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声乐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声乐教育

声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声乐教育;本土化;山西民歌

引言

在中国的声乐环境中,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音乐资料,这对于每一名音乐教师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中国的声乐教学体系普遍向西方偏移,现在学校扩招,学生数量连年递增,局部地区仅有的歌曲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声乐教学需求了。民歌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中国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歌体裁,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民间流传,脍炙人口。当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速度加快,在民间挖掘出很多优秀的民歌,教师有选择性地将民歌用于声乐教学中,能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下面以山西民歌为例,针对声乐教育本土化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中国声乐教育发展现状

现在的人们崇尚高质量的生活,在物质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开始追求精神文化,音乐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从当前术发展情况来看,总体的趋势是非常好的,而且声乐教学也趋于系统化方向发展。在声乐教学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发声原理,并能够在演唱的时候合理运用,使气息能够精确,行于人体中的各个器官,以获得良好的发声效果[2]。但是由于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交流学模式,导致声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随着学习声乐的人数越来越多,一些声乐的教学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些高校甚至将原有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学生因此不能得到教师的专业指导,学习质量无法保证。当一名声乐教师面对很多学生展开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学难度增加,还需要利用有限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会下降。很多学生演唱同一个曲目,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这对学生的发展非常不利,这也是当前声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依然有一些学校在声乐教学中注重技术训练和技巧训练,没有从综合的角度展开教学,使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即便对技巧熟练运用,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能实现突破,对学生在专业领域中长远发展非常不利[3]。

二、声乐教育本土化的意义

通过对中国的声乐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在声乐教育中要突破传统,实现创新,这是推动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言传身教”,已经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4]。西方在声乐教育中所采用的方法相对先进,有其自身的优势,采用系统教学方法,将声乐理论与发声技巧相互融合,使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演唱的规律,对于其中的要领也能够掌握。但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的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环境适应性,将西方的教学方法运用于中国,难以适应中国的教学环境,在文化观念上也难以被接受,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声乐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强,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却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实用性的教学模式,对有考虑到学生在专业领域的长远发展,导致学生音乐素养。在中国的声乐教学中走本土化路线,就是在音乐教学将民歌的成分融入其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民歌的传承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5]。其一,从战略视角出发展开声乐教学。中国的民乐崛起,“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传统文化成为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也要利用好,注重民乐的合理运用。全国各地的民族音乐被挖掘出来,一些民歌非常优秀,不仅在中国的舞台上备受欢迎,在世界的舞台也有所展现,国外很多的音乐学者对已经开始研究中国民歌。在声乐教学中加入民歌,能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起到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6]。其二,文化角度而言,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接地气,在教学中应用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中国的很多声乐作品已经流传大江南北,被人们所熟悉,诸如《走西口》《跑旱船》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曲目,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选用。中国的民歌有丰富的音乐题材,全国各个地区的民歌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让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学生面对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的时候能够从容以对,音乐素养也得到提升。其三,从声乐专业的角度而言,在演唱民歌的时候,在技巧上与美声唱法存在不同,一些声乐教师认为民歌属于民族唱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将两种音乐体系混淆,就难以发挥其特长。近年来,声乐演唱的发声技巧越来越完善,民族唱法的技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别模糊化了比如在美声唱法教学中,通常会选择民歌《嘎达梅林》《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等等,经过艺术处理即可。掌握了美声唱法技巧,也可以演唱民歌,两者是相互通融,可以达到相互借鉴的效果,将声乐教育推上一个新的高度[7]。

三、声乐教育本土化教学策略——以山西名歌为例

(一)演唱民歌时气息与共鸣的转换。民族与唱法虽然在唱法上有所不同的,但是,两者有共同的基础,就是气息与共鸣,不同之处就在于气息与共鸣的使用方法上存在差异。美声唱法讲求“气沉丹田”,就是要求将气息向腹部吸入,随着横膈膜产生下沉运动吗,演唱的时候就会受到气息的支持完成演唱。民族演唱的时候,所采用的呼吸方法是胸式的,气息不需要吸入到腹部,进入到腹部以上的部位即可,与胸部非常靠近,随着胸廓产生扩张运动,在呼吸的带动下完成延长。美声和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演唱方式不同,主要体现在共鸣的位置不同。美声唱法中,吸入的气体所处气息位置更深,当产生气息运动的时候,经过胸部,在胸腔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听起来更加浑厚有力。运用美声唱法演唱高音,需要做到头腔共鸣,没有大量的气息支持是无法获得高音效果的,所以在美声教学中经常提到乐声越高,气就越沉[8]。民族唱法吸气的位置比较靠上一些,主要是在胸腔产生共鸣,其在气息上与美声相比明显减弱,与美声的浑厚不同,民族唱法所发出的声音更加明亮,比较尖细,这是因为气息所在位置比较高,要达到头部是非常容易的。美声唱法和民歌唱法都有自身的特点,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取舍。在民歌教学过程中,重点和难点都是控制气息,这是由于民歌音乐有多种形式,音乐的旋律灵活多样,在气息的运用上就更加灵活,演唱的时候要灵活调整,才能表达效果良好。特别是山西民歌,主要是因为山歌体裁,有很大的音域跨度,要控制好气息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比如在延长山西民歌《圪梁梁》的时候,从B段开始,之后就是纯八度,这种跳跃的幅度非常大。当延长进入到副歌环节的时候,音乐的旋律就会在高音区停留,这对于声乐教师而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先让学生掌握运用气息和控制气息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气息延长。当演唱进入到低音环节的时候,可以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吸气比较深一些,发挥胸腔震动的作用,使低音更加浑厚,这音色给人以暗淡之感。如果延长马就进入到高音区的时候,需要转换吸入气息的位置,稍稍提高一些,这样就可以将低音转换为高音。如果学生的音域不是很宽广,而歌曲需要延长高音,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行假声演唱,也可以重新调整音乐教学最了,采用平缓的歌曲展开声乐教学[9]。

(二)咬字的时候加入特色方言。民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方言,在演唱的时候如果不能将方言恰到好处地加入其中,就不能体现出民歌的地域性。民歌中的方言是非常复杂的,比如,在演唱山西民歌《走西口》的时候,每个乐段的结尾都运用了“哦”,这是一个衬词,如果在演唱中省略了这个词,就不能将地域特点体现出来,歌曲也就缺少了民族特点。正是因为这个“哦”的运用,那种山西人民走西口的时候经历的艰辛以及亲人之间相互扶持走出困境的场景准确地表达出来。演唱山西民歌的时候,衬词的咬字中,需要做到虚化,让演唱给人一种说话之感,如果保持原有的“实”,歌曲的意境就无法塑造出来。演唱山西民歌的时候,大量地运用叠词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为在山西地方方言中,叠词是重要的特色。比如在演唱山西歌曲《相亲亲》的时候,其中的亲亲就是叠词,在演唱《大红公鸡毛腿腿》的时候,也要注意叠词的使用。这些叠词都是运用双重的肯定方法加深程度,起到强调的作用,将山西人民朴素的生活状态体现出来,生动活泼的日常情境展示出来。所以,在民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演唱的中的咬字要高度关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歌曲中的哪一乐段有方言加入,需要注意联系。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如发现咬字错误的问题,或者咬字不是很及时,就要直接指出来,帮助学生纠正。否则,一旦错误的咬字形成习惯,以后要更正就很难了,教学中要注重练习,让学生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很快掌握咬字的要领。

(三)声乐教学要适当组织采风。在对学生进行声乐教学中还要适当组织采风,让是学生对音乐情感以及创作音乐的背景有所了解。艺术本存在于生活中,是对生活内容的体现,是对生活的升华所以,艺术是从生活中挖掘出来的,又高于生活。民歌是民间流传的歌曲,具有地区特色。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要走出教室,走出封闭的空间,带领是学生去采风,帮助学生扩展音乐视域。从当前的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教室在上课的时候就带领学生练声,之后才进入到歌曲演唱环节[11]。学生在日常的声乐练习中,也都是在琴房之中进行,对于声乐中的要领自主琢磨,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发展非常不利。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在声乐演唱中正确运用情感,用情感带动发声,使音乐成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如果学生长期在封闭式的教师中学习,会无法有丰富的感情体验。现在很多的声乐教师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会带领学生参加音乐会,让学生感受声乐的魅力,不断借鉴声乐演唱技法,从而使得自己在专业领域不断提升。所以,进行民歌教学时,需要将学生领出去,到外面采风,进入到生活实践中,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音乐通过。采风不仅可以对民歌有深层次地理解,还可以了解民歌的创作背景,民歌中运用的元素背景,就歌曲展现的情感有所感受。采用这种实践教学方法,要比理论教学方法好很多。

四、结束语

声乐教育范文2

声乐教育是声乐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声乐文化学习有助于当代青年优良品格的塑造。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开设审美培养课程的重要目的,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融合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声乐文化传播日益大众化、多元化、市场化。现今,艺术歌曲、戏曲歌剧作品逐渐融入社会文化艺术传播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念。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不同声乐教育模式的交流,为国家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的声乐人才提供基础,以实现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

一、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概述

声乐作为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为人们抒发情绪与感受的艺术,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例如云南、陕西的对歌可用于传达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传统声乐承载着人类的智慧结晶。大学生接受声乐教育,了解声乐作品的音准、节奏、律动等乐理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高校开展的声乐教育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积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音乐专业人才。声乐演唱通常以三种唱法为主,分别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唱法表现,且不同声乐家的表现特点也各不同[1]。高校是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扶持鼓励,为声乐教育事业提供政策保障。声乐教育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声乐教育事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乐文化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是声乐教育发展创新之举,由于现代传媒的复杂性,高校声乐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声乐文化人才的文化传播意识不强,传播效果也不佳。高校需要积极改革,结合声乐理论,促进声乐文化传播,提高声乐文化传播效率。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的作用

1-美育作用与凝聚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声乐文化得到传播与弘扬。这有助于高校开展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声乐文化传播具备文化滋养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建设发展。声乐教育模式是高校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声乐文化传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审美教育的局限性,大学生通过声乐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目前,高校通过学生活动、社团活动、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举办的声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声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相对而言,声乐专业的大学生在声乐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具有优势,因为该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学习过声乐知识,可以更好地运用声乐技能,其音乐审美素养也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一些非专业的大学生虽然爱好声乐,但是由于未经过系统训练,对乐理知识以及作品内涵了解浅显,以至于声乐文化传播的意识不强。审美教育可以促进情感的转化,有利于全面培养高校人才。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呈现出的声乐文化也有所不同。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声乐教育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声乐文化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播,展示出各个时代的人文背景以及人文精神特点,各民族的声乐文化大融合有助于发扬民族精神,团结民族力量,提高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整体声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2]。民族声乐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而且还发挥出了文化传播的辐射作用,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促使声乐文化与科技相融合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跨文化交流作用与文化滋养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声乐文化可以展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其快速传播有助于文化交流,弘扬民族精神。音乐无国界,各地区颇有建树的声乐专家与学者共聚交流关于声乐的新研究,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声乐体制的内容与特点,并在研讨过程中逐渐完善国家声乐体系,从而实现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优秀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传播与交流,跨文化沟通不仅是文化输出,更是为声乐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促使高校可以结合跨文化交际的成果以及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声乐教育的改革,从而不断更新声乐教育内容,培养声乐人才的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可以提高声乐人才的跨文化素养,增强其声乐文化传播意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运用乐理知识进行声乐文化传播,可以强化不同国家地区的跨文化交流。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跨文化理念的输出是高校声乐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新媒体发展给音乐传播带来新契机,人们通过互联网可实现多元化实时传播,随时随地分享音乐,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从而充分发挥出音乐文化的滋养作用。新媒体时代赋予人们即时体验,多元化的声乐文化得到传播,大量声乐作品、文化理念展示在人们面前,网络音乐库为高校的声乐教育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帮助师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从而开拓声乐教学视野,创新教学模式[3]。

三、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1-教与学不协调,学生感性思维不足

通常,高校招收的艺术特长生学习声乐的时间较短,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声乐技巧,特别是部分学生的歌唱习惯需要着重纠正。这使得教与学发展不协调。同时,高校声乐教育以固定的小组授课为主,优点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歌唱特点进行教学;缺点是增加了教师课时量与教学压力,压缩了学生的课程时间。此外,高校艺术指导以声乐教师为主,教师通常采用钢琴即兴伴奏的形式为声乐学生歌唱提供艺术指导,这使得学生过于注重发音和演唱技巧,限制了学生的演唱发展空间,导致学生对作品缺乏理解,不利于其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这导致教与学的不协调发展。声乐文化的快速传播是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动力。大学生品德教育离不开音乐的熏陶,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价值观,培养感性思维。声乐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声乐教学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教师繁重的教研任务,这都不利于高校培养创新型综合素质人才。

2-声乐文化传播教育有待完善,高校教育模式亟须创新

新媒体的出现为声乐文化传播以及高校声乐教育带来新发展。声乐文化的有效传播促进了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有效实现了声乐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不过,高校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情感,导致学生难以进一步体会声乐文化内涵。此外,随着国内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中,为此高校应当协调统一声乐教育与声乐文化传播,积极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促使国家声乐事业迸发出新的活力。在实践过程中,声乐文化的质量与传播速度不同,再加上高校的教育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难以利用声乐知识进行交流[4]。素质教育的推进,促使艺术事业快速发展。声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目前,部分高校声乐教育模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特色,没有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教育教学。即使部分高校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进行了创新改革,但仍以模仿为主,并没有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做出改变。此外,教授声乐知识是声乐教育的基本内容,但是声乐实践也不容忽视,缺乏实践教育则会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声乐技巧、发声调节、气息调整都需要加以重视,一旦教学内容脱离实践,高校就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1-优化声乐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科学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声乐。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民族唱法得到发展,歌唱家借助网络录制微课堂,传授科学的声乐理念、声乐审美观点。这有助于指导初学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高校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微课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歌唱问题进行科学教学与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歌唱习惯,发挥学生的个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节拍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使学生准确读谱。歌曲的演唱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注意音准,应培养学生养成看谱学歌的好习惯。此外,声乐伴奏需要使用伴奏织体培养学生的和声概念,帮助学生实现独立歌唱。当然艺术指导交流也是有效的教学引导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音乐会,帮助其了解声乐内涵;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演出比赛,多与高水平的同学或专业人士交流演唱方面的知识内容。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声乐文化传播可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感性思维。传统音乐传承民族文化内涵,可以有效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实现中国文化的输出。对此,高校声乐教育应当开阔学生的声乐文化视野,培养音乐技能型人才,同时完善师资力量,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与教学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开展教研工作,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重视学生情感体会,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声乐教育范文3

一、把美育融会贯通到声乐艺术教育的作品处理上

声乐艺术把作品处理称之为“二度创作”,声乐的作品就是歌曲,作品处理就是演唱,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是毫无意义的纸上的符号;没有演唱,歌曲创作就没有任何社会功能;没有合格的演唱,歌曲创作就会被扭曲了形象,没有赏心悦耳的美的感受。有了出色的演唱,歌曲创作不但能够“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地走进观众、听众,还会带着它特有的智慧、灵感赢得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声乐艺术教育,就是通过声乐艺术训练,使学生学会“二度创作”,不仅把谱子上的记载和基本情绪唱对,还要通过演唱揭示作品的深刻内涵,显示自己与他人有别的艺术个性,使作品因其演唱而增色添彩,达到其教育目的、起到娱乐作用,在大众心理引起共鸣,得到美的启迪。“二度创作”的好与坏,与演唱者的审美观直接相连,演唱者在作品处理中,必须用心去挖掘歌词、曲调的优美之处,用心体味歌曲的社会背景、时代意义和歌曲的艺术韵味,用真情去表演,情感交融,以情感人。

二、美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的无处不在

声乐艺术是以情感交流为目的,最讲求的就是“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含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歌唱不能没有声音的存在,无论声音是洪亮还是细腻,声音总是歌唱中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歌唱的情感也是以声音的方式来传达的。第二,把“情”理解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和声乐审美意识对声音质量的指令性要求。当演员演唱一部音乐作品时,如想想把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以及情感完美的传递给广大的观众,那么就要用一种与作品相符的声音来演唱,且所演唱的声音一定不能背离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声情并茂”是歌唱者们不断追求的,重视声音忽视情感的表演通常给人一种机械的感觉,缺少应有的艺术感染力,这是违背声乐本意的。相反的,缺少了基础声音的存在,那么就不能称之为是声乐艺术。想要完美的实现“声情并茂”,首先,必须研究歌曲作品,了解歌曲作品的风格、创作动机、创作手法,歌词的思想性,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歌词、音乐的高潮点,包括哪些地方旋律鲜明,那些地方难度较大,要全面了解作品。其次,具备各种情感的体验,要能够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此,要引导学生多学习、多观察、多研究,增加阅历,拓展知识,善于理解和接受别人,感受和品味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放等情绪和情感。一个麻木不仁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声乐艺术的,一个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或者说不容易激动和感动的人,是绝对不能唱好歌的。如何加强声乐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的途径。

作者:陈宇 单位: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

声乐教育范文4

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于国家而言都至关重要。在教育地位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高校声乐教育也紧随潮流;在文化广泛传播的大背景下,高校声乐文化传播势在必得。声乐中的动人音符有很大的传播价值,它对于当代青年良好品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由此可见,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文化传播是必然趋势,两者的结合为高校声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进而推动我国声乐教育的跨文化交流。然而,高校教育下声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高校声乐教育下的声乐文化传播要在国家、社会与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有序开展。这一创新为国家培养具有跨文化素养的声乐人才,为社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声乐动力,为学校提供有效的声乐教育机制均带来了较深的影响。

一、声乐文化传播与高校声乐教育概述

1-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声乐是指以人声进行演唱的一种音乐形式,主要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等,不仅各个国家在不同唱法上有不同表现,各个民族也拥有其独特唱法,就连各个国家的声乐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之,声乐分类复杂,差异巨大。高校声乐历史悠久,其发展起起落落,几经波折,自改革开放以来,经由国家相关部门的不断扶持与鼓励,高校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近几年更是迅猛发展。然而,发展总是伴随着机遇与挑战,在高校声乐事业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其抓住了发展机遇,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校声乐事关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事关国家声乐人才的培养,因此国家要大力加强对于高校声乐事业的扶持,积极改革,助其摆脱困境、开创局面。

2-声乐文化传播浅析

基于高校对声乐教育的要求,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声乐文化传播需要文化传播与声乐理论的双重支撑,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也意味着声乐文化人才既需要具备充分的声乐理论,又需要拥有很高的文化传播意识。然而,由于现代传媒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文化传播的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又因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局限性,声乐传播遇到一定困难。

二、声乐文化传播对高校声乐教育的作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声乐文化的传播是大势所趋,其对于高校声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声乐文化传播推动了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其次,声乐文化传播对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最后,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大批具备跨文化素养的声乐人才不断涌现。

1-声乐文化传播的美育作用

声乐是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高校的审美教育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至关重要。而声乐文化的传播为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有效塑造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传统的审美教育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国内各大高校中,学生一般在校内进行声乐文化交流。虽然学校的声乐活动形式多样,但在很大程度上都来源于声乐专业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在系统学习声乐知识时,就已掌握了基础的声乐理念与技能。因此,他们大多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但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其中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音乐,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声乐训练,并不深谙声乐知识。德国著名哲学家兼诗人席勒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末在《美育书简》中提到:“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非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可见,审美教育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因此,声乐文化若得到有效传播,那么高校整体学生的审美素养便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2-声乐文化传播的凝聚作用

有研究表明,以文艺学作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基础,导致了中国传统声乐技术审美准则的理想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各个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对于声乐教育有不同的要求,声乐文化随着各民族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不断交流融合。声乐艺术包含着音乐结构、音乐语言和文化历史等,其传播的过程无不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人文背景和精神面貌。因此,声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下,促使各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由此提升了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民族精神以其无形的力量将我国各个民族汇聚在一起,使之团结一致向前看,由此带动民族整体声乐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声乐文化的传播有巨大的辐射作用,加之大众传媒这一力量的支撑,声乐文化不仅融合了科学技术与声乐教育,也凝聚了强大的民族力量。

3-声乐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文化的交流也不断加深,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因此,声乐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员,也加入传播的行列中。声乐文化的传播将各国在声乐方面有建树的专家齐聚一地,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各自的声乐体制,由此完善国家声乐体系,进而加大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促进了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声乐文化传播下的跨文化交际为高校声乐教育提供了改革的方向,由此推动跨文化人才的培养。跨文化人才具备敏锐的文化传播素养,其拥有跨文化传播人才该有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跨文化素养的支撑下,他们将系统的声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强各国的跨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在声乐文化传播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高校的声乐教育寻找到了新的发展途径,为我国在国际声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有跨文化素养的人才。

三、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的现存问题

随着教育与媒体的结合不断深入,声乐文化传播对于高校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这一结合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两者之间的不统一可能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高校教育模式也会显示出不科学、不合理等情况,加之高校学生对于声乐文化传播的情趣还有待提升,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遇到了很大的难题。

1-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的不统一

近些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多媒体的运用也随之广泛,文化传播的步伐逐渐加快,加之国家对高校教育的重视,两者只有有效结合才能迸发出新的活力。然而,由于文化传播的质量有时会不符合其传播速度,且声乐教育的体系也有待完善,两者无法有效结合。很多高校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其声乐教育体系尚不成熟时就开始大力进行声乐文化传播工作,因此,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两者发展的速度不匹配,学校自身的声乐教育体系发展速度还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只注重对学生声乐知识的教授,忽视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空有满腹声乐知识,无法将其应用于对外交流中。

2-高校教育模式的滞后

毋庸置疑,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投资力度,对于作为艺术事业之一的声乐教育更是极为重视。然而许多高校的教育模式仍存在单一、不科学等问题。首先,我国部分高校缺乏个性化的教学特色,缺乏针对性,不符合“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在办学时,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即使有所改变,各大高校也会争相模仿,没有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革;其次,高校声乐课程设置比较注重声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学生往往只掌握了声乐技巧,在真正演唱时会出现因紧张无法发声或气息紊乱等状况;最后,高校声乐教学内容脱离实践,大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忽略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无法从声乐课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模式存在无法适应社会潮流的问题。

四、高校声乐教育中声乐文化传播的具体策略

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声乐文化传播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两者的结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针对相应的问题,高校应当完善声乐教育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完善声乐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文化传播的深度。在我国当下的声乐教育模式的背景下,应当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声乐教育模式。首先,高校教师应当因材施教,创建极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高校应当将教学内容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声乐操作技能,而不是只注重声乐知识的教授,例如高校可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或者为学生提供设备完善的声乐练习基地,避免学生在演唱时出现舞台事故;最后,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的疑难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因此,完善声乐教育模式能够有效解决课堂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培养高质量的声乐人才与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声乐教育模式。

2-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高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已然到达一定的人生高度,其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然而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正确的引导。首先,高校应当在平常的声乐教学中向学生强调审美情趣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开展关于服饰与装扮的歌唱大赛;其次,高校应当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美”这一主题,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例如,自主创作符合“美”的歌曲,并进行展示;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发现不同国家的不同声乐美,例如进行跨国视频交流等。总之,审美情趣的培养应体现在学生平常生活与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有利于声乐教育与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进而为国家艺术事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声乐教育范文5

19世纪初期,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发展了男声的技巧,因此,该时期被誉为“美声歌唱的新时期”,而19世纪40年代以后,在声乐领域中又形成了“辉煌唱法”,各种歌唱方式层出不穷,演唱技巧推陈出新,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声乐表演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相对于中世纪的教育来说,专业声乐教育形式的出现确实是声乐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且有意义的教育模式。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市场的进化,人们发现专业声乐教育已经走得太远,教育中的技术化和非教养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甚至有演变为功利性教育的趋势。它简单地把人当成工具在进行教育,声乐教师过分注重教授声乐学习者固化的表演技能,而忽视了人身发声的自然现象和音乐作品中的艺术性。这些都已经开始影响着声乐教育工作发展。随着“通识教育”这一概念开始被社会认可,通识教育的观点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的健康运行也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专业声乐教育格式化的弊病,解除了其影响声乐教育中技能性与音乐性平衡发展的问题。183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提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鄄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1945年,哈佛学校颁布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将人们的理念开始用文字和文件进行表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也不应是彼此对立的。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专业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识教育是一个有机体,是整体的、完整的,而专业教育是器官,是为实现整体的目的而存在的一个部分。通识教育应该贯彻在学校教育的始终。”。2007年,哈佛学校将核心课程改为八门,其中就包括“艺术与诠释”(Aes鄄theticandInterpretiveUnderstanding)和“文化与信仰”(CultureandBelief)这两门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并能够对声乐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鉴赏。从上可以知道,通识教育和专业性的声乐教育是相互对应的概念,通识教育是指对人的全面培养,对人类知识的总体把握,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人,必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科学的知识都有所了解和学习,而声乐教育则是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声乐教育是实现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

一般而言,声乐教育仍然是以学校声乐教育为主。学校的声乐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声乐教育和普通声乐教育。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声乐人才,而后者则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艺术素养,陶冶其艺术情操,是我们在通识教育中所强调的声乐教育。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声乐的教化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使其成为知识面广、精神独立,人格完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声乐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效,教师应当如何开展声乐教育才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发挥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呢?

1.通过声乐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声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通过声乐,我们先贤的价值追求和美的体验,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一两岁的小孩听到歌声,就会随着节奏起舞,这本身就是声乐艺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体现。不胜枚举的声乐作品,超越了时代,被人类口耳相传。在这个网络极大发达的年代,尽管我们容易被“眼球经济学”迷失,尽管有太多的信息让我们很难找到珍贵的信息。然而,作为先祖留给后人的遗泽,这些经典的声乐作品却始终不会被岁月掩埋,而成为人们学习和追寻的经典,它们引导着人们去追寻最永恒的价值。

2.声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声乐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层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声乐教育,人们的文化人格的品味将得到有效的提高。声乐教育活动的非功利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各种声乐活动将在最大程度上摆脱实用性。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需要表演者高度团结协作的艺术表现,重唱,齐唱、合唱等表演形式,都需要表演者们进行密切的协调配合。而这些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从而让学生自动自觉地融入集体,学会和熟悉与朋友或者同事进行相处,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健全其人际交往所需具备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声乐教育可以培训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声乐学习过程本身其实是一个愉悦的运动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动感的节奏,悠扬的旋律本身就能够对人身体产生或紧张或舒缓的影响,而声乐的学习过程,必然会调动学生的手、眼、口等全身各个部位和器官,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体能和心态的一种锻炼和发展。同时,声乐艺术是一门控制艺术,假如不能正确地控制和协调身体各器官,没有完整体验整个发声体的运动过程,要想掌握歌唱技术是非常难的。因此,声乐艺术要求学生对身体的协同性的控制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良好的心态。

4.声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人类的各种复杂的情绪,都可以通过歌曲来表达,这意味着听众也将被声乐作品影响。声乐教育的价值内涵对锻炼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美的品德有着积极的效用,其本质上是因为声乐本身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功利性的。比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各种爱国歌曲纷纷涌现,《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等优秀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再如,声乐歌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抒发感情,体会朋友相聚的快乐,也可以理解身边人的悲伤,从而引导学生珍惜所拥有的,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由上可知,声乐教育是通过向学习者传授声乐发声技巧来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声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习者的人格,强调的是人在声乐学习表演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恰恰是通过科学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深厚人文底蕴、良好公民美德以及行动力全面发展现代公民,因此,声乐教育毋庸置疑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

三、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国内声乐教育的现代化历史是跟中国的现代化同步的,这主要是在于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乐歌”课为预科的必修课、本科的选修课。1949年,因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美育”方针,声乐教育有一段时间的繁荣。结束之后,各个学校纷纷开设音乐课,声乐教育才开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发展时期。经过将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前普通学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欠缺和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都是以声乐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有些学校开设的声乐鉴赏课程,侧重于对声乐作品和声乐家背景的介绍,有时播放流行声乐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鉴赏。很多学生因为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学习,因此,他们连简单的乐谱也无法使用。进入学校之后,就业的压力又使学生对于似乎无用的声乐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对于学生的声乐学习氛围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学校声乐教育的态度十分淡漠。大多数的学生忙于学业或者考证;由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对于声乐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地教育和学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这些都导致学生声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如前面所说的学生个人特性,经费投入不足,教材内容部适配,教学方法陈旧等等问题,还有人认为,声乐教育的成果考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能进行“试卷”一样的考试进行衡量,从而导致声乐教育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即,声乐教育工作者对于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现行的普通学校声乐教育十分漠视声乐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学校声乐教育侧重倾向于声乐表演技能的传授,教育者和学生无法共同体验到声乐艺术的独有魅力,无法认识到其固有价值,而对于实现“培养一个全面的人”这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更是无从谈起。应该说,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声乐教育的起点,如何设置课程,如何建立音乐教育体系中声乐教育模式,都离不开这个最初的目标。如果对于声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错误认识,其后果自然会导致声乐教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并使得声乐教育价值逐步流失。声乐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立的价值,正如前文所说,音乐可以培养学生人格、情操,体魄,让学生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而声乐教育则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人与声乐的交往和交流,才得以潜移默化地发挥以上作用。

四、结语

声乐教育范文6

(一)注重基础音乐理论教学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导致高校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因此,学生整体的基本素质比较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面对这一情况,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的教学必须从基础的音乐理论抓起,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学生基础音乐理论的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在大一一入学就去加强,在大一期间开设声乐技巧课这样的理论大课,每周一个课时,在这个声乐技巧理论课上,对学生讲解的都是入门的知识。例如,声乐艺术的呼吸原理、通道原理、演唱器官原理以及其他一些发音的原则等,这样课程的开设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基础差的学生趁此巩固知识,二是为以后的声乐教学打基础。这样的课程虽然是最基础的,却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从基础抓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开设声乐小组课,也可以每周一次,这一课程要和声乐技巧课配合进行。在理论大课上学习理论知识,在声乐小组课上对理论知识进行练习与验证,在声乐小组课上发现问题再在理论课上进行讨论,这样使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得理论知识更加巩固,实践活动更加完美,两者相辅相成。

(二)注重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

在大多数高校中,对于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的是一样的模式,两个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相同的,教师的授课也是无差别的。这样就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与“音乐教师”的角色距离较远。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这一点。首先,教师要明确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将音乐表演专业与音乐教育专业区别开来进行教学,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在思想意识上让学生接受“音乐教师”的角色,在对他们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教授声乐唱歌技能外,还要加强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声乐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体会美声唱法,但是一部分学生对于美声唱法没有感觉,于是教师就选择了一些中国美声唱法名家,如杨洪基、刘维维、幺红、郑咏等,播放他们的歌曲让那些没感觉的学生体会,通过这样的体会让这些学生有了感觉,这一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谈谈对于这一教学方法以及这一问题的解决方式的体会,学生在这样的体会与描述中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中,实现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区别对待。

(三)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声乐教学,可以使教学变得简单易行,提高教学效率。

1.声乐教学

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难的一种,因为其是一种抽象的教学,除了唱歌表演外,只能靠听觉来学习,这样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教学非常有难度。但是,现代的技术设备是非常多的,各种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设备,能够让声乐教学直观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从观众与自己两个角度来审视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就 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2.声乐欣赏

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教师能够在网上搜索那些闻名世界的音乐会、歌剧、中外歌唱家的演唱等,让学生体会名家的精彩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声乐进行对比处理,这样使两种或几种声乐的异同明显显现,从而对学生产生影响。

3.声乐理论课

声乐理论课在讲解声乐艺术的各种原理时,单纯地讲解会让学生感到艰涩难懂,不具有形象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人的头部和胸部图在课件上展示,在讲课中让学生明白各个部分的所在,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各个部位的变化,更加清晰地认识发声原理,从而提高学习的难度。

4.歌曲处理课

在歌曲处理课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歌曲进行不同的处理,然后体会经过处理后的歌曲的唱法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率。

(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声乐教学方面的实践主要是舞台实践,通过舞台实践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舞台适应与控制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声乐实践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如汇报演出、专业排练、声乐社会实践等,这样的实践将声乐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极大的提高,这对学生以后走上讲台有着极大作用。

(五)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教育大多缺乏创新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所以,要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声乐课堂上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创新思想,并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例如,某一汇报演出,让学生自己充当整个演出的导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全都运用到演出当中,看看学生能够创造出一台什么样的演出,在这样的演出与导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能力会得到提高。

二、结语

声乐教育范文7

【关键词】声乐教育;通识教育;发展;作用

一、通识教育和声乐教育的发展

(一)通识教育

在19世纪,教育学家提出了“通识教育”这一概念,但其后对通识教育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众对于通识教育的期待不一样,使得其含义呈多样化,有些学者称“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也没有一个概念像通识教育那样引起那么多的歧义”。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通识被解释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在20世纪,通识教育成为了欧美国家的必修科目。我国也在改革开放之后关注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将通识教育列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日程中。目前,通识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声乐教育

声乐教育开端于19世纪“美声歌唱的新时代”中,伴随着男声技巧在欧洲歌剧中的发展,声乐教育也进入了历史舞台。19世界40年代,“辉煌唱法”的出现促进了声乐表演的发展,当时不同唱歌方式和演唱技巧百花齐放,专业的声乐教育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推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声乐教育日趋技巧化和功利化,声乐学习者仅被当成工具接受教育。我国的声乐发展较为落后,发展进程举步维艰,而且存在着技术化倾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通常只关注声乐表演技能的部分,对于声乐艺术性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声乐教育在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直到通识教育的盛行,声乐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注意和了解到其重要性。

(三)通识教育和声乐教育的关系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到个人能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识教育和声乐教育都取得了喜人的进展。通识教育和声乐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识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目的是要培育出完备的全能型人才,将各种学科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而声乐教育为其达成这一宗旨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声乐教育逐渐朝着技巧化和功利化的方向发展,被忽略了其艺术性和教养性。此时,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下解决了声乐教育趋于格式化的问题。声乐教育完美地融合到通识教育中,使得声乐教育在艺术上和技巧上达到了良好的平衡。

二、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仍是声乐教育的主要授课方式,其中又分为专业声乐教育和普通声乐教育两种模式。专业声乐教育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的;普通声乐教育则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这正是通识教育中教化功能的目的,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独立精神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一)声乐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在声乐学习中能够领悟到历代先哲高尚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追求,从而建立和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在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和欣赏中,学生不仅能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而且在声乐学习中使体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全身协调性在声乐教育中也能得到发展。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时通过正确掌控身体各个器官,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在声乐学习中,学生要戒骄戒躁,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的耐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声乐表达内心感受,缓解压力,放松身心,从而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声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团结互助

在精神层面上,声乐教育能对学生起到深刻正面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品位在声乐学习中都能得到不断的提高。声乐的核心在于人与声乐默契的互动、交流、融合,它是非功利性的、非物质性的,它要求表演者之间高度配合来表现独特的艺术感情。声乐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重唱、合唱、齐唱等,这些都要求表演者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生在沟通协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团队协作的融洽气氛与合作的趣味,而且可以增进友谊,提升人际交流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集体观。

(三)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注重精神境界

声乐艺术随着人类文明而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高雅艺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同时也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声乐作品在历史长河中既传承了优秀的古代文化,又承载着古代先贤高尚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这些作品历久弥新,在现今时代更是具有其深远的意义,它们能使如今浮躁的人们挣脱桎梏,回归真我,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四)声乐教育有利于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

歌曲中表现的多种多样的情绪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听众。声乐能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关于美的品德和情操的教育,这是声乐独特的渗透性特点。声乐歌曲因为极具感染力,所以让学生多学习爱国主义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生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懂得他人的痛苦,珍惜当下的时光,从而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三、声乐教育展望

(一)教师观念转变

因为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得现今声乐教育发展步伐显著加快。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声乐教育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很多高等院校中,声乐教育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而且多数课程只介绍创作背景,对于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声乐知识本身很难理解,这使得声乐课对于他们来说形同虚设。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高校对声乐教学的忽视,使得学生的声乐基础薄弱。很多学校在声乐教学上投入不够,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过时,缺少客观的评估标准,这使得声乐教育的概念和目的模糊。很多教育工作者忽视声乐的独立价值,只关注表演技能的讲授,使得声乐教育价值流失,学生无法感受到声乐特有的魅力和价值,也无法感受到声乐之美。因此,教师要建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心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声乐教育向音乐文化靠拢

声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要不断地向音乐文化靠拢,才能使得声乐教育持续发展。声乐教育和音乐文化关系紧密,声乐教育在向音乐文化靠近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上的重大作用。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能够有效地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三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高校要重视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明确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使得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功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必不可少,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要对声乐教育高度的重视起来,并有效地开展声乐教育,使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发挥出其巨大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邱丰.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功效研究[J].音乐时空,2013(14):193-194.

[2]张浩.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功效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3):251.

声乐教育范文8

一般而言,声乐教育仍然是以学校声乐教育为主。学校的声乐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专业声乐教育和普通声乐教育。前者主要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声乐人才,而后者则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艺术素养,陶冶其艺术情操,是我们在通识教育中所强调的声乐教育。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声乐的教化功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使其成为知识面广、精神独立,人格完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那么,声乐教育具有什么样的功效,教师应当如何开展声乐教育才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发挥其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呢?

1.通过声乐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声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也是几千年音乐文化的精髓。通过声乐,我们先贤的价值追求和美的体验,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一两岁的小孩听到歌声,就会随着节奏起舞,这本身就是声乐艺术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体现。不胜枚举的声乐作品,超越了时代,被人类口耳相传。在这个网络极大发达的年代,尽管我们容易被“眼球经济学”迷失,尽管有太多的信息让我们很难找到珍贵的信息。然而,作为先祖留给后人的遗泽,这些经典的声乐作品却始终不会被岁月掩埋,而成为人们学习和追寻的经典,它们引导着人们去追寻最永恒的价值。

2.声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声乐教育对于人的精神层面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声乐教育,人们的文化人格的品味将得到有效的提高。声乐教育活动的非功利性和非物质性,决定了各种声乐活动将在最大程度上摆脱实用性。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需要表演者高度团结协作的艺术表现,重唱,齐唱、合唱等表演形式,都需要表演者们进行密切的协调配合。而这些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从而让学生自动自觉地融入集体,学会和熟悉与朋友或者同事进行相处,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健全其人际交往所需具备的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3.声乐教育可以培训学生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

声乐学习过程本身其实是一个愉悦的运动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动感的节奏,悠扬的旋律本身就能够对人身体产生或紧张或舒缓的影响,而声乐的学习过程,必然会调动学生的手、眼、口等全身各个部位和器官,其实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体能和心态的一种锻炼和发展。同时,声乐艺术是一门控制艺术,假如不能正确地控制和协调身体各器官,没有完整体验整个发声体的运动过程,要想掌握歌唱技术是非常难的。因此,声乐艺术要求学生对身体的协同性的控制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良好的心态。

4.声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人类的各种复杂的情绪,都可以通过歌曲来表达,这意味着听众也将被声乐作品影响。声乐教育的价值内涵对锻炼学生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美的品德有着积极的效用,其本质上是因为声乐本身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非功利性的。比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激发民族自豪感,各种爱国歌曲纷纷涌现,《义勇军进行曲》、《长江之歌》等等优秀作品可以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再如,声乐歌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抒发感情,体会朋友相聚的快乐,也可以理解身边人的悲伤,从而引导学生珍惜所拥有的,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由上可知,声乐教育是通过向学习者传授声乐发声技巧来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声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学习者的人格,强调的是人在声乐学习表演过程中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恰恰是通过科学的人文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健全人格、深厚人文底蕴、良好公民美德以及行动力全面发展现代公民,因此,声乐教育毋庸置疑成为实现通识教育的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

二、教师应当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国内声乐教育的现代化历史是跟中国的现代化同步的,这主要是在于声乐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191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乐歌”课为预科的必修课、本科的选修课。1949年,因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美育”方针,声乐教育有一段时间的繁荣。结束之后,各个学校纷纷开设音乐课,声乐教育才开始进入了一个正常的发展时期。经过将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当前普通学校声乐教育的现状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其欠缺和不足也是十分明显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都是以声乐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的。有些学校开设的声乐鉴赏课程,侧重于对声乐作品和声乐家背景的介绍,有时播放流行声乐让学生进行所谓的鉴赏。很多学生因为未曾接受过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学习,因此,他们连简单的乐谱也无法使用。进入学校之后,就业的压力又使学生对于似乎无用的声乐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学校对于学生的声乐学习氛围缺乏正确的引导,部分学校声乐教育的态度十分淡漠。大多数的学生忙于学业或者考证;由于学生、学校以及社会对于声乐教育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地教育和学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是不到位的,这些都导致学生声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如前面所说的学生个人特性,经费投入不足,教材内容部适配,教学方法陈旧等等问题,还有人认为,声乐教育的成果考察没有具体的标准,不能进行“试卷”一样的考试进行衡量,从而导致声乐教育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却是教育观念的问题,即,声乐教育工作者对于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现行的普通学校声乐教育十分漠视声乐其自身独立的价值,学校声乐教育侧重倾向于声乐表演技能的传授,教育者和学生无法共同体验到声乐艺术的独有魅力,无法认识到其固有价值,而对于实现“培养一个全面的人”这一通识教育的目的更是无从谈起。应该说,声乐教育的目的是声乐教育的起点,如何设置课程,如何建立音乐教育体系中声乐教育模式,都离不开这个最初的目标。如果对于声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存在错误认识,其后果自然会导致声乐教育丧失其应有的功能,并使得声乐教育价值逐步流失。声乐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立的价值,正如前文所说,音乐可以培养学生人格、情操,体魄,让学生追求人类永恒的价值,而声乐教育则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人与声乐的交往和交流,才得以潜移默化地发挥以上作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