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作用

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学校结合多种形式的活动载体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感和“四个自信”,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着有效作用,使得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静定专注、自律乐观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约礼的人生价值观。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8年3月12日教育部长陈宝生谈传统文化进校园“三件事”,给予学校政策支持。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安排部署,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学校,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多次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是中国梦的根基,事关民族事业的传承、复兴。从目前传统文化进教材,到未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融寄予希望。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复阐述更加坚定了职校对中华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让一代代职校生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成为目前职校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任务。

1中职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现状

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课程资源短缺,各方面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组织协调等问题。中职生传统文化知识匮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大部分学校中华传统文化师资不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不能有机结合,致使对中职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尽人意。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做法

学校狠抓少数民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竭尽所能通过学校各项活动载体,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为抓手,发挥体验馆重要职能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启迪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为总体目标,最终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大一统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作用。(1)每月一期的国语沙龙活动为学生学好国语找到更好的方法和途径。好的交流平台使得学生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不断从中找到学习国语的自信心。(2)全校教师承担36个班级的周六拓展课程教学工作。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古诗、红歌、日常用语及MHK专项训练4个模块的内容。教师采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讲述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3)运动会开幕式国学传奇节目由64名学生身穿汉服,沉浸在穿越古代的意境。学生不仅流利背诵《悯农》、《劝学》、《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少年中国说》,根据所背古诗内容表演每个时代画面,节目的创意和学生精彩的演绎效果得到上级和全校一致好评。(4)技能大赛开幕式和校园艺术节开幕式“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展示,学生代表参与并表演诗词穿越,《论语·选编》、《守株待兔》、《出塞》、《明月几时有》、《少年中国说》、《我骄傲我是中国人》6个篇幅内容的背诵和演绎,充分说明了学校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教师们教古诗,教唱红歌,为学生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5)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社团,共有118名学生参与选拔,创下了学校社团报名人数新高。整个选拔过程,选手们热情高涨,积极投入,现场气氛十分活跃,展现了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强烈兴趣。(6)通过调查问卷、个访学生和与学生座谈了解到,学生入学前,口语能力差,不敢开口与汉族老师和同学交流,没有自信心,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不清,在积极参与学校近一年开展的各项大型活动之后,学生感觉穿着汉服,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由不了解、不喜欢到想要了解、喜欢学习,呈现出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的趋势。

3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中呈现出的有效作用

(1)拓展课程扎实有效:以18-18会电班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前和入校后掌握古诗、红歌情况数据对比分析,学生入学一年后会背诵25首古诗,会歌唱15首红歌,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6个中国传统节日,并能够熟练地掌握66个日常情景对话,基本能掌握听说读写4项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校园活动激发潜能:通过参与大型活动表演,学生成为其他班级学生羡慕的对象,学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积极投入到学校的各类比赛、表演当中。(3)社团组建大放异彩:近两年来,学校始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渗透,语言部结合学校的实际,成立中华传统文化社团,积极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4)体验馆建设锦上添花:体验馆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交互式体验中学习,使学生在感知场景、动手操作、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践行中华文化“知行合一”理念。(5)育人环境逐步改善:学校中华传统文化体验馆所提供的学习条件及学校校园文化的营造,对提升、扩展全体师生的国学文化与知识,提高发展师生文化素养,将创造积极有利的平台。大大改善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感知、学习国学文化提供相应学习环境、实践操作环境,进一步发挥国学启蒙教育在推进本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进程与水平中的重要职能作用。以18-18会电班为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平均成绩逐渐呈上升趋势。参与各项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国语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对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提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国语沙龙活动、运动会节目展示、技能大赛、艺术节表演、中华传统文化社团活动、校园国语周等载体及周六拓展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五个认同”感和“四个自信”,对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起着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步入工作岗位之后拥有静定专注、自律乐观及崇尚美善和博文约礼的人生价值观。

4反思

(1)创新活动载体,拓宽学生参与面:活动载体、活动方式较为单一,在保留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每学期开展国学周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平台进行展示。(2)拓展活动方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适当组织学生博物馆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大师或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激发学生自身体验兴趣和学习兴趣。(3)丰富活动内容:在原有演讲、主持、京剧、表演、演唱5项社团活动的基础上,拓展书画、围棋、武术、乐器、茶艺、古典舞等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将职业教育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一是组织教师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传统文化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不断加深全校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打造一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团队。(5)加强学习氛围营造:加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学校各个班级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将不断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感和“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文杰 单位:新疆工业经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