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教育范例

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1

大多数的情况下,衡量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合格,其中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而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要有高技能、高学历、高品德等,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要想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文素养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全能型人才。本文将浅析一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3.通过强化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只有不断地加强与提高老师队伍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的效果,那么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老师队伍建设,通过提高老师队伍建设的教学能力,从而保证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正常进行。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其中的教书是指强化学生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而育人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因此,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提高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学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深入的去探讨和了解人文素养,从而对人文素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树立好人文素质教育意识,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做好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老师在强化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通过开展有效的培训措施,不断地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还可以专门给学生开设人文素养课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融入人文素养教育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大多数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课和专业课两部分内容,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以人文素养的内容与知识作为标准,通过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变,而将人文素养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当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促进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人文知识,还能够加强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人文思想作为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深入人文思想教育。除此之外,在教学目标中也把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文化课程教学当中,老师可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儿童文学相关课程的建设,不断地拓宽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在气质和修养上得到完美的提高。与此同时,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出专业课中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力与优势,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优秀文化知识,从而将知识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发挥出知识真正的价值,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强化教学的方法与方式,通过多样化教学,真正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教学方式为辅,结合教材内容,将专业课程与人文素养结合在一起,从而培养学好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给学生设置科学而合理的相关课程,不断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提高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稳定。

作者:章静秋 刘红 单位:贵州水城县比德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水城县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1]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43—44.

[2]黄晓霞.中职学前教育———注重人文素养[J].南北桥,2014,(1):82.

[3]康静,刘佳.浅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0—51.

[4]于滢慧.让人文之花在儿童文学中绽放———谈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语文学刊,2011,(18).

[5]方方.试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55-56.

[6]王建鑫.浅谈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1):77-78.

[7]朱仁娟.新教师群体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47-48.

[8]朱照红.高职学生创新心理与积极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5):89-90.

[9]周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64-65.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人文素养;影像力量;教育指向;内涵设计

1人文素养的教育指向

1.1功利主义观念影响人文素养的提升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新书采购逐年增加,但读者阅读量却是逐年下降;图书馆里座无虚席,却是考研的人挤走了阅读的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智能手机等阅读设备的普及带来了“碎片化阅读”,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冲击;二是考研与就业的压力无形中占据了学生阅读的时间。人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漫长过程,需要读者用心去感悟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才能达到目的。但就业与考研的压力还是让学生不得不选择面对现实,大部分学生除了学习自己专业、考研、考编的课程外,很难再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欣赏艺术作品,只能在零碎的时间里通过手机阅读一些自媒体上的“速食文化”。虽然人文素养的厚度有益于人一生的发展,但追求“短、平、快”的现实主义显然更实用,严酷的社会竞争无形中也剥夺了年轻人深刻阅读的时间。

1.2热衷于流行文化,淡漠于中国传统文化

年轻人对于新生事物具有天然的接受能力并且勇于尝试,他们热衷于流行文化,眼光国际化。在世界互联互融的今天,开放的国门带来了国外的文化、流行元素和价值观念,这其中也包含着许多糟粕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难以辨别出真假与好坏,盲目地追星、崇洋而没有了是非观念,在追求国外文化和时尚品牌时却疏离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认为来自于发达国家的一切都是时尚和正确的并全盘接收,而国内的一切则是打上了落后陈旧的符号,缺乏对自己国家、社会历史的了解,甚至于在网络上把民族英雄、国家苦难拿来调侃,这不仅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1.3理想信念缺失,利己主义盛行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深层变革,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更加强调个体的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一些不好的文化思潮也逐渐泛起,侵蚀人们的思想观念,致使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家国情怀理念淡漠。大学生极易受到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将集体主义与实现自我价值对立起来,主流价值观念认同感不强,错误地把财富与权力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忽视了自身应该承担的国家与社会责任,在价值主体、取向和目标上呈现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的特点,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注重是否有利于自己,倾向于索取。盲目追求自由,但忽视了自由是有限度的———其前提是守法,其规约是责任,其境界是奉献。信仰迷失也导致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中迷惘困惑、虚度光阴。这一切都体现出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与不足。

1.4审美情趣偏颇

当今网络文化对青年人的影响巨大,它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逐渐兴起,具有开放性、娱乐性、大众性等诸多特点。普通网民借助于网络平台,广泛参与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大众参与的网络文化必然存在着一些低俗的糟粕,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一些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视觉冲击。资本逐利的竞争致使一部分网络文化的经营者和参与者突破了法律和道德的责任底线,毫无下限地炮制一些丑陋的恶俗、恶搞来博取网民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一种网络“审丑”的恶俗文化。“网红脸”“筷子腿”等现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人们在审美观念上的偏颇。这些社会问题易使青年学生形成美丑不分的低俗化态势,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主流审美价值的树立和健康人格的塑造。

2以影像艺术为载体的人文素养教育的优势

2.1影像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从影像艺术诞生至今,摄影者用影像的语言记录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见证着人类历史变迁的过程。摄影作品源于生活,内容涵盖社会发展各阶段、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战争和平、自然风貌等诸多方面,在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同时,也体现着摄影者对生活的态度和评价,对社会、生命和自然的关注与敬畏,其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在影像的社会价值、思想和艺术等不同层面,学生在欣赏影像艺术作品时,也会受到作品的影响和教育,其内在的人文元素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2影像具有直观性的教育力量

我们正处在一个读图的时代,优秀的影像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图像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世界的解读和审美表达,并试图通过影像去引导民众认识事物的本质,探求事实的真谛。影像与生俱来的见证性特征,让图像所传达的情感真实而又直接,具有直击观者心底的力量和一图胜千言的说服力,并给观者很大的空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社会的责任,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往往会引发观者的共鸣。比如解海龙先生拍摄的“希望工程”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手握铅笔、抬头听讲,清澈明亮的眼睛闪烁着童真和对知识的渴望,所传达的人文内涵震撼人心,时至今日依然传递着历久弥新的温暖与力量。他的一系列摄影作品有效推动了中国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希望工程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改变了几百万少年儿童的命运。

2.3立体的影像语言相比传统的平面说教更易于学生接受

时代的发展呼唤着教育手段的创新。处于心理蜕变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渴求独立自由,厌恶教育者居高临下式的说教,这就使得当代大学生与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距离愈发扩大,枯燥的、形式单一的人文教育难以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教育效果不尽人意。而以影像艺术为载体的人文教育包含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形式,是一种立体的呈现,图像营造出的身临其境的直观感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教育者所传达的教育理念,避免了“耳提面命”式的平面灌输,引导学生在审美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借助于影像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影像阅读欣赏中的人文素养内涵设计

3.1正确定位自我,崇尚家国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告诫人们:认识你自己。先贤的至理名言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客观地认识自我,是立人做事的根本,也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客观地认识自我、准确地定位自我,才能正确地处理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勇于承担起社会责任,坦然面对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蕴含着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密不可分的道理。只有把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熔融合一、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才能获取人生的最大成功。“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影像作品中特别是那些勇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形象足以引起同龄人情感上的共鸣,唤醒他们的家国意识。

3.2认识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开放的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但中华文明是我们发展的根基所在。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融合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华儿女独特的精神世界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当代青年学生应该秉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影像作品中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文化素材,如我国各民族传统服饰、建筑、美食、风俗、宗教、节日、艺术等,直观地为学生认识我国优秀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打开眼界。

3.3摒弃丑陋恶俗,建立正确审美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高职院校;护生;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常将职业所需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因此,除艺术类高职院校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缺位严重。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国家对文艺工作、学校美育工作、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学校艺术教育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各地区也对不同教育类别的美育、艺术教育进行了细化,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由于高职院校受职业教育技能为先这一思维定式影响,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仍较低,落实力度和获得的效果更是参差不齐。

1艺术教育的性质与作用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新兴教育,目标是加深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人们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以艺术为媒介,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艺术实践教育和美育上,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艺术的人文属性决定了艺术教育是关乎人的教育,它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帮其塑造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完整的人[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对于除艺术类的高职学生而言,属于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并非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而是要在职业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艺术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发挥艺术对于个体在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启迪智慧、发展个性等方面的效能,同时还将通过感知内化和精神感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形成更深远的影响。对于高职护生而言,从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服务人群、工作性质来看,他们更需要这方面的培育。因此,应从护生在学校接触专业起同步跟进,使其在今后的护理服务中充分展现自身文化底蕴及职业情感。笔者认为,对高职护生而言,艺术教育有以下较为明显的作用。

1.1艺术之美利于护生自我约束

护士的职业特性要求护士在言谈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沟通交流等方面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注重护士礼仪。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要求护士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对护士礼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护士礼仪可以提升患者获得服务的质量,也使护士的工作价值得到认可,满足护患双方尊重的需要。要想培养护士礼仪,提升护士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而艺术的审美性,由于其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统一,能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人的美感。如果在学校期间,在护生审美观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艺术熏陶,让护生接受高雅之美、传统之美、和谐之美等美育,使其发自内心地产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就能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摒弃低俗文化,提升自我修养。

1.2艺术之善利于护生净化心灵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2016年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对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阐述。职业精神是医护工作者的一种态度,只有将职业精神融入个人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才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艺术之善在于通过陶冶、净化、宣泄、升华等作用,使人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水准。如果在护生的职业教育中融入艺术体验,感受艺术家至上的善性与倔强刚健的灵魂,以崇伟高洁的品格、乐观向上的态度,引发护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其坚定职业信念将起到巨大作用。

1.3艺术之真利于护生完善自我

优秀的艺术创作必定来源于生活,所谓艺术之真不仅是纯粹、客观地忠实于自然,而且要用真性情去观察自然,感受自然万物之生命灵性,并通过创造性劳动,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达到“心与物冥”主客合一的艺术境界。作为高职护生,主要学习的是生命科学知识,首先要秉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循医学规律,掌握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对待病患时要真情实感,只有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自身对护理职业的真实情感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艺术家在优秀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对创作的敬畏、对作品的情感,能使护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1.4艺术之力利于护生增强自信在一切学科中,艺术是最可能使人性臻于完善,“让人成为人”的一种文化样式。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以其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来打动人心。常言道:文学即人学,风格即人格,作品即人品,艺术亦如此。我们常常把一些伟大的艺术家作为崇拜的对象,无不是被他们作品中反映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谦卑自信的人格信仰所感染,从而对生活、对生命、对人性产生新的认识和感悟。护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容易迷失自己,而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首歌、一本书或是一部电影,都有可能让其豁然开朗、重塑信心、找到方向。艺术所表现出的真善美,不仅是在表现一种形式、一种生命、一种情怀,更是在昭示一种观念、一种精神、一种态度,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同时能够让护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其主动观察、探索事物,思考事物的运动规律,从而体会到人生以及自身的意义与价值[2]。

2高职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

职业院校普遍重视教学的专业技能性,注重技能操作、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实习就业,而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学生一般也认为,在艺术活动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学业没有太大帮助,不会给自己直接带来益处,而考证、学分这些看得到的显性效果则与自己的择业息息相关,更加重要[3]。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艺术教育所需要的人员、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也难以得到保障。

2.2学生艺术基础薄弱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普遍以升学为主要目标,除非今后想要报考艺术类院校,否则一般家庭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的艺术兴趣,有培养计划也会因时间、费用、精力、兴趣等因素半途而废,更多时间还是去看书、学习、保分数。虽然教育部也出台了一些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文件,但收效甚微。而报考职业院校一般是学生无法考上重点高中或大学的第二选择,此类学生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在艺术学习上下功夫,艺术基础普遍较差,有艺术特长的更是少之又少,学生整体艺术修养不高。

2.3艺术类专业师资紧缺

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中,由于历史原因、编制限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很多学校只重视专业教师的引进,不愿意将宝贵的编制名额分给艺术类专业教师,艺术类课程教师严重短缺。同时学校的艺术类课程设置也差强人意,有些只是点到为止,缺乏对艺术类课程质量的评估[4],对学生而言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起不到艺术熏陶的作用。

2.4艺术氛围营造不够充分

很多学校为加强艺术教育,成立了很多学生社团、艺术团体等,以此为载体开展各类艺术活动。但是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缺乏专业指导,大多数社团是学生的自娱自乐,有些只是在文艺晚会、艺术节上亮亮相,走走过场,无法成为学校的艺术品牌进行传承,更无法营造出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艺术氛围。

3通过艺术教育提升高职护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3.1建设具有浓郁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提高对艺术活动的认识,抓住重要节庆日、国家层面纪念日、国家重大事件等重要节点,通过有益的艺术活动,如歌颂白衣逆行者的诗歌朗诵,展现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弘扬正能量,提升护生的职业自豪感。有艺术爱好的领导和教师可以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展现学校活力和师生风采。活动要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护生受到感染。同时开展各类艺术讲堂活动,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授或艺术展示,如表演、摄影、绘画等。此外,还可以引进高雅艺术进校园,通过举办音乐会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亲身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自觉认同并追求的效果。

3.2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社团是护生日常进行艺术活动的主要阵地,没有质量的社团活动无疑是在浪费护生学习时间[5]。因此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狠抓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成效,合理化制订社团活动的长期方案和短期计划,以打造出品牌节目,成就学校艺术活动的精品。

3.3推进艺术类课程建设

科学、系统的课程安排是提高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要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以及学校的文化定位,明确相应的教育目标,探索出护理学习与艺术培养齐头并进的课程路径。课程体系要更加完善,课程内容要更加多元,应结合师资配置、场地使用、学生特长,开发与护理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合理有序地进行艺术课程教学。

3.4打造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若想全面提升高职护生艺术教育的质量,必然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支持。首先,需要招聘相应数量的艺术类专业教师,加强专业培训,使其能够为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系统的教学[5]。其次,要提升全体教师的艺术修养,使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最后,还可聘请校外专业人士,或与专业艺术团体合作,对护生进行专业辅导和培训,提升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层次品位。由于职业本身的特殊性,高职护生人文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卫生类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在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艺术教育对提升护生气质修养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提升人文素养的积极作用,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护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护生的审美水平,同时展现护生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护生的竞争力,突出卫生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贾韬.论高校艺术教育的性质与功能[J].江苏高教,2015(2):97-98.

[2]吕婧,毕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艺术教育[J].高等教育在线,2018(5):159.

[3]卢雪梅.从高职院校的艺术活动谈艺术修养的养成与内化[J].新西部,2020(4):161-162.

[4]张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9(11):162.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够把汉语言文学教育和人文素养相互结合,就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缺乏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在教学上学科内容设置和结构更新速度比较慢。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呈现出复合化的趋势,如果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没有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就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也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正确的人才培养策略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把精力更好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充分发挥文化素质培育的育人效果,强化学习质量,降低认知偏差,助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人文素养概念

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始往教学领域渗透,推动了我国专业教学的变革,相对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这种素养具有多方面的体现,对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和个体内在的思想,它的含义较为广泛,能够渗透到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法律层面等多方面内容,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优势,让个体学生明确人生内涵,防止认知偏差的产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良好的个人发展目标。一般来说,人文素养的内容应当包括民族的部分,体现出文化传承,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塑造能够加强个体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学校展开汉语言文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关注,通过人文素养的塑造,让学生能够承担社会重任,起到良好的个人发展效果[1]。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意义

1.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人文素质教学内容的渗透能够加强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内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与此同时,学生在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文作品,教学工作者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文化讨论交流会,搭建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平台,打造新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帮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用人单位都表明了对于人才的新要求,高校毕业生一方面要具有专业的操作技能,另外一方面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只有把人文素养教学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用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

2.有利于塑造人文情怀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2]。人类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的动物,是因为人类创造出了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指的是较高程度的文明和道德水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生学习的必备品质,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结合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和人文情怀的塑造,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学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加速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文化交流会,观看优秀文学作品,欣赏传统文化曲目等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分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教学相长,提高师生共同的审美能力。

3.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融合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很多教师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让整个教学气氛缺乏灵活性,也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无法展开自主学习。如果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教师牵着走,就谈不上学习的创新,若能够把人文素养的教育融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就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不但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还有利于彰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文学的热爱,和文学作品产生共同的精神共鸣,人文素养得到增长的同时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中华文化之魅力,增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热情,让学生获得综合的学习体验和成长,适应社会化的发展需求[3]。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问题,如果长此以往不加以纠正,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具体而言,第一个方面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导致无法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教学方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的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反观现状,当前很多学校展开汉语言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单一,虽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互联网时代,但互联网教学手段并没有完全渗透到汉语言文学课堂中,被教师所用,有些教师认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并不需要现代化教学科技的辅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阻碍了优秀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4]。第二个方面是教学目标比较模糊,设定不清晰,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任务不明确,虽然人文素养的培育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育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培育过于抽象,并不具有具体的形式。教师往往过度关注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把人文素质的教育放在边缘化的地位,学生本人也比较重视考试分数和对文章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少关注人文素养相关内容的学习。这样下来就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正常引导,无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正确人生三观的养成。除此之外,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要以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虽然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文本和素材中很多都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但教师却并没有把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5]。第三个方面,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缺乏教师的良性引导,导致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更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主张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广大教师快速调整身份和角色认知,转变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加大教学引导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新的教学要求之下,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更多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汉语言文学看似是一门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但其内部隐藏着诸多需要实践的部分,反观现状,很多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知识点的理论讲解上,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引导和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6]。

四.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1.加速教学方式变革

在我国教育转型的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一定要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发展,革新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思想。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要探索全新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案,对课程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培养人文素养,扩大学术视野,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目标。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教育思想和授课理念进行更新,教学工作者要提高信息化素养和水平,学会利用信息化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打造重视人文素养培育的氛围,减少认知偏差发生的可能性,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创新教育方法,比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汉语言文学教学资料库,丰富教学素材,不要让整个教学拘泥于课本,而是应当结合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把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7]。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层次,让学生能够快速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状态中,避免学习问题的产生影响到人文素质的培育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尽可能避免自己陷入认知误区,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采用新颖的生活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汉语言文学培养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具有趣味性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课堂环境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放松身心,达到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2. 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补充与拓展

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拓展课堂教学素材和内容,除了课本教学之外,要拓展课外文学资源,比如通过外国名著的阅读让学生快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加速对人文素养的联动培养,起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很多教师在讲解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时都会局限于教材或课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实践授课。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会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遇到发展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教学工作者要深入探究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的学情基础和知识储备,认真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和实践内容掌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真实含义,强化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避免人文素质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加强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和检查,遇到困难的问题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把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渗透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自我素质提高的同时学习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8]。

3.加入情感教育的内容

情感教学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情感引导策略,让学生避免陷入自我偏执的境地,带领学生进一步净化灵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只能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增长,却无法真正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无法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如果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在人文素养的培育同时关注情感教育,通过情感的介入让教学更有温度,更具有人性化的特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尤其关注那些具有一定性格缺陷的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观念,降低学生发生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的可能性,让人文素养的教育真正对学生起到作用。

4.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教学实践活动

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时展的必然。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互联网教育手段展开多样性的趣味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的加速知识的转换与输出,引导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氛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价值,领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意义。在互联网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学工作中者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软件和互联网优势挖掘更多活动主题,利用互联网资料打造具有趣味性和个性化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知识运用意识。除此之外,互联网本身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和开放性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线上交流平台搜索网络资料,解答心中的疑惑,也可以向教师求助,获得教师的帮助,通过互联网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能够提高对文学知识的把握能力。

5.加快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际执行者,教师的执教能力、专业素养和最终的学习成效是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要加速教师培训,只有语言文学教师具有较强的文学功底和人文素质,才能加速对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的深刻解读,灵活的运用语言和文字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热爱文学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站在学校的角度要利用课余时间不间断的组织汉语言知识学习活动,展开教师培训,加速对教师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考核,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和教学研讨小组,组织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专业技能的教师人才,建设先进师资队伍,举办教师技能比赛,让不同的教师之间加速教学经验的交流,切实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让人文素养的培育引起教学工作者的全面重视。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专家来学校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内涵。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5

(一)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步,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技能、充实的专业知识储备之外,还必须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高师院校英语教育的全面性与完善性,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推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

(二)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必要选择

英语是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为了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必然会向学生展示西方的文化、政治体制、风俗人情等等,学生可能会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等消极思想的侵蚀。始终注重人文教育的开展,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能够促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严格管理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以一名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的提升。

(三)注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障

师范院校教英语教育是一项耗时较长、任务繁重的复杂过程,开展与实施人文教育,能够全面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优势,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生活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往往能够保持不断求知与学习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即将从事教师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一)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比较薄弱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般是学习的文科,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是,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接受英语教育,而英语教学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力度不足,学生只是学习语言,其学习的目的也在于掌握一门语言技巧,没有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没有形成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心理机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追求显性的成绩,而对于相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却没有重视,英语学习中提高语音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成为一种教学目标。

(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意识在觉醒

通过相关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方面有了很大的觉醒,很多学生开始意识到作为学科专业的他们,与理工科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可以让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符合市场的要求,使自身能够得到全面地发展。在学习英语时,一些硬性的量化指标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相反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软实力,才能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人文素养在提高高师英语专业学生软实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提高其人文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哲学、历史学等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是多元化的,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行业,而且还可以从事商务谈判、政治外交等领域,这就更加要求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在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过于机械化,要运用人文知识懂得变通。一个具有人文素养的英语老师不仅仅要具有标准的口音,扎实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要广泛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在英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传授语言知识,同时也要讲授西方的文化给学生。

(三)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学生没有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语言

在高师英语专业中,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平时学习时间比较紧张,没能合理安排时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在高师英语教学的大纲中,对于英语教学目标的提出是比较具体和明确的,而对于人文素养的加强目标比较模糊,这导致学生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时找不到科学的指标加以评价。

三、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立足教学课堂,适度增加人文教育内容

课堂是高师院校开展英语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开展与推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英语专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开设中国文化知识课程(诸如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等等、中国历史与国情相关课程等等),进一步充实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此外,学院还可以通过开展中国文学作品鉴赏竞赛、与文学院联合举办交流活动等等方式,扩展学校人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人文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英语属于实用工具的范畴,再加上高师院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英语教学教师,那么,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教学技能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尤为重要。具体来说,高师院校要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当地中小学的学校联系,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上体会作为教师必须的技能、能力、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审视与总结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对学校开展人文教育的认同程度,减少学校推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阻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贫困山区支教,给予学生体验生活、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人身价值观。

(三)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6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就无法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人文意识和人文思想,也得不到学生的敬重,更不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更新教学理念,在工作与学习中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给学生做好榜样,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

二、教师要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

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知识理论,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强化学生的人文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文学都是人学,它对人的影响极为深远,文学作品不仅描绘了社会现象、人类生活,更是通过具体环境展现了人的精神、价值、尊严及生命的终极意义。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有助于教师实施人文教育。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情节上,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作品中特有的稚拙、本真与快乐,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充分发挥教材的审美、认知和教化功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蕴藏在作品中的优秀形象和美好情感,搭建起文学作品与学生心灵间的桥梁,让学生在充满童真、梦幻及真、善、美的文学艺术世界里感知至纯、至美、至真,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热爱、关心幼儿,为他们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

儿童文学作品充满情趣,尤其是经典的儿童文学更有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阅读和赏鉴儿童文学,能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思想,塑造出和谐、平静、健康的人格,引领他们在向善的空间里不断提升自己。

四、教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7

1.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打开音乐教育质量之门的“钥匙”

在音乐教学中,老师通过艺术的内在美去感化学生,使其受到艺术的熏陶。一个人文素质低下的学生很难吸收音乐中的内在精华,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的强弱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加强音乐教育基础、完善人格,将其改造成高雅且具有品味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关键

我国总是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讲究高层次人才的全方面发展。在提倡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除了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培养以外,音乐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个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丰厚的高校里,音乐教育必定会是有源的水、有根的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又能满足其精神需要。

3.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能正确指导他们分辨和接受各类音乐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一般以民族音乐、传统的美声为主,也开设了一些音乐欣赏的课程。除了上面的这些音乐,在学习以外的生活里,大学生更喜欢听的是一些流行歌曲,各种流行音乐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影响力度是不容忽视的。它们中有的是亲情的,有励志的,有唱爱情的,有积极乐观的,也有价值观念颓废、不求进取的...加上对歌手的包装、唱片公司的极力推销,学生特别容易的就被吸引了。如果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他们就能具有辨别好坏的能力,能选择出对人生有积极作用的歌曲。

二、音乐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

1.加强音乐文化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和互补作用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但高校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质和审美能力。素质教育应从始至终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为线索,并具体实施到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法等教学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教学中各项环节都必须协调一致、配合密切,且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提升审美层次的问题。要增加课程结构中人文教育的比例,重视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互补与结合。在具体教学中要更进一步更新、充实、深化人文素质的方法和内容,使得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性、效果性、活跃性,增加课程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动性。教学内容的整理结合,要具有素质教育的整体观念,美化音乐教育的全面结构和功能。所说的整合不单是简单的拼加而成,而是有目的的把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整体的协调发展。

2.注重教师的学术水平,重视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教师团体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与知识素质而且还有观念的转变,“在知识方面要成为“杂家”,具有较广泛的相关的学科知识,在业绩上要成为“专家”,要拥有使人相信服从的专业水平,这样才能完成文化素质教育的伟大任务”。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有人文意识,学生就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

3.转换观念,发掘教学中的人文要素

要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就得通过转换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来完成。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发掘各个学科教学中的人文要素,尤其是充足运用好文科教学的人文教育作用。要坚决改掉以前那样背题、画书的做法,使文科欣赏性功能得以发挥,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人文精神,在欣赏中有所领悟,受到人文精神的启发,是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享受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人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辨别、理性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推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给音乐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还能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新型的教育成果,不断的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使音乐教学与现代人民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需要更加贴近。如中央电视台的多种多样的文艺节目,《国乐飘香》等,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很大可能性,可以使学生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亲身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智力水平,完善自身的人格。

三、结语

人文素养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演绎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感染力,因此,音乐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大学音乐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是指人的文化素质与修养,人文素养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系统[1]。没有感情的音乐,是空洞无力的,音乐教育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是学生必备的素养,也是音乐教育的需要。大学音乐教育作为必修课程,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作为本专业的学生,不能只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要汲取音乐艺术更广的人文知识。本文主要基于人文素养阐述,希望能为高校大学音乐教育中更好的融合人文素养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经验。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高等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不仅包含专业与文化素养,还包含心理及人文素养。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艺术类学科,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人文素养又能促进音乐教育更好地开展教学。基于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生才能对音乐内涵有更深的理解,不只是停留在声音的表面,而能够领悟音乐的魅力。人文素养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越来越紧密。为社会培养具有过硬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顺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优秀音乐人才。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大学生主要偏爱流行音乐,而流行音乐内容多样化,不止有正向宣扬情感的,也有一些消极暴力内容,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辨识。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能够接触的内容更加复杂化。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帮助他们辨别音乐的优劣。人文素养不仅丰富了传统教学形式,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内涵,发挥思想教育作用,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音乐中包含人文内涵,其反映了社会现象、人类情感等,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宣扬正能量,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与人生态度。在音乐教育中,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提升学生的自信心音

乐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很强的心理素质,不同于普通学科,对于心理素养有相应要求。尤其是在音乐表演时,面对听众,将曲目表演出较高水平,需要学生自身具有很强的自信,坚信自己对于艺术,对于作品的理解,才能将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来。如果在表演时不够自信,或者换一个角度来说,不自信通常来源于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够。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加强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学识,加强精神文化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面对挫折时,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锻炼学生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一)扭转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中,采取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教育理念较为陈旧,在音乐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扭转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时要将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需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技能与专业学习,要先改变理念,用现代教育理念观,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基于人文素养培养的视角,将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革新教育模式。另一方面,传统教学都是根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主体,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别说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针对性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小组教学法、微课教学等,通过新颖的方式将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化呈现,还可以让学生观看精彩作品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音乐人文素养的认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尤其是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更是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微课是现代教学中应用较多的方法,将优秀作品或者作品的重难点,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呈现,配合教师的讲解,既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在教学中,增加人文素养教学案例,如音乐鉴赏课,要提前备课,将这首音乐作品对应的音乐文化背景、音乐特点等引入到课程中,加深学生对文化价值与作品内涵的深入了解。再次,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积极创新,更好地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优化课程设置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大多数高校都是重视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轻视人文素养,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将人文素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中来,导致出现这样的现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因此,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根据当前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首先,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2]。课程设置是个重要的环节,结合教学任务,将人文素养融入其中,要求音乐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将音乐内容可与人文素养融合的部分合理安排到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和哲学、音乐的发展史、不同地域音乐欣赏等,实现在教授音乐知识的同时,达到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目的。课程体系的设置,适当提升人文素养的比重,增加学生表演与实践环节,更利于培养人文素养。其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专业技能知识为基础,有意识地将人文素养教育尽可能地融入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并不是独立的内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影响学生。最后,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分配在哪个阶段,而是融入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逐步开展实施,让学生意识到人文素养对于提升自身能力的重要作用,加强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落实人文素养实施计划。总而言之,教师要不断在音乐教学中挖掘人文因素,音乐本身就是人文情怀的艺术,适当增加人文因素的比例,确保课程设置能够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任何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一支素养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根本,教师本身人文素养不高,很难确保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重要策略。首先,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对外交流的机会[3]。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需要不断更新,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保证人文素养培养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扎根。学校可采取多种形式:第一,鼓励教师走出去,支持教师进修学习等;第二,要鼓励教师积极创新,设置奖励制度,对于在人文素养科研或者方法等方面有创新的教师,要采取精神或物质激励,起到示范作用,营造创新的氛围。第三,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如邀请行业内优秀教师开展讲座,与优秀的人多接触,提升他们的能力。其次,高校要适当提升音乐教师的准入门槛,设置较为公平的选拔考试进行招聘,让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具备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当招聘优秀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团队共建,打造一支优秀的综合素养高的师资队伍。再次,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在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认识深度,主动涉猎多学科知识,丰富音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内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自身学习很重要,教师亦师亦友,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自身知识渊博,就是一种教书育人的方式,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考核是一把双刃剑,有奖励也有惩罚,考核的目标是为了鼓励优秀进步者,同时也为了督促原地不动者。客观公正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注重人文素养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人文素养的培养,并不是撇开音乐专业教育单独教学,而是根据专业教育特点、当前学生现状,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融合。无论是从教学知识点,还是加强学生音乐作品表演能力等方面,都要将人文素养渗透进去。在知识点渗透方面,从课程设计开始,将音乐作品的文化精神内涵与学生的人文认识结合,引导他们认识人文素养的意义,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多开展人文素养音乐教育活动。大学音乐教育环境与方式相对比较自由,教师可定期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的内涵,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音乐节活动,去当地比较著名的音乐文化地点开展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与文化内涵。这种将课程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音乐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教师也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以人文素养为主体或者为基础的交流会,在音乐学习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音乐表演,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更是表现人文素养的机会,而且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审视自身不足,有针对性地去补学补差。人文素养不是一种“通识教育”,两者的融合,实际上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学习、应用、音乐创新的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类精神,关注人的本性一些人文活动中,能够受到两种精神指引,让音乐素养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另外,注重开设富有区域特色的人文实践课程,帮助学生从本地的风俗习惯中,学习人文知识。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音乐鉴赏

教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教育单独作为内容或者课程较难展开,文化需要熏陶,人文素养包含的方方面面更加需要潜移默化地影响。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培养的人文素养更加全面。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开展。校园文化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高校可定期组织人文教育主题的音乐讲座,讲座形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参与到讲座中来,认识到学校对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高校可定期开展音乐活动,如音乐节,利用学校资源,邀请具有一定声望的本地艺术家作为评委,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通过舞台表演,彰显音乐艺术魅力,能够鼓励学生不断进行艺术创作,提升人文素养。再次,学校可鼓励学生进行社团建设,通过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实现学生音乐专业技能与实践的结合,体现音乐中的文化内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能够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有多种形式,主要是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得到高校的重视,是重要的精神文化建设,可将音乐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融合开展。

结语