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智慧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智慧教育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1

摘要: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推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和创新,文章以创新教育为背景,以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创新教育、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创新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构建了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模型。

自“智慧图书馆”首次在国际上被提出后,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者从理论、实践应用、技术方法等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和探索,使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成型,在实践应用方面也得以深入发展,特别是RFID、NFC、Wi-Fi、Beacon及大数据等技术方法的应用,促使智慧图书馆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党的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的重要任务。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智慧图书馆服务创新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智慧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笔者以创新教育为背景,以智慧图书馆服务为研究对象,探索了未来智慧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可行模式。

1创新教育与智慧图书馆

1.1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创新的内涵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创造发明的意思。二是指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而关于创新教育的含义,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从微观层面上说创新教育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或教学成果测评模式的转变;从宏观层面上说,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是对教育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意识为重要教育价值取向,进而实现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发展目标。

1.2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本内涵

关于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目前图书馆界有多种观点:梁光德认为基于图书馆员智慧的知识服务可以称为智慧服务;张延贤、王梅认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是图书馆人对读者工作的一种积极进取的自主选择,是图书馆在信息化时代读者服务的一种或多种新理念、新能力与新服务方式。智慧伴随人类文明的诞生而产生,与“形而上谓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处,它来源于信息、知识,贵在创新与发现。综合图书馆界对图书馆智慧服务的观点,笔者认为智慧图书馆由智慧资源、智慧管理、智慧技术、智慧服务和用户五大要素组成,智慧服务是基于图书馆丰富的智慧资源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型、智慧化技术和设备,图书馆人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智慧,为用户提供的新型服务。

1.3创新教育与图书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2014年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后,我国不断出台新政策,降低创新创业门槛,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不断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丰富创新创业活动的形式,并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场地、服务、资金等支持。自党的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人类文明成果与智慧的集散地,在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意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抓住发展机遇,创新智慧服务模式,强化创新教育职能,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一方面推动服务转型与自身发展,另一方面助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创新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

2.1创新教育对智慧服务的影响

高校图书馆具有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三大职能,高校图书馆与智慧的结合让其育人功能得以进一步深化。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需拓宽服务视角,以培养用户的创新意识为重要教育价值取向,进一步丰富智慧服务的内涵。2.1.1智慧馆员需挖掘创新潜力。智慧馆员,即智慧的图书馆员,是整个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创造者和执行者。智慧馆员应在较好完成现有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环境,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界的热点与趋势,掌握读者的实际需求,关注、吸收并引入新技术与新的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因此,图书馆员要想成为智慧馆员,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图书馆员要想真正成为创新教育第二课堂的导师,就必须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综合优化已具备的知识和智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在为用户提供智慧服务的同时,也要引导用户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智慧服务价值。2.1.2智慧资源需激发创新思维。智慧资源包括实体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的所有资源,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处理整合的信息资源、智慧空间、智慧馆员等。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想提高用户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利用智慧资源协同营造一个能激发创新思维的大环境。高校图书馆需要深度整合加工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尤其是专利文献,挖掘文献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将相关信息推送给用户,激发用户的创新热情。高校图书馆智慧空间要以用户为中心,注重用户活动需要、用户体验等,强调融合、交流和共享,满足用户的创新需求。2.1.3智慧管理需传递创新意识。智慧管理是指高校图书馆引进各种智能系统、智能设备及移动网络,对读者、图书馆员、纸质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空间设备等进行统一的智能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高校图书馆在对所有资源、技术、用户、服务等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管理效率,为智慧服务提供支撑,还要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传递给用户。有的高校图书馆针对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配置了专业的学科馆员,这些学科馆员在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也应向用户展现自身强烈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2.2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智慧服务概念模型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引入创新教育思维必然会对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产生影响,其中对用户的分析也会影响智慧服务的效果。因此,笔者将创新教育纳入智慧服务过程中,在分析智慧图书馆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智慧服务概念模型。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概念模型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提高自身的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是我国在新时代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对大学生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分析他们对创新教育的认知和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开展智慧服务的基础。其次,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对用户的分析结果及创新教育对智慧服务的影响,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高校图书馆应对智慧服务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及满意度调查,从而形成一个可循环的智慧服务环路,构建一个开放、动态、可完善的智慧服务概念模型。

2.3基于创新教育的智慧服务

2.3.1加强高校图书馆智慧馆员的培养。任何一个智慧图书馆都离不开智慧馆员,高校图书馆要想真正开展创新教育背景下的智慧服务,就需要培养具有较强预测能力、数据分析挖掘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网络信息安全维护能力的智慧馆员,这对于单个智慧馆员来讲要求过高,且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可将智慧馆员分为研究型、技术型、业务型三类,对他们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高校图书馆可为研究型智慧馆员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与环境,让他们多参加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及时掌握国内外图书馆界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图书馆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并将最新的理念和技术应用于智慧服务。对于技术型智慧馆员的培养,高校图书馆可聘请相关专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与指导,也可让他们到其他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吸收新的想法与创意。高校图书馆可选取业务熟练的馆员担任业务型智慧馆员,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让他们不断学习与图书管理、读者服务相关的新知识、新理念,为智慧服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2.3.2健全智慧管理体系。高校图书馆可从管理制度、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健全智慧管理体系。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智慧管理制度不仅要保证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要适应时展要求,对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形态等制定详细合理的规定。另外,高校图书馆可引进智能管理设备和技术,对资源、读者和馆员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智慧管理还应以用户的新需求为基础,适当调整管理模式,为用户阅读提供方便,吸引用户爱上图书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2.3.3注重构建长效动态的反馈机制。用户是接受服务与评价服务的群体,同时也能为构建新的智慧服务模式提供信息。因此,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下,高校图书馆注重用户满意度调查,构建长效的反馈机制,将推动智慧服务的高效持续开展。

3结语

在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想创新智慧服务模式,助力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强化创新教育职能,积极参与创新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为高校师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EB/OL].[2019-02-24].

[2]梁光德.智慧服务: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88-92.

[3]张延贤,王梅.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与分析[J].现代情报,2013(4):34-38.

[4]王家玲.基于智慧要素视角的智慧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7):41-44.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智慧图书馆;智慧校园;大数据;云计算;信息素养

目前,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引发了信息和数据的大爆炸。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利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也如火如荼。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必须摒弃坐靠等、搭便车的思想,准确找准自己的定位,借力智慧校园建设的东风,谋划好智慧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馆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

1高校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

1.1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和现状

从2008年由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至今,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物联网的智慧应用在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智慧城市、智慧医院、智慧校园等规划得以逐步实施。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全国知名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围绕构建校园智慧环境、智慧管理、智慧资源、智慧服务的功能特点,通过对原有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延伸和提升,智慧校园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绩。

1.2智慧图书馆和智慧校园的关系

互联网技术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普及使得传统图书馆的地位越来越低,读者进馆人数不断下降已成全球性的趋势,不少高校图书馆已经被沦落为学生自习的场所。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正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快速转型和整体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会,高校图书馆必须摒弃单打独斗的思想,充分把握智慧校园建设的机遇,努力把图书馆建设成为与新时代大学教育和科研相适应的综合智慧体[1]。高校智慧图书馆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了智慧图书馆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智慧校园的本质是智慧的环境、智慧的教学和智慧的学习,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边缘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是新技术与高校新管理理念相融合的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图书馆建设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模块之一,与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财务、智慧人事、智慧资产、智慧OA、智慧后勤、智慧招生就业、智慧学籍档案管理系统[2]同等重要。网络是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主战场,高校智慧图书馆是智慧校园建设公共服务、大数据分析挖掘利用的主要部门之一。

2高校智慧图书馆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智慧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书刊借阅和共享交流中心,更应是学校的大数据中心、信息素养教育中心以及内容云的主要提供者。图书馆在成立自己的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小组的基础上,要积极投身于智慧校园建设工作,参与到顶层设计过程中,给决策层献计献策,加强与各方面专家的沟通协调,不断完善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案。

2.1智慧校园的信息共享中心

高校图书馆向来是高校的信息共享交流中心,智慧校园建设需要更加智慧的信息共享活动,需要建设智慧图书馆。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电子标签、无线传感器WSN、GPS定位、ZipBee传感网络等综合应用,借助人工智能、AR/VR、人脸设别智能门禁技术,图书馆的借阅方式也进入了人、书、空间环境的自动化智能感知时代[2]。图书由此可以实现智能导航、智能定位、自动分拣、自助借还,利用机器人可实现自动上架,同时配套的智能密集书架也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空间使用率,依据校园教学、科研、生活的布局设置分布式的全天候智能借还书柜,延伸了图书馆的智慧服务空间。智慧校园建设使师生对图书资料的共享和交换有了更为便捷的方式。每逢毕业季,校园里就会有大量的个人图书资料无法妥善交换,甚至只能直接被当废纸处理,造成图书资源的极大浪费。而智慧校园环境下的共享交换图书只需经过图书馆的技术加工处理后即可在校园中自由流通起来,这也是智慧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可以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

2.2智慧校园云服务的重要节点

高校图书馆应该建设成为智慧校园云服务的重要节点。多年来,图书馆计算机应用从微型计算机一直发展到小型机和基于分布式虚拟技术的网格计算,再到现在的依赖计算机集群的云计算,计算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对于云计算除了三层架构(SaaS,PaaS和IaaS)外,还可以被分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3种模式。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云计算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数据安全、服务质量(SLA)以及是否影响原有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利用等因素。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是智慧校园建设的信息技术基础保障。智慧校园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整合全校的服务器与存储资源,搭建高效可复用的云计算平台,为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强大的计算机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科学研究、资源管理、信息检索等工作的效率。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建筑大都规模很大,软硬件设施一流,在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突出。高校图书馆大楼内部一般都配有符合国家标准的高等级现代化中心机房,弹性空间好和可扩展性强,非常适合作为校园云计算服务的重要节点,也是智慧校园私有云和图书馆公共服务公有云的交汇点。同时借此也可以节约智慧校园建设的经费投入。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只单独设置一个智慧校园数据中心是不合适的,智慧校园应该是个混合云与智慧校园私有云和智慧图书馆公有云的并存。与此同时,高校智慧图书馆还应该为全校师生和校友提供个人云存储服务。要建立永久的以学习、学术研究、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存储空间,通过云服务开放共享交流研究成果。

2.3智慧校园的大数据中心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数据的价值已经超越软硬件基础的价值。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大数据中心的构建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对数据的整合,需要对其做数据挖掘、分析、归档、重复数据删除等各种处理,从而把有效的数据提取出来。大数据是智慧校园的源泉,智慧校园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中心的核心任务就是对于多元异构的众多数据库的集中管理。高校图书馆不单拥有基于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的书刊资源数据库、图书流通数据库、读者信息行为数据库等,还有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超星等大型数据库的本地镜像,并有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支撑每年的数据增长,软硬件基础较好,易于扩展。相关的系统管理和大数据开发研究工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较齐全,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毕业论文、科研成果和部分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立了本地数据库,汇集大量数据库资源的图书馆是智慧校园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大数据中心。高校图书馆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人才众多,在智慧校园的知识服务体系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智慧图书馆使用大数据分析、知识挖掘技术,深度整合校园信息资源和馆藏资源,对不同载体类型、异构分散的资源进行管理和揭示;利用关联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根据用户的专业知识背景、借阅历史、点击浏览网页的踪迹以及社会关系和情感变化等因素,为读者推送内容丰富、检索精准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服务。通过集成个体和不同机构的共享知识资源,可让图书馆的信息查询范围和质量超越互联网搜索引擎[3]。关联智慧校园教学科研数据库,建立全校学生毕业论文和教师科研论文数据库。通过知识挖掘,及时推送科研分析数据、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前沿动态,为教学科研提供智慧化知识服务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对于图书馆本身来说,通过对大数据的内容、行为、语义分析等,可以优化馆藏资源,提升馆藏质量,节约有限的经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做到人、资源、空间三者的和谐。

2.4信息素养的智慧教育中心

智慧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不单单是建设好软硬件系统平台的问题,如何使用户有效利用整个智慧校园平台提高教学科研工作才是目的,智慧校园建设需要较高信息素养的师生队伍。高校图书馆普遍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入学前信息素养培训和测试,不能只是传统的馆藏资源利用教育,而应该建立一个多元的智慧教育平台,新生通过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初始教育来了解智慧校园的功能、特点。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颁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可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指导和依据。素养是所有学习的基础,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数字素养和技术素养等。高校图书馆利用自己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为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不单是一个学习、交流和创造的智慧体,也是一个网络智慧学习的平台,肩负着消除信息鸿沟和数字鸿沟的重任[4]。图书馆可以无“书”,但馆员需要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导师、信息管理和服务的专家。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只是简单的培训和讲座,而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智慧教育平台,信息素养教育应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信息素养关系到一个人的整个学术生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但要包括图书馆资源查询、学科专业资料库、参考书目管理工具、信息检索技能等教育,而且还应该包括课题申报、科研论文、学位论文写作、新媒体科技、各类数据库、专题资源、科研工具的使用培训等教育[5]。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学科服务相结合,整合学校的各类线上资源,构筑一个智慧的信息素养知识、技能、测试的教育综合平台,使之成为智慧校园线上教学的重要分支。

3结语

智慧校园环境下的智能互联,便捷高效的智慧图书馆实现人、资源、空间的关联,全方位提供智慧服务,是智慧校园建设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高校图书馆因经费有限,自主智慧化建设并不现实,也不可行,应和智慧校园的建设同步进行,全程参与总体设计和建设,准确把握自身优势,把高校智慧图书馆建成智慧校园中的大数据中心,建设成为提供云服务的数据搜集处理中心、书刊借阅和信息共享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信息素养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小琴,吴建中.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报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

[2]徐青山,张建华,杨立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及实践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12-118.

[3]夏立新,白阳,张心怡.融合与重构:智慧图书馆发展新形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8(1):35-49.

[4]刘炜,周德明.从被颠覆到颠覆者:未来十年图书馆技术应用趋势前瞻[J].图书馆杂志,2015(1):4-12.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3

【关键词】智慧校园;管理;现代科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不断进步,对于教育理念的革新和教育管理模式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高校在思考如何结合我国目前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已普及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上,以提高对于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智慧校园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次将通过对于智慧校园的定义、特征等方面进行讨论,同时分析当前智慧校园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讨论问题的解决侧率,为智慧校园的完善和良好的运行提出参考性意见。

一、定义以及特征

什么是智慧校园呢?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且将高校的教学、教科研、学生的课程和日常管理等多项学习、服务智能化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形式,能够实现教学、学习和生活为一体化的系统。智慧校园主要有四个特征:

1.利用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终端覆盖

智慧校园是将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全面覆盖在校园内,并且通过智能化终端将校园内的教学、环境、老师及学生的生活信息通过网络反馈至控制系统,为高校的学生管理事物提供大数据。

2.智慧校园中大数据的优势

由于智慧校园可以采集大量高校内的各种数据,并且具有大数据技术的支持,智慧校园明显区别于数字校园的一点就是,可以利用其数据进行分析,为高校的各项事务提供数据支持。

3.智慧校园的个性化服务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师生更好的进行生活和学习,强调了能切实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校园建设管理中以更好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各项需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不同的、多元化的技术以满足校园师生个性化需要。

4.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校园系统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方式。在系统中,信息可以进行共享,学习的方式、时间、空间都可以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更加多元化,教学实践的扩展性以及教学空间的多样性,这些都能够实现学习环境的开放式。

二、高校建设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现状问题

智慧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管理,这一优点众多高校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智慧校园系统的运行仍存在多种问题。

1.现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全面

想要利用好智慧校园系统,整合校内资源,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全校性的智能化是必备的结实基础,智能化基础打实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模式进行统一化的管理。但是,据调查,众多高校虽然在建设智慧校园,但是学生的管理仍然缺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教师的众多工作也没能和智慧校园有效的结合,仍然是数字化校园的的模式。智慧校园中的众多系统也没能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建设智慧校园的形式化大于实质的意义,师生的管理工作仍然处于瓶颈状态,导致智慧校园的功能作用未能在学生管理中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影响了学生的管理质量。

2.智能化服务不足

高校的管理工作是日常重要工作之一,智慧校园系统的建立理论上可以为高校的师生带来智能化的服务,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校园实时信息。但是,这一智能化服务需要将校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融入智慧校园系统。由于种种原因,许多高校并没能进行资源的整合,导致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以考勤系统为例,没能整合学生信息等现象,就导致仍需要高校的教师人工进行考勤,这不仅低效率,也浪费宝贵的教科研时间,增加教师的负担,且工作管理也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而给学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忽视了信息技术与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运用,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出现的明显的转变,微课等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在了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这明显给高校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来为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同时也是智慧课堂建设的必然要求,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要想保证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往往要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能有效摆脱机器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以促使智慧课堂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然而从现实层面来看,智慧校园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作用的发挥,而影响了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

三、优化智慧校园中管理工作方法

在现在这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同时也是新一轮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发展情况下,利用智慧校园,依托信息化管理高校,提高工作水平是大势所趋,也是为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要进行的必要步骤之一。

1.依托信息化技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智慧校园的建设其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提高师生综合素质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为校园内师生建设智慧化、便捷化和安全化的环境,让管理模式与时代接轨。因此,在智慧校园应用的时期,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深入一线教师之中,指导教师使用智慧校园系统,学会操作终端如手机、平板等。同时技术人员也应该将相关学生的信息录入系统之中。在系统的稳定和完善后加之以技术成熟和制度的完善,来构建一个安全稳定,全员参与的智慧校园。据悉,宁波某高校利用智慧校园系统,将早操晨跑打卡制度融入其中,以相应教育部门的“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倡议。学生的管理十分便捷高效,只要刷自己的校园卡即可。同时早操晨跑的相关信息如时间、次数等与体育成绩挂钩,不仅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更是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2.融合信息资源,加强智能化服务

青年接收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目前高校内的学生大多是1995年后的青年,这一代更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成长起来的,对于智能化的服务兴趣浓厚且有着较大的需求。这些学生在人与人的交往上、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上,甚至平日的生活中都紧密的与信息化、智能化的服务结合。高校中,能全面并系统的融合信息资源,在智慧校园的平台加以共享来服务学生,这是一个创新且高效的学生工作管理的方式。这也是智慧校园系统的达成目标之一。为了体现人性化、清晰化的迎新方式,突出学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众多高校采用网上迎新的方式。在学生生活方面,部分高校的宿舍管理员采用智慧校园终端,通过发送视频指导学生如何整理宿舍、安全用电等方面。学生通过登录智慧校园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的观看和学习,提高自我管理和生活的水平。

3.建立智慧课堂,完善信息平台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也是主流趋势。例如现在较火热的翻转课堂。这是一个以网络为基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深度协作式教学。翻转课堂也是目前许多高校主要打造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首先,高校应梳理校内资源,促成各学科相关院校资源共享,并将资源进行整合,完善资源共享平台,然后向教师和学生提供这一平台,课堂教学无障碍。同时依托大数据的分析和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并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在部分高校中,为了进一步引导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小组合作式教学等等,高校建设微课堂、微教室。通过建设这些新颖的模式,引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模块化自主学习。与传统的讲授方式不同,课堂有着更加活跃的气氛和民主的氛围。借助信息化的平台,学生可利用终端设备与同学、教师进行小组交流或者在线指导。这一模式的构成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学风气的浓厚,同时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高校而言,智慧校园是一种相对较高的目标形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竞争实力水平。基于此,要想提高高校的竞争实力,就必须要能给予智慧校园的发展充足的重视,并切实有效的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要求能切实从智慧校园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出发,基于当前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确保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来对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得到充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亚杰,王克勇,何健勇,孙明利.基于PDCA的智慧校园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

[2]张虎.智慧校园建设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以河南工学院为例[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前言

信息化2.0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模式,这是因为随着物理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普及,高校的教学模式如果仍然还在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个体潜能、实现教育效果以及培养社会新型发展人才存在阻碍作用,同时还给国家的人才结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基于此高校的教育模式必须要与信息化2.0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智慧课堂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的同时,也让高校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地发展。本文在文中对于相关内容都有较好的阐述,希望能对本行业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价值。

一、教育信息化2.0的概念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相关行动计划,这个计划意味着信息化的作用将会在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时代的要求。教育信息化2.0指的是在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影响下,教育与信息化的紧密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信息化对于教育的成果影响越来越大,驱使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学府改变知识的产生、传播方式,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具有智能的特色。

二、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一)高校智慧课堂概念

高校智慧课堂指的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规避传统课堂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模式局限性,构建学生为主、实践创造为中心的自主性、个性化教学模式,实现高校课程课前、课中以及课后高效、个性、智能的教学,从而达到学习的智慧生成目的,做到为社会培养新型发展人才。

(二)高校智慧课堂的特征

有概念能够知道,高校智慧课堂的特征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信息化2.0为基础,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就能使用数据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仅让评价更加有效,还让高校的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从而让高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与此同时,信息化手段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工、统计以及分析,从而建立效果更好的智慧课堂;第二,把动态的评价作为基础,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预习任务并进行检测,这样就可以针对学生的反馈对高校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有效沟通,这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依据教学大纲进行有效调整,从而让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在上课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放映以及课后的作业情况进行分析,这样教师就能课堂上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相应的教育任务,继而让智慧教学的效果更加显著;第三,可以进行智能化互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要是想要与教师进行互动,只有在课堂上或者办公室里跟教师进行沟通;而在智慧课堂模式下,只要在拥有网络的地方学生就可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从而让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根本解决。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教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题及心理困惑,这样就能够给出适当的建议,由此能看出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高校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

(一)教学目标设计

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学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这是因为目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基于此为了让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必须要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普遍面临着实践能力差的问题,基于此在智慧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与技能结合作为教学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人才;第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要不就重视教学的过程,要不就重视教学的方法,不能说以上的做法有什么问题。但以上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而在智慧课程的教学模式下,要把方法与过程结合作为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还能让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二)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是教学模式的两大要素,而智慧课堂的“智慧性”同样离不开教学环境的智慧设计以及区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基于此,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考虑:第一方面,使用最新的信息化工具。比如在IRS和CLOUDAS等工具,通过IRS可以提高智慧课堂的互动效果;通过CLOUDAS可以提高智慧课堂的诊断效果,从而达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在课前,教师给学生发放预习资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提前对于课程内容有一个了解,从而让智慧课堂的效果更加显著。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预习资料和拓展课件的制作,并通过相关的移动平台及时发放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效预习。教师在制作资源的时候,可以选用微课,微课的优点是学生进行多次学习,从而让学习效果更好;可以选用网络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教师的制作时间,还让学生接触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智慧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选择慕课,慕课属于网络的开放性资源,慕课的形式有利于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从而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与预习资料一起发放的还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选择题,这样教师才能从更深层次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为智慧课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由于资料都是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发放的,所以学生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第二个方面,课中有效沟通,共同学习。通过第一阶段的预习教师会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难点,这样教师可以对于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更深,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搭建情境,可以使用投影和VR等方法进行创建,这样就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的同时,还让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教学方法尤其适用在抽象概念的理解上。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学生可以使用自主或者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就能够培养出智慧型的学习人才,然后教师可以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可以对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到心中有数,为智慧课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个方面,课后作业检测,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课后是对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巩固,这是因为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了解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对那些掌握情况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让智慧课堂的教学效果更加理想。可见,在智慧课堂环境里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学生能直接获取教学数据,实时改变学习策略,进阶实现智慧生成。站在教师的立场来看,智慧课堂促使教师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手段,确保课堂高效性。

(三)教学评价设计

在智慧课堂设计中,必须要进行教学评价的设计,只有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保证整体的教学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教学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还能让教师意识到智慧课堂哪个方面存在不足,从而进行有效调整,让智慧课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评价设计的时候,主要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课前,在教学上课之前,可以对信息化2.0教学平台的问题反馈、测试题情况和学生登录次数进行统计,这样教师就能在讲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讲课过程中进行很好的调整,让智慧课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第二,课中,需要统计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情况以及课堂表现情况,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详细的数据分析出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的兴趣度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从而可以进行有效调整,让课程具有更多吸引力的同时,也让课程变得通俗易懂,进而让智慧课堂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课后,教师要对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且在教师分析后要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智慧课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就能完成教学评价设计。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分析,了解了最新的概念,并且了解智慧课堂的具体内容,最后本文还提出了智慧课堂的具体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通过把这三个方面的措施逐渐落实到实际的智慧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与此同时,还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智慧课堂在教学中的优势,进而让智慧课堂的模式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学校对于信息化的应用程度更好。

参考文献

[1]刘骏飞.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3):154-157.

[2]房媛,赵秀岩,王美航,王伟珍.智能时代高校公共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20(06):114-118+123.

[3]赵梦阅,孙卫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06):16-18.

[4]蒋建峰.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及其在高职ICT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52-253.

[5]林雪冬.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机械三维CAD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初探[J].科技资讯,2019,17(12):106-107.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5

【关键词】智慧教育;高校;教育管理

一、智慧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的发展大势所趋

(一)智慧教育的发展势不可当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作为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以及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先进教育形式,智慧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为了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智慧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层面一项重要的战略。2018年,教育部把“推进智慧教育创新示范”列为当年的工作重点。智慧教育即将成为引导教育发展变化的基本主导力量。

(二)继续教育的发展大势所趋

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职人员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提高人员素质,可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已成为大势所趋。

(三)智慧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形式,它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有各种各样的客户。社会上各种行业、岗位、层次的劳动者都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广泛性远远大于普通教育。第二,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提高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具体问题,研究探讨新技术和新方法等,都会成为继续教育的诉求。第三,教育目标的现实性。继续教育是受现实委托的教育,学习者们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解决实际困难、提高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第四,教育形式的灵活。绝大多数学习者是在职人员,他们自己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学习时间难以掌控,且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重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继续教育提供灵活的教育形式。

二、智慧教育下教育教学、管理观念的变革

目前,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教育的期待是多样化的,包括对人才的需求和研究结果。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需要具备从生产、学习和研究等各个方面的输出能力。由目前世界的发展来看,韩国的智慧教育应用极为突出。在2012年,韩国就已经启动了智慧教育的项目,旨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提供传统的文化课程,促进主题博物馆、IT产业集团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从韩国的这些经验可以看出,智慧教育之所以成功在于它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媒体时代互联的特殊性,并实现工具平台的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产、研、学”三方的融合。

三、智慧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将智慧教育的理念融于高校的教学之中

智慧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形式。高校教学作为教育实施的前端,不仅应充分实现智慧教育不断给教学带来各种的创新,而且应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的理念和平台,更好的管理教育教学的模式。为了将企业单位的实践与教学过程互相融合,让学习者获得相对实用的经验,我们应该合理的借助智能教育的平台。不仅如此,智慧教育的平台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可以为理念和教学的融合提供有利的条件,管理人员面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利用智慧教育的平台来深入分析,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互动能力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管理及干预。

(二)不断发展智慧教育的学习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而言,建立一套智慧教育的学习平台是十分有必要的,智慧的建设在国外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我国高校也可以引入一些相似的平台来管理和帮助学习。针对继续教育难以实现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教学对象的差异较大的缺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课堂反馈情况和学习能力,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在不同组安排不同的教学进度与教学资源,实现多样性教学。教师通过教育平台向学生布置作业,学生提交作业后可以看到教师的实时反馈情况。考试也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进行,体现了继续教育灵活性的特点。

(三)让智慧教育促进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

智慧继续教育克服了学习者学习时间零散、难以完成连续学习的缺点,实现了记录课前、课堂、课后的全过程学习。上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的预习计划自主学习;根据教师的话题进行讨论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观点和问题。课堂上,学生在教育平台上接受教师有针对性地作业分布、话题引导、随堂考试。下课后,课前与课堂的相关学习数据和测试成绩都会在教育平台上记录统计,系统分析后呈现出每个学生学习的不足之处,学生可自主选择在课后进行补充学习。很明显,随着现代教育的迅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我们应该重视智慧教育平台发挥的作用,将离线教育和网络教育结合起来,因此,提搞学习者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智慧继续教育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给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不仅深化教育观念,重塑教育体系,而且丰富教育内容,促进教育制度的改革,有效地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同时,智慧继续教育也将在构建终身学习的渠道和帮助实现教育的全面现代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它不仅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扩大继续教育的对象,而且减少客观条件对继续教育的限制、增强继续教育的适切性和人本性,进一步扩大了所有人终身学习的机会,教育与技术的双重发展成果可以使全体人民获得更加平等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王金娜.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路径探索[J].艺术科技,2018,31(10):228.

[2]顾建峰.智慧教育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8):55-57.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6

关键词:智慧校园;档案信息资源;档案资源体系;融合创新;档案人才队伍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1]。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高校顺应“互联网+教育”趋势的必然选择。从2010年提出这一概念至今,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推广。但面对新时代要求,智慧校园建设也面临新挑战。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智能技术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格局,重点强调数字资源的建设及服务行动和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2]。因此,智慧校园建设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价值取向,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服务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精准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3]。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信息资源服务支撑,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档案部门作为学校档案信息资源集中管理部门,责无旁贷。目前,档案数字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智慧校园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但是更多地停留在档案的直接收集和提供阶段,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价值。本研究试图厘清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新要求,分析当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状,探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智慧校园建设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信息资源建设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表现为建设优质的教学、科研等数字化资源,通过智慧校园平台实现师生共享。档案部门保管学校所有的档案信息资源,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档案部门的数据与服务支撑,特别是在育人平台的建设上。从《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文件中可以看出,新时代智慧校园建设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通过平台建设及应用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这需要借助档案中宝贵的育人资源。同时,档案专业人员还应提供专业的档案知识服务,合理设计内容,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此外,档案部门应跟踪智慧校园建设收集过程档案,并对搜集的过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提供决策咨询。

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状

以江苏高校为例,通过数据调查和相关人员访谈发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目前总体呈现较低水平。在数据调查上,对江苏109所高校的档案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发现,截至2018年,在人员配备上,配备5名以上档案专职人员的高校有25所,配备2—4名的有39所,只配备1名档案人员的有45所,人员总体数量配备较少。档案类专业人员紧缺,439名工作人员中档案类专业人员仅85名,其余为非档案类专业。有50所高校档案馆(室)的档案实现部分数字化,数字化总体程度不高,50所高校建立了档案工作网站,2所高校开通档案微信公众号,但建设力度不够大。2017—2018年,这些高校档案馆(室)的各类编研成果数量为176件,公开出版物为36件,内部参考资料224件,举办专题展览27次,其工作人员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57篇,完成科研成果235项。在教师访谈中,大多从事档案工作的教师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人员、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学校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只处于收集、存档、查档阶段,很难符合智慧校园建设对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综合数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现状主要表现为:第一,档案专职人员配备不足,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现有档案工作人员中一大部分为非档案专业“出身”,他们大多只能满足基础档案工作的需求,在档案资源价值鉴定、档案资源知识管理等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缺乏充足的档案专职人员,导致很难形成稳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档案服务人才队伍,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第二,档案部门和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互联网+”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脱节、传播途径传统,使得档案资源档案知识受众面窄。同时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服务人员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档案管理工作思维方式不能及时转变,档案管理工作理念没有创新,直接制约了档案部门积极参与智慧校园建设,难以发挥档案工作在其中的作用。第三,档案资源缺乏开发利用,编研工作有待推进。学校层面缺乏考核机制,档案工作人员只满足于存档查档工作现状,工作思路停滞不前。此外,档案人员编研工作意识淡薄,忽视了编研成果产生的效益,缺乏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识。第四,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推动力度不大,工作人员职责模糊。档案工作服务于全校各项工作,特别是育人、学科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而目前学校对档案部门缺乏总体的任务安排,档案部门在这方面的职能比较模糊,工作开展中仅是提供信息,还是融入知识管理更加深入开展、具体负责,都没有界定清晰。同时,从档案部门自身来讲,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环节,缺乏积极主动性,未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开展。面向智慧校园建设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积极调研师生需求,针对性收集相关教学科研资源,推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资源,深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档案价值。而当下的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以上认知。

三、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对策研究

1.重塑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内涵

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面向智慧校园建设,档案部门应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内容,主动提供以下三大服务。一是提供数据服务。数字化档案资源是智慧校园的基础数据来源,学校档案部门应积极回应智慧校园建设对数字化档案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强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具体表现为,在数据资源形式上,应注重在智慧校园建设初期就参与其中,选择相适应的档案管理软件,提供符合智慧校园数据统一标准的档案数据资源。在数据资源内容上,应紧紧围绕智慧校园建设需要,主动提供合适的、丰富的相关资源,例如档案部门掌握着学校办学历史图文、大型活动集锦、教学及科研活动汇编、学校文化建设素材等,这些信息资源若能融入全校师生教育教学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中,如信息化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等,将能够积极发挥其作用。二是提供知识服务。档案知识管理是在档案信息化管理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形成的档案管理模式。随着大众对精神生活产生的更高追求,“历史”的知识、“尘封”的档案成为人们新的兴趣点,目前已有众多学者提出档案部门应该重视档案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展服务方式,除日常查询、存档等服务之外,深入挖掘档案价值,最大化利用编研成果,努力提供知识服务,发挥档案育人功能,服务智慧校园建设和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例如,在学生管理平台建设中,档案部门可以向信息中心提供学生学习相关管理规定、比赛活动通知、学校荣誉宣传、校史校友专题宣传、校园文化溯源等文件资料,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三是提供决策服务。档案部门在智慧校园建设中,除了提出数据服务和知识服务之外,还应做好智慧校园建设过程档案的收集及归档[5],这有利于智慧校园建设项目参与者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平台建设。

2.构建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智慧校园的建设促使档案部门将档案馆职能从原始的档案保管者、查询者转变为学校管理参与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支持者、档案资源库构建者和校园文化传承者,这就要求形成更加完备的档案信息资源体系。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规范管理档案信息资源,使得档案资源数据库标准化,也就是对数字档案的格式、链接等统一标准处理,保证与智慧校园系统兼容,这是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第二,广泛开展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借助互联网、微媒体等主动收集有助于学校工作开展的信息资源。此外,本单位的电子档案归档要遵循资料的完整性,目前大多数单位忽视了定稿前反复修改的过程档案的归档,这部分档案恰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第三,加强特色档案资源建设。例如学校的建设发展档案、校史、校友档案、大型活动档案等具有学校特色的档案资源,对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推动学科建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再如,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申报中,特色学科建设情况是申报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在支撑材料准备上,某高职院档案部门通过所建立的特色学科资源库(图1)搜集整合学科相关信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四,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大数据时代,档案部门不仅要立足本校馆藏优势,更要突破界限,联合构建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各校师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科研文化等资源,实现从“专用资源服务”向“大资源服务”的升华,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化学习环境。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6]。

3.不断推动“互联网+”新思维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档案”工作模式,体现了档案的收集、宣传、利用方式的变革。微信、微博等微媒体技术不仅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支持,同时也拓宽了档案收集面及档案文化传播途径[7]。智慧校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高效便捷,档案部门可以借助智慧校园创建档案查询平台,使档案信息查询、传递、接收等全过程“一站式办理”。此外,在档案信息资源宣传上,创办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传播面广吸收快的特点,将档案信息资源以碎片化、新颖化的形式定期传播给学生。档案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举办档案活动,比如,在“6·9”国际档案日或校庆日等特殊节日,联合学生管理部门,通过平台举办档案知识小竞赛、珍贵历史资料展等活动,扩大档案知识宣传。

4.培养高水平档案专业人才队伍

作为提供基础信息资源的档案部门,应该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新时期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需要。高校档案工作者除熟练做好基本的档案归档之外,还应提升以下三方面能力:一是专业能力。档案的深入管理要求档案人员具备专业敏锐力,捕捉档案资源的价值,并能有效地为学校工作开展带来帮助。此外,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及网络宣传时代下,档案人员还应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二是研究能力。高校档案承载着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对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有一定的启示。例如,学校建校史能激励学生艰苦奋斗、杰出校友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特色专业档案资源指导教学更加优化。档案人员应该提高研究能力,充分挖掘史料价值,发挥档案育人功能,编研教学、科研等特色资料,为学科等主题建设做支撑。三是服务能力。档案人员要有服务意识,发扬奉献精神,主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岗位服务。特别是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档案部门需要配合做好大量基础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建设过程的资料收集。此外,还应该主动走进学生管理,真正了解学生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网站设计和档案信息资源推送方式,更好地服务师生。

5.加强制度保障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党建;智慧平台;构建研究

如何基于互联网来构建高校党建智慧平台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党员大多数为高级知识分子,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员受着网络信息技术为他们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同时他们也传播着互联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互联网+”逐渐成为高校党员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方式[1]。在当前阶段高校要实现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就必须寻求“互联网+”与高校党建的融合,运用互联网创建高校智慧党建平台。

一、高校智慧党建概述与现状

(一)高校智慧党建的定义

进入新时代,随着高校党组织和党员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大,党建工作的开展遇到了更多挑战,为实现更加科学有效地党建工作,就必须要紧随“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转变高校党建的工作和管理模式,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起智慧平台,推动高校的智慧党建。高校智慧党建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结合高校的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来实现高校党建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高校在开展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将信息化新技术应用于党建的各方面和各环节,通过信息化智慧平台的建设来充分整合高校的资源,强化党组织管理,提高全校党员的水平和影响力,从而推动高校党建的进步,提升党组织在管理和育人方面的服务水平[2],促进高校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智慧党建的现状

高校智慧党建是基于信息化时代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是近年来“互联网+”背景下出现的高校党建新模式,经历了从而无到有,从提出到逐渐实现的过程。高校智慧党建发展的初期,大多数高校还处于研究阶段,且将研究的重点放于互联网+高校党建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现其的可能性上,并开始构建“互联网+”高校党建的体系,将目光着眼于如何将互联网融入到高校党建工作。而随后,为了提高高校党组织在高校管理和高校育人方面的服务水平,有些高校开始将重点放于智慧党建实现的有效途径研究和智慧党建的应用研究,为更好地发挥党建的作用奠定基础。当前阶段我国高校的智慧党建平台构建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平台的功能和使用的效果还较弱,构建智慧党建平台,发挥智慧党建的作用对于各高校而言还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构建意义和目标

(一)构建意义

高校智慧党平台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党建领域的创新应用,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构建智慧党建平台,能够有效地提升对党员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平台也能够加强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党组织服务于高校管理和高校育人的水平,从而帮助高校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高质量接班人和社会的建设者[3],同时构建高校智慧党建平台也是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目标

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科学构建需要结合理论和实践来充分明晰智慧党建对高校的重要意义,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党建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整合高校各类资源,从而推动高校党建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和科学化发展。智慧党建平台的构建目标,一是要以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为导向,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手段加强资源整合,达到探索智慧党建新平台的目的;二是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对高校全体党员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其中包括对党员信息、日常工作和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推动党员管理的智慧化;同时通过党建学习网络平台的构建实现党校课堂教育的在线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理论教育的网络化[4];三是要加强对智慧党建平台的管理和维护,探索科学化的管理途径,加强平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高校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程度,同时加强对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高校智慧党建平台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构建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有效方案

(一)明确任务和目标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应当以党员师生的成长任务、党建的新要求和高校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基于国情、党情以及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加强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和智慧党建平台的认知,明确新时代高校智慧党建平台构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高校智慧党建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优化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了使平台服务于更多地用户,更具有实效性、实际性和实用性[5],就要在平台构建之前充分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来加强对高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分析的结果来确定高校智慧党建平台构建的目标和任务。

(二)智慧党建平台的构建路径和方法

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建设需要以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来构建,并以实际需求来划分平台的各功能板块。根据党建工作的需求和目标,平台的构建将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首先要建立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党员信息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建立起师生党员的信息库,通过对党员个人信息的采集、录入、分析、处理和输出等环节,推动党员信息和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且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据信息技术可以使党员管理和工作的开展更具精准性,推动党建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党务服务的个性化发展[6]。其次,构建党校线上教育平台,实现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上化,如在网上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主题,制定党的相关知识等网上学习任务,鼓励师生党员积极参与网上学习和心得分享,实现网上教育常态化。最后,建立党员考试在线系统,实现党员考核的信息化和科学化,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起来的在线考试系统能够弥补纸质考试的弊端,降低考试的成本,提高考试的工作效率,优化考试的结果,从而提高党员考核的效率。

(三)加强对智慧党建平台的管理

高校智慧党建平台的科学有效管理是确保平台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高校要努力寻求平台的精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的途径。首先,高校要建立健全智慧党建平台的规范运行机制,尤其是健全平台服务信息的收集、审核、上报、以及应急处理等机制,确保平台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可靠性,对于智慧党建平台的管理员和信息收集员,最好由信息技术中心终端站点的党员管理员兼任[7]。管理员要加强对党员个人信息和党员学习生活需求信息的收集,所收集的信息需要经过学院的党组织书记的严格审核合格后,才能将信息上传到智慧党建平台,党员信息的审核需要经过三级审核,第一级是学院的党支部书记,第二级是智慧党建平台的管理员,第三级是信息技术中心的管理人员,要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性,高校必须建立起“三级信息审核”这样规范的运行机制。其次,要加强信息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为智慧党建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高校党建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先进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移动管理平台,它实现了平台数据和移动终端以及视频系统的完美对接,为学校的党组织建设和管理提供用户容量更大的信息化系统[8]。高校要加强党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升级系统的硬件设施,安装高档的硬件来扩大系统和平台的用户容量,同时通过硬件升级还可以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系统的实用性,高性能的硬件也可以推动系统维护管理的高效性。为了使智慧党建平台更加易于维护,高校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可以采用结构化或是模块化的方式,这样维护人员在维护时则更具针对性,也更加方便。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系统的监测功能的设计,这样在系统出现故障时则可以及时地发现,并加以处理,尽快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融合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党建平台对于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高校要明确智慧党建平台构建的重要性,结合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明晰智慧平台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案来构建智慧党建平台,从而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凯.高校“互联网+”智慧党建平台建构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08-110.

[2]王芳,彭吉琼.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智慧党建平台构建研究[J].智库时代,2018(33):101-102.

[3]戴媛媛,褚智.“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党建联盟工作平台的创新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2):33-35.

[4]李秦,高昂,程越,等.高校“互联网+”党建标准化平台建设研究[J].标准科学,2018(6):101-104.

[5]方海洋,左娅菲娜.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智慧党建”体系构建研究[J].探索,2018(3):116-122.

[6]刘永平.高校师生“互联网+党建”平台构建研究——以辽宁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微信公众号为例[J].才智,2018(12):102-103.

[7]李国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互联网+党建”模式建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8.

高校智慧教育范文8

关键词:智慧农业;新需求;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新形势下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高新技术进一步结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孕育而生。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加之农业体系改革对创意设计人才需求的增加,势必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知识技术水平提出新的标准,对农林科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引发教育教学从业者对农林科高校设计教育的思考。

1“智慧农业”与创意人才培养概述及研究述评

1.1“智慧农业”视域下中国设计产品发展背景

近年来中国高度关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资金项目扶持。然而,现代化进程虽稳步推进,但中国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仍隐藏着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国内高端农业设计产品生产和供应不平衡不充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于高端农业设计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1]。另一方面实现农业产品现代化进程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固有内源性矛盾。设计人才匮乏,设计研发的成本投入需求过高,许多企业选择去抄袭国内外的优秀设计以降低产品技术研发成本[2],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够重视,智慧成果无法得到保证,致使许多优秀原创设计师对原创设计失去热情。“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现代农业的未来要向着“智慧农业”智能化的方向转型变革[3],也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林科高校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改革方向。

1.2“智慧农业”概念界定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高级模式和形态,通过发展科技创新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行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谓“智慧农业”,是指把农业的各方面资源及生产要素同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诸多现代高新信息技术相结合,赋予农业智慧化特质,调动社会其他产业的有利因素为智慧农业服务,通过互联网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运用高新技术对农业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再到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管控和数据搜集分析,对农业经济实行产业化治理,促进农业生产要素的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农村新业态[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占比和结合度越来越高,智慧农业的智能性、兼容性、高效性和差异性特征[4]也越来越明显,如何运用大数据分析去解决农业发展进程中的资源矛盾,利用即时信息解决农业与市场之间的供给需求关系,使生产决策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为合理[5],是智慧农业的核心所在。

1.3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概述

现代设计行业离不开新型创意设计人才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设计是一门应用性极强、涵盖众多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与多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力培育一批互联网技术综合型设计人才[6],有利于推动现代化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促进现代设计业的发展,提升中国设计的国际竞争力。科技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利用好各行各业科技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培养出更高素质的,满足乡村振兴新需要、新标准的农林科高校设计创意人才,是高等设计教育对农林科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实践提出的新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式定位新型农林科高校设计创意人才,拟定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2新时代智慧农业人才新需求与农林科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困境

2.1新时代智慧农业人才新需求

新时代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智慧农业是一项涵盖和综合了众多其他领域学科知识的大型系统建设工程,强调智能化和信息技术,未来人才设计师作为新的知识和科技要素接受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系统知识储备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还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特质和敏锐风向嗅觉的能力,能够从当下的高新技术、时事热点和流行元素等要素中得到启发,提取创意元素与设计结合起来,能够掌握人才发展所需的相关技能和应用新兴科技的设计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设计生产实践中实现技术、服务、管理的优化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维持设计生产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不断优化设计行业的核心要素,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丰富农林设计生产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2农林科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困境

2.2.1思想观念的差异。目前,社会上绝大多数人观念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不能正视农林科高校的作用,轻视设计教育,认为农林科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设计专业性,就业压力大、社会地位低下、工作艰苦,觉得没必要进行研究生设计教育,从而忽视了农林科高校开展设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潜在认为设计师是一个高危职业,容易被社会淘汰且很难有高成就的观念,缺乏对中国现代化新型智慧农业下设计师的职业认同感,导致真正愿意从事农业领域设计行业的人才少之又少。2.2.2教育导向的偏失。教育导向的偏失也是阻碍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综合性高等院校一直以来对农业类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都是以科研为主,对设计实践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农林科高校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缺乏设计经验。更有甚者,许多综合性高等院校以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作为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标准来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拟定培养计划,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导致人才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设计行业对创意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多样性需求。其次是在中国现行招生制度下,许多高分考生为了有较好的就业机会,不愿选择设计类专业,更偏向就业前景好收入高的专业;有相当部分考生选择设计类专业也并非是出于自身对设计的兴趣,仅因设计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和考学难度低于其他专业,更有部分农林科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学校和专业有自卑心理,仅是为了学历和文凭被迫选择学校和设计专业,毕业后不愿从事涉农设计行业,转行从事与设计专业无关的工作。

3智慧农业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面对乡村振兴视域下智慧农业设计人才新标准新需求的挑战和农林科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困境,首先应当明确智慧农业创意设计人才的定位,明确当前形势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因材施教,关注当今社会的时事热点和前沿技术,结合农林科高校的自身优势制订培养计划,同时更多地与社会、与企业生产接轨,与实践相结合。

3.1明确智慧农业创意设计人才定位

农林科高校对于智慧农业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当明确所培育创意设计人才的定位,认真总结高校的自身特色和显著优势,用以指导学校的教学实践改革,有利于拟定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推进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有序稳步进行[7]。智慧农业,强调的是科技,即智能和信息技术,对于人才的专业需求标准不再局限单一片面的设计专业本身,还涉及即时信息和高新智能技术如AR、VR等技术的应用等跨领域学科的专业技能,需要学习计算机、自动化、新材料等多学科知识。各综合性涉农高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明确当前形势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培育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专多能、懂得如何经营运作、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新科技创意设计人才。

3.2农林科高校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实践改革探索

3.2.1利用农林科高校教学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科学技术更新迭代迅速,吸收借鉴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现代高新技术为设计服务,有利于促进设计业更快更好发展,能够解决设计行业现代化、国际化等所产生的涉及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的各种问题和与时俱进的特质。学科齐全是农林科高校的优势所在。要利用好自身多学科的优势,促进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多元融合,推进设计专业界域的纵深发展,加强理论基础,丰富设计专业实践,增设非设计专业辅修课程的比重和门类,鼓励学生选修除设计外第二专业选修课,多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竞赛等[8],淡化专业界限,培养通才型人才,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更快更易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并迅速与实践相结合,为己所用打下基础[6]。此外,还需改善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实践环节在专业学习中的比重,增加综合性实验课,整合在校期间的综合性实践的多个环节,科学地设计专业实践,把实践设置成为一门独立完整的课程教学,使农业实践操作课程成为农科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周、主题文物展出,提升审美意境,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丰富灵感,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病给学生造成的思维桎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设计的热情。3.2.2培养模式思考。除了人才培养计划的拟定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外,授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创新培养实践关键的一环[9]。精减学时后如何提高授课效率、创新思维启发和文化创意落地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研究生高等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将设计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意发散思维,提升审美水平,要将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多维协同,将理论与实际接轨,达到产学研深度融通的目的和效果,而不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授学生以“渔”,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吸收、借鉴新知识、新技术的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更容易接受新兴事物,懂得运用和结合现代科技,实现创意设计和科技结合的当代新农科、新林科设计艺术教学,让高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社会实际生产力,推进设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建设。在农林科高校中,综合性高校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或通过其他途径创造良好的条件,尽量实现设计教育教学条件现代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现代科技和设计发展的魅力[9]。在设计人才实践培养方面,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模式:一是加强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地方政府组织文化创意设计比赛,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的平台,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安排应届生进入企业实习和工作,为企业培育和输送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林科高校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难的就业压力;三是加大财政预算,设立设计发展专项基金,支撑起关键智能技术和理论的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中国设计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建设创意设计示范园区,推动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协同攻关,发展相应的研究生教育,集中精力搞课题研究,积极研发智能设计、人性化设计、绿色设计等符合新形势新理念的高新科技产业[10];五是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取传统文化作为创意设计元素,如民俗的、历史的、民族符号等,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推动中国设计走出国门,展现中国风采,屹立于世界设计之林。

3.3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风气

农林科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热爱三农、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建设者,而这需要他们肯定设计和自我的价值。加强思想教育,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树立乡村振兴视域下对智慧农业新型现代设计师的职业认同感,培育具有求真务实、细心严谨、注重实践和富有批判精神、人文精神的设计类专业创意人才,形成学科专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教育风气,有利于促进农科专业的发展和进步。想要吸引人才,激发人才献身智慧农业的热情,除了人才自身对现代新型涉农领域设计师有个清晰的认识,受尊重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以及树立积极的就业观等内部因素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的外部因素也是吸引优秀创意人才投身智慧农业的一大关键。各地政府、企业也要为涉农创意设计人才提供发展平台,有效提高大环境学农向农的积极性,让现代涉农创意设计人才有职业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