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分析范例6篇

工业互联网分析

工业互联网分析范文1

硬件、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的结合,使得能耗的监控、分析、管理都变成了现实。西方国家的一些家庭已经装了智能电表,每个小时都知道房屋用多少电,分别是哪些电器消耗的电比较多,可以用手动的方式把一些电器关掉,做到节能减排。对于工厂生产制造来说,其实概念是一样的,只不过会是一个大规模的工作。

首先要知道消耗能源的峰值、谷值以及用电的方向是哪里。当有这些信息之后,才能用手动或者自动化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减少能耗也离不开机器的效率。一个现代化的涡轮机用电当然会比老式的少,但如果新机器每次都是以接近峰值的高速在运转的话,用电量依然会很高。操作和使用也是提高机器效率、降低能耗的重要一环。现在,我们可以通过自动化系统,观察多个同款的涡轮机的能耗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了解具体使用,掌握导致有些机器高能耗的原因,及时地发现如何进行合理的使用操作才能够实现机器效率的提高。

生产过程才是工业制造的本质,智能生产必然是发展的方向。在十几年前,“智能奶牛”的战略在美国也像是笑谈:比如说你在沃尔玛超市里面买了一桶牛奶,货架上少了一桶牛奶,通过一个智能的供应链系统,在牧场那边就知道要这只牛多吃点草。但现在这是可以实现的、利用供应链中高度联系的信息所创造的智能环境。环境的改变也促使了生产方式的改变。

从石油石化行业的环境来看,现在世界期货价格瞬息万变,必须要做到智能生产,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的生产。以前是提前几个月就要做好生产的规划,现在却要很快决定和规划接下来非常短的时间内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未来将是一个高度互联的市场,石化行业的供应链也是高度互联的,包括加油站、油气派送的管道和系统、炼油厂,它们之间会时时地产生联系,企业就知道接下来要去做汽油,还是做飞机油,这就是使用了包括测量、自动化以及各种监控的软件,进行科学的数据挖掘才能够达到。市场的改变促使企业也不得不接受这些挑战,以质量效率内升型的精细化效率提升带来增长。

现在的3D技术也已经运用于模拟还原生产现场,可以直接用于员工培训,配以现场设施的传感器,在现场维修保养前,员工就可以确定在某个位置上的某个部件出现了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处理诸如运输管道滴漏油此类的复杂情况,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则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施耐德电气SCADA控制系统有内建的专家系统,当某一处出现问题时,会调取参考数据用于处理一般的有历史趋势性的问题,不是完全依靠现场操作人员的经验。随着理念认同,可能还会有更多经验丰富地操作人员或是专家知识会融入到系统中。可以说,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来解决传统完全依靠人工的问题,是提高效率的极佳方式。

另一个倒逼的现状就是更高的安全要求。物理安全、工程安全和信息安全都是不容忽视的。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在分享施耐德电气石油化工领域的实际经验时讲述了伊拉克油田的状况,可以感受到国际施工可能遭遇的到安全困扰:伊拉克需要地下排雷,超过地下三米可能会挖断电缆;治安等因素造成高风险的环境,需要很高的安保级别,如果1,000个员工在现场,单单安保花费就是巨资;所以在伊拉克的现场,采取很多无线智能手持终端设备、远程技术。

不仅是石油石化行业,所有工业企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深挖潜力,必须要由数据富集的企业转向数据驱动的企业。出于数据安全的角度,多少企业愿意开放数据,愿意开放多少数据,都是现实的问题;而先进的控制系统、流程优化系统等都是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软件平台的。很多跨国工业企业的董事局里设立了专门负责互联网合规的人员。由此可见,信息安全也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一项。

工业互联网分析范文2

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不管是制造业还是零售业,对于供应链管理的重视性和需求都是直线上升的,商业全球化意味着供应链全球化,全球化的供应链服务需要实现社会化协同。价值在于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

本质是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有效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什么是协同管理与供应链协同体系?

协同管理是一种开源、创新、敏捷、融合的管理体系,就是对系统工程中各个分、子系统进行空间、时间、功能、结构、流程等重组重构,实现“同步-关联-合作-竞争-协同”的溢价增值作用。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关键信息、物流配送、资本资金、相关商流等要素所进行的重构优化管理,是为提高核心竞争价值而进行的相互交互和彼此协调的组织行为,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重要工具和重要手段,目的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环境动态性强化在于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供应链资源。

供应链协同的主要价值是创新供应链商业模式,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供应链流程,共享供应链信息,标准供应链物流,最终实现供应链价值传递并增值,构造竞争优势群和保持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协同管理有效的突破传统企业管理的组织界限,建立了跨组织双赢的业务流程结构,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供应链协同通过将供应链各个不同环节的组织结构、增值环节(如研究开发、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集中采购、离散制造、流程制造、市场营销、渠道网络、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具有特定优势的相关交互企业组织起来,以整体协同管理为目标,以专业协同技术为基础,以业务信息共享为手段,以物流运营标准为支撑,从系统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有效促进供应链的内部、外部协调一致,在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价值的同时实现各参与企业“局部效益”,开创“多赢”的局面。

那么,构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意义在哪?

首先,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供应链协同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供应链企业协同合作可以明确的发现客户的真实需求,而客户需求是供应链驱动的首要要素,更是供应链协同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确保了供应链协作的方向性。

其次,供应链协同有效提升行业整体价值。供应链协同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优势互补,通过协同各参与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整体性,增加行业客户的融合性和参与性,创造行业价值最大化。

再次,供应链协同构科学建企业生态平台。供应链成员在业务交互中,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良好的业务关联,供应链协同所创造的平台价值,是个体企业无法体现的,需要借助供应链整体协同才能实现。

最后,供应链协同可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协同管理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在供应链企业不断的协同过程中,供应链的结构、流程及盈利模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商业模式的改变和创新。

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还面临四个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业务流程的集成,供应链通过流程串联,这种结构的供应链注线性关联,缺少灵活性,只限于流程性关联,从而影响了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传递和相关增值,主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商业模式陈旧造成盈利能力下降

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方法,成为引领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核心驱动因素。

目前,我国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利润率下降,各行各业发展面临的市场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均面临经营模式雷同、产品及市场同质化等问题,行业需求结构明显分化,仅仅依靠降低成本已经已经无法取得竞争的需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业务拓展向供应链高端延伸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供应链商业模式通过不断试错和实践逐渐从模糊的概念到清晰的业务模型及具体的实际应用完整呈现。

组织结构层级复杂管理协同难度加大

供应链的各个成员是处于供应链不同价值环节的实体,上下游的业务关系注定要存在利益分配冲突,商业行为会导致各企业间对抗行为,而且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来不同带来对对方企业的行为不理解或者不信任。

供应链成员在协同合作中,牵扯到较多的商业信息和商业秘密,所以采取相关保护和防范措施,合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供应链信任与亲密程度很低,供应链整体协同效率大大降低。

业务流程不畅带来整体运营成本增加

部分供应链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不能区分,导致业务流程不清晰,核心业务流程受到职能管理的制约,导致流程顺畅出现制约。

同时,核心业务流程不是以客户、市场为驱动,整个流程不顺畅,导致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匹配,整体效率低下,流程人为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浪费现象严重,不利于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信息孤岛不对称带来市场反应的降低

传统供应链管理仅仅关注单一节点最优,而未思量对整条供应链的协同,导致供应链效能失调从而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共享同步性较差,仅仅根据单一内部预测和不完整的需求确定管理方法目标,从而产生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同时,传统企业内部信息化水平较低,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失衡,使整个供应链无法实现敏捷反应,不确定性增加和预测准确度降低造成管理频频失误。

供应链协同体系怎么建设?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的相关不足和管理缺陷,通过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进行协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能力。

供应链协同体系的建设是生态型圈层建设,从企业战略层面、执行层面到企业的组织层面、技术层面等需要全面的协同才能实现有效合作,通过在跨职能、跨维度、去结构、去中心上实现了供应链协同,整条供应链才能实现高效率、高可视、低成本、低风险的提供相关产品和相关服务。

供应链协同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如下: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

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是指供应链协同体系运营的战略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既有整体战略的统一目标,也有个体企业的协同目标。供应链战略目标协同体系建设,本质上是界定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业务聚焦和各参与企业的利益平衡关系。

协同的重点内容包括:供应链战略的职能集成化、响应敏捷化、服务柔性化、渠道网络化、价值知识化、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利益平衡化等。确立供应链战略协同目标,还应建立战略的沟通协商、平衡制约、合理退出、管控监督、综合评价等机制,让参与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权责利,确保供应链协同战略目标的实现。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有传统“竞争-博弈”竞争模式转变为“合作-整合”模式。

供应链组织结构是供应链组织在职、责、权、利方面的动态结构构成,其本质是供应链成员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在业务范围、个体责任、相对权利方面所形成的分工协作结构体系。供应链组织结构必须随着供应链战略调整而进行相关协同,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主要包括组织协同和结构协同。

供应链组织结构协同强调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结构,通过结构优化实现结构层次清晰、科学分层管理,明确供应链结构协同的要求、责任、权力、利益,因此组织结构协同体系可以提升参与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供应链管理的溢价增值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

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体系是从供应链企业内部到供应链各参与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各种供应链生产要素的需求变化导致供应链业务流程需要进行调整和迭代,因此,业务流程协同成为供应链协同的重要组成。供应链业务流程协同重构成为供应链价值增值重要手段和方法。

供应链企业在产品研发、集中采购、生产制造、渠道网络、物流配送以及售后管理等方面重构业务流程,对协同流程进行全面优化,突破供应链流程管理的瓶颈,采取符合供应链实际情况的最佳做法,把整个供应链建成一个动态、规范、平滑、高效的流程管理体系,并通过对供应链现有流程进行重新整合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以流程带动信息、物流和资金在供应链内无障碍地流转,使协同业务流程管理发挥真正的效果。

供应链信息共享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息协同体系是指通过信息数据驱动传递为基础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递、实时共享同步的协同体系。

数据驱动的信息共享协同是供应链管理成功与否重要支撑条件,供应链各环节的正常运营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介业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没有信息传递和共享的供应链,各个企业成为彼此孤立的信息孤岛,只有高精确度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保证需求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不失真、不离散,才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信任问题和迭代问题,供应链参与企业通过以信息共享为工具,以优化供应链绩效为目标,进行协同决策,不仅摆脱了各节点企业单一目标分散决策所造成的供成链整体效益协调问题,也解决了传统集成式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制定主导决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是指为了供应链能协同运作而制定信用准则、规范及契约交易的基本制度,是供应链有效协同的前提和制度保证。

供应链各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以商业信任和企业精神为基础的,要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就必须加强征信体系和信任机制建设,这样供应链的运作安全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信任机制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耗费,并减少摩擦与矛盾、谈判与协商,从而大大调高了效益,降低了成本。

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规则主要有企业愿景、诚信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价值准则、程序原则、办事原则以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规则等,因此,各企业应积极参与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修改的制定、选择、执行和奖惩机制,确保供应链信任机制协同体系的有效监督和执行落实。

供应链财务结算协同体系

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就是要以现金流精益化协同管控为核心,密切衔接供应链相关业务流程,把有限的资金资源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最优配置的过程。

资金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正逐步成为贯通供应链各业务领域的重要管理手段,供应链资金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资金结算和现金流的动态状况统筹安排资金,形成引导供应链业务流程提升的倒逼机制。

在财务结算资金协同化管理总框架下,以供应链资金预算管理协同为核心,以现金流量动态管控为重点,以财务、业务流程融合为支撑,以资金筹集和帐期管理交互为基础,掌控供应链企业的融资、营运资金管理、资金结算等关键性环节,实现财务结算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协调统一和财务资金结算全过程的可视性、可控性。

随着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应用资金管理协同平台,利用资金池,对全供应链的资金协同统筹管理,资金统一筹集调配,统一运营管理,统一风险控制,信息共享对称,利益高度协配,构建高效的供应链财务资金结算协同体系,保障了供应链的稳健持续发展。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体系

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围绕产业供应链和金融经营协同的融合,它的增值收益主要来自于产业支持下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产业组合稳定现金流支持下的资金成本节约。

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资本协同是供应链企业创造增值溢价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债务资本结构降低整体融资成本,开展资本技术化、科学化运作实现资本溢价增值,拓展企业金融工具和手段迭代,推进金融资本盈利模式创新,寻找供应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供应链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和整体效益,把金融资本占总体资产、营业收入的比例控制在合理区间,通过资本管理计划优化,在保证企业资金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的低效沉淀,以资金运作产业化为目标,确保企业资本的流动性、安全性、效益性的动态平衡优化关系,制订存量资本运营原则和资金运作措施方案,争取金融资本在供应链的整体运作的协同效益最大化。

供应链物流支撑协同体系

供应链物流支撑体系系统是指在供应链互动协同管理范围,相关企业在协同条件下物流体系运营的相关管理。供应链协同采购整合、制造整合、渠道整合、信息整合都需要物流支撑体系的重构优化支撑才能实现,供应链参与企业要考虑整体物流成本的有效归集和合理分配,不仅仅要降低某项业务的单一成本,还要有效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

传统渠道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多是产品导向按照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调拨、末端分仓配送的物流路径,随着供应链协同整体需求,协同物流支撑体系通过优化整个物流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配合流动实现高效优化,并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的创新管理,通过对仓储库存和运输配送过程的协调,发挥物流资源的组织协同效应,大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

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网络的支撑实现全渠道的需求订单、便捷支付、物流配送之间的有效融合交互衔接,使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计划、生产、流通、服务等业务过程更加协同高效。

线上线下协同体系主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数据和线下业务流程数据共享集成共享实现数据结构化,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实现供应链生产要素高效匹配,以需求数据为基准,通过数据协同产生新的增值方式,可以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打造以线上、线下资源融合控制为核心的供应链协同体系,通过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共同培育和合作、向上游延伸与品牌商合作、与同业战略合作联合采购,向下游联合线下实体渠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差异化有协同的多渠道体系。

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

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驱动整个供应链业务的源动源头和核心要素,需求预测协同体系是预测目标、预测工具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服务体系。

是根据供应链企业现有的基本状况、运营特点以及影响发展变化的众多因素,通过运用理论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多维度的分析研究来判断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需求预测可以科学高效优化库存管理,降低供应链的运营成本,显著提高运作效率,对于供应链战略的总体设计和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求预测协同是柔性制造和按需生产的基础、是连接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的桥梁,供应链的各环节运营都需要需求预测的相关数据配合支持,如供应链的销售计划、制造排产计划、财务资金筹集管理等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都直接或间接受到需求预测协同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供应链需求预测协同体系可以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成败。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

供应链产品研发协同体系是供应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与供应链协同构建了产品与供应链同步化设计的框架和流程,从而确保产品和供应链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客户个性定制化需求导致产品研发的需求模式发生了变化,产品研发的需求由传统的产品功能驱动向客户驱动转变,产品开发也从内部驱动转变为客户驱动,产品开发的由内部被动设计转变为供应链协同设计,供应商协同参与产品设计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构建分布式、多组织、分布式异地设计中心、供应商联合设计的协同平台体系架构,从而达到快速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研发效率,提高协同研发的战略价值。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采购管理协同体系是基于供应链管理协同的需要从传统的采购模式向现代采购模式转变,即采购战略从传统交易向战略合作转变、采购需求从库存需求向订单驱动转变、采购范围从定向内部向协同外部转变。

在供应链协同条件下,采购管理是以客户或者订单驱动进行的,从用户需求驱动开始直到延伸到整个供应链,这种驱动模式可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降低采购整体成本,形成供应链协同下的采购管理理念。

传统采购模式下,供应商只关注价格等主要因素,并且与采购方是交易关系,而基于供应链的采购关注采购综合总成本,并注重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因此,在供应链协同采购的影响之下,企业中的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得到优化创新。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体系将库存管理嵌入整个供应链之中从点到链、从链到面的分布式协同库存管理体系。

供应链库存管理协同的目标是基于供应链的总体战略,以降低库存整体成本和提高响应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流程上各个库存节点管控协调, 将各环节库存合理分布,保持供应链整体库存管理成本最优。供应链库存管理与传统库存管理相比,不仅是维持生产销售的措施, 而且是供应链的重要平衡机制,消除供应链管理的不规则需求波动,保持供应链总体供需平衡。

传统库存管理只考虑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供应链协同管理实现整条供应链各环节库存的动态平衡,及时准确地预测供应链各项异常变化带来的需求,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协同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动态库存的科学分配。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体系

制造管理协同体系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将线性流程工作变为并行离散工程,实现供应链内部、跨供应链体系的各个工序、工位、环节、流程的生产模式,最终实现资源优化利用的目标。

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是以产品为对象,通过服务型制造、敏捷制造、智能化制造、云制造等模式,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涉及的数据集成到进行数据应用,将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使制造环节各个流程可以高效协同,同时,制造管理协同将间断式、孤岛式流程管理转变为集成化管理,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协同制造管理是提升制造环节的需求敏捷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实现协同协作开发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制造管理协同模式,简化传统制造模式,通过制造协同的优化实现制造模式的创新,形成完整的管理控制闭环。

供应链销售服务协同体系

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以满足终端客户消费需求为核心,以销售渠道战略协同为前提,以销售服务资源共享为主导,以销售信息充分共享为基础,对主要供应链销售渠道和终端用户实施的销售服务运作方法。

销售服务协同不是传统的渠道体系优化,是供应链升级迭代协同运作创新的转变,满足了客户驱动的渠道融合和客户交互,提升消费理解与敏捷反馈,是供应链客户之间的战略合作一体化的直接体现,建立销售服务协同体系是供应链协同的重要手段之一。

工业互联网分析范文3

>> 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企业员工绩效考核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新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分析与探究 企业90后员工离职原因调查及预防对策 中小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营医院员工离职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员工离职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析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 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 企业年轻员工主动离职模型及风险对策研究 企业员工离职现状分析及对策 浅析中小型企业“90后”员工高离职率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国有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 互联网经济下婚庆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传统企业在“互联网+”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义乌电子商务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物流企业“互联网+”的应对策略研究 试用期员工离职的原因及管理对策 基于组织承诺的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曾湘泉,明娟.互联网人才管理的现实困境与政策选择――基于北京的调查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5):93-95

[3] 蔡叶欣,杜丽.互联网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压力对离职的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6-10

[4] 杨静.IT企业知识型员工离职原因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工业互联网分析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企业人才管理;企业人才类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2003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互联网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对互联网企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预计2016年中国互联网公司直接从业人员将达到452万人。对互联网人才需求的研究不仅对求职者,对企业、社会机构、政府部门,乃至互联网的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1 互联网企业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1.1 互联网企业人才供需的矛盾

1.1.1 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供应不足的矛盾

由于国内整体的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行业的普遍高薪吸引越来越多的知识型人才选择从事与互联网行业相关的职业,也造成现阶段国内互联网企业的人员流动较大,很多互联网企业出现用工荒、核心人才不够用的问题。

1.1.2 互联网企业快速更新的知识结构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

信息技术本身变革快、创新多,发展也较快,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不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1.1.3 互联网企业“招人难”和互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互联网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存在互联网企业“招人难”和互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人才流失严重。

1.2 互联网企业人才供需矛盾原因分析

(1)普遍缺乏一个完善的互联网企业人员培训系统,以满足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需要。

(2)根据互联网企业不同的战略目标和商业模式,人员需求不同,培养方式不同,互联网企业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3)目前很多互联网企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时间较短,行业内的从业者大都是80、90后的年轻群体,人才自身竞争力较弱,企业需要加强内部培训力度,培养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是互联网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

2 模型的建立

2.1 变量提取与细分因子

本文结合企业人才管理、企业人才类型和实践三个方面提取相关变量进行分析,构建了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企业人才管理方面,主要从人才流动问题、选拔人才渠道、进入企业渠道和校企合作四个方面来分析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其次,在企业人才类型方面,主要从招人需求和人才素质要求两个方面对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研究;综合以上两大方面,加入实践对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结合研究目的所建立模型的细分因子定义如表1、表2。

表1 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中间变量

中间变量变量细分

企业人才管理人才流动问题:来源渠道、人才流失、信息沟通、员工培训

选拔人才渠道:企业内部培养、选拔、企业外部招聘

进入企业渠道:中介机构、人才交流会、校园招聘、网上求职、员工推荐、报刊广告

校企合作:有校企合作、没有校企合作

企业人才类型招人需求:都可以招到、基本上可以招到、只能招到一部分、很难招到

人才素质:创新能力、行业复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学习适应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外语应用能力、独立自主性

实践实践

据上表将互联网企业人才影响因素的细分变量进行定义,根据社会调查认证可以分得到以下模型:

RC=(A1*GL+A2*LX)*SJ*A3+A4*GL+A5*LX。

该模型主要用于计算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程度,RC是对互联网企业人才的影响,这个程度值受到企业人才管理GL、企业人才类型LX、实践SJ因素的影响。其中A1表示GL->SJ的直接效应、A2表示LX->SJ的直接效应,依次类推。基于以上分析建立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2.2 变量定义与模型假设

综合本文前述部分,下面对各变量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影响之间进行假设。

2.2.1 实践

在互联网企业中,实践问题是应聘者或工作者在实际岗位中最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知识薄弱、专业知识不扎实、缺乏行业背景知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脱节和实践能力薄弱等方面。实践能力越强,对互联网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大,互联网企业也正需要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1:实践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2.2.2 企业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的核心是“人才”,主要涉及质量模型、领导力、人才评价、评估中心、员工调查技术,好的企业人才管理会使得企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增强,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2a1:企业人才管理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2a2:企业人才管理对实践成正相关

(1)人才流动问题。

为了降低企业人员流动性,稳定企业员工,促进企业正常发展,留住企业人才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企业采取了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减少企业人才的流动,即实践能力越强。人才流动问题可根据实践能力强度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当人才流动越大时,对企业来说则损失越大,即实践能力就越弱,反之,则越强。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2b1:人才流动问题与跟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2b2:人才流动问题与实践成负相关

(2)选拨人才渠道。

选拔渠道的选择对于人才的选拔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企业选拨人才的渠道大致分为2类:一个是通过企业内部培养、选拔,一个是通过企业外部招聘选择。由于两种渠道各有优劣,因此企业在选择是从内部招聘还是从外部招聘时,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利弊,视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人才选拨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通过人才选拔这一实践,找到最合适的人,而“最合适”的判断标准要看人才到企业后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2c1:选拨人才渠道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2c2:选拨人才渠道与实践成正相关

企业在选择招聘渠道时,考虑以下因素:企业特点、财务状况、紧急招聘、招聘人员的质量要求、关注新兴的招聘方式等,互联网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招聘渠道,有效地识别适合匹配的人才。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2d1:进入企业渠道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2d2:进入企业渠道与实践成正相关

(3)校企合作。

学校和企业建立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质量,注重学习在学校和企业实践,关注学校和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首先,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有针对性的培训人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其次,学校和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可节约教育和企业的成本。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2e1:校企合作与实践成正相关

H2e2:校企合作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2.2.3 企业人才类型

企业员工的个性、特点、爱好和社会经验有所不同,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岗位需要的人才也是不一样的。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3a1:企业人才类型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3a2:企业人才类型与实践成正相关

(1)招人需求。

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制定招人的计划,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即实践来达到计划要求。但是是否一定能达到既定的指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3b1:招人需求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3b2:招人需求与实践成正相关

(2)人才素质要求。

互联网企业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创新能力、行业复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学习适应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外语应用能力、独立自主性等。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3c1:人才素质要求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成正相关

H3c2:人才素质要求与实践成正相关

2.2.4 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

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不同的变化。基于以上信息得出假设:

H4a1:人才流动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H4a2:选拨人才渠道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H4a3:进入企业渠道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H4a4:校企合作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H4a5:招人需求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H4a6:人才素质要求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H4a7:实践与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正相关

本次调研以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网上发放问卷方式,共计发放问卷530份,回收有效问卷508份。结合现阶段互联网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对企业人才管理和企业人才类型对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影响的研究建立起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模型。对模型中的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SPSS21.0及AMOS17.0做了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并对模型提出的假设进行了相关检验,研究的结果从理论上证实了企业人才管理和企业人才类型、实践三个中间变量对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程度。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在企业人才管理方面,对于选拨人才渠道、进入企业渠道信息需要重点关注;在企业人才类型方面,人才素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标准和体系。

3 总结

通过对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求职者的素质,让企业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互联网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情况,更好的满足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所以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对互联网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还要进行长期的研究,依据实际情况对于各种因素进行跟踪、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何梓源.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人才供需状况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4).

[2]钱华明.中小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3).

[3]卢迪.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及高校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6).

[4]金明,宋绪文.移动互联网岗位需求和人才能力分析[J].现代商业,2014,(28).

[5]胡思伟,高国辉.孙静然.中小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特征调查与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5).

[6]Jie Zhao, Peiquan Jin.Conceptual Modeling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Hiding in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Software,2010,5(4).

[7]Francois B. Vernadat. Technical, semantic and organizational issues of enterprise interoperability and networking,2010,34(1).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河北北方学院一般项目“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及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S201305)的研究成果。

工业互联网分析范文5

工业互联网是指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力,让世界更美好、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且更经济。

工业互联网将整合两大革命性转变之优势:其一是工业革命,伴随着工业革命,出现了无数台机器、设备、机组和工作站;其二则是更为强大的网络革命,在其影响之下,计算、信息与通讯系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伴随着这样的发展,三种元素逐渐融合,充分体现出工业互联网之精髓:

智能机器:以崭新的方法将现实世界中的机器、设备、团队和网络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软件应用程序连接起来。

高级分析:使用基于物理的分析法、预测算法、自动化和材料科学,电气工程及其他关键学科的深厚专业知识来理解机器与大型系统的运作方式。

工业互联网分析范文6

或许,一场新的互联网革命即将到来。

“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这就是我们所称的‘工业互联网’。”前不久,GE总裁在中国高调推出他的工业互联网理论。GE认为,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它通过智能机器间的连接并最终将人机连接,结合软件和大数据分析,重构全球工业、激发生产率,让世界更快速、更安全、更清洁、更经济。

这一理论一提出就引来业内的广泛关注,中国移动也表示对此感兴趣。在让人有点眩晕的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概念之后,工业互联网这个新概念又能给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中国工业经济支柱、拥有多种优势的国企,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GE认为它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简单的说就是将机器、人连接。核磁共振成像仪、飞机发动机、电动车,甚至发电厂,这些都可以连接到工业互联网中。

“工业互联网,是由机器、设备、集群和网络组成,能够在更深的层面和连接能力、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从而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各机器的潜能,提高生产力。” 中研普华研究员萧滔认为,工业互联网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最大程度地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推动设备技术的升级,从而提高效益。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工业还是互联网,这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有目共睹,我们都在感同身受着。工业化创造了无数的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互联网革命带来了计算、信息与通信系统的进步。工业互联网则汇集了两大革命的成果,将世界上各种机器、设备组、设施和系统网络,与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和软件应用程序相连接,为各种企业、产业和宏观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机遇。

“如果这两者相结合,就能够互相吸收更多的资源,更有效地进行资产优化、系统优化,从而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高,这就是其最大的优势。” 萧滔信心十足地表示,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大力普及和应用,将对我国的工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如果我国医疗效率提高百分之一,就意味着节约250亿元的医疗成本。在商用航空领域,节约百分之一的燃油就意味着节约180亿元的燃料成本;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百分之一,就意味着节约价值500亿元的燃料。各行各业对于燃料的需求非常大,这些成本的节约就是新的效益。”

事实上,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国内一直都有,而非仅仅是GE的舶来品。

上海可鲁系统软件有限公司2004年就于国内最早提出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并一直在做怎样把工业设备通过工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可鲁副总裁张坚对《国企》记者解释道:“从技术的层面,工业互联网属于一个交叉性学科的综合应用,涉及三个领域的问题。一是工业信息安全,二是网络通信技术,三是广域自动化。只有把这三个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工业互联网。一是依托公众网络连接专用网络、局域网。现在企业里有很多局域网络,比如石油传输管线、铁路交通、电网等。二是以生产自动化为基础,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然后再变成工业互联网。”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物联网的大热,各种类似于“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层出不穷。比如思科的“万物互联”,IBM的“智慧地球”,云计算、大数据等等,眩晕的新概念让我们不知从何理解。GE认为,物联网主要强调的是通信,工业互联网是以资产作为出发点,比如发动机、燃气轮机、核磁共振以及客户的一些需求,以寻求零宕机,更高的燃油效率,更好的企业绩效和机队运行效率。工业互联网是结合材料和分析的,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都是相关的。

“其实这些都是与物联网对应的概念,只不过是大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柏斯维认为,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是物联网的一部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工业互联网的时代。GE提出工业互联网,可以说很好地把握了物联网的发展时机,是一次非常有效的概念营销。“十二五”规划推荐了9个试点领域,其中智能工业与工业物联网的概念类似。

柏斯维对记者表示,我们不应该限制在概念本身,不断重复这个口号,给GE做嫁衣,而应该思考这种概念的提出带来的变革,以及我们自身如何利用好物联网带来的新机会。工业互联网也好,物联网也好,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从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型。我们要思考企业如何能在工业互联网浪潮中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找到好的机会,在此轮变革中占据竞争优势。

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大热,赛迪顾问移动互联网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王武军并不感冒。“叫什么并不重要,实质是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这些仅仅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的节点,可以将它理解为工业信息化的应用,也可以理解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一种应用。” 王武军认为,传统工业是大机器生产和制造,现在无非加一些信息通信设备、微处理器,也就是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通过联网、远程控制等手段将信息化往前推进了一步。我们没必要如此大惊小怪。

中国市场已可大力发展?

GE在分析报告中指出,我国已具备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和条件。

萧滔赞同这一观点。“首先,我国过去20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速度和装机量,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尤其是航空、能源和医疗三大领域。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工业占GDP比重为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57%。从人口数量和机器设备方面来说,我国是最多的。其次,我国互联网目前正处于新的高速增长时期。2013年前6个月,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1.23亿,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最后,我国在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等方面应用非常大,发展也非常快。这些都为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准备了基础。”

近年来,中国工业迅猛发展。但是,我国工业企业信息化的脚步仍待提速。虽然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企业还是信息孤岛,要使生产数据信息化可谓任重道远。这些也正说明了工业互联网市场的潜力所在。

以上海可鲁多年的实践来看,国内工业自动化的市场需求很大,比如构建远程监护和维护系统,在石油、电力和交通领域的需求非常强劲。“比如我们2006年开始进入陕京线,构建从陕西到北京的石油管路监控,实施了远程监控和管理,有效降低了维护成本。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必然带来管理模式的改革,这些需求会逐渐被发掘出来。”张坚说。

张坚认为,工业互联网发展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首先,在工业领域设备的需求多种多样,所有设备都要基于网络连接才能发挥功效,因此如何让工业设备上网就成了关键问题。其次,解决安全上网的难题,要求合理利用一些公共资源来使工业网络有安全传输的保障。最后是如何上得起网的问题。现阶段工业设备上网成本很高,在中国普及推广具有很大难度。此外,工业互联网和传统商业领域的通信模式不一样,把工业互联网的局域网延伸到广域互联网上,也会面临一连串的设备互联互通问题。“可鲁经过几年的努力和研发,已经在这些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推广工业互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张坚对记者表示。

国内这样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物联网的本质是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的数据采集、传输与分析。随着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的推动和发展,物联网三个层次(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像控制系统、传感器、远程监控以及其他各种设备,国内市场已经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柏斯维认为,我们已经迈入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这些技术为物联网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工业互联网作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如果快速发展,那么对促进传统制造业由粗放型、以规模取胜向精细化转型,提升整个工业的内在素质都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一次契机,是振兴工业、高端制造业的突破口。

前景是美好的,但是国内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已经有好几年,并未引起巨大的市场变化和突破,甚至很多企业对此的认知度还不是很高。这也恰恰暴露了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柏斯维告诉记者,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有一些不利因素。第一,我国高端制造业大而不强,虽然体系完善,总体产业规模国际领先,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某些产品(比如高端机床)还严重依赖进口。第二,缺乏自主设计能力与关键核心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内公司投入研发的力度普遍不逊于国外企业,成效却远远不足。校企联合研发的力度还需要加强。第三,人才缺乏。环境监控、远程诊断、产业链集成,这些都是迫切的需求,但是相关的高端人才不足。

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王武军一直比较冷静。“市场是否成熟,技术是否推广,取决于企业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企业规模和人工状况等去衡量采取技术手段与人工的比较效果以及成本,无法统一而论。不过对于工业互联网而言,未必会像‘云计算’那样享有国家专门政策的支持,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就像物联网的概念在国内也提出了很多年,但是真正落地的不多。”

国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具有明显的趋向大中型化的特征,而且国有企业占了绝大部分份额。这为国有企业利用工业互联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在电力方面,工业互联网能使全国成百上千家电厂的数据汇总到云端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同时,由于发电和传输的精确可控,电力生产将成为一件量入为出的事情。从而我们也终将实现电力在个人、公司、电厂之间的灵活买卖。对于具有规模优势的国企,无论是在资本投入收益方面,还是在提高效率方面,反而更能体现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优势。“规模效应很重要。大型的企业和产品市场分布广泛比较广的企业采取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手段更有价值。”王武军表示。

不仅如此,国企可以向GE学习,通过“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的方式,卖数据和服务给客户,加强自身转型,借机增强高端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将自身打造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也可以利用GE的产品和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国企可以和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设国际领先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形成合力,共同开拓物联网在工业的应用。国企还可以以此着眼于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战略新兴产业,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摸索科技创新的方向。”柏斯维认为,这对于国企是机遇,更是责无旁贷。

“利用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绝对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萧滔表示,“但要充分利用好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国国企分布在各行各业,但基本是独立经营,联系度不高。其次,工业互联网是一项大工程,涉及人、设备、机器、互联网和大量的数据相结合,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加之国企涉及的工程项目一般比较大,刚开始应用起来比较困难。最后,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人才总体比较缺乏,国企也不例外,制约了工业互联网在国企的发展。”

王武军则认为,实力雄厚的国企面临两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保证安全?上网之后海量企业信息的快速传输,如何避免关键信息因安全问题而落入有不法企图的人之手?同时,出现海量数据之后,如何拥有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

从国企高管到下海成为一家专攻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型民企的老总,上海可鲁董事长林苑对工业互联网给国企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有着深刻的感受。

“对技术创新有陈旧意识的牵绊,是国企首要面临的挑战。”林苑告诉记者,对于工业互联网发展而言,国企没有技术研发优势,有应用优势,但一直未充分利用起来。我国的创新能力一直不如发达国家,与我国的创新机制有关,尤其是国企。中小企业一般创新能力较高,全世界创新80%来自中小企业。而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效率较低。这种情况对于国企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据介绍,国外解决创新问题的办法是,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侧重于发展方向的战略研究,但是技术研发都来自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拿出基金去收购技术研发成果优秀的小型企业,变为自己的技术。国外大型企业90%以上的技术来自对中小企业的收购。

“而中国恰恰缺少这样的机制。很多大型企业都搞自己的研究院,投入几十亿元的资金。事实上,它本可以花小钱办大事,将资金利用得更有效率。”林苑对这种情况很忧虑,“抱着铁饭碗的国企的创新动力远没有中小民企那么迫切,效率没有中小企业高。现在很多国外的大型企业,已瞄准国内做技术研发的民企,开始收购大量专利技术和企业。我们就遇到专门收购技术创新公司的基金,股东都是世界著名大型企业,包括GE。他们比较看重国内的市场。因为国内研发型的企业几乎只剩上市这一条窄路,对于他们机会非常多。而国内科技创新民企又面临着资金匮乏、竞争激烈的窘境。只要民营企业有一个好技术就会被国外企业收走。”

林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国企不仅要针对工业互联网树立与民企合作的意识,而且要有与国外一流外企相抗衡的意识。否则就是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损失。

而当下国内良好的技术市场利于国企快速建立起对于工业互联网一套完整的创新投资机制。对于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研发,国内很多中小企业已走在世界前列。“我们企业的数据采集技术至今仍领先GE两年。2004年全球第一个全嵌入式工业通信服务器,以及全世界最高端的工业通信服务器都是由我们创造的。还有很多工业互联网方面的技术,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都做得非常好。”林苑表示,国企要做的不是技术研发,而是如何把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国企要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优势,寻求创新机制的突破口,成为引领国家创新机制改革的一个样本。

国企应如何应对?

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企,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比如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以及整合产品、技术、资源的能力优势。如何发挥自我优势,充分发挥潜力,成为工业互联网革命来临时国企应最先思考的问题。

“解放思想,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逐步确立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的创新投资机制。”林苑表示,国企并不具有技术研发的优势,专业的事由专业的公司来做会更有效率。研发方面,国企应该充分与民企合作,可以收购、合资,或者联合研发,带头建立起更新的国家创新体制,将技术研发的优势集中于国企,提高国企的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为工业互联网浪潮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物联网在发展初期,需要统一标准。各个行业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而行业标准的建立需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尽快统一。当下很多国企是本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制定标准方面有话语权。这是国企的优势。“如果这些企业能够意识到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与此同时不断加强自动化、信息化建设,有效吸收互联网发展的经验,国企就能在这一波大潮中抢占先机。”柏斯维对记者说道。

根据GE的描述,大数据可以称为工业互联网的命脉,也是关于软件和分析的新构建,能在机器上提取有意义的数据。它将通过传感器等设备和网络传递而来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内容整合再次输出,以提高效率,改进产品。企业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新型的服务。工业互联网就会形成一个“数据物流”的产业。“数据传送过来企业要怎样用?这是关键。其中所需要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我国企业与国外相比差15~20年。”林苑认为,国企在未来要大力提升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新浪潮的到来。

在萧滔看来,工业互联网是要把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整合起来。工业互联网迅速发展,国企应积极坦然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首先,工业互联网所带来的利益能多快在经济中起到作用,取决于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所以,国企在运营过程中应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不断研发新技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其次,工业互联网给经济带来利益的速度还要同企业与其他公司合作的能力相结合,也要与商业环境以及商业政策相联系。国企在经营过程中,应不断与其他公司、企业合作联系,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工业互联网需要一个适宜的主干网,数据中心、宽带频谱和光纤网络都是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并用以连接行业和地域之间不同的机器、系统和网络。国企在这方面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网络设施,建立好自己的数据库,加大其中各环节的联系,以便支持工业互联网数据流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