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智慧教育范例

农村智慧教育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1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健康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国民健康素质尤其是农民的健康素质还存在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提高。例如,由于健康教育的缺乏,公民健康知识贫乏,健康素养低。在食品卫生方面,由于农民缺乏健康意识和卫生知识,在生产和制作食品过程中不断出现有损于人们健康的事件,同时,农民自身在消费过程中,由于健康意识和知识缺乏,而往往更易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在疾病预防方面,由于认识程度低,也出现诸多问题。近20年来,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居民膳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重,这一切都使健康风险因素变得日益复杂多样,从而加剧了流行病模式的转变。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肿瘤,一些曾经得到控制的性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又重新上升,病毒性肝炎呈蔓延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的流行,各种损伤及由职业危害所导致的急、慢性职业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农村人口是遭遇上述疾病风险的主要群体。由于农村人口多,卫生与医疗条件又相对较差,自然成为预防传染病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80%的病人在农村,75%的病人为中青年。[3]70%~80%的艾滋病和疟疾患者是15~49岁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然而,农村恰恰是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我国健康教育的缺乏,导致国民素质严重偏低。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有约6.7亿人口住在农村,约占全国人口的一半。农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国民健康素质水平,关系到民族兴衰和国家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农村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二、农村健康教育是农民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幸福是与健康分不开的,没有健康就谈不上幸福。健康教育正是为使人们获得健康的生活包括身体上的健康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进而达到幸福美满的境地。宋晓飞等对威海市农民主观幸福感调查表明“,农民整体上主观幸福感一般,主观幸福感好的农民所占比例不到50%”、“身体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的联系,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其主观幸福感较差”。[5]因此,面向农民开展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农村健康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卫生习俗与传统观念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迷信愚昧、信神不信医、重治轻防、宁肯花钱买药也不愿投资防病等封建落后思想与陈规陋习,严重阻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健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健康教育一向担负着扫除封建迷信、愚昧无知、不卫生的习惯和“移风易俗,改造家园”的任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获得健康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讲“”四有“”五爱”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是相互渗透的。要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应该加强农村健康教育,树立现代科学的健康观念,扫除陈规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农村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明确了推进和实施建设新农村的内容和目标。《意见》将“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现状,提高农民保健意识,增进农民身体健康”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这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追求的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整体和谐发展的模式。如何实现整体和谐发展的模式呢?教育可以以其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成为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的基石。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培养“人”、改变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一根本途径,将农村发展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要素整合起来,进而逐步推进和实现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和进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理想的价值目标。农民如果失去了健康,那么农村的生产就会因失去了劳动力而无从发展,生活也因为要花费大量的医药费而难以宽裕,而农村健康教育正是帮助农民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农村健康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破除农民“迷信愚昧、信神不信医、重治轻防、宁肯花钱买药也不愿投资防病”等封建落后思想与陈规陋习,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农村健康教育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如不随地大小便、文明如厕、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促进农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技能,能有效促进农村“村容整洁”良好风貌的形成。因此,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有助于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健康教育不仅是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加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要把开展农村健康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力量。

五、农村健康教育可从源头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健康教育是国家确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当前我国正在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看病难”问题已大有改善“,看病贵”问题依然严重。一般认为,导致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卫生资源严重短缺、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药品虚高定价、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不当的医疗检查。解决的策略也一般从这些方面入手:调整医疗资源的地理布局和产权布局;统筹网络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研发新型医疗技术配置,降低农民就医诊疗成本;建立新型人才流动模式,提高乡镇卫生医疗水平。然而,笔者却认为,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要从源头上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还得从大力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做起。因为,当今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主要死因已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如冠心病、肿瘤。而这些慢性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境因素有关。农村健康教育能够让农民了解掌握健康知识,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主动排除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延缓疾病的发展,也就减少了医药费用的开支,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六、农村健康教育是推广防病救灾工作的基本方法

健康教育是卫生领域所有工作的基石,是一切卫生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健康教育在提高大众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广泛深入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参与各项预防工作,才能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例如,预防霍乱病要做好饮水、饮食卫生管理,消灭苍蝇,讲究食品卫生,搞好隔离与消毒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或短期内使其消灭。当农村发生重大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除及时救治外,帮助受灾群众掌握救灾防病知识、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能力、同时动员农民科学地参与救灾防病工作尤其重要,而这些正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与其它救灾防病手段比较,健康教育具有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特点。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乡村大脑;乡村数字治理;数字素养;乡村振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2〕1号)、《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乡村试点,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创新驱动作用[1]。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2]。多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持续输出进城务工,导致全国部分农村曾一度出现“孤寡老少”、土地荒废和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等现象。该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家、省、市、县和乡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采用如植树造林、修路致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选派优秀大学生任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大数据精准扶贫、引才回乡创业、乡规民约和积分制等手段,从乡镇、村委和村民等上下联动,主抓农村党建、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民致富思路和技术手段转变、数字防疫、安全应急及生态环境治理思想转变等方式,并利用新基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当前已取得一定成效[3]。

1数字乡村顶层发展规划与设计

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构建包括数字乡村感知平台、乡村数据传输、数字乡村大脑、数字乡村应用体系(含乡村党建、乡村政务、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劳务就业、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等)和乡村数字治理(含公共信息服务、舆情分析、疫情防控、乡村安全及森林防火、防水及地质灾害、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决策分析)等,形成区域数字乡村顶层发展规划。

1.1数字乡村感知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建设数字乡村感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布设多渠道信息感知点,对农村环境各类静态、动态的监测数据(如天、地、人、物和时空)进行综合采集,根据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的传输网络,将数据汇集到后端数字乡村大脑和数字应用中心,汇聚形成乡村政务数据、产业数据、生态数据、监管数据、旅游数据、农业数据和信息数据等丰富数据资源池[1]。因此,数据乡村感知平台是重要的前端数字基础设施。

1.2乡村数据传输框架规划与设计

建设数字乡村数据传输网络,主要划分为乡村政务网区、互联网区,以及其他不同场景传输网络(包括4G/5G、广电网、物联网、专网、无线网络、光纤通信、量子通信和星链网络)[4]。当前,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呈现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三网融合发展趋势,且传输网络呈软件定义网络(SDN)化,实现网络能力开放、业务快速发展,提升运维效率,实现传输网络高带宽、智能化和差异化等特点。目前,已在全国具备条件的乡村开始逐步普及应用。

1.3数字乡村智慧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智慧平台重点通过构建包括高算力云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含乡村政务云、乡镇云、区县云等云网平台及安全体系)、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可视化大屏、同城容灾中心和异地容灾中心等数字底座[2],以及搭建数据中台、AI使能平台、业务使能平台和领导驾驶舱等数字乡村大脑运营中心,构建数字乡村核心枢纽,支撑数字乡村数据汇聚形成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视频识别、人脸识别、AR与VR、算法工具、数据智能、机器翻译、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数据资源库,形成各类信息处理核心大脑中枢及指挥中枢[4]。目前,在全国部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已开始试点应用。

1.4乡村数字治理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乡村数据治理模块含公共信息服务、舆情分析、乡村安全及森林防火、洪水及地质灾害应急等。乡村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整合已有乡村医疗、教育、旅游、养老、农业和公共安全等信息资源,采用微信小程序、触摸一体机和户外LED大屏等展示、宣传和监管方式,按照政策法规、供求信息、市场信息、价格行情、农业资讯、新闻中心、村规民约、村特殊文化展示、文明家庭(如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掌上生活及农技知识库等信息模块对外,同时采用信息定制推送等方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个性化服务。构建疫情监控与分析系统,充分利用系统,争做县乡村第一发声平台,把控舆论话语权,有效引导村民按照“不信谣、不传谣”的舆论方向,理性面对任何舆情事件,据实调查,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力争做到以下4点要求:一是数据来源,媒体覆盖全;二是数据能力,采集处理快;三是数据抓取,安全无漏稳;四是智能算法,行业领先准。按照国家、省、市、县、乡和村一体化防疫要求,积极提供乡村疫情填报信息(含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和健康申报等)、物资精准定位投放、网格化环境消杀及防疫监督、同城查询、微信流调及出入登记等功能,疫情地图精准定位、图示化展现疫情分布等功能,实现疫情管控在线化、数字化,保障重要疫情信息实时、精准,并可追溯历史数据,防疫物资关联和标签化管理发放等。

1.5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规划与设计

构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台,监测农村空气、水质质量及监测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工厂的废水和固废处理;同时,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正确积极向村民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如各乡村统建垃圾池并规范集中处理垃圾、清明节避免引发森林火灾并规范烧纸钱祭祀去世亲人、过年过节杜绝放送孔明灯等,并制定村规民约、积分制等宣传教育措施,构建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确保乡村家园和青山绿水。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和整体管控,以中心村为重点加快新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利用乡村感知平台、乡村数据传输、数字乡村大脑、数字乡村应用体系和乡村数字治理等数字技术手段,形成智慧乡村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为县乡村党政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机构研究乡村振兴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数字技术平台模块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应用体系主要包括智慧乡村党建、乡村政务、乡村教育、乡村医疗、农业数据服务、乡村劳务就业、新型农产品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模式、乡村旅游、农家乐和特色农场等。

2.1乡村党建的应用分析

党建引领一切,乡村党建工作要作为项目的重中之重建设,特别是智慧党建平台建设。智慧党建平台,主要采用省、市和县三级架构,服务于省、市、县(区)、乡(镇)、村和企六级应用,包括基于“一云、一网、一平台”的“一中心+N库+M应用”模式,提供组织管理、党员教育、党建宣传、党员服务和党建大脑等多项功能[3]。具体来说,通过一中心(包括用户管理、统一认证、大数据、GIS和AI等)、N库(包括党组织信息库、党员信息库和教育资源库等)及M应用(含对接中组部信息系统、政府与公共服务应用等)的建设,采用党建平台功能模块、接口、流程、数据和规范等标准化建设,实现“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体目标。该模块有利于党建工作规范化开展,增强党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还有利于推进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

2.2乡村政务的应用分析

乡村政务主要应用在乡村政务云,落实省、市、县到乡、村、企业的基层地方群众服务要求,对接基层乡村服务平台、乡村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宣传乡村政务、村社信息、线上线下办事流程、惠民政策查看、村规民约和积分制等内容事项。该模块有利于方便农民办事,提升农村政务的处理效率。

2.3乡村教育的应用分析

乡村振兴要紧抓教育长效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成果提供持续有效动力。为实现教育公平,提升乡村村民综合素质,必须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因此乡村教育要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2.0要求,应用数据中心和云网融合服务能力,从教育“放管服”“教学管评考”角度,全面打造低成本、高效用的乡村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为基层教育部门提供数据管理平台,全面整合教育、管理相关数据,提供可视化看板和分析决策平台;为基层学校打造快速、高效的业务平台和管理平台,帮助学校快速实现达标的数字化校园软硬件条件和基础环境;为教师贴身打造相关业务应用,结合教师工作场景,实现教学、科研和自身履历的电子化管理;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资源分发平台和教辅资源平台、北斗导航+学生电子书包定位服务和学生精准画像服务等功能,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能力,让乡村孩子能享受到几乎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服务。该模块有利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4乡村医疗的应用分析

要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建设智慧乡村医疗势在必行。设计智慧乡村医疗就是在乡村范围内打造互联网医院(或乡镇村卫生院所)和县域医共体,实现跨科室、跨院区的区域医疗卫生保健业务协同体系,可以优化基层有限医疗资源(含云诊室、专家或医生、医疗物资和救援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在线会诊、医技协助和医疗信息共享等新业务,实现医疗信息的区域共享;利用移动智能终端、5G、云存储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展疑难病例远程专家会诊服务、医疗机器人精准手术、互联网+远程继续教育、区域慢性病管理、康复随访治疗和在线医疗健康保健宣教,提高临床专病专科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医疗健康管理的连续性。此模块主要实现病有所医的问题,让老百姓在家就可以看病。

2.5农业数据服务的应用分析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收集分析农产品数据十分重要。充分依据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包括农业生产基地低成本多维度对土地土壤成分及环境监测的分析;精准农业种植、大棚温控采光、无人机施肥和农田自动灌溉;动植物生长规律监测、病害虫害监测及药物除害;专业化种植养殖体系;野生动物入侵警示及农作物防护;霜冻、水灾、火灾和地震等监测与防护;新型农业机械种植、收割和生产加工作业;农户种植预警、生产监控、农业经营预测预警、动态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农业数据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业数据现代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加快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辣椒、金刺梨和肉牛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加强粮油水建设,提升粮油收储调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该模块主要解决乡村农民增产增收的问题。

3关于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的几条建议举措

3.1组织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创建“村居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示范集成带”试点,形成乡村振兴的典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有效衔接,坚持农业农村数字建设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智能化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点,合理利用数字经济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扎实有序推进现代智能化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数字乡村项目建设,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现代化建设步伐。

3.2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战,农村的“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要持续巩固和拓展,要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建立持续有效的帮扶机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

3.3探索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深化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和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构建“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的经营新机制,加快推广“保底收益+效益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科学合理引导农民,以其自有剩余资金、闲散资金或物资设备等多形式协商入股新型乡村经营主体成为乡村企业股东;或靠自己的技术或劳动力承包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农村闲置资源资产。不断完善财政资金合法支持方式,引导将政府将农村的发展类扶持资金投入到农村产业,以及把政府投入形成的集体积累和存量资产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户持有的股金,推动农民成为乡村企业的股东,长期有效持续增加农民的收入。引导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交易方式,推进农村私人各类产权和集体各类产权进行公开规范的流转和公平交易。逐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建设和审批制度改革。

3.4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当前,人才缺口较大已经成为制约乡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需进一步加强乡村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更好建设乡村数字专业人才队伍,需做好“培养”与“引进”服务举措。一是可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及平台企业开展数字经济领域人才下乡活动,发挥驻村工作队、大学生村官和科技特派员等的作用,为当地干部群众普及数字经济相关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干部队伍的数字技术应用与管理水平;二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服务力度,构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吸引更多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投身乡村,服务乡村产业振兴。

3.5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当前,我国的智慧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智慧农业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要大力推进发展智慧农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一是政府统筹各种资源,加大农村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我国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大力改善,但智慧农业的关键技术还需继续研究突破,好的经验也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完全靠市场规律在发展。现急需政府建立相关框架,统一认定相关技术指标,推广可行的经验模式;二是整合各种助农资金,继续加大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智慧农业相关产业的投入成本;三是发挥农村产业合作社的有效优势,真正让农民成为合作社的主人,让合作社团结带动农民从事智慧农业产业的投入,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四是建立共享智慧农业数据机制,整合智慧农业的各种有效数据,建立数据共享认证平台;五是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加强农村智慧农业人才的培养,开设智慧农业人才专修班,建成一支既懂智慧农业推广又懂技术操作的新时代农民队伍。

4结束语

通过研究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顺利实现的探讨,为贵州省农业农村持续健康智能发展建言献策。这对提升贵州省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快速健康智能发展,和建设贵州省新时代的农业农村新貌、新风和新气象提供文献依据,对中期实现农业现代化,远期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和国家强的远大宏伟目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玲,赵爽,刘遵峰.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N].经济日报,2021-12-14.

[2]吴萌: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R].中国三农,2021.

[3]周志凯,葛伟,张超.关于数字乡村平台项目探讨研究[R].中国信息协会,2021.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3

关键词:乡村智慧平台;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路径;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方案的出台,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专家学者发现,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绝不是牺牲单方利益的零和博弈,推动城乡高质量有机融合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社会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态势造成了城乡间不小的发展差距,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1元,仅为城镇居民的39.93%、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53.89%。因此,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工作的重点。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也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更多群众共享“数字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以泰安市道朗镇丰山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现实背景下,阐释乡村智慧平台对于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并提出相关保障措施。

一、乡村智慧平台的概念

乡村智慧平台是一种将互联网嵌入乡村振兴,支持多方参与的开放性信息平台,它以应用程序和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载体,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提供信息的管理、共享和服务,从而促进城乡间的信息交流,助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本文中乡村智慧平台采用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维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五层架构进行设计,包括访问层、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和感知层。感知层主要通过物联网、RFID(无线电射频识别)标签、摄像头、传感器等传感技术和设备实现对城乡间基础设施、交通状况、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信息的采集和监测;数据层是乡村智慧平台的核心,包括业务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和其他数据库,它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存储、分析,实现信息的集合;应用层基于感知层和数据层提供的核心数据,通过不同板块以应用的方式为用户层的用户提供服务,从而使得城乡间信息互通,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二、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建设,积极推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囿于基础设施、信息获取不对称等条件的限制,社会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笔者调研后发现城乡要素流通不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流通不畅,上下行结构失衡

农村电商的发展为产品的流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但从实际成效来看,工业产品下行远远大于农业产品的上行,上下行逆差较为严重,城乡间产品的流动仍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一是农产品上行不畅。首先,城乡间缺乏有效的供求信息平台,采购商低价收购,再以高价卖到城市市场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次,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较为粗放,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生产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行业规范,使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削弱了顾客对产品的信任,阻碍农村电商的发展。最后,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薄弱,道路等级低、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农产品运输困难,在上行过程中损耗多、成本大。二是工业产品下行不畅。一方面农民消费水平低,对工业产品需求散、乱、少,且季节性明显,导致产品运输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农村物流体系不完善,工业产品运输往往只能配送到县一级,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障碍还没有完全清除。

(二)土地流转缓慢,制约城乡要素流动

长期以来,小农生产的组织方式使得农村的土地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低。土地流转规模小,流转期短,难以满足土地承包商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需求,因而限制了土地流转,阻碍了土地价值的发挥和资金要素的流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导致城乡土地权能长期不平等,农民们担心户口离开村集体后就会失去农村土地及各项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人口流动。

(三)信息交流不畅,城乡间信息不对称

信息是当今时代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造成城乡间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互联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缺乏稳定的网络环境。截至2020年12月,农村地区的非网民规模占全国非网民规模的62.7%,农村地区非网民规模大,部分农民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对信息的利用意识和利用能力,加之城乡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使得信息要素在城乡间流动不畅。

(四)人才流通不畅,农民工进城难和人才下乡难并存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就要实现人员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当前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存在着农民工进城难和人才下乡难的双重困境。在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前往城市工作、生活,但因户籍制度影响,正规的招工渠道有限,他们在就业、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权益受到限制,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因而阻碍了农村人员向城市的流动;而对于城市中的人才来说,尽管有意愿去建设乡村,但因人才引进渠道较少,职业发展和晋升机制不完善,阻碍了人才下乡。同时,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等条件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返乡创业缺乏条件,人才下乡动力不足,客观上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五)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配置不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社会资源会自然地向城市流入,城市往往拥有更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城乡间的公共资源配置失衡。以教育为例,政府对于城市的教育投入远远多于乡村,人们为谋求更好的教育会从农村迁往城市,长此以往,公共资源向城市的倾斜也带动了其他要素向城市倾斜,阻碍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

三、乡村智慧平台助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路径——以泰安市道朗镇丰山村为例

丰山村隶属于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随着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推进,丰山村从一个穷山村逐渐走向富裕,面貌焕然一新,但在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信息闭塞、人才流失和资源流通不畅等问题,为破解这一问题,当地依据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建立乡村智慧平台,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助推产品的双向流动,激活电商经济

电商经济的蓬勃兴起为农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丰山村抓住机遇,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电商当中,并积极解决电商平台以工业品下行为主、农产品上行不畅的问题。乡村智慧平台一方面可以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来扩大农产品销售;另一方面,平台可以通过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展销,让大众了解到丰山村的茶叶、黄精等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二)助推信息的双向流动,弥合“数字鸿沟”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农村有限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城乡间信息获取的不对称,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又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贫富差距。乡村智慧平台为城乡之间提供了一个专业性的信息获取渠道,农民可以借助平台了解近期的市场动态、最新的生产技术和招聘信息等,因信息的丰富而增加增收的机遇;同时它也为城市提供了一个认识农村的窗口,了解农村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重大项目信息、特色产品和生产信息,以及土地租赁、买卖、转让、抵押等相关价格信息等,打破城乡间的信息壁垒,以信息资源流动带动其他要素的流动。

(三)助推人员的双向流动,协调人才发展

近年来丰山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得农村发展缺乏人才支持,老人、妇女、儿童成为丰山村人口构成的主体。乡村智慧平台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农民可以通过企业的招聘信息找到满意的工作,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乡村智慧平台又是一个展示农村发展的窗口,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从农村电商到“淘宝村”,它给予农民们返乡致富的希望,更向人们展示了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吸引人才返乡,由此协调人才发展,助推人才的双向流动。

(四)助推文化的双向流动,提高文化认同

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越来越多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在年轻一代人的眼中消失,全球化背景下各种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的冲击,造成了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疏离。通过乡村智慧平台可以留存乡村记忆,为村民们打造一个线上的精神文明家园。平台作为农村宣传的线上名片,可以提升大众对农村文明、乡村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了解,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乡村智慧平台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发展思路,促进农民改变落后观念、尽快融入新时展,推动城乡间文化的双向流动,提高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乡村智慧平台助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保障措施

(一)推动优质平台建设

乡村智慧平台的架构和内容将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平台功能的发挥,针对当前平台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又普遍存在下载量低、用户少、更新缓慢等问题,应该着力推动优质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广乡村智慧平台的应用。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智慧平台,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在用户使用方面,要考虑到用户主体多为信息素养相对较低的农民,优化页面布局,尽量简化操作流程、降低操作难度;在内容方面,要加强平台内容审核,及时进行内容更新和漏洞修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健全政府引导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引进竞争激励机制,通过良性竞争推动运营商开发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内容和服务,实现城乡间生产信息、就业信息、市场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对接。

(二)推动城乡服务设施一体化

一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应遵循统一的配置和建设标准,打破以城市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模式,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着力弥补农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不足,使公共服务配置逐渐均等化。二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乡村智慧平台助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一方面,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网络全覆盖摆在农村建设的关键位置,大力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光纤建设和5G网络覆盖;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通,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提升道路通达度,建立高效率的物流仓储体系,畅通产品运输和人员流动的通道;健全村级物流网点布局,建立客货邮有机结合的物流配送体系或在中心村建立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畅通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

(三)畅通人力资源流通渠道

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人为本,要保障人员既能够走出去,也能够引进来,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城乡间人员流动的体制障碍,落实农民工就业、就医、住房、子女入学等的保障工作;要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积极引进专业化人才,健全大学生下乡机制,优化人才选拔制度,通过资金支持、政策鼓励等措施吸引人才回流,完善人才返乡的社会保障;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积极引导并协调资源配置

通过乡村智慧平台打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通道是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实践。但当前有些地方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乡村智慧平台的建设缺乏政府的统一引导和规范的体制建设。推动乡村智慧平台在农村推广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和不同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政府应积极引导,统筹规划,合理界定各部门职责,加强各部门间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保障乡村智慧平台的良性运行。

五、结语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4

(一)发展现状。

我省现有中小学校(不含幼儿园,下同)11580所,在校学生751万人,教师48万人,其中乡村中小学校6419所。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广大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综合水平位居全国第7位,教学应用位居全国第1位,为智慧学校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高质量完成“三通”工程建设任务。截至2017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有率、班级多媒体覆盖率分别为100%、100%、99.27%;师机比、生机比分别为0.88:1和7.85:1;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均达100%。首创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点全覆盖。

2.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覆盖所有学段、学科和绝大多数教材版本,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持续举办在线课堂、资源应用平台、乡村教师网络研修等专题培训,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实现在线课堂常态化教育,微课评选、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竞赛等教育教学活动广泛开展,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

3.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日趋完善。完成11个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新建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等17个省级管理系统。建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和安全等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利用大数据辅助教育管理和决策。

4.体制机制不断健全。自上而下建立起以教育行政为龙头、以教育科研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协同推进组织架构;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创新“共建共管”机制;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施考核,将其作为教师上岗和教师资格考核内容;创建督导评测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年度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内容。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地方、部分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不足,工作主动性不够;“一盘棋”意识不强,没有认真执行全省统一规划和标准,盲目建设平台、系统,形成新的信息孤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2.基础环境建设有待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水平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农村学校的宽带提速、设备更新换代、应用系统升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影响持续化发展、常态化应用。

3.教学应用质效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单一,缺乏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不能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对教育数据的采集、分析不够精准,利用数据提升教学质量还处在初级阶段。

4.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各地经费保障不平衡,建设资金分担办法有待明确。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模式尚未形成,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二、建设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教育,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统一规范。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思路,加强省级统筹和工作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组织制定实施总体规划、标准规范,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数据资源库。

重点农村,整体推进。总结金寨县整体推进智慧学校建设试点以及首批智慧学校示范校、实验校建设经验,在规范完善的基础上分步骤推广。优先推进贫困地区特别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农村地区、偏远山区,优先推进教学点和乡村中小学,着力补齐短板;优先推进课堂教学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以人为本,融合创新。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提升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教学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创新,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全新教育生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多元投入,分层负担。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负担的原则,统筹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建立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鼓励企业投入资金提供信息化产品和服务。

(三)建设目标。

2019年,完成50%的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1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各市学业评价系统全部建成。

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建成46%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智慧学校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2021年,完成50%的非贫困县教学点智慧课堂建设任务,建成72%的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优质数字资源进一步丰富,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到2022年,实现教学点智慧课堂全覆盖,乡村普通中小学全部达到智慧学校建设要求,城镇中小学基本建成智慧学校。基本建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优质数字资源体系。我省智慧学校建设和应用水平居于全国先进行列。

三、建设内容

以推进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活、智慧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人才队伍和基础环境建设为支撑,构建“5项基本功能+2项支撑条件”的智慧学校结构,推动信息技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方位应用,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智慧学校生态体系。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

以因材施教为目标,依托“三通两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变革。依托智能化教学平台,实现云端优质资源智能推送,助力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推进以城带乡,利用智慧教学系统实施省域、市域、县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以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学习诊断与评价为载体,促进数据支撑的针对性教和个性化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互动、即时化评价反馈。建设线上作业测评系统,实现对学生作业和测试的自动批改与分析。利用师生教与学行为的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大数据分析工具,完成科学的学习诊断和教学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开展远程协作、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效果分析,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

创设融合备课教研、数据采集分析、设施设备应用和管理机制为一体的教研环境,利用备课教研系统,结合区域教研数据,实现网络集体备课、评课与议课。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泛在化教研模式,即时提出、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推进长三角教育信息化一体化进程,加快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级资源平台对接,扩大网上结对学校规模,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二)变革学习方式,促进智慧学习。

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

建立自主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开放式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和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建立智能化学习分析系统,全面感知、全程记录学习过程,形成学生学习动态评测数据,精准评估学习绩效。建立学生档案,支持学生成长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记录和存储。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三)提高治理能力,强化智慧管理。

依托省教育管理平台,推进中小学校校务、教务、师生发展的高效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智慧管理。

打造智慧管理新方式,为学校排班选课、师生评价、成绩分析等提供数据分析,实现教务管理智能化。为学校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财务及固定资产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校务管理智能化。实现中心校与教学点的一体化管理,优化乡村学校及教学点的教学教研、学习、评价、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建立教师评价新模式,记录教师师德师风、专业发展情况和日常教学行为,建立教师电子档案,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及制定教师培养策略提供支撑依据。

(四)增强智能服务,创设智慧生活。

利用智能化设备构建互联互通的智慧生活环境,搭建安全、健康、便捷的学校生活服务新体系。

完善智能校园安防机制,利用视频监控、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系统实现对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测与管理全覆盖。提供家校互通服务,帮助家长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在校表现,加强家长与教师、学校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家校共育。

(五)立足德育根本,打造智慧文化。

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依托省资源应用平台开展德育教育,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完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整合学校校园网络、微信微博、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等载体,开展智慧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优质资源,提高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育健康、向上、创新、发展的学校主流价值观。

利用智能感知终端记录学生校园行为,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日常行为管理,强化美德行为,促进数据支撑下的不良行为的自我矫正。发挥心理教室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作用,通过线上线下疏导教育和针对性辅导,关注特殊群体,提供实时服务支持。实现网络实名认证和多平台互联互通,强化学生线上行为记录管理,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积极拓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内容和方式方法。

(六)完善基础设施,夯实支撑环境。

全面提升智慧学校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接入宽带,优化改造学校内部网络结构,实现无线网络在教学、办公及主要公共活动场所的全覆盖,确保网络访问高速畅通。建设智慧教室,建立电子身份统一认证系统,满足教学教研、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等需求。普及应用移动学习终端和创新实验室、学科教室等新型教学场所,创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校园环境。

充分发挥已有的软硬件作用,进一步完善基于用户、数据、资源统一的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促进学校个性化应用系统与省、区域平台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平台及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逐步构建覆盖全省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七)强化专业培养,落实人才保障。

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学校设立由校领导或专职人员担任的首席信息官(CIO),开展系列培训,使其具有信息化规划组织、管理和评价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各项管理,有效推进教育决策和绩效评价。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信息化队伍培训规模和力度,通过集中培训、分组自学、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等多种方式,针对中小学教师、技术管理人员分别开展智慧学校应用培训和技术管理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升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的支撑服务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和参加智慧学校建设应用水平竞赛和课题研究活动等。

四、重点工程

(一)智慧学校环境建设提升工程。

继续完善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和省教育管理平台内容和功能,统领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主要服务,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平台支持。

升级改造校园网络系统,农村学校班均带宽接入速率达到5M以上,城镇学校达到10M以上,鼓励光纤入班。在校园网络系统基础上建设校园物联网系统。建立网络安全制度及管理体系,制定网络安全应急预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实现学校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全覆盖。

(二)智慧教学应用普及工程。

建设智慧教学平台,构建备课系统、教研系统、智慧课堂系统、学业评价系统等,其中,乡村中小学校每个年级配备1套智慧教学系统,每个设区市配备1套学业评价系统,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

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平台、智能终端,有效支撑学校和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应用,推进区域同上优质网上示范课行动计划,促进学习方式灵活化。提升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水平,推进和完善省、市两级标杆教师网络空间和网络空间特色应用学校建设。

建设自主学习系统,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为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实现成绩分析、知识点诊断、试题解析等功能。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汇聚、智能推送、精确查找等,实现查漏补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结合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应用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各普通高中研究制定本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和评价标准。

(三)乡村学校扶智攻坚工程。

将乡村学校建设放在智慧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对全省教学点在线课堂进行智慧化升级改造,提高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2019到2022年,农村教学点分4年分批建设,达到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管理等主要建设要求,促进持续常态化应用。

(四)中小学校智慧管理工程。

以省教育管理平台为依托,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校园门户基础服务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和用户认证服务,支持用户安全、便捷地获取各类资源。

完善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全面用好国家系统和省级各项系统,优化教务管理、校务管理、教师评价、财务资产管理、装备管理等系统,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汇聚,形成教育基础数据库和常态数据库,并向各地进行数据授权与共享,提升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科学运用大数据优化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教育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支撑。

根据新高考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走班排课系统,提供走班排课、学情诊断管理等功能,实现智能化的成绩采集、数据分析、考核评价等,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组卷、智能批改、智能学情动态诊断和个性化辅导等关键问题。

(五)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程。

加强校长、教师、设备运维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创设“管理人员懂、学科教师会、技术骨干精”的良好环境。建立开放式、多层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提升信息化应用技能,实施“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和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专项提升计划,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实现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为智慧学校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支撑。

注重信息素养与学习方式的创新,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展初、高中信息技术素养学业水平考试,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

充分利用省级资源平台,汇聚、开发德育、艺术、体育、劳动教育类等课程资源,开展网上阅读及专题教育活动等,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提供支持。

围绕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解决“三点半”难题,建设课后服务管理系统。引导学生通过“智慧课堂”搭建的平台课后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依据课堂采集、分析的“大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在课后向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以及计算机教室等,对学生进行兴趣辅导养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七)智慧学校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省、市、县、校四级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力量的建设,加强承担学校网络管理和现代化教育装备运维管理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任用懂技术、懂教学、懂管理的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统筹电教、装备等各方面力量,构建本地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各学校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并进行技术维护能力培训。

建立完善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级联动的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体系,形成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保障的长效机制,为中小学提供设备设施和网络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保障,确保学校设备设施和网络正常运行,促进智慧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运作优势,支持以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建立智慧学校建设运维机制。建立由购买方、服务对象及第三方组成的综合性评审机制,定期督促检查,并将结果与后续政府购买服务挂钩,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组织协调、资金统筹等作用,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形成多级统筹、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省教育厅成立协调小组,负责全省智慧学校建设的政策制定、规划管理、协调指导和组织实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不同受教育对象确定智慧学校建设方法和步骤。各市、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规划,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各项工作的协调实施。

(二)统一技术标准。依据国家教育行业标准、《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开发API接口规范》和《省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标准》等规范要求,依托省级两平台,构建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汇聚、统一资源管理的智慧学校基础服务平台。各地重点做好省级两平台在本地落地应用,对已建的地方信息化平台或管理系统,要主动与省平台做好对接,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各地各校在制定相关招标文件和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时,要严格落实“五统一”的要求,严禁自行其是、各自为战,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三)统筹资金投入。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分级建设、分级分担的原则,统筹整合各类教育相关项目资金,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多元筹措机制。省级财政主要保障智慧学校省级平台建设和技术支持、乡村智慧学校建设奖补,市县政府保障智慧学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依法依规通过公开招标、竞争谈判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投资和参与智慧学校建设,提供技术服务、软件服务、管理服务以及个性化资源建设服务,实现多元投入、协同推进。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5

关键词:智慧农业政策;农业生态效率;SBM超效率;GML指数;双重差分

2019年1月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规范性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1],提出做好“三农”工作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且全文将“绿色”一词提及5次,除微观的“绿色”、“农产品”和“投入品”外,宏观政策层面的“农业绿色发展”词组占3次,足以证明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而纳入环境因素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即农业生态效率,便是量化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可以避免没有环境资源约束导致的农业绿色发展绩效虚高[2]。而智慧农业政策的目标是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在现如今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上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态效率。本文以此为契机,对全国各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评测与剖析,对农业生态效率受政策影响的净效应加以量化,以此助力我国向绿色农业大国的蜕变,构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现有研究无论是从农业生态效率的测度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硕果累累,但对智慧农业政策如何影响农业绿色生态效率探讨不足。因此,本文拟以智慧农业政策的大规模实施为背景,利用DEA-SBM模型方向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测算近些年来我国各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度量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强度,助力农业绿色发展。

1模型构建

1.1农业生态效率的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反映着绿色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和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重要参考。正如文献综述中所阐明,在DEA模型的分析与应用中,通常都需要对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但因效率值最大为1,经常被认为是截尾数据,所以现有文献中多采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后续计量[3]。但超效率不存在效率值的“截尾”,因此可替代普通效率模型和To-bit模型的联用。而单纯依靠GML指数也会因有径向和角度问题而产生数据分析上的偏差。计算基于SBM超效率模型的GML指数,以此衡量农业生态效率。我们要测量m个决策单元(DMU)的效率,记为DMUj,每个DMU有n种投入,记为xi,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分别记为y和b,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可表示为:式中,TEt为时间t的技术效率的度量;ECt,t+1为追赶效率,用来反映DMU从t到t+1期迫近最佳前沿面的变化程度,EC大于1表明效率增加,EC小于1则说明效率有所下降,表明正在赶超(落后于)同时代的基准技术前沿;TCt,t+1衡量同一时期的技术前沿向全局技术前沿面转移的程度,TCt,t+1>1(<1)表示技术进步(退步)。本文根据现有研究及数据的可得性,投入指标方面,对于农业劳动力指标,本文确定以乡村人口数作为表征;能源投入采取农村用电量表征;资源投入采取农村用水量表征;土地投入采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表征。产出指标方面,期望产出选取农业总产值,而非期望产出方面,即农业中有机或无机的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渗透等方式对水体的分散污染,选取COD对农业的水污染进行表征,而空气污染则用二氧化硫排放量近似量化。

1.2双重差分。本文以探讨智慧农业政策如何作用农业生态效率为主,以分析其它重要因素的影响为辅,全方位多角度地诠释智慧农业政策在农业绿色发展的效应强度和作用结果。利用已有文献和前文对“智慧农业”的界定,总结出“大数据+农业”、“互联网+农业”、“科技+农业”等关键词,在一个专业的中国法律法规检索系统———“法律之星”网站进行检索判别,发现2014年农业部、国务院相继了智慧农业相关政策,又因政策具有时滞性,本文便以2015年为时间分割点,采取多期DID方法,将所有还没有实施智慧农业政策的省份作为控制组,将已经实施政策的省份作为实验组。DID交互项是2个虚拟变量的乘积———Treated(是否实施了政策)和Time(实施政策的时间),其等于1的情况是该省份在具体某年实施了政策,且在该年之前的省份交互项等于0,即允许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政策实施时间,以使模型实证结果及政策建议更有说服力。结合已有研究及实际情况,农业绿色发展驱动力除了政策支持,还应该有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高等教育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等因素,相应的指标选择如下: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样本中各地区的GDP作为变量;农业科技水平,选取各地区农业气象观测业务站点个数进行衡量;农业高等教育水平,选取包括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及以上水平人口数;农业机械化水平,选取各地区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农业产业化水平,借鉴柴军的思想并考虑数据可得性,利用农业增加值指数与工业增加值指数的比值进行衡量。所以可建立DID模型:Yit=β0+β1Treati×Periodt+β2Treati+ΦPeriodt+Xit+λt+εit为了保证数据趋势平稳,且减少异方差的影响,所有指标取对数。式中,Yit为农业生态效率的对数,即以农业劳动力、农耕面积、农业用水用电量等为投入,农业总产值、污水、废气排放量为产出,利用DEA求得的超效率值的对数;Treati×Periodt为是否实验组和在2015年前或年后的虚拟变量交互项;β1为要考察的政策效应;Xi为一系列控制变量的对数值,包括其它与政策无关但影响Y的因素:GDP、高等教育人口数、农业自动气象站个数、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取对数后的值。λt为时间固定效应,加入时间固定效应可剔除趋势值数据和极特殊不稳定数据,还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由于遗漏变量引致的内生性问题。εit为误差项。数据均来源于2009—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由于港澳台数据缺失,故未包含于实证分析中。

2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

基准实证。基准实证部分分析智慧农业政策对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的处理效应,随后依次引入各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引入不会影响DID分析的一致性,但可以提高估计精确度(表1)。在控制其它效应不变的情况下,在控制时间固定效应的前提下,交互项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并且这个结果在加入控制变量后依旧成立,加入前后的政策效应分别达到0.138、0.114,这表明中国各省实施智慧农业政策后,与未实施智慧农业政策前相比,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提升。其中,经济发展水平(LnGDP)的系数几乎全部显著为正,经济表现状况越佳,农业生产的投入越会包含更多的技术含量,作为期望产出的农业总产值会越高,技术革新下的非期望产出会越少;农业科技水平(Lnnum)对农业生态效率的作用均不显著,但对农业技术进步的作用均显著为正,借鉴索洛模型相关理论,可验证农业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来扩大技术溢出,鼓励技术进步,从而保证农业从业人员收入的稳步增长;农业高等教育水平(Lnedu)的系数也符合预期,即人才教育程度的提升会提高农业生态效率与技术进步。

3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全国省级2009—2019年的农业相关面板数据,运用非径向、非角度SBM超效率模型测算我国农业绿色效率变化,将农业污染排放纳入GML指数框架中对农业生态效率加以测量,并采取双重差分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绿色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驱动,技术效率仍属于短板。智慧农业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可靠数据和基准实证的支持,验证了智慧农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肯定了智慧农业政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我国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方面,要关注绿色技术进步,强化绿色技术效率,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扶持作用,逐步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根本动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出成效,利用技术创新来优化要素投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尊重各地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承认发展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农业政策的推行与创新。释放农业生态效应,将农业生产、资源支撑和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保全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9-01-03.

[2]张林,冉光和,蓝震森.碳排放约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3(14):22-32.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乡村振兴;经贸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嬗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人才为主要目标,其社会服务职能仅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展科技工作”成为其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涵。21世纪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高考扩招,高等职业院校迅速升至上千所,学生数量占到高等学校学生的一半。高等职业教育逐步由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职业培训、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进一步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内涵。至此,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主,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对口支援等多种内涵并举的社会服务职能,且更加强调社会服务的横向性、区域性、互动性,彰显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乡村振兴的任务艰巨且迫切。河南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职能逐渐凸显,财经商贸类院校在乡村产业挖掘、品牌打造、农产品销售等方面应作出积极的贡献。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是一所商科类职业院校,以“商科特色,非商融商”为办学宗旨,以“思政+育人+科教+平台”的模式,多角度助力河南乡村振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二、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

(一)创设思政大课堂,赋予乡村振兴使命

1.设立校地共建党建试点。思政大课堂能够使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和教师,将乡村振兴的责任感植入师生心中。河南经贸职业学院为将乡土情结植入师生心中,选择了郑州市中牟县刁家乡、姚家乡2个乡作为重点区域,进行校地党建共建设点,在党建宣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文化打造和乡村产业发展方面提供帮扶。党组织之间实行常态化互联互动,共享优质师资,共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合力打造特色党建品牌。

2.开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校内,在学校综合楼顶楼搭建智慧农业劳动实践基地,以真实劳动和沉浸式场景让学生体悟劳动教育真谛。同时,也开启了“新劳动教育”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探索,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走进广阔天地、体验农耕文化、了解农耕文明、热爱美丽乡村、爱家乡爱祖国的农业学习教育实践基地。校外,在刁家村的莲花池建立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至今已先后安排7批学生共137人来到该基地进行“直播带货”劳动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通过科学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把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融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真正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同时,也让师生共同感知乡村、体验乡村,进行技能练兵,磨炼工匠精神。

(二)创新人课技概念,打造乡村振兴主体

1.扩大主体范围。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人不仅包括在校学生,更重要的是包括农村居民。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打造了校内校外两条人才培养路径。校内针对在校学生培养农村“生力军”,校外针对农村居民培养“新型农民”。在校内学生培养过程中注重课程再造和技能打造。在校外农民培养中注重按需供给。从2017年7月至今,共承接了河南省科协组织的“河南省农村电商技能人才骨干教师培训班”3次,培训规模达1000人,培训主题分别为“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农产品的多平台运营”“农产品品牌策划与推广”。近年来,学校教师受到各地方农委的邀请,足迹遍布荥阳、中牟、新密、登封、灵宝等11个县市,共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62场,受益人数超过15000人次。疫情刚刚缓解的2020年下半年,受各地商务局邀请,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教师走出校门,针对各地的定制需求,开展农村电商技能培训19场,人数达2017人。

2.创新课程设置。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未来将重点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以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商创新引领的E贸区建设和“互联网+”农业新功能、电商镇(村)、智慧绿色乡村等新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群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中,特别设计了涵盖农产品选品、农产品新媒体营销策划、农产品直播、农产品短视频推广4个内容单元的农村电商特色课程模块。这些模块灵活进行组合或嵌入其他课程中,有的放矢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合的农村电商人才。同时,开发了农产品品牌塑造、农产品网络推广、农产品视觉营销3门方向课程,带来了直播营销、短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网店运营与推广、营销策划、视觉营销等9门课程的岗位化、行业化改革。为了保证培训效果,培训团队成员还参与编写了河南省科协组织的培训用书——《农村电商培训教材》,累计印发上万册。该书用生动朴实的语言、真实可行的案例,为农户们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提供了便利,为农户们学习电商知识和入门操作提供了专门用书。

3.深化校企合作。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实训—实战—实践”的技能提升。技能只有通过校内个人实训练习、团队实战演练再到校外真实商业环境实践才能实现飞跃。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虚拟产业园和大数据运营实训中心进行校内外农村电商人才实训,并为学员提供练习机会。目前,基地校企合作企业达39个。其中,上市公司8家,占比20.5%。目前,校企合作培养涵盖了共建实训基地、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三个层次。与中企动力、河南锐之旗、河南百果园组建订单班约137人,进行订单式培养。电子商务专业在借鉴市场营销专业易居先锋、建业至尊学徒制培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拟与千蚁电商、阿里巴巴客户体验中心共同进行学徒制培养。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科研攻关、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实施教学。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高水平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重视科技转化,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数字经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促进数字农业发展,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紧盯智能园林花卉和高附加值经济作物方向,开展农业物联网立体化多维度信息采集,进行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智能农机装备应用、农业气候气象服务、作物生成信息化、农产品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与集成应用示范。学校围绕智慧农业技术方向不断发力,在横向农业产业服务和纵向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建设西华县黄桥乡智慧农业溯源大数据平台,在地方特色农业建设上提供科技支撑。2020年3月,河南省科技厅批准依托学校建设河南省智慧农业远程环境检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年1月,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学校成立河南省农产品溯源国际联合实验室。一个智慧农业实践项目和两个科研平台围绕智慧农业技术方向不断融合发展,在农业物联网智能感知、云平台搭建、数据传输及接口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学校通过建设农产品专业化的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服务好乡村产业振兴。做好机载多传感器无人机平台,野外植被红外、紫外和荧光检测系统,农业大数据分析与专家指导系统,激光诱导元素测试系统、植物生长环境异常预警系统和果实甜度、维生素无损检测技术应用;培养智慧新农人;促进创业孵化;引领农业数字化发展。

(四)搭建网络平台,丰富乡村振兴载体

疫情之下,乡村旅游业疲软,特色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重中之重。学校依托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打造了“智汇兴农”云平台和“直采益农”线下产品助农体验馆,旨在将农产品与客户有效安全链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1.智汇兴农——线上电商助农云平台

“智汇兴农”云服务平台以种养殖大户、农特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农产品经纪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公益性的乡村振兴线上服务平台。平台主要有四大核心功能栏目,分别是《名优产品》《公益助农》《空中讲堂》《美丽乡村》。《名优产品》栏目集中展示各地名优农特产品介绍;《公益助农》栏目展示各地农特产品供应信息;《空中讲堂》栏目为目标人群提供各种主题系列的电商技能培训视频;《美丽乡村》栏目展示乡村振兴先进案例。“智汇兴农”云服务平台实现了多方共赢。第一,为农村用户开展农特产品营销提供培训和信息支持,为其实施农产品上行提供有效渠道。第二,为批发零售企业提供更优秀的商品供应信息来源。第三,为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便利。第四,为政府部门宣传普及惠农政策等信息提供了窗口。2020年学校投入了70万元资金用于平台的开发,2021年投入300万元资金用于平台的内容填充和运营推广。目前,河南全省20多个职业院校加入云平台,开展分工协作,进行平台内容填充和运营推广。

2.直采益农——线下产品助农体验馆

河南产品直采体验中心定位品质、品牌、健康,打造一周一地市特色产品展销会。该中心为河南108个县的特色农产品建立完整供应链,进行线上线下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助推河南优质产品走出河南,走向全国。设立专题扶贫展馆“西华馆”,积极推广西华产品,组织专家开展抖音等短视频制作专题培训,帮助企业破解销售难题。河南产品直采体验中心设立河南县域电商远程监控、大数据、农产品认证、县域电商服务、品牌管理、品牌孵化、AR溯源、快递服务、会展服务、人才服务、直播、渠道建设、对外交流等中心,为入驻客户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该中心还定期组织入驻客户到省内、省外和国外进行电商交流和学习。该中心打造的开放式展销平台,可集中展示河南各地市优质产品。河南各地市、各县域农产品免费入驻该中心进行产品展示,优先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吸纳国美、京东、拼多多、安德在线等知名电商企业入驻。该中心始终坚持“上网下乡”的发展战略,通过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大力促进河南农产品上行,拓宽河南产品特别是贫困地区产品的网上销售渠道,多措并举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结语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7

摘要: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国家科学技术水准的进一步提高,科技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的技术深入以及广泛使用,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机遇。农村电商在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开发、提高农业经济增长能力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已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渠道。该文针对智慧农业模式下的农村电商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充分阐述其在当前阶段下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物流;困境;发展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于农业的发展,而乡村振兴战略一直以来都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政策之一,伴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企业也进军农村地区或者是偏远地区,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虽然经济发展不如城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的发展就会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也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例如农家乐经济、农村旅游经济、农村特色农产品经济等等,都成为了农村地区发展的新途径,这对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改变农村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笔者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之后发现,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1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智慧农业即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也就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科技减少农业对环境的依赖,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都能够给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农业发展业态,是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战略的提出,依托网络平台发展的智慧农业受到重视。当前,智慧农业主要涉及到了生产、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和智慧农业管理。由此可见,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2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2.1农村物流发展滞后

运输虽然是农业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石,但由于大部分农村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且普遍的货物运输价格在8元/kg以下,运输已成为对农副产品上行性的最大阻碍。与现代工业比较,中国农业产品存在着容易腐烂变质、不宜长期储存等特点。而农作物又主要为季节性和周期性生长的天然产物,正因为农产品自身特点,农民对其整个生产运营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不过,与都市比较,农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并不高,且物流发展水平十分落后。而上述问题的产生,与乡村工作人员物流意识淡薄、学习力欠缺、管理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乡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缓,乡村运输技术设备发展滞后,农业物流运作成本较高;当前农业物流的政策供给能力不够,部分省市区还处在政策尚未完善的状态;目前农业物流管理困难,农业物流供应者对农业物流加盟商也缺少合理信心,农业物流研发外包的结果也更加难以预测,乡村运输合同难以获得有效保证,使得农业物流发展在短期内无法满足当前新型农业发展趋势。

2.2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较低

农村地区大规模生产农产品的程度较低,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用于自给和小规模的销售。农产品的差异化明显,无法完成统一标准的深加工,即深加工率会由于产品低的标准化程度和过程低的规范化程度而下降。现阶段,科学技术日益发达,劳动生产率也在日益提升,产品产量持续地提高。不过还有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虽然农业的产量在持续地提高,但价格却增长缓慢甚至有下降趋势。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较低的问题对于整个农村电商的发展存在极大的阻碍。因此,如何解决当前阶段中农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的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2.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众所周知,在农村地区由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在电子商务发展这一模块的运用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农村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存在困难,市场交易运作的机制也亟待改善。目前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依旧不完善。就通信方面,宽带的覆盖率还未完善,一些村还处于断网的状态。在城市供电管理方面,用电线路不稳、供电能力弱,甚至大面积停电,在一些农村地区停电更是时常发生。电子商务设施网的建立不完整齐全,影响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在获得网上交易信息时的正确及时,影响到广大人们对于农村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薄弱地区的传统农村基础设施及对网络技术利用率认识的严重欠缺,导致广大农村地区无法实现更好有效地推广运用农村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现代农村经营。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极力地引导鼓励与积极支持广大农业地区积极利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方政府缺乏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来吸纳大量社会资本投身于农村电商的发展及其信息化的建设,导致在农村电商的未来发展上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3基于智慧农业的农村电商发展策略

3.1优化平台,提高农村电商行业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第一,进行本地化的电商运营服务支撑体系平台的建设。电商企业今后还将需要尽可能地多地对农村一些已本土化运营的农村电商们进行教育培训,这样做既希望能为广大农村地方政府的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一些积极的促进推动作用,也希望能真正给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农户们提供一些发展机遇。第二,对中国农业网络电商领域的基本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提供出一个相对更公平的创业市场环境。但在目前,由于面对数量日渐增加的实体网店、与日益扩大规模的电子商务网络销量,政府也在继续以一个较高水平严格的标准要求交通运输、物流、工业等的网络产品的加工制造能力以及电商自身的经营管理才能。若要想抓住机遇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乡村电商,则还需要政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来扶持我国乡村电商事业的开展,例如可在乡镇设置专门的电子商务管理办事处,对有关的公共服务加以完善等等。第三,农民企业要和地方政府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并建议地方政府部门成立专业的农民电子商务社团,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帮助农民网商开展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也更便于与国内各大电商公司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和业务互助,使其真正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商业运营理念。比如可以尝试把国内一些针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国际合作和项目信息共享建立在电子商务交流的平台上,同时得到政府大力的推广,这样做既能快速有效地传播电子商务经验,又能促进农村电商行业集群模式的快速建立,以形成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和助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2强化运行主体培育

政府也要与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协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发展目标,予以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政策上的扶持,积极引导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走向新农村发展,并定时到乡村地区举办农村电子商务技能、专业知识讲座活动,以增强广大农村居民对农村电子商务的了解。龙头电子商务公司还将致力于在农村区域内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能,结合农村人口对电子商务行业的了解程度,逐步形成受广大农村居民青睐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采取技术培训与实践引导的方法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融合,从源头上克服农村住户对电子商务行业的抵触心态,从而提升农村住户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认识水准。当地政府部门则需要主动与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公司联系,通过对农村大户、农场主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加速农村电商建设。有关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民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实况,掌握农民对融资的需要状况,并以此为基点与有关机构开展沟通,为打算接触电子商务行业的农民打开融资途径。

3.3注重农村电商品牌的塑造培育

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重点还需要重视农业电子商务名牌的建立。首先,政府必须重视对现代农产品名牌的塑造,特别是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特点,促进对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以带动现代农产由初步向深加工过渡,并主动地进一步健全现代农产品质量管理、健康溯源系统,以推动现代农产品实施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其次,还需要更加重视提高农业电商的品牌认可度,特别是在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意积极加强与其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间的合作,积极做好电子商务和农村各种物流快递的物流业务合作,以及积极通过官方微信平台及官方公众账号平台来做好品牌宣传和推广,进行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全渠道媒体的运营推广和品牌宣传的管理,以此来带动中国农民乡村电子商务知名度的快速提高。建设农业电视直播基地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基地,用好网红直播带网货销售的电子商务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产品价格上行,增加农民收益。此外,还要着力于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特别是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对农村生产加工以及物流仓储营销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进行农村生产营销的数据分析和监管监测,做到对农村生产营销过程线上线下的全方位监管,真正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农业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4完善网络体系

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首先要完善农村网络体系,做到网络普及,保证这项工作的稳定性。一是为提高农民使用互联网的能力,在普及互联网的过程中,宣传使用电子商务。为农户电脑操作进行引导,使农户通过实际操作熟悉电商的操作流程,从而合理运用电商。二是完善农业网络覆盖工程,宽带入户,提升互联网运营速度,实施宽带减免优惠政策,使农户在完善的互联网环境下经营电子商务。

3.5健全农村的物流体系

为进一步保证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物流的健康合理的发展,必须先要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递物流市场加以规范管理,想要真正达到管理这一目标,可主要采取如下管理方式来进行:第一种,由于当前农村居住得相对较为分散,因此也无法实际享用到快速方便的快递业务,虽然说目前的邮递网络覆盖得更广泛,但快递运输公司在实际进行快件运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因为本地的配送人员较少,使得快递在运输的过程中停留时间较长。想要有效解决物流这一棘手问题,必须要加强第三方物流推广。第二,可以在物流站点建立代购服务,其可以为不了解电商的农民查找商品,并帮助其进行下单,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使农民对电商有一定了解,并且促进当地物流的发展。

3.6政府机构给予充分支持,提高专业人才积极性

在农业电商培训领域,政府加强了对其的扶持措施,鼓励专业人才投入农业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给予相应的激励与补贴措施。或以合作项目的形式聚集工作人员,以吸纳社会各方面有知识、有技能的人。同时当地政府也可在住房补助、医疗补贴等方面给予外来人口一定的优惠与保障,以留住外来人口,从而充分调动外来人口的工作热情,组建更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3.7制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电子商务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有关主管部门要完善和修改农业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链的健康持续发展,并防止在行业中形成恶性竞争问题。农户应当在产业链发展体系的不同环节均贯彻并落实产品的质量标准,为顾客创造更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其忠诚度和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塑造更多的国际知名农业品牌。在中国农业名牌竞争力国家标准的制订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都要共同监督,带动农户高效产出,从而大大提高农户的生产参与主动性。

4结束语

在促进地方农业电子商务经济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地方人民政府还应当更加注意和积极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对当地农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政策统筹和引导,突出结合当地的实际产业特点建设和特色品牌建设,壮大培育本地市场,加大政府资金的支持力度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保障力度,积极地开辟当地农业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工作的各种新途径,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的快速发展。

作者:任子蓓 孙宁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智慧农业发展篇2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中部,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传统农业发展基础较好,但现代化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种养殖机械化程度较低,严重制约着吉林省农业提质增效的现代化发展。而以远程精准管控、绿色发展、节本提质增效为显著特点的智慧农业是吉林省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1智慧农业概述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逐步融合,推动了我国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是以智能设备、大数据为基本要素,与传统农业中的土地、动植物、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让机器与系统来主动感知信息、进行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的一项全新的数字化作业方式,最终实现农业生产作业精准化、自主化的新农业模式,是生产便捷、高效、协调的现代农业新时代。按领域划分,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智慧加工业等多个生产类型;按应用场景划分,智慧农业可分为智慧农场、智慧温室、智慧加工厂等多个场所类别。哪一种划分方式都离不开大数据、先进系统、智能装备、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核心要素。智慧农业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

2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2.1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吉林省立足传统农业基础优势,将智慧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逐步推进,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2018年12月30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吉林省实施数字农业创新工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农市发〔2018〕17号),提出以产业数字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推动各类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农业强省和数字吉林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5月13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吉林省数字农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吉农市发〔2021〕9号),规划中提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数字化改造为主线,以增加优质粮食和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为根本目的,以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切入点,加快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释放数字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引领放大和倍增功能,顺应农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创新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全面提升吉林农业生产数字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再造吉林农业新优势,“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2.2信息进村入户

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将“互联网+农业农村”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合,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2019年1月,吉林省下发了《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的通知》,并召开了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工作会议,对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再部署、再推动。截至2019年底,共为全省农民提供公益服务61.6万人次,解决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信息员培训60多场次,为全省农民提供电商服务6.9万人次,增强了农民参与电商的意识;便民服务累计达到109万人次,不仅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还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3推进智慧农业试点示范

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信息化水平,首先必须深入推进区域试点示范工作,在省内主要种养殖区域有计划地选择基础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或者场区作为智慧农业示范区。目前,吉林省已完成多个物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在公主岭市实施大田种植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在舒兰市实施食用菌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智能数据采集与自动化控制;在吉林市实施水产养殖产业物联网建设,实现了水产养殖设备与水质检测自动化。如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立试验站,工作人员可以远程监测全县41个示范点的土地情况。农安县新安合作区建立了无人农场示范基地,农场通过“云端大脑”远程控制智能化作业,最终实现耕、种、管、收环节的无人作业,为粮食主产区提供农业智能化、全程无人作业生产模式。

2.4打造城市周边智慧生态农场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生态有机种植模式,在城市周边打造智慧农场、生态农场、放心农场,可以带动全省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如吉林省的惠丽农场,农场管理人员便可远程调节蔬菜大棚内的环境指标;通过鱼粪中有机质对水培蔬菜的供给,农场可以实现“鱼菜共生”系统的生态循环;通过扫码,消费者可用手机追溯蔬菜从种植、收割到配送的每一个环节。如吉林市某生态农场,利用稻田养鱼蟹、田埂养蚕、旱田养禽和生物防控等技术,实现了化学肥料和农药的零残留,提高了水稻品质,构建出“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新体系。

3存在问题

3.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近年来,吉林省在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但从总体来看,仍有一些偏远农村由于受到经济、交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局限,整体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无线移动网络覆盖无法普及,农村家庭电脑使用率不高,农村和农民信息支出远远低于城镇。因此,农村发展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仅有一些示范点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的信息基础,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投入。

3.2智慧化农机设备普及率低

智能农机设备是智慧农业的基本装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农业机械化发展依然相对滞后,自动化、智能化农机普及率极低。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尤其偏远山区,土地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较少,发展智能化农机作业较难。这主要是由于吉林省传统种植模式和养殖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优化,造成很多地区无法适应无人智能化农机作业。此外,由于智能化农机设备价格较高,在有一些地区回报率不高,造成进行分散性经营的农民无法承担。

3.3科技推广能力不足

吉林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技术的推广,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缺少统一指导和支持,突破性的大型科研成果较少,并且在基层缺乏专业能力较强的技术推广人才,造成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力度略显不足。

3.4智慧农业高端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作业模式完全不同,但需要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对农业进行远程操控。因此,发展智慧农业需要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的技术人才和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新型农民队伍。而农村现状是掌握着高端信息技术的科技人员很难深入到农村去,而传统农业农民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过分依赖传统种养殖技术,接收新事物能力不强,导致智慧农业推进相对缓慢。

4发展建议

4.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智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首先,对内可以出台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政策,设置智慧农业专项资金,鼓励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智慧化升级;其次,对外可以采用开放性引资政策,利用现有的传统农业优势,吸引外部资金投资智慧农业,推动吉林省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4.2加强智慧农业、基础农业设施建设

首先,在种植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建设要统筹兼顾给排水、蓄水、灌溉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为实现节水灌溉、绿色灌溉、数字化灌溉提供基础。其次,在养殖方面要改进牲畜禽舍现状,推进通风、采阳、温控、垃圾处理自动化建设,为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种养殖舍棚提供基础。再次,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研发使用,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机设备研发,扩大农机设备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投入量,并加大农民农机设备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民积极学习使用现代化农机设备,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管理控制农业生产。

4.3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建立多元化农村信息基础建设投入机制。首先,对信息化基本硬件设备如通信、网络、基站、传输设备等进行改善,尤其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偏远地区,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其次,在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化优势,打造大数据农业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再次,要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加大农村信息化科普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法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积极构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在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思想认识转变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5总结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吉林省应立足传统农业大省优势,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黑土地资源,依靠政府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培训和鼓励政策全面提升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知水平,建设一支新型农民队伍,在种质资源保护、智慧养殖、智慧种植等方面实现农业现代化。

作者:胡婷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智慧农业发展篇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我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推动农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智慧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运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端进行控制,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升级为现代智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降低农业的生产消耗。除了农业生产端外,从广泛的层面来看,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产品溯源、农村休闲旅游、农产品信息商务和农村信息化服务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面向2035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并为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为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强国提供动力。

1智慧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1概念

如今学术界并没有对智慧农业做一个确切的定义,依据智慧农业应用内容和场景,将智慧农业描述为,充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通过智能装备、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的跨界融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精准投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农业生产方式,并且学术界认为,传统农业和数字化农业与智慧农业相比较,智慧农业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农业发展阶段。

1.2特征

智慧农业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智慧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力要素整合后形成的生产方式的变革。智慧农业的发展包含了三大生产力的要素,其中包括农业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通过各个生产力要素的融合,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从农业的经济特征来讲,数字化经济规模在我国已经达到了39.2万亿,占GDP的38.6%。在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下,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智慧农业的发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产品营销渠道,推动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起到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的二元结构,同时为未来的农业农村发展创造巨大潜力。

2发展智慧农业的意义

2.1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智慧农业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农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业企业收益。由于规模化和精准化的作业方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绿色消费的意愿,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并推动当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打通了各个环节的信息渠道,能够提前依据市场的信息和土地信息来确定种植的作物的种类和面积,能够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给企业制定生产和销售的计划,加快农业产业的发展;智慧农业的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自动进行分配水肥,智能化的监管模式,大大地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农业的产业发展降低了费用;在经营领域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的销售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加快了农业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最后,随着智慧农业发展的深入,农用无人机、农用机械和农用电商等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智慧化农业的推广带动了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更有效地整合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之间的价值。

2.2智慧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影响,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使我国的农业能够走循环可持续的道路。随着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导致我国的土壤质量不断下降,在农业生产当中我国土壤贡献率大约在50%~60%,和我国40年前土壤贡献率相比下降了10%,比西方国家的土壤贡献率下降了至少10~20个百分点。不仅是土壤,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对水资源也有不可逆转的危害,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已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和设施,能够发展精准化农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土壤和作物长势进行分析,通过滴灌技术和无人机撒药技术,能够进行精细化作业,从而提高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效率,生产出健康低污染的农产品,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食品健康,并且保护了我国的农业生态,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

2.3智慧农业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

智慧农业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人才,随着智慧农业的深入发展,智慧农业将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带给了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是“政产学研商”多位一体的生产方式,因此要求农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学会智慧化的生产,还要学会现代的管理手段,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农民通过政府部门和互联网等渠道去接触和了解智慧农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培养出了一批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的农村新农人;智慧农业与“互联网+专家”模式的配合,可以完成远程的农业数据信息分析和在网络上进行异地指导,在提高农业问题诊断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智慧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线上教育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使得教育的成本降低,途经变多,农民有更多的渠道去学习现代农业的有关知识,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

2.4智慧农业带动农民致富

随着智慧农业加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物联网、遥感技术和土壤勘探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的精细化作业,从而降低了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相结合,通过测算数据来指导农民的种植养殖,改变了散乱无序的种养殖状态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民致富;智慧农业的推广和应用能够促使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由于自动化水平较高,从而减少了生产的人工成本,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人工费用,集约化生产还降低了单一农户抗风险的能力,对农民进行长期稳定的增收提供了支持。

3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问题

3.1发展智慧农业政策和机制问题

政府在发展智慧农业过程中对其投入力度不够,不管是从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层面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应用,都普遍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现在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企业税收较高,技术人才费用较高,智慧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应用费用和运营费用较高,在智慧农业技术拥有突破时的注册和申请程序比较复杂且通道不畅等问题;政府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资金的筹集没有进行有效衔接,由于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过程中资金需求较大,政府并没有协调好各个区域和部门之间的资源进行合理配制。智慧农业发展现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的投资和补贴为主,另外的经济部门对于智慧农业的资金投入度不高,并没有建成多元的投资渠道。

3.2土地细碎化问题

智慧农业是精准化、集约化、大规模的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手段。智慧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规模化土地的依托,才能够发展智慧农业,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的生产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有着效率低、规模小和土地细碎化的局限性。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土地流转,但是其发展的速度和发展的规模都低于人们对其的期望值,现阶段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转比例约为8%~10%,而中西部内陆地区所占比例约为1%~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耕地面积细碎化,并且土地流转的比例占地区土地面积较小,没有大规模的土地,不利于农业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办法通过智能化的投入带来经济利益,从而限制了我国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3农业人才资源匮乏

智慧农业人才队伍相对匮乏。人是技术和应用之间的桥梁,是推动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当今智慧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的困境。现阶段农业数字化的人才、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复合型的人才及能够操作高端的智慧化农业生产设备的人才缺失,必定会限制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农业需要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待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并且智慧农业的投资比较大从而导致了大部分农民都望而却步,进一步限制了智慧农业的发展,使得智慧农业人才更加匮乏。

3.4技术创新和推广不足

目前来看我国的农业科研水平不高,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进程比较缓慢,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其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农业资金方面,在项目选择和资金配置上农业占比较小,乡村的农技部门大多都缺少经费,从而也阻碍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与国外智慧农业发展比较来看,现阶段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农业科研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不足,缺乏对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科研机构分布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在全国范围来讲没有统一的组织对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并且我国的农业科研是由缺乏实践经验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进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钩,很多科研的成果得不到实践的检验,导致成果转化率比较低,不利于智慧农业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不完善,推广类人才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科研技术的推广率只有30%~40%左右。

3.5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宽带服务性能、空间设施能力及关键核心技术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的互联网普及率差距为20%以上。与其余产业相比农业信息普及率较低。调查显示,种植与养殖通光纤和宽带的比率仅为27.2%,农户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监控作物生长仅为13.6%,有32.7%经营主体认为网速不能够得到满足。对于数据的采集设备安装不足,区域性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匮乏,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成为发展智慧农业的重要阻碍。

3.6智慧农业缺乏普遍性

智慧农业是要服务广大的农村农民,但是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阶段,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论环节,以及实验环节,没有真正推广到广大农户的身上,现在由于成本过高、农户自身能力等原因导致使用智慧农业技术的只是一小部分农户,并未普及开来。

4发展智慧农业的对策建议

4.1加强政府引导,建立有效机制

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要加强政府引导,由政府来构建未来智慧农业的发展框架,政府应该加大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提供政策性的帮助,对发展智慧农业的企业减免税收,建立农业人才的培养管理体系,制定农业人才的引进政策和提供农业人才的培训渠道。降低农业数字化技术的注册费用并制定一套高效的技术审批流程,使得农业技术的审批流程加快。政府应牵头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合理地协调智慧农业发展中的资源,加强多体系化的建设,引导各界人士参与到智慧农业的建设当中,加强智慧农业发展当中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4.2进行合理的土地流转

各地政府应出台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明确我国土地归集体所有,积极发挥村集体的作用来进行土地流转。一方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土地流转的市场,建立本土土地流转的中介机构。借鉴日本农业委员会、农协和市町村等类似于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的组织,减少相互查询的成本,更好地规范土地出让秩序,积极促进农村土地的优化配制。另一方面加强政府的作用,政府出台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为土地流转建立评估机制,保证土地流转时价值的公平,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变得公正合理,依托政府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从而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我国农业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4.3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

由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较高,从而要采取措施,培养高素质的农业就业人员,顺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是由政府作为主导,在高校内设置数字农业类相关的课程为智慧农业培养人才,对龙头企业内的优秀人才进行免费培训,定向培养农业类人才。二是扩大对农业类优秀人才的招聘,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对从事农业方面的人才政府减免个人所得税和对其进行直接补贴,提高农业人才的社会福利,利用数字化的手段对网络上的简历进行筛选,让真正喜欢农业,愿意留在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在农村扎根。三是大力开展对于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信息专员的农业培训工程及农村带头人素质的提升计划,设计新颖的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推动由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

4.4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

政府应增设智慧农业的科研专项,出台对应的政策来深化我国农业科研体制的改革,全方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科研水平,加大地方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提高智慧农业科技费用所占的比重,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的科研项目给予补助,设立农业科研成果的奖金机制和评定机构,调动起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建立由国家科研机构带头的农业科研体系,对国有民营科技机构和科研机构进行协调,实现真正的生产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提高龙头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虚拟现实、知识图谱构建、数字孪生技术、农业协同决策技术及农业大数据云服务等核心关键技术,促进大数据和农业深度融合;在技术转化方面,智慧农业对农业技术有着重要的要求,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要提高农业技术的推广度和转化率。与乡镇的技术推广站、农民合作社及地方农资站加强合作,拓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化能力。

4.5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减少智慧农业未来发展的成本,应加强对农村基础信息化的建设。推动农业应用系统基础性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来优化农业产业链、农业价值链结构,搭建集实时感知、自动控制、精准作业、智能决策和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提升农业数字化的设施和核心技术的应用,加快发展大型农业设备、自动化设备和大数据平台,提高农用机械的整合能力和运作效率,加快农业全自动化的进程;解决农村网络等问题,将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变得简单,使传统农民也能够进行操作;加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搭建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基础性设施,建立智慧农业生态系统。

4.6提高技术,降低成本

降低智慧农业设备的成本,加大对智慧农业所需设备的研发,加大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成本的降低,农户才能够有能力去开展智慧农业,才能够使智慧农业真正推广开来。这就需要国家企业与私人企业多种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来降低智慧农业的制造成本,通过技术上的突破来促使智慧农业更加的节能增效,从而起到推广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在各领域的应用,我国的农业也迈入智慧化的阶段,虽然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智慧农业的发展迎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保护生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曹冰雪,李瑾,冯献,等.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路径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5):785-794.

[2]崔宁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挑战与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2(5):26-28.

[3]赵春江.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21,42(6):1-7.

[4]陈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8):84.

[5]于法稳.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智慧农业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4):79-89.

[6]宋洪远.智慧农业发展的状况、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24):62-69.

[7]胡太平.智慧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应用与展望[J].农业经济,2020(6):6-8.

[8]李娟.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探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7):140-142.

[9]陈自林,许秀线,钟府荣.智慧农业兴起产业振兴可期[N].中国县域经济报,2021-07-05(005).

农村智慧教育范文8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

1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前提。乡村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的充分利用。通过发展乡村信息化教育最终可以构建出一个网络化教育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动力。

1.1提高乡村学生信息素养

在教学当中融入现代教学思维,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城市学生信息素养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农村学生只有在信息素养上奋起直追才能缩小城乡学生综合素养差距。

1.2提高乡村群众综合素养

乡村教育信息化不仅面对学生更会面对成人。农村人口信息素养不断提高,能够有效打破城乡信息屏障,让更多农业技术、创业经验等进入农村,提高农村人口技术含量。在此基础上乡村基础建设、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工作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1.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乡村教育信息化得到发展,最终乡村会实现信息化教育,进而构建出教育现代化布局。在信息技术驱动下,乡村教育不断蜕变,教育对象得以拓展,有效改变了群众生活、工作观念,让群众充分理解五个振兴,并能够参与其中。

2现阶段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2.1信息技术教师缺乏

从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来看,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占比不足50%,能够将信息技术转化为学生听得懂、看得清、用得好的教学内容的教师占比更低。一部分信息教师虽然能够掌握信息技术,但教育观念没有转变,还无法完全与信息化教育衔接。以内蒙古突泉县为例,中小学当中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占比不足5%。在有的小学当中根本没有懂得计算机、了解互联网、掌握新媒体的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学科都是其他教师兼任[1]。

2.2软硬件十分缺乏

现阶段智慧城市不断推进,城市中小学智慧课堂拥有非常稳定的实现基础。相对比而言农村因为互联网普及率低,智慧课堂实现率很低,大部分小学、初中课堂只是融入了投影技术,或者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在具体WiFi网络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智慧教室的九大系统建设基本出处在空白状态。乡村普遍存在的软硬件不足问题,主要源于乡村教育系统教育投资少,县域内教育系统的更多投资更倾向于县城中小学,乡村小学或者乡镇中小学资源少,无法承接智慧课堂建设这一重任[2]。在乡村中小学角度来看,管理者缺乏教学信息化建设意识,没有在预算中将各类设备纳入进来,预算不严密导致最终获得政府转移支付少,根本无法展开信息化建设。

2.3教学对象片面化

乡村信息化教育锁定在了乡村中小学这一主体。教学对象的狭隘性,降低了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加大信息化教育教学对象,实现社会层次信息化教育是目前乡村教育最需要突破的地方。

2.4学习主体能力不足

不管是乡村中小学生还是普通农民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普遍存在理解力低、操作能力弱等问题。该问题与信息技术教师缺乏有关,也和乡镇乃至于县政府不重视乡村信息化建设有关。互联网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虽然全国范围内都在积极开展“村村通”工程,但最终到2021年全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未超过70%。换言之,想要提高学习主体学习积极性,提高其信息素养,必须要有相应的环境。

3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路径探索

3.1积极培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必须要加大信息技术教师规模,其实现路径主要如下:第一,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水平。以县域为基本单位,由教育局协调展开全面培训工作,要求所有乡村中小学教师必须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任务,并且建立严格考核制度。考核不合格需要重新学习,再次考试不合格则降低待遇。只有通过这样的严格制度,才能提升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积极性,能够有效扩大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为了让更多教师了解信息化教育重要性,还需要县政府通过县域融媒体中心扩大宣传,要让教师队伍深入了解信息化教育对乡村发展具有驱动作用,树立教师责任心,让更多教师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第二,县域内推出人才吸引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将外出求学且留在城市当中的本地大学生吸引回来,通过考核后录取各方面优秀的大学生,以此来壮大乡村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此类人才本身具有很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灵活操作计算机、懂得新媒体传播、了解互联网功能、精通物联网架构,能够配合有关部门设计智慧课堂网络。第三,乡村中小学推出信息化教育学研项目。首先,要求教师严格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文件,深入了解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彼此交流信息化教育心得,不断提升本校信息化教育水平。尤其是在家校对接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精力,这是扩大信息化教育影响力的关键环节。通过学校及教师不懈努力,能够让农村家庭为孩子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可以与学校、教师对接。再次,积极促进城乡教师沟通交流,让乡村教师多进城“取经”,将城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引入到乡村当中,创新农村信息技术课堂,提升学生信息素养[3]。第四,提升信息技术教师待遇,实现竞争上岗。目前很多乡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要负责本校网络建设、计算机故障排查等工作,工作内容多压力大,但待遇却相对不足。这难以调动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积极性。所以,必须要提升该类教师的待遇。待遇提升后再进行竞争上岗,可以让那些信息技术水平高、思想端正、业务能力强的主体走上信息技术教师岗位。

3.2提高互联网建设规模夯实信息化教育基础

第一,市县政府需要充分重视乡村信息化教育,能够协调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积极推进互联网建设。早在2018年我国政府就已经调集1400亿元进行了“宽带进村,信息惠农”工程,且提出2020年实现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让3000万个农村家庭宽带升级提高信息传输速度的目标。如今已经到了2021年,尚有很多农村没有通宽带。这其中源于地方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需要上一级政府下达工作任务并严格考核,如此才能保证“宽带进村,信息惠农”工程真正落地。第二,政府积极协调促进城乡资源融合。县教育局需要积极深入到市区学习智慧课堂建设经验,并且能够制定乡村智慧课堂建设规划形成相应的预算,并及时将预算上报省市教育局[4]。最为关键的是在招投标环节必须要严格监督,要确保设备合格、建设合理、施工严谨,这样才能保证智慧教室具有九大功能(考核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照明系统等九大系统)。乡村中小学需要积极配合县教育局积极做好智慧课堂建设预算表。第三,县教育局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小学人事改革,要提高教师及校长队伍素质。在之前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推进缓慢,主要在于校长队伍素养偏低,不够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故而教育局要实现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推行教育督导制,要让校长处在严密监督之下。以严格的考核制度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确保校长队伍素养提升,让信息化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3.3扩大信息化教育教学范围实现全民学习

实现乡村振兴信息化教育必不可少,而且需要加大信息化教育对象,不仅培养中小学学生,还需要县域内组建信息化教育工作组面对全县居民展开信息化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从现在开始展开“人才振兴”计划,培养出大量精通行业技术、懂得信息技术、了解国家政策的全能型人才,初步实现“人才振兴”。这便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大教育”,其是提高县域全境综合素养的关键抓手。第一,农机宣传方面信息化教育。农机技术宣传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目前农机宣传教育水平差,所以综合性农机使用率低。构建县域信息化教育网络,其中县域融媒体中心为主体,积极吸引农民群体关注,让更多农机技术知识传播到基层当中,让农民了解更多农机类型并学习相应技术[5]。第二,生态保护方面的信息化教育。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抓手,通过信息化手段积极向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广泛宣传生态环保重要性,普及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全面提升农民群体生态、环保法律意识,这也是确保乡村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关键。除了中小学要有各类信息技术,家庭也要有相应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信息技术培训,方便家长了解信息技术,能够监督孩子学习。

3.4县域内制定严格的教育机制确保信息化教育落地

中小学生以及广大农民在信息技术学习上体现出的能力不足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技术应用环境。换言之,即便乡村拥有足够信息技术教师资源,也有很好的互联网建设基础,但学生或者农民在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之后没有用武之地,显然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故而县政府必须要认真分析信息化教育的目标,建立利于学生或者农民实践的平台,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融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当中,如此才能确保信息化教育成为乡村战略实现的推动力量[6]。第一,积极建设信息化课堂。县教育局对各村校信息化课堂展开考核,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要在教学当中有效融入信息技术。第二,县政府联合融媒体中心构建全民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实现各类技术培训。建设农机技术、环保技术等应用基地。通过高密度宣传吸引农民前来参观学习,可以现场操作农机体验拥有互联网、物联网、传感、遥感的新农机特点,使其产生良好的使用体验,最终可以让农民作出采购新型农机的决定。第三,建立样板,以点带面推广信息化教育。对于县域而言同时与各村开展信息化教育需要大量资金以及大量的建设经验作为支持。在资金和经验相对匮乏的前提下,需要县域内积极打造信息化教育样板。以该样本为中心,有效组织各村各校来参观学习[7]。尤其是让各村各镇中小学校长前来体验,坚定他们建设智慧课堂的信心。例如,2019年临泉县在经过样板建设之后不断总结经验,最终一次性投入2200余万为县域内20个乡镇47所中小学投入7000余套设备。这些设备具有学生学习规划功能、课堂专业辅导功能、英语教学功能、大数据分析功能等,便于教师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动态修改教学方案,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3.5明确乡村信息化教育发展原则

县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单位,在县域内实现信息化教育必须要明确几个原则,如此才能保证乡村信息化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第一,公平原则。即在各村、各镇推行信息化教育时必须要坚持公平原则,不得因为个人主观印象对甲校多投资、对乙校少投资甚至于不投资。只有坚持公平原则才能有效提升各村各镇信息化教学水平,缩短和城市中小学的差距。公平原则也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能够保证城乡教育资源融合。这是保证乡村信息化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第二,可持续性原则。即在实现信息化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全面的筹划,避免一次性过多投入。这是源于信息化设备更新快,有的设备一旦安装后,也许在一到两年时间里便已经下线,设备发生故障后很难采购到相应的元器件。可持续性原则也在于以点带面进行信息化教育实验,要保证经验成熟以后再大面积推广经验。第三,终生学习原则。即信息化教育并非只针对学生群体,还需要针对更多的社会群众,乃至于将各行各业从业者都纳入进来,要做到“大教育”。这样才能给予农民学习现代化知识、掌握现代化技能的机会。也能够有效发展乡村职业教育,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知识动力[8]。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