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治理分析

高校德育治理分析

【摘要】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必然意涵高校德育要从严治理。由此高校德育从严治理,就是要立足新时代中国不断崛起面临的国内外复杂因素,更加紧密围绕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做到始终以高校德育鲜明的“政治性”为统领,严把人才“灵魂”方向;以德育队伍特有的“先进性”为抓手,严抓德育“供给”质效;以德性养成的“日常性”为途径,严格德性“养成”监管,为实现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永续发展,提供思想政治素质素质过硬的人才培养保障。

【关键词】高校德育;全面从严治党;先进性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首要工作和育人的中心环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国高校德育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性质与基本范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其核心任务是“学习研究宣扬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这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新时代高校德育能否确保始终做好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键还在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对高校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意义。首先从长远意义上讲,高校德育实际就是党的永续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国高校德育本属党完全领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内容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其根本任务就是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其次从具体要求看,由于高校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专任教师一般要求是党员,因而不仅全面从严治党的范围和对象当然的包含了高校不同层级的党组织和党员,而且对党员在政治、思想、作风等先进性上的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对德育教师在政治、思想、作风等职业素养上的要求有着高度一致和深度契合。再次从主体人格看,德育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职业要求;因其传道信道、知行合一的健全人格要求;以及所传之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先进性思想特质等,决定了高校德育教师比一般党员更具先进性。上述三点,说明两者的全面从严要求,从长远意义、具体要求和主体人格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甚至同一性,而且高校德育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视域下,理应结合现实更加从严治理。下面从党的政治性建设、先进性建设和制度性建设三个方面,结合高校德育工作实际特点,探讨新时代高校德育治理工作。

一、以高校德育鲜明的“政治性”为统领,始终严把人才“灵魂”方向

党的政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根本统领和新时代党建的关键特征和内容,其实质就在于维护中央权威、保持政令贯通、思想言行一致,这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也是我们大学的鲜亮底色”。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思想灵魂和人才灵魂方向。由此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确保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灵魂这一方向,绝不偏离,任何高校教职员工的言行都要与这个方向一致,与高校德育政策精神一致。然而现实中这一根本方向,面临不容忽视的问题、干扰和挑战。其一、落实保障,不打折扣;实际上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德育工作。但少数高校尤其不少高职院校落实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不够。如并未作为二级机构设置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未落实生均专项思政教学经费、思政理论课教学任务和学时低于规定最低标准、实践教学虚化形式化,教师未按规定参加社会实践考察学习;也如一些高校领导并未带头履行意识形态领域主管或分管之责、所谓人才培养德育为先的理念,说起来重视、动起来忽视现象大有存在。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高校领导、德育教师和其它教职员工等各方并真正落实德育为先及其基本保障政策和精神。高校德育工作的政治建设,必须在这些方面从严治理,不打折扣。其二、先进思想,真懂真教;“实践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2]。实际高校德育工作中,不少教师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或其先进性并不认同或不真懂,因而课堂上理论说服力不够,信心底气不足,因而教学泛泛而谈,不愿或难于深入下功夫传授理论或解惑释疑。这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绝不允许的,它影响的是党培养未来人才的先进思想方向和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的先进思想理论,高校德育教师务必要真学真教。其三、不良思潮,敢抓敢管;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和网络媒体技术升级普及,诸如意识形态多元化、…“去意识形态化”,西方的民主宪政、“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等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思潮随时在影响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然而,现实中少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高校领导、思想政治教师和相关新旧媒体机构负责人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迷信西方理论等意识,造成不少德育教师和工作者对网络不良言论思潮不敏感、不真管、不敢管。高校德育教师应当针对随时出现的有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言行思想,随时亮剑,大胆斗争,这是从严治理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举。

二、以德育队伍特有的“先进性”为抓手,始终严抓德育“供给”质效

党的先进性建设,在高校德育队伍建设上,其实就表现为高校德育教师作为党员、教师、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传授践行者三身份合一的更高先进性上。这是其它一般从业者在思想人格上所不能比拟的。这可成为推动德育工作创新增效的力量之源。然而,现实中少数德育老师并未达到这个先进性要求,一些高校德育还不能适应青年大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更高要求,这些都更需要德育工作进一步发挥先进性创造性,提供高质效的德育“供给”。其一、服务学生…提升自己;可以说始终服务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高校德育根本目标指向,也是高校德育工作者作为党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先进性体现,也是德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增强本领的的根本努力方向。然而、现实中一些德育教师或严重脱离学生、或不愿多接触学生关注学生问题、或不愿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功夫以提升教育实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然表现在青年大学生对更加优质高效的高等教育及其德育的需要上。新时代高校德育必须“转型升级”,要不断提升自身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和教学能力以适应新时代不断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答疑解惑、满足指引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二、紧扣教材…严谨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其教材浓缩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历时背景和中国化的不断发展的时代内容、及其对人的全面修养发展的指导,体现了党中央和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的集体智慧,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集中要求和行动指南。然而,现实中仍有不少思政理论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肆意偏离教材内容基本精神,任由不健康、或不成熟、甚或不科学的思想观念展示课堂;有的懒于专研教材不愿做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工作致使教学不深入不系统低效乏味;有的教师不愿在教学环节设计和方法手段上下功夫;有的教学设计脱离学生抽象无味或随意不成体系全无规划等等。总体上,要提供高质效的德育供给,必须治理其主渠道教学,要紧扣教材、严谨教学,同时,又以学生问题为导向,采取灵活务实的教学方法手段。其三、激励情志…管控课堂;德育课堂不仅主要的通过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理论和精神来达到育人目的,更有和其它专业知识技能教学想通的课堂育人的功能。青年学生共享课堂教学,他们总体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也存在不良习性和品质,譬如心志不定、抗挫不强、自我管控能力不足等。然而,这些也正是德育老教学集教学内容和课堂育人于一体发挥独特作用、体现特有先进性的意义所在。然而现实中,不少教师课堂上,对学生无心听课甚至屡屡违纪、学生情绪低落思想困惑甚至抵触教学等等现象,不管不顾、熟视无睹,实际上这是德育教师失职失范的表现,更何况原因很可能是来自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不足。高校德育要体现其队伍的先进性的深度治理,就得真爱学生、为学生德育课堂负责,要结合青年学生心智特点,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及时激励引导和管理学生课堂不良情绪和行为,履行全时空育人责任。

三、以德性养成必然的“日常性”为途径,始终严格德性“养成”监管

党的制度性建设,立足监管、着眼长效长远。我国高校德育绝不只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知识循序渐进的日常性积累掌握,一定程度上讲,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自觉将这些知识理论用之于经常的日常实践,使之化为经常的行动,形成健全人格的全时空过程。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本就具有十分鲜明的综合实践品格。高校德育治理,要从制度性建设方面展开,着眼学生在校长期“日常性”养成,着力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以教育监管和引导,着重监管育人各方的履职责任和协调机制。做到严字当头、做事要细,对象全覆盖、领域全范围、责任全担负,人人、处处、时时纳入其中,无一例外。其一、高度协同…各担其责;高校领导、德育和其它专任教师、干部及各职能部门员工均要在学生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担负起各自育人责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但现实中,各方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履职不力、协同不够现象。不少高校在人力、财力和物力系统并未及时有效协同服务学生日常性德育教学和实践。不少辅导员基层党组织对日常学生不良行为及时教育管理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学院辅导员、各专业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师等相关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学工部(学生工作处)、宣传部、校团委等德育工作部门之间缺乏协同育人教育资源整合机制”。[3]他们往往只从自己部门或自己工作内容的角度开展工作,较少考虑相互协调与配合。这些都说明需要建立高校德育各方综合协同的管理制度。其二、管理服务…不忘育人;高校日常性德育在对学生日常性全天候的管理和服务中体现。管理和服务育人侧重于学生日常思想道德行为实践,教书育人侧重于日常思想道德观念学习。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推进学生全面成长,形成健全人格。然而,现实中却存在,教师课堂疏于对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管理;不少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以及其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学生,仅限于事务性管理和安排,不愿了解学生内心深入关心,甚至对学生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更有甚者管理者本人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态度和作风,不仅难于起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反而在抵消学校德育实效。因此,高校德育治理,要借鉴党的作风治理,切实注重学校教职员工,对大学生日常性活动的管理服务,必须做到管理服务、不忘育人。其三、制度监管…严格问责;德育主要在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其效果如何,的确难有短时客观的评价机制,似乎也因此,学校对德育活动的制度管理也偏向松软形(形式或者干脆缺失),进而不少高校德育被边缘化、形式化甚或空虚化。然而,高校教职员工各按制度分工,各负其责,出现问题,应要追究其责。只是较长时间以来,高校德育问题上,出现追责不够,究责不严的现象。譬如本文上述提到的各类形形色色的德育不良现象的当事人,大多都并未及时有效的受到相应部门和人员的监管和处理等等,而这些现象在网络新媒体技术普及下,很容易对高校德育产生极其严重的“几何”级的不良影响。高校德育治理,不能不高度重视高校德育“供给端”的制度监管,对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要切实追责,严格追责,并且要建立德育教师严格考核准入和退出机制。综合上述,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视域下,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有必要结合现实、根据新时代要求,开展如上多方面的全面从严治理。

作者:吕云峰 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