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教学范例

传统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1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

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革命传统教育;实施策略

时代不同,赋予教材选文的育人功能就有所不同,教学策略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革命传统教育,首先需要我们立足语文学科的性质,立足弘扬革命文化精髓,梳理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革命传统教育的选文,挖掘革命传统教育元素,从而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选文概况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反对“空对空”的思想道德说教,主张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教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依托。通过梳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教育相关选文有29篇,名著类有6篇,包括《邓稼先》、《回延安》、《黄河颂》等经典选文,以教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意在实现语言文字运用与人文教育的联动共舞,从基础教育阶段大力弘扬革命传统文化,使青年浸润在社会主流价值之中,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下面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选文具体篇目。上述教材选录的革命传统教育经典篇目,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现了教材编写意图。有的叙写了、等革命先辈的革命经历,如《沁园春•雪》、《梅岭三章》等选文;有的记录了闻一多、鲁迅等革命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生活日常,如《说和做》、《回忆鲁迅先生》等选文;还有的反映了邓稼先、杨利伟等在不同时期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行业领军人物的光辉事迹,如《邓稼先》、《太空一日》等选文。既然这些篇目被选录进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和学的内容载体呈现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之中,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呢?如何借助语文教材中的既定文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呢?这是值得一线语文教师去思考的。

二.“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有效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策略

“三位一体”阅读体系即以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为载体,以不同人文主题的选文为内容构成的一个阅读体系,意在实现学生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的链接,让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生活。在初中语文“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中有效落实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学生感受革命人物形象,体会革命爱国情感,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在教读课文中知晓事理,在自读课文中生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在走向课外阅读中外化于行,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比翼齐飞,全面立体落实立德树人。

(一)教读课文引导渗透,晓之以理

“教材不过是例子”,在单篇教读课文中做到以文为本,以教为主。从选文来说,革命传统作品作为红色题材选文,其中革命优良传统和精神内涵最为丰富,这是教师有效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基点。因此,教师应当注重挖掘教材中革命传统作品的内涵和外延,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有效性因素方面着手,从内容、方法、思想三方面渗透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实现得意、得言、得法。“得意”重在感悟文本的情理意趣,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精神;“得言”重在从革命传统作品类文本中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法”重在教学生学习,在学习阅读方法和写作策略中发展学生思维。比如在教读《邓稼先》一文时,教师首先应把握单元导语中“群星闪耀”的人文主题和精读的语文能力要素,在教学中一以贯之。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小标题,去收集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从整体上初步感受他的巨大贡献和人格品质,达到“得意”;在阅读中勾画圈点出具体描写邓稼先人物形象的关键词句,勾勒出邓稼先精忠报国的爱国形象,实现“得言”;在教的最后,总结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使用的对比、细节描写等写法,以及学生学习中使用的勾点圈画等精读方法,实现“得法”,力求在“三得”中体悟邓稼先的爱国主义情怀。总之,要在教读课文中引导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从红色经典选文中整体渗透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自读课文生发渗透,动之以情“放得开,收得回”,这是自读

课文对师生的共同要求。自读课文在部编语文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要求教师“懒一点”,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学生要善于用教师教的精读方法策略去自学,为课外阅读做铺垫。那么,平衡革命传统教育选文与学生生活体验之间的背景差异和时代距离,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就尤为关键。结合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和革命传统选文的性质,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渗透革命传统教育:一是在课堂上围绕选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活动,教师搭建多样化的学习支架,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运用学习经验;二是将红色经典的教育内容延伸至课外,链接各类红色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真实独特爱国体验。比如学习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时,通过设置“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为主问题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阅读提示和已学教读方法,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他们自身视角下的“鲁迅先生”,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文本中发掘鲁迅先生的革命形象;激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兴趣,开展资料收集、阅读文本和生发感悟三方面的自读学习活动,最后进行小组成果PK互评和教师点评,于无形中渗透爱国志士的革命事迹于自读学习情境中。如此一来,学生在有趣的自学活动中自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不仅让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更加深刻,学生的爱国情感生成和发展也更加显著,从而使学习理解和革命传统教育深入融合。

(三)课外阅读拓展渗透,导之以行

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不能够将革命传统教育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灵。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延伸作用传承革命传统。课外阅读作为新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它是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延伸和拓展,意在改变学生读书局限于课内和单篇课文阅读的状况。在教材中,课外阅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拓展阅读:一是整本书阅读,二是以独立栏目存在的课外古诗词阅读板块,三是与课内阅读生发出的课外整组文章阅读。在这一课型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关键在整本书阅读和课外整组文章上下功夫,教师不仅要读懂教材,还要注重二次开发教材,通过开发关联课内革命传统选文和课外红色经典名著等其他红色经典篇目,再度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由于革命传统作品这类选文时代久远,学生生活与作品背景差异较大,这就要教师研究教材,创新教学思路,思考如何跨越时空的界域,在符合青少年心理和求知需求基础上完成选文的育人功能。具体地说,教师可以从同一体裁、同一时期、不同价值取向等角度聚合教材开展革命传统专题教学,甚至跨越学科开发整合革命传统课程资源,在课内阅读教学时有意识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革命传统作品,不要仅仅把阅读局限在单篇课文上,而要在“学一知类”的指导下,让学生涉足更多作品。比如,教师在教学八年级课文《消息二则》时,可以用导读指导学生进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阅读,还可以开展《长征》和《飞向太空港》读书会,从而拓展课外阅读文本,发挥教材的立体“育人”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渗透革命传统教育的再思考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选文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例提升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由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时代下育人的重要作用和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革命传统教育绝不只在语文教育中体现,它贯穿在整个教育体系,集中体现在政治、历史、语文三个学科中。而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特性,语文学科中的革命传统教育自然也和其他学科式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同,它在母语教育学习过程中应该是浸润式、潜移默化的教育。当代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身兼铭记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语文教育作为弘扬传承革命优良传统的主阵地,语文阅读教学与革命传统教育自然密不可分。因此,部编版教材编写组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本着“读书为要”的理念,在“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入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加大革命传统教育力度,突出强调革命传统教育在新时代语文课程中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传承革命传统的红色基因,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总之,在“三位一体”阅读体系下落实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张艳霞.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使用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05):14-16.

[2]朱于国.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J].语文学习,2017(11):4-8.

[3]连忠友.阅读教学中如何践行“得意、得言、得法”[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6):98.

[4]李海林.谈谈语文教材的语文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5(32):9-11.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阅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当今时代是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只有跟上时代潮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跟随时代固然重要,但是传统文化也不能够忽视。了解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感悟民族的力量,形成民族自尊心。对小学生而言,了解传统文化也是非常重要,小学生掌握的知识较少,对传统文化缺少了解。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整体层面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土壤,只有在肥沃的土地上才能够孕育出强壮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感受来自于古代先人的智慧,了解历史,感受时代变迁。其次,无论是诗词歌赋、神话故事,或者是历史故事、文化习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有更宽阔的视野。学习诗词歌赋,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了解神话故事,增强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历史故事,传递古代忠义,学习文化习俗,感受传统温情。

2.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意义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文化的多样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阅读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保存优秀的历史文化,进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除此之外,小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吸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措施

1.阅读传统文化题材的书目

阅读传统文化题材的书目是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阅读教学最直接的方法。当前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通过开展阅读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阅读课。在阅读课上推荐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的书目,能够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回答学生不明白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书中内容。还有就是在读书过程,做到边读书、边记录。记录下自己觉得好的词语和段落,并针对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赏析,最后对全书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2.在语文课本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知识拓展

语文课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工具,所以将传统文化知识增加到语文课本中,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知识。能够通过让学生耳濡目染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有种方式就是在语文课本中增加历史故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和教师讲解能够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故事内容从而学习故事中的优秀文化。例如,在语文课本中增加四大名著片段的解读,这样的故事形式更加活泼,也更能被小学生接受。还有一种就是在每个章节后面增加古诗文的拓展,让学生通过背诵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这样一来就能够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从初步认识到深度认识。

3.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的活动

不论是对名著的解读还是对古诗文的背诵,都需要一个检查过程,只有经过检查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反馈,从而推进以后的学习。检查的方式有很多种,传统的形式就是教师直接的检查,但是这种形式费时费力,并且效果也不好。所以,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来进行检查。例如,举办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学生对书本的掌握程度,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古诗背诵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比赛谁背的古诗更多,通过竞争让学生自发的背古诗。这样的检查形式更加活泼,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且能够得到对学生学习情况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有助于今后教学计划的制订。

三、总结

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的未来成长起着启迪和引导的作用,因此,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只有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习惯才能让阅读更好地走进学生今后的生活。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方面的图书,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阅读之中,让学生从阅读中接受并感悟传统文化,进而促进学生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敏.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神州(下旬刊),2016,(7):97.

[2]徐耀栋.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文化价值观[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8):70.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继承发扬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会作者的写作方式和表现手法,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阅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我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品德。让学生接受、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受益无穷,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拥有大格局和高尚品德的合格人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有所缺失

目前大多数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传授学生阅读技巧为主,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环节都是为了让学生答对试卷上阅读题目,教学的应试性较强。教师把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上,只为了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少语文教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占据大量的教学时间,却在短时间内对学生的语文成绩影响不大,因此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有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由于形式局限于单向的的讲解,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并不深刻,也不能对学生在情感和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阅读材料,灵活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着不少弘扬传统文化、发扬优良精神传统的内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入理解和挖掘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语文教学的点滴入手,让学生在接受语文中受到传统文化内涵的熏陶。且传统文化的教育切忌说教,要灵活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事物,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以小见大,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教材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例如在“春望”的教学中,在向学生讲解完古诗的基本涵义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作该诗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所处的境遇,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所描绘的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进而感受诗人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二)激发学生通过阅读接受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生是语文阅读学习的主体,要提高阅读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和自主体会阅读作品中思想情感的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阅读作品、查询作者创作背景和处境,深刻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接受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过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与“小英雄雨来”有关的影视片段和图片资料,通过丰富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更多小英雄雨来的动人事迹,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雨来的机智和爱国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增加爱国热情,发扬爱国主义有效传统。

(三)通过语文拓展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教师可以组织、安排课外的语文欣赏和品鉴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地去欣赏一些优秀的经典语文作品,教师可以留下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资料去了解作者想要通过语文表达的情感和情怀;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活动等,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例如在“中国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中国茶主题课外活动,让学生课下去了解一种茶叶,包括茶叶的产地、制作方式和相关的文化故事,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买一点茶叶回来冲泡品尝。让学生以小组的形似在活动中进行展示,大家互相了解互相品尝,一同体会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还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与茶相关的古诗文或者其他文学作品,大家一起赏析,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通玉.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高考.2017年第33期.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学习;学习空间

文化传承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强调作为中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情怀及文化归属。将它落实在语文统编教材中,便是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内容。但教材中的选文,不是全面地呈现传统节日文化,而是在表情达意中自然地融入,有的文章只是简单地提及。对这样一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课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认真挖掘文本所蕴含的节日文化因素,并有机渗透到教学中,引领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而感受民族精神,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力量。

一、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学生体验

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风俗习惯是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慢慢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带有华夏文明的特色因素。作者将这些因素或多或少地写入文章中,有些是文章的背景内容,有些与人物的成长有关,有些是人物精神的折射。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教学中,使传统节日文化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使学生得以借助相关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深刻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使课文的学习更扎实有效。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一)(二)》一文,所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先从牛郎与一头老牛相处讲起,老牛帮牛郎遇见织女;接着,织女与牛郎回到草房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然后,王母娘娘派人把织女抓走,牛郎披上牛皮挑着两个孩子去追织女;随后,王母娘娘用一条大河将牛郎和织女隔开了;最后,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见面一次。这个故事包含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文本中挖掘出这一传统节日的内涵呢?首先,需要定位牛郎和织女属于什么样的人。这可以从他们相遇、在一起过日子来看,他们属于相亲相爱的人。其次,要确认七夕节的风俗习惯。这可以从课文最后的表达和“资料袋”中获得,尤其是《乞巧》一诗。其三,七夕节在传统节日中是什么节日。这可以从秦观《鹊桥仙》词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得出结论——它渐渐地演变成为中国的情人节。这些,是不是都要让学生了解呢?这里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应主要体验上面提到的前两种内涵为主;对中国情人节这一说法,如果学生提及,可以简略地回应即可,不需要深入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织女织彩锦的语段,明确织女的手巧。而七夕节的重要活动——乞巧就是源自这一内容。人们希望能够获得像织女一样的巧手来织布绣花。从这个角度看,七夕节主要是女孩子的节日,是女孩子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心灵手巧的一种梦想追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火烧云》描写的天上美景,想象女孩子想织出天上哪一幅彩锦,并在创造性复述故事时融入其中。这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体验就与语文要素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很大程度上都烙上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印迹。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容上去感悟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这对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节日类课文,我们当从节日的意义、特点、寄予的愿景等方面引导学生去体验,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厚和智慧,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二、基于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开展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节日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从教材出发,把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借助生活中的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学习活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文本以外的传统节日内容,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一文,以介绍和描写北京春节的习俗为主要内容。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据此,一位教师就设计组织开展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学习活动,并提前一个学期布置学生预学,要求学生做到下面几点。一是关注并搜集当地的春节习俗,参加有关的春节活动,感受春节习俗中的礼仪感、文化内涵;二是记录自己所参加的春节活动,尤其注意春节活动和风俗习惯与《北京的春节》有哪些异同。我在教学这篇课文前,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主题学习展示活动。一是互相交流“我搜集的春节特别习俗”:祭祖活动中的仪式感、压岁钱的喜悦感、贴春联的红火感、放烟花的喜庆感等。二是交流习作《春节里难忘的事情》。2020年的春节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节日。许多学生写到了受肺炎疫情影响,自己和家人宅在家里用手机和亲戚、朋友拜年的情形,虽然没有像往年一样欢聚在一起,但也真正感受到移风易俗,“网上拜年”的乐趣……这些活动,成为后来上网课时有效的学习补充。通过学生的展示,引导学生重点领悟这些风俗习惯背后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让学生懂得中华传统文化正是借助独特的仪式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从节日类文本内容中进行民风民情的“采风”,感受节日中的各种交往礼仪、信仰禁忌,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们积极投身于节日活动中,积淀了民族文化基因,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了民族文化。

三、关联传统节日文化材料,拓展学习空间

中国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在农耕文明中慢慢孕育形成的,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内蕴。每一个节日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中华文化的精髓,而且也从不同侧面见证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它们有效地体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教材选编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课文,就是让学生接触传统节日文化,渐渐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处。而这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学习的同时,适时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对感兴趣的节日文化进行深入探究。如,六年级下册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写中秋节的诗歌。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中秋本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在这样的月圆之夜,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团圆的欢乐。受各种各样原因的影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大诗人苏轼在中秋夜发出的感叹。可见,在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人们的愿望与现实之间有时是难以完全吻合的。对这种不完美,历代的诗人写出了许多诗词。在学习《十五夜望月》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搜集,并以“中秋节的诗词”进行交流展示。六年级学生的信息搜集及阅读能力足以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桃源玩月》等,成为学生讨论交流的焦点。这些诗词的交流展示,使学生对中秋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节日的种种习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出来的,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模式传承下来。它丰富的内涵、美好的期盼,寄寓着人们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朴素理解,蕴藏着爱国、奉献、民主、友善、平等等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发挥节日文化的育人功能,扬弃那些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因素,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他们精神的成长,形成健康的人格。节日文化的课文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厚学生文化底蕴的伟大使命。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节日文化教育,既是课文学习的需要,又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开展语文实践的需要。我们要重视发挥其以文化人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丰厚他们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这对提升全民的凝聚力、向心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褚宏启.核心素养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21世纪中国的国民素质提升与教育目标转型[J].教育研究,2016(11).

[3]叶枚举.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阅读价值”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0(02).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渗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藏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之中,可以充分渗透和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知识,使小学生接触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化内涵,较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意义分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传承我国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小学生的视野,增强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渗透和引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相吻合,由于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记忆力,可以极为容易地记忆琅琅上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而较好地丰富小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充分契合,极大地增强了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

2.与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相契合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可以使小学生充分感受和体悟到爱国主义精神和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领略到中国汉语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揣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情感内涵。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索

1.明确传统文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和潮流,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要通过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奠定小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塑造小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要适应新时期的变化,突破传统的语文阅读教育理念,以系统的、开放的视野和眼光,全面设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2.注重层次化的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采用层次化的教育措施和手段,较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具体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将视线集中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语言学习为主、思想和情感的指导为辅助,奠定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以语言为例,可以借助于字谜这种特有的汉字文化,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汉字,体味到汉字所具有的独特趣味性,更为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汉语言文化的内在神奇和奥妙。另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增进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并且还可以利用词串的方式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浸透;在小学中年级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并倡导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合作,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阅读兴趣。以对子歌和对联为例,可以让中年级的小学生朗读对子,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通过对子的读诵,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也较好地实现记诵;在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并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的部分词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体会,以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和能力。以“对联”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为例,要增加高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难度,可以让学生学习和把握不同类型的对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增进学生在传统文化阅读中的情感理解和道德体悟,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

3.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阅读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内容入手:(1)古诗词的背诵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穿插古诗词的背诵阅读,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阅读,感受和体味古诗词独特而优美的意境,体悟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深远的思想情感,可以利用古诗词的易记易背的特点,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广泛传诵。如:《墨梅》、《竹石》、《石灰吟》、《菩萨蛮》、《卜算子》等,使学生通过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郁的古诗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妙。并且,在讲授和阅读《氓》、《采薇》篇章之后,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和学习《诗经•郑风•子衿》、《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伐檀》等其他阅读名篇,以实现延伸和拓展阅读,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2)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和融入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寓言、传说及历史故事等,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牛郎织女》等,通过简洁、传神的寓言、传说故事,刻画出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其诙谐幽默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的阅读,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阅读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就可以使学生明白这个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知错能改、宽容大度的道德品质,体悟其中内蕴的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和学习《坐井观天》的寓言故事,可以让学生理解思想目光短浅的自负心理的害处,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3)传统历史文化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知识,通过阅读《圆明园的毁灭》了解八国联军侵略中华的史实;通过阅读《丝绸之路》把握各民族之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情感。(4)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穿插和融入中国四大名著的章节选读,小学生通过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章节选读,可以领略到孔明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周瑜的心胸狭隘、小气善妒;鲁智深的智勇双全等,从而更为全面的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状态,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4.实现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相融

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将传统文化阅读的情境与生活情境相融合,感受到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情境和氛围,则可以更为深入地体会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的阅读故事,使学生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于自由美好情感的向往之情,教师可以将这个传统文化阅读内容与生活中的传统节日乞巧节、传统情人节相结合,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净化自己的心灵,激发内心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

5.开展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领略和体会到独特别致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可以将闽南文化引入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之中,通过鲜明富于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学生喜爱闽南民俗,增进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实现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可以在小学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学习闽南歌曲和闽南语言,并播放闽南流行的歌仔戏,呈现丰富多样的闽南歌仔戏中的乐器,使学生领略到闽南文化民俗之美。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了解闽南文化和语言,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其中“斜”字的闽南发音为“xia”,而非“xie”,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闽南文化民俗与汉语的差异和音韵的变化。另外,还可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闽南的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等,如:可以向学生讲述闽南文化信奉的妈祖、道教等;并向学生介绍闽南文化极为流行的纸画、剪纸、木偶、高甲戏、梨园戏等,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适宜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其渗透和融入到阅读课堂的教学之中,引领学生细心地揣摩和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情感,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充分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较大的提升,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杨丹.探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引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

[2]刘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08).

[3]杨伟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7

关键词:经典文学;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经典文学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了对社会、现实、人生、情感等诸多方面的看法和描述,是对当时社会思想的深入了解和集中呈现[1]。新时代,提出文化自信,在多个场合推崇经典文学作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和传统文化教育是诠释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的需求。将经典文学阅读融入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要求。大学生进行经典文学阅读,能够帮助他们汲取民族传统的文化精髓,培养民族文化自信,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经典文学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经典文学中蕴含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厚重的韵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仅仅十五个字,便道出了为人处世的准则[2]。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价值纽带,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传统学派,到屈原《离骚》道不尽的浪漫情怀,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体现,彰显了中华儿女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通过对经典文学的学习,可以领略其中蕴含的千古情怀,体悟先人仁善忠义的品德,从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1.蕴含和谐统一、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

儒家的经典文学作品《论语•学而》有云:“礼之用,和为贵。”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进而提出“人和”的思想,《孟子•公孙丑下》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家学派老子也十分重视“和”,他认为“和”是宇宙的本质,是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3]。以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人处事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在为人交友、官场逢源亦或是家庭生活中,始终要求坚守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贵和”“尚中”的文化精神塑造了中华儿女的和谐精神、中庸之德,形成了“和为贵”和“中庸之道”的处事行为和人格境界。

2.蕴含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管理理念

孟子的《尽心章句下》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指的是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国家生存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突出道德的人本主义,即将道德与人在思想上相结合。儒家认为,君主是为民服务的,民心所向即为天意。传统思想要求统治者关心民间疾苦、施仁政、爱民如子。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新时代党中央也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关注“民生”与“民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而传统文化早已将许多理论诉诸于经典文学,学习经典文学,学会品味其中的思想理念。

3.蕴含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许多经典文学对刚健有为、自强奋进的民族精神给予了高度的鼓舞和赞扬。《周易大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刚健有为的处事方式,是几千年的前进动力,是中国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4]。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压迫。经典文学作品折射了古人的这种精神,给当代以启示。

二、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共同的价值目标

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人的培养和发展中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教育目的。从行为过程来看,经典文学作品与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养分,大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阅读以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以期达到对优久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的目的[5]。从人的发展来看,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体现出了人的发展指导思想,诸如和谐共生发展、持续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这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促动人的发展目标一致,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价值追求来看,经典文学作品是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瑰宝,蕴含了经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取向和价值目标,经典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与新时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契合,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2.相通的文化内涵

经典文学作品是生活的缩影,也反映了人们对时代、历史及人生的思考。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有价值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呈现的传统文化要素十分丰富,诗书礼乐就是经典文学诠释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表现。此外,书法、国画、汉文化、茶艺、花艺、剪纸、中华武术、棋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在经典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提及。在内涵呈现方面,经典文学中体现了与优秀传统文化相通的内涵,都推崇忠孝礼义信的精神品质,都倡导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而不同等为人处事的道理。经典文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观念中的普遍认识,蕴含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典文学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戚相通,都是中华民族壮大发展的精神基底。

3.相似的组织过程

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相似的组织过程,有着相同的组织单位与组织形式。对于学校组织而言,大学生经典文学阅读活动的开展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都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且绝大多数都是由学校团委发起组织。在牵头单位上两者相同,这更有利于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从呈现方式来看,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需要通过课程和活动教育载体来实现。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诸如文学赏析、经典阅读、书画鉴赏、插画剪纸、茶艺花艺、中华武术等课程大都已经融入了公共选修课的模块中。另外,学生活动的开展也是有效载体,诸如话剧社、书画协会、龙狮协会、文学社等学生社团在高校广泛存在,依托这些学生组织开展的讲座、竞赛、品牌活动等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关注和参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趣。

三、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路径

1.有计划、分阶段建立融合机制

高校推进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在于顶层设计。只要改变学校层面对传统文化及经典文学的固有认识,加深对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在顶层设计层面上就能够凸显其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教育教学制度的形式明确固定下来,将其定位成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有效环节来开展。其次是搭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者的融合平台,以课程、活动教育、竞赛等方式促进二者的互融互通,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受到教育。最后,激励教师层面对经典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热情,了解经典文学阅读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在具体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完善经典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内涵、运行过程及融合机制[6]。

2.高效率、分层次构建运行机制

目前大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的学习效率、学习目的都需要提升,这就需要高校从运行机制层面进行思考。首先是教育主体层面。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校级层面资源的整合和协调,需要多部门的协同与联动,这就要从制度层面来明确和规定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以避免资源重复、指导模糊、考核不力等突出问题。因此,从主体层面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制度体系是前提。其次是教育客体层面。制度的效果要靠客体的实施来体现,这就要求参与这个过程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主动纳入制度体系中来,培养教师和学生对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主动性。最后是环境因素层面。如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去主动阅读学习经典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则环境氛围的营造必不可少,可积极拓展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汉服舞蹈、传统文化交流会、历史小故事剧场、设置经典文学课程、经典文学风俗课程等。

3.系统化、分类别完善保障机制

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需要必要的人、财、物、制度等来支撑保障。首先,是人员方面的保证。以培养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作为保障,使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师资力量变得更强大,从而给予大学生更加专业的指导,让他们有的放矢,能够在指导下努力读书、认真思考[7]。教师指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挖掘深层次的知识和体验。经典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化需要合理有效的资源配备,需要学校的基金支持、丰富的图书资源、团委组织提供活动的物质保障等。最后,是修正机制方面的保证。经典文学阅读与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实施过程涉及因素较多,且没有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系列新的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正。可以通过走访调研、调查问卷、座谈会、论证会、新媒体投放、公众号推广等方式了解学校、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对二者融合的认识和需求,在运行机制中设立意见收集反馈环节,在网络系统中设置问题反映及建议模块,以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6):35—36.

[2]魏霞.浅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48):67—69.

[3]史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再谈《大学语文》与传统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5):65—66.

[4]文艳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J].文教资料,2017(21):41—42.

[5]修新路.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的影响与对策[J].大连大学学报,2018,39(4):16—21.

[6]张田田,陈琳.论新时代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J].理论观察,2019(1):101—105.

传统阅读教学范文8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语文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依据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然而,进行实践教学时,还有部分教师秉持传统教育观念,不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壁垒,以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教学质量一直不能有效提升,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是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解析

(一)阅读教学目标缺乏聚焦

若想使阅读教学的效果得到保障,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基于此,教师在规划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有必要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好的目标”,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明确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目标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聚焦学生的需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导致一些教师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忽视建立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设立的目标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此存在目标与学生认知不相符、阅读目标模糊等问题,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初中语文阅读效果。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够全面,致使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相背离。

(二)阅读教学设计缺乏深度

教学设计是达成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还应注重依据具体的阅读目标、阅读任务,设计高效的阅读方案。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对语文教材、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全面、深刻,致使阅读教学设计不够科学、缺乏深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并未注重有效整合并运用相应的教学资源,无法将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阅读问题比较简单,难以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无法引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学生的阅读深度不够,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教师设计的阅读方案缺乏层次性、逻辑性,难以带领学生围绕阅读目标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制约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1]。

(三)阅读教学手段单一化

语文核心素养下,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考高分的能力,也要掌握课程要求具备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素养。在此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应当转变千篇一律的教法,立足于不同的阅读内容,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深入的解读,以实现层次化的阅读教学。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诉求,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采取程式化的阅读教学模式。毫无疑问,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化最终导致初中学生失去兴趣,难以真正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四)阅读主题缺乏系统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围绕单元主题开展阅读活动,弥补以往单篇阅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足,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然而,受到应试教学理念、阅读时间的束缚,阅读教学还是以单篇为主,教师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经验传授给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生字,背诵经典片段,忽视了阅读的系统性,不注重与课外阅读内容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初中学生的阅读面比较狭窄,难以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不相符。

(五)阅读教学评价不合理

阅读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很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一方面,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人才选拔的要求,考试评价应具备公平性,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更加公平的检测,但这种评价模式仅仅反映了短时间内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难以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情况、综合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反映;另一方面,从评价主体上来说,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参与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评价的价值不能够充分发挥,严重违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2]。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一)创新阅读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自身具备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阅读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和优化:一方面,加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一词,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之余,对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特点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语文阅读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开展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以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情、具体的阅读内容,科学设计阅读教学方法,灵活选择阅读教学资源,真正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阅读教学目标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阅读教学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却比较死板和单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而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存在片面、重复等现象。基于此,教师必须要对阅读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目标时,必须要从“学生知识与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设计,确保阅读目标能够与阅读内容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促使学生在清晰目标的指导下,实现高效地阅读;其次,教师在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时,还应尊重新课改下的“生本理念”,将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同时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情况,精心制定最贴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阅读目标,以免设计的阅读目标出现过高、过低等现象;最后,教师在设计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还要依据语文学科特性,充分考虑其工具性、人文性特点,设立更具指向性的阅读目标,确保学生在明确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开展阅读学习。例如,在《七颗钻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初步阅读文本,掌握基本生字词,在阅读的同时,逐步掌握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并在阅读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以及探究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的培养。开展深度阅读,感知童话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懂得关心他人、用爱心对待生活。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可促使学生在阅读目标的指引下,完成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最终达到预期的阅读教学目标。同时,这一阅读目标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相契合,立足于学生的想象力发展情况,在阅读想象的过程中,实现了文本的深层次阅读[3]。

(三)创新阅读内容,延伸阅读范围

在最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不仅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同时也提出了应坚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原则,使语文阅读的内容更具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通过有效且广泛的阅读,逐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一方面,适度拓展、延伸文本内容。想要达成核心素养下的目标,教师在创新阅读内容时,要结合阅读的文本对其进行延伸。尤其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阅读文本,基本上都是名著中的节选或是经典的篇章,教师要以此为前提,适度拓展阅读内容,促使学生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学习,逐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如以《列夫•托尔斯泰》的阅读教学为例,在创新阅读内容这一方面,可对其展开深层次拓展,将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引入,促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拓展中,丰富自己的眼界,扩展自身知识面,循序渐进地提升了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文本内容的深度,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阅读文本形成更深入的理解。促使学生在深层次解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最终满足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求。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需教师结合阅读内容,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完成文本的深层次解读。例如,在《济南的冬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仔细品读的过程中,感悟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写作手法,灵活利用比喻、拟人等方式进行仿写训练,针对“家乡的冬天”进行描写训练;再比如,在《骆驼祥子》阅读完成之后,为了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深层次的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阅读之后,结合文章的内容,思考祥子悲剧的原因,并通过思考和讨论等,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这一人物进行分析,并展开评论性写作[4]。如此,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模式下,进一步推进了阅读层次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深层次阅读。

(四)创新阅读教学手段,灵活开展阅读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阅读教学时,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持续创新以及改进传统的阅读教学手段,带领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教学中,完成语文的高效阅读。

1.情境阅读。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唤醒学生阅读欲望、使其自主参与阅读学习的动力来源。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兴趣并不高,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还应结合阅读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灵活运用多种手段,从而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其在阅读情境中体验、理解和建构知识,增强阅读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以《登勃朗峰》的阅读教学为例,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事先制作一张图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阅读,并完成相关的表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文本,想象情境:马车车夫游刃有余地驾驶马车,在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青年男女则坐在马车内,高声地谈笑;我们则在树下纳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一路上我们的车队和游客都已经见识到了山峰的魅力景色。如此一来,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幅度提升,点燃阅读热情,更加专注于阅读学习。

2.探究式阅读。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于阅读教学的优化,既要强调学生的知识素养,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为了达到这一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具体的阅读内容,灵活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解读,逐步增强语文综合素养。例如,将探究式学习引入《三顾茅庐》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中,立足于阅读内容,设计具有思考空间、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问题:为什么刘备频频光顾诸葛亮的草庐?诸葛亮为什么三次才出来迎接刘备?从而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实现更具深度的阅读,促进思维发散,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3.群文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在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单篇阅读的方式,而要合理开展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阅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以《济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创新阅读教学时,就结合文本的内容,选择具体的阅读议题,以作者为主线,将老舍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阅读文本进行了整合,促使学生在多文本的阅读和分析中,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不同角度描写,最终实现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4.生活化阅读。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时,还应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与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良好关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生活化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内部,而是在完成阅读之后,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实践中,促使学生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最终强化文本阅读效果。

(五)创新和优化阅读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构建完善教学体系不容忽视的一步,是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具体来说,教学评价指向既定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回顾,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其作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基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必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首先,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面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优化阅读教学评价时,必须要从考试成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兴趣等统一引进相应的评价标准中,从而增强阅读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具体性,真实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其次,以生为本展开评价。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将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纳入具体的教学评价中,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最后,以发展为导向理念,立足各个层次学生实情,采取针对性评价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激励性的阅读评价语言,激趣励学,真正实现所有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