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作品选择重要性

声乐教学作品选择重要性

[摘要]目前,大多数声乐教学对作品的筛选基本上依据专业院校而定,那么作品筛选环节无法排除盲目模仿、不符合实际的现状。选取什么类别的作品,最终同演唱的风格相互影响。具体教授过程中,务必按照声乐作品关于合理、重要、原则性的筛选标准进行选择,把握好演唱风格同作品风格间的内在作用,发掘其中正面影响,加强互动性。本文基于将教学层面对声乐作品筛选做出研究,以期能够对实务教课环节声乐作品的正确选取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声乐教学;作品选择;重要性

声乐教学通常来说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种是技巧方面,另一种则是作品演唱。关于这些作品应当如何进行筛选,一直存在着分歧,一部分人认为,教师的风格、习惯应作为作品选取的一个重要标准;但也有人反对,并指出学校教材是一杆标尺,应与之匹配;还有人主张按照教学经验来判断。以上观点都缺乏系统性标准,而在本文中,针对学生音域及音色、演唱水平、目标定位的诸多差异,做出系统的解析,以此获得能够适应教学对象条件的作品。

一、声乐教学中作品选择的现状

(一)盲目追求歌曲的难度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地将作品的规模、难度、高音域范围作为追求目标,并将其同分值画上等号。然而这种做法实际的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并不能因此获得期望的分值,甚至分数低于正常水平。因而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作品规模需要配合演唱水平来定。假使设置了过高的难度,更容易让演唱者的劣势显露无遗,既然水平有限,强行演唱往往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因而分数表现不够理想。教师须对学生水平、倾向性、发声特点等有更为精准的把握,按照其条件来做出筛选,才能让作品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群体。将精力对准难度适中的曲目,而非一味求高,盲目模仿咏叹调,便可以游刃有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避免学生的抵触、畏难情绪,让其兴趣得到鼓励,信心得以增强。

(二)选取作品存在重复

学生选曲雷同的现象一直存在。尤其是在面试过程中,这种重复性可能对监考者形成主观上的精力损耗,那么考官将会出现疲乏状态,这时学生演唱虽好,却不能保证获得理想成绩。但这类现象之所以存在,归结于一些教师本身缺少丰厚的作品积淀,因此实务教学时并无较广的选曲范围,又没有很好地补充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让学生不得不学习和演唱缺乏新意的作品。其实选曲除了不能忽视学生的风格外,还不能忽视学生的水平。只有将选择空间放大,将筛选标准放细,才会获得理想的作品。因此这一环节也是对教师耐性的考验。教师必须从海量曲目中逐一筛选和排除,将适合的作品对应的风格先行吸收消化,之后再引入经验成果,完成最终授课,让学生获得技能增进的助力,让授课阻碍不断消散。

二、筛选声乐授课作品的方式

(一)按照学生声部条件设计作品内容

女高音有花腔、抒情、戏剧三种具体分类差异。男高音则包含了抒情、戏剧两类。在系统联系后,人都能够获得音域的拓宽,通常在两个八度左右,也可能更多。过去的声乐练习基本上通过一对一专门教授的方式进行。这种教学能够让声部判断的压力得到缓解,而在自然的练习过程中进行捕捉,学生则更容易保护好嗓音。由于国内声乐授课方面迎来改革浪潮,在教授过程中还产生了一对二、一对三等模式,被称之为小组式教学。这类授课方式基本上以集体发声为教授内容,又将独唱作为形式。所以分组就成为较关键的工作。在课堂开始前,音域、音色共性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那么课堂中的练声更能呈现出整齐划一的效果,对音域的把控也更能加强。假使学生被分到一组,却有着各自所属的声部,就很容易造成高低音时不协调的局面。学生也无法沿着自身情况发掘潜能,教学效果难以理想。甚至一些学生刻意模仿其他声部歌唱,造成嗓音受损而影响今后的歌唱学习。国内著名女中音歌唱家邓韵,起初她被分在花腔女高音的组中,然而她本人明确地感受到嗓音的损伤,基本上每次歌唱都会耽搁两三天时间。因而她根据郭淑珍老师建议转为女中音,才使得演唱更加流畅。这充分体现了声部选择的关键意义,这种选择,其实是借助演唱作品的过程进行反馈的。那么作品的推介,就必须同学生声部相吻合。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布置合适的声乐作品

无论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声乐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倘若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老师或者学生的喜欢程度来选定作品,从而忽略了其作品本身的难易程度,则是从根本上忽略了事物的发展原理,违背了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声乐学习需要在不同的阶段掌握不同的知识点和技巧。

1.自然阶段

自然阶段也可以称为起始阶段。在初期,学生还没有接受声乐学习,自然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准确的训练,因此,学生的发声阶段都还处于一个原始状态;更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解声乐概念,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学习重点是老师引导学生多去聆听,多去看看,把自己听到的优美的好听的声音深刻记在心里,可以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声乐作品进行练习,如比如《渔光曲》《阿玛丽莉》等。

2.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是一个训练学生把与说话音域接近的中音区打开,训练其发声方法,从而培养出好的语言感和旋律感。对于中声区的训练需要让学生多唱一些结构完整、音域不宽,歌唱水平要求不高的曲目,如《长城谣》《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绒花》《曲蔓地》《珊瑚颂》等,目的是让学生做到在中音区发声时气息平稳,声音有支点。

3.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是需要学生在具有良好的中音区上进一步提高音乐技巧,扩展音域,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在此阶段中,需要学生在发音时做到中音区和高音区有序完美地衔接,中间不能听出“停顿”,即需要处理好换声点。同时,在此阶段的练习过程中,需要提高歌唱曲子的连贯性和分句能力,用较高的歌唱技术把曲子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所以,在中级阶段训练时需要训练一些既具有高声部,又具有低声部的曲目,切换声点左右的音在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少,如《红豆词》《中国大舞台》等。

4.成熟阶段

对于成熟阶段来说,其主要训练目标是歌唱修养的提升,简单地说就是在能够把一首歌曲完整地唱下来的前提下,要把这首歌唱得更加动听、优美。当演唱者的歌唱技术所差无几时,比较的则是歌唱修养了,谁的歌唱修养更高,对歌曲情感表达得更准确,谁就能够技高一筹。在这一阶段,主要选择一些声区统一的曲目,如《祥林嫂》《黄河怨》《我有一颗忠诚的心》等。

(三)根据学生的自身修养,布置合理的歌唱作品

1.演唱技术

对于一首歌曲的演唱是否能够成功,决定于歌唱者的演唱技术是否高超,想要把一首歌曲的灵魂表达出来,必须有过硬的演唱技术,否则对于歌曲的情感表达则是有心无力,不能感动自己,亦不能感染听众。但是也并不是要求演唱者需要掌握所有的演唱技术,歌曲那么多,每一首歌需要的技巧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的歌曲需要气息平稳地唱,表达其连贯性;有的歌曲需要气息灵活来表达其活泼欢快的特点,等等,所以,老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演唱技术及其自身喜好,加以训练相对应的歌曲,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

2.音色

不同的音色有合适的不同的作品,如《骏马奔驰保边疆》《兰花花》《当那一天来临》三种不同类型的歌曲适合由不同音色的人来演绎。音色没有好坏,只有适合与否,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音色的歌曲来演唱,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歌曲的情感更加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歌唱的感觉。

3.演唱风格

许多学生并没有把演唱风格看得很重要,没有将它摆正位置,通常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关注的大多是声音和音域,忽略了重要的演唱风格,甚至有时会脱离作品本身的意境,单独地表达声音,这样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声乐课上有时会出现学生的声音听着不错,但是常常节奏跟不上,或者是某些个别音唱得不对,要不直接就是只唱声音,例如把一首很抒情的歌曲唱成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歌,这些都足以表明学生对一些作品声音以及音域的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其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而对于一首好的声乐表演应该是从作品本身出发,首先表达出作品的情感,再将音高、节奏和歌词准确地表达出来,配上较高的歌唱技巧,那么这就是一个很优秀的声乐表演。作品永远是第一位的,声音是依附在准确的作品表达上的。要想准确地表达声乐作品,一定要让学生学好乐理、视唱、练耳等基础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多浏览国内外音乐作品,大量地聆听音乐,丰富自己的音乐视野,为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三、声乐教学中作品选择的意义

(一)使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

从古至今,中外声乐作品多如繁星,风格迥异。造成声乐艺术风格的因素有很多,不仅包括地域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还包括作者以及演唱者所属流派的不同,其反映的歌曲风格各不一样。而声乐风格的不同,演唱时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表达的感情也不同。所以,了解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是声乐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学生了解了作品的风格特征,才能将作品的情感和技巧表现出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将作品的风格教学置于首要位置,让学生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特点。教师可以将作品归类,分为抒情类歌曲、歌舞类歌曲、民歌及劳动类歌曲以及咏叹调等等。这些歌曲的类别不同,内容不同,所以结构曲式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必须将这些类别的声乐作品进行初步整理,使学生明白作品中的内涵和情感。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要明确所唱曲目的艺术类别,明确自身的演唱风格,由此来判断演唱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气、音调,将歌曲自身的情感传递给听众。

(二)使学生在演唱时更富有感情

声乐作品的创作,源于生活,所以声乐作品的取材和所表达的情感必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高度融合。每一个声乐作品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必然有它独具一格的地方。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声乐作品,最具有特色的就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内涵,这是演唱者必须注意的地方。演唱者在了解声乐作品体现出的情感后,要将自己与作品相融合,将自己当作歌曲中的主人公,尽情地展现歌曲中的每一个部分,将歌曲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将歌曲的灵魂展现出来。声乐作品既然来自于现实生活,也必然会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现出生活的真实性和情感的差异性。首先,演唱者要了解声乐作品的情感基调,对其大的方面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演唱过程中也要紧紧抓住情感的走向;其次,演唱者必须将自身与歌曲相融合,将自己置身于歌曲之中,表现出一种综合性的演唱方式,将技巧与情感高度结合;最后,演唱者要熟记作品的内容和歌词,掌握作品的技巧和演唱状态,将自身的情况与演唱高度结合,演唱不同的歌曲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在演唱激昂、欢乐的歌曲时,要注意吐字清晰,情感饱满,呈现出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在演唱悲伤、痛苦类的歌曲时,要注意情绪的转变,稳重自然、深情柔和,并注意吐字和旋律掌握,表达出歌曲自身的情感和内涵。

四、结论

综上所述,声乐作品的内容在整个教授课程中一直以来都占据较大比重,对于风格、体裁及创作背景存在差异的作品通通有所涉猎。这些作品往往都包含独特的情感意蕴,在风格上能够独树一帜,表现手法也都充满特色。应该按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对应着选取作品完成授课任务。要将作品要素纳入考量范围,也必须对学生情况进行细致了解与深入、全面分析。另外,要注重学生获得技能进步或者理想的个性培养,专门做出分析并摆正其在教学中的位置,从而培养出大批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娜.管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适切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2]刘媛.面向新世纪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J].中国音乐,2007(03).

[3]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03).

[4]李梅.论高师民族音乐课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J].中国音乐,2007(01).

[5]杨扬.歌唱教学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灵活运用[J].艺海,2006(01).

[6]冯兰芳.对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探讨[J].中国音乐教育,2005(10).

作者:黄澈 单位:吉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