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校创新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创新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1

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育作为现代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有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高校美术教学的创新作用,五个方面分别是教学观念、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本文的分析意在为高校的美术创新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

美术教学;创新;实践;现代化

人类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传达的信息也非常直管和形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只有具有创新能力和精神才能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渠道。所以,高校必须不断进行课程创新,才能实现优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高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教育的关键生命力,多元化的美术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独立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重点。所以,高校美术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抛弃固有的程序化、公式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从思想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有所改变,了解世界美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顺应教育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现代美术课堂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发挥学生为主题的作用,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形象思维是美术教学具有的思维特点,创新想象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指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包括了思维的独特性、敏锐性和流畅性。写生课培养了学生眼、手、脑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使三者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了观察和表现的结合。创作课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维和技法。创作课程中,学生只有多种思维途径相结合才能完成美术的创作,这便发挥了美术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性强是美术教学具有的特点,美术课堂上,学生们利用大部分时间来绘画、欣赏和制图,这是提高智慧、技能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专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新。

3、综合运用绘画手段和材料能力

美术作品是美术教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因此,工具、材料的广泛性决定了美术造型的多样性。为了处理多种工具、材料来进行创作美术作品,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验与培养。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观察和研究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更好的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三、如何做到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1、提高教学观念创新

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教学观念创新的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美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一件成功的美术作品一定是通过艺术家内心思想的真正表达才会真正的打动观众的心理。而从目前高校美术的教学来看,多数高校都会注重对基础教学的描述,拘泥在造型理想的束缚中,表现形式很单一。这样的观念使高校教学很难拓展新的内容,更阻碍了教学形式的发展。所以高校要不断抓住新时期绘画艺术形式、内容的更新变化,对美术的教学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不断推陈出新,重视灌输绘画理念和风格的样式,从而带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2、课程设置中的创新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人才的培养与设置科学的课程密切相关,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保障。在高校美术教学课程设置时,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该建立在培养学生文化与艺术修养方面,同时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体系可以包含市场学、行为学,还可以包含美术学,同时这些学科应该具有开放式的特点。再者,课程的设置要注意完整性和规范性。最后,要转变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概念,让美术教学不单单停留在造型和设计上,要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展开系统化教学。

3、注重实践性教学

美术教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于课堂可传授的知识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今后生活以及工作的需要。所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是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的,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使美术教学同生活更为贴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协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4、评价方式创新

学习过程中,相对研究结果来说,探究方法更为重要,而拓展美术教学的方法,就是让师生讨论美术作品在材料的获取途径以及设计思路的问题。在习作、作品的评价上,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条件,来促进其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鼓励学生自身才能发挥与艺术个性表现,从而使高校美术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校美术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传统美术的教学模式局限性很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显得十分明显,运动其动态立体的表达式反应美术教学过程,声情并茂,样式丰富。利用其时空可变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声像同步性、形象直观性等诸多优势,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四、结语

美术学科的创新是高校美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必须对学科知识不断进行创新。所以,高校美术创新的创新,除了基于内容之外,更要基于教师自身观念与素质之上。这就要求教师们必须结合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才能使美术教育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冯远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参考文献

[1]易鸽.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01:56-57.

[2]韦静涛.谈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9:72-73.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2

(一)缩短教与学之间的沟通距离

现阶段很多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已认识到新媒体这一新兴思政教育载体的优势,其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政教师会受到年龄因素影响使其难以与大学生直接沟通,而教师可以将大学生所喜爱的QICQ、微博、微信以及人人网作为信息获取工具,同时也对便利师生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作用。再者,在新媒体的支撑下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尤其是部分思政教师开始利用网络习惯与学生开展交流,十分容易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高校思政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培养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拓宽了思政教育范围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所具备的承载大、速度快、覆盖广等优势性能,新媒体环境中师生可以利用多种途经来获取多样化的信息,所以在新媒体大背景下学科与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薄弱,很多学生会将网络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高校思政教育传统的课堂形式在未来势必会彻底改变,对于学生来说在新媒体背景下只学习一种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设立一个教育平台来为学生解惑,大学生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沟通形式来与思政教师进行沟通,以便于大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三)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政教育载体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将书本与课堂作为主要的教育载体,在该种教育模式下往往会导致学生出现厌烦感,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教育载体的落后势必会对其课堂有效性产生影响,新媒体背景下的多种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弥补这一弊端。例如,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将网络上盛行的博客、微博、微信、BBS等作为教育载体,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在新媒体时代其具有更为灵活的教育形式,再加上该种教育模式下可以有效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只需要将思政教育信息到教育平台上便可以传达给学生。

(四)新媒体有利于思政教育体系建设

本文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可以充分保障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我们无法否认高校思政传统教育模式下存在一定的不平等性,学生很难对教师讲出心里话,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是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并且其已发展成为限制高校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利用新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经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也会将生活与学习上的一些困惑说给教师,这对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深度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思政教师利用与其平等工具进行沟通时,可以有效掀掉高校思政教师那层神秘的面纱,所以这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成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手段的创新策略

(一)运用网络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手段

现阶段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开始由“读者”向“共同创造者”方向进行过渡,对于大学生来说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互联网信息已无法满足其需求,其开始基于自身个性化需求主动地参与互联网信息的创造,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通过设置一个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不仅可以让学生接收信息,还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线上思政教育活动来让学生参与创造,这也是新媒体背景下拓宽思政教育途径的一个策略。对于各大高校来说校园BBS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网络设施,其允许学生在校园BBS中信息与交流,同时校园BBS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一个重要阵地,其在保存文档和搜索查阅等方面有着很多优势性能,所以高校思政教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来利用校园BBS作为教育平台,将国内外一些热点话题通过筛选后有组织的推送给学生,以便于其可以帮助学生基于客观角度来审视这些话题。

(二)运用手机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手段

现阶段大学生没人至少会拥有1部以上的智能手机,所以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是4G网络开始高度普及的新媒体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能否利用好手机媒体这一特殊的思政教育平台,已成为当前国内学者在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现阶段很多学生都会在智能手机等移动媒体上使用手机QQ、微信以及百度论坛等,所以本文针对微信平台作为高校思政创新教育手段,微信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具备群聊的功能,同时微信朋友圈也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信息平台进行利用,再加上微信所支持的语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发送功能,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筛选一些优秀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及一些室内外热点话题的优秀评论文章等,将其到朋友圈中使每一个成为好友的大学生都可以看到。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手机媒体可以作为一个双向沟通平台,很多大学生都习惯将一些心理变化展现在朋友圈中,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师来说可以将手机媒体作为一个学生心理变化监控平台,以便于其可以通过及时的沟通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实际问题。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

本文认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要认识到双向交流对于思政教育发展的意义,只有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才能彻底打破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灌输式教育的壁垒,而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允许大学生就当前国内外的一些时事热点进行讨论,而高校思政教师利用该种教育手段可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的去吸收和体会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再者,本文认为思政教育在教育理念创新要实现对现实生活的回归,例如,一些社会人士开始对于思政教育内容中的名人事迹产生了质疑,所以在该种社会环境下会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受到影响,所以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已成为一个必然趋势,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说新媒体的发展不为是一个良好的“回归”契机。

三、结语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3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进行创新,现代社会对于美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在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美术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美术教学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思想,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深入探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丰富自己。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需求,创建活跃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美术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教育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美术教学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且创新性思维与创新性想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其实就是学生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所要具备的思维方式,其中包括思维能力的独特性、流畅性与敏感性等等。如在学生进行写生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眼、脑与手的结合,就是将观察力、想象力与绘画进行有机融合,不论是素描写生的黑白灰三色调还是在彩色写生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等,每一种画法其实就是一种思维的变化与趋势,所以就利用这一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培养。创作课中就是培养学生与检阅学生的艺术涵养与创作思维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是可以利用命题式创作与自身所熟悉的素材进行的创作,不论是哪种美术创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的一个途径。

(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项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且在进行美术教学中必须要保证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绘画与制作赏析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技能型的实践活动,在教师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时,都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更新与拓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对学生进行技能与技巧上的训练时,要开阔教学模式与风格,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与深入研究。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能力

美术教学的成果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就是美术作品。而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又离不开绘画工具与绘画材料,在美术材料的选择上又决定了美术造型手段的多样性。将形形色色的绘画材料运用到美术中,就要用到多种的造型手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发现新的绘画材料时,要加以创造性的处理。用科学的态度去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得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三、在高校美术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实施

(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性教学,其主要目的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审美观点,以及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个人的审美发展,根据形式多样与健康向上的原则进行编排,加强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连接。

(二)及时更新教学方法

在高校中进行美术教育教学是一个相对难度较高的学习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美术活动中,根据创新教育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体验,提供自由尝试与表现自我的舞台。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展个性。随着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的多种渠道,而美术教学的变革就要彻底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美术教学的水平。

(三)教师要转变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处在主导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时间与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进行规划设计的,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教与学的界限十分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两者是分开的。所以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位置进行重新的定位,确立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环节中,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及时更新教学评价手段

遵循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创造性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美术教学作为一个感性与个性较为突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难以有一个统一而又简单的评价标准。就目前来说,应该要将“创新性”作为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热情,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性思维,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性练习,尽可能的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注意力,最终达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坚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制订出全新的教学评价指标,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总结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4

现代教育学认为,后天的教育就是为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支持的环境,就是要把个人的潜藏智慧、创造力和精神力量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教育可以释放和发展一个人的创造力,也可以抹杀一个人的创造力,因此,如何把这种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表现为绚丽多姿、令人赞叹的创造力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人人都有创新的需求和潜能,没有才能和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只是层次类型有差别而已。20世纪70年代williams和B”rd““将认知发展心理和教育理论相结合,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合作活动,强调学习者个人从自身经验背景出发,建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其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真正含义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重视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理论,重视“情境协作”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一系列“以学促学”的教学策略,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主张学习过程应充满真买的个人意义,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认为这有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倡教师由原来知识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体。建构主义提倡情境过程、协作过程和合作探究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新时期我国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学校作为学习和贯彻素质教育全新理念的沃土,应当努力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思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智力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文艺复兴时代的理想就是造就“全能的人”。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指出:“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引起的生产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造出这种新人来”。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现实情况对“全新的人”加以具体化描述,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同志又把该论述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新时代要求下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5

面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现状,提出在高等院校向大学生导入经典TRIZ方法,让大学生掌握创新活动的基本方法,打破传统惯性思维束缚,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方法先行,本项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创新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创新教育;大学生;TRIZ理论;创新思维

一、前言

随着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便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对我国教育更是如此,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通过“中国制造”模式向“中国创造”模式的过度,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正是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国务院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将创新发展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创新能力也可称为创造能力,是指在创新主体需要在前人发现或者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从广义上将,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善于发现特定实物的多种使用方法和机制的能力;能弄清实物内在含义和进行多种意义变换的能力。在万众创新过程中,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更加需要重视创新教育的学习。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教材与教师没有直接提示的、超出教材和讲授范围的、对自身而言的新见解、新思想、新操作、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甚至发现、发明新颖独特事物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之从事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人员的创新能力,其涵义要宽泛一些。

二、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1-2]:

(1)科学思维培育不足

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由于传统教育重视对前人成果的记忆,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于权威和书本知识的盲目依赖。大学生从应试教育一路走来,从小学、中学一直都是在被动地学习和灌输前人的知识成果,很少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有因为发表独特见解而被批评和斥责的经历,削弱了学生创新的热情,随之使学生失去了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近年来,兴起“标准化”考试,大力削减主观问答题,增加选择题。这实际上侧重的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无形中助长了学生死记硬背的作风。单一地发展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受到压抑,从长远看,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2)学校教师教学观念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在学术的殿堂,教师是学生的领头人,其教学观念的新旧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教学工作为黑板加粉笔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上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学生自主性发展不足。更有甚者,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质疑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被磨蚀得越来越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开辟新的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慕课等方式均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几率明显提高,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缺乏足够的创新毅力

创新活动过程中需要创新主体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试验才可以得出理想的结果和问题解决方案,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恒心。但是在针对具体问题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学生往往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正确预估,很多人见异思迁、虎头蛇尾,意志力不坚定,缺乏足够的毅力。

(4)发展创新思维的大环境有限

目前无论是从社会大环境还是家庭小环境而言,均缺乏相对民主的创新氛围。学术创新需要公平对等的氛围做保障,囿于传统思维定势和传统思潮的局限,国内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的自由风气。参加国内的学术会议会发现,很难看到纯粹的学术辩论,人们往往受到权威人士观点的影响,很少有机会发表的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年轻人的不同意见难以得到认可,何谈百家争鸣。有些学术上观点的不同,由于个人原因,反而发展成为个人或者是单位的争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学术创新,因此,需要从大环境中为年轻人、观点不同的人提供讨论的平台和机会,保障创新活动的生命力。

三、TRIZ理论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作用

TRIZ的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3-4],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S.Altshuller)创立。其含义是由俄文按照ISO/R9-1968E规定转换成拉丁文TeoriyaResheniyaIzobreatatelskikhZa-datch的首字母缩写,它的英文翻译是TheoryofInventiveProblemSol-ving(TIPS)。TRIZ理论是基于知识且面向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在1946年,阿奇舒勒带领其专利分析团队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他们先后分析了全球约250万份高水平发明专利,总结出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各种技术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并且总结出了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TRIZ理论主要特点包括[5]:(1)具有应用的普遍性。TRIZ可以用来多个领域的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并且效果显著。(2)通用的技术参数。阿奇舒勒利用矛盾矩阵对不同问题所包含的技术矛盾进行统一描述,在矩阵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创新原理,可以启发使用者依次来构建适合于本问题的解决方案。(3)规范的创新流程。阿奇舒勒为人们提供了统一的创新步骤,将特殊问题归结为通用的问题模型,随后可以应用TRIZ创新理论和算法求得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在高等学校面向大学生推广TRIZ创新方法十分有必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1)TRIZ理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苏州大学在教学工作中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了TRIZ理论的选修学习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广大学生掌握了TRIZ方法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TRIZ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步骤。特别是在学习打破思维惯性的基本方法(如九屏幕法、小人法、STC算子法、5why法等)的过程中,一方面克服了传统惯用的线性思维模式,对于单一问题可以列举出不同的概念方案;另一方面,针对具体问题能够遵循TRIZ理论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步骤,强化自身的发散思维,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刻。对比TRIZ理论学习前后发现,学生们在TRIZ理论的指导下,基本上克服了惯性思维的限制,对问题的分析和概念方案的提出更加有效,方案的创新性显著提升。(2)TRIZ理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活动效率教学过程中将不同专业学生编入同一小组,注重培养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面对同一技术难题,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所固有的思维模式有所不同,学生们之间通过激烈的讨论与磨合,互相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知识,最终形成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专利技术。学生们在创新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了创新方法对于创新活动的指导意义,增强了自身继续创新的信心。课程学习结束,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将所学方法主动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当中,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屈天鹏 孙涌 许蔷 单位: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梁冬青.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若干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02(5):76-80.

[2]韩意来.论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7(1):102-104.

[3]牛占文,徐燕申,林岳.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J].中国机械工程,1999,1:84-89.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6

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育的落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在体育教学中,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落实,体育教学得到了重视。而健美操作为体育教学之一具有重要作用,将创新教育融入健美操教学中,能够实现健美操教学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学校健美操教学进步。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创新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实践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创新教育;学校;健美操教学;实践方法

新课程改革使高校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推动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怎样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创新教育能够培养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符合社会发展。

1创新教育的含义

受传统教育影响,我国教师在教学中习惯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而传统教学中讲求以教师为主体、“一刀切”模式,学生缺少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枯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制约,并且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造成学生成绩较低、教师教学效果平平。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落实,传统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教育形式,倡导教师积极应用创新教育,摆脱传统教学制约、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中,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性作用,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当满足以上条件时,学生学习成绩自然将会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教学效率也得以提升。健美操教学融入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不断地引导学生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自身也要对教学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对学生不懂的问题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深入挖掘,为学生答疑解惑,但并非是将问题答案直接讲解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进而使问题得到解决。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中的教学理念。高校学生中学生逻辑思维、思想意识逐渐成熟,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定义,所以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后续教学做铺垫;反之,如果教学中学生没有较高的参与性,对学生而言,健美操学习将会是一种学习负担。传统教学中教师强调学生的动作掌握,重复练习,以学生成绩为衡量;而创新教育背景下,与传统教学有着天壤之别,创新教学中主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思想意识,这也是创新教育的特点所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并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加学习信心,当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后学生自然会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而这也正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从根本上提升学习效率。

2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参与性不高

健美操是一项受欢迎的、普及性强的、集舞蹈、音乐、健身等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健美操包含多种类型,如搏击操、拉丁健美操等多种类型。如果将其应用在教学中,需要将不同类型的健美操分为不同的课程,实行分层教学,而实际教学情况却是,无论什么类型的健美操都被划分为健美操教学中,由此一来,使得学生对健美操产生思想认知偏差,对健美操缺少本质性理解,在教学中缺少参与性。此外,受传统教育教学影响,体育这门学科在教学中没有较高的地位,进而造成教学管理的松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地交给学生舞蹈动作,较为形式化,使得学生对健美操教学也没有较高的重视,进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想要提升健美操教学效率,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只有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提升才能使健美操得到重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2.2创新教育融入健美操教学受到限制

教育教学一直处于不断改革阶段,虽然注重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等,但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重视竞技类教学项目,健美操教学只是体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这样学科划分使得健美操教学采用“一刀切”模式,首先教师进行动作教学,教师将动作分为几个节拍,然后学生重复教师动作;最后教师对某个有难度动作进行简单的讲解、对学生动作不到位进行纠正。教学形式固定化,缺少有效的交流、沟通。并且这样的教学方法在竞技类教学中较为适合,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显得过于僵硬,缺少教学灵活性。并且在动作掌握上,如果教师不对动作进行详细分析,学生对动作掌握就会模糊化,进而不能对健美操学习有准确的定位,使健美操教学中创新教育的融入受到限制。

2.3缺少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后,教师对教学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正,同时教师也能在评价中不断地总结,进而完善教学。体育竞技类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客观的认知,并且教师在评价中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而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学缺少有效评价,使得在健美操考试中较为形式化,学生缺少实质性的理解,对教学没有起到推动性效果。

3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策略

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创新教育的融入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学习技巧,使教学变得更有灵活性,更具有生机。接下来笔者将创新教育的应用方法划分为几点,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培养方法上分析。

3.1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性

兴趣是推动人向前发展的动力,是人不断进步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健美操练习中。笔者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参与性,究其原因是健美操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氛围枯燥、死板、无味,进而造成学生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所以,创新教育的融入首先就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彻底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教师教学内容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具有生机、激情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主动走进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教学参与性,当有学生的参与性被带动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就会产生联动效应,带动了班级整体学生的参与性,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营造快乐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在国外已达到普及,效果显著,并且据调查显示,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为学生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教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究其原因,在创新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发挥,当学生体验到健美操所带来的乐趣,才能投入其中,并且有效地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主动研究动作技巧,让学生爱上健美操、主动学习。

3.3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文化课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当下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无疑是一次教学模式的突破,并且经过实践,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学生分组性学习模式,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共同练习。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4~6名学生分为1组,合作练习。在合作练习中,小组学生相互交流,相互纠正动作,共同进步。

4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作用

4.1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

健美操具有增强身体素质、形式丰富、适应性广泛等特点,对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想要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将创新教育应用在健美操中能够简化学生学习难度,同时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习效率,便于学生对健美操的理解;应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当学生获得一定的技能后,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健美操编排,在编排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健美操理解,同时提升健美操水平。由此可见,健美操能够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

4.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将创新教育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学生能够感受到健美操所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在动作编排中能体会到健美操学习的重要性;得到教师的认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提高。

5结语

高校健美操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对教学起到推动性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这还需要教师突破传统教学限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形式,以为教学奠定基础。笔者分别从创新教育含义、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育融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策略和创新教育在高校健美操中的作用4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有所帮助。

作者:葛智斌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玉军.健美操教学在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

[2]杨洋.实用理论视角下高校健美操公共课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9):125-126.

[3]刘杉杉.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普通艺术素质影响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17):24,26.

[4]姜艳红.基于组织学习的高校健美操合作学习教学实验研究[J].科技展望,2016(23):354.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7

兴趣是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像磁铁石一般能深深吸引大学生去努力克服困难,朝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布局谋篇,研究好学生、教材与教法,明确教学目标与关键,然后对症下药,针对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认真思考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全面深入的问题解答。上课前教师应吃透教材,结合学生探求新奇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把握时代性、富有针对性、体现应用性,重构课程的逻辑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积极探索,大胆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辩论、研讨、导游教学等形式,唤起大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大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

二、增强主体性,开发创新潜能

教师要在政治课中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主体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质。创新教育应尊重人的个性,张扬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善于因材施教,使大学生的心智都得到发展。改变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教育制度,抛弃大学生对教师的屈从和依赖,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自由舒畅地进行辩论与交流。政治课创新教育,好比一场精美的戏剧,大学生在戏剧中应该充当主角。尊重每一个大学生,真诚地与之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让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小组,指导他们独立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创新教育要求转变教师角色,教师不应是古板僵化的传教士,而是一个新生思想的“助产婆”,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名合作者、一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个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提供现成真理的人。”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大学生提问与质疑,敢于对教材的答案说不,勇于挑战教师在问题解答上的权威,进而营造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堂氛围。对敢于质疑的大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以达到激励先进,带动全面的目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能够极大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开启创新意识的大门。在政治课创新教育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教育的忠实贯彻者,而且是课程教育的建设性开发者。由过去侧重于“桶水与杯水”、“杂家”的知识层面上升到侧重于教学观、方法论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智能层面。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拓宽创新情境

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完全相吻合。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比教法更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所以政治教师在创新课堂中,应当设置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创新精神的情境。在高校,还有不少的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使用的是多媒体课件,骨子里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以教材的现成结论作为金科玉律,热衷于答案的标准化,导致大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教育只会压抑大学生的思维,禁锢大学生的想象,这样的教育何谈创新?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给大学生留足学习时空,创设有利的独立思考条件,鼓励大学生奇思异想、另辟蹊径。对于能从新思路提出新观点的大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给予积极的评价。推行合作式教育,这种合作式教育包括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合作,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其最高形式是主体交叉全方位的合作,合作教育能够拓宽创新领域,放大创新的功能。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实践既是创新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教师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带领他们亲近自然,迈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广泛开展各种有意义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与途径,让他们在实践中闪耀创新火花,促动创新灵感。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武装的课堂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喜欢和接受。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教师要真正利用信息技术这个政治教育的新手段,使先进的物质载体与先进的创新理论相适应。信息技术给政治课创新教育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为政治课创新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广阔空间,使政治课创新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用信息技术武装的课堂,能最大程度分享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能最大限度呈现知识容量,能尽情创造课堂的高效率,能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渴望,能真正彰显创新教育的理念,它远远超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助推政治课教师更容易找到了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诀窍,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一些课件或网页,或因势利导、或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小结

高校创新教育范文8

[摘要]

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社团创办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方法与策略,为后期高校社团创办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社团建设;创新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高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的保证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学生成长和在校学习与实践发挥中重要作用。目前,高校社团更多承载了高校教育及发展所要求的各类目标及任务,如何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来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学校社团创办应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状况分析

对于高等本科院校教育而言,社团创办与发展有其固有的模式,但对于高校而言,学生社团创办与发展需结合学校自身实际特点,其模式与创新方面正在探索中。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院校招生中存在较大差异,如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理论知识相对较弱,缺乏自信心。其二,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由于长期关注于技能训练,对理论学习较少,长期以来,学生会存在一定的畏惧及羞怯心理。其三,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社团文化及传统积淀不足等会对社团管理造成一定影响。

二、高校社团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结合这几年高校学生管理情况,综合分析目前高校社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组织结构落后,运行机制不完善

如目前高校在学生社团管理中缺乏有效引导,同时也缺乏相应管理,部分社团在日常运转中存在自弹自唱,未能有效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如社团成立与解散随意性大,社团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学校社团管理缺乏统一监督,使得学校社团发展受到较大制约。另,学校社团类型多样化且比例失调,如学校艺术类及体育类社团较多而学术类社团较少,这种不平衡的比例未能有效与学生需求相适应,其结果将使得学校社团难以壮大。

2、学生社团经费紧张,指导教师缺乏积极性

目前,在高校社团管理中还未出台相应政策,部分学校没有或很少设置社团经费,同时由于社团综合实力有限导致自身经费筹备能力不足,渠道单一,使得社团长期缺乏经费保障,其结果将导致社团创办活动能力有限,同时,对于指导老师聘请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如目前社团指导老师形同虚设的情况较为严重。还有,社团指导老师一般身兼数职,过大的教学任务及工作压力使得教师对社团的关注程度不高,缺乏一定的积极性。

3、学生社团活动时间及空间较小

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学生学制的不同及教学方式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参与社团及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时间较少。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在大学学习中不能有效将精力投身于社团建设与活动组织中,学生自身潜力及技能也为得到有效挖掘及提升,其结果使得社团创办及组织的意义不能有效凸显,限制了学生发展。同时,由于这些年我国高校大力扩招,使得短缺的教学资源进一步被压缩,学生社团活动场地及经费被大力削减,使得其活动不能有效开展。

4、学生社团层次及品味有待提高

学生社团是否能够长久举办并得到很好发展需要大量学生加入,如何扩大学生社团影响力并吸引学生加入社团生存的基础。目前,高校大多社团为吸引更多社团加入,大力举办一些时尚、娱乐性的活动,以取得学生共鸣。社团这种活动所举办的实际意义不足,形式过于单调,为其后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并失去了社团创办的实际意义。此外,高校社团之间交流较少,部分社团在日常活动举办中各自为战,相互竞争,使得社团资源浪费,同时,也使得社团缺乏创新及影响力。

三、关于高校学生社团实施创新教育实施方法分析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是新世纪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我国已将创新作为实现国家发展的基本策略加以应对。在高等院校,学生社团实施创新教育有利于学生社团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关于对学生社团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及学生应将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应对。

1、加强社团机制建设,采取多级管理的社团管理模式促进社团良性发展

学校可建立学校团委、社团指导老师等机构对社团实施有效管理的机制,强化学生社团建设的思维引导,不断向社团及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观念,防止不良观念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再如,在社团内部强化各类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社团组织审批、监督等细则,并积极将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进行管理与规划。还有,加大学生社团审批力度,在现有社团基础上大力扩大理论类等专业社团审批力度,着力打造品牌社团,以扩大社团在校内及校外的影响力。

2、加大学生社团经费渠道及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积极性

关于学生社团经费紧张而影响日常活动开展的问题。首先,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与学校教务、后勤等部门沟通,使学生社团活动物质保障得以明确。其次,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向社会个体等组织募集资金,来解决企业经费困难的问题,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有效进行。

3、重视学生社团内部人才培养与锻炼

对于社团来讲,社员加入可为社团运作提供有效保证,但社团内部组织干部培养将对社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学生社团发展中,如没有具有一定组织经验及人脉的人对社团日常及未来规划作出有效安排,社团将失去其应有价值,社团是否还应举办有待考虑。同时,在社团成立中,加大干部培养,可有效避免依靠个人现象,不利于团队合作也创新。

4、做好不同社团、社会企业之间良好沟通与宣传

在高校,各类社团有很多,社团之间相互配合及共同组织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加社团之间互信,还有利于资源节约及利用。基于此,学生社团应充分重视社团之间沟通,取长补短,使得社团在创办中不断吸收与总结其他社团优秀经验,以实现自身不断成长与壮大的目的。同时,社团应重视对外的宣传与交流,积极走出校门,与其他高校社团及社会企业共同创办活动及互动,以提高社团竞争力。此外,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如网站、QQ等现代化信息传播工具做好社团宣传,也可实现全方位宣传社团目的,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加入,提高社团生存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对国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及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当前高校社团创办及日常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在高校学生社团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以供参考。

作者:陈淑娟 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同强,刘振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几点探讨[J].科技视界,2013(36)

[2]胡华南.大学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2(06)

[3]田慧.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6)

第二篇:传统文化高校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

在高校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因素,如“学、思、行”一体的求知探索,“大疑大悟”的质疑精神、“家国天下”的宏观视野、“和而不同”的创新思想。另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不受利益驱使的坚定性方面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创新教育;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已然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在实施创新教育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能,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许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西方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也有部分学者将目光投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借助国外培养模式,更要借助本土传统文化。只有立足传统文化,创新才能更加具有活力,才更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

一、高校创新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

高校创新教育就是不拘一格地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在高校中营造创新氛围,提高高校学习者创新意识,强化知识积累,增加实践培训,突出能力培养,使其积极投身于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强化创新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早在1998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就已提出“创新教育”的理念,并开展相关研究与实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注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创新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创新型人才在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表现突出,具体而言有以下特质:专业的知识结构;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宏观的视野;积极的人生价值和崇高的献身热情,而这些特质都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逐渐创造和积累了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它凝聚了无数先哲们的智慧和思想,铸造了中国民族伟大的精神,它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而且也对中国周边及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并不意味着守旧僵化,传统文化更是一个国家、民族思想的基石,其厚重是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启迪[1],在中国周边这些国家中,如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等国家无不受到中华文化深刻的影响。即便在西方国家中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尊重。莱布尼茨羡慕《易经》的“天行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自我实现”者的精神状态称为“道家式”的;启蒙运动的领袖、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伏尔泰用中国的历史编年批评欧洲的基督教编年,用儒家的自然主义批评欧洲的中世纪神学[2]。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有着自身的不足,它也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如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就提出“中国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何没有开出近代科学之花?”的难题,同样,中国著名学者钱学森也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很多学者也因而有着深深的文化自卑感。于是他们将其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中庸之道”、“述而不作”等思想,认为这些思想阻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事实上,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方式和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智慧,倡导良性发展。其中许多思想不仅对古代,而且对现代创新教育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勤于钻研的探索毅力、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要有乐于投入的充沛情感,而这些都能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思想根源,可以有效地融入高校创新教育之中。

(一)“学、思、行”的求知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并不和科学精神相对立,“尊德性,道问学”,问学就是求知。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视“求知”的科学精神,不然无法回答在整个农业文明时期中国在自然科学上对人类的巨大贡献[2]。“至圣先师”孔子在教学上的光辉成就以及他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他深受弟子及后人的敬仰。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学思并重”“温故知新”。传统应试教育重学轻思,而创新教育重思厚行,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思是理性活动,学既指知识学习,也指实践学习,“学、思”不可偏颇,“吾尝终日不复,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因此,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十分危险。明末清初思想家和史学家黄宗羲也认为,学习要深思穷源,“深湛之思,贯串三学”(《南雷文约》卷四)。清代教育家王夫之提倡“学思相资”、“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四书正义》卷六)[1]。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德行、有学问的人。在学习方法上,荀子特别强调“学、思、行”的结合。在他看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行是学的目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创新教育重视带着思考和实践的求知,也重视求知过程中的坚持不懈。荀子认为学习要锲而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韩愈也认为求知不仅要勤于思考,“手批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也要勤学博读。“读书勤及有,不勤腹空虚”(《韩昌黎集》卷六)韩愈本人也是一生勤学,“平民虽寝食未尝去书,怠以为枕,食以怡口”(皇甫提:《韩文公墓铭》)。

(二)“大疑大悟”的质疑精神

提倡创新教育首先要肯定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就曾在《荀子•劝学》讲到:“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也就是说,人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而客观事物有被认知的可能。所以,荀子强调人类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认识书本知识和客观真理。众所周知,墨子是古代诸子中极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他是名出色的工匠,创造过多种兵器。他创立的墨家学派,重视科技教育和生产劳动,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科技教育的首创者。墨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墨经》包括了许多力学、光学、几何学、军事学等内容。墨子还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察类”“明故”,即分辨是非和探求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能力,以便能“以往知来”、“以见知隐”,从而对未来做出准确的科学预测,以减少盲目性。墨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创新教育也有着非常大的启示作用[1]。创新教育要发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如孟子所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不过,东汉哲学家王充是历史上最有批判精神的教育家。他不仅对孔孟、道、墨及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提出批评。他认为,教育要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不仅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而且懂“治道政务”的“鸿儒”,是不应受前任思想束缚、有创新精神的君子。王充还主张“距师”“问难”,反对“信师是古”。王充批评儒家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问难。”(《论衡•问孔篇》)王充这种敢于打破旧传统束缚,坚持真理的“异端”精神,无疑是对当时僵化保守的学术风气和教育制度的勇敢挑战。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则更坚信地认为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南雷文约》卷二)。创新教育应当注重个性的培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的独到见解。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胡宏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过程,所以,他非常强调学习要有创造性。“读书一切事,须是有见处,方可。不然,汩没终身,永无超越之期矣”(《五峰集》卷二),这是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不能超越前人。

(三)“家国天下”的宏观视野

创新教育不仅提升学生的创造力,而且更应当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一种为人类发展的献身精神,具有大格局意识和宏观视野,创新的热情才将持续不断。中华民族有着宏观的视野、开放的文化,中国人常把民族观念消融在人类观念里,也常把国家观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观念里。他们只把民族和国家当作一个文化机体,并不存在有狭义的民族观念与狭义的国家观[3]。中国古代的“家国天下”是打破了狭隘的观念,有一种为天下万民的境界。而一个人一旦树立了为人类进步和发展献身的精神,他将有了崇高的目标和不竭的动力。《周易》记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也就是说,圣贤之人要向天学习有进取之心而能俯瞰万物,要向地学习有包容之心而能容纳万物,要做事光明磊落,比日月之明,而且要以生态的广角看待自然与自身的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的要求展开人类的活动,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终极目的。孔子说:“钓而不纲,戈不射宿”。(《论语•述而》)这是一种对自然生命的博大情怀。北宋理学家张载说:“民,吾胞也;物,吾与也”,他将民众视为自己的同胞、万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其中蕴含着一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人与一切自然生命相连,这是基于一种天人合一的伟大自然主义。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理想的追求,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修养维度。在天人合一中陶冶情操,在人与自然、天地的相融中,走出个人小我的狭小天地,在自然的大我中获得精神的升华[2]。高校创新教育,应该培养高校学生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具有为人类事业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境界将有助于他们发挥更大的潜能和创造能力。

(四)“和而不同”的创新思想

高校创新教育的要旨在“新”字,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成果,拒绝“批量生产”式的普及教育,体现学生个性差异,突出“以人为本”,使每位学生在创新之路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有所建树。孔子早就论及到这个问题,他提倡“因材施教”、“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实际上揭示了在学术论辩及创新中,君子要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自己的不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目的都是为了论证“治道”。“周秦之际,士之治方术者多矣,百家之学,众技异说,各有所出,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吕氏春秋》序)在追求共同目标的情况下,有着不同派别、不同思想、不同内容。容纳不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在各种思想和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中发展,兼容并包,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才能达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当前创新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三、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国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大学教育越来越走向大众化、普及性教育,专业建设更侧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未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钩。在高校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增加学生实践,并且培养学生学术探讨与创新实践的坚定信念,使其不受其他利益驱使。实践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创新的落脚点。基督教和佛教都追寻现实人生之外的世界,而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如何在世界中开展生活与生产实践。天地人三才中,人为核心;“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学说将重点放在人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主张在我们生存的世界来安顿人生,来表现人生的价值[4]。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敢于突破的精神,在这一条孤独的路上将有许多挫折和困顿,而应对这些就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坚韧的毅力,以及不受外界利益诱惑的纯洁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目标正是在于追求一个充满“浩然正气”的刚健有为的人生;道家则提倡一种纯朴、不争的和谐人生,而墨子则认为意志力是做事成功的关键,以墨子的话就是“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非乐(上)》)[5]。因此,从事创新实践的学习者要及早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不为外界物质利益所动摇的坚定性。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中国政府把创新发展提高到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摆到了中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已然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4月7日,教育部首次《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报告称,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涌向社会,要形成创新型社会就必须重视高校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敢为天下先,开辟新天地”的精神,让学生敢于做先行者,开天下万物之先河,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无畏。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的要素,如重视知识求索、质疑精神、宏观的视野和敢于不同的创新思想。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首先是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自觉。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是精神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强大首先是文化的强大。坚信自己的价值,包容与理解其他文化,这才是一个健康的文化心态[2]。

作者:曹利娟 李树锋 单位:安阳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小荣,雷根虎,易宏军.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M].西安:西安出版社,2010:127-159.

[2]张西平.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47-93.

[3]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21.

[5]钟雷.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尚书墨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671

第三篇:高校创新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得到明显的改善,发展创新性人才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目标。当前,创新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发展中的重点内容,管理工作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中也应该深入创新教育。本文笔者分析了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入创新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和创新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实践研究,希望对有效提高高校管理机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创新教育;高校教育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要引入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对高校教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针对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思考,改变原有的依照传统经验和习惯的管理方式,要注重为高校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注重高校教育的民主化管理、制度化管理和科学化管理,全面提升高校的教育管理效果。

一、创新教育理念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关系及其必要性

创新教育理念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体现了全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否定和变革,在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进程中,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教育与高校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不仅表现在教育方法上,还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其前提是对高校教育管理功能的重新定位,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高校教育管理更为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倡导,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创设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创建和谐、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潜能能够全面激发。同时,创新教育理念还应当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指导,在市场竞争的社会经济发展时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的教育管理要用创新教育的观念,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专业知识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与社会相契合的优秀人才。

1.创新教育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启动了高校教育改革制度,推动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让高校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之下,高校的教育质量和素质教育成为了关键性的课题,高校必须从方法上加以改变,从意识理念上加以改变,才能进一步推动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2.创新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高校教育面临知识爆炸、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必须尽快运用创新教育的理念,变革教育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内容等,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从而为高校教育更好的服务。而现行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并没有创造良好的条件,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理念引领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实践研究

1.高校教育管理策略的创新。

在高校要普及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为切入点,大胆尝试,鼓励创新,通过灵活、开放的教育环境创建、教育语言激发、教育方法多元化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为此,需要推进高校的管理改革,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管理改革方式:

1.1“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以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主导,全面融合课程内容,有效精简大学生的公共课程学时,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同时,对课外的学时进行科学的配置,激发学生的创新探究热情。

1.2“线上+线下”教学管理模式。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可以引入课程教学内容的“网络化”,开发和设计具有校本特色的线上课程,利用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实施信息化的辅助教学,学生在创新的“微课”教学模式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分析,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随着“微课程”的在线学习和远程学习、移动学习等的快速普及,高校可以充分运用新型的教学管理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教学和管理。

1.3“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改革模式。对于高校的一些专业课程,可以选取适宜的课程进行双语教学,在当前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高校学生要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意义,要推行高校的双语教学,训练学生的听说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和探索。

1.4“主讲+聘请”教学改革模式。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可以聘请资深同行或专业人士讲解课程,既让学生能够学好在校的基础知识,还要对社会中的发展形式和今后的就业情况有所了解。

2.注重对学生管理的策略和方法运用。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对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注重高校组织的强化功能,要让高校的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实施不同的权力责任,确保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实施,并强调班级管理和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可以通过构建班级QQ群的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还要完善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注意在论坛、“微博”网络平台中的正面引导,可以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最新信息和交流,创建积极进取、学风严谨的科学氛围。

3.创新高校师资队伍。

高校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构建创新的师资队伍,通过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和考核机制,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还可以引入行业精英、技术人员担任高校的兼职教师,充实高校的创新师资力量。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成功人士或专家学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整合学校和社会的丰富资源,建立起一支类别齐全、专业程度较高的创新教育教师队伍。

结束语

在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合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个性化创造,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生成高校开放的、创新的、务实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形成科学高效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

作者:王琳 单位:南昌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泽鹏.“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