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案例范例

声乐教学案例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1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声乐教学法”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其削弱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反而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的自学引领方向。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学方针。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授学生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后的音乐工作。

二、现阶段“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案例教学应用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存在于:首先,教师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仍然沿袭落后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兴趣,缺乏活跃的教学气氛,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教学状态中,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难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且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后,教师并未充分掌握案例教学的实质内容,所选择的案例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质量。

三、提高案例教学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效果的有效措施

(一)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以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声乐课的教学内容,可针对声音训练和演唱训练两个部分来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声乐课堂的模拟训练,以此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进行模拟教学的时候,要做好备课工作,可选出一个学生作为单人模拟教学的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药重视对学生声乐知识水平的提升,要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演唱机会,以使其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案例教学的教学评价

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过去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全新的、更合适的评价方式,以使其更为客观,做好教学反馈工作。在完成案例教学之后,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进行评分。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分组讨论状况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师的教学模拟效果进行评定。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通过分数等级的形式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有效解决。另外,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声乐技能,声乐训练思路和训练方法等内容的评价,要将其作为评价重点,以帮助学生抓住声乐课程教学的关键点。

四、结语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慕课;教学模式;声乐教学;改革

引言

在“互联网+”的战略发展政策指导下,声乐教学也投入到创新发展的浪潮之中。慕课的教学模式可以提供任何时间地点的无限信息资源,声乐教学也从原生地流通到世界各地。但是互联网的教育对于声乐教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平衡网络和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发挥两者的最大优势形成缺陷的互补。本文从慕课教学背景下的声乐教学的改变开始分析,从教学模式、应用领域和优势三个方面分析当下声乐教学的现状;其次,以“互联网+”背景下手机APP和微信为载体,说明慕课教学模式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最后,针对现有慕课使用情况和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化策略,让慕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方便声乐教学。

一、慕课教学模式下声乐教学分析

1、慕课背景下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

网络教育近些年一直被教育部大力引进,当前我国许多的机构甚至是师范院校都已经建立了大量的学习网站。据笔者所知,中央音乐学院的远程教育就是以网络学校的形式展开,教师在网络上利用课件上课、答疑、考试等,慕课受到了不少学生和音乐教育家的喜爱。专业的音乐家、声乐家对于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范唱都是权威性和可靠性的,在传统教育中,名师只能在面对面有限的空间里面给现场的同学讲授,时间和地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对于声乐爱好者来说很可惜。而如今慕课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上课地点和时间没有规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观看大量国内外知名声乐家、歌唱家的讲解和演唱视频,吸取不同声乐家身上的优秀风格,跟着名师学习发声技巧和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也能调动学习兴趣[1]。此外,慕课结束之后,可以去相关的音乐论坛,比如:古典音乐网、背景音乐教育网、中国艺术教育网等,和世界各地的爱好声乐的同学、老师讨论学习经验、困惑等。

2、慕课模式下声乐教学的应用领域

慕课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第一、慕课通过在线视频授课,信息传播速度快;第二、网络开放自由,传播范围广;第三、在线视频观看双向交流,互动性强;第四、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学生反馈更加及时;第五、在线视频信息容量巨大,而且可检索可保存,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慕课功能强大,应用领域也广。首先,适用于声乐专业理论知识的授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理论讲解主要是示范法和教学法,教师在讲解的同时还要进行示范,教学过程需要严格遵守教材规范。但是通过媒体工具,可以在在线视频的过程中提供更多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课程会变得生动风趣,此外网络信息丰富,信息代谢快,声乐名家们可以即使将最新理论知识通过慕课分享给学生,提升学生对声乐的兴趣。其次,在慕课过程中,播放国内外知名高校大师的课堂实录或者知名人士的演奏现场,讲解大师身上不同的特色和闪光点,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课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在线视频,直观感受音乐魅力。此外各种音乐辅助教学软件和联系软件能够让学生在慕课之前预习课堂内容,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2]。最后,慕课模式可以增强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因为面对面课堂时间和学生人数都受到限制,学生大多数课外时间只能自己依靠记忆摸索。通过慕课,学生可以在将课堂疑问总结,通过邮件或者其他交流软件将问题反馈给教师,虽然没有传统课堂形式的严谨和规范,但是灵活自由,老师还可以在慕课时对学生的问题统一回答,做出总结,避免了面对面时学生的害羞和紧张。

3、慕课模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优势

慕课的优势相比于传统教学很明显,高效自主,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课程安排。首先,虽然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始扩招,尤其是艺术类,但是师资力量并没有快速跟上,以往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变成一对多,学生的基础和音乐素养参差不齐,通过名师的声乐慕课,网络资源可以更好的自主学习,自行选择难度和学习进度,随时随地的学习。其次,声乐教学不同于文理科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发声的知识和训练都是比较抽象,通关反复的网络教学视频观看,可以自行进行对比,加强自身发声状态和感觉的领悟,真正理解正确的声音要求。此外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声乐学习者的自身条件不同,在离开课堂之后,学生不知如何继续练习,找不到自己发展的方向。在慕课中利用网络,开展论坛等多种在线互动交流,学生可以最大程度汲取专业知识和一对一的专业辅导,同时还能得到来自同辈的经验帮助,通过视频语音直接学习讨论这对于优秀声乐资源的共享也极为重要,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又能激发起学习者的潜能。

二、慕课对声乐教学新模式中案例分析

1、“互联网+”手机端APP声乐教学案例分析

手机是改变我们日常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工具,不仅是通信设备,也是我们了解社会的高科技产物,各种APP层出不穷,丰富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娱乐生活。在手机的应用下载中搜索声乐学习,就会有多种功能的APP出现,比如:天天学唱歌、教你学唱歌等等。其中胡彦斌团队在2015年推出的“牛班”最具有代表性,在音乐教育领域影响力大,其中《Don`tbreakmyheart》单集演唱课程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就有百万学子观看。胡彦斌等发起者率领自组团队研究设计,集明星音乐教学、超强辅助以及系统配套练习于一体,包括了音乐学系的整个过程,为声乐、器乐爱好者带来最专业的娱乐学习体验,团队负责整个系统化的教育梳理的有20个人之多。随后联合优酷一起推出了《牛班-明星音乐教室》,节目开始就有巨大的播放量,引来音乐、教育、互联网、财经等行业的广泛热议,众多有实力的歌手、乐手来亲自传授,质量高、制作精良,使音乐教育节目引发了圈内人的关注。“牛班”后期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和群众基础,开始结合线下音乐教育,目前已经在上海和北京开设了“牛班”同名音乐学校,未来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线上和线下教育双管齐下[3]。牛班的课程由歌手围绕一首声乐作品来解析,伴有钢琴伴奏或者吉他伴奏15分钟的课程中有对歌曲的情绪解析、分段的讲解范唱、高潮部分过渡的技巧处理、一些声乐技巧的发声原理及运用等。在牛班成功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同类型APP出现,学习者可以结合使用,多平台交流。

2、慕课背景下微信声乐教学案例分析

微信因为其简单便捷,而且安全性和信誉都高,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而且微信功能强大,集合了多种APP于一体,在微信小程序中就可以搜索想要的APP。另外微信可以通过网络建立语音或者视频聊天,然后将聊天室的ID和教学安排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宣传,大家可以在同一的时间进入聊天室进行在线学习。2015年中国青年歌唱家协会秘书长马晨光最初开始组建了中国声乐艺术交流群,而如今中国声乐艺术交流群分为一群、二群和三群,从最初的40多人激增到现在的1500多人。名家通过微信语音和视频的形式在微信群里对大家进行声乐演唱技巧方面与声乐表演等教授。其中的教学方式比较多样。比如学生可以录制自己的演唱过程,将小视频发到微信群里,老师通过观看练习,评判其进步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同样用小视频将信息反馈给学生,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同时能对比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这种移动课堂的方式在学生之间也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微信群还可以安排声乐教师讲座,群主将计划发到群里进行公布,学生依据自身时间和需求来选择是否参与,45分钟的讲座完毕后,群成员还可以通过音频设备提出自己的困惑,教师直接在线进行现场解答[4]。微信讲座成为了声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工具,同时降低了学校声乐教学的成本。

三、慕课在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优化策略

1、授人以鱼改变为授人以渔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演唱的观念至关重要,才能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是真正的授之以渔。首先,学习热情和兴趣是第一步。慕课声乐教学新模式的出现,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和训练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上课状态。此外学生有了自主选择上课内容的权利,积极主动的开始学习声乐,使得课堂学习效果得到了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声乐的习惯和意识[5]。在声乐慕课中,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自己的课堂内容中,沿着自己的思路走,而要积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解读和再创造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体的音乐素养,让学生的声乐知识和演唱经验日积月累。

2、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到深度融合

慕课教学新模式最大程度延伸了声乐学习的知识面、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提升学生整体的素养。声乐教师充分利用慕课声乐教学新模式的主观能动性,借鉴国内外名师的教学经验与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来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达到效率最大化,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此外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声乐爱好者都可以通过网络的力量,搜索自己所感兴趣的网络声乐学习资源,掌握最新的声乐知识动态,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才能不在日新月异的声乐新潮流中被淘汰。因此不论是声乐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积极自我更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将声乐教学或者学习与之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3、基于市场需求建立适宜的教学模式

不管是过去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慕课教学,教师、学生和资源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所以任何教学模式都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要学会自我更新,适应新技术的潮流。声乐教学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因此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声乐教学的真正意义[6]。模式在设立安排式要考虑专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只是单纯的声乐素质培养,从而让声乐教学与社会脱轨。慕课的声乐教学新模式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理念与前沿的思维的声乐人才。

四、总结

依据以上论文的总结,慕课的教学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声乐教学的日常中,并且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凭借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涌现出了许多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尤其是本论文提到的手机APP和微信,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提升了声乐教学质量。但是新模式下出现了新问题,慕课的教学缺乏面对面沟通、录音失真、资源管理混乱等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实际中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这还远远不够,这些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着力改善这一问题,让慕课的模式更好的服务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陈宇.“互联网+”背景下声乐教学新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7.

【2】曹青.从慕课制作传播谈声乐教学创新[J].大众文艺,2017(04):245.

【3】于贵祥.网络声乐慕课意义几何[J].歌唱艺术,2016(09):17-21.

【4】王健.高校《声乐》慕课开设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06):184-185+192.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感表达能力;培养

声乐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授学生艺术嗓音及艺术化语言驾驭能力,使学生歌声更为动人,表现力更强,艺术演唱更为生动,借此抒发思想情感,学生可以应用声乐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属于音乐表演艺术。然而,当前有些声乐教师过于强调教授学生声乐技艺,忽视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重要性,使学生音乐表演艺术成为技巧的堆砌,缺乏情感内核,影响学生声乐知识及相关技能学习成效。基于此,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探析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导入声乐情感

基于学生音乐素养不尽相同,音乐学习状态、心理、目的存在差异,为此灌输式教育理念已然不能满足学生声乐学习需求,教师需根据学生声乐学习实际情况缓慢导入声乐情感,引导学生掌握诠释音乐语言的方法,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到声乐作品中,继而落实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创设层级化讲堂,推行“分层教学法”,在教学方法上区别对待每位学生,在教学心理上做到一视同仁,使声乐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学习互动共鸣更强。借助数字化声乐教育资源,根据学生声乐学习状态大致划分为A、B、C、D四类层级,对应编设“校本化”声乐教学素材,推行“微课教学法”,以声乐作品背景、音乐赏析、自主练习等模块为载体输出微课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声乐学习实况选择微课,其中A类微课主要为情感表现能力较强学生准备,相关声乐作品演绎相对较难,旨在拔高学生能力,D类微课主要为情感表达能力极弱学生准备,相关声乐知识及作品基础性较强,同时根据各个层级学生学习状态及能力提升情况灵活调整微课内容,完善声乐教学体系,继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学生可将层级化微课程视为其攀登声乐知识高峰的台阶,通过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指导踏实走好每一步,达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创新实践,丰富声乐教学实践模式

为有效应用声乐教育资源,助推声乐教育事业朝着立德树人方向发展,使学生不仅可掌握声乐知识及技能,还能灵活应用音乐语言诠释声乐作品,提升自身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具备创新育人能力,可以根据学生声乐学习需求科学开展教学活动,丰富声乐教学实践模式,为有效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群体鉴赏声乐作品时可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法,应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声乐作品,待作品播放完毕后鼓励学生针对其情感、演唱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声乐作品体悟力,将学生情感与声乐作品融合在一起,落实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目标。再如,教师为检验学生声乐知识及技能学习成果,助其掌握抒发思想情感方法,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表演风格,教师可在“理论+实践”教学方法加持下组织学生群体开展“歌咏会”,在实践中诠释声乐作品,掌握情感输出方法,可以运用艺术化语言传递心声,同时提升学生自信心、表现力,使声乐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更富价值。声乐知识讲解、实践训练固然重要,但声乐技巧犹如勇士拼杀的利器,可帮助学生将艺术嗓音与艺术语言融合在一起,为此教师应针对声乐技巧教学进行创新实践,确保学生可以将相关技巧化为己用,为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格里哥利圣咏”技巧时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运用假声进行演唱的声乐作品,指引学生针对该声乐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探析该演唱技巧与声乐情感的关联,引导学生通过控制气息发出假声。在学生掌握相关演绎技巧同时创设个性化练习方案,确保学生在练习后可以保障声音优美、发声自如、音色圆润、音节衔接流畅,为学生更好诠释声乐作品助力,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目的。

三、系统科学,完善声乐综合教学体系

在传统声乐教学进程中教师育人思路过于单一,教学模式过于松散,教学行为随机性强,这虽能保障声乐教学具有灵动性,但却无法有效提升声乐教学综合质量,无法落实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教学目标。基于此,声乐教师应确保育人体系系统科学,各个教学要素、育人环节均纳入其中,以此为由调配声乐教学资源,完善声乐综合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可先进行教学设计,将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视为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提升学生声乐作品赏析能力为例,教师需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渠道搜集声乐作品,充实声乐赏析教学内容,鼓励学生从技巧、情感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渐明晰二者关联,可以通过声乐技巧抒发自身感情。待结束教学活动后教师需针对教学成果进行分析,通过校方评价与自我评价引导师生反观声乐教学历程,使学生明晰自身学习实践薄弱环节,关注自身情感表达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声乐学习需求不断创新声乐教学方法,端正其育人态度,声乐教学体系得以持续优化,有效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还需将教研视为声乐教学综合体系一环,通过教学研究开发新时代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课题,根据本校声乐教学实况进行深入研究,推行“校本化”教研成果,突出本校声乐教学特色,继而科学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教师需在关注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学习及应用情况同时从自学、技巧实训、音乐赏析等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音乐思维更为灵敏,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更为深入,通过创新声乐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情感表达能力个性化培养需求,加之声乐教学体系优化,实现科学应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声乐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来说,声乐这门专业的教学本身就存在较为显著的特殊性,该专业的教学仅仅依赖于教师的理论知识传输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群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并依托于此来改善整体教学内容和相应格局,那么就能够显著提高师专教学的最终成效。但就当前我国大部分师专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现状来看,多数声乐教学体系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都非常有限,很难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最终成效。因此,这里也主要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分析,促进这种教学技术与方法能够发挥相应的成效。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应用意义

在当前师专声乐教育改革体系中,全方位贯彻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具有着较为显著的应用意义。具体而言,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能够较好的激发当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时候习惯使用互联网获得各类信息,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各类互联网信息要素。因此在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以后,就能够使得整体教学内容区域信息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提高声乐教学的成效。比如学生对于腔体的发音和发生技巧,都很难通过形象性的理性认知与理解来表达。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后,就能够较好的改善这种情况,最终显著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

在师专声乐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很难在课堂环境中让各个学生全方位掌握各个音乐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立足于课前环节来进行提前布设,并能够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构建课前教学体系。第一,教师应该能够在课前环节中先收集相应的学习资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各个移动端,在课前时间里积极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1]。第二,教师还应该在课前时间里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鉴一些网络环境中已经存在的各类多媒体课件,但不要直接套用各类多媒体课件,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善,保证课件教学内容能够跟自身班级实际情况相契合。第三,各个学生在课前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跟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并且询问自己对于声乐艺术的疑惑,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在时间等各个方面的不足[2]。

(二)在课堂中灵活使用各类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是师专声乐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后续发展中也应该充分关注,并积极使用各类现代教育技术。事实上,如果教师能够灵活使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那么就能够较好的解决当前师专声乐课堂教学时间紧张和知识呈现不完整等各类情况[2]。一方面,教师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系中的多媒体课件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使得具体课程教学能够通过多元化的层面来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使用三维动画技术来进行声乐演唱的演示,让各个学生能够较好的明确身体发声状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引导学生进行声乐训练,避免学生使用单一练声互动而使得学生无法把握音准节奏[3]。

(三)强化学生在课后阶段中的知识巩固

在现代教育技术体系中,声乐教学改革非常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联动性,使得三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够合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师专声乐教师就应该能够将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贯彻到课后阶段中。一方面,各个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完成各类教学知识与内容的巩固与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课堂环境中学习到的各类知识[3]。不仅如此,各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也能够跟其他学生进行较好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学生在课余时间里也应该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身的生活,能够将声乐教学内容跟自身的生活娱乐融为一体。比如学生可以在课余的时候通过互联网途径来搜集一些丰富的声乐学习素材,并积极参与一些课余活动,在课余娱乐时间里提高自身对于声乐演唱的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各个教师在课余时间里也应该引导各个学生主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来不断训练个性化的演唱方式,最终也就能够显著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声乐素养。

三、结语

综合来看,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体系中具有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效,必须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充分引起重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师专声乐教师也应该充分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价值,并能够结合整体声乐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来针对性应用各类教学技术。而在平时的时候,各个教师也应该加强对于当前已经存在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班级的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进,保证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跟具体声乐教学的开展实现较好的联动,最终也就能够较好的促进声乐教学的整体改革。

[参考文献]

[1]聂堂英,李成龙.探讨在声乐教学改革中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J].北方音乐,2015,08:143.

[2]李智,畅言.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5:144.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5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换言之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核心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从当下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不足谈起,就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之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XJG--13--23--1)

一、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始终有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即如何体现出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或钢琴、或声乐,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教学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自身并没有音乐教育的理念。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很多学生都是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来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有学生会提到自己是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高校方面在理念上的偏差。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对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了照搬照抄,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应该具备的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被单纯、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取代。比如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短,质量要求低,甚至是可有可无,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已是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一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要借助于课程设置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实施,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基础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二、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也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所以任何一项变革都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教育学理念、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教学法三门大课,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门课程的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

该课程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由一些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相关的课程组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为了方便获得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历史和体系两方面来概括。比如中外音乐教育史等就属于历史方面,而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教育哲学等就属于体系方面。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要求通过扎实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理念和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包含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外音乐教育史、各国、各时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融合等等。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该门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学与课程理论。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包含音乐教学理论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音乐教材的编创等多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实践性特征。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要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课程标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明晰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使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对基础音乐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组织、评价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音乐和艺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课堂,进行现场学习。

(三)音乐教学法

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通过对国内外各个时期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些新的教学案例,获得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观摩和操作,掌握住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等方式予以实现。在教学内容上,包含教学案例的学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学法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实例的学习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保障

前文中提到,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所以需要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整个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内部,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的不足,并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与面前的学生们一样,所走过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所以在理念和行为上同样存在欠缺,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升。在学校外部,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对话,可以建立起一种互访制度,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到大学教学进行讲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最新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通过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整个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做出榜样,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完善学科建设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这一点在一些高校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活动,如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与兄弟院校展开及合作等等,有力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无疑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学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存有很大的欠缺,或者实践时间短,或者干脆没有实践,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对此,要求高校方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如本校的附属中小学、地方中小学等,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在实习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保障和评价工作,使每一项实习都落实到实处,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尽可能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为学生今后真正的走上讲台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越是在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下,越应该有勇气和魄力对整个教学再次进行审视和思考,而通过这种审视和思考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个核心课程体系,使得教学的师范性、教育性特点没有被彰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态度和目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张艳 杨迎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秦广明.音乐教学应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效环节———高师音乐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6

音乐剧本身属于都市文化的一种,风格比较明快,幽默搞笑,并且涵盖了歌唱、戏剧、舞蹈的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舞台表演具有极大的张力。它的演唱手法集中了西洋美声和中国民歌、通俗唱法的优势,引入声乐教学后对于学习者的歌唱能力具有极大的提高。从演唱形式上看,音乐剧具有复杂多变、自由丰富的特点,无法从单一特点对它进行概括。通俗、美声、摇滚等都属于它的演唱风格领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为学习者提供最大的表演空间和发挥余地。但也因此对于表演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嗓音表现力丰富、深刻的音乐感悟力等。另外,在唱法中还要适应“假声位置真声唱”的训练方法。假声是指的一种特殊的发生状态,真声唱即在实际中声音跑出去的方向要与歌者想象中的方向相反。此外,音乐剧表演与声乐表演不同的还有音乐剧中的演唱具有动态性,必须同时运用舞蹈和戏剧进行表演。因此就要求歌者具有较高的舞蹈功底,能够利用舞蹈来表达音乐剧中的感情氛围。此外,在音乐剧表演中还比较重视能够灵活切换深呼吸和浅呼吸,共鸣大多采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将音乐剧融入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将情感的体验带给观众,进一步完善作品,用生动逼真的形体表演带给观众美的感受。

二、音乐剧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在上面中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音乐剧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也使得音乐剧融入声乐教学中具备了初步基础。下面我们将对音乐剧融合在声乐教学中体现的艺术特性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艺术性

音乐剧之所以能受到我国大众甚至于世界大众的好评与其浓重的艺术价值优质紧密的联系。尤其从1927年美国上演《演义船》音乐剧开始,主题变得更为贴合时代精神,形式上更为活泼。以后的音乐剧则大多以此为范本,追求轻松幽默又不乏内涵,70年代上映的《奶油小生》一度创造了连续演出场的神话。而英国的传统名剧《猫》则以其绝无仅有的票房引起世界惊叹。此外,音乐剧还具备传统歌剧所不能具备的一个重大特点:通俗性。传统歌剧中虽然不乏雅俗共赏的曲目,但是仍旧对于观众的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与之相反的是,音乐剧本身是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存在的,具备很高的大众性。在情节设计和歌唱表演等环节多运用肢体语言来使得表现富有张力和艺术性。同时,能在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剧无疑对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能进一步推动声乐事业的发展。

(二)动态性

“载歌载舞,边演边唱”是音乐剧本身所具有的最大特色,也是音乐剧演出所具有的最大难点和亮点。这一点如果能融入到静态的声乐表演中,声乐表演将会具备更美妙的感官享受。现代舞夸张、热情的律动、抒情优缓的芭蕾,无疑能更好的把声乐表演变得动态化,更为直观的感受到热烈的舞台氛围,情节中的冲突转折。这一点对于声乐表演的舞台张力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提高点。通过动态性的声乐表演,来达到表演实时共享的效果。在实时共享的氛围下,观众更容易被舞台的气氛所感染,更加投入的去观看声乐表演。这一点对于声乐表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和进步,同时也应该是声乐表演吸收的音乐剧的精华所在。

(三)多元化

音乐剧本身的演唱形式和风格复杂多变,包含了多种流派和表现形式。因此在演出时要求演员必须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仅仅单一的美声和民族唱法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通过对于音乐剧的培训,可以使得学员在声乐表演时具备更大的可塑性,掌握技能多元化。例如,最开始的《猫》《屋顶上的提琴手》《音乐之声》《窈窕淑女》等作品中,其演唱技巧里的呼吸、吐字、支持等基本与美声唱法保持一致,具备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但是在《西区故事》中“阿美利加”则在发声上更贴近于自然声,适合表达青年的原始情感。《奶油小生》则是纯粹的摇滚唱法,《歌剧院的幽灵》就比较贴近于丰富的情感表达。音乐剧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化的演唱方法的特点,对于学员在声乐表演上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使得学员在面对声乐表演的要求时候能够使用更丰富、更多元的表现形式。

(四)趣味性

音乐剧本身具有很大的喜剧特点:活泼幽默、富有趣味。因此,音乐剧在表现中必然会带有大量的喜剧元素,达到一种特殊的讽刺效果,使得整个戏剧表演能够兼顾娱乐和艺术性两方面。把音乐剧融入声乐表演中能够使得学员更好的丰富学习生活,同时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声乐演唱中对于声音的控制力要求非常高。但是学生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并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任务。从整体中看,音乐剧绝大部分的演唱难度比较小,且情节富有吸引力,对于学生在初始阶段的练习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音乐剧的表演中还能使得学生兼顾到除了技术以外的一些东西,激励起学生的表演欲望,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也是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音乐剧在声乐融合中的构思

音乐剧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这也为音乐剧在声乐表演中的融合增大了难度,我们结合了多种实际教学案例,总结出一些音乐剧在声乐融合中必须要关注的点。

(一)曲目选择

在声乐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把音乐剧融入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于音乐剧的选曲中。但是由于,由于音乐剧本身的商业性以及进入中国的时间较短,使得我们在进行音乐剧曲目选择时很难寻找到合适的优秀作品。因此,我们认为在学生的初学阶段,通常提供一些传统的表演性较强的曲目。如《天边有颗善良的星》、《虹彩妹妹》等艺术作品。在后期学习中,则不断加大难度和使用一些音乐剧的片段进行教学。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后,音乐剧的表演风格趋于多元化,常使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对于这些音乐剧来说,我们并不需要一一演唱,可选取能起到最大代表作用的部分供学生学习,其余的留待欣赏使用。

(二)艺术实践

声乐教育是一种艺术实践的过程,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很要求学生的自主参与和亲身体验。因此,我们应该尝试多安排实践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关于音乐剧的制定和表演,对于音乐剧作品进行自主创造和改编,同时也能丰富自己的想象和审美能力,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团队意识,把自己的审美感受通过音乐剧的演出表现出来。在学校中,可以开设一些社团专门进行音乐剧表演,丰富课堂内外生活,甚至安排小型的演出和汇演,增加学生的实际演出经验。或者可以举行讲座来普及音乐剧知识,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对于音乐剧的理解。

四、结语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7

关键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应用能力

声乐是高校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院校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在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中,高校的继续教育水平、学生的歌唱状态、情绪变化以及健康问题都会对教育对象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继续教育的声乐教学而言,声乐课程设计与声乐实践同样密不可分,声乐实践是声乐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学生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声乐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将声乐实践贯穿于地方院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声乐知识,摸索表演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的重要性

(一)继续教育声乐实践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

声乐是一种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其实践性相对较强,因此,课程实践是声乐继续教育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课程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内心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并通过一定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起伏等都会影响自身的音乐展示,声乐课程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可以有效减轻大学生“胆怯”、“羞涩”、“紧张”的心理感觉,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加学生的声乐表演经验,从而更好发挥自身的歌唱水平。另外,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际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客观的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唯有在实践作用下声乐知识才能实现深入渗透。现实的演唱环境、伴奏变化以及舞台效果等各不相同,一旦偏离预期设计,便会影响学生的表演效果,唯有加强日常课程实践,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保证表演的完整性和高质性。

(二)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必要条件

在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声乐课程讲授过程中,完整的课程体系、丰富的课程内容以及专业的课程讲授,是培养高素质声乐艺术人才的必要条件。要想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声乐课程实践应用能力,必须将声乐课程理念与声乐具体运用有效结合,声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实战、多练习、多积累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课程学习基础,才能掌握课程知识的应用方法和实践技巧。通过继续教育课程实践,让学生感受专业的演唱水准、欣赏优质的舞台表演、学习独特的声乐技能,逐渐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二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的应用问题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强调声乐理论与声乐表演技能的有效融合,将课程内容与声乐实践具体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不同高校的继续教育课程实践内容往往各不相同,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即:结业论文、艺术实践、科研实践、教学实践、音乐会表演等,其中,艺术实践是众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的主要形式。结合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的实践应用现状,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应用问题:第一,继续教育的声乐课程实践方式缺乏整体性。由于我国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分别属于不同的音乐课程实践系统,声乐课程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因此,声乐实践方式之间缺乏逻辑性和连接性,整体建设性不强,难以统一规划与管理。第二,声乐课程实践的教育方法不当。声乐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音乐课程,“师徒制”式的教学模式是声乐继续教育的传统授课方式,有难以取代的教学优势,但实际的声乐课程实践包括多种实践方式,仅仅依靠传统的课程授讲方法是远远不能提高学生课程实践能力的。第三,声乐课程实践课程内容不完善。目前,我国地方高校音乐类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音乐人才”,但是“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技巧、轻能力”的课程内容设置显然不利于学生声乐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三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采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的方法多种多样,学生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予以保障。具体而言,针对声乐艺术较强的舞台实践性,“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是声乐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例如:在讲授“声乐演唱与表演课”时,首先,应该让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合唱与重唱排练,进而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吸收老师的讲授方法,穿插声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声乐演唱时童声、男生、女生以及混音的不同之处,在“口传心授”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帮助学生理解重唱和合唱的相关音乐知识。另外,在艺术实践方面,采用“案例启发式”课程讲授方法,以实际的声乐作品为课程教学案例,通过模拟真实的表演情景,让学生真切感受舞台环境下的声乐表演状态,提高学生的舞台感知力。

(二)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生声乐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完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可以将其声乐课程实践教学分为以下两个发展阶段,第一,基础实践阶段,该阶段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声乐舞台表现能力为主,实践教学方式多以艺术实践和课程实践演练为主,辅之少量的声乐社会实践和校园专题活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舞台表演能力。第二,综合实践阶段,该阶段课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声乐能力为主,即包括演唱能力也包括表演能力,实践教学方式多以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教学实践为主,辅之必要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沟通协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设计丰富的课程实践内容

大学生继续教育声乐课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丰富的课程实践内容,只有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才能广泛涉猎声乐知识,合理应用声乐技巧。具体而言,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声乐课程以培养综合型声乐人才为本,应该切实丰富声乐基础课、声乐技巧课、声乐理论课、声乐活动课的课程内容,并将各门课程内容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多种声乐课程活动方式,例如:课堂互换角色,让教师充当学生,让学生充当教师,鼓励学生独立进行课堂模拟讲授,也可让学生运用声乐专业术语灵活表达声乐演唱技巧,采取“互评互批”的沟通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相互监督,及时指出同学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总之,地方高校的建设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继续教育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教育方式,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声乐继续教育,必须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把握重点,完善声乐课程内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寻实践应用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每所地方高校的继续教育声乐课程都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平衡发展、创新突破,还需在实践中进行长久的探索与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丽新.浅谈声乐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60.

[2]孙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师声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11-115.

[3]王鲁滨,刘钾.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继续教育,2016(04):11-13.

[4]郝少盼,关军.浅谈互联网环境下的继续教育创新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6,(16):28-29.

[5]刘玉芬.新形势下继续教育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14):45-46.

声乐教学案例范文8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合理运用分析

声乐教学是音乐艺术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声乐歌唱技术、音乐艺术、音乐审美以及声乐实践等内容,而声乐曲目是声乐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曲目的合理选择也是声乐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性保证[1]。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后一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曲目进行合理选择运用一方面可以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使声乐教学始终保持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声乐练习,使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各类演唱技巧,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2]。

1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曲目选择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刻板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尤其是对于声乐这类艺术性质的学科来说,其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性质的学科有较大不同,缺乏直接的定理和规律总结,更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3]。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实际中,由于没有中考、高考等硬性的考试指标要求,部分教师的教学态度就逐渐松懈懒散,缺乏自觉的教学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声乐知识,久而久之就使得自身的教学模式变得僵化刻板,声乐课堂十分沉闷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严重的压制。

1.2对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缺乏了解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学生个人的天赋不同,实际演唱水平和学习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来安排适当的教学活动[4]。然而在当前的声乐教学曲目选择中,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在选择曲目前不注重对学生的音色和音域等基本情况进行考察,过高的预估了学生的声乐基础,只是按照自己的猜测给学生选择曲目练习,这就常常导致曲目难度超出学生的接受范围,学生无法深切感受到声乐演唱的巨大魅力,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给学生的声带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

1.3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能最终引发质变,高校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延伸,正是学生学习更加深奥声乐知识的良好契机。然而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实际中,由于受审美侧重、个人风格以及演唱优势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教师在为学生选择练习曲目时常常带有过多的主观倾向,只选择自己擅长的声乐曲目,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比较单一,无法了解到更加丰富的声乐类别,大大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完整发挥。

2高校声乐教学中合理运用曲目的具体策略

2.1根据学生学习基础选择难度合适的教学曲目

声乐教学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短时间教学活动,学生只有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究才能逐渐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来为学生选择难度合适的教学曲目,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声乐教学的效果提升。比如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其选择《假如你爱我》、《绒花》等旋律简单、内容较短、音域变化幅度不大的曲目,指导学生在中低音区多进行基础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好向下一阶段前进的准备;对于中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其选择《我住长江头》、《燕子》等难度中等的曲目,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控制音色和发声训练的方法;对于高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为其选择《美妙的歌声随风荡漾》、《我爱这土地》等技巧较复杂、风格也比较强烈的曲目,使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锻炼,提高学生驾驭不同风格曲目的能力。

2.2根据学生声音特点选择对应的教学曲目

由于学生的性别、发声器官以及身体形态都不同,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自然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声乐主要分为男、女两个声种,高、中、低三个声部以及大、中、小三个声音类型[5]。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声音特点来为学生选择对应的教学曲目,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专业练习中发挥自身的声音优势,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色。比如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选择中音部的《踏雪寻梅》、《思乡》等曲目,高音部的《我的心里不再感到》、《我亲爱的》等曲目,以及花腔的《七月草原》和抒情的《我的深情为你守候》等曲目,指导学生对这些对比强烈的曲目进行反复练习和研究,不断激发学生的演唱潜能,最终帮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声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3注重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曲目

声乐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声乐艺术家,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声乐类型,从艺术题材和风格来看,声乐作品主要可以分为艺术歌曲、民歌小调、歌剧咏叹调以及音乐剧等类型[6]。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为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曲目,开阔学生的声乐学习视野,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声乐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声乐学科的整体认知。比如在我国意大利声乐曲目是高校教学的主流,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请别忘了我》、《重归苏莲托》等经典曲目进行教学,但同时结合我国本土文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选择黄自先生的《都是风光幻想曲》、《旗正飘飘》等曲目以及蒙古族传统民歌《嘎达梅林》等曲目进行教学,使学生既能够与世界潮流接轨,也可以注意到我国的宝贵声乐财富。

2.4结合时代特征为学生选择教学曲目

声乐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而是一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创新,不断焕发活力的艺术,近年来也有许多优秀的新声乐理念被提出来,同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青年时期正是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最佳时期[7]。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就要摒弃“课本有什么就教什么”的狭隘教学思维,而要注重结合时代特征为学生选择教学曲目,使学生的学习能够突破教材和课堂的局限,做到与时俱进,逐步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并且在传统与时代的碰撞和交流中培养学生对声乐艺术发展方向的洞察力,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在当前的声乐领域,跨界演唱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以谭晶为代表的民族与通俗跨界演唱以及以莎拉布莱曼为代表的美声与通俗跨界演唱都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因此教师就可以选择《远情》、《梅娘曲》以及《Closer》、《LaLuna》等代表时代特色的曲目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新的声乐唱法,促进学生不断更新已有的声乐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声乐知识体系。

3小结

高校声乐教学要想取得长远的进步,曲目的合理运用是一个必须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更要主动承担自身的教学责任,从教学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中心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曲目,使声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慧.巧选曲目,全面发展——声乐教学曲目的选择策略与运用创新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16):179.

[2]胡珺.高校声乐教育改革与实践研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6(36):178-179.

[3]李飞.论传统音乐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与途径——以赣南采茶戏为例[J].高教学刊,2017,46(19):108-110.

[4]张锦.声乐教育服务于城市社区声乐活动的思考——以武音音教声乐教育现状为例[J].音乐创作,2017,26(29):187-189.

[5]李楠.戏曲风格声乐作品的演唱与教学实践——以《卜算子•咏梅》和《牡丹亭》为例[J].当代音乐,2016,46(22):188-189.

[6]陈进,鞠曼丽.声乐训练中教学曲目的选择与声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J].音乐时空,2016,48(2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