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当代文学教学反思

高校当代文学教学反思

 

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中,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兴趣,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当前高校教育重科学轻人文倾向以及价值观多元化时代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等现状,导致当代文学课程逐渐边缘化,为了将来谋得一份理想职业,学生更愿意将时间和精力用于各种技能考证上。二是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当代文学课无非是读读小说、看看电影而已,所学内容对将来的社会实践工作作用不大,再说了,凭借中学语文课积累下来的文学知识,考个及格不是难事,在学习上没必要花太多精力。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诸多问题,或因循守旧,枯燥乏味;或天马行空,毫无章法;或哗众取宠,偏离大纲,脱离实际。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当代文学的教学效果,致使课程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鉴于目前当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必须改革传统教学,科学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当代文学教学在社会人才建设中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以激发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动机   提高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极其重要,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我国当代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的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我国当代文艺运动、文艺思潮和文学创作成就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兴衰、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评价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受到较深刻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教育。[1]”   因此,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认识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能认识到当代文学知识在整个大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而认为学习只是为了拿学分拿文凭,势必产生不良后果,即考什么学什么,学生听课记笔记全是为了考试,过关后一切全忘记。这样的教学,学生无法掌握系统的文学知识,缺乏应有的文学审美感受能力,更谈不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甚至造成人文素养的匮乏。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更高层面认识该门课程,使学生意识到对当代文学的学习,不只是掌握文学知识、具备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以及其他综合能力,更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学习动机,是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   二、渗透和谐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a   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经济以及科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当今全球化时代,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会导致中华传统美德被弱化、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唯利是图、责任意识缺失等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当代文学教学有责任也有条件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服务,因为当代文学许多优秀作品中渗透着作家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唤起人们的良知,以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愿望。例如,作家汪曾祺曾说过,创作“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2]   ”他的小说以诗一般的语言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式的人间美景,在那里我们几乎看不到现代世俗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挤压、异己、孤独、变形等现象,作品中那些非社会中心的边缘小人物,身份虽低贱卑微,但身上却沉淀着淳朴和温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汪曾祺小说中人与人之间至纯至美的爱与和谐(《受戒》)、人与人之间超越金钱超越功利的朴实情怀(《鉴赏家》),以及小人物在艰难处境中相互搀扶的高洁、义气与温情(《岁寒三友》)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与汪曾祺描绘的和谐纯净世界相反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如正面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某些作家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的偏颇如金钱至上、吸毒成瘾、纵欲泛滥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文精神的升华,激发学生对美好和谐社会的向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当代文学教学在全球化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三、改革教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一)通过传授分析技巧激发兴趣   在当代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能力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内容,但也是困扰学生的一个难题。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哪部作品的评论方法,学生就会评论哪部作品,而对其他作品哪怕是同类作品,却无所适从,于是在学生作业中经常出现抄袭资料、雷同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灵活掌握作家作品的评论方法,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给学生传授成功分析作品的技巧。教师可以采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与总结,从而掌握有关方法。例如,对新时期初意识流小说的教学是一个难点。由于受传统小说阅读习惯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对意识流小说普遍感觉不好理解,甚至读不懂,更谈不上评论。那么,教师可以采用有的放矢的策略进行教学,如选择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王蒙的小说为例,重点讲解其代表作《春之声》,给学生梳理中国意识流小说的来龙去脉及其技巧和思想内涵上的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和评论意识流小说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按此方法思考、讨论王蒙的其他意识流小说,如《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等,继而延伸至其他同类作家作品,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的《人到中年》等。最后,教师又进一步将中国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在创作技法、思想内涵等方面再作对比,使学生深刻理解20世纪80年代王蒙等作家对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借鉴方法,理解“中国式”意识流小说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如此系统的理解和训练,使学生对意识流小说的理解豁然开朗,并在成功分析作品的喜悦中增强了学习兴趣。#p#分页标题#e#   此外,还可以采用对比教学法,教给学生成功分析作品的技巧。对比教学,可以是同类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对比,也可以是不同作家在同一时期的创作对比,亦或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对比。例如,中国女性作家追求女性意识、实现女性价值的创作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追求男女平等的“人”的价值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追求与男性不一样的“女人”的价值,并达到创作的顶峰时期。90年代后期由于追求女性狭隘的“个人”价值而走向极端陷入困境。而21世纪初又出现新的转机。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复杂的创作发展历程并不容易,教师便可以采用对比方法教学,选择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对比。   例如,将五四时期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80年代谌容的《人到中年》和90年代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五四时期、80年代、90年代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女性作家在追求女性价值方面的不同特点;还可以将90年代林白与陈染的创作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作品的异同,进而理解作家追求过于狭隘的“个人”价值是导致她们创作走向极端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还可以将林白90年代的创作与21世纪初以后的创作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林白创作出现转机的原因是作家挣脱了狭隘的“个人”空间限制,而将目光转移到国家民族、大众民生,进而使学生了解作家创作发展的流变。   经过纵横交错的对比,学生对中国女性作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以及整个女性小说创作的发展流变,有了较系统、完整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分析评论女性作家作品的多角度、多侧面的切入方法。以此类推,对其他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方法的教学,亦可采用此法。   (二)通过拓展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作家生活、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其创作风格形成的基础。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延展活动。   到著名作家的故乡实地考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以及作家的成长经历,从而增进学生对作家作品的情感等因素的理解,也易于理解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广西河池、南宁、北流等地,考察20世纪90年代晚生代著名作家“广西三剑客”东西(广西天峨县)、鬼子(广西罗城)、李冯(广西南宁),以及90年代女性主义代表作家林白(广西北流)等作家的故乡,了解岭南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到陕西的商州考察粗犷的陕南文化对贾平凹创作《废都》等作品的影响;到陕西的白鹿原考察质朴的关中文化对陈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影响;到湖南嘉禾考察古朴的湘南民风、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对古华创作《芙蓉镇》的影响,等等。通过考察,学生对作家作品中描写的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风民俗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家、作品的心理距离,进而产生亲切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家的创作个性,从而激发学生深入研究作家作品的欲望与兴趣,也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通过体验作品情境激发兴趣   针对文学课的培养目标,王卫平教授曾经说过:“大学中文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知识、深刻的人文思想、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3]”   当代文学教学亦如此,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设置特定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自编自演作品情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作品情景再现的活动中来。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设置作品精彩片段的人物对话情景,让学生分角色模拟对话。如教学赵树理的《登记》这篇小说,可以选取“燕燕”与“王旦”在区公所“登记”的片段,由三位学生分别扮演“燕燕”、“王旦”和婚姻登记处的“王助理员”,三个角色进行“登记”过程的精彩对白,使学生形象地体验“登记”场景,从而深刻体会赵树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是把作品中的精彩片段改编成剧本,让学生自导自演,如《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住招待所的经典片段,或者老舍先生戏剧《茶馆》中的某一幕戏,甚至可以举办大型的课本剧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剧情表演中来。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通过认真研究剧情、人物以及作家的创作目的,不但对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组织能力。“演员”与“观众”都兴趣盎然,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每次活动过后,教师还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对作品的看法,并将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逐步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通过展示作品实景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形象性的教学引发学生兴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常态,而当代文学教学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效果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资源,如著名的作家形象、作品创作的原型、作品的场景描写、戏剧的剧照、由小说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片段等与作家作品有关的图片、视频,均可成为教学的最佳辅助材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信息容量大,便于师生互动,同时,声音、图像、文字三管齐下,使学生对作品的描写感同身受,极大地改善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述、板书的枯燥乏味现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授莫言的《红高粱》,教师可以制作幻灯片,展示高密东北乡一望无际的高粱地、火红灿烂的红高粱、轿夫抬新娘的喜庆场面、酒坊伙计们酿酒的红火场面和喝酒祭酒神粗犷豪放的场面,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如此勤劳、豁达的人民,如果没有外来侵略者的侵扰,他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的幸福与宁静。#p#分页标题#e#   这就使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尊心,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其他作家作品的教学,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作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高校当代文学有效性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只要教师真正用心研究探索,敢于改革创新,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必定能使当代文学教学走出困境,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