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培训总结范例6篇

声乐培训总结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1

关 键 词:原生态 歌唱 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体系;训练;构建;理念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声乐教学理论的记载: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声及清徵者,乃教之。这即是说,教唱歌应先看学生的基本条件,强调教以正确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中国的京剧唱腔,声区统一,字正腔圆,既能婉转如歌,又能抒发悲壮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时候,强劲有力,穿透力强,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组的c-e,甚至更高。此种唱法及其训练之道,能否借鉴于中国声乐演唱训练,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借鉴“西洋唱法”的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到底如何借鉴“西洋唱法”中的先进经验,中西结合,达到发展我国声乐艺术的目的,我们的先辈和广大声乐工作者已经作出了长期的、艰苦不懈的探索,也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总的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声音特点,因材施教,广泛汲取西洋唱法中先进的训练方法。第二方面是如何将美好的、受过良好训练的嗓音运用于风格不同的中国作品的演唱中。

一、正确理解科学的发声机理建立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人要做到能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 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二、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限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

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想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就能构建起先进的声乐艺术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声乐;整体性

声乐训练是由歌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歌唱技巧、情感表达、心理状态等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这些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整体统一的的。在一般的训练中,我们的教师都比较注重的是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如呼吸、吐字、共鸣等。现代的歌唱艺术范围比更是融入了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与之相联系的概念,当然与之相应的声乐训练也应该是一个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过程。所以我们还需要的是一个整体性的观念来对歌唱的训练进行把握。

一、歌唱的呼吸与气息控制

在歌唱艺术中,气息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环节。气息是人体的必备机能,也是是歌唱的动力源泉。从本质上及生理上来说,在歌唱和在说话时是完全一样的,但在运用上两者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说话时人不需要考虑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法进行呼吸,气息的进出量,可多可少,因为他有充分的机会呼吸,没必要考虑要把气息吸到哪里。歌唱的情况则不同,歌唱者要求有意识地去吸气,保持把所吸入的气息分配在要发出的一定数量的声音上,而每个音都要有特定的高度、长度、强度。唱一首歌曲时,歌唱者只能在休止的时候和歌词、乐句等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换气,总之,是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的。

歌唱需要气息,那是不是气吸得越多越好呢?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由于担心气不够用,就吸进大量的空气,结果还是觉得气不够用,而且唱起来觉得憋得很难受。这是因为气吸得过多过满时,呼吸肌受肉群用力过多,造成肌肉疆持的缘故,也就是气息吸得过多,会影响歌唱的正常运动 。

二、哼鸣叹气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

叹气哼鸣是歌唱基础训练的重要环节。它能使喉头保持向下,也可以使我们的声音轻松明亮,同时,让我们的喉咙保持打开,舌根放松。训练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准备:先以单项叹气哼鸣稳定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在站立好的基础上,头微微低一些,嘴张开(以一个鸡蛋大小的形态为宜)。双唇稍向前伸,上唇用力稍大些,舌头放平,注意下巴一定要放松,这一点很重要。这时,口、鼻同时以半打哈欠的状态吸气(以听不到声音的深吸气为佳)。气息吸至腰腹,以“hèn”或“èn”的呼气(或叹气)方式哼出声音,动作要自然放松,干净利索。感觉到声音沿后咽壁进入头腔内。这时的喉头也会自然,松弛,处于一个最佳位置,为我们的歌唱着好了准备。因此歌唱训练要强调叹气哼鸣的基础训练,这是一种有效方法,更是声乐整体训练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无论在美声唱法还是在我国的民族唱法这都是不可改变的重要原理。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尤其是我们运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的时候,由于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欧洲语言文字在结构和发音上有较大的差异,导致某些发声技术上的差异,有一些人在演唱时过分注意发声方法以及声音,却忘记了语言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的,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是任何其他的音乐形式所不能与之相比的。

四、歌唱演唱中心理状态

演唱是一项高级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正确的生理状态为前提,但是正确的心理状态也必不可少,有时候心理状态将导致演唱生理状态上的变化。故演唱时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你的演唱水平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甚至超长发挥。相反在处于紧张失控的心理状态下,必然会导致你演唱水平不能正常发挥,而使演出失败。严重甚至会造成歌唱失去信心,对参加歌唱演出产生恐惧的心理。总之,过于紧张在某种程度上会使演唱者失去自控的能力,从而导致演唱效果不佳。

世界上一切的优秀歌唱家之所以能使广大听众为之倾倒,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除了具有良好的嗓音和高超的技巧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歌声准确生动的表达歌曲的内容和真实的情感,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给予听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感染。如果他们没有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没有领会歌曲的意境和音乐的美,即使有再好的条件,也难以做到自然的歌唱。所以,声乐训练中心理状态也成为声乐整体性训练中重要的的组成部分。

五、情感培养在歌唱训练中的重要性

音乐是听觉、感觉的艺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直接引起人们的共鸣,音乐表现的特点决定了音乐是促进良好情感发展的最佳手段。歌唱是人声的艺术,最贴近人类自然表达,也是促进学生建立良好情感的最佳手段。歌唱演唱发于声,及于情,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自然共同融入美妙的人声中去,声与情是他们自然联系的纽带。在声乐训练中虽然声音训练结果是有差别的,限于学生的自然条件,也许不能达到最佳,但是情感的表达却是可以激发、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歌唱训练的整体性,在强调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要从“情感培养”入手,适当调整训练中声音训练与情感表达的比例,进行整体的训练,是可以达到明显训练效果的。

综上所述,声乐训练就是将以上所述的几点结合,进行整体性歌唱训练。就是要求把生理、心理与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训练,有效地平衡、协调学生各部分歌唱的技能。整体性声乐训练的方法归结起来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可以使学生尽快建立起整体协调的演唱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发声器官局部肌肉的紧张和松弛,声音达到“松、通、情、表”的境界,提高他们完整练习与歌唱表演的能力。

总之,声乐训练是整体性的。只有对以上提到的各个方面整体的把握,在训练中不断强调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能力点,调动每一种资源,才能为歌唱训练目标的全面、深刻理解,为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训练过程的流畅连贯,打下良好的基础。声乐的整体训练,还体现在训练中每个环节都要得到整体的训练。通过这种整体性的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技能、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小燕.歌唱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学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对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为了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规格,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技能训练,声乐教学技能又是中学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从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而学生的教学技能却很差,普遍反映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目前那种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不仅对教师授课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对每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对声乐教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设计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控制原理。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发生改变的明确阐述。教学技能则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在微格教学训练时,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针对任何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又必须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控制教者的教学活动,控制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控制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

2、要素分析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及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传播效果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教学方案。

3、优选决策原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选出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力争使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于特殊的教学情境。

4、反馈评价原理。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它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也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改进。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2、教学过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条件,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

3: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时,如何获得反馈信息,以评价教学效果。

(四)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评价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微格教学时应依据声乐教学法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结合微格教学训练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微型课教学目标,通过微格教学逐一实现微型课教学目标,从而逼近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

2、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虽然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但是,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分析教材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分析、研究教材的方法。

3、教学对象: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集体及个体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演唱技能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作为微格教学设计安排的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以及记录、储存、再现信息的各种资源的媒介。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学内容是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选择直观的媒体。对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媒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水平来选择媒体。

(五)微格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流程图1)。

图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流程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微格教学的实施程序

为了更好的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进行控制,根据微格教学的设计程序,结合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流程图2)。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阶段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我们把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每个微格教学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微格教学前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微格教学阶段应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并对该阶段微格教学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要求。通过微格训练有95%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微格教学。指教者(学生)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程序和教学阶段,认真准备每次的微格教案。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语速、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朗诵歌词、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能力。第二部分为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形成连续、进行强调、反馈等讲解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运用演唱法、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来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能力。

图2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

第二阶段、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范唱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正确范唱、错误范唱、夸张范唱等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为伴奏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即兴伴奏、固定伴奏培养目标。第三部分为声音辨析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共鸣腔体使用、声音运动方向、发声状态、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歌曲情感、演唱歌曲整体性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微格训练的形式,从生活中各种感觉提炼出歌唱感觉、正误对比、自我感觉、形象比喻、模仿、讲解与范唱进行声乐专业技能微格训练,运用比较法、演唱法、伴奏法、例证法、述说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采用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范唱技能、伴奏技能、声音辨析技能的指导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控制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教学组织、教学容量、教学时间、教学节奏等控制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个别课微格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控制技能能力。

第四阶段、说课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说课”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说课”微格训练的形式,运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进行“说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说课”能力。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与评价

1、成立微型课教学班:对温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级80名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分班,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学控制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微型班由5-7人组成,声乐专业技能训练由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学生在技能训练的不同阶段,根据该阶段技能的训练目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讲课。

表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一览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价得分检验一览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5

一、青年声乐教师应具有较高演唱水平

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不可间断的过程,不能因为身为教师而中断求学。为了保证青年教师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系统、完善的青年声乐教师培训制度。

1 青年声乐教师轮训制度

各音乐院系应分批分次地安排青年教师进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拔一些优秀的声乐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

“培训”和“选拔”可以教师举办音乐会的场次及科研水平为主要依据。“培训”时间以半年或一年为一周期,“选拔”以两年为一周期。每次参加培训的人数不能超过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这样既可以使大部分青年声乐教师得到学习提高的机会,又不至于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学习结束后,教师应以举办音乐会的形式进行汇报,再由专家评分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师的培训结果进行测评,并将测评成绩列入教师年度考核项。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保证了培训的质量。

2 建立长期有效的校内培训制度

(1)聘请国内外声乐专家定期讲学制度

每学期可聘请专家进行为期至少一个月的大师班形式的短期授课。培训期间,每位青年声乐教师的上课次数不得低于三节,听课次数不得低于十节。培训结束后由专家选定部分参与培训教师举办汇报音乐会。

另外,不定期地邀请声乐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及公开课展示,能够让青年教师开阔眼界,不断更新声乐理念。

(2)星期音乐会制度

青年声乐教师可以自由搭配组合,每星期举办一场小型音乐会,音乐会可以是室内乐的形式。这种办法既调动了教师的学研积极性,活跃了专业气氛,又可以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声乐教师考核制度。

1 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的青年教师声乐演唱观摩考核制度。聘请具有一定声望的声乐专家定期对声乐教师进行公开公正的考核,以此做为声乐教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声乐教师音乐会考察制度。以年度为单位。根据教师举办个人音乐会、教学音乐会、实践音乐会的场次与技术含量,进行量化评定,采用学生与教师中以不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做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

3 科研成果考察制度。建立科学的、明晰的科研成果考核制度能大大调动声乐教师的自我研修的积极性。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第三,声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

德奥、意大利、法国、俄国等国的古典声乐作品是每位声乐教师都必须大量学习的。演唱古典声乐作品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这就对声乐教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做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歌唱所需的各个语种的文化背景、风格特点及语音和基本语法结构,这样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促进声乐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二、青年声乐教师应具有课程创新能力

传统声乐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声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创新也被做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提上日程。不少院系已突破了传统声为主,实践课、小组课为辅的新型授课模式。新型授课模式的论证和完善,还需要我们青年声乐教师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大胆实践,进一步推动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三、青年声乐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声乐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育;合唱教学;合唱作品;歌唱技巧

合唱是由两个(或以上)声部的人声相互配合、烘托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是集体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形式,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技能、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在中小学有效的开展合唱教学就必须从合唱作品的选择、音乐基本训练和合唱练习的过程都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在自己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同行的研究成果,提出开展中小学合唱教学的思路,以就教于方家。

一、 合唱教学应为我国音乐教育主要教学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改变,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步被认识,学习器乐演奏的孩子越来越多。但在基层,由于音乐教师和音乐器材的缺乏,大部分家庭也没有条件买乐器,尤其是在人口占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更是没有条件学习乐器,音乐教育的普及受到极大的限制。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较多,开展合唱教学是十分可行的,可以说是我们普及音乐教育的一条必由之路。在中小学中开展合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在素质教育方面合唱教学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通过合唱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协作精神和高尚完美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整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合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应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二、 选择适合的合唱作品

为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活跃校园文化,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选择好的并且合适的合唱作品便成为教学的前提条件。由于中小学生音乐素质、年龄、性别等各方面的限制,在所选择作品时我们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嗓音,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的参与意识等。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选一些充满意趣的作品,如阿塞拜疆民歌《我的小鸡》、《卖报歌》,活泼轻快的《铃儿响叮当》、《放风筝》,而中高年级则相应难度增加,选择表现力更强的《春天来到田野上》、《太阳出来了》;而初中的孩子则应该增加一定的难度,改编的无伴奏合唱曲《赶牲灵》、《青春舞曲》、《阿拉木汗》等等。

总之,选曲一定要扬长避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可以实现合唱教学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加强歌唱基本技巧的教学,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 两种训练将会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

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进,尽量采用无伴奏形式从横向的音程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纵向的音程以及简单的和弦,让学生根据固定音高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协和的状态。为了帮助学生训练内在听觉和掌握音准,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无伴奏合唱训练曲,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上,确定合理的音准、音色,然后反复训练以达到作品需要的协和。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拍是音乐的脉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准确、独立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准确、独立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是合唱训练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具体训练时,可加强简单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灵敏反应,为合唱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合唱歌曲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欣赏是合唱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中应加入中外合唱作品欣赏,主要让学生通过欣赏提高自身对合唱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聆听声部的旋律性及声部间的层次感,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提高对合唱的感知能力。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从音乐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合唱声音优美协和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合唱作品的过程中应着重从作品的思想感情、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本身所具有的音乐美中去启发和引导学生来感受和理解音乐,使学生掌握合唱中的和声美以及多声部合唱的音响效果,体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合唱作品情境中。

五、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地划分声部

人的声音先天有别,只有顺应它去训练,演唱水平才会提高,否则会伤嗓音。在合唱教学中简单地把全部男声划分为低声部,全部女生划分为高声部的做法是不妥的。在划分声部时应以音色高亢嘹亮的为高声部,音色丰满厚实的为低声部。在音域上,在C2以上的为高声部,年龄较小的宜放在中低声部,年龄较大的则放在外声部。从和声理论上讲,低声部是四声部的外声部,与第一声部同样重要,从声音角度讲,童声的低音区本来音量就小,因此要增强外声部,最好挑嗓音条件好的学生来充实低声部。

合唱是一门集体的合作艺术,需要培养队员的“共性”特点,因此在合唱训练中应避免“个性”,去掉个人突出的东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要彼此照应,训练大家有所控制地歌唱,互相合作地唱出统一的音色。如:合唱中音量过大的队员要求相对收小,音色过亮的队员要求圆润,而对唱得过轻的则要求放大些。总之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学会在合唱训练中互相聆听。

六、对合唱歌曲的处理与表现

歌曲因内容的不同,处理与表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应充分了解合唱歌曲的创作背景,尽可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不同特点去教学。其次,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师生共同的二度创作,然后再去组织演唱,可以使作品的内在美和形式美充分表现。总之,合唱教学是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广泛开展合唱教学是实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合唱教学又具有自己的教学规律,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是“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无论他或她也许多么有才能,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提高教学水平,才能使合唱达到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心的目的,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参考文献:

[1]文思隆,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