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1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手段都很难适应二十一实际人才培养的要求,出现了体育人才供需脱节的现象。如何从实际需要出发,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和运动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浅析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实践

体育运动是人类在自然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运动和竞技项目。任何一个体育运动项目多少都涵盖了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形式,把体育运动作为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不仅锻炼价值较高,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竞技价值。体育运动是完善运动技能、培养运动人员意志、提高训练水平的主要手段,也是高校体育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服务内容与方式。

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现状

1.1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是增加了部分当代竞技运动项目,丰富了较实用的健身教材,完善部分体育基础理论教材。它的实效性是加强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最基础以及应用广泛的体育知识技能,以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打好全面的体育运动基础;它的趣味性是学生对体育运动或者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这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知识和实用价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1.2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设置基础化

体育基础知识是最稳定持久且不易老化的部分。当代科技高速发展,一个高校学生在求学期要掌握全部现代体育知识是不可能的,只有加强对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适应能力。

1.3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育教育化

竞技体育项目起源人们生产劳动、生活和游戏,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在育人方面更深刻,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内涵,更全面地揭示人的本质规律。竞技体育运动在高校教学中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高校,竞技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都是以竞技体育运动为基础进行创新教学,并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2.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体育技术、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组织和规则裁判方法等。但就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来讲,单纯的教材内容又缺乏动态性,不能体现体育终身教育思想和反映体育课程作为一种文化的具体内容。因此,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把各个项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全面系统的融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之中,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学生在运动的特殊环境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自身运动规律和社会需求的多种能力。

2.2运用“教学—赛制”教学法

“教学—赛制”教学法就是掌握技战术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这种教学方法是体育技能与学习两只之间的有机结合,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在掌握体育基本技能技术后才进行教学比赛的教学模式。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体育教师首先教授单个体育技术,然后再组合串联技术,在体育竞技比赛中不断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文化知识认知水平的提高,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体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及技能的培养,还需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参与其中。高校体育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激发学生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2.3逐步形成“开放式教学模式”

现有的体育教学设施能否满足办学条件和扩大招生的需要,不应盲目的制定招生计划。就我国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专业来讲,必须从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已是饱和状态,而社会体育指导人才却非常缺乏。根据这种情况就应当组织研讨,面向社会,按需培养。

2.4优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现代体育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结构优化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当前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线进行教学方法结构优化,就是指各种教学方法优选或者有机组合,使教学方法最优化。

3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在竞技比赛中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对体育运动深层次的教育价值挖掘,教学内容知识传授理论知识而不教实际用途,让学生学会技术反而却不会运用,导致“体育终身教育”思想不能落实。因此,当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稳步推进,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作者:张晖 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田象迎.对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10.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2

1.教师素养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是影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的重要因素,受高校领导轻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因素影响,公共艺术教师在学校中地位不高,影响了师资队伍建设,师生配备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学历低、兼职现象较为普遍。这些因素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简单地运用艺术院校教学教材,缺乏教研能力,教学手段简单,缺乏艺术,更谈不上课程资源的开发。

2.教学设施严重滞后

教育教学设施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硬件保障,不少高校教育观念落后,只重视专业课程建设与投入,公共艺术教学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备简单,教学器材种类与数量不足;部分高校配备了一定量的教育教学设施,但不能随着形势的需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设施。公共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与滞后性严重束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

二、提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1.转变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理念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首先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通高校领导要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深刻领会高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意义的认识,要清醒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不仅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它也是高校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领导层到教师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学校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普通高校要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将之与艺术院校艺术教学区别开来。我们要认识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而是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受到艺术熏陶,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格。

2.建立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是实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按照国家要求配齐配足教师,尤其要保障专职教师的数量。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性很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难度,只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实施。

3.完善公共艺术教学设施

公共艺术教学设施是推进公共艺术教学的硬件保障,我们要根据公共艺术教学要求建立起配套的电教教室、教育资源库,配置好必备的教学器材等,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公共艺术教学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电教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教学气氛,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公共艺术教学效果;此外,公共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必须要借助专业实践场所才能有效实施教学,高校要确保实践场所建设资金,满足公共艺术教学所需硬件。

4.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方法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3

摘要:

由于我国社会不同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在逐步加快,进而使得高校计算机教育网络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变成必不可少的形势之一,为适应信息时代对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给出的全新需求,加上各个高校是属于高等教育体制主要的构成部分,因此其一定要进一步加大计算机教育革新的力度,从而保证在信息化时期下各个高校的人才培育质量和效果能够使用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径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

信息化;计算机教学;方向和路径

一、引言

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已经变成社会各个行业发展中的中心技术,计算机的广泛利用给大部分公众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改变,因此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中必须全面应用在信息化时期下的很多全新的技术,经过构建教育信息化来适应社会不同领域对创新教育的需要。近年来,现代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具有很多的问题和缺陷,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体制构建的不完整和教学方式的不超前是其主要表现,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必须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维持下展开全新的教育教学革新,并且联系信息化时期下我国社会发展对各个高校计算机教学给出的全新挑战,进而寻求一条能够适应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和方式。

二、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的趋势

高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措施的紧密性取决于高校教育事业的独特性,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属于目前高等教育事业的特点之一,然而个性化培育也属于目前高校人才培育形式构建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多样性的人才培育形式要求在高校计算机教学革新中必须适应此类需求。笔者觉得目前计算机广泛利用到教育中不但要在最大程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并且也要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来逐步培育学生的创新水平,虽然目前高校计算机展开普及教育时,非常看重学生服务水平的培育,可是缺少具有创新水平的利用型人才,进而没有办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信息化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必须建立全新的多元化人才培育形式。在信息化时期下,高校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教学任务很难适宜其人才培育的需求,而且计算机教育教学任务展开全新的发展,也是全新教育教学革新工作的主要之一,笔者觉得目前计算机教育教学,不但要把培育学生了解和利用基本知识当作核心,并且也要把培育学生在教育教学进行实际操作时了解知识作为重点。因此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利用知识、共同享用知识以及发现知识的集体培育目标,进而才可以最大化的使用现今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育给出的全新挑战,同时其也属于完成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三、择选信息化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途径

(一)表现计算机课程设定的科学性

在展开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时,课程内容和课程的设定属于基本的弊端,因此为适应信息时期下我国社会发展给目前高校人才培育体制给出的全新挑战,笔者觉得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课程设定和整合必须把计算机利用当作首要,并且在进行课程的设定和课程内容整合时不但要遵守科学性、稳固性和时期性等原则,而且也需要把信息化时期的灵敏性和动态性当作重要原则。其动态性属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和别的课程设定主要的差异,信息时代下最主要的特征是不同先进技术、全新利用型软件的快速创新,因此其必须联系我国社会的发展全新需求以及市场人才真实需要,进而来对课程内容展开合适的整合。

(二)增强计算机教育师资团队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师资团队的构建总体水平没有办法适应革新的需求,因此各个高校必须注重其计算机师资团队构建过程中所显露出的缺陷和不足,由于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否可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师资团队的建设是否可以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层面,在信息化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好的课程体制和教学内容,并且还要立刻熟悉计算机技术在目前的最新发展状态和全新的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利用,从而便于能够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立刻不足,使得学生的知识体制得到改善。

(三)应用多元化的计算机教学方式

学生想要在实际操作中产生计算机技能取决于高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操作性,因此老师必须经过多元化的计算机教学方式来刺激所有学生在课程学习上的积极性。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变成高等院校教育体制中的主要教育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全面应用互联网或者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来刺激学生对课程的参加兴趣,并且完全丢弃传统计算机教育方式的简单性,进而来培育学生的思考水平以及课堂问题思维。所以高校必须看重计算机课程网络的构建,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给师生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而且教学讲义、试题库以及实验指导等是构建课程网站的主要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革新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时期性和灵敏性等基础规则,经过建立全新的计算机教育概念,改革教学任务以及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适应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对高校人才的多样性的需要,进而不断革新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有助于提升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效果,进而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校人才,并且推动经济的进步。

作者:徐佳丽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晓华.通过几次教学活动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10(16):159-161.

[2]黄正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8(14):123-125.

[3]杨峰.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3(06):147-148

第二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学习方法

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除了对专业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化改革之外,还加强了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由此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走向了一条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道路。高校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受到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尤其现代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为高校输入了大量优秀生源;同时,高校也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资力量和音乐人才。作为高校从事音乐教育教学的教师,一方面在搞好自己的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多方面关注本专业前言学术研究成果,积极吸取国内外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用之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课题科研之中。

为此,由理查德•科尔维尔编写的《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一书,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音乐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作用。该书虽然用以论证美国学校所提供的各种音乐教育方案,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也具有借鉴和参考作用。该著作所提供的是一种灵活与变通的音乐理论教学框架,没有过多地讨论音乐教育中具体的课程问题和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在美国的音乐教育当中,美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典型就是管弦乐队和其他表演团体,小学音乐教育的典型就是普通音乐课,其中有些学生是按照柯达依教学法的模式学习歌唱和聆听的,从《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中可以了解到这些表演情形的描述。《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共分学科背景、学校中的音乐两大部分,全书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论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音乐教育,寻求成为音乐基础学科的途径;第二章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实用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变体;第三章论述了音乐教育的实在主义哲学;第四章通过麦凯观点的演变,论证了呼唤多元文化主义论;第五章阐述了音乐教育中的成长过程;第六章论述了默塞尔之后的音乐教育哲学和心理学;第七章阐述了心理学理论与音乐学习;第八章论述了美国音乐教育:优于我们的想象、关于表演和曲目的角色的讨论及其他;最后五章分别论述了普通教育中音乐的角色、古典主义与个体主义、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科技与教育、给教师教育者的建言等。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水平,把国外一些先进的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体系、音乐评价体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等,能够选择性地运用于教学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现在有一些高校教师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积极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并对其体系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具有先进、科学的原本性教育理念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为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可参考的改革方案。又如,关于高校音乐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究,该教学模式比较注重为大学生提供一种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来获得个人的经验与感受。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加了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和将音乐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还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音乐学习方法,教给他们一些最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从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学习动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实证研究、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外部目的和知识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学习动机进行考察,以探究学生学习中的动力学规律,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动机和兴趣。作为学生不但要学习音乐演唱或演奏的基本技能,还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把音乐理论学习与音乐技能充分结合起来。另外,音乐教师积极构建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法,也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效率。所谓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接受性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加强大学生的音乐研究意识和能力,激发探究音乐兴趣,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审美享受。当然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法必须遵循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目标,通过对音乐作品中的创作要素、组成要素、内在意义和价值等对音乐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音乐研究性学习方法还要符合大学阶段学习的操作模式,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音乐听赏技能与音乐实践能力,注重实现社会、历史、哲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野,以及提高音乐分析水平。当前这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高校音乐学习和教学实践之中,也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当然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所采取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

作者:戴思思 范勇冠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主要阵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也要随之不断进行创新。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程,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以促进该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当务之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秉持“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拓展学科现代性视野,基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教学参与度、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为此,由龚惠香等撰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书,有助于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有助于教学改革与实践。该著作通过对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近千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了解了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情况,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从而为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提供了一份真实的索材。

本书分为教学篇和教育篇两个部分。在教学篇中,首先作者撰写了一份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通过这份调研报告探析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境与原因,探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以及“开放合作、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等。其次论述了关于高校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素质培养的问题、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问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运用问题、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问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方法与路径探究问题等。第三,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当今的运用价值、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关于《法律与案例》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践研究等问题。最后阐述了《概论》教学与学生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场景模拟教学法及其在《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教学中的运用、《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课程考试改革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等。在教育篇中,首先,论述了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淅江大学城市学院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机制的探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探索和实践等。其次阐述了角色理论视野下的大学新生转型问题、大学新生转型期教育的探讨与思考、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及演变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团体咨询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团体咨询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等。第三阐述了高等学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的规范化探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变化特点、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女研究生创业状况的调查及性别比较、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探索、基于模块库的高校辅导员俱乐部建设探索、基于啄木鸟网络平台的学风管理体系研究、以俱乐部疗法为依托的高校学生公寓电脑管理方式探索等。最后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的问题与对策、新形势下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现状与对策、以及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措施。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教学内容陈旧乏味、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课堂教学生硬灌输依然存在、缺乏师生互动环节、理论严重脱离社会实践等,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必要的。首先要有效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师生思想认识与理念,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同等对待;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力;勇于探索,创建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特点的社会实践形式。其次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解决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摆脱纯灌输式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改变纯政治化教学模式为生活化、情趣化的学习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最后还要做到四个结合,把学生平时表现与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发展党员结合起来,把教师讲授与组织学生登台演讲及交流互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定期组织社会考察、举办相关竞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为我国培养大批思想政治合格的建设者。

作者:努力曼•依米提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思政部

第四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的焦点将凝聚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置于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目前的高校教育与教学管理往往更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已成为必然。文章结合了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

关键词:

高校;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提升,各行各业的发展逐渐呈现白热化竞争的状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不再是理论成绩多么优秀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能在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帮助企业实现突破,获得新发展的人才。为了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更改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以及手段,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针对学生的管理,很多教师的教育焦点都是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成绩,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有一定帮助的,因为能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如今的社会发展来说,这种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可见,传统教育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存在问题。

(二)教学模式单一

不仅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问题,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是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一般会采用应试教育法以及题海战术法。这两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我们知道,与中小学阶段的教学不同,大学阶段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然而这些都是传统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的。由此可见,传统教学环境下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亟待改善以及提升。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分析

(一)实现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和改革

若想改善传统教学环境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可采用的方法就是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改革。所谓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改革,主要指的就是要纠正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要让他们意识到虽然知识教育很重要,但是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更重要。在纠正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以后,教师便会及时作出一定的调整,进而很好地改善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转变高校的教学模式

在纠正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只有高效的教学模式,才能衍生出很高的教学质量以及很棒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尤其是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下题海战术的使用,更是要避免。教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策略以及开放式教学策略等多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保证教学的多样性,同时又可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其次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做一定的改变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作一定的改变。例如,教师或者是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设定奖金,提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

(三)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下,教师大都是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实现基本的教学目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远远不够的。此外,这种单调的教学内容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教学内容,也要作一定的创新以及改变。例如,除了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以外,教师可以为大家讲解一些实时的内容以及热点内容,一方面,这些内容可以提升大家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这些新的内容可以给大家带来一股新的思想,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高校要创新和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立起较为科学的管理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希望在与之对应的教学措施以及教学方法的帮助下,文中所提出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夏雯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立军.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J].辽宁教育研究,2003(7):68-69.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教育教学;途径

一、党建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意义

(一)指导教育教学发展方向

高校教育教学与党建工作密不可分,在高等学校教育建设中,党建工作是指导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组织部部长陈希同志曾提到,要“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高校的党建工作要紧扣学生思想实际,把控教育教学方向,有效发挥引导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作为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成长学习。基层党支部通过分类指导、典型激励、品牌推进、社团延伸等举措,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致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勉励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选择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习惯,将坚持学习、敢于创新、提升能力作为一种责任,引导学生以先进思想引领行为方向,以党性铸就学习奋斗光辉。

(三)发挥党建作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

在新形势下,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既能有效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也能收获良好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益。高校基层党组织站在学校发展的起点,肩负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发展的重任,需以先进举措引领、落实政策引领、干部队伍引领提升自身先进性,通过与高校办学实际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氛围的整体提升,从而全面发挥高等学校育人成效[1]。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加强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为有效途径,在学生工作中,管理引导教育发展,着眼于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需要,通过加强监督、创造条件的特色办法,将高校党建在学校教育办学、学生积极学习的进步环境中健康发展。

二、以党建工作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以党建工作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意识不足

对于多数高等学校来说,基层支部作用较为单一,无法将党建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上的作用发挥出来。高校党建工作在教师引领、学生辅助的过程中不断规范,但学生总是了解到的党务知识多、迸发的创新思维少,在探求专业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率方面成效甚微。党务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引导意识欠缺,需要在摸索中引导学生以教育学习为平台练就本领、锤炼党性。学生在面对思想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途径时,缺乏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引领自身学习,进而把握机遇、创新方法的意识。

(二)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性急需加强

高校基层党建过程中,党建工作涌现出许多问题,大多数党建工作开展地不够成熟,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创新来源于扎实的功底,需要扎实的基础工作做保障,更需要在不断学习完善中寻找突破。要想切实通过党建工作推进提升高校教育学习综合水平,必须勇担党建工作的责任和使命,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追求探索、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

(三)高校基层党支部对学生党员的学习引导能力有待提升

提到高校基层党支部应在学生中发挥什么作用,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在完成引领思想、引导价值观这一首要任务的同时,支部教育熏陶文化学习、感染科学氛围的效果亟待重视。高校基层党支部迫切需要在学生群体中树立本科教育学习导向作用,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切入点,对党员严格要求、向党员积极看齐,引导学生提升学习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进阶。

(四)高校学生科研创新意识欠缺

科研创新学习是本科教育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评价高校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学生存在满足于课堂知识、书本知识的现象,而提升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就是基层党支部的教育督促。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中要通过制定科研指标、组建创新团队等方法,将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出来、将动手能力展现出来,带动提升学生们的科研创新意识。

三、以党建工作提升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途径

(一)完善高校基层党建,引导教育教学发展

1.在基层党支部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基层党支部队伍建设是规范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只有在高素质、牢基础、勤落实、肯求新党员领导下的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党的先进性。在健全党建规范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党员队伍活力,将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的队伍凝聚起来,引导高校教育教学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2.在党员的学习和教育上下工夫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急需高校大学生党员与时俱进吸纳新思想、顺应新发展,重新定义自身需要。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紧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教育引领。强化党员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贯穿专业素质教育,以学为本提高党员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进一步规范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性,在高等学校教育学习中形成党员示范、先进引领、师生共赢的良好氛围。

3.在健全管理制度上下工夫

一是在管理制度中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规范监督机制,推进民主监督,党员同志要严格履行基层党支部的规章制度,以自我管理与群众监督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能力、服务管理方法的提升。二是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高校基层党支部要严格健全党员名册、发展对象名册、入党积极分子名册、党费收缴记录等基本信息,定期排查遗漏,会议资料、组织生活记录、实践活动记录等资料管理要详实规范。三是要落实奖惩制度,确保贯彻执行,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建立层次清晰完备、约束能力强的奖惩运行机制,引导党员明确责任、自我管理,对党员不履行权利和义务、不能发挥模范作用的,秉持严肃的态度予以处理。

(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思维方式,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转变思路,做好新时期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以追求实际效果为目的,认真组织管理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等基层工作。高校党组织要积极安排部署工作,以增强实际育人效果为目的,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从而向实际教育教学、学习能力的探索提升方向发展[3]。以提升工作质量为重点,扩大党建工作成效。要严格把控发展党员质量关、党员管理质量关、党员教育质量关,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夯实根基,为大学生教育引领局势增添新契机。

2.实践育人,探索以党建丰富学生学习的途径

为探索高校党建促进育人成效的新方式,着眼实践育人载体,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系列组织活动,例如义务支教活动、调研基层活动、振兴乡村活动、社会实习活动,让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催化剂”的影响,感而深受地回归本职、融会贯通,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加有兴趣、有准备、有方向地投入技能储备和知识积累的大熔炉中,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丰富育人效果的目的。

3.科研阵地,筑牢学生创新创造的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要依托党建突出选拔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能力,结合学生党员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殊才能,采用“学生申请+辅导员搭台+指导教师指导”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党员开展探究型学习、创新型实践活动。高校基层党支部要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组织学生党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及爱好,选择相应的科研项目,更好地实现由理论向创新创造实践的转化。高校党建工作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提升学生在提高学习沟通、创新、实践上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习的主体地位[4]。

4.着眼长远,形成党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以加强教育教学发展、学生学习引领为长期任务,提高组织管理水平,进一步浓厚高等学校“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综合提高”的学习氛围,并通过带动提高全校学生的学习竞赛、科技创新参与率,深入推动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力争探索出一条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充分带动学生党员的学习热情,由点及面地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创新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依托党建打造教学特色,提升高校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党建工作推动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必须以党建工作为切入点,将教育办学的特色打出来,以独具吸引力的建设特点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导学生的思维动向。

1.丰富党日活动,点亮成长

要形成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将党支部党日教育与教学育人工作结合,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教育等党日活动形式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师生党员在支教实践中学习实践党的理论,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不断提高党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在丰富的党日内容中检验学生的入党动机和整体表现。充分利用党员骨干的带动作用,服务全校师生,关爱弱势群体,推动地方经济发展。通过“走出去”的活动载体,拓展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平台,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管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供新思路。

2.结合办学特点,发挥特色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结合学科办学特点,坚持用专业学术建设激励党性培养,激发师生党员在学习和实践中的发展需要,将学科优势展现出来,将专业优势发挥出来。高校基层党支部要以有融合专业特色的思路引领本科教学,举办活动富有新意,思想教育独具专业魅力,形成凸显办学优势的综合育人平台,在推进党建工作建设的同时发挥特色。

3.发挥引领作用,强化育人

高校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学校内涵建设宗旨,以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为平台,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强化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引领以创新为引线、以交流为桥梁的组织生活,以加强师生间、学生间学习教育的感悟,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生活与学习氛围,并引领教育教学模式向一个更具创造力、更富吸引力的健康方向迈进。总而言之,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应该始终以育人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水平为目标[5],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开展工作。高校党建工作要坚持党政共建、坚持以人为本、引领教书育人,努力提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玉秀,牛巨龙,迟维意.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49-552.

[2]张静.“互联网+党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0):141-142.

[3]王跃年,徐飞,杨晓丽.探索现代党建教育新理念引领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21-123.

[4]吕江帆.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及其在高校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专业;教学现状;改革路径

引言

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也应积极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掌握互联网金融产品和行业动态,全面更新并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更好地促进广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有别于传统金融运行模式的一种全新融资形式,是借助移动网络、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充分实现了资金互融、付款和中介服务的多功能金融模式[1]。互联网金融的具体表现形式为金融网络化和网络化金融。其中,金融网络化指的是传统金融服务企业借助先进技术,对过去的运行模式进行改革与升级,以期能够充分实现更加便利、安全的服务和产品创新,是传统金融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在运营模式上做出的相关改变。网络金融,是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互联网金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拓展信息搜集渠道,开展多元化的风险管理以及分散工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首先是虚拟性。通过互联网,不仅金融交易变成了无形的,同时金融服务也完全实现了虚拟性。电子货币、移动付款等方面的变革,逐渐缩减了现金的交易总额,虚拟化发展早已成为主流。其次是信息透明化。在以往的金融交易当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许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互联网金融利用在线风险控制、大数据研究、云计算体系等金融技术,构成了金融全方位覆盖网络,一个端口便包含了查询资信、征信情况,真正实现了公开透明。对于投资人来说,可随时随地掌握资金的投资方向和每天资金的亏损盈利情况,有效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为社会资金筹集增添了更多活力。最后则是高效便利性。借助网络技术,手机银行的各项业务有所提升,纵使是在三线城市或是路边商家只要有智能手机和网络,就可以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进行付款,或是通过支付宝进行便捷支付,实现资金高效结算、快速转账等,让支付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提高了整体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往的金融企业业务流程在网络的支持下也变得更加简单,逐步向智能化方向迈进。互联网金融促使金融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实现了直接对接,降低了资金成本,引领着整个金融行业的高效运行。

二、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落后

当前,高校金融专业教学课本依旧以过去的金融工具为主,主要讲解概念、特点与性质等,这与互联网金融时代下全新的金融工具存在较大的距离。互联网金融所包含的余额宝、网络借贷、众筹等全新的金融产品和以往金融产品在服务群体、服务目标、服务特点以及服务属性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微小性以及普惠性主要以银行、证券以及保险等为标志,这是传统金融所缺少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与现阶段金融行业发展严重脱轨,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2.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金融专业教学目前还依旧延续传统的以课堂讲解、教材教学为主的形式,虽然教学工作已经从传统的黑板转移到了现代多媒体上,可实际教学当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实施“满堂灌”教学,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氛围沉闷压抑,既不详细实用,同时也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久而久之,导致教学效果大幅度下降,学生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让很多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只是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但实际上却并未真正理解所学的内容。

3.课程安排重复

高校以往的金融专业课程内容通常包含金融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学以及金融市场学等有关课程。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重复现象,交叉程度较大,教师之间若是彼此不进行交流探讨各个课程的重点内容,便会导致某个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思路,打乱了他们的学习计划,无法形成科学的体系,最终削弱了广大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4.教师实践不足

高校金融专业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并且当前大部分金融教师自身都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阻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目前,高校教师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教师在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并未在银行、保险以及证券等公司进行实践性操作,因而导致他们实践经验不足。再加上高校日常教学工作的繁重和科研工作的巨大压力,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让教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缺少工作的热情与激情。若是高校直接聘请金融行业的相关人员负责教学的话,这些人又缺少一定的理论知识,上述这些现实情况都是导致高校金融教师实践能力有限的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1.转变教学理念

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想要实现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2]。其一,教师应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要深刻意识到实现金融专业人才的高效培养不能单纯依靠基础理论的讲解,还要充分改变自身在课堂中的身份与角色,要以推动高校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其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树立网络金融发展观念,在实际教学当中,师生之间应彼此尊重,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加强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师生还要意识到在当前网络金融时代中,教学资源、教学环境都是开放的,因此,师生之间也应树立相互平等的意识和彼此分享的理念,结合网络金融的需求建立起普惠性的思想。对于金融专业教师而言,更应该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加强学习与培训,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利用培训与实践等形式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促使教学方法的创新。

2.加强教学实践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社会对高校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规定学生应利用所学知识,基于现代金融发展需求,科学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3]。因此,高校金融专业教师应利用创新性实践教学来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满足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创新性实践教学,应建立在科学、系统、严格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可当前,高校由于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善,相关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应从健全实践教学体系工作入手。详细来说,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育体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构建:首先,针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需求,对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科学制定,在充分明确目标后,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方案,对实践活动、实习、试验、毕业设计、个人作品等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加以设计,在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应强化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其次,应制定健全的实践管理与考核机制,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目标体制,对实践教学的各个过程进行严格规范,以此来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根据统一标准的审核,能够及时找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全面增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健全课程体系

虽然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在不断发展,但基础理论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早已完善。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应适当增添能够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全新金融活动类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引进某些国外金融领域的崭新理论和经验。可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相对来说依然比较陈旧,课程之间存在诸多重复性内容,教学内容不够前沿,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下,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内容显得更为落后,如果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无法保证课程内容的创新性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高校借助先进技术实施创新,不仅要包含传统金融营销和柜台各项业务服务能力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根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具体要求,增加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内容、数据研究内容、风险管理控制内容等。要在充分满足当前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其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和调整,要依据不同形势发展需要,合理融入金融中介学、投资理财学以及金融工程等有关课程。此外,还要重视并强化核心课程与精品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在精品课程当中引入前沿性内容,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广大学生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确保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可以与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形势相适应,与现实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

4.创新教学方法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想要真正推动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事业的创新性发展,就需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4]。对于教师来说,应深刻意识到现代化技术在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要强化这方面的思想和学习,能够积极运用先进教学技术开展金融专业教学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可实施微课教育,或是组织相关视频公开课程,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金融专业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可以有效拓展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同时还能确保真实技能高效传输的便利性。与此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实现人机互动的操作运用,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跨时空交流与沟通。此外,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师生之间真正实现了资源的实时共享,从根本上保证了金融专业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5.提高师资素养

当前,在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当中出现一个明显的问题便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素养有待提升,缺乏互联网金融意识,这就直接阻碍了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发展,对此,加强师资团队建设,提高全体教师的综合素养,应成为现阶段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内容。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全方位增强广大金融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研究能力,具体可结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现实需求,重视并积极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此外,高校还要主动引进相关高素养、强技能的金融专业教育人员,对校内已有的能力较高的金融专业教师可利用科学有效的优惠条件留住他们,避免这些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与此同时,高校还可充分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尝试性地构建终身教育体制,让金融专业的教师可以不受年度考核制度的束缚,全身心地投入到个人喜爱的金融领域的研究中,积极鼓励他们开展创新性探究,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高校应定期选派校内优秀的金融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以及金融行业的大型企业当中深造学习,可邀请某些国内外著名教授和专家,亲临院校进行演讲,或是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协作探究工作。高校应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以此来提升整体师资团队的教育水平。只有这样,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才能够更好地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形势,满足其需求,获得满意的效果。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衍生了众多新型网络金融产品,这些产品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及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金融产品在金融行业中的拓展及延伸充分展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兼容性,侧面也反映出对当前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校金融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应积极顺应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同时还要结合互联网金融对人才的现实要求,全面总结当前金融专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此来确保金融专业教育教学能够切实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求,实现金融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其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英.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16—117.

[2]刘标胜,吴宗金.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11):28—30.

[3]梅媛.互联网金融下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12):158—160.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1研究背景

2015年5月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部十三五规划纲要》对高校的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高等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管理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新型教育教学体系的要求与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任务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基本基调。这种变革主要是围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育管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本研究主要围绕教学结构变革展开论述。当下教学结构的变革应该是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变革,其根本性特点是教学结构向学习结构的变革。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来看,肯定、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空间,从理念、资源、环境等与学习密切相关因素着手构建学习结构,方能实现真正的智慧教育[1]。

2智慧教育为导向的变革思路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呼声越来越响,影响也越来越大[2]。但是,智慧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并且已有的研究更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背景来展开。因此,目前的智慧教育更准确的说是在探索建立一套智慧教育系统。其功能和目标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等提供一系列差异化的支持和按需服务,促进学生更好地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我国高校向智慧教育发展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上而下的变革。特点是从理念上进行梳理、探讨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研究、智慧教育体系的整体架构,以及依托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顶层设计。另一类是自下而上的、由点到面的探索,从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实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智慧型课程的开发、智慧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合作学习等。促进高校向以智慧教育变革,这两类探索都非常重要。相比已经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自下而上的基于教学实践的探索更加需要、更加紧迫。一项教学创新越复杂,应用范围越广,新的实践就无法逾越原有的应用情景与新的应用情景之间的鸿沟。基于教学实践,研究关键的情境变量,并总结每个变量对教学手段所产生效果的影响程度,对教学创新的推广和不断完善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3]。

3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变革实践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建设和使用智慧教室,教学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智慧教室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智慧应用服务的教室空间及其软硬件装备的总和。智慧教室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室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4]。在软件方面,智慧教室应用的技术主要有物联网、云计算、多屏显示技术、学习分析等,从技术上基本保证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智能环境控制技术方面,智慧教室就是更多地基于泛在化环境,从光、温度、色彩和湿度的角度保证环境的舒适[5]。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智慧教室在高校的建设与应用在局部对促进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开始发挥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在智慧教室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且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首先,华中师范大学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高定位,即: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应用创新和体制创新为抓手,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引领者。其次,华中师范大学对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做了较为全面的顶层设计。以改革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为目的重构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构以智慧教室为代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构建学校自主知识产权的云端一体化教学平台,开发信息环境下课堂教学分析系统,变革教师评价标准,建立教师发展监测与分析系统[6]。基本实现了基于信息技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自上而下的系统的革新。基本实现了理念、模式与方法、资源、教师能力、环境以及评价方式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7]。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与力度,与学校领导的信息技术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长期从事数字化学习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开发。

4基于教学、研究实践的理论探索

教育教学变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学习者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进行高效的、创新的学习,是达到学生发展目的的有力保障。与以往相比,当下学习环境最大的特点是“互联网+”。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这种破旧立新的现实情境对高校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新的挑战。

4.1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

身处在信息的海洋中,却因为缺少知识而饥渴。这是很多互联网用户遇到的困惑,这种困惑也萦绕在不少大学生心头。基于对这种困惑的思考,王竹立教授及时提出了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的学习体验是“信息超载与知识碎片化”造成的,这是网络学习面临的两大挑战,针对这种挑战王竹立教授提出了以“七个关键词: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和“一种学习策略:零存整取”为核心的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8]。《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发表至今被引达201次,下载达4332次,这些数据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该理论的时代价值。另外一种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学习理论是关联主义。该理论考虑了学习的趋势,学习技术与网络的使用,以及不断缩减的知识半衰期。是在综合了许多学习理论、社会结构与技术的相关元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联主义认为,学习(被定义为动态的知识)可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在一种组织或数据库的范围内)。我们可将学习集中在将专业知识系列的连接方面[9]。关联主义和新建构主义都对互联网带来的变化给予了深入的探讨,两种理论不同的侧重点。新建构主义侧重于碎片化向系统化发展,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知识结构,进而实现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关联主义更加关注学习的外部过程,如将不同专业节点获信息源的连接、重视非人的工具设施等。这两种理论都是指导网络时代的学习的重要思想,并且在知识创新和应用实践方面可以互为补充,相互融合[10]。现阶段,让更多的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这两种新型学习理论较为迫切。

4.2课程创新与教学模式创新

近些年在我国乃至世界,最引人瞩目的教学创新就是课程创新。开放课程、微课、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新的新型课程先后走进学习者的视野。新型课程的大量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当前的教育资源,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学模式的创新。从2010年开始网易公开课和新浪公开课先后创建,截止目前,网易公开课汇集了来自国内外名校的数以万计的视频课程,但其呈现形式多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的课程创新的代表,截止2017年4月,中国大学MOOC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已经与包括118所211、985高校在内的近400家知名教学机构合作,呈现了近2000门课程和15万课程视频。同时平台注册用户近750万,选课人次近2500万。另外,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习资源移动学习资源在近些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质量教育APP的大量开发,使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的应用方式多元化。智能终端良好的用户体验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交互的需求。目前,教育APP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已经拥有优质的资源和良好的口碑的教育资源平台,他们通过APP的开发,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高效、大范围的传播。如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另一类是基于新理念、新资源而进行开发的。从2010年至今,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焦点是“翻转课堂”。笔者以“教学模式”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出现频率高达1486次,仅次于关键词“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翻转课堂对我国传统课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慧教育的特点,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但是翻转课堂能不能在中国落地开花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教师进行更多因地制宜的探索实践。随着我国高校网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教师与学生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我国高校的移动学习环境基本成熟。与此同时,基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4.3学习科学的发展

在国内外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是否真的能让教育发生质的变化?不少学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人究竟是怎么学习的,怎样才能促进有效学习?”这一根本性问题依然未得到彻底解决[11]。学习科学是一个研究教与学的跨学科领域。它研究学校课堂里的正式学习,也研究发生在课堂以外的非正式学习,是一门新的科学,旨在为教育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脑科学与学习、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和技术增强的学习等学习科学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发生变革[11]。

5围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争议

5.1高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关于学校会不会消失,顾明远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未来的教育是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教育的本质不变。教育传承文化、创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学校和教师不会消失,无论是个性化学习还是集体协作学习,学校都是最好的场所[12]。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争议,比如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未来随着人才发展需求的变化、民间灵活的教育教学机构的成熟,现行学校制度会消亡。从目前我国高校的地位和国家统筹规划的角度来看,我国高校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应该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应大力促进高校教学资源、学科实验室等相关要素的建设,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融合,发挥高校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引领作用是国家强大、社会进步保障。

5.2网络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网络资源可能沦为数字废墟”[12],这种基于以往经验的顾虑时刻警醒着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从我国教育部及高校自身的资源建设部署来看,网络教学资源数量问题将很快解决,但网络资源的更新、维护,可持续发展、利用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及机制的保障。人们应该尽可能地合理地继承和发展网络教育资源,以避免资料沦为废墟的命运。

5.3保障教育教学变革的评价体系

从我国高校的学生规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走上了大众化、普及化道路。高校学生人数众多这个现实问题就与以促进学生个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学改革有些冲突。如:大学生个性化学习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障,复杂性思维教学难以实现等[13]。尽管在技术方面,正在蓬勃发展的智能感知、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技术能够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推送、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及学习结果评价。但现实中,无论是技术还是教师自身的因素,任何一所高校都能难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冲突。因此,每一所高校结合自身的不断变化的条件及时提出、及时更新评价体系,甚为关键。

5.4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

现在有种奇怪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但用人单位却找不到想用的人。这种情况的发生足以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没有实现有效对接。2014年提出新成立的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型科技大学,以及正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但转型和培养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的变革、课程及配套资源的变革。因此,利用信息化明确社会用人需求,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十分重要。可喜的是,我国高校近些年已经围绕社会用人及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课程内容建设等方面开始了很多的探索。高校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将更加明确、有效,企业在创新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应该积极主动与高校一起探讨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培养所需人才[14]。

6结论

通过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取得的成果的分析、现阶段信息化水平的再认识,欣喜地发现,促进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向“智慧教育”方向变革的条件已经成熟。接下来,高校教师对这种变革的认同与投入程度,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因素。教师们的观念影响认同,利益分配影响投入产出。资源可以是多维度的、信息无序化、碎片化的,但人的认识是线性的,先接受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对后面信息的选择与接收。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学校领导层对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深层次认识,推出与教育教学变革要求相适应的高校教师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沈书生.从教学结构到学习结构:智慧学习设计方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8):99-104.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_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主编.来凤琪主译.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4]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3,(7):5-8.

[5]李康康,赵鑫硕,陈琳.我国智慧教室的现状及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16(7):25-30.

[6]刘清堂.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学科发展[C].北京:2017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议,2017.

[7]杨宗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

[8]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3.

[9][美]西蒙斯,李萍译,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8):9.

[10]王竹立.关联主义与建构主义:从连通到创新[J].远程教育杂志,2011(5):34.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7

1.1高校教育教学方面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并没有脱离传统教育模式,与创新型教育的实施有一定的冲突。我国高校长期实施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创新观念和意识的培育,致使学生局限于掌握大量理论知识,而难以发明创造新事物。高校实践教学普遍薄弱,尽管有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课,但基本都属于形式化。实践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高校对于创新教育教学缺乏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创新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多数高校缺少专业指导教师,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学生参与面窄、机会少,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深入。

1.2学生创新观念方面

高校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创新能力不够,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践中碰到困难就会选择放弃;不具备科技创新所必需的观察力,缺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发散能力等创新方面的培养和锻炼。制约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因素颇多。创新意识薄弱,主动创新精神缺乏;思维活跃,而思维方式不够创新;学生思维够敏捷,但知识面宽度不够,知识的吸收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思考问题缺乏灵活性、全面性和深度;处理问题的方法都类似,缺乏新意和突破,体现在言语、作业、试卷、论文中;毅力不足,面对困难和挫折,很难坚持下去。

2提高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建议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教学必须走深化改革的创新之路,坚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教学创新是高校改革的核心内容,但目前存在着教育教学手段和模式普遍雷同,缺乏创新。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过于行政化,对学生创新能力未给予足够关注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高校教育教学创新的实施受到极大阻碍。

2.1高校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深化改革创新之路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我国高校应紧跟时代,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贯彻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求知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方位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创新特征的教育,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源源不断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首先,高校应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应将研究与改革、建设、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性提高的目的。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应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的教学改革思路、整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次,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管理的设计、监控、反馈等功能;强化学院在教学管理层面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学管理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功能;强化教学评价在教学管理中的激励、导向作用,最终形成良性运作机制。最后,高校应将创新教育教学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任务。创新教育教学要在育人观、人才质量观、教学观等方面深入落实。

2.2高校创新教育实施的多面性

高校创新教育教学的发展应从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改革。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独特优势,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一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符合建设社会所需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考试制度方面,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来命题,将统一性、多样性与创新性相结合,重点放在发展独特创新的能力和优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深化改革创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选好学术带头人,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培养,并随时更新知识,加强进修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素质。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试制度的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才能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才能使高校教育教学具有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2.3加强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力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是要加强学生对创新意识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升华为对国家兴旺发达和民族进步的责任心。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摆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把教育教学过程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此外,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引导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和坚强的意志力。创新不仅需要有实干精神,更需要有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以及坚定的意志力。最后,要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应该突出目的性、多样性和实效性。实践是创新精神的源泉,知识教育本身不能带来创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

3小结

高校教育教学范文8

一、见解独特,立足多元化视域解读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立足我国“髙校英语”这一宏观主题展开,针对现阶段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理论体系、架构、要点等进行了全面归纳。全书共包括五章,作者将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分别呈现其中。第一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中,从多元化视角出发总结了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第二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模式理论构建”中,见解的“独特性”表现在教学内容层面,立足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基础工作,指出高校英语内容应增添“文化心理项目”、“文化嵌人项目”等。第三章“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中,分别对“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提出独特见解,设计出“现状综述-理论基础-课堂实践”的统一架构。第四章“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探索”中,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多元文化对语言价值的构造,重点论述了多元文化对“跨文化教育”的影响。第五章“高校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中,分别列举了“ESP教学”、“个性化教学”、“互联网教学”三种发展趋势,可谓独具匠心。此外,本书所研究理论内容并未脱离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并有力地消解了长期以来“学科理论”的桎梏,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多元文化层次。按照理论结构从大到小、内容从抽象到具体的划分,共计包括四种关系:(1)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客观上,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可视为后者的表达形式,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形成依据。纵观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一种文化得以独立形态存在,是否具有可独立辨识的语言是重要标准,因为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的文化存在差异,“语言”才以丰富多彩的系别呈现,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辨证统一理论。(2)英语与汉语的关系。本书中将英语、汉语的关系具体到“学科”层面,汉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母语”,母语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习得”现象,由于自幼被汉语文化所包围、熏陶,因此不需要系统专门地学习也可以具有一定语言能力,而英语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第二语言”,它的学习本身是一种“语言学习”现象,即在语言习得的基础上掌握语言的一般规律、技巧,再“迁移”到第二语言(英语)之上,形成系统专门的教育教学机制,但由于缺乏“语言习得”的文化背景优势,所以要掌握一门“第二语言”的难度是很大的,基于此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迁移关系”—如果母语对于第二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则可称之为“正迁移”,反之则称之为“负迁移”。(3)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本书中将语言知识投射到“人文性”范畴,将语言技能投射到“工具性”范畴,结合语言的词汇、语音、语法“三要素”对两种属性进行了统一:,指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兼顾、相互协同、相互依附,例如在“词汇”方面,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离不开“词汇”为媒介的意义生产方式,但词汇的具体创造又必然受到人文要素限制。(4)教育主体与教育课题的关系。学校概念中的“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分别对应教师和学生,围绕着“教与学”的互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有机融合的。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之外,还要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分析透彻,立足多元化视域展开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

本书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解读,分析了髙校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由此导致的现状,这些都为多元化视域下英语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奠定了重要依据。其中,针对“问题”的分析,作者在书中归纳了五点:(1)英语学科在“投人”和“产出”方面不成正比。以我国本科院校为例,英语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经历中,可接触到的“新内容”较少,仍然以单词、语法、语音等基础为主,相当于高中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量,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公共英语”的学科设计又缺乏与“本专业”的相关性,容易出现学习懈怠。(2)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过于陈旧。作者在书中指出,我国大学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基础教育阶段具有高度一致性,教师在课堂中占据着“知识权威”的地位,加上大学中普遍采用“大班制课堂”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围绕着英语学科展开的多元化扩展也无从谈起。(3)—些英语教师素质有待提升。从英语文化的“多元化”出发,要发挥英语语言的人文效能,除了本土英语教师之外,还要吸收一定比例的外籍英语教师,而这也恰恰是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短板。(4)高校英语中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s相对于髙校其他专业学科而言,英语本身具有实用性价值,在教育教学创新方面,应强调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而不是“考级”、“考证”—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将“英语四级、六级”作为一个重要参考,与毕业、奖学金等挂钩,这导致学生形成了明显的功利心理,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大多是“髙分低能”。(5)高校学生的复杂性。客观上说,由于我国高校扩招,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生源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复杂性,在汉语为“母语”的学习基础上,又容易受到“方言”的干扰,导致英语教育教学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基于以上分析,也论证了立足多元化视域展开创新的必要性—本书将“多元化视域”整体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是根据“听说读写”的多元途径展开策略制定,主张在具体的知识、技能领域,加强英语文化的渗透,其二是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方式展开策略制定,例如“语法互动”、“语篇翻译”、“文本写作”等。

三、面向未来,立足多元化视域进行高校英语教育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