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论文范例6篇

高校体育论文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1

(一)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互动程度低

虽然国内众多高校体育课程普遍开设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项目,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时效性和科学性仍存在较多不足。现代大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灵活的思维,现行高校体育课程与大学生理想中的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由决定教师、自主安排上课时间愿望存在较大反差。此外,高校体育教师仍没有摒弃传统“讲解示范法”、“分解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学生在体育课堂只能被动接受、机械模仿,毫无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师生互动程度低,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器材不完善影响体育教学

国内众多高校体育设施建设滞后,场地配套设施建设不合理,损坏场地设施得不到及时修理直接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近几年高校纷纷扩张,招生规模连年扩大,学生数量大大增加,为解决学生吃饭、住宿压力,大量体育经费被用于加强教学和宿舍区的建设,原本短缺的体育经费如今更加捉襟见肘,许多在建的场地设施和体育项目因为经费不足而被迫中止或延期建设,日益增多的学生与落后的体育设施的矛盾极大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三)高校体育理论课比重小,体育实践缺乏理论指导

纵观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体育理论指导课偏少的问题,高校体育教师重竞技,轻理论的思想尤为严重。日常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受竞技思想的影响,格外重视体育训练,忽视对学生的体育理论指导。这就导致高校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育理论指导自身体育实践,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具有较大随机性和盲目性。

(四)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未达到真正“健身”目的

教学评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现代教育评价不再是过去单方面只看重结果的评价,其总体发展趋势便是针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动态的评价。然而,当前高校现行评价体系仍过度关注学生运动技术掌握状况,即量化的显性指标评价,而忽视了高校学生对于体育习惯和体育思想的评价。现行体育评价方式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作用,无法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体育活动,更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综上所述,现行评价标准仅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未实现健身的目的。

(五)体育教学目标落实存在偏差,未达预期效果国内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落实存在偏差,过度追求在校学生身体、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了社会性的培养,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虽然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到针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最后只能停留在文字层面。通过毕业生反馈信息统计,由于教学目标落实的偏差,许多大学生虽然接收体育教育,但教学效果远未到预期效果。

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策略研究

(一)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体育教育的质量水准。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适的人才,其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为此,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健康第一”的口号深入人心,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正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过渡。高校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抓住一切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脚踏实地搞科研,认认真真做研究,将科研成果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不断提升自我科学文化素养,增加教学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卓越贡献。

(二)吸收传统民族、地方体育精华,完善高校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应打破经济体育内容垄断框架,将民族传统体育、地方娱乐体育的精华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中,技能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又不断丰富发展高校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课程选择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从而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指导课

体育理论指导课对正确指导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应在体育教学大纲指导下,通过注入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形式向高校学生传递基本体育理论知识。学生将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相结合,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锻炼计划,以更科学的方式参与体育锻炼,塑造健康身体,为各项学习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四)体育评价考核体系实现多元化

为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高校应当摒弃传统“重成绩、轻过程”的思想,体育评价过程不仅要重视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过程的评价;由传统教师评价逐渐过渡至师生双项评价;由绝对恒定的评价标准向相对动态的标准评价转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则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高校体育教学问题思考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2

高校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高校体育工作关键是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尚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等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地位,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据研究表明:到20世纪末,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在职称、学历结构方面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新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培养方向由“运动技术型”逐渐转为“技术理论型”,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具有过硬的运动技术水平、精深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开拓性的思维观念……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推动创新教育;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只有教师了解了当今高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科技的顶峰,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只有教师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学生如何学习。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体育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2.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更新体育指导思想

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教育思想真正从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接受式教育转变为创新式教育,从知识再现型学生转变为知识发现型学生,从学生的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我们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过多地追求学生在校期间身体、心理、技术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与社会的衔接。教学方法枯燥,教师统一指令、示范讲解,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固有的乐趣,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研究的深入,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逐步变传统的技能教育的指导思想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宗旨,把运动技能、技术教学与发展身体结合,将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在各种条件下进行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身心协调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

3.1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引导为主,力争把体育课上成体育引导课,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大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个体化的认识体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评性、选择性已有较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志对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加工、改造、吸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觉的评价标准。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2实施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

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发展高校体育俱乐部将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向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文化素质转化。俱乐部应坚持以多样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以满足、发展个性、课内外一体化、健康自我投资为基本原则。为了适应大学生的不同体育需要,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条件,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俱乐部让学生在参加俱乐部活动中充分锻炼身体,展示能力,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多种目的。

4.开展创新教育,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需要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起点,它反映个体的某种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将成为动力源。一个人对所感兴趣的事物非常投入,兴趣就会升华。因此,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重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能力体现为一种高级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不仅以本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而且以相关学科的智力发展为基础。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正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是鼓励其各显神通,特别是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中个性培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4.1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亦即自身存在的价值。人的生命不仅是种的保存和延续,而且生命是人生的前提,是一切创造、贡献的条件,也是获得各种满足、享受的实体。确立主体意识意味着人的主体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确立主体意识,还意味着对理想人生价值目标的追求。在体育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体验主体意识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与激情。

4.2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3

1.1篮球运动的特点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它是在遵守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已投入球数给计分,并且阻止对方进球得分的竞技运动。其具有对抗性、战斗性、集体性的特点,同时篮球运动也涵盖了健身、娱乐、艺术以及趣味等功能。

1.2篮球运动的作用篮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对高校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①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有很多种既有三人制、四人制以及五人制,而且还可以采取半场、全场比赛,但是无论采取哪种运动方式,都需要参与者不断地奔跑与对抗,经过调查发现:经常参加篮球运动的学生他们的肌肉非常发达、身体部位均衡发展、体能比较强。这是因为篮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在运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抗,从而增加了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了身体的体能。②篮球运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篮球运动不仅充满着身体的对抗,而且更是意志与智慧的对抗,篮球运动是一项攻防快速转换的集体运动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比赛的现状及时的做出理智的判断,合理把控比赛进程,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并且要有将强的心理素质,不能因为比分的落后或者一些其它因素而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发生,通过对学生比赛的过程分析,导致比赛失利的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而心里素质不过硬的原因就是学生参与比赛的次数比较少,因此通过积极参加篮球比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篮球运动对高校的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影响,体育基础设施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完善的篮球体育基础设施,高校的篮球运动不可能兴起与发展,就不能为体育文化传播提供场地,因此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二是对体育师资队伍的影响。师资队伍的质量对学生学习篮球技能与知识具有关键的影响,如果高校学生学习篮球运动的氛围比较浓厚,那么高校就必然会提高师资力量,从而带动整个高校的篮球技能水平;三是对体育图书音像信息传播的影响。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兴起离不开相关篮球知识的图书音像信息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与了解各种音像、图书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到正确的篮球理论知识,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这对提高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制度层面的影响首先篮球运动促进高校体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学校的体育制度是保证校园体育运动项目顺利开展的重要制度支撑,如果某项体育项目在校园内没有普及,那么高校构建此制度的动机也就不足,篮球运动的普及要求高校要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等设置相应的教学方法、训练内容以及方式,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比赛制度等,同时还要制定运动员损伤应急预案等,这些都是体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完善与发展校园体育制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篮球运动有利于校园体育运动传统。校园体育运动传统是经过时间的沉积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其具有普遍性、重复性以及相对稳定性。通过广泛的篮球运动可以形成浓厚的篮球传统,篮球运动传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篮球运动传统可以为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比如每当高校举办篮球比赛时,校园内的篮球文化氛围就非常浓厚,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进而也会带动一些其它体育项目,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

2.3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影响首先篮球运动提升了高校的体育风尚。篮球运动是将体格锻炼与人格磨练为一体的集体项目,大学生在参与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体育锻炼的,而且还能够满足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同时学生在感受到篮球运动的益处后,他们就会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样一来参与高校体育锻炼的人口越来越多,高校的体育风尚就会越来与浓厚;其次篮球运动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大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包括大学生的精神、道德、观念等,通过篮球运动会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这就决定了参与者必须要有集体意识、公平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只有具备这些基础的意识才能保证篮球比赛的成绩。同时篮球运动比赛所体现出来的:拼搏、创新、竞争、协作完全符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当然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篮球运动知识的提高、树立奋斗的目标等方面也具有积极地作用,而这些都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最后篮球运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避免一些学生长期的迷惑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而且还可以通过观看NBA等国际篮球比赛等了解世界先进的文化或者当地的风俗,拓展自己的视野。

3篮球运动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篮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1校园体育文化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与氛围:首先校园内到处充满了体育锻炼的氛围,就会影响与带动大部分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篮球运动的乐趣;其次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为篮球运动发展提供平台。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与篮球运动的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体生活,还可以为篮球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学校通过定期组织篮球比赛,可以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篮球热”的氛围,进而带动整个高校积极开展篮球运动;最后篮球运动的普及离不开宣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增加对篮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3.2篮球运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篮球运动以其具有的竞技性、娱乐性、凝聚力彰显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地位,无论是篮球运动参加者还是观看者都会被篮球运动的氛围所吸引,就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激情,这样一来高校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就会显著的提升,校园内的体育锻炼氛围瞬间就会变浓,因此篮球运动在丰富校园文体生活、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升体育风尚以及改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1979年5月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各高校围绕“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从多方面进行了有创新价值的改革和探索,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程设置的内容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还存在“竞技化”的倾向,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被各个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所代替,严重违背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设置教学内容时,没有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人文性,不能满足学生的最大需要。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1.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实行快乐体育、健身体育、终身体育,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以往的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免会使一些学生出现挫折感,这往往对学生形成健身意识和习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中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健康和快乐的教育。我国学校体育以崭新的面貌迎来21世纪,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在被人们接受。在对学生的体质测评发现,总有一些学生的身体素质低下。如按一般学生的教学进度,势必使这一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产生受挫折感。因此,有必要将这一部分学生集中教学。针对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学会控制体重、增强身体素质的方法,并教授达标技能,使大部分不达标的同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不仅达标及格,而且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逐渐赶上来的同学会因此喜欢上参加体育锻炼,并在健身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从中找到参与体育的乐趣。

3.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4.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5.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5

1.教师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没有形成对终身体育意识的正确认识,他们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内涵和意义等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终身体育意识没有进行必要的宣传和适时的引导。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高校体育都将教学重心放到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上,而忽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这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出现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的态度,最终影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显得单一

目前,高校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仍旧趋向于竞技体育,但值得重视的是,现代体育的综合性越来越强,主要包括休闲、娱乐、健身以及探险等,一言以蔽之,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或者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当下,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还是略显单一。具体包括篮球、排球、健美操、足球、田径等,而时下或将来比较容易用于个人自身体育锻炼的韵律操、网球、羽毛球、兵乓球等由于受制于体育场地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成本高等因素,而开课量不足或压根不开这些课程。

二、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对策

1.不断转变体育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长期以来,高校以及教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竞技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忽视了学生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当学生踏出校门后,他们就会将所谓的体育抛于脑后,也就是说学校所谓的体育教育实质就是一种终结性教育,当学生毕业后,体育学习也就终止了。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必须不断地转变体育学习观念,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教师可以在授课时不断地向人们宣传终身体育教育的先关概念以及知识,让他们在课前能够对终身体育意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再次,教师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突发奇想”,要正确地对待。

2.不断完善课程体育,积极更新体育教材内容

在我国众多高校,存在以下现象: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课,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只有两个学时,这样的开课年限以及学时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的给以解决,以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连续性,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锻炼的习惯,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重视体育学习意识。此外,学校应及时的更新体育教材的内容,建立一种以学生终身体育为主线的、灵活的、个性化的教材体系。最后,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为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不断丰富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丰富体育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首先,应为学生创造学习体育基础知识的条件,具体包括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卫生以及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身的身体锻炼。其次,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掌握并了解相关的知识、理论以及技能,让学生学会将这些运用到体育锻炼的具体实践中去。学生的运动能力是指学生不断运动、不断练习、不断训练中所具备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进行反反复复的练习,最终掌握技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2)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让学生找寻到学习体育的正确方法;(3)引导学生根据天气、器材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三、结语

高校体育论文范文6

1.1高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意义

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体育,其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培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民体育发展的基础所在,能够使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个性化得到培养。使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2高校体育发展的状态

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许多高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改革,但是现阶段高校体育的现状就是:学生的体能素质整体不高,肺活量指标有所降低,身体肥胖的学生显著增多,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学设备不够完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着较为淡薄的意识。

1.3未来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体制以及培养的目标都决定着高校体育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与社会化接轨,最终实现社会化是其改革的目的所在。因在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成熟且稳定,是健身意识以及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佳阶段。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实现其的社会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系

2.1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不同点

(1)其在目的上就有很大的不同,社会体育是人民群众自愿自主开展的身体活动,能够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目的。而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的科目,需肩负使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以及道德、意志加强,运动技能提高的责任,具有一定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

(2)两者针对的对象不同。社会体育的对象是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体质的人,而高校体育主要针对的就是在校大学生,其将身体素质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关注点。

(3)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参与方式,社会体育中,参与的人群可自由的支配时间,遵循自愿的原则,活动方式以及活动内容都以个人爱好为主。高校体育中学生主要都是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学习。

(4)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学习内容,社会体育中,可自由选择运动的项目。在高校体育中,排除能够自主选课外,不再有选择项目的权力,对技术以及技能的学习过分强调,没有灵活性。

(5)二者之间所处的地位也不相同,高校体育有教育的性质存在,且能够向社会体育进行过度。高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体育的发展水平是体育发展规模以及发展水平的真实反映。二者无法相互取代。

2.2高校体育对社会体育的积极影响

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社会体育的不足进行弥补,在社会体育中,因受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发展社会体育的经费欠缺,指导员的数量以及素质普遍不高,体育场地以及器材不够充足,使社会体育发展更加困难。但是在高校体育中,却占据着社会体育缺少的资源,高校学生在经过专业化训练后,能够成为社会体育中优秀的指导员,弥补社会体育中指导员欠缺的不足,且高校体育中,有较大的体育场地以及较为丰富的器材设备,将其应用于社会体育中,就能够使经费得到有效节约,有了更为充足的物质保障。而社会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高校体育的改革进步,原本单一枯燥的高校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高校采用了俱乐部以及体育协会的先进形式,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其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形成终身体育

在高校体育中,需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此方案在多年前就已被提出,但是因多种因素的限制,无法在高校体育中真正实行。现阶段,一些高校仍在坚持以“三基”教育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为基础,未有效重视并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思想以及体育能力,没有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生毕业后,也就脱离了体育。所以,高校体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点,摒弃传统的旧观念,使能够适应现代体育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体育教育新体系得以建立。与此同时,还应使终身体育的思想加入到学生的教材体系中,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并加强。一直以来,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都本着重视实践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教学理论的传授,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都局限在跑步、打球等户外活动中,而很少有学生能够注重体育课的理论知识,学校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也未有重视。长此以往,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失衡。高校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将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作为教学的重点,将理论教材的主线设为具有终身教育意义的内容,例如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锻炼的原理以及方法、体育卫生以及保健等。此外,还需将学生对理论考试的态度加以转化,使其更具科学化、规范化,达到使学生体育意识得到培养并提高的目的。使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壮、身心更加健康是终身体育的目的,所以,应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以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以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实施科学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的调动,自我设计、自我创造以及自我锻炼的能力不断加强。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