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微地形设计

摘要:现代景观设计中微地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熟知与利用,它不仅能作为景观要素塑造空间,更能较好地传递和表达场所精神。文章以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校区图书馆区域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图书馆校训广场、紫荆剧场、洗砚池等不同区域的微地形景观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应用微地形处理手法,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校园景观空间,使校园景观更具趣味性与艺术性。

关键词:高校校园;景观设计;微地形处理;设计研究

一、微地形景观的概念及功能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景观设计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艺术、生态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而利用地形塑造空间,使之成为不同功能和景色特点的区域,亦是中国传统园林造园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中常用的塑造手法之一。景观设计中的地形概念是指测量学中地形的一部分———地貌,即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如峰、峦、坡、谷、湖等山水地形外貌,可以说整个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微地形是指在景观设计过程中根据功能空间的需求,通过人工挖掘或堆砌等手段模拟大地起伏错落的形态,使其呈现出起伏变化的地形,但由于用地面积较小且多以人工改造为主要手段,因此此类地形的地面高低起伏一般不太大。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适宜的微地形处理,统筹安排景物设施,可以丰富造园要素,获得空间大小对比的艺术效果,微地形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满足景观功能要求、改善生态功能以及工程辅助功能等方面。采用微地形处理手法,不仅有助于园内雨水的排放,避免由于雨天导致的地面积涝,起伏的地势所形成的水平可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微地形的改造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园区绿地量。

二、校园微地形处理的必要性

本项目案例中,广西艺术学院相思湖新校区校园景观建设,不仅会成为我院形象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合理、优美的校园环境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次项目主要是针对相思湖校区的图书馆建筑中庭地和四周附属绿地两个部分周边区域景观,图书馆建筑围合形成内部的庭院空间,并通过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统领整个庭院空间,大致为一个南北长、东西较短的半开敞空间。建筑东侧拥有一个开敞式的入口空间,并且是现阶段主要人流汇集的方向。中庭庭院地块就被南边的图书馆和北边的人文教学楼所围合,形成一个大致为南边长、东西边较短、北边被人文教学楼分成2个短边部分的矩形地块。并且场地中绿地、道路、水池的位置、形状、面积、流线等已经固定,不能随意修改,其场地中整体覆土都较浅。位于图书馆前的校训广场属校前区,位于大门道路的中轴线上,是进入校园大门后的第一个开敞空间,也是整个校园最具庄重性的形象景观区。然而由于校园大门前有交通主干道,车流量较大,且周边施工场地较多,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校园环境和日常教学活动。且在校园西侧为学生和教职工生活区,汽车噪音和尾气对学生或教职工的休息睡眠有一定影响。因此基于这些问题,需要在图书馆地块上通过微地形对空间进行重新塑造,以确保校园环境的美观和舒适。

三、校园微地形处理的设计运用分析

中国的古典园林中,传统的山水园林亭台楼阁是对自然界中起伏有制、千姿百态的峰、岭、谷、山坡、草原、田野等的借鉴融合,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常以大草坪、大台阶、假山石以及下沉广场等设计手法营造出错落的起伏地形地貌,以丰富园林的山水之景。在本次项目设计中,同样利用微地形处理对校园景观进行二次创造,使其成为充满自然风貌、立体山水及独特艺术气息的校园景观。

(一)图书馆前校训广场

校训广场以大门、图书馆建筑、雕塑喷泉和行政楼前广场的中心线为主轴进行对称设计,景观轴线围绕校训广场、行政大楼前广场、林荫廊架及雕塑喷泉四个主题区域展开。因该区域位于校门入口主干道中轴线上,故采用较为开阔、对称的设计手法,主轴两侧整齐排列树形高大的小叶榄仁,高耸,清雅,勾勒出庄重的空间形态的同时,更起到了景观主题强化的作用。雕塑位于圆形喷泉的中心,形成了中心区的焦点,犹如文章的开篇,大气简明,突出了主题(图1)。在地形处理上,整体的区域划分以满足交通功能为主,兼顾景观绿地功能,主要道路解决了南北两侧校园大门和图书馆大楼的交通连接,次要道路连接了东西两侧的四季花街和悲鸿亭,均以硬质铺砖为主的平坦式道路地形,而以中心线为对称轴,从对称轴向外部空间逐渐升高,形成错落有致的微地形空间,不仅有效避免来自交通干道的汽车噪音的干扰,同时利用起伏地形上的植物形成的“障景”,起到阻挡校园景观的作用,避免出现景色“一览无遗”的视觉弊端。在靠近图书馆的景观水域中,设置了模拟广西喀斯特地貌条件下山峦形态的景观置石,提高了水域部分的景观观赏内容。同时在水域的岸线处,设置了大小不一的黄胆石与水生植物群落,水域中也投放了各色锦鲤、乡土鱼类等,营造自然山水的轻松氛围。

(二)紫荆剧场与四季花街

紫荆剧场位于图书馆西的北角,为一个下沉式的露天小剧场,作为影传学院师生户外教学、进行艺术表演的场所,下沉式的地形变化形式能增强景观的景深感,增加该区域的空间层次感。在植物配置上,根据形式美的构图规律,以洋紫荆为主的乔木拓展形式,突出主题,以黄花风铃木、桂花为色彩点缀,表现树木的群体美,形成一个树群的观赏点。同时在地势较为低矮的区域种植三角梅、蔷薇、山茶花等灌木,形成高低错落的沿线景观,艳丽的色彩、起伏的微地形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了观赏和游览的趣味性(图2)。位于图书馆正西角的四季花街,是整个校园景观的特色区域之一,因其靠近学生与教师生活区,故而在景观的动线及植物配置的处理上显得更为丰富和别致。首先在空间上处理成左右两边完全对称的花带种植区,中间主干道为平整的水泥路面,方便师生及老人和孩子的行走,而分布两侧的花带种植区则被处理成高低起伏的小坡地,同时注重缓坡的处理,营造出合理美观的弧度曲线,给师生营造出一个小“后花园”式的和谐构图。另外,在设计中对季相进行合理搭配,营造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种植效果,根据时间变化形成的景观序列,如一至三月的洋紫荆和桃花,四至五月的樱花和小叶榄仁,六至九月的凤凰木、大花紫薇和红花檵木,十至十二月的爬山虎和黄槐等,色彩绚丽,蔚为壮观,使人们时刻感受到校园景观“可览、可游、可赏”的设计体验(图3)。

(三)洗砚池和悲鸿亭

洗砚池位于图书馆建筑的东南角,因靠近中国画学院教学楼而得其名。该区域是在平地上开挖而成的人工水池,为了降低其挖运土方的施工成本,将洗砚池开挖出的土方填于周边平地,形成高低起伏的微地形,既节约了投入成本,又自然地划分空间,使之成为不同功能和景色特点的区域。为了增添游走的乐趣,在水面上设置曲桥和汀步,在木栈曲桥的终端建有一个亲水平台,在平台之上修筑悲鸿亭,便于师生及游人休憩观赏。同时,运用罗汉竹、芭蕉、黄花风铃木等植物的配置,搭配古朴的青石石阶、自然青苔等植物的种植环境,表现出与其他景物互相协调、疏密有致的功能景观空间,营造了文人园林意境之美的自然景观效果。

四、结语

在校园景观中进行微地形处理,不仅更好地体现校园绿地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同时微地形的高矮及走向关系,丰富了空间的形态,展现了艺术院校校园景观的独特性。如在本文案例中的微地形处理,从庭院入口处开始,依次由平缓的序章进入到起伏的铺陈,升华到曲目的高潮最后又过渡到略微的平缓,这一系列景观的布局,给予了人们观赏的节奏感和观赏角度,同时也在空间布置上考虑了与中心景观的切合。因此,通过对该项目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研究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及现代大学形象工程建设有着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燕.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2]周景斌,樊俊喜.微地形处理在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园艺园林,2015,(10).

[3]苏军委,李硕.微地形营造与植物配置[J].中国园艺文摘,2013,(9).

[4]朱吉顶,范国辉,白延林.校区的生态园林景观与人文环境的设计研究[J].建筑科学.2005,(3).

[5]苏锦霞,段渊古.艺术化地形设计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J].北方园艺,2010,(11).

[6]杨帆.现代城市公园地形造景设计探析[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作者:陆玲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