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1

职业教育中信息化平台建设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相关教师与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效率加以重视,还要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执行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为此,对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其建设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策略

1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必要性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较高,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在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后,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执行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管理模式,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建立相关数据库,保障能够更好的提升信息化公开性,在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系统化的教育管理过程。在建立信息化平台之后,可以更好的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科学、合理的规划教育教学,在管理与控制学生学习效率的过程中,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的进入下一个阶段[1]。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在建设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提升自身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效率,重视职业教育的自身效益,使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目标建设的量化处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规划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有序性,使学生通过信息化平台学习基础知识,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

2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计划

2.1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原则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其类型主要分为门户型以及功能型。门户型就是对各类内容进行整理,保证能够按照相关教育部门的规定对信息化平台进行建设,重视教育办公以及服务,在收集数据之后做出有效的统计,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先进性以及开放性,办公服务以及设备齐全,各类网站必须体现出学校的特色,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其优势得以有效发挥。功能型就是利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教学进行评价,重视教育培训等工作,保证能够发挥良好的功能效果[3]。

2.2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国家教育项目重点工作之一,软件服务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网站建设效率,还能更好的提升方案设计质量。管理人员应该单独的对信息相关服务器以及各类数据库进行管理,集中在统一的处理中心,实现良好的网络远程访问[4]。同时,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用户的需求,为其设置专门的浏览器,降低信息化平台的使用繁琐性。在计划之后,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用户对应用的需要,对维护系统的建立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较好的在线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方案设计的信息化与规范化,还能更好的对信息化平台进行维护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使职业学校意识到自身核心工作的重要性。另外,此类方案设计的成本较低,与其他方案相比较,开发以及维护的风险也很低,对其发展产生较为有利的影响[5]。

2.3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功能设计

在职业教育建立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其功能的设计,保证能够发挥网站建设优势作用,此时,应该将其分为两个网站类型。第一,职业教育门户型网站的建设。门户型信息化平台建设是较为重要的,相关设计人员应该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平台的设计,教育平台的建设应该具有自身特色,服务方向为职业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通过对学生的有效管理,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使职业教育日常工作实现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同时,门户型网站的设计,还要重视网络教学环境的营造,要求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使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第二,职业教育功能型网站的建设。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重视网站功能设计与开发工作,根据对教师以及学生需求的分析,对专业优势进行合理的利用,提升网站建设的深度,使其成为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中的信息化平台[6]。

3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保障体系

3.1信息化平台建设评价与验收

在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评价与验收工作,制定完善的工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的提升信息化平台建设质量,根据网站建设内容的分析,引进先进技术。此时,应该对网站建设的内容、技术以及各类功能进行评价,在了解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执行验收工作。管理人员在设置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细化评价内容,分清各类职权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提升评价与验收工作的工作效率,管理人员可以组织专家小组,要求专家小组在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中,执行评价与验收工作。

3.2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运营模式

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发展,取决于运营模式的有效性,目前,国家职业教育网站的运营模式分为三种类型,政府投入型、完全市场运作型、政府主导运作型。政府投入型就是政府在职业教育网站建设过程中,负责所有资金的引进,并且所有权归政府所有。此类模式适用于经济水平较低的职业学校,能够更好的提升网站建设效率。完全市场运作型就是教育学校主导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政府对其影响力很小,此类运营模式适用于教育功能型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但是在实际运作期间,由于是教育体系的网站,很难提升运作效率,短时间内无法达到预期效益,只能依靠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政府主导运作型,就是政府提出信息化平台建设方向,对其进行一定的管理,与职业学校相互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效率。

3.3建立信息化平台保障机制

职业教育网站运营效率与目标的实现程度,与保障机制产生密切的联系。所以,管理人员应该重视信息化平台的保障机制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引进各类教育资源,重视组织工作。在建设保障机制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引进足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资金,重视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保证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健康发展。

4结语

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聘用工作人员之前,严格要求应聘人员的专业素质,其专业技能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在聘用之后,阶段性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执行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作者:张莉莉 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李欢欢,陈卓,力志,等.基于数字化校园环境的高校媒资管理系统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4,(12):59-62.

[2]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5):76-78.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2

关键词:区域中职;“十二五”;信息化建设;思考

作者简介:石光耀(1959-),男,江苏省淮安市人,淮安市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中职特级教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及《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支撑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大规模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围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色、关键和保障,积极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三个”中心、培养“三支”队伍,采取“三项”举措,努力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实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与信息化,全面提高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实施“三大”工程,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

(一)标准化校园网建设工程。制定“十二五”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园网建设标准,实施标准化校园网建设工程。各校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着力点,以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为目标,在计算机数量与档次、网络设备、服务器、工作站、软件系统及其配套设备设施等建设上,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灵活性、发展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建设原则,考虑多网合一,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不断促进学校办公和教学业务的规范化、程序化以及管理的自动化。同时,校园网的建设还要体现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理念,“要依据学校自身开设的专业情况,在栏目设置、版面布局及网站内容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以凸现学校的特色。”[1]到“十二五”末,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部建成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校园网。

(二)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制定“十二五”淮安市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实施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各校以标准化校园网建设为基础,注重“数字校园战略的高度协同、数字校园建设的有效协调合作、数字校园建设的技术整合与资源共享、完善的数字校园规章制度文件”[2]建设,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80%,每个专业建设1个以上数字化实验室和远程协作教室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环境,并积极探索智慧校园建设。[3]要加快信息技术终端设施建设,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创新数字化的专业学习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知识建构工具,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推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努力建成支持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办公和管理、资源建设、对外交流的数字化环境,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关键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三)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制定“十二五”淮安市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实施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加强市级职业教育网站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设先进、高效和实用的网站基础设施。建成市、校两级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加强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平台、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等综合资源平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行业企业、街道社区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更新机制。在技术上,要坚持“就近、易得、可用”的建设原则,“既关注资源的积累、流转与共生性,更立足人的需求,注重资源的实用性与便捷性,即从业务体系中建设具有内嵌积累与互动模式的功能架构,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资源自动归档;搭建集中式数字资源平台,使资源能被上传下载、分类存储、快速检索;提供嵌入接口,实现不同应用需求对资源的调用。”[4]

二、建设“三个”中心,形成信息化建设特色

(一)仿真实训中心。仿真实训的目的是“完善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其能通过计算机或网络接受操作指导,进行模拟操作练习,并可根据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技能评测。同时,系统能够方便指导教师进行维护、管理和监控,为学习者提供适时的和有针对性的辅导。”[5]因此,建设仿真实训中心有利于扩充实训教学手段,节约设备投入,缩减实训开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管理难度,优化实训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全市职业学校按照“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思路,坚持构思缜密性、设备先进性、场景仿真性、环境职场性的建设原则,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实践教学公共环境,实施虚拟仿真与实景实训相结合、先虚拟再实景的教学模式,以及对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将仿真操作作为技能鉴定一部分的考核办法,为在校学生、企业职工及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到“十二五”末,全市职业学校品牌或特色专业(专业群)建成一个仿真实训中心。

(二)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是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被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二是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6]我市职业学校,尤其是与市、县级电大合并的职业教育中心校,要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体系,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和区域实际,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确立以网络教育环境和资源建设为重点,以建立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能够远程接收教育信息资源的卫星接收系统为补充,在加强数字化优质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通过通讯网络将学校内部的优质资源快速传送给分布在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社区乃至家庭的学习者,为科技文化推广、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终身学习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全国、省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的作用,鼓励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现代远程教育与培训,使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课堂面授,探索提高实操能力的远程职业教育实践模式,广泛开展远程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到“十二五”末,市、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校全部建有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三)多媒体应用中心。多媒体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多媒体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全市职业学校以服务教学科研、培养师生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能力为目标,坚持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动态性、经济性的建设原则,配置多媒体硬件系统、多媒体操作系统、媒体处理系统工具和用户应用软件,重点建设放映室、多媒体课件制作室、多媒体阅览室、智能教室、电子音像教材室、摄录编辑室等功能室,不断完善多媒体应用中心的服务功能,提高建设层次和服务能力。到“十二五”末,全市职业学校要建成一个层次较高、特色显著的多媒体应用中心。

三、培养“三支”队伍,立足信息化建设关键

(一)培养信息化管理队伍。成立市、县区、校三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建立健全管理职能部门,制订市、县区“十二五”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是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加强统筹协调。要把政务信息化作为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探索建立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人才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等创新性、关键性和前沿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域职业教育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电子政务应用能力。各职业学校建立由一把手牵头的信息化领导机制,成立机构,设立信息化主管。要加快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引进工作,全面提高职能部门、校长、信息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

(二)培养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制定“十二五”淮安市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养规划和淮安市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积极与高等院校、有关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合作,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信息技术职业能力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每年组织教师信息化教学、课件制作竞赛,开发信息化教材。到“十二五”末,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认证与考核体系,90%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全面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培养职业学校学生队伍。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必修课程教学工作,积极开设常用软件应用、打印机和数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有关内容的选修课程,“注重信息技术与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的整合力度,努力推进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的信息化,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使用信息能力得到普遍提高。”[7]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等级考证,每年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竞赛活动。到“十二五”末,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证合格率达95%以上,努力提高各专业学生的通用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和综合信息素养。同时要着力办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客户信息服务等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行业企业用人紧缺和就业前景较好的新专业和培训项目,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四、采取“三项”举措,落实信息化建设保障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办学评估指标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期交流、分析、检查、评比等各种管理制度,使信息化工作规范与创新结合、探索与推广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课程开发和专题培训制度,使教师培训与培养、课程开发与实施、教材使用和管理等同步推进。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制度,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探索和创新与企业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着力提高我市信息化建设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经费投入。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设立淮安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力争逐年增长。积极争取社会和合作的行业企业的经费支持,多方筹措资金,鼓励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向职业院校捐助符合标准的优质信息化软件、资源、设备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积极落实各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工作调研、方案制定、设备更新、资源建设、队伍培养和项目创建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科研先导。组织国家、省级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课题申报和研究,设立市级职业教育信息化专项课题,开展相关论文评选活动。定期组织不同主题的信息化工作现场会、研讨会和观摩活动,促进区域、校际之间的信息交流、经验推广和项目合作。加大信息化建设与校企合作的实践研究,建立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信息化教科研资源库,积极推动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数字化软硬件产品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文灵.中职校园网建设初探[J].读与写,2012:3

[2]王运武.协同提升数字校园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2011:9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

[4]阮国杰,罗明勇.数字校园顶层设计:让“数字”服务于“人本”[J].中小学管理,2012:2

[5]李杰,李捷.关于职业教育机构虚拟实训环境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12:7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应用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必然性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职业教育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内容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职业管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在档次上包括高、中、初多种层次。在对象上,既有职前培训教育,又有职后提高教育。信息技术将职业教育带入了信息化的时代。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师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中进行,从而使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如今早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社会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必然涉及到有关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手段等方面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由于职业教育注重实效性,教学内容西安对来说稳定性不高,变化较快,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授教学内容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从社会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出发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引入和应用信息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三、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新兴职业的出现,就意味着职业教育中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职业教育,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根据社会的进步、职业的变化,调整自身的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时代的变革的步伐,方能使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二)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使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跃进到多媒体与互联网。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互联网的海量存贮、高速检索、大规模传播等特性,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一改传统的单一形式,异彩纷呈,令人眼花乱、目不接。

(三)改变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是多种感官同时运作,相互协调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多元化,同时作用于多种感官,从而使受教育者学得更快,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职业教育中引用信息技术,为其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情景化学习及探究性教学等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地点、方式等相对来说更加的灵活和高效。

(五)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呈现的工具,老师可以利用其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多媒体素材库,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同时也可以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六)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

四、职业教育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费高速公路的普及应用,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在信息大潮中勇于拼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网络技术、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以及教育信息数据库等智能化教育工具的应用淘汰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投影片等教具。制作精良的课件可以把用文字和语言等工具很难表述的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可见的推广和发展,将使视听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成为教学方法的主流。

五、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施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对于教学过程的深化改革意义非同一般,因而要特别注重其实施过程,使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应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通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载体,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认识与激动工具。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合理施教,实现各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如在建筑制图方面,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教学的优势,把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教学方法,转换到电教课程上合理解决,通过创造丰富、生动的立体模型,配上相应的平面投影和简要说明,使学生快速建立平面投影图与空间立体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制作精美、投影清晰效果良好的目标,摆脱传统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的教学方法。实现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且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只有利用信息工具对学生知识进行重构,利用文字和图象处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使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真正的结合,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新,推动整个职业教育向信息化深度和广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一明.我国职业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2] 郭岚峰.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备,2006(3)

[3] 俞洪.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

[4] 刘成新.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4-0024-03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办学竞争,各大高职院校普遍关注信息化在提升办学质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十年,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投入逐年增加,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挑战,抓住机遇,推动职业教育思想、体制、观念、模式等模式的改革,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任务。

一、近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02年9月,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2007年5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010年7月,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2011年8月,教育部成立了由袁贵仁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推办的成立,是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重大项目和示范引导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近十年,领导的讲话、国家、教育部和省的文件精神,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充分理解和有效贯彻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教育界重点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规划

学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在业务系统建设方面,学校现已建成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教学、财务系统、网站群系统和VPN等应用系统,一卡通系统也正在有序推进中,这些应用系统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部门的应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各部门业务需求情况的复杂化,使得现有业务系统无法满足学校发展需求;已有应用系统对业务发展、新一代IT通信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应对能力;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阻碍了业务联动、信息共享和服务融合的进程。

面对这种情况,迫切地需要在传统校园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方向和新途径,坚持以服务为目标,以师生为核心,在“技术”与“用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打造一个既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又贴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新一代教育信息化校园。

三、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一)加强组织领导,重视队伍建设,统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

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统一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到每个部门和每位师生。信息化校园建设必定会引起管理机构的变革和工作流程的重组。

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四大发展战略之一,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支撑。2013年12月成立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信息化中心。组建由部门信息化主管和部门信息员等组成的“纵向三级”和“横向三维”的信息化队伍。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部署、指导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各部门积极支持,密切协作,共同推动。

1.全员重视,进一步明确应用需求是建设工作的动力源头

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级部门要从源头采集信息化建设应用需求;全校师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调研论证,进一步细化建设方案是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

精心谋划,拟定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同力协作,制定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强化管理,紧跟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

3.服务引导,进一步强化系统应用是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

加强宣传,及时推广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化系统应用问题;加强培训,及时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加强服务,及时处理信息化建设应用盲点。

(二)完善基础设施,细化实施过程,搭建开放融合的基础框架和支撑平台

1.搭建基础网络平台。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基石。学校的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实现万兆主干,千兆接入,出口带宽为2.6G,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网络需求。加强校园网络统一管理、对运营商在校所有网络设备统一配置、对全校网络设备和配置进行清查、对部门楼宇信息点位进行梳理、对网络认证账号进行清查、对弱电间进行巡检整治。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梳理网络常规事务的处理流程,规范台账制度。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满足各种终端的上网需求。目前,学校有线信息点达8500个,校园无线网络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学校有线、无线网络已经覆盖整个教学办公及生活区,为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搭建了安全稳定的网络基础平台。

2.拓宽信息化合作渠道。学校成立“运营商信息化合作洽谈工作组”,与三家运营商开展信息化建设合作洽谈。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签署“信息化校园建设合作协议”。探索深度多层次的新型信息化项目的合作,实现合作多赢。

3.建设集成数据中心。建设集中高效的数据中心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重点。为了收集、处理和存储学校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存储集中、数据集成,提高数据的统一性、安全性和利用率,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学校于2012年实施了数据中心项目改造建设,现已投入使用。

4.整合应用平台。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基础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决定着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ISO9000的流程化管理理念,在综合分析、调整优化学校核心业务流的基础上,解决“信息孤岛”,实行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系统。按需要建设部分新的应用系统(包括OA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团委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毕业离校系统、校友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同期对图书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邮件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等原有系统进行整合。通过梳理各部门管理流程和业务数据,统一数据标准,重组业务流程,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供集中化的信息服务。提供应用集成与单点登录,相关应用数据实现一站式访问。

5.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现有入网计算机6000多台,学术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16个。近几年,大力改善升级教学设施,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创建完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模式提供了良好地信息化环境。现已建成多媒体教室100多间,座位数达到8000多座。

6.增设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数字资源制作设备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学校现建有具备录播功能的教室25间,配备高清摄像机6台,有图形工作站、非编系统14台(套)。通过录播制作设备,实现教学、学习过程同步直播和摄制,为优质资源的智能化制作提供保障。做好录播教室使用规划,按照学院规模进行录播计划分配,做好微课大赛、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市级以上精品资源课程建设的录课工作。

7.构建网络资源平台。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学校重点建设了网络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网、微课竞赛网、视频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多个教学资源库。数字资源平台的搭建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教学和学习在学校渐成了主流。这些网络课程共享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全课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学习平台的使用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也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互动教学、便利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环境。重点技术支持学校规划建设的百门精品资源课程,给予课程设计、微课录制、交流互动技术指导。

8.做实课程学习平台。教育信息化重点就是教学信息化,学校一直将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工作作为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8年开始构建基于Moodle的网络学习平台,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学校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现有网络课程834门,用31209个,日均访问量达2500人次。以Moodle平台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符合商院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建设《Moodle网络课程设计》培训课程,基本满足师生对Moodle平台的基础应用培训。同时开通在线互动,解决师生具体问题。

9.做好信息化保障。保障学校网络、设备等信息化设施的正常运转,配合教务处、招生办等相关部门和院(部)做好考试、录取、比赛等技术支持和保障工作。加强对学校多媒体教室管理,细化多媒体教室应用,满足不同专业信息化教学硬件设备需求。加强对学校公共会议室的协调、管理、保障功能。做好各级各类重大活动、会议等公务活动的录像保障工作。

(三)强化建用结合,普及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建设成果普惠于全校师生,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经组织申报、专家审核和教育厅批准,学校于2011年成为无锡高职院校首家“江苏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基地”,14名教师经考核成为培训讲师。以学校加强内涵建设为契机,做好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作。为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计划开展信息化培训。组织开展“新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新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校园信息化设备使用培训专题讲座”、“二级信息员专题培训讲座”、“上门服务月活动”等,有效地引导师生使用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引导师生积极利用校园信息化资源方便快捷地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有关事务,大力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5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91)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提高科研水平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四个方面。强化信息意识,营造良好环境,制定规章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参与课题研究等措施,有利于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http://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89-04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全球的经济结构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大系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必然受此影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然而,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整体发展水平却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瓶颈”,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也制约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潜力。因此,重视和加强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研究,对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意义

信息化素养是信息社会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更是职业教师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执行者的教师,其信息化素养体现为对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适应与操作能力,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组织与优化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等等。培养和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为信息化社会培养创新人才,贯彻终身教育思想,促成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而必然选择的一条发展道路。教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获取信息的强烈意识,具有对信息好坏进行评判的分析能力,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对各类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广泛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益,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

(二)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结构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高低、信息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因此,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将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在当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时代,教学质量始终是我们强调的重中之重。

(三)科研水平提高的需要

科学研究是高校获得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需要教师去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要获得持续发展,保持旺盛生命力,其教师必须要成为研究型教师。教育改革要得以实施,就必须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然而,我国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科学研究的基础较为薄弱,教师的科研水平亟待提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可以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全面、广泛、熟练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涵

信息化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主要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整合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能力。它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观念、内容、组织、技术、模式、环境、评价等一系列教学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创新,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其内涵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洞察力、敏感性、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是人们对信息能动的认识和反映。人们信息意识强弱主要体现在能否很好地利用所处环境中蕴藏的各种信息。提高信息化素养的关键是强化信息意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对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信息化素养等有正确的理解;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学习、教育或者科研工作等问题能够通过获取信息来解决,并且这种信息获取与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大不相同。所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指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信息搜集的方法及对信息的预测、分析、利用的知识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体现了其信息知识的丰富与否。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有足够的信息知识和较强的信息利用能力,才能做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需要具备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主要涵盖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各种教育媒体的使用方法与主要特点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与作用等基本知识;信息化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以及信息化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等。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教学资源后要能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工作的需要,开发制作出有利于开展教学、丰富课堂、培养技能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具有多维的信息能力,即教育媒体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整合技能、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技能、教学设备简单故障的排除技能、多媒体教室的驾驭技能等。同时,要具备六方面的信息化素养,即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评价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输出能力等等。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道德

所谓信息道德就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道德准则和要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关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道德素质才能做到为人师表和以身作则。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责任意识,能够理性地选择信息,保证向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传递信息的思想性与科学性;要重视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的道德意识,维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不可分割的整体。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在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扮演教师的角色,更好地担当起教师的责任,以期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一)强化信息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前提条件是改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传统思想观念,强化其信息意识,培养其对信息的敏感度。信息化素养这一指标在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结构中一直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信息意识尚未到位。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但还是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教师甚至缺乏信息学的基本知识,对信息不敏感,信息思维能力不强,对现代教学手段不会使用,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低下。因此,在信息化时代,重视强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需要同时搞好软件和硬件建设,营造有利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优良环境。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为课堂教学配备各种常规的教学媒体,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并且使用方便的多媒体教室,为教师配备足够多并能与因特网相连的计算机,使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师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应用网络,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信息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使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使用网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良好的网络环境只解决了信息传播的载体问题,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还必须解决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问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的组成要包括音频素材库、课件库、案例库、基础教育资源库、习题库和VOD视频点播等系统。高等职业院校还应配置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成适应高职教育教学的教学资源库。

(三)制定规章制度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作出规定。

首先,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信息化素养能力培训方面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邀请信息化方面的专家来校开展培训和讲座等,具体培训内容可由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要有相对稳定的工作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其次,各高等职业院校要定期更新、修订培训的内容。在确定培训内容时,要依据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进行整合式培训。同时,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进行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应该经常更新。

最后,培训要有的放矢。在培训前应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定,在此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能力水平和教育教学需要科学地确立培训目标,设计有效的培训方案,制定相应的分级培训大纲,进行分级培训。

(四)完善激励机制

要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还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评价激励机制,促使整个教师团队产生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实践的外部动机,调动广大教师的应用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的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应予以鼓励,要坚定教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的学习信心和不断深入探索的精神。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应多以肯定、鼓励的方式给予积极引导和激励。高等职业院校可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课程、制作教学课件、建立个人教学主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应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情况与教师工作总体考核结合起来。同时,可把取得相关的教育技术培训证书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入职、晋职、晋级的重要考核条件,对于不接受教育技术培训或培训未合格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得评优评先以及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虽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目标的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促进手段。

(五)参与科学研究

教育信息化试图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解放出来,但传统教育制度仍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无论在内在结构上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有所变化,教学手段也愈加科学和高效。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有关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课题的研究。这样做有利于帮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有利条件,拓展研究思路,积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实践向前快速发展。当然,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也将鞭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制高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想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主阵地上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占领这个制高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素养,刻苦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岗位上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http://

参考文献:

[1]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J].江苏高教,2004(4):109-111.

[2]马淑芳.对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构想[J].教育信息化,2006(6):69-70.

[3]王丽娟,吴陈.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02-103.

[4]罗辉.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5(2):15-17.

[5]翁国秀.论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2):150-152.

[6]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4(2):21-24.

[7]王威扬,刘庆治.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86-87.

工业与信息化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农村教育;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倩苇(1964—),女,四川三台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E-mail:。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并向信息社会迈进。贵州目前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变的历史时期,同时面临着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机遇和信息化时代的新挑战。2012年4月8日至14日课题组对贵州省教育厅、教科院、电教馆、贵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进行访谈,并对黔西县、大方县、独山县、贵定县的24所农村中小学(含教学点)教育信息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基于对贵州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本文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视角,分析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2000年以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保障措施,提出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建议。这对于促进贵州乃至中西部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均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视野下的贵州教育信息化

西部大开发战略从2000年开始实施,至今12年了。2012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发展的政策文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如果西部是全国经济发展的短板,贵州就是短板中的短板。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发展重点工程”之一。[1]提出“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中小学75%以上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促进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保障措施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项目,要求“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2]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其中一项任务是为农村薄弱学校每个班级配置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覆盖西部省区。该计划的实施,将大力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装备配备水平。西部大开发持续推进为加快贵州边远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推进贵州的教育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贵州是一个边远、贫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农业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的85%,2010年贵州省人均GDP1.3万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0%。由于历史、经济、地理等原因,贵州教育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这样的条件下推进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是贵州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举措。贵州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其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信息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以计算机教育工程(1999—2002)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农远工程实施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5)、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初步应用阶段(2006—2012 )。近10余年来,贵州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信息化相适应,与教育现代化显著相关,信息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匹配,呈现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贵州教育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水平相适应,促进了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成为表征当今社会“时代特征”的“高频词”。贵州是中国内陆省份,即使在边远地区农村无不感受到“信息化”的时代气息。近几年来,贵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数字贵州”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省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宽带”,覆盖全省的现代通信网络基本形成(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省“十一五”、“十二五”社会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整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孤岛”。早在199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计算机教育工程的通知》(黔府办发[1999]120号)。这在当时来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使得贵州已经走在前面的工作成为一些省份的借鉴和参照”。[3]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工程”,在全国200个试点中小学中,在贵州省就安排了100个学校来试点。“贵州省的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实干精神,为其他远程教育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并在全国获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4]贵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相得益彰,提高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增强了“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农村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贵州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相关,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信息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不断提高。一般来说,农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水平;工业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信息社会要求劳动力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贵州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的实施,把学校(教学点)办到了家门口,直接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