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专业合作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1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 作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031-01

古交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摆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农民自愿互利为前提,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原则,着力促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截止2015年,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53家,入社的农户4258人,带动农户1336户左右。其中种植业309个,牧业22个,林业7个,农机服务业6个,其他4个。2015年评选省级示范社5个,太原市8个,古交市8个。2016年增加5户,评选省级示范社4个,太原市6个,古交市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经营主体,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优势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挥重要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分析

1.1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推动农业向着产业化发展

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依赖于当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常情况下一些大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由地方龙头企业组建的,这种合作社模式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紧密把握农业市场动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人才招聘和科研成果研发转化。在地方龙头企业带动下,一方面会缩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市场的距离,避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过程中出现风险问题,另一方面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升

以市场为导向,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为后续支撑,不断推动农村地区农产品发展和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本质追求。最近几年,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在这种理念的不断推动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很多地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民质量和品质,很多农产品已经达到了绿色有机认证保准,在城市很多农产品市场和超市中都能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的有机农产品。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不受损失

农产品市场风险巨大,农民群众单靠个体单打独斗需要呈现巨大的市场风险。农业规模效益和农民群众的市场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规模效益提升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组织手段协调农户关系,规范农户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可以利用其行业代表身份,调解社员与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并统一协调社员的集体行动,争取比较有利的市场竞争和谈判地位。

1.4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现资源共享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相互扶持和相互帮助见长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的负责人都是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能人和科技带头人,这些群体本身对农产品生产经营就十分在行,很好补充了广大社员经营经验缺失的现象,能够切实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能力。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再受到所有制的限制,国有、集体和个体都可以参与进来,同时还和工商农贸等行业紧密联系起来,诸多要素实现了优势互补。

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分析

首先,宣传发动,引导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深入乡镇和村组,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好处和办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职能部门登记的条件和程序,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性质的了解,调动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组织人员深入乡镇和村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情况,为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出主意、想办法,全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发展;其次,抓综合培训,提高发展质量。按照合作社的专业分类,农、林、牧、副、渔业等部门行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为农民专业合作社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留得住的新型人才;最后,做好服务工作。对正在筹建的、暂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跟踪指导,强化政策服务,帮助解决问题,做到成熟一户,登记一户,规范一户,确保市场主体的质量。同时,专业合作社通过规范和约束农民、农业企业、农产品市场的行为,化解行业内外的矛盾,维护农业市场秩序和相关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郑丹,王伟.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 中国科技论坛. 2011(02)

[2]田海燕.刍议乡村公民共同体构建进路[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3]于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J]. 农村经济. 2010(04)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

 

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战略目标涵盖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将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建设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力量,是现阶段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生产发展了才可以实现生活宽裕,从而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合作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五促进、一增加”,即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进入商场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农产品的销售;促进农业科技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人、财、物基础。具体来说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生产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农户们不再是作为个体购买生产资料、销售产品。合作社作为农户之间联系的纽带为农户提供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强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广西国和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由当地4户养殖大户和当地的和丰禽业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合作社依托公司在资金、技术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了从产前到产后的“五统一”服务,即:统一鸡舍的标准化建设;统一供应优质鸡苗及农资;统一技术操作规程;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成鸡销售。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成鸡的产量与质量,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生活宽裕”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从而使农户在进入市场的时候改变被动地位,拥有一定的价格话语权。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广西兴业洪波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响应国家“助农增收的号召”,推行“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发展养兔业,为养殖户提供技术、兔苗、笼具、饲料、疫苗及回收商品兔等社会化一条龙全程服务。截止2010年发展养户500余户,出栏种兔5万只,出栏肉兔30万只,年产值1000多万元,年养户增加纯收入350万元,每个养户年纯收入10-15万元,实现养户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有效的实现了农民“生活宽裕”。

(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乡风文明”

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社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主要职能和目标之一。合作社除了向社员讲授实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外,还会向农民传递国家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法律知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合作社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比较容易为农民所接受,成为创新农村科技文化的载体和手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新风尚的形成,促使农村形成诚信友爱、和谐互助的社会环境。农民思想和精神面貌的显著变化,极大地加快了“乡风文明”的实现步伐。事实证明,合作社已成为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普及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科学文明的有效载体。

(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村容整洁”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民形成团结互助的合作关系,同时带动农民更好地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良好的社会风气自然会带动农村实现“村容整洁”。

(五)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利于实现“管理民主”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民管”,社员必须遵守合作社的章程,而章程是由作为合作社成员的农民共同讨论制定的,这就将合作社的全体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合作社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的自治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实现“管理民主”的可行途径之一,合作社章程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对规范社员行为,实行民主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管理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它的价值基础和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具有天然的相同之处,因而,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发展生车增加收入的载体;教育农民参与合作和提高素质的载体;连接政府与农民进行乡村建设的载体;繁荣乡村文化和培养乡村民主的载体,从而达到又快又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

二、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截至2010年6月,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495个,同比增长88.7%;合作社出资总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倍;成员总数71660人,同比增长了61.6%。

从产业分布来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多个行业,且大部分合作社集中在种植业及养殖业。在区域分布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加上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广西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广西全区14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玉林、梧州、桂林、钦州等地,从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生产木薯、蔬菜、瓜果等;养殖上以家禽、生猪为主。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因此农户有比较强烈的合作倾向,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经济区例如:南宁、防城港、北海等地交通便捷,农产品的中间商或者直接采购者较多,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市场风险以及买房优势较小,因此农民组建合作组织的愿望较弱;相反,在一些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大,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灵通的地方,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农民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的愿望比较强烈,相对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也就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提高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是出台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社员进行统一培训、学习技术,提高了农民社员的素质,增强了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塑造新型农民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调控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杠杆和支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除了提高社员的种养水平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普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社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施行,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步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沟通农民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辰溪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辰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事农业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及涉农服务部门自愿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为纽带,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收入,实行互助合作和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搞好服务的一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辰溪县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91家,对于辰溪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状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由于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健全,发展成效不够明显。

辰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种植类中的水稻、蔬菜、草药、油料、柑橘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比如:水稻类有辰溪远大机械化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类有孝坪镇千里坪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庵乡蔬菜协会、长田湾乡高山蔬菜协会;中草药类有仙人湾乡仙峰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苏木溪乡鑫源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寺前镇桃花坪蕊鑫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油料类有桥头溪乡新森优质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庵乡鑫富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养殖类有生猪养殖、山羊养殖、家禽养殖、峰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比如:辰溪辰阳镇汪家桥永兴蜂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聚源生态波尔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类有辰溪永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城郊乡“梁红玉农业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柿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不断增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龙头蛇尾”。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轰轰烈烈成立,之后便没有“产、供、销、技术指导”等合作活动,表现为名存实亡,目前有6成的合作社没有运作。二是运行形式不够深入。合作的形式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技术方面和销售方面的简单合作,没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合作,比如,辰溪县三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产品的深加工,“金银花”生产的附加值低,市场价格不高,农户收益受到影响。三是组织化程度低。辰溪县9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有60%处于“小、散、弱”状态,专业合作社带动力弱、稳定性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四是专业合作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目前,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社91家,没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尤其是同类的合作社也没有联合,合作社各自为战,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不能获得规模效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跃在农业产业化过程,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在辰溪农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比如,孝坪镇千里坪蔬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蔬菜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的蔬菜除满足全县市场需求外,还远销周边县市;辰溪县仙峰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550户,拥有金银花种植基地2.6万亩,计划到“十二五”末,产地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成为当地的拳头产业。日前,“辰溪金银花”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金银花”生产的规模化更加有利。

3、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例如,千里坪合作社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服务,全面增强社员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有效保障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5、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比如,2010年辰溪县罗子山乡罗峰村种植金银花收入达80万元,全村人平增收1000元;2011年全县共收获金银花生花6百万公斤,金银花各类产品的总产值可达0.9亿元左右。

6、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例如,千里坪蔬菜种植合作社坚持每月不定期组织社员开展3次集中学习,邀请县蔬菜办高级工程师及蔬菜种植能人讲解示范,同时,还通过县农业局、科技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和镇农机站的衔接帮助,邀请省农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实现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和综合素质。

7、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如,锦滨乡马溪油茶苗木基地2012年有200万株苗木滞销,县政府积极通过媒体信息,为农户寻找买主,贵州一买主一次就购买100万株,解决了农户的困难。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三、发展壮大辰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路

1、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辰溪县要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运行不规范、发展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差的不足,尽快制定在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及管理政策,在组织原则、管理机制、利益分配和运行规范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把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使全县上下都来关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2、让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逐步壮大,服务作用初步发挥。例如,龙头庵蔬菜协会,已发展会员4000人,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加强技术骨干培养,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协会蔬菜年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了1000多户会员致富。再如,千里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冲出重围,异军突起,成为辰溪县重要的蔬菜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的资金扶持与技术指导。为此,党委政府要继续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意义、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涉农项目,实行资金互助合作,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促进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县农业、科技、农机经营等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资金运转、市场营销以及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着手开展服务引导和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合作社健全服务体系;要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融资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合作社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拓展服务;拓宽融资

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农村互的经济组织,既是整合农村家庭分散产销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政府多年专注“三农”问题所研究的成果。当前,我国大大小小的有着运行规范、正常开展业务的合作社超过15万,涉及农村的各行各业。合作社自身弱小,政策支持相对薄弱,专业人才资源缺乏,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使得合作社的优越性无法尽数发挥出来,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因而,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一、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实力不足

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较少,空间范围较小,很少有跨行政县的规模合作社。其次,当前我国大部农村专业合作社都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领域,生产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服务比较完善,但更加产业化的服务极少,例如产品深加工,很少有这方面的业务能力。还有就是销售,农村专业合作社也存在着不足,几乎所有的销售都是经销商上门收购或者当地的加工企业收购,没有属于合作社自身的销售团队,市场销售能力受到限制。

(二)缺乏必要扶持

目前,地方政府对于所属区域内的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力度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税收、信贷、土地、电力、水利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足,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虽然,在2006年我国已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意在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与此法规相配套的政策尚未出台,从而几乎没有合作社能够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与当地龙头企业相比,农村专业合作社受到的政府扶持远远不及。

(三)资金和人才不足

合作社是由社会弱势群体农民组成的,其先天就存在不足,本身就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合作社要扩大规模、引进人才,就需要大笔的资金。合作社每年能得到的无息、低息贷款受到了规模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做大做强的需求。其次,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制约合作社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存的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是农民推举出来的,虽然可能具有较强的生产技术能力,但管理知识欠缺;由于资金所限,难以提供比较好的待遇,并且处在农村乡镇中本身就难以吸引年轻人才进来。

二、对应策略

(一)出台政策,给与扶持

政府应该主动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合作社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建议:第一,出台农业行业的政策补贴。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来看,政府需要对农村专业合作社给予社会管理资金方面的补贴,对某些重要地位的农产品也可以制定投资补贴。补贴能有效地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第二,政府财政部门应放宽贷款条件,尤其是对于发展比较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放宽条件、简化手续、降低利息,从而使合作社能拥有足够的资金去扩大经营,引进人才,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第三,政府需要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减轻税收压力,释放发展空间。例如对于合作社在生产活动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收益,适当降低营业税税收额度;对于农林牧渔收益,降低所得税额度。第四,生产资料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可以在生产资料方面出台优惠补贴政策,将合作社扩大生产而进行的生产资料投资适当降低,减轻负担。

(二)充分合租,构建服务

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实力弱、业务服务单一问题,应该加快合作社自身的发展速度。首先,扩大规模,加快速度吸纳成员,扩大地域范围,形成跨乡镇、跨县区的大型合作社。其次,延长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这是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拓展服务项目,由单一的生产、销售农产品向产、供、销、运等多领域发展,注重专业销售团队的组建和扩大,改变传统销售模式,积极加入市场化销售渠道。第四,对于发展基础比较好,速度比较快的合作社,进行收购兼并等手段来加快规模的扩大,并向着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最后,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市中,分散经营的农户在生产销售活动中渐渐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合作社提供服务,并且要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内容,帮助解决由于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三)拓宽融资,吸引人才

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除了依靠政府的扶持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拓宽融资渠道。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还处在初级阶段,但其本身由于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而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首先,农村合作社要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即由政府为合作社提供信用担保,亩取得信贷支持。其次,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自主寻求当地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第三是积极吸引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投资合作社。比如对于资金不足,难以进行产品深加工的合作社,可以吸引专门的加工企业入股;对于运输能力缺乏的合作社,可以吸引自身有运输车辆的农户加入合作社,而不仅仅将成员准入限制为生产一种农产品的农户。

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缺少专业管理人才的问题,应该加大培养和引进人才的力度,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为其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一方面是加强培养,由于合作社本身成员素质水准普遍不高,可以由政府组织关于管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免费培训工作,帮助现有的负责人提高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加强引进新的血液,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的同时,合作社也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高薪待遇来吸引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专业合作社工作,逐步解决合作社人员短缺的问题。

三、结语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的农村经济互助组织,对加快农村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制约其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不利因素,因而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加强落实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规模、完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壮大人才队伍的对策,以求能够帮助合作社解决困境,继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5

【关键词】 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退社;博弈;多元利益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大范围、低水平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旨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的谈判能力,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凸显,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提高竞争力,合作社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

一、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合作社的典型,它以农民入社为基础,为农民提供粮食种植的一体化服务,其中一体化服务是指合作社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把农业生产本身同生产资料的供应或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过程的若干环节纳入到合作社业务范围内,从而降低交易费用、实现规模经济,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增强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1]该类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如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乌山镇成立了优质水稻合作社,该社统一提供种子和化肥等生产资料,降低采购成本,统一培训技术,统一销售商品,提高生产技术,实行规模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由于该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2006年该社农民纯收入较非社员增加了一半,极大地提高了入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人们对合作社的认可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农民个体经营收益小,风险大,当地有很多思想较开放的农民积极寻求新的致富路径,为合作社的成立发展提供了可能。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般位于适于种植谷类、豆类等农作物生长的盆地或平原地带,该类区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临近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而且交通便利,利于农产品的运输,以及当地较好的经济发展状况都为发展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启动资金、技术支持和先决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该地区的大量农民进城或到附近工厂务工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缺失,撂荒现象增多,土地利用率降低,存在大量流转土地;同时,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国家和政府积极号召、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此外,当地还存在一些对粮食需求量较大的粮食初加工企业,上述种种因素均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可以大大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增强农民经受市场经济冲击、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2015年2月全国市场主体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2月,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全国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33.74万户,同比增长28.74%,出资总额2.89万亿元,增长41.60%。目前,我国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形成良好态势,但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社员退社问题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所以,在当前,从多学科的综合视角出发,以社员退社问题为切入点了解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不规范运作的原因,有利于合作社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加强社员之间的合作,以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和运行效率。这对稳定,完善集体经济成份,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粮食类农业合作社农民退社问题描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坚持的原则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农民有自由选择加入或者退出的权利。合作社社员的退出是合作社运行机制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社员之间的联合与合作是合作社运转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社员支持合作社的运转与发展,那么合作社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虽然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能够减少农民个体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风险,但是如果各方面利益主体的关系问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极容易导致合作社的成效不显著,从而引发农民退社问题,最后导致合作社无法正常运转。

于2007年7月开始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对合作社成员退社的时间、程序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当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愿意或客观上不能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时,就可以选择退出。农民退社是农民自身利益与其所在合作社的发展产生冲突的一种极端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农民不同的退社方式可能是对合作社发展中不同问题的反映,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根据国内学者的分析结果,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主动退社,即农民主动提出退社要求,并根据合作社相关规章制度主动办理退社手续,最终离开合作社。第二,盲从退社,即一些社员在其他退社成员的影响下,主动提出退社要求,并按合作社相关规章制度主动办理退社手续,最终离开合作社。第三,隐形退社,即农民只是名义上的合作社“成员”,却并不享受合作社成员的权利,也不履行合作社成员的义务。第四,被迫退社,即由于农民所在合作社因经营不善面临解散,或农民与合作社合同纠纷不可调和,农民“被迫”离开合作社的方式。[2]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及入社农民人数仍在不断增长,而且在合作社的发展已有成效的同时,为何仍然存在一些社员退社现象?因此,为防止农民退社现象的持续蔓延以及引导合作社良性发展,有必要对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农民退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三、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博弈分析

通过对退社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笔者认为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市场、政府、合作社与农民这四个理性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关系,他们在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都根据自身所追求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并综合考虑他人的策略选择而理性选择最适合的行为策略,不同理性利益主体在策略中的不同选择会对合作社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图所示)。

多元利益主体关系图

首先,农民与合作社之间存在利益公平与壮大发展的博弈关系。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模式面临亟待改革的严峻形势,农民为谋求更多经济利益的合作愿望空前高涨,农民与合作社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与另一主体谈判达成双方都获利的联盟,这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生与发展。但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治理机制,合作社内部的运作和管理随意性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盈余分配等制度不能切实执行,政策的透明度不够高,存在一些合作社管理人员“偷占偷拿”的私利行为,这也就导致很多农民都不能真正地联合起来以推动合作社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若外部市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内收入水平,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社员对合作社的认可度下降。治理机制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的核心,由于分配机制不健全,合作社的稳定性较差,农民入社后每亩土地的“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差距较大,这使农民加入合作社并不能实现收益增加的目标[3],那么社员就很有可能选择高收入而退社。另一方面,如果社内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能够公平对待社员,平均分配盈余,那么其执行合作社决议、调解合作社成员之间矛盾的能力增强,合作社的运行效率也会提高,这样便可以减少农民主动退社的机率,反之,社员在社内所获利益不平等,退社率就会增加。所以说,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章程制度与执行制度相分离的现象,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是“既善分也善合”的。[4]

其次,外部市场与合作社存在市场需求与利润的博弈关系。一方面,我国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外部市场投资资金比较匮乏,难以启动更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合作社粮食种植项目。同时,合作社在土地承包、流转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如:承包金额、农民对合作社的态度理念、固本保守思想影响等),使得合作社的种植难以形成连片的规模,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合作社的优势职能和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导致合作社利润偏低,积累资金有限,既难以支付制度运行的必要成本又难以满足社员增收的愿望,社民对其信任度降低,社员退出合作社的机率就会增加。另一方面,当前国内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家为宏观调控粮食类产品市场出台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是并没有突出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统销的价格优势。同时,合作社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和技术支持,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进行产品深加工,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竞争力较低且难以提高,这也就导致合作社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要求,导致市场狭小,长时间的小额利润甚至亏损的状况会使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下降,退社率上升。

再次,政府与合作社之间存在绩效与发展的博弈关系。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国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政府与合作社之间的沟通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障碍,不少单位负责人对合作社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很多优惠政策的制定只是片面地追求政府绩效,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难以落实。同时,政府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强,不能推动合作社的更好发展,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也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在利益驱动下,社员的退社率就会增加。

最后,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也存在利益的博弈关系。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强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而形成的联盟,倡导民主、公平、团结、诚实的理念,[5]但是,个别农户存在“搭便车”的心理,[6]认为只要入社,靠合作社集体劳作获取自己的利益,而不愿付出劳动,一个人存在这种心理,社内其余成员当然也会滋生这种想法,开始相互推脱,最终导致合作社无法正常运转,社员退社;另一方面,以种粮大户为参与主体组建的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过于追求规模经营的效益,导致其粮食增产的功能不足,[7]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便会出现退社现象。

四、粮食类农业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市场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粮食类作物要完成从小生产到大市场的对接,就必须充分加入到粮食类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合作社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持续良性发展,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市场、政府、合作社与农民四位一体的共促协作发展机制,政府,市场,合作社与农民每个主体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互助,共同推动合作社的发展。

首先,国家可以积极推进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相关的法律建设。政府可以加大针对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和资金补贴,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和物质保障。其次,农民要提高自身素质,多了解国家及政府对增强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度,提高思想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各项事务,充分发挥自身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再次,市场方面可以倡导建立全国统一的、无障碍市场,增强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最后,合作社方面,一是要完善合作社内部的管理机制,合作社要形成科学、合理、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粮食生产安全制度,提高合作社的信任度;加强对粮食类农民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树立社员共同致富的观念;对于合作社中的退社问题要进行反思认识,寻找原因并积极改进,实现合作社的公平、科学发展;合作社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可以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东北地区深入学习或向其他类型的先进合作社吸取经验;二是应该充分响应当前国家政策,可申请较大规模的粮食种植项目的补贴,争取更多的资金、农资机械和技术支持;可以充分寻找一些龙头企业或相关企业与其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合作社的成本投入;开化农民的致富思想,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群体成为参办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力量;合作社管理人员可以深入到农民当中进行宣传,展示合作社的成果,促进人们思想解放,充分发动农民群众,为合作社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在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 小结

当前,我国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形成势头,但从总体上看,仍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诸多问题,这也就迫切需要政府大力引导、扶持、指导、管理,同时,合作社更需要积极地寻求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方面,合作社的农业生产需要适应时展的需求逐步向农场化方向发展,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合作社可以与农资企业、农科类高校合作,将高校研究出的新型高产品种快速投入生产,为其提供繁殖育种的基地,不仅可以降低合作社的成本,还可以使生产的产品以新的形式(种子)出售;另一方面,合作社可以寻求技术支持将粮食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形成有品牌、有特色的粮食产品,例如:“小杂粮”品牌,还需要寻求更多销售渠道,减少粮食的囤积、积压,可与更多相关产业企业合作,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8]提高“产―销”的效率以更好地适应当前市场的发展;此外,政府和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合作社也可以积极倡导组建跨区域的合作联社,发挥合作社联合的优势,增强粮食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能力与谈判能力,为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张学会,王礼力.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体化演进路径――以陕西省52家种植业合作社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4(2).

[2] 王鹏,霍学喜.合作社中农民退社的方式及诱因分析[J].山国农村观察.2012(5).

[3] 彭晓静.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及突围之路:运行机制的视角[J].农业经济.2013(6).

[4] 罗晓华,郭正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基础与制度设置[J].社会主义研究.2009(5).

[5] 高菲.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退社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3(2).

[6] 肖云,陈涛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搭便车”现象探究[J].中国农村观察.2012.

农村专业合作社范文6

关键词:农机专业作社;新农村建设;自主发展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olve the drawbacks of previous"organic farmers find work hard,live inorganic dry", the collective economy "system" is not up,the national economic departments do not,farmers ChanGuDuHu do not matt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i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agricultural socialservice system an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近年来,我疆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蓬勃兴起,使农机服务的产业链进一步加强,有效化解了长期存在的机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等不良现状,通过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农机化运作模式,使农机生产与市场取得良性对接,增强了农机服务群体抗御风险的能力,成为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具体的工作环境的突出影响

1.1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技术交流、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组织起来,以互惠互利、互相协作、取长补短、自愿平等为原则。开展技术交流、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流活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当地农机化科技应用水平,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农忙时由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统一调动使用、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收费标准,开展机械系列化作业,解决了农机经营者有机车无机具和部分村农机车少的问题,做到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

1.2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维护行业利益发挥了监督作用

监督和规范农机供应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保护广大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利,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责任。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民间群众组织同样有责任保护广大社员的利益。在农机供应市场,假冒伪劣产品一直充斥着市场,侵害广大农机经营使用者的利益,还危及着农民的生命安全,在农村部分地区行政管理形成盲点。在农机作业市场,如何运用作业合同约束农机经营者和农机使用者,如何保证农机作业时间、保证农机作业质量、保证作业收费的兑现等问题,不能全部通过行政手段来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发挥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 促进了农民增收

我镇通过各种培训,组织村民有序地到外地务工,以一人带多人的方法外转劳动力329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0%。他们不仅在外学到了经营知识和专业技术,有了一技之长,有的还成为管理人员,人均增收收入600元。

2.2 促进了畜牧业繁荣发展

为安置剩余劳动力,在村里修建了养殖园区,协助村民贷款,鼓励养殖。同时,我镇与德隆牧业集团公司合作,采取公司+农户,龙头带基地的模式,养牛3700头,养羊38900只,养殖户加大了信息沟通,降低了不良竞争带来的风险,增加了收入。全镇养殖户发展到323户,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人均增收460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

2.3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托农机合作社 ,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两年,对全镇村民实行“两免一奖”政策,即免农户的合作医疗费、免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对于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奖励2000元,全镇实现了合作医疗,使老百姓有病能得到及时就医治疗。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作业的信息平台。有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统一的作业服务质量和作业价格,避免恶性竞争,维护了机手和农户之间的根本利益,在为机手和农户服务的同时,它自身也得到发展和壮大,真正实现了“三赢”。

3 总结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专业组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遍及我县,涵盖了农机作业的全过程,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农民机手作业面积不足,。但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组织不规范,内部发展动力不足,造血功能低下等问题,必须加以重视,在发展的过程中予以解决和完善,使之能够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