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教育范例

高校网络教育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1

摘要:21世纪,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教育变革的新方向,开始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被在校师生广泛接受,但高校网络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就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和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前景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网络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大高校根据自身资源成立的网络学校,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为学员提供相应的学历证书;另一类则是商业化的网络教育培训公司,这类网络教育没有向学员提供学历证书的资质,但它们具有充足的资金和设备,在教学技术方面有较大优势。教育部在第三次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将高校网络教育列为全国教育的重点工作,这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为了加快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学员的需求,教育部制订了相关措施:首先,要加强高校网络的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同时国家也对卫星电视进行网络教育方面的改造,建立起高校网络教育的资源中心和教育平台;其次,依托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开发新的教育软件,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发相应程度的教育视频和学习软件;最后,由教育部划出专项资金,用于网络视频和远程课件的开发和应用。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优势

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校网络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科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进行自由选择,在兴趣的推动下,以提高学生对所选科目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灵活。此外通过网络教育所使用的远程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一些难点、重点反复观看学习,进而掌握这些知识,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在这种可以自主选择科目,而且可以学习掌握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2.实现一对一辅导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教师资源问题,很难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对一的辅导,即使在课后请老师进行家教,也只适合少部分有条件的学生,无法广泛施行。而网络教育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视频,学生有了学习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己面临的问题通过发邮件等方式请教老师,而老师因不必在每个班进行讲课,这样就可以留出大量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这种针对性的学习,既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减少了教师的精力损耗,并且实现了一对一辅导教学,对教育的良性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扩大受教育范围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以武装自己的头脑,为自己增添谋生本领,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高校教育中,受教育对象绝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而其他社会人士,他们可能需要,但却没有这种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而高校网络教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网络教育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料和教育视频,并且可以在相应的论坛网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可以不分教师、学生身份,可以不分地区差异,一起进行探讨研究,得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同时大家在探讨的过程中,对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使大家可以共同进步。

4.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整体教育质量。网络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整个教育过程,建立科学的教育方案、考查测评和考核记录体系,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做到全程跟踪,针对学员遇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方案,既方便了学员学习,也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寻求教育改革道路的今天,高校网络教育的出现,以其巨大的教育优势,无疑为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总体教育水平偏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受教育的愿望也愈加强烈,所以高校网络教育具有广阔的施展舞台。高校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在偏远地方由于网络线路还未构建,不能接收网络信号,或是学员与教师不能面对面进行及时交流等问题,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互联网的时代中,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大众学员的多样化需求,只有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我国改革教育模式的“先锋”,凭借其互联网、计算机的优势,为人民大众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不仅方便了学习,还降低了学习成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的机会和条件。

目前,我国开展的高校网络教育已深入人心,被大多数在校学生和广大的社会人员所接受认同。高校网络教育将逐步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争.高校网院师资管理与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7).

[2]孙秀芹.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探析[J].华章,2014(4).

第二篇: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必须努力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使人力资源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创新和人才支持相适应。网络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赢得了国际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新的热点之一。本文以国内高校网络教学发展趋势和先进教学理论为依据,分析、诊断目前高校网络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网络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主要问题;改革对策

高等教育与网络的结合,是时代的必需,科技的必然。从1999年开始迄今,已有6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网络教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开发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网络教育,促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但是,高校在进行网络教育建设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将论述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地对策。

一、高校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相关资料现实,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以传统教育方式为主,对网络教育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网络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对网络教育知识与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十分不足。教师群体中绝大多数教师不清楚网络教育的本质,对网络教育技术更是陌生,因而对网络教育的优势、网络教育的理念和网络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模式等缺乏准确、完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第二,学校为推动网络教学营造的气氛不够浓厚,尚缺乏有目的、有计划和经常化的引导。学校虽然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但网络教学仍处于比重低、比较薄弱的状况。

(二)网络教育理念滞后

多媒体网络具有三种交互性:即师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网络环境下教学往往较为重视第一种交互而忽视了后两种交互,现代网络交流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课堂上师生传统的语言交流。许多学校领导和老师简单地把网络教育理解为是师生与计算机的交互,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教师要与学生交互,将知识一点一点地给学生讲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们积极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错误的观念理解网络教育,忽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计算机具有传递信息快、容量大的功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但是,学生看到的广泛和肤浅的感性材料不一定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性知识。在这样的课上,学生除看到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根本没有深层次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被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仅仅是停留在读图时代。

(三)网络教育中教师的定位不明确

网络支持下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学工具、研究方向、交流评价都是开放的,网络的出现真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极大丰富了课堂的形式。但由于有些教师对本身角色把握不到位,导致教学过程“放有余而收不足”的异常现象,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莫名其妙地进行学习型研究、稀里糊涂地上网查找资料、漫无边际地讨论问题,最后教师还得匆匆忙忙地补课,使得网络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较好地发挥,导致事倍功半。

二、促进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措施

(一)树立与网络教育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

网络发展以超乎常人想象的速度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育正在快速与网络相融合。事实上,网络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改变了教育的形态,最根本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理念强调中心化、一元化、确定性。但是网络时代的教育并非传统教育理念的继续,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非中心化、多元化、不确定性的思想已经在网络学习者和教育者中形成。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给高等教育的基本因素带来的变化。在高等网络教育中,教学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灌输式学习转到主动式学习;从为了教而教,转到教是为了学,最终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师之己任。

(二)教师应主动转换角色,促进网络教学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网络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网络教学为学生择其所好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教师从原始的“粉笔十黑板”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凭借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成为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发展个性的管理者和顾问,而非个别化学科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应从“教”学生,转变到“导”学生,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创造全新的现代教学模式

信息时代下,随着教学基本观念的变化,教学方式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教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在网络时代,教师是课件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运用先进的媒体技术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需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研究如何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呈现方式来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从事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国教育部教高[2002]8号文件.

[2]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

[3]李杨琳,纪晓平.“211”重点大学学科馆员状况分析[J].图书馆杂志,2007,(1).

[4]刘彦军.关于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

[5]王岩.我国学科馆员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J].现代情报,2007,(5).

第三篇: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不断迎来发展的机遇。在当前的社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的所必备的要素之一。在教育发展上,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变革,信息化建设将会有更过机遇投身于其中。目前来看,在高校网络教育上,不断面临的制度性障碍是对当前多样化信息发展的一个客观局限。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在结合当前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上展开分析,不断凸显网络教育的内在要求。最终通过分析得出一些对当前网络教育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兴起发展起来的。在多元化发展的现代的社会,符合学习要求和教育要求的发展方式逐渐被推崇到一个更加高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处可见的网络化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说法。更多的是体现在当前教育的各个细节中。例如,在高效的教育方式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网络教育的更高级的形态应该是在当前的教育基础上,不断以现有的资源为优势,在结合便利的程度上,完成整个教育的过程。从教到学的一个过程,完全网络化,并且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这样的情况也是当前发展的一个态势。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客观存在,在理论上而言,完全实现以网络化教育为主的社会教育是完全有能力的。可是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今的网络教育有其便利性,但是更多的体现出来就是教育尚未充分借助这样的一个工具,并完全发挥其理论上应有的效果。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远程教育,在1998年开始批准四所高效开展相关的远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在与信息时代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现出当前发展的必要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特征化应用,高校的远程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相对长足的进步。从2000年7月开始,在教育部出台的相关的网络教育的鼓励性政策上,不断强调远程教育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通过运用远程教育这样的一个工具,全民教育的态势逐渐显露头角。

也正是以2000年为一个发展的分界,可以说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又有了一个长足的飞跃。一个原因在2000年的国家政策上,不断鼓励高校远程教育的发展,从客观上带动了整个当前远程教育的产业链的发展;另外一个就是,在电脑的系统设计上,不断推出以家庭产业为主的个人电脑的使用。这样一来,不仅仅从客观上满足了远程教育的便利性,更多的是在主观上鼓励整个全民参加远程教育。也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个客观现状,才使得高校的远程教育在已有的基础铺垫上,不断前进。直到最近的两三年,在网络技术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不断与当前的网络媒体所挂钩的多媒体教学,成为整个高校网络教育上得有一个新的突破。这样的一个发展状况客观上对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迎合,主观上,还是对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实现的一个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问题,不仅仅单纯的存在于一个课程体系建设,更多的还是一个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整体的网络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总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网络教育主要呈现一下几个现象:

(一)高校网络受众人群现状

从当前的高效网络教育的受众人群上,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的国内高校的网络教育的受众人群普遍集中在年轻化。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作为高校网络教育的初期,在年轻化的受众人群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一个是在广泛推广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延续性;另外一个就是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教育的便利性和难易程度可以适当把握。

(二)网络资源课程现状

一般而言,高校网络课程的资源均是来自于网络并且合理的应用与网络。网络资源的循环利用的现象在当前的国内网络教育上比较普遍。不管是国内知名高校还是一般的普通院校,在实现其资源共享上,尚欠缺一定的包容性。也就是说,不管是当前的课程资源设计还是在已经相对成熟的课程资源设计上,都是一个客观停滞的状态。

(三)教育的交互性现状

从教育本身来看,交互能力直接决定着整个教育质量的高低。在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中,延时性教育与不对口的教育现象相对占据着整个网络教育的整体比重比较大。显然,在这样的现状下,网络教育的交互性就呈现一定的局限性。从网络教育的建设初衷来看,在一定程度上的延时交互将对整个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真正的能够应用到这样的理想状况中情况确实少之又少。

(四)高校网络教育的影响力

尽管当前已经是我国高校引进网络教育20年的历程,但是从整体的网络教育发展的状况中,依然没有起到一个客观和预期的影响力。在高效的教育资源中,传统的教育方式依然占据着整个当前高校教育的绝大部分,网络教育作为一个对新兴世界的了解和辅助资源,不断背引进到课堂。但是其影响力和其发挥的真实作用,依然没有完全的体现出来。

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不足

从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现状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这样三个方面的不足性: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定位问题

从高校网络教育的自身定位来看,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不断的被认定为是一个辅助教育的手段。也就是说,在整个的高校网络教育的定位上,不管是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的观念上,网络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课后辅导的辅助型工具。在真正提升技能和专业性知识上,网络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以使得整个学校和学生共同认识和关注到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地位。客观来看,网络教育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被提升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和教育的途径是完全可以考虑的,但是基于传统思维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独特性的考虑,使得网络教育转型为主流教育方式成为一个进程缓慢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课程资源和课程编制的问题

上文已经提及到,在高校的网络课程建设上,仍然缺少相关的创新性或者是包容性。毕竟很多的资源都是在非共享的前提下开展,这样一来网络的新兴教育方式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其自身的兴趣性也相对比较乏味。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的问题

尽管来自多方面的原因促使当前的高校网络教育的教师资源不断缺乏,但是从客观上来看,网络教育中的教师的整体水平还是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例如在当前高校网络中可以见到网络教师的角色,但是往往他们的定位不是一个网络教师的身份,更多的是以一个电脑员或者程序员的身份出现。在教育的实践中,更重要的其掌握的专业化人文知识如何通过网络这样的一个平台应用。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对网络教师的理解普遍存在误差。进而,在岗位设置和安排上,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四、提升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网络教育的全新理念,合理定位高校网络教育

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指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既要积极开展学历教育,又要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岗位培训和其它继续教育。各试点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总结网络教育的基本规律,积极推进网络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级各类继续教育的结合,促进我国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我们既要把高校网络教育看成是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补充,为在职成人、也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网络远程教育成为发展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战略途径之一,又要看到网络远程教育应该是发展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首选。

其次,建立必要的相关专业网络教育系统,调整当前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的数字鸿沟和专业课程设置失衡现象。各高校不要各自为政,另起炉灶,重复设置课程,而应挖掘其优势专业和特色课程的内在价值,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学分互换,使网络教育为我国各地师生获取丰富的教学信息服务。再次,调节高校网络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地域定位应向西部倾斜,关注西部大开发,缩小我国东西部教育差距,加速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

(二)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建设

在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还需要不断的注入活力。在当前我国的高校网络资源建设上,仍然不缺乏专业建设的人员,只是并没有合理的制度将这样的人才应用到合理的岗位上。本文指出的加强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仅是从课程本身的设计上,更多的还是需要从提升高校在课程专业化设置上的力度。从而客观上将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融入到教学成果上,以此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网络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教育的主体的过程中,教育本身只是一个传递的工具。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途径,网络教育将是一个最为高效和便捷的工具。所以在提升整个教育客体的过程中,还要伴随着提升当前的受教育者在对网络教育的认识的问题。也就是说,将网络教育融入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课程中,提升网络大学生的在网络教育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实现网络大学生在网络课堂的认识和学习能力完全不亚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

(四)努力建立一支既懂专业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师资队伍

随着网络大学的兴起,网络教育的逐步普及,高等学校的教师已不再是站在教学的绝对主导地位上,而是处于教与学互动一体化的位置上,教师的职责应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网络时代高校教师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教师光有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学习资料;拥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与故障的快速反应能力,使网络教育更加生动活泼;网络教学的主持人虽是教师个人,但却有许多人在幕后担负着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所以,网络时代的高校教师应具有团结与合作精神。

五、结论

本文基于当前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的现状,展开分析,试图通过多方面的客观原因分析当前网络教育存在的现状。诚然,在分析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着对教育方法和教育技术的执着,在完成整个网络教育的建设上,也想尽可能全面。本文最后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备后期在开展网络教育的实践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小莉,刘建国.关于提高远程教育质量的思考[J].教育信息化2002年07期

[2]凌飞飞,赵新云.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年08期

[3]王东波.网络学习的困难与对策[J].现代情报2002年06期

[4]张立华,张日卿.谈谈新时期教师的师德问题[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王军.农村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6期

[6]马雪琴.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陈良,张大均.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7年05期

第四篇: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策略探讨

摘要: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在现代网络技术不断进步的形势下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和应用。目前制约高校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招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招生条件过于宽泛、宣传夸大、入学考试不规范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水平成为当下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分析了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网络教育;招生工作;问题;对策

网络教育,即把现代化网络技术(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运用到教育中,“网络”和“教育”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和打破时空的限制,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现代网络技术进步的背景下,网络教育已成为时展潮流和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存在招生条件过于宽泛、宣传虚假成分大、入学考试不规范等问题,制约网络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采取相应对策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重点在“网络”和“教育”两词,是网络技术和教育的有机结合。1999年首次建立四所网络教育学院,随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网络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呈现网络教育学院多、开设课程多、学生数量大等特点,成效显著。但目前高校网络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招生工作。

当下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招生重数量而轻质量。目前很多网络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条件相对比较宽泛,只要有中专、高职等学历即可,而对学生年龄、性别、专业、人品等没有太多要求,虽然增加了学生数量,但学生质量却得不到保证,这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只要有钱,就可以上网络教育学院,即花钱买文凭。这是极其错误的,因此高校网络教育招生要重视学生质量,采取积极行动打消人们的误解。二是宣传夸大其词。某些网络教育学院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而相对夸大自己专业的优势,为日后学生纠纷埋下伏笔。三是入学考试不规范。与其他教育方式不同的是,高校网络教育不需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只需要通过网络教育学院考试就行,考试内容、考场纪律等相对比较宽松。此外对学生入学时的资格审查比较宽松,只需有毕业证复印件即可,因而可能存在造假现象,影响网络教育学院形象。四是招生隐患多。目前一些网络教育学院联合培训机构进行招生工作,承诺一定入学等,为日后埋下一些隐患,损害网络教育学院名誉。

二、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水平的对策

(一)为网络教育正名,提高网络教育的地位

网络教育从1999年发展至今,已有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教育部还未审批通过网络教育,致使社会上很多人对网络教育不了解或者产生误解,给招生带来困难,因此教育部应该尽早的让网络教育审批通过,让网络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处于同等地位,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具体来说,教育部要将网络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给予网络教育和其他普通高校同等的待遇和支持,让社会大众对网络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理解,同时网络教育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等优势,吸引更多的学生,促进网络教育进一步发展。

此外,若教育部肯定网络教育的地位,为其正名,网络教育进入教育市场,将引发更多的高校转向网络教育建设,那么那时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数量将不局限在当下的六七十所,成人教育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网络教育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得到社会上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有利于提高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水平。

(二)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

第一,制定科学、规范的招生制度。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要严格执行《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相关法律法规,并根据网络教育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明确招生数量、招生条件以及招生章程等,提高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性。具体来说,要根据学院师资力量、教学资源、校园环境等适当招生,既要数量也要重视质量,同时从实际出发,不要弄虚作假,采取巧妙方法吸引学生,对招生考试、学生入学等严格执行,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此外,加强网络教育招生监管,保证网络教育招生宣传的真实性和透明度。

第二,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员需求。虽然目前高校网络教育开设的专业大多数比较热门,但学生是否感兴趣或者有需求,学校并不是很了解,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影响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所以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相应的开设专业和调整招生计划,提高网络教育招生质量。具体来说,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等形式了解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需求和意向,同时利用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生源要求和想法,然后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形成招生意见报告,指导网络教育专业开设和招生工作。此外,可深入到在线学生中间,听取其意见和心声,并相应的进行网络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网络教育教学。

(三)打造特色网络教育模式,增强网络教育核心竞争力

第一,提高网络教育学院的认知度。目前我国网络教育一般都是依赖高校进行,高校的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络教育认知度,但却不是绝对的,因此高校网络教育要在利用依托高校名气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打造特色网络教育模式,提高网络教育的专业性和服务水平,从而相应的提高网络教育学院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就读。

第二,提高办学层次。高校网络教育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开设特色专业,且不限于成人学历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资源进行研究生进修班等教育,提高办学层次。

第三,打造知名专业。目前高校网络教育主要是根据社会热门行业开设专业课,如经济学、计算机学等,比较集中,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而物以稀为贵,因此高校网络教育要积极发展一门或多门知名专业,使其成为学院特色或品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四)加强网络教育科学宣传

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一方面要利用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媒体形式加强网络教育宣传,提高网络教育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要组建一支专业的招生团队,加强招生团队专业知识教育,如学院专业开设情况、学院对学生的优惠政策、国家教育方针等,切实提高其业务能力,更好的把学院情况介绍给符合要求的学生,让学生了解网络教育学院,同时要不断提高招生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以自己个人魅力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入学胜率。此外,加强在读学生服务,提高学生满意度,通过在读学生或毕业学生良好评价提高高校网络教育的美誉度。

三、结束语

高校网络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现代教育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得到大力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网络教育,教育部要尽早的为网络教育正名,同时高校网络教育要不断完善自身,打造特色网络教育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提高网络教育的知名度,促进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学.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林海云.对试点高校网络教育招生工作的若干思考[J].科技大众,2009(5)

[3]高世权.简论高校成人继续教育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华章,2011(30)

[4]张庆临.浅议我国网络教育招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3(7)

第五篇: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究

摘要:网络教育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和协调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的规范管理、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而来探讨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一、引言

网络教育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信息主要来源和高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学的有效补充,它促进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校园网的教育教学应用水平,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开发量与质的矛盾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己经拥有了数量相当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但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质量水平不高,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许多资源不能满足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教学需要,资源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了资源库利用率低。而且,目前制作完成的课程的网络资源体系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而且多数都是将传统的文本课程与计算机技术整合,搭建或利用平台模版,然后填充有关的教学内容,结果使建设的网络资源缺乏学科特性和学习过程的设计。

(二)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矛盾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构协调和管理,各高校独立开发资源,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从而使许多资源适应性较差、适用范围狭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一些高校在建设有关的资源时没有依据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资源的分类不合理、不规范、杂乱无序、组织性非常差、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的理念。特定的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平台和技术接口,从而导致不同高校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进行相互操作与利用,无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使不同的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

(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矛盾

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主要靠高校以自己的实力面向本校师生开发,采取分散建设方式,区域内院校之间甚至院校内部缺乏协调,交流与合作,从而造成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专业面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与急剧增长的网络教育需求极不相称。

(四)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意识,网络教育资源运营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高校之间甚至同一高校内相近专业的信息资源缺乏交流、整合、共享,其中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由于教师们的劳动成果缺乏保障,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教学信息资源放到网上,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交流共享。

三、建立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一)建立各级资源建设的管理部门

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家组,遵循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

(二)组建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

不同的高校隶属不同的办学主体,各个高校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通过在地区,校际中设立资源共,才能真正实现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实现高校间的互利,保障课程资源共享有序地进行。解决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质量评估等问题。

(三)遵循资源建设规范资源合理分类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要遵循国内外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统一标识和规范化处理网络教育资源后,才能使资源在高校间进行交流与共享,使资源在移植时具有可行性,实现不同资源库平台之间的互操作!从而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提高资源质量。

(四)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资源需求类型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2

高校网络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通过将教育平台优化整合,形成网络化平台,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育平台结构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笔者就此深入分析,认为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是建立在学校教育向网络教育的转变、传统教学向网络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单一培养模式向网络多样化培养模式转变以及从事业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变的理念基础上.

关键词:

高校;网络教育;教育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模式得到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这使得高等教育的模式也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不同高等院校针对高等教育所开发的很多网络教育课程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体现在课程内容、学分分布、教学重点等各个方面.这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一个问题:高等教育应该向何处去?网络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性的回答,需要人们关注高等院校网络教育平台及教育理念变革的新理念和新形态,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1学校教育向网络教育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高速发展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增量呈指数累加、知识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效应日益明显和社会发展日益呈现功能分化、构造复杂化、联结网络化的态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个国家的人才资源结构、分布途径、衡量标准、培养模式等必然受到强烈冲击.就人才需求而言,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动态性实际上提出了如何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适应具体社会部门运作需要的、能及时解决问题的适应性人才问题.长期以来,将高校教育视为教育终点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将高等教育简单等同于学历教育,这种理念把教育的边界限于学校,指望一纸文凭就能够受用一生.这种教育理念,无疑是较为封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前瞻性;是闭门造车、脱离现实社会需要的形而上学的培养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对社会、对个人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硬伤”.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高校毕业生面对变动的社会、变化的工作表现得无所适从.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教育理念急需“现代转型”.基于此,人们提出了网络教育、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网络教育理念,它要求人们站在一种新的视野上重新认识高等教育,从传统的学校教育理念框架中解脱出来.这种教育理念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延续性,其认为学习和教育应贯穿于整个人生,社会的每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去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教育.这种网络教育理念,建立了一种一体化、整体化的延续性教育体系,改变了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缺乏联系、相互独立的状态,对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变了过去学校教育是完整的教育体系模式.现在,网络教育的思想强烈冲击着英才教育和阶段教育,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网络教育成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途径,被许多专家称之为“生涯教育”[1].这种理念强调人才的过程培养、动态培养、全程培养,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适应了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因此被大多数国家接受和倡导,并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实施.从中国当前高校教育的现状出发,信阳农林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并结合Moodle特点优势,将Moodle与研究型教学拟合构建高校定向委培生“自助餐”式的学习平台,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学习.利用“PBL+研究型”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将实际课程整合,以“课题驱动”式开展高校研究型实践教学,取得较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今后高校教师应用Moodle组织研究型教学提供参考,充分发挥魔灯的神奇魔力.

2传统教学向网络研究型教学的转变

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应试教育.在高考制度“指挥棒”的挥动下,中国的基础教育陷入了一个让人无奈的怪圈,一方面,对于应试教育人人口诛笔伐;另一方面,对于应试教育却人人实践.应试教育是以传授知识、培养知识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支配下,教育就是把“包装”、“封存”在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教给学生,学生不必独立思考与自主构建,只需接受、吸纳、牢记就行了[2].“封闭式教学”最大的危害是将受教育主体简单化地禁锢在教室和课本之中,受教育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难以发挥,更妄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其最终结果是学生缺乏独立性、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在知识的获取上依赖于教师的传导;在现象的分析上依赖于教师的思路;在问题的解决上依赖于教师的答案.总之,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一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种心理从基础学校一直延续进高校.高校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高考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桎梏,没有了“高考”这座大山阻挡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但让人遗憾的是,在高校不管是教师的思维模式、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师生之间的教学传导模式等,都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阴影: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甚至于有人把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形象喻为“四部曲”:课前“赶鸭子”———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课时“填鸭子”———教师传导知识一个学期几本教材如行云流水,教师猛灌、学生狂抄笔记;期末“考鸭子”———60万岁、考试大吉;最后“板鸭子”———学生成为流水生产线的标准产品.目前的高校教育模式在短时间内不能根本扭转学生这种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真正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压制了学生的灵感,埋没了学生的创造力.国家在高度关注这种教学模式的转换问题,积极探索打破这种教育模式瓶颈的有效路径.而网络研究型教学,恰恰是社会各界在长期地摸索和试验中发现的一种医治传统教学模式的良方.这种教育模式强调素质培养,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使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到释放.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普遍完成了教育模式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即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网络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转变[3].近年来,一种新型的研究型教学逐步得到发展,也得到社会的认同.这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应该主动探究、主动研究和积极创新.这种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未来适应性,因此,信阳农林学院在知识和能力培养上,特别注重实用性及学生掌握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更使得学习者能够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这种教学模式,注重情景构造,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探究.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通过实践表明也是富有成效的.但是,由于社会资源有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之中,要求所有课程完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教育,即完全在现实场景中进行学习和研究,是不切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这种研究型教学的推广和大面积使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在此背景下,笔者学校发挥了网络技术的优势,探索网络研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Moodle平台来完成课程的信息搜集及教学资源的整合[4],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信阳农林学院创新教育带来历史性的契机.

3单一培养模式向网络多样化培养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单一培养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在空间上,学生培养基本是在学校,教学的地点主要是课堂;在时间上,强调“学校阶段”;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知识传授和教师口头传授为主[5].在此模式支配下,信阳农林学院努力使学生从获取知识途径有限、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内容枯燥和形式呆板的环境中走出来;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采取高校培养、社会培养、组织培养、合理流动及有效整合的方法.这非常有利于学生高效率增长知识容量、激发学习热情、发挥自身知识建构主体的能动性,也有利于学生踏入社会后根据社会工作的实际需要来接受远程教育以进行知识更新和能力重塑.在科技的渗透和推动下,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和培养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在教学模式上,单一教学模式被打破,多角度、多途径和多选择的网络多样化教学模式正在兴起.最明显的是网络课程的广泛开发和远程教育的普及.这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首先,知识获取的单一结构被打破.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学校、课堂和教师外,还有网络课程、网上互动学堂、远程教育课程、网上视频授课等等,可接受教育的途径大大拓展了[6].其次,知识构建的单一模式被打破.建构主义的先进教育理念在网络时代找到了最佳表达的技术工具,学生知识建构的手段有了多样化的途径.再次,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单一局限被打破.教育的地域性首先被打破,获取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只要鼠标轻轻一点,知识的获取就在眼前.教育的时间性也随之被粉碎,错过了大学学习的阶段,或者说在大学错过了学习的阶段,并不意味着就错过了接受同样课程教育的机会[6].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教育的围墙已被推翻,高等教育的边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慢慢消融,人们完全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大学的教育就在眼前,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大学,同样地精彩!”

4从事业经营向产业经营的转变

从组织性质看,高等院校几乎都是事业单位.即将高校视为公益性单位,进而采用国家统包统揽的做法.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方式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由于教育市场化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解决这种社会需要的方法,就是中国高校不断扩招、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这显然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其实,事业单位并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从事的是公益性活动,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也不一定完全就是依靠国家投入[7].换言之,教育公益事业完全可以采取网络多元化的路径去实现.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具有事业性和产业性双重路径的提出,网络教育产业化理念转变.高等教育产业化,一直存在不同的社会争论,批判者有之,赞誉者有之.批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不能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进行产业化运作.何况,从社会理念上,高等教育是神圣的人类事业,不能让铜臭味毁掉这种神圣的事业.就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这一点上而言,批评者言之在理的.但是,笔者认为,这是理念和实现手段问题,是目的和手段问题.教育市场化在发达国家早已有之,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对此,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早有论断.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经提倡教育市场化,并充分论证了教育市场化的必要性[8].他认为,19世纪下半叶以来,社会所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制度,本质上是由国家或政府垄断的.这种垄断是直接产生的,甚至是国家经营的.因此,对这种垄断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约束.政府垄断教育的弊端,就是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因此,弗里德曼认为这种教育整体上是失败的.此种判断是否妥当,笔者暂存不论.从实际看,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相对于纯粹的国家包办教育,是富有效率的.至少,它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有效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9].例如,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可以弥补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本质上,高等教育产业化和教育的公益性并非水火不容.以教育的公益性,来全面否定教育的产业化,有失偏颇.具体到高等教育网络教学,适当将之产业化和市场化,可以打破高等院校对政府的过于依赖的现状,建立多渠道的网络教学研究平台.这是一种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新型教育机制,值得推广.为此,要求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平台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5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靠知识而不是靠劳动力和物质资金发展经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高等教育网络教学是知识产品生产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于知识经济的需求,高等教育网络教学需要回应.为此,网络教育需要系统化、终身化和多元化.网络教育是实现这些教育转变的平台.但是,转变教育理念、明确教育的变革方向,永远是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作者:赵莉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黄中显.适应性法律人才开放式培养理念与路径选择—以中国东盟法律人才培养为视角[J].东南亚纵横,2009(09):67-71.

[2]吴海珍.论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大学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J].中国证券期货,2010(8):56-57

[3]马亮.提高高校网络教学质量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03-106.

[4]赵莉.基于Moodle的高校研究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8:56-59.

[5]李筱梅.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发展的现实境遇与未来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4):55-57.

[6]郭秀峰,尚建贞.云环境下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问题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07):34-36.

[7]王金发.整合理念:构建开放式研究性的教学与学习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24-26.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3

关键词:网红;负面影响;网络教育

伴随网络红人群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与日俱增,其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红群体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和信息传播,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为了避免这种消极影响,加强大学生网络教育方面的内容十分必要。对于高校网络教育内容的探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增加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

互联网自律教育在网络红人群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显得十分必要,是高校教育者不能忽视的内容之一。自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己约束自己。”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1]马克思曾说:“一个人要是不能克服自身中斗争的因素,怎么能冷静地行动?”在网络红人群体的影响下,大学生只有严于律己、克服诱惑,才能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判断。人们在网络行为和网络实践中逐步形成网络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是建立在网络实践基础上的他律中最终形成的,是互联网使用者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面对网络红人群体种种失范行为,既需要互联网法律法规、网络警察等形式的外在他律,也需要自觉主动的内在自律。网络红人的失范行为对大学生起到了“带头”作用,部分大学生盲目效仿,网络道德意识混乱,网络失范问题凸显。这种失范行为不仅与网络红人群体的消极影响有关,大学生自律意识不足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之一。自律意识的缺乏一方面会对大学生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另一方面会影响整个网络秩序,对网络环境造成破坏。如今,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互联网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户群体。作为大学生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自律意识教育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大学生保持自身思想独立性起着很大的影响,网络自律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是实现教育内容多元化的一部分,也是当前是教育者需要引起重视的教育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

在报告中,与“互联网”相关的论述达到8次,包括了网络安全、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等诸多方面。如今,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锋中所产生的网络伦理问题不绝于耳,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教育十分必要。只有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完善网络伦理建设、开展网络伦理教育,才能克服网络发展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正面意义。作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网络伦理不同于一板一眼的政策法规,是依靠舆论偏向和个人内在信念、道德水平而形成的规范准则,适用范围是整个网络世界。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性,但互联网的使用者均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不能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网络伦理道德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网络伦理约束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近些年,大学生网络借贷事件、黑客事件等事件的频繁出现反映出网络伦理教育已经十分必要并且是接下来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巩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部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法规。《电子计算机系统安全规范(试行草案)》是我国在1987年制定的第一部针对网络安全的法规,之后又陆续颁布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等。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但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而法律法规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导致个别网络红人和其他互联网使用者利用法律“真空地带”进行违法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时刻不能放松,不断更新教育内容。目前我国高校针对全体大学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法制教育课程,但是针对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仍有待丰富。从绍兴大学生陈某的网络入侵案件到厦门大学生黄某的网络诈骗案件,大学生在互联网领域的违法行为近年来时有发生。互联网法制教育在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件面前显得十分必要,继续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这不仅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从长远来看,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也起着积极作用。[3]目前,新媒体平台上活跃着许多法制工作者和官方账号,他们通过平易近人的表达方式和实用价值很高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比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在微博平台拥有粉丝数量达到了126万。这些网络红人的存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供了思路。此外,创新教育载体也十分必要。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还可以利用高校新媒体平台和校园法律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解答大学生遇到的困惑,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互联网法律方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R].杭州,2015.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4

云计算是近些年新兴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云计算是分布式的计算以及网格计算的发展,云计算应用于高校教育,为学校的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信息的共享等提供了方便,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构架。云计算自身有着比较显著的特征,是在多种措施下对服务进行保障的。另外,它在可扩展性方面、虚拟化以及高通用性方面也比较突出,在应用过程中能够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应用。云计算在高校的网络教育领域的应用所发挥的作用较为显著。

二、云计算网络教学平台优势分析

云计算技术在高校网络教学领域的应用中有着诸多的优势。云计算高校网络教育平台是在云计算技术作用下构建的新的教育平台,其本质就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完善的网络学习环境以及技术层面的支持。这样能够方便学生学习,形成安全完善的的网络学习环境。高校教育网络平台在云计算下有着诸多的优势,首先能够针对硬件更新所带来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云计算在终端设备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有联网的电脑即可进入云端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及应用。其次,在软件上也能够同时使用云中的多样化服务,对云中的软件只需要升级维护一次就能有效取代成千上万用户在本机的升级维护工作,所以在软件成本上也能最大程度地达到节约,并且也能极大节省人工成本的开支。另外,在资源优势以及效率优势层面也有着明显的体现。云计算在协同工作以及资源的共享方面作用明显,能够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只要用户能够接入到云中就能获得相同工作的环境,云资源进行整合后就能解决精品课更新问题,以及兼容难等问题。此外,在效率层面体现的优势主要是系统部署和维护效率的提升以及集中化的管理效率、用户的使用操作效率等层面。

三、云计算应用体系创新

(一)教师资源

高校网络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构建在当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实现。其中成熟云平台提供商将自己业务进行逐步托管以及部署到公共云平台是比较重要的方法,还有就是对我国高校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在教师资源的云平台构建方面,由于我国的各高校以及培训机构都是比较独立化的,并且教师间的流动性不强,这样就形成了优质资源只是集中在局部区域,还没有实现全面的发展。云计算的应用能够将有着丰富知识及教育经验的师资力量通过云进行沟通交流传递,各高校之间的教师的流动性得到强化,从而达到优质师资资源的共享。这对教师资源整体的优质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云计算下教师资源的交互性以及开放性和自主创新性等特征,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二)学生资源

在学生层面,云计算技术的应用能够辅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的计划及学习进度,学生能够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更加便捷地提取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也能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更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能够实现远程的教育,提供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也方便学生解决学习疑问。

(三)教学资源

云计算的运用对图书馆资源以及在线课程资源、解惑专题资源等都有着显著作用。在图书馆资源方面,云计算的应用将比较独立分散的网络教育平台的资源整合到云平台中,从而实现了化零为整的资源管理目标,方便了学生的图书查阅。另外,在线课程资源方面则主要是将学习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云计算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题解惑效率,让学生在没有老师在身边的情况下也能够即时解决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作者:黄超 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袁婧.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高校网络团支部模式初探[J].学理论,2014,(15).

[2]王凤领,张莉,李钰.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4).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5

(一)问卷设计

可用性调查主要从教育平台规划、设计等技术因素角度去考虑平台使用者对平台的评价,具体考虑平台界面的美观性、平台技术的先进性、平台的稳定性等,他们均通过用户操作去体验和评价;有用性调查是从教育平台资源内容角度去考虑使用者对平台的评价,比如内容的完整性、内容的针对性、是否及时更新等,是否能真正起到教学辅助资源平台的作用;便利性调查是考察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能否给教学双方提供更多的便利,如平台操作界面的友好性、能否方便的找到所需资源、是否可以减少传统教与学的工作量、能否方便教学双方的沟通等。问题量表采用李克特式量表法,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五点量表是最可靠的,故本研究将问题分成五个测量等级。对于正面陈述,从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或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点分别计分为5、4、3、2、1;对于反面陈述则反向计分。根据计分可以反映样本受访者对教育平台使用现状的态度,得分越高说明受访者对教育平台使用现状的感知越强,评价越高。问卷得分的及格水平为3分,2.5分以下表示评价较低,2.5分到3.5分表示评价中等,得分3.5分以上表示评价较高。

(三)样本特征

本次调研于2012年3月开始,调查问卷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类型,其中浙江农林大学的问卷调查是纸质版,其余高校问卷调查采用电子版形式,总计发放问卷560份,经整理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有效问卷率为75.2%。其中教师问卷102份,学生问卷319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教育平台的可用性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和学生对教育平台的界面设计中的简洁明了基本满意,但对平台的美工视觉效果感觉一般,界面设计体现了平台的风格和理念,界面是第一时间呈现在用户面前,为用户提供人性化的情感满足,是吸引用户再次造访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平台界面视觉效果不满意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现阶段教育平台的产品大多是由IT公司的外包定制开发,或者高校直接购买公司现有产品,用户需求分析和用户体验方面往往不足甚至缺失。快速响应主要由平台的硬件支撑所决定,如服务器、带宽、路由设备等,一般情况下教育平台能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也存在某阶段大量并发访问而导致的访问瓶颈问题。教育平台使用者对教育平台功能丰富性满意度不高,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需求分析不足,目前大多数教育平台只具备一些基本教学辅助功能。容错能力主要体现在由于用户误操作而带来的平台容错和处理能力,很多教育平台往往都是一次性购买,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没有跟上,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无法更新解决。稳定性主要体现在平台是否能连续稳定使用,不会出现无法访问的现象,而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造成平台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硬件、软件,以及一些意外突发情况,如网站中毒、服务器故障等。

(二)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有用性

教师对平台教学内容设置的完整性认可度较高,反映了各大高校教育平台都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提供了保障。平台教学内容设置的可扩展性认可度不高,不少高校教育平台都不具备可扩展性,不能满足教师在教学上的一些特殊需求。教师对平台内容设置能否体现教学思路满意度一般,很多教师认为教育平台仅仅是把传统教学模式照搬到网络,并没有体现出教育平台帮助教师在教学思路上的突破和创新。教师对平台教学手段的丰富性认可度是很高的,但也存在一些疑虑,究其原因主要是虽然教育平台提供了很多教学新手段,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障碍,如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效果的考量等。

学生对教育平台内容的完整性认可度不高,教育平台内容主要由授课教师设置,从具体课程角度来看,内容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从专业角度来看,由于很多授课教师并未使用教育平台,或使用不同的教育平台,致使很多专业课程缺失,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学生对教育平台内容更新的及时性认可度很低,很多高校教育平台课程内容往往是教师一次设置后几年不变,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很多教学案例已经过时。学生对教育平台内容的针对性认可度一般,内容的针对性应该侧重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教育平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对课堂教学延伸应该体现在教育平台内容的精心组织设计上,要能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可能是由于教育平台的限制,平台扩展性不够好,致使教师的教学思路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延续,很多学生在平台所学的东西仅是课堂内容的翻版。学生对教育平台内容的前沿性认可度很低,高等教育是专业素质的教育,教授内容应该具备专业的前沿性,可以通过此举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并激起学生对专业的认可与兴趣,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了解专业前沿,这就要求不仅教师要经常更新教学内容,教育平台本身也应该提供这种功能支持,例如应用RSS(也叫聚合内容,ReallySimpleSyndication),通常在时效性比较强的内容上使用RSS订阅能更快速获取信息,有利于让学生获取了解很多前沿网站内容的最新更新。学生对教育平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认可度较高,由于高校教育平台提供的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教学视频、学习游戏、在线测试等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三)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的便利性

教师对教学内容添置方便性认可度较低,例如很多教师在教育平台设置在线考试时需要手动输入每道题,缺少对WORD或EXCEL文档整体转换的API接口,给教师带来了大量额外工作量。学生对在线学习的便利性认可度尚可,如在线作业的提交、在线测试的完成都给学生提供了便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生完成作业的独立自主性很难考量,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只需拷贝即可,很难达到教学巩固和测试目的。人机界面友好性主要是指平台的易操作性,使用前是否需要进行培训,操作的帮助文档是否完善,教师和学生对界面的友好性基本认可,但也存在有些环节过于繁琐现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平台的交流与沟通的认可度很低,交流和沟通分为同步和异步,同步交流通常采用电话和一些即时通信工具如QQ、MSN等,异步交流通常采用的工具有BBS、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以上很多交流方式和工具都是脱离教育平台本身的,很多交流信息也不易保存和向其他学习者公开,但这些交流信息往往是很多学生都会碰到的共同问题,如果学生也能看到这些交流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疑问,所以很多教师都会面临同一个问题面对不同学生多次解答,教育平台一般采用异步交流方式。

三、结论和建议

(一)合理加强教育平台投资和建设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高品质的教育平台是实施高质量网络教学的前提基础和保障。学校对教育平台的投资应该是一种分阶段、连续性的投资,而不是一次性投资。高校在选择教育平台时,要注重教师和学生需求、使用体验调研,应选择那些开源且功能强大、可扩展性强、更新速度快的教育平台。开源既能保证教育平台的安全性,也可以使高校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进行二次开发。可扩展性要求平台能进行有效的扩展,能使用很多现有优秀插件,也能集成功能强大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例如很多国外优秀教育平台都很好的集成了LaTeX,LaTeX可以用来生成复杂表格和数学公式,可以使学生很方便的在线完成数学等需要编写复杂计算公式的课后作业。更新速度快的同时还能保证一些新技术和新需求在教育平台上及时应用,也是教育平台后期维护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教育平台的建设关键在于使用,当然对于教育平台的前期使用,教师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组织网络教学内容,给教师增加了额外的教学负担,这也是教育平台使用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应注重激励与考核制度的设置,激励教师进行网络辅助教学实践,推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激励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政策,以教改立项方式鼓励教师参与,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对于好的建设课程进行重点扶持使之成为优质课程,继而申报建设成精品课程;考核应该结合专业层面和学生层面,考核角度应从课程建设体系完善度、网络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网络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更新度、网络教学模式和思路创新和突破、网络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实际评价,要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终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改进教与学模式

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的模式应发生适当的转换,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由“推”变“引”,诱发学生自主自发学习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学习工具和途径。在此过程中师生利用教育平台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没有沟通和引导的网络教学会转变成“放羊”式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方向感,遇到问题不能解决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利用平台内嵌交流工具或其他交流工具及时和学生交流,并把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整理,以FAQ的方式列在教育平台上。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因材施教,对不同能力学生进行不同方式和内容的教学,既能实施英才教育也能兼顾大众教育。教师也应该注重网络教学过程的控制和教学效果的考量,不断总结寻求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思路。

四、结束语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6

在这个呼风唤雨的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纷纷采纳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技术,从而加快自身现代化发展,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电视网络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发展

现代化高校网络教育提倡的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毕生学习。在网络教育发展的历史中虽然日益进步,但是网络教育进程仍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国内外学者无从解决。在现代社会,教育愈来愈趋势于国际化,在此大形势下,自主学习的理念愈发突显,高校的网络教育需求大大增加,大学的国际化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基于我国教育资源欠缺的基本国情,加快教育发展,最有效的捷径便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同时网络教育也是知识经济时期人们达成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的工具。本文就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与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高校网络教育的意义及问题

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人们已不再只关心饱暖问题,更高层次的重视精神文明。而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高校教育虽已向大众普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原因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高校网络教育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为那些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对无法在校园内完成学业的成人学习者而言,网络教育让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贯彻落实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施行现代网络教育工程,是在我国欠缺教育资源的条件下开阔国民文化视野、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最有效的手段。然而,任何东西都是利弊结合的,网络教育也不例外。伴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许许多多的问题层见叠出。首先,国民的观念无法响应现代网络教育的号召。现代社会方方面面(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都在飞速发展,人们不想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而建立时代需求的现代学习型社会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升现代网络教育质量。国民只有更新观念才能把终生学习变成现实而不再只是虚无缥缈的概念,从而顺应现代新时期的要求。第二,网络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发展。自从出现网络教育之后,它的发展便一直与时代的发展保持一致。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社会经历了信息革命后,人们的生活迅速改变,网络教育在各国的许多所高校蓬勃发展,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高校。但是,中国的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需要提高现代教育质量。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试点院校的发展并不是很好,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教育,怎样借鉴国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去发展网络教育,使它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最大的利益,是学习型社会建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课题。网络教育理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的薄弱环节。理论研究的开放式网络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开放网络教育的理论建设。网络化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转型,它就像灯盏一般为我国的教育现状指明方向;以国内外的实际经验教训为借鉴,得出质量贯穿网络教育,是网络教育的生命,并通过对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深入研究,使用一些基本理论,开辟出一条与我国国情相辅相成的现代化网络教育之路。

二、高校网络教育的发展史

网络教育以前又叫做远程教育,它在中国已经有了三展史。它的第一代是函授教育,函授教育虽然存在着大量的局限性,但是它的发展还是为我国培养了许多的人才,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基础;第二代是在80年代广播电视教育的兴起,中国的远程教育在世界的中央电视大学享有盛誉;第三代网络教育是基于90年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现代网络教育。在国家教委的主持下,1994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联合建立。1996年清华大学王大中校长率先提议发展现代网络教育;1997年,湖南大学与湖南电信共建第一所网络大学。清华大学在1998开设了在线研究生课程。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准许为国家现代网络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的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邮电大学、浙江大雪和湖南大学。1999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九月,CERNET高速骨干网络建设项目;200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上管理暂行办法》,同时试点高校继续扩大办学规模。2012年,试点院校已有68所。

三、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研究

每个国家都存在自己的评价主题和质量观,因此不同的国家对网络教育的质量标准的界定也存在着异同。评判网络教育的质量高低包含多重标准:(1)传统教育的资格标准一样,即以得到社会的肯定、成功申请到政府支持资金为其评判质量标准;(2)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素质要求,即在识别和量化教学绩效指标的基础上衡量网络教育的优劣;(3)以能够成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作为他们的质量标准。我国和外国相比较,我国对高校网络教育现代化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对来说还比较稚嫩,不像外国,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资料对网络教育现代化进行研究。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也提出了一些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学术界,大家普遍认为网络教育质量标准有两种取向:一是体现在人才职业分类的市场取向的标准;二是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学术定位标准。但不管是什么取向,都存在很多形式。

四、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

关于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教育质量,有以下几种对策:

(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加大考试管理力度,严抓考风考纪,积极上进,勤奋务实。

(二)提高中国网络教育质量的对策,首先要明确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而完善管理模式,强化学习支持服务,精品课程设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根据中英网络教育的现状比较,它的结论是,在中国的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可用于构建基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框架。

(四)通过现代网络教育理论、实际实践的经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出“以学习者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激发网络教育学习者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五)要规范招生入学制度,确保生源质量,加大高校网络教育教师团队建设、提高师资力量,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和采用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管理。

(六)从教师的自我突破和自我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进步,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来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综合以上论述,当前人们对高校网络教育十分关注,颇有许多研究与见解,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自然就会发现网络教育大多问题集中于教育质量标准与教育评估。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网络教育还存在以下缺点:一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相对比较松散,没有整合;二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研究没有针对性,不能一刀见血的指出我国网络教育的问题所在,对我国网络教育的质量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本文在结合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网络环境下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和质量,分析了各个时期远程教育的主要质量问题,为了衡量网络教育的质量,有必要根据网络教育的特点对远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我国的一些教育者通过对高校网络教育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把网络教育质量保证归结于五个方面:教育系统的设计;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审核;课程的学习率;网络教育院校的招生率以及学习使用者的支持率和评价。网络教育要学会自身持续发展,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大家的支持,若要如此,便就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进行不断的实践检验。

五、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研究

说到教育质量的保证,首先,什么是教育质量。有些文件是这样进行诠释的,教育质量即是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果的好坏,最后的成效自然是体现在接受教育的人身上。根据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把网络教育质量归纳为以下几点:质量即是评论;质量即是效果;质量即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质量即是提升;质量即是自我发展;质量是一种复合的概念。只有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高校网络教育进行监控才能保证高校网络教育的质量。由此便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监控体系。按照教育的目标和质量标准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而达到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的效果。教育监控体系可以使教育的每个过程都得到监控,从而使教育质量更上一层楼,有效缓解当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六、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

学术界对于高校网络教育质量及质量观研究提出了几种看法。首先是教育质量观要科学。在“远程教育”一书,远程教育机构的质量的教育服务输出,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劳动力素质培训需求和能力。我们必须坚持以质量观为科学发展观的渗透,树立质量科学的质量观念,作为高校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第一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支持服务,促进质量改进;坚持质量全球意识,使系统的运作沿着内涵的发展道路。其次,是网络教育质量要满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如在《论高校远程教育的定位》中认为网络教育与传统的高校教育应有明显的质量区分,即质量的好坏与学生的喜爱程度影视评判高校网络教育定位的标准。陈乃琳在“远程教育”思想素质作为远程教育质量评价应坚持教育质量多元化和指导原则的基础上,认为像黄蓉怀、曹苑一样。除此之外,网络教育的质量观还必须具有特色性。随着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教育院校开始广招学生,竞争日益激烈。若想在如此多的院校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能真正学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网络教育是人们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实行者,所以高校必须根据学生的不同来因材施教,从而培养不同的人才,充分展现网络教育的优点。“张俊在建立质量远程教育新概念”的文章还谈到了看法。

七、关于网络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研究

当前国内的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趋势较为平稳,大体局面已基本形成。国外的高校网络教育已发展较为成熟,国内的还比较稚嫩,并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但这并不影响网络教育的发展,现在已有好多所院校用实际效果向人们展示了网络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当今已成为一种潮流,正在以破竹之势的劲头向前发展。当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阶段,这样的情况是不足以保证人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的,而网络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每个人都成为有知识的文明人。

八、高校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前景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7

摘要

网络教育自1998年被批准以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已经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模式。“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我国的教育理应在相应的战略下做出贡献,提高发展,利用网络教育培养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网络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关键词

一带一路;网络教育;发展机遇

1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包含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是对中国汉唐以来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内涵生发的划时代创新发展,是“中国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教育乃立国之本,我国教育如何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值得深思。本文意在探讨和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的相关责任与发展契机,为网络教育今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考。

2教育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战略架构,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对复兴中华民族有重大意义。“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涉及区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将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法律、语言、文化。人才是开展国际合作活动的核心因素之一,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求,急需通过教育在相关行业培养大量敢于创新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并且传授与合作国家或地区相关的法律、语言、文化等知识,让从事国际合作的人才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避免因地区差异导致的纠纷,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生产活动。

3网络教育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处于独特地位

我国网络教育目前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开放、便捷的优势特点成为我国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重要学习方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网络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补充、更新知识的“加油”站。未来10年将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力发展以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成为了网络教育发展的必然。故而,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发展契机,推进网络教育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是网络教育的重要使命。

4网络教育目前的发展困境

4.1教育资源不足且利用率不高

首先是教学资源不足且共享性差。多数试点学校的教学资源仍依赖于传统教育的教学资源,没有适应网络教学特点的网络课件,有的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有的与学生教材不符,有的照搬传统课堂。这是网络教育致命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教育资源,一切的硬件和软件都将成为摆设。其次是网络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的浪费。我国网络教育发展至今,尤其是在开展远程教育试点之初,高校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技术支持上,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比之下,软件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加之东西部经济和技术的差异,网络教育在欠发达地区并没有发挥它的作用,因而导致我国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大量浪费。再次是资源的重复建设。“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开设的专业比较集中,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也存在高度重复的现象,甚至存在不同学校的课件相同,网络教育的课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件相同等问题”①。

4.2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不健全

对于网络教育来讲,想要提高公众的认可度,保持长久的发展,教育质量是生命线。目前网络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试点院校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我国网络教育质量低下。我国网络教育缺乏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和专门的质量认证机构。

4.3教育质量认可度不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网络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一方面,有的高校一味追求招生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各高校网络教育的招生标准混乱,不够统一,甚至发生违规事件。另一方面,接受网络教育的学生大部分为在职人员,不能全身心将精力放在学习上,考试的时候由于自身准备不足,作弊现象也时有发生。诸如以上原因,导致网络教育的含金量受到社会的质疑,出现了认可度危机。

4.4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首先是关于网络教育的教学评估一系列工作没有展开,譬如相应的流程、标准,以及一定的等级划分或者惩罚制度。现有的政策措施主要侧重于管理规范等,停留在表面的监督,可实施性不高,同时对教学质量的评估涉及较少,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具体的方针政策还不够细化。多网络教育的评估工作急需展开,一方面可以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亦可促进网络教育学院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其次,招生文件仍无法解决违规源头。目前的政策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违规行为。我国发展至今,社会结构、人才需求等都向多样化发展,政策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要更细化、更具可行性的招生政策。

5对策与建议

5.1规划网络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是持久且长远的,意义也是深远的,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也是全方位的。故而,基于“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求,结合网络教育的自身优势,规划网络教育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路径显得尤其必要。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网络教育必然围绕“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为相关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5.2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校企合作,这不仅能保证充足的生源,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还能够直接服务企业,提升竞争能力。国外的远程教育就很好地实现了与企业的合作,如美国国家技术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所在的企业;英国开放大学每年都有超过4000家企业的人员在这里参加培训,如英国航空公司、BBC、IBM等。在国内,清华大学于2005年退出网络学历教育招生,将网络教育的重点转向职业培训等领域。在“一带一路”战略下,结合相关行业的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开设网络职业教育课程,直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5.3根据需求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于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项目”,截至“2010年共建成部级精品课程3693门,其中本科专业2514门,专科1019门,网络教育160门”②。“一带一路”战略对一些特别的专业学科有需求,可以考虑精品课程的建设向相应的学科做出一定的倾斜。网络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具有这方面发展的先机,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但当下可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同时对将来的发展亦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5.4建立学分互认制定

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目前仍处在积极试点的过程中,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这对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国内的学分银行实践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际学分互认,一般以教学联盟为基础,如于2009年启动的“九校联盟(C9)”项目;二是学分银行试点,“教育部于2012年将国家开放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广播电视大学等六所大学作为试点学校,开始学分银行的探索与实践”③。“一带一路”战略决定人才是发展和流动的,故而网络教育如果能够及时加强和规范学分互认制度,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对于网络教育自身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都具有积极作用。

6结语

网络教育应把握好“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发展的契机,努力完善和发展,实现与“一带一路”战略的相辅相成,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完成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作者:黄莉 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毕丹丹.中国网络教育二十年评述——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D].长春:吉林大学,2015.

②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5

③杨敏.学分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20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2-02-05.

参考文献

[1]方泽强.“一带一路”战略下云南高等教育的新发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10(1):8-10.

[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3.

[3]张健.一带一路战略对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7(2):57-59.

[4]黄德凯.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J].成人教育,2015(11):74-76.

[5]毕丹丹.中国网络教育二十年评述——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D].长春:吉林大学,2015.

[6]方维.高校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7]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15.

[8]杨敏.学分银行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20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系列国际研修班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12-02-05.

第二篇:高校网络教育地理位置可行性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将全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情况等与高校相对应的地理位置相结合,以此整合所有高校的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同时为公众提供直观的、立体的高校检索平台,开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

地理位置;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平台

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的同时,高等教育迎也来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更加趋向于以网络教育平台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尤其是高校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平台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重要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我国高校青年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但其教育质量和建设利用程度以及面向公众的服务质量也备受全社会的关注。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中,网络资源质量和利用率还都比较低。各教学机构、教学团体的科学研究往往也是封闭式、各自为阵的局面。从宏观上来看,教育科研的重复研究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对人力、物力的都是极大的浪费。高校教育教学往往还是限定在教材和课堂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隐性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单向灌输,网络课程的课件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PPT文档,通常以学分作为学科考核指标,缺少网上学习工具、师生互动环节和教学评估功能等。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显得死板、陈旧、毫无时代感和创新感。忽视了信息化时代,可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公众对高校信息的检索通常也是通过信息、官网等途径查找,重复查找普遍存在、略显繁琐、不够直观、缺乏形象立体性。因此,基于以上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和面向公众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建设网络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地理信息平台,拥有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能利用各种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如果将建立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面向公众公益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应用在社会各领域服务中、各高校、各学科、各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想会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向全社会的地理信息服务也会更加全面。

一、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内涵

1.网络教育的基本概述

所谓网络教育是指以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实施整合,以管理评价为载体,以校园环境及生态文化氛围为基础,以互联网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为手段,发觉互联网的种种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优势,向学习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网络教学信息、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运营服务信息查询等功能,以数字化的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开展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非集中地域性的教育活动。网络教育主要面向各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和服务人员,以教学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双赢和实现继续教育为目标。网络教育的主要技术特征是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分布式教学。它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视频技术、数字化音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和声音的同步传输而实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并向受教育者提供各教育机构的可靠信息。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推动下,网络教育渐渐成为国际、省际、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作为一套完整的集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为一体的网络教育,是其从学校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服务全人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2.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内涵

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络教育平台就是以全国各省、市教育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信息为基点,与网络地图的地理位置相结合,建立的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传播和平等交流互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功能的直观式网络平台。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育资源地图,创新交互式教育新方法该网络地图集各高校及教育教学科研机构为一体,与各机构地理位置相对应,利用现有网站技术手段,继续丰富该地图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的接受者提高可靠的、直观的教与学的平台以及教育信息查询的平台。让网络教育平台成为教育信息查询、教育水平交流、教学评价考核、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营。

(2)搭建知识传播平台,打造网络式教学新技术将知识传播的阵地从一个固定的地理空间里,转变为现在开放式的、以地理位置为知识数据查找依据的网络平台上,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开阔的学习空间、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更随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激发各研究团体的共享合作意识,发挥各研究团体的各自优势,在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地图上展现各自的教育资源、以各种通讯设备为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多方共赢。

(3)开通网络教育媒介,开辟开放式教育新渠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迎合当代学生的时尚、前卫、个性的特点为目标,重点充实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站教育资源,凝炼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寻求教学考核新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媒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达成教育教学目的,形成符合各院校、各教学机构培养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丰富地理信息服务新内容,提升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当前时代,人们时刻身处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中,人们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信息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对网络服务平台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更能直观的展示各高校信息,平铺式的将各高校地理位置及教育信息展现在公众视野内,减少公众检索的繁琐过程,更加彰显地理信息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

二、建立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原因

1.有利于公众直观了解各教育机构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8月,全国一共有高校2378所,我国高等本科以上教育机构共980多所。随着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还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每年各类升学的考生也日益增加,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避免考生及家长对学校信息多次查询带来的麻烦,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师资、教育情况和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的一体化查询。有利于人们充分了解各教育机构的综合实力,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教育资源选择的空间。

2.有利于各教育机构高效建设数字化校园开展信息化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也得到高度的建设和快速的发展,各高校几乎都已经在不同的层次上建立了校园网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为各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招生,管理,办公,信息资源管理服务活动,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学校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网络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可以为远程教学提供网络课程、课件、学科素材、教学案例、题库、教辅资料等学习资源,有利于在现代远程教育校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推进了各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3.有利于推进我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

(1)地域教育资源整合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够清晰显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例如,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物质条件和缺乏教育设施不完善,高校分布本来就较少,那么在网络地图中就会如实的显示其分布情况。通过全国覆盖的网络教育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让人们都享受平等高等教育的机会,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2)教育人力资源整合教师是网络教育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整合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可以打破地域、院校的限制,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学科建设资源整合。如果每一个分支学科,每个学院必须独立设计,开发,不仅会导致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搭建一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检索具有相同学科的院校的教学情况及课程信息,从而达到高效的师资资源共享。

三、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1.中国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现状

在中国网络教育从1994开始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推进了网络教育的进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呈现出每年100的上升趋势。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仍缓慢缓慢上升态势稳步发展着。由此可言,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这些网络教育形式基本上都是结合卫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站数据库,电子邮件服务器,论坛、视频电视会议系统和其他设施实现同步讲座,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

2.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具有具有强大技术支持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能实现多维空间的融合的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即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知识地图空间的高度融合。是利用遥感技术及结合地图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而形成的计算机科学,以提供地理信息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动态的空间传输性的地理信息。在教育平台板块中能体现各教育机构的内在联系和宣传,能划分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实现知识资源的整合。该平台具有完善的网站检索功能、链接功能、用户浏览使用记录数据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建设。我们只需借助于这一现有平台对网站中的教育资源进行二期建设,丰富院校信息、知识内容等资源,强调多媒体资源的生产和整合,以地区系统为单位打造教育资源的建设节点。同时对教育资源的检索可采用分类导航方式,比如按教育资源的级别划分、按专业培养方向划分、按院校的就业情况划分、按人才培养规格划分等。向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动态的、权威的、实时在线的教育资源地理位置信息服务。

3.为我国填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空白

我国以往的网络教育平台一般都是基于Web技术或者是基B/S模式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这种网络教育平台虽然能实现交互性,但在教育资源显性呈现和直观性稍显逊色,不能将教育资源信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与我国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相结合并依托我国现有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恰好填补了我国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空白,这也是符合时代的背景和公众心理需要的网络教育平台,迎合了当今网络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题。

四、结论

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系统为依托的网络教育是对当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次尝试性的突破。该网络教育平台用数字化的语言,将全国高校及教育机构的地理信息、教育资源集合在一张地图上。让是网络世界成为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教育成果展示的新渠道,实现了全国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真正达到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同时也实现了网络地图、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体现了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理念,开启了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局面。寻求这种信息化教育的新渠道,不断开辟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是时展进步的表现,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教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作者:邱颖 李中华 张瑞桐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闫云山浅析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创新[J].科技信息.2012,(33).

[2]王志强,周隽,沈月琴.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4,(1).

[3]姜南,王玉海,李昆.论网络教育平台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

[4]韩小强.浅议网络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09,(7).

[5]顾小清,付世容.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6).

[6]李婷.接合自然增强现实———移动学习新体验[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7]唐进.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综述———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2,(1).

[8]祝锡永,邵晨曦.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

第三篇:高校网络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摘要:

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开始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海量的网络资源与高校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发展相结合,融入现代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互动性和灵活度。就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做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高校如何借助日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网络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网络教育

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随之带来的是网络信息的鱼龙混杂。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不仅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问题,更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如何借助高效、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来提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如何加强网络信息技术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革新,从而帮助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些都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问题。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复杂信息的判断和处理能力较弱,对于网络上的一些思想政治内容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因此,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适当引导,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一、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

网络社会是网民在虚拟空间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场所。通常情况下,网络社会是由一些具有相同或类似爱好的网民通过微信、QQ等网络交流平台形成的一个个网络虚拟空间。目前,网络不仅仅是满足大学生学习、考试、求职、创业等多方面需求的重要工具,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释放压力的虚拟平台。网络的快速发展,俨然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信息化的一种生存模式。根据相关的文献和网站检索,有关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文献屈指可数,大多数主要着眼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也有一小部分探究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但又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当前网络中有关思政教育的内容大部分是将书本上直接搬到网络上的。由此可见,适合网络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太少,离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必须多样化,教育内容必须灵活多元的相关标准”仍相差很远。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总体看来,我国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速度还远远落后于我国互联网整体发展速度。不论是网络环境中思想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都处于起步阶段,以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在不断变化的高校网络环境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部多次提到高校等教育机构必须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强大力量,切实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各个层面的重视。如何直面挑战,如何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成为时展的要求。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面临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问题,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分析网络环境中所面临的挑战,进一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进行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着力构建一种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其集权威性、思想性、教育性、时效性、交互性、自主性等于一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唱响主旋律,贴近师生,服务师生,使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手段。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及创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高校已形成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现阶段极其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及时解决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应该由禁止变为疏导、由封闭变为开放、由单一手段变为全方位管理、由交换式变为交互式。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学校为组织单位,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一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符合当代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及品格行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开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便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生动。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特点突出。运用互联网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互动的优势。教育的主体与客体可以进行更加自由、灵活的双向性互动,能够实现及时的沟通与了解。以网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网络上的互动,完成教育客体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思想之间的消息传播。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更加注重教育思想理论的传播,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感受;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开始由单向的教育思想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在这种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便于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这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而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也更加立体,让学生在充分获取网络资源的同时,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取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资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辩驳与讨论,双方都可以及时更正自己思想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各自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特点突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可能需要在更长的时间段后才能体现出来,即周期较长。这是由于网络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通过海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潜移默化的学习。在这种与教师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其教学活动主要是双方通过潜移默化的活动而进行的,它不同于传统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正面摩擦,减少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更好地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此看来,网络化的教学具有持久性和长远的效果,也更符合学生的接受程度。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特点突出。我国互联网建设与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的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大,网络教育也随之发展壮大。正因为网络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之共存的网络教育,也有了更加开放的特点。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迅速地获取更加完整详细的思想政治理论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从而实现对目前研究成果的收纳整理和分析共享。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及时与教师交流问题与心得,及时解决自己在实际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这样的教育模式,直接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交流障碍,促进了师生交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更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这样不仅丰富了网络资源,而且使网络资源的质量也有所提升。利用网络这一分享平台,高校与高校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各个高校都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经验和理论成果,从而使更多的高校顺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现阶段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学生只是普通的听讲者而已,并不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只能被迫地接受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而新兴的网络教育模式下,这种主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导权被打破,平等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权威优势和地位大大减弱,这就为学生进入思想政治体系的建设圈提供了更加平等、开放、客观、公正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更加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外,网络环境下,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被打破,转而形成对话式的开放互动教育模式。在这一网络平台下,师生之间可以实现直接对话,对于多元思想的融合与碰撞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特殊性,其内容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首先,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且传播速度比较快,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中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更应关注安全性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应自觉积极地传播正能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政治观念的能力。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更应该注重“量体裁衣”。一方面,高校要根据教育大纲制定出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内容,以便对本校的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特别指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其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和新方法。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高校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可以更多地利用现代传播传媒,打破传统的以板书教育为主要教育手段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媒体声音、视频、图画结合起来实现立体化教学。高校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思想政治贴吧和论坛等,也可以建立一些网络交流的论坛和社区,不断提升网络教育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实现互联网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开设新的教学课堂,加入一些新的教学设备,让多元化、开放化的教学体系尽快建立起来。

四、结语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到各界各户个人,网络也占据了高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网络教育不仅拓宽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和传播方式,增加了其开放性和互动性,还拓宽了我国高校政治思想体系的教育空间。网络信息技术在给高校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更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国高校必须要努力顺应时展,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作者:李春成 欧阳新 刘悦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7):144-145.

高校网络教育范文8

关键词:网络教育环境;师生关系;传统教育环境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影响效应深入当代每个行业和每个人的生活,高等学府里的校园生活也在悄悄发生改变。授课方式和内容已不再是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旧的师生关系已很难适应新的变化。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的高等教育模式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发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尽快适应新的网络教育环境的话,就可能会暴露出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大多都可以通过改善师生关系的途径得以解决。另外一方面,过去对高等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研究也只局限于传统的教育环境,“互联网+”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尚存不足。因此,深入剖析高校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积极应对并寻找解决网络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的对策,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网络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一)网络教育的含义

网络教育主体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一种模式。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撑的互联网网络教育环境中,提供数字化的文字、音频、视频及图像等形式的教学内容,进行非面授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全新的网络教育对于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来讲是一种全方位的变革,不仅是教学内容、授课方法、教学互动等方面的变革,而且重新构架了网络环境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二)网络教育的特征

网络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有着很强的互联网属性,其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开放性与跨越时空的特性。将教学内容存储于互联网上,受教育者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即可获取信息量丰富的学习资料,无需受制于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的束缚。学习者根据自身的情况,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克服了传统教学活动中授课内容、授课时间死板的弊端。这就极大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备针对性,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第二,共享性与交互性。互联网中的教育资源是海量的,且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生动有趣,极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需要指出的是,学习者在使用教育资源时具有非排他性,即自己使用某个特定的教育资源的同时,其他学习者也可以同时使用该教育资源且互不影响。此外,互联网的交互性特征也为网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条件,降低了教育的财务成本与时间成本。第三,自我可控性。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主导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式等教育要素,无法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活动。而网络教育则可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适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内容、进度安排等个性化教学计划,增加了学习者对学习全过程的可控性。

二、网络教育环境对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一)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

1、主动与被动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备课、授课及课下辅导全过程主导教学活动,不仅掌握着教学资源,而且还把控着教学活动的节奏。教师在课堂中是唯一的知识输出者,并且对课堂中学习者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分数等做出评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习者的关系是知识输出与知识接收的关系,缺乏教学的互动交流和情感方面的沟通。2、单纯依赖型的师生关系。在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就是课堂上老师对知识的简单灌输,没有其他更多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就学到什么知识,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依赖性很强。如果没有教师的参与,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就连课外读物的选择、课堂秩序的维护等方面都需要教师亲力亲为,于是就形成了学生对老师的完全依赖,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长此以往,教师的权威就会被不断增加,正常的师生关系就会失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听话”,导致学生缺失个性或活力。

(二)互联网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

1、平等相处的关系。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不必受制于传统课堂的统一管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订制学习内容,教师和学生在各自的电脑终端处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讨论组的形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讨论的过程也可以展示并分享给今后会遇到同类问题的同学,这样就可以大大优化学习效率。此外,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教师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和学生利用互联网媒介平等交流,实现在线的协作学习;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也会被激发,平等、协作的网络学习特性有助于缓和传统的师生关系。2、全方位的立体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规模往往较大,学生数量一般都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教师无法保障每位同学的知识获取率,授课的目标任务也无法实现精准化完成。教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被固化,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很淡漠。而在全新的互联网网络环境中,教学活动中诸多元素都被改变。在互联网教育提供的教育环境中,学习者和教师两者都作为电脑终端的一个节点,这样就为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对多”的师生关系变为“一对一”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条件。原先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就变成了线上生动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只停留在表面。线上的交流就会变得频繁,网络教育超越时空的优势使得教师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意交流,有助于其对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和人格培养。

(三)网络教育环境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带来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教育环境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其负面作用。网络教育是通过互联网为媒介进行的高等教育活动,而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教师和学生教育活动的部分内容处于分离的状态,高校教师和学生只是在电脑的两端通过键盘进行沟通,每个人都变成了“键盘侠”,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观点的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言语表达不当现象,开放的互联网教育环境甚至有可能成为师生关系恶化的重灾区。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都会由于情景、身份和社会规范的限制,言谈举止还相对比较谨小慎微。

三、应对措施

(一)改变落后的观念

构建高等教育过程中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氛围。一方面,我们应该逐步适应网络教育环境给师生关系带来的变化,认识到构建健康的高校师生关系是网络教育环境下势在必行的任务;另外一方面,重树传统的尊师重教的美德。在师生关系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教学相长、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是新时代网络教育环境下永恒的主题。

(二)建立动态交互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教育环境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方便迅捷的交互环境,高校教师也要善于利用网络教育交互性的特征,与学生建立起动态、开放和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熟练使用互联网各种应用软件和手机APP,及时解决学生在网络学习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此外,还应尽力消除网络虚拟性带来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隔阂,更新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