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例6篇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1

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每一项传统文化都如闪亮的珍珠熠熠生辉,音乐、书法、节令、诗词、武术、中医……每项传统文化中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宝藏。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1.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要学会筛选。

中国的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书法篆刻、京戏脸谱、皮影艺术、中华武术,还有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礼仪等,举不胜数。写作时,首先要筛选出自己熟悉的,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张冠李戴,胡乱搭配;其次还要与作文题巧妙衔接。

2.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要学会融合。

传统文化素材仅仅是素材,而文章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二者只有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动读者。选好了材料,写作时,我们可以写自己学习某项传统文化的过程或者体验,可以写对某项传统文化慢慢消失的担忧,也可以写某项传统文化传递的亲情、友情,如过春节等。

【佳作示例】

传统文化里的坚守

贾博琪

雨落芭蕉,帘卷西风,历史如奔腾的长河悠悠而去,而那些传统文化如同珍珠一般,留在了沙滩上,也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作为中国人,我们会用心去坚守,这一代代的坚守,汇成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大红色的窗花里。刀起刀落间,纸屑飞扬。儿时,小小的我爱托着两腮,饶有兴趣地看奶奶灵巧的手把那大红色的纸镂成一幅繁华的图案。纸屑飘摇在她的袖口、指尖,一条将要跃起的鱼逐渐呈现在纸上。“真好看。”我爱不释手。奶奶欣慰地看向我,眉宇间藏着淡淡的愁:“这窗花剪纸是中华传统艺术里的一宝,里面有浓浓的年味,有浓浓的中华情……可惜,不知道还能不能传下去。”

在奶奶的熏陶下,我小小的手拿起剪刀,成为这剪纸文化的又一代传承人。奶奶请放心,我会用我的坚持让窗花艺术发扬光大的。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古色古香的二十一弦里。我被眼前古筝那饱满沉稳的色彩、精致绝伦的雕花、行云流水般的刻字深深折服。筝上的二十一根弦清一色的淡雅,老师十指轻捻,乐声似天籁般流淌。当钢琴的黑白键逐渐取代了古筝的二十一弦,谁能看到它背后隐藏的淡淡泪痕?清风徐徐,裙裾飘飘,我指尖轻触,奏一曲《梅花三弄》表志趣,赋一章《高山流水》觅知音。嵇康的《广陵散》早已失传,谁还能同伯牙子期一样懂这华夏古老的琴音?

每个周末风雨无阻,我都会去老师那里学习。我深陷于古筝的魅力中,老师与我们一起合奏,我深信这种坚守,不仅是愉悦我们的心情,更是坚守着中华的古韵。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精致华美的戏服里。外公外婆喜欢听京剧,于是我就学会了哼唱京戏。摆起兰花指,迈出凌波步,唱一曲《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这悠悠京腔,醉了外公外婆。外公早年买了一套京剧正旦服,如今将它送给了我。“丫头,京剧可是我们的国粹,你天生一副好嗓子,坚持着好好练,可不能辜负了这戏服,糟蹋了国粹。”外公将这戏服和头面递给我,语重心长地嘱咐着。我郑重地接过来,对外公笑。

在这个流行音乐风靡的时代,我能做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默默地坚守,用心唱好每一句戏词。

天涯海角,每个角落都会有守护着中华传统的华夏儿女,连成一个红红的中国结。飘扬的中国结世代相传,汇成厚重古老的中华魂,生生不息。

【评点】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2

【关键词】戏曲;传承;音乐剧;坚守;创新

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34-02

一、戏曲传承之实践

(一)坚守式传承。坚守式的传承方式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专业团体复排传统剧目、戏曲类电视节目、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始于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已公布的四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包含162项传统戏曲剧种。非遗工作从多个方面开展戏曲传承工作,包括搜集整理戏曲资料、丰富演出形式、开拓市场、培养和资助传承人与演出团体、进行理论研究等。专业团体复排传统剧目屡获成功,如商丘市豫剧三团的豫剧《目连救母》,武汉汉剧院的汉剧《宇宙锋》,常州锡剧院的锡剧《红楼镜》,北方昆曲剧院的昆曲《续琵琶》,中国评剧院的评剧《良宵》,四川省川剧院的川剧《白蛇传》,国家京剧院的京剧《宝莲灯》等。戏曲类电视节目为戏曲传承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与广大的受众,如河南卫视《梨园春》、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中央电视台《过把瘾》、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等。传统戏曲进校园始于2008年由教育部发起的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在10个省份试点并逐步推行至全国。此举一石激起千层浪,践行平台很快由中小学弥漫至幼儿园、高中、高职、高校,并逐步演变出专业团体校园专场演出、非遗继承人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校园戏曲比赛等多种形式。

(二)创新式传承。创新式的传承方式中,最为瞩目的是戏曲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用,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是戏曲对电影、歌剧、话剧、音乐剧、交响乐等艺术形式的借用。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既保留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特色,又发挥了电影的特长,是戏曲与电影完美结合的产物,如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白蛇传》,越剧电影《红楼梦》、《五女拜寿》,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豫剧电影《花木兰》、《朝阳沟》等。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作品是传统京剧借用话剧、歌剧、交响乐元素的典型代表,其音乐结构借鉴歌剧,加入了的序曲、幕间曲、闭幕曲;其声腔板式较少运用传统京剧固定的声腔板式,转而像歌剧一样根据人物性格的需要自由组合或创新,如一句旋律兼具西皮二S的韵味、借鉴西皮流水板创出二S流水板;其乐队在保持三大件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采用交响乐队;其念白借鉴话剧,更靠近北京话的口语;其舞台表演与美术基本放弃传统京剧的写意特征,具有了歌剧中的写实特征,如脸谱被写实性的化妆取代、一桌两椅被实实在在的布景道具取代,演员充满想象力的写意化表演被生活化的表演取代。戏曲对音乐剧的借用上,黄梅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如《秋千架》、《贵妇还乡》运用音乐剧的场面与舞美,音乐还是黄梅戏为主,包含了许多黄梅戏经典唱腔。

二、戏曲传承方式之思考

戏曲传承的实践与研究都证明了坚守与创新应当携手并进,坚守和创新是戏曲传承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只有二者都健康发展,戏曲的传承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一)坚守是使命。中国传统戏曲除了综合性这一世界音乐戏剧的共性之外,它还拥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与美学特征。首先,民间性是戏曲的基本属性。以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音乐源自当地方言、民歌及说唱音乐,剧目则是中国人民世代集体创作的成果。其次,写意性是戏曲的基本美学特征,观众对时间、空间、事件的理解均通过演员写意性的表演来实现。戏曲不采用灯光、布景表现时间,演员一个眨眼,一句戏词,观众就明白眨眼间数年光阴已过。戏曲舞台是一个抽象的空间,可大可小,自由转换,演员走一个圆场就可表示千里跋涉,出将入相就代表从一个地点转到了另一个地点。事件的表达分有道具和无道具两种,深闺中的小姐两手空空地穿针引线,战场上的英雄手持马鞭来一套趟马便可驰骋疆场。再次,程式化体现了传统戏曲对于生活的高度艺术化的凝练,音乐、剧本、角色、表演、化妆、服装都被程式化,并在不同的剧种和剧目间反复使用。音乐的使用分为文场和武场,音乐结构采用程式化的曲牌体或板腔体,如昆曲采用曲牌体,京剧使用板腔体。剧本要根据音乐归韵,采用规范的韵文。角色程式化为生、旦、净、丑等行当,每个行当采用程式化的服装和化妆,生、旦使用素面略施脂粉,净、丑使用脸谱勾红抹绿。表演中的唱念做打是戏曲演员的四项基本功,四者皆有程式。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唱法。念白也被规范为韵白和散白,演员均需长期磨练才可掌握其精髓。“做”特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手、眼、身、步各有程式,如髯口、翎子、甩发、水袖各有多种固定技法,关门、推窗、上楼等皆有固定的演法。“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毯子功的翻滚跌扑有高难度的标准,把子功的刀枪剑戟都有其固定的套数。

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一体化、趋同化势不可挡,西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强势且高调地影响了中国几代年轻人,80、90、00后的年轻人品着红酒或者喝着可乐,情有独钟地哼唱着《memory》而不是《苏三离了洪洞县》。在这样一种文化生态之中,坚守,并且抱着敬畏之心去谨慎地坚守传统戏曲就成为戏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含蓄的审美与表达方式的高度体现,因而,我们应该怀抱着使命感去保护传统戏曲民间的朴实之美、写意的诗意之美、程式的凝练之美。

(二)创新是需求。一部中国戏曲史,即是一部戏曲创新的历史。中国戏曲的每次繁荣都与创新关系密切,从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再到京剧与各地方剧种的兴盛,莫不是创新的结果。以国粹京剧为例,京剧从诞生到成熟再到鼎盛,每个阶段都在创新。京剧诞生于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经徽调、汉调、秦腔的合流,并借鉴昆曲、京腔而成,曲调板式更加完备,唱腔结合了板腔体和曲牌体,声腔是独具北方特色的皮S腔,采用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吐字。京剧成熟于19世纪80年代,谭派唱腔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它是谭鑫培对京剧进行创新发展的成果,融合了昆曲、梆子、大鼓的唱法,采青衣、花脸、老旦各行当之长而成。20世纪20年代是京剧的鼎盛期,流派纷呈、名角辈出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以梅兰芳的梅派为代表。梅兰芳的创新以深厚的传统京剧功底为基础,以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为准绳,创编了大量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这些新戏中,创新俯拾皆是,如传统青衣对花衫表演的借鉴,旦角可以表现为不同性格和性情的女性,头饰、服装、舞蹈也要符合时代的审美等等。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革命现代京剧,它是传统京剧借用话剧、歌剧、交响乐等西方外来音乐形式而成。

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必然经历以继承和借鉴为基础的创新,创新是艺术本身要获得繁荣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时代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审美需求。我们不必讳言戏曲的衰落,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必将经历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戏曲也不例外。承认戏曲在当代的衰落,而后不遗余力地进行保护性的传承,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甚至是创造出新的戏曲剧种,中国戏曲才可能再次繁荣。

参考文献:

[1]陈刚.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比较研究[J].戏剧,2000(2、4).

[2]郑晖.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J].中国音乐学,2006(3).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3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告诉我们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观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观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1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曾在“七一”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可见,文化自信至关重要。而随着改革开放进入40周年,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事业愈加繁重,任务愈加艰巨,文化自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让各项事业不止涛声依旧,而是高歌猛进,才能让新一代的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赛道上,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

坚定文化自信,为个人成长跑出好成绩。文化自信概念很广,包含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这些可贵的品质是激励个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深深融化于个人的奋斗历程之中。周恩来从少年起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植物学家钟杨教授足迹踏遍青藏高原;潜艇之父黄旭华刻苦攻坚、隐姓埋名30年,奉献毕生精力,终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屠呦呦采用三百多种方法,经历了上千次的试验,才终于萃取出了青蒿素。正是坚持了对祖国的热爱,坚定了文化自信,才使这些优秀的中国人在个人的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好成绩。

坚定文化自信,为党的事业跑出好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党风政风为之一新。但是,管党治党任务依旧繁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缺失,担当意识弱化,面对机遇瞻前顾后,遇到困难垂头丧气,怕犯错误束手束脚,占着位子不在状态,这样的不作为无异于公堂木偶、尸位素餐,严重影响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没有坚持文化自信。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必须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进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保持政治生态的清朗健康,跳出历史周期率。

坚定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跑出好成绩。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碰撞异常的激烈,各种文化的交融也异常的宽泛,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崇洋媚外,“哈韩风”、“阴柔美”成为争先模仿的时尚,韩剧美剧大片霸占着影视市场。这些无不刺激着国人的神经,影响着大国的形象。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筑牢文化底子,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跑出好成绩。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掣一领。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不断渗透的新情况下,个人、党和国家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愈加严峻,唯有坚定文化自信,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跑出新时代的好成绩。

观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

当时间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灿烂;当贝壳的泪痕划过最后一瞬,珍珠的色彩也会如此耀眼。当六年的养分在体内积累,毛竹的生机也会如此蓬勃。

正是由于历史的洗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最终诞生了华夏女儿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材料中所说的那个歌星的经历,正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形成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现如今,知道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感恩节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情人节的人越来越多,可知道七夕节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我们先辈留下来的许多传统节日,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几乎全都置于脑后了,这难道不是一种崇洋媚外吗?这难道是我们口口声声说到的责任感吗?然而,我们身边其实有许多人在为我们做榜样,他们能坚守自己的信念,鼓励人们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著名学者马寅初不就是吗?他积极提倡我们青少年应当多多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世界正在多元化,但是,我们传统的中化文化不能丢!因此,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否会被他国文化所取代?这个答案须靠我们用行动来回答。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保护,共同继承的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警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年代;若不是曹雪芹的五次易稿,怎会有《石头记》的哀婉催人泪?看今昔,是谁苦心钻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钱学森!是申雪与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统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的公信力。

观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应对各种挑战、天灾人祸以及外来侵略,适应形势的各种变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使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物。

今日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人口最多,正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社会主义大国。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大国。21世纪头一个十年,我国GDP“赶日超美”,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升。今日的中国是东方雄狮,是初升之日。是腾飞的巨龙!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千年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

“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中华民族广博深厚的精神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维系全体人民的精神纽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正在这种情感上近代历经磨难的中国至今仍屹立在东方,而不是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历代以来,中华民族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怀的仁人志士。宋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尔乐”的范仲淹;明代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清代从荷兰殖民地者中誓死守卫,和敌人同归于尽的邓世昌;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用笔作抗战,唤醒民族的鲁迅、老舍等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大批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建设祖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航天之父”“箭之王”钱学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最高奖”的师昌绪……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爱国意识,铭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这些伟人为榜样,努力学习,为祖国更美丽的明天作贡献。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崇礼重德,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导我们首先要注重个人的修养,同时培养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人民就能生活幸福,安居乐业。

“百善孝为先”,生活中,我们要尊敬长辈和长辈在一起时,要礼貌,遇见长辈要打招呼;进门出门时要告诉长辈……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小事,但这些点滴小事的背后包含的是你对长辈的孝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中华文明散发着悠久的韵味,有着闻名于世界的科学技术—四大学科。三大技术,四大发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经、史、子、集、书、从书。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经,《史记》诸子百家,《诗经》等。

先祖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传承这些文化,更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观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4

传统文化如同民族的灵魂,蕴含着不屈的希望与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原动力,给人们勇攀高峰的斗志与毅力;传统文化仿佛是一座沟通世界的桥梁,传递给世界温暖与色彩。因此,我想说:让我们共同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最近名为“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国”的调查结果已经揭晓。中国以拥有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位居第二名,这个好消息令大家欢欣不已。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与拥有众多备受欢迎的现代文化的美国作比较时,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文化被很多外国朋友欣赏的时候,我们自身是否足够重视它呢?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这难道不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吗?

现实情况值得社会担忧。如今很多国人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他们对外来文化有高度的认同。于是我们不再对“哈韩”、“哈日”感到大惊小怪,不再对好莱坞影片感到陌生。其实,感受、学习外国文化的精华并没有错。但过分的关注与模仿必将导致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可以说,外来文化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这种现状值得我们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实地考察并用所写文章表达了呼吁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的迫切心声。他说:“民间艺术是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普查与记录是为了见证与记载一种历史精神。”是啊。倘若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的内心会不会时常感受到一种不能诉说的苦衷呢?更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绸缪。为了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国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守护传统文化的决心不言而喻。是的,我们不想再看到自己的传统节日被别的国家抢先申请注册的事情重演。为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让它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耀眼的光彩。

随着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并且坚信:懂得守护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民族会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拥有勃勃生机。

观看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5

2003年,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被印尼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04年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05年,韩国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民俗被抢的消息传到国内,国人一片哗然,痛骂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则是无奈和痛惜。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热恋圣诞节。然而,在崇尚洋节时,似乎已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自觉意识。

很多中学生能熟练的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对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却形同路人;说起西方头头是道,谈到老祖宗一无所知。仔细反思,究竟还有什么传统文化也已濒临失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将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保护我们的文化财产,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每个国人自己的事。我们要熟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验古人在诗词里面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我们要多听《贵妃醉酒》,从传统戏曲中领略民族艺术的风姿;我们要过清明节、端午节……,在节日中颔首我们民族节日文化的习俗,把它发扬光大;我们要学习儒家经典、道家理论,那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可以以此培育我们中华学子的“中国心”。

如今,国家为保护民俗文化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从2008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为了法定节假日。央视《百家讲坛》也先后推出了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庄子》、钱文忠的《三字经》等,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古代文学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创新,深受大众喜爱,从而带动了国人对国学、历史等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清明时节的扫墓,端午吃粽子赛龙舟,中秋时与家人的团聚,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读孔子、学老庄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都来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4

大同铜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如今,铜火锅作为国礼的故事仍在传说,可大同铜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从春秋时代到今天的天艺昌工艺品厂,大同铜器一路走得并不平坦。尤其是近几十年,它的命运几经波折。

沸腾渐息 “霜冻”难掩

1973年,陪同法国蓬皮杜总统访问山西大同,离开后不久,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以及广州、南京、上海、辽宁等国内有名的高级饭店,纷纷派人来大同订购铜火锅,开设别具风味的火锅宴。而到大同旅行的中外人士,也把铜火锅当成了必购的纪念品。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同铜器畅销美、英、法、日、德等10多个国家和香港地区,成就了其最为辉煌的一段时光。

20世纪90年代,因宣传力度不够,大同市金属工艺厂在产品畅销时,没有通过媒体扩大产品的影响而导致销售后劲不足。除此之外,缺乏先进工艺,在不锈钢产品价廉物美的冲击下,铜制产品成本偏高,市场竞争处于劣势。随着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和工艺传承的断链,以铜火锅为代表的大同铜器开始衰败,铜器的主要生产厂家――大同金属工艺厂也随之倒闭。到1998年停产时,下岗的200余名企业职工中,有的在集贸市场卖衣服,有的在摆地摊卖菜……铜器加工是大同的传统产业,一旦失传恐不能复生。老铜匠们的困惑,折射出大同铜器制造业的寰场9ひ杖嗽谒伎迹出路何在?大同铜器用2 7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兴衰,等待它的无非是两种结局:要么永远消失,要么乘愿再兴。幸运的是,因为一些工艺人的坚守,大同铜器生机再现。

不忘初心 倾情坚守 部级传承人李安民、副厂长邸云华正在检验火锅雕錾工艺

李安民曾任大同市金属工艺厂厂长,一级工艺师,大同铜器的领军人物。1995年,他从金属工艺厂退休,3年后,工艺厂倒闭。“厂子倒了,但手艺不能丢。”眼看曾怀揣技艺的工人们消失在各种行业里,李安民急了,他联合了几名老匠人,自筹资金8万元,在自家小院里搭灶起火,开起铜匠铺,起名为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就这样,李安民带领着一班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个炉子、五六个人,焊接、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砺。他们用双手延续着大同铜工艺的香火,用他们的信念,坚守着这份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

天道酬勤,李安民的坚守换来了大同铜器的重生。如今,李安民的团队按传统工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生产制作的大同铜器有系列35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宫廷御锅、工艺火锅、佛像供具、文房四宝、旅游纪念品及铜茶壶、铜勺等日常餐具。2009年6月,大同铜器制作技艺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李安民的努力下,天艺昌工艺品厂终于有了个像样的工作场地,结束了大同铜艺的“铜匠铺岁月”;2012年,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14年11月大同铜器制作技艺被正式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铜火锅、御锅、文房四宝、生活用品……为扩大宣传,75岁高龄的李安民经常带着上百件铜器工艺制品往返于各地文化博览展销会,件件都是大师级的作品,他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大同铜器,也希望有更多人喜欢它。每次在展销会现场,雕錾着诗句书画的铜墨盒、蛟龙缠身的酒具、古色古香的宫廷餐具、刻花印景的烟炊茶简,尤其是蜚声中外的大同铜火锅系列,总能让前去参观的人们一饱眼福。

匠心承继 创新为续

铜器不仅仅是个器皿,作为部级非遗保护项目,它融合了传统工艺、文化特色、审美情趣等多个方面。要把铜器制造与时代特点、价值观等结合起来,必须守住传统文化,寻找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如今,拯救、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重塑大同铜器金字名片,再创大同铜器辉煌是主基调。虽说大同铜工艺近年有所发展,可依然不十分尽如人意。大同铜器发展近40年来,在规模上,应该有相应的产业园区或是铜器一条街,但很遗憾,一直没能发展成形。工艺上,尚没有越出旧时套路,造型花样、功能技术方面都还需进一步加以改进、创新。人才上,目前在整个大同城内,掌握铜艺的匠人不过数十人,愿意投身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铜工艺已濒临失传。无论铜匠传承人还是铜器工艺,受表彰赞许是常有的事,但年轻的传承人太少一直是李安民老人最忧心的事。“做铜器制作的艺人很辛苦,程序繁多,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没想过要从事这个行业。”李安民说到。未来几年,他准备去一些条件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招收传承弟子,计划能在3年内培养上百个制作铜器的传承人,从而进一步扩大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的发展规模。 传承人李安民在雕錾龙凤小盖

2013年,在李安民老师的牵头组织下,大同天艺昌工艺品厂成立了专门的铜器传习所带徒学艺,研发传统工艺和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的新产品,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现有以工艺火锅为主的系列、200多个产品、350多个花色。市场销售良好,因人少、场地小、产量小,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天艺昌已成立调查组,正在对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准备出书并筹建大同铜器历史博物馆。

“如今的工艺品市场鱼龙混杂,产品结构极不合理,造型比例失调,偷工减料,工艺粗糙,虽价格偏低,但始终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相较之下,天艺昌的多种铜制工艺品,因工艺精湛,造型美,结构合理,兼具实用性、观赏性、保健性和收藏性而深爱广大用户青睐。

“若能在后续传承中加紧创新研发的步伐,坚守手艺人的匠心、良心,未来的铜器工艺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市场前景。”年事已高的李安民老人讲起自己用毕生精力守护传承下来的制铜手艺,满面荣光,精神矍铄的样子一点不减当年的风采,而铜器制作技艺也正是因着这样一些德艺双修的手艺人的坚持而得以不断承传并发扬光大。 李安民制作火锅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5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挥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大众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扬长避短,加以合理利用,有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便可以使其获得更加自主和灵活的发展空间,因此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994年,中共中央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其中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可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1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1.1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既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有时代特征。中国文化既包括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又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笔者比较推崇杜超老师的观点。杜超老师在《中国传统文化导论》一书中说:所谓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文明成果,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

1.2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精华

1.2.1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纵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了中华儿女爱国忧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精神。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

1.2.2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现代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要求公民奉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这些在当代社会大力弘扬的“诚实守信、自强不息、与人为善”等价值观念其实一直都蕴含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孔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墨子说“俭节则吕,淫佚则亡”;孟子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周易》中也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不要求以和谐为主导思想。

1.2.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大量激励个人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容自强不息的思想,从中华民族产生之时就已产生,其最早的理论代表作当推《周易》。《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为曾经在黑暗中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中国古人崇拜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体现了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孑L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白有云:“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奋斗乐观向上的诗句素材都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

1.3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1.3.1崇古守旧崇古守旧表现在人的思想上温顺保守,容易满足,不思进取和革新。这是中国人比较显著人格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缺陷所在。这种对上古社会的推崇,造成了中华民族心理上的循古、好古、崇古的习惯,厚古薄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阻碍着人们的创造活动,影响人们的创新进取精神。

1.3.2纲常礼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三纲五常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这条原则的基本精神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社稷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的价值、尊严、个性等等都是某种偶然性的东西,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是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这种封建的纲常礼教在两千多年来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沉重枷锁。

1.3.3重情轻理重情轻理是“天人合一”影响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中国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的是融于自然,与自然合二为一,而不是像西方那样征服自然,因此,中国人不需要发展精确的思维去了解、认知自然,并令自然为己所用。所以,中国的“天人合一”则造就了中国重情轻理、缺乏科学理性的局面。中国人由于缺乏抽象的理论探索和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相应的也就缺乏科学的知识和理性的精神,更多的中国人看重的是对人生大智慧的领悟,却缺乏对细微事物的彻底了解,对许多事情不是通过客观的分析,这反映在人格特征上就是笼统无知和情绪化。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关键环节在于能否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使其在自身内容的建构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以保持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目标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有价值的部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树立远大理想。我国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与西方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外来文化进入到中国,致使部分国人出现信仰危机,民族意识有所淡薄,因此,在现阶段更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以民族英雄为榜样,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富强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继承传统诚信观,诚信立人。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挖掘、践行、弘扬传统诚信道德,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启迪价值。要教育学生言行相符,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言行一致和责任义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建立艰苦奋斗、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大学生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眼于人才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量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和人物事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顽强奋斗、百折不挠、乐观向上最好的教育资源,这不仅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信念、自强不息,还可以教育当代大学生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坚强不屈,在面对成功时能胜而不骄,能妥善解决在现实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如感情挫折、就业困难等问题。

2.2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2.2.1阻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崇古守旧”的传统文化思想压抑了人们创新精神的发展;“中庸之道”则要求人们看待问题不要走极端,执其中而求其平。大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容易变得没有个性特征,无创造精神。与现代创新教育所追求的培养创新精神、个性张扬、塑造独立人格的教育目标相左。

2.2.2不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植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而儒家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伦理政治型文化,道德价值具有至上性,而且传统伦理反映的都是一种义务观念,而忽视了人的权利,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权利观念严重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重视做人、人际关系,是将人放在传统伦理规范中来考虑的。不是肯定个人价值,而是肯定个人对社会对他人的意义。这固然有利于培养人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意识,但却忽视了人本身的权利,从而对培育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不利于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培育“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指导下,十分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和息争,固然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但由于片面强调和谐而排斥竞争,“压抑了个性的发展,助长了不求进取、反对冒尖、无所作为的保守心理,导致了民族性格中竞争与开拓意识的匮乏”。无疑。“无欲无求”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育。

3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子,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方面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大,能影响到每一位大学生,这就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度,使其作用能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全面实现。

3.2用优秀的古典文学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坚强、大度和乐观可以说是它的根本,也是历代文人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古典诗词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欣赏古代优秀文人的诗词文,其高风亮节的人格精神能够感染学生。同时,古典诗词文又可以使人以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引导人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因此,配合思想政治教育而开设古典诗词文的教育内容,并使之深入学生心灵,成为其人格精神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范文6

关键词:阿来; 知识分子; 文化; 守护;

用汉语写作的知识分子阿来,一直在追求文化的多样性,以达到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理想状态。阿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具有浓厚的文化情怀,无论是《尘埃落定》中的书记官翁波意西,还是《空山》中的乡村书生达瑟,抑或是《格萨尔王》中的说唱艺人晋美,都是带有文化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傻或痴,对心中精神的坚守和对文化知识的传承,就像神鹰对草原的守护,体现了藏族知识分子身上的精神本质。

一.翁波意西:不畏强权的书记官

翁波意西可以说是《尘埃落定》中第二个“傻子”,他对于宗教的热爱令人敬佩,在屡受打击之后,不改行为本色。转入书记官的角色,他不畏强权,尽显史官正直的职责,是个执着坚守心中信念的精神勇士。

翁波意西反对统治麦其土司的旧宗教,想要在这片土地上创立新教,渴望拯救万民、标新立异。翁波意西是带着挑战旧的宗教,挑战济嘎活佛的教义来的,两人的辩论虽然无果而终,但这已经是新宗教向旧宗教宣战的开始,他将人类普遍的生存价值融合在新教的宗教思想中,声称要“在这里建立一个新的教派,至尊宗喀巴大师所创立的伟大的格鲁巴。代替那些充满邪见的,戒律松弛的,尘俗一样罪恶的新教。”翁波意西看到了在旧宗教统治下,此地民风日下、人性丧失,麦其领地上蔓延着鸦片的香味,土司、土司太太和土司的继任者都沉迷于权利、女人和欲望中,他想要改变这一切现状。然而,翁波意西的新教宣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顺利,而是遇到了强烈的阻碍。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本就是一个痛苦的涅,在创新之初会遇到百般阻挠,而且人类的本性是趋于安定,避于动荡的,面对传统宗教和政治权势的阻碍,翁波意西的新教举步维艰,甚至肉体上受到折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他明白,野蛮的土司统治已经使人们的灵魂变得麻木,百姓不愿接受新的教义,就像土司不想改变自己的统治观念一样。此时翁波意西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自傲与锋芒毕露,益变得成熟稳重,他的智慧虽没有让新教成立,却也给土司统治时期的思想领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翁波意西就是勇于推陈出新、超越历史的知识分子。

翁波意西把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不溢美、不饰恶、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翁波意西上任麦其土司的书记官后,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也开始了他对土司制度的反思。翁波意西是个崇尚理性的人,他看到了土司制度必将灭亡的趋势,认为“天下就不该有土司存在”“不该有这样一些靠近东方的野蛮土王”,也相信土司制度不久就会消失。史官并不是权力的附庸者,而是据事直书、不畏生死的硬骨头,翁波意西在权势面前有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他认为二少爷“傻子”是聪明的、大智若愚的人,坚定二少爷是土司的继承人,批评土司倾向大儿子的选择。翁波意西以秉直的态度,坚持真理,特别是在失去舌头后,以笔代口,用史官的笔写下真实的历史,这是对藏族社会的贡献,也是一个藏族知识分子用笔对现实进行批判的延续。“知识分子既不是调解者,也不是建立共识者,而是这样一个人:他或她全身于批评意识,不愿接受简单的处方、现成的陈腔滥调,或迎合讨好、与人方便地肯定权势者或传统者的说法或作法。不只是被动地不愿意,而是主动地愿意在公众场合这么说。”翁波意西称得上是这样的人。直言批评使他肉体上饱受折磨,但精神上却是最富有的,因为他成为了藏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者。

在权势与真理的博弈中,翁波意西为了坚持真理,甚至牺牲了性命,这种不惧权势的无畏精神是知识分子内心最强大的力量。在残酷的现实生存法则面前,济嘎活佛消磨了自己的意志,选择屈从权势,而翁波意西却敢于对野蛮说不,宁折不弯。可是面对政治强权,“不屈从、坚持发挥批评作用者,只能接受被消灭的命运”,所以他也没有幸免,付出了舌头两次被割的代价。小说在两次割舌极刑的描写中,没有把翁波意西当做神人看待,而是体现了他活生生的人的一面,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唯独不怕死亡和威胁,仍然自由发表见解,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被处死。表面上看是土司战胜了翁波意西,实际上是知识战胜了权势,因为这种威武不屈和不畏强权的精神会留在人们的心中,被历史所证明,而权力的暂时性胜利正是土司面对历史车轮的最后挣扎。

二.达瑟:不合时宜的乡村“书痴”

在《空山》中,阿来通过达瑟的行为意识,展示了乡村和乡村文化正在逐步瓦解的年代,知识分子用独特的眼光关注着藏族历史的演变轨迹,对民族历史和乡村文化进行了现代审视。达瑟能在混乱的年代保持清醒,实在可贵。

达瑟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对知识的热爱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达瑟珍惜书籍,渴望知识的熏陶。中失去理智的人们要烧毁学校的书籍,毁灭知识,达瑟却偷偷地将书本从火海边缘抢了回来,请人用马车运回了机村,悉心加以保护起来,他这样做,既是出于冷静的理智,更出于知识分子热爱知识的天性。他刻苦好学,对自然知识有别样的情怀。他小时候不想上学,喜欢呆在树上的习惯已经展现出热爱自然的本性,自然界纯净的空气洗涤了达瑟的灵魂,他向村民们解释什么是“骆驼”“杠杆原理”,自己也写了一本关于植物学的书。达瑟希望别人也相信书上的知识,因为书中的知识能让人洞悉世界某一角落的生存规律,学会尊重自然规律。达瑟还将知识传承给年轻一代,扮演着文化传递者的角色。他热心招待对书感兴趣的小说叙事人――“我”,“我”在达瑟眼中是机村冷漠人群中唯一懂书、爱书的人,也是他传递知识的继承人,所以他把书借给“我”看,向“我”介绍自然界中的很多动植物。文中的“我”后来成为从机村走出来的学者、知识分子,与小时候达瑟的知识启蒙是分不开的。

达瑟怀着忧虑忧愤的心态坚守着机村,在众人皆醉的机村,他面对崩塌的乡村文明,表现出知识分子的忧虑,并一直坚守着自己的精神领地。知识分子不同于一般人的特质是他们的社会危机感和责任感,能看到常人没有察觉的社会现象,知识分子达瑟警觉到:等林子砍光,猎物打光,机村的人就完蛋了。尤其是他目睹了机村人对猴子的杀戮,心里是震惊、痛楚的,他担心机村里人们的心田都荒芜了,那么机村的未来,以及村庄中人们的归宿会在什么地方呢?这是达瑟对机村生存空间的哀伤,也是对机村命运变革的担忧。这些疑问和忧虑,达瑟并不能解答,他只有坚定心中热爱知识、热爱乡村的信念,希望在时代进程中,机村能永远不动。他把书藏进了房子的夹墙里,以无声的抗争面对人们对生命的冒犯,他无力扭转人性抹灭的趋势,只是死死守着机村,守着他心灵寄托的精神之地。达瑟写了很多诗,这些热爱乡村文化的淳朴诗歌,唤醒了机村人们的心,原生态的人性开始复苏,古机村遗址使乡村文化复活,人们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并在拉加泽里等年青人的心里传承下去,这让我们看到了机村的未来。

对达瑟来说,一生孤独和生活清贫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宿命。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机村,达瑟是一个孤独的游魂”。从精神上看,达瑟无疑是一个茕茕孑立的人。“知识分子总是处于孤寂与结盟之间”,达瑟选择了孤独,也注定了一生的命运。他喜欢发呆,喜欢在树上看书,这都是机村人不能理解的,连他的好朋友达戈一听到他讲书上的知识就想离开,而且达瑟喜欢提出别人无法回答的问题,这让更多的人摸不着头脑,以致被村里人传说“疯了”。达瑟看到了人性的扭曲、乡村的没落,然而人们却还没有惊醒,这颇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孤独意味。正因为如此,达瑟在经营生活和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是失败的,两个儿子从小教育不佳,生活的压力让他们经常做偷鸡摸狗的事情,最后只得离家出走;生活上达瑟不做劳动、没有工资养活家庭,在他即将死去时,家里只有几间破屋,妻子出家,只剩他绝望地等待死神的召唤。生活掏空了达瑟的血肉,只剩一副苍白的皮囊,最后孤独地离开人世,他热爱的机村也会在双江口电站修好后全部淹掉,村庄终究被毁掉了。然而达瑟的离去让人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他坚守的知识分子责任在年轻一辈中传承开来。

三.晋美:四处流浪的“仲肯”

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文化的精髓,每种文化的传承者都担负着沉重的传播重任。重述神话小说《格萨尔王》塑造了一位文化传承者――晋美,讲述了神授艺人晋美四处流浪,一生都在传唱史诗的故事。

晋美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分子,他并不是自己努力学习取得文化知识,而是神授的“仲肯”,这体现出藏族民间下层传承的特点。晋美在梦中得到神授的传唱技艺。他本是草原上一个单纯的牧羊人,命运在一个晚上改变,梦中的格萨尔大王以及战争场面近在咫尺,他看见了英雄的故事,得到了传唱史诗的技能。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的出现在他梦中,当英雄梦结束时,他唱完史诗的最后一幕,晋美的“仲肯”使命也就终结了。晋美在神授的过程中与格萨尔王交流、争辩,参与到了史诗故事的构建中。神灵在梦中传授故事时,晋美并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与神灵、菩萨、格萨尔王对话的参与者。岭国为王的格萨尔在他的梦境里向晋美诉说自己的困惑:世道没变,依然有战争和受苦的人,为什么自己下界除魔后还有人生活在苦难中?晋美在梦中知道格萨尔已经厌倦没完没了的征战,所以他再次遇到昆塔喇嘛后,拒绝了新的格萨尔故事。这看似不可思议的神授过程,是高原上《格萨尔王传》史诗的传承方式之一,具有某种原始性和神秘性。

对晋美来说,他最大的本分就是传唱《格萨尔史诗》,使这部歌唱民族英雄的史诗为千千万万的藏族下层民众所知晓。这同时也是他作为一个史诗说唱艺人的神圣使命。神授仲肯接收到神灵授意以后,就开始了他的文化传播之旅。开始的时候,晋美每经过一个地方,就亲自为当地人们说唱《格萨尔王传》,四处撒播文化,这种方式直接,而且具有现场感,每个受众接收到的是神灵传授的原话,听到的史诗故事都是不掺杂艺人个人观念的纯文本。这样的传播方式使得故事极具吸引力,所以各地人们反映强烈,都想知道故事的进展和格萨尔王的结局。后来,晋美通过广播等现代通讯手段传唱格萨尔史诗。他被学者带到省里的藏语广播电台,把传唱的声音记录下来,通过广播传播出去,广播间里的阿桑姑娘让晋美很不自在,可是当他开始唱格萨尔史诗的时候,他就恢复了神授艺人的本领。广播能把说唱的声音优势集中起来,把史诗故事中的战争描写和细节描写发挥出来,弥补了现场感不足的缺陷。后来晋美在流浪的过程中被许多人认出来,就是因为已经在广播中听过他的说唱,知道他唱的好。对史诗的说唱与传播使晋美感到幸福与满足,也让他赢得了民众的尊重与爱戴。

晋美为传播格萨尔史诗付出了很多,他四处传唱,尝尽了流浪之苦。在生活上,晋美离开了自己之前依赖的牧场,到处流浪,从赛马大会到寻访岭国旧址,他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漫长之路。行走在这条说唱路上,他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衣食住行都没有稳定的保证,所以常常在草原上露宿整夜,在农家随意吃些东西。为了在每个地方留下格萨尔史诗,他像个苦行僧一样四处奔波,流浪慢慢侵蚀他的精力,当晋美唱完最后一场时,他已是筋疲力尽,生命也到了枯竭的阶段。在感情上,晋美无法获得正常的爱情。他在省广播电台见到了阿桑姑娘,并迅速坠入爱河,可是传唱艺人的身份让他感到自卑,觉得配不上漂亮的城市姑娘。而阿桑姑娘则用话语“又脏又丑的东西”,伤透了晋美的心,也让他渴望爱情的梦境彻底破碎,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身份的差异让晋美失去了拥有正常感情经历的资格,他的一生注定流浪,注定要为传唱史诗付出一切,这也是所有神授艺人的命运。

总的来说,阿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勇敢而坚定的,他们一面执着于知识分子的信念,一面承受着孤独的折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在乡村民族文化遭逢冲击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为维护藏族传统文化和精神作出知识分子的贡献。翁波意西、达瑟与晋美分别代表了藏族社会不同时段的知识分子,三个人对知识的传承与守护,对精神文化的坚守,让他们串联起了藏民族文化的精华,成为守护藏族民族文化精神的雄鹰。

参考文献:

[1]阿来.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89.

[2]阿来.尘埃落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36.

[3][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北京三联书店,2002:25.

[4]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52.

[5]阿来.空山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