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手法

地域文化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手法

摘要:我国城市绿道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抄袭和仿照现象,导致最终的景观实体风貌千篇一律,城市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淡化,如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道景观显得十分必要。文章基于城市绿道景观和地域文化的概念,阐述了构成地域文化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分析了地域文化对当地景观空间营造的影响因子,确立了在打造地域性特色景观时所采用的包括本土植物的植物配置、区域整体性规划、修建文化驿站和完善标识系统四种设计手法。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研究有利于发掘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化,对现阶段的城市绿道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景观设计;绿道景观;地域文化;植物配置;传统文化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致使对绿道景观设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过去对城市绿道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绿道生态景观系统的搭建和植物的合理选择搭配上,如何因地制宜地搭建出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廊道是现今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作者就城市城市绿地、绿道景观设计的关键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通过对当今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案例文献等进行探究与分析,探索出城市景观绿道设计如何更好实现的道路,希望利用现有科研理论和思想方法,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与建议,最终目的是希望城市绿道景观能使城市环境问题得以缓解,提高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其设计价值。

一、研究历史

随着城市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绿道景观成为了城市规划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内较早对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有所研究的是李国友、张伶伶(2005)编写的《阅读、理解、整合、生成———湛江市“城市绿心”景观规划设计》,这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生成的。通过检索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可分批归纳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1]。萌芽探索阶段主要停留在对城市绿道景观空间功能上的研究,如功能空间、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张斌、杜雁、高翅(2009)在《城市“绿厅”的营造———以项城市新城中心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中首先提出了城市“绿厅”的意向,在尊重人与自然行为规律的同时,整合城市里不同的公共空间,使得城市“绿厅”空间具有休闲游憩、地域文化展示、道路交通这三个最基本的功能[2]。自此,城市绿道景观设计进入探索阶段,人们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功能需要,更多地在探求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丁文清(2010)在《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咸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中从城市绿地规划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绿道的概念,从绿道的可行性、服务型、带动性和标志性引申出绿道景观应具备的一定经济效益、美化城市风貌和提供休闲娱乐场地的功能[3]。于一凡、黄砂(2011)在《基于水道治理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以合肥市南淝河水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中讨论了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治理的方法和意向,最后将水道治理与城市绿道景观的建设相结合,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廊道为目标[4]。随后,水环境修复改造开始成为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但在此期间的文献期刊,大都只关注于绿道景观的可实施性和设计方法原则的表层,并未上升到各景观的空间层次的构建和组合方式以及人在自然环境中与场地环境和景观构成要素间产生的精神共鸣。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绿道景观的设计要点、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研究、绿道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体现等几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进行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就一定要恪守相应的设计原则,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如陈晶、李海燕(2014)在《中国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初探》一文中就当前我国实际城市绿道景观项目建设中设计所存在的不合理处,提出要以生态化、地域化、多样化和人性化原则为立足点进行改正的呼声[5]。朱圆玉润(2014)在《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方法与对策分析》中提出了在进行绿道设计时应坚持生态化原则、地域化原则、多样化原则和人性化原则,同时从植物搭配和空间层次营造的角度,对绿道设计里的绿廊景观、绿道出入口景观、绿道中心广场景观、驿站景观、慢道(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景观以及服务设施周边景观和标识系统设计提出了概念性建议[6]。李茜、张智(2015)在《城市绿道景观设计要点探析》中指出为了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导致我国众多城市休闲设施不完备的问题,应大力推进城市绿道景观建设,同时以美国曼哈顿和新加坡的绿道景观为例,探求了城市绿道景观设计时应具备的6个步骤和4个设计要点[7]。吴抒玲(2014)在《历史文化型绿道的文化演绎———以厦门老铁路绿道景观设计为例》中,结合地域文化进行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使得人们在休憩的同时感受到城市的文化气息。深刻剖析了历史型文化绿道景观中的设计手法和文化演绎模式,提出了将文化表达融入到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愿景,让人们在游憩的同时能感受到每个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内涵[8]。随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滨水绿道景观的设计改造成为了北方城市水环境改造的重点,韩春妮(2015)和孙景芝(2015)都对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要点进行了研究,观点集中表现为景观设计不仅要结合地域文化,同时还要保证绿道景观节点设施的实用性和绿道景观的连续性与可持续性,都肯定了城市滨水绿道所具备的生态、经济、景观、游憩、教育以及交通的6大功能[9]。

三.研究趋势

根据以上文章对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文献的论述分析,出现了一些发展趋势:一是绿道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人的体验感。王中华、孟佳欣和赵硕(2016)在《“植入地域文化”的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以建设保定历史文化型的绿道为例》中,总结出绿道景观的文化氛围大致可以通过搭建文化驿站、完善标识系统和整体规划三个有效途径来营造,从单个的景观文化元素到整个步道景区的文化背景,让人在感受绿道游憩功能的同时,切实体会到该绿道所在地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10]。范榕、李卫正、王亚炜和王浩(2018)在《城市绿道景观视觉空间吸引模式研究———以玄武湖为例》中,分析了玄武湖绿道与各构成要素、设计元素、景观形态和空间格局之间的视觉吸引关系,构建出玄武湖绿道景观视觉空间的吸引模式,解决了绿道景观视觉空间中吸引要素、吸引形态和吸引格局不显著的问题,为今后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聚居环境提供理论指导,提升绿道空间对人的吸引力[11]。二是绿道空间功能性的多元化趋势,靳远和付军(2018)在《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浅析———以三山五园绿道为例》中,分析总结了其慢行空间文化特色不明显、游憩功能乏味、设施功能单一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从宏观空间到微观空间多层次打造富有特色的多元景观空间和线性游览空间的概念,丰富绿道景观的空间层次,同时也增加了环境景观的趣味性。

四、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材料)

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检索和查阅网上文献书籍来获得资料信息,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实证调查方法:参观调研南京玄武湖公园、北京三山五园公园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研究从心理学、历史文学和地理学等多维的角度和视野展开。对研究的主要方向开展综合研究。研究材料:通过研究,结合现有理论书籍,从当前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绿道景观设计原则、环境行为学三个方面来展开研究剖析。

五、结语

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对绿色自然环境的渴望需求越加强烈,人们对城市绿道景观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功能需求上,坚持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原则变得尤为重要。设计师在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上除了满足市民基本的休闲娱乐功能、人流交通导向功能外,绿道景观空间功能的多元化、空间层次的复合化、地域文化的特性化这些以人为本的新设计将成为未来人性化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新方向。

作者:陈红 赵慧宁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