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例6篇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1

作者:陆建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结构

理事会认为概念框架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实务处理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尤其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需要一套能够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概念清晰、内容完整、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来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概念基础。为此,理事会在新概念框架中,将概念框架定位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帮助理事会在一致的概念基础上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此,理事会强调,新概念框架应当是一个全面的框架,应当涵盖理事会在会计准则决策中所涉及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议题,应当能够帮助理事会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内在一致的会计准则,特别是对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无论是在同一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还是在不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范的,均应当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概念框架应当在其中起到统驭作用。

二是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在通常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应当基于各具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拟定其会计政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在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在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但该准则允许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能需要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或选择)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即财务报表编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据能否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达到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等,来决定其所应采用的会计政策。

三是帮助所有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近年来,由于交易越来越复杂和有关方面对财务信息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变得相对复杂,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准则已经成为现实问题,而通过概念框架则可以为此提供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有关方面可以通过概念框架中的理论和概念基础,更好地理解理事会为什么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做出有关会计处理规定,其决策依据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虑的。毫无疑问,这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规范了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什么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要求等财务会计基本问题。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从结构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第一章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有用性及其局限性,关于报告主体的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和这些资源和索取权变动的信息,以及关于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相关信息等内容。

(二)第二章为“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以及对有用财务信息的成本制约因素等内容。

(三)第三章为“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主要涉及财务报表的范围界定和报告主体的界定等内容。

(四)第四章为“财务报表要素”,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组成及其定义等内容。

(五)第五章为“确认和终止确认”,主要涉及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过程、确认标准以及终止确认等内容。

(六)第六章为“计量”,主要涉及可选择计量基础的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计量基础时所应考虑的因素等内容。

(七)第七章为“列报和披露”,主要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及其原则、财务报表要素分类的原则、财务报表信息归总的原则等内容。

(八)资本和资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资本的概念、资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润的决定、资本保全调整等内容。

以下将对上述主要修订内容进行介绍,并评估其影响。

二、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

新概念框架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有关报告主体的、对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原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的目标定位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财务报告目标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

1.引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概念。理事会认为,理事会有责任拟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而不仅限于财务报表目标,尽管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部分,理事会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主要是与财务报表相关的问题,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围仅限于财务报表范畴,明显过于狭窄,比如有关公司战略、风险、未来预期等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但可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理事会同时认识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从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或者相关报告,理事会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当聚焦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财务信息及其报告,其成本将非常高昂。因此,理事会认为,新概念框架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围绕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仍然是满足使用者需要最为有效的方式。

2.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会认为,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通常无法要求报告主体直接向他们提供信息,因此,他们只能依赖于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大多数财务信息。基于此,理事会将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界定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这些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理事会认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体过于宽泛,作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其基本目的应当是满足那些无法直接从报告主体中获取财务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关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这些使用者无疑应当是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至于其他诸如监管部门、公众等,他们可能会发现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对他们也是有用的,但他们不应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基本服务对象。

3.明确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满足的基本使用者的决策主要是资源配置决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财务报表目标时,只强调财务报表要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没有对经济决策的涵义和范围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认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主要满足基本使用者的资源配置决策需要,将使用者的决策明晰化。理事会认为,使用者的这些资源配置决策主要包括三类:(1)购买、出售或持有权益或债务工具;(2)提供或者结清贷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贷;(3)对会影响主体经济资源使用的管理层行为行使表决权或施加影响。理事会认为上述资源配置决策依赖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贷者所预期的投入资源的回报,而对这些回报的预期又依赖于他们对报告主体两个方面情况的评估:一是对主体未来净现金流入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情况的评估;二是对管理层关于主体经济资源经管责任(Stewardship)履行情况的评估。为了进行这些评估,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关于主体经济资源、对主体的索取权以及有关这些经济资源和索取权变动情况的信息;二是关于主体管理层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脱其使用主体经济资源的责任情况。而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使命便是尽可能地提供这两方面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评估主体现金流量和管理层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并进而为其资源配置决策服务。

新概念框架较好地构筑起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者决策、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需要及其与财务报告2之间关系的逻辑体系,澄清了经管责任在财务报告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财务报告目标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二)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

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样的财务信息是有用的,就显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对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哪些质量特征做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并建立了有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应当具备相关性(Relevant)和如实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在此基础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还认为有用的财务信息还需要考虑成本制约(CostConstraint)因素。

1.关于基本质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规范了两个基本质量特征:一是相关性;二是如实反映。

新概念框架规定,相关的财务信息应当能够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决策的信息是相关的。如果财务信息具备预测价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确证价值(ConfirmatoryValue),则表明该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决策有所不同,从而表明该信息是相关的。新概念框架还强调,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关项目性质和(或)程度的、在主体特定层面的相关性。

新概念框架规定,财务报告应当如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实质,因此将“如实反映”作为一项基本的质量特征。“如实反映”要求在最大程度可能的情况下,有关信息应当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无差错(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确。新概念框架强调,中立性需要审慎判断的支持。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即资产和收益不得高估,负债和费用不得低估;同样地,资产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负债和费用也不得高估,否则它们会导致未来收益或费用的高估和低估。

2.关于提升性质量特性

除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两个基本质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财务信息的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验证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强调,这四个质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进一步增强,但它们不能使无用的信息(比如不相关的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信息)变得有用。换句话说,这四个提升性质量特征扮演的是“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认和理解有关项目的异同;可验证性可以使使用者确信相关信息是否如实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及时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决策时及时获得能够影响其决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简洁从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关于成本制约因素

新概念框架认为,成本一直是财务报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个制约因素。在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新概念框架强调,理事会应当评估要求主体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够超过编报和使用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还强调,理事会在制定准则考虑成本制约因素时,应当从财务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审计师、学术界以及其他方等广泛的范围获取有关新准则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这种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应当局限于单个报告主体,应当从广泛的财务报告整体范畴来考量。

4.关于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变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个主要的质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纳入相关性范畴,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纳入可靠性范畴,及时性纳入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范畴。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新概念框架区分了基本质量特征和提升性质量特征,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有用的财务信息必备的基本质量特征,突出了这两个质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质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则作为提升性质量特征,这对于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更有指导意义。而原概念框架没有做这方面的层次区分,容易导致在涉及具体会计处理时出现相关信息质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难,甚至顾此失彼或者轻重难分。

二是将“如实反映”取代“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质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实反映”质量特征。理事会在2010年修订概念框架时已经做出了该项决议,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馈意见。为此理事会又对此进行了重新审议,理事会最后决定保持原来的决议,即将“如实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清晰界定和传递“可靠性”的涵义,在实践和征询意见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将其理解为可验证性,有人将其理解为准确性,有人将其等同于在计量不确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显然,作为一个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义方面不够清晰,为此,理事会决定使用“如实反映”的术语,并细化“如实反映”所包含的内涵,从而更好地反映出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进一步澄清了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涵义和地位。近年来关于审慎性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颇有争议,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会修订有关财务信息质量特征部分内容时,基于审慎性有可能与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虑,曾经不再将审慎性包括在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相关内容中,为此引起了不少争议。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审慎性的表述,强调审慎性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判断时应当保持谨慎,它不允许高估或者低估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即审慎性判断的行使应当不影响中立性或者应当与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确了计量不确定性与“如实反映”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新概念框架认为,强调“如实反映”的质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计量不确定性,或者计量不确定性太高并不表明无法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认为,使用合理的估计是编制财务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会降低财务信息的有用性,只要这些估计得到了清楚并准确的描述和说明即可。

(三)关于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关“财务报表和报告主体”的内容,原概念框架没有相关内容。新概念框架将“财务报表”界定为“提供关于报告主体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情况的特定形式的财务报告”;将“报告主体”界定为“要求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或者可选择编制财务报表的主体”,明确报告主体不一定是法定主体,它可以是一个主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个主体。报告主体界定的是财务报表的边界范围,因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报告主体不是法律主体的情况下,有时要决定报告主体的恰当边界可能是困难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从考虑主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来决定其边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应当是相关的、如实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据新报告主体概念的界定,区分了合并财务报表、未合并财务报表和汇总财务报表的概念区别。其中,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为单一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未合并财务报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为单独报告主体的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信息;汇总财务报表提供的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关系联结在一起的报告主体的财务信息。

(四)关于财务报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财务报表要素构成上没有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等五个要素,但是在要素定义方面,则发生了一些变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与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针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作了改进:

1.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

关于资产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资产定义明确资产是经济资源,并进一步通过单独定义经济资源的方式将资产的实质界定为有潜力产生经济利益的权利,即将资产聚焦于权利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入,这是资产定义的突出变化,实现了资产的实质由传统的实物资产(PhysicalObject)到权利的嬗变,适应了经济金融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基本概念创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资产定义删去了原资产定义有关“未来经济利益预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资产定义中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标准,而原资产定义则要求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是确定的或者很可能的,这也是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定义的又一个突出变化。

三是明确资产定义中尽管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标准,但并不表明经济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经济资源一定会确认为资产,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财务报表要素定义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

关于负债定义的改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负债定义明确负债的实质是转移经济资源的义务,而不是经济利益的最终流出。

二是新的负债定义通过对义务的界定引入了“没有实际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负债标准,按照该标准,无论该义务是法定义务还是推定义务,无论该义务有确定的对手方还是没有确定的对手方,只要主体没有实际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负债的定义,这是对负债进行进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变化。

三是新的负债定义删去了原负债定义中有关“预期会导致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的要求,和资产定义的变化相同,新负债定义淡化了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标准,使得在负债定义中,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当然,和资产定义的有关规定一样,新概念框架强调,负债的确认除了需符合其定义之外,还需要满足有关确认标准和计量要求等。

关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尽管从字面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费用的定义是依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而界定的,因此,资产和负债定义的变化其实在本质上也对收益和费用的内涵和外延产生了影响。另外,新概念框架还强调,尽管收益和费用是从资产和负债变化角度进行定义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费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两者同等重要。

(五)关于确认和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中的“确认”部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完善,同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

1.关于确认标准的变化

确认是指将符合财务报表要素——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定义的项目纳入财务状况表或者财务业绩表的过程。

原概念框架规定了两条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一是与某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将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体;二是对该项目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符合这两条确认标准,相关项目才予以在财务报表内加以确认。

新概念框架对该确认标准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两条确认标准,而是按照原则导向,建立了新的确认原则和标准。新建立的确认原则是将确认标准明确指向财务报告目标和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确认所产生的有关资产或负债和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的变动信息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则表明该确认是恰当的。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关项目符合财务报表要素定义的前提下,提出了两条确认标准:一是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信息是相关的;二是如实反映了有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应的收益、费用或权益变动的情况。有关项目只有在满足这两条确认标准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确认。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相关性”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者负债的存在是否有不确定性;

二是即使资产或者负债存在,但是相关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较低。

关于上述确认标准中的“如实反映”标准,新概念框架强调,该标准可能会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确定性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存在计量不确定性,有时即使存在较高程度的计量不确定性,也不能阻止有关会计估计提供有用的信息。当然在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关资产或负债可获得的所有相关计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计量不确定性,而且没有一项计量能够提供有关资产或负债(包括相应的收益或费用)的有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资产或负债就不符合确认标准,就不应予以确认;

二是确认的内在不一致性(即会计错配)。新概念框架强调,在有些情况下,确认一项资产或者负债,要考虑相关的资产或负债是否也应予确认,如果相关资产或负债不确认,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确认上的内在不一致(会计错配),从而无法如实反映一项交易或事项的全貌;

三是列报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强调,确认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环,考虑相关信息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确认的金额如实反映有关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或费用等情况,因此在考虑确认条件时应当将其与有关列报和披露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2.关于新增的终止确认的内容

终止确认是财务会计处理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已确认的资产或负债最终都会涉及到终止确认问题,为此需要统一规范相应的处理原则,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没有涉及这一内容。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终止确认的内容,规定终止确认是指将已确认资产或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从主体财务报表中移除,终止确认通常发生在有关项目不再符合资产或负债定义时,其中,对于资产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时,通常应当对该资产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对于负债而言,当主体对所确认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现时义务时,通常应当对该负债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终止确认。

新概念框架规定了终止确认会计处理的具体目标,即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应当旨在如实反映两方面的信息:一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发生后主体留存的资产或负债情况;二是终止确认交易事项导致的主体资产或负债变动情况。

根据上述具体目标,新概念框架根据不同的交易情形规定了终止确认的具体处理原则。比如资产报废了、负债到期了,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包括全部或部分)应当予以终止确认,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变化情况;如果资产还没有报废或者负债还没有到期,但资产或者负债转移给了其他方,在这种情况下,新概念框架亦规定了相应的终止确认原则,即主体通常可以通过终止确认相关资产或者负债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来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转移情况;但在一些有限情况下,主体可能需要继续确认所转移的资产或负债部分,并将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确认为一项负债或者资产处理,同时加上恰当的列报和披露要求。显然,新概念框架对不同情形下的终止确认会计处理原则的规定,对于有关会计实务尤其是资产或负债的转移的会计处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关于计量

原概念框架尽管规范了财务报表要素计量的相关内容,但内容非常简单,只是列示了四种不同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同时指出“主体编制财务报表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应用历史成本时常常结合其他计量基础”。原概念框架没有对如何选择不同的计量基础、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规范和明确,原概念框架也没有涉及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使用的公允价值等现行价值计量基础等相关内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为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提供原则指引方面显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财务报表要素计量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用了较大篇幅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明确了不同计量基础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选择不同计量基础时应当考虑的要素,是对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进。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构建了新的计量基础体系

新概念框架将计量基础分为两大类:一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

关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历史成本应当至少提供有关所计量项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项)价格信息,但原则上不反映价值变动信息;

二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不表示有关资产负债的历史成本一成不变,有时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和情况变化予以更新,比如资产发生损耗需要计提折旧或摊销,资产发生减值需要调减资产历史成本;履行负债义务所需转移的经济资源价值增加导致履行负债出现亏空,从而需要调增负债历史成本等;

三是对有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是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会计领域的具体应用,摊余成本属于历史成本计量基础范畴。

关于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新概念框架明确了以下几点:

一是现行价值应当提供有关计量日状况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关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应当反映自前期计量日后包括在该现行价值中的现金流量估计以及其他因素的变化情况;

二是现行价值计量基础包括公允价值、在用价值(针对资产)和履约价值(针对负债)以及现行成本,其中,公允价值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反映主体特定的对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当前预期;现行成本反映当前购买相同资产需要支付或者承担相同负债应当收到的金额。新概念框架从而对公允价值、在用价值和履约价值、现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现行价值信息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区分。

2.明确了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确,选择不同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主要是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见,新概念框架在明确选择计量基础应当考虑的因素时,和前述确定财务报表要素确认原则和标准应考虑因素一样,均指向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和财务报告目标上,从而使得整个概念框架的逻辑体系更加严谨、更加内在一致,也更有说服力。

具体而言,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相关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资产或负债的特征,比如有些资产或负债对市场因素或其他风险非常敏感,其历史成本与现行价值存在显著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者认为有关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变动信息对他们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就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而现行价值则可能能够满足提供相关信息的需要。

二是资产或负债贡献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个主体的业务活动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间接地产生现金流量(如固定资产,一般需要和其他经济资源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现金流量),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反之,如果资产或负债能够直接产生现金流量,那么现行价值计量基础有可能能够提供相关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强调,资产或负债能否直接产生现金流量和主体的业务活动是判断一项计量基础是否满足相关性要求的两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关于一项计量基础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满足如实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认为,主要受到计量不一致性和计量不确定性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计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认为,当财务报表包括计量不一致(会计错配)时,这些财务报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一项资产或负债与另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直接相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项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采用不同的计量基础进行计量,有可能无法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对该类资产或负债及其相关的资产或负债,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计量不确定性。新概念框架强调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存在计量不确定性,甚至较高的计量不确定性,并不表明该计量基础无法提供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对资产或负债采用某计量基础进行计量,但计量不确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无法充分地如实反映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选择采用其他计量基础计量这些资产或负债是恰当的。

新概念框架还讨论了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提升性质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约因素对计量基础选择的影响,并提供了有关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计量技术方面的指引,这些内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对于未来会计计量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关于列报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没有涉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内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关内容,对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的目标、原则以及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抵销、汇总等原则进行了明确,尤其是对损益及损益表、其他综合收益及其转回等列报和披露原则作了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损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为反映报告期间主体财务业绩的基本报表;

二是明确损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张财务业绩表的单独部分(如损益是综合收益表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张单独报表的内容(如单独的损益表);

三是明确所有的收益或费用项目原则上应当包括在损益表中;

四是明确在例外情况下,理事会可以决定将某些收益或费用项目(主要源自资产或负债的现行价值的变化)排除在损益表外,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从而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

五是明确所有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原则上均可在以后期间转回至损益,只要该转回能够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实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如果该转回无法提供更加相关的信息或者无法更加如实地反映主体的财务业绩,那么理事会可以决定对该包括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费用项目在以后期间不予转回。

(八)关于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对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进行了专门阐述,新概念框架也专辟一章介绍了资本和资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对利润决定的影响,除个别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对原概念框架在这方面的相关内容没有作任何原则性的修改。本文为此对该部分内容不再赘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订完善对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会应对近二三十年来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变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财务会计基本概念领域的变革,尽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范畴,但它对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审计实务的发展则有着较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新概念框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的影响

新概念框架虽然本身不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它的实质是准则之准则,即它扮演着统驭和指导各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角色,是理事会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出各项技术决策的理论源泉和概念基础,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订完善中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了概念框架的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报告主体、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原则的明确、修订和完善,必将对理事会的决策和未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新财务报告目标聚焦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基本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要求理事会在未来研究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决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关性和如实反映这两个基本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其贯穿于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的全过程,要求理事会在做出相关决策时需要更充分地考虑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对资产和负债进行了重新定义,将资产和负债的本质定位为“权利”和“义务”,并在定义中取消了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标准,强调通过判断“是否有潜力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主体”或者“主体是否有实际能力避免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主体”来看有关权利和义务是否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这使得现行实务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资产负债定义的项目,未来有可能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从而对资产和负债的界定和范围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新概念框架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大量具体规定,为理事会做出有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决策设置了具体约束条件、标准和原则,将会进一步增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在一致性,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和说服力。总之,新概念框架为理事会制定和发展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设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约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会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认的、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

(二)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并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毫无疑问对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是有影响的。

中国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3,该基本准则扮演着中国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该基本准则是基于原国际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制定的,随着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对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国基本准则未来将何去何从。

显然,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势必需要提上议事日程,否则会出现具体准则的制定与基本准则不相一致的情况,即未来具体准则可能是根据与新概念框架下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而制定的,因此具体准则可能已经体现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但是基本准则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则,这种情况不仅会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会对有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会计实务的处理产生困扰。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行基本准则属于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部门规章),对其语言、范式、约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则明确不属于准则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这也使得我国基本准则的修订完善可能具有独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未来在修订我国基本准则时,如何对基本准则进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摆布好基本准则与概念框架之间、法律与概念指引之间的关系,将是一大挑战,需要有关理论和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影响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规范和约束理事会的决策行为、指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外,还发挥着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及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理解和诠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于某项或某类特定交易尚没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情况下,财务报表编制者可以依据概念框架来拟定其适用的会计政策,对相关交易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对会计实务处理其实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正确学习、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内涵、变化及其影响,显得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即各项会计处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理由往往来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有助于更好地运用会计职业判断,有助于更恰当地选择有关会计政策(在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会计政策选择的情况下),从而更好地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四)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

会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执业依据和准绳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订完善无疑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充分评估新概念框架对审计实务的影响,及时做好应对工作。具体而言,新概念框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的影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从而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更有针对性的、更准确的专业意见和专业服务。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好地开展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关概念基础、理念和原则要求,敦促和推动客户遵循准则,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减少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三是新概念框架为实务中出现的许多新型的或者复杂的、尚未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或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范存在空白的领域提供了原则指引,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客户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支持有较大需求的地方,注册会计师为此需要充分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根据概念框架的原则指引,为客户提供恰当的和公允的专业意见与技术支持。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2

关键词:本体;本体检索;语义相似度计算

1 引言

随着internet的日益发展和普及,本体在信息采集、信息检索及本体集成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02年12月18日berners-lee在国际xml2000的会议提出semantic web(语义网)的构想[1]。在semantic web中,语义相似度算法是实现基于本体的检索、采集等的关键问题。因此语义相似度算法的好坏成为信息检索效率高低的重点,于是改良语义相似度算法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关于语义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resnik根据两个词的公共祖先节点的最大信息量来衡量两个词的语义相似度。agirre等在利用wordnet计算词语的语义相似度时,除了结点间的路径长度外,还考虑到概念层次树的深度、概念层次树的区域密度。鲁松研究了如何利用词语的相关性来计算词语的相似度。li sujian等提出了一种词语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综合利用了《知网》和《同义词词林》。朱礼军等引入了计算语言学中的语义距离思想来计算领域本体中概念间的相似度。

本文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将概念的数据类型考虑其中,这样概念的语义相似度就更加精确。

2 本体与领域本体

本体(ontology)作为一种能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信息的概念模型,自被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外众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并在计算机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知识工程、数字图书馆、软件复用、信息检索和web上异构信息的处理、语义web等。www.133229.Com

2.1 本体的概念

目前对本体的定义有很多,专家们认为由studer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本体是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3]”最为精确。它包含4层含义: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明确(explicit)、形式化(formal)和共享(share)。

(1)概念化:指通过抽象得出客观世界中一些现象(phenomenon)的概念模型。

(2)明确:指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3)形式化:指本体是计算机可读的(即能被计算机处理)。

(4)共享: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2.2 本体的分类

guarino[5]在1997年对本体依照领域依赖程度,分为顶级(top-level)、领域(domain)、任务(task)和应用(application) ontologies共4类。其中:

(1)顶级ontologies描述的是最普通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应用无关,其他种类的ontologies都是该类ontologies的特例。

(2)领域ontologies描述的是特定领域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3)任务ontologies描述的是特定任务或行为中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4)应用ontologies描述的是依赖于特定领域和任务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就是基于领域ontology来设计与研究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

3 语义相似度计算

语义相似度是判断几个概念之间的语义的相似程度。在信息检索中,它反映的是用户查询关键词的意义上的符合程度。

3.1 语义相似度计算原则

语义相似度的计算原则是为了本体内部概念间相似度计算更加准确而提出的[2],其内容如下:

(1)量化原则:相似度是一个数值,取值范围应该在[0,1]之间[3],如果两个概念完全相同,那么他们的相似度为1,完全不同,相似度为0。

(2)简单性原则:计算相似度的同时应该考虑计算复杂度[4],复杂度应该尽量降低。

(3)充分利用本体的特性。

(4)可调节性:可调节性是指相似度的计算结果可通过某些参数来调节,词语相似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概念,可调节性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适应不同的情况[2]。

(5)类型性:在计算概念相似度的时候,也应该将概念的数据类型考虑其中,这样能提高概念相似度的精度。

(6)对称性:sim(c1,c2)= sim(c2,c1),对称性有利于概念相似度之间的对比与换算。

3.2 相似度计算方法

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医疗系统的本体,如图1所示。class:表示的是类,subclassof:表示的是本体中最主要的关系,即概念之间子类的关系,也就是继承关系。例如:c0是c1,c2的父类,而c1与c2则是c0的子类。

利于owl语言构建此本体的代码片段,如下:

xmlns:rdf="/1999/02/22-rdf-syntax-ns#"

xmlns:xsd="/2001/xmlschema#"

xmlns:rdfs="/2000/01/rdf-schema#"

xmlns:owl="/2002/07/owl#"

xmlns="/ontology1243997987.owl#"

xml:base="/ontology1243997987.owl">

……

……

(1)语义距离:是两个概念在本体树中的最短距离,记作distant(a,b)。①语义距离越大,其语义相似度越低。反之越大。②两个概念的父节点是同一个,那么distance=1/n(n表示与该节点有共同父节点的子节点的个数)③同一概念的语义距离为0。例如:图1中所示的distance(c5,c5)=0,distance(c7,c8)=0.5。

(2)datatype(数据类型属性)的相似度:是两个概念的数据类型的比较得出来的一个参数值,记作simdt(a,b)。如果两个概念的数据类型相同,则simdt(a,b)=1。如果不同,则simdt(a,b)=0。

(3)objectproperty(对象类型属性)的相似度[5]:是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记做simobject(a,b)。和分别表示概念和的对象类型属性的个数。 的对象类型属性所对应的概念为,的对象类型属性所对应的概念为,则概念的对象属性的语义相似度为:

(4)本体概念的深度:是概念在本体树中的层数,记作depth(a)。

(5)调节因子:是为了满足系统的特定需要而设定的特定参数。由于词语相似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概念,所以必须使用调节因数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它通过对本体树的广度与深度的控制来调节特定的语义的相似度。本文用k来表示调节因数。

综合得出语义相似度算法的公式:

式中sim(c1,c2)表示概念c1、c2的语义相似度,distance(c1,c2)表示概念c1、c2的语义距离,simdt(c1,c2)表示概念c1、c2的数据类型的相似度,simobject(c1,c2)表示概念c1、c2的对象类型的相似度,k表示调节因子,depth(c1)表示c1的的深度(即本体树中的层数),分别是数据类型属性和对象类型属性在属性相似度中的权值,,且。

3.3实验结果

根据本文得出的语义相似度算法,即上述公式计算出表1所示的本体树的语义相似度。

3.4 基于本体语义相似度的应用

begin;

input:查询表达式 q={w1,w 2,……,wn} and 语义相似度的临界值k;

result = null,i=0;

while(q[i]的语义相似度>=k){

result[i]=q[i]+相关概念集;

i++;

}

return result;

end;

4 结束语

人与机器之间的有语义的交流近年来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焦点与瓶颈。本体由于其共享性和明确性以人与机器的语义交流的基础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建立本体树,利用其层次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概念的语义相似度算法。同时将概念的数据类型与对象类型也考虑其中,这大大提高了概念的语义相似度算法的精度。但是由于本文只考虑了基于单个本体的相似度算法,不能满足多个领域本体间概念的相似度算法。在以后的研究中,会将此算法扩展到多个领域来设计,以便大幅度提高概念的语义相似度的精度,进而优化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及信息采集。

参考文献

[1]berners-lee t,hendler j,lassila o.the semantic web[j].scientific american, 2001,284(5):34-43.

[2]李鹏,陶兰.一个改进的本体语义相似度计算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226-228.

[3] 刘建,李素建.基于《知网》的词汇语义似度计算[j].中文计算机语言学, 2002,7(2):59-76.

[4] andreasen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数据元素;数据;数据标准化;元数据;信息分类与编码

1 数据元素基本理论

1.1 数据元素及相关定义

在数据元素理论研究中,下面的术语是很重要的,理解好这些术语是理解数据元素的基础。

①数据元素(Data Element):用一组属性描述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的一个数据单元。

②数据元值(Data Element Value):数据元能许值集合中的一个值。

③数据项:数据元的一个具体值。

④同义名称: 与给定名称有区别但表示相同的数据元概念。

⑤限定词:帮助定度和呈递唯一性概念的术语。

⑥域:一种属性的可能数据值的集合。

⑦值域:允许值的集合。

⑧域名:将数据元的值域及度量单位利用一个统一的名称来表示。

⑨对象类:对象集,现实世界中的想法、抽象概念或事物集合,有清楚边界和含义,并且特性和其行为遵循同样的规则面能够加以标识。

⑩对象:可要想象或感觉的世界的任一部分。

(11)特性:对象类的所有个体所共有的某种性质。

(12)表示:值域、数据类型的组合,必要时也包括度量单位或字符集。

(13)对象类词:数据元名称的成分,用于表示其所属的对象类。

(14)特性类词:数据元名称的一个成分,用于表述对象类的特性,(数据元名称的一个成分,表述数据元所属类别)。

(15)表示类词:数据元名称的成分,用于描述数据元的表示形式。

(16)数据模型:以反信息结构的某种方式对数据组织的某种描述。

1.2 数据元素规范与标准化框架

1.2.1 数据元素的组成

数据元由对象类、特性和表示三部分组成,其中对象类用于收集和存储数据的事物,例如,人、井、岩芯、管线、储罐都是对象类等;特性是用来区别和描述对象的,例如,颜色、性别、年龄、收入、地址、价格等均为特性;数据的表示部分中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值域,值域是数据元允许(或有效)值的集合。对于值域,数据元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值域,一种是所谓取值是固定的,即取值是可枚举的,例如,人眼睛颜色这个数据元,其取值可能包括:Brown、Gray、Green、Hazel、Blue,另一种是概括的,即数据元取值是有定义域约束的,其取值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无法列出全部值,例如人的年龄,其取值范围可能是1-200,并且每位要求是十进制表示。

1.2.2 数据元结构模型

(1)数据元概念(DEC):对象类与特性联合在一起形成数据元概念,数据元概念在数据分类中是非常有用的,一般来讲,数据元概念是一个抽象意义上的数据元,但这类数据元的对象类已经限定,只有经过对数据元概念中的各个要素再进一步的限定,才使数据元概念变成真成有意义的应用数据元素。所以,数据元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分类性。

(2)通配数据元:特性与表示联合在一起形成通配数据元,通配数据元素也具有抽象意义,对于这类数据元来讲,它的特性与表示已经确定,所以它具有通配性,如果将这类数据元与具体的对象类联系在一起,那么该类数据元就可以具体化为有意义的应用数据元。

(3)数据元类型:数据元概念与通配数据元形成数据元类型。

数据元是由数据元概念和表示两部分组成。当一个表示被联合到一个数据元概念上时,就能够产生数据元。数据元和数据元概念间存在多对1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数据元必须对应一个数据元概念,而一个数据元概念可以有多个数据元,换句话说,多个数据元可以共享一个数据元概念。

数据元与表示之间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一个数据元需要一个表示。当数据元的概念模型相同而表示不同时就是两个不同的数据元,数据元中的表示是描述数据元中的数据元概念中的特性,即数据元中的特性有且仅有一个表示。

在数据元概念中对象类和特性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对象类需要只需要一个特性(或者特性类),一个特性(特性类)只描述一个对象类,当一个特性和一个对象类建立关联时就产生了一个数据元概念。

同实体关系类的数据模型相比,模型中的实体相当于数据元中的对象类,而实体的属性本当于数据元中的特性和表示。

1.2.3 数据元素的属性

数据元素本身也是一个事物,既然是事物那么就需要属性来描述这一事物,通常我们也将描述属性称为描述数据元素的元数据。

1.2.4 数据元结构模型

经过对数据元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抽象出图2的模型,该模型反映出了数据元概念、表示、基本数据元以及应用数据元间的关系。

1.2.5 值域基本模型

按照数据元素理论,给出了数据元的值域模型。该模型将数据元素的值域抽象为概念域,即所谓的“域名”,一个概念域可能会与多个值域有关系;概念域可能是枚举类型的,也可以是非枚举类型;同样,值域可能是枚举值域,也可能是非枚举值域。

2 数据元的元模型

经过对数据元理论与实际数据规范化应用的研究,我们提出了数据元的元模型。

该框架模型是将对象类、特性类、分类模式由此演生的基本数据元和应用数据元、值域以及数据标准值、实例标准值以及标准实体有机的关联在一起。揭示了数据元与应用的紧密关系。整个模型高度概括了数据标准化的核心工作。

3 数据元素与信息编码间的关系

有些学者讲过,信息标准化实质是信息代码化的过程,周知,信息分类与编码在整个企业信息标准化中占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如何对企业的各种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并对其进行编码这是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其实数据元素与信息分类及编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表1中给出了数据元素分析方法与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对应关系。

4 数据元应用的领域

数据元素理论属于信息标准化的基础理论,即是数据规范化理论基础。数据元分析在信息分类、数据的集成参考模型、数据模型优化设计、数据元字典以及制订数据交换标准等方面得到应用。

数据元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相当流行,而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几年的研究,目前,我们已经将这一方法论用于石油上游的数据规范化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正在将这一方法论用于中石油的ERP数据平台中的数据规范化中。相信,随着这一方法论的在石油石化领域的不断应用,必将为石油石化信息化建设起到科学的指导与推动作用。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4

摘要:为了从语义层次上解决P2P资源匹配问题,本体论被引入,试图通过采用可扩展的信息建模工具使得网络资源发现系统能够高效、精确地发现P2P网络资源,同时获得良好的灵活性。然而当前采用的技术要求网络节点共享一个集中的网络资源本体,这种技术不适合高度动态性和分散性的P2P网络。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本体的P2P网络全局知识视图构建方法,提供了网络资源的全局描述,同时保持了对资源语义的揭示,这种方法不需要网络节点维护一个共享的集中的本体,可扩展性强,对资源的描述更灵活,更适合用于P2P网络资源匹配。

关键词:本体;P2P, 本体映射;知识视图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3

1 介绍

随着P2P(对等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网络节点的信息存储、传输和处理能力的要求迅速增长,对海量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成为当前P2P网络资源搜索技术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目前实用化的P2P资源搜索技术主要是基于关键字的匹配,其对资源信息的语义的揭示上有局限性。本体论[5]作为一种能够在语义和知识层次上描述资源信息系统概念模型的建模工具,自提出以来就引起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P2P网络局部本体概念聚类,构建网络全局知识视图的方法,全局知识视图为分散在网络中的节点提供了网络资源全局视图的结构化描述,为在P2P网络中进行基于局部本体的分布式资源匹配提供了有效途径。

2 相关技术

2.1 本体

本体[5] (ontology)是用于描述或表达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组概念或术语,既可用于组织知识库较高层次的知识抽象,也可用来描述特定领域的知识。本体通过知识来表示元语,从而捕获某个领域的语义,使得机器能够(部分)理解该领域中概念间的关系,通过公理或规则,还可以捕获其他知识,如领域背景知识等。本文中将本体定义为 ,其中C表示概念集合;P表示属性集合;R表示关系集合;A表示公理集合。概念表示特定领域中的一组或一类实体或者事物,每个概念可以由属性分别描述其不同方面的特点;关系描述了概念与概念之间或者属性与属性之间的关系。关系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ship)和关联关系(associative relationship)。分类关系表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父类,子类等上下位的层次关系;关联关系表示除了上下位层次关系以外的其它关系。属性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概念的描述。公理用来表示概念或者实例的约束。

3 全局知识视图的构造

在P2P网络中,每个节点的资源由它自己的本体来描述语义,即局部本体。通过对底层局部本体的分析后建立一个共享的全局知识视图。局部本体的每一个概念和属性都将映射到全局视图对应的视图元素上。当增加新的资源时,只需要增加新的映射关系,而不需要对原有的映射和全局知识视图进行过多的更改。

全局知识视图从宏观上对P2P网络中的数据源的信息进行了统一的描述;相对于全局知识视图而言,微观上,局部本体除了定义概念、属性等基本部分之外,还可以定义局部数据源的位置,类型等信息,供下一步查询调用时使用。本文构建全局知识视图的步骤如下:

(1)分析P2P网络各局部资源本体中的概念间的相似关系;

(2)基于局部本体之间概念的相似关系生成知识视图元素;

(3)建立局部本体中概念、属性与全局知识视图元素的映射关系。

3.1 局部本体间的概念聚类

构建全局知识视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现不同局部本体中存在的语义级的概念关联,通过语义的联系将不同本体内的概念映射到全局知识视图元素上,其中最基本的步骤是分析概念之间的相似关系,随后提取出概念间的共性的部分将其映射到全局知识视图中。假设在一个P2P网络中存在n个节点分别提供自身资源的局部本体描述: ,对应第i个局部本体的概念集 中所包含的概念数为 ,那么理想情况下,全局知识视图中对应于概念的视图元素的数量是 ;实际情况中,由于局部本体间的异构性造成具有等价或者相似的概念在全局视图中有多个知识视图与之对应,这种冗余造成知识视图的体积过于庞大,最差情况下,如果概念集中的每个概念都对应于一个全局视图元素,那么全局概念视图元素的数量将达到 ,假定相似度计算为基本运算,整个网络中本体的概念相似度计算的复杂度将达到 。因此,本文考虑将局部本体中的概念进行聚类,从而降低概念间关系分析的复杂性。

3.2 全局视图元素的构造

知识视图元素是对本体中实体的抽象,视图元素的构造过程正是对本体中实体的抽象过程,3.1节中描述的概念聚类算法是进行这一抽象过程的基础。

在本体中,概念间主要包括四类主要关系:等价关系(equivalentClass),继承关系(subClassof),关联关系(associateWith),不相交关系(disjointWith)。在构造视图时,视图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应当体现概念间的这些主要关系,并且由于不相交关系的普遍性,在知识视图中不考虑元素的不相交关系,在构造视图元素之前,基于由概念聚类算法所得到的类簇,通过本体推理机(如RacerPro)和领域本体得到类簇内各概念之间的等价关系。对于相互等价的概念,在知识视图中用一个视图元素表示,因此,类簇 中的每个等价类对应于知识视图中的一个视图元素。基于此,将概念间等价关系简记作 ,概念 所属等价类记作 ,即若概念 满足 ,记作 ,对类簇 进行等价划分并且对应每个等价类创建相应的视图元素。

3.3 全局视图元素间关系构造

视图元素间的关系反映了本体中实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概念间的等价关系使得概念由同一个视图元素表示,概念间的继承关系也应该在相应视图元素之间体现。简记概念 对应的视图元素为 ,构建全局视图元素间的关系规则如下:

(1)对于概念 ,若其满足 ,则 ,即概念 在视图中对应的视图元素相同:3.2节中,视图元素的构造已经保证了这一点,概念 若满足 ,则它们属于相同的等价类,因此可以保证 。

(2)对于概念 ,若其满足 即若概念 是概念 的子概念,则构建关系 ,其中 是对应于 的二元关系:该规则保证,若概念 是概念 的子概念,那么它们在知识视图中对应的视图元素也具有联系。

(3)对于概念 ,若它们的类层次体系中有公共的祖先概念,即若 使得 ,那么 有关联关系。

3.4 全局知识视图的维护

对于P2P节点资源的更新(包括添加,删除)如果引起了局部本体变化,全局知识视图要做相应的变化如下:

添加规则:如果被添加概念 , 使得 ,其中 是类簇 的等价类,那么知识视图不作变化,否则新增视图元素 ,根据 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调整 在视图中的位置。

删除规则:如果对于被删除概念 , 使得 ,其中 是类簇 的等价类,仅删除视图元素 及其联系,否则将等价类 一并删除。

4 分析及实验

4.1 概念聚类效果分析

如果直接在P2P网络局部本体的概念之间进行相似度计算,假定局部本体中概念总数是N,那么计算相似度的复杂性是 。本文采取先对概念进行聚类再进行相似度计算,假定每个类簇概念树相当,那么存在k个类簇的情况下,相似度计算的总次数是: 次,平均复杂度是: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局部本体中的概念所属于的领域本体数量并不多,通常只有少数几个,所以实际上并不能达到 的复杂度。但是对先对概念进行聚类可以有效的减少相似度的计算次数。

4.1.1 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随类簇数变化分析

图4.1.1中,横坐标为类簇数量 ,纵坐标为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 ,其中,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假设,概念数为1000,初始类簇数量 少于20个,并且每个类簇中的概念数量服从随机分布,图5.1.1显示了随类簇数量变化,聚类前后实际计算次数的比例变化。随着类簇数量的增多,相似度计算次数有效得到减少,当 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r减少的速度减缓。说明 增大到一定数量后继续在增大并不能有效使r减小,应当把 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实际聚类过程中, 的大小取决于网络中的概念所涉及的领域本体数量的大小。

图4.1.1聚类后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随类簇数量变化图

4.1.2 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随类簇数量变化分析

图4.1.2中,横坐标为概念数量 ,纵坐标为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 ,其中,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 表示对概念进行聚类后所进行的相似度计算次数,图线L1、L2、L3分别对应类簇数为4、8、12。途中显示,当类簇数一定时,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r随概念数量 没有明显变化,即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r与概念数量 ,无关。同时,相似度计算次数比例r随类簇数量 的增大而减少,和图4.1.1的结果相符。

4.1.3 视图构造效果分析

构造全局知识视图的作用是代替全局本体对网络中的资源语义进行描述,而构造全局知识视图的目标是:收集从不同节点得到的局部本体后,尽量减少对资源语义的重复描述。具体而言,是尽量减少局部本体之间的等价概念在全局知识视图中所对应的视图元素的冗余。因此,本实验分析文本所提出的全局知识视图构造算法减少视图元素冗余的效果。实验参数如表4.1所示:

表4.1 实验参数

由图4.1.3可知,当概念数增多时,视图元素和概念书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多了。但是这种增多的趋势同时也随概念数的增多而相对变得平缓。并且视图元素和概念数的比例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相当于1个视图元素对应3.3个概念。因此,本算法对减少视图元素的冗余是有效的。

5 总结与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相似度聚类的P2P网络资源语义全局知识视图构造的方法。试图通过按照所属领域不同对概念进行划分,降低在全局知识视图元素构造过程中的概念相似度计算量。基于此的全局知识视图元素构造的规则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用于全局知识视图的构造。并且实验证明,本视图构造算法有效的减少了视图中视图元素的冗余。

在本文的方法中,相似度的计算与概念聚类、视图元素的构造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相似度计算方法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相似度计算的准确性间接影响到了视图构造的效果,而相似度计算的速度直接影响到了视图构造的速度。因此,适合于P2P网络资源局部本体间的概念相似度计算方法也非常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Pantel, P.,& Lin, D. K. Discovering Word Senses from Text. Proceeding of ACM SIGKDD Conf.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Edmonton, Canada, 2002, 613-619.

[2]Do H H, Rahm E. COMA - A system for flexible combination of schema matching approaches[C]. Porceedings of Very Large Data Bases Conference. Roma, Italy. 2001:610-621.

[3]Maedche A, Staab S. Measuring Similarity between Ontologies [C]. 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EKAW-2002. 2002:251-263.

[4]C. Felbaum. (1998) WordNet: An Electronic Lexical Databas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8.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5

图像分类模块本文中采用的分类器是叠加(Stacking)集成分类器:将若干个弱分类器集成为一个强分类器。分别为图像特征、纹理特征和形状特征分别设计了一个基于SVM[5]的弱分类器,然后使用基于Stacking[6]的集成方法将上述的多个分类器集成为一个新的强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VMs)方法介绍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模式识别方法,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及高维模式识别中表现出许多特有的优势。假设预先有一个训练集:(x1,y1),…,(xm,ym),其中即xi∈Rd即xi为d维特征值向量空间,而yi∈{-1,+1}代表类别标签。支持向量机的原理是通过一个非线性映射函数Φ∶RdHf(d<f),将原始线性不可分的特征值输入空间转换成一个线性可分的特征值空间;然后,寻找一个最优超平面将训练样例隔开。如图2所示(图2征值空间为2维,即d=2,最优超平面为直线),实心正方形和空心圆点分别代表两类样本,右图中的实心直线为分类线,而2条虚线分别为通过各类中距离分类线最近的样本且平行于分类线的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叫做分类间隔(margin)。所谓的最优分类线就是能够正确将两类分隔开而且使分类间隔最大化的直线。所有位于分类线一侧的训练样本标记为-1,位于另一侧的标记为1。距离最优分类超平面最近的那些训练样本被称为支持向量,从图2中可以看出,支持向量相对于训练样本总体数量上要少得多,特别是当训练样本容量比较大的时候。这些支持向量决定了最优分类超平面。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首先通过非线性变换将输入空间变换到一个高维空间,然后在这个新的空间中求取最优线性超平面,而这种非线性变换是通过定义适当的内核函数实现的。图像视觉特征值颜色特征。颜色是在图像检索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视觉特征,主要原因在于颜色往往和图像中所包含的物体或场景十分相似。此外,与其他视觉特征相比,颜色特征对图像本身的尺寸、方向、视角的依赖性较小,从而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图像颜色特征的表达涉及到多个方向。首先,存在许多不同的颜彩空间;其次,需要采用一定的量化方法将颜色特征表达为向量的形式;最后,还要定义一种相似度标准用来衡量不同图像之间在颜色上的相似性。首先抽取出图像的RGB颜色特征向量。上述的10个颜色足够表示图像的颜色信息,而且采用以上的颜色划分方式和人类的颜色认知习惯很接近。

通过图像分类模块,可以得到Web图像I的一个概念集合K=(K1,K2,…,Kn)。语义相似处理模块传统的图像自动注释方法虽然不需要人工参与或者是很少的人工参与,大大缩短了图像注释过程的时间,但是,由于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来确认筛选出来的文本哪部分是真正和图像内容相关的,所以提取出的图像注释文本中依旧存在很多的干扰信息。本文针对传统Web图像自动注释的缺点,提出一种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义相似度计算的方法,即基于WordNet计算语义相似性。WordNet[7]是一个词典,它的最小组成部分是同义词组成的词素,同时还包括了注释。如果一个词有多个含义,那么在WordNet中将有多个对应的词素。WordNet将词分成4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然后使用各种关系将这些词联系起来,例如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属联系(IS-A联系)、属于关系、包含关系、部分与整体关系等。这些关系形成了词与词之间最基本的语义关系。本文中主要考虑的是名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和动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还有少量的形容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而其中最主要的联系是类属联系,它占据了语义关系总量的70%。目前已有不少基于WordNet计算语义相似性的方法被提出,主要分为三大类:基于信息量计算[8]、基于路径计算[9]和基于WordNet中词素的注释计算[10]。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信息量计算的JCN[11]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在语义相似计算模块中本文采用了这个算法的一个变体。JCN算法中使用了信息量这个概念。信息量[8]是用来度量一个层次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度量单位。通常一个概念越具体,那么它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相反,一个概念越抽象,那么它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少。例如,“老人”提供的信息量相对于“人”这个概念来说丰富得多。本文中利用WordNet来计算一个具体的概念包含的信息量(IC),计算方法下:IC(c)=-log(P(c))(3)式(3)中,符号c代表一个概念(WordNet中的一个单词),P(c)是概念c和所有概念c包含的子概念出现的频率。从式(3)可以看出,在WordNet的关系结构中,越处于上层的概念出现的概率越大,相应的其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少。在JCN算法中还使用了2个概念之间的最小共同体(lowestcommonsubsu-mer)这个概念,它定义为2个概念的WordNet结构中共享的最底层的节点。

为了测试本文中提出的图像自动注释方法,设计了一个小型的图像检索模型来模拟图像检索测试。在实验中使用了包含图像的网页共10000张。用户模拟输入一个查询(只实现了单关键词查询),然后图像检索系统根据图像的注释进行传统的文本查询,查找出和查询条件匹配的图像,然后返回结果给用户。在实验中采用了标准11点精确度-召回率图,即在召回率为0,10%,20%,…,100%这11个点采样计算平均查询的精确度。在召回率为0处的查询精确度定义为将查询结果中第一个正确结果之前(包括正确结果本身)的结果作为最后的查询结果,计算得出的查询精确度;召回率为10%的查询精确度定义为将查询结果中包含前面10%正确结果的结果作为最后的查询结果,计算得出的查询精确度。其他的定义类似于召回率为0和10%的精确度定义。实验中的图像注释方法除了本文提出的之外,还采用了传统的图像注释方法作为图像检索结果的测试基准。图4列出了实验结果。本文提出的基于分类的混合图像内容自动注释方法要好于传统的基于文本抽取技术方法,当召回率接近60%的时候,本文提出的方法的精确度接近传统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图像分类中一些分类错误导致的。

本文提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图像内容注释方法,综合利用了文本抽取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机器学习集合和自然语言语义处理技术,提高了现存的图像注释方法的精确度。当时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图像分类结果的错误导致了最后图像注释结果的一些错误。而且本方法的使用限于Web图像的注释,即需要图像的周围有比较丰富的伴随文本,因而对于孤立的图像不能实现图像注释。这个缺陷解决的可能方向是首先在网络上找出和图像相近似的一些图像,在利用这些图像的周围文本完成图像注释。

作者:郑欣 徐军莉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即时通信基本概念范文6

关键词:形式;关系;意义;信息;形上之思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2-0028-04

在信息论创立之初,对于是否选择“信息”一词来称谓他所发现的一个新函数,香农曾感到颇为犹豫,因为这个词令人困惑,在英语中,它已经有了太多的含义,当前学界也极易将形式、关系与意义等与信息概念混为一谈。然而,从哲学传统的角度思考,现代信息论及其哲学观念中的“信息”一词确然契合了诸多深刻的思想渊源。从词源学上说,英文“information”一词的词根“form”,首字母大写时(Form)指称柏拉图哲学的“理念”,小写时指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形式”,都是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概念,而且“Information”的动态形式是“inform”,它常取“赋予某对象以形式或特征”之意。由此概念分析处人手,我们便可开启信息哲学的形上之思。一、从“形式”概念看信息哲学中的形上问题

在信息哲学中,关于形式概念的哲学思考乃是隐而不显的,因其可谓信息哲学的根基之思,其内容本身本不纳入信息哲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却又时时处处贯穿于信息哲学的诸论之内。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将形式之思的理路阐述清晰化、在场化,或许既是一种哲学形而上学沉思中的必然,又是一种信息元哲学探究中的可能。

在柏拉图哲学中,理念(Form)是一种绝对的、永恒的和超验的实存之物,世间万物因分有或者模仿理念而成其为自身,获得其本质,成为理念的一个摹本。分有物或者模仿物显然只能部分地具有理念的“完美性”,而永远不能成为它。因此,现实世界是虚假的,是杂多,而唯有理念世界是真实的,是完美的“一”。形象地说,柏拉图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由上而下的形式分有的运动图像,即形式作为内容由理念散发而流动到世间万物之处,进而塑造出万物之显像,而这也正是“inform”一词的本义。或许我们可以说信息(information)作为“inform”的名词化,正是表达这一形式分有之流动过程的描述性概念,正是由它描述了柏拉图哲学中世间万物形成的动力源泉、内在机理和时空构式。由此,我们便可看出信息在哲学中的存在论意蕴,即信息虽不能直接被看作万物形成的实体性本原,但它作为形式分有、流动的显像仍然是万物“形――成”的过程性本原,由此,我们便也重新理解了赫拉克利特的流变之说。

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form)的思想是对柏拉图理念论的继承和转换。在柏拉图那里,理念高于世间万物,而亚里士多德则说形式蕴含于万物之中,它与万物须臾不可分离,甚至形式就是第一实体。在四因说中,亚里士多德指出,形式因乃是第一因,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于形式因,即使是质料也离不开形式,因为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发现“原初质料”这样的东西,即没有无形式的质料,形式就是一切事物的“是其所是”,质料只是潜在性,而形式则是现实性,甚至自然的过程就是质料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连续转换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形式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核心地位,而如果将此思想延展开来,我们便会发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信息哲学中的信息之间有着一条可以明确沟通的纽带。

在柏拉图哲学中,形式乃是被给予物质的,而亚里士多德将其转换为形式内在于物质的问题,这便形成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歧。17和18世纪的欧洲经验论哲学认为知识所赖以构成的形式寓于知觉之中,而休谟则怀疑离开了客观的形式,经验只能是散乱无序的,后来,知觉被笛卡儿的主观理性所代替。走出独断论迷梦的康德又将质料(matter)和形式(form)纳入到先验范畴之中,指出心灵本就是形式之家,知觉的形式乃是由先验心灵所赋予的,由此我们才能认识世间万物。然而20世纪的哲学则更倾向于形式与质料内在不可分离的观点。向来少谈客观实在问题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也说:“我们对这个物的概念,即把物当作具有形式的质料的概念,也是有怀疑的。……质料与形式的区分,而且以各种不同的变式,绝对是所有艺术理论和美学的概念图式。不过,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却并不能证明形式与质料的区分是有充足的根据的”。

如果我们返回到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之思中去,便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扩展,即世间万物的运动,体现为由潜在性向现实性的转换,实质上亦是形式显示的过程,是事物之本质生成的过程。如果相对于柏拉图的形式分有思想,我们将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称之为形式显示,那么信息(information)便可具有如下含义,即事物生成和存在的过程性显示。这一思想在当代信息哲学中得到了鲜明地回应。关于信息本质的研究指出:“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由此不仅承接了古代哲学的哲思,而且扩展了其思想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信息哲学作为20世纪的哲学思潮,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坚持摒弃二元分立,将形式与质料内在的统一起来,认为在形式显示之中,质料乃是始终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基底起作用的。“潜能当它还未曾转化为现实的时候,它是关于将要产生的现实的信息的载体;由潜能转化而来的现实则是它由以转化而来的在它之先的潜能的信息载体,同时,它又作为一种新的潜能而潜在规定着更新形式的现实的信息。”。由此,信息哲学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回答了古老形而上学的基础性发问,即“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信息哲学认为信息乃是在者在之根据,曾经在、现在在和将来在之根据,而无,即无信息,因而无形式显示,无本质生成,无成其自身之过程和根据,因而不在。

二、信息哲学中形上问题的“关系”维度

在学界关于信息哲学的论辩中,形式和关系概念往往处于核心地位,也往往被赋予浅薄化、平面化和实体化的解释。如同上述关于形式概念的研究旨在深刻化、立体化和过程化信息哲学的形上之思,关系概念在其中也应体现更加丰富的意义。如果说形式是信息哲学中的奠基性概念,那么关系概念则将信息哲学的形上架构铺展开来。

在信息哲学中,人、自然与社会,以及身与心的关系得到了崭新的诠释。在信息哲学关于存在领域分割的逻辑推演中,存在领域被划分为四个面相:客观实在、客观不实在、主观实在与主观不实在。从唯物主义的实在观出发,我们可以认为客观实在=物质,客观不实在+主观不实在(精神)=信息,由此,整个世界在其基础的关系层面便获得了一

个新奇的诠释视角:人,作为身心的统一体,便包含着客观实在(物质)与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的双重因素;非人化的自然,便是客观实在(物质)与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的统一;社会,具有人化与化人的统一性,便更是客观实在(物质)、客观不实在(客观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主观信息)的三元一体。

基于上述论断,可以认为信息作为不实在,贯穿于人、自然与社会的构成之中,实际上,它也同样处于三者间的关系之中。

一方面,在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中,信息构成二者,并作为“显示”与“意向”的统一将二者联结起来。在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自然,尤其是非人化的自然乃是以物质为其基质的,同时又由下而上地将自身在客观信息层面上显示出来,而这种基质与显示的统一才是完整的自然本身。任何将信息排除于自然的构成之外的思想,都无一例外地沉陷于实体思维的樊笼之中了。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乃“是一个多维的存在: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肉体的、灵魂的;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人,体现着自然、社会、心灵、身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关系,或者说,在信息哲学的视角中,人是多重信息综合建构的产物。在此意义上,人是世界上具有最为复杂维度的存在者,因此,无法对其进行简单还原性的分析。然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意向”却构成了其中最基本的联结模式。“意向”,在当代哲学研究中,其内涵并不局限于在胡塞尔哲学中的原初意义,具有更为丰富内涵的“下向相关”或“指向”应该成为“意向”一词的深化意义。在信息哲学中,对“意向”一词的使用,便是赋予了其如此更深刻的意义:在广义上,它表征着信息作为原发点,以一种指向的姿态,将其自身相关于物质的动态关系;在狭义上,它意指着主观信息作为原发点,通过多重中介,指向并将其自身下向相关于客观存在物的动态关系。由此而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正是通过“意向”模式,与物质的自身“显示”相“冲撞”,进而建立起其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于是,诸多相互作用产生于其中。

另一方面,在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中,信息亦构成二者,并作为“突现”与“还原”的统一将二者联结起来。“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这是信息哲学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对社会概念高度抽象的概括。建基于物质――信息世界的双重演化观念,从社会的内在生成视角出发,认为社会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物质层面与信息层面双重演化的动态过程。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内容已经在前文中简单论述,这里仅指出,其中的“意向”在社会中突现为“集体意向”的复杂状态,而“显示”则更具有了间接性的、多维度的中介机制,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趋复杂化。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人之所以展示为人是因为人通过了以社会为中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二维结构的建构。”并且,正是通过这二维结构的进化发展,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成为一个“突现”和“还原”双向作用的动态过程。“一方面,人的个体集合形成的类构成了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人的类的存在形式社会又规定和影响着人的个体的存在;一方面,社会的活动必须以人的个体的活动为基础,并且,社会的活动又只能存在于一个个的个体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又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与社会整体的活动模式相一致的方式来塑造自身,并且个体的活动又一定会被整合到社会整体的活动模式之中。”

由此可见,“显示”与“意向”“突现”与“还原”乃是信息哲学中关系问题的具体双向维度,它们两两相合,协同整体架构起信息哲学中世界如其所是的复杂性图景。

三、形式生成和关系构成:信息哲学中的意义忖度

在信息哲学诞生之前,信息概念远没有意义概念那么深厚的哲学意蕴。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便已经涉及到意义理论的诸多面相。然而,意义问题却仍然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个盲点,因为“意义这个‘东西’太原本了,它很难被完全对象化,但是这不是说它跟对象没关系,对象恰恰因为它而可能。”在20世纪哲学中,受摒弃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影响,哲学传统中的意义层面被重新“捕捉”到了。信息哲学将意义问题纳入其研究视域中既是自身研究发展的需要,也是20世纪哲学研究日益走向深化的产物。当前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路径,一是信息的形而上学路径,二是语言和逻辑分析的路径。在第一条路径中,意义问题往往被淡化,而没有形成主题研究,而在第二条路径中,由于相关术语的误用则造成一种“可悲的混乱”。实际上,在信息论创立之初,韦弗就指出:“信息一词在该理论中是在特殊意义上使用的,不应与日常用法混为一谈,尤其是不应与意义混为一谈。”许多信息语义学者持有意义实在论的立场,而将主体的因素排除在外,从而未能给信息哲学中的意义问题提供合理的解答。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以英美哲学家为主体的日常语言哲学传统和以欧洲大陆哲学家为主体的诠释学、普遍语用学及超验语用学日益走向融合,哲学研究也出现了从意义主题到信息主题的转向,其中,信息与意义的关系凸现出来,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体现在信息哲学领域中,便形成了信息哲学中的意义问题。

在分析哲学中,意义问题并不处于形而上学的,研究域中,然而信息哲学中的意义思考却与形式、关系等形而上学基本概念相关紧密,甚至可以说,“形式生成”与“关系构成”共同呈现了研究意义问题的出发点和前进方向。

一方面,从形式之思来看,作为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的信息,从其原初的生成来看,乃是与人无涉的、纯粹自然的物理学现象,由此而呈现的信息,即为客观信息,或称自在信息。“在这个阶段里,信息还只是以其纯自然的方式,自身造就自身、自身规定自身、自身演化自身,从而展开其自身纯自然起源、运动、发展的历程。”这里的“自身”二字表明了将某种类似于主体的自主性赋予信息,从而为客观信息中意义的生成架设了理论基础。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视角来看,物理事物之间最根本的相互关系便是以形式为动力的相互流动和以形式为目的的相互转换,而在物理学中,它是以“相互作用”为量纲的。“从现代科学的理论来看,事物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包括质量和能量)和信息交换来实现的,……就相互作用必然引起参与相互作用之事物的物质和信息结构的改变这一隋景来看,凡是相互作用过程都必然会伴有价值关系之发生。”在这里的价值关系便是客观信息中原初生成的意义内容。这里的意义乃是“表示在价值和地位含义上的意义(Bedeu-tung)。”

另一方面,“在一种另外的含义上,意义所表示的就恰如一个语词的意义、语词组合所能够具有的意义。而意义的这一含义以某种方式是与那种我们称之为意蕴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此含义要比意义和意蕴的上述那种所谓‘价值’含义远为源本。”由此看来,由于信息哲学不容许将其自身仅仅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而且具有一种元哲学的宏大视域,因而探究意义的源本结构便更是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