗帜是由将领所指挥的”,将领处于社会地位中的“高位”,“高位”也是一个在上的方位隐喻。关于社会地位或高位“上”的隐喻,兰考夫做过专门的总结,不管是在阿拉伯语、英文还是中文里,都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事业的巅峰”、“社会上层”等表达方式。所以社会地位的“上”有其社会基础:“地位与社会权势相互关联,而身体的力是向上的。”[3]34在战争中,旗帜的作用是操纵士兵,“操控”是上,“控”是下,将领可以通过旗帜掌控士兵是有其肉体基础的,他们一般是生活中的强者,是体力和斗争中的优胜者。这些不同角度,体现了“旗帜高高在上”的方位隐喻,共同构成了“旗帜”概念的一部分,即旗帜是崇高的,需要通过战争捍卫的标志性物件。

在这个整体概念系统中,每个方位隐喻之间都有一个内部系统,“高位是上”这个方位隐喻界定的是一个整体相合的系统,它不仅有对应的“低位是下”的方位隐喻,还存在许多可以引申的单独案例。比如前文提到过的“崇高的社会地位”、“事业的巅峰”、“社会上层”等表达方式。而在“旗帜”这个概念中,数个方位隐喻之间有着“全局性的外在系统性”[3]38,用来界定数个方位隐喻之间的整体相合性。比如“高位是上”和“操纵是上”这样的方位隐喻,在同一个概念中就具有整体相合性。

人类的身体经验为方位隐喻的形成提供了许多可能的基础,选择哪个或者以哪个为主,是由文化决定的。阿拉伯各国国歌中“国旗”、“旗帜”的概念结构,就是阿拉伯各国人民结合了肉体经验理解的产物,它的形成与阿拉伯人民从古至今最基本的文化价值是相吻合的。从视觉上看,“旗帜”的物理位置是高高在上的;旗帜的立起代表着坚持和胜利,旗帜的倒下代表着放弃和失败;操纵旗帜的人是高位的人,被旗帜操纵的人是低位的人;一方的旗帜插到对方的领土上,是对方领土被占领的标志。在“旗帜”这个比较完整的有“上”、“下”方位隐喻的概念结构中,不论是“上”的正值隐喻,还是“下”的负值隐喻,都和阿拉伯人崇尚勇敢、追求胜利的价值观相符。所以在阿拉伯各国国歌中,升国旗、歌颂国旗、向国旗宣誓、以国旗为骄傲等等描述,都建构在“国旗至高无上”的方位隐喻认知基础上。

二、实体隐喻:国土是容器

空间方位隐喻为理解以方位表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而人类对实存物与物质的经验为理解提供了更深厚的基础,使得我们“得以挑选出经验的组成部分,并视之为统一体中有区别的实体与物质”[3]47。这种以实存物和物质为基础的隐喻被称作实体隐喻,而容器隐喻是实体隐喻的一种较典型的形式。“人通过皮肤与外界区隔,每个人都是容器,具备有界的体表与‘进出’方位。我们将自己的进出方位投射到其他以表层为界限的实存物上,视之为有内外之分的容器。”[3]54地盘是最容易被量化的容器,国家以自然地理的角度划分了国土的界限,“国土是容器”的隐喻则加强了边界的含义,并赋予了国土“里外”的概念。这是一种量化行为,国土在这个实体隐喻中,变成了一个有大小有容纳的实体,“进入国土”和“离开国土”的隐喻都是基于这一理解。

“国土是容器”的隐喻在阿拉伯各国国歌中也很常见,比如突尼斯国歌《祖国的保卫者》中“突尼斯没有叛徒的容身之处”,就把突尼斯国土看作一个容器,进入了突尼斯的国土,就进入了这个容器,在这个容器内部,只能容纳爱国者,没有叛徒的空间。巴勒斯坦国歌《我的祖国》中“我曾越过高山峻岭投身战斗,我曾排除万难越过鸿沟……巴勒斯坦是我复仇的永恒土地”,将巴勒斯坦的国土理解为复仇的容器,在国土的范围内,战士们进行复仇的举动。也门国歌《联合共和国》中“你每块山石,你每粒沙子,你的每滴水都是我们所有”,则把国土理解为一个较封闭的容器,容器内部的所有事物,包括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属于人民所有。

阿拉伯各国国歌对国土的描写中,将“国土是容器”的实体隐喻扩大为一种更为宏大也更有象征意义的空间体系,在吟唱的过程中更加强烈地激发了吟唱者对更广阔的未来的期待,激起了国民昂扬向上的斗志和情绪。这种辽阔的空间感在伊拉克国歌《两河流域的圣土》中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在大地上展翅的圣土,你的衣裳是灿烂文明的荣誉,祝福这两河流域的圣土,有着光荣决心和博怀的故乡……它的山川超越世界的巅峰,还有一片令我们自豪的平原。”在这段描写中,国土这个容器被具体化,它包含了“灿烂文明” 、“河流”、“山川”、“平原”,这些与传统农业社会有着密切关系的实体与非实体的存在,从地理和社会空间上用隐喻的方式赋予了国土延展性和连续性,也与国土上的人民生产及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统一性。

在这个被无限扩大的国土容器中,“国家因为其悠久的历史与辽阔的空间而能在地理完整性基础上获得‘美丽的’、‘强大的’祖国的本质指称”[6]。换言之,容器的扩大使得国家的形象更为强大,人民成为更广阔范围中的活动者。更重要的是,通过辽阔性时空体验,个体的力量在对比之下显得渺小了,个体被纳入了广阔的国家的空间之中。但是,“辽阔性因巨大空间的开放性而没有让歌唱者感到压迫,相反,它能因歌曲中的颂扬风格而让个体领受一种‘存在的膨胀’,辽阔而宏大的总体性空间正是一种超越个体的爱所施展的最佳场所”[6]。这种“超越个体的爱”正是国歌中所需要激发和弘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三、结构隐喻:祖国母亲和人民守卫者

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可看作概念隐喻最基本的层面,而结构隐喻能用“一个建构性高的、清楚描绘的概念去建构另一概念”[3]119。正如方位隐喻与实体隐喻,它也基于我们经验中的成系统对应。

阿拉伯各国国歌中,“祖国是母亲”这个结构隐喻频繁出现。有时直接使用名词喻,如埃及国歌《我的祖国》“埃及,祖国母亲,你是我的希望,我的所想”。也门国歌《联合共和国》“母亲,母亲,我的力量来源于你,最好的国家,我献身于你”。有时则是通过国民是“子女”来隐喻“祖国是母亲”的概念,比如科摩罗国歌《伟大群岛的联合》“我们诞生在这群岛,群岛把我们养育”。科威特国歌《我的祖国科威特》“我们保护你,我的祖国”。苏丹国歌《我们是真主的士兵》“苏丹的子女们,这是你们的标志”等等。在这些国歌中,祖国作为母亲的形象被反复吟唱。

从“祖国”到“母亲”的隐喻构建过程中,祖国的概念和母亲的概念是系统对应的,这样的系统性使我们得以借助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它所构建的不只是概念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是在概念的整体上具有延展性,使得两个概念系统能对应起来。在这个概念体系中,“祖国”是“母亲”,“国家”是“家庭”,“国民”是“子女”,“同胞”之间互为“兄弟姐妹”。也门国歌《联合共和国》中所述“母亲,母亲,我的力量来源于你,最好的国家,我献身于你”,就是隐喻“人民诞生在祖国”如同“子女诞生于母腹”,从而“国民出生在国土”是“母亲孕育子女”;“国土”成为“母亲的肉体”,祖国的自然地理成为母亲身体的一部分。阿拉伯语中很常见的“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也是指回到祖国的疆界范围之内;“人民的力量源自祖国”则隐喻着“子女由母亲抚养长大”。这一系列完整的隐喻体系,都为“祖国”概念到“母亲”概念的投射建立了内部一致的相似性。

二战后,伴随着各阿拉伯国家民族独立意识的高涨,现代意义上的阿拉伯国家开始构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认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各种新形式的传播媒介产生有关。在欧洲近代史中,18世纪报纸的出现,促生了民族和共同体意识,使当时欧洲人将自己想象为一个更大的共同体的一部分。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特别是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还需要中央集权对区域的有效整合。这种整合往往以共同的语言、文化传统以及跨区域的合作为前提条件。二战后产生的阿拉伯国家,有着统一的伊斯兰教,说着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在这样文化背景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国歌中将“祖国”的概念隐喻地理解为“母亲”,就为国家权力的区分和自然化找到了合适的理解。在“母亲”的概念上,“国”才是“家”,而不是有着统一的信仰或者说着统一语言的人构成“家”。只有在国土的范围之内,国民作为母亲的儿女,互相之间才为兄弟姊妹,在对“祖国母亲”的齐声赞颂中,构成了“家国同一”的想象共同体。这些国歌中不断出现“祖国是母亲”的隐喻,可以看作现代国家产生后,一个可以被看作整体的阿拉伯伊斯兰民族,由于“母亲”的隐喻性解释,获得了世俗化国家的合理性。

阿拉伯民族是一个纵向的同一的概念,而横向的、并列于空间之中的国家,则由国土区分开来,成为了一个个不同的“家庭”。在不同国度的阿拉伯国歌中,人民呼唤的“母亲”也不是同一个母亲,是各国国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这样,人们对母亲的爱,就和对民族、对宗教的爱区别开来,成为对独立的国家的爱。这个隐喻构建了一种更为亲切的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模式,使得民族情感的强烈需求得到了满足。

埃及当前的国歌《我的祖国》是埃及1979年正式采用的国歌。而埃及1952年独立时,选定的国歌是《自由之歌》,它也是 1958埃及与叙利亚短暂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国时采用的国歌。1960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改国歌为《久违了武器》,后因埃及和伊拉克曾意欲合并,所以这首歌也是1965—1981年伊拉克的国歌。当这两首歌成为两个国家的共同国歌时,法律规定演奏两首歌曲的第一段,避免整首歌中出现的“埃及”名称,淡化埃及一国的概念,更没有出现“祖国母亲”的隐喻。在《我的祖国》这首歌中明确写道:“埃及,你的子女都高贵,忠诚地保卫国土。”埃及成为 “光荣的母亲”,人民成为“高贵的子女”,意在强调埃及人民对本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骄傲与自豪。因为祖国是唯一的母亲,所以“我的爱、我的心”都属于母亲——埃及,而不是任何其他阿拉伯国家。为了母亲的荣誉,子女要“偿还所有的债务,真主保佑靠我自己”,而非联合其他阿拉伯国家共同努力。可以说,三首歌中,《我的祖国》称得上埃及国家意识最强的国歌,泛阿拉伯主义的努力在这首国歌中已经没有踪迹。

人民除了是祖国母亲的子女以外,也是母亲的 “守护者”和“士兵”。也门国歌《联合共和国》:“祖国,我们是你的子孙后裔,我们用双手将你的荣耀保护。”摩洛哥国歌:“儿女奋起响应你召集,从我的嘴里,我的血里,你的爱里,光明和火焰燃起。”在这样的隐喻中,“母亲”是需要守护的弱者,她是一个有着女性气质的形象,她的社会性别意义超越了生理性别意义。阿拉伯社会是偏于父权制的社会,父权制的意识形态更加夸大男女之间的差异,女性的隐喻想象在阿拉伯人眼中更纤弱、包容、反对暴力。这些特性不像父亲那样强势,而是统治和剥削的对立面,是容易受到外敌侵犯、侮辱的特征。同时,“母亲”是需要解放的,女性是需要解放的。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认为,母亲从属于爱神的领地,表达的是生命的本能力量,是对死亡本能和毁灭源的反抗。所以在祖国母亲这个隐喻中,人民反抗殖民压迫和外部侵略,就是反抗死亡和毁灭。

18世纪晚期的德国古典主义时期开始,歌德和洪堡特一方面强调完善个人的能力和自由,以便构建个人特殊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强调学习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通过自己独立的生活经验展示民族文化和历史的整体性。这样的关系与“守护者”和“母亲”的关系有着类似之处,“守护者”意识和力量的增强,才能起到保护母亲的作用。20世纪中期殖民主义的瓦解,阿拉伯现代国家的陆续建立,民族自决和独立运动正是“守护者”保护母亲的表现,此时国家的概念一反20世纪早期与种族主义和自私的民族主义挂钩的负面形象,再次如同国歌中理解的一样,成为正义、积极的正面概念。阿拉伯国歌的选择和确立,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这个时期,所以“祖国母亲”和“守护者”的隐喻出现在国歌中,正是此时个人权力意识增强的真实写照。

我们也应该在这些国歌中看到,不论是“子女”还是“守护者”,对于母亲都应当是爱和顺从的,没有理由反抗和背叛母亲。伊斯兰教宣扬对父母的顺从孝敬,《古兰经》说“你的主曾下令说:你们应当只崇拜他,应当孝敬父母。”[7](17:23)“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4:36)“我曾命人孝敬父母——他母亲弱上加弱地怀着他,他的断乳,是在两年之中——(我说):‘你应当感谢我和你的父母;惟我是最后的归宿。’”(31:14)在这样的顺从关系中,人民服从国家,如同子女孝敬父母,个人权力意识虽然有所增强,国家的权力意识仍然占绝对的统治地位。

在20世纪晚期,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发出“人权大于”的呼吁,作为民族国家理论的民族文化同质性,也受到来自主张人性普遍观点学者的质疑。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欧洲的民族—国家》一文中,认为欧洲国家曾一度对民族国家怀有的积极认同感,逐渐转化为现代社会的排外情绪,更进一步作出推论,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文化融合和传统与现代思想的交错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的单一和同质性似乎难以为继,只有开放、民族的商业社会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在阿拉伯国家的国歌中,“祖国是母亲”、“家国一体”强调的依然是民族精神、国家意识和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传统,显然依旧保留了20世纪中晚期对民族国家属性的推崇,这是历史原因,也是世界各国国歌中较为常见的现象。当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属性的丧失,现代社会有很多思潮再次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比如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出现的文化多元主义就在移民国家的文化基础上,认为各民族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国家内部和平共处。

四、结 语

阿拉伯各国国歌的歌词,可以被看作诗歌的一种形式。诗歌被兰考夫称为“隐喻的语言”,阿拉伯各国国歌歌词中也充满了隐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隐喻与意识形态的构成最为相关。法国学者贝尔金说“隐喻之所以具有意识形态效果,是因为它们是经验选择的结果。通过Y来理解X,只强调或选择了Y的部分特征,而丢弃了其他特征。以我们所发现或选择的Y的某些特点及其间的关系来塑造X的同时,我们的塑造已经基于全然不同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8]在这种意义上,阿拉伯国家的国歌中的隐喻是产生意识形态的认知机制,“国旗至高无上”的方位隐喻、“国土是容器”的实体隐喻,以及“祖国母亲”的结构隐喻,都是通过歌曲的不断重复和吟唱,在国民中构建热爱祖国、保护祖国的意识形态。

在现代社会,阿拉伯各国国歌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通过现代传播媒介在国家、社会推行引导和民间自发传播,引导阿拉伯个体身份认同。在这些国歌的多种隐喻构建和变化中,通过不同隐喻的相互取舍,不同意义的构建取向和相关意义组织方式,不仅可以了解阿拉伯人民的审美追求,更是民族独立进程在意识和思想领域的反映与呈现,以及特定的国家文化权力对深藏于个体的情感世界全面的治理。所以,阿拉伯各国国歌中的隐喻,是阿拉伯各国人民对阿拉伯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认知方式,是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全民性认同的重要文化手段。

参考文献:

[1]徐敏.歌唱的政治:中国革命歌曲中的地理、空间与社会动员[J].文艺研究,2011,( 3):72.

[2][美] 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In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2.

[3][美]兰考夫,詹森.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M].周世箴,译注.台湾: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6.

[4][伊]努拉·盖斯.旌旗与旗帜[J].笔杆,1964,(1):152.

[5][埃]艾哈迈德.历史全貌,各国的征服[M].开罗:光明出版社,1937:355.

[6]徐敏.歌唱的政治:中国革命歌曲中的地理、空间与社会动员[J].文艺研究,2011,( 3):77.

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4

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植物学是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高职专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考核要求和比例

第一章 植物细胞

1.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减数分裂的概念

4.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

5.掌握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第二章 植物组织

1.掌握组织、分生组织的概念

2.掌握细胞特点和分类、成熟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3.理解各类成熟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4.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

第三章 根

1.掌握器官和营养器官的概念

2. 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3. 掌握中柱鞘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 掌握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 掌握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

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

7.掌握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过程

8.了解内皮层的结构特点

9.掌握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第四章 茎

1.掌握顶芽、侧芽和腋芽、茎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2.掌握茎表皮、茎皮层的结构特点

3.掌握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概念

4.理解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掌握髓射线、年轮和假年轮的概念

6.掌握春材和秋材或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外树皮和广义树皮的概念

第五章 叶

1.掌握表皮的结构

2. 掌握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特点

第六章 营养器官的联系及其变态

1.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用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

2.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

第七章 花

1.掌握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

2.掌握心皮、背缝线和腹缝线、雌蕊和复雌蕊概念

3.掌握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

4.理解药壁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5.掌握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

6.掌握花粉粒的发育过程

7.掌握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

8.掌握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

9.掌握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第八章 种子和果实

1.掌握种子的来源和组成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

3.掌握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

4.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

5.掌握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

6.了解主要类型中的一些常见果实

第九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及其演化

1.掌握种的概念

2.掌握学名概念及双名法和三名法的构成

3.掌握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

4.掌握地衣的概念和构造特点

5.掌握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概念

第十章 被子植物主要分科

1. 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2. 掌握十字花科、豆科、芸香科、菊科、茄科、唇形科的主要特征

三.考试用书

许鸿川主编:《植物学(南方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

许鸿川主编:《植物学学习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出版。

四、考试题型

1.填空题 30%

2.选择题 30%

3.名词解释 30%

4.简答题 30%

5.论述题 30%

《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植物生命活动过程的基本规律,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和本质,以便合理地利用光、温、气、水、土壤资源,联系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 水分的重要生理意义

1. 掌握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意义。

2. 掌握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态及其对代谢的影响。

(二) 细胞吸水原理

1. 掌握水势的概念。

2. 掌握植物细胞水势的组成成分。

3. 掌握细胞吸水的原理及其水分移动的规律。

(三) 植物根系吸水原理

1.掌握根系吸水的动力(蒸腾拉力、根压)。

2.理解影响植物根系吸水的外界因素(土壤温度、土壤溶液浓度及土壤通气条件等)。

(四) 植物蒸腾作用

1. 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2. 掌握蒸腾作用的指标(蒸腾速率、蒸腾效率、蒸腾系数)。

3. 理解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空气湿度、风速、光强等)。

4. 掌握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途径。

(五) 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含指标、方法等)

第二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应符合哪些条件。

2. 掌握植物必需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3. 了解植物缺素症的特征。

(二)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理解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及特点。

(三)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 掌握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2. 了解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温度、土壤通气、pH值、离子间相互作用等)。

(四)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

掌握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途径、形式和利用。

(五) 合理施肥的生理学基础(含指标和方法等)

第三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1. 掌握植物光合作用总方程式的内涵。

2.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二) 叶绿体色素的性质

1. 掌握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类囊体、基粒和间质)。

2. 掌握叶绿体色素的种类和理化性质。

(三) 光合作用的机理

掌握光合作用过程中原初反应、电子传递与光合磷酸化、卡尔文循环、C4-二羧酸途径及光呼吸的含义,细胞定位、基本的反应历程及其生理意义。

(四)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

1. 掌握光照、温度、CO2、水分、矿质营养等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 掌握CO2补偿点、CO2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的含义。

(五)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及提高途径

理解在生产实践上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植物对光能的利用。

第四章植物的呼吸作用

(一) 植物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1. 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类型

2. 理解呼吸作用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意义。

(二) 呼吸作用各历程的特点

1.了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戊糖磷酸途径的概念、细胞定位、基本反应历程及其生理意义。

2.掌握生物氧化特点。

3.掌握氧化磷酸化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三) 呼吸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1.掌握呼吸强度概念。

2.掌握温度、CO2和O2等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3.理解呼吸作用变化规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4.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第五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转化与运输

(一)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

1.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途径和形式。

2.理解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3.掌握影响有机物运输的因素。

(二)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

1.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分配原则。

2.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分配规律。

第六章 植物生长物质

(一) 生长素类的作用和应用

1.掌握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特点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2.掌握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二) 赤霉素类的作用和应用

1.掌握赤霉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2.掌握赤霉素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三) 细胞分裂素类的作用和应用

1.掌握细胞分裂素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2.了解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四) 脱落酸的作用和应用

掌握脱落酸在植物体内合成的部位、分布、运输和生理作用及其在实践上的应用。

(五) 乙烯的作用和应用

理解乙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它的生理作用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第七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

(一) 种子萌发和细胞分化

1.掌握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和植物细胞分化的影响因素。

2.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应用。

(二) 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了解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深刻影响及其原理和在实践上的应用。

(三) 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1.理解植物生长的地上部分与根部的相关性。

2.掌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相关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第八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

(一) 植物的成花诱导

1.掌握春化作用、光周期诱导的含义。

2.了解植物成花的碳氮比理论。

3.了解成花素假说以及开花抑制物假说等基本知识。

(二) 光周期理论的应用

理解植物的花期调控原理与技术。

(三) 授粉受精生理

1.掌握植物授粉受精过程的生理变化。

2.掌握植物单性结实的原理与应用。

第九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

(一) 种子、果实成熟时的生理生化变化

1.掌握种子成熟时有机物的变化。

2.掌握果实成熟时色、香、味变化的原理。

3.理解果实成熟时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二) 种子休眠生理

掌握种子休眠的原因以及破除种子休眠的相应方法。

(三) 植物器官脱落生理

掌握植物叶片和果实等脱落的机理,内源植物激素如何影响器官脱落。

第十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

(一) 植物的抗寒性

1.理解植物冻害和冷害的机理

2.了解植物抗寒性的生理基础

3.掌握提高植物抗寒性的途径。

(二) 植物的抗旱性

1.理解干旱对植物的危害

2.了解植物抗旱的生理基础

3.掌握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措施

三、考试参考书

潘瑞炽主编.《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五版。

四、《植物生理学》试卷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二、填空题(40分)

三、选择题(10分)

四、写出缩写符号的中文名称(10分)

五、简答题(30分)

六、论述题(30)

《土壤肥料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农林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以提高土壤肥力为中心,研究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和变异规律及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学会并掌握认土、用土、改土的方法和措施;了解各种养分对植物的作用和植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明确土壤、植物和肥料之间的养分关系;掌握主要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性质、作用和在土壤中的转化,以及施用原则和技术;弄清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并结合各地农林生产经营实际,掌握经济用肥和科学施肥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考核要求:

绪 论

1、掌握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掌握土壤肥力的几种观点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与演变

1、了解地壳物质的元素组成

2、掌握成土矿物的定义、种类及其代表矿物

3、掌握成土岩石的种类及其代表岩石

4、掌握岩石的风化与土壤母质的形成

5、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6、掌握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7、掌握土壤剖面的定义和各个土壤层次

第二章 土壤的物质组成

1、掌握土壤的组成

2、了解常用的土粒分级制、质地分级制有哪些,重点掌握卡庆斯基制

3、掌握土壤质地和肥力的关系

4、掌握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调节途径及其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5、掌握土壤生物的种类、对土壤及其植物的作用

6、掌握土壤水分的划分、土壤含水量的表示方法及计算、土水势及其划分

7、掌握土壤水状况调节

8、掌握土壤空气组成及其通气机制

9、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的影响因素、特点及其调节

第三章 土壤基本性质

1、掌握土壤胶体、土壤表面电荷和电位

2、掌握阳离子交换作用、CEC和盐基饱和度

3、掌握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4、掌握土壤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5、掌握土壤的热量状况

第四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及改良利用

1、掌握我国土壤的形成条件及分布

2、掌握我国土壤形成过程与分类

3、掌握铁铝土、盐碱土、人为土、初育土、半水成土

4、了解淋溶土、半淋溶土、水成土、半水成土、钙层土、干旱土、高山土

第五章 土壤管理

1、掌握我国的耕地资源与土壤资源

2、掌握土壤退化与防治

3、掌握高产土壤的特征及培肥的措施

第六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管理

1、掌握植物的营养成分,判断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

2、掌握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3、掌握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环境条件

4、掌握施肥与植物产量、品质的关系

5、掌握植物营养我与施肥原则

第七章 大量元素肥料

1、掌握氮素的营养作用,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氮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2、掌握磷素的营养作用,磷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磷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3、掌握钾素的营养作用,钾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钾肥的合理分配和施用

第八章 中、微量元素肥料和复混肥料

1、掌握钙、镁、硫营养与钙、镁、硫肥

2、掌握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因素

3、掌握作物缺乏微量元素的诊断和判断方法

4、掌握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应注意的问题

5、掌握复混肥料的含义、表示方法、类型、优缺点、发展动向

6、掌握复混肥料的品种、性质和施用

7、掌握肥料的混合,掺混肥料的配制

第九章 有机肥料

1、掌握有机肥料的定义、特性、作用

2、掌握人粪尿的性质及施用

3、掌握厩肥的性质和施用

4、掌握堆肥、沤肥的性质、原理

5、掌握绿肥种植的意义、种类、栽培方式和利用

6、掌握泥炭和腐殖酸类肥料的性质和施用

第十章 施肥与生态和食品安全

1、防治施肥对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

2、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保证食品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三、考试题型:

1、填空题(30%)

2、选择题(20%)

3、名词解释(30%)

4、简答与计算题(50%)

5、论述题 (20%)

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文化失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89-01

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文化教学。外国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学习也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本土文化的输出能力较差,这就产生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将从文化失语和互动教学模式理论入手,探究文化失语视域下的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理论背景

(一)文化失语

关于“文化失语”这个核心概念的界定,各界理解不同。失语症(Aphasia)指的是一种言语功能的缺陷或丧失,由于大脑皮质言语中枢损害,而导致患者对于词(或相等词的非言语文字性信号)的辨认或表达发生障碍。该概念也被引入到我国文学领域之中,我国文学评论界借用了该概念,提出了我国文化失语的概念。

在外语教学领域,该概念最早由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中提出的。他认为由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流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己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然而,我国多层次外语教学,我们过于注重了目标语世界的交化内容的介绍。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

Hymes在1980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指出:“在语言教学中,应把重点从结构能力转移到交际能力上来。”Long于1981年提出二语习得中的交互假设,该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会话中的交互有助于二语学习。而根据Long的观点,当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者相遇时,双方可能在理解和表达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因而会调整各自的语言以便于交流,特别是本族语者会调整自己的语言以适应非本族语者的水平。为便于非本族语者的语言理解,在交谈中本族语者通常简化他们的语言。

签于此,外语教学在注重语言交际的同时,应注重文化对于教学的影响。当前的外语教学应是以语言交际为载体,以外语文化为依托。而互动外语教学模式是较为适合当前外语教学实践的有效模式。

二、文化失语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文化失语视域下的外语互动教学模式视大学英语教学为一个动态发展的、师生互相影响和沟通的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根据教材内容渗透本土文化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中国本土文化的渗入,虽然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涉及到中国本土文化的文章非常少,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扩展相关内容,就能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例如,在《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的教学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Nobel Prize Winners》,虽然教材上没有本土文化内容,但是教师可以介绍我们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比如介绍刚刚传来的好消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是继莫言对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之后的又一次进步。如此振奋人心、激发斗志的内容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也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摆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现象,从而摆脱本土文化失语的桎梏。

(二)课堂上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活动

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我们传统的节日、节气、传说等内容开展各种有关本土文化的教学的活动。比如把学生分成12组,每组对应一个月份,课前要求每组代表搜集所在月份的本土节日、节气、传说、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等相关资料,各小组轮流每次课上前再用五分钟的时间向大家用英语介绍,其他小组学生可以用英语提出问题与之互动。为鼓励提问,教师可以给提出问题的小组加分,最后老师点评并给出小组活动的分数。通过此活动,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四级考试段落翻译常考的内容,学生也会积极配合教师认真完成此项活动。

文化失语视域下的互动式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以语言交际为载体,以文化为依托,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效果,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它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学英语教师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邢成名,谈恩青,邢成名.汉英神经内科词典(Chinese-English Neurological Dictionary)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2]李丹.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3]庞亚飞.大学英语中本土文化失语之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

本土文化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新乡土主义;酒店;空间形式

中图分类号:O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paper semantics-in design and new rural socialist concept of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local socialist concept in semantic study the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ursuits, and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ce to natural form of simulation and conversion, try to life evolution of the expression and place atmosphere build, and at the same time from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of new rural socialist concept of the sheraton suzhou hotel &towers design concept and expression i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new rural socialist; Hotel; Space form

1设计语意学及新乡土主义的概念

1.1设计语意学概述

我国的“产品语意设计”课程最早由江南大学的刘观庆教授于1994年开设,课程在教学和实践中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后来,张凌浩、王方良、陈炬、杨洪铎等专家学者都对语意学在设计中的应用作了相关的论述。特别张凌浩先生主编的《产品的语意》,其中通过突出理论的系统性和应用研究的具体结合,对产品语意学(或设计符号学)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层面上展开深入探讨。其主要内容包括产品符号的语言表达形式、产品语意构成的意义呈现产品语意的传播与理解以及走向多元的设计语意叙述、诗意语构。张教授从设计语意的基本理论出发,展开多方面的设计语意实践探索。

1.2新乡土主义的概念

人类一般文化存在的显著特征就是它的时空局限性,从空间纬度看,人类总是在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区域创造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传统,不同人群所处的独特地域环境所形成了文化隔离,也有效保持了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独特的发展趋向。这也是一个相对模糊的疆域概念,比如“齐鲁”“关东”“吴越”“荆楚”“百越”“燕赵”等。

室内设计是各种元素互相融合交叉的一门科学文化,而强调乡土主义最突出的原因就是世界文化进入20世纪后文化趋同的趋势,有识之士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负面面影响,提出了新乡土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相对于地域主义而言的:①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强势和话语权,利用多种手段,使弱势国家在文化上、建筑上使用发达国家已经建立的秩序;②在设计中,只强调纯符号性、图案化、标准化的语言,没有深入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和生活元素。

新乡土主义是对全球化趋势的一种反行。它着眼于本民族特定的地域和文化传统,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熟悉的生活轨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建筑和其所处的当地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

新乡土主义关注建筑所在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状态,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和设计原则,使空间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性。新乡土主义具有灵活性和综合性特征。它不是简单地复辟地域文化,而是经过筛选的、发掘、抽象传统地域文化,它总是既响应场所精神,同时又积极地为本土文化建立新的时代品质。

2新乡土主义代表人物及其设计思想

2.1阿尔瓦罗・ 西扎的新乡土主义设计思想

阿尔瓦罗・ 西扎的设计思想可以概括如下:1)设计应摈弃装饰的倾向。西扎用简洁的形式表现建筑内在的丰富性,这实质上是基于重视细部、 重视建筑与人的亲和性基础之上的对建筑 “简约” 的追求。2)设计应尊重环境。西扎总是把自己的建筑谦虚地融合在城市环境里 ,表现出对传统和历史的尊重。3)西扎反对忽视场地属性与建造过程的做法 ,反对忽视建筑所应尊重并延续的社会文化要义。

2.2查尔斯・ 柯里亚的新乡土主义设计思想

柯里亚的建筑思想可以概括如下:1)地域气候的适应。柯里亚从本土的地域气候和经济发展出发,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和现代生活方式 ,采用较低成本、 较低造价来进行设计创作。2)民间文化的运用。

3新乡土主义在酒店设计中的应用特征分析

3.1新乡土主义在酒店设计中的场所特征

酒店的设计应体现环境特征。旅游酒店通常有其特定的场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场所的环境特征,应使酒店与其所在的场所融为一体。应充分体现酒店建筑的场所精神。酒店设计应有主题,只有明确了设计主题,才可以突出酒店空间的整体气氛,同时表达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给酒店空间创造出品味和意境。

3.2新乡土主义在酒店设计中的的色彩特征

旅游酒店在色彩设计方面应体现当地民居传统的色彩习惯。色彩在设计中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抓住色彩的地域性特征,可以对整个建筑地域性的表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材料方面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材料是体现酒店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设计师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选材原则,这首先体现了用材的经济性,并充分发挥地方材料在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又可取得与地区环境的协调和视觉上的连续性,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心理的认同。运用地方材料还可以表达酒店空间的主题意境,这也是旅游者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地方情趣。

3.3新乡土主义在酒店设计中的设计手法特征

在旅游酒店设计的地域性创造中,需在表现地区传统情调的同时,反映时代的特征。在同一空间或同一组合中,往往同时存在着现代的、传统的构成,在具体处理手法上应保留特点,寻求共性,使具有不同格调的构成互相融合,产生出不同于原来两者的新格调。也可以对传统形式进行简化和提炼,然后运用现代材料和技术使之再现、延续和发展。

4新乡土主义概念下的酒店设计的追求

酒店既是一项建筑活动,又以酒店形象反映一种文化观点。由于其存在于某一地域环境之中,主要服务于某一人类群体而呈现其地域性;设计中始终感悟乡土文化,追求个性化理念,彰显独特风格是做好滨海酒店动态化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酒店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服务空间,在面向世界的社会环境中,建筑文化的外来元素逐渐渗透于传统文化内涵之中,但是,由于主流文化受宗教思想、自然主义本土文化和气候等原因的影响,显示出一种严谨内聚且开放平和的姿态。所以,本土酒店文化里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精神能让人回到一种质朴的状态,从而放松身心,放慢节奏,来细细品味慢调生活的快乐和从容,让游客舒缓来自于浮躁社会的各种压力,审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5新乡土主义概念下的旅游酒店设计

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可以说是新地域主义酒店设计的代表作品。酒店坐落于历史悠久的苏州城中,位于苏州古盘门遗址的北侧,紧邻盘门景区。酒店建筑与盘门景区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对景区风貌的保护,也成为景区的环境依托,并与景区成为了互为借景的关系。建筑融合了历史悠久的苏州城墙以及苏州传统民居的特色。从建筑形式来看,酒店采用了苏州当地的传统建筑形式。它采用的是将几种类型的古建筑形式揉合在一起的手法,为酒店增添了浪漫的色彩,使得人在其中处处有一种新奇感,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空间部分所采用的是邻近的盘门景区中盘门及其城墙的形式,并在台基上放置了传统建筑中的亭、台、楼阁的形式,屋顶形式多样且按建筑重要性采用不同类型等级,而客房区建筑采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屋顶也采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硬山顶,并装饰一些当地的封火墙,庭院的布置采用了苏州传统私家园林的做法,酒店的色彩和材料与苏州当地的地域文化是很协调的,主要采用江南水乡的黑、白、灰色调,各部分色彩、材料的运用也表达了各部分不同的特点。

在其空间设计中,主大堂、 风味餐厅等公共空间及总统套房的台基之上,采用了各式大小的亭楼模式,材料主要采用了传统上朱漆的木材料加上玻璃,室内室外统一的色彩和材质,有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并且,室内这种材质的采用,配合室内传统中国色彩的装饰,给人舒适并富丽堂皇的感受,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客房区,主要选取了苏州当地的传统材料和江南水乡水墨画般黑、白、灰 的色彩。这种色彩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苏州当地的传统民居,有浓郁的乡土感。客房建筑的屋顶采用与当地民居一样的灰瓦,窗和阳台的栏杆采用木材料,在建筑上还有传统式样的镂空雕花。

从室内外的装饰上来看,酒店也体现了传统的特色。设计师在室内方面运用了有中国传统特色装饰,尤其在公共部分,如在大堂中藻井的设计,大堂通高二层,在接近顶部设计了一排玻璃采光天窗,使大堂明亮了许多,也增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般的气氛,在其下方还点缀了国画却不失高雅,在休息厅和走廊上都有装饰点缀,如小桥流水,在走廊中也设计了壁龛来展示中国传统服饰,在节点空间中对中国传统轿子的展示。类似这种装饰品还有很多,并且还设置了苏州传统工艺品制作的展示。

6结束语

新乡土主义的实质是追求田园生活,有空间的回归,有时代的回流,空间回归即人口回流即人们从乡镇到大城市后又流回乡镇称回流,其中许多人是厌弃大城市生活,追求更舒适、经济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全球文明一体化引发的设计文化趋同,使传统地域文化重新受到关注。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课题,乡土设计系统是古代建筑问题的解决模式。而今天,我们必须针对现代的危机来建构新地域建筑系统。它既应“将一个地方的记忆从过去传递到现在,还将这个记忆从现在转换到未来”。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通过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因素所形成的。优秀的地域文化要契合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应兼容相互对立的元素.开放地面对外部环境,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活动状态,实现自身的良性循环。只有体现这个特色,设计才能生存。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

[1]郑光复.新乡土、新地域与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2(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