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范例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范文1

 

一、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Sapir—who曲ypotl瑚i8)是美国语盲学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伽_lds叩ir)及其弟子沃尔夫(Benj跚IilI刺)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他们主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世界”,经过不断的质疑和修改,现在成为强式和弱式两种说法。较强的原则又被称为“语言决定论”,强调语言在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它认为一种语言决定了其语言使用者思维、说话、行为的方式,而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表达出来的。弱式原则,即。语言相对论”,主张一种特定的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思维结构等,从而造成整个文化与其他文化结构上的差别,但这样的差别并不是不能逾越的。   二、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之我见虽然不少人认为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完全接受。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说法。   1.对“高层次思维都依赖语言”批判。   沃尔夫提出,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依赖于语言。这种说法的科学性值得探讨。首先,沃尔夫是如何区分出高低层次的思维?高层次和低层次思维真的就泾渭分明吗?那么低层次的思维就不依赖于语言了吗?如何划分思维的层次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思维的高级与低级主要体现在采用何种思维方式上,一般讲抽象思维方式比形象思维方式高级,创造思维方式比模仿思维方式高级,辩证思维方式比逻辑思维方式高级,系统思维方式比还原思维方式高级,立体思维方式比平面思维方式高级等等。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心里瞬间受到强烈震憾时,一下子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深深感受着。   头脑却是一片空白。高层次的思维具有抽象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科学设想一开始可能连科学家自己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是在抽象思维基础上不断衍生。像涟漪一般泛开,只有这一系列的想法成熟以后,才会出现用语言所表达出来的抽象理论。的确有些人会提出“抽象思维到达一定积累步骤就会有语言性总结”,这也证明了。   高级思维在其形成过程中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抽象思维并不一定需要你所说的那个东西,爱因思坦相对论也是—个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逻辑。爱因斯坦白己称,他在创立相对论,提出钟慢尺缩和时空弯曲时。在他头脑中这种时钟变慢、尺子缩短和光线在大质量物体附近弯曲的现象是实实在在、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之后,才有一系列复杂推理和抽象论证过程,这时他只用公式或符号来思维,无法用语言或文字。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可以用语言来承载,而之后的思维过程可以超越语言。由思维单独加工。如果说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就会与语言脱节的现象。我们都注意到了聋哑人不能说话,没有有声的语言,但是他们却具有高级的思想和思维形式。所以思维是人的机能,语言只是思想存在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除语言之外,视觉、触觉可以作为思想的工具。   2.思维先于语言产生,语言无法决定思维。   语言决定思维,这就是语言决定论这一强假设所提出的基本观点。而思维先于语言而产生,对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语言与思维孰先孰后。历来是许多专家在语言思维关系方面争论的一个问题。这就像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人们是在学会说话之前就会思考问题,抑或是语言造就了我们的思维?如果语言可以决定意识,同一语言环境下。不同的人应该有相同的思想认识,一位双语者用不同语言对当前的感知内容作描述。显而易见的是,对同一个人来讲,不论他用母语还是外语来描述当前的客观世界,他头脑中的景象并不因为使用不同的语言而有所变化。这样,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和资本家想的都是利润,剥削。工人不甘心被剥削,这也瓦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   不同语言的人各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之间没有交集,彼此之间无法交流。不同语言的互译也是不可能的。   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断认识外界事物,有了交流的需要,慢慢形成了语言,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人的思维过程。思维先于语言产生,人类没有创造文字符号前,实际上就已经在思维,与动物初级的、简单的思维没有很大差别的,它主要是对一些直接刺激进行反射。例如:人们对环境的反应,对气候的反应,条件反射是初级思维的表现。而随着人类逐步社会化,便于进一步交流,语言文字的产生也成为现实。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文字的创造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从最简单的图画符号上升到词义的解释和语句整合等。都是思维作用的结果之一。因此,人类是先有思维,然后再创造语言的。   这一理论也被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Ch伽sky)和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所支持。乔姆斯基提出“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大于语言”。皮亚杰在<儿童心理学>当中专节论述了语言与思维、逻辑、运算等的关系,他认为。语言是由逻辑构成的,接着他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起源史,以及儿童个体身上的发生形成过程看,得出结论,“感知一运动阶段的图式具有根本性重要意义”和。语言乃是由逻辑所构成”的肯定结论。也就是说,逻辑运演都要早于语言或言语的发生:逻辑思维不仅早于语言,面且比语言更为深刻,因此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   3.思维决定语言。   S.M.史密斯等人于1974年进行一项实验,发现思维不能和语言等同起来。史密斯本人首先接受箭毒的注射,使全身的骨骼肌麻痹(包括整个语言器官在内),而靠人工呼吸装置和其它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事后他报告说在全身麻痹期间,意识没有受到干扰,思维活动能照常进行。   他能理解向他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事后还能回忆出来。#p#分页标题#e#   这个实验表明:思维和语言是不能等同的,甚至语言也不是思维的必要因素。那么在思维和语言之间,扣动扳机的是谁昵?尽管语言确实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夸大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决定思维。我们常常会有这么一个感觉,想清楚了才知道要说什么样的话。对于不同环境中的人,也都通过思维这个中介,把外在传输给人脑,经过人脑加工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产生语言。因为即使只看影响思维的诸多条件中的语言条件和诸多思维现象中受到语言影响的那一部分思维活动,也很难说就是语言影响了思维。   沃尔夫在论证“语言决定论”时说到了“空汽油桶”的例子,人们为什么会觉得“空的汽油桶”比“装满了汽油的桶”更安全,应该是日常生活中。空”的东西就表示。没有”,没有也就没有危险性。换句话说人们在见到“空汽油桶”之前,脑中已经有根深蒂固的想法即“空”就是没有危险。起码是危险性小。这种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绝不是先有了“空”这个词语,才会产生“没有”或“危险小”的错觉。把潜意识当中的“空即是安全”付诸实践,才会让人在说到,谈到。空汽油桶”时觉得安全。   所以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语言虽然对思维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语言不能最终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   三、环境决定思维继而影响语言   马克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人类语言有独特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语言活动受大脑皮层的调节和控制,是大脑整合的结果。语言的脑机制大致上差别不大。正常人的心理机制也有脱离不了傲为人的特征。   为什么在共同的生理基础上会形成形形色色的思维和语言呢?究其根源,是生活的环境不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正如春秋晏子所说的:。水土异也”。任何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自然环境给予物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语言的产生也是一样的。不论是人脑的机能也好,人的心理机制也好,从人类这个整体上看,没有太大差异,我们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必须承认,起作用的是环境因素。   问题至此已比较明白了,本质上是不同的生活实践经验造成了人们对当前周围世界的感知差异,而不是语言。语言之所以看上去对感知有影响,是因为不同语言的背后隐藏着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实践,本民族的人民在掌握本族语言的同时,已经在实践着与他族人民不同的生活经历。

语言文字范文2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温儒敏在谈到语文教育时曾认定:“母语学习是语文的核心。”所以,大学语文所讲的培养学生素质,首先应是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然后才是审美方面的要求。就好像一个人,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才谈得上精神享受。对于课堂而言,如果连“苍苍”、“萋萋”、“采采”也没能分辨清楚,又如何能让学生通过“蒹葭”的状态去感受主人公倍受思念煎熬的内心呢?当然,大学语文课堂的终极目标并非让学生分析现存语言现象产生的根源和理据,而是提高这些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文能力。但现实的状况是,中小学十二年都未能解决的问题绝不可能在大学一学期的学习中就彻底解决。

大学语文课堂还应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体味到民族文学文化之美。这一点同样离不开语言文字教学,也绝不是简单的分段、中心思想总结所能替代的。如,在讲到《兰亭集序》时,不妨给学生扩充一点文字发展演变的知识,让他们从随体诘诎到平直方正的变化中了解中国汉字,使他们对汉字产生兴趣,也有利于了解王羲之的书法技艺;在讲到《孟子•梁惠王下》时,不妨给学生讲讲“乐”的语音发展变化,在帮助学生识别“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乐”的另一读音“yào”。

总之,大学语文课堂绝不是语言课堂,不可能纯粹地讲语言现象,但大学语文课堂也不应是文学课,不等于纯粹的文学赏析。它应当是一门综合课,通过基础、丰富地讲解与练习,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大学语文课堂中加强语言文字教学的途径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引导却决定着课堂的成败。要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首先应从课堂上下功夫。

(一)教师发音标准、用词丰富、书写规范

加强语言文字教学,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字、词、句,它应当渗透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各个方面,而教师便是这各个方面中尤为重要的一面。教师自身的语言文字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语言文字修养在课堂上的第一表现便是普通话。和谐悦耳的声音刺激总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这当然不是限定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有歌唱家的声线,而是指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语音要准确规范,发准每个字的声、韵、调,同时注意语流音变现象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和语音的轻重错落。总之,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仅能为教师本人个人魅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还能使本身就讲究美感刺激的大学语文课堂更加音律和谐、韵味无穷。此外,还能在纠正学生不良发音习惯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音美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词语使用规范、丰富,更可以使课堂条理清晰、意味盎然,让学生深刻领悟大学语文的韵味。

例如,在欣赏《诗经•蓼莪》这首诗时,我使用简洁的语言,选用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的《诗经》诗篇导入:“打开染了千年风烟的《诗经》,我们最容易在第一时间被存活在其中的女子征服,被弥漫于其间的爱情所吸引。明朗艳丽的《桃夭》;深情隽永的《蒹葭》;活泼动情的《静女》;幽怨悲苦的《氓》……那些优美动人、一唱三叹的诗句即使是重读千遍也不厌倦。在这其中,另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感动,那就是亲情;另有一种伤痛让我们唏嘘,那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通过这样一段导入,我先让学生回顾了他们所熟知的篇章,当提到诗歌篇目时,他们自然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其中的经典句子,在增添其学习自信心的同时,让他们对本节课产生亲近感,在互动中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除了口语表达之外,教师还应注意板书书写的规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使用的广泛化,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正在弱化,那么教师黑板上所呈现笔画规范、笔顺正确、间架结构搭配合理的粉笔字便是对学生无声的提醒。所以,提倡大学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适当辅以板书。

(二)加强课堂对学生作文及朗读的训练

不论大学语文课堂呈现出怎样的教学形式,最终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在课堂上过于偏重介绍分析,而忽视了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诵读。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正因为此,汉语被认为是最富于音乐性的,而汉语的这种音乐性在历代诗词歌赋中更是展露无疑。我们要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的押韵美;要讲《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的换韵之处即是动情之点;要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双音节整齐美、韵脚回环美、平仄抑扬美等等,单凭教师“讲理”,是不足以让学生形成明晰的自我判断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即是诵读,在不断地吟诵中去体验诗歌语言的整齐之美、回环之美和抑扬之美;在不断地吟诵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激荡,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不断地吟诵中感受中国语言的无与伦比之美,产生对汉语及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生动的语言美感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除了朗读之外,作文训练也是加强大学语文课堂语言文字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学习语文而后便要会用语文,具备语文素养,赏析是一个方面,更现实的是书写和表达。当然,作文训练可以是固定的文体和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课文学习的心得体会。在讲述《诗经•蒹葭》时,可以要求大家将故事的续编或自己的人生感悟写成一篇小作文,并且在第二节课同桌互相批阅。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在习作和互相修改中提高书面语能力。

(三)适当扩充课外语言文字知识

有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补充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是作者的生平趣事、文章写作背景,当然也可以是一些语言文字知识。王蒙的《语言的功能与陷阱》是作者2004年受聘南开大学兼职教授时发表的演讲。在学习时,我有意识地从文学和语言两方面进行讲解。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演讲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结构特点以及王蒙亦庄亦谐、外松内紧的语言特点。而这些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已经能够有所感悟。所以,课堂上,我在讲解这些特点的同时,又给学生补充了许多语言学常识,以拓展其认知面。文章一开始,王蒙就提出“语言创造了人”。就这个问题,我请学生思考:所有的动物中,除了人具有语言的能力,还有没其他的动物和人一样有完整、清晰的语言?和我设想的一样,很多学生大声说出了“黑猩猩”、“鹦鹉”,于是就学生所答,我给他们用科学实验例证简单介绍了语言的特点(单位明晰性、任意性、结构二层性、开放性、传授性),而这些特点,在动物的叫喊或是舞蹈动作中是不具备的。几分钟的语言学知识的介绍,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王蒙的观点,而且帮助学生重新认识了语言。

三、总结

语言文字范文3

关键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研究;高职院校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外,还需具备出色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状况不容乐观,听、说、读、写等能力普遍偏低,语言文字水平呈现整体下滑的趋势[1]。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供一些解决途径,更好地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现状

(一)普通话不规范,运用程度不足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工具。“学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国家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对于消除方言隔阂,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口语方言千差万别,正所谓“十里不同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家乡方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会造成太大障碍,而在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时候,部分学生存在发音不标准,地方口音较重的现象。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普通话课,也要求考合格证,但在教学与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与管理模式。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仅有16%的将普通话作为日常的交际语言,57%的在校大学生以说普通话为主,有48%的学生不能够正确区分语言的使用环境[2]。

(二)书面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语言文字表述能力不规范、不精确,学生对传统写作重视也不够。读书少、写字少是当今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当他们在写作业、写论文、写求职信、写个人简历的时候,多是通过电脑来进行,甚至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也是由键盘代替嘴巴通过电脑来完成会话交流。在用笔写字的时候笔画顺序错误、错别字问题严重;繁简字混用乱用,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汉语拼音拼写不规范,甚至有提笔忘字的情况出现。诸如此类的毛病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通病,对学生的求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书面语言表达上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写错别字,且书面格式应用错误与文字表达不清楚等问题时有发生[2]。

(三)口头表述能力较弱

高职院校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逻辑思维能力的薄弱。在求职过程中,面试所占的比例非常大,而在面试中应聘者的口头表达是面试官了解这个人的直接途径。在面试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的情绪,在与面试官交流中语言表达不流畅,不连贯,表意混乱,抓不住关键和重点,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实力;而有的同学虽自信满满,但口若悬河,离题万里,不切实际的表现也不能给面试官留下很好的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面试、答辩、应聘等场合无法准确、清晰地进行自我推介,不能坦然自若地与人才需求方流畅地进行交谈。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有39%的学生不愿意在公众面前即兴讲话,存在胆怯心理,只有6%的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语言交际的话题,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2]。

二、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欠缺的原因探析

(一)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不足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体现个人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除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高职院校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很多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而对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却缺乏足够的重视,它们将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推进专业建设等方面,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没有以育人的高度真正重视这项工作,没有在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环境创设等层面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内涵发展规划。

(二)高职院校对语言文字应用相关课程的开设不足

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接受的主要是语言文字基础课程学习,应用能力培养不够。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在大学阶段应该是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课程集中学习的阶段,而培育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开展语言文字培训的相关教学课程。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针对语言文字实际应用的课程明显偏少,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开设基础课程。某些高职院校很少开设或没有开设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文科类专业开设的母语教育类课程多为提升文学素养的课程,而很多理科专业根本不开设语言文字相关课程。

(三)高职院校学生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认识不到位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不能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应用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并且高职院校学生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语言应用的学习。由于广大学生对语言文字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

(四)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当前网络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以往的提笔书写已渐渐变成键盘书写,对于汉字的识用也从以往的词汇积累变成了现在的智能选择,因此很多学生提笔忘字。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流行,新兴的即时性、浅薄化网络词汇成为了学生日常交流的主体用语,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语言习惯[3],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给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三、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探析

(一)认识上重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价值

为加强规范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应成立语言文字工作领导机构,组织部署,下达计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并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及常规管理内容之中。教师是语言文字的教育者和传承者,高职院校应把教师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建设和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在实践中严格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语言文字工作。同时,还要采取各种措施转变学生的观念,改变他们以往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的错误认知。在新生入学以后,高职院校在制定未来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需要把语言文字应用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满足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应用人才的培养标准,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平台,培养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置上强化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关的课程体系做保障,作为高职院校,要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语言文字能力教学与实践体系,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为依据,除了选修课的文学欣赏阅读类的课程之外,适当加入必修的写作、表达类的课程应该更有助于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现代汉语”“公共语言学”等基础课程,通过规范的教学,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和实际运用的认识[4]。通过加强以语言文字应用为主的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在校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之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中存在的普通话不规范,运用程度不足,书面语言文字表述能力较差,口头表述能力较弱等问题,高职院校应定期举行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舞台。如:校园演讲比赛、诵读大赛、辩论赛、各类征文比赛、书法比赛或展览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其学习热情[5]。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主持人大赛等语言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情感,锻炼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举办模拟招聘会,毕业论文预答辩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开阔视野、锻炼胆识,提高语言表达时的自信、交流和表达能力。同时应鼓励发展相关社团,在制度及经费等方面对社团予以支持。

(四)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

高职院校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宣传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通过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等国家颁发的有关语言文字方面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宣传和学习;在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等地方设置宣传牌,张贴语言文字应用宣传标语;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高职院校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增加学生讲普通话的时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在实际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积极使用普通话,规范自己的语言学习;同时,通过校园广播、电视台、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介,既自检自查,又监督纠错,如规范播音员、主持人的普通话,文字资料无错别字、病句等。通过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学生在展现自我风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锻炼了语言文字规范运用的能力。

(五)构建社会实践基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只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优势,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机会[6]。社会实践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负责派遣专业团队提供岗前培训和实践操作指导,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和职业能力方面的训练,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场景正确选用不同的沟通技巧,锻炼学生的职业化表达能力。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将会进一步密切校企双方的沟通联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毅力、增长才干、服务社会。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欠缺的现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既有学生自身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主观因素,也有当前教育重应试而忽略实际运用方面等客观因素,高职院校应多管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春雷.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的现状、价值与改革路径:以池州学院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2):151-154.

[2]秦艳红.高职院校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3):212.

[3]豆红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查研究[J].许昌学院学报,2012(3):71-73.

[4]刘军丽.高职高专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体系探讨[J].镇江高专学报,2012(2):86-88.

[5]唐未平.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的困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5-68.

语言文字范文4

1.识别和品味汉字。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对于增添或更换部首、偏旁等的衍生字,要以“会读”为标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形近字,着重要求“能写”;对于一些表意不明、不便记忆的文字,要帮助学生理解。在做好汉字识别的基础上,由读入手,反复品味,体会汉字的音律美和情意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等,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语音世界,通过“读”让学生体验作品语音的艺术表达,在语音流动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情感。对汉字语音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品位言语声律所特有的审美意味。教师应首先通过朗读规范字音,与默读穿插进行,激发学生的初始情意反应;而后进行精读细品,将情意反应由外在表达转向内在体味;最高阶段是诵读,达到学生主体与言语表达课题的自然融合。

2.言语形式的初步体验。

古代文学非常讲究音律的艺术表达效果,要求言语表达要此起彼伏协调搭配,体现言语的韵律美。不同的声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调质美感,激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如阴暗低沉的字音让人伤感,响亮清脆的字音让人喜悦,圆滑轻快的字音描绘水流,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马蹄声等。教师应充分唤起学生主体与言语韵律一致的情意反应,去体味这些言语表达的深层意义。韵律之外也要关注言语流动的方式,即节奏,它体现在声音的高低、长短、轻重、缓急配合而成的起伏变化。言语节奏是作品审美情趣的表现,能够强化情感表达,达到一唱三叹、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音律的协调、节奏的有致给人带来深刻的审美感受和情意体验,教师应在学生准确把握音准、初步感受言语音律之妙后,引导学生融入语音所传达的情意世界,在诵读中反复玩味言语作品的文脉、气韵,为深层次的阅读提供心理预设。

二、言意转换,体验言语语意

1.组织概括。

语言文字运用的大师水平是把厚书读薄,长文读短,段落读成句子,句子读成字词。自三年级开始,概括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应努力探究多种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合理引导,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做到适度有常、通达圆融。在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组织概括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模式进行练习设计。模式一,给出重点词语和连接短语,使学生能够借助台阶“跳一跳”进行语言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模式二,针对脉络清晰的课文,从让学生概括一个句群、一个自然段开始,一点到面,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模式三,有些课文题目的课题基本概括了主要内容,从课题入手也是一种锻炼概括能力的方法。模式四,针对较难的文章,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摘要的重点词或者线索结构,将学生分析感悟之后的理解填入,水到渠成。

2.学会复述。

只有充分理解内容、切实把握要点,运用有组织、有逻辑的语言,才能做好对课文的复述。复述是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是学习、运用、发展语言的训练场。复述课文不同于背诵课文,复述要在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有序组织语言,按一定的逻辑,清楚、连贯地叙述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情节、背景等内容;既要遵循原文,又要发挥自主性,恰当地运用课文中优美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创造性复述。以《蝙蝠和雷达》为例,教师应设计几个递进的问题。1.蝙蝠是靠什么探路的?并设计表格,记录在不同的试验方法下铃是否发出响声,得出蝙蝠探路的方式。2.蝙蝠的嘴和耳是怎么配合探路的?引导学生梳理关键词并画出示意图,结合图示总结探路过程。3.科学家是怎么模仿的?让学生结合图示和重点词进行描述。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探寻复述的角度和顺序、语言选择。

三、由意入情,体验言语情感

1.反观情景体验。

言语作品在基本语意的表达之外,还在情感、哲理、人生追求、生活趣味等方面给予人类永恒的关照,也因而具备了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体验言语作品情感的关键在于达到读者与作品情感的统一,在于实现感同身受的过程。情感是发于内而表于外的东西,而言语形式是最好的情感外化手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蕴含作品内在情感的言语形式,深入其情其境,体会作者言语表达中的深情厚意。在解读文本时,学生总会带着自身特有的情感准备,甚至形成言语理解的心理定式,倾向于以前接触过、或是当前他们所深信不疑的东西,不可避免地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同化言语表达。这种以“有我之境”投射个人思想感情的模式,不仅使学生的自我情感得到适度宣泄,更让已有的情感体验升华了作品的底蕴和内涵,在由此及彼、彼此相容的复合式反观言语情境中,促进学生自我内心世界的成长。

2.驾驭情景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做好文学鉴赏工作,即前文所说的文本理解、言语品位、情感体验等,之后就要将教学重点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身心成长上来,这是教师开展语言文字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已经融入作品,切己体察了言语语境,但如何跳出文本所营造情意世界的樊篱呢?一方面将言语情境纳入自我促进的轨道,力求这些阅读行为价值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由此及彼,对言语情意进行深层剖析和意义探寻,体验言语作品韵外的别致。教师不应止步于学生与言语情境世界的相融相感,更应将这种和谐共振的情感体验化为自己“知、情、意、行”各方面的素质。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体情能力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与所阅读的内容加以融合,促成自我情感阅历的增长。教师和学生不应在言语情境体验中过度迷失,应有教学检测的自我驾驭能力,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境界,体验言语“意蕴”

1.理清文路,点拨文眼。

进行阅读训练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脉络结构,是高年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语文学习能力。五年级是一个过渡期,也是培养理清文路这一学习能力的关键一年。比如,在执教《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时,教师可以在课始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初读文章第一段,你认为黄山被誉为什么?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2.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松树?第一个问题是重温第一段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回忆起来。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浏览全文,“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几个关键短语浮出水面,凸显了“三大名松”是黄山闻名的“奇松”,为学生把握课文的整体脉络指明了道路。文眼阅读法,即抓住文章题目中蕴含的双眼,捕捉文章的核心和灵魂。教师在《黄山奇松》的授课中,可扣住“奇”字展开教学,提问学生黄山“奇”在哪?黄山三大名松“奇”在哪?带领学生潜心观察,交流感悟。

2.体会言语主体人格境界。

语言文字范文5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进一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

要规范教育教学中新词术语的应用。教育理论的实践证明,人的青少年阶段是人一生中接受和掌握语言最快的时期之一,能为终生的学习打下基础,是积累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学校教育教学是重要基础。要重视规范教育教学中新词术语的应用,尤其要重视规范教材中的新词术语,使青少年学生受到正确、规范的语言文字教育,为青少年较快掌握现代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全社会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正确引导网络用词用语。当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掌握信息,提高能力的主要渠道。目前已知境内有哈萨克语网站(含开设哈语频道的网站)85家,这为广大哈语群众学习新知识,了解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由于哈萨克语使用不规范,造成部分哈萨克群众使用语言文字较混乱,甚至误读信息、曲解事实。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网站内容建设,使用正确规范的哈萨克语言,突出网站的导向辐射作用,引导好其他少数民族语种网站健康有序地运行,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和谐的网上舆论氛围,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网民的文化需求,有效占领少数民族语种网上舆论阵地。要加大规范社会用语用字的力度。做好哈萨克语的规范学习使用工作,社会各窗口行业要起带头作用,重视规范统一使用平台专用术语、广告用语和宣传口号。民航、铁路、邮电、公共交通、金融、保险等社会窗口服务行业,要开展双语服务,对从业人员加强哈萨克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培训和应用工作,满足社会的需要,为群众学习、工作、生活提供方便,促进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大力推进“双语”学习。“双语”学习是在民族接触、语言接触和文化接触基础上,由于各民族彼此之间交流的需要,自然产生的语言现象。我国科技文化经济等主要信息载体是汉语,使用汉语在获取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积极做好整合资源、编制教材、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在“双语”教育方面力求有所作为,有大作为。哈萨克语言文字工作队伍要把很大精力放在推进各民族干部群众的“双语”学习上。哈萨克族群众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同时,努力学习汉语,这是少数民族群众提高自身素质,走出本地,走向全国的重要前提。这样不仅能缩小各民族间的教育差距,而且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哈语群众聚集地区的各族干部要使用“双语”,同当地群众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更好地服务群众,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加强哈萨克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目前,我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哈族群众特别是农牧区群众听不懂汉语、看不懂汉文,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少数民族群众获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必须加强语言文字的翻译工作,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规范正确使用哈萨克语言文字。针对汉、哈“双语”人才特别是基层人才紧缺的现状,要培养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素质较高、水平较高的翻译队伍,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语言服务。

加强领导,奋发有为,进一步开创哈萨克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

语言文字范文6

(一)熟字生词的障碍:课文中熟字生词较多,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句子的意思。 查字典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不过是用生词来解释生词,而实际上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还是不能理解,学生自学的困难仍然很大。

(二)抽象句子难理解的障碍:一些抽象的句子与学生记忆中的表象很难挂钩, 更难理解,从而导致不能正确理解整篇课文的意思。

(三)语法规律不一致的障碍:课文中句子的语法符合正常人的表达方式,但与聋哑人的语法规律大不一致。 聋生的语法规律是根据他们的手势语翻译过来而进行表述的。特别是一些表示动作过程的语言。例如,他们看见一位小姑娘在洗衣服。 他们会这样表述:姑娘小一个衣服洗或(姑娘小一个在衣服洗)。 因为他们靠眼睛首先看到是姑娘,这个姑娘是大还是小呢? 经过简单逻辑判断:是小,所以表述为:姑娘小。 姑娘几个呢? 一个。 在做什么呢? 他们凭眼睛搜索又看到衣服,所以又先把衣服这个词语表述出来,然后才感觉到小姑娘的动作“洗”。 其中“在”字为什么容易漏掉呢? 因为“在”是介词没有实际的意思,所以在聋生印象中没有特别的意义,他们也就忽略了。

(四)相近手势语较多的障碍:有些地方手语相似或相近的较多(即便两本《中国手语》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再加上有些教师打得不到位或不标准,导致出现很多笑话。 我曾看到一位教师让四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回家买洗衣粉并要求学生记下来。 笔者看了每位学生的记载,其中一位聋生这样写着:回家洗衣土买。 笔者想了半天,终于明白:因为“粉”和“土”的手语差不多,这个学生就把洗衣粉写成了“洗衣土”了。 低年级的词语量还较少并且比较直观,到了高年级阶段,抽象的词语越来越多,而手势语则越来越少,很多的词语都是用指语来打的,这些词语在指定的文章或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出现时能较清楚地认出,但到了一学期结束时,有些词语的指语相同,学生教师都混淆了,这也就是一些高年级的聋生打出手语而教师却不能看懂,教师打出的一些手语而学生都要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知道是哪个词语的原因,这样大大阻碍了聋生的语言的发展。

二、对策

我在教学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高年级的聋生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减少了一些障碍。

(一)教师的“翻译”功效

聋生的知识面狭窄,思维单一,缺乏言语基础。 如何使聋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翻译功能不可忽视。 通常聋生有自己的一套语法,这些语法与常人是不同的,与课程所体现出来的语言文字的语法是不同的,聋生能理解聋人之间的对话,却无法理解正常人的之间的语言。 如何把常人的话与聋人的话划上等号呢? 这就是教师翻译的功效。 学生拿到一篇课文,先自读,说说哪些句子不能理解? 为什么不能理解? (找出有关的生字新词及熟字生词)如何理解呢? 一些教师通过先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笔者认为这不是对于每个聋生都能适用的方法。

1.教师讲解。 一些词语在学生查字典后还必须由教师进行“翻译”讲解。 例如,聋校第十三册第十四课“成年企鹅、未成年企鹅”中的“成年”“未成年”学生不能理解,查字典提知“成年”指人发育到了成熟的年龄,也指高等动物或树木发育已经长成的时期, 只有通过教师的举例翻译讲解, 学生才能正确理解。“老师、爸爸、妈妈都是成年人,九年级的学生也是成年人。 而一二三四年级的学生是未成年人。 ”

2.与聋生的表达方式时刻保持一致 。 理解有些语句 ,笔者联系聋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打比方、举例子,然后与聋人的表达方式划上等号。 如,第十三册第十五课中“小郑和都要缠着祖父和父亲他们讲故事”,“缠”字的意思不懂,整个句子也不能理解,查字典“缠”即纠缠,学生还是不能理解。 教者了解某个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总拉住妈妈讲故事,妈妈不讲故事,就不让妈妈做事。 把这个学生都知道的事情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用语言来表述:我想听故事,就拉住妈妈讲故事。 教师再出示简单的语句:我缠住妈妈讲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缠”的意思。 再如,某个同学想买个新书包,非让妈妈买不可。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我想买新书包,拉住妈妈买书包,妈妈不同意,我就在卖书包的地方不走。 教师再以简单的语句出示:我缠住妈妈给自己买个新书包。 这样,学生的表述与教师出示的语句划上了等号, 学生也立即明白了课文中的句子。由于长期的翻译,常人的语言经过教师的翻译变成聋人思维方式的语言,常人的语言一说出来,聋生自动翻译成自身的表达方式来理解。 学生思维敏捷、懂事知理,这不仅弥补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点燃了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长期以往,学生的表述与常人几乎不存在差异,与常人的交往的障碍也逐渐在减少。

(二)教师手语的规范

我认为,教者的手语很重要。 因为手语不是花架子,是实实在在的交际工具,不是摆好看娇柔的姿势,是打给聋人看的,必须符合聋人手语的特点,要让聋人看得懂才行,所以必须到位、规范。 阅读教学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聋人的阅读教学同样如此,对聋人的语言不能按照常人语言直接翻译了事,要注意同样的字在不同词语中字义不同, 那么手势语也可能不尽相同,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词意也可能有变异,那么手势语也可能不尽相同, 那么应该尽量使用直观形象的手势语,少用指语。

(三)多采用书面语言

语言文字范文7

关键词:高校;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运用;对策

新时期,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策略和目标都在不断转型之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课程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加强大学生语文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底和扎实的文字写作能力不仅是课程功能的体现,更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提高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积极调整教学策略,针对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现状,积极寻找解决途径,以适应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现状

(一)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同学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都有待提升,对于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缺乏一定的重视和了解,仅仅关注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共同进步,在书面表达中,常常出现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混淆的现象。

(二)对语言文字应用缺乏科学严谨性。另一方面呢,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缺失,具体表现在对一些具有特定表达的文体缺乏最基本的格式规范,对于汉语言的应用存在结构不合理、词意表达不正确,不能以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等方面,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亟待规范和提高。

二.大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欠缺原因剖析

(一)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缺乏重视。当前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较为欠缺首先是源于学生自身和高校对于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学生没有意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就业和将来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高校的语文教学工作重视不到位,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得学校整体缺乏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氛围,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整体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下滑。

(二)高校语文教学模式传统落后。当前高校语文教学模式仍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和教材党的讲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落后的培养模式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缺乏语言实训的机会,只能围绕书面和阅读方面进行提升,整体的听说读写能力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影响着学生整体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三)缺乏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考核。当前的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和考核缺乏专业且科学的考核机制,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为唯一的评判标准,缺乏全面合理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体系。单一的评价手段必然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偏重和对自身能力提升的忽视,在成绩的驱动下,学生往往不重视考试成绩之外的内容,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四)新兴媒体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弱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形式的媒体纷纷出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人们的语言文字使用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新兴媒体的出现弱化了汉语言文字的实际使用,尤其是读写能力。同时,伴随着新兴媒体产生的网络热词也攻击着传统的语言习惯,导致文字秩序出现混乱的想象。高校学生作为网络前沿的使用者,更多的接触到新兴媒体,越来越多的学生逐渐丧失了基本的写字功能,亟待引起重视[1]。

三.高校语文教学的课程功能和重要作用

(一)高校语文教学具有工具教育的特性。高校的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首先承担的是工具教育的职能。语言自身具有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工作必然是要以实践和应用为导向的。因此,高校语文教学工作一定要加强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用好汉语这一个工具,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只有做好了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深入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改善学生暴露出的语言文字运用短板,切实提高其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高校语文教学有助于人文素质提升。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对人才的培养应当是追求有道德、有理想、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语文教学的过程即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对学生的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语文教学一定要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2]。

四.加强高校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模式。针对新时期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一定要积极转变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切实履行好高校的教育职责和文化传承职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校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的教学新模式,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侧重对于学生语言文字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3]。在对于教材的选择上,要深入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当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适应的教学内容,避免选择较多文言文等较为晦涩的内容,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去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

(二)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能力培养。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还依赖于教学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和建设。高校一定要推动语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规范和指导。从国家的角度上,要加强对于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强学科建设,同时要制定专门的语文教师专业规范,为高校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依据。教师自身角度上,要改变过去的教学理念,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在进行教材讲解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教学,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4]。

(三)注重听说读写,规范语言文字运用。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四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侧重于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规范和能力的提升。首先,要重视诵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对经典名篇的诵读,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规范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将诵读材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其次,要注重说话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交际的实训。阅读和朗读等几类语言经验的练习都是为实际的说话发言服务的。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训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我,教师可以从逻辑层次、主题把握、语言发音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点评,逐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再次,要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目,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采取传统额布置命题的方式,也可以多多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如网站、微博等等,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在长期写作中逐步规范语言文字书写能力和表达技巧[5]。

(四)制定有效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考核机制。要改善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欠缺的现状,需要一系列的系统工作,不仅要加强实际的语文教学工作,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合理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法和规范的语言文字能力测评体系不仅有助于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评价,帮助教学和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实际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提高,同时也是高校语言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首先要改善过于单一指标的评价标准,构建多元化的语言文字考核体系,包含平时成绩、实践能力和笔试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尽可能降低笔试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践能力的考核比重。在高等学校教体制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当下,培养大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更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关键。高校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对于大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真正实现大学语文工具教育的作用。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展现出良好的能力,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强、文化素养高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左姗华.高校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7(30).

[2]李毅鹏.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问题思考[J].语文建设,2016(11z):19-20.

[3]邓梅.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能力培养[J].语文建设,2014(1x):11.

[4]胡艳.浅析大学语文教学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161-162.

语言文字范文8

1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课程资源短缺,各方面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协调等问题。中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大部分学校中华传统文化师资不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能有机结合,致使对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尽人意。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做法

学校狠抓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竭尽所能通过学校各项活动载体,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为抓手,发挥体验馆重要职能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为总体目标,最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大一统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1)每月一期的国语沙龙活动为学生学好国语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不断从中找到学习国语的自信心。(2)全校教师承担36个班级的周六拓展课程教学工作。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古诗、红歌、日常用语及MHK专项训练4个模块的内容。教师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3)运动会开幕式国学传奇节目由64名学生身穿汉服,沉浸在穿越古代的意境。学生不仅流利背诵《悯农》、《劝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少年中国说》,根据所背古诗内容表演每个时代画面,节目的创意和学生精彩的演绎效果得到上级和全校一致好评。(4)技能大赛开幕式和校园艺术节开幕式“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展示,学生代表参与并表演诗词穿越,《论语·选编》、《守株待兔》、《出塞》、《明月几时有》、《少年中国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6个篇幅内容的背诵和演绎,充分说明了学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教师们教古诗,教唱红歌,为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5)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共有118名学生参与选拔,创下了学校社团报名人数新高。整个选拔过程,选手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强烈兴趣。(6)通过调查问卷、个访学生和与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入学前,口语能力差,不敢开口与汉族老师和同学交流,没有自信心,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清,在积极参与学校近一年开展的各项大型活动之后,学生感觉穿着汉服,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由不了解、不喜欢到想要了解、喜欢学习,呈现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趋势。

3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呈现出的有效作用

(1)拓展课程扎实有效:以18-18会电班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前和入校后掌握古诗、红歌情况数据对比分析,学生入学一年后会背诵25首古诗,会歌唱15首红歌,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6个中国传统节日,并能够熟练地掌握66个日常情景对话,基本能掌握听说读写4项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校园活动激发潜能:通过参与大型活动表演,学生成为其他班级学生羡慕的对象,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各类比赛、表演当中。(3)社团组建大放异彩:近两年来,学校始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语言部结合学校的实际,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社团,积极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4)体验馆建设锦上添花:体验馆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交互式体验中学习,使学生在感知场景、动手操作、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践行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理念。(5)育人环境逐步改善: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及学校校园文化的营造,对提升、扩展全体师生的国学文化与知识,提高发展师生文化素养,将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大大改善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感知、学习国学文化提供相应学习环境、实践操作环境,进一步发挥国学启蒙教育在推进本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进程与水平中的重要职能作用。以18-18会电班为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平均成绩逐渐呈上升趋势。参与各项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国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国语沙龙活动、运动会节目展示、技能大赛、艺术节表演、中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校园国语周等载体及周六拓展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感和“四个自信”,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着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静定专注、自律乐观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约礼的人生价值观。

4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