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论文范例

测试技术论文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1

TDR技术其实是在雷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由无线电发射机来发射能量脉冲,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来测定该脉冲能量在被测对象上反射的回波时间来定位的。与雷达相似,TDR系统的工作原理也是这样的,因此常被理解为一种闭合回路的雷达。主要是由信号发生器激发出以电磁波的行驶在同轴传输线以及测试探头中传播的电脉冲,如果在传播的途中遇到抗阻不连续面时,势必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波形被数据采集器进行采集,最后再通过反射波形分析得到介电常数、电导率反射系数等等信息与数据。TDR主要由电源、数据采集器、信号发生器、同轴传输线与路由器以及测试需要的探头等基本部件构成。TDR系统中的信号发生器所产生的电池脉冲,就是在同轴传输线中进行传播的,其传播符合麦克斯程。

2.TDR测试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主要应用

2.1土体含水量测试

2.1.1含水量测试的理论

对于岩土工程中的土体含水量测试,TDR测试技术主要是通过分析反射波形的方式来确定被测土体的介电常数的情况来确定。通常情况下,水的介电常数为81,而相对于土体颗粒的介电常数而言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常常通过判断土体的含水量来确定土体的介电常数,这样一来就使得介电常数的测试成为了获得含水量的有效工具。在这方面,使用最为广泛的土体介电常数与含水量的经验公式为Topp,具体公式情况如下:苓=4.3x10-6Ka3-5.5x10-4Ka2+2.92x10-2Ka-5.3x10-2这其中苓代表的就是土体体积积水量,Ka就是介电常数,这样的经验公式就是在土体介电常数与土体体积含水量之间建立起来的一定联系。而就近几年来使用的规范的公式主要是来自美国purdue大学研究提出,如下面公式所示,该方式主要也是以土体介电常数为基础,主要体现的就是介电常数与质量含水量以及土体干密度之间的联系。

2.1.2含水量的测试方法

但随着进一步不断的研究,我们发现了电磁波在相对更高含水量的粘土或者污染土等高电导率中传播的时候,会因部分电导损失而导致电磁波的严重衰减现象,造成探头末端的反射消失,最终导致难以确认波在探头中的时间而无法计算介电常数。通常来说,测试土体含水量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利用土体介电常数测试含水量也称两步法,以及根据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来测试土体含水量的一步法。土本身的介电特征与土体的电磁场的极化性质密切相关,而且极化类型的产生还与外加电场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因此,TDR测试仪运行在频率范围内会发生电子位移极化、离子极化等等现象。所以在利用TDR测试技术是应充分考虑各个影响因素。

2.2地下水土污染勘察

2.2.1采用TDR测试技术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生产与化工产品事业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巅峰状态。而伴随而来的还有非水相流体、重金属离子等含有严重污染物的对土壤与地下水造成破坏的污染等问题,此类型的污染区域较大、离散性较高、迁移深度也比较强,因此这也成为当前急需治理的问题。对于前面提到的污染情况,一般的治理方式就是采取现场钻孔取样带回化学分析的方式,从而来确定污染的分布区域与污染程度。虽然这种方法比较准确、可靠,但花费的时间太长,取样困难,因此TDR技术准确、快速、经济等优点已被用在治理污染场地上了。

2.2.2TDR测试技术的具体应用

针对水下的水土污染测试来讲,一般主要对离子型的污染土和NAPLs污染土进行电学性质上的研究,与前面提到过的原理相同。主要也是通过测定介电常数与电导率来获得土介质的孔隙率,利用这种方式就能很好的测试离子型的污染物勘察,还能保证其准确度与快捷性。另外,针对NAPLs污染土的污染物测试得出,在一定含水量的状态下,NAPLs污染土体积的含量逐渐增加时,介电常数是有变化的,但电导率几乎是不变的;而当NAPLs污染土体积一定时,介电常数与电导率会随着体积含水量和NAPLs污染土体积的比例增大而增加。这两种方式都是验证TDR技术用于地下水污染勘察发挥的主要作用。

3.结语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2

根据结构形式挂篮可分为主要的四种,即斜拉式、型钢式、桁架式以及混合式。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当中梯形桁架式挂篮的应用最为广泛。桁架式的挂篮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主桁系统、模板系统、底蓝系统、行走与锚固系统以及悬吊系统等。

1.1主桁系统分析

主桁系统中一片上横联和四片桁架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桁架在材料上大部分是槽钢材料,其主桁架的杆件都通过销栓进行链接,而上横联的材料大多是槽钢骨架,且主桁架最为挂篮最主要的受力结构是由上横联与前后横梁共同形成的整体。

1.2底篮系统分析

通常底篮是由前后横梁和纵梁两部分组成的。其中纵梁大部分是工字钢,而前后横梁是通过槽钢组焊形成。以吊杆为条件,前下横梁和前上横梁进行连接,也是以吊杆为条件后下横梁和已浇注的梁段底板进行连接。

1.3前上横梁及悬吊系统分析

通过槽钢组焊形成前上横梁,其连接在主桁架的前端节点部分,使得主桁架可以连成成一个整体。而悬吊系统所有的吊杆通常都是螺纹钢,经锚具进行锚定。

1.4模板系统分析

就箱梁悬臂挂篮的施工而言,外侧模通常是由钢框与钢板组合焊接形成,两外侧模分别支承于滑梁部位,通过吊杆外滑梁悬吊于前上横梁及已浇筑箱梁翼板上。而内模则主要是通过钢框与钢板组焊形成。

1.5挂篮走行分析

挂篮走行的相关装置主要包括滑轨、千斤顶以及走行小车等几个部分。通过工字钢的钢板将滑轨组焊为Ⅱ型的断面,在滑轨的顶部进行不锈钢层板的铺设,并通过预埋定位做好位置的固定。

20#块施工各项工作分析

因为0#块属于箱梁和墩身形成连接的一个隅节点,其截面内力巨大并且受力情况较为多样,另外,0#块钢筋与预应力的管道十分复杂,所以0#块施工质量与箱梁整体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关系。

2.1支座的安装

支座安装之前,需先对垫石位置与标高进行复核,确认满足相关要求之后才能开始支座的安装。在安装之前要对支座的连接情况进行检查,但不应将连接螺栓进行随意松动。

2.20#块底模与桁架安装

在实际标高的测量工作完成后,需根据实测的标高进行0#块底模系统的安装,保障支座与临时支座部分底模的铺设,确保接缝严密,支撑稳固,避免漏浆产生并污染到支座。2.3模板的安装与钢筋施工侧模桁架在焊接固定完成后,便可以进行模板的吊装,要保证各模板之间接缝严密平整,并且在拉杆加固完成之后需对模板整体的平整度进行检查。钢筋的施工需根据“底板底层→腹板→隔板→底板→腹板→隔板”这一顺序来进行。底板底层的预埋钢筋进行焊接之前,需注意要将腹板框形的钢筋套上。

3挂篮拼装工作及预压加载分析

3.1挂篮拼装工作

挂篮应该一次拼装到位,除了完成挂篮的主构件、内外模系统安装之外,同时还应该完成挂篮的安全防护系统以及养生系统的安装。安装顺序应为:轨道系统→主桁架后三角→横联→对后三角进行锚固→前三角→前顶横梁→前吊带→底模→后吊带→外滑梁→外滑梁吊杆→外模板及桁架→内滑梁→内模桁架及模板等。在挂篮完成拼装之后、前移之前,必须由项目部组织施工验收,确保挂篮拼装施工质量满足要求。

3.2预压荷载相关试验

挂篮的预压可以采用施加预应力的方法进行,可以在主墩承台施工之前埋设钢绞线。施加的荷载应该按照箱梁最大块段混凝土的重量确定,预压的安全系数一般控制在1.2左右。在挂篮底模绗架拼装、加固完成之后,先在底模绗架上沿横桥向铺分配梁,作为挂篮底板预压横梁,之后安装钢绞线及千斤顶。应该分级施加荷载,可以采用30%、50%、70%、90%、100%逐级加载的方式。在荷载施加方式上,每次张拉持荷1h,满载后持荷12h之后开始卸载,按照施加荷载的10%、30%、50%、70%、100%卸载。

4挂篮悬臂的浇筑施工工作

4.1高程控制分析

单侧的悬臂挂篮浇筑,首先需在0#块的顶面进行固定水准点的设置,在悬臂施工整个过程当中需以该水准点为重要控制依据。施工过程当中每一块段的施工必须分别于挂篮在移动之前、移动之后、混凝土的浇筑之前、混凝土的浇筑之后、预应力张拉之前、预应力张拉之后做好标高测量工作。

4.2挂篮悬臂浇筑施工

单侧悬臂挂篮的施工顺序为:挂篮前移→挂篮定位→模板调整→模板清理→模板涂油→钢筋安装→管道安装定位→高程与平面位置检查→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生→预应力张拉→管道压浆。在挂篮移动过程中,应该确保挂篮两侧的同步移动,并根据中线调整挂篮姿态和前支点距混凝土端头距离。

4.3钢筋绑扎与预应力波纹管道的施工

模板混凝土的浮浆被完全清理后,对孔洞进行修补,在均与涂油之后通过拉杆对腹板内外模板进行相应的加固,再绑扎钢筋。在钢筋的绑扎过程总需先对底板与腹板钢筋进行绑扎,并做好竖向的预应力筋与波纹管道的安装,知道内模前移完成后对顶板的底层钢筋进行绑扎,安装好顶板的预应力相关管道,对顶板上层的钢筋进行绑扎,安装顶板的预埋件。现阶段预应力的管道施工通常都采取波纹管成孔,施工中必须保障管道接头处的连接够紧密,且管身完好。

4.4混凝土的浇筑与预应力的施工

就单侧悬臂挂篮的混凝土浇筑而言,需沿着梁高的方向从底板浇筑开始,再进行腹板的浇筑,最后进行顶板浇筑。一旦混凝土入模则立刻开始全面的振捣,让其成为均匀体并具有一定的密实度,先将1台振动棒投入浇筑振捣工作,之后再由1台进行复振,以此避免漏振情况的发生。而预应力的施工,需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后于桥面上下钢绞线,待混凝土相关试件强度能够达到相应的张拉强度后,才可以进行张拉,张拉作业全面结束后,需通过真空压浆相关工艺进行压浆作业,确保管道当中的浆液被完全冲洗掉。压浆作业结束后,需对混凝土做好及时封锚工作,用水泥浆将其进行彻底的填封,提升工程的施工效果。

5结束语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3

1.1输水廊道结构体系

输水廊道按结构形式主要分为输水廊道及生潮前池结构及输水廊道结构两种结构形式。底板结构中输水廊道底板结构中为53°角底板,该处底板施工须采用单侧支模施工技术。

1.2单侧支模方案选择

单侧支模施工传统理论施工方案,须在模板外侧对所施工区域单侧模板进行加固,已满足模板结构稳定,确保混凝土施工。因输水廊道结构为53°角,因而导致该处按传统单侧支撑模板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加固问题成为一结构难点。

2单侧支模体系简介

2.1单侧支模原理

模板支撑采用定型单侧支架,单侧支架为单面墙体模板的受力支撑系统。当墙体模板采用单侧支架后,模板无需按常规另行加设对拉穿墙螺栓。单侧支架通过一个45°的高强受力螺栓,一端与预埋的地脚螺栓连接,另一端斜拉住单侧模板支架,因斜拉螺栓受斜拉锚力F后分为一个垂直方向的力F2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力F1,其中垂直方向F2的力抵抗了支架的上浮力,水平力F1则保证支架不会产生侧移。

2.2单侧支架的组成

单侧支架由埋件系统部分和架体两部分组成,其中:埋件系统包括:地脚螺栓、内连杆、连接螺母、外连杆、外螺母和横梁。架体部分可加工成不同高度,根据高度分为三种规格:H=3600标准节、H=500加高节、H=1600加高节和H=3200加高节。根据拟施工的墙体高度组合选择。

3本工程单侧支模体系设计要点

3.1砖胎模施工钢筋预埋

结构底板,改原垫层为砖胎模结构,砌筑结构为120厚砖墙,角度为53°,表面砂浆收光抹平,在砖胎膜砌筑过程,于砖胎模下部预埋钢筋两道,待砖胎模砌筑施工完成后,对底板钢筋进行绑扎。底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再外侧模板封闭时对预留钢筋进行对拉螺栓焊接。完成单侧模板闭合。

3.2预埋钢筋选择与布设

外满足该处结构底板施工需要,在同一截面处设置两道Φ8预埋钢筋,钢筋弯锚长度为50mm,纵向间距为600mm一道,以满足整体模板稳定。

3.3外侧模板封闭体系

外侧采用15mm厚木胶合模板,外侧采用50×100方木加固(小梁),方木外侧采用双Φ50×3.5钢管加固,整体结构完整,保证模板封闭稳定。

4本工程结构受力计算

单侧支模处墙体浇筑垂直度高度0.8m,墙高度为1m计算混凝土墙体对模板的侧压力。

5非直角单侧支模施工要点

5.1钢筋预埋埋件部分

①砖胎模砌筑施工阶段对预埋钢筋埋设要求为预埋钢筋弯锚长度满足模板外侧拉力,保证预埋钢筋不因混凝土浇筑过程因受外侧拉力而导致涨模现象发生。

②砖胎模砌筑完成后,完成墙面抹灰,砂浆采用M15砂浆,保证砂浆强度,满足砂浆强度施工,进而保证预埋钢筋的稳定性。

③焊接要求,预埋钢筋与对拉螺栓焊接,保证焊接长度及焊缝处理,避免混凝土施工因焊接原因导致局部涨模现象而破坏整体结构。

5.2混凝土施工阶段要求

①混凝土施工过程,严禁采用模板外侧敲打式振捣,采用振动棒插入式振捣,振捣过程,避免与对拉钢筋及对拉螺栓结构发生破坏式碰撞,而导致涨模发生。

②混凝土施工过程,因分层对该处浇筑,每层不高于300,保证整体结构的密实性,进行往复浇筑,以保证混凝土整体结构质量以避免在施工过程因混凝土浇筑过量而导致侧向压力增大而导致整体结构涨模。

③混凝土施工过程,因先对斜板下部结构浇筑,浇筑完成后对斜板部位浇筑。

6单侧支模施工技术效果分析

本工程采用单侧支模技术浇筑的外墙混凝土外观质量良好,无胀模、跑模现象,同时传统施工方法相比,采用单侧墙体模板施工工艺与具有以下特点:

①因单侧支模外墙施工方法无需留肥槽,减少土方开挖和土方回填。

②单侧墙体模板施工技术,占用施工场地面积小;尽可能地扩大场地面积,为材料堆放和临建等提供有利条件。

③施工工序简单,采用单侧模板支架作为外墙受力系统,提高工效,且质量容易控制。

④防水施工操作面大,改善防水施工条件,有利于整体质量控制。

⑤外墙无须防水穿墙螺栓,墙体刚性防水大大增强,同时节省穿墙螺栓所用材料。

⑥外墙单侧模板支架能与多层板、竹胶板、小钢模等不同系列的模板组合使用,能满足不同高度的墙体浇筑需要;适用性较强。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4

国内高校大量使用微软公司的Word字处理软件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有较严格的格式要求,人工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均较低,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测系统。安徽工业大学的陈国胜、何宗明老师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一种基于XML技术的Word文档录入及格式检测系统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Word文档和XML文档的相互转换,设计了一个Word文档录入和格式检测模型系统,但是该系统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需要改进文档格式检测机制,进一步实现Excel接口和XSTL转化接口;东北电力大学的阚运奇老师在2012年提出一种基于VBA的方法,该方法需使用VBA技术操作宏,普通用户难以使用;隋欣、张军辉在2013年提出了一种基于.NET的文档信息提取解析方式,该方法仅仅读取到了文档内部的文本、标题、目录和表格信息,但对文档的样式信息提取并没有涉及。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操作文档的想法,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比较方便有效的系统供人们对大量相同格式要求的论文进行检测。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OpenXML格式规范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利用自动化方法检测docx格式论文文档,可以提高用户编辑学位论文的效率,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1系统功能设计

本方法的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包括单元定位模块、格式提取模块、对比模块三个模块。单元定位模块包括封面定位子模块、独创性声明定位子模块、标题定位子模块等11个子模块,功能为分别定位论文的各个特定部位,获取对应的XML信息。格式提取模块包括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和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两个子模块。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的功能是提取待测论文每个部分共有的段落属性,如每个段落的字体、字号、段间距。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的功能是提取除段落属性之外的其他格式,如参考文献样式提取、图和表所在章节的标题名称提取。对比模块包括规则配置文件、规则对比子模块、报告生成子模块三个部分。规则配置文件的功能是存储模板论文规定的规则,是检测待测论文正确与否的标准。规则对比子模块的功能是将待测论文的格式特征与规则配置文件配置的规则进行对比,判断格式的正误。报告生成子模块的功能是获取规则对比子模块中检测到的错误信息并写入检测报告中。

2单元定位模块

由于本系统处理的是论文各个部分的格式,如何准确地定位各部分以及如何精准地切割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下列出论文中几个关键部分的定位算法。

2.1正文定位算法

首先寻找到全文的第一个带编号的标题,标题后的第一个段落就是正文开始处;接着过滤中间封装标题的<p>元素和封装图的<p>元素;最后定位正文结束部分,寻找正文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没有编号的标题,以此为正文部分的结束定位标志。

2.2页眉定位算法

<hdr>元素存储了标题的文本信息以及样式,OpenXML中根据文档设置的各个节的页眉属性<sect-Pr>如首页不同、奇偶页不同生成相应的页眉。方法如下:首先遍历<p>元素,判断其中是否包含<sectPr>子元素;若包含<sectPr>子元素,找出<sectPr>元素的所有页眉引用<headerReference>子元素,接着找出<sectPr>元素的所有页脚引用<footerReference>子元素,利用页眉引用、页脚引用的标识符定位到相应的页眉<hdr>元素、页脚<ftr>元素;若不包含<sectPr>子元素,遍历下一个<p>元素重复第一步,直到文档最后停止遍历;在<body>元素中寻找保存最后一节属性的<sectPr>子元素,重复第二步。

2.3表格定位算法

表格信息存储在<body>元素的子元素<tbl>内,依次遍历每个<tbl>元素,可找到表格位置。定位表名的方法如下:首先获取<tbl>的位置信息,即计算这个<tbl>元素是<body>的第几个子元素,然后再检测前一个位置的<p>是否为空段落,空段落体现为一个空行,非空段落作为表名处理。如在该前一个位置没有找到表名,则再向前回溯一个位置继续进行判断。如超过3步回溯仍未找到表名,认为表名缺失或表名的格式有误。

3格式提取模块

格式提取模块的功能为获取论文各特定部分的格式。格式提取模块包括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和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

3.1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

待测学位论文的每个特定部分都具有段落属性,段落属性提取是所有特定部分的共性工作,由段落属性提取子模块完成。在OpenXML中,所有文本内容都保存在段落元素<p>中,在表1中给出了段落中常见的元素及其说明。(1)字体依次遍历每一个<p>元素,由rFonts元素按照样式的层次结构依次提取字体样式,获取到中英文的字体;检测段落是否为全英文、全中文,或者既有中文又有英文,若是全英文,舍弃提取到的中文字体样式,不能用于对比模块;若是全中文,舍弃提取到的英文字体样式,不能用于对比模块;若既有中文又有英文,提取到的中文英文字体样式全部保存。(2)字号首先按照样式的层次结构获取<sz>的属性Val的值,计算得到以磅为单位的字号大小;然后参考字号对照表得到字号和磅数的对应关系,得到实际字号;将字号保存用于对比模块。(3)段前距离段前距离信息从<spacing>元素的before和before-Lines属性中提取。首先依据样式的层次结构找到<spacing>元素;若该元素包含beforeLines属性,获取该属性对应的属性值,计算得到以行距倍数表示的该段落的段前距离;利用<sectPr>元素的子元素<docGrid>的linePitch属性可以获得一行的磅数,统一换算成以“磅”为单位的段前距离;若不包含beforeLines属性,则获取before属性的属性值,计算得到以“磅”为单位的段前距离。

3.2特殊格式属性提取子模块

特殊格式提取子模块用于处理除段落属性之外的其他格式提取问题,包括参考文献样式提取、图和表所在章节的标题名称提取等,这些格式要求在OpenXML中并没有明确的元素对应,需采用特殊方式提取。(1)参考文献格式提取首先利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参考文献的标志代码,根据标志代码确定参考文献的类型;若无法匹配,说明此条参考文献缺少标志代码,保存错误信息后,继续下一条参考文献格式的提取;若匹配成功,接着以中括号为分割点把该条参考文献分割成几部分,检测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份等格式是否满足要求;接下来获取参考文献的编号样式,判断参考文献的编号是否连续,若不连续,保存错误信息,若连续,进入下一步;最后统计参考文献条目的数目,保存起来用于对比模块。检测参考文献连续性的方法如下:首先记录并维护参考文献的正确编号值,即编号应为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每次检测到新的参考文献条目后此值加1;接着判断此参考文献是手动编号还是自动编号,若是手动编号,利用正则表达式获取编号,然后判断是否和正确编号值相同,若是自动编号只需检测自动编号开始的参考文献编号是否和正确编号值相同。(2)图和表所在章节的标题名称提取首先用链表保存章节标题所在的段落的位置信息,即索引值;然后获取图、表的索引,用图、表的索引值和链表中的各个值依次比较,直到链表中的值大于此值为止,则链表中的前一个数值就是该图、表所在章节标题的位置;最后根据此索引即可得到标题名称。

4对比模块

对比模块的功能是将格式提取模块提取出的待测论文中的格式特征与论文模板中的规则进行对比,将对比结果不一致格式问题输出到检测报告中。该模块分为规则配置文件、规则对比子模块、报告生成子模块三个部分。

4.1规则配置文件

规则配置文件包含了模板论文规定的规则,是检测待测论文正确与否的标准。在调用规则配置文件时,首先由单元定位模块确定当前检测的位置在论文中所属的部分,然后检测该部分是否已存在XML格式的配置文件,若存在,则进入规则对比子模块;若不存在,则说明当前部分没有设置格式要求,结束当前部分的检测。

4.2规则对比子模块

首先获取单元定位模块的结果,判断当前要检测的段落是待测论文的哪一部分,在规则配置文件中找到模板论文相应的规则,将格式提取模块提取到的该部分的格式信息与相应的规则配置文件中的规则进行对比,若该格式特征与规则配置文件中的规则一致,则说明该格式正确;反之将错误信息交由报告生成子模块处理。

4.3报告生成子模块

首先获取生成报告的保存路径,若用户未自定义,默认路径设置为该待测论文的上传路径;接着获取在规则配置文件中保存的所有待检测的特定部分的节点信息,依次遍历每个节点;获取节点中保存的该节点对应的名称,从而找到对应的错误信息的保存位置;将寻找到的错误信息编号后保存到检测报告中,最终生成一份检测报告。

5实验及分析

在编程结束后,共进行了开发人员测试和用户测试两方面测试,下面是两种测试环境下的具体分析。

5.1开发者测试

为了实现快速检测大批量、相同格式要求论文的目的,检测单篇论文的程序被进行了批处理,在批处理程序中选择需要检测的部分,包括封面、独创性声明、标题、摘要、目录、正文、页眉页脚、表格、图形、参考文献、授权书等十一个部分。在.NET及Java环境下,对包含46篇论文的论文集检测结果如下:46篇论文全部检测成功,共用时33秒,平均0.717秒一篇。

5.2用户测试

本系统于2016年6月1日正式上线,在2016年6月本科生毕业期间共收到来自全校的500余篇论文的上传,其中不同的论文317篇,剩余的200余次上传为同一用户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不断地使用本系统进行检测与修正,最终修正为格式无误的论文。在2016年9月研究生毕业期间,共收到来自23名用户的50余篇不同的研究生论文。

6结语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本科毕业设计

为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新工科”建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围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通过建设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及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举措,在构建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与拓展实践教学,以及本科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成效。其中,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建设,较好地展现了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路。

一、教学改革思路和目标

2005年以前,在东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一些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问题: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与专业科研工作脱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不强;课程考核评价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此外,由于没有在本科阶段开设材料分析测试类专业课程,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这对毕业后从事专业科研及技术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对专业课课程体系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完善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这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新的课程。基于以上原因,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自2006年起新设了专业必修课“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教学团队坚持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定位、教学理念、教材建设、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目的是摸索一套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及新时期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运行机制。

二、教学改革实践

经过12个教学周期的实践,材料现代研究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累计听课人数逾1500人次。课程有效解决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开展“十二五”规划教材建设

依托“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在材料分析测试仪器的数量及水平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冶金与材料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多台套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科学分析仪器既为研究型大学的高水平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也满足了本科生材料分析测试实验实践教学条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根据材料学科最新进展,编写了适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实验指导书》。从各种分析测试仪器基本原理及结构入手,形成利用精密分析测试仪器进行科学研究,结合材料微观组织与结构开展研究工作的思路。精心选取了与专业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典型分析实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分析测试仪器的主要功能、适用范围、操作注意事项和图像数据解析等。设置了6个代表性实验,有助于进一步强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理论的教学目标。

(二)改革考查课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考核中求“新”求“活”

材料现代研究方法重在熟悉和掌握常用科研仪器,这对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和创新活动具有“工具性”与“基础性”作用。以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引,调整和优化了授课内容与考核方式,提出并实践了求“新”求“活”的教学理念,开展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求“新”表现在课程紧跟专业发展最新动态,将科研工作的新进展、新发现补充进教学内容。以新鲜的课程内容、新颖的课程编排,辅以富有新意的“专业课”授课模式,使学生了解最前沿专业知识,最大程度地激发专业兴趣。求“活”反映了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活”表现在构建多个角度、多种方式的考核体系,具体体现为总体保持稳定但每年更新的实践考核题目,并在分析探讨类面试过程中做到“活”题“活”用。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课上课下与教师交流,以及利用微信、QQ等网络工具,就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提出意见。教学团队及时反馈,对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性意见快速响应。在课程考核环节,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表现进行成绩量化,按10%比例计入总分。

(三)以“宽口径、复合型”为目标,着眼本科生完整专业知识体系构建

致力于全面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实用性技能掌握,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使本科生具备“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实践,以实践创新加深理论理解”的素质与能力。强调专业知识整合。探索围绕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构建以知识(能力)结构出发点反向设计的课程体系,使之支撑知识结构。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程的梳理与总结,建立“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与其它专业核心课程的联系。通过对材料组织与结构表征、成形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测试在材料加工新技术开发中的作用等知识的讲授,加深学生对“金属学与热处理”、“材料成形工艺学”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到具体科研工作能力的转化,达到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目的。

(四)从人才培养全流程推进课程建设,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努力构建科学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计划。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进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前两周,安排10学时集中课堂授课与1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授课内容主要是进一步强化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中重要科研分析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与分析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则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使用率高、操作复杂的分析仪器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对仪器的感性认识,熟悉仪器操作规程与注意事项,为尽快进入即将开始的课题工作打好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方面的基础。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和本科生围绕课题中的测试表征内容进行分析与讨论,鼓励并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通过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前置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了大四学年第二学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质量。以2012、2013级卓越工程师班为例,其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率达35%以上,远高于20%的平均比例。另有5名学生结合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进展,在《材料与冶金学报》《轻合金加工技术》《钢铁》等核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这些成果反映出经过毕业设计(论文)前期材料分析测试技能的培训,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动手能力明显增强。致谢:东北大学本科实验、实践教改项目“多阶段强化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柯旭贵,吴梦陵.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职业标准的材料加工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冶金教育,2017(6):81-85.

[4]祖国胤.“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6):51-53.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P5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表中31种核心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常用的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搜狗搜索期刊的官方网站,收集每种期刊官方网站主页中的投稿指南和论文格式等信息进行分析。利用手机查找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和QQ群,在互联网环境下,分析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指南有关内容的情况。

2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投稿数字平台情况

笔者针对目前假冒网站泛滥的情况,从期刊网站有无百度与搜狗官网认证和官网有无投稿指南及论文格式、期刊微信公众号、期刊QQ群几方面考察期刊投稿数字平台建设情况(表1)。

1)期刊网站百度、搜狗搜索情况及官网主页投稿指南情况分析

31种期刊中2种期刊没有搜索到独立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地球化学》仅在其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网站上有介绍,没有独立的网站;《矿物岩石》在搜索引擎上没有查到期刊独立网站,仅期刊联盟类网站上有其介绍。有独立网站的29种期刊中,5种没有进行百度官网认证,仅有2种期刊有搜狗官网认证。调查发现,29种有独立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的期刊中3种期刊网站主页上没有投稿指南的菜单设置,其中《中国地质》投稿指南的链接设置在下载中心;也有很多期刊将论文格式和要求一并放在投稿指南中;3种期刊在网站上仅有投稿指南,没有找到论文格式及要求。《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和《地质力学学报》虽有论文格式,但打开后无内容。《岩石矿物学杂志》有独立的网站和在线投稿系统,但是网站首页上找不到投稿指南和投稿要求等。这可能与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功能有关,有的期刊在线投稿系统固定菜单中没有投稿指南链接,需要期刊编辑部同网站技术支持联系,按照编辑部的要求来增加链接。搜索发现,搜狗与百度相比,虽然有的期刊没有进行官网认证,但查找结果除了如“1~3天审稿,2月见刊”之类的明显的假冒网站外,期刊的官方网站基本排名在前。

2)期刊微信公众号投稿指南情况

在微信公众号中输入期刊名称查找,31种期刊中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有内容的期刊仅8种,占地学类核心期刊的25.8%;查找到公众号,但没有推送任何消息的期刊有4种;没有搜到微信公众号的期刊19种。而有微信公众号且有内容的8种期刊中,有投稿指南的仅有《中国地质》、《沉积学报》、《古地理学报》3种期刊;有联系方式的仅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沉积学报》。值得点赞的是《中国地质》,设有专门的责任编辑做客服,期刊相关内容均可直接链接到官网,做到了官网与微信公众号的无缝链接。8种有公众号的期刊中有全文链接的有《中国地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岩矿测试》3种期刊。地学类核心期刊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比例如此低,究其原因:其一是编辑部不重视微信推广工作;其二是编辑部没有此类人才,编辑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其三是编辑部人力有限,一般仅3~4人,纸质出版工作任务很繁重,没有精力去建立和维护微信公众号。

3)期刊QQ群投稿情况

31种期刊中,能查找到建有QQ群的8种期刊。仅某期建群的有《地球学报》和《地质科技情报》2种期刊;3种期刊QQ群仅数人,《高校地质学报》仅6人,《第四纪研究》仅4人,《地质论评》也仅43人;群中人数较多的有《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岩矿测试》3种期刊。分析原因,科技期刊需要在群里的公众消息不多,比较多的是同作者个体的交流,而在QQ群中交流一是私密性不够,二是消息容易打扰到其他作者。但是QQ群在同作者交流时也有其优势,很多编辑可能建立刊发论文作者群而非投稿作者群[3],例如某期期刊的校对信息、催收版面费信息,收集作者开具发票、快递、稿费等相关信息。另外在QQ群文件中可以上传投稿指南、论文格式等,还可以把每期的论文清样整体上传。

3地学类核心期刊投稿指南内容分析

31种期刊中,除了《岩石矿物学杂志》、《地质与勘探》网站上没有找到相关的投稿指南和稿件要求信息,《矿物岩石》没有查到独立网站、也没查到相关投稿指南信息外,其他28种期刊统计到19项信息:主办单位、办刊方针或宗旨、刊发内容或栏目、联系方式、稿件录用时间、著作权及版权声明、优先刊登、投稿方式、稿件结构格式、建议审稿人、论文题名字数、作者人数、摘要字数、摘要撰写格式、关键词个数、图表格式、数据测试、参考文献、稿件篇幅。

3.1期刊基本信息

期刊基本信息是作者了解期刊的重要依据,作者的论文适不适合在某刊发表,怎样投稿,这是作者投稿前急需了解的基本信息。28种期刊投稿指南中,介绍期刊主办单位的17种,介绍办刊方针或宗旨的13种,介绍刊发内容或栏目的24种,有投稿方式、电话、通讯地址等详细联系方式的仅15种。刊发内容和联系方式如此重要的信息不全,说明很多期刊没有意识到投稿指南的重要作用。

3.2投稿约定情况

投稿时,对著作权、回复时间、投稿方式、审稿、收费及稿酬等重要信息要与作者进行约定,通过约定可以预先遏制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统计表明,对稿件录用回复时间注明的有23种,有著作权声明的22种。而对于优质论文明确提出能优先刊登的仅3种,标明要在投稿系统中投稿的19种,对稿件结构格式有要求的22种,让作者建议审稿人的8种。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CDIO;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1引言

毕业设计是每一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门综合实践课程[1]。其主要目的是对一些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将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而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类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在计算机实践动手能力方面的强弱[2-3]。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而得。该模式是近代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也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4-5]。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通过将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整个过程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以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来学习工科课程。虽然CDIO工程教育模式拥有先进的理念并在国外取得了成功,但是我国的教师们不能只是停留在让学生机械地按照CDIO模式去实施,而是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做法,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提高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毕业选题不恰当

在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前,通常由指导教师自行拟出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再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来选择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拟出的毕业设计题目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软件设计类的课题,即生产实践类和社会应用类的题目;另一类是理论研究类的课题,即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情况确定与之相关的科学理论研究类的题目。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先来先选的规则,即先来的学生优先选择题目,后来的学生则只能从剩下的题目中选择。这样做的结果是最后可能会剩下一些较难的题目,如理论研究类的课题。学生接触理论研究类的课题较少,因此这类课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擅长也不太愿意选择,但又没有其他的题目可供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指导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题。

2.2开发过程不规范

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选定题目后,往往没有按照软件开发的过程首先对拟解决的问题进行实际的问题调研、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而是直接忽略这些阶段,马上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直接进入软件开发时期。部分学生没有对所要开发的软件进行前期的整体规划,经常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些阶段的工作只做了一半又开始做另一个阶段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学生直接跨越前期的软件设计,直接进行编码实现。这种无序的开发过程进行,使得待开发软件的体系结构混乱、功能代码重复开发,导致最终开发出来的系统目标不明确、需求不合理,没有现实意义。这对于提高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的能力毫无帮助。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完成编码后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测试。他们在测试正常后就以为毕业设计任务完成,可以等待答辩了。正是由于学生对软件测试过程的不重视,未多次反复地进行软件测试,使得在毕业答辩现场运行系统的时候,出现多个意想不到的错误,甚至系统直接崩溃导致无法运行,从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3论文撰写不合理

通常学生都是在完成系统开发后才开始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字数一般要求8000字以上。对于学生来说,完成毕业论文比开发系统更困难。正是由于系统开发存在无序问题,在没有经过软件定义的情况下直接进行编码实现,导致学生不知道毕业论文该写什么内容、如何写。因此在毕业论文中大篇幅粘贴开发工具的介绍和使用来凑字数,导致毕业论文重复率远高于学校的最高标准,从而不能按时参加毕业答辩。有的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搞不清楚写作的顺序,论文杂乱无章,主次不分,严重影响了答辩小组对毕业设计的评分。

3具体实施方法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结合CDIO模式总结出毕业设计各阶段与CDIO模式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同时提出了CDIO模式在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方法。

3.1构思自主

确定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是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应立足于解决学生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若学生在自行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指导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身边比较熟悉的领域来自拟题目,从而有信心完成毕业设计,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毕业设计中。当学生拟定题目后,指导教师只需对毕业设计题目从内容、规模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审核。选题完成后,学生需要根据毕业设计题目来进行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系统是否值得开发、系统要实现什么功能等,通过查阅和收集与该课题相关的资料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于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领域,因此他们在完成软件定义时期的任务时会更加用心和游刃有余。

3.2设计规范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在软件设计和编码阶段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于技术,如体系结构的设计、数据结构的设计和算法的设计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指导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种设计方案,首先通过对设计模型的分析和评估,然后根据实际的系统需求在提出的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案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开发活动。在整个开发过程,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由于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就是系统实现的全过程,其结构框架实际上就是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先后次序。因此当学生按照软件生命周期进行毕业设计后,他们也会更明白毕业论文的撰写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每一章节具体应该写什么内容。这样,整篇论文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论述正确,质量也大为提升。

3.3实现目标

软件开发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软件测试。软件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错误。在进行软件测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提前做好测试计划,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测试用例包括合理的数据和不合理的数据。在测试过程中,需要把每一个测试结果记录下来,若发现错误则要定位错误并改正,若没有发现错误则要确认是否正确地实现了系统既定的目标。通过反复测试,可以提高系统的质量,使得系统在答辩前能够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同时加深对系统的理解,增强学生顺利通过答辩的信心。

3.4运作正常

毕业答辩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检验他们四年来学习成果的重要时刻。在毕业答辩的过程中,答辩小组的教师首先会让学生演示系统,然后再根据演示的系统提出相关的问题,最后学生回答问题。因此,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一旦系统运行错误,参与答辩的学生会非常着急,但又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导致下一环节的问题回答得更加不好。这样,会给答辩小组的教师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答辩分数也会大打折扣。

4结束语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8

改革措施

1改革考试内容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考试内容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范围,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势在必行,考试内容应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体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如在2010级护理专业考试中一道讨论题:炎性渗出液对机体的意义?通过这道题的考试,学生不仅要掌握炎症时机体为何会有渗出?渗出液的作用?还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机体发生炎性渗出时,护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有效处理?

2改革考核模式现行高职教育考试模式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过分依赖单一的期末总结性考试,其成绩往往占课程总成绩的80%以上。这种以期末成绩为主确定学生课业成绩的做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过分依赖期末死记硬背搞突击,使考试的导学促教功能难以发挥。考试模式改革应变单一的笔试为多样化考试。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理论内容和实验内容的不同及学生特点,采用各种考试方法,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强调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2]。护理专业考试模式: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笔者采用多种考试模式综合法。①随堂测试在病理学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提问,形式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在某些实验班级尝试采用PBL教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形式,对教学问题进行思考、探索、求解、延伸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测评。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初步建立疾病与护理治疗的理念和思维构架,为其将来临床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随堂测试分数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分。②课后测试在病理学总论以及个论内容讲授完毕后,针对总论内容及各系统疾病,教师采集临床资料,精心编写病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写出病理诊断及依据,分析疾病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基础等。撰写论文方面可由教师拟题,学生选题后通过查阅资料、参考文献或小组讨论完成。测试结果由教师存档,与期末笔试成绩相结合。③闭卷考试建立相应的病理学试题库,试题随机抽取,分A、B两套试题,其中一套备用。考试时间60min,考核中适当减少名词解释、问答等主观题型的数量及分值,增加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的比重,要求考生掌握病理学的重点概念等基础知识,同时注重考生的综合性和分析性测试。④加强实践课考核以往病理学考试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高分低能,不能满足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在此,笔者适当加强了实践课的考核力度,课堂出勤总分为五分,实践课教师实行课堂点名制,迟到、旷课的学生要扣分,无故旷课3次及3次以上的学生实践课成绩为零分。实践课程中,根据学生观察标本、课堂提问、实践课作业等完成情况综合给分。影像、眼视光、营养、美容等专业的考核方式因各专业学生人数较少,病理学总课时比例较低,无实践课,因此其考核模式为完全开卷考试。采用临床病例讨论、撰写论文等方法综合判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考试评价方法的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应该以正确评价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①成绩结构多元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成绩结构多样化。抓住考试对学生和教师教学的反馈和督促作用,充分利用平时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在平时就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体实施方案:总分百分制,随堂测试20%,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后测试10%;实践考核30%;笔试考核40%。②评分标准灵活化有些题目的考试评分标准只具有参考性,如果学生答题与评分标准不一致,但其中蕴含了一种新观点、新思维应给予充分肯定。对答题有创见、有新意、言之有理者应适当加分,以鼓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③评分制度科学化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重要的影响。笔者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题型采取灵活的评分办法。如对主观性试题(综合分析题、病例讨论题、论文题)采用等级评分法;对客观试题(选择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4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和控制的过程,完善的考试制度应该包括信息反馈系统[3]。首先,教师在考试后对考试结果提供的材料、数据利用青果教学软件进行全面的定性、定量分析,实现考试对教与学双方面的反馈调控功能;教学管理部门随后应当组织试卷评估工作,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把评估意见反馈到教学单位,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教师安排时间评卷,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真正做到“考试不是目的,而只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手段”。

改革的效果和体会

1改革的效果实施考试模式改革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1年对2010级100名三年制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和50名影像、眼视光、美容、营养等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测试、课后测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感兴趣。其中51.2%的学生很感兴趣,39.8%的学生比较感兴趣,只有9.0%的学生感到困难。②62%的学生认为病例讨论增强了她们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16.2%的学生对撰写论文感兴趣,72.3%的学生认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