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教学范例

声乐艺术教学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1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阶层的人们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需求,他们开始追求艺术文化,这促进了声乐课在我国的发展。钢琴伴奏是声乐演唱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钢琴伴奏能够更好地营造出音乐整体的氛围,使演唱者在进行声乐演唱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感情。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开始将声乐课与钢琴艺术指导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体会表演心理及感受作品风格等非技巧性的因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整个作品的感情。

关键词:

声乐教学;钢琴艺术指导;作用;指导意义

优秀的钢琴伴奏不仅能够营造演唱者需要的演唱氛围,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演唱者的歌唱潜能,因此,相关音乐学院开始意识到钢琴艺术指导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音乐院校尚未系统的教学体系,甚至有的院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将大大地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研究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对于声乐艺术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使相关的音乐院校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将二者结合在一起。

一、声乐教学与钢琴艺术指导二者的关系

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吐字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地运用气息等基本声乐技巧,而往往忽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这对于学生演唱作品而言是十分不利的,使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往往只能演唱出作品的形而无法表达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而钢琴艺术指导课程则是从音乐感觉入手,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声音与伴奏更好地融入在一起,使学生能够体会不同作品的风格及情感。由此可见,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课程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声乐演唱的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音乐院校并不重视钢琴伴奏谱,使大部分学生只是模糊地知道声乐作品的大概旋律,导致学生无法将声乐的旋律与伴奏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导致这二者之间并不协调,这将大大地影响声乐作品情感的展现。因此,应注重钢琴艺术指导课程与声乐课程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快速地进入声乐的音乐情境中,进而,能够更好地演唱声乐作品。

二、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控制音量

学生刚接触声乐时,学生的声音尚未定型,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授课当中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磨合,进而确定学生的声音类型,使学生在后期能够进行特定的学习。当确定学生声音类型之后,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声音类型来确定伴奏的音量,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在不同歌曲中需要的音量大小。例如,声音较为高亢的学生在演唱时往往有较强的穿透性,因此,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在伴奏时应提高伴奏声音,使伴奏声不能完全被学生的声音遮盖住,同时,也不能掩盖住学生的声音。根据演唱作品的不同,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应根据作品的需求来控制音量,使学生能够根据伴奏的音量来调整演唱的音量,使学生演唱的声音与伴奏声音之间不会产生冲突。

2.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自由速度

在不同歌剧作品中,演唱者需要处理许多的自由速度,如果演唱者没有很好地处理歌曲中的自由速度的话,那么整个演唱将变得十分混乱。因此,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来处理自由速度,使学生能够摸索出适合自身的自由速度处理方法。同时,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应了解声乐歌曲中不同部分的表达方式,在需要严格按照乐谱的速度弹奏时,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无需做太多的处理,而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中,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做出适当的自由速度处理。例如,演唱者在演唱咏叹调的结尾或高潮往往需要延长这些部分来突出情感,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在弹奏这一部分时应注意节奏的快慢,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多次的渐慢。

三、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1.声乐教学的补充

声乐教学除了需要教授学生演唱的技巧之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乐感,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歌剧的情感。在演唱过程中,音乐的律动感与情感表达往往比演唱的技巧还要重要,学生只有根据不同声乐作品的特点来将自身的情绪转变为演唱需要的情感,才能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声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情感。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每首声乐歌曲的情感,钢琴伴奏能够很好地营造歌曲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体会歌曲需要表达的情感,避免学生在演唱曲目时只是一味地展示歌唱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

2.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多层次素养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不仅需要一定的演唱技巧,更需要情感的抒发,这需要学生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够切实地体会声乐作品的情感。因此,学生除了学习音乐技巧外,还应学习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以及表演学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声乐钢琴艺术指导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具体的声乐作品展示使学生能够把握不同类型声乐的音乐风格及创作背景,再使用钢琴伴奏,使学生在演绎作品的过程中明白自身欠缺的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歌剧的能力。

3.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合作精神

许多学生在学习声乐课程的过程中往往认为钢琴伴奏只是音乐的附属品,甚至要求钢琴伴奏应该附和演唱者的演唱。导致有些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完全不与钢琴艺术指导进行沟通,导致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节奏脱节的现象。甚至有些人在演唱时随意改动谱子的节拍及强弱,导致演唱者无法准确把握作品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相关音乐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加入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正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意识到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伴奏之间的配合。

四、结语

在声乐教学中加入声乐钢琴艺术指导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声乐作品情感的把握。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不仅需要一定的歌唱技巧,最重要的是将作品的情感呈现给听众,而声乐教学主要强调演唱技巧。由此可见,在声乐教学中加入声乐钢琴艺术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这样能够使学生快速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作者:孙丁叮 单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声乐艺术指导;声乐教学;协同作用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音乐视野越来越开阔,音乐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广阔。在音乐表演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歌剧和音乐剧等,这些艺术表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是越来越重,深入至音乐教学中,艺术指导这门学科应该受到各个音乐学院的高度重视。声乐艺术指导在人们心中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辅助性的学科,我们对声乐艺术指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声乐艺术指导的背景

声乐艺术指导在十九世纪就已经诞生了。在最开始的时候,声乐艺术指导的形式比较单一,就是普通的舞台演出,还有一种就是在平时教学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钢琴伴奏。但是,随着声乐艺术越来越快的发展,声乐科目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声乐科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根据不同的专业,声乐艺术指导的内容也慢慢丰富了起来。比如,在歌剧进行正式的表演之前,运用声乐艺术指导对整个歌剧的表演进行引导,不仅能让每一个表演者熟悉他们所准备的作品,而且还能帮助表演者纠正他们自身的不足之处,让每个表演者掌握所编排剧目的风格。

二.声乐艺术指导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们很多人对声乐艺术指导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偏差,大部分人对声乐艺术指导的理解显得较为狭隘,人们普遍认为,声乐艺术指导仅仅是声乐演唱者在演唱时提供相应的乐器伴奏而已。就声乐艺术指导而言,乐器伴奏是声乐艺术指导的一种形式,乐器伴奏对声乐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乐器伴奏有助于提高声乐作品的完整性,在声乐作品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从各个方面而言,乐器伴奏同艺术指导两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密切。同时,从艺术指导的本质方面而言,声乐艺术指导对整个音乐作品起到一定的伴奏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声乐演唱能够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帮助声乐演唱者有效地掌握好自身的音色等方面的处理。在国外的声乐艺术指导行业中,声乐艺术指导专业人员对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非常重视,与声乐演唱教学的重要性是一致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主要针对学生的风格、声音以及语言等方面进行培训,不仅关注学生的发声技巧,更是从音乐的整体出发,让所有学习声乐的学生在整体上掌握声乐的技巧,让他们的表演更加深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声乐艺术指导的分布情况

在诸多的音乐院校中,对于声乐艺术指导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就是声乐课随堂伴奏。通俗一些来说,教师在上声乐教学课的时候,学生进行钢琴伴奏,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也就是伴奏,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来阐述自己伴奏的风格。第二种是声乐助教的指导。对一些较有名气的教授来说,他们工作比较忙碌,去学校给学生进行专门的声乐艺术指导的时间有限,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艺术指导方面的内容,往往只能派助教去给学生进行指导。第三种就是声乐教授的指导,他们专门开设声乐艺术指导的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声乐艺术指导,进而让每一个声乐学习者都能取得有效的进步,从而全面推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四.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因素,第一,声乐作品的音乐旋律能够赢得观众的喜欢;第二,作品的伴奏旋律和谐且丰富;第三,演唱者的表演技巧和音色独具风格;第四,在演唱者的表演方式深情动人。人们往往都比较喜欢富有优美旋律和动人歌词、以及和谐的乐曲伴奏和独特表演技巧的歌曲。声乐学习者将来都要以声乐演唱表演为目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演唱者应该具备的演唱要素,使作品的演唱独具一格且有神韵。

五.如何充分发挥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的协同作用

(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总会存在差异,所以,在声乐艺术指导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区分教育,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学生现有的音乐水平和声音条件,制定出相关的课堂教学计划。教师制定的计划要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能够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有用的东西。教师在制定课堂计划时,也会有一些突发情况的发生,比如,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容易感冒,还有些女同学会出现生理周期以及学业压力较大而产生的声音疲劳等症状。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声乐艺术指导的时候就要随机应对这些突发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授课计划。此外,学生们大多处于生理及心理发育的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个性差异都是比较大的,所以,在声乐艺术指导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提高学生的声乐学习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习声乐作品时将自己的情感溶入作品中,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在理解这种情感之后,运用自己的表现方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钢琴伴奏,使教学能够声情并茂,这样也就将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相互结合,使学生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二)教师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声乐艺术指导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声乐,这样学生演唱时才能够做到用心,且喜欢演唱。首先,在学生演唱的时候,要让学生在声音的表现方面更加具有魅力,就需要借助一些乐器来对声音进行衬托。在高校里的声乐教学中,一般都是选用钢琴来进行伴奏的。声乐艺术指导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声乐演唱教学以及歌剧演唱教学。在声乐教学中,选用钢琴进行伴奏,它能够对很多声音进行模仿,使整个歌曲充满意境。其次,钢琴也可以将众多的乐器声音进行效仿,这样就能充分将整个音乐空间进行展示。所以,声乐艺术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要点,以此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让学生不仅仅是从歌词上去认知音乐,更可以透过音乐特有的情绪去感知音乐特有的魅力,充分发挥声乐同钢琴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尽情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其次,美声的演唱方式以及大多美声作品都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到我国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这些歌曲作品的时候,会显得有些懵懂,如果教师不加以讲解,学生就会不理解,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这些作品,艺术指导教师和声乐教师需要对学生同时进行指导。艺术指导教师要考虑整个音乐的演唱风格,利用钢琴伴奏对整个歌曲进行整体性的引导,声乐教师则要倾向于注重学生在声音方面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声乐艺术指导及其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1).

[2]孙丁叮.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J].大众文艺,2016(24).

[3]王小侠.谈声乐钢琴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5(9).

[4]米媛.浅谈声乐艺术指导在高校教学中的困惑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5,35.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3

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在声乐表演过程中,只有将歌唱艺术的情感表现出来,才能赋予声乐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提升声乐表演的艺术境界,实现理想的表演效果。所以,在开展声乐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声乐技巧,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歌唱艺术情感的培养,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学生歌唱艺术情感缺失现象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本文以声乐教学中的歌唱艺术情感表现为核心进行了讨论研究。

关键词:

声乐教学;歌唱艺术;情感表现;原因;教学策略

声乐教学又叫艺术歌唱,属于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是利用专业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嗓音,对听觉形象进行加工,通过生动凝练的歌词,以及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声音的形式作为语言,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进行二次创造。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艺术手法和艺术嗓音只是表演技巧,而最终目的是要将声乐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体现出声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歌唱艺术情感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一)充实听觉形象

听觉形象是歌唱艺术的主体,演奏乐器、表演技巧等,仅仅对歌唱起到辅助作用,是表现听觉形象的载体。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演唱者只有借助演奏乐器、表现技巧等专业艺术形式,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才能使听觉形象更加充实、丰满,将声乐作品演“活”。歌唱者在表演过程中,以最佳状态投入到歌曲所创造出的情感意境中,并利用专业艺术手法,声情并茂的完成作品演唱,可以实现声乐作品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统一性,达到更加理想的歌唱效果。

(二)实现情感交流

情感是连接演唱者与听众之间的纽带,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只有将歌唱艺术情感完全呈现出来,赋予歌曲鲜活的生命力,实现与听众情感上的交流,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升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实现更加理想的表现效果[1]。声乐作品的演唱不仅仅是要满足人们感官上的享受,还需要帮助听众找到情感寄托,满足听众精神世界的需求,这就需要演唱者能够在表演过程中,结合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自身生活经历,提炼作品中的情感,并将其与自身情感相融合,利用声音功能以及声音控制技巧,将作品情感呈现给听众,实现情感交流。

(三)提高艺术修养

歌唱艺术情感的表现不仅需要专业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歌唱技巧,更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积累,所以,就需要歌唱者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歌唱技巧及创作源泉,不断丰富和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学习不同类型及风格的艺术作品,开拓自身的眼界,提高艺术感知和想象能力,以便能准确地将作品特定的情感和风格表现出来[2]。因此,声乐艺术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艺术实践的磨练,才能在演唱中通过理解作品的深刻内容,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之中,并借助于自己的丰富经验与艺术修养来演绎作品。

二、歌唱艺术情感表现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声乐教学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做到对声乐作品的全面了解,这不仅包括歌曲的艺术特点、表演形式、演唱技巧等,还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以及蕴含情感等,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保证学生正确、熟练演唱歌曲是最为基础的教学目的,而通过演唱传达歌曲情感便是最终教学目的,这也是众多声乐老师一直追求的教学目标[3]。歌唱艺术情感的表现是声乐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声乐教学中的难点,从当前的声乐教学情况来看,声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学生歌唱艺术情感表现能力不强,歌曲演唱如饮白水,情感缺失现象严重,无法充分体现歌曲的艺术价值,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声乐能力[4]。为了改善声乐教学现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促进声乐技能和演唱能力的提高,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重视,在传授学生演唱技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充分发挥出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独特作用,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三、当前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情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对情感表达不够重视

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声音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情感表现,对情感表达不够重视,经常以学生对声音技巧的熟练程度,作为评判学生歌唱能力的主要标准。虽然大多数学生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声音技巧,但是在实际演唱过程中,却无法将歌曲的真谛呈现给听众,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甚至僵硬,导致歌曲失去艺术的真实感,整个演唱过程都是比较空洞、乏味的,不仅无法实现与听众情感上的交流,还会拉远与听众之间的距离[5]。

(二)对作品背景不够了解

想唱好一首声乐作品,歌唱者就必须了解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歌词、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寄托的情感,并且深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加强情感体验,做到对歌曲情感的真正理解,更加生动、形象的将歌曲呈现给听众,提高演唱效果,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是表现歌曲情感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往往会将教学重点放在声音技巧的传授方面,没有对作品背景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导致学生的歌唱艺术情感表现能力较弱,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情感缺失现象严重[6]。

(三)模仿现象严重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私下里模仿歌唱家的音像,把自己心目中偶像的声音作为楷模,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帮助学生提升歌唱技巧,但是也造成了模仿现象严重,导致学生失去自身特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一些优秀歌唱家的演唱和发声技巧,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是,这种帮助作用是比较短暂的、浅显的,一旦进入到更加复杂、高级的声乐学习阶段,模仿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还会导致学生丧失自己个性化的声音,迷失方向,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很难将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来[7]。

四、声乐教学中表现歌唱艺术情感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

要想准确的传达出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就需要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所以,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老师做好教学组织和指导工作。在开展声乐教学时,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体会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创作背景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分析,并结合歌谱了解歌曲的旋律及节奏,掌握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声乐作品的句法、语法以及句式特点进行分析,明确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清晰的情感表达思路,根据歌曲的类型及风格,确定合适的情感表现方式,通过声音技巧、肢体语言、表情等将作品情感表现出来。

(二)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

对于声乐作品来说,情感的表现需要演唱者将听觉形象在大脑中进行重新构建,结合自身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实现对听觉形象的艺术改造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演唱者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基础,针对歌曲特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面分析,选取与歌曲存在紧密关系的图片、视频素材,构建教学情境,将歌曲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图片、视频的过程中,大脑始终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便会领悟到声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传授学生声乐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了解并学习历史、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在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之后,便可以对歌曲的特点、创作背景、艺术方式等进行分析,并结合专业知识了解声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在演唱过程中将作品情感展现出来。

(四)加强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结合

歌曲区别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在演唱者的主观控制下,可以融合声音的特质、乐器、语言、音调等多种表现手段,内涵丰富,更能平仄有序地来表现主题和剧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加强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结合。声乐学习和教学上应该打破单一性,在音乐上、表演上和音乐表演中声音的特质等几个方面综合入手,运用科学、合理的技巧对演唱中的声音进行专业处理和艺术加工,为情感的表现创造有利条件,使声音的特质运用更好的服务于作品主题。

五、结语

情感表现是声乐演唱中的重要内容,可以使听觉形象更加丰满,在实现与听众情感交流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就需要注重对学生歌唱艺术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借助专业的艺术方式和演唱技巧,准确传递出声乐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针对当前声乐教学中情感缺失的现象,可以通过加强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构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的结合等教学方法加以改善,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能力以及声乐综合素质,促进声乐教学的良好发展。

作者:武静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亚亚.试论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歌唱情感表现[J].青年时代,2016,(08):128-129.

[2]于鑫淼.浅析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表现力[J].音乐大观,2013,(05):201.

[3]陈艳.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培养之我见[J].大学教育,2012,(04):55-56.

[4]王南竹.声乐教学中歌唱艺术情感表现的研究[J].民族音乐,2011,(02):111-113.

[5]闫庆宾.试论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表现力[J].大观,2015,(01):38.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4

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学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有必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我国博大的声乐文化中摄取精髓。我国很早就展开了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颇丰,如唐代《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及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既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我国声乐理论中自古就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吸收其精华,才能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对于声乐训练的本身,科学唱法和技巧是共性,是中外各种唱法共有的。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中有科学性,在外国声乐中也有科学性。”因此,我们改进声乐教学理念,仅仅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还不够,更应吸取国外各种风格声乐学派先进、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和发展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声乐教学。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5

“艺术歌曲”这个名词在我国开始使用时20世纪20年代,当时称为“艺术歌”。20世纪50年代,我国艺术歌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艺术歌曲的创作出现了新的创作风格:根据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它既保留了原有的民歌特色风格,又在曲调上和伴奏上给以艺术化的处理,尤其是在钢琴伴奏的艺术表现使歌曲更加完美动听。如:《牧歌》《嘎俄丽泰》《想亲娘》、《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槐花几时开》等民族性较强的艺术歌曲,成为新中国艺术歌曲的新种类。我国的音乐教育、表演、创作、学习等领域,都呈现出一种创新、现代、成熟、民族等的精神面貌。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一般狭义上的界定,是西乐中融的产物,因为从传入迄今也只有百年的历史;但是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在追溯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时,产生这样的观点:“宋代琴歌,唐代吟诗颂词,宋代姜白石创作的歌曲,都可称为“中国艺术歌曲”,甚至更有甚者将中国艺术歌曲的起源追溯到了古代先秦时期。本文所研究的中国艺术歌曲属于狭义的范畴,是指二十世纪近百年以来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艺术歌曲,是在借鉴德奥艺术歌曲“诗歌、音乐、钢琴伴奏三者合一”的创作技法后,将其融入我国音乐传统中所形成的既有民族色彩,又有现代意识的歌曲形式。1920年,萧友梅的艺术歌曲《问》被广泛传唱时,这已经标志着我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已经趋向成熟。当赵元任、黄自等作曲家创作出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和较高水准的艺术歌曲,如《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叫我如何不想她》《思乡》《玫瑰三愿》等等,标志着我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40年,我国人民处在非常特殊的时期。作为黄自弟子之一的贺绿汀,在艺术歌曲创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贺绿汀的创作题材较为广泛:为古诗词或古体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如《菩萨蛮》《夜思》等;为近代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恋歌》《嘉陵江上》等。作曲家郑秋枫的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国》《春天来了》《思乡曲》;声乐组去《祖国四季》中的《春—祖国的春天》、《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等,大都受到了歌唱家的青睐。作曲家尚德义所创作的《七月的草原》《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牧笛》等等,为开拓花腔女高音艺术歌曲创作上的成就预示着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到了顶峰。作曲家们努力将欧洲音乐创作的成功经验,将欧洲文化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新进行创新与融合,创造出了许多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歌曲作品,以此奠定了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的基础。

二、中国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艺术歌曲是声乐作品中的精美作品,艺术歌曲对歌唱者综合实力包括声音、音乐、语言及表演能力的考验。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对音乐、歌词的深刻理解是演唱好艺术歌曲的基础。作为一种音乐风格的代表,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在我国各种音乐会演出中,在声乐教学以及各类文化传播活动中,在近百年的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专业院校培养学生演唱中国艺术歌曲作品,让学生掌握艺术歌曲的歌唱技术、音乐风格流派、音乐表演、音乐语言等方面要下足功夫,使得后来的声乐教育者可以借鉴和学习,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之中。

(一)不单纯的追求声音

现今有很多的声乐作品乃至高校的声乐教学都过分的追求片面的声音,把对高音的追求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这样就会使得教学存在片面性。长期以往,学生只懂得去炫技,而不追求作品的内涵,将中国艺术歌曲融入到声乐教学中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艺术歌曲更加注重作品的内涵,使歌者能够情技合一,声情并茂,全方位的去完成演唱。

(二)作品风格的把握

中国艺术歌曲以中国历史为背景,是特定环境下的历史文化产物,作品一旦产生,便将其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悲愤怨恨、感慨激昂、忧郁惆怅,都是艺术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将其融入声乐教学中可以使歌者从作品背景出发,揣摩作品内意,诠释作品内涵,这样既能将作品加以二度创作、完美展现,同时又使得歌者从内心深处去挖掘艺术,更大程度上去感染听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轻松灵活的歌唱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6

(一)难以培养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只会唱歌是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音乐人的。要想成为优秀的音乐人,还必须培养优良的综合素质。例如歌唱、舞蹈,还有表演这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没有任何一种可以单个存在而发展到至高点。因此,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并非易事,它需要三者的完美结合。可现实往往相反,例如:唱功优良的学生在加入舞蹈后便会气喘吁吁,走音严重;而舞蹈完美的学生在加入歌唱后,舞蹈动作就会严重变形。二者的完美结合已成为一个瓶颈,大多数学生都是顾此失彼。即使二者皆能很好驾驭的学生,却在加入表演元素后临阵怯场,心理素质不过关,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要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并非易事。

(二)老师对新兴教学工具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给学校提供的硬件教育条件也越来越完善。可是,一些老师却偏执地缺乏学习心态,依旧采用传统的口述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也毫无新意,学生很容易因为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尝试用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等一些方式让学生对声乐这个学科本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好的艺术感受力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维,而多媒体的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地打开思路,同时,也能在生动而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整个课堂效率。因此,老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物尽其用,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当今社会上无论是教育内容、考试内容还是教学方式,均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断地自我完善。音乐教育也不例外,老师应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不再是被动地加入。同时,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为家庭成长环境、年龄、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学生知识接受率不同等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也更容易发现不同潜力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填鸭式地教授理论。同时作为学习的一方,中专学生们多为还尚未成年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上,因材施教的策略能让这个敏感年龄的学生觉得自己被重视、被欣赏,而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

(二)加强日常训练。

上文提到,要将歌唱、舞蹈还有表演结合,完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的加强。而无论是三个因素中的哪一个,都不能缺少日常的有序训练。例如,将歌唱与舞蹈结合,也就是边唱边跳时有一个呼吸支点,这个呼吸支点必须在不断的训练中体会,而无法通过理论知识获得。歌唱时气向下走,而舞蹈时却要求它向上提起,这就需要学生寻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不断训练,才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运用各种条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利用学校能利用的条件,创造丰富而充满趣味的教学环境。将共性教学与个性教学相结合,既保证学生的独特潜能不被埋没,又可以避免重复教学与教学资源的浪费。打破传统的教师一味灌输,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嗓音的不同而进行分组,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小组活动。不仅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中专声乐课堂的效率。

三、总结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7

【关键词】声乐教学;学生;艺术素养

引言

艺术素养不仅仅是指演唱者的声乐表演水平,更重要的是演唱者对情感的把握程度。作品的好坏与创作者的文化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声乐演唱的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教师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才能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演绎得更加生动,融合自己的自身情感,让整个声乐表演都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是至关重要的,要不断探究方法和培养的方向,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重视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文学修养的培养

每一个优秀的声乐作品都包含了丰富的文学知识,作品可以显露创作者的文化底蕴。学生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精髓。作品的把握精准程度和知识的积累程度有关,文学背景越深厚,作品把握得越精准。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学习的语文、历史、音乐等等都是与声乐学习有关系的。学生只有拥有丰富的人物知识和知识底蕴,才能理解作品的创作年代、创作思路、创作理念,以及创作者要表达什么情怀创作背景下适合什么曲风等。演唱准确的前提就是理解准确,才能在演唱中对作品二次升华,加入自己的情感色彩,让作品更加完美。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作品的演唱,揣摩其精华部分,然后学习其优秀的部分,进而形成自己的独创风格,演唱出自己的味道[1]。综上所述,学生对作品的把握程度是由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学涵蕴决定的,学术理论基础越好其演绎水平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对学识方面的培养。教师在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书籍,使学生的眼界不断开阔,知识面越来越广。学生通过不断地创作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在解读声乐作品是也会游刃有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而且在往往还会加上自己的小创意,使作品更加趋于完美,引起听众的共鸣,将音乐作品的情感渲染给听众。音乐和文学是不分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起来,在文学中享受音乐的快乐,在音乐中学习文学。每一个完美的声乐作品其实都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成名曲其包含的创作都是截然不同的,只有了解其社会背景和有相关的文学积累,才能准确无误地把握曲目,不同风格的曲目其演唱情感也是不同的,有的演唱应该是情绪高昂,而有的曲目则应该是严肃的。只有透彻地了解才能演唱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所以说,声乐作品的演唱时离不开演唱者的艺术素养的,教师要在声乐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文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2]。

二、重视思维训练和思想修养提高

人们主要靠思维模式和思想修养来理解周围的事物。思维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类不同于其他物种,有着最高的认知过程,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是截然不同的只要取决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受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所影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声乐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对思维模式和思想修养的培训。每一个优秀的作品都是有灵魂和生命的,在演唱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复读,要有经过大脑的思想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修养,将结合声乐和学习,在掌握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而不是像过去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方法。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将作品完美地诠释和演绎。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对声乐作品进行教学时,可以换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声乐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一些想象的空间进行思考,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能力加入自己的见解,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3]。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在提出一些专业术语的时候,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和乏味,而是可以清楚地了解这些专业术语的含义,并且可以灵活运用。教师在讲述声乐学习中的词汇时,学生会对其深入的分析和理解,然后在演绎过程中将这些词汇进行揣摩和理解。教师通过声乐教学,可以将学习过程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和思考能力。在反复的训练中寻找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学习中总结和归纳,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声乐学习,成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的声乐学生。以上证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思想修养离不开声乐教师的悉心教导[4]。一个优秀的作品不单单指的是歌词,其旋律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个作品的灵魂还是其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每一个作品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所以,在课堂上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透每个曲目的思想,这样不仅是对听众负责也是致敬艺术,将自己的思想修养应用于作品的理解能够给大众完美的视听盛宴。

三、重视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

好的作品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很多优秀作品是作者的真实写照,有的是记录创造者的生平经历,越真实的情感越能打动大众的心。所以,学生在进行学习和演唱之前,一定要熟悉掌握创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情感经历[5]。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作品更好地展现在舞台上,这离不开学生准确的理解和对内容的掌握。演唱者想要达到演唱的最高境界就要不断地从生活中体验艺术,从生活中学到知识,并学以致用,融入到社会生活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眼界和阅历。只有有生活的人,才能将生活的感悟和经验展现在舞台上,让演出充满力量和生命,这都离不开较好的艺术素养。比如说很多歌手,其自身就是四处漂泊,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因此,根据自己的真实写照和生活经历,就可以留下很多关于思乡、思念父母已经窘迫的生活的曲目,一经传唱就会引起很多有同感的人们的共鸣。声乐演唱者的艺术素养和知识储备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积累而来的。声乐学习者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向前辈和优秀的声乐演唱者讨教和学习。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让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同时需要不断地向优秀前辈学习,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才能有极大的渲染力和生命力。

四、重视音乐情感的培养

每一个完美的音乐作品都是有其独特的情感和特色。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技巧和方法,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感情色彩。声乐技巧只是停留在歌曲的表面,而情感色彩才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歌曲才会变得有活力,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每一个声乐演唱者都要重视自身的音乐情感,但是要有一定的度,不可以太过浅薄,也不可以太过热烈,要发挥出曲目该有的感情色彩,让情感融入到表演中,两者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声乐艺术的最高水平,声情并茂才能够打动大众。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和教授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去打动观众,用声音去营造渲染力,引起观众的注意,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让演唱水平更上一层楼[6]。声乐教师在音乐情感培养的时候要加强学生对歌词的理解,歌词是创作者抒发情感的最直接的体现。声乐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旋律中的情感色彩,感受每一个旋律的高昂或者是低沉等。声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揣测创作者背后的故事以及情感,这样才能将一个作品完美地诠释出来,进而提高声乐学生的艺术素养。

五、总结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艺术素养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要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思想修养以及学生社会的阅历等。这样才能加深对声乐的理解和把握,在演唱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作品升华,让大众不仅在听觉还是心灵上都产生共鸣,让每一个作品都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虽然现在在声乐教学中还有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演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声乐演唱的艺术素养。所以,要努力改善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声乐教学的艺术素养上。

参考文献:

[1]冯婕.关于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9(7):36.

[2]孙芳.声乐室内乐教学中的钢琴艺术指导[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79-80.

[3]向群.声乐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艺术素养[J].艺术教育,2019(5):48-49.

[4]邹新华.关于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8(18):81-82.

[5]彭迎春.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方法[J].北方音乐,2018,38(21):219,221.

声乐艺术教学范文8

在现行声乐教学中,“技术第一”“重声轻情”“演唱技术等于声乐艺术”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且较为严重。存在这些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因素有:第一,对声乐教学科学化思维的误解;第二,教学实践中没有遵循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将技术转化为情感和创新,技艺结合,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关键词:

声乐教学;科学化;艺术化;协调发展

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现行声乐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快速、高效和声音表现的技巧,而忽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致使大部分学生的专业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都普遍偏低。科学与艺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互进退。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技术难题,使声乐教学在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但过分地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最终将导致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在声乐教学中,我们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声乐的艺术性,突破纯技术的声乐教学观,实现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统一发展。

1正确理解声乐教学的“科学化”

任何用“科学”来审视艺术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音乐艺术是用现实来表现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态,因此,音乐永远也不会成为纯粹的“科学”。然而,在以“高超技巧为美”的审美诱导下,以科学化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在教师们心中形成了一种共性模式。在这种训练模式中,部分教师一味地追求技巧的准确性,造成学生只一心埋头专研技术,甚至卖弄技术,而忽视了声乐艺术自身的风格和灵魂。“技术第一”“程式化”“重声轻情”的错误观念层出不穷,歌曲难度、演唱技巧和高音等逐渐成了衡量歌唱的一把标尺,演唱技术与声乐艺术画上了等号,形成当今“千人一腔”“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科学的理性帮助我们解决了声乐教学中各方面的技术难题,但过分强调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造成科学化对艺术化的否定,最终导致声乐教学的发展走进只注重科学发声(技术)而淡化艺术的本质的怪圈,声乐艺术走入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错误框架之中。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若将科学化当成声乐教学中的全部,而忽略音乐自身艺术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声乐教学的“科学化”将不再科学。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客观对待“科学化”,打破纯技术的教学观,坚持“技艺并重”“声情并重”的原则。

2声乐教学艺术化的本质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运用科学技术来服务于声乐艺术,而不是创造高超完美的歌唱机器。音乐是艺术,离不开人的情感和想象,需要通过音乐审美创造活动去再现和表现人的情感理想,审美主客体需要在人的想象中实现。唯有将音乐、艺术、情感、个性放在声乐教学的第一位,才更加容易触及艺术的本质,学习者个性化的情感才会更加容易凸显。声乐教学艺术化,首先应树立不断的创新意识,释放个性,拓展第二次创作空间,关注教学中即兴歌唱行为的发挥。只有自我意兴在创新中自由地舒展,歌者从中得到自娱和审美需求,声乐教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其次,要遵循“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原则,将声音技巧发展、转化成为情感的体验和深化的过程。“情”在声乐教学中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艺术修养“,唱情”应该是有情有声、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表现过程。放眼当下“,有声无情”“有声少情”的声乐教学正是因为丢失了艺术最具价值的生命因素——情感,才显得格外枯燥、无味、单调、苍白。情感体验是声乐艺术的生命线,是衡量教学成败的一种标尺,在声乐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艺术感染力的蓄积。最后,还要遵从艺术源于生活的原则。在声乐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体验和声音技巧塑造艺术形象的能力。

3科学化与艺术化协调发展

在声乐中,歌唱是主要的表现手段,但不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声乐教学切不可孤立地要求声音,防止只追求声音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发声技巧上,造成僵化的状态。精于技法固然很重要,但技术最终是为歌曲服务的,这是基本原则,科学化和艺术化的辩证统一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宗旨。技术性与艺术性是声乐事物的两个方面,技艺结合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之中,二者是平衡、协调的发展关系,将科学技术和艺术分离对待都是不科学的。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既要坚持科学性,也要遵循艺术性。声乐的科学性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也不同。只有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原汁原味风格的作品相结合,我们的演唱才会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如果只有方法那仅仅只是一部会发声的机器。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可以使我们的演唱生命更加持久,声音更加圆润、健美,但对技巧的过分追求则会导致作品艺术性的缺失,情感表达空洞而苍白。反之,只顾艺术化的发展,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我们也不可能很好地贴近作品,达不到很好的效果,演唱也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在尊重科学的时候,还要尊重于艺术自身的规律。假如我们把一切艺术纳入标准化、模式化的轨道和体制里,我们虽然尊重了科学,但却忽视了艺术的本质和灵魂。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在进行歌唱基本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结合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分析和处理,培养歌者的艺术表现能力。歌唱的技巧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的手段,歌曲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是歌唱的最终目的,将声情完美地结合,演唱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高境界。科学是严格,艺术是创造。在声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探索其中符合艺术规律的特定思维方式,还要通过训练指导学生探究其中隐藏的科学道理。如果把声乐教学单纯定位在传统的技能技巧训练的模式上,而忽视声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只能导致专业素质畸形发展,最终将被变化发展着的社会所淘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科学与艺术协调统一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促进声乐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快速健康发展。

作者:陶定美 单位: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建明.论“科学唱法”与个性化艺术特色的关系[J].河南教育学院报,2009.

[2]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