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课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声乐教学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声乐教学课程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声乐表演课程设置;问题;建议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之上,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校的声乐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目标,如何通过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来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已经成为了摆在现代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当前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声乐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缺乏完善性

高校声乐教学涉及内容广泛,涉及科目众多,因此,良好声乐教学质量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科学完善的声乐课程设置作为前提和依据。从近几年我国高校声乐课程的设置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声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着声乐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缺乏完善性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具体来说,高校声乐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缺乏完善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对声乐理论课程设置重视程度过高,其他诸如声乐艺术史、声乐研究曲式分析以及合唱指挥等方面的声乐相关课程设置比重小,且多以选修课的方式存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校声乐课程的设置在结构上单一,各个课程之间结构松散,难以形成统一整体,学生在学习声乐方面难以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演唱者的舞台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但在高校目前的声乐课程设置当中却很少有声乐艺术心理学的设置,除此之外,由于过度重视声乐理论课程的设置,导致学生对其他相关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的调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声乐表演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声乐表演的教学质量对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工作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但就目前来说,我国部分高校在声乐表演课程质量方面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声乐表演课程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具体来说,高校声乐表演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校声乐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理念陈旧落后,教学模式僵化。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声乐教学老师未能够根据时展要求与时俱进地学习新时代出现的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方面的知识储备陈旧单一,因此,在教学实践开展过程之中难以满足学生对声乐课程的多样化要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激发。其次,部分高校对声乐表演课程的投入力度不足,很多有关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具和相关教学辅助设备较为缺乏,导致教师难以在高校开展声乐表演教学工作,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声乐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校声乐表演课程的开展不仅仅需要为学生灌输大量理论知识,还需要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来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能力。但就目前来说,一些高校的声乐表演课程在设置方面却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高校并未给学生提供必要且充足的声乐表演实习机会,地方文化团等单位可提供的岗位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建议

(一)重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声乐表演在教学方面存在的声乐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缺乏完善性这一问题,高校自身应当充分意识到以重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优化课程设置结构为手段来促进声乐表演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具体来说,要想实现高校声乐课程设置的完整性和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国家要对高校的声乐教学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引领,站在时展高度上,在深入分析我国声乐人才培养要求和培养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高校的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给予一定的指导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要求,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校的声乐工作能够符合社会人才培养要求和国家对声乐表演人才的需求。其次,从高校自身来说,高校要重视优化声乐表演课程设置的结构,重视各课目之间的优化,在课程设置方面实现声乐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合理化分配,给予其他诸如声乐艺术史、声乐研究曲式分析合唱指挥以及声乐艺术心理学等课程以必要的地位和课程设置比重,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学生能够全面而多样化地接受和吸收声乐表演方面的知识。最后,高校可以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声乐表演课程成功经验,对于其中的有用部分进行深入分析,要在分析自身课程设置现状的基础之上掌握自身声乐表演教学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决避免盲目的照搬照套。

(二)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要重视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高校的声乐教学课程除了在结构上要求具有完整性之外,还要重视声乐表演课程授课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提高声乐表演课程授课教师的实际授课质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对原有声乐表演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由于高校的声乐表演授课工作具有相对较为明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因此,不能够通过在短期内大批量更换原有授课教师的方式来实现声乐表演课程教师能力的提高,这不具备可操作性,也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当前,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业权威人士来学校开展讲座和开展培训的方式提升声乐表演授课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培训内容方面强调时展背景下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思路,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能够与时代接轨,符合学生对声乐表演学习的多样化要求。其次,引进优秀声乐表演教学人才。除了对原有声乐表演授课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之外,声乐表演课程设置对授课教师的高标准要求还可以通过优秀人才引进来实现。高校要以人才引进为契机,将原有的声乐表演工作与人才引进所带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进行有机融合,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高校声乐表演课程的教学工作开拓新境界。但在优秀人才引进的过程之中高校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所引进人才的学历学位进行高标准要求,还要对被引进人才的实际教学能力进行严格把关,全力确保所引进的人才集高水平理论知识化工作和高水平实际教学能力于一身。

(三)重视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声乐表演课程当中存在的声乐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这一问题,高校自身应当重视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具体来说,高校声乐教学要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目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学校内部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提供实习场地。高校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之中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个人音乐会、师生音乐会和声乐比赛的形式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之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增强对声乐表演的理解和感受。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晚会、合唱比赛等形式来为学生提供运用声乐专业知识的机会。其次,高校还可以通过商演、校外文艺活动以及和地方文化团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之中将声乐表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明确社会对声乐表演人才的实际要求。

三、结语

本文以高校声乐教学当中的声乐表演课程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存在的问题,例如,声乐课程设置结构单一,缺乏完善性、声乐表演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以及声乐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诸如重视课程设置的完整性,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要重视授课教师教学能力以及重视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等相关建议,希望对于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威.浅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J].黄河之声,2017,(04):30-31.

[2]张汝瑶.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表演课程的设置[J].艺术研究,2018,(03):168-169.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课程思政;融入;声乐教学;实践;研究

高校的“唱”“表”“讲”“研”“导”“德”声乐教育目标是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提出的,是顺应时展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关系,不仅关注声乐演唱技能的传授,而且注重学生作为未来音乐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音乐表演与表现能力、审美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尝试将思想政治教育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于声乐教学中,探究声乐课程思政的新路径,提出在教授声乐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技能性、艺术性的培养,进而提高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向学生教授红色经典歌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革命历程,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发展历程中,“红色经典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红色经典音乐包括了各地最具代表的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以及各种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而这些几乎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在“红色经典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自觉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并以研究这类音乐为己任,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将民族民间优秀的音乐元素与自身的音乐创作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歌曲《歌唱祖国》《在北京的金山上》《让我们荡起双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桂花开放幸福来》《我骑着马儿过草原》《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克拉玛依之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我为祖国献石油》《走遍祖国大地》《我爱你中国》《春天的故事》《在希望的田野上》《青藏高原》《永远跟党走》等;歌剧《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等;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等;管弦乐《春节序曲》和交响序曲《红旗颂》等。在声乐课堂上选取优秀的、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积极引导学生向主流价值观靠拢,借助歌曲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家国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塑造其高尚的人文精神。沈阳音乐学院“红色经典音乐概论”课题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与实践,撰写了《红色经典音乐概论》,在总结与归纳近一个世纪以来红色经典音乐的同时,更要为我国高等音乐与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一部教材,以此来促进我们的人才培养在思想与艺术教育上的同步发展。该教材共分为九章,在内容上包括了红色经典音乐发展历史概述、有关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红色经典音乐在各个时期的创作与作品、红色经典音乐家以及当代红色经典研究成果五个部分。在写作上,该教材从红色经典音乐作品以及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入手,重点选取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最能代表红色经典音乐的各类音乐作品、作曲家、表演艺术家以及理论家,同时努力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文艺思想与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在结构上,该教材以历史学的表述方法为主,同时在一些章节当中运用了专题性的写法,力图全面展现红色经典音乐。2010年,《红色经典音乐概论》作为一门艺术院校的基础理论课,在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开始教学。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所授课程效果显著,反响较好,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与艺术理论及表演实践方面收获颇大。在课程思政的统领下,不仅要检验专业课的技能目标是否达到,还要检验思政目标是否达到。红色经典歌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意义深远,展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凡。

二、采取循序渐进的“课程思政”声乐教学模式

由于高校扩招,音乐院(系)以声乐主项考入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但真正基础好、素质高、演唱水平高的学生并不多见。入校后,这些学生学习不踏实、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甚至为了短时间内在院(系)争第一、在比赛中拿奖,盲目扩展音域追求大音量,不顾自身条件演唱难度较高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追求专业进步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从声乐学习的长远发展来看是不可取的。因为没有扎实的技术基础,盲目拔高,会导致进步缓慢,挫伤自尊心,严重的还会造成声带病变,永远失去歌唱的能力,这对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残酷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先从学生的思想入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经验,教导学生,让他们明白学习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追求进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一些著名声乐教育家如周小燕、沈湘、黎信昌、郭淑珍等人的传记,以及有关声乐教学方面的文章,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诚心和信心,需要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教育人。待学生观念转变过来后,再在声乐学习训练中逐渐渗透强化,培养学生踏实的学风、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针对性格急躁基础又比较差的同学,教师首先不要急躁,要沉下心来,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其明白声乐学习循序渐进的重要性。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和声乐学习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只有把各个歌唱器官协调配合好,把歌唱的机能训练扎实了,技能技巧娴熟了,才能获得好的声音和歌唱能力。声乐学习要稳扎稳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仅要付出汗水,还要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正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需要长期艰苦、细致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其次要让学生明白,情绪对歌唱的影响与作用。愉快的心情和平和的心态对歌唱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在愉悦的氛围中歌唱,才能获得好的歌唱效果。并且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声乐学习要讲求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偷工减料。歌唱能力的提高必须老老实实打好基础,楼梯要一层一层上,楼房要一层一层盖。歌唱家是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刻苦训练出来的,欲速则不达。此外,教师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学生的歌唱水平布置相应的作业。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的私利或因学生比赛心切而让学生“超载”,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使禾苗枯萎。只有量力而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辅导,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歌唱基础的优秀学生,也才能使学生永远保持歌唱的青春。在声乐教学中,一般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以中声区为基础,掌握发声的基本方法,调节和锻炼肌肉,以适应歌唱技术需要。第二步,在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更加强调气息和共鸣的强度,但不可急于求成,特别在中间声音向高音区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谨慎。第三步,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加强音量、音高的训练,形成有明显声部特点的音域和音色,然后接触比较难的曲目。荣誉感、责任感等的培养要贯穿在发声练习、基础歌唱、声乐表演的训练过程中,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生介绍为声乐事业作出贡献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的动人事迹,培养学生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只要有了事业成功的思想保障,加上科学的训练方法及学生的辛勤积累,学生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才能逐步提高。音乐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一个缺乏音乐素养的人是不可能发出优美的声音,也不可能完美诠释歌曲内涵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新任务。因此,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艺术家,首先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品格高尚、思想深刻的人,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实际的教学中,在声乐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

三、结语

董学文教授在《艺术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强调指出:“声乐教育包括声乐技能教育,但不能归结为声乐技能教育。声乐教育说到底是人的精神文明教育,或者简单来说,是修养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是从单纯的“育才”转变为“育人”,是观念的蜕变,能够使学生在获得声乐文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多方面素质、能力、观念、人格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此教育目标的提出对更新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理念、拓展声乐教育目标、深化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本质内涵、提高声乐教育质量、提升声乐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8-12-25.

[2]赵雪.课程思政导向下高校声乐课堂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J].艺术鉴赏,2018,(10).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3

声乐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随着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高师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当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经发展成为以小组课、个体课、集体课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形成了不同学校在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上的多样化,差异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提升该课程整体的教学水平,有必要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课程体系。本文就如何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并从声乐课程教学理念、集体课程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实践等角度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的关键在于认清其重要意义,并抓住其建设的根本规律,进而不断改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高效性。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课程建设

引言

随着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渐发展成以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者相互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教学模式,其中声乐集体课是高师音乐教学改革中较为新颖且最有争议的一门课程。在不同高等院校中,声乐集体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声乐教学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产生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探讨声乐集体课新型的教学方式,如何完善声乐集体课的体系建设,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对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发展过程

(一)学生数量的增加与教师需求缺乏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与参加高考人数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艺术报考人数,是逐年增加。于是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美术、音乐等热门艺术专业课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其中艺术类声乐考生占有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如今,越来越多的想接受声乐艺术教育的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计划着主修或选修相关的艺术教育课程,而许多院校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已不满足当前的教学现状。因此,为了调整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关系,学校会对声乐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改革,通过开设声乐集体课让学生集合起来进行音乐学习。

(二)非音乐专业院校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渴望学习音乐的矛盾

新时期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具有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于是学生在对自身全面掌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外,也期望能够接触其他各种技能或者新知识,以改变自身较为单一的兴趣,最大程度挖掘自己的潜力,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新要求。因此,学生在进入学校后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修一门声乐课程,尽管一些综合类的,非艺术类的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声乐课程,但学校在音乐教师方面因其专业性强,人员配备少。于是学校为了满足所有学生能够学习声乐知识的要求,增设音乐教学集体课程。

二、高师音乐集体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高师声乐集体课是一种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的开设在教学模式上是一个大胆的改革,它改变了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以声乐艺术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辅的课堂教学方式.它充分发挥了院校的教学空间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设施的应用,不仅有效整合了教师资源,还通过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在课堂上的运用,使师生更快、更准地了解国内外音乐的发展动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并不断地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二)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资源的不足,也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教学,使得声乐教学内容实现理论性、实践性、欣赏性等相结合,同时也促进了声乐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三)声乐集体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增加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得声乐技能与音乐理论、歌唱能力与表演艺术、作品与创作背景更好地融合,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演唱技能的掌握、表演能力的创新意识、人文修养的培养以及声乐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仅实现了声乐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音乐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高师声乐教学质量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歌唱状态,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

开设声乐集体课程后,学生上课的时间增加了,教师的讲解也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掌握自己的歌唱状态,掌握老师示范的音乐技巧,并积极主动去思考和练习。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评比等多种途径来掌握和提高自己的声乐歌唱水平和声乐知识。

三、构建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

(一)改变单一性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

以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声乐集体课程是以集体课为教学方式,是高师声乐教学教育体系改革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教学方式的改变,也是新时展的需求。它改变了单一性的课程结构,实现了对课程结构向适应性、均衡性与综合性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偏重技能性的学科向人文艺术综合性学科的转变,全面诠释了基础声乐教育的最新教学理念,明确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最新方向。声乐表达的过程离不开朗读的技巧,朗读是声乐学习的基础可以让声乐充满情感体现出声音的美。拼读可以辅助声乐表演者更好地发声.声乐的表达是语言技能与声音技巧的完美结合。因此,在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拼读和朗读的训练。笔者认为,在声乐集体课中,把对中国诗词歌赋的朗诵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和师资资源,又解决了高师声乐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问题。

(二)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多样化、丰富化

教学内容是高师声乐集体课的关键要素,在提高学生综合声乐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多样化、丰富化的:

1.完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在高师声乐教学集体课程体系中,声乐教师所具备的丰富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和熟练的声乐技能才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声乐方面的特点,并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2.引入多样化的区域性声乐作品,分析中外声乐文化差异性及发展历史

“音乐没有国界”,是区域性的音乐作品所表达出的最终情感是相同的,是不同区域的人都能感受出来的,但不同区域的音乐作品表达的过程是不一样的,有音乐艺术及文化差异。通过让学生欣赏和了解不同区域的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及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来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提高自身对更多不同风格的、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的了解。此外,声乐集体课也要通过选取几个代表那个时期的经典音乐作品,来了解中外声乐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声乐作品的风格与唱风。只有了解了声乐的发展史及不同时期的声乐风格才能更好地去表达作品中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感。

3.声音技能与语言相并重

声乐的表达过程是声音技能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过程,缺一不可。声乐集体课所面临的学生可能是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他们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如果没有统一语言基础,就难以在课堂上更好地传授他们对音乐语音的精确把握。因此,在传授声音技能的同时,增加朗读课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为今后歌唱的训练打下夯实的基础。

4.参与音乐作品的鉴赏

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观及修养的提高来自于对不同的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了解。因此声乐集体课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歌唱水平。

5.树立学生对声乐集体课的正确观念

声乐集体课毕竟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很多学生以往接受较多的基础音乐知识是通过传统的“一对一”或者个别课以及小组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因此对这种声乐集体课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不能完全接受。这时,我们学校或者教师在授课前要跟学生讲明声乐集体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他们知道学习声乐的目的是什么,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对声乐集体课的正确认识,为以后的个别课及小组课上学习专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声乐教学改革更加深入,声乐课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单一教学模式,一个人教学及组织课堂教学向声乐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改革过程中最为复杂、最有争议的声乐课程教学改革,它的开设使声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这种改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坚持深化改革和探索声乐集体课程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孟宪红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高校声乐集体课之我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4

在国民教育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声乐教学,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音乐专业优秀人才以及增强国民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目前在高中教育中,声乐教学常常被忽略。因此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效性教学的概念以及教学的策略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性教学概述

上个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的教育学者就对科学化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这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对教学的早期研究中,只把其当作一种艺术性的行为,并且结合了现实主义哲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有效应用。由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的研究理论认为教学应当属于一种科学技术,且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对教学策略的高效运用,就能达到提升学习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即指有效性教学。

二、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1.正确处理嗓音变声特点。由于大部分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因而他们的心理以及生理等,都在不断的发生剧变。而在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声乐非常容易受到声带改变的影响。而教师在展开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想顺利的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正确处理学生的嗓音变声的特点,而这也是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提升所面临的一大阻碍。尤其是对于男生来说,高中时期是大部分男生变声的中期,而这一时期的男生声带一直保持在充血状态,且其音域较窄,声带缺乏弹性,若教学的过程中不正确处理,则会非常容易导致声带破裂。而当变声到了后期时,才能逐渐趋向于稳定的声带状态,且控制声带的能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加强,从而达到改善音质、音域以及音色的目的。而高中时期的女生,大部分都变声结束,但是还需进一步的挖掘起声带的潜力,而开发声音的效果与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提升,首先就是正确处理高中生嗓音变声的特点,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要将学生变声的具体情况加以认真的分析和考虑。而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防止过度训练而伤害到声带,教师还需要合理的控制音域训练的宽度,并且要对音量的训练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保护好学生的声带,从而让他们能够将变声期顺利的度过。

2.加强基础训练。与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不同的是,高中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系统性,且在开展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声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起始阶段。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任何事物的学习,最难的就是初始阶段,音乐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因此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声乐基础加强练习,一般最开始练习的是自然声区,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同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最安全、最基本的发声方法传授给学生们,这样才能防止他们出现盲目练习,而损伤到声带。并且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发音及时进行修正,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发音正确、吐字清楚。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应从多个方面吸纳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促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另外教师还应选择一些丰富多彩的歌曲进行教学,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各种音乐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以便对音乐课程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防止学生们对流行音乐演唱出现单一的、过渡的模仿。

3.深入理解、不断创新。在传统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教师教授、学生记忆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以及主动性都相对较为缺乏。而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须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样才能增强高中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高中声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们对声乐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创新,由于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更好的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为了增强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增强声乐教材的适用性。另外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并通过音乐自己的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有效性,不仅需要结合高中变声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同时还要声乐基础加强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对声乐教学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作者:潘月丽 单位: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赵银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探讨[J].基础教育课程,2016,10:19-20.

[2]谭师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声乐教学有效性的探讨[J].音乐时空,2014,01:174.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字化,最初是一个用来描述二进制数据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并用于更多的领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数字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慕课等不断进入课堂教学,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利用这一技术辅助教学,声乐教学也不例外。

一、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公元前7世纪末至公元前6世纪初,萨福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歌唱学校,并对各个声部进行划分。公元前4世纪,随着专业歌唱演员职业的确立,声乐教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声乐教师开始有了明确分工。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声乐训练摆脱了教会的垄断和控制,音乐学校迅速增多,欧洲教育家们开始从歌唱时的呼吸、技术基础、艺术修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了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和理论。我国十分重视声乐教学的研究,1984年12月受教育部委托在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声乐教学研究会议”。声乐教学逐渐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他们从声乐教学的特征、规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发生机理等进行系统研究;也有对不同教师的声乐理念、声乐思想及内涵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对声乐教学中的一些基础性理论和知识,声乐教学中的共同问题进行探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声乐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问题,如美声唱法是否适合我国声乐教学的所有教学;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否能保持原有的民族特色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声乐教师应与时俱进你,适应当下教学改革新举措,积极学习新技能,在数字化背景下调整教学思路和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藩篱,从而达到数字化与声乐教学的有机结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声乐人才,为广泛传承我国音乐文化、保护我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提供有力条件,为我国地方音乐院校研究生声乐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二、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数字化是一种以数据的形式处理声音、文字、影像等的现代化技术,储量大,形式多样,运用方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理论知识的数字化

传统的声乐教学,对于理论部分的讲解通常是通过教师授课进行传授,没有一个系统化和体系化的讲解,主要原因是课程性质决定。而在数字化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媒介对理论知识提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进一步理解和消化,这有利于缩短声乐课程理论部分的讲解,增加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运用。

(二)曲谱的数字化

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在本科学习阶段的一个升华,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有一定的曲目积累,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对曲目的数量和风格等有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会对以前的作品进行回顾和复习,曲谱数字化后,再也不用慌乱地找谱,每次上课带着沉重的谱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范例的数字化

声乐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的磨合,适应,探寻适合于自己的一套方法。由于人体声带构造的不同,因而学生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学生不只一个,运用数字化的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数据库,使学生在三年的研究生阶段有一个系统的档案库,有利于学生的声乐学习,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指导,并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案。

(四)课程信息的数字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社会,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在这一背景下,打破传统模式,利用媒介进行数字化教学,课程信息的数字化指的是将课程的内容,课程相关的音频、视频,国内外前言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字化传输,让学生通过手机或者是电脑,了解声乐课程的前言信息,与时代接轨,与世界接轨,打破地域、资源等藩篱,掌握更多的课程信息和内容。

三、数字化背景下的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我国普通高校声乐教学一直采用的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一对二或者一对多的教学模式。由于声乐的发声乐器是声带,它不能直观看见,因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或者模仿教师,来感知声音状态,从而学习技术及声乐理论等知识。所以,在长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也不断呈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数字化的推进,各种数字化手段被纷纷运用到各种教学,声乐教学也不例外,笔者认为其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利于解决我国声乐教学一直以来的模仿或揣测状态,打破声乐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单一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第二,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声乐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促进了我国声乐教学常态化地发展;第三,有利于适应我国多民族,多文化,多唱法的国情,打破声乐传统声乐教学的固定模式,促进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第四,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特色,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总之,研究生声乐课程教学实现数字化后,声乐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作业完成情况良好,有效地促进了声乐的教学,有利于我国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6

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成为广大音乐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意义,指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措施,以期能够提高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声乐教学;意义;措施

一、引言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没有注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音乐素养不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成为广大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

二、中小学声乐教学的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艺术教育,在此情况下,音乐教学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声乐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1]。中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是非观念不明确、辨别能力较低,而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可以提升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小学学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声乐教学的合理措施

第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中小学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从而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2]。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适当推荐其收听一些与声乐有关的音频资料,像:唱片、VCD、DVD录像和音乐会录音等,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些著名声乐家的成长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声乐家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高尚精神,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提高声乐教学的目的性。处于生长阶段的中小学学生,嗓音、声带、音色和气息等并不稳定,对音乐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新训练方法,以增强声乐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身体素质较好、音色漂亮、音准稳定的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发音技巧,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以促进其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对于身体素质较差、音色稍差、音准不稳定的学生,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加强基础训练,并且精心挑选经典的歌曲,以训练其音准,提高声乐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声乐学习环境。学生身体素质、学习能力的差异,会给声乐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创造有利的声乐学习环境,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以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3]。与成年人不同,中小学学生的声音处于高声区,所以,在练习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自然音阶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固定的应高,使发生部位从高声区降低到中声区,最终拓展到低声区。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的声音音量,促使学生把握好演唱的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以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当予以点评,积极鼓励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中小学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所以,在声乐教学好动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实现声乐教学的目标。在播放歌曲时,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详细介绍歌曲的产生背景、旋律节奏以及歌曲大意等,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充分理解和掌握歌曲,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演唱歌曲,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是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培养消火栓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展声乐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于宁 单位: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鹤.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声乐教学初探[J].北方音乐,2016(06):100.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7

【关键词】高校声乐;思政课程;策略

一、思政课程理念

思政课程并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主要形式,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以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一个教育理念[1]。即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和功能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使学生们实现无声的以德树人,是一种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理念并且很容易让高校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二、声乐教学融入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时代下,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了大部分高校学生政治信仰的丢失、价值观的扭曲等现象。在众多的学者专家对红色资源的深入研究下,认为红色歌曲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水平,同时可以增强思政课程培育人才的实质性[2]。红色经典歌曲中蕴含着优秀的革命精神和传统文化,学习红色歌曲的同时有利于学生从中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思政课程的指引下引领高校学生朝着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路前进,并且确保思政教育的正确方向。

(一)思政课程丰富了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

红色歌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声乐课堂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红色歌曲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与道德品质是思政教育给予声乐课堂的源泉和动力,其中所包含的可贵的精神品质在高校声乐课堂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思政课程创新了声乐教学方式,也增强了学生在学习声乐的吸引力与影响力[3]。

(二)拓展了高校声乐中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声乐课程中增加红色歌曲,有利于塑造高校学生的思政心理,弘扬高校学生的红色精神,让学生在了解党领导与人民革命、建设过程中鲜活的历史背景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但是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需要注重实践的结合,通过思政课程融入高校声乐课堂中,让高校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实践中体验红色精神,在高校声乐教学方式中让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

(三)增强高校声乐思政课程的效果

传统的教育大多仍然采用灌输式、说教式的方式进行声乐与思想政治的教育,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同时,教育的效果也随之大打折扣,往往达不到最初教师所预期的效果。而融入红色歌曲后,给声乐课堂增添了更多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在独特的歌曲特点与丰富真实的历史事迹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强了声乐课程教育的效果。

三、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声乐课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声乐课堂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十八大提出的新时代全民思想政治素质观,所提倡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新时代思想、价值、品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利用社会之一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的思想潮流,同时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宣传中国梦教育,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教育。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在高校中可以很好地发挥出精神文化育人的效果,通过社团活动、专业课的融合等,高校声乐就可以很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高校青年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校中的声乐教育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与精神文化的主要方式,所以在声乐课堂中教学选取的红色经典歌曲,其中蕴含着丰富历史内容,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展示着我国伟大的革命精神与文化,红色经典歌曲对于我国人民有着非凡的意义。学习红色经典歌曲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的声乐知识,同时还可以在红色经典歌曲中陶冶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同时使高校学生了解到我国民族发展的艰辛历程,有利于贯彻思政课程理念的实施。学习红色经典歌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歌曲的历史背景及歌曲背后的含义,使学生的情感与歌曲持平,有效地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声乐课堂的发展前景

高校声乐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下,学生们通过声乐课程教学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从红色经典歌曲中体验到新中国成立的种种艰难险阻,红色歌曲是党与人民留给现代青年的宝贵文化。会让学生们对新时代、新生活更加热爱,同时对中国这片热土有着感激之情,更能激发出高校学生满腔的爱国情绪,从而增强国家青年人才凝聚力,使得祖国更加强大。同时高校的声乐课堂也不再是一如既往的乏味枯燥,也会让高校学生更加热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高校声乐课堂中稳步扎根,让高校学生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样便能够一步一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延伸到高校每个学生的心中,从而达到高校中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下步入社会,成为祖国坚实的栋梁之材。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策略

(一)基于声乐作品的题材价值引导

声乐作品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所追求的精神与价值取向,同时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新时代的内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人们社会主流追求的内容。而红色经典歌曲作为红色文化的一种文化资源,更是代表着革命人民的拼搏精神与艰苦顽强精神。高校声乐教育课程普遍是以唱功、唱法与传统理论知识的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对于红色歌曲选择时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选择,在学习教学课程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选择对等的红色歌曲,确保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选择的红色歌曲共同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地理解红色歌曲所蕴含意境与歌曲其中的价值体系,从而有利于歌曲中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一些差异,在对课程的理解和歌曲的接受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落差,所以,教师在选择红色歌曲时,要尽量与学生学习的程度相符,让学生的审美与意识达到一致,这样便能满足班级中所有学生的发展特点。2.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在学习红色歌曲时,只有让学生对红色歌曲产生兴趣,才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红色歌曲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让红色歌曲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歌曲中的文化、历史含义,像新时代“中国梦”系列的歌曲,围绕着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共同目标努力的主题歌曲,这一类的歌曲接近流行音乐歌曲的演唱风格,更能使学生对歌曲思想产生共鸣,并且满足当代学生的审美标准,从而使思想政治理念渗透进声乐专业教育中。例如,艺术歌曲《红色中国梦》中的演唱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歌词。歌词“盛世浩荡山河巅峰,五千年的复兴梦,华夏儿女心心相拥,耀眼东方太阳正红,幽幽神州亿万龙种,不平凡也不普通,中华民族与众不同”铿锵有力的伴奏,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展现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时曲调一转,“中国梦红色的梦,五星红旗迎春风,风起云涌有中国的龙,铁骨男儿铮铮英雄,中国梦红色的梦,国富民强欣欣向荣”显现着中国人们对于实现中国梦志在必得的心情,同时将中华人民对祖国的骄傲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第二段歌词中“愿祖国永远繁荣,万里长城千秋雄风,风雨过后岁月峥嵘,策马奔腾晚霞彤彤,雄鹰翱翔明天天空,炎黄子孙力量无穷,用智慧点燃奇迹火种,千年文明礼仪相融,黄色皮肤不变笑容”饱含着中华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身为黄皮肤、龙的传人的骄傲。同时符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爱国情怀,把思政课程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中,从而达到歌曲育人的教育目标。

(二)红色歌曲饱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声乐课堂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遵循社会主义的发展,注重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步等,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情况下,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形成。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声乐技巧的演唱,同时还要注重歌曲中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这样才能使演唱者与听众在思想层面上产生共鸣。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将音乐的元素把控好,从而将歌曲中的情感更好地内化并且表达出来,所以声乐演唱的重点就是教学中学生情感的表达。例如《闪闪红星》中的插曲《映山红》,歌词中“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优美的旋律配着深情的歌词,就像五星红旗一般温柔且强大,像太阳般照亮着人们的心中的黑暗,抒发了人们对红军,对革命英雄的崇高敬意,在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和众多的战役中,其中红军们的血泪与故事是多么刻骨铭心。而在《红星闪闪》电影中所讲述的是一位少年英雄的革命事迹,少年英雄在革命精神的引导下,为祖国富强独立而奋斗。在伴奏响起后的氛围下,将学生的意识代入到革命的长河中,从中体会当时的革命精神,通过歌曲的意境了解到其中的爱国情怀。在当代和谐社会中,红歌从诞生起便广泛被传唱,成为歌曲中的经典,就像中国成立70周年最为广泛流传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经典红色歌曲,中国在多年的拼搏奋斗中坚强屹立,身为中华儿女自豪感是无以复加的。优美曲前伴奏响起后有着国歌开头的一段号笛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将大自然赋予祖国的魅力深刻传递给学生,美丽富饶的祖国就像母亲魅力的身姿,让这样的情感从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来。“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一段歌词中充满着赤子之心对祖国充满着洋溢的热情,将人们与祖国融为一体,祖国是大海,那么人民便是浪花,让学生从中体会情感的融合,在歌词中让学生体会出祖国与人们之间不可分割的羁绊,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红歌,在战争时代所传唱的红歌,令无数革命英雄斗志昂扬、迎难而上,面对敌人毫无惧色,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所以红歌最易打动人们的心,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唱着红歌走过最艰难时刻,走向新的辉煌。不论是战争时代传唱的红歌,还是改革开放后激发人们爱国情怀与奋发图强的红歌还有很多,像《红军照我去战斗》《打靶归来》《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咱们工人有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类的红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都应该将其中的蕴意与故事陈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学习声乐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被红歌所感染,使红歌成为当代高校学生重要的精神食粮。

五、结语

与当下的流行歌曲相比,红歌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却更加容易被人们记住与喜欢,同时红歌也最能打动人的心,把人们的情感融入其中。红歌有利于高校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便是寄托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希望,让学生产生精神支柱,是推动学生不断向前进步的动力,如同黑暗中的一盏灯,指引着高校学生不断向前。所以,新时代下的高校声乐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结合,能够让学生保持最初的那份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王宏.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课程建设教学实践探索[J].文化产业,2019(24):51-52.

[2]王宇.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J].文化产业,2019(24):57-58.

[3]刘子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改革探索[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32-35.

[4]余佳,刘淮保.应用型本科院校声乐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长沙学院的探索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9,33(3):154-158.

[5]刘俊纬.“课程思政”理念下红色经典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12):179.

声乐教学课程范文8

【关键词】职业能力;学前教育;儿歌弹唱;声乐教学

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现今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在高职院校广泛开设,国家开放“二胎”政策使其招生就业更加火爆。因其入学门槛低、就业前景好,报考人数逐年攀升。然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分数不高,且在中学阶段未系统接受过艺术类课程的学习,艺术素养偏低、文化储备不够。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教学重点是幼儿歌曲弹唱表演(儿歌弹唱)。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儿歌弹唱技能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集合了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演唱以及钢琴演奏等基础能力,许多学生在面对儿歌弹唱时,都用“一座无法跨越的大山”来形容。儿歌弹唱是一项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技能,在学前教育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学前教育五大艺术领域中,儿童音乐教学占比很高,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自弹自唱的形式演示儿歌作品是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儿歌弹唱具有表演性质,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以及就业面试中是经常被考察的项目,因此,具备较强的儿歌弹唱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相关课程有很多,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琴法、声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儿歌弹唱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因其不仅需要良好的声乐演唱能力,还涉及基础乐理、钢琴演奏技巧等多个学科的内容,需要学生把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就目前的声乐教学而言,钢琴演奏和声乐演唱在课程安排上是分离的,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个课程的教材和教学目标都没有考虑到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儿歌弹唱能力,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能唱的不能弹”或“能弹的不能唱”,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综合运用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特殊性,不同于部分音乐专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入学门槛相对较低,“二胎”政策开放后,就业前景更好,因此,这一专业成了许多学生和家长报考志愿的首选,但由于高职学校的特殊性,生源有三种类型:普通高考、中职对口、单独招生。因此,学生音乐素养的巨大差异给声乐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更令学生对儿歌弹唱产生了一定的畏惧,学生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部分学生在运用儿歌弹唱这项综合技能时出现了极大困难,有些学生甚至有抵触情绪,认为自己“起点低,就是学不会”。

(三)学生对艺术课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对艺术学习的方法更是“闻所未闻”,他们的学习相当于接触全新的领域,他们过往的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在艺术学习中不再奏效,因此,学生极易产生抵触情绪,严重缺乏学习主动性,课后时间更不会主动进行练习。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丰富,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课后需要巩固和练习的技能也比较多,在课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极为有限。

二、以声乐课程为例提升儿歌弹唱能力的途径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融合和专题整合

最能体现声乐课和琴法课程的职业特性的内容就是儿歌弹唱,而过去的声乐课程和琴法课程等课程的教学目标局限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考虑到生源复杂、学生基础差异巨大的现实情况,在学生儿歌弹唱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能唱的不能弹”或“能弹的不能唱”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综合运用能力较差,对儿歌弹唱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课后练习不认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国内对儿歌弹唱教学发展与推进策略研究较少,且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儿歌弹唱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与声乐、琴法、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活动等音乐课程息息相关,在当前许多已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当中,上述提到的课程都已开设,但由于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许多相关课程以传统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目标和教材为标准进行简化教学,在儿歌的教学方面,各课程的教师缺乏有效配合。笔者通过对几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按照学生过去的音乐基础开设一年级学生的课程,同时,各门课程针对儿歌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整合,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综合运用课程,如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即兴伴奏编配与演奏等,这对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效果不错;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都有所提高,学生在就业面试阶段也获得许多机构的一致好评。

(二)多方位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课整体教学模式和声乐训练方法都是学习和模仿之前的音乐专业类院校,发展到现在,高职院校仍然比较重视单人授课或者集体授课模式。教学改革的内容只是针对学生的声乐技巧掌握水平,并且改革内容常常没有落到实处,儿歌弹唱能力作为一种舞台实践能力,需要通过舞台实践进行锻炼,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舞台实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利用智慧职教、云课堂、抖音、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

1.以专题形式整合艺术课程,降低学习难度

以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学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需求为专题,打通各门音乐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各门艺术相关课程,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琴法等,在进行曲目选择时可以与视唱练耳、琴法进行匹配,把教学集中在民族调式的曲目上,打通多个艺术课程,达到专题整合的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除了进行教学专题整合,教师还可以进行课程整合。例如,教师可以通过2个学年的基础课程教学,将声乐基础、琴法课程在第3学年时结合《声乐课程》与《琴法课程》进行教学,开设针对儿歌弹唱综合能力培养的《幼儿歌曲即兴伴奏编配与演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打通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状态。笔者通过两到三届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成果汇报时,明显看出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有显著提升。

2.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随时随地能学习

在疫情常态化管理的新形势下,教师可以录制部分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录制一些不同难度、不同风格的短视频,并放到云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通过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进行下载学习。通过线上视频教学并结合传统的线下教学,将教师从部分“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通过混合教学,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都有一定提升,同时,学生课下的学习也不受时间限制,他们可以自主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通过“互联网老带新”,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传统的线上教学方式会给教师增加很多工作量,比如,多数艺术课程的线上作业通常都要录制视频、音频等,一名学生录制视频作业的时长在4分钟左右,按一个班级40名学生来计算,教师如果逐个指导,工作量将会很大,而通过构建“云班级”的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把练习的情况拍下来,通过云平台上传,通过让高年级学生引领低年级学生学习,往届、应届学生可在平台上互相评价和交流,通过“互联网+老带新”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减少教师单独指导每位学生作业时的工作量,并随时随地解决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紧跟时代浪潮,增加实践机会

以00后为主的学生群体都十分喜爱和善于运用抖音、快手等APP,并且,国内外不少知名艺术家都会通过此类新媒体平台录制或开展线上讲座,如中央音乐学院、国家大剧院都会举办线上音乐会,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莹、常思思也会开展线上演唱会等,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周和艺术实践月的主题活动,教师提出实践要求,同时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让他们组织线上艺术实践,如学堂乐歌弹唱表演、动漫主题曲儿歌表演、防疫主题音乐会等。同时使用APP开展网络直播,此类线上艺术实践活动既能满足高年级学生的实践需求,也能提高其他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也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同时还避免了组织现场演出带来的巨大的工作量和复杂性、局限性。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学校要进一步深化融合教学,实现各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考核环节互通,拓展评价与考核机制。为了保证学生儿歌弹唱能力得到提高,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建立严格的评价考核机制。儿歌弹唱效果是这门课的主要标准之一,通过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评价标准,使考试内容多样化,如,教师可以把考核标准分为熟练程度、演唱水平、演奏水平、音乐表现力等多个方面。

1.考核形式转为舞台实践,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各门课程的考试在形式上可以从单独的班级内考察转变为以年级为单位的舞台实践考察,声乐课程和琴法课程的考核同时进行,一个学生进行儿歌弹唱表演,同时,由声乐课和琴法课等课程的老师一同进行打分,最后按一定比例折算为各科成绩,从而完善各科教学间的融合,这种做法能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打破过去学生口中的“开学忙着玩,期末忙成狗”的状态,以舞台实践作为声乐课和琴法课等课程的考核方式,将过去期末考试中声乐有声乐的曲目、琴法有琴法的曲目的情况转变为通过一次演出完成全部考评,这既给予了学生以舞台实践与观摩、锻炼的机会,也减轻了学生的备考负担,同时能降低各科教师的工作量。

2.拓展舞台实践平台,增加舞台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与各大机构以及相关艺术单位进行合作,以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模式与各级幼儿园、群众艺术馆、少儿文化馆、歌舞剧院和歌舞团等单位合作,拓展学生的实践平台,增加学生的舞台实践机会;部分学生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在台下和琴房的表演都十分到位,但因为舞台实践机会比较少,心理素质较差,即使台下没有观众,对着手机表演他们也会出现紧张弹错、唱错的情况,对此,学校通过与校外机构共建平台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舞台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舞台感和掌控能力。同时,这种做法还能避免校内教学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的情况,在校教学和考评更注重技巧性,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有部分学生会觉得“在校学的太难,平时表演没人懂得欣赏”,而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舞台实践,接受“项目式”的实践锻炼,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线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而促进其在校期间有目的性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对声乐和琴法课程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的整合,可以增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儿歌弹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提高学生的弹唱水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