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因为亲情的缺失和其他的一些因素,在生理和心理上会出现一些不良习惯与行为,为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急需得到强化。特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针对一些不良现状提出了一些情感教育策略,希望可以有效缓解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情感教育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员进入城市务工,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但很多农村子女却不能跟随父母进入城市,滞留在农村,由此就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据调查,目前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接近60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并且呈现一种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正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却与父母长期分离,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保障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不仅仅是家长的责任,更应该是政府、社会、学校的责任。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情感问题

(一)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就是与普通人的认知理念有比较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这种偏差主要是对于生活的消极心态。相比于普通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更容易采用消极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将不利的现状归结到自己身上。比如说,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不来看望自己,留守儿童会觉得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教师在课上讲课没有注意到自己,他们也会觉得是因为教师不喜欢自己;和同学交往中出现问题,他们还是将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觉得同学们讨厌自己、看不起自己,从而产生了消极的心态,不愿意和他人交往,对于事物的判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除了这种认知偏差外,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还表现在价值偏差上面,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不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以父母为参考标准,觉得父母没有读过书依旧可以进城赚钱,自己同样不需要学习,基于这种心理,很多留守儿童就会将自己的发展方向定为打工挣钱。在课堂上,他们不积极听讲,不认真回答教师的问题,上课打盹睡觉甚至旷课玩耍,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

(二)情绪消极

我国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父母的长辈来照顾,也有的是单独的父亲或者是母亲照顾、哥哥姐姐照顾,甚至是亲戚和邻居监护,这些监护方式都不是正常的监护方式。由于缺乏本应该享有的父爱和母爱,这些留守儿童往往会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就是情绪上的消极。根据相关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方面。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这种自卑让他们不敢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成,最终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大致会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并且还会出现泛化现象。

(三)行为障碍

行为障碍一般指的是行为问题,障碍者的行为活动与他人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障碍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就是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如一些留守儿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不听从大人的管教,喜欢做一些偏执的事情,甚至染上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另外,农村留守儿童通常会比较缺乏安全感,对于外界事物和人员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和逆反行为,比如说不尊重师长、随意辱骂别人、用恶作剧戏弄其他人等。行为障碍总结起来就是留守儿童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他们缺乏别人的关爱,同样也缺乏对别人的关爱,不能和其他人形成友好的关系。除此之外,农村留守儿童还有一些不当的行为,比如说遇事冲动或者退缩、不与人交流、性格变化比较明显、学习障碍比较严重等。

(四)人格障碍

根据相关研究,超过一半的农村留守儿童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这些障碍包括任性、冷漠、内向、孤僻等。从外在表现分类,这些人格障碍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攻击型人格,这种儿童情绪比较冲动,控制力弱,遇事容易激动,做出一些偏激的举止。另一种类型是畏缩型人格,这种类型的儿童表现为情绪冷漠、自卑、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或者害怕与人交往。

(五)人际关系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一般来说,这种障碍表现在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害怕与别人交际,内心自卑孤僻,常常不合群等。

二、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缺乏父母的正常关爱,他们被不同的监护人照顾,基本上只能满足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极度缺乏。少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道德情感教育极其重要,深刻影响着以后的人格发展。但是在最需要父母照顾的关键时期,父母却没有在他们的身边,其他的监护人不能取代父母的情感传递,造成留守儿童道德情感出现严重的缺失,最终引发一系列问题。另外,一些农村务工人员因为在外面吃了很多的苦,遭到不平等待遇,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事例,让孩子投机取巧,适应社会的一些“潜规则”,通过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来生活。很明显,这种思想非常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给学生的情感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学校教育的错位

很多农村学校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中,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依旧拘泥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之中,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丝毫不加重视。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教师只关心学习好的学生,忽略了学习差的学生,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缺少教师该有的责任心,这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此外,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学校因为害怕麻烦,不仅没有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情感教育,反而将他们的问题全部归咎到家长身上。有一些学校为了保持升学率,甚至采取劝退的方式来处理留守儿童。可以说,学校的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策略

(一)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才的重要因素,对于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主要受到两个环境的影响,一个是家庭环境,一个是学校环境,这里主要分析学校环境。学校的环境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一般来说,农村校园的设施比较简陋,但是整体比较安静整洁,不像城市学校那样处于喧嚣的环境之中。清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舒缓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激发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因此,农村学校应该注意校园环境的营造,尽量为学生构造一个恬淡温馨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熏陶学生情感体悟的重要文化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和睦友好、充分爱心的,这种校园文化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心灵慰藉,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注重多样的实践活动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一般都会缺乏对自然的观察,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心底里,对其他事物不感兴趣,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是很不利于自身成长的。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亲近自然,回归生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填充自己的心灵空白。在实践活动中,留守儿童不仅可以亲近自然,重燃对生活的希望,还能增加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走出孤僻的阴影。

(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学生的教育不仅取决于学校的教育,也需要家长积极配合,共同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不能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但是他们还有一些监护人。针对监护人对学生教育不当的状况,学校可以对这些监护人进行教育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孩子的情感缺失现象,增加对孩子的关爱,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成长。

(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滋养学生的情感

教师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于留守儿童同样如此,但是一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他们喜欢成绩比较好又比较听话的学生,对于不爱学习也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比较讨厌。留守儿童的性格大多比较孤僻,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对此教师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增加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让留守儿童得到情感的滋养。为了确保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感,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师风师德培养活动,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培训,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学生,感化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并开展针对性教学。另外,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进行评估,对表现良好的教师予以实质奖励,对表现不好的教师适当做出批评,督促他们改正不良教育观念。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教师要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爱心,并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并发挥各方力量的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叶梅.农村留守儿童情感分析与教育实践研究[J].赤子,2017(12).

[2]何海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的相关问题及情感教育德育的实践研究[J].课外语文,2017(30).

[3]陈晓东,田畅.农村留守儿童情感需求分析———以沈阳回迁农村社区G社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6).

[4]廖运生,宋淑娟,陈勃.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研究[J].前沿,2009(8).

[5]赵坚.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问题研究[J].未来英才,2015(8).

[6]李向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素质发展调查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

[7]李素梅,殷世东.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与学校教育的策略[J].菏泽学院学报,2013(4).

[8]杨茜茜.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状况及培养研究———以山东菏泽郓城县黄安镇为个案[D].曲阜师范大学,2010.

作者:李玲 单位:甘肃省镇原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