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中美声演唱技巧和声乐艺术的融合

声乐中美声演唱技巧和声乐艺术的融合

【摘要】声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声唱法和本土唱法是声乐中两种不同的歌唱形式,这两种歌唱形式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想要进一步促进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更好地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融合,对声乐教学工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要保证态度端正、思维开发,全面吸收优秀文化元素,更要具体落实到教学内容、音色等细节。对此,本文介绍了声乐教学中的演唱方法,而后围绕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展开了详细分析,希望此次分析可以帮助相关学习者更加精准地把控美声演唱与中国本土声乐演唱的风格。

【关键词】中国本土声乐艺术;声乐教学;美声演唱;融合方式

现代社会发展促使多元文化不断涌入人们视野,使得大众的艺术认知、精神追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容的思想和理念,为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根本支持。其中西方文化和思想在我国逐渐兴起,对我国音乐艺术、美术艺术等领域带去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创新了我国素质教育实现方式和内容。而声乐教学中,在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基础上,融入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有助于进一步拓展、丰富声乐教学内容,并在融合基础上再加工,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声乐艺术教学体系,对推动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声乐演唱方法分析

(一)民族唱法

我国本土的声乐艺术,典型代表就是民族演唱,其中包含了传统戏曲、民歌演唱,还有曲艺说唱等,都可以归属到民族演唱风格范畴中。西方文化和思想逐渐引入我国,创新了民族演唱艺术发展方向,很多民族演唱艺术家开始融入西方的歌剧演唱形式。而更加细微地分析民族演唱,不难发现,其代表的正是民族声乐艺术,当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继承了我国传统演唱风格和技巧,同时,也适当地融合了美声演唱技巧。所以,针对声乐教学中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融合,其融合的核心就是民族演唱、美声演唱二者之间的结合。

(二)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美声演唱中,需要歌唱者具备充足的气息,声音要雄厚、饱满、有力。这一特点与我国声乐艺术相比,除了音质不同、语言不同,其独特性还在体现在咬字、呼吸位置方面。欣赏美声唱法时,不难发现,演唱中,虽然音质要丰满、浑厚[1],但更加注重共鸣性,与此同时,无论演唱什么,都要做到咬字清晰、精准,演唱者必须熟练地掌握发音技巧,才可以保证演唱中发出的声音,要更加流畅、浑厚。此外美声演唱技巧,在音域方面,也更加宽广。

(三)通俗唱法

所谓的通俗演唱,主要就是流行唱法,20世纪30年代起,流行唱法逐步在我国兴起,其中包含了很多音乐类型,而演唱风格也多种多样,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固定的模板,流行唱法主要突显的就是自然、随性。与民族、美声唱法相比,大众更多倾向于通俗演唱,这与现代人们思想、审美较为符合。另外,流行唱法更加突出声音的特色,可以通过声音表达出演唱者的情感,从而展现出一种感染力、即兴性。

二、音乐表演艺术的音乐根源

音乐表演艺术不仅可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内容,也可以表达表演者的情感内容。而且,在表达的过程中,其情感强度的变化可以达到特定的表现,让人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本质和表演者的灵魂。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具有影响情感的能力,但音乐表达的艺术更为独特。因为音乐表演艺术不仅是一种时间艺术,也是一种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更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在少数的和弦和旋律线中,它不仅可以表达某种情感,还可以让听者投入到这种情感中。音乐表演的核心是音乐,音乐的特点决定了音乐的表现。音乐的音量、强度和长度构成了音乐的节奏。它不仅是音乐的基石,也是音乐欣赏的外在方面。慢节奏、低音量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以忧郁和悲伤的情绪。例如,在歌曲《芬兰颂》的开头,乐队的大部分表演都集中在低音区,形成了浑厚而咆哮的声音表现。在聆听的过程中,听者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被束缚的原始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它通过音乐表演艺术为听者构建感知世界,并通过听者的主观认知深入探索这些感知,触及灵魂,进而影响听者产生愉悦或痛苦等不同的情绪。同时,音乐表演艺术与纯音所产生的音乐相比,对听者的情绪有着更直接、更强烈的影响。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来自于音乐表演艺术独特的抒情性。

三、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的实践结合

(一)合理选择作品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保证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能够与我国本土声乐艺术高度融合,教师应当保证二者的教学内容要相互联系、契合。对此,教师需要合理选择声乐训练作品,除了满足该作品具有美声演唱风格,特定的演唱技巧,更要实现透过这一作品,可以深入展现出该歌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所选的作品应当满足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教学要求[2]。只有满足这两点,才能为后续教学提供保障,推动二者的融合,可见,声乐教师应当合理设计教学方案,高度重视声乐作品的选择,从而全面保证不同教学内容融合后的一致性、契合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声乐教师需要明确美声演唱风格和技巧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融合的目标,了解各自的教学内容,而后建立在目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择声乐教学曲目、练习曲目、欣赏作品等。而后在美声演唱技巧融合本土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汉语教学训练为主,适度地引入其他外语。简单说,就是要着重突出中国民族性语言,明确其在融合教学中的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本土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再创新、丰富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教育,最终全面落实融合式教学任务。根据此教学方向,声乐教师在挑选练习曲目时,要选择能够锻炼学生本土发音技巧的曲目,使得学生可以使用汉语进行正确演唱,而后,在讲解美声演唱技巧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本土语言[3]。一般情况下,练习曲目中会运用“a,e,i,o,u”训练学生的演唱能力,由于此种发音非常容易被英语本身的语音影响,所以,声乐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本土化内容时,应当全面掌握汉语语音收尾,其中包含了单音字、鼻音字、复音字。比如,教师可以从结合单音节入手,引导学生练习一个种类,而后逐步、有层次地融入其他种类,并注重强化学生练习字与字之间的灵活转换。事实上,很多唱不好汉语的美声学习者,主要难点就是字和字之间的转换不够灵活,对此,在练习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强化这部分训练。除此之外,对于演唱作品的选择,也不能忽视中国本土作品,教师可以减少国外艺术歌曲运用,适当地增加本土作品,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发挥出汉语的特点,逐步提升学生的声音灵活性,使其音色更加通透。而对于一些较为挤、卡的声音,可以利用字不密集、古朴的作品作为演唱曲目,帮助学生慢慢地放松声音,从而提高咬字清晰度。通过演唱经典的声乐作品,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我国本土声乐艺术的魅力,领略中国文化[4]。

(二)语言之间的切合

为了更好地将美声唱法融入我国本土声乐艺术中,找出二者语言层面的切合点至关重要,也就是充分融合汉语语言特点与美声演唱技巧。美声风格唱法,多以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等语言为主,这类语言的元音以“a,e,i,o,u”为主,其中法语唱法会体现出一些较强的鼻化元音,相比之下,德语演唱辅音占比较多。而汉语发音复杂性就更加突出了,从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都是一个字的发音过程。所以,想要灵活地运用美声风格演唱,很难保证处理好这些环节。所以,当人们在欣赏美声演唱者演唱中国歌曲时,容易发现咬字不清的情况。而咬字是演唱中非常关键的点,因此,作为美声演唱者,需要关注咬字问题,特别是“元音”部分,需要重视。在演唱汉语歌曲时,教师需要侧重强调这一点,不能模糊处理字头,主要是因为如果声母唱得不清不楚,会直接给人造成一种不知所云的感受,容易降低声乐演唱整体感受。此外,对于一些声乐作品的演唱,由于情绪需求,需要特意强调字头。所以,在演唱多音素字的长音时,教师要强调,要求学生在处理元音字腹上,要注意停留,同时,收音时候再进行归韵。例如“乡(xi-an)”,演唱到元音“a”时,可以将哼鸣声音处理延长,直到最后再归到鼻腔中,细致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演唱细节[5]。

(三)音色的调整

音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演唱风格的一种辨识度。分析美声风格演唱,主要是利用了胸腹式深呼吸法,配合着腔体打开,所以,整体音色更加浑厚、宽广。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风格的歌曲创作也已经发生变化,在创作作品时,可以融合更多的结实、圆润的声音来凸显音乐性格。所以,若只是运用较“浅”的呼吸,则很难凸显出作品的共鸣,所以说,在音色上的调整,主要就是处理呼吸、共鸣部分。因为无论是哪种演唱风格,最为基础的支撑就是呼吸,同样,音色也会受到呼吸深浅、强弱的影响。事实上,早在17世纪,美声风格唱法就已经非常注重呼吸部分,在使用胸腹式呼吸法时,演唱者的腹部会获得一定支撑,合理使用这种呼吸法,有助于进一步凸显出音色立体感。对比之下,中国的传统民族风格唱法,胸式呼吸法的运用较多,演唱者运用这种呼吸法,可以提高喉头位置,所以腔体不会轻易打开,这样便可以使得音色更“薄”“亮”“细”[6],这一点,从民间小曲、小调上得以体现,凸显出了一定的特色。由于我国民族声乐一直在不断发展,此过程中很多作曲家也陆续开始融合更多的元素进行创作,这使得中国特色的声乐作品不断涌现,针对此,若是只运用胸式呼吸法,则无法更好地表现出那些磅礴气势的作品。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表现此类作品时,可以适度地进行呼吸调整,让呼吸更加深,配合胸腹式呼吸法,达到拓展音域、增强音色华丽性,从而更好地提高声乐表现力[7]。

(四)适当补充音乐知识,为想象重构铺路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重构想象与作曲者的欣赏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但乐曲的重构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作曲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才能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因此,音乐会影响了作曲者的重构想象力,增加了作曲者的基本音乐知识和一些技能,使作曲者更容易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更深入地欣赏和理解作品。例如,在教授关于《野蜂飞舞》的音乐欣赏课程时,表演者应该为作曲者的想象力铺平道路。首先,让作曲者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作品的力度、速度、情感、节奏、旋律等基本音乐知识。这部作品节奏极快,有强有弱,节奏紧凑,情绪活跃,跳跃感十足,旋律也很有活力。当有了相应的音乐知识铺路时,就可以想象一群野蜂飞舞的场景。紧张的节奏会让作曲者想象像蜜蜂接力一样回到蜂巢;旋律充满活力和情感。这可以想象成蜜蜂在不同地方忙碌的场景。同时,也在庆祝丰收的喜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发现,想要在声乐教学中进一步融合美声演唱技巧和风格与中国本土声乐艺术,教师应当不断地调整语言语音结构,与此同时,还要全面地了解发音特点。适当地选择能用汉语进行演唱的曲目,在此基础上,合理把控演唱的发声技巧、演唱风格等。而作为声乐教师,应当更好地创新我国声乐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声乐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演唱技能,与此同时,也促使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艺术理念。

作者:彭亮 单位: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