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例6篇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1

(一)多渠道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各地要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争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逐年稳步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一旦下达,各地要加快组织用地报批,确保在每年的六月底前将计划落实到具体地块,八月底前完成当年的用地报批,争取追加用地计划。加大重点项目申报力度,积极争取使用省以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每年全市不少于5个项目进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库,争取使用省以上计划不低于1500亩。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拓展城镇用地空间。襄阳区要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挂钩试点工作,其它县(市)、区要加大立项申报力度,争取使用试点周转指标。

(二)多举措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对已获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管委会)应当在规定的1个月内缴足有关报批费用,拿回用地批文,保证及时供地。对不能及时供出的新增建设用地,一律纳入土地储备范围,优先供给新上工业项目使用。对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收回的土地,应当在半年内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依照城市规划安排给急需用地项目使用。依法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鼓励乡(镇)、村办企业将闲置低效利用土地,通过出让、出租、入股、转让、转租等形式依法进入市场,与招商引资项目对接。

(三)优先满足工业项目用地需要。除必需的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主要分配给开发区(园区)等工业集中区。优先组织开发区(园区)用地报批,征地资金优先用于工业用地报批。经批准转用、征收的工业用地,优先供给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产业带动性强、就业面广的工业项目。

二、切实强化规划的调控作用

(四)加快开展“两规”修编工作。市、县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各县(市)、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同步推进、同时完成,尽快上报审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要符合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要求,并与其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充分协调、高度一致,确保实用、管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统筹城乡各类建设用地的同时,要保证依法批准的开发区(园区)用地规模。城市总体规划要科学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目标和规模,抓紧制订详细规划,细化各项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准确把握工业用地数量和位置,便于规划的实施和用地的报批。

(五)编制开发区(园区)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和战略支撑产业,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循环发展的原则,编制全市开发区(园区)发展专项规划,科学确定全市开发区(园区)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各自的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避免产业重叠、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各类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应各有侧重、特色鲜明、协作配套,实现错位发展。各开发区(园区)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能源条件、产业基础状况,以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功能区块、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生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化功能分区和用地结构。工业园区内的产业用地比例不得低于80%,工业项目所需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解决员工临时住宿的,要严格遵循规划布局和条件,且只能建设集体宿舍。

(六)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和用地。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开发区(园区)建设规划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严格遵守和执行,不得随意违背和突破。未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擅自修改和调整各类规划。本着“规划引导招商,招商服从规划”的原则,各类招商引资项目要根据产业类型、配套要求,进入相应的开发区(园区)。建立利益分享制度,打破区域限制,统筹县(市、区)之间、开发区(园区)之间和乡镇之间的招商引资项目,实现产业集聚、规模集中、用地集约。对符合规划的招商引资项目,优先办理立项、规划和用地手续。

三、积极推行工业用地统征管理

(七)加强征地工作组织协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开展征地工作,国土资源部门具体承担征地工作的组织实施。要改变现行工业用地按项目分散征收的做法,全面实行依规划集中统一征地。各县(市)、区政府和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要加强对征地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协调本辖区内征地协议的签订、补偿安置的落实和征地拆迁开发的实施,切实加快征地工作进度。

(八)建立统一征地专项基金。各县(市)、区和各开发区(园区)要将征地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统一征地专项基金,滚动使用,专门用于开发区(园区)等工业集中区征地报批所需上缴的规费。市财政分别为襄城区、樊城区安排1000万元的征地周转资金,专门用于工业项目的落地报批。周转金使用后二个月,从区级财政分成中直接扣还,保证滚动运行。审计部门对征地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年度审计,监督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九)落实征地补偿安置政策。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各县(市)、区政府和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对本辖区内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工作负总责。征地补偿必须严格执行省政府批准的统一年产值标准和区片综合价。严禁有关单位和个人与被征地村组签订征地补偿协议,突破规定的补偿标准。对被征地村组借征地之机漫天要价的,各县(市)、区政府和各开发区(园区)管委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制止。对征地补偿突破国家规定标准的县(市)、区和开发区(园区),扣减其下一年度用地计划。规划区内的土地将要进行开发建设时,在集中核对户口阶段,暂停办理户口迁入手续。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四、着力推进工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十)严格工业项目用地审批。工业用地一律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出让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开发区(园区)要建立集体会审制度,对进区工业项目实行集体决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禁高耗能、高排放、淘汰类工业项目通过立项、规划和用地许可,重点支持低耗能、低排放、鼓励类工业项目建设和发展。对工业项目进行核准或备案时,要重点核查其注册资金和投资规模是否达到要求。规划部门在出具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条件时,对确定的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指标,要符合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并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予以约定。各开发区(园区)要拿出25%的工业用地,用于兴建多层标准厂房,引导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文体用品、医药、电子设备、工艺品等工业项目租赁使用标准厂房生产。

(十一)加强工业项目用地批后监管。严格工业项目建设竣工验收把关。将工业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情况作为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凡是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未达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要求的,不得批准通过竣工验收。严格审查工业项目用地转让,项目固定资产投入低于总投资额的25%的,用地不得转让。对新增的工业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一律由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严禁工业项目用地闲置,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土地出让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坚决无偿收回,重新安排使用;不符合法定收回条件的,也应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安排临时使用、纳入政府储备等途径及时处置、充分利用。对闲置土地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征缴增值地价。

(十二)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把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作为对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园区)管委会考核的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配挂钩。开展开发区(园区)集约用地评价。查清开发区(园区)土地利用状况,评价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测算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作为开发区(园区)扩区、升级的依据。对土地利用达到评价要求的开发区(园区),可以申请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也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园区)。

五、加快建立保障工业用地的执行机制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2

一、我区周边几个工业园的发现状

二、我区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应当说,我区工业园区在吸引外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加以规范和解决。

1、园区规划定位方面。罗亭工业园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园区道路建设为例,园区内三条纵路都是断头路,没有形成循环路网,由于缺少完善的路网建设规划,园区道路往往随着项目的落户而规划建设,导致部分路网地块标高不一,条块分割严重,同时,由于园区市场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存在搞什么样算什么样,来什么项目要什么项目情况,导致现有产业分布相对分散,彼此关联度小,集聚程度低,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链。

2、园区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我区在近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园区项目建设,但鉴于区财力有限,园区现有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园区现有的3.5万伏供电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银行、餐饮、住宿、娱乐等三产配套服务发展略显滞后。

3、园区用地方面。现在全市各县、区用地指标都非常紧张,我区每年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仅有300亩,用于园区项目建设的指标更为有限。随着园区建设的加快,用地矛盾日益凸显,土地供需矛盾已成为限制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园区江中保健品项目、东升塑编项目及园区污水处理厂等多个项目因用地指标的限制影响了开工建设,预计,明年园区用地指标缺口还将更大。

4、金融支持方面。区县级商业银行由于授权授信和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园区内新办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企业所需的投资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筹资金和创办单位的投资,企业资金链比较紧张。

5、招商引资方面。由于园区户口原因,难以争取省、市的政策支持,同时园区土地出让基准价高于周边,这些因素加大了园区招商引资的工作难度。

三、发展壮大我区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在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按产业链布局规律,结合湾里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形成有一定梯度的工业经济区域为目标进行统一规划。在园区发展规划工作中,要根据规划先导,分步实施,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原则,围绕集聚化、规模化、特色化、城市化的园区建设目标,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合理调整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在园区建设规模上,要一次规划,留足余地,分步实施,总体上要能满足发展需要,确保园区建设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园区发展规划的超前性、严肃性。

2、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后劲。一是要及时进行土地总规修编。把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纳入区、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规划和用地指标上向工业园区倾斜,优先解决入园优势项目、重点项目用地,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力度,每年有计划储备一定的用地指标,实行工业园区用地占补平衡,余缺调剂。二要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加强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合力,积极跑省、市争取土地指标,深入研究土地政策,随时掌握土地信息,切实做好土地报批工作。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广西农垦;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3-0009-03

一、广西农垦大力发展园区经济

始建于1951年的广西农垦,职工队伍主要由转业军人、南下干部、大中专院校师生、知青、翻身农民、归国华侨、库区移民等组成。目前,农垦管区总人口约28.5万人,8万多职工,250多万亩国有土地,分布在广西12个市39个县(区),管辖104家国有直属企事业单位,有外来投资企业760多家,社会就业人数16.9万人。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2004年提出了充分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2006年又下发11号、29号文件授予了自治区农垦局相当于地级市一级的计划、财政、税收、土地、建设规划和国有资产等六大经济管理权限,即“14+1”政策之后,广西农垦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确定了“整合资源、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的战略思路和总体目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与区内10个市、县和国内外150多家科研院所和单位,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招商引资等方面开展合作,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打造了以明阳、新兴、西江、北部湾等13个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以下简称园区)。农垦园区是广西农垦管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农垦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园区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经济规模逐年壮大、园区建设成效较好,对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以新兴工业园为例,试述广西农垦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发展,将工业园区打造成农垦新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兴工业园的开发与管理

(一)新兴工业园区概况

新兴工业园是自治区农垦局与柳江县人民政府共同合作开发兴建的工业园区。新兴工业园位于柳州市南郊国有新兴农场,距市区中心14公里,距柳江河道鸡喇码头6公里,距柳州市白莲机场2公里,桂柳、柳南、宜柳三条高速在园区交汇,东可直达广州、香港等珠三角区域发达地区,西可达贵州、云南等大西南地区,南可直达南宁、北海、防城港等北部湾区域城市,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戏称“铁公机”,是连接各合作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园区总体规划建设用地26.21平方公里,控制用地规模28.23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土地约6000亩),园区定位为机动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制造、医药化工及及其相关配套产业生产基地和物流园。2007年,新兴工业园被自治区确定为A类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和优秀园区,同时也是全区第一个拥有污水处理厂的工业园区。2011年,新兴工业园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完成招商引资22.35亿元,完成经营总收入118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5.8亿元。新兴工业园已经成为了有力推动广西农垦与柳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二)园区发展史

新兴工业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以柳江县为主,农垦为辅的开发阶段。2004年6月广西农垦农垦局(集团公司)与柳江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由农垦向柳江县提供新兴农场3855亩国有土地用于“新兴机械配件生产基地”(后更名为“新兴工业园”)建设,园区的开发与管理主要由柳江县负责。

2.农垦与柳江县双方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

(1)农垦园区开发公司成立。2006年7月广西农垦实行“14+1”新的管理体制以后,广西农垦柳州新兴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即于2006年8月注册成立,与广西农垦柳兴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筹备处(同年12月份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运行机制,代表自治区农垦局(集团公司)对新兴工业园其他未开发土地行使授权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职能。柳江县则在原已开发土地上自主进行建设、管理。

(2)双方独自开发的问题与困难。在农垦与柳江各自独立开发园区过程中,双方的各自优势无法互补,一些问题与困难也逐渐突现出来。

双方的各自优势:

广西农垦优势:一方面,土地资源:集中连片,征地手续简便,承载能力雄厚;另一方面,组织管理:隶属广西农垦,六大管理职能,合理资源配置。

柳江县优势:行政审批、服务等政府各项职能,有开发工业园的经验。

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第一,建设用地缺口大。新兴工业园因地理位置等优势得到了迅猛发展,2009年底累计使用土地已达300多公顷,新增建设用地使用量已超出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量指标。按原来的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已无指标可用。

广西农垦有大量适宜工业开发的土地资源,但绝大部分属于农用地,需要有政府土地规划、环评、建设管理的有力支持,才能转为建设用地进行非农利用,原有少量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最终也离不开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目前,有关农垦土地规划指标单列的法规尚未出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的分配权和土地规划的编制、评审、审批权仍都在地方政府。所以,缺乏行政资源支持的农垦土地也不再具有所谓的优势了。

而柳江县有土地规划、建设等行政资源,但从农民手里征收集体土地的难度逐年增大,而且适合用于工业开发的土地非常有限,所以没有土地在手,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也难以发挥。

以上两个原因致使新兴工业园的发展遇到了难以跨越的鸿沟,多个优质项目无法落地。

第二,开发资金匮乏。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常规每1平方公里需要投入2亿元左右的资金。

广西农垦实施园区经济战略后,至2008年先后规划建设了区域层面以上的产业园区、特色集中区和商贸物流区多达23个,此外还有农场层面的若干工业集中区,无法做到全盘兼顾。新兴工业园前期的水电路网设施基本上都是柳江财政资金投入,要进一步扩大开发范围,资金压力也很大,同时也有税收分成顾虑。

此外,由于园区土地收储机制尚未建立,土地出让收入及税收目前也未返还用于园区开发建设,园区一直未能形成 “自我造血”功能,无法自行解决融资问题,所以开发建设所需资金几乎接近于无源

之水。

3.以农垦为主,柳江县为辅的开发阶段。双方合资公司成立。为了充分做到垦地双方优势互补,保障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自治区农垦工委、农垦局建设园区“一个目标、一个规划、资源共享、发挥优势、齐头并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和2009年8月自治区农垦局和柳江县人民政府洽商会提出加快成立合资公司的要求,2009年9月由广西农垦新兴开发公司(占股本51%)、柳江县园区投资公司(占股本49%)共同出资成立了“柳江新兴投资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按市场运作开发建设新兴工业园四方片区及其他未开发土地,形成共同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合资公司这个平台的成功构建,标志着以农垦为主,柳江县为辅合作开发园区新阶段与新机制最终确立。

三、新兴工业园的成功经验

从2004年初试啼声到2011年10月新兴工业园已完成开发建设土地约6000亩,并于2007年通过了自治区A类园区评审,荣获特色产业园区和优秀园区称号。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农垦管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兴工业园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成效好、潜力大的特点,成为拉动管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工业园取得如此成绩,其主要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垦地联手,加强合作

发展工业园区,农垦与地方政府各有各的优劣势,只有将地方政府宏观规划、公共服务的优势与国有农场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组合、有效配置起来,双方在政治和经济利益上结成互利共赢的紧密合作关系,才能给园区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动力。

新兴工业园自开创之初到现在,不管是以柳江县为主,还是以农垦为主,都离不开双方的紧密联系与通力合作。在相对独立开发阶段遇到的困难使双方更加坚定了采取合作开发园区模式的决心和信心,一系列合作依次铺开。例如,一是由双方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规划编制工作协调小组,对原各自委托编制的园区总体概念规划进行衔接、修编、调整、报批;二是成立联合招商小组共同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使园区招大商、招好商成为了可能;三是拟成立联合土地储备机构开展土地储备业务,将土地出让价的土地前开发成本及时返还合资公司,以便构造园区开发资金的“自我造血”功能;四是共同在供地、规划、建设、工商、税务等方面为引入园区的项目进行全方位服务,节省了大量资金、行政资源。

(二)创新机制,搭建平台

在“14+1”体制实行之前,柳江县政府在没有土地出让金返还农垦及税收增量分成之虞时,用高于一般征地成本和低幅度税收分成的合作代价,倾全县之力投资开发新兴工业园区。

在“14+1”体制实行之后,按照桂政发[2006]29号文件有关农垦国有土地出让金除扣缴的中央、自治区部分外,其他返还自治区农垦局,以及税收增量分成的规定,柳江县在农垦土地上开发园区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积极性有所下降,再以其为主投资开发园区已不现实;而农垦独立开发模式由于“14+1”体制授权不全、不到位等天生不足因素,包括开发资金、行政资源等在内,独自开发园区也处处制肘。

(三)绘制蓝图,规划先行

为了彻底解决土地瓶颈问题,广西农垦与柳江县人民政府于2007年11月签订了《新兴产业园区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新兴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以5年发展为目标,除已开发的土地外,再调10000亩左右作为预留建设用地,供园区发展使用。目前,《广西农垦柳州新兴产业园区概念规划(修编)》、《新兴工业园四方片区一、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批复。同时,合资公司积极和柳江县国土部门沟通联系,通过新一轮调规,争取到了新兴工业园区更多的预留建设用地,并按概念规划的要求布置用地,将范围内的农保地全部调出,为今后园区发展用地预留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四)市场运作,多元共建

要推动耗资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合资公司1000万的资本金无异于杯水车薪。为了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合资公司与柳州市建设投资公司签订了有关四方片区约2000亩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委托代建合同》。

四、对加快新兴园区发展的思路

(一)巩固现有模式,加大合作力度,科学发展,把新兴园区做大、做强、做优,再造一个新兴工业园

新兴工业园未来将重点开发四方片区,该片区位于新兴农场场部南面,规划用地面积9.6平方公里,分一、二、三区逐步开发建设,是新兴工业园的扩展区域。“十二五”期间,新兴工业园则重点开发恒业路西面1400多亩工业用地、新兴糖厂西面2000亩物流和仓储用地,四方片区将开发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进一步建全和完善配套设施,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实现产值200亿元以上,年提供财税收入3.5亿元以上,力争把新兴工业园建设成为一流工业园区,成为实现工业增长的核心载体。

(二)利用优势资源,留足后劲和发展空间,在园区的发展中不断提高公司的实力

园区开发公司将利用在土地、行政、资金、管理、人才等众多优势,积极参与园区标准厂房、商住办公、物流中心等配套工程的投资建设,构建资金的“自我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

(三)创新机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园区

园区将通过广西农垦、柳江县两个招商引资平台,不断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园区。

(四)创先争优,不断提升园区服务质量

在全球金融、经济等各种危机的影响下,入园企业的建设和生产面临着较多困难,为营造亲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规范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园区开发公司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扎实开展“三个年”服务活动,深入一线了解企业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难题,使入园企业享受到零距离接触、零差距办事、零障碍发展的优质服务,切实增强企业增加投资的信心。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4

为加快我市园区发展,实施工业突破四年行动计划,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园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园区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办好园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资源配置,扩大招商引资,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配套能力较差、服务环境不优等因素制约,我市园区发展速度偏慢、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层次偏低、带动能力偏弱,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规划要求相比,差距明显。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园区发展摆到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全力抓好。

二、加快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二)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为核心,坚持园区建设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努力把园区建成改革开放的先导区、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三)发展目标:*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依托阜城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逐步建成工业主导型新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对全市其他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县市区工业园区要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完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具有园区品牌的产业集群功能区域。到2010年,全市各类园区建成面积80平方公里,实现增加值150亿元。

(四)基本原则

――改革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借鉴发达地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园区的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各园区应当在编制规划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进入园区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凡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园区总体规划和清洁生产要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进入园区。

――突出特色。各园区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各地的区位、资源、产业和市场优势,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关项目的启动实施,形成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分工协作、差异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合理规划。园区建设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规划要与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园区应根据自身定位、产业结构、资源供应、环境保护等进行功能分区布局。

三、健全管理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五)园区设立管委会,作为同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管委会对园区内的经济、社会等事务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享有所在地政府经济管理权限,行使《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条例》中规定的职权。工商、国土、建设、规划、环保、房产等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园区建设,按照简政放权的原则,能够委托园区办理的,要委托园区办理,积极为园区建设服务。切实加强园区管委会领导班子建设,将优秀人才选拔到园区领导班子。建立园区专门管理队伍,大力引进和培养造就一批专业人才,努力提高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六)提供优质服务。园区管委会采取“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理,全过程服务”的方式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加强金融、科技、人才、劳动用工、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减少对园区企业的检查频次,坚决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等行为。全面清理园区内的各项收费,对依法保留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开,并严格按标准收取。

四、严格管理,集约利用土地

(七)保障园区建设用地。园区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单列,优先安排园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搞好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理、土地规划修编、村庄规划建设等挖掘用地潜力。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各地可在耕地占补平衡前提下,将新增耕地面积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重点用于园区项目建设。支持园区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各园区确保工业项目用地比例不低于项目用地总量的70%。园区工业用地可以执行国家允许的最低地价标准。

(八)提高用地办理效率。园区建设急需的建设用地“急事急办”,在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未下达前,园区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急需用地,由园区所在地政府按程序申报,所占用的用地指标在正式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中扣减。当地政府应帮助园区储备合理规模的土地资源。

(九)集约利用土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亩、其他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80万元/亩。园区要积极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出租或出售给企业使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规模小于500万元、其他园区投资规模小于200万元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可租用或购买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定期核查清理已出让的土地,对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已闲置2年以上的,要依法予以收回。建立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新增建设用地相挂钩。

(十)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规范土地征收办法,建立完善土地补偿长效机制、就业扶持机制、居民安置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做好新扩区域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尽快形成20平方公里的开发框架。其他园区要继续加大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先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统一规划建设。

(十二)创新开发方式。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支持园区按照市场运作的方式,筹集和运作建设资金,实行综合开发,滚动增值。以园区土地开发使用权、基础设施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出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发展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和招商机制不活的难题。

(十三)加大投入力度。市财政加大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县市区也要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所在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园区内的工业项目城市建设配套费,扣除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费用后,市及以下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从*年起,园区三年内新增加的地方财政收入全部留在园区,满三年后,由地方财政与园区对半分成,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地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担保方式,积极引导银行贷款投向基础设施建设。

六、突出特色,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十四)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园区要突出发展工业项目,各园区工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低于70%,主导产业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不低于70%。各园区要明确1-3个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制定产业布局规划,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园区主导产业群。

(十五)简化项目备案手续。对园区建设项目,除审批类项目外,凡不在投资项目目录范围内的,由园区管委会办理备案,审核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和初步设计,负责企业的项目规划、环保评审。

(十六)支持项目建设。对进入园区的工业项目,优先列入市“6611”工程和推荐列入省“861”行动计划。积极帮助园区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市财政设立园区特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特色产业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七、优化资金、人才环境,扶持企业发展

(十七)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快信用环境建设。支持园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等中介组织。把园区信用促进会建成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载体和管理操作平台,负责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开发、推荐和管理工作,建立由会员企业、信用促进会、政府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防范机制。支持*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担保机构。各县市要设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主要面向园区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协调金融机构扩大对园区企业的贷款规模,鼓励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贷款。

(十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使园区真正成为人才“高地”。有关教育和培训机构要加强园区企业职工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厂校结合的原则,开展对职工的培训。

八、创新方式,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十九)强化园区的招商引资平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形成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格局。依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围绕提高园区产业层次和产业集聚度,确定引资的重点领域。针对客商注重产业配套环境以及链条式整体转移的趋势,开展产业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要重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重点企业开展招商。围绕促进主导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积极引入资金雄厚、技术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聚少成多,促小成大。

(二十)支持园区之间错位发展。各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不符合园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的,可推荐到其它园区落户。该项目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6:4的比例分享;符合奖励的项目,奖金应奖励给引荐县市区。由此实现的税收,除上交国家和省数以外,五年内由引荐县市区和落户县市区按3:7的比例分成。

九、加强园区工作的领导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5

[论文摘要]广西北海高新区经过整合,开始二次创业的历程。北海高新区如何利用好品牌效应、如何整合资源、提升 经济 总量成为摆在面前的迫切问题。文章通过对北海高新区发展 历史 、现状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海高新区发展的目标、对策,为北海高新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构绘了发展蓝图。

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经国家发改委公告审核同意,对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与原北海华侨 投资 开发区实施两园合并整合成立的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是北海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北海高新区必须抢抓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实施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速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北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新型园区。本文主要对园区的发展 环境 进行研究,提出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园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园区发展的基础与环境

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1991年10月和2001年11月组建以来,经过多年的引资开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项目建设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各具特色,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为高新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园区规划。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用地均符合北海市经济 社会 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和 管理 。其中:

1.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东至四川路、贵州路、云南路,南至金海岸大道,西至西藏路,北至新世纪大道,规划面积共2663亩。该区包括四个功能小区,分别为: 工业 区(629亩)、配套区(695亩)、研发区(480亩)和管理区(857亩)。

2.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虚拟园区发展模式,规划面积1132亩。其中,(1)海洋科技园:位于北海大道和香港路交汇处,规划面积189亩,以核心企业国发公司为主体;(2)生物制 药 园:位于北海大道以南、湖北路以东的交汇处,规划面积340亩,以核心企业北生公司为主体;(3)软件与 电子 科技园:位于北海大道与西藏路、昆明路交汇处,规划面积638亩,以核心企业银河公司为主体。

(二)产业基础。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和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计已投入工业项目资金22.6亿元,而且各园区均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产业发展特色,培育产业发展优势,初步形成了各区域和园区的主导产业,呈现出科学分工、竞相发展的态势。2006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18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2.99亿元,出口创汇1133万美元,利税4.18亿元。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6.1%,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6.8%。其中:

1.原北海华侨投资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正五海产、安邦、加喜、大渔佬为主体的海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聚发印刷公司的感光 材料 产业;辉煌朗洁公司“汽车三元催化转换器、摩托车尾气净化器及工业废气处理”项目的环保工程产业。随着源龙珍珠公司利用珍珠贝提取天然牛磺酸项目、正五绿色科技公司牡蛎精华素 保健 食品项目的开工建设,有助于形成海洋生物产业链;新未来公司的电子产业基地也将开始开发建设。

2.原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1)软件与电子科技园:以核心企业银河公司为主体,以发展电子元器件和 电力 系统设备,开发和生产电力系统软件、住宅智能软件为重点,目前已构筑了以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电气设备、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电子为支柱的产业格局。

(2)海洋科技园:以核心企业国发公司为主体,以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为重点,形成了海洋生物、生物制药产业链,并成为自治区海洋生物的龙头企业。

(3)生物制药园:以核心企业北生公司为主体,以生物制药产业为重点,建有6条gmp生产线,目前已正式投产,主要有人血蛋白、胸腺肽、a干扰素、龙胆泻肝颗粒、格列美脲胶囊、清火片等产品。

(三)管理机构。北海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正式批准成立了高新园区工委、管委会,充实加强了领导班子力量,顺应园区管理服务需要,核定了人员编制,使北海高新区真正拥有了园区发展的机构和人员。管委会已具有相对健全的管理机构和投资服务体系,能比较有效地运筹好园区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要素不全。北海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密集的高校依托,科技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北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刚性瓶颈,也是北海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努力突破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产业基础薄弱。原华侨开发区房地产业项目偏多,园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业、主线不突出,缺乏大企业、大产业支撑,经济总量不高。原北海高新区属于虚拟园区,各核心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规模不够、后劲不足,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等问题,尚未达到规模效应。

(三)土地存量不足。两园区合计规划面积仅为1.96km2,规模非常小,发展空间过小。而且原华侨开发区土地开发遗留问题较多,目前工业用地存量较少,因此,要实现下一步的发展目标,调整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已成为园区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四) 管理体制 不顺。国内其他高新区所在地为了扶持高新区的发展,都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深圳、北京均以人大名义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区内南宁等地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市一级的相应管理权限。相比而言,北海高新区目前未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优惠办法支持,管委会在规划、土地、 财政 等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严重制约了园区产业的引导发展。同时,管委会和原高新区企业的管理和协调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使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五)基础设施仍显滞后。目前园区内基础设施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市政道路金海岸大道排污排水系统尚未建成对园区工业发展影响很大,区内主干道路很多存在坑坑洼洼,绿化程度不高,极大影响了园区形象和投资环境。

三、高新区总体发展目标和模式选择

综合以上的各方面基础条件,笔者提出,北海高新区的发展应抛开以往开发区以引进工业项目为主的发展思路,确定北海高新区的发展目标为:“以打造北部湾区域性总部聚集地和建设服务科技创新平台为突破口,以一区多园模式积极拓展服

务区域,以飞地 经济 实施对外扩张发展,努力把北海高新区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特色鲜明、配套完善、产业集聚的高新园区。”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北海高新区需采取“一实一虚一扩,虚实结合,着眼扩张”的发展模式。所谓“实”,即做实园区的 物理 空间区域,发挥其作为北海高新区核心区辐射作用;“虚”,即园区拓展服务区域,服务好区外各产业园的发展,与核心区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扩”,即园区积极实施飞地经济区域,使北海高新区拥有新的发展空间,扩大经济总量,逐步增强高新区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整体上以原华侨开发区(核心区)为依托,以原北海高新园区(拓展服务区域)为必要补充,以拓展园区地域范围(飞地经济区域)为发展保障,相互依存,共同促进,联动发展,膨胀和伸长高新园区发展体量。在具体的产业空间布局安排上:

(一)物理空间区域。1.研发区:位于贵阳路以东、四川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浙江路南北两边,面积约480亩。

该区域需引进专业的、具有国际先进理念的规划手段,在北部湾区域性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的框架下,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此设立北部湾地区区域性总部,建设包括“创业孵化服务中心”、“虚拟大学园”、“北部湾海洋技术研究中心”、“新 工业 孵化器”、“软件园”、“留学生创业基地”等项目以及为其配套的服务设施,形成集办公、科研、中试、产业于一体的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将这一基地的建设作为高新区发展的突破口和近3年发展的重点,树立高新区的形象,突出高新区的特色,使之成为北部湾区域性总部的聚集地、北海的新兴产业聚集区、北海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基地,北海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中心和提供各种类科技服务的平台。根据目前高新区的土地现状、资金状况和基础设施条件,该区域建设区域性总部聚集地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工业区:位于西藏路以东、新世纪大道以南、云南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区面积629亩。

该小区将以正五海产、源龙、中科前方、生巴达、安邦、加喜、大渔佬等一批与海洋产业有关的企业为主体,通过依托海洋科研院所力量,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力度,形成园区现代海洋生物贮存、保鲜、综合利用、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 保健 食品产业链;以广西新未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人园为契机,形成新的软件与 电子 产业集群。由于该区域土地已很少,重点在于利用好现有存量土地招商,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提升现有企业的科技含量。

3.配套区:位于云南路以东、江苏路以南、贵阳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区面积695亩。 该小区将注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公共 设施、景观绿化设计,突出居住、疗养、休闲、度假的主题,为高新园区特别是总部经济区提供比较完善的居住配套、 社会 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公共设施,它既是高新区的配套服务区,也是一个生态功能区。

(二)拓展服务区域。借鉴深圳高新区以原有高新区为母体建设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北京中关村产业园以中关村为依托建设一村多园的发展模式,利用好现有的软件与电子科技园、海洋科技园、生物制 药 园,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产业扶持,使之与北海高新区母体形成一种有效的联系和发展纽带,拓展北海高新区的服务区域,形成以高新区母体为龙头、各产业园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扩区和飞地经济区域。高新园区未来发展空间,应规划面积5km2以上。根据北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优先考虑在北海新兴的工业区铁山港区内规划一个北海高新区铁山港产业分园。该区域将重点引导和推进新 材料 新能源技术、 机械 制造、精细化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造纸及临港工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入驻开发,形成北海高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和理顺的问题

(一)进一步理顺 管理 体制 。组织制订并争取政府颁布《广西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的经验,理顺园区管委会与所在区、市级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做到园区需要到市各部门单位办理的事项,在园区内基本能够办完;确需到市里办的事,有关部门单位要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园区负责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规划调整、土地利用等经济方面的工作,园区的社会性事务由所在县区负责,确保园区管委会高质、高速、高效运转。

(二)争取政府赋予相应土地规划权力。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编制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在遵守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前提下,为了把握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和促进项目推进,应明确管委会相应的土地、规划方面的权限,使园区项目实施的各项手续能实现快速办结。

(三) 市场 化运作建设创业中心。科技创业中心是高新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为企业的孵化和培育提供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咨询、物业管理、信息交流、培训会展、投 融资 中介等服务。科技创业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除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外,应争取市政府从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高新区管委会应运用现有的存量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加大处置土地工作力度。要实现高新区新的 发展战略 ,理顺土地关系,盘整出成片的适合开发的土地至关重要。由于 历史 原因,原华侨开发区土地被客户以各种方式占有,致使旧的项目不开发,新的项目不能进来,严重影响了园区土地的开发利用。据 统计 ,核心区尚有34宗土地需处置。土地处置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园区工作的重点之一,需要得到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五)对园区控规进行修编。原华侨开发区项目用地零碎,产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容积率偏低,不利于集约用地,推进产业集聚。同时,2002年修订的控规在各项指标上以明显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和下一步总部经济发展的需要。管委会必须对园区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估,结合土地盘活整合工作,委托设计单位对园区控规做出调整方案,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支持总部基地和创新公共平台的发展。

(六)加大园区拓园力度。北海高新园区物理区域过小,拓宽发展空间已成为事关高新园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当前,管委会要根据北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全市构建“一带两湾”新格局的要求,着手做好规划选址工作。

工业园区土地规划范文6

关键词:产业园区;路网规划;土地利用;效益

Abstract: to establish global conception in the road network planning Industrial Park,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To do more scheme, technical, economic comparison and optimization, select the optimal scheme,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economic benefit, social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demand of network planning of Industrial Park, combined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n how to enhance industrial park road network planning of land use benefit are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network planning; land use; benefit

中图分类号:TQ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业园区对于城市经济和活力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早已成为产业园区大规模兴建的主要作用力。产业园区的大规模兴建必然需要大量土地做载体,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推进,土地资源日益稀缺,而产业园区的建设很多是硬性需求,因此土地集约性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急需通过精益求精的方式推动。综上,有必要对产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进行回顾总结,为今后园区建设中土地集约化和规模化需求提供良好借鉴。

1、影响产业园区土地使用效益的主要问题

产业园区内土地使用效益低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前期的规划做得不够科学。由于路网建设占地面积在整个产业园区整个土地面积占得比重较大,一般至少要达到10%以上,故路网规划直接关系着土地使用效益的高低。通过对各类产业园区的实地调研,针对路网设置总结出以下几方面问题。

1.1道路前期使用率低下

产业园区的部分主次干道通常也是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因此是依据城市路网总体规划要求设计的。但是,由于目前穿过产业园区的部分道路交通量偏小,存在着路幅偏宽、道路利用率偏低的现象。另外,部分产业园区与城市道路连接的主要道路,其断面形式为三幅路:中间为车行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机非车道以绿化带隔离。作为园区重要的交通性道路,其断面形式较为合理。但一些道路为尽端式道路,其终端为荒地,尚未进行任何开发设计,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该段道路占地面积大,浪费严重。

1.2用地粗放,造成浪费

目前,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依然是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思想。使得城市规划发展中对产业园区的规划一直仰重,在用地规划中也片面追求越大越好,使得产业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追求效益追求规模,造成很多产业园区道路用地占比最大,有的甚至高达为20%以上。从部分地区的产业园区情况来看,道路用地过大主要表现为路网密度过高,支路用地占比较大,支路使用效率偏低。一些产业园区内支路被大型货车作为停车场予以使用。由于部分支路在实际使用中已丧失了“到达”的功能,被调整为企业内部用地。支路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资金的巨大浪费。

1.3道路断面结构问题

根据对一些产业园区的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园区道路断面形式主要为园区内部分支路断面过宽,造成用地浪费。园区内多数支路断面形式为单幅路,基本为机非混合模式,道路断面结构由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组成。人行道、绿化带和车行道均设置较宽,但支路上行驶车辆较少,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部分支路设置机非隔离带,宽度达1m,虽然对环境起到很好的美化作用,但道路整体宽度较大,土地集约利用不强。另外,还存在支路内均铺设市政管线引起断面结构过宽。一些产业园区内每条支路都设置园区所需市政管道,未进行管线与用地综合利用考虑,以致于地下管线数量多,造成了道路断面过宽,不符合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同时各类市政管网实施部门不一,工期不同,管线敷设时,道路工程重复开挖,或破坏已有管道,浪费财政资金。

2、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建议和对策

2.1科学确定道路红线,合理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在园区道路系统规划中,必须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道路红线规划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中道路系统规划的继续和具体化,主要解决园区各主、次干道走向和位置,以及道路功能性质的划分等问题。确定道路的走向位置(包括道路中心线和两侧红线)是道路红线规划的关键。选线是否合理,影响主要道路功能的发挥和道路两侧建筑的布置[2]。道路选线尽可能达到线型平直,坡度缓和。同时,要因地制宜,在低山丘陵地区就不能强求平直,应综合考虑工程量和投资因素。园区改造应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基础,尽量减少房屋拆迁。以全新的绿色交通系统创建世界级生态田园示范区。

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要合理确定道路红线宽度及横断面型式。道路规划要着眼长远,分期实施,近期具可操性,远期能满通需求。从这几年的规划实践来看,一般建议规划区总面积在10km2以上的工业区,主干路红线宽度40m,最大不超过50 m,次干路30 m,支路20 m;规划区总面积在5km2左右的产业园区,主干路红线宽度30 m,次干路20 m,支路12m,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2.2统筹安排道路建设时序

从产业园的调研来看,目前多数园区的主干道兼具城市道路功能,产业园区主次干道在前期道路路网规划设计时应对交通量及道路路幅、断面等问题进行充分论证分析,避免道路设计过宽造成用地浪费[1]。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高效利用财政资金,拟对远期考虑实现而近期由于建设时序安排尚未能成形的主干路,建议道路红线确定后,先期实施半幅路以供区域内交通分流使用,另半幅路将土地予以预留,暂不建设,可通过绿化或围合的形式先保留,待远期交通需求量增加时再拓宽道路或改变断面形式。

针对目前周边地块还未进行开发的相对独立的企业,为满足园区内企业通行需求,建议道路实施至企业出入口处即可,若道路远期将作为周边开发功能区的配套市政设施的,由于规划时序较长,方案落实变数较大,建议待地块开发方案明确后再实施后半段道路,以减少用地和资金浪费。

2.3合理的用地模块设置

由于用地单元的切割对整体路网布局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议园区内用地单元应分类安排、有序整合项目用地规模,以减少支路网的密度。用地单元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土地发展政策、土地使用效率、交通条件、产业基地总平面布置、建设时序等因素。在规划设计中,针对各类产业园区交通和用地需求特点,通过合理确定园区路网结构,优化用地单元模块划分,有效节约用地,达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目的。针对小微型企业,目前,有许多产业园区开始倡导“工业社区”概念,即在用地单元内,集中设置配套设施,整合地块资源高效利用,同时企业内实行绿化隔离,该做法可减少开口设置,避免企业过小单独切割而造成的支路过多,从而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

2.4投资方案优化

当园区路网建设全面展开时,有必要对园区道路网建设投资方案进行优化,细化规划路网中各路段的投资顺序,找出并修正路网中不合理的部分,提出与路网建设水平、交通需求水平及环境、土地等资源供应水平和园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或交通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园区道路网的各种功能[3]。目的是使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交通系统与园区发展相协调,增加道路交通系统对园区未来的适应性。

3、总结

产业园区内路网的规划是除了厂房、楼宇建筑等硬性土地利用之外最主要的规划用地内容。道路网规划是工业园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园区规划的质量和可操作性。因此,要在路网规划前期充分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园区功能特点、区域要求、企业类型等方面因素做方案必选,并通过进行技术、经济对比优化,选定最优方案,达到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从而实现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邓力.物流园区路网规划分析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41,150.DOI:10.3969/j.issn.1673-1328.2010.0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