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论文范例

学术研究论文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1

1.机构的出现。

在我国几乎所有大学,你都能看到的宣传广告,甚至在网上已经明码标价。这些机构以替学生从而从中获得一定金额的回报,其规模之大,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虽然学术界对这种行为进行过严厉打击,但这种“你情我愿”的操作仍然是屡禁不止。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对社会和学术界造成的影响,不仅是对大学生本人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阻碍了学术的发展,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的要求。

2.一稿多投现象严重。

许多高校都规定了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答辩前要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于是有的研究生为了追求发表文章的篇数,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改头换面投向别处。有相当部分作者并不了解某些一稿多投的情况违反了学术诚信。一稿多投,不仅浪费了编辑为审阅处理编辑稿件所付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而且有可能违反《著作权法》对投稿的有关规定,易引起期刊之间的产权纠纷。在对一稿多投现象的认识中,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处于盲区。

二、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1.环境因素影响。

如今是网络信息十分发达的一个年代,为了享受更新、更多的资源供学术研究,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平台。但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的同时,也为研究生剽窃他人成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同学的作业论文,甚至毕业论文,都是在下载大量相关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拼凑加修改而成的,这严重地违背了学术道德公平。论文是自己学习的总结与见证,窃取他人成果,不仅对原作者是一种不尊重的行为,而且对自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不尊重。

2.研究生自身素质的缺失。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本身就具有自觉的特点,真正的道德行为,必然建立在自觉性的基础上。学术研究的第一特征就是它的诚实性和严肃性。在学术活动中必须诚实严谨、尊重事实、独立思考,这是学术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术诚信的本质特征。研究生在进行学术创作时,很多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学术而进行学术研究,对其学术成果的认可程度也处于不关心的状态。这是研究生自身素质缺失的表现,也是影响研究生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

3.社会、学校和导师教育的缺失。

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和追求短期利益的价值取向下,导致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忽视知识积累,急于求成,从而采用非道德手段,来达到短期目标。其结果就是造成研究生学术作品粗制滥造、重复率高、创新不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造成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受到社会质疑。学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往往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这使得研究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的期间,以毕业为目的,而不去关注学术,造成论文水平与质量不断下滑。另外,导师对研究生的监督松懈也是造成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的重要原因。由于研究生的大量扩招,导师要带好几个学生,导师的精力制约着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个研究生都严格要求,致使其对研究生的监管力不从心。

三、关于如何改善学术道德建设的“三个同步”

1.自我约束与导师监督同步。

在研究生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加强自我约束,并辅助导师监督同步进行。在创作过程中,研究生自身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杜绝出现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在学术创作之后,研究生导师要肩负起研究生学术监督人的作用,严格对研究生学术成果进行指导、修改,把好学术道德的关卡,使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

2.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督同步。

研究生学术规范不仅是道德层面上的约束,更是法律层面上的强制执行。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窃取了他人的学术成果,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是学术道德所禁止的。更为严重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权以及版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条文,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道德约束与法律监管同步进行,才能更好地减少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3.校园学术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同步。

对于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不仅需要学校为规范学术道德提供服务,更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学术道德进行规范,得到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一致支持。在学校学术环境的塑造中,学校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定期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教育,并加强研究生导师的教育和监管作用,对学术成果进行严格审查,严格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并适当进行惩处措施。全力在校园内塑造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使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形成导师监督、同学间监督、自我监督的学术氛围。学术道德不仅需要高校严格把握,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全力支持。政府要积极完善各种违背学术道德行为的法律、法规,打击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一种健康的学术环境。

四、结语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2

通过对引起各种学术失信的复杂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学术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从研究生个体角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从研究生教育监管责任角度分为导师原因、个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导师原因中以导师治学不严谨及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主,个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和不尊重学术为主,管理原因中以学术奖惩制度不健全为主。第一种分类的内部原因和第二种分类的个人原因,均属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针对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自身原因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全国抽取24所高校,对5450名研究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意识地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较严重,46.9%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或改造成自己的论文,43.8%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34.2%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伪造、篡改实验数据;b)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仅39.5%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单纯,43.7%的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读研;学习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4h;c)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仅20%的高校经常开展诚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开展诚信教育,5%的高校从未开展诚信教育。基于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笔者从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将学术失信原因归纳为四类:无知、无畏、无德、无才)。这四类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种学术失信行为。

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提出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在学位申请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环节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7]。由此,笔者调查了全国39所“985高校”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情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数据:一是访问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表,从课程表中查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a)各高校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各高校遵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倡议和规定,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开学第一课的讲座中,发放中国科协制作的《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或学校编制的《学术诚信读本》;d)除以上课程和讲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写作指导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知”教育,而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无畏、无才”教育涉及甚少,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存在严重偏颇和缺失。

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术诚信教育过程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应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融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应做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为此,提出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以下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以学术失信行为是否发生为界,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分为预防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帮助研究生践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学术诚信,最大程度预防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无知、无德、无才”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惩罚性教育让研究生了解学术法规、处罚机制、处罚措施、应承担的后果等内容,比如“无畏”教育,重点解决“不敢再做”的问题,防止学术失信行为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上,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惩罚性教育内容为辅,实现诚信教育内容中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可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提升诚信教育的效率。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适合将脉络清晰、要求明确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如文献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奖惩条例等,适用于构建“无知、无才”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可将内容灵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鸣、触动心灵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学生,如典型学术失信案例、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学术习惯培养等,适用于构建“无德、无畏”教育内容。对于“无知、无才”的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优于隐性教育,对于“无德、无畏”的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优于显性教育。将二者结合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术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主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教育,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可让研究生主动杜绝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客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内容,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并增强他律作用,引导和强制研究生学术守信。遵循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实现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每种学术失信原因均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并结合不同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因此,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围绕“四无”学术原因和“三项构建原则”进行构建。

(一)构建教育内容分类体系

根据“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相应分为四大类:“无知”教育、“无畏”教育、“无德”教育和“无才”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无知”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能辨别正确或错误的学术行为,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信,具体分为学术规范文件、引用标准和学术规范图书三个子类。“无畏”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中的“禁止、惩罚、不良后果”等内容,使其“不敢”违反学术诚信,具体分为知识产权法、处罚条例和不良后果三个子类。“无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理念,使其从内心出发“不想”违背学术道德,分为学术道德文件、学术道德图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子类。“无才”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无需”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努力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分为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论文写作指导三个子类。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共包含了12个子类,从体系结构上弥补了当前比较欠缺的“无畏、无才”教育。子类的数量和内容并不限于图1的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筛选,以满足相应大类的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尽可能减少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构建子类内容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二是论文写作规范和引用标准,三是教材、图书和音视频资料,四是典型案例。笔者在大类和子类的规划框架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资源,按其内容相关性进行筛选,分门别类放在相应子类下,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简表,仅为方便阐述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其中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检验教育内容相关性

内容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相应分类的多样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构建原则”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子类的内容进行调整。在表4中,比如子类“学术规范文件”,更多趋向于预防性教育而不是惩罚性教育,适合于正式场合开展显性教育,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他律作用,所以该子分类与“教育、显性、他律”三个属性更相关,使用符号“√”在相应位置标识。按照这种方式,将其他子类与六种属性一一对照,形成最终检验结果。总体上四类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的六个属性中分布相对平衡,遵循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三项原则。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某些子类内容,还会发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无知”教育内容,没有与“隐性”相吻合的属性,在内容建设上还应增加适合“隐性教育”的内容,如学术规范失信的案例、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强调学术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术界也逐步迈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而研究生学术论文的抄袭造假、数据信息的恶意篡改等学术不诚信行为也愈演愈烈。有报道称,从2000年至2010年,仅被举报的高校学术不端事件就达到900多例,有学者还指出,这仅仅是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的冰山一角。还有一篇文章就曾经披露,“54%的研究生在第一篇论文完成过程中,有‘剪刀加浆糊’的拼凑行为。”这些行为损害了高校研究生在学术界的声誉,阻挠了学术创新的健康发展,对高校学术界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研究生学术诚信研究是一种科学活动,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创新,研究生学术诚信发展要求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科学精神。而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抄袭剽窃是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屡见不鲜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中国学术界的未来。对高校学术诚信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高校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完善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危害

1、数据、信息的恶意伪造、篡改

有一项调查问卷,其中一题为:“在学位论文的试验中,因时间紧迫,修改一下试验数据可以拿到学位,而按事实可能拿不到学位,你想改还是不改?”,结果想改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33%。由此可见,对于研究结果中的数据和信息等的恶意篡改的现象,在研究生中非常的普遍。众所周知,一项实验的过程是非常漫长和痛苦的,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结果失败不停的需要修改实验方向和方法。实验结果对实验者本身来讲就如同辛苦孕育出来的孩子,实验者本身对它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时间。而那些对于实验结果有偏差,却又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研究、修改方案的研究生来说,直接修改别人的数据和信息则成了一个看似通向成功的捷径。然而,这样的做法,一是对于实验者本身极大的不尊重,二是对于“学术诚信”极大的藐视和挑战。同时,也不利于篡改者本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百害而不一利。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那些没有认真进行实验、没有认真进行数据分析而篡改他人劳动成果的人,根本就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也完全背离了人类共同体科学研究的初衷。他们不但不能为人类学术的共同进步贡献力量,反而成为坏了一锅汤的老鼠屎,拖了学术进步的后退。

2、学术论文的抄袭造假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术造假的报道日渐增多:《新快报》2012年4月19日报道了武汉理工大学廊坊硕士班大批学院涉嫌造假;《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22日报道了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女博士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等。W•布劳德和N•违德曾估计:“每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累死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而每发生一起大作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作弊得逞。”由此可见,更多的研究生的学术造假行为还没有得到揭发和公布,研究生论文的抄袭造假行为已经变得非常的普遍。研究生论文的抄袭造假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用“剪刀+浆糊”方式进行简单拼接的;有将外文资料翻译成中文据为己有的;有将别人的部分成果细小就改的;更甚者有直接照搬别人的整篇文章。

3、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主要是指研究生把自己在读书期间完成的各种小论文同时投到多个期刊、杂志社,期刊、杂志社没有在一定时间发回用稿通知时,又会把论文改投到其他期刊、杂志社的行为。很多研究生都认为一稿多投可以提高他们的投稿效率,避免因投稿未成功而带来的时间成本,是一种策略。一稿多投可能引发一稿多发,一稿多投在当前研究生看来并不是多么不道德的事情,这是学术认知的缺失,同时也说明高校学术诚信教育与学术规范道德教育的不到位。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一稿多发可能引发的登稿期刊和杂志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让他们认为有多家杂志,登记成果时只取一家则不存在违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学风建设、影响了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阻碍了他们自身在学术上的发展并且给学术界造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的诚信危机,加剧社会风气的败坏,影响我国科学创新的发展。

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社会很多不良风气日渐严重。学术界受到“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的影响特别严重。再加上,大学是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和社会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很多研究生避免不了的受到不良影响,摒弃了前辈们踏实苦干的优良品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走不良捷径,甚至不劳而获。特别是在看到别人通过这些手段暂时性的获得一些不法利益后,自己更是蠢蠢欲动。

2、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不健全

众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对于毕业都会有方面的要求。比如规定必须发表有SCI或核心杂志的论文多少篇,并要求有创新性研究结果,等等。此外,高校过重的科研任务,也使得一部分导师把研究生当作完成实验任务和撰写论文的“廉价劳动力”,为了及时完成导师交代的任务,为了能顺利毕业,为了个人的某些利益,部分研究生也会铤而走险,做出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事情。显然,必定是一项衡量研究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但是这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不应该把的作用扩大化,而使得其成为评价研究生是否合格,是否能顺利毕业的唯一标准。

3、学校学术道德教育的缺位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依然是“应试教育”当先,一切向成绩和科研成果看齐,忽略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虽然也有不少高校开始尝试进行素质教育,但是高校在增设了提高人文素质方面的课程的同时,忽视了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再加上研究生们从小在父母和老师的“保护伞”下长大,没有真正形成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使得研究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在道德规范和内容上产生了困惑,很难在平日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4、导师言传身教的失误

最近几年,关于高校教师、教授等学术不诚信的报道也非常之多。如:《华夏时报》2006年3月27日报道了清华大学教授刘辉教授涉嫌学术造假被撤职解聘;《现代快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了浙江大学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南方都市报》2009年7月7日报道了郑州大学贾士秋教授因造假被免职等。导师本应该是研究生专业知识的传道解惑者,是研究生为人处事的模范榜样。可越来越多的导师们,不但没有肩负起做榜样的责任,反而自身学术道德败坏,给研究生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5、学生自身价值观念的错误和学术能力的缺乏

研究生,象牙塔里的佼佼者,学术共同体的潜在力量,应该是以科学研究、求实创新为目标。但是纵观现在的高校研究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本科毕业时过重的就业压力,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因此而选择读研究生。读研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和深造,而是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或者混个研究生的文凭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他们的自身价值观念就存在错误的地方,因此更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出现学术不诚信的行为。此外,现在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也变得比较匮乏,一方面是由于扩招,导致各高校研究生数量的增加,这势必也会引起研究生质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导师带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而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对研究生在科研、学术上的指导势必也会不如从前。自身学术能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研究生们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四、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研究生新生入学的学术诚信教育。

研究生学术诚信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新生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扭转他们对学术诚信一贯不重视的态度,这样在后期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期间,才能更好的避免他们出现学术不诚信的行为。

2、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过渡的依赖论文的发表,甚至将论文的发表作为研究生是否能毕业的唯一衡量标准。诚然,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对一个研究生来说必须是重要的,但是仅用这一单一的方式来衡量,忽略了科学本生的求实创新的目的,容易滋生盗用抄袭等不良现象。应结合研究生日常表现,在科研工作中的表现等来制定一套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制。

3、加强研究生导师自身学术诚信建设。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4

一、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孩子们都很爱玩耍,也非常喜欢玩游戏,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增加学习兴趣,还能调动起孩子们积极参与,积极地去亲自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又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游戏证明了适当的游戏教育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那么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数学上册数字“6”的读与写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想用游戏来学习这课程了:安排六名学生玩一个围绕五张椅子转圈的游戏,安排其他学生唱歌,当歌曲结束时,让他们去抢座位,看看谁先抢到座位。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数字有了一些了解,“6比5多1”还知道了“5比6少1”,通过游戏既能复习以前学过的关于“5”的课程,又能从中启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爱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计算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里最主要的内容,数学计算不仅单调而且枯燥,它要进行反复练习和计算,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采用一些“找朋友”“送信”“摘桃子”等方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爱好了,我们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从游戏中学到了充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有紧迫感,还培养了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在游戏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计算熟练的时机,并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

二、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

生活中时时都会用到数学。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应该从学生感兴趣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当中去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去了解数学,感觉到数学时时就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从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所以,我们要把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去创造有趣而且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思考,从中知道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性,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学好数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低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我们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数学中的问题来描绘出来,这样能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把书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编一个小故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小学一年级“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出题:在一片大森林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就邀请了她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小熊带了3桶蜂蜜,一会小猴子带来8个桃子,小象子带来20个苹果。小猪是最后来给小熊过生日的,小猪不但没送小兔子礼物,而且还偷偷吃了3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兔子知道后非常不开心,那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算一算小兔子一共收到水果礼物?小猪偷吃后又剩几个水果?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很快就算出来结果。教师还激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去学习算术,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

四、创造活动环境,培养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与实践中去掌握、去理解,而不是单一地听教师讲解。教学中,把问题情境活动化,就是让学生亲自到问题情境中去,在做、听、说、看、想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上册“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教师要按学生的各项特征,来组织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动手搭建积木,在游戏中感觉到物体形状的不同,并且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对一些物体的分类要明确,并且要学会观察物体,让后拿出正方体、球和圆柱体等图形,来认识这些图形的形状,鼓励学生亲自去去摸一摸体会一下这些物体的特征,最后在游戏结束是和同学们说说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特点,形成形状不同物体的表现。让学生们通过各种游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们知道观察和分类的过程,使学生对不同物体加深了解。比如,当学生们学到一年级数学课本上册的一道教学题时,教师按照平时学生值日分组,每一小组按照身高排成一组,然后让学生说自己前面有几位同学,后面有几位同学,这一组共有几个人,说完后填写在表格中,然后再组织学生去分析一下每一位学生说的三个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去讨论,然后给教师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去做、去理解数学题,学生就会越来越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五、总结

总之,通过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到,只有我们在课堂上抓住教学中的机会,适当地去创造情境,就调动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进取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快乐中去感受学习数学的神秘感,使学生的上进心得到加强。对教学环境良好、合理的创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技能知识很好掌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变,这样就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不断加强。

作者:吴少燕 单位:福建省漳浦县盘陀中心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兴趣培养策略

一、教学的特点

素质教育特点体现在教师能在教学中把科学知识教给学生,能给学生纪律约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同时也力求开发脑力资源,让学生勤动脑、愿动脑。而枯燥乏味则是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不足,教师过于重视理论,不重视气氛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感。思想上和科技上落后的特点是有些偏远地区最大的特点。在思想上,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偏爱成绩好的,不重视成绩不好的,这对学生打击很大,思想上也有不好的示范作用,会留下很大的阴影。科技上落后在偏远地区表现得最明显,他们教学过程中没有计算机,没有电子白板,不能形象的表现出一些知识,比如小学数学教学的圆与椭圆。

二、小学生兴趣特点

小学数学顾名思义就是面对小学生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兴趣是一个人渴望接触、了解和掌握某种事物与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可以让小学生从心底里去喜欢数学。首先,小学生在学习上由直接兴趣慢慢的向间接兴趣转化。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他们对于很多事物都觉得有趣,慢慢的就会去接触它们、了解它们,从而掌握它们。在小学,小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意义与结果并没有很大的认识,也不是很感兴趣,他们只是对学习过程中的有趣的事感兴趣,对学习的深层意义并没有很深的认识。还有,小学生兴趣渐渐地由不稳定转向稳定发展。小学生心理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特点,他们对一件事物感兴趣,可以很快产生,也可以很快消失,是很不稳定的。

三、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本来就是以逻辑性严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与空间基础知识的基础阶段,这关系着学生往后数学学习的好坏。而小学生兴趣又是有些捉摸不定,但是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小学数学教学教得好,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往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身边有很多朋友就是因为小学数学学习一直不好,所以对数学一直都不怎么感兴趣,成绩也就不好了。也有的同学是因为小学数学老师上课很无聊,所以不喜欢数学,往后的数学成绩也就不好了。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科学甚至其他类似的学科的学习态度和素养高低。

四、兴趣培养策略

首先,让学生跟着活动走进数学课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添加一些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参加,给予学生参加数学教学实践的机会。这样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带有游戏性质,最能让小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喜欢数学,进而投身到数学的研究中。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教加减法时,可以模拟超市买东西结账。让一部分学生扮成顾客买东西,一部分学生扮演收银员,分成几个组,然后看看哪组算得最快最准确,并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应用的乐趣,也让学生懂得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精彩的活动能够让小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小学生也乐意去学习数学。其次,可以多方面的给学生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教学语言。数学被很多人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就因为它逻辑性强,语言表达不是很容易感染学生,所以应该改变一下教学语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语气和缓一些,语调抑扬顿挫一些,措辞生动活泼一些,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第二就是结合教材与生活的实际来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中都有例题,每个例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又贴近生活,教材也大多是图文并茂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把图画变成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数学题目与生活的乐事联系在一起,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多媒体的运用,能让逻辑性严密的数学教学更加形象明了,能使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明白。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刺激能直达学生心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可以加入艺术教育,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记得有个老师对我说过,教小朋友时,要想真正了解小朋友,就要把自己当做小朋友。在教小学数学时,也应该这样才能了解小学生心理。所以我们应该像小朋友一样,说话语气轻快而不失温和,动作活泼而不失优雅,表情也尽量丰富一点。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模仿小朋友的语气动作来教学,这样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重视数学的应用。在学生学习数学后,大家对知识及应用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要因为小学生的想法奇特怪异而制止,应该鼓励和赞扬,并给予一定的解释,让其在以后的生活教学中继续留意、研究。创造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准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身实践,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以此开动他们的脑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兴趣可以推动人开动脑筋去学习,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新能力。培养小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要从多方面来探究,既要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兴趣特点,这样从源头和过程当中双向解决问题,能更好更直观的找到策略方法。

作者:谭玉梅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中心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效率不高。

数学是属于理科性质的学科,那么对于它的学习就重在平时所下的功夫,不适合临时抱佛脚这种方法。虽然课堂只有40分钟,但是这40分钟非常重要,听课要聚精会神,思维更是要紧跟老师。并且小学生的注意时间有限。强调一点,很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在课上讲的数学方法和思维。

2、教学方式落后。

现阶段,一些小学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式,一直采用的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在这期间很少有老师和学生互动的环节,老师的任务就是把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完成,至于学生能够听进多少和理解多少是不注意的。一般就是上课后老师一直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一直处于听课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满堂灌”是不能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任何作用的,相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作业缺乏时间。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出一些训练题,在规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当堂完成,当堂解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各有不同,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会养成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的情况,并且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独立地完成作业,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起不了作用的,相反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1、讲述具体形象化。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他们越感兴趣,所以教师就要注意,不能抽象地讲一些事物或案例。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定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例如:在讲乘法口诀的时候,不要让学生们死记硬背,仅仅教他乘法口诀四个字。可以把口诀比喻为下楼梯,从第一层到第九层,看谁可以又稳又快地下完楼梯!在小学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他们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所以课堂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提供丰富的土壤。学过心理学可以了解到,心理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感觉、情绪、意志和性格,另一个是感受、知觉、智慧。前者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但是教育者往往都只是注意了后者。因此,教师正确的育人观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转变语气,偶尔讲一个笑话,做一个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育人观,那么他就不可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谈不上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更谈不上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应该是更进一层次的。毕竟教师是育人的主体,所以教师就要有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儿童的心,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是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我们知道,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如果要创造,那么就必须要去观察,这是最首要的因素,那么学生怎样观察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首先就要有观察目的,才能对观察提出要求,获得更广更深的锻炼,那么,没有目的,东张西望,就不会有收获,学生的兴趣也不可能被激发。比如,在做某一项社会活动,老师要在活动之前提出做的事情,活动结束要说感受!那么孩子在做活动之前,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现、找规律、找不同点,等等。

4、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如果没有了思考,那么其他的能力也就无法继续下去,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质疑,并且细心地做出解答,被学生指出问题要敢于承认,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可能拥有你根本无法想象的思维。如果学生在此过程中出错,教师一定要及时提出,当然不能轻视或责骂,而是要鼓励,允许学生走误区,引导他们敢于冒险,大胆犯错,有句老话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三、总结

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教数学,认真对待每个学生,有一份教育的激情,那么每个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都能够学好数学,快快乐乐地学数学,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者:康晓萌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本教育理念应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教育改革的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过程的体验。

数学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一般选择忽视,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提过,并没有动手实践的环节。例如有的数学老师在讲对称时,只是让学生看几幅对称的图片,不到两分钟就讲对称与对称轴了,没有让小学生自己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的具体操作,没有交流与沟通思考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学会了结论,对于自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2.情境创设形式化,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些数学老师的创设情境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合理的设计情境,觉得情境可有可无,只是一句带过,甚至只是形象加习题,例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熊大和我们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正当学生兴趣高昂的准备听课时,老师展出的却是熊大头像加上节的复习知识,熊大的头像加今天的知识,整节课就是每张ppt上有个熊大的头像,这样不仅不会提起学生的兴趣,还会让学生觉得厌倦、乏味,学习的热情也会被打消。

3.不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

有的老师在讲案例或情境图时,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个方面思考,这样学生得到的信息基本是一致的,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方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课模式。老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

4.不注重合作学习。

一些老师觉得合作学习浪费时间而且课堂秩序会打乱,合作学习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因此很少实施合作学习,或者只是在下课以前简略的提一下,让学生自己下课分组自己交流,下次上课也没有提及,学生下课根本不去实施,合做学习并没有得到实施,有些数学老师即使在课上进行合作学习,也没有很好的计划和研究,只是随性看时间还多,就进行一次,没有明确的分组与分工要求,提出合作题目之后就不管了,只在最后让学生回答结果,这样,一些学生为了偷懒或者学习不好,在合作学习中什么也没干,只是看着,享受小组成果,也没有过程记录,一般一个小组只是组长在忙碌,没有合作没有交流,老师在活动中没有巡视和维持秩序,学生把活动作为自己玩的时间,活动中一些问题老师也没有发现,更加没有结束之后的反思与总结,这样的合作学了浪费时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分一分环节中,学生用木棒分一分、看一看结果除了组长,其他的学生都在东张西望,还有学生一直盯着老师看,白白浪费时间。

二、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本教育提倡自主探索。

生本理念下学生是在“做”数学,学生听见的、看见的一会就忘了,只有做到了,才会理解了,才会记住了,才会应用。看似浪费时间的实践事实上比讲了很多遍仍然记不住的效率要高。自主探索下小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总结看到的、想到的,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讲长方体时,在上节课结束时,给学生布置任务,什么是长方体,长方体有哪些性质,在我们身边那些是长方体,在上课前,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成果,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长方体两个对立的面的面积一样,有的说我们的教室是长方体,有的说黑板是长方体,马上有学生反对说黑板是长方形。这样,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对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在学习中总结的问题,在上课听讲时,更有侧重点,老师通过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了了解,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可以深入的讲解,对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简略带过,这样,并没有因为课堂交流而浪费时间,反而对于效率得到提高。

2.生本教育提倡提高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学习比较快,对于枯燥的知识不爱学习,一些数学不好的学生都反映数学很无聊,没意思,提高学生兴趣,首先,对于情境的设计要合理,要有吸引力。情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生活化,不要让学生觉得数学是编写的,例如某老师在教学生“第几”时,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动物赛跑,结果是小鸡第一,小狗第二,小猫第一,马上会有学生说,小狗跑的比小鸡快,虽然这是虚拟的情景,但最好还是实际的,否则,不了解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学到虚假的知识。老师要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搜集学生感兴趣的点,尽量在情景的设计上与学生的兴趣相关。另外,小学的年龄跨度比较大,老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六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

3.生本教育理念提倡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开拓学生思维,不要束缚其想象力,在讲解知识、进行提问时,尽量不要设定许多规矩,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多角度解析,即使错的也有收获。例如,在讲梯形面积公式时,不要告诉学生可以补形,或分割,一旦告诉他们“补”、“割”,就固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可以说:这个四边形我们没学过,谁有办法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这样学生在没有边界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来求面积,无论是否可以得出答案,学生的思维都得到发散,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生本教育注重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锻炼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竞争意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合作学习时,数学老师要注意把合作学习作为一件正式的课堂教学来进行,在课前做好计划,明确没组的人数及活动时间等等,在进行中进行巡视,及时观察活动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要求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尽量让每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动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可见生本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教学。

作者:陈建萍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浅析

一、创设教学情境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课时一味地讲,学生可能会死板地掌握相关知识,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在这里所说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活动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把话题转移到看电视的情景去,让学生回顾从电视上看到“神舟一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画面引出“秒”,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是学生初步感知“1秒”的长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已认识“时、分、秒”的基础上认识“秒”,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认识秒的具体概念,如先让学生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是1分钟,使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这样的课堂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能够走进生活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出一些新鲜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有利于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胡金秀 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第三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1引言

在全国施行的多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苏教版教材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更加贴近生活的同时,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师有必要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苏教版小学数学特色分析

2.1教材内容板块联系紧密

目前来看,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等部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从教材内容衔接性角度来看,苏教版教材的各个板块内容有着较好的衔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一方面,苏教版教材针对学生的数字敏感性进行了训练,并通过各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另一方面,通过设计统计与概率板块,苏教版小学数学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统计学知识,继而对学生的数字应用思维进行了培养。

2.2教材内容新颖

不同于传统教材结构,苏教版教材采用了多模块的结构形式,并在结构中充填了大量新颖内容,可以进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在内容编排上,苏教版教材更加注重将数学内容融入到生活中,以便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则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从数学角度解答问题的习惯,继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此外,使所学内容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2.3教材形式活泼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形势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样的内容形式将有利于进行学生的启发,继而提升学生的大脑思维水平,督促学生养成思考和提问的习惯。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教材首先通过举例与实际应用进行学生的启发,然后利用对比、归纳和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各个板块的内容。所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采用了多种开拓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3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在数形结合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进行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时,需要利用一些数学思维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的运用,可以在具体与抽象之间进行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升。具体来讲,苏教版教材不仅加入了许多与生活内容相关的图片,还添加了类似于“有趣的七巧板”等多种活动,以便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借助这些直观化和形象化的图形,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继而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进行教学内容的理解。

3.2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作为一门注重思维能力的学科,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苏教版教材中则包含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督促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进行实践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则需要开展“乌鸦喝水”的实践活动。具体来讲,就是让学生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并按照故事中的方法在课堂演示。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观察水位上升情况下,教师则可以引进体积大小的概念,并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和自己总结进行知识的学习,继而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3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时,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场景。因为,在固定的场景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继而进行自身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上册中有一个揭秘板块,而开展该板块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创设,并安排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而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学生则可以对统计学中的随机事件进行体验式学习,并了解到操作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所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在从感知上升到理论认识的过程中,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将得到一定的锻炼。

3.4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通过列举生活例子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还可以督促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继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苏教版教材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时,苏教版教材中就设置了“认识人民币”的内容。而通过学习这个环节的内容,学生将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用到加减法,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所以,将课堂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继而达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

4结语

总而言之,苏教版小学数学具有内容板块联系紧密、内容新颖和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可以通过数形结合、教学实践、创设教学情境和联系生活使数学更加贴近实际,从而更好的进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周建国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丁沟中心小学

第七篇:多媒体平台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一、运用多媒体,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索之心。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给学生知识,也不能将自己定位为信息传递者的角色,因为这只能是阻碍学生自我能动思维以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必须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简单的数字排列以及规律中去猜测、联想、识记,去发现不同算式之间有可能存在的联系。比如教师在讲授学生乘法口诀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背诵的时候体验数字间的联系以及规律,而不是一味的背诵口诀表上的计算结果。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口诀表形成的动态过程,这时学生就可以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二二得四”到“四四十六”是经过了基数翻倍,所以结果要翻四倍。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话:“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大多喜欢自己动手操作东西,大部分的学生愿意接受生活中的实物,而不是虚拟的东西,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不断的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去。从学生的生活习性以及兴趣爱好出发,尽可能的展示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比如生活中的图形、字母、数字以及数学规律等,这些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学材料,不断的满足学生的实践欲望,同时,这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多边形的面积”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的课件,将多边形分割成多个规则的图形,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会觉得清晰、直观、明了,也就可以轻松的化解教学中的难点。

三、运用多媒体,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师教学中如果一味的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严重限制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中要想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引进多媒体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意义”一章时,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课件:“在森林里面,有一颗苹果树,苹果树上有4个苹果,有6只小蜜蜂在采蜜,总共采了12桶蜂蜜。”这时教师可以提问:(1)题目当中总共出现了多少个单位呢?(2)6只小蜜蜂总共采了12桶蜂蜜,平均每只蜜蜂采多少桶呢?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思维去学习数学,就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评价教学标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教师能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看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去,是否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的启发自己的积极思维、思维广度以及深度。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小学生会显得好玩、好动以及好奇,这时候学生知识的积累大多是在无意间完成的,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时就迎合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兴趣,最终增长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插放一些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关的故事或者是情节,这样的设计不仅符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度的特点,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让学生带着兴趣投入到教学中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这种全新的辅助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直观、生动、形象的感觉,还能带动教师,让教师不断的改革相关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最终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曹正威 单位:海恒山实验学校

第八篇:小学数学教学应用探讨

1、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辅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些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一些数学知识又是比较抽象复杂的,所以在理解的时候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还能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加快乐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四边形”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下四边形的定义,然后可以跟学生说接下来就利用多媒体来介绍一下四边形的家族成员,并且还可以给大家展示一个魔术,这样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来,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图形,然后让学生注意观察一个长方形,通过多媒体的特殊动画功能,可以将其转变成平行四边形,这一“魔术”变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2、开展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让人头疼的一件事,大量的逻辑推理以及计算给一些学生带来了困扰,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采取新颖的教学形式,想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都是比较小的,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考虑,将教学游戏融入到课堂当中来,游戏对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融入教学游戏的形式是比较可行的。教师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教学的需要,本着教育性为主、娱乐性为辅的原则来进行游戏的选择,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同时还能够通过游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该游戏就是选取一分钟作为一个时间周期,由第一个学生开始一次向后传递小花,当时间结束的时候,小花传到了哪里,该学生就要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任意一个10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来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如果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那么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在其他学生的面前表演一个小节目,教师以这样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计算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精神都是高度集中的,时刻准备着回答问题,这样的游戏能够有效的锻炼每个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对这一学习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3、融入生活元素,提高运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许多复杂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的,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教师要带领学生发现这一规律,让学生了解到在数学学习中同样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在生活中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一些元素,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在学习的时候接触到比较熟悉的事物会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这些新知识,巧妙的将生活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学习“认识时间”的时候,教师可以自然的引入生活中钟表这一元素,可以找来一个真实的钟表来给学生进行演示,通过拨动中钟表上的时针,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的认识时间,并且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时间之间的换算,另外还可以通过钟表的引入来进行知识的拓展,找来一个圆形的钟表,那么就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些“角”的概念和关系,整个圆盘是一个周角也就是360度,当六点钟整的时候,那么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就是180度,也就是一个平角,表盘上的数字将整个圆盘分成了相等的12份,那么每一个小格代表的角度也就是30度,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角度又有了重新的认识,通过生活元素的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具体的学习数学知识。

4、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兴趣,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融入教学游戏来激发学习兴趣,融入生活元素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多样化的形式来提高教学的水平。

作者:季河 单位:河北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第二中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教学效益探究

1.为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班级授课制虽然能够使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但学生之间无法产生交流,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珠心算则是将打算盘这一过程升华,属于一种高效的技能,在教师的设计下,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在课堂中,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形成相互作用的情境,例如在课堂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小组活动等练习,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此外,在课堂中,教师还应当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观点的机会,并经过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想法,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投入到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便能够产生相互作用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使每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珠心算的乐趣,使师生间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创造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氛围,如此便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展示实物,建立物象的形式展开教学,算盘能够直观地显示出数字,儿童通过动手拨珠认识到珠与数的关系.例如在学习“数一数”时,教师可以数字1为例,先为学生展示一支铅笔或者一块橡皮等,再引导学生使用算盘,用一颗下珠来表示,学生通过动手拨珠,就能够在脑海中建立1的表象.在学习2时,教师可先展示一支铅笔,随后让学生拨一颗下珠,接着再展示一支铅笔,再让学生拨一颗下珠,如此学生既能够认识2的表象,同时还能够认识到1+1=2的思维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们的手与脑之间有较大的联系,动手能够促进智力的发展,动脑能够使手变得更加灵活.珠心算就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手与脑,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智力.在学习11~20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10的组成,使学生掌握1个十就是10个1,随后运用10个小棒捆在一起,放在算盘的十位档,在拨10时,需要使用双手同时拨.

3.进行思维训练

从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看,计算的内容占有较大的比例,假如不融入珠心算这一教学形式,就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就需要将珠心算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目前教材内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在笔算与口算时,通常需要使用凑十法等,珠心算也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可将口算以及珠心算等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提升学生计算的速度与效率.例如在学习9+8时,就可先让学生复习10的组成,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说出如何凑十,随后还可复习9以内数字分解,使学生说出一个加数能够分解成几加几,如5+5+6等于几或者2+8+5等于几.为了使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先拿出9个小棒,再拿出2个小棒,问学生一共有几个小棒.运用加法进行计算时,如9+2等于几,就可向学生提问,9根小棒添加几根是10根,或者现在有2根小棒,凑够10根需要几根,等等.此种计算形式均采用了凑十法,此时教师便可引入珠心算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拨出9,随后加2,问学生给2凑10需要几根.在融入珠心算进行教学时,算盘不仅充当了玩具的角色,还充当了教具的角色,较为符合儿童好动的特征,较为直观,将口算与珠心算等融为一体,体会几种算法间的关系与算理,由此促进大脑的发育.珠心算通常是运用算盘的静态与动态珠像展开计算的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关键.珠心算是算珠图像在脑海中运动的结果,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学习珠心算,教师可将珠心算的运动过程制作成为课件,展示给学生看,突破教学的难点,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想象空间,以此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优化教学效率.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珠心算与小学数学融合起来是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将珠心算融合到数学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动手能力更强,且还能够使学生敢于创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融入珠心算,以此节省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陈夕兰 单位:重庆市荣昌县观胜镇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教学几何画板应用研究

一、几何画板的功能

几何画板是以点、线、圆为基本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构造、变换、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可以构造复杂的图形.在数学教学中,几何画板为新的探索式教学提供了可能,它有着以下几个功能:

1.图形绘制及度量、计算功能

几何画板中,不仅有直角坐标系功能,能画出解析几何中所有的二次曲线,还有极坐标系,可以作出由极坐标确定的所有曲线.在同个坐标系中,可以作出多个函数图形进行比较,利用图像的直观性,给学生创建观察、比较的环境.

2.图形变换功能

几何画板提供了平移、旋转、缩放、反射等图形变换功能,可以按指定的值或动态的值对图形进行这些变换.只要给出函数表达式,就可以作出任意一个给定区间上的初等函数图像,并且可以动态控制含若干个参数的函数图像,随着参数值的变化,图像的形状也跟着变动.

3.对几何定理的展示

如果存在着不变的几何关系,即几何定理,几何画板就能使这些几何关系保持不变,并很好地将这些几何关系呈现出来.

4.动态对象的跟踪

几何画板能对动态对象进行跟踪,并能显示该对象的轨迹,例如点的轨迹、线的轨迹、形成曲线等.

5.简便的动画功能

几何画板可以针对几何教学的要求制作动画和移动对象,可以体现几何体的运动.

二、几何画板对教学的作用

1.几何画板优化数学教学

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一流的交互功能,能以浓缩的形态给学生提供数学背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原本不明白或不甚明白的概念等变得一目了然.以往用圆规、三角板绘制几何体,是不动的一个图形,几何画板运用动态的几何图形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其独特优势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型所无法替代的,而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教师们通过努力一定会创造出更加实用和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案.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想象力

空间观念是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的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学生在借助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通过几何画板的辅助教学,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教学平行线的概念时,可以这样处理:平行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对于“同一平面”可列举正方体两条不在同一平面的棱来帮助学生理解.而对于“不相交”,传统采用的判断方法是延长一段后看两条直线是否不相交,但事实上延长一段后不相交并不代表两条直线永不相交,这是学生常要质疑的问题,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便于学生理解.

3.用几何画板制作数学小游戏

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我曾经看到过一本书《好玩的数学•七巧板、九连环和华容道:中国古典智力游戏三绝》,张景中院士主编.我就一直在想,数学真的好玩吗?当七巧板传到西方之时,许多人为此痴迷,甚至通宵达旦地玩这个游戏.一张正方形的小薄片被裁成七块几何形状,然后便可以拼出千变万化、巧夺天工的图案来.不管是巧妙还是巧合,为了拼成有趣的形象,都需要运用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而且要伴随着简单的推理和计算.七巧板如同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法石,它为我们打开了数学的“图形之门”,让我们领略了数学的神奇魅力.在美国的著名学校哈佛大学里,值得一提的是“七巧板”这个古老的中国游戏竟然是哈佛大学为全方位训练学生思维专门开展的游戏之一.学生在享受拼组“七巧板”乐趣的同时,可以全面提升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变通力、行动力、记忆力、反应力、转换力、整合力、思考力,发掘大脑潜能.无论在现代或古代,七巧板都是用以启发儿童智力的良好伙伴,能够把儿童对实物与形态之间的桥梁连接起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形状分析及创意逻辑上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4.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学实验室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能以浓缩的形态给学生提供数学背景,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亲手操作,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图形,原本不明白或不甚明白的概念等变得一目了然.以往用圆规、三角板绘制几何体,是不动的一个图形,几何画板运用动态的几何图形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动态的图形还可延长人们的注意力时间.把这一特点应用到数学上,就是将课本中的文字陈述和死的图形通过多媒体(几何画板)融合在一起,化静为动,在“动”中感悟知识,升华认识.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算理通俗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三、总结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5

1作者署名

1.1署名惯例

研究生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要依据国际学术论文署名的惯例,依据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大小排序,一般原则如下:研究生作为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又是论文的执笔者,可以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导师作为资深研究人员,是研究生课题的设计者、实验研究的指导者,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撰写论文,可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第一和最后一位作者之间的作者排序可以根据对论文的实际贡献大小进行排序。为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或纠纷,可以在实验开始前,就论文作者的署名顺序进行讨论,并签署书面协议。上述署名方式的合理之处在于:①研究生及其导师在科研活动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目前国内的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下,研究生署名为第一作者,导师署名为通讯作者,较为合理;②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可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研究生的成长、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③作为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甘为人梯,根据论文的实际贡献决定署名次序,不与学生争抢论文的第一作者;作为学生,尊重导师,有感恩之心,有助于培育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工作氛围,避免或减少纠纷和矛盾。

1.2署名责任

在论文上署名的作者除了分享成果的荣誉外,重要的是要对论文成果的真实性等方面负有责任。如果在论文中没有特别的分工说明,发表的论文的一旦出现了问题,如出现数据不实、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所有作者都要承担相关责任。现在有些刊物在发表前让作者签名,说明阅读过并同意中的数据和结论,有些刊物是规定通讯作者可以代表所有作者。还有些刊物要求明确说明每个作者的责任和贡献,如谁收集的数据、谁设计的实验、谁实施的实验、谁参与讨论、谁进行的数据分析、谁执笔等。

1.3不规范署名

由于现阶段国内科研考核评价体制的影响,论文署名也存在一系列不规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随便挂名:不管对论文有无贡献都署名;②领导挂名:为了给领导拍马屁,在某些论文上署上领导的大名;③被动挂名:为了论文审稿或发表顺利,强行挂上一些知名学者或院士大名;④晋职称挂名;为了晋升职称,而在没有任何贡献的论文上挂名;⑤主动要求挂名;有些项目负责人或领导主动暗示或要求挂名;⑥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挂名;如课题申请、学位点评估等;⑦为拿学位而挂名:有些学生为如期拿到学位,在自己没有贡献的文章上挂名。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6

(一)研究意义

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外延宽泛,但只有深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切实发挥育人功能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才能真正体现其本质特征。教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客观需要。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多来源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型高校是其基本定位。建设符合自身类型定位的教学文化势在必行。教学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体是师生,关键在改革。研究表明,教学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如果不积极引导教学文化由学术型向应用型变革,就会成为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一大阻力。

(二)研究视角

理论借鉴。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借鉴新时期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终身教育、实用主义等教育成果。如,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上,要求将“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有机结合,不仅要突出实践性特点,而且要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体现全面性、技术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在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注重全面性、多样性、实用性、建构性;在人才培养的评价上,对本科技术人才进行专门性评价,由偏重教育内部评价转向教育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行业企业评价并重,等等。经验汲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应用技术大学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办学经验。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在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汲取这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土转化。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办学经验的产生总有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重视本土传统文化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深远影响,努力实现引进的理论、经验与本土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子的有机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文化探析

(一)重学崇术的教学思想

应用技术大学是一种与传统大学“不同类型,但等值”的全新教育类型。适应地方、行业、产业需要,既重视理论的探索与习得,又重视技术的实践与转化,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师生共同体的价值追求。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高擎“技术本科”教育大旗,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在行业,定“性”在技术,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取得人才培养极大成效。宁波大红鹰学院在准确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和“培养中小企业中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应用型人才”等办学定位,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

(二)多元融通的教学主体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主体主要由既有学术教育背景和科研能力,又有很强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校内外教师以及多样化的生源构成。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资包括全职教授、来自业界的兼职特聘教师和实验工程师。全职教授须获得博士学位(艺术类专业除外),具有不少于5年的实践经历(包括3年以上高校之外的工作经验,外语和数学专业除外),任教期间每4年享受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特聘教师数量较多,承担大学约25%的教学任务;实验工程师须毕业于相关专业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主要在实验室教授实验课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生源多样,不受年龄限制,但入学的资格条件有一定要求。如,普通高中毕业生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必须有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实践经历(一般为3个月)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职业高中毕业生须补习普通高中课程1年,达到高中毕业水平,方可申请进入应用技术大学。

(三)应用生成的教学内容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紧密贴近行业、岗位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由学科教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有关的实验教学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在课程体系的建构上,应用技术大学以结构主义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层状”转向“网状”,以“意义建构”来组织课程,建设知行融合的教材体系。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体系凸显两大特点:一是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科技大学为例,该校所在区域是德国核能科学研究基地,其机械工程系必修课程有39门,其中能源系统工程、人力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等近20门课程都凸显了“核”及“环境保护”的地方特色。二是高度的生成性。通过师生紧密合作,将当前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引入教学,共同建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形成完整链条,在理论学习阶段又含有不少实验、项目制作等实践性环节,体现理论与实践双元循环递进的特点。

(四)开放合作的教学方式

应用技术大学特别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政产学研合作育人的作用。一是以学科、专业、课程群为载体,通过校内外教师、工程师与管理人员合作,联合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共同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共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国内外科技竞赛为载体,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团队,寻求企业赞助,自主完成项目的策划、设计、建模、制作、调试、运行全过程;三是开办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鼓励支持学生海外实习。近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制订招生标准、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参与定制培养、协同推动就业创业。如,在风电与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上,上海电机学院先后与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输配电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一批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由企业技术主管和二级学院专业负责人联合组成专业学位教育教学团队,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该学院与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等共同设立为期3个月的“风电与创新”海外实践项目。

(五)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多样,除理论讲授外,还广泛采用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近年来,汕头大学工学院探索建立EIP-CDIO培养模式,根据专业核心课程、相关核心课程群以及单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不同要求设计不同的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成团队,共同完成项目,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项目教学中,教授们主动面向企业承担应用性科技研发任务,学生平时的学习和实习多结合教授提供的项目进行,在实验室做得较多的是“三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验。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在企业做,由企业工程师指导。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教师的“教”,而且重视学生的“学”,教学相长,互促互进。如,欧洲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学位课程要求修满180-240个转化学分(ECTS),每一个转化学分共含25个学时,即5小时的课堂授课、12小时的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7小时的教师辅导及1小时的考试。可见,学生自学与教师课后辅导时间占有较大比重。

(六)实践能力导向的学业成就评价

不同类型的高校由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同,学业成就评价的标准、方式也有所不同。应用技术大学学业成就评价重视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应用技术大学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形式多样,如考试、鉴定、答辩等;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考核,将日常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列入课程成绩的评定范围,并占有相当的比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在实施EIP-CDIO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评价增加项目报告、设计评估等形式,将口试与笔试、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改变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并形成相应的工作技能。

(七)人本延展的教学空间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空间体现了人本化、延展性。一是传统教学空间充分满足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如,设置备有大量活动课桌椅的教室,以便师生开展案例教学和团体活动;实验室与教室合设,以便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实验室与教师工作室合设,以便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新型住宿式书院的兴起。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高校仿效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住宿式书院”制度,变学生宿舍为住宿式书院,内含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小型图书馆、团体活动室、饮食驿站等,师生经常共膳与交流,定期举办各类学术、文体活动,形成一个学习、生活共同体。三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辟新的教学空间。最近兴起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全部针对高等教育,无学校学籍的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对应用技术大学举办终身教育服务(如社区教育)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此外,教师或是通过教学网站向学生课程介绍、讲义与课件,提供参考资料,布置和提交作业,并在网上展示优秀作品;或是开设个人博客,撰写教学日志,促进教学反思,增进师生之间相互沟通与理解等,大大拓展了教学活动空间。

(八)融科技、人文于一体的校园特色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习得,而且努力挖掘学科资源、校史资源等优势,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伦理以及生态文明素质的教育。如,黑龙江工程学院提出“工程文化教育观”的育人理念,突出工学学科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起工程文化课程、工程文化基地、工程文化环境、工程文化活动、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研究等“六位一体”的工程文化体系。福建工程学院传承百年学府的历史文脉,在校园内竖立林纾雕像,在图书馆门厅及教学楼宇间刻印林纾代表作和林纾名言;出版《林纾研究专刊》《林纾书画集》等,持续推动林纾文物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写通识教育教材《林纾读本》,开设全校性公选课;举办林纾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展“林纾文化节”学生社团活动等,努力发挥校园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总结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7

一、数学知识中的情感教育内容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

1.审美情感。

所谓的审美情感指的是人在对艺术作品、和谐的社会现象和美丽的自然景物进行欣赏时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够使人产生审美情感。例如,空间四面体、多边形、直线、抛物线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图形进行精准的描述和体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性情。

2.理智情感。

当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就会产生理智情感。特别是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良好的理智情感体验。在初中数学中,射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三垂线定理、韦达定理的推导过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都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其中无不蕴含着缜密的推理,能够使学生获得理智情感的满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清晰的把握和充分的认识,并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3.道德情感。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还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意图、思想、行为和举止进行评判,看其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哥德巴赫猜想问题、勾股定理、莱布尼茨、尼曼等重要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人物都能够激发学生的赞扬、羡慕、敬仰的情感。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初中数学教师要致力于研究各种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出来,打破传统的机械化教学模式。随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变化,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根据学生喜欢鲜艳的图案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天平来象征等式,再将不同的物品放在天平的两边。这样一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天平的画面来写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等式的概念。为了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穿插一些数学历史故事和著名的数学人物,通过或风趣、或励志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适应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还可以采用说课、分组讨论、数学游戏等教学手法来进行数学情感教育。

三、总结

新课改非常重视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利用,将情感教育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作者:葛欣莉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沙湾县金沟河镇中心学校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主要问题和解决之策

一、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教学理念运用不足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数学教师只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进行重视,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教师认为讲得越多,学生学习的越多,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此外,对于教师的评价一般都只停留在了更正和重复的层面上,没有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簪。

2.教师教学方式存在偏差

一部分的初中数学教师只重视课堂提问,很少对学生进行启发,甚至还有的教师把提问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提并论,使得在整堂数学课上,教师不断的提问。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缺乏针对性,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思维,最终造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3.过分重视学生成绩

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分数作为教学目标。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数,许多数学教师对于学生上一堂无法理解的知识,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便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从而出现了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解决对策

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对于事物的思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答案。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相同的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答案表述出来,并和同学进行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由于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分组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保证每个小组的总体质量比较均衡。例如,教师在每个小组内都分配有成绩好、中、差的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保证小组规模,一般小组人员在6人左右,将问题分成难度不等的A、B、C三个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解决相应层次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探究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数学教学的内容,探究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给予学生探究的载体,即应该仔细讲解的地方需要进行细化;其次,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探究时间,即对于重点内容应该需要让学生进行慢慢的理解、消化;再次,为学生充分留有探究的空间,即教师不能够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思考;最后,为学生留下探究的深度,即对某些重要的数学问题进行适当的延伸。

3.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问式教学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经过精心的设计,并且根据教学内容掌握好提问的时机,从而才能正确处理问、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提出的问题需要对学生具有启发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其次,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最后,提出问题的时间应该成熟,让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受和乐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进行对折,然后向他们提出问题“经过对折的图形能够重合吗”“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进而引入轴对称的定义。此外,教师还应该启发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四边形的内角和包括有哪些角的角度;第二,内角和是怎么得出的;第三,11边形有几个顶点和内角,能否将其转变成多个三角形进行求和;经过教师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便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找到答案。

三、结束语

想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仅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解决,而且还需要教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有不断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才能使得初中数学教学实现质的飞跃。

作者:陈斐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中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创造性探析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只顾着在讲台上讲解知识,很少和学生就某个知识点展开互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得到发挥,并且整个数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中心,不符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存在弊端.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结合创新性原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七年级阶段,我们学习过三角形的知识,想必大家对三角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三角形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想让三角形全等,就一定要让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全等吗?还有没有更加简单的方法可以证明三角形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会变得更加主动.于是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就会得出相应的结论,如“角角边”、“角边角”和“边角边”等.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发现数学规律,从而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

二、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对那些数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加以关注,对于数学功底较差的学生关注较少.这种区别对待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利于创建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然后就不同学生的特点对其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才能够全方位地促进初中生数学水平的提高.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例如,在讲“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时,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刚开始导入该部分内容时,数学底子较好的学生可能容易理解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而对于那些数学底子一般、并且抽象思维也一般的学生而言,要想理解一些数学原理还存在一些难度.这时候,教师一定要耐心教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转换一种表达方式对该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经过学习之后,学生就会明白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包括“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对教材内容加以讲解.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他们对于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较难理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懂得教师所阐释的数学原理,从而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和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感受概率”时,教师应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在引入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一个小游戏.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骰子拿出来进行抛掷.如果是骰子上的数字之和为单数的话,就由A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如果骰子上的数字之和为双数的话,就由B组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就会懂得事情本身所具有的随机性,从而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充分期待.很显然,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课本,并且教学方式单一,使数学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初中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初中数学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万玲 单位:江苏盐城市明达中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性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思维很重要,因为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是一个“导演”,要明确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做好教学的计划,创造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景和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性,是引导式教育,而不是侧重于传统的单纯“传授授业”.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学习能力.比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点、线、圆的内容,就可以从现实已有的案例出发,去讲解相关的内容;可以举例一些拱桥讲解半径的问题,利用亭子的地基讲解多边形的问题,同时,为了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还给学生发了六支铅笔,让他们自己在课堂上搭出各类图形.即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脱离课本,但是也不能局限于教材,多从生活实际去讲解数学知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化解数学学习的枯燥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笔者还经常在课堂开始时,讲述一些和教学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开展各类小游戏,或者通过提出一个讨论性较强的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教学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学习性.

二、鼓励学生探索问题,具有问题意识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认知活动都是在学生的头脑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意识,即要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具有问题意识.由于每名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对事物的认知情况不尽相同,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差异情况,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师在课堂中除了应当尽量教材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不仅是能应付考试的,还能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外,还必须是离不开师生的有效交流的.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记忆数学方法,并进行灵活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如何去学习当前的知识,学会如何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比如,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已经掌握了教师讲授的课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让学生相互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充分地交流,并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思,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能力.

三、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学好每一门学科的开始,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会在教学中事半功倍;而集体的智慧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与自主学习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不需要别人的敦促,自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自己始终是日常学习的主人.具体而言,就是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现在或即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知识,如何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学习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遇到问题困难不气馁,勇于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多思考,多提问,多与同学交流,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要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兴趣问题.教师除了做到前面提出来的两个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性的根源是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教学中,数学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合理有效地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应当时刻准备给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自主学习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与合作精神,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爱芳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岸头实验学校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分析

1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据了解,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学习态度。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中,由于初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只是配合数学教师的“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培养,没有意识到合作学习对学生的有益之处,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利于营造班级的良好氛围。

2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因材施教、因人而教

为充分发挥出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教师首先要充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划分合作小组,使每一个学生在这个团队中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在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数学教师在进行分组的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划分,在一个合作小组中可以安排不同性格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熏染,同时,数学教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学生作为团队中的小组长,以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小组中得到进步。

2.2创建情境教学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创建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数学教师可以创建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对不同情况的学习小组设定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数学教材中第三章合并同类项的学习中,首先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同类项的含义,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设定几组物品,让学生从中找出相同的一项。其次,数学教师要列出几组不同的数字、代数式,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的代数式,并让学生总结合并同类项的要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2.3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

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依据数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内容。一是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材,并掌握教材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依据教学内容对合作小组进行教学。二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合作小组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还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数学教师要随时掌握好学生的心理情绪,在学生出现厌学状态时要及时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生活中涉及了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学习时,数学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三角图形以及多边形。然后让学生进行推测并加以验证,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公式。同时,数学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三角板等教学工具进行测量,得出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3.1有助于打造一个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合作学习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意识,还增强了学生的竞争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合作学习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有助于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氛围,从而打造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3.2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能促进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学中的主体,以学生为发展之本。合作学习法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3.3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面,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也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在应用合作学习法之后,明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现象,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学会了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依照学生的意愿改进教学方式,因此,拉近了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对数学题产生不同解法思路的时候,能够积极地和数学教师探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

4结语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法,将促进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为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不仅要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还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目标。

作者:刘琼 单位:江苏省沭阳梦溪中学

第六篇:初中数学教学几何画板优化

一、几何画板概述

几何画板是近年来广为流行的一个辅助教学软件,尤其是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该软件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优化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几何画板在21世纪才开始在我国广为流行,并迅速引领了一场教学革命,它能有效反应不同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展示几何图形的结构形式,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较抽象的图形和概念,真正达到教学目的。此外,几何画板教学辅助软件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平面几何等初中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途径

1.几何画板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误区

目前来说,尽管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应用误区。有些教师对几何画板教学软件不够认同,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少使用或干脆不用几何画板。另有一些教师非常热衷于几何画板的使用,无论是否适用,都要应用几何画板教学软件,甚至代替了板书和教案的功能。由此可见,在应用几何画板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实际特点,科学合理地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尽管几何画板具有诸多优点,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与教师的言传身教相结合,否则容易在教学方向上出现问题,不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2.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应用几何画板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需要和当前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教学。应用几何画板可以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解和课堂演示等环节的顺利开展,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课堂导入阶段,应用几何画板可以与课程相结合,教师精心设疑,让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言,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课堂的导入。在教师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对于较抽象的几何知识,无法通过直接讲解让学生完全明白,应用几何画板可以对几何图形进行直观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收到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演示环节,教师通过利用几何画板进行课堂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逻辑分析,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3.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注意事项

在应用几何画板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推广几何画板在教学过程中的进一步应用,更好地教学。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有效避免导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入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应该结合当前课程的实际特点进行导入。同时,教师应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演示环节应让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不能盲目地演示,同时演示的习题应具有一定代表性。

4.几何画板应用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代数、几何还是统计学等学科的学习,应用几何画板都会收到显著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垂直平分线”这一课程时,教师单纯地讲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和原理学生难以理解,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应用几何画板,教师先在几何画板上画出两条相互垂直平分的线段,学生一目了然,知道何为垂直平分,然后在其中一条线段上选取一点,连接另一线段的两个端点,让学生自己测量,从而得出垂直平分线上点与端点距离相等的结论。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几何画板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应大力推荐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而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桑凤丽 单位: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第七篇: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探索

1.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历史悠久,各学科教学中几乎都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其中就存在如“填鸭式”、“咀嚼式”等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只能掌握课堂上所接触的知识点,但对于知识点该如何运用,之后遇到类似的知识点该如何迁移等相关的知识却无法掌握。初中数学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学生在之后的高中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初中数学基础的影响。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自己对着黑板进行详细的演算,偶尔还“自言自语”。譬如对于A和B两个相似立方体的推导,老师就一直在写某个边、某个角的相似,一直在演算,完全忽略了自己在上课,学生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甚至走神,从某个层面上讲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另外,启发式教学虽然逐步进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但是整个实施的过程都是每个老师根据自身的经验进行的,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老师也就只能跟着感觉走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启发不到位或者跑偏了。启发不到位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准备的用于启发的资料不够,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时候也就只能到达某个阶段,后面的教学无法有效进行,学生在进行发散性思考的时候也就不能进行有效延伸;跑偏了是指本来是对A定理的衍生启发,结果由于老师没有仔细地思考,没有找到联系性最强的知识点进行延伸,而是盲目进行学生的启发引导,导致学生直接从A定理跑偏到了B定理,譬如对相似图形的证明和边角关系的运用就容易弄混。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启发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客观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且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以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最佳的启发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方法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学生学起来自然很轻松,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定位。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学习方法,启发式教学正是切合这个思想,它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让学生能对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及迁移。启发式教学的实施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延伸拓展,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在之后的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受益于启发式教学打下的思维基础就能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启发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老师在备课方面做足准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知识点的扩充,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

3.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前述对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如下。

3.1充分的课前准备

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依托于老师的充分课前准备,只有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启发。具体实施需要老师做大量的文献查阅,包括公式定理的产生、演变及应用等方面。老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查找,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对知识点进行展示,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准备,同时还需要确定启发的方式。虽然这方面没有统一的大纲指导,但老师还是可以借鉴别人的方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对此,学校可以组织老师进行学习,让老师的思想处于教学前沿,方便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3.2科学的课堂实施

科学的课堂实施就是对教学方式的改进,既然是启发式教学就不能等同于过去的“填鸭式”、“咀嚼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老师不能只面对黑板边写边说,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针对性讲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等,老师都需要时刻关注,保证教学方式有效的实施。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将知识点产生的情景进行再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实现启发的有效性。

3.3系统的课后反馈

系统的课后反馈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成果检验,也是后期丰富完善启发式教学方式的理论借鉴。课后反馈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考察,所谓强调系统就是传统课后反馈只是通过习题和考试进行,无法实现对学生实际掌握能力及运用能力的真实的反馈,也就无法获知启发式教学的效果。对于我国的教学实际情况而言,系统的课后反馈也依旧是从习题上来看,只是在习题的设计上要有延伸性,不是简单的知识点重复,而是要有一定层次难度的提升,同时老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统计,便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开展启发式教学。

作者:沈志平 单位:南靖县山城育才学校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创新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型创新人才成了当前教育培养的主要任务。中学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对思维塑造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将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帮助学生理解与认识数学问题,不断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也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这让创新思维成了解决相关问题的途径。因为创新思维能让学生提出更多有益的问题,情境为问题提供了条件,它能将其快速应用到生活中,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这样才能让抽象知识变得更加灵活具体,并且最大程度地得以应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

1.树立创新观念,增强思维分析。

数学教学作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过于紧张、压抑的师生关系,和单调的教学模式一样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让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从大量教学实践来看: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平等待人,用创造性思维和观念进行多样化教学。在教学前,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除了要深刻领会创新理念,还必须具备创新精神,特别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下,老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在深化创新精神与理念的环境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例题分析中,传统教学方式更注重解题思路,根据题型套路与分类进行模仿,即常规解法,它主要依靠的是非思考和记忆进行解题,很容易约束思维,让教学环节与解题能力脱节。针对这种情况,在注重常规解题思路的情况下,必须应用超常规思维进行有效分析,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在5.12地震中,因为灾区急需帐篷,工厂将5条童装、4条成衣生产线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生产1000顶帐篷对灾区进行支援,如果2条童装、1条成衣生产线一天能生产105顶帐篷,如果3条童装、2条成衣生产线一天能够生产178顶,求童装、成衣生产线每天各生产多少?如果厂家满负荷生产,能否按时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家,你会怎样体现你的责任感?设成衣与童装生产线每天各生产x、y顶,得到:x+2y=105,2x+3y=178,求得x=41,y=32.针对责任感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树立主体意识的方式。

2.优化教学设计,训练创新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除了要深入课标教材,还必须挖掘训练思维的内容,利用问题情境、教材预设,激发学生思维。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带动创新思维。在此期间,老师除了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强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出新颖、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并且设置好悬念,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火花。其次,是充分应用分层教学优势,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确保思维原动力。而对于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认知过程、年龄特征,降低坡度,调整变换与分解方式,这样才能分散重点与难点,强化分层实施。最后,是激励学生创新,为其提供享受成功的机会,通过打破常规思维,引导学生标新立异,从不同的方位、角度进行思考与创新,最后提高思维原动力。在生活中也有大量训练学生思维的材料,只要不失时机地挖掘、利用,就能达到提高创新思维的要求。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手段,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开阔思路。例如:在宽20米、长32米的矩形地面中,建设两条同样宽度并且垂直的路面,余下部分为农作物,并且耕地面积为540平方米,求道路面宽是多少?在解这道题时,可以设道路宽是x米,利用长方形面积与两条道路面积相减就能得到道路宽。另一种解题方式是:将两条道路平移,余下区域就是长方形面积。该题重在训练学生灵感思维的激发和运用。知识作为有效思维的基础,利用知识能够有效探索和认知,让知识概念、基础知识更加清晰。

3.发散思维,增强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

创新思维作为一项独创性与主动性相结合的思维形式,它突破了思维定势的约束,具有很好的独创性。读死书与死读书只会造就高分低能的学生,很难打开学生思维,表现出来的情况是:“只知一,不知二”。针对这种情况,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想象,让学生试着从不同方面、途径解决问题,并且养成发散思维的好习惯与品质。另外,也可以根据教学试题中的内容、目标、特征与结构反复练习,在一法多练、多变的基础上,开拓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深刻性。

三、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老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年龄以及学习情况,深化教学主题,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与方式,优化教学设计,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样才能确保初中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作者:傅后江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瑞云学校

第九篇:初中数学教学挖掘学生创造潜能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在数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激情,学生只有对数学有想要学习的冲动,才会有想要有对数学更深层次的探究,才会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自觉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是否有学习数学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创造之路的门。所以,教师要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讲解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的时候,要尽量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轻松愉悦,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研究数学题目,再一起得出解答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没有害怕心理,在轻松无压力的状况下使思维变得很活跃,解题速度也会加快,正确率也会有所提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渐渐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小组的探讨和研究而得出答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全身心地投入到探讨数学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深深地爱上数学这一门学科。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观察力,才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所要注意的细节,所要观察的特点,所要把握的条件,都是学生必须熟记掌握的。观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题目条件、目标、问题等的观察要细微入至,一旦错过一点条件或其他的知识点,就可能导致解题过程全错得现象,所以,观察对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观察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洞察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力。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使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能有更清晰的解题思路,拥有更多的创造灵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找出解决的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数学题时的错与对,让学生通过观察得知错在哪里,对在哪里,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案,这样学生才会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数学知识的探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考过的数学试卷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试卷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找出试卷上的错误点,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在通过认真考虑找出更正的方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题目记忆更深刻,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就可以防止再做错。且让学生多观察可以让学生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在培养创造能力的时候,也才会有正确的思考方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3.让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很少去问教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不管是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或是教材书上的知识,学生可以将疑惑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让学生大胆的质疑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在质疑数学问题的时候就有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这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遇。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到而产生为什么苹果会落地的疑问,所以才开发脑力,经过不断地研究创造出了闻名于世的地心引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因为对杠杆有疑问,所以才会不断地开动脑力,最后得出伟大的杠杆定理。因此,只有大胆的去质疑,才会有更多的创造能力,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忽略了问题能带给我们的好处,创造能力也不分大小,一丝丝灵感也会有所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还可以很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4.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是学生必须重视的学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教师所要重视的,学生的创造能力决定着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发展空间,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就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活性更强,让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在数学上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作者:王伟 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实验学校

第十篇: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一、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农村初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师资力量整体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提高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1.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的问题.由于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师和教学很容易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理念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2.教学手段、方法落后

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些现代教学手段已经逐步地进入农村课堂中.然而与城市学校相比,初中数学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还比较单一,甚至还存在一些教师由于受个人能力限制而无法在课堂中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陷入困境.因此,积极地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目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师资力量整体薄弱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整体薄弱也是初中数学教学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问题.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存在学历达标率低、缺乏先进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不扎实、解题思维不发散等方面的缺陷,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初中教师能力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农村初中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水平迫在眉睫.

4.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对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缺乏弹性、系统性要求过高、占用课时偏多等问题,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准确理解题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为了使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得到进一步改善,使其满足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要求,应该从树立正确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师资整体水平、合理设置数学课程四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1.树立正确教学观念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要进一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首先要积极地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求教育者将“应试教育”的观念转向“素质教育”.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而言,应该在积极深入研究和领会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精神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之上,一方面认识到传授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的主体作用.

2.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积极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是优化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普及,农村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学生与老师的多媒体互动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具体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大大促进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3.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鼓励农村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尽快探索出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进而促进农村初中数学师资力量的整体提高.

4.合理设置数学课程

合理设置数学课程,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下促进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甚至是具有乡土气息的题目.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有信心可以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总结

学术研究论文范文8

一、陶冶民族文化情愫

艺术来源于生活和民族文化,想要学生培养出艺术气息,需要从民族文化方面着手,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和艺术情感教育是很好的方法。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情感维系着课堂的纽带,当教师能够以丰富的情感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时,学生才能够从课堂中感受到艺术的熏陶、感染,其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简单作画或者手工制作。另外,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设境,在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设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素养提升

小学生处在幼年,其抽象思维尚未建立,他们理解事物大多是用的形象和图像思维,因此,美术课堂恰恰符合小学生的记忆趋势,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别样的美术课堂,充分利用美术的图像感和色彩感,并融入民族文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并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又不乏想象的空间。如此,既可以激发学生民族文化的情趣,也可以积累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体验。如果能够结合多媒体等数字化信息技术,将图、文、色通过多样性组合构建出理想的美术载体或是作品,可以使得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且艺术感和灵活感十足。

三、总结

小学美术的课堂,其重点并不是教授多少的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多少的艺术素养、艺术灵感和艺术创新思维。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通过加强艺术素质的培养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加强德育方面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某些美术文化的情愫,探索他们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根据每个人自身个性的需求分层次发掘他们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理想。

作者:杨武超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鼓城小学

第二篇: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探索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教会学生绘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美术学习的积极性。现阶段小学的美术教学,主要还是在室内进行,老师会带一些物件实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然和画出自己看到的。一些课堂教学,老师也将传统的剪纸引入课堂,增加了课堂趣味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提倡的。将传统的剪纸引入课堂这就体现了我国小学教学的独特性。在美术课上,老师也会采用一些引导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鉴国外的小学教学方法,老师们也会采取无纪律的上课方式,座位不固定,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但是因为只是表面的借鉴,经常造成课堂混乱,因此这种方法收效甚微。

(二)与国外对比,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缺陷

我国的小学教学处于改革阶段,除了上述的可取之处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受传统的教学影响,仍然注重学生的临摹能力。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从临摹开始的,这不是说这种方法不好,而是说在初学阶段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并没有好处,想象思维没有,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这对于现阶段的培养创新性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与国外小学教学相比,我国的小学美术教学通过校外途径学习美术教学的方法并不突出,而且对于这种形式有很多老师和家长是不赞成的。我国小学班制容量相对于国外还是较多,外出学生的安全成为了较大的问题。这也是小学美术教学校外途径无法发展与推广的原因。

二、小学美术教学校外拓展途径的探索

(一)校外美术的特点

校外美术的发展是在时展的情况下产生的。校外美术教学不收教育大纲和教科书的限制,可以使老师和学生共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自己独有的方法,使得校外美术教学更生动有趣。校外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画家,目的是把它当做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意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校外美术途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小学教学校外拓展途径之校外活动

美术的校外教学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一次机会,也是一次探险的机会,但不能任由学生自己乱跑。在校外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去教生在课外如何画画,画什么样的画。而是通过对话、看录像、讲故事、玩游戏等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潜在的美术意识和想象力,引导触发学生画画的兴趣,激发他们画画的激情,进而达到美术教学的目标。比如可以通过《美丽的城堡》、《神奇的鸟》等作品,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画自己心中所想的。

(三)小学教学校外拓展途径之命题的“模糊化”

美术教学是思维的自己发挥,不应当用统一的命题来局限孩子的思维,这就是我所说的命题“模糊化”。绘画教学,没有统一的命题,也就没有局限,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挥,画自己想画的东西。没有题材的限制,孩子可以画水彩画、油棒画、黑白画、水粉画、水墨画和版画等等,这些形式的出现表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往往其中有一些出色的作品,真切的表现了童真童趣,表露出当代儿童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校外美术中用“模糊化”的命题来引导学生,提高他们自身的素养。

三、小结

校外美术的发展凸显了现代美术的发展方向。小学美术教学是教育中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想象思维的重要阶段。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陶冶情操、提高形象思维、审美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需要老师的努力,也需要国家教育的改革。借鉴国外的小学买美术教学模式,改革我国小学教育中不足之处,最终使小学美术教学的校外途径得到发展。

作者:石友艳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研究

一、个性培养的含义

个性是人的一种综合、系统的心理结构,是共性中凸显的独特部分。个性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结合。个性的基础是自然特征,每个人都有与其他人不同的特征,在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形成和强化自己的个性。第二,个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是偶尔爆发的心理特征,而是长期的心理现象。第三,个性是可以塑造的。教育和社会都能够改变人的个性,也可以对个性进行塑造和培养。

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1.对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创造力和想象力是个性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尽管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活跃的时期,然而由于受应试观念的影响,当前部分小学生比较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艺术表现能力。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不要给学生制定“像”与“不像”的标准,而应该带领小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接触大自然的动植物,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这些东西画出来,尽量不要使学生受到成人思维的影响,让学生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利用美术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2.对小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进行培养

审美形式是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包括质感、色彩和线条等。每个人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能够形成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整体知觉。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一些小学生并不能发现这些形式中的美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让小学生具备对形式美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不同的学生由于心境、性格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要告诉学生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审美倾向,无需追求与他人的一致性。在进行审美时,教师不要预先设置审美标准,以免禁锢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而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观点,赞扬学生独具一格的审美眼光,使学生具备审美个性。

3.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放下架子,积极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互动,营造温馨、平等、和谐、快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小学生的个性才不会受到压抑,其才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独特的个性。只有获得了小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要培养小学生的个性,就要使小学生对美术课充满兴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是小学生性格的宝贵之处,教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如,在画向日葵时,教师不仅要拿出向日葵的照片或视频让学生观赏,有条件的还可以拿出向日葵实物,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还可以将科学性的问题融入美术教学,让学生思考“向日葵为什么会向着太阳”,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

4.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良好个性的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小学生往往承受了父母和学校过多的期望,加重了心理负担,这样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其个性造成了一定的压抑。美术教育具有非功利的特点,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和知识,还要通过美术对小学生的精神情感、价值取向、文化素养进行培养,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小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人格,才能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从而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个性。

三、结语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美术基本知识和技巧,更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天性得到舒展,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独立的个性,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个性品质的人才。

作者:徐佳 单位:江苏常州市湖塘桥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美术教学情感教育研究

一、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教学是教与学结合的一个过程,老师的教一定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学生学习一定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没有教导学生学习的效果一定不明显。同时,老师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反馈其漏洞,老师的水平就不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近年来网络时代已经影响到了所有人,所以有专家就指出,以后传统的老师教学模式已经没法在社会中立足,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意味着学生情感教育将逐渐的消失。这一现象的出现就告诉我们的家长,情感教育将会在以后的在教学过程中变的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仅仅是只负责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情感教育。老师去尽可能的去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反映情况。在课堂中老师的一句话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课堂中老师的言行举止会给学生一生都会带来影响。所以老师在课堂中的情感非常的重要,情感教学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情感的发展,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二、将情感教育送去美术教学中的策略

1.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这些小学生来说也有着一定的压力。许多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对于美术课来说,它毕竟不是必修的科目,所以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美术课堂的态度,主要是有老师来决定的,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心,首先要让学生从心底要接受你,要想让学生接受你的课堂,就需要在课堂中采取灵活的策略,投入更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2.进行角色的互换,拉近彼此的距离角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一定的优点,它可以在课堂中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当中也有着一定的弊端,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永远是主角,我们要改变这种弊端,让学生充当课堂中的主角。不能让学生总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让他们觉得欣赏一个艺术品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老师要走到学生当中去感受学生的气氛,尽可能的让学生去放松心情。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让老师更好的发挥,也可以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基础知识。

3.相互倾听心声,老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学模式在不断的改革,现代教学理论已经提出来教学就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所谓的统一就是让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彼此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到共同的发展。在课堂结束之后,我们老师可以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他们可以随着讨论自己在本次课堂中所了解的知识和所获得的收获,也可以给老师指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老师共同讨论下节课该怎么去改进。自己在下节课堂中想要展示自己的什么作品等等,让学生参与到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提出让老师在课堂中多展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积极的参与到下一节的美术课堂中。老师认真考虑了学生的意见,学生就会觉得课堂中有自己的功劳,就会去更加的尊重老师,和老师有了一定的亲近感。

4.精心的去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精心的去创作出一份作品并不是一定意义上的美术创作,也不是情感教育的目标。美术创作活动没有规定的统一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创作,或者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游戏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美术创作活动带来的乐趣,这样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兴趣,学生在尝试过美术创作后就会锻炼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5.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合理表达情感

在美术的课堂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借助自然环境资源,和校园与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给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我们小学生的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好这些原生态的课程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灵活应用资源,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小结

在美术课堂中渗透情感教学的手法千变万化,但是我们必须要投入一颗真诚的心,只有我们老师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有一定的负责心,在自己的事业上要有执着的态度,只有心里想着学生,想着美术,想着情感,那么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情感教育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关,在美术课堂中积极地发展情感教育,合理应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让美术与情感相结合,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美术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以上是我对小学生美术课程中的情感教学的探究,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者:滕淑辉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美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现在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学习氛围单调、乏味、无聊、毫无乐趣,所以学生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当今社会,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没有养成团队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让学生喜欢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沟通的时候,能让他们学会理解别人,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社会角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这种合作意识也可运用到生活中,与朋友合作,理解父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课堂纪律问题

合作学习本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一旦涉及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就必然有争吵。所以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会给课堂带来更多、更大的噪音。有了吵闹,必然会影响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这是现阶段有些学校面临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的。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广大学生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先停止所有活动,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不要大声吵闹,影响他人,也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提醒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是很重要的。

2.师生矛盾问题

师生矛盾由来已久,亟须改善,教师总是命令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地位不平等。教师一直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的指令,任凭老师的安排和摆布。这种师生关系影响了师生的正常交往。这样的学习氛围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也缺少了学习主动性,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的心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强调合作学习,采取可行的办法解决师生矛盾。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善合作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

1.合理分组

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本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分组或依据学生能力分组。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分组,只需要加以指导。可以把五六个学生分成一组,但是每个小组不能都是好学生或学困生。小组要以好中差来组合,把几张桌子并在一起学习,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合作,也有利于每个小组整体水平的提高。分好小组之后,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让学生愉快地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听取他人的意见,相互探讨知识,展示自我,从而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

2.帮助学困生

在刚开始分组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喜好加入自己喜欢的小组。在小组学习的时候,对于落后的学生,应该有耐心,一步步地教。对于学困生应该选择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应让他们突然接触难度大的学习任务,从而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课堂中的合作,对于小学美术合作学习来说,学优生应该帮助学困生解决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学困生也可以按照好学生的建议把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出来。如果学困生对画画并没有天赋或者不会,好学生就要一步步地教,要有耐心。为了让学困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好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困生提供讲解,也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资料。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并不完全适用于学困生,但是可以借鉴,可以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启发协作

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快速理解课程内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要指导学生不要被传统的美术观念所束缚,要大胆地表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画不好。教师要提醒学生保证绘画作品的原创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他们的美术成绩。

作者:蔡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第二小学

第六篇:小学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跳出书本框架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如可以多多挖掘身边的各种艺术元素,对各种可再利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锻炼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报纸、塑料瓶等废弃物品都能变废为宝,成为美术课程中的材料,经过手指魔法,变成一件件艺术品。这样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并体现节约环保的理念。又或者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引导。如在“各种各样的鞋”这堂课上,老师首先介绍鞋子的发展进程,再到鞋子的制成材料,使用功能和种类,最后到鞋子未来的发展可行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创新、构图、上色并装饰,塑造出比教材甚至生活中更奇特的“鞋”的形象。

二、提高教师修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一份伟大且任务艰巨的职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学生的成长。成功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教师的自身修养,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对教学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为人师表的主导作用。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对这个世界的感官更显得狭窄,教师可以多多关注美术相关书籍,增加阅读量,提升艺术修养,并言传身教,感染学生。营造艺术氛围让学生多接触美术相关书籍和影像。课余时,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各类型的艺术展览,开阔学生在美术创造、鉴赏、临摹方面的视野,促进审美能力提升,让学生自由创作,发散思维,创作出更具想象力的作品。美术不同于其他学科,更多的是情操培养,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在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还未形成的小学阶段,学生更需要的是老师的正确引导,这时“亲和力”至关重要。相比犯错时的斥责,适当的关爱、理解和尊重更能拉近师生关系,不但能让学生不再觉得老师高高在上,而且使学生敢于并乐于与老师沟通想法,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还能营造团结氛围,增强班集体的归属感,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式,重视评价

(一)设置悬念

美术学习过程体现为探寻并发现客观事物美的过程。传统美术教学方式常常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时如果在课前设置悬念,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思维,使学生获取新技能、新经验和新发现。如采取猜谜形式,老师将本堂课将要学习的景物盖住,让学生通过触摸形式猜测并描绘出来,并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互相补充说明,之后展现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找出细节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讲解画法,让学生进行完善修改,形成更生动有趣的作品。这样的学习更能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

(二)增加情境表演

许多小学生都有天生的表演欲和模仿欲,并有无限想象力,老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情境表演式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设置不同情境,配合有趣的音乐,让学生成为主人公,把需要画的东西在大家面前表演出来,再结合色彩、阴影等细节画出来。这样学生不但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能增强自信心,更能接受各种美术知识。或开展户外游戏写生,让学生更近距离观察景物的形态和特点,激发学生绘画兴趣。

(三)合理评价

人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这种肯定会使学习更具积极性。所以如何评价小学生美术作品的优劣对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孩子都有着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无论作品是粗狂还是精致,生动或抽象,鲜艳或单调,都是他们对世界一个角落的宣泄。老师应放大学生作品的亮点,多多鼓励表扬,挑选优秀作品进行讲评和奖励,既使优秀学生更优秀,又让基础差的学生树立信心,再接再厉。美术教学并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家,教师应当宽容和尊重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给学生更大展现平台和学习空间,进行评价时不能采用一个衡量标准,应横纵向比较,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合理评价,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提升审美水平。

四、结语

小学生对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好奇,美术就像一扇窗户,能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世界。因此,强调美术独有的魅力,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并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加以体现并持之以恒,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作者:庞欣欣 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龙山中心校

第七篇:小美术教学合作学习运用与探究

一、合作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

学生都处于相同的年龄阶段,他们交流合作非常容易方便,学生之间可以畅所欲言,他们能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所想,并且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减少他们学习的焦虑感,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

2.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

美术教学过程中需要多种思想的抨击与融合,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课堂上,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讨论,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与他人的想法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可以取长补短,创造出很多美术思维。

3.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会了接纳他人、宽松他人,他们能够认真思考他人的想法,并

二、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措施

1.科学分组,合理安排座位

老师应该根据每位小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科学分组,根据小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这样学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取长补短充实自我。

2.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程序

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次数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在课堂上,应该分配学生适当的讨论次数,并且合理安排每次讨论的时间,教师应该掌控全局,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讨论以及学习的状况。

3.培养合作精神

老师应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自信、乐观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勤于合作、宽容他人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和谐互动的合作氛围。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为了学习而合作,而不是为了合作去学习。

作者:李春平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白泉镇第二中心小学

第八篇:信息技术背景下单位小学美术教学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影响

1.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以往,小学美术教师主要依靠有限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刊物汲取教学经验。如今有了信息手段的介入,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各种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信息来源渠道更加丰富,所获得的知识量也更多,可以为美术教学工作的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2.信息技术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信息。

信息手段引入课堂,可以根据美术教材内容补充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各种信息,画家的生平资料、代表作品以及实用美术的经典作品等,这些方面的补充有效缓解了小学美术教材信息量不足的弊端,使整个美术课堂更加丰富精彩。

3.信息技术增强了美术教学生动效果。

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来进行,有了信息手段的帮助,教学方式、互动形式更为生动灵活,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操作多媒体展示作品、表达观点等。

4.信息技术激发了学生美术学习热情。

小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生动演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创作的技法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有95%的学生认为多媒体对提高美术学习兴趣帮助非常明显。

二、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之中

信息技术成为了美术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推动力,正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广大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广泛运用信息手段推动美术教学顺利开展。

1.运用信息手段汲取先进教学经验。

教学工作是一项艺术性、创造性的行为,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需要不断汲取新鲜的血液,广泛运用先进的成果,实现教学设计与组织的不断优化。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将信息化手段作为提高自身美术教学履职能力的有力助手,坚持上网浏览美术教学网站,与其他教师切磋教学技巧,搜集有关小学美术教学研究的文章,听取各种视频报告讲座,以信息手段为敲门砖置身于网络信息的海洋,广泛搜集汲取美术教学的先进经验、成功模式,并和自身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掌控能力,教学理念更加创新,教学手段更加新颖,教学模式更加优化。笔者先后从教学网站上搜集了多种教学经验与模式,与自身教学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如师生角色互换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非常明显,家校联动美术教学法对整合美术教学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笔者在充分汲取他人经验并融合自身教学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2.运用信息手段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学面临教材信息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为课堂增加生动的信息,使美术教学对学生吸引力更足。信息生动的介入可以有效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拓展内容,让美术课堂活跃起来。例如在《现代雕塑》一课教学中,笔者事先在教学网站上下载了现代雕塑的多个代表作品,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分析从而产生直观感知,否则紧靠教材的几幅插图和教师的简单讲解,学生无法达到形象感知的效果。有了多媒体辅助,不仅展示了大量的作品,而且更为直观形象,效果非常理想。在《美丽的园林》教学中,笔者同样对学生进行了教学信息的补充,向学生播放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观,播放的旅游推荐片如同将学生带进园林身临其境,从园林的形态之美、色彩之美、设计之美,让学生对园林艺术具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图像视频配合教师的简要点拨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领悟的效果。同样,在《海洋生物》一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短片向学生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海洋中各种生物跃然屏幕之上,体积庞大的鲸、凶猛的鲨鱼、会变色的海底鱼类等等,这样的教学演示能够有效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向他们补充了知识,提高了兴趣,也为接下来的美术学习与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手段来丰富拓展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更加厚实,信息量的增加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3.运用信息手段实施师生有效互动。

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应当成为互动关系,美术教师一定要避免单向灌输的状况,要通过合适的内容、恰当的载体、优化的流程,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平台。笔者在教学中以多媒体手段为抓手推动师生互动的进行,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在《我设计的未来建筑》一课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建筑的造型、功能、结构等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进行想象与创作。自己创作的作品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有明确的思路。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有的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未来建筑是以绿色环保为主题,有太阳能收集功能、雨水收集功能、垃圾无害化处理功能等,整个建筑就是一个能源绿色循环的机器。也有的学生设计的未来建筑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移动,其设计主题为流动的家等。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在这样的拓展性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全面体现与深化,在学生创作出一幅幅极具个性化色彩的作品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作品走上讲台,以多媒体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示在大家面前,向学生逐一介绍自己作品的主题、设计思路、各部分功能介绍。每一幅作品的介绍就是学生创作理念的阐述,整个课堂变得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切磋交流研讨等等。笔者在学生介绍交流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评,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多媒体手段的帮助让师生互动更加精彩,整个课堂氛围非常浓厚。

4.运用信息手段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拓展学生艺术视野,向他们介绍大量的艺术作品,并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引导提高鉴赏能力。例如马奈是国外非常有名的画家,其代表作有《吹笛男孩》《左拉像》《奥林匹亚》等,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投影了这三幅作品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色彩的鲜明响亮、笔触的简洁准确、明暗的鲜明对比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领悟其作品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表现外观方面的肖像画,在这些艺术手法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就。有了多媒体手段的帮助,学生在笔者引导下对马奈的这三幅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不仅悟出了作品的精美,而且也学到了艺术鉴赏的方法。再比如新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也是举世闻名的,笔者投影《向日葵》之后,引导学生从线条的跃动、色彩的突起等方面去欣赏这一作品,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情绪、思维,从这些名家名作的作品演示和欣赏指导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与信息手段的融合,更多时候应当体现在教学设计的优化、内容的丰富、互动的开展等方面,教师还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曹艳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

第九篇:小学美术教学流程分析

一、依照规律,按部就班的程序

按照固有的顺序进行教学,是美术教学采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就是从学生认识事物的最为基本的规律入手,引导学生经历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繁琐、从外表到内核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这一教学程序完全尊重学客观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相应的思维逻辑中逐步走进事物之中,形成较好的教学效益。例如在教学《手印指印变变变》,教师就引导学生采用顺序式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出示全新的不同指印,并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角度以及大小形状添加新的形象,掌握指印以及变化的方法。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运用手掌的指头、根部,甚至拳头形状进行刻印,从而形成多彩多样的刻印方法;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画作中的指印和手印新形象,将手印和脚印进行巧妙而自然地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出更加契合认知的新形象。本案例中,教师对教学板块程序的设计,具有鲜明的自然规律,起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效果,虽然内容相同,但学生似乎经历了不同的游戏体验,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设置悬念,先入为主的程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果每一节课都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教学的话,就会显得模式过于单一,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实在得不偿失。再说,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运用顺序式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对教学顺序做出及时地进行调整,让更多的教学设置引入课堂,形成多变的课堂教学格局,以保障学生学习效益的集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倒装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目标引领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先行出示学生的半成品或者完全成功的作品,让学生在先睹为快的前提下提升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置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埋下有效的伏笔,留下有效的悬念,也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任务驱动。如在教学《我的地图》一课时,教师并没有按部就班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首先画出了自己家到学校的“地图”,为学生作出的示范作用,并借机提出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最有趣的地方,比如动物园、游乐场,并在表述中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地方和建筑物,从而构建出“我的地图”的轮廓,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绘画中展现自己曾经发生的愉悦经历。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学生的绘画作品越发丰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一幅作品成了一次游玩的有效印证,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随机应变,相应安插的程序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思想意识不断交流碰撞的对话过程。而教师与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教学过程不可能如同教师最初设计的一样一成不变。而一旦发生变化,就可能形成教学流程的更改。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的质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原有的教学顺序上作出及时调整,安插相应的教学环节,适当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增设相应的教学环步骤,以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从而达成更为臻美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三原色三间色》这一课时,当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红黄蓝三个原色进行调色时,有一位学生建议是否可以用黄和绿两种色彩进行调配。此时,教师并没有因为与自己的教学流程并不符合就断然拒绝,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尝试,并让其他学生一起观察颜色的变化。当颜色呈现出带黄的绿色时,教师则相机进行引导:三种原色两两调和的时候,如果某一种颜色的量偏大,就会形成偏重于这种颜色的间色来。此时,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高涨,他们纷纷建议再用黄色和紫色调和,教师依然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显然并没有预设黄色与紫色、黄色与绿色调和的环节。但在教学环节中,学生思维运转积极有效,他们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教师如果死板而僵硬地将原有的教学思路奉为圣经,而不敢有丝毫的调整的话,就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满足,就会丧失学生的学习动力,造成严重的后果。而该教师则淡定自若,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空,放手让学生自行安排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安排是源于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尊重与思考,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质态进行设计。当然,美术课堂教学的流程也不仅仅局限于此,而要根据不同的态势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才能完全契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作者:朱艳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第十篇:小学美术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基础

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基础,概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互动式教学是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要求。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使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第二,互动式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师生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更及时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及时地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适合小学美术教学。例如,学生在作画的时候,随时可能会遇到难点,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导,那么就会导致整幅画作废,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热情。第三,互动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一方面,可以缓解课堂学习及教学气氛,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会那么大。另一方面,同学之间沟通也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看出,互动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实践运用的现实价值。值得强调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意识上重视互动教学策略,关注互动合作交流对学生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提升自身对美的赏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要利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现。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让学生走进自己的世界,让学生领会到自己教授的美术知识的内涵及本质。对于小学美术课来说,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说是非常失败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要引导学生之间正确评价彼此的学习成果,也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PPT、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及设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达到提升自身美术能力的目的。

3.及时强化互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