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例6篇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文1

摘要: 针对农村公路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养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提出了适应市场运行规律的管理机制,明确了相应的责任和权利,以尽可能少的养护资源和资金,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农村公路; 养护;管理

公路在交通运输业中发挥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解决农村的“三农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目前,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农村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县际和农村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乡镇又没有养护机构,致使乡镇道路养护管理脱节,以至大量道路毁坏,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1 农村公路分类及特点。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通乡及乡际公路)、乡道(通村及村际公路)和村道(通组公路)。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农村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乡村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包括各乡镇场至城区、各乡镇场街道之间、各乡镇场街道至外县市、各乡镇场街道至管理区、村及其内部的油路,占农路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线形较差,路面等级相对较低,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农村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或者基本无人管理,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1.2 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目前,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1.2.1 人浮于事,效益低下。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不受重视,因此,长期处于无养护状态,服务质量低下。

1.2.2 公路养护部门即道班形同虚设。农村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再加上使用不规范,“三无”(无牌照、无行驶证、无驾驶证)车辆较多,造成了农村公路的提前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1.2.3 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机械养护设施。基层养护部门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道班工人仅仅了解砂石路面的养护,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不能处治,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与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极不相称。近年来,农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

2 养护体制改革

2.1 农村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适宜于市场竞争的养护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 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处,对列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 由农村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农村公路的及时养护。

2.3 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加强管理。

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要杜绝“三无车辆”,加强宣传,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

Abstract: Highway Maintenance refers to the highway daily maintenance, repair and improve technology summary. Along with our country highway mileage increases and raise the level of highway maintenance highway, more and more local and national atten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engthen highway to raise forces must be done.

Key words: rural highway; maintenan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5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前言

“要想富先修路”是上一代流传下来的民谚。公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我国公路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国道、省道、村村通工程栉比鳞次,交通网四通八达,为地方经济和全国货运流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随着公路的违规、过度使用,缺乏科学、必要的养护管理,致使路况受损,对国家利益和地方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公路养护也逐渐进入了大众视野,被相关部门重视。

目前,农村公路的重要性已经被我国各级政府所认识,并且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里程增加,技术等级提高,路面状况改善,农村公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县际和农村公路的养护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再加上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乡镇又没有养护机构,致使乡镇道路养护管理脱节,以至大量道路毁坏,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现有养护管理体制的弊端

1农村公路分类及特点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通乡及乡际公路)、乡道(通村及村际公路)和村道(通组公路)。纳入专业化统一管理的农村公路:一般县、乡道全部列入管养,村道中部分列入;纳入乡、镇、村、组进行管理的其他乡村公路:主要指未列入专业化统一管养的农村公路,包括各乡镇场至城区、各乡镇场街道之间、各乡镇场街道至外县市、各乡镇场街道至管理区、村及其内部的油路,占农路通车里程的50%以上。与干线公路相比,农村公路具有线形较差,路面等级相对较低,且农用车及机具多、轴载较轻、车速慢等特点。农村公路在使用中存在着行车严重不规范的现象,在路肩上行车、停车的几率相当高;普遍缺乏有组织的管养,或者基本无人管理,处于无序使用状态.另外,农村公路相关的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如:相当一部分道路沿线无排水设施,有的路段边沟都不具备,这就造成了大气降水极易进入路面、甚至是路基工作区,降低道路的承载能力,使路面出现各种因强度降低而导致的病害。

2现行体制的主要弊端

从总体上看, 当前公路管理体制中的主要弊端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竞争机制。公路管理体制深层次的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日益暴露,具体表现在:目前,我国的公路管理机构,既代表政府担负着公路管理的行政职能,同时又承担着公路养护、施工、设计等生产任务,是政、事、企合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是生产按计划安排,经费按人头划拨,大锅饭、铁饭碗、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十分严重,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各级公路管理机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种厂、站、库和设计、施工、养护等生产性单位,都依附于各级公路管理机构,长期依靠吃养路费过日子。这不仅影响了公路的管理,也影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1)人浮于事,效益低下。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特别是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加之大锅饭的体制,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且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不受重视,因此,长期处于无养护状态,服务质量低下。

2)公路养护部门即道班形同虚设。农村道路处于一种无人管养状态,再加上使用不规范,“三无”(无牌照、无行驶证、无驾驶证)车辆较多,造成了农村公路的提前破坏。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

3)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机械养护设施。基层养护部门没有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道班工人仅仅了解砂石路面的养护,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的常见病害不能处治,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这种情况与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极不相称。近年来,农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急需与之相匹配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

二、养护体制改革

要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把农村公路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纳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合理划分农村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建立适宜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同时,要建立由车辆养路费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共同组成的多渠道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农村公路特点的养护新机制,提高养护水平。

1农村公路养护应走市场化道路

我国现行的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多年来,这种体制较好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投资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在公路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已经对新形势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撤消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竞争。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推向市场。改变目前公路养护生产单位过于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对公路改善、大中修、绿化、水毁专项修复等适宜于市场竞争的养护工程,要逐步推向市场,实行招投标,以促进养护工程市场的发育,降低工程造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处

在县里成立办事高效,人员精干、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处,对列养的农村公路进行调查,负责监督并调控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按照“宏观管住、微观放开”的原则, 由农村公路管理处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养护项目,面向市场进行招标;制定政策、提供服务、对养护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监督。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农村公路的及时养护。

3设置齐全的交通标志,加强管理

农村公路线形较差,路基防护设施及交通服务设施差,标志标线不齐备,给使用者带来不便,也影响了公路的正常使用状态及寿命。因此,应在陡坡急弯、与铁路交汇等危险路段设置警示等交通标志。同时,要杜绝“三无车辆”,加强宣传,培养全民保护道路的素质,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三、结束语

道路的使用只有同科学的管理与及时、专业的养护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农村公路最突出的问题是建成后的养护管理问题。农村公路本来等级就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养护,路况必然会下降,用不了几年,好路就变成坏路了,政府的投资和老百姓的辛勤劳动就会付诸东流。从建养并重的角度,农村公路养护问题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无人管养或不科学管养,都会造成农村公路的路况质量下降,服务水平降低,无法达到应有的技术状况和使用功能,使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高效、科学的公路管理及养护体制已经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李华,赵怀志. 浅谈公路管理体制改革[J]公路, 1999,(05) .

[2] 辛伟. 目前高速公路养护体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公路, 2007,(09) .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 “采蜜效应”,根源,利弊,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3-0066-03

一、农民生产经营中“采蜜效应”的界定

所谓“采蜜效应”,是指蜜蜂在采蜜时,当第一只蜜蜂或第一群蜜蜂发现了大片值得采集的蜜源时,马上用其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告诉其他蜜蜂,这些蜜蜂在接到同伴传递来的信息后,立刻蜂拥而至 〔1 〕 ,直至将这片蜜源采得不能再采,或发现了更有价值的蜜源,才离开此地 〔2 〕 ,奔向下一个采蜜地点。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蜜蜂的“采蜜效应”。

蜜蜂的这种“采蜜效应”,即采蜜规律,是蜜蜂在长期的生存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也是蜜蜂王国里许多神秘规律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自然界中,弱小的动物往往依靠群体的力量得以生存。

蜜蜂的这种“采蜜效应”在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也会经常出现,尤其是我国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数以亿计的小农户像无数的小蜜蜂一样,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他们艰难而无序地在茫茫市场中寻找着致富项目,很难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自己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才能赚钱。在无数次的试探中,有一小部分农民首先寻找到“蜜源”,即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经营项目,其他农民在得知信息后,像无数的蜜蜂一样飞向“蜜源”,都来生产这种农产品,直至这种农产品过剩,价格大幅度下降,没有利润可赚,甚至出现亏损时,他们才停止生产这种农产品,四散而去,重新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当有农民在第二次寻觅中,又找到新的项目并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后,无数的农民又涌向这个新的项目,直至这个新的农产品市场再次饱和,价格下降,出现亏损,这些农民才停止这个项目的生产,又开始下一轮的寻找。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农民在选择农业经营项目时的“采蜜效应”。“采蜜效应”形象地概括了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一哄而上”和“一哄而散”的经济现象。

二、农民生产经营中“采蜜效应”产生的根源

农民在选择经营项目时,之所以经常出现“采蜜效应”,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选择一个好的致富项目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好的致富项目要有好的市场行情,但农民要对市场行情做出准确的判断是十分困难的。

(一)农民无法判断市场的需求量。农民作为农产品的生产者总是希望按市场需求量生产农产品,因为只有按市场需求生产,所生产的农产品不仅能卖出去,而且能够获得合理的价格,但农民往往并不知道市场的需求量是多少,例如种卷心菜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卷心菜的需求量,种苹果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苹果的需求量,种辣椒的农民不知道市场对辣椒的需求量,等等。农民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以及研究手段和时间精力的缺乏,往往对农产品需求量一无所知。

当然,农业经济专家们可以从统计年鉴、统计局的农村抽样调查或者自己在农村的调查中获得农产品的需求量,但是,农民几乎没有渠道可以获得这些数据。另外,专家的这些数据更多的是过去的资料,而农民更需要未来的预测数据,因为只有未来的预测数据才能让农民决定下一个生产周期是否可以生产某种农产品,是否可以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产品的生产规模。然而,对某种农产品未来需求量的预测是一项比较难的工作,所以,农民就很难预测到了。

由于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未来的需求量,所以农民就难以根据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只能是看谁赚了钱就盲目跟从。于是,“采蜜效应”就出现了。

(二)农民无法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当一部分农民找到一项比较好的经营项目,也就是说,他们经营此项目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时,说明这个时期该产品的生产量与市场的需求量基本吻合,或者生产量小于市场的需求量,所以产品价格比较好,经营者有比较好的收益。如果农民能够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将生产总量一直维持在这个水平,那么农民就有可能持续获得好的效益,但是每个农民只能决定自己的生产量,而无法决定别人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所以每个农民都无法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由于这个项目经济效益比较好,会很快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加入这个项目的生产,最终致使这个产品供过于求,无利可图,于是农民又去寻找新的项目。当少部分农民找到新的好项目,又诱使许多农民纷纷加入这个新项目的生产。所以,“采蜜效应”频繁出现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民无法控制生产总量,从而无法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

农民只有在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中不断寻觅新的项目,就像蜜蜂不断寻找新的蜜源一样。在寻觅的过程中,总是少部分人先寻找到,然后其他人再跟进。这样的“采蜜效应”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三)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价格。农民往往只知道某种农产品现在和过去的价格,并依此作为生产与否以及扩大生产或缩小生产的依据,但实际上农民应该根据某种农产品未来的价格来决定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因为影响农民经营收益的是其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的价格,即未来的农产品价格,而不是生产时的农产品价格,更不是过去的农产品价格。其实,这个道理农民也知道,问题是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未来的价格。于是,农民只能根据当前的价格来决定是否生产以及生产多少。当前价格比较高的农产品,农民便一窝蜂似地去生产,当生产过剩、农产品价格下降、经营出现亏损时,农民才停止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寻找新的致富项目。所以,“采蜜效应”出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农民无法预知农产品价格。

三、农民生产经营中“采蜜效应”的利弊

农民“采蜜效应”的好处是便于农民决策,使农产品不可能长期处于高价位,利于农业生产资料流动。

1.便于农民决策。农民选择经营项目本来是一件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而“采蜜效应”就使农民省却了复杂的市场行情分析工作以及艰难的选择过程,只要发现别的农民生产某种农产品赚了钱,自己跟着生产就行了。由于“采蜜效应”使选择农业经营项目变得简单,所以农业经营者就不需要过高的市场分析能力,素质较低的人也能从事农业生产,甚至在某些时候还能赚钱。这对于素质不高的人来说,带来许多便利。我国农村在大量精壮劳动力流向城市,给农业只留下许多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情况下,农业依然持续发展,也许“采蜜效应”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由于农村高素质的精壮农民较少,大部分素质不高的农民只能随波逐流。

2.农产品不可能长期处于高价位。从“采蜜效应”的表面看,农民有时一窝蜂地生产这种产品,有时又一窝蜂地生产另一种产品,看似盲目,实际上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着农民,也就是说,农产品价格在指挥着农民生产什么或不生产什么。“采蜜效应”说明市场没有出现垄断,而是处于自由竞争状态,所以农产品不可能长期处于高价位状态,因为一旦某一农产品处于高价位,马上就会有许多农民蜂拥而来生产这种产品,其价格就会降下来。这对消费者是有利的。

3.利于农业生产资料流动。“采蜜效应”促使农业生产资料总是流向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项目,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益,避免或减少了农业生产资料长期处于低效率项目的状态。

农民“采蜜效应”的弊端是容易致使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影响消费者生活以及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

1.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采蜜效应”的原动力就是农产品的高价位。正是由于某种农产品价格比较高,才吸引和诱使许多农民蜂拥而至地生产这种农产品,但由于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供过于求,从而使农产品价格又迅速下降。比如:2007年,猪肉价格高达每公斤30多元,2010年则下降至每公斤15元左右;2009年大蒜价格只有每公斤1元左右,2010年大蒜价格涨到每公斤20元左右,被称为“蒜你狠” 〔3 〕 ,2011年又跌到每公斤3元左右。农产品价格就像“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大起大落。

当某种农产品价格处于低价位时,许多生产者慢慢逃离这个产业,使生产总规模变小,其价格又开始上涨,当价格比较高时,“采蜜效应”再次显现,许多生产者又聚集到这个产业,致使价格再次下降。“采蜜效应”就这样导致农产品价格周而复始地在涨与跌之间震荡。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使农民无法获得稳定的收益。

2.农业资源浪费。“采蜜效应”常常使某种农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农产品供过于求时,导致多余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使农民为生产农产品而付出的农业资源付诸东流。2011年4月22日东方卫视报道:上海农民用拖拉机将百万斤滞销卷心菜碾掉,而农民为生产卷心菜所付出的土地资源以及化肥、农药、灌溉、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均浪费掉了。

3.影响消费者生活。由于“采蜜效应”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所以在农产品价格过高时,消费者要为相同数量的农产品付出更多的花费,甚至为了节省开支而减少该农产品的购买量,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当农产品价格过低时,虽然消费者用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农产品,但许多农产品消费量的扩大是有限的,增加少量的消费量也许是可能的,但要增加过多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胃口是有限的。所以,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会影响消费者平稳的生活。

4.经济周期性波动。“采蜜效应”使某些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规模都出现周期性波动,而农产品的周期性波动则会使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行业以及农产品加工行业出现周期性波动。近二十年来,就多次出现因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整个国家通货膨胀的现象,最后致使整个国民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

四、农民生产经营中“采蜜效应”的破解

“采蜜效应”虽然有利有弊,但总体看,还是弊大于利,所以应尽量避免“采蜜效应”的出现,那么如何才能破解“采蜜效应”呢?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来破解:

(一)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如上所述,“采蜜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农产品价格过高,吸引农民一窝蜂地生产这些农产品,而价格过高的原因是供不应求。如果能够准确预测农产品的需求量,并让农民根据需求量进行生产,使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产品价格就不会过高或过低,“采蜜效应”就不会出现了。所以,准确预测农产品需求量是破解“采蜜效应”的首要环节。

科学预测农产品需求量的方法有许多,如可以通过对居民户的抽样调查,了解每户每年平均消费的各种农产品数量;也可以通过统计年鉴获得各种农产品的年消费量;还可以通过历年的统计数据建立各种农产品的需求函数,再通过需求函数测算未来的需求量。总之,预测需求量的方法有许多,但这种预测工作必须由经济专家去做,因为这是一件比较复杂而又专业化的工作,农民和政府官员都做不了或做不好这项工作。

首先,由经济专家预测农产品需求量;然后由媒体公布专家的研究结果,或由政府相关部门告知农民,农民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专家的研究结果;最后,农民根据专家的预测结果决定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

(二)有效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农产品需求量预测出来以后,还必须按照需求量去生产才能做到供需平衡,但中国农民数以亿计,如何才能使分散的农民按计划生产,以至于生产出来的总产量与需求量相吻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目前最好的办法是:首先让经济专家预测出农产品的需求量,并根据需求量确定生产量;然后再把生产总量分解到各个省区,各省区进一步分解到各县,各县分解到各乡镇,各乡镇分解到各村,各村分解到各户;各户再根据分配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这样一来,总生产量就和总需求量相吻合了。

当然,在农户拥有经营自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指标分配也仅有指导性,没有强制约束力 〔4 〕 。农户是否按指标生产由农民自己决定,那是农民的权利,但有指导性的指标总比没有要好,而且各地政府可以将本区域实际生产规模与计划规模进行对比,以了解本区域应扩大规模还是缩小规模,以便出台相应的激励或限制政策。

(三)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产。要真正控制农产品生产总量,生产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的 〔5 〕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比较好的方法。每种农产品有一个全国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聘请经济专家预测农产品需求量,合作社根据需求量确定生产量,全国性的合作社再把生产量分解到各省、市、县、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农户严格按合同规定的数量进行生产,这样全国的总生产量就与总需求量相吻合了,农产品价格就平稳了,也就不会出现“采蜜效应”了。

参考文献:

〔1〕王震亚.蜜蜂是怎样引路的〔J〕.教学月刊,2010,(4).

〔2〕杨进学.搓衣板动作预示蜜源将结束〔J〕.中国蜂业,2008,(2).

〔3〕王晓媛.从“蒜你狠”看国家农产品宏观调控〔J〕.现代商业,2010,(26).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利弊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84-02

一、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初见成效与问题显现

1998年,“村级会计委托乡镇制”由浙江省上虞市首次推行并取得成功。该模式是指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自愿原则,在保证村级集体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等权利不变的前提下,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与乡镇设立的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签订委托记账协议,对村级财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的“五统一”服务。此模式的实施,能够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实施。

“村级会计委托乡镇制”模式推行以来,农村财务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化、公开化、透明化”阶段,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弊端。农村财务基础薄弱,影响财务人员对财务的整理审核。农村历来都有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民之间形成一条债务链,出现“断头账”,导致乡级会计中心接管村级财务时无法理顺,弄不清财务状况。特别是拉开会计记账与会计经济活动的距离,容易出现会计职能被架空,出现账实不符、集体资金外运或账外账现象。此种管理形式把村级经济控制过死,有的地方甚至开支要经过乡领导审批,导致村级经济运转不灵,没有活力。

二、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利弊分析

(一)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

财务管理模式即财务管理方面的责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是财务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营体制不断变化,集体经济也在经济转型中迅速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农村社会经济在转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矛盾日益凸显,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为现金管理混乱无序、集体资金拖欠严重、财产物资管理失控、各项开支缺乏约束、财务公开制度流于形式等。随着法制观念增强,财务公开化的呼声愈来愈响,上访量增加。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大,原有的村集体财务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近些年中国逐渐向农村推行会计电算化,双代管、农村会计委托乡镇制和农村委托中介机构制等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二)当前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利弊

1.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利”。(1)农村财务“双代管”,在不改变集体资产所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的前提下,将村一级账务和资金统一由乡镇经管站代为管理的一种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双代管”把村级民主理财与审计监督规定为必经的程序,由事后审计变成事前审计,强化对村级财务的监督。(2)农村会计委托乡镇制,在不改变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将村集体的财务会计账目,收支等财务核算业务,委托给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确定的中介机构管理,并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利用中介结构的特异性,实现村行政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分离,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和制度化,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3)农村委托中介机构制,解决村级组织决策程序不科学的问题,又可以解决村民因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很难对村级财务进行有效监督的难题,从而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并降低管理风险。同时,乡(镇)政府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村委进行监督,解决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源头。

2.农村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弊”。(1)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发展初期,“村账村管”模式出现,但弊端很明显。第一,决策程序不科学;第二,民主理财小组的理财水平低下,监督效果差;第三,村民缺乏有效监督手段,导致村集体经济组织普遍管理混乱,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干部群体矛盾激化。(2)与之相比,随后出现的“村账乡管”模式缺陷也不少。第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悖,该法第5条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第二,把村级经济控制过死,削弱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三,容易造成乡镇领导利用职权挪用村集体资金;第四,容易形成“账外账”。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深入,又出现多种财务管理模式,但依然暴露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会计委托乡镇制、农村委托中介机构制等模式。(3)农村会计委托乡镇制模式缺陷:第一,有违国家相关法律条款,《会计法》第36条规定:“各单位应当根据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人员。不具备设置条件的,应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记账”;第二,委托人员的职能有限;第三,委托人员与原单位人员责权划分所产生的矛盾。(4)农村委托中介机构制模式缺陷:第一,缺少对乡镇拨付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第二,缺少惩罚规定;第三,农村会计中心地位不明等;第四,该模式虽然建立健全相关配套管理制度,中介机构又作为第三方实行外部监管,但是也有可能发生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中介机构合谋,同时此模式对制度的健全性、执行程度、业务素质、文化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限制此模式的推广范围。

三、改善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对策研究

(一)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财务工作的规章制度,如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监督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通过制度来规范财务工作。将财权分离,由一个人掌握变成多人掌管,避免财务开支暗箱操作,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外部监管制度,内部外部两手抓,坚决杜绝违规操作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行会计电算化,提高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是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核算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

(二)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相关素质

1.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会计从业人员应遵循的职业行为和规范。加强会计从业人员道德素质,使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能够自觉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提升道德修养,抵制不良风气,有效抑制营私舞弊等违法行为。

2.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针对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的特点,要逐步对农村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同时,要注意培训内容,确保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会计手段越来越发达,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素质,才能为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证。

(三)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流程

根据《会计法》等相关法规要求,规范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正确使用会计科目,合理调整会计凭证传递程序,严格加强票据管理和会计档案管理,从而规范会计行为。对会计业务流程的各个程序都要认真、仔细的完成,即初审、签字、审核、入账等都要有专人负责,严把关、把严关。

(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财产管理职责、权限、范围、以及财产清查组织程序应当明确。重视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常规性核算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

(五)群众监督与民主理财并举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进行公布,接受公民监督,财务公开的内容要细致、明确。公开的账目要真实,每次公开后,要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要及时作出解释。对村民提出的要求要及时给予答复,对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要给予采纳。真正做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参考文献:

[1] 李莉,祝素.不同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8).

[2] 张彦清.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1,(9).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发展建议

1前言

现在的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多是以小型水利工程为主。此项目的推广应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更是抗旱、防涝、给水、浇灌的重要基础。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多是以公益性的性质参与,以河道的拓宽、疏通、排涝、降低水污染的防治工程等为主,这些工程不能得到直接的经济回报,但是可以保障农村的水利使用的稳定性。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变化,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渠道,现阶段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新农村发展的需求。因此,在未来我国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必须得到有效的改革,要向着工程市场化的方向改革,符合当前新农村的发展现状,确保农村水利工程的顺利、安全运行,发挥水利工程的社会化效益,提高社会价值。

2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色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本身不同其他惠明工程,具有如下特色:第一,一定的维修性。为确保民众的公共利益,确保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防治洪水的侵扰,减少洪涝灾害对公共资产的威胁。对农田小型水利,务必要定期维护,真切体现体公共服务的特色,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第二,经济的保护性,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小型水利的建设,往往不需要民众自掏腰包,不影响民众的个人利益。但是,却保护民众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第三,建设的公益性,由于公共品性项目的非竞争性和外部性,价格机制在纯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的需求与供给方面无效。同时这类工程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投资规模又较大,且由于灾情的随机性,使得减灾效益具有不确定性,本身财务效益没有或很小,很难有投资者修建这类工程,只能由政府来投资修建、运行管理。

3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长久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需要我们去改革创新。现在笔者就相关改革措施,做要点阐述。

3.1追溯小型农田水利责任管理制

考虑到现行小型农田水利的管理现状,健全小型水利责任管理制,有其现实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责任化管理细则,将管理工作落实到责任到部门到人,确保水利运行的安全高效。同时,以责任制改革为契机,注意水利工程运行的高效监督,逐渐实现政企管理的分离,提升水利工作的高效力,将农田水利的发展提升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投资运行与企业管理的水利工程要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事故要依法追究相关部门和水利管理单位以及当地政府的责任。

3.2做好现有农田水利管护工作

第一,安全管理是首位。重视《水法》的宣传,防洪水自然灾害的侵扰。同时,注意惩处部分人为破坏的违法分子。同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设施应有主次之分,确保每个环节工作到位,尤其是保障配套设施的质量,比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就为很重要和关键的环节。第二,设专人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务必登记造册,绘制具体的工程分布图,做到重点工程重点挂牌,而且要安排专人看护,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工程项目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安全。第三,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3.3加强在建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

确保在建水利工程的高质高效,务必做到施工有质、管理有度,配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形成更加系统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整体上,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工程建设透明制度,确保质量过得硬。在此,第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涉及内容广泛,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效性,务必要形成统一管理体制,进行合理有效规划,不断完善建设程序。本着先审批,后施工,而后交付验收的原则,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向规范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3.4推行小型农田水利的管养分离

核定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人员编制,本着科学定岗定编的原则,建议将水利工程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逐渐自投资运行主体中剥离出来,独立或联合组建专业化的养护企业,以后逐渐通过招标方式择优确定维修养护企业。为确保水利工程管养的剥离,地方财政应拨款专门的养护资金,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出台管护资质标准,各方面尽最大的可能积极培育水利养护市场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姜波,王新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分析与探讨[J].水利天地,2009,(7):36-37.

[2]张跟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D].山东农业大学,2013.

[3]王云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出资人及资产管理研究[J].海河水利,2010,(3):51-53.

[4]郑通汉.改革中央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理论思考[J].中国水利,2011,(2):59-61.

农村专项计划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城乡统筹 财政体制 公共物品

Abstract: Plan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evelopment is the solution “three agriculture” the question, reduce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disparity the important action, but our country present financial policy is restricting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o a great extent. This article showed i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developing process the financial question's important meaning, then the concrete study our country present finance system and the malpractice, put forward the reform present finance system's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finally.

key word: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finance system public goods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财政问题的重要性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统一协调,全面考虑,树立工农一体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统筹的思路,解决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统筹”的第一位,可见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工业的紧迫任务,需要巨额资本投入,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其结果只能导致计划经济体制,以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制度,强化政权的经济能力,实现经济跳跃。但是,“传统计划经济以人为方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其实质是工业剥削农业”(何帆,1998),据测算,仅仅国家通过工业产业价格“剪刀差”政策剥夺农民的权益每年就有200亿元左右。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的结果,国家的经济能力仅仅能够安排少数人(市民)在城市先进部门就业,仅仅能够建立少数人(市民)的福利保障体系。这便是我国“城乡分治”治国方略起源的财政根源。

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分治”治国方略一旦起步,农村落后于城市便成为必然,城乡差别不但不会缩小反而逐步扩大。近年来,“城乡分治”问题虽然受到政府重视,但由于旧的财政体制和政策壁垒的极大惯性,偏向工业和城市的经济社会政策并没有得到完全的矫正,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

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分治”局面,其主观原因在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社会经济资源人为配置的城市偏好、工业偏好和市民优先。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长期实施“城乡分治”(不统筹)政策,其深层逻辑又是财政问题。

现行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一种体制,城乡分割的财政体制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前财政部长项怀诚曾经告诫:“要善于从财政观察全局,从全局贯彻财政,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研究和把握财政问题,发挥财政的导向和点睛作用”(项怀诚,1999)。因此,只有统一城乡财政体制才能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切实保护农民的自身利益,保障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本文将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分析探讨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财政体制。

现行财政体制及其弊端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城乡经济快速增长,城乡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根基并没有彻底动摇,总体上看城乡仍是分离的。从目前看,城乡差别的财政政策是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弊端:

县乡财政困难抑制了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在农业税还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今天, 农业税减免对乡镇财政收入冲击是很大的,我国的乡镇政府职能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一定财政基础上。随着农业税的减免,本来就不宽裕的乡镇财政就更加捉襟见肘,地方财政出现缺口,乡镇财政压力过大。虽然中央政府会转移支付一部分,但是由于中央转移支付的金额与地方农业税减收部分之间往往存在一定数量的差额,而这部分差额需要靠地方自行消化吸收。对于经济发达省份来说,他们完全具备消化吸收这一差额的能力,而对于地方财政原本就比较困难的省份来说,则需要政府通过精简机构、开源节流等手段来克服这种财政困难,其难度可想而知。这就势必会减少对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投入,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农民。在这种环境下,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无从谈起。

不合理的现行财政体制制约着城乡统筹发展

我国城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由国家或各级政府供给,如教育、道路、环境、卫生等等,城市居民自然地享受了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然而在农村,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责任划分不尽合理。除大型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外,国家把地方建设的任务也交给县乡政府,不再通过拨款加以支持。此外,中央政府把有些事权下放得过低,又没有给予足够的转移支付,如基础教育

、乡村道路建设等项目本应是国家的事,应由国家财政来承担其发展的资金需要,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体制,最终是由农民负担。

中央税与地方税结构不合理,上级政府集中了过多的收入,预算内收入不能满足基层政府的基本需要,国家不得不允许基层政府通过税外收费筹集资金。原应由财政预算负担的乡村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道路建设等公共事业,都通过征收乡统筹费、教育集资费或义务工解决,甚至一些行政人员的工资也要自筹资金解决。这都无疑大大加重了农村的财政性负担。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城乡差距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产品基本上由国家免费供应,而农村公共产品却要农民自己解决,主要体现在:

财政对农村和农业投入明显不足,而且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从1978—2003年,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3.43%下降到7.12%,财政支出中支农资金的比重由6.86%下降到4.60% . 1996-2003年,财政支农资金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为6.7,低于发展中国家10%—12%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30%—50%的水平。

城镇居民基本上免费享受财政投资或补贴的各种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如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体系等,而农民主要靠自己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自己承担养老、教育、医疗等费用。政府转移支付中很大部分用于维持城镇下岗人员的生活水平及补贴相关企业的亏损上,农民同样几乎享受不到同等待遇。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财政体制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也到了需要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关键时刻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对城乡二元财政体制进行彻底改革和制度创新。

改革现行财政体制的若干建议

统筹城乡财政体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改革现行的财政体制,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真正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分清市、县、乡各级政府的事权。合理划分职能,明确划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并以此为依据赋予其履行职责必须的收入来源。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也正在调整,具体事权的划分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逐步调整和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根据事权核定所需财力,本身财力不足的,上级财政应给予补助;科学确定分税范围和共享税分成比例,适当扩大地方政府财权,使其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以提高农村基层财政自给率,确保乡镇政府有充足的财力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改革县乡财政体制

加大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使财力分配适度向乡镇财政倾斜,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开支不足的问题,以达到杜绝农村税外收费泛滥,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去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150亿元,用于对财政困难县乡政府增加县乡税收收入和省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产粮大县等给予奖励;对以前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工作做得好的地区给予补助。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此外,应积极推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创造县乡财政解困的体制环境。本着“多予少取、放水养鱼”的原则,多把财力留给基层,给县乡“休养生息”的机会,要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对乡镇政府进行必要的撤并,试行“乡财县管”,大规模压缩财政供养人员,防止因庞大的行政经费支出而加重农民的负担。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要调整政府公共支出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力度:要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要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既靠国家,又要靠农民自己,实行责任分摊。小型农业基础设施由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中型以上的农业基础设施由地方政府立项审核,财政根据建设规模大小按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补贴。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去年开始我国已经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免书本费、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约3000万名,占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人数的26%.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积极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

要构建多元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村纯公共产品由政府公共提供。如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村道路建设以及全国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等,由于其只有外部收益而没有内部收益,属于纯公共产品的范畴,适合于政府公共提供。但政府提供并不是说这些产品一定要由政府部门生产,政府可以通过合同的形式引进私人投资或直接交由私人生产,然后再由政府购买。

农村准公共产品应该按照政府补贴和私人投资相结合的方式由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提供。如地区性的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农业科技教育、农技推广和农业机械推广等,通常既有社会受益,又有生产者个人受益的特点,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可以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按照“谁受益,谁负担”和“量力而行”的原则,由农民按照具体受益程度的大小进行集资生产。一些小范围受益的低级公共产品,可以考虑将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提供。如灌溉、治虫、养殖的产供销联合体,乡村道路等,可以通过农民个人出资进行。

参考文献:

1.毕红霞,李普亮,朱永德。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性思考[J].前沿,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