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例6篇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1

【关键词】体育;留守儿童;生命安全;自我保护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进而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2〕。现如今,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人,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心和照顾,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溺水、被火烧、被水烫、被殴打、被威胁、被拐卖、交通意外等事故,因此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如2012年湖北省监利县九龄女童遭身亡〔3〕;2012年11岁留守儿童为给父母做饭全身着火,90%重度烧伤〔4〕;2013年6月25日下午15时许,江西一留守儿童家庭三兄妹全部溺亡〔5〕;2014年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因得知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6〕。这些事故都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突出了我国安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教育。那么,什么是生命安全教育呢?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7〕。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针对美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由此提出生命教育。杰・唐纳华・特士针是提出生命教育的第一人。上述的这些悲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完全忽视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像溺水这样的案例完全可以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学游泳等体育的方式避免这种悲剧的上演,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这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制度还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我们尽快改善。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以河南省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样本来探析体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影响以及我们具体应该改革体育的哪些方面来达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目的,这些都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由表1可以看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故中,溺水排在第一位,占总比例的30%,其次就是交通事故,占总比例的20%。这主要说明农村留守儿童不会游泳,缺乏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安全过马路的意识习惯。其他意外事故占到了45%,而在这其他意外事故中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还包含案件。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体育课没有调动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表现为“一般”的占45.6%,居于整个态度类型的首位。“非常有兴趣”为10.6%,“讨厌”为9.5%,这两种极端态度相对来说占得比例较小。这主要说明体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不大,留守儿童并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师对体育课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没有给予体育课足够的重视。如何改变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以及如何调动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项目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在农村留守儿童平日参与的体育活动中,篮球居于首位,占整个比例的22.8%,其次是乒乓球,占总比例的19.2%,剩余依次是沙包、羽毛球、跑步、跳皮筋、踢毽子、排球、足球。排球和足球本是体育课的主要项目,但所占的比例却排在最后。结合河南省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场地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校没有多余的专业场地供学生打排球,踢足球。据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有的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不足一元钱。表3 数据主要说明农村学校的场地面积狭小,许多主要运动项目的设施还是不很完善。这种硬件设施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农村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情况。

2.4农村学校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所提到的安全需要仅次于生存需要的后面,居于整个需要理论的第二位。安全需要也是获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生命安全需要的重要性。生命安全教育也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少数学校即使有生命安全教育课也只是在开学初期上课,但上个2-3个星期就会被其他主要学科老师占课此后直接都换成主课,生命安全教育课在学校只是一个副科,一个形式罢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生命安全教育课不仅要注重理论上的自我保护,教师更要教会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生存技能的培养以及遇到危险时的自救方法。总之,影响农村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开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2.5农村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

体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自我保护,农村学校普遍没有游泳课,在加上农村河流、水库、湖泊、沟田众多,一到夏天,河流、水库、湖泊便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娱乐和避暑场地,冬天水面结冰,在农村经常可以看见留守儿童在冰面上嬉戏打闹,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学过游泳课再加上自身没有安全保护意识,因此很容易溺水,在众多的溺水案例中,农村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农村水库、湖泊等众多,因此游泳课在农村学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2.6农村学校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引导

健康不仅包含生理上的健康还包含心理上的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被隔代抚养,或者只和父母一方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最渴望的是亲情,在14周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人都渴望和父母天天在一起,而农村留守儿童却陷入了“亲情饥渴”状态,原本父母温暖的怀抱却享受不了,因此很容易有心理疾病。最新报道的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因得知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这个令人心寒的案例再次说明了留守儿童陷入“亲情饥渴”状态,却无处排解,一时想不开就发生了这类悲剧。农村学校没有重视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心理教育,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农村学校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占85.6%,农村学校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经常关注的占8.2%,农村学校教师只是偶尔关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占6.2%。以上数据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心理上的关注,即使有心理上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对策

3.1农村学校应该教会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农村学校应该多给留守儿童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意识,要让留守儿童意识到溺水和交通事故的重大危害,因为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仅仅只是有溺水和交通事故的概念但并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防范。

3.2农村学校应该开设涉及自我保护的体育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对体育课的兴趣不足有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仅仅只发挥了一小部分功能,那就是娱乐功能。体育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功能例如自我保护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正遭受着溺水、等危险,农村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像游泳、女子防身术等体育课。

3.3建议相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制约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面积、体育设施的类型、规模。建议相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学校在购置体育器材、扩大体育运动场地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学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留守儿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4农村学校应该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

生命安全教育课本应是学校最重视的课程之一,但学校出于升学等问题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课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占去生命安全教育课的时间去补习其他文化课,这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合理的。有的农村学校即使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但课程比例明显不平衡。在农村学校里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内容广泛的集中在消防卫生教育、逃生教育、生命认识教育等生命安全内容,但有关的生理卫生教育、游泳安全、用电安全、沼气安全、日常化学反应常识、心理教育以及突发性伤害教育却提及的很少,这些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留守儿童为了给父母做饭,被沼气炸伤,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0%,就是因为不知道沼气的化学反应常识;还有的留守儿童遇到事件,却不敢报警,也羞于启齿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案例都是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日常问题,农村学校将来要朝着这些日常生活安全教育问题发展,这样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3.5农村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去开设游泳课

农村留守儿童平日在学校有教师看管,但一到寒暑假由于没有教师的看管也没有家长的保护在加上农村湖泊等很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去水边嬉戏玩耍,这时就很容易出事故。针对中小学生暑期溺水事件频发的情况要堵疏并施,一方面禁止学生到危险的地方去游泳;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9〕。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利用暑假去学游泳,一方面可以充实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教会留守儿童游泳。农村学校也应当给留守儿童设置一个合理的游泳达标政策,让留守儿童有目标的去学游泳,体育教师也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更要教会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遇险时要学会冷静对待的态度。

3.6农村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育课

建议农村学校给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育课,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亲情饥渴”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卑、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教师也要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心灵上给予学生温馨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疏导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给予学生希望,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也要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自信心,让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教师要善于积极的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气氛。教师也要定期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4结束语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两个方面,用体育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存在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方面的危险,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上健康的成长,也可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乐.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EB/OL〕.〔2007-09-27〕. .

〔2〕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EB/OL〕.〔2008-02-27〕..

〔3〕张.监利九龄女童遭身亡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引关注.[EB/OL].(2013-05-11).[2013-05-16].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3-02

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Yang Huimin

(Hebei Education Press,Shijiazhuang,050091)

Abstract:Unev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make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igrant workers,and thus producing a special group-children left behind.Children left behind face a range of learning problems,psychological and ethic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family education.Study on the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ildren left behind;educational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全国有留守儿童2290.45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8.05%。上官子木最早于1994年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习问题。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心理压力较大,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办学条件较差,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监管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教育理念匮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茫然不知所措,无从诉说,长期压抑,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自卑,冷漠,敏感,充满敌意等,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道德问题。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忽视个性教育,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留守女孩甚至成为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至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2010,(7).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心理研究,2009,28(2).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和谐社会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关爱留守儿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人们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话题之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问题。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本质上说,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必须能够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巨大,多达2000多万人,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1]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作为党和政府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被列入政府工作目标。[2]留守儿童是农民的希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能否顺利实现我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多数留守儿童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储备子女学费,使孩子能够享受到较好的学校教育而外出务工,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指导和教育,使孩子在学校、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思想、道德、心理、学习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留守的儿童政治思想观念模糊不清。

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思想观念淡薄,对人生价值、奋斗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由于受父母对金钱过分追求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功利化、庸俗化,注重金钱的价值,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愿望的满足。

2.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质不高。

农村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诱惑,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缺乏正确的引导。留守儿童意志薄弱,在受人欺负或歧视时,往往会退缩或攻击,打架斗殴的事情时有发生,容易导致冲动行为,严重时会形成犯罪。湖南团省委对湖南省未成年人犯罪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18岁以下未成年罪犯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占40%,而在16岁以下的未成年罪犯中,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50%。[3]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安全感,沉默寡言,情绪不稳定,容易引起焦虑和紧张,形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主动性,在学校较少与同学交往,在教师面前拘谨不安,不愿意沟通,在社会上更是不愿意与陌生人接触。此外,留守儿童普遍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喜欢背道而驰,对监护人和教师的教育容易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对许多美好的事物产生怀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加剧了他们的逆反行为。

4.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令人担忧。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适龄儿童的在校率降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四川省妇联调查表明,2005年四川省初中阶段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眉山市),91%(遂宁市),成绩优良的只有6%(遂宁市)。[4]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部分老人文化水平不高,有的甚至根本不认识字,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难以承担起学习方面的监护责任。一些监护人认为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责任,对孩子学习关心较少,把儿童的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断裂,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绩偏低。

三、和谐社会视野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为城市各行业提供了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对于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

1.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留守儿童的住宿和学习条件。

由于农村学校财力不足,教师编制、专业和年龄结构等的限制,大量留守儿童在家或校外住宿,带来教育、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设学校生活教师的编制,改善农村学校的学习和住宿条件。现阶段,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一种良好的探索模式。在政府的财政扶持下,农村学校应努力改善学生寄宿条件,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

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吴正德建议,政府要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因地制宜地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从政策上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5]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是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

3.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度格局,减少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壁垒。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以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给农民工子女在打工地入学带来多重障碍,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6]一方面鼓励城市学校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另一方面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民工集中地建造民工子弟学校,以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

4.倡导农村家庭教育,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转变思想观念,不仅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切实担负起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增强教育意识,改善关爱方式,给孩子更多的亲情,从心理、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给予其更多的关爱;注重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7]使其逐步形成独立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合理选择临时监护人并明确临时监护人的责任,尽可能选择文化素质较高、家庭结构完整的家庭,为孩子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其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

5.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多方关爱留守儿童。

社会各界要整合农村所有教育资源,广泛发动各种力量,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网络。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成立以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公安等部门为主要成员单位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农村学校要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职责,建设优雅的校园和学校周边环境,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弘扬教师的高尚师德,更多地关注留守儿童,尊重和信任他们,及时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建立社区专门服务机构,动员社会力量,组建关爱留守儿童队伍,全面了解和掌握每一位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活动;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通过各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临时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据中国妇女报报道,由于河南省妇联在全省的大力推动,到2007年1月河南全省已创办农村“四老”(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长学校2930多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中心570多个,提高了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能力。此外,发动社会上的“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参加关心下代工作,因为他们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对整个社会有特殊的号召力,对青少年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和谐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减少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数量;依靠国家和政府、学校和教师、儿童父母和亲属,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8.10.13.

[2]汪明.如何让农民工子女就学路更畅通?[N].中国教育报,2007.4.7.

[3]徐献红.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2).

[4]高培文.和谐社会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5]翟帆,赵秀红.让农村孩子也拥有花样年华[N].中国教育报,2007.3.12.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需求;对策建议;河南省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作为一个特殊儿童群体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家长在抚养、教育留守儿童过程中的困境和需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守儿童的需求。为了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并对他们的需求予以及时的回应,以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特意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基本情况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文化程度

在受调查的91位家长中,71.4%的文化程度集中在初高中文化水平,其次,是小学占26.4%,而没上过学的只占2.2%。这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二)经济来源及收入水平

调查中发现,63.7%的家庭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其次农业收入占25.3%,而经商只占7.7%。与此同时,34.1%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间,另外30.8%的家庭收入在1000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家庭只有6.7%。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并不高。

(三)对孩子的了解程度

在“对孩子不良习惯的了解”问题上,23.3%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不良习惯是不讲卫生,14.5%的人认为是课堂违纪行为。而22.5%的认为是其他问题,另外19.6%的家长不清楚自己孩子的不良习惯。在“对孩子了解程度”问题上,65.9%的家长只知道孩子的一些情况,非常清楚的只占25.3%。由此可以反映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孩子的情况并不了解,孩子面临着家庭情感方面的缺失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

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差,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51.7%的家长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持不满意态度,而满意度占45%,由此可见,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满意度偏低。在对留守儿童家长的访谈过程中,16位家长提到了教学质量太差,教育设施不完善。26.0%的家长最担心孩子的成绩问题,其次是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问题,分别占21.2%、18.3%和16.1%。农村留守儿童在兴趣爱好和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问题。这要求目前农村在教育方面要转变教学思想,要关注学生的多向、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的道路、电网设施还不完备,农村文教卫生等基本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有些家长明确提出: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今年在抗旱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些家庭没有安装自来水,儿童和老人在用水方面比较困难;车辆增多,但红绿灯等基础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增加了儿童外出的危险性;现在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附近的池塘、小河经常飘出一些恶味,孩子外出玩耍时特别担心;虽然农村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但是农村医院的医护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成员的需求。

(三)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够

关于“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的回答中,49.9%的家长认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一般,24.2%的认为不重视,只有19.8%的人认为很重视。对于“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原因”的问题,26.3%的家长认为是由于自己能力有限责任感不够,25.7%的人认为是政府和社会关注不够。家长期望政府能够给与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在“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注与关怀的方面”的问题上,26.2%的人认为需要改善经济条件,保证他们健康成长;21.5%的认为由于户籍问题导致孩子无法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另外还有15.8%的家长提出对孩子的道德和性格进行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需求的相关建议

24.8%的家长认为需要相关组织为在外打工父母提供定期电话、信件等服务来联系留守家中的子女,23.5%的家长认为需要同城待遇,20.4%认为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相关机构及开展相关集体活动,等。根据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改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三方多管齐下,共同努力。

1.政府层面的措施

我国的农村寄宿学校的食宿条件差,缺乏娱乐设施,使得学生的生活单一。19.5%的受访家长认为需要加强寄宿学校的建设。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更新,以保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更加切实有效,同时可以减轻单亲监护和隔代照料的压力。

我国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和经济方面的支持,为学校利用富余教育资源,给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全部学生家长开设旨在提高家庭教育素质的课程讲座提供便利。

我国必须加快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拆除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等领域存在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以增加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机会,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或者通过改善当地经济环境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在本地就业,以更好地照料、教育孩子,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2.社会组织层面的措施

政府力量无法企及或者照顾不周的偏远地区,可以纳入公益组织的服务对象范围当中。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学校赠送图书、衣物、食品,来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经济负担。另外,社会组织还可以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支持系统,扩大服务面和服务内容,例如可以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一些生活照顾和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家长的家教效果。

3.学校层面的措施

学校要形成与家长或监护人的交流互动,使双方都能及时的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学校可以为每一位在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个人档案,并建立与家长联系的专线电话。让留守儿童视为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真实的成长教育状况,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结合。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时,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指导,很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离开家庭以后完成社会化的最重要的场所,学校的教师有责任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惑和生活中的困难,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所造成的感情缺失和家庭教育缺位。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教学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和卫生方面的教育引导,扩大教育教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有条件的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老师。为青春期的孩子开设生理健康课程,并对他们进行系统科学的讲解,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引导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叛逆期。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而且农村基础设施管理不科学,这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以下建议:

1.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灌溉用水保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以及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的农业收入,减轻经济负担,增强留守儿童家长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

2.大力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各级部门要加快构建城乡公路交通网,继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同时,在道路拐弯处加设红绿灯,在过村路段限速,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便利的出行以及玩乐环境,消除交通安全隐患,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系数,减轻留守儿童家长的精神紧张情绪和心理负担。

3.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供热等生活基础设施

政府部门要加快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地区,启动农村供热和供气工程,同时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留守儿童家长提到这样不仅保障留守儿童的用水安全,也可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整洁、便利、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4.全力推动农村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坚持城乡资源服务均等化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取得成果。甚至在特殊的情况下,对农村地区要政策倾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优质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有效流动,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提高其承载能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文明优质的生活环境,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需要,也符合了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和期待。

(三)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充分发挥公益组织的作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公益组织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公益组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各个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整合资源

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但是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容易导致资源浪费。在一些众所周知的地区,留守儿童家庭往往能获得丰富的资助,而偏远的山区却常常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社会公益组织是面对全体有需要人群的,因此要加强各公益组织之间的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弥补政府失灵,为更多的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帮助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公益组织必须提供人性化、本土化的服务

目前,我国公益组织的发展模式大都是借鉴外国的经验,由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公益组织要从实际出发,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服务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本土化的服务,以切实满足留守儿童家长在教养、培育孩子方面的帮助需要。而且,公益组织作为一个服务性的群体,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做到人性化,让每一位接受服务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都能欣然接受,而不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公益组织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事先了解服务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当地留守儿童家长的真实、具体需要,将资源发挥到最大化,以满足留守儿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王青,华中师范大学,2006-05-01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随之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学术界一般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流动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得到各方关注,专门针对其教育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也相继颁布。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纳入常规管理,社会只停留在呼吁的层面。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的问题和对策,改善农村教育环境,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非常必要。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第二,父母外出时间较长,如“长期在外务工”。第三,“留守”状态,比如“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第四,年龄。留守儿童的年龄划分尚未定论。但是由于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1]。

二、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一)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现状

第一, 数量多,涉及面广,分布不均。根据2000年普查的人口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约为1980万,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000万[1]。农村留守儿童在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 徽等经济比较落后的农业地区,经济比较好的地区也存在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

第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会持久存在。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村人口在乡城迁移时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是一种永久性迁移。而我国农民在进行地域迁移和职业转换后,只是城市的农民工而非长久的城市公民。他们要承受失业、疾病等经济风险,使得他们如果贸然采取家庭化流动的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其子女也要承担相当大的教育失败风险[2]。而且农民工在城市永久性定居的愿望并不强烈。政府大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因此近年来出现了部分流动儿童“回流”的现象,这将进一步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阵容[3]。

三、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和权益问题。郭三玲认为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安全既包括侵犯他人也包括被他人侵犯[4]。

(二)学习和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隔代抚养,祖辈教育观念落后和精力有限,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疏于管教或管教不当。很多留守儿童因祖辈管教不力,独立作业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差,大部分留守子女学习成绩平平,少数孩子有厌学逃学情况发生。

(三)心理情感和道德发展问题。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一些成长的烦恼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正处于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却面临着情感教育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5]。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相关制度法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资源配置,客观上导致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里人同样的受教育权利。

(二)经济因素。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教育拥有大量的资源和财力物力支持而农村义务教育在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只能达到“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的条件,学校基本上还没有精力和财力注意到“留守儿童问题”。

(三)“读书无用论”。“新读书无用论”使得部分农村家长对孩子上学前途缺乏信心,在态度上不给于支持,同样导致学生厌学,辍学等。

五、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关注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学校、以及家庭之间的协调合作。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并且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建立农村少年儿童监护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体系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农村留守我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和安全监护条件。同时,我们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校要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的发展。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外出务工时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内容除了学习还有生活。沟通方式除了电话联系,还可以用网络。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的老师应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

自2005年来国内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取得很大进步和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缺憾。研究对象概念界定尚有争议。系统、全面性跨区域的研究很缺少。国内目前主要通过一些大媒体来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只是给人感性的认识素材,学界研究之后提出的解决对策也欠缺实际操作性。这些都是日后的研究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林艳.浅谈“留守儿童”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2006.

[2] 李真.流动与融合[M].团结出版社,2005:42-57

[3] 周宗奎, 孙晓军, 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 范大学学报,2005(1):72―80.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无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属或委托人照顾的14周岁及其以下的未成年人,截止到2010年底,根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全国有留守妇女4800万,留守儿童56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儿童大约有4000多万,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在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2/3,且持续增加。留守儿童在全部农村儿童中占据的比例高达28.29%,在有些更为落后、偏远的地区,这一比例更高,例如,根据河南汤阴县的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调查显示,这个拥有1300多名学生的学校,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多达700人(包括单亲外出打工在内),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已经严峻的摆在社会面前。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1.留守儿童面临教育危机

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室设施陈旧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大量教师忍受不了农村落后的教育条件,纷纷流向城镇,使落后的教学质量更加雪上加霜,再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孩子较远,不便于监管,孩子由于年龄小,自制力较差,不能做到自觉的学习,最终导致留守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以致于形成恶性循环。

2.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突出

近年来,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有效监管,出现很多溺水、触电、车祸、自杀的事故,根据《广州日报》报道,广东惠州的林就万夫妇长期在深圳打工,三个女儿由80多岁的老人照顾,结果大女儿因蜡烛引燃大火烧成双腿残疾,二女儿用柴火烧水引起严重烧伤,三女儿在提开水时,被热水严重烫伤,这都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管不够才造成的严重安全事故,根据央视2011年2月24日的报道,当年中国共有2万名青少年非正常死亡,其中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

3.留守儿童面临较多的心理问题

正处于成长时期的儿童,身心都尚未发育成熟,社会阅历也较浅,对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妥善处理,心理容易出现失常,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差,容易产生极端个性,一是容易形成自卑、敏感、忧郁、不合群的性格;二是容易发展成为冲动易怒,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爱吵闹打架的个性,还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监管,整日沉迷网吧、游戏机之中不能自拔。

三、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1.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投入

针对农村落后的教育现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农村落后的教育设施和教学条件,加大对学校的监管,鼓励大学生或教育工作者积极投入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去,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今年,湖北省教育厅实施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引导和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教,对改善农村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要大力开办寄宿制学校,尽量为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同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和安全方面的监管,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和关爱。

2.父母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交流

在外务工的父母要经常和留守儿童进行联系,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此外父母也要经常和老师以及孩子的监护人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和问题,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商量教育的方法,对孩子的物质需求,要做到合理供给,不可为了弥补自身没有尽到责任的愧疚而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以免孩子养成一些坏习惯。

3.学校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

在对留守儿童监管的过程中,针对他们大多心理脆弱、自卑、敏感的状况,教师要及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和他们做深入的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以便对症下药,在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老师要及时指导和管理,要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汇报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以便让家长放心。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问题,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和谐农村的建设,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政府、学校和家长要相互配合,共同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洪秀玲.浅议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

[2]陈新功.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教育革新,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