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基础教育范例

安全基础教育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1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加凸显。据统计,截止2017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7.15亿,而这当中有63.4%的网民通话记录或者购物信息遭到泄露。科技的双刃剑不仅创造了科技生活,也带来了过去不曾出现过的犯罪方式。而对于高校来讲,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做好学生的网络安全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我国社会网络安全现状

2017年6月一部用于构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出台,这部法律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而相关的细则以及规范和标准也正在制定过程中。中国更是在2014年11月24日启动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把网络安全宣传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设立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做出的重大决定,目的是要通过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面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发动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2对于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2.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

大学生是网民文化程度最高的群体,而网络安全犯罪也是属于高科技犯罪,除了要教育大学生自身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然而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却又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同时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开展活动较少,效果也不理想,大多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也只是流于行式。

2.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具有完整性

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犯罪行为、网络失德行为、网络受害行为和网络成瘾行为四种。因此,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包括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将康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2.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

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的性质有关,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特定阶段,特定对象、特定要求而进行。

2.4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具有深入性

网络安全教育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简单化,而是要深入分析原因从根源上入手进行教育方能收到显著成效。

3高校网络安全教学课程设置重点内容

在现行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专业设置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安全专业,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生,是全世界最早开设信息安全硕士专业的学校,我国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较晚,于2000年才在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第二类,与信息安全想过专业,该类专业主要有软件、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计算机相关专业,该类专业能够涉及到网络安全知识。第三类,非信息相关专业,未涉及到信息安全知识的专业,该类学生数量最多。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类学生,提出网络安全基础教学设想。由于当前市面上买到的网络安全相关书籍专业性强,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技术性较强。对于只需要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的非专业学生的普及性教材十分缺少。我认为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教材内容应该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网络安全技术知识,一个是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知识。

3.1网络安全技术知识

3.11网络安全概述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两点:(1)造成网络安全威胁的原因,如:物理安全问题,方案设计的缺陷,系统的安全漏洞,人为因素等。(2)网络安全的解决之道,如:安全体系,安全管理,安全的个人防护以及隐私的保护。

3.12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

这部分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如:启动密码保护,启动安全模式,账户与口令的设置,合理的管理用户密码以及启用的服务项目的设置等。

3.13文件的安全设置

这部分主要掌握各种文件的安全保护设置,如:文件共享的设置,加密文件与文件夹,文件的恢复以及文件夹的审核设置。

3.14数据安全与备份

这部分主要介绍数据的安全管理与数据备份,如系统还原功能,Ghost工具与备份,预订增量备份以及关键数据备份。

3.15Internet上网安全

这部分主要介绍Internet接入安全,网络浏览安全,电子邮件安全,网络聊天安全,电子商务安全等。

3.16木马、病毒安全防范

这部分主要介绍木马、病毒的特征以及危害,常见的木马和病毒的工作原理,以及木马和病毒的查杀工具等。

3.2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知识

这部分主要针对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相关内容,针对大学生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找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讲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内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主要通过这些法律和法规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知道在互联网上,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并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举报不法分子。

4网络安全相关的非教学内容

除了高校开设网络安全基础教育课程以外,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也很重要,学校可以通过,请网络安全专家来开展讲座,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会和计算机协会,开张网络安全宣传活动,通过标语宣传,校园网宣传,广播等方式,营造网络安全氛围。

5结语

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在国家颁布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在不行。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抛砖引玉,给高校信息安全教师,以及关注信息教育的领导者一些思考,为高校网络安全基础教育这一方面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促进网络安全基础教育早日实现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奎亭,单蓉胜,罗诗尧.信息安全之个人防护.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75.

[2]刘飞.对高校信息安全教育之思考《J》.群文天地.2012(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越加凸显。据统计,截止2017年6月,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7.15亿,而这当中有63.4%的网民通话记录或者购物信息遭到泄露。科技的双刃剑不仅创造了科技生活,也带来了过去不曾出现过的犯罪方式。而对于高校来讲,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做好学生的网络安全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我国社会网络安全现状

2017年6月一部用于构建中国网络空间安全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出台,这部法律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而相关的细则以及规范和标准也正在制定过程中。中国更是在2014年11月24日启动首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把网络安全宣传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予以重视。设立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做出的重大决定,目的是要通过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面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发动全社会共同维护网络安全,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2对于高校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2.1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

大学生是网民文化程度最高的群体,而网络安全犯罪也是属于高科技犯罪,除了要教育大学生自身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同时也要教育大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法律意识,知法守法。然而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却又缺乏网络安全知识,同时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重视不够,开展活动较少,效果也不理想,大多网络安全知识宣传也只是流于行式。

2.2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具有完整性

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网络犯罪行为、网络失德行为、网络受害行为和网络成瘾行为四种。因此,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必须包括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安全防范技能教育以及网络心理将康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

2.3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

网络危险行为与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年级、专业以及所在学校的性质有关,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时要有针对性,要结合特定阶段,特定对象、特定要求而进行。

2.4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须具有深入性

网络安全教育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以偏概全,不能简单化,而是要深入分析原因从根源上入手进行教育方能收到显著成效。

3高校网络安全教学课程设置重点内容

在现行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中,专业设置分为三类。第一类,信息安全专业,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生,是全世界最早开设信息安全硕士专业的学校,我国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较晚,于2000年才在武汉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第二类,与信息安全想过专业,该类专业主要有软件、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计算机相关专业,该类专业能够涉及到网络安全知识。第三类,非信息相关专业,未涉及到信息安全知识的专业,该类学生数量最多。本文主要针对第三类学生,提出网络安全基础教学设想。由于当前市面上买到的网络安全相关书籍专业性强,主要针对的是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技术性较强。对于只需要掌握网络安全基础知识的非专业学生的普及性教材十分缺少。我认为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教材内容应该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网络安全技术知识,一个是相关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知识。

3.1网络安全技术知识

3.11网络安全概述

这个部分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两点:(1)造成网络安全威胁的原因,如:物理安全问题,方案设计的缺陷,系统的安全漏洞,人为因素等。(2)网络安全的解决之道,如:安全体系,安全管理,安全的个人防护以及隐私的保护。

3.12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

这部分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如:启动密码保护,启动安全模式,账户与口令的设置,合理的管理用户密码以及启用的服务项目的设置等。

3.13文件的安全设置

这部分主要掌握各种文件的安全保护设置,如:文件共享的设置,加密文件与文件夹,文件的恢复以及文件夹的审核设置。

3.14数据安全与备份

这部分主要介绍数据的安全管理与数据备份,如系统还原功能,Ghost工具与备份,预订增量备份以及关键数据备份。

3.15Internet上网安全

这部分主要介绍Internet接入安全,网络浏览安全,电子邮件安全,网络聊天安全,电子商务安全等。

3.16木马、病毒安全防范

这部分主要介绍木马、病毒的特征以及危害,常见的木马和病毒的工作原理,以及木马和病毒的查杀工具等。

3.2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知识

这部分主要针对网络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相关内容,针对大学生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找相应的知识点来进行讲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内容,《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主要通过这些法律和法规的讲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知道在互联网上,什么是可为,什么是不可为,并且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可以举报不法分子。

4网络安全相关的非教学内容

除了高校开设网络安全基础教育课程以外,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也很重要,学校可以通过,请网络安全专家来开展讲座,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组织学生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还可以组织学生会和计算机协会,开张网络安全宣传活动,通过标语宣传,校园网宣传,广播等方式,营造网络安全氛围。

5结语

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现状不尽如人意,在国家颁布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实在不行。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抛砖引玉,给高校信息安全教师,以及关注信息教育的领导者一些思考,为高校网络安全基础教育这一方面的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促进网络安全基础教育早日实现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奎亭,单蓉胜,罗诗尧.信息安全之个人防护.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75.

[2]刘飞.对高校信息安全教育之思考《J》.群文天地.2012(2).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3

【关键词】安全教育;基础护理学;安全意识;风险预防能力

护理学为高职所开设的主要学科之一,提高护理学教学质量,是增强护理领域人才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护患关系的恶化,护理安全问题已得到了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为减少护理风险,加强对护理人才的安全教育极其迫切。本文于本校2017年9月~2018年6月的学生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基于安全教育的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观察了改革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学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性别:男/女=3/31,平均年龄(20.15±3.20)岁。对照组性别:男/女=2/32,平均年龄(21.00±4.16)岁。两组学生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教学,未加强安全教育。观察组以安全教育为基础,进行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方法如下:(1)教学理念改革:高职院校基础护理学教师应将安全理念纳入到教学理念中,于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护理安全的内容。如;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各种职业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损伤,或将损伤降至最低程度。(2)教学方法改革:教师可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演绎情景”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比如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体内物质都具有传染性,需要隔离,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策略。(3)教学评价改革:为提高学生对护理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教师应将“安全意识”、“风险预防能力”、“护理安全理论知识”纳入至教学评价内容中。例如中空针头沾染血液量大,引起感染机会大。针刺伤感染几率大于黏膜接触。刚被污染的针头刺伤感染几率大于放置数小时后的针头。据相关数据统计临床护士针刺伤率高达80.6%,其中74.5%为被污染针头所刺伤。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加强并提出各类风险的预防策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安全教育得分

2.2基础护理学成绩对比

3讨论

高职基础护理学的常规教学方法,对安全教育问题缺乏重视,学生安全意识低,理论知识及操作能力不足,护理风险发生率高[1]。以安全教育为基础,实施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可有效弥补常规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教学改革期间,将安全理念纳入至教育理念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2]。应用“情景教学法”教学,可增强学生的风险预防能力,使其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将护理安全问题作为主要内容之一,进行教学评价,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这对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发现,以安全教育为基础,实施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后,与采用常规方法教学相比,学生各项得分更高,提示学生的安全素质更强(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与采用常规方法教学相比,观察组学生成绩更佳,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安全教育在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价值。综上所述,以安全教育为基础,进行高职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可有效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调整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内容,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谌绍林,姚珺,岳琳.Mini-CEX+情景模拟教学在外科护理学临床思维训练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9,20(3):361-363.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4

农村小学生源的城镇化转移,特别是农村生源就近向县镇及其城乡结合部的转移,有利于实现分散的农村生源集中化、规范化。有利于农村生源享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实现农村和城镇教育的进一步公平。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大量的农村生源向城镇特别是县镇地区的转移,给县镇基础教育带来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现阶段我国县镇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大班化趋势严重,县镇教育资源优势无法体现。伴随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生源的不断向城镇化转移,以及城镇化本身带来的县镇基础教育生源的增加,使得我国县镇基础教育面临新时期的困境考验。《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至2009年分城乡56人以上大班额班级数量统计显示,2001城市为98100个,县镇为120431个,农村为174153个,农村大班化问题表现严重,但到了2006年,县镇的这一数据变为了161944个,明显超过了农村的158487个和城市的92315个,直到2009年,县镇大班化倾向持续高于城市好农村。大班化问题中县镇已经替代了传统的农村,成了重灾区。大班化趋势下,一方面,县镇基础教育在校学生很可能因活动空间过窄等,引发压抑等心理疾病。另一方面,老师对学生也大多采取放任的态度,只重点关注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优等生,而无时间关注成绩较差的学生。这严重影响了县镇较之农村在基础教育方面的优势。2.农村学生安全问题。从农村到县镇就读一般距离较远,有些县镇小学为了吸引生源,采取有偿或者无偿接送的办法,另一些学生则需要家里自行将学生送至县镇学校就读。对于有学校提供校车服务的情况,在经费和无严格监管的背景下,极易出现校车质量不达标以及校车超载等现象,加之部分农村道路泥泞曲折路况较差,从而极易引发校车事故,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带来生命安全问题。对于由家长自行将学生送至学校的情况,安全问题更加不容乐观。由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大多为年纪较大者,因而农村学生大多由其爷爷奶奶送至学校。农村交通工具简陋,加之大部分学生的爷爷奶奶年纪较大,对交通工具驾驶不够娴熟,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7年到2011年12月五年间,我国就发生了48次恶性校车事故,48次恶性校车事故中,只有极个别发生在城市,其他大多发生在县镇,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位接送孩子上放学途中,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线路成为校车安全事故的重点区域路段。

二、主要解决措施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县镇基础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头戏,由此引发的县镇基础教育问题亟需解决。然而,基础教育事关国家未来,并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需要各部门统筹兼顾相互协调,才能够最终解决好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此处仅就针对上述县镇教育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重新定位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顺应“城镇化”背景下的时展需要,打破传统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县镇转移,实现城乡教育公平。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所占GDP比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较低。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直至2013年才勉强达到。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能够在公平的原则下高效率的使用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城镇化背景下,县镇基础教育在校学生数无论是绝对值还是所占比例都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只有加大县镇基础教育投资和扶持力度,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兼顾城乡教育公平,真正让有限的教育支出惠及大多数民众。对作为过渡地带的县镇基础教育的投放,特别是城乡结合区的教育建设,将同时满足农村、县镇和城市的教育需求,中间(县镇)大,两头(农村和城市)小的橄榄式教育布局将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实现教育本质性公平的必然选择。

2.加大对于实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引用和应用,让更多的县镇和农村学生认识和掌握更多的现代科技成果。农村基础教育生源,对于现代科技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掌握。县镇教育作为城乡教育的过渡地带,承接着城乡一体化的重担。在教育技术应用中,应不断加大现代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引用,让农村生源接受教育的同时掌握和认识必要的现代技术,为其以后的发展和教育奠定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同时,针对目前县镇基础教育层面出现的“大班化”现象,教育部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此同时,学校作为教育的实施前线,应当鼓励教育人员打破传统是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大教育人员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信息和教育信息的处理能力。

3.统筹使用农村和县镇各自所独具有的优势。一方面,农村的自然环境提供了教育所需的丰富、开放、开然、有趣的活动场所。教育工作者可以有倾向性的去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加强对县镇学生自然知识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村所独具有的田间劳动、野外游戏、收集果实等活动。打破传统死板教育模式的同时,鼓励农村学生向县镇、城市学生讲述农业、自然方面的知识,增加和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现代可以技术,农村学生总体欠缺,可以组成“一帮一”等形式,让城市、县镇同学向农村的小朋友讲述生活礼仪,学习现代技术知识等城市和县镇学生所擅长的知识理论和生活常识,增加城镇学生“分享”的意识。通过农村和城市县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加深彼此的友谊,在高兴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他们综合知识的同时,更有利于缓解农村学生可能面临的心理自卑感等心理问题。

三、结语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5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各中小学都广泛开展了在线教学,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应用。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技术替代教育的错误倾向,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出现“重设施、轻应用”等本末倒置的严重风险。应该明确的是,信息技术是为教育服务的而不是教育本身。因此,研制“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应用引导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育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作出判断的过程。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服务基础教育师生教与学的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反映的是信息技术对实现育人目标的过程和结果的贡献大小。换言之,单位信息化设施投入所带来的教育产出相对较多,信息化水平就相对较高;反之,即使信息化设施豪华、先进,信息化水平却不一定高,而可能是资源配置不当,甚至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信息化的价值在于有效提高育人质量和育人效率,可见,育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是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之依据。

(一)个性化教育是体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因素

加速的变化和加剧的不确定性是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而应对变化的竞争优势是创新。因此,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和创造性劳动者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基础教育承担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奠基的重任。实践证明,创新能力来源于知识积累基础上学生个性的有效发展。然而,由于教师精力的有限性,个性化教育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中难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赋予了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以先进的技术基础,大数据技术也让指向个性化教育的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得以实现。虽然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但是教育信息化无法替代教师的教学行为,因为价值观教育、情感交流、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是信息技术无法完成的。技术本位的教育信息化不仅无法推动教育教学创新,而且还会放大传统教育的弊端。警惕陷入“纯技术化”的误区[1],是应有的理性态度。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表现为信息化对个性化教育教学的真实贡献率,因此,信息化水平评价重点是考查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度。

(二)个性化学习是表征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个性化学习是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建构自己的知识方法体系和意义结构的自主学习方式,它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知识和意义的建构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信息化为海量的学习资源共享以及低成本获取提供了成熟的技术。信息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贡献还在于把情境教学植入课堂,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思维品质,并从中发现自身学习优势、找到个性化学习策略。由此提炼的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然而,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以及适合性,依赖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对学习资源质量的甄别与应用能力,它不是技术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难想象,繁杂的学习资源因为没有质量标准而让学生手足无措,也给教师增加了工作难度。教育信息化,不仅体现为专业的质量标准,而且体现为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功能。因此,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要衡量和评估信息化对学生个性化学习变革的积极推动作用和真实贡献率。

(三)引导软实力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核心目标

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是“教”和“学”的两个方面,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也是体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关键领域。信息化水平评价,不仅重视先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移植和应用,更重视信息化对教育管理效率、课程资源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学习方式变革以及师生信息素养的贡献,引导信息化由技术伦理向教育伦理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而软实力将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现实中既罔顾科技伦理又忽视教育伦理甚至基本社会伦理的情形,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并不鲜见。例如:部分教育科技产品突破科技伦理底线,违法收集学生隐私信息,限制学生个人自由,给学生戴上电子镣铐,侵犯使用者个人隐私,违背教育规律和科技向善原则。[2]现实中盲目追求设施设备的“高大上”而忽视应用、盲目追求短期效果而忽视长远目标、从技术伦理出发而忽视人的特点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现象,造成了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低下以及技术与教育不能有效融合的尴尬现状。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就是要改变“技术本位”的评价标准,把引导教育信息化软实力建设的方向作为核心目标。

(四)育人本位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发展方向

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2.0时代。为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了前瞻性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均指向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为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提供服务。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落点和走向,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其水平评价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可见,虽然技术进步不可阻挡,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回避,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为教育服务的性质和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二、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及时跟踪和评估这种变化,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所研发了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教育应用指标项目,对新的技术在全球教育中的作用进行考察和评价;为衡量教师是否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ICT-CFT)”,按照技术认知、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进行组织。[3]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实践、创造等综合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全球公民和劳动者,是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由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研发的美国STaR评估量表,从硬件设施、教师素质、数字资源、学生能力四个指标来衡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英国教育通讯与技术署主导的自我评估框架(Self-reviewFramework),主要用来衡量学校的ICT使用“成熟”程度。如下页表1所示。可见,英、美等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从基础设施配备、教育资源建设及教师信息素养建设转向了深入应用、全面融合、引领创新的阶段,寻求教育系统的整体变革成为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目标。尽管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化评价侧重点不同,其评价指标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特征。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数字教育资源以及教师信息素养都是教育信息化评价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二)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和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吴砥等提出了包含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与学应用、管理信息化、保障体制五大维度的指标体系。[4]田鹏、宋洁研究构建了由应用情况、实际效益和持续发展构成的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5]李青等从6个维度构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6]李贺从四个核心维度和四个发展阶段建构了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7]祝新宇、曾天山研制了涵盖建设、联通(三通两平台)、管理、应用、效益五大维度的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CCAME监测指标框架。[8]刘晓琳构建了涵盖学习者属性创新、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学习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创新、学习资源创新、学习评价创新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9]李晓雪、黄斌构建了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软件资源、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10]比较分析上述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多集中在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应用融合、教师信息素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对学生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对学校管理效率的提升等方面。其中,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收益情况,如通过教育信息化得到提高的教学科研成果所转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的研究成果设计了教师满意度、学生满意度以及价值满意度的调查指标,可收集和反映不同群体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判;还有研究成果关注到了学习内容、教学组织、学习资源、学习评价等以课堂质量提升为内核的教育信息化评价。可见,基于不同的理论模型和研究视角,信息化评价指标各有特点。值得关注的是,相关研究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促进作用,对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设计与建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任务,吸收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已有经验,顺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结合样本学校信息化发展调研情况,本文设计并构建以下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文献研究、调研访谈等方法获取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关键指标以及结合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趋势与行动,建立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素库。同时,通过对10位主管教育信息化的中小学副校长、30名学科教师、60位中小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和提炼教育信息化的真实需求,根据科学性、引导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增减和调整要素库中的指标构成。采用德尔菲法完成评价指标筛选,形成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组织教育及信息化研究领域以及地方教科研部门负责人共20位专家学者进行问卷咨询①。本次德尔菲法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90,说明参与本次专家咨询的专家组成员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第一轮专家问卷咨询后,以评价指标重要性得分均值在3.5以上,变异系数低于0.25为筛选标准,删除不符合标准的评价指标,并结合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指标体系的第一次筛选和修订工作;随后进行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结果显示所有评价指标重要性的变异系数均在0.00~0.16之间,专家组对每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协调程度较高;协调系数为0.61(显著水平为0.01),专家组意见趋于一致,最终确定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及40个三级指标。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内涵阐释

符合教育基本规律和教育发展方向,引导和规范教育信息化软实力建设,是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基本特征。首先,“信息化设施与数字教育资源”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内容。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数字教育资源日渐丰富,从基础条件的角度考查信息化设施与资源情况,是反映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方面。但是在指标设计时,弱化信息化设施本身,突出设施应用效率与资源建设质量,以期抽象掉信息化设施的“豪华程度”,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能在同一平台上比较。根据实地调研,“三通两平台”的持续推进丰富了学校的数字教育资源,但由于缺乏评价标准,学校在面对众多的数字教育资源时往往无所适从。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数字教育资源较为欠缺,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方面仍存在短板。在此背景下,建立符合规范的数字资源评价标准尤为必要。因此,符合规范的数字资源总量、名师网络课堂录制情况等指标侧重对信息化设施应用与数字教育资源质量的考查。其次,“师生信息化素养”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的重点。教师信息化素养重在考查教师利用信息工具改变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个性化教育的能力。其中,多样性指教师应用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满足不同的教学场景需要以及在教学管理中应用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多种可能性;人机交互度是指教师与多媒体设备的交互情况,是实现互动、产生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决定了教师能否有效获取优质教学资源、有效提升教学技能以及个性化指导学生学习成长。学生信息化素养重点考查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习方式转变、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发展知识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信息化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较为熟练的数字设备操作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信息判断、甄别与应用的能力,更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师生信息化素养,是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方向与质量的根本保障。第三,“应用服务”重点考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表现以及学校对现有各类教育信息化系统、工具、资源的应用情况。技术应用是教育信息化服务“教”与“学”的基本方式。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师生评价中的应用、师生网络学习空间活跃度、用户活跃度,都是指向应用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互联互通水平则是学校内部、学校与外部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重要表现,是从封闭走向合作的通途,而合作是未来社会人们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在学生个性化发展道路上,学校和家庭基于共同目标的一致努力才是高效率的。在实践中,部分学校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信息化教学的成功经验,试点创新及应用推广重点考查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创新产生的内部动力和示范效应,以激发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第四,“保障机制”是否健全决定着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经费投入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基础性保障,包括教育信息化硬设施投入和软实力投入,其中硬设施投入是指用于购买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设备而进行的经费投入。软实力投入是指研发或购买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等经费投入;管理机制是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规范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坚持育人导向的管理职能和授权是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队伍保障则指向与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密切相关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和教师(含信息化专职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第五,“信息安全”是保障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置条件。信息环境中,数据是区域和学校最重要的资产,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信息化资源的正外部性和可靠性,也关系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质量与效率。信息安全风险时刻存在着,例如外部不当资源入侵或内部资源被恶意滥用等,严重的甚至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随着在线教学成为一种常态,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衡量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前置条件,即没有信息化安全就谈不上信息化水平。因此,在指标设计中,信息安全包括安全制度和安全防范,指向是否有完备的容灾方案和处理机制、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漏洞预警机制以及安全等级设置等信息安全指标。其中,容灾方案是指在遭遇灾害时为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防止数据丢失而采取的应对方案,区域或学校具备相应的容灾工具、技术与人员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

(三)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依此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邀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西北师范大学以及教育信息化行政部门共23位专家学者为各项指标重要性进行评分,综合专家打分表构造判断矩阵。运用MatlabR2010b软件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经检验,判断矩阵A,B1~B5等均满足一致性检验,如表2所示。将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正规化,正规化后得到的特征向量作为本层次评价指标对于其上一层评价指标的排序权值,即权重。计算完成各个层级中评价指标的权重。

四、结论

教育信息化水平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主要体现于以“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为标志的“教”和“学”的两个方面,它对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对教育效率以及师生个性化发展的贡献率,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征这些促进作用的方向与程度。育人本位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监测和评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贡献率、客观反映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了科学、完整、易用的评价工具,有助于在实践层面促进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引导基础教育信息化软实力建设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钟秉林,王新凤,方芳.信息科技驱动下的教育变革:机遇、挑战与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5-12.

[2]张家勇.教育科技产品乱象亟须规范[N].中国教育报,2019-12-28(03).

[3]熊建辉.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化: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发展与高等教育司司长戴维•阿乔莱那[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3-9.

[4]吴砥,尉小荣,卢春,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1):92-99.

[5]田鹏,宋洁.中小学数字校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9):96-101.

[6]李青,赵欢欢,潘能喜.基于成熟度模型的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4-102.

[7]李贺.县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监测评估框架建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7):107-114.

[8]祝新宇,曾天山.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监测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9):56-60.

[9]刘晓琳.基础教育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制:面向2.0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2):11-17.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6

关键词:基础教育;财务控制;审计

引言

基础教育[1]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在促进国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经费[2]投入的大量增加,如何合理使用基础教育经费,强化经费监管,优化经费使用环境,提高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和审计工作[3]是基础教育内部管理的重要一环。财务控制[4]通过对基础教育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整体的把控,为财务预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内部审计[5]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监督职能的发挥,确保财务控制的各项举措得以落实,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部控制工作效果的好坏。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有助于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完备、系统高效,优化基础教育管理水平。

1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意义

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对经济活动和资金使用中的风险进行防控,从而达到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保证经济活动合乎法规,预防腐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安全的效果。在基础教育内部实行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实施财务控制与审计,有利于保障基础教育的资金安全。通过组织财务控制与审计,可以采取控制措施对财产物资进行合理的保管使用,防范不必要的损毁,杜绝浪费、腐败等问题发生,通过分析评估相关的经济活动,制定财务预算及风险管控方案,实现对基础教育内部资产的管控。另外,通过开展财务控制与审计,还可以促进基础教育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将财务控制与审计结果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决策,有助于完善学校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学校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实施财务控制与审计,还有利于完善基础教育内部管控机制。通过在基础教育内部实行财务控制与审计,可以起到对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的作用,从而对相关财务审计人员进行管理,有助于从管理层面上发现财务审计工作制度程序上的不足,通过优化财务审计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善财务控制与审计的工作方法,进而完善内部管控机制。

2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现状分析

2.1财务控制与审计意识有待加强。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基础教育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呈现出多样性,陈旧的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然而,基础教育内部管理阶层对财务控制与审计的理解不够全面深刻。一些中小学校负责人认为只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对学校进行财政拨款,通过国家审计部门进行年度审计即可,不会出现严重的财政问题,学校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还有些学校管理者重点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学校财务审计部门大多被当作后勤部门,难以参与进学校整体的管理决策中,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开展。部分学校虽然存在一定的制度,但也只是传达上级主管的一些管理办法,或者只针对某项工作制定内部财务控制规定,并未围绕整个财务活动建立起一整套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正是内控制度不被重视、不够完善,才导致内部财务控制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2.2相关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面临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学校相关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足。部分学校相关财务与审计人员配置不到位,且对其选任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有些学校账簿、现金、物资皆由一人管理,有些财务审计人员直接由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知识,从而增加了财务审计管理的风险。另外,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具备财会、教育管理、政策与法规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学校相关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综合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与素质均有待提升,不利于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合理有效的实施。

2.3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有待健全。基础教育内部还存在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不够规范健全的问题。一些学校并没有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使之与日常行政后勤工作职责不清,甚至出现财务审计人员监守自盗的行为,提高了基础教育内部的财务风险。另外,目前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缺乏全面性,只是定期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仅仅维持表明的收支平衡,忽视了对学校财务状况综合性和全局性的分析评估,缺乏对系统性风险的防控,无法做到持续提高和适应学校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不利于其长远稳定发展。

2.4财务控制与审计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财务控制与审计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部分财政、教育部门通过构建区域性的数据平台,实现了财务的集中核算与管理。相比而言,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基础教育内部不同学校实行分散式管理,没有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核算方式难以统一,难以呈现出完整的财务信息,不利于管理者了解到基础教育内部整体的经济运转情况。部分学校会计信息传递以月为单位,只有等每个会计主体结账以后才能得到完整的会计报表,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因相关信息了解不及时,而影响基础教育内部的资金使用、财务评估等各种决策的形成。

3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对策建议

3.1加强财务控制与审计意识。基础教育内部想要改进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管理者和领导层就应该树立高度的财务控制与审计意识。基础教育的领导者需充分认识到财务控制与审计的意义,重视财务控制与审计制度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大对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领导者的重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助于在基础教育内部营造遵规守纪的良好风气。

3.2提高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首先,应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同时组织相应的考核。还应加强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与行业内部优秀单位的交流沟通,学习和借鉴其的成功经验,并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其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加强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参加计算机操作方面的培训,配合基础教育内部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基础教育内部应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破除目前单一的人员结构,充实财务控制与审计队伍。

3.3健全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完善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首先必须确保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设立独立的财务控制与审计机构,使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有明确的职权,避免外界因素对财务控制与审计的干扰。在确保财务控制与审计独立性的同时,需强化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机制建设,应逐步建立统一的规范化流程与操作程序,降低财务控制与审计风险,同时为后期开展信息化建设做准备。为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还需完善相关的考评机制、责任追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激发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此外,还应注重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对相关的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进行长期、详细的规划,保障基础教育内部资金的正常运转。

3.4提升财务控制与审计信息化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是提高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重要举措。可以根据中小学财务核算情况,开发满足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查询、分析和整理财务数据的功能的软件来辅助其日常工作,实现基础教育内部数据的信息共享,可以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此外,还应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信息化平台,将财务集中核算平台与审计资源平台、学校财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产管理平台、科研系统等对接,实现信息共享、远程监控、自动预警等功能,帮助基础教育内部管理层基于准确的数据做出科学、迅速的反应和决策。

4结语

通过实行财务控制与审计,不仅能够规范和约束基础教育内部的经济行为,还可以规避财务风险,同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因此,基础教育内部要加强财务控制与审计意识,提高财务控制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健全财务控制与审计体系,不断提升财务控制与审计信息化水平,还要积极创新基础教育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工作思路,从根本上提升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水平,为基础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乐.基础教育领域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思考[J].金融经济,2018(02):174–176.

[2]戚燕.新时代背景下基础教育内部审计职能研究[J].财会学习,2020(34):121-124.

[3]白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与审计分析[J].中国市场,2019(32):160+162

[4]周嘉鹏,陈瑜,朱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9):24-25.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7

关键词:基础教育阶段;在线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2020年我国的网络线上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超星、钉钉等网络教育平台层出不穷,其用户数量也在不断攀升。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在线教育的必要性、优势日渐突出,在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领域,受到推崇。但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网络、在线教育产品与服务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难以满足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很难保证其学习治疗,导致网络在线教育的效果并未受到广大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因此,如何清楚网络在线教育的“绊脚石”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1当下在线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1.1网络教育时教育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首次强调网络教育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在线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2020年2月正式开始运营国家中小学网络在线教育云平台。截止到2020年6月底,该平台浏览量和点击量高达9.94亿次,并有11门学科给予学生学习。其中,中小学课程的课堂数量几乎达到了2000堂,有近2亿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截至2020年末尾,我国网络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达到了3538亿元。

1.2加快现代化教育的进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5G网络的普及,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信息化发展阶段,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功能的普及,为各行各业的经营活动带来方便,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移动终端等科技的发展为在线教育提供了设备支持,让教育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自由平台。由此可见,网络在线教育能够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而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学习成绩[1]。

2在基础教育中发展在线教育的优势

2.1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网络在线教育是现代网络科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融合而成的新型教育模式。相较于传统教育而言,网络在线教育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将教师融入新时代学生的生活中,体验学生的生活,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其次,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对全国各地的教学资源进行统筹,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激发其学习兴趣。

2.2保证教育资源的共享性和合理配置。一方面,网络在线教育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了优化,其将各个地区、各个领域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在一个平台上展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不平均的问题,极大程度提高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可以运用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向学生展示名师的讲课记录及视频,加深其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观看名师讲课的视频,查缺补漏,优化、改进教学方案,一定程度提升了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2]。

3基础教育中影响在线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

3.1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对网络上丰富多彩的内容缺乏判断力,一些错误的观念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其人格的塑造,并且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还缺乏自控力,容易走神。例如:在上网课时,孩子会想着玩手机、睡觉等。大多数家长把孩子“扔”进线上课堂后,便让孩子属于“放养”状况,这不仅不能保证孩子的学习质量,还会对妨碍到教师的教学进度。其次,家长不清楚网络的正确用法,沉迷于网络游戏、刷抖音等,没有以身作则,导致孩子迷恋网络、沉迷网络,养成不良学习习惯。

3.2缺乏完善的网络管理及制度。任何新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线教育也是如此,从提出要发展网络教育,到2019年度《政府工作包括》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教育”至今,中国基础教育网络在线教育已拥有2亿多用户,这说明基础教育网络在线教育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但网络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的乱象起伏,制约着基础教育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

3.3线上教育的资本导向较为明显。中国的基础教育在线教育大多都是以网络平台等商业模式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赚钱而开设线上教育平台,资本导向较为明显。本文主要从课时消耗和任课老师等级这两个方面对线上教育的资本化进行阐述。即:(1)线上教育培训机构没有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等制定课时计划,甚至用优惠政策诱导家长帮孩子报课,追求“课耗”,追求在线教育平台的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发展在线教育的本质。(2)线上教育的收费会随着教师的等级而升高,致使线上教育的教学费用较高,难以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3],违背网络线上教育的初衷。

4基础教育中发展在线教育的主要对策

4.1纠正错误的家庭教育观

4.1.1家长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以身作则,完善自身人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能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家庭气氛,能促使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格。因此家长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基础。具体方法如下:(1)定期开展家庭读书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读书,并分享阅读体验和观念。(2)收敛“家长气”,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学习生活,与孩子成为好朋友,为其打造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气氛。(3)做好“家庭教育官”的工作,不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后、交到在线课堂后就撒手不管,实时监控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将其学习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提高其学习效率。

4.1.2接受新型教育模式。由于基础教育的教育模式向线上教育方向发展,在这个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家长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各式各样的新型教育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家长认识网络、学习网络知识和了解网络文化。目前,基础教育网络在线教育处于爆炸性发展的阶段,这就需要家长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清楚认识网络在线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学习的优势,不要停留在让孩子接受传统教育和补习班教育的阶段,应将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融合,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2)家长还应当接触网络,了解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清楚认识网络的优势和危害,对孩子进行保护,预防网络对孩子造成伤害[4]。

4.2加强网络平台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基础教育在线教育的发展模式建立在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发展的基础上,为了保证在线教育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本身就需加强自己的责任感,扬长避短,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就以基础教育在线教育平台自身而言,应投入大量费用等投入平台功能的开发与建设中,而不是一味地注重平台的宣传;其次,建立在线教育评价、反馈机制,规范管理在线教育平台的师资队伍,定期检查入驻平台教师的教学情况,集合学生、家长对其的评价,综合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并将具体情况计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提高网络在线平台的教学质量。最后,政府也应当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强迫平台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推动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

4.2.1加大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大部分在线教育企业都是以网络营销作为宣传手段,并在投放广告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忽略了平台的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导致网络在线教育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难以保证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的质量。因此,在线教育机构应当将一部分广告费用运用于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中,即:(1)将人工智能融入平台。在平台内设立智能客服,即使解答用户的问题,注重其反馈,不断优化更新程序,保证平台的服务能力。(2)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统筹学生的需求与学习情况,实现精准推送,提升其使用体验。(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将其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让家长能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提升对平台的信任度,放心把孩子交给在线教育平台。

4.2.2规范在线教育师资管理。严格审查教师的教育经验、教学水平、教师资格证等,提高教师入驻网络在线平台的标准,但也不能一味地压缩教师的利益,目前,网络在线教育的优质教师较少,必要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为其打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工作环境,进而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加入网络在线教育的队伍中,为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网络在线教育企业应定期对入驻教师进行培训,例如:邀请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向广大在线教育的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提升整个在线教育平台的教学水平。最后,教师自身也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还应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保证其学习效率。

4.3通过政府明确在线教育的政策导向

4.3.1完善在线教育法律保证网络教育的安全性。网络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也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但网络的安全性会直接影响到网络在线教育的质量,因此,政府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严肃打击并处理网络违法行为,为中小学生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为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随着网络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和政府需要根据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其发展方向,加强网络在线教育的监管力度,妥善解决网络在线教育发展中的各类问题,为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4.3.2实现教育部与网络在线教育的相互配合。构建国家型网络在线教育管理机制,定期检查网络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并与其负责人进行谈话,保证各个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的合法性、合理性。网络在线教育培训机构、教育部、网络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共同提升网络在线教育平台的教育水平,保证线上教育的质量。即:(1)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应积极配合教育部的工作,服从国家的管理,定期进行调研,趋利避害,改进在线教育平台所存在的不足;(2)教育部应严格在线教育的教师水平;(3)教育部和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还应同网络安全监管部门相互配合,为学生打造良好、和谐的线上教育环境。

4.3.3制定国家基础教育在线教育帮扶制。扶贫政策是发展基础教育在线教育的重要举措,为保证基础教育网络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关帮扶政策,扶持新兴崛起线上教育平台、机构、企业,具体帮扶方法如下:(1)政府出资帮扶网络在线教育机构、企业等,帮助其开发、完善、改进在线教育平台。(2)政府出人帮助网络在线教育机构、企业,一方面为其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开发一个优质的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招聘优质的教师,充实其教师团队,促进其发展。(3)政府应起好带头作用,带领社会、企业等对网络在线教育机构、企业进行帮扶,保证“互联网+教育”实施的有效性,进而推动我国的基础教育向信息化、共享化方向发展,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5]。

5结语

安全基础教育范文8

教育的兴盛,造就了江西历史上名贤荟萃,有田园诗祖陶渊明,文坛领袖欧阳修,散文名家曾巩,革新名相、诗文圣手王安石,独创“江西诗派”的黄庭坚,理学大师朱熹、陆九渊,身居宰相的文学家晏殊、文天祥,戏剧大师汤显祖,大科学家宋应星,著名画家朱耷等。与此同时,江西的人才兴盛还存在“结聚现象”,尤以抚州、吉安为多。抚州历来被称为“才子之乡”;吉安是江西庐陵文化的人文古郡,曾经演绎了“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大书院扬江南”的辉煌历史。古代江西人才辈出、文化兴盛,既源于浓厚的教育氛围,又对教育发达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江西古代崇文重教、兴学好师的优良传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今天从事教育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人传承发扬。

江西基础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西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认真总结和发扬江西历史上办学的宝贵经验,不断推动江西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基础教育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普及水平大幅提升。2007年,“两基”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2007年与2011年相比较,江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9.7%左右的高水平,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从95.5%提升到98.3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59.93%提升到77.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由38.11%提升到2011年的62.34%,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二是基础教育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公平步伐明显加快。近年来,我们启动并推进了教育民生工程,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与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步实施,城市与农村、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公办与民办同步享受“两免”的“四个同步”,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基础教育济困助学体系实现全覆盖。三是基础教育建设项目密集启动,优质资源不断扩充。着眼于教育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江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2010年以来,完成投资51.8亿元,推进了93个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班化小班项目”、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维修改造建设工程、农村初中工程等,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近年来,江西通过连续三年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连续四年实施特岗计划、连续五年实施定向培养计划等,为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4.2万余人。四是基础教育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为重点,江西承担了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中的基础教育项目,实施了45个与基础教育有关的省级改革试点项目。特别是通过以强化县级政府统筹本地教育为重点,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到“农村教育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五是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科学规范,校园环境持续稳定。近年来,江西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规范管理年、创新发展年、提升质量年活动,各地各校办学治校能力明显提升,政风校风行风明显改善。始终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高压态势,认真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校园环境持续稳定。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表彰奖励引导和日常管理考核并举,涌现了一批教师英模人物,展示了教育系统的良好精神风貌。回顾这些年来江西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实践给予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立足省情教情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江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省情和教情,在做大基础教育总量的同时,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路。第二,抢抓机遇是做好工作的关键。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举措之多、投入的资金支持之多、推出的工程项目之多、启动的改革项目之多,前所未有。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提前谋划,赢得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第三,提高质量是基础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江西各地各校认真分析研判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重点环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广大中小学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实践和师生的教与学有了可喜变化。第四,攻坚克难是推动基础教育事业进步的动力。近年来,江西各地各校始终直面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大班额、债务重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迎难而上,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新期盼,促进了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

深刻认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

基础教育是对公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提高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面对国际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第一,从国外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占据制高点,世界各主要国家无一例外地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优先战略”,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小班教学,更加注重个性化,更加注重国际化,更加注重信息化。第二,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阶段。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培养数以万计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这对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第三,从基础教育的条件保障来看。这两年江西教育投入增长的幅度虽然在全国位居前列,但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总量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费投入总量仍很紧张,加上部分地方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占、挪用等现象,使经费更加紧张,加大教育投入的压力很大。第四,从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来看。我省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比较薄弱,一是数量不足。2011年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生比分别为小学1:22.79、初中1:17.56,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还需补充教师5.77万人。由于教师数量不足,目前各地聘用的代课人员还有27519人。二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70.94%,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仅占57.85%,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4.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代课人员过多,转任的民办教师过多,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结构不合理。尤其农村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第五,从学生培养状况来看。江西基础教育教学水平是不错的,高考分数居全国前列,但考试毕竟只能反映学科知识成绩的好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从推行素质教育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校长苦抓、教师苦教、家长苦帮、学生苦学”的“四苦”精神广为存在,如何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第六,从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来看。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11年江西人均GDP为4024美元。进入这样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多样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对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的盼望、对办学行为规范的期望、对校园安全稳定的希望、对教育风清气正的渴望,变得更加迫切,我们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p#分页标题#e#

全面把握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打下教育基础。当前,主要是完成好三大任务。

(一)学前教育抓普及。各地各部门要以构建“保基本、广覆盖、提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健康快乐的儿童为根本任务,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为基本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一是实施好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国家要求,江西各地编制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从2011-2013年,江西将新建和改扩建1200所幼儿园,每个县(市、区)城区至少建有一所符合省级示范园标准的公办幼儿园;60%的乡(镇)至少建有一所符合省定标准的中心幼儿园。人口较多的大村独立建园,人口较少的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各地各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任务分工,确保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推进。二是坚持科学保教。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比较突出,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幼儿园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保育和教育的关系,坚持保教并重;处理好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关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处理好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加强儿童心理行为研究和家庭教育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三是规范幼教管理。国家和省里陆续出台了幼儿园的建设标准、收费标准、教师资格标准、保教质量指南等。各类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各地要加强对幼儿园的动态监管,对无证办园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幼儿园进行全面排查;切实加强收费监督,特别要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备案程序,实行分类指导。

(二)义务教育促均衡。最近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强化统筹部署,努力使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一是明确目标责任。江西省政府与各设区市政府签署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书》中,明确提出了江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各地各部门要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共享优质资源。鼓励探索区域内基础教育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探索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三是均衡办学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薄弱环节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县镇“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四是均衡教师资源。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和教学点倾斜。鼓励和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大力推行校长聘期制,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长效化和制度化。五是改进学校管理。把区域内学生就近入学比率和招收择校生比率纳入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指标体系。规范办学行为,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三)普通高中强特色。从当前来看,江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已不是数量的扩张,而是在普及基础上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关键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大力推进普通高中的多元办学、多样培养与特色发展。一是明确特色高中的内涵。主要是通过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培养目标特色化、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资源多样化、管理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做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点。江西确定了南昌市第二中学等36所普通高中为全省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改革试验首批试点学校,试点学校要积极探索,试出成效,试出经验。三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江西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经进行了一轮,取得了明显成效,要做好阶段性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创新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有条件的学校适当增设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实现以上三大任务,要切实处理好四对关系。

———在育人理念上,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政绩观,大胆探索建立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的科学评价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既要有升学率,又不唯升学率,不能用升学率一个标准评价学校。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处理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短视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坚决克服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错误做法。一是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身心健康、有想象力、有创造性的人才。不能用一个模式办教育,不能用一个标准评价学生。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切实解决课程和作业偏多、偏深、偏难问题,解决挤占音乐、体育、美术等副课现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锻炼身体、参加社会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三是创新教学方式。要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勤于动手,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果。

———在发展模式上,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就江西来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普及程度明显提升,规模扩张不再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下一步的重点是在坚持适度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切实提升办学质量,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一是适度控制规模,按照教育规律实行适度规模办学,新城区规划要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老城区部分学校进行迁建;老城区主要对未达标的保留学校进行改扩建。既不能贪大求全,也不能有所偏废。二是严格控制班额,按照教育规律实行标准化班额教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快尽可能多地启动小班化教学,以增加师生交往的频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均衡地得到老师的关怀和辅导。三是全面提高质量,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工作机制,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p#分页标题#e#

———在发展路径上,处理好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由于起步有早有晚,起点有高有低,条件有好有差,步伐有快有慢,发展很不平衡。必须根据办学实际情况,处理好分类指导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一是在整体推进中加强分类指导,要针对基础教育不同学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的学校,提出不同要求和任务。二是在分类指导中促进整体推进。要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坚持普及与提高、规模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促进基础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三在分类指导中理解整体推进。整体推进不是搞千篇一律,也不是“削峰填谷”,在整体推进中要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示范义务教育学校、示范幼儿园在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和教育技术现代化、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在学校布局上,处理好适度集中与就近入学的关系。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江西也正准备出台贯彻落实意见和具体规划。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进一步规范城乡基础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处理好适度集中与就近入学的关系。一是制定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确定县域内幼儿园、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二是改善办学条件,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及教学点,要保障生均公用经费。对寄宿制学校要配备教室、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设备、厕所、澡堂等设施和聘用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有条件的可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三是加强园区建设,不能以办工业园区和办大学园区的思维来办基础教育园区,要和城镇新区的规划相统一,既要考虑资源共享,又要考虑就近入学。要高度关注老城区教育发展和老学校的利用问题。

切实抓好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五项重点工作

推进基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做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当前,尤其要抓好五项重点工作。

(一)抓好安全管理。安全问题始终是影响学校和谐稳定的敏感因素。特别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做好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重大。江西基础教育战线一定要以过硬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抓好学校安全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学生溺水安全。江西江河湖泊较多,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一定要建立长效预警机制,切实把溺水安全教育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防止学生溺水死亡事故的持续不断发生。二是校车安全管理。国务院高度重视校车安全,今年4月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相关部署陆续确定,江西正在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认真执行,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三是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是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深入开展校园环境隐患排查,及早发现问题,化解矛盾,确保千万学子在安宁和谐环境中读书成才。

(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师工作大会,总书记专门发了贺信,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学校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一是突出抓好三项任务。以补足配齐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需要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以实施中小学教师名师培育为重点,建设好一支能够满足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二是精心实施三大工程。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实施教师教育资源扩充工程,加强师范院校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支持其他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益。大力开展“修师德、铸师魂、提师能、弘师爱、树名师”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基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三是有序推进三项改革。实施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改革,探索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探索农村教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村教师津贴标准,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四是建立健全三项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做好新进教师的公开招聘工作;建立健全考评考核制度,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教师权益保障制度,维护教师权益。

(三)抓好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基础。各地各部门要继续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一是学前教育项目。自2011年开始,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快推进了学前教育项目建设,这对发展江西学前教育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各地一定要按照《江西省财政农村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二是校安工程。江西省政府近期专门召开了江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攻坚工作视频会议,部署了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进一步动员打好校安工程攻坚战。各级政府作为工程实施主体,要克服困难,加大力度,确保按期完成三年建设任务,今年要全部消除D级危房,进一步筑牢中小学校舍的安全线。三是营养改善计划。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江西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17个县,启动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并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争取尽快在江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中开展营养改善计划,努力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各地各校一定要精心组织,真正让学生营养餐吃起来、吃下去、吃得好、吃得安全。四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国家已下达江西项目资金近20亿元,为改善全省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计划还将持续实施到2015年。教育部今年将在南昌召开中部六省项目交流检查片会。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调度,狠抓进度,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实实在在,经得起检查。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关基础教育全局战略选择、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紧迫任务,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前不久,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明确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坚持应用导向,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加快推动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能够分享教育现代化的成果。#p#分页标题#e#

(四)抓好特殊群体教育工作。各地各部门要把保障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真正摆上议事日程。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坚持以流入地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各地要按照文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二是留守儿童。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关爱网络。统筹协调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制度和社会结对帮扶制度。加强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留守学生安全保护预警与应急机制。优先满足留守学生进入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走读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三是残疾儿童少年。各级政府要努力办好每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孤儿接受义务教育,鼓励和扶持儿童福利机构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班或特殊教育学校。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四是贫困学生。落实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做好孤儿教育工作,保障适龄流浪儿童重返校园,健全学前教育资助体系,逐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并提高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五是民族学生。创新教育援疆、援藏工作,办好内地民族班,加强内地民族学生散插班的内部管理。

(五)抓好教育乱收费治理。教育收费事关教育形象和社会稳定。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教辅材料散乱、违规补课收费、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规范、幼儿园收费高等问题仍然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是各地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重点。一是加强研判。国家有关部委和江西省最近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加强形势研判,结合实际,出实招,下猛药,治顽疾。二是标本兼治。要加强学校规范管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教育形象,提高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执教行为的规范程度。要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把手是治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三是加大查处力度。要把治理教育乱收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要进一步加大教育乱收费案件的查办力度。四是建立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乱收费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校务公开工作机制、典型乱收费案件通报机制等制度,提高治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切实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创新机制,为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一)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各地要切实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当地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由“省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学前教育由“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管理体制,落实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创造性地抓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二)完善评价监督机制高度重视教育评价和社会监督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导向功能,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各地各部门各学校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把教育工作重点转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充分认识教育督导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健全专门机构。教育督导机构要重点对地方政府在入学机会保障、投入保障、教师队伍保障以及缓解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和完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标准,建立“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办学情况、政府的管理情况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