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例6篇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文1

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经逐渐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正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

响应总理号召,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全国各大智库中率先出版“互联网”智库系列图书,本文摘选自全国首部详解“互联网+”理论框架的实践著作——《互联网+:跨界与融合》(100ec.cn/detail--6249575.html)。据目前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本书作者团队汇聚了国内一线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包括主任曹磊、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长陈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互联网金融专家郭勤贵律师、传统企业转型专家卢彦联合编著,堪称“豪华”,本书是首部真正意义上讲解从“互联网+”的理论与框架到产业、企业实践的专著。以下是本书抢先试读: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其价值在于连接,互联网商业化的进程也表明,连接是其商业化的主要工具与载体,而通过连接产生的强大聚合能力是其手段与目标。无论是门户、电商、搜索、社交无不体现了互联网的连接,而电商、社交及搜索的商业化运用则体现了连接背后的聚合能力。

从消费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连接能力越来越强,时空维度在不断地拓展,这种拓展促进了互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的应用,开辟了物联网的新领地。未来的连接仍在继续,连接一切将成为互联网的主旋律。美国最大的社交网站-脸谱、中国的腾讯都将连接作为其使命。从商业价值角度分析,连接本身即产生经济效益,通过连接拆除传统产业的篱笆与壁垒,促进融合与协作,打破信息不对称。同时,通过连接产生的大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资产。本章节出选自出版的”互联网+“智库系列丛书第一部《“互联网+”:跨界与融合》。

产业互联网化、金融化成为大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强大的连接能力之下,一切产业皆互联,一切产业皆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

建立在移动互联网之上的产业互联网是典型的价值经济、个性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粉丝经济、众包经济等。众多的细分行业都可以通过触网获得发展机会,在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度垂直模式将具有商业机会,行业垂直、地域垂直及人群垂直都可以在各自领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由此可见,产业互联网时代就是一切产业皆互联网的时代。

在产业互联网中,除了强大的物流体系之外,各类交易都需要有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服务支持包括网络支付,互联网金融服务等。离开了金融,产业互联网如同缺少了强大的物流体系支持一样难以发展。因此,一切产业皆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

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时代来临

消费互联网已激发了用户的各项消费需求,消费经济已从短缺步入过剩时代,价格战与补贴或免费不断上演。在过剩或过度消费时代,那种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时代即将终结,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人类的需求将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而定制化则是个性化的实现手段。而定制化本身则需要用户参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为用户提供符合价值需求的产品,从以企业为中心的标准化生产时代到以用户为中心的产业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逐渐向尊重人性方向发展,实现人性的回归,纵观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与科技公司,无不以洞悉人性为长,苹果就是典型的代表,而小米则将参与发挥到极致。

O2O将成为服务互联网的主要模式

产业互联网可以使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过程进行重塑,这里就催生了大量的商机。在交易过程中,产业互联网的交易模式则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代表模式有B2B和O2O。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削弱了长期困扰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降低了购销双方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壁垒较高的行业可以通过建立垂直电子商务平台,聚焦于行业内部,做到市场的细分与专注。

在“互联网+”或产业互联网时代,无论是服务互联网或者原来建立在PC之上的消费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一个不容争议的发展趋势是线上与线下的高度融合,另外,O2O也将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离开了线下实体,离开了传统产业,互联网将会与金融一样出现空壳化、虚拟化,犹如空中楼阁和海市蜃楼。即便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电商,也将逐步向O2O化方向发展,新建立的本地化生活服务类O2O,电商化极其明显。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O2O将成为新型电商。

智慧工业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多,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这种需求也将成为现实,“实际上工业4.0是什么,就是个性定制。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不仅仅继续在改造和提升作为第三产业的互联网,而且已经向工业领域延伸。互联网+硬件的软硬一体化将造就新的工业体系,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无人飞机、无人汽车、车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智慧工业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重要领域,互联网已经不局限于消费,而且对于工业化改造的作用越发凸显。纵观世界,在产业互联网来临之际,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工业化时代落后的中国已经在新经济的浪潮中与欧美等发达的国家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而且在互联网经济中占得了先机。

面对产业互联网,就在中国处于消费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工业强国-德国就已经提出了工业4.0的行动计划。在“互联网+”战略的指引下,工信部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这个规划被业内称为“中国工业版4.0”。

面对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中国不能错过升级换代的机会。中国传统行业门类齐全,拥有世界上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当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在互联网+时代下,就拥有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如果能够顺应潮流,利用互联网+则会产生更加巨大的发展能量。数量庞大的传统产业,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及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都是中国产业互联网最大的基础。

在2015“两会“召开前,工信部就提出将支撑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工厂、智能设备和智能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支撑1000家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高带宽专线服务,新增M2M(智能机器)终端1000万个,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并将在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开展智能工厂、数字矿山、物联网发展试点示范。据GE测算,应用工业互联网后,企业的效率会提高大约20%,成本可以下降20%,节能减排可以下降10%左右。据工信部估算,未来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至少可带来约三万亿美元的GDP增量,未来互联、集成、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都直接受益于工业4.0的规划。

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的中国却拥有强大的产业互联网发展基础与条件,在产业互联网大潮中,这都为中国实现跳跃式发展、超越式发展创造了时机。

开放、协作,共赢,参与、互动成为主要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下需要更多的开放、融合与协作,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都处在一个互联的世界里。产业互联网时代不是零和游戏,通过开放、协作,使得利益相关者获得了各自的利益安排。

同时,产业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产业,只有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价值。而融合需要开放、协作,取得共赢则是开放与协作的前提,可以想象到没有共赢机制,不可能有持续的长久的开放与协作,商业社会的核心是利益而不是慈善。在开放、协作与共赢的价值观下,去中心化、民主化、自组织、去平台化的产业互联网生态将成为主流。

产业互联网是价值经济的时代,其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己任。在价值经济时代,个性化需求及定制化服务将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参与和互动则是实现这一方式的手段。在个性化与定制化的产业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将成为主要的自组织形态,不同的社群将构成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参与场景。

以产品为中心,以内容为中心

互联网商业化是从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效率开始的,形成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纵观我国商业发展轨迹,从供销社、百货公司、大型商场、超级市场、专卖店到商业中心、综合体,再到电商。在传统商业发展过程中,世界商业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及中国的电子产品销售巨头国美、苏宁曾经一度成为完美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国美与苏宁曾经以渠道终端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以渠道为中心的商业时代。但阿里巴巴与京东的出现对其形成了巨大的挑战,曾经以快速开店为竞争的杀手锏模式迎来了关店潮。阿里巴巴与京东对传统的线下渠道模式构成了挑战,苏宁转型电商,国美开起了国美商城。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互联网商业化的第二次浪潮(互联网商业化2.0时代),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已从销售产品延伸到生产产品及研发环节。互联网的商业化也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逐渐转化到产业互联网的价值经济时代。

纵观互联网商业化的进程,互联网提高的是交易的效率,其巨大的连接与聚合能力,能够将碎片化的、零散的、弱小的信息或资源以极其小的成本、极其高的效率快速整合起来,使信息迅速通畅,打破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环节与交易成本,快速达成交易。所以互联网的作用是从方法、效率到平台及生态。但互联网无法替代产品与服务,再好的互联网模式也只不过是提供了交易的工具与方法,并不能替代产品本身及服务提供,就如同再好的高速公路也不能替代交通工具一样,路只是提高了交通工具的速度和安全系数。互联网通过连接与聚合,将各种要素快速连接,但是所有的产品与服务并没有实质改变,仍然如同传统一样,需要线下生产与提供服务。所以,互联网改变的是商品的销售、生产或研发方式,但并不能替代生产或服务本身。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文2

一、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

近年来,网络安全威胁加速向工业领域蔓延,工业互联网安全事件频发,影响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国家安全。接连发生的乌克兰断网事件、美国Dyn公司域名系统瘫痪事件及“永恒之蓝”病毒肆虐全球已经为我们敲响警钟。

(一)互联互通导致网络攻击路径增多。工业互联网实现了全要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互联互通,打破传统工业相对封闭可信的生产环境。越来越多的生产组件和服务直接或间接与互联网连接,攻击者从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都可能实现对工业互联网的网络攻击和病毒传播。特别是,底层工业控制网络的安全考虑不充分,安全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手段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攻击者一旦通过互联网通(二)标识解析系统网络安全风险严峻。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类似于互联网中的域名系统(DNS),是支撑网络互联互通的神经枢纽。国际上目前存在Handle、OID等多种标识解析方案,但散而弱,并未成熟,对其安全性的考虑则更为滞后。在探索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的过程中应同步规划部署相应的安全措施,需考虑整体架构的安全和实际运行中与DNS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面临的DDoS、缓存感染、系统劫持等网络攻击。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风险加剧。工业互联网平台被一旦受到木马病毒感染、拒绝服务攻击、有组织针对性的网络攻击(APT)等,将严重危害生产稳定运行,甚至导致生产事故,威胁人身和国家安全。此外,我国企业推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难以与GE、西门子为代表的跨国寡头相抗衡,国外平台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部署将导致严重的安全可控风险。

(四)工业互联网面临严峻的数据泄露风险。工业互联网数据种类和保护需求多样,数据流动方向和路径复杂,设计、生产、操控等各类数据分布在云平台、用户端、生产端等多种设施上,仅依托单点、离散的数据保护措施难以有效保护工业互联网中流动的工业数据安全。工业互联网承载着事关企业生产、社会经济命脉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工业数据,一旦被窃取、篡改或流动至境外,将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二、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方兴未艾,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健全,企业安全防护能力尚显薄弱,安全技术手段仍需加强,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难以有效适应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安全保障现实需求。

(一)安全管理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针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管理体系仍未建立,主管部门、运营单位、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商等多方主体在保护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的责权义务暂未明确,难以有效督促企业落实工业互联网安全保护要求。此外,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安全接入、数据保护、平台防护等方面的标准尚未出台。

(二)企业意识淡薄,安全防护能力不足。工业企业普遍存在重发展轻安全的情况,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缺乏足够认识,安全防护投入较低,安全产品、安全解决方案应用水平不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前期对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了安全评估,发现用户口令、身份认证、通信加密等方面均存在大量安全问题。此外,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更是缺乏配套资金及人力部署安全措施。

(三)科研投入少,部级技术手段缺失。美国已建立爱达荷、桑迪亚等六大国家实验室,德国成立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夯实工业领域安全技术储备,在工业互联网安全方面具有先发优势。我国整体工业互联网安全才刚开始起步建设,科研投入较少,尚未形成部级、有组织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预警、快速处置和有效溯源的技术手段,应对新型攻击的安全能力不足。

(四)技术产业支撑不够,安全可控问题不容小觑。我国工业互联网使用的组态软件、控制器、传感器、工业云平台等核心软硬件、基础平台多被外商巨头垄断,大多存在安全漏洞且有预置后门风险。同时,在工业互联网安全领域缺乏体系化、针对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产业生态尚未形成,难以满足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安全需求。

三、相关建议

《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出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我国亟需建设满足工业需求的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增强设备、网络、控制、应用和数据的安全保障能力,有效识别、抵御和化解安全风险,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构建安全可信环境。

一是建立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各主体安全责任和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等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体系,推动标识解析系统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重点领域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文3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目前国内一些互联网企业联手工业企业开始了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实践,“互联网+工业”的大幕已拉开。哈尔滨市的工业如果继续以传统方式进行大规模生产和销售,必将在信息时代失去竞争力。只有积极建设“互联网+工业”发展模式,哈尔滨市的工业企业才能紧跟时展步伐,创新生产模式,开创全市工业创新创业新局面。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现状

 

(一)企业互联网建设现状

 

哈尔滨市企业互联网应用具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今年最近的一次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哈尔滨市有超八成工业企业有网络建设,但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深浅不一。能够应用互联网技术,跨越了企业和行业的边界,达到“互联网+”水平的企业不足一成。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互联网应用的边缘,还需进一步挖掘,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企业“互联网+工业”转型进展情况

 

一是“互联网+工业”转型正逐步启动。在运用“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市有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已经积极开启“互联网+工业”行动规划,但也有一些企业存在困难,暂时放弃转型。在已经开始转型升级“互联网+工业”的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已经开始投资或计划引入技术,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始试用并学习消化技术,一成多的企业已建立完备并正式投入使用。二是食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的企业走在转型前列。在已经开始转型的企业中,食品制造业企业;医药制造业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企业较多已经运用“互联网+工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固有模式难以打破使企业转型受阻。传统经营模式改造升级难度大是制约当前企业转型的重要原因。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不能转变传统思维方式将固有模式与“互联网+”转型升级相结合,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不会或不敢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没有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与线上的冲突问题。二是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制约了企业转型。资金短缺、投资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缺乏专业的平台管理人才等问题制约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的转型升级。三是达到跨行业经营的企业比例偏低。哈尔滨市只有一成多的企业实现了跨行业经营,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原有业务上,无法应用互联网技术跨越企业和行业的边界,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限制了企业转型“互联网+工业”的发展。

 

二、先进城市实施“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做法借鉴

 

(一)深圳市促进互联网与设计、制造过程融合

 

以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制造为方向,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推广应用基于云计算服务模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程以及虚拟设计制造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设计数字化;推广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实现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过程协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环节的要素配置、过程组织等的信息交互、集成协作,支撑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和效能。

 

(二)济南市打造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化制造产业链

 

推动装备、汽车、建筑、家电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依托互联网,建设上下游协作管理系统,实现物料、财务等信息共享和实时交互。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跨区域的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品牌推广,建立国际化的全球产业链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加入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品配套能力。

 

三、促进哈尔滨市“互联网+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发展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

 

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形成制造业网络化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实现全社会多元化制造资源的有效协同,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需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为重点,推动企业两化融合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与协同创新升级。

 

(二)促进互联网与企业经营管理融合

 

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在资源配置层面,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关键环节推进智慧化,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在管理决策层面,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建立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应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计算机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商业智能、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全流程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互联网+工业”人才建设

 

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智力资源,建立“互联网+工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本市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鼓励高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适用性大学生、研究生人才。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和产业工人队伍。

 

(四)加大“互联网+工业”投融资力度

 

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发展符合企业“互联网+工业”发展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融资便利。适当加大投融资力度,发挥国家财政、金融机构、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积极性,采取财政支持、金融贷款、股权融资、技术入股、权益融资、租赁融资、债务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融资。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文4

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我国工业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然而,由于美国、德国的先发优势,我国发展自主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前景相当严峻。当前要奋起直追,将其置于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核心地位,在国际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中尽快占据有利地位。

工业互联网的深远影响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奠定现实基础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技术的局限性:一方面,物联网极大地拓展了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管理范畴,将机械设备、仪器仪表以及产品生产制造流程的各个过程,都接入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远程智能控制;另一方面,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使得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更低、效益更高、运行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这些技术进步为工业制造业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也就水到渠成。

近年来,一些国家加紧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相关的理论研究、工程实验甚至是项目建设。这些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以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为主要内容的理论研究,以“智慧工厂”“未来工厂”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环节的试点实验,以参考架构模型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体系化构建。这些研究、实验与项目建设,为全面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奠定了基础。

(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基本内涵

当前人们对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尚缺乏一个清晰完整的定义。人们通常从某个方面的属性去界定“工业互联网平台”,如GE将其工业互联网平台Predix称为“制造业云操作系统”。实际上,所谓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种新兴制造业生态系统,在这种生态系统中,众多行业及众多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流通与售后服务等产品生产过程,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上,都被迁移到云数据中心,并通过一个统一的云操作平台实现远程智能制造。

与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媒体平台不同,工业制造业实现平台化所需技术更加复杂、门槛更高、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直到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并大量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之后,工业互联网平台才开始出现。

(三)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

与现在的工业制造业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统一标准。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仍然是当前工业竞争的核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宏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试图将各行各业的技术和标准裹挟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之上。

二是改变分工格局。平台化使得传统的产业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得以整合所有工业企业的各个制造环节,并通过大数据技术监控平台上各企业的产品生产及其生产要素与市场动态。因此,平台不仅是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与实现远程智能制造的操作界面,而且是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进行分工协作、产品交易、服务保障的虚拟市场。

三是平台生态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仅包括不同产业的众多企业,也包括生产同一产品的众多企业;不仅包括生产制造企业,也包括产业链的其他相关企业;不仅包括企业,也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者以及各类服务型机构。网络效应将使得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组织全社会甚至是全球各类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复杂网络。

与当前的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相比,工业互联网平台也有着本质的差别。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服务于产品的交易和流通环节;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此基础上还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等环节,电子商务充其量只是未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一部分。因此,工业互联网平台要远比目前已经出现的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重要得多,未来将跨越国界、跨越行业界限,成为超级平台,从而全面地配置全球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对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格局与全球化产生重大影响。

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制高点

为争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领导地位,美国和德国正在从两个方面展开竞争。

1.国家层面。为推进“工业4.0”战略,2013年4月,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VDMA)、德国电气电子(ZVEI)和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联合设立“工业4.0平台”;2015年3月,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德国教育和研究部共同接管并启动升级版“工业4.0平台”建设。美国政府层面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机构,但是,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I)”计划所建立的各大制造业创新机构(IMS)都包含了相应平台建设的任务。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于2014年7月资助建立的“数字化制造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心(简称DMDII)”。DMDII启动了“数字制造公共平台”,其功能定位是数字化制造的开源软件平台,旨在鼓励全社会的中小创新机构、创业家和技术狂人等开发面向不同制造业领域的软件解决方案。

2.企业层面。其中尤以GE和西门子公司最为典型。GE在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之后,推出了包括24种工业互联网产品的九大平台,2013年推出更为宏大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Predix。2015年,GE向全球制造业企业开放Predix平台。西门子建立的跨业务软件平台为Sinalytics,该平台不仅整合了远程维护、数据分析及网络安全等一系列现有技术和新技术,还能够对机器感应器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整合、保密传输和分析。此外,IBM和德国SAP公司也在开发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

1.充分认识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远影响。

这些影响突出地表现为这样两个方面:将日益成为全球工业制造业的首要基础设施,成为集聚全球工厂、工业产品、市场用户的第一入口;将借助网络效应(或网络外部性),加速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无论是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企业还是工业3.0的企业,都将被无奈、无情地“裹挟”到代表工业4.0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上。因此,谁控制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谁就具备了实时跟踪、优化配置甚至是全面掌控全球工业制造业发展命脉的实力。毫无疑问,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成为全球领导权竞争的核心内容。

当前我们尤其需要认识到平台化所带来的网络效应对于全球制造业的“两化融合”进程可能带来的影响。平台化一旦促使其双边市场达到一定的规模(阈值),该平台的价值便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爆发式的增长。此时,竞争对手将很快面临经营困境,直至死亡或退出市场,该平台也将迅速获得市场垄断地位。最近20年来,我国的传统互联网平台、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无不验证了这个相同的过程和结局。

考虑到我国工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落后,多数企业、行业处于工业1.0、工业2.0的水平,能够达到工业3.0的企业很少,因此人们也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补课”的意识和思维。实际上,这也是当前我国“两化深度融合”政策的出发点。但是,面对美国和德国在工业4.0平台方面的竞争,上述网络效应给平台竞争所带来的“裹挟”作用将不会预留给我们这种“补课”的时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补课”的同时,从现在就开始着手进行工业4.0平台的研究、规划和建设,迎头赶上,直面美国和德国的竞争。

2.明确地要求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为克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总体落后局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打方向,分层次地推进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首先,构建针对整个工业制造业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将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作为近期成立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的核心发展目标,着力研发平台总体技术架构及相关机制,并尽快启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

其次,选择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服装、家电以及部分先进制造业等),并基于产业价值链和平台生态化特征整合这些行业的相关企业,组建行业的工业互联网联盟,创新机制,激发各方动力,以发展该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鼓励和支持部分有较强技术与市场实力的龙头企业,启动建设本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为此,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参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机制。尤其重要的是,一方面,要根据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求,引导、优化各地正在开展的“双创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克服“泛娱乐化”趋势,引导企业真正地参与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中来。

3.加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领导与政策支持。

将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纳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重要关注问题中;建立和完善工业互联网联盟运营机制,协调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与行业平台、龙头企业平台之间的业务分工与协作;设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金,加强平台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与技术标准体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和支持更多企业加入并做大做强工业互联网平台。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文5

“互联网+”是指“互联网+传统行业”。指互联网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推进传统行业经济模式的发展,使其产生大于两者各自发展的收益,从而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传统行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电商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农业”是将传统农业升级,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依托电商、物流等体系,使农业中的计划、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并进行改造和升级,从而实现农业发展的智能化、科学化、信息化,达到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人力、物力、资金合理调度的目标,形成新型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已在我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开始应用互联网技术。我国是农业大国,面临着现代化程度低、效率低等问题,应用互联网新技术,能推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产业调整,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渐提高,发挥其巨大潜力。因此,互联网与农业相融合是当下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新出路。将互联网新兴技术与农业传统产业相结合,可运用互联网改造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经营模式、销售方式和流通模式等。此外,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现代农业是“互联网+”背景下的重点发展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能够大大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时掌握最新的农业数据和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农民找到农业生产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提高经济收益。此外,农业在互联网电商中的发展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销售流通模式,电商平台可减少农产品买卖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促进农业领域大众创业的发展机遇。

2发展方向“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

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利用物联网发展智能农业,依托电商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与农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链。2.1智能农业。智能农业的发展能实现合理种植、养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物联网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生产效率最大化,并依靠大数据的处理分析实现生产过程标准、食品安全等目标。2.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创新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平台,发展农业电商能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目前,我国主流的电商平台上已经出现了独立的农产品板块,例如京东生鲜等。不同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物流的方式使农产品流通,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买到新鲜水果蔬菜。在当今电商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能减少传统经营活动中的一系列环节,使交易成本降低,农业经济效益提高。针对2个城市855户居民的生鲜购买平台调查,得出以下结论:在农产品的购买上,有53.4%的人群是不会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而46.4%的人群会选择在互联网平台上购买。2.3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链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数据服务使农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相贯通,从农业生产到加工到营销再到服务观光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建设要依靠互联网作为平台,通过大数据,计算机分析,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中的问题

3.1缺乏基础设施和技术。目前大多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山区和农村还没有普及宽带网络。加之基层群众的科学技术较为落后,文化水平差,学习能力差,无法很好的掌握互联网技术,严重阻碍了“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在硬件方面,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落后或缺少,使互联网技术无法应用,软件与硬件的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掌握最新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正确使用和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此类专业人员又相对匮乏,使软件和技术的使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2思想观念陈旧。部分省市的领导对“互联网+农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学习,在工作的安排上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工作无法顺利的展开。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低,没有互联网观念,难以接受“互联网+农业”这种新的经济模式。由于对互联网大环境的不信任和不了解,使其难以接受农产品在网络上流通和销售。3.3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很多省市的“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在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只注重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忽略了产业链的整合,使得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不够深入,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而互联网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利益链条,从而推动农民增收。3.4网络管理缺乏。互联网想要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需要健全的农业信息化平台系统。以便于为农民服务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目前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再加上信息更新速度慢,缺乏用户间的互动,使网站没有发挥作用。3.5缺少专业人才。“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农业知识的计算机人才。但农业部门对此种人才十分缺乏,导致管理工作不顺利,工作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基层的信息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而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是与农户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对农民有着较大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农民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及思想意识,导致了农民无法形成互联网思维,影响农业的发展。此外,即使大部分农民会通过网络购物,也知道他们的产品能够在网络上销售,但由于技术水平受限,又缺乏专业人员的扶持,使得“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受到阻碍。3.6缺少资金的投入。“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快速发展少不了大量的财力支持。但目前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还无法满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技术和设施落后,数据缺乏,难以开展创新工作。

4解决“互联网+农业”经济模式发展问题的建议

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范文6

姜奇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实际是互联网+X,X就是指各行各业,实际是指工业化下的各行各业。“互联网+”在成为行动之前,要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或者说排除三种障碍。

首先,是“互联网+”的制度创新。互联网+X,谁说了算?这是当前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在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前,实际情况是,互联网+X,规则由X说了算。例如互联网+金融,规则由金融部门说了算;互联网+交通,规则由交通部门说了算;互联网+图书、+医药、+……,全是X各自一家说了算,互联网相关部门(例如互联网协会、工信部、中央网信办)的意见连问都不问。总理既然提出了“互联网+”,不是说今后要互联网一家说了算,至少希望将来有事,互联网+X两家要商量着办。当然,商量着办的结果,最后要统一在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大方向上,而不是让权力和寄生在权力下的传统既得利益单方决定资源配置。

其次,互联网+X,二者是什么关系,颠覆还是互补?一说“互联网+”,搞互联网的人容易亢奋,想着好容易翻身得解放了,就想打倒这个打倒那个。但这是不明智的,互联网业现在还是小车,各行各业是大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阿里、腾讯进入金融、交通领域后,吃了不少苦头,应该买个明白。马化腾的表态就比较好。他强调,腾讯并不会进入每个行业来自己做,而是提出“互联网+”的理念,并且把腾讯在关系链、支付、社交广告等等方面的能力做成基本的零件和工具,作为“武器”开放给广大第三方合作伙伴去改造、提升他们所在的行业。互联网业要充分关切和建设性地解决各行各业的难题。另一方面,X的心态也要调整。不要老以为互联网进来,是要吃掉(替代)自己。“互联网+”的实际结果将是,X的绝对值不仅不下降,反而会上升(只是X占全局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好比工业革命后,农业产值和产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大幅上升是一个道理。这是新陈代谢的规律。“互联网+X”,将让X的饭碗比现在更大,这是一场增量改革。合作才能共赢。

第三,互联网+X,是新产业还是新业态?专家在这方面有时都说不清楚。一些专家说“互联网+”是指新产业。新产业对应的是产值,新业态对应的却是结构(质量)。“互联网+”行动计划针对的显然是新业态。搞“互联网+”切忌浮躁心态,要警惕打着新产业的旗号走旧业态的老路。光伏的教训应该汲取。狭义的“互联网+”,是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在“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这个初衷性的判断下做出的。信息网络才是新兴产业,而“互联网+”更多指“产业创新”,说白了,就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我个人认为,新旧业态的经济学区别在于: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要产生实效,需要把文章做在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上。

中国“互联网+”行动计划,或足以同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媲美或更到位,共同形成引领未来的主张。因为在人类和中国的工业化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新趋势的重心不在工业,而在互联网。“互联网+”这个提法,具有主导、引领、带动意味,互联网与工业化,是车头与车厢的关系。正如学者曾润喜说的,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关系。当然,要提到这个高度,还有待进一步共同思考乃至共识的形成。

互联网时代:

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曾鸣(阿里巴巴集团总参谋长):

联、互、网之后,所有行为,或者关系,均以数据形式沉淀在平台上。平台型企业,典型如阿里巴巴,会将这些数据开放出来,还要提供数据工具,供平台上的各个节点分析、各取所需。于是,企业、创新者可以方便地找到自己的市场空间,并根据数据进行所有的商业决策。对于平台上的企业而言,这些数据附加值,是平台对他们的最大吸引力,也是这些企业生长发育的营养物。

因而,平台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对于提供平台的企业而言,其看护的生态系统内,物种越丰富,生态越复杂,则沉淀下的数据越多,并刺激平台提供更多的数据增值服务,平台也越兴旺。节点和平台因而形成一种协同演进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数据资产已是最重要的资产。回顾商业历史,以往决定商业胜负的依据,一般都是有形无形的资本、自然资源、市场占有率等。在工业化时代,每一个小企业或创业者的梦想是做大做强。侥幸成为大企业之后,下一个战略就是建立门槛,以防对手模仿,重来一遍将自己推倒。整个战略的核心,在于资本比拼,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取悦资本市场,如何建立小资本难以逾越的障碍……企业本身是否有创造力创新力倒在其次。

这样的轮回,在互联网时代将被打破。点对点的连接无所不在,数据聚合的平台出现,土壤、空气、养分都已具备。任何一个小企业,或者个人,只要能为特定人群创造价值,就可以依靠平台便捷地找到客户,并通过与客户互动,迭代优化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即使是一个非常冷门、狭窄的需求,只要能在平台上展现,聚集到一定的量级,就会自然而然催生新的产品和服务出现。

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真正来临。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智力价值将前所未有地释放,而土地、资本、关系这些过去决定创业是否可以开始的门槛将不复存在。

在这样的平台上,一个独立特行的创新者,可以和一个规模庞大的公司同台竞争,比拼的只是他们的创新能力。这种格局下,企业内、外的组织架构将为更好地鼓励创新而设计。工业时代的中央集权体系、线性控制、科层制都不再必要,他们将让位于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社会协同分工、分布式决策。甚至“公司”这一组织形态本身是否还需要保留,都成为疑问。因为“平台――创新者”的直接关系会自然去除一切冗余的节点。

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需求将成为中心,他的指令将自然催生出一张张分工、协作之网。而且,这张网将里的分工更为丰富,协作则会是实时、社会化。消费者的体验还会参与到更多的设计、生产环节中去。

互联网时代让大部分传统企业心生恐惧,是因为未来的组织已经挣脱了工业时代机械化控制的羁绊,走向了不确定的生态化。颠覆式创新随时可能发生。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引发什么样的演化,无人能知。面临未来互联网大变革的千万变数和种种机会,我们唯一能确信的是变化。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知识经济时代的步步递进,发展方向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谁大谁小,只是一个相对。阿里和腾讯现在是巨头,五年以后是恐龙还是绵羊,很难说。美国雅虎是一个最标准的互联网公司,其兴也勃,其“败”也忽,到今天几乎走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但整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大门刚刚开启,巨头、小企业、个人都将重新寻找在网络中的位置。

基于online和大数据计算能力的“app+data”的模式将是未来商业的基础。App和data的有机融合,高效互补才能提供不断完善的用户体验,真正赢的未来。

在这个时代来临之际,没有任何企业可以认为自己已定义了未来。当许多人还在在津津乐道地消费互联网的各种消息、欢乐地预测巨头的生存或死亡之时,或许他们不知,没有人可以在大时代轻松地搭上便车,最先消亡的一定是对未来茫然无知的看客。

如果有一天我们生活在了理想中的互联网时代,那必然是整个生态圈里所有物种共同竞合、协力演进的结果,是颠覆性创新者与全生态圈的共赢。任何一家企业,面临颠覆性创新时,惟一的应对之策,就是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是重点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

“互联网+”是互联网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互联网的应用从面向网民个体到面向企业的拓展,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跃升,可以说“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演进和互联网化深入的新阶段。

现在互联网化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向产业应用拓展。尽管在这之前,互联网已经在产业供应与销售的流通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核心制造环节的应用仅是入门状态,互联网尚未真正成为制造平台和工作平台。基于互联网从IT(信息技术)到CT(通信技术)再到DT(数据技术)的发展,同时为了适应从数字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变,近年德国和美国相继提出工业4.0和产业互联网的概念,美国GE公司预测全球产业互联网的增加值在2025年将占到GDP的50%,显示了产业互联网较消费互联网更宏伟的未来。

“互联网+”是互联网化的新阶段。“互联网+”阶段与消费互联网阶段不同。在消费互联网阶段,网络是互联网发展的载体,网民是驱动力,互联网企业是主体。在包括产业互联网的“互联网+”阶段,O2O是载体,市场是驱动力,实体经济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是主体,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行动中将发挥开拓者作用,但“互联网+”的成功更需要实体经济企业发挥主力作用和政府的引导。

我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既是顺应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发展趋势,也是打造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决策。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政府工作报告所指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图看,“互联网+”覆盖的范围比产业互联网或工业4.0还要宽,在强调开拓面向产业应用的同时,将继续深化面向消费者的应用,还将强化面向政务特别是社会管理与民生服务的应用。其中制造业的互联网化是重点,“互联网+”致力于将互联网的应用覆盖制造业全链条,包括企业间的协作和从供应链到端用户的综合集成,发挥我国在消费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将两化融合拓展到更宽广的产业领域,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发展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是“互联网+”行动的目的,但还应有更高的追求,“互联网+”应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的平台与动力,以互联网的开放、包容、群智、创新的思维改革生产关系,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一个一个产业的互联网化,引发发展模式的变革与潜力的释放,提升核心竞争力,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这应该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相信公众对“互联网+”内涵的理解会更深入。

“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将启动,互联网企业闻风而动,IT企业跃跃欲试,现在需要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的参与,特别是需要实体经济企业的后来居上,构建“互联网+”的良好发展生态。

互联网正在改变制造业

曹淑敏(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

互联网进一步向制造业环节渗透,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云已经开始出现。互联网正在彻底改变着制造业,过去的制造业只是一个环节,著名的微笑曲线最低点在制造环节,但随着互联网和工业的融合,它的含义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它会打破工业生产的全声明周期,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彻底改变工业的生产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是由单纯的产品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三一重工通过网络实现服务型制造。通过在设备上安装2G、3G的通讯模块,与三一重工的后系起来,可以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主动维护。通过实时采集信息,改进产品状况。三一重工在全球有10万台设备接入了后台的网络中心,通过大数据处理进行实时的远程监控预警。通过移动互联网的APP监测设备的运行状况。三一重工实施系统以后企业利润大幅度提升,三年间的新增利润超过20亿,而且成本降低了60%。

个性化定制,由规模化标准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延展。尚品宅配通过搜集用户的数据,在后台的云中心进行大数据分心,生产线也是非常灵活的,与统一的大规模生产有很大差距。每年获取30多万用户的信息来充实数据库,有3千多位设计师通过互联网进行家具设计。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市场进行预测,可以延伸到家具生态圈的其他环节,不止可以做家具,还可以销售其他产品。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实现了对消费者的个性化制造,也实现了批量化,因为它的用户群非常大。根据用户群的需求,提炼共性,就可以实现批量生产。既控制成本,又满足了个性化需求。这家企业今年的营业额达到了20亿,2012年的增长达到60%,而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12%。它的板材利用率可以达到93%,而同行业只能达到80%多。这是非常典型的互联网生产模式。

组织分散化。过去的工业都是集中式的大规模生产,由于互联网的融合,已经呈现了组织分散的转变。主要模式包括协同研发、众筹融资、众包设计、网络制造。有一个例子是制造资源的云化。过去的一个生产工厂一定会有员工、设计和制造等环节,在互联网时代,数码大方建立了工业云,将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采购服务、制造能力、3D打印、零部件库、产品模型、设计产品融合在一个平台上,企业可以通过这个工业云构建自己的各个环节,并进行生产。在去年6月份,数码大方协助中瑞德科工业设计公司改造了儿童电动车传统生产组织模式,按照传统方式,这个系统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而用这个工业云,只需要3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实现产品上市。整个产品环节都可以通过云来实现。

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我国是互联网网民第一大国,而且互联网产业的竞争力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如何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工业优势,推动经济转型,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希望大家可以形成共识,尽快构建我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工业界与互联网界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专项行动。推动技术架构、标准体系、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共同关注融合趋势,加快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模式创新与应用推广。

“互联网+”的三种可能

刘积仁(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全世界的企业在延长它们的生命力的时候,无非就是创变,不断通过变革自己的生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分享全世界优秀的企业,包括中国的企业在这样一种不确定变化的环境下,我们如何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我们生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要讨论的一个方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过去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的制造业让自己的产品走向了全世界。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新战略,输出的不仅仅是我们的产品,也在输出我们的资本,我相信未来我们会输出我们的创新。

全球化的过程中,也是我们中国企业成熟的过程,也是中国企业在适合全球商业环境下的竞争,包括尊重当地的文化,尊重当地的法律,不是把中国三十几年的变革经验输出到海外,而是如何把中国企业更变成全球性企业,是这样一个问题。

提到“互联网+”这个话题,我第一个理解,我们看到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施。中国在过去改革开放30年间,最大的变化是基础设施的变化,包括电力、交通、高速公路、整体的治理环境、法律环境、物流,支持了效率,支持了精准,使得我们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我们没有认识到我们还有另外一个十分有价值的平台,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数字连接的互联网的平台。

中国的网络平台、通信平台,可以说在全世界是一流的,如果去全世界旅行,住酒店,出差,总会感觉到最大的差距是通讯,不怎么方便,我们在中国不仅有这个平台,我们也形成在这个平台上的产业和文化,也造就了这个平台上一大批的互联网企业的诞生。

我参加一个展览会,十分惊奇地听到德国同事的讲话,因为德国在讲到工业4.0,他们讲德国的制造业跟数字,跟互联网要联系起来,比如说像宝马、奔驰,他们在讲汽车未来的互联,讲汽车的自动驾驶。

德国的企业会谈到工业4.0和中国的“互联网+”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和德国合作的一个领域。从德国人看到中国互联网的产业在蓬勃发展,我们有了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还有一大批创业者所组成的这些公司。

互联网变成一个巨大的创业平台,它所形成的这种变化,对商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式,改变着人和人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它在创造一些过去所有没有的一些形态,也在使一些传统的行业消亡。

我们讲的这种“+”,如果看到今天走过的这条路,这个“+”的内容,有这么几条基本的特点,第一个“+”就是融合,就是我们的互联网会把其他的行业,通过技术跟商业内容的“+”而创造一种新的模式。

我们看到了电子商务,也看到了现代银行,还有未来的医疗,所有的东西把服务送到最后一公里,或者就在你的手上。我们可以24小时买东西,24小时支付。未来24小时医疗,24小时教育,所有的这些改变不是因为我们单纯的技术进步,而是“+”之后的这个行业的本身带来的巨大变化而形成的一个新的商业生产。

第二个“互联网+”,意味着在互联网的这个事业上,这个平台上技术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看到互联网的下一步就是物联网,物联网的下一步我们看到大量的可穿戴设备,我们看到我们获取数据信息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不同。

过去我们看到谷歌的眼镜可能是为了搜索信息来做,这种技术延伸到汽车,变成了附带的驾驶,延伸到医生戴眼镜给病人诊断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大量的数据在背后的人工技术,在这几年迅速发展。许许多多的行业,都会因为技术把它改变,技术会创造更多的医生,技术会创造更多的银行收银、物流的人力资源。

我们看到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这仅仅是开始。有的东西可能还是远远地超出了我们原来可以预测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看到DNA,我们看到很多的检测技术,价格变得越来越便宜,而它所获取的数据越来越和巨大的其他的传感所获取的数据进行融合,进行计算。

第二个方面,我认为在技术的方面会改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