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普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农村科普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村科普教育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为主线,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省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科技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协调发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推动把科学普及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增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的行动自觉,加大科学普及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探索“科普+乡村振兴”“科普+文明城市创建”“科普+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推动科普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联动发展。建立协调联系机制,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行业互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激发全民参与积极性,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联动发展、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科普资源均衡化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科普资源下沉,向偏远困难地区倾斜,鼓励先进帮后进,以城带乡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立科普资源互联互通,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着力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高于全国预期发展水平,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全省科普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层科普能力显著提升,科普教育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科普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民科学素质对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夯实和显现。

二、深入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坚持抓重点、盯关键,瞄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以群带面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升。重点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理性思维,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时期实施五项提升行动。

(一)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完善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快速提升,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夯实青少年人才基础。

深入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坚持立德树人,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育人全链条、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校园开展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宣传科技界优秀典型、生动实践和成就经验。编印《院士风采》等系列丛书,开展送书籍进校园活动,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现科学家精神风貌。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每年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进校园活动。

精准推进各阶段科学教育。开展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开发幼儿科学启蒙教材和优秀科普作品,联合社区、家庭、幼儿园开展科普亲子活动。大力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加大趣味科学课程的开发和共享。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通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推进高等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推进科学基础课程和科学素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大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建立科学、多元的发现和培育机制,对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进行个性化培养,储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壮大科技强省建设后备力量。

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将科学精神纳入教师培养过程,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新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开设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加大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中小学科学课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培养、调配和激励机制,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组织开展幼师科普交流与培训,强化幼儿科普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科学教师线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送培训到基层”活动,每年培训3000名科技辅导员。

广泛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依托科教资源优势,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少年宫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开发开放优质科学教育活动和资源,鼓励科学家、工程师、医疗卫生人员等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开展科学教育和生理卫生、自我保护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科技节、科学营、科技小论文(发明、制作)等科学教育活动。开展课外科普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开展研学探梦实践,推行“科普+研学”新型教育模式。办好全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人工智能科普、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青少年国际交流等活动以及青少年科技科普竞赛比赛活动。

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需求,大力加强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科学教育平台,提升科普教育质量。资助建设200个省级科普教育学校,带动一批中小学校实验室、科普教室、科普网等校园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科技馆、科学工作室、信息化设施等建设的扶持力度,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均衡发展。加强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建设,实现县(市、区)巡展全覆盖。

(二)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增强农民文明生活理念,提升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体作用。

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科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分层分类开展科技教育培训,实现到2025年全省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开展农民教育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0万名以上。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开展农村科普宣传教育主题活动。着眼于树立相信科学、和谐理性的思想观念,重点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移风易俗等,深入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设和完善科技志愿服务机制,依托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各类科普基地,积极开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统筹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文化进万家、健康中国荆楚行、巾帼健康大讲堂、安全生产月、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神州行等活动。

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乡村振兴智力服务,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大院、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科技示范,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

加强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建设。支持建设各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逐步建成特色产业科普基地体系。资助建设200家省级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源优势和带动辐射作用,打造覆盖镇村的科普教育平台,积极推进“产业+科普”模式,实现科普教育和产业发展联动双赢。

加强农村科普设施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加强农村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农村科普宣传阵地,让农民更加便捷获取科学知识。在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设立科普阅览室、科普报告厅、科普e站、科普宣传栏,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科普广场,设置科普大屏,拓展科普宣传阵地,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在镇村官网开辟科普栏目,推动科普中国、科普的落地应用,开展网络扶智和名校名家网教,有效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三)开展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弘扬工匠精神,培育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质,建强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高素质城镇劳动者队伍。

强化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扎实推进城镇劳动者科学教育,实现到2025年全省城镇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全国相应群体总体水平。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职工、巾帼建功等活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和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加强队伍和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立省、市、县、镇村(社区)四级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做实对镇村、社区的科技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服务的需求。资助建设200个省级科普惠民社区(村),完善社区(村)科普设施。建立社区科普信息化平台,实现城镇居民全覆盖。

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提升,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健康科普大赛、巾帼家政服务业技能大赛及安全生产宣教活动。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等,完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大力推行“技能+学历”在岗人员学习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科协组织,大力开展企业职工科普教育,提高职工科学素质。将企业宣传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产品技术优势,面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

(四)开展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培育老年人健康文明理念,增强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能力,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开展智慧助老服务。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针对性开展科普服务。加强家庭、社区、社会协同,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帮助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共享社会便利,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

加强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务。着力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施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行动,突出卫生健康、安全生活和科技常识等主题举办老年人科普讲座,引导老年人学习掌握科学合理用药、安全自救、健康养生等科学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实施银龄科普行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让老专家在科学素质建设中体现价值。加强社区科普书院建设,加强各级老科协组织建设,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组建老专家科普报告团,在社区、农村、青少年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老年大学建设,开设特色实用科普教育课程,丰富老年人的科普知识。开设科普网老年人科普专栏,开通手机APP,方便老年人获取科普知识。开展“小手拉大手”家庭科普教育,动员中小学生和青少年把科学知识带回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科普宣传,促进平安家庭、和谐家庭建设。

(五)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树立科学执政理念,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

加强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推动形成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制度性安排,推动科普进机关、进党校,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纳入党政机关年度教育培训计划并推动实施。将科普教育纳入各级党校教学课程,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系统培训。积极运用省党员干部在线学习中心、荆楚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学习强国等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在公务员录用及考核中落实科学素质要求,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党政机关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务的落实。

三、纵深推进重点科普工程

加快推进五大重点科普工程,进一步打牢科普基础,提升科普创新能力,提高科普工作质量和水平。

(一)推进科技馆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将以科技馆为主阵地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建设管理的规范和标准,建立健全分级评价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完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法规。统筹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科普教育基地300家,更好地发挥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科普阵地功能,提高科普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加强省市县科技馆体系建设。加强省科技馆建设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省科技馆综合服务功能和带动辐射作用。支持和鼓励市、县建设特色科技馆,积极推进市(州)科技馆新馆建设和老馆升级改造,“十四五”时期规划新建或改建市、县科技场馆20个以上,逐步实现县县建有科技馆或特色科普展教馆。严格落实科技馆免费开放补贴政策,全省科技馆体系每年惠及群众不少于500万人次。

加强科普公共设施建设。将科普设施和科普内容作为法定内容纳入或植入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以市场化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结合自然人文禀赋,将科普融入公共设施建设中,建设一批科普公园、科普湿地、科普小镇、科普广场。引导和促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机场、车站、商场、影院、车站等公共场所强化科普服务功能。

(二)推进科普信息化工程。

实施智慧科普建设工程。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用好“科普中国”“科普”等信息平台和资源,服务数字建设。

实施全媒体科学传播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多元、高效、精准、权威、普惠的科普资源供给和科普服务。大力推行科普网、科普频道、科普廊道、科普大屏、科普快车、科普e站等,实现科普传播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建立互动、多元、立体的科普融媒体联盟,打造“天天科普”平台,开展直播科普、远程科普、云游科普等活动,增强科普吸引力和实效性,实现城乡科普资源配置均等化。借助官网、手机App等各类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拓展科普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

建强“科普”平台。打造科普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科普”云平台,构建省、市、县三级贯通、资源共享的科普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科普网,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特色科普栏目。强化“智豆”手机客户端的同步优化和推广。推动建立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联盟,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推进应急科普工程。

建立健全常规科普和应急科普的协同机制。整合资源建立常态化应急科普专家库和科普资源信息库,扎实做好应急科普基础建设,着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各级政府建立应急科普部门协同机制,坚持日常宣教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

提升基层应急科普工作能力。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有效开展传染病防治、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主题科普宣教活动,全面推进应急科普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高人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利用应急广播、村村响等载体,加强应急科普,提升响应速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建设平战结合应急科普体系。适应突发事件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需求,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智库专家、媒体紧密联系互动,建立应急科普协调联系机制,统筹力量直达基层开展应急科普,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及时做好政策解读、知识普及和舆情引导等工作,消除公众疑虑,维护社会稳定。

(四)推进科普创作工程。

实施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每年资助创作一批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大力开发动漫、短视频、游戏等适于网络传播的优秀科普作品,满足科普智慧化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新媒体科学传播。

推动科技成果科普化。充分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教资源,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将科技场馆、实验室等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宣传,鼓励通过开发优秀科普作品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

深入实施“五个一”科普工程。擦亮“科普”品牌,举办一系列荆楚科普大讲堂,开发一批优秀科普作品,创建一批科普基地,建设一批科普社区(村)、学校,发展一批优秀科技志愿服务队。建立“五个一”科普工程协同联动机制,推动省、市、县三级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五个一”科普工程。对纳入全省“五个一”科普工程项目予以奖补,激发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五个一”科普工程质量和水平。

(五)推进科普产业和区域发展工程。

大力支持各类科普企业发展。积极为科普类企业提供政策扶持,积极为从事科普作品开发、科技展品生产、科普场馆建设的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地方打造科普产业园,支持科普休闲产业的发展,激发市场主体创办科学商店、科学咖啡馆、科学酒店、科学工作坊。鼓励旅游景区发挥旅游科普功能,丰富旅游内涵,支持科普游戏业等科普新业态的发展,鼓励科技文化企业举办大型科普类综艺节目,创作开发影视作品,推动科普事业市场化发展。

推动科普服务社会化。引导企业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和科普阵地建设,向社会提供有关科普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引入企业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科普教育,实现科普服务社会化发展。支持各类科普工作室发展。推动在相关科技奖项评定中列入科普工作指标,将科普工作实绩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将科普工作纳入相关科技创新基地考核,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

推动区域科普协调发展。紧密结合“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战略实施,推动武汉城市圈和襄阳城市群、宜昌城市群的科普联盟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提升区域科普能力,促进全域科普协调发展。探索推动全域科普城市建设,支持和鼓励市州开展全域科普建设。积极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提升我省县域科普综合实力。“十四五”期间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10个。

四、抓好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牵头实施,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方针,落实好工作报告、情况通报和督查检查等制度。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把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有分管领导、有专班负责、有规划计划、有必要的工作经费保障”,将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到本单位、本部门“十四五”规划一体推进,落实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各市(州)要担当起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主体责任,把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区科技创新相关规划和市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对照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6%的总体目标,明确本地区工作指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大推动力度,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任务。

省科协履行全省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牵头部门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服务,会同成员单位和各地共同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二)强化政策保障。

保障经费投入。各地要加大经费保障投入力度,各级政府按规定安排经费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大力提倡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采取设立科普基金、资助科普项目等方式为科学素质建设投入资金。强化科普资源、人才、资金等要素保障,制定科普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开展评定工作,将科普人才列入各级各类人才奖励和资助计划。建立完善科普投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科学管理。

建立监测评估机制。根据科学素质评估制度和建设标准,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能力监测评估,及时通报各地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全省科学素质建设提供科学参考和对策依据。

完善激励引导和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广泛凝聚社会科普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健全科普工作者的考核评价体系,支持高校院所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给予科普与科技创新同等待遇,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完善和优化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基层科普组织力和服务能力。落实表彰奖励机制,省政府每三年表彰一批“省科普先进工作者”。

(三)建强科普队伍。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2

农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更是我国人们生活的基础模块。而农业科技则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依据。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后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了解学习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下面就“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工作”进行一下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

我国发展希望都寄托在未来的创新人才身上,而创新人才的科学培育离不开青少年的教育模块。即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我国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确保青少年实现健康成长。农业科技推广是科研发展创新的拓展延伸,也是培育农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在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借助农业科技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发展农村青少年科技普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广大青年的主力军作用。

1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农业科普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农业科技是我国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包含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农情信息,为我国青少年带来充足的科普条件,把农业知识有机贯穿于各类学校教育中,利于提高青少年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青少年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农业科技的内涵知识、对农业生产进行观察体验,有利于其身心实现健康发展、增强青少年的智力发育,有效培育其科学创造精神、提升其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兴趣与探求欲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对我国青少年产生的积极影响。

2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进展

开展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是落实农业部和共青团中央“十二五”《共同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就业行动框架协议》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从2011年开始,全国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工作开始认定,在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中成效显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我国青少年在实际进行科普工作过程中可以借助很多机构,如:科技展示园、农业嘉年华平台活动、农场大观园、农业科普基地等,其中休闲农业科普基地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农业科普基地不但能够向我国青少年普及农业的技术知识、动植物生长环境、生态养殖感官认识等,还能够让青少年参与科普实践环节,增添了解、学习的趣味性与探索欲望。下面我们用深圳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内容,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案例】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既可以发挥特色农业的休闲旅游功能又满足休闲需求,增进青少年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农耕文化的体验,达到农业科普的目的和作用。光明区的农场大观园根据功能分区可开展的科普资源活动如:经济动物养殖区,其建有生产区、亲牛园、自动挤奶大厅、通过展览、示范讲解、品尝等形式,开展奶牛生产、饲养、挤奶等科普内容,使青少年实地了解奶牛生产概念和技术、奶牛饲养营养搭配知识、奶制品生产链及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等;瓜果蔬菜及花卉区,通过展示栽培模式、生产管理技术、基质培养等让青少年了解植物品种的多样性、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及现代生物育种知识等;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普展示,都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我们的青少年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学习更多的农业科学知识和农业技术。

3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建议

3.1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

农业科普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即其活动的具体内容,其内容的优劣能够决定该活动是否能够有效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为了不让农业科技科普活动变成形式化活动,我们要对活动的展示内容进行完善改进,根据农业科技的各种发展特点,进行各种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1)我们可以举办观察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试验过程或者成果进行观察,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理解与研究兴趣,加强其观察能力。(2)我们可以举办体验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参与到农业的具体管理生产工作中,结合农时农事的不同管理阶段,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田间管理并了解现代农业设备的简单操作,激发其动手操作兴趣。(3)我们还可以举办探索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某一内容进行探索,如:做实验、查资料、做记录等,从而进一步加强其思考能力。(4)我们还可以举办应用类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让青少年选择蔬菜、花卉、畜牧小动物、鱼类等的种植和领养。培养其参与农事活动的兴趣,提高对农、牧、渔等不同领域的了解和基本管理技术特点,提高应用的实践效果。总之,有趣的体验和科普活动,传递的不仅是每一份“农产品”都来之不易的理念,也是影响青少年爱惜粮食,珍爱生命的教育主题,更让他们发现、经历农业科技背后的精彩,实现科学素质潜移默化的整体提升。

3.2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行完善

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凭借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加强与我国各大高校的合作力度,建设相应的农业人才培养机制,组成具备专业农业知识、能进行科学传播的队伍,让其发挥三种功能。(1)第一项需要发挥的功能,根据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需求,规划出与其能够实现有效结合的科普活动形式。该农业科普活动需要具有专业代表性,同时还要契合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需求。(2)第二项需要发挥的功能即其联动效能,该机构可同时担任组织宣传活动的任务。(3)第三功能,即可以充分发挥该机构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的优势,能够有效推广、宣传农业科技成果、传播相关农业专业技术信息等。

3.3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农业科技推广与青少年科普活动的宣传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力度能够对其科普教育工作最终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若想要对我国青少年起到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与传统传播媒介,这样才能够将农业科技理念与成果向大众进行展示传播。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的传播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点媒介,即:期刊、电视、网络、微信、报纸杂志等等。如此我们才能够增强农业科技科普力度,进一步推动我国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工作。

4结语

本篇文章针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有关内容,为大家详细讲解了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在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该科普教育工作的详细进展。同时并针对其有关特征提出了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与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工作的建议,如:发挥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将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凸显农业科技研究的特色,进行多元化青少年科普活动;借助大众传媒加大宣传推广有关农业科技科普活动等等。

参考文献:

[1]冯兆滨,余传元,申琪凤.加强农业科技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平台建设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2(06):28-31+34.

[2]傅新红,李君,许蕾.农业科技特派员继续从事特派员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254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06):58-66+76.

[3]梅旭荣,王济民,汪飞杰.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掌握农业科技竞争主动权,迎接新一轮的世界科技革命[J].中国农业科学,2013(13):2821-2832.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3

1.是贯彻落实科普政策法规的重要举措。

国家和浙江省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普及法》《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办法》《浙江省科普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法规,尤其是《科普法》是提高科学技术普及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科学技术素质的重要法制保障,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有关规定,保证了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有序进行。不断加强科普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力度,使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得到党政部门的进一步重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如2015年浙江省《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为科普教育培训做出明确部署: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气象局、省科协等举办全省青少年科学嘉年华、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校科学营浙江分营、第五届中学生科普征文大赛等,超过4000所学校近20万名师生参加。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妇联等以“浙江农民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民专业技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开展送科技下乡、博士生科技服务,举办林业科技周、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知识竞赛等。省财政厅、省科协等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对农村科普带头人、科普教育基地、农技协等给予奖补。省人力社保厅新建国家级、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2家,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0余家,职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47家,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省总工会完成首批20家省级培训基地挂牌,开展职工技术服务月、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月等。

2.是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优秀科普人才,尤其是动员科学家,为他们搭建平台、拓展渠道、提供服务,参与到科学普及的队伍中来。2015年1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情况汇报时发表讲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院士们做科普,这是院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个科技规划中也都要有科普的内容。开展高层次科普人才交流,建立由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者、科学家和科普志愿者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事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需要扎实有效地培训工作予以保障。

3.是抓好重点科普人群的科普工作关键手段。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提出,要面向全体公民,但就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国家及社会的主观能力、条件出发,也要突出重点,把公职人员、城镇劳动人口、农民及未成年人作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点人群,以点带面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要使未成年人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民的科学素养有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科学素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公职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在整体中位居前列。抓好上述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离不开教育培训工作。

4.是落实重点科普内容的基本载体。

科普工作涉及到科学和技术方方面面,但每年乃至每个时期应该有科普内容重点,如“十二五”时期,重点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帮助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激发科技兴趣和创新热情,团结和依靠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创新创造创业,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筑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基础。要把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积极广泛宣传改革,引导公众科学理性看待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认识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形成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促进改革发展进程。

5.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的重要措施之一。

科学普及的资源包括中小学科学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职业、成人教育和各类继续教育,党校、行政院校和干部学院,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社区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机构中从事专兼职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和专家,以及离退休科技、教育工作者,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中的管理者组成的志愿者,其中有硬件设施,也有潜在的个体,这些潜在的个体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便可成为科普教育培训资源为科普工作服务。

二、科普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科普教育培训的重视不够。

根据国家科技部的《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2013年科普培训参与人数为1.65亿人次,比2012年减少630.57万人次,降幅为3.69%,其中浙江省降幅较大,达到了18%。从部门来看,科技部门举办的科普培训次数和参与人次都位于教育、科协、农业和卫生部门之后,仅列第5位。在现实工作中,各级部门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地方更加重视科普设施基地建设,因为这些是有形的科普资源,而搞教育培训是无形科普,很难得到领导的重视,一般的人民群众也看不到。

2.对科普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不足。

《中国科普统计2014版》显示,2013年,全国投入的科普专项经费为463989万元,浙江省投入为30057万元,用于科普教育培训机构建设、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经费屈指可数。2014年,浙江省科协系统科普经费20521.8万元,全省69个市、县(市、区)落实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经费近1000万元,但全省科普经费呈负增长、零增长的市县占18.8%。政府财政科普投入不足、鼓励科普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和缺乏良好的科普市场环境。

3.对科普教育培训的考核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改善。

考核机制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指挥棒”,刘延东副总理表示,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自身改革,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更多用制度、政策、机制来推进科普工作,加强监测评估和督查落实,适应公众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形成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的新局面。现行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侧重于经费投入、基地建设、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只是定期通报各市、县(市、区)年度科普经费投入情况,监测科普设施建设面积等情况并排名,科普培训教育侧重于惠及人员数,对科普师资队伍建设,科普成效如何没有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对有关科技人员年度应该履行规定义务从事科普活动的时间、要求等也缺乏详细的规定。

4.开展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不够。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与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高低密切相关。要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不仅要加强公众对科学内容的了解,更要提高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公众形成对科学具体而丰富的把握。但是,现阶段,创新方法教育与应用还没有作为科普的重要内容予以部署,学校与TRIZ创新方法相关的课程开设还只是个案,对于国家主导推广的TRIZ创新方法还知之甚少,创新创业活动所积累成果的创新层次和级别偏低,缺乏必要的创新方法技术含量,成为创新创业发展的瓶颈。

三、完善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科普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创新工作模式,进一步研究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发挥社区、高校、群团、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共同开展科普工作。进一步完善“三微”平台等新媒体宣传网络,优化大众传媒科普类节目、栏目、频道,利用视频、短信、博客等新媒体丰富科普手段,逐步建立由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构成的大众科技传媒网络。通过外出考察、举办培训班、专家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科普师资的业务水平。完善正规教育体系中科普基础设施适用人才培养工作,利用现有科技传播学、科学教育、科学技术史等学科点和相关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培养科普领域的专业教师人才。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升在职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养和业务水平。加强与社会兼职科普专家的密切联系,发展和壮大兼职、志愿者队伍。

2.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教育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

积极构建全省科普教育培训工作网络,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科普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人员科普情况考核激励指标和考核标准,设置科学的量化指标,将科普教育培训情况列入科普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建立科技类博物馆馆长的职业化管理模式,增加在编专职科学教育或展教人员的比例。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根据科普工作的特点和需求,选聘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担任兼职科普教师,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专职教师,建设一支以兼职为主、多领域多学科的科普师资队伍。落实将相关科普人才的培养列入国家人才工作规划。

3.进一步加大科普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各地要将科普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对科普的投入,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促进科普事业发展。各级财政科普经费年增幅与当年科技支出增幅同步,支持重点科普专题宣传活动的开展,扶持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科普宣传及教育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科普设施维护管理机制,确保现有的科普设施正常运行并发挥良好作用。定期开展科普实施情况监测评估,促进科普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推进创新方法等科普培训。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4

关键词:校园消防;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文化

校园是广大学生接受教育、生活成长的综合场所,但时有发生的火灾事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据统计,2015-2017年全国共发生校园火灾3122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85.1万元,惨痛的事故给世人敲响警钟,校园消防安全已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最近开展的“国民消防安全知晓率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得分仅为64.27分(总分值为100分),很多指标普遍偏低。据消防部门的数据显示,仅2011-2016年的五年时间内,全国共有1624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火灾中遇难,占火灾亡人总数的18.6%,比例如此之高,令人触目惊心。少年儿童已成为火灾受害者中的高危群体,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消防安全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将消防安全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2015年公安部、教育部联合《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应当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生课堂教学内容;2018年11月,在全国中小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推进会上,消防部门强调要进一步研究部署推进措施,推动学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在这种大背景下,积极探索、构建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体系,创新科普教育方式与方法,对提升青少年消防安全素质和防灾自救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模式对比

一直以来,世界各国都很注重青少年消防安全素质教育,为此推出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措施。我国校园消防科普起步较晚,尽管近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比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制度保障、宣传途径、科普内容和实施模式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1.1法律制度保障侧重点不同

为了推动消防安全教育全面普及,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和规章建设,明确了各级职能机构应履行的相关职责和国民享有接受消防科普教育的义务。一些国外的相关法律从细节着手,要求更为具体。如法国立法规定将每月第一周的周三定为消防宣传日,由各省省长、市长负责组织人员到公民家中进行消防教育和宣传;美国消防协会制定的NFPA1《防火规范》和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等,明确规定了教育类建筑的消防疏散演练的频次、实施过程和注意事项等,基于这些标准,各州政府积极采纳并将其上升为本州法律,确保各级学校能够依据法律规定,按照既定程序,定期对广大师生进行消防疏散演练,以提高其逃生自救和互助能力;英国伦敦则将少年儿童消防安全教育列入法律规定。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以宏观角度规定要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则旨在提高全民科学技术普及,明确将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列为重点任务之一,面向义务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各阶段,并细化了各项措施。但总体而言,这些规章制度缺乏针对消防方面的具体实施要求和考评办法,导致科普教育在实际执行中缺乏依据,多流于形式。

1.2宣传途径比较

发达国家的消防科普传播途径丰富、形式多样,不仅注重消防知识入课堂,而且充分发挥消防博物馆、防灾教育馆、社区消防教育和防火周等传播功能。英国政府和消防部门利用多种途径培养民众消防意识和技能,如北约克郡的“互联网+消防”模式,将社区消防教育中心与“消防技能学习”网站结合,提供各类消防常识;梅塞河特郡的“培训社区消防战士”计划,密切与居民间的联系,建立“个人消防宣教站”,提升居民对消防的关注度;威尔士则组建专门的消防志愿者面向4~12岁的儿童开展防火教育。美国选定每年10月9日所在的周为“防火周”,届时学校、社区、单位等围绕消防主题会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已打造为一张代表消防科普文化的“名片”;美国消防协会NFPA针对儿童消防教育专门设计了卡通人物SparkytheFireDog,开发了集网络、书籍、游戏、动画等多种互动体验产品,同时专门为在校教师开设了专业技能培训的SparkySchoolHouse和为家长提供各类安全学习资源。我国校园消防科普形式相对传统,主要采取校园宣传栏、标语海报和消防科普宣传教育三种方式。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科普手段,起到了较好的普及效果,但这些科普资源均较分散,多属于个体行为,未建立起系统的传播体系。尽管国内积极建设消防体验馆和防灾体验馆,但受限于经济因素,这些公益设施多位于经济较好的城市,资源分配难以覆盖经济落后的乡镇和农村地区,并且数量有限,推广度不足。

1.3实施模式差别较大

科普教育的实施模式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在消防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普教育注重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学龄特征实行差异化教学。如美国消防协会NFPA制定的综合性学校安全教育课程——RiskWatch融入全美学校教学体系,分设五个教学段,既有理论讲解,也有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日本将消防安全课程纳入儿童、青少年基础教育,且规定幼儿园和小学每年至少举行一次防灾避难训练。英国伦敦市规定,所有在校生每年受到不小于2h的消防安全教育,并针对青少年实行分年龄教育制:7~11岁,主要以教育孩子不要玩火,学习报警、逃生知识为主;12~17岁的青少年,则包含防火、火灾危险性、人身安全及火场逃生等内容。德国创新消防教育方式,除了参观消防队、消防博物馆结合消防宣讲等传统模式外,开发消防教育包,内设各种消防器材模型,定期供学生体验学习,同时,将防火教育纳入当地历史课,1~3年级每周规定45min用于学习消防知识。相比而言,国内对消防科普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现有的教育措施和实施方式基础薄弱,没有深入的循环和跟踪教育。偶尔会邀请消防人员进行知识宣讲,或在学校组织一些宣传活动,但该类传统的灌输式授课形式,缺乏形象的模型或现场演示,加上消防人员往往因工作繁重,没有精力研究消防安全知识的教育方式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收效甚微。此外,由于尚未真正将消防科普教育纳入校园教育体系中,国内中小学开展消防科普教育多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对学校政绩的考核要求,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制性。而国外科普教育的实施主体则是以民间机构为主,这些机构拥有较大的自主权,以受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和实施消防科普教育。

2基于消防安全文化的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模式

2.1构建消防安全素质模型

为培养个体的防灾思维,从行动和心理提高青少年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形成特有的灾害教育文化,笔者剖析了消防安全教育的组成要素及相互联系,提出消防安全素质的“金字塔模型”。按照思维发展的逻辑顺序,可将消防安全素质划分为四个层级,如图2所示。(1)消防基础知识:指青少年对消防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火场逃生知识等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的掌握水平。(2)逃生自救技能:指青少年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火灾报警、初期火灾扑救和火场逃生的能力。(3)消防意识:指青少年在长期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形成的消防安全思维和在火灾事故中表现出的应急反应能力。(4)消防文化:消防安全意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防灾减灾理念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校园消防科普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消防安全观,将防灾减灾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消防文化的形成则由消防安全意识决定,而消防安全意识则是在长期的消防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中建立的。不同个体身上所展现出的消防安全意识会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影响整体的消防文化水平。

2.2建立消防安全教育组织体系

组织体系建设是有效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工作的根本基础和前提条件。剖析当前我国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校园消防安全教育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关职能部门重视不足以及消防教育基础薄弱三方面。为此,应该加强消防安全教育组织体系建设,从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等方面着手,汇聚政府、部门、学校、老师及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为构建“全民消防,平安校园”努力。校园消防安全科普组织体系按各自职能大致分为5个层面,如图3所示。(1)政府:政策的制定者,负责制定消防安全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相关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政府职能部门:措施的制定者,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开展消防安全科普的实施细则和监督管理办法等,包括教育部、消防部门、各地教育局以及各地消防救援部门等。(3)学校:教育主体,科普教育的实施者,负责对本单位的师生进行消防安全科学普及。(4)学生:教育受众,各类消防安全学习和活动的直接参与者。(5)社会责任部门:科普教育的实施者,包括社区、消防科研机构和宣传部门,负责对所辖民众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警示、宣传,以及开展消防安全管理研究,以提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

2.3消防安全教育实施

根据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的“金字塔”理论和组织体系,要提升青少年消防安全素质,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消防文化,不仅应注重科普内容的选择,还应在完善制度保障、丰富传播途径等方面下功夫。(1)完善相关保障机制,助推消防安全教育体系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健全相应实施细则和监督管理办法,作为《消防法》和《消防教育条例》的补充和完善,压实各方责任,为构建消防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由各级政府牵头,消防救援部门、教育部门联合中小学深入研究消防教育列入国民素质教育可行性措施,针对不同学龄学生群体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教学大纲,编制教育方案,逐步形成完整的消防安全教育体系。三是加大政府公益事业投入,给予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消防科学管理等软科学研究,力争将更多成果应用于消防科普事业。(2)全面提升消防安全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消防知识水平和能力培养。教师自身的消防安全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至关重要。据了解,国内没有关于针对教师队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的要求,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消防安全教育教师,宣传教育只能依赖消防专业人员,难以在日常学习中融入安全防灾知识。反观日本,中小学防灾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注重培养个体的防灾思维,从行动和心理提高青少年忧患意识,形成独特的灾害教育文化。为此,学校应依据自身情况,设立专门的消防安全教育岗,或采取外聘消防机构人员,或培训自身教师队伍,定期为学生开设消防教育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防灾意识。(3)丰富消防传播途径,活用多种消防科普形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多样性、差异化科普教学理念,结合国内素质教育特征和实情,面向中小学开展消防科普教育。一是开发系列教材,多种教学形式并举。学校积极与消防救援部门、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结合教学大纲,设计开发中小学消防科普教育课程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特征,深入研究授课形式,选取教学题材,内容设置既要求科学性,又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情况,避免枯燥的理论阐述,提升知识的传播效果。另外,基于青少年学龄特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如对于1~3年级学生,主要采用图画、影像等形式,以教授理论常识为主,辅以故事案例;对于4~9年级学生,除了开展理论常识学习外,还应结合常见的消防设施器材模型,讲解基本灭火方法和常见报警方法。同时,定期开展基本逃生技巧教育和演练。学校还可以开展以消防教育为主旨的知识比拼、游戏、故事大会等活动,打造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消防科普教育。二是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丰富宣传手段。积极推广新媒体技术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消防安全素质为导向,基于新媒体平台,如公众号、自媒体、微博等,通过提供兼顾娱乐性与教育性的精品科普内容,有针对性地策划与宣传推广,增强青少年对于火灾风险防范和应急救援逃生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效果,提高科普宣传的实效性,扩大传播范围。此外,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定期、分批次组织学生赴科技馆、消防体验馆、防灾教育馆等科普教育阵地进行学习、互动体验,让青少年在寓教于乐中学习消防知识、掌握防灾技能。

3结语

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摒弃以往“走过场”式的宣传,构建消防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同时,应改变宣传理念,安全教育不仅是消防部门的事,要培植专业化的消防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实施消防教育进课堂,编制系统的课程教材,开发丰富的消防教具,结合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消防文化,从根本上增强青少年的消防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杨政,王荷兰,赵婷,等.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与科普教育措施相关性[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2):218-221.

[2]杨洪亮.日本中小学灾害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5

科技馆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种社会公益性设施。科技馆开展科普工作是传播科学思想、提升群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这就要求全国各级科技馆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把握好宣传方向,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公众走进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工作对提升群众文化和科普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技馆;科普工作;群众文化;科学技术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的发展中,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其积极倡导的内容,而科技馆对于提升群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科技馆科普工作对提升群众文化的意义

科技馆是社会先进文化以及民众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场地,更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区,可以对外展示一个城市的文明状态。2015年,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技馆开始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这说明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对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向公众提供公平公益的科普公共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美丽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作为2015年全国科技馆首批免费开放试点单位中的一员,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注重发挥低碳科技普及、绿色建筑展示、低碳学术交流、低碳信息传播职能,将常设展厅的展品互动和科普辅导员的讲解相结合,大力开展公众科普工作,努力培养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科技馆科普工作对群众文化的提升

2.1不断完善科技馆的科普基础建设

科技馆可以说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阵地,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在科技馆中设置的主题展厅同样有着这些方面的作用,群众可以参与、体验和互动,进而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普活动,丰富科普教育方式。在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开展中,需要对工作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以新知识、新展品吸引群众的注意,可以在科技馆原有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个文化与休闲结合的功能场所,人们在其中身心放松,没有学习的压力,这样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就会开展得更好,人们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科学文化的魅力。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为例,作为全球第一家以低碳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场馆内的108件展品围绕“低碳生活,人类必将选择的未来”为主题,以低碳为主线,让群众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了解和学习低碳知识。从2012年开馆至今,接待量已超207.5万人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群众文化的提升。

2.2发挥科技馆主题活动的时效性

在科技馆科普工作开展中,应该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发挥其时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展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主题活动是科技馆常设展览的一种补充,针对性强,而且可以吸引群众对科技馆的关注。科技馆在开办主题活动时,应该与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相联系,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进行详细、易懂的讲解,最大程度地使科普教育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前沿情况等进行阐述,以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在丰富科技馆科普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寻找自身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展览文化品牌,实现科技馆地域性特色化的发展。例如,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在2015年推出的“低碳改变环境”系列科学主题活动。该活动是一个贯穿全年且面向全杭州市中小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由“栽种”“实验”“制作”“模型”和“标本”五个系列组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由低碳科技馆全程开发、设计、实施。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既体验了实践的乐趣,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科技馆在发展中,需要重视科普工作的完善,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提升其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2.3通过流动科普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流动科普有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形式。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科技馆利用车载展品、展板等资源,送科普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理论,使得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等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流动科技馆丰富的展品内涵发挥的辐射作用是其他科普载体无法替代的。流动科普的工作形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县级城市科普工作缺乏的问题,加大科普服务覆盖广度,实现基层科普工作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直注重做好流动科技馆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其灵活性强、受众面广等特点,使浙江省较为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也能够感受到新型科学技术带来的魅力,享受科技馆工作者提供的群众科普服务。2015年,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进校园及社区共计12次,让现实生活中无法实地参观游览科技馆的孩子们能够与展项互动,感受低碳知识和科学魅力,仅这一年的受众人数达到上万人。流动科技馆项目可操作性强、受众覆盖广,是当今新媒体形势下开展基层科普服务,促进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有效载体。

3结束语

科技馆的科普工作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科技馆科普工作的实施。现阶段,我国的科技馆发展十分蓬勃,科技馆更应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把握好宣传方向,加大宣传力度,更新科普内容,革新数字媒体的科普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公众走进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公民群众文化中的巨大优势。

作者:何钱雯 单位: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

参考文献

[1]曾川宁.浅谈科技馆在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4):185-186.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6

关键词:德阳市;农业;继续教育;经验

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农业人口270余万,占全市总人口的近70%。德阳既是重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德阳市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继续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农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因为人始终是任何事业成功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国内学术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报道较多[1],四川也有不少报道[2],但我国在农业继续教育层面的研究则重视不够[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研究、总结农业继续教育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阳市在农业继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三管齐下、齐头并进。

1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农村常驻人口锐减,从事农业的大多是老人、妇女,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空心村”问题[4],农村青年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业、农村面临相当严峻的问题。近年来,德阳市通过学历教育吸引一大批农村青年回乡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阳市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截止2017年底,已累计招收中专以上学历生22870人,累计培养中专学历毕业生10848人,中专后毕业生838人,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生1082人,另有10000余名农广校学员获得了单、多科结业,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760人。全市农广校毕业生中,80%以上被选(聘)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各个行业的骨干,为今后谁来种田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采取五项措施稳定扩大生源,不断提升农广校学历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1.1实行联合招生

一方面积极加强与组织部、教育局、有关中学和农口各部门的联系,将全市农广校的招生工作纳入德阳市教育局和市招办的统一招生计划,同相关部门、基层政府等联合组织生源。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省校直属校区合作招生办学,与四川农业大学等联合办学,使全市农广校学历教育每年保持了较稳定的规模。

1.2采用订单式招生

抓住各地在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需要,积极组织当地青年农民在参加专项培训的同时投入中职学历教育,如与食用菌协会、蔬菜协会联合办班招生等。

1.3完善中职教育模式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先后探索了科技直通车运用、开办田间学校和半农半学等系列教学模式。尤其是以乡村办班、农忙劳作、农闲学习、学分制考评为核心内容的半农半学农民中职教育新模式,先后受到了中央领导、中央校和省校的充分肯定,农业部及相关部委推广了德阳经验。

1.4学历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结合

将中职学历教育纳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学历条件要求,满足中职及以上学历的农民优先纳入培育范畴或要求培育对象必须具备中职及以上学历。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既扩大了学历教育生源,也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质量和水平。

1.5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

积极组织市县农广校干部和教学人员参加观摩学习、专业培训和教学能手比赛,以及科技项目实施、知识更新培训、系统内部教学和工作交流等各类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广校自身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通过职业教育使一批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

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线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力量。2013~2017年德阳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857人,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学员,如获得德阳市示范合作社称号并第一批建立可视化农业追溯系统的80后“新生代”职业农民黄昌满;被共青团中央、农业部评为第九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和全国风鹏行动“铁娘子”杨萍;热心公益事业,致力特色绿色农庄创业的青年农场主苏静等。德阳市通过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在培育模式、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探索出了成功的德阳经验。

2.1制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

组织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和乡(镇)村组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有关办法和地方标准。广汉市在这方面探索出了非常成功的经验,出台了《广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从认定标准、认定程序、权利义务、考核管理等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把财政补贴资金、项目经费以及金融信贷支持、土地流转政策等都向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有力地推动了德阳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2.2建立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

按照自愿参加、动态更新的原则,邀请省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省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和科技人员,聘请部分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中表达力较强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等共计123名组建专业师资团队,建立了德阳市农业教育培训师资库,形成了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指导教师队伍,为全市农业系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师资保障,有效地的整合了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更好的发挥出了各类优质师资作用。

2.3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以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首批示范地区的广汉为重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先后成功探索出了两种模式,一是以土地流转为载体,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姻的强强联合模式,这种方式可以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共同做大做强。二是家庭农场与农民承包地入股方式相结合的双赢模式,这种模式农民不再简单的出租土地经营权,而是农民用承包地入股,家庭农场保证农户的基本入股收入(相当于土地租金收入),家庭农场还可视其经营情况给农民二次分红,由于双方利益联系紧密,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这些模式都极大地激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活力。

2.4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鼓励科研单位、农技部门、农业专合社和农业企业等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求。加大培训基地建设,选择一批符合培训要求的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合社和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多方筹资加强硬件建设,建立起一批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培训基地,实行集中办班、分片办班与现场技能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设立四种不同类型的课堂,一是理论培训采用“固定课堂”进行集中授课;二是利用已经建成的现代化教学网络开办“空中课堂”,进行在线教学和网络辅导;三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田间课堂”来完成;四是后续跟踪服务和帮扶指导通过“流动课堂”进行。这些培育方式对提高培育对象的互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2.5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科技培训

各县(市、区)在抓好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同时,狠抓农业专题项目的技术技能培训,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等。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德阳累计完成阳光工程培训21025人,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农业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均在20~30项(次)、20000~30000人(次),赠送各类教材、资料30000~40000册(份),受训者有9475人获得绿色证书。

3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德阳市在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紧密结合农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有的放矢开展了政策法规、农产品市场信息知识、健康知识、科学生活知识等的培训教育,深受农民群众欢迎,通过科普教育提升了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生活品质。德阳市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结合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科技入户、技术走基层、科技扶贫、科技赶场、科技直通车、田间学校(课堂)、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手机短信咨询服务、网络远程教育、发放光盘资料等多种形式,将科普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11~2017年德阳市每年科普工作量稳定在20万人次以上、印发资料30万份左右。

参考文献:

[1]樊月丽.浅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5(14):70-71.

[2]叶芩何.绵阳新型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190-192.

[3]陈巍巍.我国农业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国,2016(11):76.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7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推动依靠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普工作机制,开拓公众获取科学技术知识渠道,改善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大幅提升公众运用科学技术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9%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厚植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发展基础

1.深刻领会和落实“把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及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重要论述,探索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有效途径。(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2.大力宣传报道优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进展、重大发展成就,加大各学科领域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先进人物选树的学习宣传力度,引导学校、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等主动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和科普宣讲,弘扬科技创新正能量。(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3.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推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开设和办好科普节目、专栏,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二)开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4.充分挖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整合青少年活动中心、农村中学科技馆等资源,利用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营)地开展科普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5.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公众科学日等活动,举办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活动。(责任单位: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6.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现代青年创业创新培养等计划,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7.深入开展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将农民科学素质提升作为重要内容,营造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的浓厚社会氛围。(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县科协;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8.推动科技扶贫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推进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化、品牌化发展。动员组织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等担任“科普中国”信息员。(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教体局、县民政局、县科技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气象局、团县委;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9.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服务,动员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推动书报、广播、电视、电影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责任单位:县文广新旅局;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0.开展职业技能、信息技术、职业病防治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参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组织参加中国技能大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青创先锋”评选等活动。(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总工会;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1.积极推动将社区科普工作纳入城乡社区治理总体部署。开展社区科普大讲堂等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推动科普志愿者进社区,提高科普志愿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县民政局、县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三)打造特色品牌活动

12.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农民、城镇居民四类人群,举办中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报告会。(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3.组织参加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责任单位:县纲要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4.开展“科普一日游”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省、市、县科普教育基地资源,组织中小学生到基地接受科普教育。(责任单位:县科协、县教体局;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5.县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至少举办一次有关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特色活动。(责任单位:各成员单位;完成时限:贯穿全年)

16.举办全县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动“科技强县科普惠民”建设。(责任单位:县科协、县科技局、县委宣传部、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卫健委;完成时限:2020年9月)

四、强化保障和督导

17.开展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集中培训,邀请专家对各乡镇分管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负责人进行专题辅导。(责任单位:县纲要办,各乡镇人民政府;完成时限:2020年4月)

18.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从业者培训。推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普成果纳入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职务评聘和工作业绩考核。(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科技局、县教体局、县科协;完成时间:贯穿全年)

农村科普教育范文8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扩大),主要是总结“十一五”以来的工作情况,安排部署“十二五”时期的工作任务。刚才,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同志宣读了《关于表彰年度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下面,就做好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公民素质是第一国力。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完善机制,强化措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稳步推进,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动,全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素质教育基础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宫等重点项目正在桩基施工,科学素质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科普工作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市科协被评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在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仍比较薄弱,农民科学素质亟待提高,“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仍需不断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尚不能充分满足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等。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十二五”是我市实施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和“在黄三角地区率先发展、在半岛地区率先发展、在地区率先发展”的奋斗目标。要把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科技创新及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不论是转方式、调结构,还是发展社会事业、保障改善民生,都需要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群体,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这些目标和要求,既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广阔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新形势对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理清思路,丰富内容,创新载体,强化措施,不断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努力把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不断加大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力度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第二个五年规划的关键一年,各级各部门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强化措施,加大力度,扎实做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为实施《纲要》开好头、起好步。

一是突出主要工作任务。《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对“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任务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按照《规划》要求,立足县区和部门、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要重点宣传、教育、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疾病预防、合理消费、文明和谐的生产生活理念,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积极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我市公众科学素质水平在不同人群、不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很大。要根据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城镇劳动者、农民、未成年人、社区居民等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以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参与性强的主题科普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一要把未成年人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以培养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为目标,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科技创新大赛”等系列科普活动,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二要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培训活动,为农民送思想、送文化、送技术、送信息。三要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作为重要突破口,以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水平和能力为目标,组织开展各类知识讲座、科技报告会、科普展和各种教育培训,引导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加强科技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同时,要以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等知识进社区活动;要以提高广大劳动人口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能力为目标,广泛组织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农民工培训。

三是切实抓好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一要把公共科普资源的共享和服务作为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的着力点。坚持“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加强对全社会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集成和利用,围绕科学教育培训、科普资源开发共建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科普人才等“五大基础工程”,突出抓好一批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二要大力发展市级科普教育基地。重点抓好科技馆建设,确保今年完成工程主体的80%,明年年底前投入使用。市科协要与区政府搞好衔接,及早开展科技馆展教工程设计,与场馆工程一体推进,加快实施,力争把科技馆建成全市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的重要阵地。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建设一批功能完善、体现当地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三要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特别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抓好乡镇和村级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提高科普图书的数量和比例,丰富科普教育内容,在农民身边多建设科普示范和惠农服务的有效平台。

三、强化领导,加大投入,动员全民广泛参与到科学素质实施工作中来#p#分页标题#e#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单位要把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贯彻实施《科学素质纲要》,配套完善相关政策,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市科协作为牵头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方案,把工作任务分解好,加强调度督导,确保落到实处。各责任部门要按照分工,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落实。

二要加大资金投入。各级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实施《纲要》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特别是对重点示范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要鼓励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加大对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