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观高职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斌(1963-),男,江苏启东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胡虹(1977-),女,四川广安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催化及高等职业教育;仓理(1963-),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及高等职业教育。(江苏南京21004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68-02

人类历史在17世纪工业革命之际经历了现代知识观的洗礼,在20世纪末又迎来了后现代知识观所带来的变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知识价值的看法、知识内容的认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评价等观点正从“一元”走向“多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唤醒了我们对建立在科学和理性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等全新的思考。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并不是否定现代知识观,使其成为了历史①,相反,后现代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共同构建起了当代知识观的发展。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化工类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生产性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建设、运行和实践教学进行了艰苦的卓有成效的摸索与实践。

一、当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产生、作用、获得及应用的总看法,是关于知识的理论观点,是教育的观念基础,也是高职实践教学乃至实训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不同的知识观支配着不同的教学实践。现代知识观认为,人类掌握的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和整体性,因此普遍性与必然性、客观性与确定性被认为是知识的应有属性。而后现代知识观所认识到的则是知识意义的多样性、不断可生成性,亦即意义的不断可解释性。

作为科学世界的思维,普遍必然的有效性无疑是现代知识观的知识标准。而后现代知识观则揭示了人文世界意义的可不断解释性。这意味着,哲学的发展为高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在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实践模式,带给了从教者对当代知识观的再认识。

当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知识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强调要为学习者提供宽阔的学习平台,鼓励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建构个人意义的知识;知识具有社会性,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再是学习者的单向作用,而是学习者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尤其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的过程;知识具有默会性,除了可用书面语言或数字公式等表达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很难或无法量化、文字化、符号化的或很难通过书面形式表现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习得与传统的知识传授不同,不是通过理论学习而获得,而是需要学习者通过参加有关操作实践,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具有情境性,任何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特定的时间、空间、价值体系和语言符号等诸多因素,只有通过特定情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技能应用的情境,学生才能通过个体的亲身实践,获得新知识的生成和迁移②。

可见,实践是默会知识传递的载体,实训教学是学生获得职业经验的基本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领会隐含在具体操作和行为中的默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建设和开拓实践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尽力创建与本专业领域岗位(群)相一致的职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反复的实践活动,把默会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外显于行动,实现从新手到熟练者的重要转换。

二、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构建

“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坚持“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以教学为主,实行企业化运作。在角色定位中,学生是实训工厂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运行管理制度上按工作岗位实际情况设立车间,班组管理制度以及车间主任、班组长、员工、设备管理员、安全员岗位职责等③。并以组织工厂生产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将班级分为若干“班组”,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下,进行生产操作。实现了学生的角色转换和自我管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培养合作意识、安全意识和沟通协调等能力、使之最终成为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职业人。

三、当代知识观视野下的高职化工实训教学改革

1.面向知识的默会性,明确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目标。默会知识是存在于个人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在化工实践教学中学生会无意识地获得大量的默会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学生和教师都对知识进行了积极的建构,彼此得到了新的理解。④一直以来,化工类专业教学拥有较多的实验、实习以及毕业环节等实践环节,并试图通过毕业环节的技能考核和论文答辩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但这一目标却忽视了知识的默会性,往往会在实际贯彻中失去了方向,或流于形式,或成为传统的“应试”结果。因此在现代化工实训教学工厂的运行中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能力,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心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参与“教学工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可结合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夯实实践基础。

2.面向知识的社会性,改革化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主要以验证形式为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分离,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用于验证理论教学内容,是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简单结合构成了化工专业学习的统一体。但以现代人才培养目标去评价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模式,发现传统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实习时只能看,不能动手操作,实习过程中是教师或师傅先讲,学生再去认识工艺流程等,这种方式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严重缺乏,实习的效果不甚理想,教学目标难于达到。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缺少吸引力。基于对“知识的社会性”的认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改革传统化工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以真实工厂生产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实习内容包括冷态开车、正常停车、事故处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工艺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常见仪表阀门类型,还要学会DCS的操作控制、工艺参数变化趋势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出现问题的判断与事故的排除。这些核心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前很难在学校内有效养成,大多需要学生在入职后的1~2年中跟着师傅做中学并慢慢领会内化。

3.面向知识的情景性,创新化工实践教学的形式。高职实践教学传授知识类型的主体是“隐形知识”,其教学过程是一种以获取经验性与策略性“隐形”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过程。此过程必须经由个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建构、习得。因此,现代化工综合实训工厂以真实的生产装置为载体,仿DCS操作形式模拟实际生产操作。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团队分工协作,在理解工艺原理、熟悉工艺流程和具体的生产现场阀门仪表的情况下,内、外协同完成具体生产任务。在如此的“工作情景”下教师无疑是一个管理者,但仅仅又是作为学习团体中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抛弃,反而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能看能摸能操作,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把所学习的理论和掌握的技能融为一体。在这种真实的生产过程中,以职业人的要求来培训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4.以当代知识观为基础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对当代知识观中知识内涵的再认识,转变了从教者传统的教学评价思维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对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有了根本的变革。以工艺类专业实训及考核模式为例,传统的实训内容包括厂况、厂纪教育、安全教育、工艺介绍、设备介绍、现场实习、单机的仿真实训,因此与之对应的考核内容就包括了安全考核、现场考核(主要是考查对工艺流程的掌握程度)、仿真考试、卷面笔试,以及实习报告、实习日记,这些培训及考核内容从传统知识层面来看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但评价的方式都是“终结性”的,是静态的,使得教师和学生都不自觉地趋向一元性,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一味趋同,从而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体自身能力的挖掘。传统的化工实践教学评价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实践表现和认知水平做出符合当代知识观的有效评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人沟通协调能力等都无法从传统的实训模式中得到培训,也无从考核。

以现代知识观为准则的教育评价体系趋向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个体理解、阐释、质疑和应用上,教育者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在各方面的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增长方式并非线形积累,而是非线性的转化。教育评价应该是动态性的,它不仅仅是对已设计好的课程进行的价值判断与分析,而更应是在特定情景下做出的动态评价。动态的教学评价应考虑其空间与时间的特性⑤。因此在现代化工综合实训教学工厂中,对实践教学评价要求做到随时间空间的动态的评价,考核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使得考核内容更加全面、合理。例如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的安全意识,传统培训及考核都只能停留在纸质层面,无法真正对学员进行现场安全培训,而改革后可在现场进行安全救援预案综合演练、专项演练,真正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学会应对突发事故的处理方法。

以使用本套装置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本、外校学生为对象,我们对实训教学的效果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实习方式、实践技能提高、分析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安全意识培养、环节安排满意度、考核评价满意度、学习动力促进八个方面。结果显示各项评价指标满意度均在98%以上。绝大部分同学对可以进行动手操作的生产性实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认为这样的实习方式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边做边学”的培训模式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了更加有机的结合。

[注释]

①陈嘉明.“一”与“多”:现代与后现代的知识观[N].光明日报,2007-04-24.

②张晋,马庆发.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29.

③黄斌,仓理,胡虹.现代化工虚拟教学工厂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75.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隐性知识;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061-02

Dominance Strategy of Corporate Tacit Knowledge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un Haiying, Zhao Jiangzhao

Abstract The gaining of corporate tacit knowledge is not only help students get into the corporate culture, but also improv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indirectly. As the enterprise tacit knowledge hidden in the interior of individual employees, and are not easily conveyed in words, so it is must be transform to explicit knowledge in order to be absorbed for student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cit knowledge which existence in employees, base on this, the author give the explicit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cit knowledge.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cit knowledge; vocational college

Author’s address Hebei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Xingtai, Hebei, China 054000

校企合作是各类职业院校培养合格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其初衷是让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资源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如何有效地把企业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决定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技能能否切实提高的重要保证,也是保证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1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利用教育系统的理论教育资源和企业的一线生产设备,优势互补,培养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就业竞争力强的应用性人才[1]。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以及对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高级技能型人才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的效果几乎立竿见影,培养出的学生在用人单位能立即上手,让企业感觉非常实用。另外,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规律与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矛盾通过校企合作得以弱化。通过校企合作,使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把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企业对一线技术工人的要求结合起来。同时校企合作也为企业员工提供了再培训的场所和机会,较大程度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密集型企业转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还可以选聘优秀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这些毕业生实习期间就已上岗操作,比较熟悉企业内的生产工序,能很快适应工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总之,校企合作是实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教育模式。如何切实有效地保证校企合作的良好效果,也成为诸多职业院校和企业充分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效地将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校企合作效果的重要途径。笔者从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角度浅谈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策略。

2 企业员工隐性知识特点

1)员工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的主要特点是: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深植于员工个人的行动与经验之中,同时也深藏于员工个人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2]。

2)员工个体拥有的技能类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类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行为和工作内容紧密相关,是个人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有些技能类隐性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

3)员工个体拥有的认识类隐性知识体现为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这类隐性知识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关,会影响到员工个人的行为方式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3 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策略

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将其转化为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能够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这个转化所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度会谈等[3]。当前的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专家系统等,则为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提供了手段。笔者认为,在校企合作中将企业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有以下几点。

3.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企业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提供了良好的转化平台,主要可以通过2个方面实现知识的转化。

1)利用图片、视频、多媒体等手段对于部分可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进行编码。比如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对于企业员工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现场跟踪拍摄,经过后期编辑制作形成完整的操作流程。如学院在工厂拍摄的砂型铸造工艺电视片,完整地记录了砂型铸造的整个过程的规范操作,使企业员工的部分技能性知识有效显现化。学生在下厂实习前就能了解整个操作规程,为将来的实训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2)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所创建的虚拟交流平台,如BBS聊天室、论坛等,为在校学生和合作的企业员工提供交流的平台,将员工的经验和诀窍采用聊天或日志的方式呈现,加强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另外,还可通过在线视频实现员工和学生的远程交流,消除空间距离所造成的障碍。

3.2 采取师徒制一对一的模式将企业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进厂实习期间可以采取师徒制将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师徒制学习是以学习技能为主,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围绕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进行教学的模式。师徒制寓教于工作之中,通过工作的完成获得经验技能。学徒从掌握相对简单的技能开始,由简入难,最终掌握全套制作工艺。学徒在工作中重点强调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技术要领。师傅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演示、指导、修正的作用。徒弟跟随师傅参与日常工作,在实践中观摩师傅的做法,然后自己尝试,并由师傅手把手指点,直到学会为止。徒弟主要跟师傅学习本职业相关的必需技能,要求徒弟在技能上达到一个熟练层次,总体上突出教学内容的转移,而不过多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

3.3 企业员工进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

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将员工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让学生逐步接受。学校可以采取高薪聘请和名誉授予等鼓励方式,邀请企业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优秀工人对在校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指导,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就能接触到企业工人的技能技巧,为以后校企合作中的定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企业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转化吸收是学生融入企业知识的前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必须。因此,如何运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转换是决定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成败关键,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者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5):36-39.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3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作业;工效学;作业效率;人工智能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脑力劳动者大量涌现,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的广义定义)已成为企业实践和管理学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不少企业特别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主的企业,如:惠普、麦肯锡、清华同方等,已经通过建立知识库、内部信息网络建设等知识管理手段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大多仅关注对于知识这种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狭义定义)。即便是在这样一种狭义上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和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能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进行讨论,而对知识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既没有展开,也没有进行系统研究。”

应当指出,信息化建设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还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在实践中已经有不少企业由于片面强调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而忽略企业管理中一些更为基本的问题从而导致其信息化建设失败,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成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负担。在这方面,为数不少的失败的ERP案例就是典型的例子。

管理的基础问题和核心问题向来是并将永远是工作效率的问题。尽管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内容可能完全不同,但人们管理的目的和本质总是追求最少的输入和尽可能多的输出(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在组织效率中,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各项作业的效率。100年前,正是基于对体力劳动作业效率的追求和研究,使得管理从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要提高企业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关注企业生产的作业过程以及这些作业过程中的工作效率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业取代体力劳动作业成为最普遍的劳动方式。因而在知识管理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问题应当是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知识作业工效)问题。为此,应深入知识作业过程进行工作效率研究,否则,如果忽视知识管理中的基础性问题而片面强调外部的技术工具和手段,企业将难以从知识管理中真正获益。而深入作业过程进行研究正是工效学的基本研究方式,知识作业的工效问题既是知识管理的基础问题也是工效学研究应当关注的问题。工效学应开拓其在知识管理的基础性领域——知识作业工效的研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挑战。但目前的工效学的关注焦点仍在于对操作性体力劳动的效率以及人与机器、环境的适应性研究。即便是涉及知识管理,也大多只从环境对知识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响等如何提高脑力劳动者的工作舒适度这样一些角度进行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环境极不协调。知识管理的需要以及工效学本身的发展要求尽快将工效学的关注焦点转移到以脑力劳动为基础的知识作业过程研究中来。

二、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基本技术思路

1.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可行性。

对知识作业效率的工效学研究就是要深入知识作业的过程,从作业效率的角度研究人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对知识信息和相关物质资料进行接收,加工与输出,特别不能忽视的是中间的加工过程。由于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内隐性、差异性以及难以定量等问题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脑力劳动的研究还只停留在心理学方面的基础性研究以及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应用。在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应用中,人们大多将知识作业过程当作一个“黑箱”,通过关注“黑箱”两端的输入和输出,并凭借外部技术手段来提高其输出,忽略或者说是有意回避了中间的过程(由于脑力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相关基础性理论研究的不成熟)。

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虽然复杂,但从目前的“人工智能”和“脑力劳动机械化”的研究现状来看,深入人脑思维过程对知识作业进行研究仍然可行。所谓“脑力劳动机械化”是由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提出的:“用机器代替体力劳动作为人手的延伸可以称之为体力劳动的机械化,用某种设备代替脑力劳动作为人脑的延伸可以称为脑力劳动的机械化”。它实际上是人工智能的一个方面。从目前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工智能就其本质讲是对人们已知的、有规律性的思维和行为的模仿,知识作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正有此规律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工智能事实上已经对知识作业过程进行了模仿,而这一模仿必然建立在对脑力劳动作业过程进行研究并最终标准化、程序化的基础上。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知识作业的过程虽然复杂,但打开知识作业过程这一黑箱,深入黑箱进行研究,把黑箱变成“灰箱(greybox)”以至“白箱(whitebox)并非不可能之事。

2.知识作业工效学研究的技术思路。

如何进行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追寻管理学和工效学的发展史,人们可以发现:100多年前,泰勒(Taylor)的“时间-动作研究”(timeandmotionstudies)建立了以时间和动作研究设立的工作标准,推动了管理各项工作科学化进程,开工效学研究之先河并使传统的经验管理步入科学的殿堂。1912年著名的美国效率专家吉尔布雷思(Gilbreth)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上首次发表《细微动作研究》,从众多的操作性作业活动中分离、抽取出18种一般操作活动动作要素(简称动素)。193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莫金逊以一种新的概念——“工作简化”,把科学管理的技术思路由工厂作业扩大到行政事务管理、商业、医院等各个领域。这些开创性基础研究工作,奠定了一条对作业进行“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为提高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思路,他们的成果至今还是管理学、工效学方面教科书的经典理论。

100年来,沿着经典科学管理奠定的“细分简化标准化”研究思路,围绕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进行大量研究,大大提高了生产和管理效率。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类劳动和工作方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体力为主的操作性作业的“时间——动作”分析和动作要素分析等经典理论与方法已不能满足以脑力劳动为支撑的知识作业研究的需要。然而,尽管经典科学管理与现代管理研究的对象有着本质的差异,经典科学管理深入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细分简化标准化”的研究思路,仍是研究知识作业(脑力劳动)工效可以借鉴的基本学术思路。这对于知识作业工效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方法和实现技术上的继承性和延伸性,是在新的领域内的深入,也是对一般工程操作研究在知识作业研究方面的提升与拓展。人工智能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对某些脑力劳动进行标准化研究的可行性。如同对操作性作业的分析与研究一样,通过对知识作业过程的研究,也可以类似于“时间——动作”研究和动作要素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思路为指导,分解知识作业,抽取与定义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探讨知识作业的一般环节、程序、过程,合理地组织知识作业的工作要素并再设计标准化作业方式,以科学地提高知识作业的工作效率和基于个体工作效率的管理效率。

三、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意义

工效学注重通过作业过程研究来提高系统效率,其基于作业过程的研究成果曾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学的内容,许多成果成为管理实践中的基础性要求。可以预见,在知识经济时代,注重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将同样有助于这一时代的管理实践,并如同对体力劳动的作业研究是传统管理(相对于知识管理)的基础一样,知识作业的效率研究必将奠定知识管理的基础。

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具有基础性意义。其一:它可以提供较全面的知识工作职业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这样的一个分类标准(现有的分类标准涉及知识型职业较少,大多为技能型职业。可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要建立这样一个分类标准,就必须深入各种知识作业过程,考察、细分和比较各职业之间的相对作业难度,从而建立他们之间可比较的等级划分标准,给知识工作者一个社会化的价值评估标准。这将有利于更科学地定义脑力劳动和评价脑力劳动的价值,为企业聘用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标准,对于社会对人才的培育以及人才自身的成长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如同泰勒对体力劳动的“时间——动作”研究为体力劳动提供标准动作从而提高了传统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一样,对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可以为一些重复性脑力劳动设定标准化“操作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这些脑力劳动机械化的前提),从而极大地提高这些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控制理论的奠基人美国数学家N.Wieaer曾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人手由于机器竞争而贬值,现在的工业革命便在于人脑的贬值,至少人脑所起的较简单的较具有常规性质的判断作用将要贬值”。可以预见,在脑力劳动作为主要劳动方式的知识经济时代,通过知识作业的工效学研究,使一部分重复性脑力劳动程序化(贬值)将为整个社会劳动效率的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左美云.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综述.科学决策,2000,(3):32-37.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4

【关键词】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 管理创新

在全球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从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渐向信息空间转移,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对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的变革。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美国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数字化状态,跨入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全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工作方式,并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革,知识经济管理就是基于这种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知识经济管理概述

(一)知识经济管理内涵

知识经济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通过在组织内部构建具有开放性、信赖度的工作环境,对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工作态度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其工作行为,实现员工共享合作工作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知识经济管理比之传统管理,更强调对企业员工内在需求的满足,企业员工不论其工作能力、工作贡献、工作职位的差别,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认同为是具有思想具有价值的员工,希望企业能够尊重并重视自己的建议,希望企业能够真正将自己看作工作主体,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看作一种活性资产、劳动力或管理客体。知识经济管理比之企业其他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主体人,其具备的社会知识都是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学习,因此在企业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员工的思想,需要不断更新企业员工的信息,构建企业员工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实现员工思想求同存异,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协力,实现企业信息共享。

(二)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美国曾对外宣称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美国生产要素带来了超过80%的增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都来自于对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源作用,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仅仅包括企业机器设备、企业生产原材料、企业自然资源以及土地等,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当时并没有被发现,尤其是人力资源中蕴含的知识经济作用。到现阶段,知识经济管理才被逐渐重视,科学技术才成为社会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蕴含在人力资源之内的,知识是科学技术的核心,因此,深度挖掘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育就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知识经济管理,尤其是社会市场中最基本的单位——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学家泰罗和行为管理学家梅奥将企业员工仅仅看作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并没有深度挖掘企业员工蕴含的知识,而是社会中存在的“经济人”和“社会人”。在经济时代背景下,这种忽视知识经济管理作用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企业只有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才能在社会中持续发展,实施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迫在眉睫。

二、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管理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对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是人类搜集、保存、整理知识的机构,也为人们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提供了便利,为了实现知识经济管理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进步,需要考察在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在图书馆的应用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应用管理将呈现数字化图书馆的趋势,即将知识经济管理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知识,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波动性,成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自身就是一种知识经济管理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知识经济管理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科学指导。

(三)企业管理应用

自2001年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以知识经济管理为主题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汇展,到联想公司、清华紫光公司、TCL公司等先后准备并实施知识经济管理,这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实现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库的建设,实现了企业共享透明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实现了经济资本的发展进步。在知识经济管理的需求下,企业逐渐形成在自己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

三、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管理与传统形态管理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知识经济管理的广泛应用推广并不是由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而是由目前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带来的信息积累发挥作用引起的,即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从最初的知识积累到竞争力的转化,到最后的效益的释放,是一个完整的应用过程。

(一)管理目标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产量,提高企业收益;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的目标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知识作为企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使得企业从生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生产质量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强化,来满足企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企业售后服务的完善,以及企业市场营销的开展,在管理中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对信息进行识别、搜集、整合、共享,构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不断创新,获取企业利润。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实施知识经济管理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只有高效的人力资源才能确保知识经济管理功效的发挥,可以说高效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管理作用发挥的载体。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是以物为中心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管理中,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在管理思想方面需要进行转化,实现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改进,实现管理思想的逐步过渡。知识经济管理在管理思想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层次:第一,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改变企业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企业管理职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管理功效的发挥;第二,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功效,不仅可以为企业创收增益,还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转化,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构建企业文化内涵。

(三)管理组织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于传统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限制,而且企业高端技术以及决策权归属于企业少数人群,使得企业信息资源只能够按照从上而下的形式进行传递,形成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垂直流动形式,呈现金字塔形态,主要是以精细化的分工管理为基础的,这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灵活性较差,信息传递共享性较差,企业在管理中一旦面临市场变动,就可能引发企业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目标的脱轨,生产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现阶段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为了更好的实施管理,需要构建一个具有高效、灵活的管理组织结构,建设一支具有组织势能的工作团队,促使企业管理组织向精干化模式发展。

(四)科学化发展

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指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水平。科学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即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知识经济管理,确保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保证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创新,运用科学软手段,强化科技硬手段,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以实现先进管理水平。首先推行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领域是美国的大学行政部,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为大学学术提供服务,强化了大学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逐渐被推广应用与其他领域,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应用趋势。在我国,实施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一个理性的方式,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构建量化和非量化的考核指标,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建设企业管理数据系统,将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

(五)专业化发展

影响知识经济管理功效发挥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只有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下:职业管理人的出现、针对管理阶层的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人才培养机制、学习型人才的培育等。现阶段,在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支持,而知识经济管理的实施又需要员工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能力,需要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为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可以借助社会媒体形式对知识经济管理概念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知识意识,还可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发挥知识经济管理最大的外在效益,还可以通过职业管理人的培训,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再造,人力素质得到了较高的提升,管理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另外,构建包括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虚拟组织,建设相应的文化,应用共同的价值观对人力资源施加影响,因此专业化发展趋势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四、结论

知识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兴起到发展就在社会各大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渗透,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企业竞争力应用以及企业管理应用中尤为明显,人们逐渐借助信息技术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相反,知识经济管理也给经济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影响,促进了经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视野,2013(23).

[2]潘连乡.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02).

[3]邹玉艳.新时期知识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在理清知识和知识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应用知识和实践知识管理的高级载体一学习型组织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对建立学习型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了几点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学习型组织建立的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是组织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能力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顺应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知识管理应运而生,在全世界兴起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学习型组织伴随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的兴起,而成为众多组织,尤其是企业的效仿榜样,但建设学习型组织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反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澄清,并找到建立它的合理途径。

一、知识与知识管理

㈠、知识的定义及分类

“知识”一词在不同的词典中有不同的解释。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就是以文字或语言的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与人头脑中具有的经验、思维的综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先驱德鲁克对知识的解释是“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务的信息”。车驰曼认为“将知识设想看作为信息集合的观点,事实上已经将知识这一概念从其全部生活之中剥离了出去,知识只存在于其使用者身上,而不存在于信息的集合中。使用者对信息的集合的反应才是最为重要的。”网因此,“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各种元素的无序集合,而是被纳入一个动态的,与人或组织交互的系统,只有在使用过程中,知识才体现出价值。

根据1996年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以经济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对知识所做的划分,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物或事实方面的知识;原理性知识(know—why):指关于科学原理、规律和规则的知识;技能性知识(know—how):指做事的方法、技巧和能力;人力知识(know—who):指谁知道什么、谁知道怎样做;现在还可以加上know—where:指知道哪里有;know—when-指特有的知识在什么时候能查到,什么时候去问合适。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know—what、know—why),隐性知识(know—how、know—who、know—where、know—when)。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1、知识管理的含义

知识管理是新经济时代一个全新的企业理念,它贯穿于企业价值体系中,并为企业价值生成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所谓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加以有效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分享和创新,并通过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管理,复合作用于组织多个领域,从而改进和提高个人、部门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力和技能素质。

从知识管理的形式看,知识管理包括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其中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便于沟通和分享,例如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因此不易传递给他人,但它在认知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知识管理的特征

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与以往的企业管理相比较,知识管理有以下四个特征:

(1)、高度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共享。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为此企业管理就必须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2)、高度重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知识管理实质上是一种创新管理,企业的知识创新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因此,企业要在新经济背景下,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保持旺盛的企业活动力;

(3)、高度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知识的创新,员工的创造性的发挥,有赖于企业营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

(4)、高度重视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即企业管理在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同时,更注重追求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3、组成知识管理体系的三大系统

(1)、客户知识管理系统

企业首先要设法取得顾客和其他关系利益人的资料,通过适当监控,了解顾客的态度与互动情形,记录顾客的需求和满意度,询问品牌使用者与非使用者的意见。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持续收集资料;二是不断整理资料;三是阶段性形式分析。

(2)、隐性知识管理系统

每个企业都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这些经验被记录、储存,整理和分享就是组织隐性知识的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对客户知识和员工知识的系统管理和凝聚,通过隐性知识系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一个产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些产品,以及为什么使用该品牌,这些品牌信息必须经过有组织地提升,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创意。

(3)、组织知识的传播系统

一个组织存储了大量的有关产品、市场、消费者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播、传递到市场和用户那里,才能引导市场消费,创造市场需求。知识向外传播过程应包括输出一传递一引导一反映这四个环节,通过这四个环节,组织知识得到有效向外传播,从而引导市场和消费,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二、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戴维·a·加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一文中提出要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必须搞清楚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给学习型组织下一个令人信服、易于应用的定义。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冈。由此可见,学习型组织围绕的根本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并把知识系统化地应用到组织建设和业务经营。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所有的组织都是学习型组织,真正的区别就在于学习型组织程度的深浅和快慢。一个学习型组织组织最显著的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1、专注—个学习型组织会有一个深远意义的愿景,这个愿景触及到每个层面、每个员工的能力。比如,如果这个组织是商业组织,它希望仅仅是收回投资获得利润,那么这个愿望只是他们的绩效指标,而不是愿景。愿景最终要问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谁服务?我们为谁存在?我们如果离开这个世界,谁将怀念我们?

2、热情和能量一热情一定跟员工的感觉和投人到工作中激情有关。对愿景有深刻理解的员工,会感觉到工作是跟他个人息息相关的,而不只是停留在组织层面。

3、关系的质量—个学习型组织会创造一种环境,在这里员工相互信任,懂得为人之道。他们能自觉地帮助别人,是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有“相互”这个概念。

4、思想的质量一在很多方面,思想的质量是学习型组织最微妙的一个层面。在这样一个组织里,员工不仅仅对问题的表象做出反应,而是“修复”问题。他们追寻问题的起因,他们充满好奇,敢于提出质疑,不论做任何工作他们都会持续地提问,而只有这样才能有持续的利益,否则只能是简单地解决问题,而留下深层的遗憾。

(三)、建设学习型组织对知识管理的意义

1、学习型组织鼓励、支持组织成员个人和组织团队通过主动地、不断地学习来提高组织的自身素质和应变能力,以便组织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永续发展。

2、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创造。他有一个共同的愿景,组织中的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切关切的事情,促使他们进行一种“创造性学习”,主动地对业务活动进行反思或对新思想进行实验,从而得到新的知识。

3、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的共享。在传统的组织中,知识共享可能会碰到知识垄断和企业员工间缺乏信任两个障碍。在学习型组织中,企业的共同愿景会改变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共同愿景让员工有一种本位感这是我们自己的公司,是我们自己的事业。共同愿望也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产生一体感。员工在传递自己的知识时会放弃对个人利益得失的考虑,会被自己的知识在整个组织得到使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所激励,会被共同事业的进步所鼓舞。

4、学习型组织对外部环境持开放态度,对变革持积极态度,对学习持主动态度;它努力塑造一种对知识和员工的尊重氛围,一种对知识共享的鼓励氛围,一种对知识创新的激励氛围。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途径

(一)、建立学习型组织存在的问题

1、纸上谈兵、形式化多。很多国内企业在赞叹学习型组织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巨大价值时,几乎没有企业能够用业绩来证明这种理论上的价值。太多的企业在执着谈论学习型组织时,鲜有企业能够真正执着地将其表现为行动,更不用说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果。很多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都是走形式,是拿企业行为往学习型组织上靠,只做表面文章。

2、组织结构僵硬,不利于组织学习。传统的金字塔式等级型企业组织结构,中间管理层过多,层次界限严格,使得知识传递环节多,流畅速度慢,反馈不及时,而且容易在传递过程中发生遗漏重大信息、歪曲事实本身的现象。另外,传统的垂直型、金字塔式企业组织结构里,企业中层经理的主要精力都被集中于完成企业计划和任务上,而不是关注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进行灵活多变、及时调整和积极创新。

3、缺失学习型组织文化的精神支撑。组织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以企业整体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对于落实知识管理目标十分重要。但是许多企业经常被一些刚性制度和硬性规则所束缚,在组织文化中缺乏革新精神,难以产生所需的新知识,不能学习必需的新知识,而且很多企业缺少知识在员工和组织内的分享、交流渠道,造成知识处于被分割的状态。

4、知识形态转化机制不完善。前面已经提到学习型组织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创新,一种是隐性知识的管理和创新,这两种知识形态在一定的条件又可以相互转化。许多企业往往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取、学习和传播,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管理,因为隐性知识模仿和习得都很困难,必须经过长久的观察、反思和领悟,特别是要把个人层面上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在组织中无障碍地流通、共享,最终固化于组织之上,形成组织的隐性知识,这使很多一般企业难于承受知识转移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不愿意投人足够的精力促进知识形态的转化。

5、个人代替团队,领导独立与员工之外。在某种程度上,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企业的整体发展和整体效益永远是团队机能的结果。但在许多企业,员工只重视属于他那份的本质工作,很少去了解组织中与自己专业工作没什么关系的知识,员工之间在组织中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机会与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你顾你的,我顾我的,这样在组织中建立一个彼此信任、坦诚和公开的环境就很困难。同时领导很少时候将企业的愿景分解到员工,把员工的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团队学习的动力,提高团队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的途径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不是靠一朝一夕之功,不是停留于口头的表达和书面的昭示,知识管理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催生一个崭新的功能组织,强调学习是当今组织的根本生存之道,知识则是引领一个具备学习特征的组织开创21世纪知识经济成就的根本要素。我们应该在知识与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基础上,借鉴一些成功的知识创新型或学习型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逐渐实现组织的成长和根本转变。

1、为了提高组织知识交流、知识传递的速度,有必要减少组织层次,使之从金字塔状转为扁平状型。通过组织层次扁平化,减少中间管理,使得对市场变化感知最快的组织基层的销售、生产、业务员工能及时将市场信息反馈到企业决策层,减少企业高层决策与企业基层行动之间的时间延滞。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要求建立知识网络,使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每个员工都依赖其他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协作关系,共同利用集体知识进行价值创造。也就是说每个员工都是组织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贡献点和决策点,每个员工都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权利,每个员工都会心甘情愿地提供自己的全部知识供组织共享,并且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创新。

2、营造和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是最能够与知识管理的要求相适应的,是知识管理最关键的成功要素,这种文化能让知识管理系统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文化中,对待新知识是一种欢迎态度,并且在一个不断学习和尝试被高度评价、重视和支持的环境中创造一种信任和开放的气氛。同时这种文化能够提高组织宽容度,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组织信任度,才能培养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交流显性化,被更多的员工掌握。建设这种文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在组织中创造一种学习、信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组织及组织员工视知识为组织的最重要资产,这种精神能够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组织的潜能。

工业中的化学知识范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组织设计 组织创新 学习型组织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继劳动和资本之后,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快速反应和信息高速流动的要求,知识管理型企业要求组织结构更加动态、扁平化、富于弹性,便于信息的流通、储存和管理。

知识管理的内涵、目标和收益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获取、整理、储存、共享、应用等环节,使知识在组织内有效地传递和共享,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兴的知识管理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多变复杂的市场环境,传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企业管理者必须重构战略、优化流程、调整组织结构、转变领导方式,在组织内树立以知识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组织内的集体学习与沟通,提高组织的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收益

知识管理要求企业实现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使企业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预测市场的发展与变化。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并有效地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显性知识,在企业内实现共享。

知识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但知识管理的收益却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包括以下方面:提高决策效果(89%);提高应对顾客的能力(84%);提高员工及业务效率(82%);提高创新能力(73%);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73%)(数据来源于英国知识管理杂志)。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

根据钱德勒的观点:组织结构要追随战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战略成为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关键部分,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知识管理战略是以客户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导向,以业务流程重组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的一种管理模式。

(一) 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设计原则

组织是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职能,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创构柔性灵活的组织,动态反映环境变化,并保证组织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分配各项资源,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传统的组织结构较为机械化和封闭单一。知识管理的出现使企业战略重新规划,组织结构也必然要随着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扁平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多以直线制、直线职能制和事业部制为主,组织层级多,管理幅度小,组织结构缺乏弹性,而知识型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自我管理意识较高,过于呆板的控制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且过多的层级使得信息传递速度慢,容易失真。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保证了信息流动和传递过程中的正确性,使得知识能够在组织中有效地传递、共享和应用。扁平化组织宽幅度、少层级的特征符合知识型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理念,有利于员工充分发挥自主性,并在组织内部形成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氛围,利于培育学习型组织文化。

2.有效授权。知识管理型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的调整,从高层到基层管理人员的功能和相互间的关系有了很大变化。位于基层的一线专家,直接面对客户展开活动,直接参与战略的制定;高层虽然负责战略制定,但已不是命令的下达,而是向专家寻求支持;中层负责高层和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授权是组织为了共享内部权力,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而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在知识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有效地授权,使基层专家在项目决策和执行中有充分的自,有效发挥每一位专家的优势和潜能,并赋予各级管理者实施知识管理的权力,在对所辖岗位所需知识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搜集整理,将知识融进内部作业流程中,以实现知识管理。

3.动态网络。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企业成为网络化、学习型的组织,能够动态地适应环境变化,并不断进行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型企业应该突破部门之间的横向界限,将具有不同知识和技能的员工集中到特定的动态团队中,在任务完成后再返回各自的部门,这种动态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适于个人隐性知识的发挥与创造,促进了部门间知识与经验的交流,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减少工作重复性。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模式

传统的组织结构都是高层管理者在上的金字塔式结构,信息的传递沿着命令链的方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进行。高层管理者负责整个组织的战略制定、决策、领导和指挥;中层管理者负责组织的日常管理工作和高层命令的执行和下达;基层员工执行命令,完成技术层面的操作。由于在金字塔型结构中,信息传递链过长,沟通渠道单一,反馈少,所以信息失真度高,而且传递速度较慢。

而知识管理型企业,是高层处于组织结构底端,负责项目的专家居于顶端的“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见图1)。在这种新型组织结构中,高层和专家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执行的关系,而是征询意见和相互沟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员,包括负责组织管理的高层――首席知识官,负责指导和沟通的中层――知识管理项目经理和负责收集、整理、更新知识的专家――知识工程师。

新型组织结构更加突出中层的核心地位,由专家所组成的团队是知识创新与应用的主体,他们打破传统部门横向沟通界限,能够在分析一线知识专家所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完成知识的更新。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这种新型的组织结构既满足了扁平化与网络化的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开展与实施。知识专家通过各种媒介和工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第一线的技术、生产销售和管理知识等,并将个人隐性知识整理成可供保存的显性知识,防止因人才的流失而导致组织价值降低。作为执行角色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应能带领整个项目团队建立知识产品框架,开拓产品市场,负责知识产品的更新换代,在高层和专家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首席知识官扮演着高层的角色,必须能迅速感知组织中的隐性知识,将组织的智力资本转化为能带来利润的产品,塑造学习型组织,培育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要素

知识管理战略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因此,知识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以提高知识的传递和沟通速度,充分发挥员工的自主管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使基层管理者有更大的自直接同供应商或顾客建立联系,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保障了决策的速度和质量。知识管理型企业组织创新的顺利进行,还必须有高层领导的支持、良好的共享与沟通环境、学习型组织的推进及合理的激励措施等。

(一) 高层领导的参与支持

由于知识型企业组织层级大大扁平化,出现了高层在下的“倒金字塔型结构”,因此高层领导者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学会适当授权,调动员工积极性,使知识的搜集、传递和应用更有效率。高层领导的支持是知识型企业组织创新成功的基础。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建立知识共享平台,积累知识资产。企业中关键员工的经验、客户关系、专业知识等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Internet和局域网的普及,为企业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

第二,有效授权,推动基层员工自主管理和创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给予知识型员工更多自,作为高层管理者在保留指挥与监督权的同时,应当有效授权,使得员工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迅速获取和传递知识,能够终生学习、自我组织再造的弹性、扁平化组织。学习型组织能够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在动态的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知识管理是建立学习型组织重要的手段之一,知识管理型企业的组织也必须朝着学习型组织的方向转化,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处于不断学习、快速创新的成长状态。

(三)培育利于共享和沟通的环境

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执行中是一个由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组成的闭合回路。沟通是知识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知识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在知识管理型企业中培养良好的沟通环境的具体措施有:建立反馈机制,加强双向沟通,防止知识在传递中的失真,使高层和基层员工间能够及时有效的交流;强化供应链上的沟通管理,对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来说,沟通不仅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企业外部从供应商、分销商到客户的整个供应链。

(四)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

美国保罗・迈耶斯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激励要素排列前四位的是:个人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这表明,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有很多特殊的需求,如高自我实现需要、高成就感和自主性等,因此,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措施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性:注重精神激励,满足其自我实现需要,给知识型员工富有挑战性和高成就感的工作;充分授权,使知识型员工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来,提高其自;实行弹性工作制,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灵活的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工作方法等对知识型员工都是很好的激励方式;加强培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的及时更新对知识管理型企业尤其重要,企业提供的培训也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条件。

总之,知识管理作为网络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正逐步为企业认可和推崇,成功的知识管理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为了成功实现知识管理战略,必须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和创新,建立扁平化、网络化、学习型组织,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广宇.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